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1:00:4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1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填空题

1.影片《巴山夜雨》的导演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答案】吴永刚、吴贻弓

2.电影《长离别》属于____电影。[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答案】左岸派

3.2012年上映的《王的盛宴》,导演是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案】陆川

4.吴永刚导演的《神女》,主演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案】阮玲玉

5.1937年,_____编导的《王老五》直到1938年才获得公映。[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案】蔡楚生

6.《红高粱》的摄影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案】顾长卫

7.影片《桃姐》的导演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案】许鞍华

8.1939年,华新影片公司出品的《王先生吃饭难》,编导和主演都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案】汤杰

9.电影《城南旧事》导演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案】吴贻弓

10.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___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大闹天宫》【解析】动画片《大闹天宫》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分上下集。这部动画电影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使其跃然于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大闹天宫》标志着中国动画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国外曾有评论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11.影片《悲情城市》的导演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侯孝贤

二、选择题

1.影片《城南旧事》由(  )导演,曾获金鸡奖。[青岛大学2012研]

A.谢添

B.谢晋

C.吴贻弓

D.滕文骥【答案】C【解析】《城南旧事》是吴贻弓1982年的散文式结构风格的代表作。电影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的故事。情绪的相续是该电影散文化的内核。

2.电影《马路天使》的导演是(  )。[青岛大学2012研]

A.孙瑜

B.吴永刚

C.夏衍

D.袁牧之【答案】D【解析】《马路天使》是袁牧之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优秀的中国电影,它在思想内涵上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在艺术技巧上具备电影整体表述语言的突出质量,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3.30年代赵丹和周璇主演的影片(  )是我国电影艺术基本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青岛大学2011研]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小城之春

C.马路天使

D.渔光曲【答案】C【解析】《马路天使》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描绘活泼市井生活的伟大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也是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4.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电影,包括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  )。[青岛大学2011研]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马路天使

D.桃李劫【答案】B【解析】《渔光曲》是由蔡楚生执导,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的影片,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是中国电影193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

5.中国电影诞生是在(  )。[青岛大学2010研]

A.1902年

B.1904年

C.1905年

D.1906年【答案】C【解析】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6.《红高梁》的导演是(  )。[青岛大学2010研]

A.张艺谋

B.田壮壮

C.陈凯歌

D.黄建新【答案】A【解析】《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该片在1988年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三、名词解释

1.微电影[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

答: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视频短片,其主要特点有:①“微平台”,立足于各种新媒体,可移动播放;②“微放映”,每部时间在30秒~300秒左右;③“微制作”,制作周期只需几天或数周;④“微投资”,每部成本在数千至万元左右。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更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需求,自07年出现至今日渐兴旺,因其为广大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而深受喜爱,代表作有《父亲》、《青春期》等。

2.长镜头[北京电影学院2015研]

答: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排除切换,不经剪辑一个长镜头往往包含了一个场景甚至段落。由于它可以保持被摄对象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和完整,因此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3.景深镜头[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4.蒙太奇[上海大学2015研、杭州师范大学2013研]

答: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电影问世后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5.郑正秋[南京大学2015年研]

答:郑正秋,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1913年他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3年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同时代的导演相比,郑正秋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他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其代表作品还有《妹妹花》、《玉梨魂》等。

6.《武训传》[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答:《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于1944年创作的歌颂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义举的电影。1950年,《武训传》上映后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然而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武训历史调查记》的文章,认为影片宣扬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训传》开始遭受全国性批判。此后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放映,引发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2012年《武训传》沉寂60年之后公映。

7.史东山[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答:史东山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导演、编剧,是我国电影的奠基人。1932年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我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从此走上艺术道路。他从业于联华影业公司,期间拍摄了一系列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代表作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胜利进行曲》等。建国后,他编导的影片《新英雄儿女传》获得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导演奖。

8.《邻居》[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邻居》为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的影片。影片讲述一幢建工学院的单身宿舍楼中的邻居们在嘈杂拥挤不堪中生活的过程,以生活原生态去结构作品,再现生活的现实图景与人物内心世界。影片和传统戏剧式电影的方式形成不同,着力发挥生活状态视像与音响的还原,记载生活的本有面目。《邻居》所代表的纪实化倾向、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长镜头手段对戏剧化电影的反拨,从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表演等多方面带来新气象,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四、简答题

1.简述1930年代中国软性电影。[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答:软性电影又叫做纯艺术片电影,最早区别“软”“硬”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软性电影论”者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支持软性电影的有黄嘉谟、姚苏凤等。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有以下特点:(1)在电影艺术的本质上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社会的现象,电影通过艺术阐明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2)在内容与形式上,软性电影论者否定电影的新内容,刻意拔高形式上的意义,贬低作品内容。(3)在倾向性与艺术性上,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带有倾向性,要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忽视宣传与教育功效。“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不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仅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如上海、北平的片刻的繁荣,将自己的思路仅仅寄托在由电影票房所吸引的电影的“具体观众”的偏好上。而没有认识到,当时所出现的电影工业所依赖的从二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三十年代中叶所出现的都市的繁荣。

2.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认识。(1)形式层面

①声画同一“声画同一”又称作“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音容同在,非常便于观众的信息接受。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立”又称作“声画分离”,指声音来自镜头画面之外,即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观众在这个镜头里听到声音信息并非来自看到的影像信息,这时,观众必须对两种信息进行“加工”才能够完成正确的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困惑。和“声画同一”相比,“声画分立”在接受时更有难度。(2)内涵层面

即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前一种划分注重电影元素本身运用的思想,关注于审美效果的实现。

①声画合一“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着一致。这也是大多数镜头、大多数影片采用的基本类型。由于观影时声音和画面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声画共同作用,可以使观众心理上更快地接受镜头提供的信息,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保证了影片创作意图的实现。

②声画对位“声画对位”则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在整部作品中,“声画对位”的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但是往往带来很强烈的审美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两种信息的背离给观众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印象格外深刻。同时,音画对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理解造成障碍,观众必须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一旦解决了理解障碍,情绪上受的冲击反倒更大,获得更高的审美快感。

3.什么是“表现蒙太奇”?包括哪些类型?[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

答:(1)表现蒙太奇的定义

表现蒙太奇是由创作者强制性介入带来的,表现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蒙太奇类别,它不能依据不同的时空标志去辨识,而是直接把切换的镜头强制性地连接起来,去表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特定意图。表现蒙太奇必须仰仗观众的心理回应,一旦观众在观赏影片过程中对某种心理回应产生预期,表现蒙太奇就比较容易被读解和接受;如果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创作者对镜头的强制性连接不一致,表现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就会降低乃至消失。(2)表现蒙太奇的分类

①理性蒙太奇

a.理性蒙太奇通过叙事镜头和非叙事镜头的组合,形成原来镜头中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它是所有蒙太奇镜头中最强调理性,也最为抽象、最晦涩难懂的,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如爱森斯坦的《十月》,在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与幕僚交谈的镜头之后,爱森斯坦突然插入一个“孔雀开屏”的镜头,把克伦斯基装腔作势的模样和孔雀摆动尾巴的镜头一再切换,以此来嘲讽克伦斯基爱慕虚荣、自我炫耀。

②抒情蒙太奇

普多夫金主张蒙太奇的表现性必须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保持影片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他导演的《母亲》,需要在群众示威游行的段落中传达出“觉醒”的意念。为此,他不是随意把比喻镜头强制性地插入,而是将游行队伍安排在一条解冻的河流旁,将“冰河解冻”与群众游行两段画面不断交切,使观众对这两种影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

4.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南京师范大学2011研]

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五、论述题

1.分析李安电影的创作成就及其对国产电影创作的启示。[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答:(1)李安电影的创作成就分析:

李安是中国台湾导演,截止到2012年共拍摄13部长片电影。1992年李安执导自己第一部长片《推手》,此片在台湾获得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奖,于是他趁热打铁以每年一部的速度相继推出《喜宴》《饮食男女》,也是他创作前期著名的“父亲三部曲”。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后《断背山》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相继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他本人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位于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李安的电影创作对国产电影创作的启示:(1)商业与艺术并重。纵观中国的电影市场,每年难以产生几部流芳后世的电影作品,大多数影片已是赢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国内电影半壁江山的份额已经岌岌可危,好莱坞大片的侵袭将中国电影击败已经是现实。中国的影片应该从根本上保持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摆脱浮躁的叙事方式。(2)文化融合与兼收并蓄。不可否认的是李安的电影是能够被中西方所看懂的,而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影片仅仅立足中国自身的社会环境,无非是家长里短的社会搞笑叙事和神话古怪传说,国产电影应该挖掘人类情感中共性的东西,被国内外观众所解读。(3)李安导演的创作成就一方面来自于他早年留学美国学习电影摄制的经验,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敏锐的嗅觉和市场观察力。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甚少,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衔接,以中国传统“父亲”形象贯穿影片,深刻揭示现代中国人与传统决裂的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因而备受欢迎。之后的“英语电影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同样抓住了欧美观众的文化心理。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李安的电影创作更具世界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升到对道德、宗教的高度,进一步将其作品进行升华和拔高。这一点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恰恰是缺失的。

2.对近几年电影界改编小说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北京大学2010研]

答:在影像文化呈现极度蔓延的当下,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也渐呈热势。艺术媒体之间的转化恰恰为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美学课题提供了难得的精神视界。在这一视界中,近20余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成败得失值得总结反思。

得:(1)忠实原著。很多影片把握住原著精神内涵,抓住小说的主题核心、风格意蕴进行了与电影美学相协调的创造性改写,以电影的方式对小说文本进行了完型和改造,取得了较大成功。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充分把握住了原著的精神实质,并利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优势营造出一个不同于主流话语的“文革”时期的美好青春记忆。(2)删繁就简。小说所附带的主体意蕴深厚、多义,电影由于时长的限制必须原著的主题、内容进行精炼。张艺谋是改编小说较为成功的导演之一,他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有一种大刀阔斧的姿态。无论是最初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还是近期改编自严歌苓《陆犯焉识》的《归来》,都进行了有选择性的筛选。《红高粱》和《陆犯焉识》架构宏大,主题丰富,然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高粱》里只剩下男女主人公辉煌的生命意识,《归来》里只剩下感人至深、悔不当初的袅袅黄昏情。

失:(1)缺乏自我创作。原封不动地忠实原著往往容易陷入另一种误区: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部分导演拘泥于传统“注疏思维”,他们在潜意识里已将名著神化,任何改动都被视为是对名著的不尊重,而只求准确地注释翻译,不求主体性的自我创造。(2)对当代意识缺乏思考。文学名著为什么能历经时代变迁而青春永驻?这是因为,文学名著中蕴涵着超越时空的普遍人性内涵。因此,改编者在改编时应注意把握“当代意识”的参与程度,而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忽略了这一点。(3)对改编对象的选择不够慎重。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名著都适合电影改编,慎重选择改编对象是改编成功的第一步。通常说来,情节线索太过繁杂的作品、人物性格不鲜明的作品、没有蕴含矛盾冲突的故事的作品,均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长达近50万字,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王全安改编《白鹿原》何其困难,下足功夫也未赚得满堂彩,一是读者和书迷对原作过于了解和热爱,因此让改编承受巨大压力,二则是文学本身的特质决定了《白鹿原》难以用电影来呈现。(4)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小说的阅读是一种私人行为,而电影的观赏则是大众的。并非所有的小说都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一旦这些小说改编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比小说更加深远。近年来,青春文学盛行,改编自这类小说的电影充斥荧幕。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在尝到电影改编的甜头之后,郭敬明更加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小说搬上电影院。然而影片充斥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传达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着实为人所诟病。

第2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电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商业投机性。电影首先不是作为艺术创作,而是作为投机性的商品生产而存在的。这种投机性给中国电影初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三:(1)投机性电影生产缺乏延续性,因此无论是严肃的思想内容表达或艺术形式的试验都缺乏存在的条件。(2)这种投机性造成在创作上一味迎合市民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地盲目模仿外国的商业影片,使得最初的中国电影成了一股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的浊流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3)同时这种商业投机性使得中国早期电影更易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而其中一些不仅止于商业诉求的电影人制作出了较为精致的影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好莱坞的电影美学对此后的中国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长片《黑籍冤魂》和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制作,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导演之一。(1)成就

①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等人一道创办了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明星影片公司,很快便领导了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潮流,而这主要是由于郑正秋所起的作用。

②郑正秋早年从事戏剧工作,在他的坚持下,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被用于指导电影创作,同时丰富的戏剧美学特色也被引入其中,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诞生和成功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2)评价

郑正秋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同时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影戏传统。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田汉作为新知识分子的代表于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并以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活动,他的电影主张在投身电影工作的新知识分子中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1)田汉强调了作者的主观因素,把电影视为人类用胶片悬系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的工具和用机械制造的梦境。(2)田汉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影戏”主流电影相当接近,但有有所区别,他们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重视电影的教化功能,与“影戏”宣扬惩恶扬善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影片的个人色彩更浓厚,对社会有批判意识,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以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4.初期“影戏”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早期中国电影中,“影戏”电影占主要地位,被称为“影戏”主流电影。它们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重视社会教化功能,以社会教化功能为依托,鼓吹“褒善贬恶”的主旨,并以此为依据来编演故事。(2)受戏剧影戏较多,影片的创作原则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基本标准。(3)通常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从而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4)在环境造型、摄影造型方面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等等。(5)由于刻板地运用戏剧的美学元素,同时受到商业投机性的影响,大部分的“影戏”主流电影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艺术规律,并不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2章 30年代电影

(1932年~1937年)

1.30年代电影变革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30年代电影出现的历史背景有两方面:(1)“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2)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左翼电影运动出现起伏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左翼电影运动的起伏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1)1932年到1933年。由于客观上“一·二八”事变爆发和主观上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但是由于主观上左翼电影工作者革命斗争和艺术经验的不足,客观上有的影片确实存在着艺术表现粗糙和革命内容激进的问题,以及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镇压措施,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2)其后左翼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客观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施加的严酷政治压力。主观原因在于左翼电影工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不足,对政治斗争形势的严酷性估计不足,影片的艺术表现相对粗糙或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3)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左翼电影运动的再一次高涨,在客观上得益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主观上由于在前一阶段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左翼电影工作者成长成熟了,他们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

3.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过程中声音探索有何特点?

答: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这使中国电影在艺术技巧探索方面表现了自己的特殊性。(1)在最初的声音探索中,声音这个新的元素只是用来弥补默片缺乏语言手段的缺陷,如《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等,都是利用蜡盘录音发声,有声电影最初只是一种商业现象。(2)1934年前后对有声电影艺术规律的深入探索才正式开始。因为起步较之西方国家晚,国外初期有声片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解决和回避。在中国有声电影沿着保持无声电影视觉艺术美感的路子开始发展。(3)早期的声音探索中,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

4.如何看待夏衍和田汉30年代的不同创作风格?

答:夏衍和田汉都是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战将,他们分别代表了左翼电影运动中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1)30年代,夏衍的电影剧作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

夏衍拍摄的《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的创作风格质朴、严谨、简洁而视觉感鲜明,特别重视环境的视觉表现。在夏衍1933年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的《春蚕》中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这部影片把视觉化的细节和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思维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来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由此可见,夏衍是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都积极地涉及社会主题,以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来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2)田汉更注重引进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从20年代末期田汉的艺术思想开始转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革命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但他更强调的是要反映时代前进的方向。在他的影片中,革命现实主义实际上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方法。

所以,田汉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充沛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情调,力图在时代和社会的尖锐冲突中直接展现主题,而不是着力于生活细节的真实描绘,因此其作品戏剧性因素强烈,富于波澜起伏。(3)夏衍和田汉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没有优劣之分,不论是写实主义亦或是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都有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拥有较高成就的作品,都是进步的左翼电影作品,在30年代的大环境下,都起到了服务社会,鼓舞民心,启发民智的重要作用。

5.30年代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方面有哪两种主要倾向?

答:30年代在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方面有两种主要倾向。(1)对初期影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即在创作中更多贯注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继承影戏传统的主要方面,而在技巧表现的层次上则大量吸收蒙太奇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技巧,使创作更具电影的艺术特色。这种倾向以蔡楚生为代表,反映了30年代电影对初期影戏传统继承的基本方向。(2)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创作中来,开始涉及到靠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的民族文化意蕴的表现。这种倾向以吴永刚为代表,这比之初期影戏只重于借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通俗文化传统更深入了一步,代表作品是《神女》。

6.如何评价好莱坞电影经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答:电影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外来的影响更显得重要。在旧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好莱坞电影占着绝对的优势,它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1)好莱坞电影叙事和剪接技巧等经验与中国的电影创作进行了较好地结合,帮助中国电影工作者学习和掌握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这使得影片中时空的段落感不像某些国产片那样突出,叙事的情节结构和剪接技巧都比较流畅。(2)在有声电影的探索中,好莱坞现行探索碰到的一些问题对中国有声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3)受好莱坞电影理念的影响,部分影片浪漫主义突出,热情有余,而深沉不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现实缺乏深刻的了解,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和现实性。(4)30年代的中后期,无论是左翼电影还是其他商业电影中,好莱坞电影中的一套创作方法与经验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片之中,成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7.苏联电影经验对30年代电影变革的出现起了什么作用?

答:介绍苏联电影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工作的重要部分。30年代,在左翼知识分子的传播下,苏联电影中的蒙太奇理论传入中国。但由于爱森斯坦的理论介绍甚少,在中国译介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这对我国电影变革产生了如下影响:(1)当时我党的电影工作者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这开阔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眼界,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能力,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广泛探索创新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学习和借鉴。(2)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对苏联电影的学习不仅是从苏联电影中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而且学习了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在那个充满冲突的时代,以冲突为核心,主张所强调的不同部分之间的组合和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意义和力量的苏联蒙太奇理论引起了电影人极大的关注,也极大的影响了30年代的电影创作。(3)中国影人是在中国电影传统和对好莱坞电影经验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苏联的叙事蒙太奇理论的。叙事蒙太奇的手法适应了中国影人的需求,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占了统治地位,成了这一时期电影的最显著特征。

总之,苏联电影经验加快了30年代电影变革的力度和速度,为开辟中国电影的中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奠定基础。

第3章 战时与战后

(1937年~1949年)

1.为什么说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答:抗战的爆发结束了30年代电影的繁荣局面,中国的电影版图被破坏,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具体表现为:(1)上海于1937年11月沦陷,部分电影工作者撤到大后方的武汉和重庆,国民党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国营的电影厂,如中电、中制等。(2)部分电影人退入上海租界或南下香港继续从事电影创作,此时的上海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3)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建立了傀儡电影机构,如东北的“满映”。(4)解放区后来也开始建立起人民自己的电影事业。

综上,中国电影从此被战争分成了国民党统治区,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等不同部分。由于战争形势下各地区环境的不同,各部分电影在思想和艺术面貌上都很不相同,中国电影出现了空前错综复杂的局面。

2.如何认识人民电影事业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人民电影事业自诞生起便迅速发展。1938年春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1938年夏天,袁牧之、吴印咸等人到延安,于1938年10月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影片,反映根据地人民生活斗争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并成立了解放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组织“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其历史意义主要有两方面:(1)抗战时期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的建立,预示着中国电影中一个新的历史传统的开创,特别是其所开创的一系列电影创作和管理原则,却极其深远地影响到新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2)抗战胜利后,党及时组织力量接收了伪“满映”,并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解放区建立的第一个较正规的电影制片厂。它的成立为建立党领导下的正规电影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在这一阶段确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针,训练了不少电影干部,开始建立了一套电影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往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影戏”电影观念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影戏”电影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在叙事方式上采取戏剧式叙事方式。

叙事是直接表现作品内含的最重要手段。影片创作追求能让观众直接、明确地接受和理解作者意图的表现方法。在大部分影片中,故事的叙述在影片的结构构成中占有了核心的地位。到40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戏剧式的叙事方式最能有效地吸引和引导观众。

②在电影语言的层面,让所有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是围绕着情节叙事展开的,直接为情节叙事服务。

中国20~40年代的电影发展中,电影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一直被继承了下来,即所有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是围绕着情节叙事展开的,是直接为情节叙事服务的。(2)两方面内容共同服务于影片思想的表达,即以戏剧式叙事方式吸引观众,并以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传达出导演的社会政治思想,服务于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到40年代后期的电影中,这些原则得到普遍的运用并达到了娴熟的程度。

4.《一江春水向东流》代表的战后电影的成就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艺术成就:

①影片采取的是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情节完整曲折,发展脉络、层次非常清晰。这种戏剧结构框架以线性结构为核心,与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索的共同推进,形成了一种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结构方式。

②影片没有时空的交叉跳跃,却并未忽视电影时空表现的巨大潜力。影片的人物刻画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尤其是张忠良这一人物,《一江春水向东流》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如不少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等都相当成功。

③《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战后电影具有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一改30年代电影那种摸索徘徊的局面,在戏剧式电影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是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结合的典范之作。(2)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有时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影片的情节叙事,而对电影视听形象的更丰富的表现潜力的挖掘的注意力则显得不够注意;

②在电影技巧上的大幅度进步的同时,更广泛的银幕形象表现潜力的挖掘受到抑制。

5.战后讽刺喜剧发展有哪些主要成就?

答:战后的讽刺戏剧体现了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处理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准则来看待,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手法的视点。(1)战后讽刺喜剧针对的是战后国民党反动派借接收敌伪产业为名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的乱象,称为了极富战斗力的斗争工具。(2)战后讽刺喜剧的整体艺术水平提高,不似之前的喜剧所具有的“闹剧”特点,各个创作部门能够作到互相协调,尤其是影片的剧作和表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为实现影片的表现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6.费穆创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1)费穆创作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费穆用电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关心的不是社会政治的变动,而是人生哲理的思想内涵;

②费穆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中国儒学传统中的“礼义”主张、内省哲学以及泛爱主义学说等,在他30年代拍摄的《人生》、《天伦》、《香雪海》等影片中就可看到儒家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③费穆常常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人生,他肯定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意义,提出了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的思想;

④费穆对人性探索的中心课题是情与理的关系,即个性人格与道德规范的关系。(2)费穆创作的艺术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艺术形式上,费穆力求寻找符合中华民族的雅文化中的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把写意与写实、主观与客观以虚实结合的方法统一起来,追求一种意境美的创造;

②费穆非常注意让视听形象直接参与意境美的营造,让电影情境的特殊美感产生强大的艺术冲击力;

③在情节上,费穆把冲突和情节的进展集中建立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上,扣住人物间的情感冲突来展开情节;

④费穆非常注意电影言语的含蓄性,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审美体验。

第4章 “十七年”中国电影

(1949年~1966年)

1.“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答:“十七年”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电影战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总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艰难曲折、大起大落。“十七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四起四落的发展轨迹,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1)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优秀影片,如《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等。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严厉的批判,紧接着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使建国初期电影第一次蓬勃发展的局面很快结束。(2)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各制片厂厂长会议,重点讨论贯彻“双百”方针,改革电影体制的问题。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各电影厂开始试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电影创作在逐步前进,到1956年前后产量赶上并超过50年的水平,艺术质量也有新的突破,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呈现一派勃勃生机。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康生的“拔白旗”扼制了第二次电影创作发展的大好局面。(3)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大发展,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峰。1959年新片展览月是第三次发展的标志。好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林家铺子》、《风暴》、《青春之歌》等。(4)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一个电影创新高潮正在形成。由于召开了新侨、广州两次会议,周总理和陈毅亲自出席讲话,宣传党的文艺政策。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掀起了一场电影艺术创新的热潮。《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阿诗玛》等正是这个潮流的产物。这一次的创新幅度较大,在学习我国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质量,使之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电影的先进水平。可惜风云多变,半途夭折。

2.“十七年”中国电影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答:“十七年”各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有:(1)在“十七年”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发展时期中,革命的艺术家们以真诚饱满的热情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2)在“十七年”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发展时期中,题材开始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了人,大胆挖掘人情人性,重新赋予了电影艺术感人的力量;在风格、样式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3)在“十七年”中国电影的第三次发展时期中,影片致力于反映历史真实,并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基调比较健康、乐观、明朗,与当时“理想的时代”、“英雄的时代”相一致。(4)在“十七年”中国电影的第四次发展时期中,电影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强烈地追求创新,反对电影的直、露、多、粗,要求电影有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强烈要求影片提高质量,形成“百花纷呈”的局面。

3.“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几种主要样式?

答:十七年”中国电影有以下五种主要样式:(1)革命正剧。这是“十七年”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影片类型,在“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这类影片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其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正面塑造英雄形象,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揭示主题思想,达到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代表作有《林则徐》、《风暴》等。(2)喜剧。主要分为讽刺喜剧、歌颂性喜剧、生活喜剧三种,讽刺喜剧主要抨击了国家干部身上残存的官僚主义作风,讽刺人民内部的不良倾向;歌颂性喜剧则主要表现和歌颂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的光明面,用误会、巧合来营造喜剧效果;生活喜剧承认生活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又避开了危险的区域,体现着“有矛盾而不必尖锐;有冲突而不必激烈;有讽刺而不必辛辣;有歌颂而调子不必过高。”的特点。代表作有《新局长到来之前》、《五朵金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等。(3)散文式电影。是一类继承和发展了《神女》、《小城之春》等三、四十年代诗意电影传统的影片类型。影片的创作者们在片中更多的追求一种优美、含蓄、情景交融的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有《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4)史诗式电影。与革命正剧较相似,但用较多的篇幅来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通过广阔丰富的战斗生活和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出现一定的类型化色彩。代表作有《南征北战》等。(5)惊险样式影片。主要包括反特谍战影片和边防斗争影片两种,其故事有贯彻始终的生活依据。在追求情节惊险离奇的同时十分注意刻画人物,情节为刻画人物服务。代表作品有《冰山上的来客》、《羊城暗哨》等。

4.“十七年”电影创作有何可借鉴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1)“十七年”电影创作在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借鉴:

①“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力求用自己的电影作品反映当时的时代脉搏和政治气氛。其影片的现实性与时代感值得借鉴;

②“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自己的电影艺术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视点值得借鉴;

③“十七年”的电影创作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这是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

④“十七年”电影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其风格样式多种多样值得借鉴。(2)“十七年”电影创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①此时期国内政治运动频繁,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

②不少电影工作者心有余悸、思想拘谨,不感奢求实现影片的艺术性,不敢在影片中深入挖掘人性;

③与苏联的交恶使得和外界断绝了必要的联系和交流,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④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5.“十七年”培养了哪些电影艺术家(导、表、摄、美等举例说明)?

答:“十七年”电影的一大成就是培养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1)电影剧作家有海默、林杉、于敏、李准、梁信、孙谦、马烽等。(2)摄影艺术家北影厂有朱今明、钱江、聂晶、高洪涛等;上影厂有吴蔚云、黄绍芬、许琦、周达明、罗从周、陈震祥、沈西林等;长影厂有王启民、王春泉等。(3)电影美术艺术家有池宁、韩尚义、丁辰、秦威等。(4)电影导演艺术家北影厂有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添、谢铁骊等;上影厂培养了郑君里、谢晋、鲁韧、白沉等后起之秀;八一厂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导演王苹以及严寄洲、李俊等;长影的导演艺术家有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5)在电影理论家方面,郑君里在从事电影创作的同时,也钻研电影理论,结合自己导演创作经验,撰写了《画外音》这本理论专著。

第5章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966年~1976年)

1.“黑线专政”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黑线专政”论是1966年2月,江青与林彪互相勾结,由江青出面在上海主持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抛出理论。(1)内涵

江青的“黑线专政”论是指文艺界在建国以来,没有执行毛主席的文艺路线,“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2)直接目的

江青提出“黑线专政”论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否定“十七年”文艺战线的成就,否定“十七年”的艺术主,发动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2.江青是如何全面否定中国电影的?

答:江青对十七年来的中国电影事业,从影片创作、队伍建设、艺术教育到发行放映等各方面,给予全盘否定,彻底的砸烂,使电影界遭受到全面的破坏和巨大的损失。(1)影片创作方面

我国“十七年”的电影绝大多数政治上符合毛主席提出的六条标准,艺术上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可是江青利用《纪要》及“文艺黑线专政”论,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全盘否定。在文革开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所能看到的电影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2)队伍建设方面

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江青对十七年来形成的一支革命的电影队伍,作出了反动的估计。她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诬为“裴多菲俱乐部”,制造了冤案;江青使电影界大批革命同志遭到诬蔑、长期关押,甚至被迫害致死。(3)艺术教育方面

江青诬蔑北京电影学院为“修正主义的大染缸”,彻底砸烂,解散学院,并处理掉学院的校舍和设备。(4)发行放映方面

江青诬蔑十七年来在电影发行放映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中影公司为“队伍不纯、不为工农兵服务”,对其全盘否定。

3.什么是“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样板戏电影的创作经验是什么?

答:(1)“三突出”的含义“三突出”是对“四人帮”制造的样板戏的经验总结,于会泳于1968年5月23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中第一次公开提出。1969年反动文痞姚文元将“三突出”定义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2)样板戏电影的创作经验

从1969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8个样板戏全部由江青指定有经验的导演拍摄拍成样板戏电影。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具体指的是:

①在景别表现上对敌人用远景,对英雄人物用近景;

②在光的运用上,对敌人要用暗光,对英雄要用亮光;

③在人物造型比例上,敌人要显得渺小,英雄人物要显得高大;

④在镜头角度上,对敌人要俯拍,对英雄人物则要仰拍;

⑤在色彩冷暖对比上要“敌寒我暖”,一般对敌人用兰光,英雄人物用红光。(3)影响“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和在样板电影创作经验的模式导致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很难发挥出来,样板戏电影中充满了左的教条和模式,成为“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

4.“文革”时期故事片的创作情况如何?

答:“文革”时期故事片的创作情况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群众对于文艺作品过少意见很大,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指出电影太少是一个缺陷,如:

①1972年7月,毛主席针对当时文艺界的创作作品少的问题提出批评;

②同年10月,国务院文化部总结摄制“样板戏”的经验,同时要求按样板电影经验拍摄故事片;

③1973年元旦,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政治局同志接见部分电影、戏剧、音乐工作者,周总理特别关心电影生产问题,再次指出电影太少的缺陷。

因此,我国在1973年开始了故事片的摄制。(2)从1973年起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止,共生产了76部故事片,但整体成就并不高。

①这些影片开始是一批重拍片,如《青松岭》、《战洪图》、《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大都是根据过去的黑白片拍成彩色片,但在“三突出”原则的指导下,脱离生活真实,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虽然在电影的技术方面远远超过了解放初期的水平,但“四人帮”时期重拍的彩色片总体质量上远远不如过去的黑白片。

②《艳阳天》、《火红的年代》等故事片,大多是表现阶级斗争、战线斗争的,创作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遵循“三突出”,追求“高、大、全”,出现许多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的倾向。(3)其后文艺界与“四人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尖锐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终于实现了如《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等许多优秀影片的问世。文革时期的故事片创作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6章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1976年~1989年)

(略)

第3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

一、填空题

1.中国第一部电影是_____拍摄的_____,这是一部_____的电影,主演_____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答案】1905年;《定军山》;京剧题材;谭鑫培

2._____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答案】郑正秋;《难夫难妻》

3.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_____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_____,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答案】黎民伟;《庄子试妻》

4.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比较有作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影片公司。(请说出其中三个公司名字)【答案】“明星”;“长城”;“神州”;“民新”;“大中华百合”;“天一”

5.1926年,我国著名的戏剧家_____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并创立了_____电影剧社,在中国早期的电影史上写下了杰出的篇章。【答案】田汉;南国

6.电影的发明,通常是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法国人_____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最初的电影片断开始算起的。【答案】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

7.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西洋影戏”。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答案】1896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