孔子的精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21:34:4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少农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孔子的精神

孔子的精神试读:

孔子的精神

孔子的精神就是执着。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是谁呀?是孔子。那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流浪汉是谁呀?是孔子。那个人类历史上最爱做梦的人是谁呀?是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孔子是伟大的诗人,才能认识到孔子是伟大的哲人。既是诗人,又是哲人,这叫圣人。孔子就是这样的圣人。孔子是诗人中的哲人,又是哲人中的诗人。说到底,孔子是诗人。这与他编《诗经》没关系,与他的天性有关。圣人不是在知识、学养中诞生,圣人是在诗意的生活中诞生。

孔子独享生活之艺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一个很会养花养鸟的老教书匠,这样才能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要晓得,孔子养的花是兰花,有王者之香。孔子养的鸟是凤凰,是百鸟之王。孔子养的可不是一般的花、一般的鸟!什么人养什么花,什么人玩什么鸟,天地之间是个大林子,这林子太大了,容易迷失。在这天地之间的大林子中,孔子只能独守一株王者之香,日夜呼唤那只百鸟之王,这样,他就拥有了满林子的生命。这样看来,孔子又是贾宝玉了,说他是亚当也可以。

我们可以先从三个方面学习孔子的精神。

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孔子是男人。男人孔子。孔子有男人的精神。“孔子是男人”,多稀奇呀!谁不知道孔子是男人?古往今来也没听人说孔子是女人呀!不错,孔子是男人,这是谁都知道的,问题是,我们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严重地忽略了孔子作为男人的意义。很明显,我说“孔子是男人”,是说孔子具有大丈夫精神,是个爷们,是个男子汉,是个中国男人。中国男人的两大美德:担当责任、充满爱心,在孔子身上都得到完美的呈现。夫子之世,礼崩乐坏;夫子之作为,独挽狂澜。敢于担当责任,敢做事,敢发言,敢带队,敢向前。孔子其实是个英雄,为我们开疆辟土。孔子其实是个开国之君,为我们开创永久的帝国,永久的王朝。孔子有着谦虚的美德,他亲手打下的江山,让别人去坐王位,他只是默默守护,这真是一个不怕生、不怕死、不要名、不要利、一心干革命的好男人!如果你喜欢毛主席,如果你喜欢切·格瓦拉,可以更深地了解孔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男人孔子的真情告白。作为男人,孔子的精神就是义字当头,仁在心中,做天地的忠臣,国家的孝子!孔子的精神就是忠贞!

知道了孔子是男人,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白孔子不是一般的男人,孔子是军人。军人孔子。孔子有军人的精神。军人孔子是真正的孔子。《史记》记载,孔子曾是鲁国的司寇与元帅,干的是带兵打仗的活,原来孔子的精神是从战火中熬炼出来的。从气节上讲,孔子为保卫国家可以牺牲生命,孔子是岳飞。从本事上讲,孔子屡次击退外敌侵略,孔子是李广。孔子不仅仅是军事意义的军事家,而是人性意义的军事家,为了捍卫人的尊严,孔子勇敢战斗,最终取得人性上的胜利。中国军人的两大美德:忠诚与智慧,在孔子身上都得到完美的呈现。忠诚方面,孔子忠于三代鲁君:定公、昭公、哀公。智慧方面:夹谷会盟勇挫齐国,坠三都维护周礼。真正的军人不是打打杀杀,是止杀。所以当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就告诉他:“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非孔子不懂军旅之事,他只是不屑于从技术上谈军事,孔子更关心的是灵魂战争。所谓“灵魂战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有灵魂的人和没灵魂的人暴发战争。第二个方面,有恶灵魂的人和有善灵魂的人爆发战争。灵魂战争异常惨烈,需要战士紧握手中利刃。这利刃是古传利器,孔子命之曰“仁”。“仁”就是人道,人的良心,人的底线,人的本性,人的常识,人身上天生的烙印,不证自明、不言自知的美与善,爱和真。孔子一生,倾全力打造他的仁爱军团,为止杀而耗尽一生心血,为传播爱的理念踏上漫漫长征。孔子的团队是信仰团队。在朝时,孔子打造了有信仰的公务员团队与军人团队;在野时,孔子打造了有信仰的文化团队。最重要的是,面向天下百姓,孔子做了大量的传道工作,无怪乎他成为天下人的仰望,公认的圣人。这样一位有着顽强意志的战士,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安慰妇孺,拯救万民,孔子是中国军人的榜样。作为军人,孔子的精神就是勇毅!

知道了孔子是军人,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孔子战斗的一生留下了丰功伟绩,我们的圣人是一位善于总结的智慧老人。孔子是老人。老人孔子。孔子有长者的精神。《史记》记载,孔子晚年被鲁哀公尊为“国老”,意思是大元老,大长老,大祭司。孔子是一位白胡子老人。孔子的胡子里装满了故事,装满了智慧,随手一抓都是办法。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老人,他们的精神与思想总是在平时为中国掌舵,又在风雨中为中国及整个世界指明方向。这两位智慧老人,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孔子。此东方二圣,屹立于世界之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老子的智慧是“应天”,通过道法自然化解天灾。孔子的智慧是“制人”,通过克己复礼化解人祸。如果没有老子,我们无以应对天灾。如果没有孔子,我们无以达成社会和谐,实现天下大同。老子教给我们天道,以及化解天灾的办法,办法就是道法自然。孔子教给我们人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办法,办法就是克己复礼。我们用老子的天道、孔子的人道来天人合一,瞬间实现崇高理想,人生不再是梦。作为老人,孔子的精神就是包容与忍让。

孔子告诉我们,人有两只手,左手象征天,危难时我们可以高举左手呼唤上苍;右手象征地,风雨中我们伸出右臂挽紧同类。人有两只脚,左脚用来坚踏基石,右脚用来飞跃升腾。孔子告诉我们人的本能怎样才能发挥到极限。同样的一只手,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可以创造奇迹。所谓“创造奇迹”,就是“被奇迹创造”。人的手心象征仁义,人的手背象征中庸。这是中国人智慧最核心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从本心上讲,做人要仁义。从效果上讲,做事要中庸。仁义是本质,中庸是方法。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要仁义,做事要中庸。人的手有五面:手心向上表示接受,你可以得到赏賜;手背向上表示承担,你可以得到工作。把大指拇一侧向上手掌平伸,表示精神焕发,你可以得到能量补充。把小指拇一侧向上手掌平伸,这个动作最难,表示竭尽全力,这样你会得到转机,在不可逆转中通过人心的力量实现逆转。把五个指拇并拢向上竖立,表示一心虔诚,这样你会得到满足。作为老人,孔子的精神就是真诚的自省,黑暗到光明。

什么是孔子的精神?孔子的精神就是忠贞与勇毅,包容与忍让。前者是执着,后者是无执。执着是无执的基础,一个人不经过执着就不会懂得放下。无执是大执着,放下一切,担当一切。执着是金刚,无执是菩萨,无相是佛。从中间阶段讲,无执就是放下,包容了,圆融了。用中庸实现仁义,用仁义指导中庸,乃见天下大同,乃有世界和谐。任何时候我们讲孔子的精神都要讲到下述两条:“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就这么简单,孔子要我们爱人爱己,爱护公物,做天地间的一个好学生。

我常想,孔子究竟为我们留下什么呢?这样一位男人,这样一位军人,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是什么?我走在北京的街头,或是走在家乡的田间,心头浮现孔子的话。这是圣言啊,这是恩言啊,只有心怀大爱的人才会教我们怎样爱自身,怎样善待自身,怎样呵护自身。孔子的说教没有私心,我们喜欢孔子的说教。孔子是为我们好。人没有不使劲伤害自己与家人的,在社会上混,往往混得一身黑,一身泥。现在好了,我们读一读孔子的书,听一听孔子的道,让孔子这位老父亲亲自为我们洗头洗脸洗澡,沐浴心灵,人性重光,始知地里的庄稼长得好,全靠阳光雨露;人要活得好,也全靠圣言喂养。

我们的民族,曾是断了奶的民族,如今信仰复兴,重回上苍的怀抱。依靠圣人的指引,我们认识圣道;凭着圣书的记载,我们领受圣恩。孔子不是神,孔子是神人之间的管道,人类众先知中的先知,圣人中的圣人,祭司中的祭司。这样一位在成长中不断丧失至亲亲人的孤儿,通过回归,最终记得原初,汇合成了源泉,以道的力量获得新生命,收获了全世界。孔子做的是基督与佛菩萨的工作。孔子、老子与基督、佛陀,与先知,做的是同一工作。分工不同的是,基督、佛陀、先知做的是向外教化的工作,孔子做的是内省的工作。孔子为基督开道。此道得之于老子,我命之曰“内在觉醒之道”,是人类通过本能而全能、与上帝亲密拥抱的最佳方式。

孔子自省之道,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讲良心。“天上有神明,心中有良心”,这就是中国人所畏惧的,也就是中国人所成就的。世上再无别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唯有良心。世上再无别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救赎,唯有良心。“良心”一词很美好,我们可以把她诗意地理解为“良人的心”。《圣经》上说:“良人属我,我也属他;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雅歌》)屈原《九歌》上说:“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少司命》)是的,我们自有美子,自有良人,自有福分,最后共享天恩。从孔子到上帝,这就是中国人人人都必须要走的信仰之路。任何时候,只要不丧失良心,那么人人都有希望。爱在人间,希望也在人间。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大爱。既是超脱的爱,又是落实了的爱。爱到实处,始知美梦成真。乐土本来是有的,人类在和谐的歌声中重返伊甸园。

孔子讲的“仁”、“孝”、“礼”,就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我在《孔子思想》一书中讲孔子对中国及当今世界的九条意义,“仁”、“孝”、“礼”核心价值观在其中,核心的核心是做人要讲良心。

我先前讲孔子的精神:忠贞、勇毅、包容、忍让,都可归结到“真诚的自省”上,这是针对个体修炼而言;就社会全体而言,我们要讲仁爱、孝道、礼义,即“仁”、“孝”、“礼”,都可归结到“和谐的建设”上,由“真诚的自省”,而及“和谐的建设”,最终形成我们爱的信仰,用仁爱、和谐、真诚,即“爱”、“和”、“真”实现天下大同。

我无论是写书,还是讲课,不说孔子则已,一说孔子我就要谈信仰,这是很多人希望听到的。只有上升到、还原到信仰的高度,我们才能认识到孔子的意义,才能真正汲取孔子的精神。什么叫导师?就是灵魂的牵引者,心灵的安慰师。我把我交给这位圣人,愿为夫子门下走狗,以此为荣,以此为幸。在圣人之门中,我们身心舒展,让世人尽情领略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就是孔子的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仁爱精神、孝道精神与礼义精神。这是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直接上升为中国人的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仁、孝、礼——仁、智、勇——爱、和、真”,这就是我们的“三圣训、三美德、三真谛”,她们共同组成的中国人精神信仰模式,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光。依此我们建设一生,成就一生。

仁爱的精神就是爱人若己。

孝道的精神就是爱父母若己。

礼义的精神就是爱全众若己。

仁、孝、礼的精神合起来原为一义,那就是“爱世界等于爱自己”。我们用一个“爱”字来建设一生,同时建设和谐世界。

别的“爱”尚可理解,在此我再强调一下作为孝道的爱。什么是孝?孝分三层:孝于天,作天地的孝子。孔子就是天地的孝子。孝于国,作国家的孝子。安徽省的劳模沈浩就是我们国家的孝子。孝于亲,作父母的孝子。《二十四孝》上的孝子、孝女、孝妇都是好孩子。我们通常说的孝指孝敬父母,这很可贵,同时我们理应知道,更要做国家的孝子、天地的孝子,这是纯孝、大孝、至极之孝,也是本有之孝。关于孝道的正确含义,上个月我在杭州孔庙西湖国学馆对杭州市的退休干部讲课时讲:

什么是孝?孝不是通常意义的孝敬父母。一说“孝敬父母”,就把我们与父母分开了,割裂了。“孝敬父母”这种说法听起来不错,其实大错。大家细想,“孝敬父母”这种说法人为地制造出我与父母的鸿沟,把话说全了是“我孝敬父母”,在此,父母与我是两者。我是自身,父母却成了他者。“我孝敬父母”,是A对B的“孝敬”,是A、B两者之间的动作或关系。这种动作或关系无论怎样推进,依然是两者,不是一人。问题的关键就出现在这里。——我们正确的认识是:我们自身与父母本是一体,父母即我身,我身即父母,父母不是他者,我不可分割。父母与我不是三个人,而是一个人。父母与我不是两代人,而是完全一体。这样才是生命的本原。人从道出,父母就是道。父母与我在共同的生命里成为人身,共同进入世界。这样看来,父母无法孝敬,因为一个人无法自己孝敬自己。因此,孝道的真谛就是善待自身。管好自己,这比什么都强。世上做父母的最开心的是什么?难道是图子女买件衣服、给点钱吗?当然不是!父母不可收买。对父母好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管好。我们一生的幸福全从父母而出,因此,我们活得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我们活得开心,就是父母开心。我们的成功就是父母,我们的财富就是父母的财富。世上做父母的最开心的是看到子女有出息。因此我说,我们把自己做好,父母就开心了,这就是最大的孝道。衣服是要买的,给钱是应该的,但孝敬父母的真正内涵是善待父母给我的这条生命,这样才是懂了父母的心。父母不是图什么回报,图的是子女能够对自个儿好,为此父母愿意付出一切。

伟大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创造出了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愿我们在圣人孔子的精神光召下,重新认识到我们的使命,为自己的人生亲手绘上绚丽的彩虹,勇敢去赴那场永恒的约定。

导读

孔子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是我们做人的老师,做事的向导。“知其不可而为之”,讲很多事看似不能做,一旦认真去做,就显出它的“道”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自己都不想去做的不能强加给别人,一切都要自愿才好,强摘的瓜不甜,要想瓜甜自己种去。“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的话,孟子接着说:“富贵不能淫”,很多人崛起于贫贱,跌倒在富贵中,非常可惜。孔子的精神就是永远保持做人的“度”,亦即中庸。孔子中庸之道让人终身受益,你可以不说,但不得不承认除了中庸,世上别无做事之道。

本书内篇“仁的真谛”,据《论语》阐释仁义为自爱与爱人之道。中篇“中庸之道”,据《中庸》、《论语》、《孔子家语》、《孟子》、《史记》、《左传》、《公羊传》及钱穆《孔子传》,用孔子本人的五十件事情,具体讲中庸四义:中庸是不偏不倚,中庸是游刃有余,中庸是做事到极限,中庸是即此即彼。外篇“义的反思”,据《孟子》,用寓言讲“义是反思的结果(行为)”,孔孟合参,心传为一。

总之,孔子的精神就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哪怕成了“丧家之狗”,依然要“不改其乐”。想想颜回的陋巷,想想夫子的马车,我常想随之远去,回到先王乐土。内篇仁的真谛说仁“仁”就是人。二人为仁。“仁”字表示是两个人。一个人不是人,两个人才是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只能自己说自己是人;当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由对方来说“你是人”,也可能互相说“我是人”。两个人比一个人更有人的感觉。“仁”字表示人不是自己说了算,需要别人来印证你是“人”。“仁”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人只有去爱别人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才是人。“仁”就是去爱别人。一个人爱自己只能是自恋,爱别人才是真正的爱心。成就人的不是自私,是无私。“仁”字表示两个人都好,大家都好。“仁”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必然不懂得爱别人。爱自己的人会珍惜自己,但不会珍藏自己,他(她)把自己开放出来,因此必将与世界交流。人想要什么?一就是成功,二就是快乐。孔子为我们提供了受益无穷的参考与指导,实实在在让人获利。“仁”就是快乐。既然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就是说人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仁义。真仁义出自真心,所以会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成功必然伴随欢乐,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因此,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收回,凝视自己内心。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就是人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

学与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学习不就高兴了吗?《论语》开篇就是一个问句,这在古今书籍文章里非常少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屈原的《 天问》是一开头就问,看来屈子与孔子有诸多同好。

屈原《天问》的开篇是:“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意思是上古的时候没有人,是谁把大道传下来的?屈原这个问题非常有水平,非常高深,屈 原在《天问》中只管提问,自己没有回答。如果屈原问我,我就会告诉他:“遂古之初, 道自传之。”道自己把道传给自己,原本就与人无关。道为什么要自己传自己,这与孔子在 《论语》一开篇就说的“学而时习之”有很深关系。“学而时习之”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学习,包含自己“自己熟”、“自己会”的意思。而这 种通过反复练习“自己熟”、“自己会”就是自知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 并不是谁把道传下来,而是道自己传下来,遇到自我觉悟之人,二者一结合,就会把道发扬 光大。看来孔子比屈原要高一层,孔子这句“学而时习之”已经圆满解答了屈原的疑问“遂 古之初,谁传道之?”《论语》的开篇解答了《天问》的开篇,这是一件非常巧合的趣事。说巧也不巧,这原是必 然。屈原晚年热衷于探讨天道,所以有时陷入不可知的迷芒,而孔子越到晚年越入世,基本 上不谈天道,专谈为人处事、穿衣吃饭的俗世道,所以孔子是个高得不得了的高人,有点像 个大禅师。

孔子用人道破解天道,每发必中,这当然缘于孔子已对天道有深入研究,对人道有刻骨铭心 的体验。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尚之一赵州和尚有段著名的公案:

有人问:“什么是道?”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这人以为赵州和尚没听清,又说了一篇,赵州和尚还是说“吃茶去。”不但如此,无论这人 问什么,赵州和尚都说“吃茶去。”

这人烦了渴了,就去找水,不知不觉茶到嘴边,一愣,猛地醒悟了赵州和尚的禅机,心里痛 快得不得了,大叫一声,把茶吃了。

北方的朋友可能不习惯“吃茶”这个说法,现在南方人还说“吃茶”,保留了古风。“吃 茶”就是喝茶,而不是把茶叶渣吃了。“吃茶去”在当时就是“喝茶去”。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是什么意思呢?一是让人该干嘛干嘛;二是告诉人生活即生命,生命 即大道;三是一切皆道,不分茶与非茶。

那个问道的人悟的是第一层意思,进而悟出了第二层意思,第三层可能没有悟出。

赵州和尚这段“吃茶去”的公案与孔子在此处讲“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人以 为啊呀呀不得了,孔子既然是大圣人,那么他的话一定高深得不得了,谁知打开《论语》一 看第一句话就是句大白话,不由大跌眼镜,惊呼上当,连声失望。

这种人是弱智儿童,比我家8个月大的小婴儿还笨。孔子何曾骗人,他说“学而时习 之”自 有道理,不懂的人以为是杯白水,懂的人才知道这是一杯生命之源。让我来告诉你。

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妙义如下:“学”就是学习,“习”则是反复练习。“习”字本作“習”,从羽从白,会意字也,意思 是一只白羽毛的鸟儿。鸟儿与反复练习有什么关联呢?笨!这不是一般的鸟儿,而是一只白 鸟儿,白鸟儿就是雏鸟,很多鸟生下来都是白的,正如很多人生下来都是白白胖胖的小孩一 样,我家8个月大的婴儿就是一只白鸟儿。雏鸟天生爱学习,生下来就扑腾翅膀,所以古圣 人造字用“習”这只白鸟儿来表示“天生学习”、“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三层“学 习”的含义,你看多自然,多奇妙。《礼记·月令》上说:“鹰乃学习。”这个“习”也就是反复练习的意思。也许有人要问: “鹰是白鸟儿吗?”我对此无话可说,只能避而不谈,说“吃茶去”。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的“习”就是这么来的,意思从雏鸟天生爱扑腾翅膀引申为 “天生学习”、“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三层“学习”的含义。“学而时习之”的妙处在于“习”,妙处在于反复练习。反复练习鸟儿就能悟出翅膀驭风之 道飞起来。“学而时习之”的妙处也在于“学”。“学而时习之”就是“生而时习之”,讲学习是所有 动物所有人的天生本能。生就是学,学就是生,这是一个无需解释的婴儿级别的问题,我们 家8个月大的婴儿吃奶从来不问为什么,只管吃,只管摇头摆尾地咂嘴。

我们明白了“学而时习之”的妙义,就可以谈“不亦说乎”了。“说”通悦,为了好懂些,下面都用“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以下五层意思 :

一、生下来就学习真好玩。

二、让我自己学吧。

三、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温习,我就什么都懂,太好了。

四、经常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五、听说你不高兴,找点书看,找点事做,学习一下就好了。

第五层意思是孔子本意。“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反题就是:未学之时,犹未悦也。还 没学习时是不快乐的。孔子看到,一种不快乐的死尸般气氛弥漫在世人中间,他们为什么不 快乐?这话等于在问:“死尸为什么不快乐?”

回答是:“因为死尸没有生命。”

好了,问题找出来了,原来死尸不快乐是因为没有生命,是因为丧失了生命。那么反过来就 不难得知:

有生命就有快乐。

生命就是快乐本身,原本不需要再用其他的事情把快乐带来。

好,既然生命就是快乐本身,那么为什么有人明明活着依然不快乐?这是因为生命本身是沉 闷的,它需要有棵嫩芽破土而出,这样才会轻松快乐。

大地太厚重,上古时候的大地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后来不断有苗儿芽儿破土而出,大地才 从厚重的胸口吐出一口浊气,接通天的灵气,从而自己生动起来,开心起来。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母亲生下我们时双方都很辛苦、很劳累、很虚弱,生产时双方都觉得 痛,不觉得快;都觉得苦,不觉得乐,只有等完全生下来后,这种厚重而憋闷的感觉才会消 失。母亲是大地,婴儿是嫩芽,嫩芽从大地的子宫破土而出,大地就会轻松,嫩芽才会见阳 光。

所以,生命不能直接快乐,它需要学习。我们通过学习消除了生命诞生前与 诞生时的痛苦,转移了对黑暗的注意力,从此注目光明,寻求阳光。

这种寻求是一种本能,它是天道。“吃茶去”可以解渴,渴也是天道,茶解渴也是天道。天道解天道,自己解自己。自己解自 己就是自己学自己,唤醒天道中的潜能。

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这话等于说“学习就是唤醒潜能”。

我们的生命通过唤醒潜能获得快乐。

比如婴儿接触母亲的乳房可以唤醒该婴儿重温一遍他父亲当初接触他母亲乳房时的快感。对 此,弗洛伊德比我懂得多,读者可以参考佛氏著作。

我在此要说的是,我们的生命本身来得太痛苦,如精子在男女做爱时饱受挤压,一出男根又 自生自灭,一个精子寻找卵子的过程万分艰辛,其难度要高于推一个残疾人上珠峰。

我们的生命本身来得太痛苦,本身是没有快感的。基督教《圣经》上讲人有“原罪”,意思 除了讲人对神的背叛外,也包括生命有“原始痛苦”的意思。道教《太平经》讲人在“承负 ”,意即今人承担前人一切,也包括“今人要替前人受罪”的意思。

不过这都没关系,原始痛苦也好,前人受罪也好,都已经过去了。自然之道能净化一切。自 然之道喜欢轻松,婴儿再痛只要哭一哭就好了。

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为生命寻找到快乐,其奥秘就在于唤醒潜能。而正如婴儿只哭一声是 不够的,必须较长时间大哭一样,我们唤醒潜能也不能唤一下就了事,你哄它它也哄你,所 以要不断地唤,潜能才会醒。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让我们要不断唤醒潜能,这样才会轻松快乐。

如果把唤醒潜能比作招魂,我们就必须要像屈原在《大招》里讲的,既然在招魂,那么天地 四方都要照顾到,这样才有用。母亲照顾婴儿当然是全身都照顾,而不是只照顾一手一腿。 同样地,我们呵护自己的心灵也要全方位的,全天候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时”,不是有时的意思,而是时时。这句话在说:我 们要时时学习,时时呼唤潜能,时时恢复本性,这样才能获得欢乐女神的青睐,得以漫步在 芬芳美丽的大森林中。

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性学习,而是精神性学习,通过唤醒潜能获得生命的愉悦,就 像婴儿吃奶。婴儿吃奶是不用学的,天生就会,我们的快乐也是天生就有,只要常学 习常唤醒就可以治愈人生的各种痛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他老人家为全人类,特别是为当前人类开出的一 副良药,我们完全可以放心服用。婴儿从来不会质疑母亲的乳汁。

老子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独异于人”就是人不学,我偏好学;“贵食母”,就是非重看重向母亲要吃的,比喻向大 道索取精神食粮。母亲的乳汁是最安全、是营养的婴儿食品。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讲出了人类快乐的原因就在于相信自己可以母亲那里 (指道)获得乳汁,相信母亲的乳汁可以获得快感,为此婴儿要三吮母乳而得奶,我们也要“ 学而时习之”,才有所获。

習“习”字本作“習”,意思是白羽毛的雏鸟。雏鸟一生下来就懂得自己扑腾翅膀,所以古圣 人造字用“習”表示“生下来就会”、“生下来就学”及“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四 层意思。我们一般把“习”解释为反复练习,这是四层意思的第四层。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意在指出:一、人是天生好学的;二、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练 习获得成功;三、人可以通过学习唤醒潜能,获得快乐。

学而时习之就是生而时习之

雏鸟扑腾,婴儿吃奶,都是天生就会。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也就是“生下来就学”、“ 生下来就会”的意思。所谓“学”,不是知识性学习,而是精神性学习,指唤醒潜能。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与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是一个意思,都指唤醒能。婴儿生下 来后一旦唤醒潜能,就会找奶吃。

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一旦唤醒潜能,就会成功快乐。吾道不孤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但对于我来说,“来劲的话”莫过于此。像我长期埋首书斋,最值得高兴的事莫过于三:

一、与家人在一起。

二、出新书了。

三、出了新书可以走出书斋玩玩,看朋友去!

与其让朋友来看我,不如我主动去看朋友,这样就少了一分等待的痛苦,多了一分邂逅或重 逢的惊喜。

孔子在此处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还在另一处说:“德不孤,必有邻。”都道出了人生一大境界,那就是与朋友在一起。 朋友使吾道不孤,不孤则吾道成矣。

人生有千爽万爽,最爽的一件就是与朋友在一起。具体而言,其爽有三:

一是自家高兴。见了朋友与其说高兴他,不如说是高兴自己。借朋友而高兴,因朋友而更高 兴。

二是高兴朋友。好朋友如春风,春风一吹柳舞花也舞。作为柳的他,与作为花的我同沐春风 ,兼有摇摆之姿,艳艳之态。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高兴全世界。好友聚会之时,天地有情,人生有意,全世界都眉花眼笑,让可爱的人更 可爱,让可恶的人也不再那么可恶。

与朋友在一起有如此三爽,孔夫子忍不住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哪是问句,分明是一句赞叹,一句由衷的肺腑之言。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的人为什么死得 早,死得快?因为他不爽呀。人一爽命就长,而一个人是不够爽的,为了避免孤独死,我们 必须合群,与朋友在一起,选择一种富含亲和力的生活。

鲁迅当年失意,独居北京,孤独得要死,他住的地方是个小院,我去看过。小院外面长了两 株枣树,鲁迅名著《野草》中的名篇《秋夜》就是写这两棵枣树的,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说话与孔子一样,爱讲大白话。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原来鲁迅从这两株枣树悟出了一 些人生道理。鲁迅当时孤独得要死,天天看,天天看,有天忽然看见原来墙外的枣树是两株 ,而不是一株。

一株枣树构成生命,两株枣树相映成趣,构成希望。

鲁迅从这两株枣树身上看到了希望,不久就把老妻老母从老家接来了,又广交朋友,过上了 正常的生活。

这就是“鲁迅的枣树”给我们的宝贵启迪,其核心要义为:

人不能自己找孤独,树都要与树树在一起,人肯定要过群体生活才爽。

耶稣基督因为先知约翰的接引,在旷野大彻大悟,毅然抛弃了犹太教士苦修终生的做法 ,重新回到人群中,为人们宣讲上帝的爱心与旨意,很快赢得了一大片信徒。

也许有人要反驳我,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那一悟,当时就他一个人,这又当作何解释?

这是因为:

一、佛陀当时已达到圆满境界,天地万物都是他的朋友。用中国的话说,佛陀当时“天人合 一”,怎么能说是一个人呢?

二、佛陀当时就坐在菩提树下,佛陀的菩提树与鲁迅的枣树一样,都足以让有慧心慧眼的人 唤醒慧力,当下就觉悟。

三、就算佛陀当时在一片没天没地没万物的空无之境中,他还有自己作朋友,他看自己就像 看一道门,一扇窗户,里面外面都是世界,足以觉醒来者。

事实上佛陀觉悟后也像耶稣离开了旷野一样,他离开了菩提树,回到人群中传道。于是才有 了今天我们有幸看到的诸多传世宝典。

孔子与佛陀、耶稣都是伟大人物,在孔子看来,生命太简单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觉悟 寻找快乐。

觉悟从哪里来?觉悟从旷野来,从菩提树下来。人人都有自己的旷野,人人都有自己 的菩提树。

快乐从哪里来?快乐从人群中来。

在此,快乐是一个成全觉悟、实现觉悟的过程,因此,没有快乐就没有真正的觉悟 。

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讲与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觉悟,从而 大家都快乐。

孔子在此处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另一处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都在讲快乐并不遥远,它会自动呈现,主动呈现。有的事情看起来好缥缈,其实只要诚心 寻求,自然会实现。

从前有个人喜欢一个女孩子,把她当成古典诗赋中的女神来顶礼崇拜。他爱她而她不知, 仿佛鸿雁飞过秋水而秋水不知,于是不能不感到苦闷与绝望。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去讨好这 个女孩子,终于有一天女神翩然来到了他的身边,鸿雁得以嬉戏秋水,两情相悦。

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曾问过一位种葡萄的人,一棵树上有多少果实?那位种莆萄的人答 不出来。

阿那哈斯告诉他说:至少有三种。一种是快乐,一种是痛苦,一种是糊涂。

要想种出快乐的葡萄,我们就要做快乐的园丁。那位种葡萄的人连自己种的 是什么葡萄都不知道,肯定品尝不出葡萄真正的滋味。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句传世名言:“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钟”就是钟爱,“我辈”就是朋友。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情爱我所爱,这正是我们该 做的事,正是我们的人生。

竹林七贤放浪形骸,孔子温柔敦厚,其人生主旨都一样,都是快乐主义者。

我有一联诗:

放浪形骸诗与酒

温柔敦厚花近人

此诗被很多朋友喜欢,我自己也觉得不错。并不是说写得好,而是说它道出了一种人生态度 。

太简单了,太好了,太美了,原来人生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寻找快乐。

寻找快乐就是寻找自我,就是寻找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样地,到远方去看朋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总是充满期待,期待落空就会失望,期待实现就会高兴。为了自己实现期待,就不要去 等,而是主动去找朋友。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同时也在说:“到远方去看朋友,不亦乐乎。”

远方并不远,它就在眼前。人生有很多爽事,最爽的一件就是与朋友在一起,因为人天生厌 恶孤独,喜欢过群居的生活。悠然自得的独处也是群居,因为这时我们心中有朋友,以天地 万物为至友,以自己为老友,所以独处也不孤独,越是独处人生越丰富。

等待使朋友成为朋友,等待而不出现使朋友成为回忆,有等待有 出现使朋友不仅仅是朋友。

鲁迅的枣树

鲁迅在《秋夜》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另一株 也是枣树。”鲁树从枣树悟出了连树都要和树在一起,何况人。于是改掉了自己孤僻的习惯 ,重新与家人朋友过正常的生活。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时要人们也别忘了身边的朋友。好朋友不分彼此 ,不分远近。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包含“目送朋友远去”的意思。用庄子的话来说就 是“相忘于江湖”。只要有所得,可以得道而失人。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元好问则在其传世名词中写道:“问世 间情是何物?让人生死相许。”都是讲“情”对于造就人有着巨大作用。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张“有情人生”,是一个真正的快乐主义者。无知之智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君子一般不生气,有的事情过了就算了,有的事情不知道就当没发生,我要的是自寻快乐, 不是自寻烦恼。古来通达之士之所以活得爽快,就在于放得开。“放得开”是不容易的,这必须自己开阔心胸。

有个病人向老医师倾诉:“医生救救我,我太憋闷。”

老医生仔细检查,发觉他没有病。

老医生问:“你为什么憋闷?”

病人:“我出不了气,呼吸困难。”

老医生说:“你的嘴巴鼻子呼吸道与肺部都是正常的,怎么会呼吸困难?”

病人:“我就是呼吸困难。”

老医生:“你应该自己习惯深呼吸,不要老是鼻子哼哼,嘴巴喘喘。你什么事都没有,关键 在于你要自己多呼吸。”

病人当时就试着深呼吸了几下,觉得真管用。原来就这么简单,这人照医生的话去做,过不 久就好了。

自己开阔心胸后,就有了新天地。我们要用老人养生的方式告诉大家,凡事不生气。孔子 周游列国,到宋国讲道,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孔子不追究,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有了这种气度,才足以做人做事。

做事方面,我们可以“举其大纲,不拘细目。”

做人方面,我们可以“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的“不知而不愠”,与老子的另一句话原理相同。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老子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大患都来自身体,连身体都忘了,还有什么麻烦呢?

孔子说的“不知而不愠”,也是这个意思。人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他知道。假如他不知道, 当然也就不会生气了。

孔子这话要是和尚们听了一定欢喜,因为使和尚们“耳根清静”的法宝就是不闻不问,一切 “不知道”完事。有时间就睡大觉,没时间就睡小觉,反正一天到晚以睡非睡,睁眼看见世 界不过是一样东西,闭上眼世界不过是一团阴暗。

阴暗是可贵的。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里说:凡是阴暗就表明正被阳光照耀,因为只有光 明才能形成阴暗。

如果我们把人的无知比作阴暗,那么这种无知是可贵的。只有无知才能烘托智慧, 无知可以成全有知。

我曾对我的朋友鄢圣华说:“无知加无知,等于无所不知。”

圣华兄听了觉得有一定道理。他是研究老子的专家,知道我这话不是为了好玩。

为什么“无知加无知等于无所不知呢”?

一、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并且知道你的无知。我知道一切的无知,所以我无所不知。这种 无知当然不是从细节上与知识上讲的,而是说我通晓世界万物都处于无知状态。为什么一切 都是无知的?因为一切都是被产生的。被产生的就是无知的,因为在产生之前与产生之时生 产者与助产者都已向新生儿注入了“忘我剂”,让他忘记以前的世界,这样才能轻松为人。

二、不知而不愠,也就是无知而不失。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拥有,所以不会失去。既然不失 去,那么就是全有。全有必全知,全知就是无所不知。

有人曾问苏格拉底:“请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未见过您蹙额皱眉,您的心情怎么总是这样好 呢?”

苏格拉底答道:“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感觉遗憾的东西。”

如果还觉得不够明白,让我们来聆听另一位希腊智者欧布利德的话。

欧布利德对人说:你没有失去的东西还在你那里。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是有角的人。

人能失去不曾拥有过的东西吗?当然不能,所以有些事情想失去也无从谈起。

但是,人注定会失去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在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所 以孔子曾经在一条河流上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条河流流到哪里就有生命。流到我们父母那些,父母有了生命。又从我们父母流到我们这 里,我们又有了生命。点燃一根火柴,先熄灭点燃的一头,然后慢慢熄灭后面的部分。

这种规律是不言而喻的,而正是流动造就了世界。

我们从老子那里学会了“无为”,现在我们从孔子这里学会了“无知”。

两个无知的人在一起就会什么都谈得天衣无缝,可见他们无所不知。

这种无知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真实的言说。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虽然离真 实差得太远,但也就为他自己、也为别人提供了一个大概的局布轮廓。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目前的“无心说”(指宇宙没有中心),人类摸到的大象越来越大,但 这管什么用呢?与其空洞地说“大象大得不得了”,不如具体地说“大象是一把扇子”。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我只知道我的无知。”

柏拉图则说:“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柏拉图在此说的真理就是“无知的真理”。是无知构成了这个世界,是无知造就了这个世界 。

孔子在另一处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意思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是知识,这就是智慧。

孔子这句话好像是对人们常常“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予以否定,其实别有深意。孔子在说: 既然知与不知各是各,那么不要去干扰它们,就让知道的更知道,无知的更无知吧。

人类大脑潜能到目前只开发了1%不到,那么剩下的那99%在干什么?对此我们是无知的。我们 应满足这种无知,否则一旦惊动了这99%,有可能把人变成神,也有可能变成魔。现在关键 的问题不是把人变成别的什么,而在于把人做好。做好自己的事,并获取成功与快乐。

有1%就挺好了,1%大于100%。

从前有个多情公子,老想去爱世界上的每一个少女,去占有每一个女人。但这个世界有50 多亿人,光中国就有13亿人,这13亿人中包括至少2亿正年轻的少女与女人。1亿少女你爱得 完吗?1亿女人你要得完吗?要不完的,所以人应该“止于至善”。

有的事情不能得到就算了,有的事情不知道也无所谓。当那个多情公子得知自己也不过是另 一个女人爱的1亿中国男人中的1个,就会怅然若失,他的价值因为知道得太多而大打折扣 。

庄子讲“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反而有种积极进取,力图获得更多的儒家 精神。而孔子在此处说:“人不知而不愠”,无疑是非常达观的,以道家视之亦无不可。

孔子是老子的传人,其实他说的与老子没什么两样。老子“无为”,孔子则把“无为”变成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为不为”,也就是“为无”,做事追求零 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 ,已是道本身。“为无”就是无为九义中的一义,请参考拙著《老子说柔》。

孔子以不知为乐,以无知为荣,正是他晚年成圣的真实写照。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逾矩”就是该干什么才干什么,不打 破既有规矩。孔子这句话乍看完全前后矛盾,细想原来就是以“无为”为“为”,以“无 知”为“知”的另一种说法。

古希腊哲人皮浪说:“我不能告诉别人我并不知道的东西。”

同样地,我们不能生活在别处。生活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否则就是浪费生命。

与其生活在别处,不如诗意地栖居在此处。孔子说的君子“不知而不愠”包含一个重要启示 :

我们不要在知识上满足自己,要在精神上满足自己,这样才会快乐,才不会被“以有涯随无 涯”的问题困绕。管他涯不涯,如果有条船,我就在水上睡觉。如果是在岸边,我就在石头 上睡觉。

孔子这种高妙的人生态度我们将在后面作更深入的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

一块石头无知无欲,所以它是快乐的。人要是像石头一样“木”,就可以少受知识的干扰。 人们通常从知识上认知世界,这是错误的,知识不可穷尽,知识自相矛盾,我们要从精神上 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如果是这样,那么顽石就是灵石。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要我们从精神上、感觉上把握世界,不要只 见一木,不见森林。

两个盲人在一起谈话,你会发现他们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他们什么都知道。你可以说他们 讲的全错,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并深入世界本质。他们认知世界用心与手, 没有受到眼睛的干扰。盲人心中的世界是一个可以触摸到的声音世界,他比我们更了解世界 。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就包含了希望人们做“盲人”的意思,不从反光的表面认知, 而是通过可以真实触摸的部分认知世界。这样,我们摸一下就会快乐一下。眼睛看多了会视 疲劳,丧失感觉。手却不会手疲劳,我们越摸越有感觉。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论语·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洁无暇。

孔子是个有趣的人,证明之一就是他把《关雎》这首情诗放进了《诗经》,并且还是开篇第 一首。《关雎》是首标准的情诗,孔子把它作为《诗经》的开篇第一首,显然在暗示:这就 是整部《诗经》要说的全部内容,这就是《诗经》的总纲与灵魂。

很多人渴望从《诗经》这部神圣经典里一开头就看到高尚得不得了的文字,显然他们再次绝 望了,不理解孔圣人为什么要愚弄苍生?

其实他们不懂圣人用意,不理解《诗经》的妙处。

很多人曲解《关雎》,说是什么歌颂“后妃之德”,歌颂后妃之德就是歌颂皇帝,于是好好 的一首情诗又被扯到政治上去了,真让人恶心,完全糟踏了圣贤。

说情诗是情诗的人是真正的人,是孔子的真正传人。

说情诗是政治诗的人不懂孔子。

情诗就是情诗,这不很简单吗?夫情诗者,为情所作也,为情人所作也。有人一听见“情人 ”两个字就“啊呀呀”跳起来,指着我的鼻子说“腐败分子”,其实孔夫子也可能有情人, 那就是春秋时期大大有名的美女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这一站,就去见南子。在此之前孔子与南子没 有见过面,今日后宫一见,美女爱圣贤,圣贤爱美女。孔夫子周游列国其实也是一路逃难, 曾被多国追杀,你想,一个落难的英雄都不能逃过美女关,何况一个落难的圣人?

于是两情相悦,具体细节我们不可得知,但很多记载春秋历史与孔子言行的古书都已证实确 实有“孔子见南子”这回事。后来到了民国,山东曲阜师范的新潮学生还编了一个就叫《子 见南子》的话剧公然上演,歌颂孔子的爱情。此事在曲阜掀起了极大波澜,孔府的人出面干 涉,其实大可不必。《论语》是这样记载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孔子去见南子。出来后子路知道了很不高兴。孔子就对子路说是怎么回事,并发誓 说:“我如果说了假话,老天爷都讨厌我!老天爷都讨厌我!”

孔子连说了两遍“老天爷都讨厌我”说明他确实问心无愧,敢与老天爷对质。

子路是孔子最爱的弟子之一,师生二人一向随便。子路性格鲁莽,老是冲撞孔子,甚至经常 揭孔子的短,师生二人有点像《水浒传》里的李逵与宋江。子路一听孔子居然去见美女,大 闹起来,逼着孔子一定要说个清楚。学生竟然管起老师泡妞的事来,这无疑太过份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师生二人在此完全是朋友关系,子路有点取笑孔子的味道,有些 搞事,有些搞笑,完全无喱头。人家孔子泡妞,关你子路什么事?圣人就不能泡妞吗?圣人也 是人,而且依圣人的级别,当然要泡最美的美女。

孔子一问就说,可见完全坦荡,毫不隐晦什么,实际上是在对全世界宣称:我就是去见了南 子,我就是喜欢她,她就是我的情人。这才是圣人!

世人误以为孔子主张禁欲,其实孔子一点都不禁欲,他只是反对淫乱,当初齐君送美 女给他,孔子马上拂袖而去,可见他也不是个纵欲者。

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情之所动,以礼为之。这就是孔子礼学的精华。礼者 ,情也。情之所至,天地为美。情让人爽,礼让人自由,让人不爽的不叫情,让人不自由的 不叫礼。

我们从孔子自己的故事可以理解、印证他本人为什么要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也。”《诗经》中除了《关雎》,还有大量情诗,如《河广》、《有女同车》诸篇。《诗经》中甚 至有直接描写幽会野合的诗篇,如《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臧”通“藏”。“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意思就是今天碰到你,我们一起藏起来玩吧。 和美女藏起来玩,这是什么意思?傻瓜也知道这是野合。这不是暗示,而是明示。《诗经》里还有直接歌颂做爱的诗篇,如《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最后一段最精彩,意思是:轻轻地过来吧,不要碰我的头巾,不要让狗儿狂叫。

前两段是男的说的,后一段是女的说的。这个女的让男的轻轻过来, 说“不要碰我的头巾 ” ,又让人家过来,又不让人家碰,这是怎么回事?有经验的人可以看出这个女的在逗男的, 嘴巴里说“不”,心里在说“快”。不让狗叫这是为了营造安宁的环境。

从《关雎》的求爱,到《野有蔓草》的野合,再到《野有死麕》的直接性描写,这就是《诗 经》所要表达的。

大家不要忘了,《诗经》正是孔子编定。孔子集一生的学力与智慧,编了这部“情诗大 全”,用意何在?

孔子在此处告诉我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

孔子告诉我们要像《诗经》里的人们一样纯洁无邪:想追求就追求,想野合就野合,想做爱 就做爱。

禁欲不叫无邪,叫变态。

纵欲不叫无邪,叫变态。

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情之所动,以礼为之,这是人性的完美,这就是“无邪”。“无邪”是人性的完美,当然不是残缺与变态。

孔子借诗说人,揭示了:

我们既不能禁欲,也不能纵欲,要因欲生爱,因爱而爱人。孔子一生强调的“仁者爱人”也 就包含这个意思。

孔子还揭示了:

人生要快乐,就要完美我们的人性。只有满足了我们的欲望,才能完美我们的人性。 人性圆满,谓之自然。人得自然,谓之无邪。

孔子的快乐主义显然也包括这层意思,我把它叫做“畅情论”。

所谓“畅情论”,就是让情欲欢畅,让情爱舒畅,最终达到人性的完美,享受天地人生,享 受阴阳之道带给人类的无穷福祉,享受自然之道对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太多的无限补尝。

孔子是一个“畅情论”者,是一个快乐主义者,他提倡的“无邪”思想是中国人最光辉的人 性传统、人道传统与人文传统。

后世嵇康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无邪”思想,嵇康说:“任心无邪。”

意思就是:“任着我们的心吧!我自会纯洁无邪。”你看多爽!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作为魏晋名士的导师,作为中国魏晋文化的灵魂人物与发言人, 他最伟大的文化思想就是这句“任心无邪”。这句话与阮籍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相映衬 ,都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对人性的最高认识,是中国人心路历程与社会进步的一大里程碑。

魏晋文化继承了春秋文化,嵇康思想继承了孔子思想,所以才有了当时名士们的绝代风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写的小说《竹林七贤》。

再后来,一代情圣曹雪芹也因为继承了孔子的“无邪”思想,超凡超脱,诞生出了一部足以 代表中华五千年人性光辉的人文巨著《红楼梦》。曹圣在书中歌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 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 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歌中所唱的“美玉无瑕”就是“美玉无邪”。纯洁完好,完美无缺。世上真有这样的人,真有这样的事吗?

有的,在我们心中。

现实不可能完美,我们让它完美。我们将红尘收集起来高温消毒,蒸馏过滤,就可以用红尘 酿造出天地间、人世间最洁净的清清眼泪。庄子叫它“玄珠”,老子叫它“甘露”(老子曰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孔子叫它“思无邪。”

有了“思无邪”作为法宝,我们就不畏一切生离死别,不畏一切月缺花残,不畏一切空想怀 念,就不会抱恨终生,就可以快乐终生。

一个快乐主义者必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会让自己的心顺应自然,同时又在天地洪流中坚定 地立住身,巧妙地从身边抓住更多的东西。会游泳的人在洪水中可以浮在水面抓东西,不会 游泳的人就会被洪水冲走,什么也抓不到。趁现在洪水还不大,赶紧学游泳吧。

孔子说:“游于艺。”就是让我们在“艺中学会游泳”。孔子说的“艺”当时指六艺,现在 我用它来借指人生这门最大的艺术,学好这门艺术我们就可以游好泳。

孔子怜悯世人痛苦,给我们开出了“思无邪”这一副完美的方子,它确实可以保证我们快乐 终生。为什么不要呢?这并非嗟来之食,而是我们自己就有的丰盛美食。

人一生下来就“思无邪”,所以婴儿都很快乐。后来人渐渐地邪起来,所以就会不爽。现在 我们如果能恢复“思无邪”,就可以品味初为人身的完美境界!

西瓜最甜的是第一口,做爱最爽的是最后一下,我们如果能巧妙把握这第一口与最后一下, 做人就会永远新鲜、永远最高潮,从而达到永远快乐的伟大境界。

快乐主义者当然也会怕死,但我们不怕生。

很多人又怕死,又怕生,这才叫失败。

快乐主义者“思无邪”,让自己做一个纯洁的羔羊,同时做一个纯洁的牧羊人。纯洁的牧羊 人手挥纯洁的皮鞭,赶着羊儿去吃草。

难道草命中注定要被羊吃吗?草也是生命,如果羊不吃草,羊就会死。所谓“思无邪”并不 是什么也不做,它也是允许去做事的,甚至允许去做适当的不那么好的事。牧羊人允许羊吃 草。谁也没给我们这项权利,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孔子说“思无邪”有三层意思:

一是“本来无邪”。如婴儿。

二是“最后无邪”。如老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三是“邪极故无邪”。“本来无邪”与“最后无邪”都是自然之力,真正有意思的是“邪极无邪”。“邪极故无邪”意思是因为太邪了,所以邪到极点就会纯洁无邪。这也是个物极必反的简单 道理。

人类发展到今,可谓邪极了。一方面对大自然赶尽杀绝,肆意破坏;一方面对同类自相残杀 ,奴役弱者。真是邪到了极点。但正因为人类已经邪到了极点,没法再邪了,所以自然之道 就使他有所收敛,当然靠自身觉悟。这一切来之不易,但无疑是一个真实的转变,这就印证 了“邪极故无邪”的道理。

很多无恶不作的恶人最终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这个简单道理。

从前有个警察追踪一个做案累累的杀人犯,二人一前一后地追到一辆公交车上。警察死死地 盯住杀人犯的动静,这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看见这个杀人犯竟然为一个老太太 让座,并且态度非常和气。警察一下子傻眼了,杀人犯也会为人让座?是的,杀人犯会为人 让座,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恶极故为善、邪极故无邪”的人。

从前有个小姑娘的家里来了个客人,是她的远房表哥。她听说这个人是个花花公子,大色狼 ,什么女人都想上,于是紧张得不得了,他父亲叫她出来吃饭,吓得要死,勉强坐下。没想 到她表哥长得一团和气,对人很好,根本不像大坏蛋,而且对她毫无私心杂念,真的很纯洁 。最后两人愉快地相处几天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表哥走时表妹还是表妹,没有变成表哥 的第N个情人。这也是“邪极故无邪”的鲜活案例。“色狼真的很纯洁,有的‘坏人’真的很好,有的卖国贼真的很有孝心。”天啊,这个世界 还有没有公理?

这就是公理。

孔子微笑着说“思无邪”时也在说:我曾经也很邪……

孔子杀过人,是他杀害了他的政敌少正卯。在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还杀过齐国舞者。

但这都没关系,过了就算了。所以孔子能当圣人。

人生就是如此残酷,快乐主义者是吃“残酷”这碗饭长大的,是靠“残忍”这招本事吃饭的 ,所以最后能变残缺为完美。

我们当然不是鼓励为恶,而是建议人们:OK!够了!一切到此为止!

如能及时收手,就还可以过正常生活,甚至可以当圣人。如果不能,牧羊人就会像狼一样吃 掉他自己的羊。《圣经》最后的启示录不是开玩笑。因为心无杂念,所以为人清爽,可以快 意一生。人的童年为什么是欢快的,就在于心地纯朴,心无杂念。等人长大就会杂念缠身, 使人不爽。

孔子说“思无邪”,当然也是在让已经“思有邪”的人返本归真,回到无邪状态。

孔子把大量火热的情诗编入《诗经》里,表明了孔子主张对性欲的开放。这既不是纵欲,也 不是禁欲,而是情之所动,随意为之。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不是说要让人们纯洁如婴儿,而是要让人们纯洁 如成人。成人比婴儿纯洁,因为他(她)可以凭修炼达到自身的完美。孔子以诗打比,意在营 造一种无邪而快乐的人生。

孔子说“思无邪”。思无邪之后才能言无邪与行无邪,才能造就无邪的人。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两人单独相处,事后子路不高兴, 孔子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

孔子说“思无邪”,他本身也在行“无邪”之事。想做就做,并且做了就做了。人生最大痛 苦莫过于想做又不能做,快乐主义者都是勇于行动的。

嵇康

中国最风流的名士嵇康是孔子的传人。嵇康说“任心无邪”,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无邪” 思想,因为任心无邪,所以要放浪形骸。

玉无瑕“玉无瑕”就是“玉无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无邪”的世界大观园。这 个无邪的世界最终被邪恶的世界摧毁,但这并不能摧毁无邪者本身。宝玉与黛玉之间刻骨铭 心的欢乐来自他们的“无邪之恋”。无邪者是欢乐的。

曹雪芹很好地继承了并发扬了孔子的“无邪”思想,所以他能写出一部“无邪之作”《红楼梦》。做梦与复古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监”通鉴,借鉴的意思。“郁郁”,茂盛的样子,转义为丰富。全句意思是:周朝以夏商 两代为鉴,产生出了丰富的文化,我今生跟随着周朝,周朝文化就是我的梦。

我小时候读《庄子》,见里面写“至人无梦”,不由心向往之,说来好笑,就把自己的房间 取名为“无梦斋”。但梦这东西很怪,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

有时候你不想做梦,梦却来了。

有时候你想做梦,梦却不来。

有时候你想做这样梦,来的却是那样梦。

好,既然梦是反的,那么我就反着做梦,以为反反得正,但来的却更是反梦,为之奈何?

从前有个人煮汤,汤好了他盛起一碗尝了尝,太淡,于是往锅里加盐。再尝碗里的汤,还是 太淡。他再往锅里加盐,碗里还是太淡。这人连呼“怪事”,一连往锅里加了一斤盐,碗里 还是寡淡无味。这人觉得不可思议极了。

这个人的错误在于把碗里的汤与锅里的汤混为一谈,以为既然碗里的汤是从锅里盛出来的, 那么锅里什么味就是什么味,殊不知二汤虽同源,盛起后已经各不相干了 。你往锅里加盐 ,关碗里什么事?使这人犯这个错误的根子是他“亲眼”看见自己从锅里盛汤,于是出现锅 碗不分,以此汤代彼汤的混乱情况。

我从而想到:我们经常混淆梦与人生,岂不也是这样吗?梦里的我与不在梦里的我都是我, 但当我走进梦里或走出梦时,这必然与相反的状态完全不相干了。二我虽同源,醒 后不相干。虽然梦是我“亲自”做的,但也不能梦我不分,以此我代彼我,人生最大 的混乱莫过于“人生如梦”,这是毫无道理的。

往锅里加盐,作用不到事先盛了汤的碗里。同样地,从梦里寻找自己的世界,又怎能作用到 梦醒之身?

但人就爱做梦,并沉迷于梦境。

孔子有梦,照庄子的观点,孔子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但庄子也爱做梦,并且是做了一个古 今最有名的梦之一,那就是“庄子梦蝴蝶”。梦醒后,庄子不知是蝴蝶变的庄子,还是庄子 变成了蝴蝶。

孔子也做了一个古今最有名的梦之一,那就是“孔子梦周公”。孔子经常做梦看见周公向他 传道,后来年岁大了,周公就不来了,孔子伤心地说:“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看来做梦是一件高消耗的物理事件,人一老能量少,就没有力气去做梦了。嗯,有道理 。

从“庄孔二梦”我们能明白什么呢?

依然茫然。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庄子梦蝴蝶时,孔子梦周公时,他们都很快乐。“给我一个好梦,我就快乐终生。”

也许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启迪。

我这样说,等于肯定了梦的好处。但我在《莲花五喻》一文中也曾说过:“回忆就是复古,做梦就是复辟。愿今生无忆无梦,今生为我,我为今生。”“做梦就是复辟”,多少吓人的观点!但细想有道,梦老是把人往回拉,吃人的梦,无底的 梦,在梦的洞口变幻出五颜六色,变幻出裸女鲜花,让人甘愿堕落。

人不是因为吃了蛇指示的禁果开始堕落的,人是从做梦开始堕落的。

我至今还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做过的两个梦,那时我大约三、四岁,可能还要大一点。

第一个梦:

我睡在老床上梦见深山老林里的老虎。老虎开始自己走,它的花纹很好看,是波浪形的。 老虎慢慢地走着,忽然,它发现了梦中的我(或说发现我在梦见它),就在树叶中间张望, 原地停留了一会儿,咆哮一声向我慢跑过来。它越跑越慢,我感觉它越来越近,惊醒了。

第二个梦:

我梦见我家已经不存在的老屋前的那棵已经被砍掉的大桉树。在梦中它越来越高大了,几乎 就是高耸入云的样子。我看见它很亲切。但再往树巅看,原来上面绕树盘旋着两三只大黑鸟 。它们一开始也没注意我,慢慢地就发现了我,也没凝视我,很自然地就向我慢慢飞过来, 我被吓醒了。这个梦在我十五六岁那年又再次原样做了一遍,我向我的两个妹妹说起过这件 事。

我在此讲这两个废梦什么意思呢?因为我发现:

一、梦中之物一旦发现我在做梦,就会把我赶出梦境,这证明梦是它们的,不是我的,我是 非法入侵者,梦不是我的家园。

二、我每次都梦见动物与植物,这说明人在梦中恢复了原始之身,预示了我原来就在大自然 中。

三、梦是专门吓人的东西,怪梦与恶梦让人害怕,好梦与美梦让人空虚,根本上梦不是什么 好东西,因此我称它为“废梦”。梦影响人的心理与性格,从而影响人的命运,可以说,梦 把人带坏了。

以上第一点是与梦划清界线,第二点是揭示了梦的作用,第三点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梦。

那么,孔子热衷于做梦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对美梦的憧憬。但是人应该憧憬恶梦,这样才 会做真正的梦。

梦的第一层是“雾”。指入眠时的浑浑沌沌。

梦的第二层是“雨”。一旦入梦就会关闸放水,把梦前的思维从上到下冲走,一干二净。

梦的第三层是“云”。一种绵状物质将人托起,运送到虚空。

梦的第四层是“电”。一道闪电照亮空中,把种种幻像照亮给我们看,就像放电影。我们通 常说的做梦就是这一层。

梦的第五层是“雪”。所有的梦都会在再度迷乱中被惊醒,因为梦已为我们预设了受 惊的程序。

梦的第六层是“风”。指一种大力将我们吹走,又拉回到正常的状态,开闸,人又回来了。

做好梦就是照梦的程序走,它给什么就梦什么,好是好,其实做好梦是被梦戏弄。

做恶梦通常不按梦的程序与意志走,带有不服管理的人性自觉意味,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心灵 之光。所以注定会被梦恼羞成怒进行恐吓,于是做恶梦。

做恶梦表明我们被梦所伤,也就是说,我们在与梦争斗。我们能梦中生还,可见我们胜利了 。

人千万不要做美梦,那是被愚弄。

人要做恶梦,这样才会打破梦魔的统治。

那么这样看来,孔子是被他的好梦愚弄了。孔子的智慧一定高于我的智慧,为什么他会想不 到这一点?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预言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天会出现日蚀,太阳变成黑太阳。果然这 一天出现了日蚀,正在当天打仗的美迪人与吕底亚人大惊失色,马上休战盟好。泰勒斯的日 蚀预言也随着这场战争被记录了下来。

莫非孔子也在预言他的话将被引向另一场日蚀?

孔子一生都在说周朝好,他这样说实际上也正宣告了周朝将彻底消亡,因为太好了,就要像 太阳一样出现日蚀。作为老子弟子的孔子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样看来,孔子说的全是反话。

他说周朝好,过去好,其实是在说现在好。

他说“吾从周”,其实是在说我谁也不从,我跟从自己。

他说梦多好,其实是说梦不好,人应该真实地活着。

就这样,一个现实的快乐主义者诞生了。他不留恋过去,他甚至不憧憬未来,他为当下而真 实地活着。

正因为人要与梦绝交,所以就要反奴役。具体的做法就是反过来奴役梦,假借梦的形式做人 ,这样会有双重快感。

孔子假借复古之名为今生,假说“吾从周”来建构当下生活。

他的做法有点像太巫师,驱动妖魔鬼怪,为自己服务。

嗯,这倒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很多人被过去阴魂不散地纠缠,如果实在摆不脱,为什么不反 过来奴役过去,让过去为现在服务?反正过去已死,你打一条死蛇,它不会咬你一口。我们 就用过去这条死蛇泡酒喝,一定可以延年益寿。

复古的奥妙就在于此,它其实是利用古代,奴役古人,为今人今我今生服务。正所谓:“只要快乐就好,说我‘复古’又何妨?”

曾有人问古希腊智者庇塔乌斯:“最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

庇塔乌斯回答说:“既没有什么奢侈品,也不缺少必需品。”

梦就是我们的奢侈品,不要也罢。今生的快乐才是我们的必需品,我们一定要在人生的大超 市中多多购买,大量储存。

而快乐的本钱就是我们的心。一颗智慧的心灵会使自己不断增加财富,任何时候也不贫穷。 ”

曾有人问另一位希腊智者毕阿斯:“告诉我,什么样的工作最让人快乐?”

毕阿斯回答说:“挣钱的工作。”

而钱从哪里挣来?从别人那里。

孔子说“吾从周”,就是从周朝那里挣钱。我们是一群专吃祖宗的盗墓人,绝不让祖先把我 们带走!

我们知道我们也会死,但一个有快乐生活的人将不畏惧死亡。“复古”不是为古人造墓,更不是为自己修“活死人坟”,而是去盗墓掘坟,如果能卖好价 钱就卖好价钱,不然贱卖也行,再不然白送也可以。反正要将古人的墓一一掏空推平,变古 墓为良田,这样才不会被死人占去活人空间。

在孔子之时,周朝是最大的一个古墓,孔子就从周朝开刀,以复古的形式向古代挑战。孔子 其实是一个反叛的人,周朝的很多东西都被孔子打破了。

周朝崇尚官学,孔子偏办私学,还说“有教无类”,这样就出现一个现象:贩夫走卒与士大 夫同为圣人之徒。这是很反叛的。

周朝尊王,孔子却说“雍也可使南面”。“雍”就是孔子的弟子冉雍。孔子这话是说我的弟 子都可以南面为王,显然是非常藐视周礼。

周朝尚武,当初周武王靠以暴易暴得了天下,孔子却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斥周朝为“野”。孔子尚文,是对周 朝尚武的反叛。

如是等等。孔子完全与周朝对着干。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家说“吾从周”是什么意思就不 难明白了。

要追杀仇人,就必须跟从他。这就是孔子“吾从周”的真实含义。

大哉孔子,一位不向恶梦与制造恶梦的古人屈服的人,一位真实的人,一位坚定的为当下而 活着的快乐主义者。

孔子向往周公的丰功伟绩,经常梦见周公。孔子还向往整个周朝文化。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 在最久的朝代,西周、东周加起来有800年之久。

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但不失为老人家照太阳的一大乐趣。这就是一个坚定的快乐主义者的 真实写照:只要快乐就好,说我“复古”又何妨?

烛光将尽

烛光将尽,与其看着它一点点燃灭黯然神伤,不如把它自己一口吹灭,踏实睡下。孔子明白周朝气数已尽,所以说“吾从周”。以复古的方式率先作了周朝的掘墓人。羊的寓言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告朔”,一种祭礼。“饩羊”,祭礼用的羊。这段话是说:子贡想撤掉祭礼用的羊吃掉, 孔子说:“子贡啊,你爱吃这只羊,我爱的是这场祭礼。”

看来这师徒二人口味各不相同。子贡胃口小,想吃的不过是一只祭羊;孔子胃口大,要的 乃是整场祭礼。

一场完整的祭礼包括:

一、丰富的祭品;

二、主祭与参加祭礼的人;

三、受祭的对象,天地神灵或祖先。

子贡吃其一,孔子一二三通吃。这就是圣人气象了,他不是爱某一样东西,而是爱全过程。 他不是爱某一个体,而是爱全部。

同样关于“羊”,耶稣也说:“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 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耶稣说的这个统领全部羊群的牧人就是他自己。看来耶稣和孔子一样都胃口奇大,要的都是 全部,大有吃“烤全羊”的味道。

关于“羊”的问题先前我们已经探讨了,在此不妨再深入研究,因为这关乎孔子快乐主义 的主旨。

世人都是羔羊,相当盲目脆弱,同时又很屈犟敏感。一头牛发起脾气来火气爆燥,一头羊发 起脾气来也好不到哪儿去。

善良的牧人为了使羊群吃到丰美的草,总是放它们出羊圈。但羊是盲目的,不团结的,一会 儿就走散了,并且半天还找不到好草。于是牧羊人只好用皮鞭把羊赶在一起,吆喝着、打骂 着赶到有好草的地方。

我在青海的时候,常见当地牧民使劲挥鞭打羊,大草原上一阵阵“啪啪”声惊起一阵阵“咩 咩”声,此起彼伏。我问为什么要使劲打?牧民说:“打它才会走。”

牧民又补充道:“打它就知道跑去吃草,长得肥。不打它就变成东游西逛的野羊,太瘦。”

这条牧人的皮鞭就叫“礼法”。

传统礼法包括两部分:

一是“礼”,指风俗力量与道德规范。风俗规定日常生活,道德规定行为与心理。

二是“法”,指采取暴力的统治方式。明为以暴制暴,以暴防暴,其实是以暴制未暴,以强 欺弱。牧人因为肩负把羊喂肥的使命,所以他以打羊为天职。如果他没把羊喂肥,那么他打 羊就是罪过。如果喂肥了,那就是打得好。

于是羊为了吃草,就不得不忍受来自牧人的皮鞭与狼的偷袭这双重威协,当然还有天灾。

我离开青海的那年,牧区又逢雪灾。我在车上望去,看见白茫茫的大草原上横七竖八地僵卧 着大大小小的耗牛,有的已经冻死了,有的还用泪汪汪的眼睛看着我。

有什么办法呢?牛羊是没有帐蓬的,老天爷又喜欢往伤口上撒盐,雪灾年年有,牛羊年年死 ,牧民们好像已经见惯不惊,而我却不得不震憾。

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等于说:我虽然也爱羊,但更爱鞭子。

孔子还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可以让人们去某个地方,但不可以让人们 知道为什么去这个地方。

换入“羊”的概念,那么就是:牧人挥动皮鞭,把羊群赶到有草的地方去,但羊群本身并不 知道要去哪里,只是盲目听从鞭子的指挥。

牧羊人有错吗?好像没错。牧羊人不放羊他干什么?牧羊人不打羊羊也不知道去哪里吃草,又 从哪里回家。

皮鞭有错吗?好像也没错。皮鞭不过是工具,牧羊人叫它动它就动,叫它打谁就打谁。所以 牧羊人既使有错皮鞭也是无辜的。一个不称职的牧羊人走后他的继任者还可以用同一条皮 鞭。

这样看来,错的就是羊了。羊又要被吃,又要被打,已经相当可怜,怎么会错的不是牧羊人 也不是皮鞭,反而是羊呢?牧羊人就说:“它有原罪。”

既然你是羊,就该挨打、被杀。如果我是羊、你是人,你也会这么做。

羊听了这话,想想有道理,于是不吭声,继续做一只任人打、任人杀的羊。

耶稣以自身为世人的牧羊人,又同时又把自己当成上帝的羔羊。当然,他是领头羊。

领头羊为了替全部羊群受罪,他勇敢地走上了十字架。

耶稣以此再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上帝的旨意:羊是有原罪的,羊必须死。不同之处在于领头 羊先死后,可以暂时满足牧羊人的口腹之欲,羊群们可以继续吃草。

耶稣上十字架是一场自我炮制的祭礼,他以自身为祭品,以同类为看客,以上帝为受祭对象 。

耶稣的献祭已让上帝满意,同时他自我牺牲的精神足以使羊的同类们越来越敬畏皮鞭,越来 越埋头苦干——唯吃草是营了。

孔子的思想有异于耶稣。

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羊,而是皮鞭。皮鞭就代表秩序与 丰收,与其让领头羊去死,不如完善手中的皮鞭,也许这样上帝更满意。

孔子也信上帝,在孔子编的《诗经》中就有几篇赞美上帝的诗:

如《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无贰”就是没有二心,“无虞”就是没有危险,“女”通汝。这两句诗意思是:只要专心 信奉就没有危险,上帝自会降临保佑你。

又如《周颂·执竞》:“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成康”指周成王与周康王,都是周朝非常有名有功的君王,“皇”指光明、辉煌。这两句 诗的意思是:成王康王都不值得彰显,都不值得赞美,只有上帝是最光明的。

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出,孔子编的《诗经》中这几句诗与《圣经》中赞美上帝的句子非常相近 。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只是说“远之”,并没有不要。同时,一个“远”,一个“敬 ”,足以证明在孔子心中鬼与神存在。孔子心中的神是什么呢?从他编定的《诗经》来看, 就是上帝,全称为“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是一个古老的神,商周以来人们一直信他,孔子也信。孔子信的这个上帝因为也是 制造万物的主,所以说他就是《圣经》中的上帝也无不可。

耶稣怜悯世人,所以要为世人死。

孔子热爱世人,所以希望大家都不至于早死、横死。

因此,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意思就是说:先不要管羊群,把皮鞭修一修再说。孔子这句话非常智慧,非常人道。这话等 于说:

先把羊群放一放吧!

再说透些就是:先不要打它们杀他们吧!

牧羊人既不打羊也不杀羊,那么干什么呢?修皮鞭。孔子建议所有的牧羊人把工作重心放在 修皮鞭上,明为更好地打羊,实则客观上为羊的生存争取到了较大空间。

圣人用心良苦!

孔子这么做,主要是有感于羊们被打杀得太可怜,而牧羊人又不肯罢手。牧羊人是不可阻止 的,那么唯一使他们停止打羊杀羊的办法是让他们修皮鞭,为的是更好地打羊。

牧羊人不会拒绝这条不错的建议,因此羊们因皮鞭而得福。

修皮鞭是一项可大可小,可长可短的工程。孔子为了修复周礼做了一生的工作,最终把周礼 修好时,周朝也完蛋了。周朝人被解放为秦朝人,虽然牧羊人换来换去都一样,但到底羊被 转卖途中可以享有比在一个羊圈时更大的自由。

修皮鞭是永远也不可能完美的一桩细活,追求完美的牧羊人可能因此疏于对羊群的管束,使 一些勇敢的羊跳出羊圈最终成为自由的野羊。

鲁迅曾赞美过那些连老猎人也害怕的野猪,如今我在这里赞美野羊也似无不可。

就让牧羊人永远修皮鞭吧!在你修皮鞭时,羊已解放为野羊。

有句古诗写笼中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要做一个快乐的自由人,就要有自由的空间。而这个世界已经礼、法繁多,羊群被一大捆无 形的鞭子不停在打、打、打,让它们不停地吃、吃、吃,长肥后就不停地杀、杀、杀。然后 又把目光对准小羊与另一群羊,如此循环。

对付贪婪的牧羊人的唯一手段就是满足他的贪婪,让他修好鞭子以便更好地打羊放羊,并同 时告诉他修好鞭子的方法,这样他就会津津有味地去修鞭子,以至羊群在一旁悄悄溜走。

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是通过修礼来解放羊。孔子表面上不爱 羊,其实是最爱羊的,因为他深知自己也是羊。

如果要做一只快乐的羊,就要自己吃草,既然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那也不能羊不吃草 强挥鞭。要么绝食而死,要么自己吃草,这才是一只真正的羊。

孔子说:“克己复礼。”

耶稣说:“我来是要成全律法。”

孔耶二圣说的是一个意思,都在讲只有通过恢复古礼、成全律法,才能使羊获得自由。其中 的奥秘并不在古礼与律法身上,而在于恢复与成全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羊的解放。

如果我们要做快乐人、自由人,那么光是自己做好羊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让贪婪的牧羊人 暂时罢手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去修鞭子,这样可以赢得生存空间。

这种生存空间就像网,越挣扎越网越紧,越不动网越松,反而有生还的可能。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引起革命的心态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地位卑下的人为了取得平等,而有的人则为了获得优越地位。”

对于羊来说,“平等”与“优越地位”都没有意义,羊与羊本来就平等,领头羊的优越地位 同时也表明危险更大。羊要的不是“平等”与“优越地位”,羊要的是牧羊人暂停杀戮与鞭 打。而唯一的办法不是反抗,而是让他打。等他把鞭子打烂了就会去修鞭子。他修鞭子的时 候羊才有唯一逃脱的希望。来硬的羊不是牧羊人对手,看来只有这样了。

所以,追求快乐的羊必须耐心等待牧羊人把鞭子打烂,不得不去修鞭子。

千万别说这太苦,这就是羊唯一的希望,这就是羊快乐的真实基础。要像《金刚经》上讲的 ,做一个“忍辱仙人”。

爱礼就要维护它,维护它就要专心维护,在维护“礼”的同时羊得自由。孔子其 实是真爱羊的,圣人用心良苦!“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韶”是韶乐,舜的音乐。“武”是武乐,周武王的音乐。孔子这话是说:舜的韶乐尽善尽 美,周武王的武乐很美,但不善,所以还不能算尽善尽美。

孔子为什么说周武王的武乐很美,但不善,因此不能算尽善尽美?

因为周武王的武乐带有杀气。

武王伐纣,以暴易暴,因此其武乐必然带有杀气。有杀气的音乐让人震惊震奋,也是好音乐 ,但失于温柔敦厚之旨,所以不能算尽善尽美。

舜乐则不然,大舜之治天下也,无为而治。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无为而治的人是谁呀?就是舜嘛。舜有什么可治的呢?没什么可治。他只治心,让自己 恭谦处静,这样就可以当好天下的王了。

舜以无为治天下,不搞事,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把天下让给禹,为人十分平和,毫无杀气,所 以舜的音乐是纯粹的音乐,孔子为之向往,小心翼翼称它为“尽善尽美”。

舜的韶乐非常和气,毫无杀气,这样就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尚书·益稷》说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箫韶”就是韶乐,“九成”,就是演奏了九叠九遍。“凤皇”就是凤凰。“来仪”就是来 行礼。全句为:

舜把韶乐演奏了九遍,看见很多凤凰从天上飞过来向他行礼。

我们撇开舜能感化神鸟这个大的方面不管,凤凰听了韶乐就飞过来,至少说明了这种音乐非 常的和气,凤凰才会不害怕,不会飞过来。

舜的韶乐没有杀气,所以能把凤凰招来,孔子才会赞美它“尽善尽美”。

武王的武乐尽是杀气,可以鼓动人们去杀人,好听是好听,但太可怕了,因此孔子批评它“ 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借音乐说人,讲的是人不能带杀气,否则就难有大的成就。

舜让天下人美乐,武王让天下人疯狂,舜的境界高于武王。

舜为人快乐,与凤凰为舞,是个“活圣人”。

武王为人沉重,时时刻刻想报仇,时时刻刻想把纣王搞下台,虽然励精图治,但只是一台进 攻的机器,是个“活死人”。

我们要做“活圣人”,不要做“活死人”。“活圣人”的活是快活的人,“活死人”的活是活够了的活。

孔子赞美韶乐,赞美舜,就是赞美快乐而平和的人生,而不是去打打杀杀。

有人曾问亚里士多德:“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差别在哪里?”

亚里士多德告诉他:“这就如同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之间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在此也就是说,活人受过教育,而死人没有。什么教育?爱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

一个真正的活人肯定懂得怎样让自己活起来,动起来,高兴起来。“活”不仅是活着,还必 须是快活才行。《水浒》里的英雄喝了几碗酒,大呼“快活”。但他们还不是真正的快活,因为他们都是些 杀人的人,杀人让他们痛快,但不能让他们真正的快活。他们心中有仇,有死结,他们能爱 自己人,不能爱全人类,这就狭隘了,而快乐不可能由狭隘产生。《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吃了几个蟠桃,喝几口仙酒,连呼“快活”,但他还不是真正的快活 。因为他在偷吃别人的东西。美猴王内心躁动,所以会被如来佛降服,正如孔子所讲:“尽 美矣,未尽善也。”

这样看来,使我们“快活”的两大元素:

一、为人别带杀气,要平和。

二、不要拿别人的东西,要自己供奉自己。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哥拉说:“人是真实事物的标准,也是虚妄事物的标准。”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人去虚妄而存真实,换种说法就是去恶存善。只有善的生活才是美的生 活,因此,积极寻找真正快乐的人应当把握善的尺度才能造就美的生活,才能达到孔子所讲 的韶乐境界“尽善尽美”。

孔子把人生比作音乐,这是很恰当的。我们的人生这支曲子是不是好曲子,这支好曲子我们 是不是能很好地演奏,这关乎最终命运。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支动听的好曲子,我们本身又善能演奏,并且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的道理,凡事想着众人,爱众人,这样就会出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奇妙境界,天 地与我们相唱和,一切完美,尽享快乐之人生。

反之则只会闻曲伤心,当曲终人散的时候将再次饱尝种种难堪。

同时,好音乐不能时时有,要有间隔才好,再好的音乐天天听、时时刻刻听,就是噪音。因 此老子说:“大音希声。”

就是说“大音”(最大的音乐、最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有静音与静 场的时候。人生的演奏会意义不仅在于演奏中,还在于准备前的激动与试音,并同时享受 曲终人散的自然结局。正如唐朝诗人钱起所写的那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意思是曲终之后,人也远去,唯见长江之上数点山峰郁郁青青,充满生趣。

如果曲终之后意还不足,那就是痴与贪了。小孩子看动画片,完了还盯着广告看,等着动画 片的再次到来。这是不好的。如果动画片还要来,不妨关一会儿电视,避开烦人的广告时间 。如果动画片不会来了,就不妨明天再看。

贪痴都不好,再好听的曲子听几遍就可以了。如果每时每刻都听,就会累,就会烦。何苦把 好事变坏呢?

真正懂音乐的人会弹会听,还会走开到另一边去。

有一次我在音乐厅听歌,渐渐觉得不怎么好听,于是出去买了瓶水,回来再一听感觉好多 了。

这就是停一下、走开一下的好处,它能让曲子因间断而产生美感。

还有种情况,那就是误弹。文君弹相如、莺莺弹张生,都是有所指而发。至若对牛弹琴,那 就是误弹了。

弹者有心,闻者有意,这最好。

弹者无心,闻者有意,也不错。

弹者有心,闻者无意,那就是孤芳自赏。

弹者无心,闻者也无意,那就不要弹了。

有时候人故意误弹,意在引起误听。

有时候人又故意误弹,意在使之闻之,让知音者纠正,正所谓:“曲有误,周郎顾。”

凡此种种,各有趣味。总之,孔子讲的人世间最好的音乐就是平和之声。同样地,人世间最 快乐的人就是平和之人。

因为平和,所以从容。因为从容,所以快乐。

不从容的快乐也是有的,但总免不了尴尬,快乐也总是一闪而过。

只有从从容容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持续发展的快乐。

人不能带杀气,杀气会破坏平和之气,没平和之气就没了从容之心,何来真正的快乐?

人有进取心是好的,同时也要有平和心,再大的事业缓缓为之,方可避杀而全生 。

孔子说平和的韶乐“尽善尽美”,要高于带杀气的武乐,是在借乐说人,指出人不可带杀 气,带杀气的人未必杀得了别人,往往只会招来杀机,所以一个想全身而进或全身而退的人 就必须弃杀气而带和气,这样事业才会成功,人生才会快乐。

孔子说韶乐“尽善尽美”,因为韶乐是平和而快乐的。孔子借乐说人,赞美平和而快乐的人 生。人越平和,越有激情,越有高潮。这正如大海是平和中寓激情一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这句话出自《尚书》,都在赞美韶乐。凤凰与韶乐相和,说明这样 的音乐确实可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尽善尽美。择邻而处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孔子在此处说的“仁”就是仁爱,指邻里之间应友爱,这样才会共同创造好生活。择邻不善 ,是不明智的。

去年我新买了房子,告别了租房的年代。我的房子在良乡,比较偏远,在北京属于远郊了。 不过远一点也好,物价便宜,环境也清静,适合我写作。累了的时候近点可以去小区北面山 坡上的辽代古塔“昊天塔”下走走,远点可以去东面的田野与永定河河边走走,再远点可以 去南面的商周遗址看看,再远点当然就是去周口店看猿人洞与燕山了。

总的来说,从我的房子出发可以去的好地方很多,但我一般哪儿都不去,就呆在家里写 作看书,上网看电视,逗婴儿,每两天出小区买一次菜。

渐渐地我发现此地民风淳朴,骑三轮车的老头、卖鸡蛋的老太,说话、动作都让人看着很顺 眼。我很快与他们混熟了。

最好的情况发生在小区里,因为是刚建的小区,大家都是全新的主人,大家谁也不认识谁, 所以邻里关系都比较自然。 我想,自然、平淡、友好的邻里关系是一种享受,这种正常关系是大家苦心经营形成的良好 局面,应该珍视。回想我的童年,因为家庭变故,让人看透人情冷暖,世上只有落井下石、 助风点火的邻居,哪有人愿意真正的好好相处?现在回过头看也是太偏激了。世上总是好人 坏人各半,而且人都是时好时坏的,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而不是期待别人对我如 何。

孔子说“里仁为美”,这是经验之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一生下来,他父亲叔 梁纶就死了,十几岁上母亲颜氏又死了,所以孔子以孤儿之身与邻里相处一定有过很多不 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孔子为母亲守孝期间,曾受人欺负。《史记》记载:“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要”通“腰”。“絰”,音die,麻做的孝带。“腰絰”,腰系孝布。季氏,当时的一 个大家族。飨士,办酒席招待人。阳虎,当时的一个恶人。“绌”,通“黜”,原义为贬退 、罢黜,在此指训斥。“子”,孩子,隐念“孤儿”的意思。《史记》这段话意思是:

孔子为母亲守孝的时候,季氏家请客吃饭。孔子随大家前往,阳虎训斥孔子说:“这是季氏 家请客,小孩子就不必去了。”孔子于是转身回家。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少年孔子因为没有父母,所以被人欺负。连圣人小时候都会被人欺压,何况常人。

二是孔子自重,以沉默和转身就走表达了自己的抗争,同时不与人争吵,显示了有异于常人 的罕见修养。

孔子的这些表现被乡里邻居看好,不久大夫孟厘子病重将死,对他的儿子孟懿子说:“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

德高望重的大夫孟厘子临死时要他儿子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这时已被乡邻广泛赞誉,而这 时孔子年仅十七岁。

孔子十七岁就当了大夫孟懿子的老师,这是他积学为师的必然结果。

从孔子本人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处理好邻里关系是可贵的,它让我们生活安宁,并且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获得邻里的欣赏赞誉,这就更可贵了,往往会是一个好的 兆头。

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曾旅行到雅典,想去结交当时的另一位大智者梭伦。两人在门口碰 上,阿那哈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高傲的梭伦拒绝道:“我只在家里交朋友。”意思是不与 旅行的外乡人交朋友。

阿那哈斯随即笑道:“你现在就在你家里,正好可以交我这个朋友。”

梭伦一笑,于是两人做了朋友。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为人一般不能拒绝别人来交朋友,朋友总是越多越好。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是为人很重要的一方面。

同时,只要有交朋友的心,无论在外面, 是在路上,还是在家里,都可以。

当然,“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才能建设出良好的朋友关系与邻里关系。

有条件的话,事先选择好环境、好邻居。

条件一般的话,建设好环境、好邻居。

实在环境不利,可以选择搬走。

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少年孟子,三迁其家,这是可以理解的。据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书中讲,美国人搬家是很频繁的。这是美国人自己选择有利环境的积极性格使然。 “自己选择有利环境”当然包括选择好邻居。

所谓选择好邻居是双方的,你在选邻居时,邻居也在选你。所谓良好的邻居关系:不以互惠互利的功利主义为基础,应以平淡自然、紧急时可以互相互救的仁爱思想为基 础。

孔子说“里仁为美”就是这个意思。

好的邻里关系可成就一个人,如陬人成就了孔子。坏的邻里关系可以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 家庭。因此,我们就必须避凶就吉,多一分明察,多一分忍让。

有人曾问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为什么健康的人会在一夜之间倒下呢?”

赫拉克利特回答说:“疾病与健康是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因此,我们绝不能把疾病放进家门,要把自己的墙与门窗做好。

但我们不是说与世隔绝就安全了,正好相反,因为信息不通,那样更危险。

我们应该过正常的交往生活,该社交时就社交,只要大方得体,即可全身。

万一身边有恶人,应以平常心待之。该交往也不怕交往,绝不惹他,这样才会安全。既不助 桀为纣,也不强扮英雄。恶人自有恶人、恶法收拾,还轮不到一般的人。也不要妄想感化恶 人。

善人与恶人、恶邻居交往应以平常心待之,应视为平常人,这样就不会因互相敏感紧张而 产生不良接触与冲突。大街上人来人往,自然大方而又有所警惕地走路一般就是安全的。与恶人相处应遵守三原则 :一是不惹他。二是如果他惹我要忍。三是以平常心待之,视之为常人。

孔子说“里仁为美”,同时也在说,当邻里不仁时,就要与他保持距离,大家能沟通改变最 好,不能改变则尽量不要冲突,以减身边隐患。

里仁为美

孔子说:“里仁为美”,就是说好邻居才能造就好生活。人是活在邻里之间,各种关系错综 复杂,因此要处好日常关系与特殊关系。不应该以互惠互利的功利主义为基础,应以平淡自然、紧急时可以互救互助的仁爱思想为基础。以仁为宝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约”,约定,指有所约束。这句话是说:不讲仁义的人没法一起过日子,没法一起快乐生 活。讲仁义的人对人好,安心生活;聪明人会因对人好而获利。

孔子这段话讲了两个重要意思:

一是对人好可以快乐地生活。

二是对人好有利可图。

简言之,对人好既让人获利,又让人快乐。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好事,好乐而不为?

当然,这样的好事条件是自己要舍得。人越舍得就会收获越多,越快乐。

这一点孔子是向老子学的。

老子说:“将欲夺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就要先给予。

孔子说:“智者利仁。”也就是说要想人对我好,我先对人好,这样就会有利。

古希腊智者阿里斯提卜也同孔子一样,主张快乐是最大的善。阿里斯提卜年轻时曾师从苏格 拉底,后来离开苏格拉底师从狄奥尼修。有一次狄奥尼修问他:“你为什么离开了苏格拉底到我这里来?”

阿里斯提卜回答道:“将我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以得到我没有的东西。”

阿里斯提卜的意思是他已把自己的东西给了苏格拉底,又到狄奥尼修这里来要东西。

他要什么?

不是知识。

是快乐。

知识可以别人给,但快乐只能自己有。因此,阿里斯提卜的意思实际上是在 说:

我为了寻找更大的快乐,所以来到您这里。

并非狄奥尼修会给予阿里斯提卜快乐,而是阿里斯提卜从狄奥尼修这里获得快乐。快乐的主 体是阿里斯提卜。

古希腊的智者们认为人最大的智慧是快乐,而不是知识。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智者都有此共 识。老子主张快乐(清静无为),孔子主张快乐(仁者安仁),庄子主张快乐(逍遥游),孟子主 张快乐(养浩然之气)。老庄孔孟都主张快乐,虽然形式不一样,途径也不一样,但都是主张 人生为快乐。

看来东西方的智者们认识是完全一样。而快乐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给予。

曾与阿里斯提卜一起师从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后来也离开了苏格拉底,别人问他为什么?柏 拉图留下了这句传世名言:“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在这里,柏拉图讲的“真理”不是知识,而是快乐。

柏拉图把快乐上升到了真理的境界。

快乐即真理。

当老师已不能给我快乐时,可以离开老师另寻快乐。

当年我在北大旁听,从恩师王博先生处受教,老师在上面讲《老子》,我在底下梦周公。虽 然一句也没听进去,但好在老子与周公都是周朝人,差得也不远。老师爱我,不以为忤。我 一觉醒来,差不多又下课了,又该去食堂吃饭了,心中十分感激老师。如果在我睡觉时他叫 我起来勒令听讲,我必不能强行领会老子的妙处。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反过来也就是说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 长处乐。“长处乐”就是长处乐地,长居乐土。乐土之上自然是乐人,他们无可无不可,说不的时候 “不不不”,说好的时候“好好好”,哪有什么多余的想法?

孔子说“仁者安仁”,一个“安”字表明了仁者的快乐是安乐的,安宁的,安详的。正如上 一章所讲:

仁者是从容的。《战国策》里讲了个故事:

有一群姑娘经常晚上在一起做女工,点灯的油钱大家出。有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出不起油钱, 又想抓紧时间多干活,就混在一起。有人打算让她离开,穷姑娘说:“我因为出不起油钱,所以总是先到这里打扫房间,这样对大家不是有好处吗?我在这里分 享光明,油灯不因为多照了我一个而变暗,大家并没有损失呀?为什么一定要我走呢?”

姑娘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好留下了。

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当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一方面要各自出力,一方面要与人方便,这样 才会大家好。反之则无趣。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曾问希腊智者西塞罗:“值得信任的新交比旧友更可亲吗?”

西塞罗说:“这个问题不值得回答。因为友谊绝不像其他东西那样会有过时的时候。”

正是如此,友谊永不过时,因此旧雨新知都是缘。我们给予的,迟早会收获更多。我们收获 的,将会撒下更多的快乐种子。让我在此引用《圣经》上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章吧:“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

相同的手势,可以是给予,也可以是收取

孔子说:“智者利仁”。就是说智者可以因仁义而得利。仁义首先是给予,回时也意味着丰 润回报。观过以知仁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孔子这话是说:知识自己的过错,才明白自己的本心,才会快乐起来。“仁”在此处即指本 心。

有人一错到底,讳病忌医,结果活生生被因犯错带来的强大压力压死。你一问他“有事吗? ”他就把头摇得拔浪鼓似的,说“没事没事”。

是不是真的没事自己知道。

孔子说“观过”,显然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看见过错。

二是改错。

改错的基础是看见错,连哪儿错了都不知道的人无法改错,反而一改就错,越改越错。因此 首先必须把错误找到,这应该没有技术问题,一个人是肚皮痛还是腿软,还不是很简单的 事吗?

那么,怎样才能彻底改错呢?

改心。

只有心里悔改,人才会真正地开始新的生活。

从前有个情场浪子看破红尘,拜在了一个禅师手下。

禅师开导他:“你错了吗?”“我错了。”“哪里错了?”

这个昔日的情场浪子沉默了很久,说:“我哪里都错。”

禅师示意他说清楚些。

昔日浪子:“我骗过很多女人,我对不起很多女孩子。她们有的为我失身,有的为我离婚, 有的为我从教堂里跑出来,有的还为我自杀。我对不起她们。”

禅师叹息道:“你哪里对不起她们?”

昔日浪子泪下如雨,不能作答。

禅师开导他:“你当日欢快处,就是今日痛苦处。”

昔日浪子醒悟过来,说:“我心里对不起她们。”

禅师颂曰:“善哉。如此则你将从何处改错?”

昔日浪子一下全明白过来,大声说:“从心里改错。”

有了这个宝贵的觉悟,这个昔日的情场浪子成为了今天最诚信、最有修为的一个佛家弟子。 此人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就住在北京。因为他在闭关修行,所以我不便向亲爱的读者披露他 的姓名。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我这位朋友曾给我极大帮助,因此我从他的故事也明白了人 心的重要性,真是成也箫何,败也箫何,成佛成魔全在一念间。

从心无所定的情场浪子到心有所定的佛家弟子,这个积极的转变缘于他对自己内心的认识。

有人曾问希腊智者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困难?”

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

请记住,这句话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智慧的话之一,与老子的“清静无为”,孔子的“仁者爱 人”等话都是人类伟大的格言,伟大的认知里程碑,伟大的灵魂之鉴,应该牢记。“认识你自己。”显然包括认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这一重要方面。

能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是我们作为一个“人”认识自己的重要凭证。

孔子说:“三省吾身”,又说“过则勿惮改”,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这些内省的话 很宝贵,他引向我们内心的善。综合一下孔子的思想:

一,成全外部的“恶”。即先前我讲过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成全礼 法。

二,发现内心的“善”。即此处的“观过斯知仁矣”。这个“仁”是本来就 有的,不是谁发明创造的,我们做的工作不过是黑中见白、暗中见明,因此我说是发现。一 句话,仁是固有之道,先天之灵,是不可更改的善。

敢于认错、改错的人是勇敢的人。勇敢的人没有包袱,就能轻松上阵,获取应有的成功与快 乐。

有错不认,有错不改的人将会被内心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压死,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一切都在一念之间,请“过则勿惮改”。

知道自己不好的人才能真正好起来。

三省吾身

孔子说:“三省吾身”,又说“过则勿惮改”,都在讲内省与改过的重要性。君子是改出来 的,圣人是悟出来的,只有从心里认错、改错,我们才能走出阴影。人有天生无法改 正的一些错,对此我们也不要自己纠缠不休,要容错,要将错就错,这样才能进步。朝闻夕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这话是说:如果早上听见“道”,晚上我就可以死去。

点燃一支香拿在手里,你会看见红红的香火一下子亮在你眼前。如果关掉灯,这一点亮光就 更亮了,明晃晃的像是夏天的湖水,又像初秋夜的寒星。

但在不经意间,你手中的香火渐渐后退,开头的,前面的,已燃成灰掉在地上,不能再捡起 来,也不能再回到香上,就像落花不能回到枝头。

并且,随着香火的燃烧,你的手中渐渐地变轻变空,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失去很多东西。

人生就像一支燃烧的香,很亮很红,很好看,但会不断燃烧成灰,使你得到的不仅有光明、 芬芳,还有灰暗与空虚。最终灰暗会变成黑暗。

黑暗谓之“夕”,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什么意思呢?

孔子在说:如果我早上听见“道”,那么我晚上就可以死去。意思是说道的宝贵,如果能获 得道,将不惧黑暗,将死而无憾。

那么,“道”是什么呢?“道”就是快乐。

就是燃香闻香、点香点亮时的欢喜。

就是在黑暗中注视亮点时的感动。

樱花如雪终须落。

人生如梦何由醒?

早点开悟,早点开路。所谓“开悟”,就是从梦中醒来。不是为别的,而是为快乐。人生太 多苦与累,现在要让快乐来做我们的主宰了。

神女去了,还有巫山十二峰。

巫山倒了,长江之水将再次雍阻,那个能引导百川归海的大禹在哪里?

大禹就是我们自己。

大禹治水,我们治心。

治心如治水。

这样的一番百川归海与激浊扬清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上路了。

古希腊大贤柏拉图年轻时喜欢漫游天下。有一天他航海归来,去接他的仆人问:“你在海上游历了好多年,你看见的海上奇迹是什么?”

柏拉图回答道:“我看到了自己平平安安地上了岸。”

是的,平安上岸就是最大的奇迹,因为海上风浪是如此巨大。如果没有船,何以渡之?“道”就是我们的船。

做船的木料是大自然生产,造船的是我们自己。《圣经》上的诺亚之所以能造成逃生的方 舟,一面由于他听从了神的旨谕,另一方面也由于他自己肯去造。

叫诺亚造船的是神,教诺亚造船的还是神,但造船的是诺亚自己。

孔子说:“朝闻道”,道使我们闻之,闻道的却是我们。也就是说,我们是主体。

拔涉旷野的行人最恨牵人衣袖的荆棘,那么道路何在?

道路就在荆棘中。

有时荆棘牵人衣袖反是向我们指明了道路的方向。

道路即荆棘。

鸟儿落在荆棘上,以它为落脚与起飞的场所。行人因荆棘的牵挂而暂停歇息,这时看看荆棘 ,也不是那么讨厌了吧?

苏东坡问明月和尚:“你的名字叫明月,那么什么是明月?”

明月和尚说:“月亮就是明月。”

苏东坡因此大悟。

明月和尚的意思是一切月亮都是明月,并不是满月才是明月,残月也是明月,月蚀也是明月 。

山河大地,朗朗乾坤。一尘不染,不染一尘。

孔子说:“朝闻道”,道就是我们的明月。

孤独的情人仰望明月,心中就不那么孤单了。

沮丧的囚犯仰望明月,就会升起希望。“仰望明月,升起希望”,这是我们的心灵在复苏、升华,原与明月无关。

孔子说的这个“道”,也听是我们的心了。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并不是鼓励去殉道,或为了“但求一爽”,可以无所顾忌、 无所留恋。孔子这话是说:

如果闻道,我就乐死了。“乐死了”当然不是真的死,而是“乐活了”,人因快乐而活过来。

闻道不分先后,不过当然是早日觉悟更好。

快乐又何分彼此,朝夕之间,更多的人已赴向共同的乐土。

那就是美丽的明月家乡。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闻道以后就可以死了,而是说闻道很可贵,一生 只为这一天。闻道之人将“不死”(指精神永在),回到原初。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这话是说:看见圣贤,听见圣道就向它看齐,虚心学习;看见愚昧的人就反省自身。

小时候我不喜欢吃苦瓜,奶奶却说苦瓜好吃。我说是苦的,奶奶说苦瓜也是甜的。我不信, 奶奶就剥开一个熟透的苦瓜,拿出里面的瓜瓤让我吃下去。苦瓜瓤红红的,看起来不错,我 就尝一尝,果真是甜的。从那以后我就爱吃苦瓜了。

苦瓜虽苦,瓜心是甜的。

人要是能像苦瓜一样,做到“外面虽苦,瓜心却甜”,这也是很高境界了。为此我愿做一条 大苦瓜。当然,苦瓜要熟透了瓜心才甜。

可巧宋朝有个苦瓜和尚,与苏东坡是好朋友。有一天这一僧一俗朋友二人说说笑笑前往灵隐 寺。灵隐寺就在西湖边,苏东坡见湖里荷花开得好,就随口吟了两句诗:“夏日白荷好,炎日开寒冰。”

把白荷花比作是烈日下盛开的寒冰。十分新颖,又很贴切,不愧是诗家高手。

苦瓜和尚问是何意?

苏东坡说:“炎中见寒也。”

苏东坡说的荷花“炎中见寒”其实就是苦瓜的“苦中见甜”。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包含这层意思。“贤”可以比作甜。“不贤”可以比作苦。“见贤思齐”,就是见甜作甜;“见不贤内自省”,就是“见苦作苦”,从而“苦中作甜” 。

人家为什么甜?我为什么苦?

这是因为人家先得甜头。人家先到嘛,所以时间成全了他。

这种先到得甜头的人就是先知先觉。先知先觉就是圣贤,他们看到了很多诱人前景,并且实 实在在抓到了很多很多可以把握的东西,尝到了甜头。

所谓“甜头”,就是内心的快乐。

这种内心的快东,《圣经》上比作“蜜”,《老子》比作“甘露”,孔子则分别用“乐”、 “悦”、“喜”、“善”等词形容它,总的来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

这种无邪的快乐源于内心的觉醒,先醒过来的就叫先知先觉。诸葛亮那首著名的诗写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晚,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是说,世人都在梦里,谁先醒过来?我知我为梦,我知我梦醒,我知我一生。在我的 栖息之所容易睡过了头,醒来时已见窗外红日迟迟。

虽然红日迟迟,但毕竟醒过来了,还不算迟。所以诸葛亮说“平生我自知”,颇有几分得意 。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但光是“诗意地栖居”还不行,以免一栖居就睡大觉一 觉睡过了头,到时恐怕不只是“日迟迟”,而是日落了。

该醒来时就醒来,不要顾恋栖居。

我在北大时曾对李金兄说:“所谓睡觉就是昏过去了。”

李金兄觉得有道理。确实如此,大部分睡觉就是迷茫与晕厥,只是常人不知,以为是正常态 。现代心理学家与医学家们的实验与研究已证明我这一观点,而我则把对人类这一现象的揭 示主要用于哲学与人生思考上。

与其说“人,诗意地栖居”,不如说:“人,诗意地醒来。”

而那些先醒一步的先知先觉们就是我们的引路人与导师。

先知是先知的导师。

如《圣经》上先知约翰引导耶稣投入上帝的怀抱,领悟宇宙的真理。

先知是先知的朋友。

如约翰同时也是耶稣的朋友。

事情是这样的:最先醒来的人引导陆续醒来的人,然后大家一起使把劲,唤醒所有还没被 窒息而死的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说要向贤人、先知看齐,并对自己的栖居有所 觉醒,认真思考:

是否该走出诗意的栖居了?

如果要走出,到么这种走出是“诗意地走出”好呢?还是不用那么诗意也可以?

我的回答是:“必须要诗意地走出,因为这样才美。”“美”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追求和谐、完好,这可是顶重要的。《圣经》上说,当初神创造 了世界,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于是世界成了有光的世界。接下来《圣经》记载了 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神看光是好的。”

什么意思?意思是神觉得光照世界、世界有光、光与世界很和谐,很美,因此“神看光是好 的”。

这话等于说,连神创造世界都要从美学角度做事才完美,何况人类?

我们必须走出栖居,并且是诗意地走出,而不能是非诗非美地走出。

孔子说的这种“内自省”即“走出栖居”,诗意地走出栖居。这种内省深入灵魂,赤裸裸, 看得见,一丝不挂,是改良规则后的“无遮挡发球”。

但同时,这种内省是美的,或说最终表现为美。

如果自省的结果是看出了自己的好,那么这是真正的自省,这样的自省是好事与美事。

如果自省的结果是仅仅对自己深恶痛绝,那么还不彻底。

内省应为美为善,我称之为“诗意的内省”。并不是说这种内省很浪漫、玩似的。刚好相反 ,这种内省是严肃认真的,因为它深入人性本质,所以不可避免地看到人性光明, 因此,“内省的人”充满神性与魅力,可以叫做“内省的诗人”。就这样,内省完成 了。孔子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完成了。

先前“不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现在由“不贤”而向“贤”转变的也是自己。神性与 诗性同辉,贤人与诗人同列。谁不曾深入自己的灵魂,谁就不能真正的内省。

自省出诗人。

自省即贤人。

我们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外在的先知,另一个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前一个导师是引进门的好人,后一个导师是手把手教会我们穿衣吃饭的恩人。

心灵于我有恩,何以为报?

那就是让它快乐。

带领耶稣投入神的怀抱的不是约翰,而是耶稣自己。

是他的心灵成就了他。

这样看来,“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义要高于“见贤思齐”,孔子的导师也不是老子 ,而是他自己。

我们的导师也不是孔子、佛陀、耶稣、穆罕默德,而是我们自己。

谁是先知先觉?我们自己。准确地说是我们的心灵。此心与彼心,同为一心。此灵与彼灵, 同属圣灵。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灵,也就认识到了上帝,无须外寻。固有之道亘古不变,是上 帝之光,人类本真所在,孔子命之曰“仁”。

世上有没有告诉学生“不要把我当老师”的老师?有的,孔子就这样。孔子告诉我们要“内 自省”,他的话就到此为止了,并不是帮助我们自省。孔子的伟大也在于此,所以尽管他只 对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参考与建议,我们的心灵也完全可以放心地认孔子为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指导学生,只提建议。这样,导师就不会扼杀学生,我们蒙昧的心灵得以自由 舒展,最终以认真的自省成为诗人与贤人,得以用“神看光是好的”这样的眼光来睿智地看 待一切,快乐就不再是遥远的事了。

苦瓜

苦瓜外边苦,里边甜。人生如苦瓜,有苦有甜;人的智慧如苦瓜,有愚有贤。孔子说“见贤 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要我们苦也吃得,甜也吃得,去愚存智,敢吃苦瓜,敢为圣 贤。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

孔子这话意思是:父母的岁数不应该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庆祝寿辰,感到高兴,同时也因 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

绝大部分人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父母的生日,这是不对的,自私的。小孩子经常向 大人吵闹:“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生日蛋糕呀?”

父母就会告诉他(她):“等你过生日,爸爸妈妈就给你买。”

于是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等待自己生日的来临,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们显然忘记了父 母也会过生日,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生日,或者说父母的生日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突然问他(她):“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在自己的生日晚上高兴得要飞起来的人通常不知道父母的生 日。

这样的问法是不讨人喜欢的,大煞风景,主人家不喜欢这样的客人。但是对不起,想这样提 问的恐怕大有人在,只是大家都没敢说出来,等到这一天有个冒失鬼终于把这个尖锐的问题 提出,将会得罪一大片。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一、人是自私的。

二、人容易忘本。

三、人不希望别人来点醒他(她),否则会很不愉快。

这三个问题归于一点,都指向了人性恶的一面。

有人曾说过,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她)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光,从不手软 ,稍有怠慢就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仔细想一想,不无道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在我们身上也或多 或少有些。

哲人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不可忘本。《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 ,无有仁慈,不孝不顺。”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牲”。

孔子弟子有子引孔子的话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 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身份。

此言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

人从哪里来?

人不是从天地宇宙这些空洞的地方来,而是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本原与起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

父母就是我们的宇宙。

这样看来,父母的意义真的是大得不得了,他们先我们而存在,他们让我们看到我们出生前 的情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宇宙,展示了生命长河生生不息。

父母就是道。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

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他(她)就会在静下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父亲或母亲的脸。

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啊!

给人触动最深的就是他(她)的苍老。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苍桑,并且在苍桑中老去,直至死 去。父母的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统治下。而父母在未 死 之时,他(她)的脸上便会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生命信息。这不是别人的脸,这是生 我们的本体宇宙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的脸如此凝重,每时每刻都在 给我们作明白的言说。

给人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岁月的痕迹, 再消失性别特征与胖瘦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两代人之间其实毫无差别。

一个老祖母看她的儿子与看她的孙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她心中,这两个人是重叠又分开的图 像。

我们都像我们的父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种铁的定律永恒不变。它还意味着这个世界具有稳定的持续性,绝不因突变与变 异而丧失本原。这就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我们像父母,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 ,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

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

人别在失去时才知道拥有。

孔子生下来父亲就死了,十几岁时母亲又死了,对母亲的无限追恋,对父亲的无限渴望使他 深刻了解父母对人类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本源与本原,绝不可舍本逐末,绝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 或因成功而忙碌,“没有时间看父母”;或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 怪而又残酷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等终于哪一天回到老家中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到时才知道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爱父母,多想父母,多看父母,“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高下昭然揭示。

一个人如果坏透了,无恶不作,但知道孝敬父母,我们仍将他当人看。

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得不得了,对谁都不错,偏偏对父母不好;事业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 么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应该把他(她)驱逐出“人”的概念,让他自生自灭,让他在痛失所 爱时知道什么是悔恨。

孔子是幸福的,他享受到了足量的母爱,同时也享受到了他没见过面的父亲给他的无尽父爱 。“亲人在天国凝视着你。”

苍老的脸上岁月流走

孔子强调“孝”的重要性,这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我们人生起源的严肃思考,更是对自 我的肯定。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他(她)的父母其实比想象 的更接近。父母揭示我们的命运,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何为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孔子这话意思是:有美德的人不会孤单,肯定会有人与他在一起。

我在八九岁时我父亲就对我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我问父亲什么是“仁义”? 父亲在当时大概是说:“在外面跑对人要好,要讲信用。”

这就是我父亲朴素的仁义观,这是从他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与经商经历实践出来的,与孔 子的仁义观本质上完全一致。

孔子讲的仁义就是爱己爱人,仁义就是大家好,仁义就是快乐。

我父亲讲的仁义更实用些,仁义就是对人好,这样才不吃亏。

我父亲是个做酱油的老技师,自己也开过厂,是个生意人。他先后在四川、广西、贵州、 江西、湖北、青海等地跑了几十年,经历的事情与碰见的人自然很不少。我父亲很少对我淡 道理,每讲起来总是让我受用无穷,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这一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说这话时我们家正穷,父亲正需要钱财。他能在这时对我说这话,让我感到骄傲。

这话包含对钱财的藐视,也包含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赞赏。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也有寓仁义于交往的意思。孔子在此提出两个关键的概念: 一为“德”,一为“邻”。“德”就是美德,就是对人好。这是从自己一方讲的。“邻”就是邻居、朋友,就是天底下所有愿意走在一起的人。这是从别人一方讲的。

孔子这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两种关系带来的必然后果:

一、德若孤,必无邻。

二、德不孤,必有邻。

一个人如果有“孤德”,自己对自己好,自己美自己的,那么必将固步自封成为孤家寡人, 不会有人愿意与他在一起。静修为自修,但这种一个人自修与静修都是在与天地万物交流对 话,而天地万物当然包括他人,因此一个自修者与静修者不会让自己封闭起来,那样将什么 也真正的悟不到。“孤德”让人孤,失德让人死。《尚书》上讲:“弗慎厥德,虽悔可追?”就是说如果不谨 慎地培养美德,一旦失去就会后悔莫及。道理是简单了点,但当一句大白话从古说到今还管 用,而且人们都还在说,那就说明它真的很管用了。

从前有个人愤世嫉俗,心想我必须彻底与众不同,这样才反叛,这样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别 人都找女朋友他不找,别人都去工作他不去,最后孤僻到了不吃饭、不睡觉、不说话的地步 ,当然就只有进疯人院这条路了。

孔子说“德不孤”,其实也就是说“德莫孤”,人不可把自己孤立起来,真正的独 立特行者诞生在人群中间。

有德之人朋友遍天下,到哪里没有一碗饭吃。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这话是大实话。所谓“靠”不是依靠,而是大家靠在一起,不把自己封闭孤立,这样才会 风调雨顺,收获应有的成功。

本书开头就已讲明人在朋友中间是何等地快乐,勇于与大家在一起的人必成大功,必享大 乐。下面再简单聊聊一个“德”字。

何谓“德”?

古时“德”与“得”是一个字,“德”也就是“得到”的意思。得到什么?得到了应有的收 获。什么是应有的收获?最开始指通过农耕、狩猎得到食物。比如《易经》上讲“田获三品 ”,就是说收获的季节同时丰收了谷、黍、粱这“三品”(也可能是其他“三品”)。有意思 的是,此处出现的“品”字后来就与“德”字连在一起,成为了现代人常说的“品德”一词 。简言之,“品”与“德”在一开始都与食物有关。“品”指三种谷物,“德”指得到食物 。

人在获得食物过程中产生道德观。这主要体现在:

一,获取过程中的合作——“仁”,二人为仁。

二,分配过程中的平等——“义”。“义”字本写作“義”,本义是“羊归于我”,强调个人权利,这就产生冲突,于是出现了“礼”。孔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作为公器,乃是平衡权利的律法,它确保每个人都有吃的。

中国人说的“礼”即犹太人说的“律法”。老子向孔子传礼,即是传周之律法。

而老子所谓的“德”与孔子所谓的“德”,实无二样。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指大德,“孔”,大也。“容”,容貌。老子 这话是说:大德之人的样子非常谦逊,只跟从上天的道。在此,老子讲的“德”是从天道。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在此,孔子讲的“德”是行人道。

从天道与行人道,只是一件两方面。君子必从天道而行人道,此道即彼道,大道无二。此德 即彼德,大德只一。我们用《书经》所讲的一个词就可以全部概括以上意思,那就是:敬天 明德。

何谓德?德即天之道施于人。

天道有九,这施于人的是哪一道?曰:天之善道也。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这 施与善人的必是善道。

何谓德?德即先天之善。据此,我们可“尽善尽美”。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说有德之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极大的亲和力,根本无 须去刻意寻找,自然有人来找他。德者得也,它是一个让我们“多起来”的好东西。“道不行”怎么办?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孔子这话意思是:如果大道不能行,我就架一叶扁舟到海上去。“桴”就是小船。

孔子说“乘桴浮于海”,有两个意思:

一是到海上去玩。

二是飘洋过海,另寻乐土。

联系上下句,孔子说的应是第二层意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说如果我的理想在本 国得不到实现,我就到异国他乡去实现。

孔子是鲁人,家乡近海边。他们山东人经常飘洋过海的非常多,所以孔子说这话相当自然。

鲁国天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孔子海洋般的胸怀。

孔子是海。

孔子的学说是海。

就这样,孔子把中国人的思维从本土拉到了全世界,所以他的学说日后能在全世界风行。

孔子是宋人之后,宋人是殷人之后,孔子家族是殷朝遗民,孔子是甲骨文的后代。同时,孔 子说“吾从周”,他本人也终生信奉周朝文化。

但是,殷周文化都只是大陆文化,内陆文化,还达不到世界级水平,只有孔子的出 现,给以大陆文化为传统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海洋文化,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转换,使中 国文化成为以大陆文化为主体,以海洋文化为补充的兼容并包的大文化。

殷人重商,周人重农,而孔子重学。这样就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多元复合的成熟民族,其社 会分工更加科学合理,其生民生活更加富有文化之美。

孔子完成了这两个重要的转换,为中国人进步做了极大的神圣工作。特别是第一条,孔子把 人们的目光从中原拉到海外,这为开扩中国人的眼界与心胸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自那以后 ,中国人不再拘泥于故土,全世界都跑去建设,今天以东南亚、北美两大基地为代表的海外 华人世界的繁荣,这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有很大的关联。

因为故国已不容我,所以要到海外去,这是一种情况。

因为故园空间太小,或发展不对路,所以要到海外去,这是又一种情况。

因为故乡太好,所以要把故乡的好处带到全世界,这是又一种情况。

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包括以上三种意思,换一种表述即为:

一、因为道不行,所以要乘桴浮于海。

二、因为道已行,所以要乘桴浮于海,为的是过海传道。

第二种情况略近于保罗把基督教从犹太人的故乡传到罗马。

但是在最开始,客观上讲都是第一种情况:因为道不行,所以要乘桴浮于海。

孔子与耶稣生前都没有实现理想,孔子周游列国无所成就,耶稣则被手下出卖,被愚众送上 了十字架。

但正因为此,孔子与耶稣的学说在他们死后被弟子们广泛传播,风行全世界,成为了世人的 福音。

孔子与耶稣不同的是,孔子是一位快乐的智者,耶稣则是一个忧心忡忡的先知。

孔子一生成败都看得淡,虽说在老时也有“梁木摧乎?泰山颓乎?哲人萎乎”这样深重的叹 息,但孔子未曾绝望过,他并没有把仁爱的实现留给后人就完事,而是在生前就积极地行仁 义。

能行多少行多少,但求无愧于心。

如果不能实现理想,就实现快乐。

就这样,孔子把地狱变成了天堂,一念之间他就很快乐,原不需要去拯救与被拯救。

孔子深知,如果“道”真的不可行,那么在中国与海外都一样,这正如孔子既在本国不得志 ,在列国也不得志一样,种种迹像表明道不可行。

那么该怎么办?

道不可行,那岂非坏了大事?

坏不了的,道在外界不可行,那么就在我们内心施行吧!

孔子周游列国转了一圈回到家乡,开始了真正的事业,那就是从外王回到内圣,把心灵的快 乐真正放到第一位。

他明白,行道如周公又如何?周朝终将灭亡。不如不做周公,做一个隐者更好。这个隐者是 入世的隐者,他也做事,但坚守清静无为的准则,因此他不会失去什么,他很快乐。

孔子在晚年想起自己年轻时见老子的情况,时光荏苒数十载,他终于明白老子思想的可贵, 是真正的人生导师。

老子出关而去。

孔子乘桴浮于海。

二人何其相似。孔子晚年应是一个道家。

人要快乐,一要坚守,二是走出。“坚守”是指坚守信念。“走出”是指走出固有心田。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死在了路上,他的失败就在于并没有走出固有心田,貌似在走 出,其实没变。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的《乱》中,那位白眉白须白袍的老国王被儿子们争夺王位搞烦了, 索性走出城堡,流浪荒原。但他最后疯了,原因也是如托尔斯泰一样,他并没有走出固有心 田。

孔子则有异于此二人,他的走出是“灵魂先行,身体紧跟”。因为有灵魂探路在先,所以是 安全的。而正因为有了灵魂的指引,他的身体得以快乐地前行。

中国的修养者异于他国的修养者,一个明显的地方在于他们对心灵的全身心侍奉。孔子从老 子那里学到了清静无为,又自己悟出了可以“道不行,重桴浮于海”,所以他无论在哪里都 是快乐的。

他是走出,不是出走。

他是走出固有心田,不是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的流浪儿也好,老人也好,都会很辛苦的,虽然快乐也多,但风雨也多,并且凶险。

走出固有心田的远行人则没了包袱,他目标清晰,行路之间可以欣赏无边春色,确 实是一种新的“行道”之境界。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自己走出固有心田。

快乐就是自己洗脑。

孔子以前一心想搞政治,晚年才知道当个乡村教师其实更好!

这就是自己洗脑带来的真实快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这句话表明了他洒脱一面,如果大道不能行,那么就飘洋过海,另创乐土。同时,孔子 又没有“生活在别处”,他认为人要高于道,如果浮海为乐,那么就浮海,总之无论道行与 不行,无论人在哪里,自身的快乐是最重要的。陋巷之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赞扬颜回说:“好啊颜回!只用一个篮子盛大饼吃,只用一个瓢盛水喝,住在陋巷子里 。大家伙都担心他,他却依然快乐,好啊颜回!”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爱比克特德:“智者的标志是什么?”

爱比克特德说:“不为自己没有的东西伤悲,而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喜悦,这才是智者。”

爱比克特德说的没错,人的痛苦缘于欲望太多,如果能满足于即有收获,就可以享受无限快 乐。

智者是知足的,所以是快乐的。

有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怒起来:“你说的不就是‘知足常乐’吗?为什么又拿这杯白开水哄我 说是美酒?”

我就会告诉他:“没错,这是一句大白话,这是一杯白开水,但这是杯真相大白的白开水, 又因它年代久远,酿造出了许多幸福而快乐的人,所以它也是美酒。”

渴望不凡的人依然满脸恨恨不平,大骂“骗子”。

我就依然会耐心地告诉他:“圣人都是‘骗子’,但他能把人哄得舒服、受用,又有实惠, 就算是‘骗子’又何妨?作母亲的常常哄她的孩子,只要不太过份,谁又何必较真呢?”

如果不懂的人仍然说“我就是要较真”,那我就会索性给他讲明:“世上哪有什么真假?‘窃钩者铢,窃国者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正如《红楼梦》上 讲的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小孩子才会天真地问‘真的吗?’作为一 个成年人就不应该这么问,而应该问:‘有实惠吗?’如有实惠又不伤人,那就是好的。圣 人劝我们满足即有收获,就是让我们提前享受人生,不要等遥远的将来;让我们当下就觉悟 ,不要等条件成熟了才开始怎么怎么样。实话告诉你,条件永远不会成熟,聪明人会把火侯 调到差不多就行了,这样自有妙境。

从前有个道士学炼丹,炼了整整三年,妒里的丹还是一个白丸子,不像经书上说的会‘鲜红 如桃李’,道士疑惑了,这晚他做梦看见一个白发仙翁对他说:‘傻子,别炼了!那就是仙 丹。别管他是红是白,只管吃就是了。’道士梦里觉悟,‘哎呀’一下跳起来,连滚带爬去 开炉,把仙丹吃了,果然觉得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的本职工作是吹吹打打,以后就按着 仙翁的指示:‘不管是红是白,只管吃就是了’,结果成了一个非常敬业的吹鼓手,又能办 丧事,又能办喜事,远近闻名,财源滚滚,成了一个大富翁,享寿九十无疾而终,就跟做神 仙差不多啦。我讲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要享受现在,不要对自己许一些空头承诺 ,那才是骗自己。”

上一章我们已经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说无论道行与不行,我们的理想有没 有实现,都应该是快乐的。

理想应该为现实服务,当理想阻碍了我们,就抛弃它。

从前有个人想当大官,但又当不了大官,充其量只当了个小官,于是整天闷闷不乐。

他老婆开导他:“官人,为何不乐?”“我要当大官!”“官人,对我来说,你的官已经很大了。”“那管什么用。”“俺娘说,狗如果要想吃案板上的肉就会吃不到,但是如果狗能去垃圾堆找块骨头啃一啃 也是挺好的。”

这个人一下子开窍了,从此满足于做小官。别人都升官了,他依然做小官。别人都倒台了, 他还是做小官,修成了一高人。

这还不算最高境界,有的人从没想过做官,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官让他当,那自然更快乐了。 其理如下:

一、想当大官而只当了小官,如能满足于当小官,可享受快乐。

二、从没想过当官忽然当官,当小官也有当大官之乐,可享更大快乐。

我们应做第二种人,要这样想: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投胎为人,现在居然成了一个手足俱全的活人,能吃能喝能走路,快活快 活。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有一笔钱,现在居然不缺吃喝,夏天还能花一块钱买冰棍,老天待我不 薄,爽呆了。

我从来没想到我会找到工作,会找到老婆,现在居然又有工作又有老婆,哇,神仙日子,凡 人享受。

怎么样?这样一想生活就是蜜一样甜了。这可都是大实话,不是自欺欺人。

世上的快乐全是以此类推得来的。

孔子原来想做大官,周游列国满世界跑,没有做成,只好杀羽而归,在家乡当了个教书匠。 没想到一做就其乐无穷,他终于明白:

一、做小比做大更大。

二、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强迫自己。

孔子把自己的这两条智慧传给了弟子们,师生们全都受用无穷,每个人都快乐得不得了,一 下子就把儒家的名气搞大了。“儒”原来是主持祭祀的小礼官,在人们眼中是那种木呆呆的 呆子,没想到现在这呆子一下变得这么活泼,并把祭祀搞得堂堂皇皇,热闹非凡,没法不让 人刮目相看,投入他的怀抱。

在孔子之时,道家不求闻达,墨家生活太苦,法家太严厉让人不喜欢,哎,孔子一下子把儒 家搞得大家都高兴一片,又读书明礼,又好玩,当然会吸引众多信徒,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孔子的首席大弟子为颜回。颜回可能是孔子的亲戚,因为孔子的母亲就是颜氏。不过不用管 那么多,反正颜回现在是孔子的大弟子,最受孔子欣赏。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也是个圣人。

圣人就是“剩人”,是挑选之后剩下来的人。别的人因为本事都大得不得了 ,飞了,走了 ,他还老老实实留下来,所以叫“剩人”。“剩人”自有好处,正因为他是剩下来的,所以 没人与他争,这就太好了,做人做到没人争的地步,当然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颜回家在哪里?陋巷子里。

颜回吃什么?当然也吃饭。但他不吃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只吃蔬菜面条,大葱夹大饼,简 简单单,在他就是无上美食。

颜回喝什么?当然喝水。但他不用喝那些乱七八糟的饮料,白开水、凉井水就很爽了,何必 又花钱又麻烦?

人们都担心:这人怎么过呀?没想到颜回一天到晚都很快乐,完全不必别人呆心,而且他还 能帮助人呢。

你看,这不是圣人是什么?

圣人就是“胜人”,就是胜利者。他没有多少钱,也没什么所谓的身份地位,但他快快乐乐 ,比有钱有势的人快乐,所以别人都比不过他,他是胜利者。《三国演义》上刘备被蔡瑁追杀,凭的卢宝马跃过檀溪躲过一劫,在路上他看见一个牧童倒 骑牛儿悠然而过,手中拿了一枝竹笛信口而吹,显然玩得正高兴。刘皇叔见此不由一声感叹 :“吾不如也!”

刘皇叔的快乐程度当然比不上牧童,因为他太劳太累太凶险。刘备在没当皇叔前是个卖草鞋 的小伙,那时他的快乐与这个牧童原本一样。后来因为立下了雄心壮志,结果就弄得今生 与快乐无缘。

并不是说人不要有雄心壮志,而是说这不应该让人不快乐。如果让人不快乐,这是什么狗屁 雄心壮志呢?不如不要。

人真正的雄心壮志是找到真实的自我,让自己充实地快乐起来。

颜回做人不失本色,所以他居陋巷有滋有味,比高楼大厦还过得好。

这其中有个技术性的窍门,那就是“简单生活是享受”。

人们往往累死累活,就在于他们把原本简单的生活搞复杂了。人嘛,一间房,一碗饭,老 婆孩子热炕头,这就OK了,难道你真想飞上天去?既然飞不上去,那就好好在地面呆着,看 看身边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真的不错。

从前有个人向他的师父诉苦:“哎呀,我好苦,我好累。”

师父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

他说:“我吃饭都累。吃少了怕饿,吃多了怕不消化。吃肉怕胖,吃菜怕瘦,不吃又不行。 ”

师父笑了:“我明白了。你就饿自己一天试试看。”“行吗?”“试试看吧。”

于是这人饿了自己一天,饿坏了,第二天一开饭大吃一顿,好美呀,拍着肚子见师父:“师父啊,我明白了。”“你明白什么?”“吃饭就吃饭,原本很简单。”“哈哈,你明白了。”

现代人已渐渐到了不会吃饭、不敢吃饭的地方,想必也到该饿一下的地步了。

人活得越简单越好,这样才会见本心,才不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技能。《蒙古秘史》记载,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死于被马摔伤。一生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到 后来连马也不会骑了,这正说明此人因贪得无厌丧失了基本的技能,他的本心已随贪欲一点 点消失,最终不见了。

成吉思汗想征服全世界,结果把自己搞死了,死得很难看,一点也不英雄,一点也不让人羡 慕。与成吉思汗相比,颜回才是我心中的大英雄。因为他未失本心,没有贪欲,是一个 纯粹的人,快乐的人。

这样的人不用去征服,全世界原来就是他的。

一箪食“箪”(dān)是小竹篮子,“一箪食”就是一篮子食物。能装在竹篮子里的食物都是简单 食物。我们可以设想颜回每天看书累了,吃的就是篮子中的大饼馒头。这个篮子应该就放在 他的书桌旁边,随时可以取食,吃饭嘛,非常简单,干嘛搞那么复杂?孔子赞美颜回“一箪 食”,好像与他“食不厌精”的美食主张相悖,其实不然,孔子最爱的弟子就是颜回,师生 二人一起嚼大饼时是最享受的。

一瓢饮“瓢”就是破成两半的干瓜壳,古人用来舀水,现在中国农村还广泛使用。颜回看书渴了 就直接用瓢舀水喝,不用说,他喝的是凉水,非常简单享受,凉水最能解渴。孔子赞美颜回 “一瓢饮”,好像与他自己好饮美酒(孔子说自己酒量大,“唯饮无度”)的习惯相冲突,其 实不然。在周游列国路上,师生们经常一起大喝凉水,那是最爽的,比什么美 酒都好。孔子赞美颜回“一瓢饮”,就是在赞美他们师生患难的真情,赞美他们善能享受自 然的生活态度。

在 陋 巷“在陋巷”就是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不以简陋为丑,而 以简陋为便。孔子在另一处说得更彻底,孔子说:“君子固穷”。“穷”指不得志。总述孔 子之意,在肯定一种越困难、越乐观并且任何时候不失品味的生活。孔子赞美颜回“在陋巷”,好像与他主张“富而好礼”的生活相冲突,其实没有,君子无论 富与穷,显与达,都能把自己做好。颜回的陋巷就是颜回的天堂,颜回的天堂就是孔子的圣 堂。

颜 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同时是孔子经常学习的老师。颜回有“君子固穷”的美德,有“ 不违如愚”的智慧,有“三月不违仁”的修养,已经达到圣人境界。孔子说:“回也非助我 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认为颜回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助手,而是同道。孔子经常虚心学习 颜回的美德。不幸颜回早死,孔子大哭:“天丧予、天丧予”,师生情深,让人感动。“乐之者”境界最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孔子说:求知者不如爱好者,爱好者不如快乐者。

快乐比知识更重要。

快乐远比知识更重要。“乐之者”境界最高。

有人问希腊智者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

鸠壁鸠鲁说:“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另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 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不要屈服,对自然的欲望要追求,这就是快乐的 秘密。”

伊壁鸠鲁说的这三种欲望分别属于孔子说的这三种人:

乐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

好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不必要的。

知之者的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

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种人看似相信知识,其实没什么知识。他说“我知道我 知道”,其实知道什么?人类最大的知识 就是不迷信知识。所以,企图“知道得越多越好”的人注定失败,他们企图从知识上了解世 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本质上认知世界,而不能从量上认知世界。一颗星星加一颗星 星再加一颗星星,这样加下去不会等于头上的星空,因为在你加的过程中很多星星都已经不 存在了,或转化了。因此,从知识与经验上认知世界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人类固有的心力 与慧力。我们认知自身也是这样的。哲人说:“认识你自己”,难道是要我们做一个综合的 自我检测题吗?不,不是的。认识自己的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本质与灵魂。因此,迷信知识的 人是无知的,其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

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有兴趣的人,如商人对钱,男人对女人,等等。这种兴趣是出 自天性或环境的影响,其发生是自然而必然的。但是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 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得不到全部。一支箭射进树林中只能射到一棵树,但不能射 中所有的树。树林以被射中一棵树的方式吞掉了箭,欲望以被满足有限的方式吞掉了追求无 限的人。因此,在无限欲望面前保持强烈兴趣的人也注定失败,其欲望是虽然自然但不必要 的。

只有乐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乐使人与世界合而为一,他的 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与事与物达成和谐,所以能顺心如意。当然这指的是真正的乐于为 之者,而不是貌合神离者。人们之所以有时做不好某件事情,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真正的 成为“乐之者”。你要是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成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就会成就 你,成全你。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包含这层意思,智者乐于做水就会成为水,仁 者乐于做山就会成为山。在下一章中我会展开来讲,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只有真正喜欢一件 事情,我们才会成功。原因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发电,把事情 干成。其实也不是把事情干成,而是人与事合而为一,水乳交融,成就自然之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做人的最高 境界。

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

从前有个闲适的有钱人问古希腊智者西塞罗:“你是否愿意坐下来探讨真理?”

西塞罗回答道:“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

西塞罗的意思是:知识上的探讨我已不感兴趣,现在我只关心精神上的愉悦。

这是对人不对事了。事情不重要,人重要。真正的乐得是乐人者,因为他爱某一个人,所以 这人在他眼中一切完美,无善无恶,无是无非,一个字:亲。一提到这个人等于在说自己的 生命,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当然超越了“真理”、“错误”的范畴了。

精神上的愉悦者就是孔子在此说的“好之者”,一个从心里喜欢的人。

冬天的时候,河里都快结上冰了。有人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光着身子在河水捉鱼。人们惊异地 问:“米松先生,你不穿衣服难道不怕冷吗?”

米松举着手里的鱼笑道:“它们也没穿衣服啊。”

愚蠢的人会指出米松的这个行为根本不明智,不能叫智者。而见此能会心微笑的人明白米松 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快乐呀,他得自然之道,这就是智者。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喜欢喝醉了倒地就睡,经常睡在酒店老板娘的身旁。酒店老板开始以为 二人有染,日久细看根本没这事,阮籍只不过是喜欢这样罢了。

像阮籍者这样的“好之者”已经不多了,而像孔子这样主张人生为快乐的智者也越来越少。

喜欢读书的人与喜欢喝酒的人,这两种人是最有品味的,他们明白如何才能让自己爽起来。 但还不够,我们要把心灵开放出去,接收进来,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这样就不用数也知道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了——

一种说法是天上只有一颗星星,那就是一道整体的光明。

还有种说法是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唯一的一颗跑到地面仰着头数星星去了。

既然你已经仰着头那就望吧望吧,数吧数吧,数累了你就不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说:“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那人类就会正确而快乐,不会再有无谓的牺牲与浪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同时在点明:快乐也必缘于对本来的 认知,有真知才能真乐。因此乐之者也必是好之者与知之者,这样他的快乐才有所依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这话等于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一件 事。喜欢是一种大知识。佛经上把喜欢佛学的人称为“善知识”,也是这个意思。

希腊智者西塞罗说:“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也是 重在揭示:一,热爱智者要大于热爱知识。二,喜欢一个人或喜欢一件事本身就体现了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是说:一般的喜欢还不能认知真正的真理,认知过程中 必须有快乐。这时人是忘我的,天真的,自然的,活泼的,就像希腊智者米松裸体下河捉鱼 一样,看似疯颠,其实是自然。米松多么天真,说鱼“它也没有穿衣服呀”,对真理的痴迷 非常可爱。孔子也是放浪形骸 的,无论是杖击原壤时,还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时,还是在齐闻韶时,还是周游列国、藐视天 下君王时,都体现了一种“乐之者”的超凡风度。孔子风度一路传下来,形成了后世著名的 魏晋风度,代表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最有品味的一种生活。

智者为何乐水?仁者为何乐山?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者是动态的,仁者是静态的。智者是快乐的 ,仁者是长寿的。

我的家乡四川有个地方叫“乐山”,乐山大佛天下闻名。乐山原来叫嘉州,嘉州改名“乐山 ”,就是取自孔子这句“仁者乐山”。

仁者为什么会乐山呢?

山是安定的。

山是高大的。

山是丰富的。

山是无忧的。

山的这四大美德合于仁者,所以叫“仁者乐山”。物以类聚,像山一样的仁者当然喜欢像仁 者一样的山。

仁者爱人,爱心感化世界,因此是安定的。

仁者无敌于天下,因此是高大的。

仁者与天地相往来,因此是丰富的。

仁者快乐,因此是无忧的。

仁者爱天下,为何独爱一山?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山对人的视野有着重要的指引 作用。

有时山起隔离作用,有时起连接作用,有时作界碑,有时作塔标,总的来说,当一座大山巍 峨耸立在我们眼前,人除了会有一种本能的对大自然伟力的赞美外,会同时想到另外一 些伟大的象征,如上帝、国家、诗人、哲人、圣人等。

孔子曾把圣人比作山,赞叹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当他亲 自登上高山,更觉气壮。“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小天下”的气度不是王者靠征服 所能达到,而是通达自然之道的智者所独享。

山即圣人。

当圣人看见山,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外化。自己的外化是如此瑰丽,因此“仁者乐山”,这是 必然的。

我们要像山一样无忧。“智者乐水”,道理也相同。

水是流动不息的,既使是一潭死水,它也要上面蒸发,下面渗透,依然遵循生生不息的自然 规律。

智者如水一样流动,生生不息,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这个意思,请参考拙著《老子说 柔》中论“水”的一章。

智者除了像水的流动外,智者还像水一样多情。圣人是有情的,智者是多情的,他的人生充 满喜乐欢欣,因此“智者乐水”是他成为智者后的必然状态。

智者在喜乐自身的同时,亦悲悯世人,他身上肩负播种欢乐的使命。

有人问希腊智者欧里庇得斯:“普通人为什么缺乏智慧?”

欧里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换来的,小悲苦换来小智慧,大悲苦换来大智慧,因此我 们的智慧里总是充满怜悯。”

儒家说“仁义”,佛家说“慈悲”,道家说“贵生”,墨家说“兼爱”,都充满一种人性关 怀。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平等的。

无论是奇花异常,还是普通草木,甚至是毒花毒草,水都一视同仁,都给予滋养,成全它们 走完生命全过程。

圣人不仅普施善者,同时也对恶者充满怜悯。佛陀当初舍身饲虎,就是此意。

当我写到这里时,一道金色的阳光从高空照射到了我的书桌上,我的心是如此喜悦与宁静。

太阳也是平等而博爱的。

太阳必须是博爱的,才会成为太阳。

太阳与水,这一阴一阳都共同揭示了如此浩大的自然规律,作为一个忠诚于自然之道的自然 之子,他也必是如此。“智者乐水”,这种水无处不在,不分清浊,都是大地的乳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 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我在一首诗中写道:“良乡的庄稼地银光闪烁

晨雾浮走树根

如牛奶浇灌大地”

在此我把晨雾比作牛奶,不只是形容其洁白,更意在指出它对大地的滋养。

牛奶是水。

人奶是水。

婴儿吃奶时对水的温柔水的甜美必有极深感受,这种感受将指导她终身去寻找一种更大的温 柔与甜美。

我们作为成人,又怎能不去寻找另一种温柔与甜美呢?

那就是人的真正性情,真性情造就真正的人。

我的朋友沙漠舟把他的自传题名为《我在人间的日子》,那么我想,只有真正的人才能活在 真正的人间,否则与海市蜃楼何异?沙漠舟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屡次感化了我,我们成为了好 朋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真正的人诞生了,他们将更加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前一阵子我写了一幅字“山水无恙,人可归来”,就是此意。

智者乐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都指出人应该像水一样流动而洁净。智者的智 慧是透明的、流动的、浩大的、能解渴的,因此“智者乐水”就是乐他自身,体悟以一种天 地证我的快感。

仁者乐山

孔子爱山,孔子懂山,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路越登越高,最后自己成 为一座高峰。仁者心中的爱不会像山一样积压,但却像山一样充满生机,又为世人指明方向 。山是立起来的,“仁者立人”,人要像山一样立起来,靠的就是志向。世间什么志向最大 ?爱的志向最大。让人间充满爱,这是每一位智者的使命。“仁者乐山”,因为他看到一座 又一座山峰终于升起。

怎样才能“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燕居”,像燕子一样自由地栖居。“申申”,舒坦貌。“夭夭”,欢乐貌。《论语》这话 是说,孔子家居清闲,舒坦轻松,一家子很快乐。

一般人误以为:圣人嘛,一定一天到晚道貌岸然,玩深沉,装伟大。哈,你们当然错了,这 样的人是假圣人,伪君子。真正的圣人是貌不出众的,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非常地轻松, 非常地放松,哪有什么架子?

孔子曾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谦虚地说自己不如老农民,不如老园丁,是 一个平民化的圣人。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也是平民,师徒二人彼此相得。

颜回居陋巷,孔子则要好些,毕竟是有名望、做过官的人,当老师后又一直享受学生的贡俸 ,想来房子不会太小,否则很难“申申如”与“夭夭如”。当然,孔子当初的房子一定没有 现在的孔府那样庞大得像宫殿,应是一个集住宅与学堂为一体的大院子。

我想像中孔子的家是这样的:

远远望去,孔子的房子像块大石头方方正正,细看又不是严严实实的,透出了许多亮光,是 一片宽敝明亮的树林。

从远方沿伸到孔子家门口,地上印着许多零乱的车马痕迹与人的脚印——光脚丫脚印,穿各 种鞋的脚印,都有,还有一个个很深的小泥洞,那是乡里的老人家柱着拐棍来与孔子说话留 下的。道路两旁长着疏疏落落的野草,孔子让它们自由生长,不准儿子孔鲤去锄它。

孔子家门口有两三棵高大的松柏,因为孔子喜欢这种不畏严寒的树木,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以松柏自期自励,所以能终身不畏严寒,并且高大如斯。

孔子家门口的松柏

在众多树木里面,孔子最爱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把松柏相 提并论,实际上是同时赞美了两种“后凋”的人:一种像柏树一样坚贞,一种像松树一样舒 展身躯,荫福后人。孔子兼有松柏的美德,所以人格高大如斯。

孔子的露天私学

孔子的私学是中国私立大学与官办大学的共同发源,最开始也就是私塾。我的外公生前也教 过私塾,据他的经验,教私塾是最舒服的一种教书生活,因为很自由。中国的学校 从私塾到书院,再到大学,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交流。

一进孔子的门就是一个很宽敞的大坝子,里面是一排一排的长条石桌石凳,孔子在这里给学 生讲课。露天学习其乐无穷,同时石制的课桌板凳也不怕雨淋,老夫子此举又节约成本,又 受学生欢迎,非常不错。夏天还可以在上面躺着乘凉。当孔鲤还是个婴儿时,孔子就抱着婴 儿坐在石桌子上教他学说话。

院子的左右两边是厢房,也就是学生宿舍。斯文点的学生住宅东边,以颜回为首;粗鲁一点 的学生住西边,以子路为首。东厢房紧挨着厨房,孔子有时来兴趣了亲自下厨,教学生们老 子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当然也教他讲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前面院子是学堂,后面院子就是孔子起居的地方。孔子的夫人操劳家务带孩子,孔子在里屋 看书。如果有学生进来请教,一定会轻轻的,不是怕打扰,孔子看书时谁也打扰不了,而是 畏惧孔子威严。孔子身材高大,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大汉现在成老汉了,更加威严。想像 一个威风凛凛的老头子坐在你面前看书,当然没人敢随便打扰。后来关羽学孔子,一样的北 方大汉,一样的灯下看书,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尊活神。但关羽太威煞,不如孔子有亲和力。 孔子看书时不摸胡子,读到会心处常常面带微笑,因此弟子们其实是不怕他的。

孔子的房间很乱,尤其是在他编《诗经》的那一阵子,满桌满地满床满枕都是资料;还到处 散放着牛皮绳。牛皮绳是用来编书的,《史记》上说孔子“韦编三绝”,“韦”就是这种牛 皮绳。

看书累了,孔子当然就会把书扔在一边,管他是《尚书》还是《周易》。干什么呢?对于老 夫子来说,首选的消谴方式当然是散步。《史记》上讲孔子是个大力士,“力能举北门”,连城门都能举起,可见武功不凡。子路也 是个侠客,后来战死。孔子散步有点像玩气功,走路轻轻的,飘飘欲飞,所以叫“申申如也 ”。这个“申”就是《庄子》上讲的气功“熊申鸟经”的“申”。“申”就是自由伸展身躯 ,“熊申鸟经”就是像熊一样大模大样,像鸟儿一样敏捷。

孔子不像大笨熊,却是一只善飞的海燕。鲁地近海,经常有海燕飞到孔子家来,孔子经常学 习海燕的飞行术,所以练成了一身身轻如燕的绝世轻功。

说孔子有武功与轻功这当然是杜撰,我在此只不过意在说明孔子散步非常轻松自然,绝对 不像我在街头不时碰到的老头,一副愁眉苦脸。

孔子散步时有时在院子里碰见儿子孔鲤,就会问他:“学诗乎?”孔鲤如果说“未也”,孔 子就会告诉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退而学诗。

孔子有时又问儿子:“学礼未?”如果孔鲤说“未也”,孔子就会告诉他:“不学礼,无以 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就是这样,在散步时也能告诉人很多道理。诚然这是说教,但只要说得对听听又何妨? 孔鲤后来把孔子这套发扬光大传给了他的儿子子思,子思作《中庸》,将祖父的学问传于世 间。子思又收了孟子这个高足,孟子又把孔子的仁义发挥成了一门大丈夫的学问,实在了得 。孟子、子思、孔鲤的学问归根结底哪里来?

也许就来自于孔子的一次散步。那天也许他兴趣好,也许吃稍饱了些,自然就讲得多些,儿 子与 弟子们都听入神了。老头子讲累了去睡觉,留下一大群人如痴如醉地在那里整理上课记录, 忙得不亦乐乎。

再大的圣人也有烦书烦学问的时候,孔子如果烦了,就在家里喝喝酒。孔子酒量颇大,常与 子路对饮。有时乡邻来了,孔子就与他们对饮。有时鲁国国君来看他,孔子也是招呼他随便 坐下对饮。孔子说自己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是相当随便。

弟子们常拿好酒菜来孝敬这老夫子,孔子也常让他们去跑腿,买酱油买盐什么的也都干。“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先生馔”嘛。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天下苍生都视作圣人之徒,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因此他收的学费不算少,人多嘛,“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还不够他花?又不用上缴国 家,夫人应该比苏格拉底的夫人好,不至于时常河东狮吼。

因此孔子在家里是非常滋润的,名字虽然叫教书匠,其实是个小富翁,我们应该恭称一声“ 孔员外”。

我们这个孔员外当然是个大善人,凡是有人求他都有求必应,又敢收留江湖流亡之徒,如子 路就曾经是个在外面混的人。孔子的做法有点像宋江,又有点像柴进,但孔子从不谋反,因 为他已经是“帝王”了,当时春秋列国,谁有他自在?

孔子修养高深,从大丞相到流亡国外,再回乡当教书匠,最后以富人之身颐养天年,得以善 终,是个高人,会享受的人。周游列国很辛苦,所以后来他就安享晚年补尝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人,出门就是上宾,回家就是贤主,当然家居清闲,非常快乐。

怎样才能像孔子一样“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答案是:你要多坐在家里思考,少到外边去 折腾。你要多反观自身,不要把人生目的从外部世界找寻。

孔子的厨房

孔子精于美食,是个美食家,又是个大厨师,留下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美食名言。 孔子下厨房的次数应该不会少,否则练不出精细的刀功。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孔子当初毅 然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漫长旅途是因为出门在外没有美食,所以他要回到家里享受鲁国的海 鱼大葱以及匏瓜蔬食。在《论语》与《礼记》中有很多处孔子关于美食的精妙论述与美妙譬 喻,孔子显然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孔子在灯下看书

一般我们看到的孔子画像与孔子塑像都把孔子搞得很矮,其实那完全错了,孔子是一个高大 威猛的山东大汉,至少不亚于施瓦辛格的身材。孔子不仅思想很威严,外表形象也很威严。 画中的孔子在静静地看书,他披散头发,非常随意。双肩宽大,从背影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一 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在对书沉思。高大的人安静时更安静,安静的人更显高大。

孔子散步

一般人以为孔子很庄严,其实孔子在庄严的同时也很飘逸。圣人带仙气,这是必然的。《论 语》上说孔子在家里“申申如下,夭夭如也”。“申申如”是舒坦,“夭夭如”就是飘逸。 孔子精于养生之道,散步轻身如飞,我们说他是位散仙野佛也无不可。

孔子教儿子要学诗

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严格而亲和的 家教代代相传,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家族——孔氏,这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我有 个朋友孔庆平,是孔子的第七十四代孙。孔庆平学问好,为人好,让人一看就是圣人之后。 这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孔子学说能为人类导师数千年,不是偶然。

燕去燕来,孔子居家而不改

孔子回到鲁国后就再也没去别的地方,专心研究古文化,创造新文化,十分相得,所以家居 自在,“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说:立志行道,以美德为武器,仁义是我的依靠,畅游于六艺中。

孔子说的这四个方面就是君子必备的四大元素。前三大元素人们一向重视有加,但刚好 是最后一样是最重要的。“艺。”

孔子说的“艺”原指六艺,在此通指艺术。

艺者意也,艺术让人生玩味出意思来,当然这是一种广泛意义的艺术。

艺术成就了人生,艺术成全好人。

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凡是艺术家与爱好艺术的人心都很好,美让他们善。艺术也可能让人 孤僻,但不会让人孤立。从这个意义讲,艺术最接近于道。

现在有的人玩艺术非常极端,用我的好朋友熊晋仁的话说就是在“斗狠”。

所谓“斗狠”,就是狠狠地玩艺术,把自己玩成一个“狠人”。“狠”再多一点就变成“狼”,狼性十足的艺术家走在人群中引起恐慌,人们视之为恐怖分 子。

但真正的艺术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家一团和气,不做张牙舞爪的狼,而做一头温和的 食草动物——大象。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老子说的“大象”不是动物,而是指一种大的图像,即整个 世界的世相。

这两种大象都是好的。

孔子是艺术家。

孔子琴道高深,曾从琴道悟出了圣人之道。有天晚上他做梦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伟丈夫坐 在山水流泉间弹琴。

琴声泠泠,流泉无声。

梦中的云是黑的,孔子却发现这个黑衣人身上披满光辉。

孔子怀抱喜悦走过去,这人不见了,只留下一把黑漆漆的古琴。孔子接过手就弹起来。

一弹流水有声。

再弹流水之声渐渐轻柔。

三弹则流水无声矣。

孔子明白了这就是刚才那人弹琴的境界,分别是在向我传授呵,不知这人是谁?

孔子醒后,回忆这人的样子,原来正是自己崇拜以久的周文王姬昌。

文王演古琴。

文王演周易。

孔子梦见文王后,从琴道里领悟出了古琴与周易同理,都是一个自然相推的过程。

再凶的水流到平地就平静了。并不是平地让它平静,而是它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