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5:48:37

点击下载

作者:(俄)屠格涅夫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经典试读:

蔚蓝色王国里的诗意和灵魂

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猎人笔记》的第一篇特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俄国《现代人》杂志1847年第一期,后面的绝大部分篇章也都是陆续发表于该杂志。直至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至1880年,作者又加进了后来创作的三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1872)、《车轱辘响》(1874)、《枯萎了的女人》(1874),共计25篇。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本书精选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较有代表性的《霍里和卡利内奇》《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白净草原》《莓泉》《死亡》《乡村歌手》《树林和草原》等七篇文章,在了解《猎人笔记》反对农奴制,批判农奴主的专制、暴虐和虚伪的基本主题的基础上,更多的让我们看到俄罗斯农奴们在压迫之下生活的艰难、辛酸,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莓泉》中的斯乔普什卡作为家仆,连“口粮”都得不到,没人知道他的存在,甚至没人知晓他的过去,村子里没有任何有关他的故事。但他们仍然具有生活的信念、精神的明亮,他们善良、勤劳、诚恳、纯朴并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在《霍里与卡里内奇》这个故事中,屠格涅夫塑造了两个农民形象,一个是霍里,另外一个是卡里内奇,他们同是农奴,但是性格迥异。霍里,“跟苏格拉底一模一样。”他不但关心周围的事情,还关心政治和世界,他虽然是一个农奴,但是表现出惊人的独立性,能驾驭自己的全部生活。而卡里内奇则是一个瘦瘦高高的农民,非常乐观、非常温和,总是在喉咙里哼着小调。卡里内奇拥有多种才能,他会读书会写字,会唱歌会弹琴,会治病会念止血咒语,特别是他精通一项技术,那就是养蜂技术,虽然是一个农奴,但是他没有半丝半毫的奴颜婢膝的奴才相,反而是活得非常有情调又非常的独立。

而人们心目中理想农民的化身格拉西姆则出现在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木木》中,格拉西姆是“众多的家奴中,最出色的”,身高一米九六,像壮士一样健硕。他不仅把院里的男女仆人都“当作自己人看待”,而且全心地爱着和保护着柔顺、胆怯的女仆塔吉亚娜。塔吉亚娜被女主人遣送到遥远的乡下去以后,他又“全身心地爱着”从河边捡来的垂死的西班牙小狗。他毅然离开女主人时“有如一头勇猛果敢而又生机勃勃的雄狮”似的不屈不挠,他的身上蕴藏了在农民中的不可阻遏的反抗情绪。格拉西姆作为俄国农民阶级的代表,则充分显示了他的蓬勃生机和潜在伟力。

善良、纯朴而又有无限活力的农奴是俄罗斯民族的希望,这希望来自于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俄罗斯田园的滋养,屠格涅夫把它称为“蔚蓝色的王国”,这“蔚蓝色的王国”就出现在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色的王国》里,蔚蓝色的王国是一个梦中的美丽所在。蔚蓝色王国是光明的,充满着青春与活力。在这一片茫无边际的蔚蓝色的大海上,泛着闪闪的金色波光;条纹旗帜下白色的帆迎风鼓起,像天鹅挺起的胸脯,在风中欢快地舞动。蔚蓝色王国就是一群半透明的仙岛。环岛的海滩长满野玫瑰,散发出迷离醉人的香气。一些岛屿下起了玫瑰和着野百合的花瓣之雨,另一些岛屿,鸟儿展开巨大的彩虹色翅膀直冲天际。跟着花儿,跟着鸟儿飞来的还有美妙悦耳的声音……蓝天、碧海、宝岛,还有水晶碧玉、花香鸟语,这就是梦幻王国,比天堂还美丽。这梦幻般的王国就是屠格涅夫笔下的《乡村》,也是《白净草原》《树林和草原》中俄罗斯草原、森林中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这景象不仅美丽,更是激发人们希望的力量所在,在屠格涅夫的眼中,“到了早春时节,一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天气开始转暖,冰雪开始消融了,透过积雪融化的水滴,已经听得到泥土解冻的声音,看得到小草钻破土层的脑袋。”读到这些文字,我们仿佛感受到作者乃至俄罗斯民众要冲破桎梏的力量。这力量鼓舞着人们,“幸福的人也会被春天吸引,被春天诱惑,被春天征服,从而一路向前,去远方……”从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我们沉浸在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蔚蓝色王国里,我们还应该感受到屠格涅夫对祖国赤诚的爱恋,这爱恋融汇在他对一切人的尊重、平视,他对自我的深刻反省,他对勇敢者的敬畏,他对自然的崇敬,甚至他对神力的膜拜。这里面有他对俄罗斯人民命运的关注,也有他对自己远离祖国的痛苦和无奈的表达。这一切复杂的情感都表现在他的散文诗集里。屠格涅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远离祖国的病榻上写了83篇散文诗表达了他暮年的情怀。《散文诗》是他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汇了他一生创作的特点: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悲观情绪、真诚、善良;敏锐、抒情、哲理、简洁。它既是他人格的写照,又是他艺术的结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历表,又是他全部创作的大纲。本书精选其中的一些篇章,让我们从一些片段里去探视屠格涅夫灵魂的丰富和高贵。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即伊万·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并撰写了相当数量的文学评论、回忆录、文学书简等。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俄国文学的宝库,为俄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如今已成了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我们读屠格涅夫的作品,要读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屠格涅夫的时代是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贵族时期,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重负,也是俄罗斯大国前行的巨大绊脚石。屠格涅夫本人出身于贵族之家,他对自己母亲残酷地对待农奴极为反感,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揭示了时代的病患,分明察觉到地主、管家与农民的尖锐对立,巧妙地揭示贵族地主的野蛮和凶残,把自己真挚的同情倾注在一个个普通农民身上。

我们读屠格涅夫的作品,要读出一种人性。屠格涅夫总是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进行深刻观察,对人的精神道德状况进行深刻反省。他写出不同的人的出生、教育、婚恋,他们务农、行商,他们老去,甚至写姿态各异的死。种种境遇,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以看似平静却内含情感和评价的笔调写出。

屠格涅夫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创作中的语言总是显得那么的简洁、明快、清新、优美,读起来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屠格涅夫极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但他却很少使用拖沓、冗长的修饰语来写,他总是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极简洁的文字加以勾勒。日月星辰、天空白云、晨光暮霭、雨露风霜等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界中的湖光山色、树林原野、香花野草、禽兽虫鱼,在他的神奇画笔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味无穷。难怪托尔斯泰赞叹他的风景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 第一辑 ——散文诗33篇乡村

七月的最后一天,我越过俄罗斯一千俄里土地,陶醉于一个优美的乡村。

绵延的蓝色浸透了整片天空,一朵朵白云点缀在上面,一边飘浮一边散去。无风,温暖,空气像新挤的牛奶那般清新。

云雀唱着歌;鸽子哼着调;燕子悄无声息地滑翔俯冲;马儿们悠闲自在地咀嚼品味;狗儿安静地站着,摇着尾巴。

烟和干草的气息,混杂一点柏油味和人气,氤氲在鼻翼之间;大麻花正在怒放,浓郁厚重的香气扑面而来,猝不及防就征服了人类的嗅觉。

近处,又深又窄的山谷,两侧成排的柳树,枝繁叶茂,树干苍劲;谷中流淌着一条小溪,鹅卵石在清澈的溪水下面颤动,可爱俏皮;远处,苍天与大地相接的地方,有一条大河,碧波荡漾,清晰可见。

沿着山谷前行,一边,排列着整齐的牲口棚,大门紧闭的仓库,干净整洁;另一边,搭建着五六间松木小屋,清一色的木板屋顶,每个屋顶上都竖着一根高高的柱子,每个小屋门口都站着一匹铁铸的钢鬃小马,古朴典雅。破损的窗玻璃闪烁着彩虹的光彩;百叶窗画上了一瓶瓶水养鲜花;门旁端放着一条小长凳;小土堆上,猫咪在晒太阳,透明的耳朵警觉地竖起;高高的门槛后,是幽凉的门厅。

我在山谷的最边缘铺上马衣,舒服地躺下。周围是一堆堆新制的干草,青草的味道直逼鼻孔,沁人心脾。小屋前,聪明的农人一下一下地抛起干草,好让它们在炙热的阳光下散去水分,没有水分的干草被放进棚里,我想,睡在这些干草上肯定舒服极了。

一个卷毛的脑袋从草堆后面调皮地探出来,凤头母鸡在草堆里辛勤地寻找食物,嘴上长着白毛的小狗在杂草丛中打滚游戏。

亚麻色头发的年轻人穿着干净的工作服,腰带松松的,几乎掉到胯部,脚上的皮靴又厚又重,他们斜靠在一架卸下马具的马车上,相互说着玩笑话,时不时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发出爽朗的笑声。

一个圆脸的年轻女子从窗口向外张望,她笑着,不知是因为那群年轻人的玩笑话,还是因为干草堆里孩子的顽皮。

另一个年轻女子用她有力的胳膊把水桶从井里拉上来,一点一点……水桶摇摇晃晃的,随着女子的节奏溅出一颗颗明晃晃的水珠,打湿了她洁白的手臂。

在我面前,站着一个穿着条纹裙子和新鞋子的老妇人,硕大的念珠在她黝黑的脖子里绕了三圈,灰白的头上包着一块黄底红点的头巾,头巾遮到额头上,露出一双不再青春闪耀的眼睛。

但她沧桑的眼神里却露出了欢迎来宾的温柔,整张布满皱纹的脸笑意荡漾。我敢说,这位老妇人已经年逾七十,即便这样,她当年的风韵依稀可辨。

她右手张开,被晒黑的手指托着一碗刚从地窖取出的冷牛奶,尚未脱脂。碗沿上有干涸的奶渍,像一颗颗珍珠。她左手手掌里有一大片温热的厚面包,递给我,好像在说:“吃吧,欢迎你,路过的客人。”

一只公鸡忽然开始啼鸣,自娱自乐地拍打翅膀,牛棚里的一头小牛悠悠地回应了它几声,一唱一和,和谐地演奏二重唱。“啊!快看看燕麦,多棒啊!”我听见我的车夫说。是的,多棒的燕麦!哦,这折射出美好,宁静,丰饶的俄罗斯乡村!哦,这沉淀和平与富足的厚重的土地!

此时此刻,我忽然觉得:在君士坦丁堡圣莎非亚寺的圆顶上竖起的十字架,以及我们城里人所努力追求的一切,又有何意义呢?【导读】梦幻般的故乡总是静谧而美丽的存在

屠格涅夫笔下的故乡是静谧的,这静谧在碧蓝的天空中,在悠悠地飘浮着的白云中;这静谧也在云雀的歌唱、鸽子的小调、公鸡的啼鸣以及小牛的回应声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眼中也是他心中的故乡。这故乡是自然的、纯净的,没有一丝纤尘,只有清丽和明媚,然而,她却真实地存在于袅袅炊烟中,存在于农人的恬静生活中。在这种恬静的生活中,有炊烟和干草混合的气息弥漫在鼻翼间,有大麻花的怒放,还有棒极了的燕麦。这一切是多么和谐地交织出作者故乡的美丽、安详和富足。正因为如此,马儿才能悠闲自在地咀嚼品味;狗儿才能安静地站着,摇着尾巴;年轻的小伙才能斜靠在一架卸下马具的马车上,相互说着玩笑话,时不时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发出爽朗的笑声;年轻女子才能从窗口向外张望着男人或孩子在幸福地笑着,抑或那从水井里打水溅出的水花也成了珍珠。也正因为如此,沧桑的老妇人才能穿着新鞋子,才能拿出温热的面包、端出珍珠般的牛奶招呼过路的行人。在作者的笔下景和人不仅是和谐的,更是相生相融的,是俄国广袤而有点原始的田野养育了淳朴、自由而安康的人民,同样,淳朴而勤劳的人民也让俄罗斯的原野多了炊烟的温暖和亲切。

整篇文章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来写,先写远处的自然景物,后写近处山谷里的情景,而近处的情景重点写农家生活场景图,到此,优美的自然和温馨的农人的生活形成了灵动而静美的画面。而作者在写作中又处处扣住“陶醉”二字来写,写出了“我”躺在干草上的舒服、惬意,写出了人与景、人与物的和谐、融洽,一切都是那么相安无事、相得益彰。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是炽烈的,然而作者的笔触却是宁静的,整篇文章不事雕琢,只在那里静静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这就是屠格涅夫的淡雅和宁静。

文章的结尾看似闲笔,实则在平静的反问中表达了对宗教虚伪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真实而美好的乡村生活的向往。本文是作者对过去乡村美丽生活的回忆,因而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生活的模样。对话“不论少女峰还是黑鹰峰都不曾有过人类的足迹。”

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连绵不绝的悬崖峭壁。

山的更远处,是一片青绿。通透、辽阔的天空,严寒的天气,坚硬反光的雪,寒风裹挟着雪花掠过山峰。山峰,就从雪中突显出来。

少女峰和黑鹰峰,两个巨大的石块,像站立在地平线两侧遥遥相望的巨人。

少女峰对它的邻居说:“朋友,你站得比我高,看得比我远,有什么新鲜事跟我说吗?我们下面是什么呢?”

不知是过了几千年,还是一分钟的时间。黑鹰峰轰隆隆地回答:“厚云覆大地……请稍等!”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但其实只是一分钟。“那么,现在呢?”少女峰问道。“现在我看见的,跟上次一样。碧水黑林,灰石成堆。中间有小虫爬来爬去,你可知道,这就是尚未拜访过我们的两足动物。”“人?”“对,是人。”

几千年过去了,或许仅仅是一分钟。“那,现在呢?”少女峰问道。“现在这些小虫子好像少些了,”黑鹰峰响雷般轰隆隆地回答,“看下去更加清晰了,河水干涸,林区缩小。”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或者只是一分钟。“现在你看见了什么?”少女峰问。“我们四周似乎清静了,”黑鹰峰回答道,“但远处的山谷尚有一些移动着的小点。”“现在呢?”少女峰问,在几千又几千年,或者仅仅只是一分钟,之后。“现在好了,”黑鹰峰回答,“到处都清静了,无论我看哪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都是我们的雪,连绵不断的雪,连绵不断的冰,万物冻结。现在好了,到处都清静了。”“很好,”少女峰说,“我们话也讲够了,老朋友,是时候了,睡一会儿吧。”“的确,是时候了。”

两座巨山沉沉地睡了,辽阔通透的天在永恒沉寂的大地上睡去了。

一八七八年二月【导读】人类啊,你是渺小的!

少女峰和黑鹰峰是阿尔卑斯山上的两座著名山峰。少女峰海拔4158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挺立在茫茫白雪之中。黑鹰峰海拔4274米,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山上有冰川,常年不化。千万年来,它们在凛冽的朔风中,在雪光的圣洁中,庄严、肃穆地矗立着,任何凡人俗物不曾触及过它们,就连风暴也无法搅扰它们的宁静,只有明媚的阳光和温柔的月光才能触摸它们冰凉而又坚硬的肌肤。永恒的静谧使它们俯视一切,人类在它们的眼中只是两足的动物,人类的一切活动在自然面前只是微弱的挣扎和无聊的呻吟。自然的威力和神圣就在它们的凝固不动中延续着、炫耀着,任凭人力蠕动,任凭河水干涸,山就是山,在它们的眼中,“到处都是我们的雪,连绵不断的雪,连绵不断的冰,万物冻结。现在好了,到处都清静了。”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两座山峰表达了“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主宰”的观点,这是对自古以来甚至包括基督教所宣扬的“人是自然的主宰”观点的反叛。作者在19世纪就敏锐地意识到“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主宰”,这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怀疑和反叛,是作者超越时代局限的眼光的写照和映现。

文章为了突出大山的静穆和威力,通篇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或者只是一分钟”接连反复了五次,充分彰显了自然的永恒,人类的渺小。同时,这句话的本身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自然永恒的意蕴更突出。狗

我们俩在屋里,我和我的狗,屋外是猛烈的狂风,凄厉的嚎叫。

我的狗坐在我跟前,直勾勾看着我的脸。

我也直勾勾看着它的脸。

它似乎是想告诉我一些事情,但它是哑巴,不会说话。不过我懂它。

我懂,此时此刻在我和它的体内,有着同一种感受,我们并无区别,我们是一样的,一样颤动的火光在我们体内燃烧闪烁。

死亡侵袭,用它冰凉有力的翅膀拍打我们。

然后,一切结束!

谁又能分辨我们体内曾经闪耀着的,是什么样的火光?

于是,我们对视,不是简单的人与兽的对视。

眼睛是平等的眼睛,深深渗透到彼此的灵魂。

在每一双眼睛里,在人与兽的眼睛里,无差别的生命因为畏惧而彼此依偎,彼此温暖。

一八七八年二月【导读】人和狗平等地注视着

人和狗静静地坐着,彼此直勾勾地注视着。这一刻,任屋外狂风肆虐,只有心与心的交流,眼睛与眼睛的注视。这注视不是深情地爱抚,也不是彼此的赞许,而是心中燃烧过彼此相同的火焰后的生死相依,这里有支持,有依靠,有携手共进,甚至有共同的愤怒、胆怯和畏惧。然而因为深情地对视,灵魂在这一刻获得了安宁,有了着落,尽管屋外依然狂风吼叫。在彼此相同的追求和奋斗中,狗和人具有了平等的尊严和一样的生命价值。

这里的狗是低贱者的象征,它也许是农奴,是作者一直在关注和要拯救的对象。作者俨然脱下了贵族华丽的外衣,他愿和像狗一样被使唤的农奴一起来烧尽这社会的不平等。所以,作者愿意和狗平等地对话和斗争,这是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光辉在闪耀。

一只狗能和人平等,这世界即使还有狂风,也会使人觉得温暖。乞丐

我沿着街道走,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拦住了去路。

满含血丝和眼泪的双眼,乌紫的嘴唇,破烂的衣衫,化脓的伤口……哎,贫穷已经侵蚀了这个可怜的肉体。

他伸出红肿肮脏的手,呻吟着向我求助。

我摸遍了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手表,甚至连一块手帕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带。然而乞丐依然在虔诚地等待,伸出的手无力地颤抖。

狼狈尴尬的我,抱歉地握住了这只肮脏颤抖的手:“兄弟,请不要发火,我真的一无所有,兄弟。”

乞丐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我,乌紫的嘴唇露出微笑,然后用力握紧我冰凉的手指。“那又怎样,兄弟。”他喃喃道,“你已经给我很多,谢谢你,这也是一份礼物啊,兄弟。”

其实我心底明白,我也收获了一份礼物。

一八七八年二月【导读】平等给予尊严,乞丐也成了兄弟

一声“兄弟”,让少爷和乞丐瞬间没有了心灵的距离,有的是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这信任和尊重不知比所谓的大方施舍尊贵千万倍,它像暗夜里的阳光,给予在贫穷、困苦深渊里的人们以温暖和希望。“兄弟,请不要发火,我真的一无所有,兄弟。”这兄弟的称谓是从一位少爷的口中发出,它意味着高贵者主动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俯下身子主动贴近贫苦者,这姿态里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是作者与旧我的决裂,与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难以调和。事实上,作者已经和那个时代、那个阶层划清了界限,而且是那么坚决。“我摸遍了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手表,甚至连一块手帕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带。”我已身无分文,有的只是虔诚。因为虔诚,我得到了“兄弟”的理解和信任,所以,我才能发自肺腑地说出,我得到了一份礼物。就让我们伸出双手,给那些需要我们的人送去温暖。“你将会听见傻瓜的裁判……”——普希金“你将会听见傻瓜的裁判……”你从来都是有话直说的,我们伟大的歌手,这一次也不例外。“傻瓜的价值观和大众们的嘲笑”,谁又不知道这两件事情呢?

如果能承受这些,就尽量承受吧;如果谁有多余的力量反抗,那就去反抗这些愚昧吧。

但有些打击更加尖锐,直击心脏。一个人竭尽所能,兢兢业业,老老实实,满腔热血地工作,但是诚实的心却满带鄙夷地躲避他,真诚的脸孔因听到他的名字而燃烧着愤怒。“滚!你滚开!”年轻纯真的声音向他嘶吼,“我们不需要你,也不需要你付出的劳动。你弄脏了我们的住所。你不知道也不了解我们,你是敌人!”

那个人该怎么办呢?继续工作,不试图为自己正名,甚至不期待一个公正的裁判。

曾经,耕地的农人咒骂过一个旅行者,因为他带来了土豆。他们把这些珍贵的礼物从旅行者手里拍落,扔在泥土里,还肆意践踏。从此以后,新长出的土豆代替了面包,成为了穷人每日生活的主食。

现在他们吃着土豆,却早已忘记了送来土豆的人的名字。

那就这样吧!名字与耕地的农人们又有何关系,忘记了就忘记吧,但这名字的主人确实是填饱了他们的肚子。

就让我们送给他们真正优质的食物。

痛啊,那些从你所爱着的人的嘴里蹦出的责备……不过这一切,同样,可以忍受……“你们可以打我,但是,请先听我说……”雅典的领袖对斯巴达人说。“你们可以打我,但是,请吃饱,请健康!”那我们就可以这么说。

一八七八年二月【导读】先觉者的痛苦和执着

普希金,俄罗斯大地上的民族先驱者,他用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语言在宣扬民主、自由和平等,他为农奴鼓吹,他想唤醒沉睡的俄罗斯大地。但是,大地上笼罩的黑暗太深沉,以至于人们都沉沉地睡了,睡得像死狗一般,不允许别人搅扰他们的聊以用来自我麻醉的梦,以为不睁眼、不去看,这世界便很美满。当有一个人走过他们的身旁,告诉他们,这黑夜太深沉,睡得太深就会冻死过去时,他们睁开朦胧的睡眼骂他为傻子,甚至燃烧着愤怒:“滚!你滚开!”更让人感到可怜的是年轻纯真的声音向他嘶吼,“我们不需要你,也不需要你付出的劳动。你弄脏了我们的住所。你不知道也不了解我们,你是敌人!”这又是让人感到多么痛心的事,年轻人的集体麻木就是整个社会希望的死亡。对此,作者发出了内心的愤怒,甚至是一种呐喊:如果谁有多余的力量反抗,那就去反抗这些愚昧吧。

作为革命先觉者的普希金,他知道自己的痛苦,然而,他更知道自己的使命,他必须告诉他们要吃饱,要健康。只要他们能吃饱、能健康,他情愿忍受责备、痛苦甚至埋怨。因为,他是一个先觉者,他是一个人道者,他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完成自己道德的救赎,才能唤醒打破这黑暗地狱般社会的力量。

对先驱者崇拜的屠格涅夫深深感受到他的痛苦,并感同身受。在这种感受里升华出的是敬仰,可以看出他追随先驱者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屠格涅夫的时代仍然需要唤醒沉睡的农奴,仍然有人要忍受这样的痛苦,屠格涅夫无疑是一个愿意承担的人。

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普希金,作者假借了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普希金的痛苦和伟大。这正是大作家的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感到平易、亲切的奥秘所在。处世法则

一个老奸巨猾的无赖跟我说:“如果你想要狠狠地激怒你的敌人,甚至伤害他,你就拿你最明显的缺点或者恶习去责备他。你要假装很生气,狠狠地责备他!”“第一,这会让别人觉得你自己并没有那个恶习。”“第二,你可以利用你自己良心的谴责,使这假装的愤怒成为真的愤怒。”“比如说,你是一个叛徒,你就要责备你的敌人缺乏信念!”“如果你自己就有奴隶的劣根性,那就骂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奴隶,文明的奴隶,欧洲的奴隶,社会主义的奴隶!”“我们甚至可以骂他‘反奴性主义’的奴隶。”我提示道。“没错,你可以这样骂他。”老奸巨猾的无赖满意地说。

一八七八年二月【导读】没错,你就是奴隶!

你分明是奴隶,但你还不承认,偏偏说别人是奴隶。这就是奴隶的狡猾,这更是奴隶灵魂的死亡。奴隶总是用这样的言辞强化着自己的奴性,更可恶的是他还极力掩饰,而且是那么歇斯底里,几乎发疯。甚至可以为自己标上“反奴性”的标签,简直达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坐稳了奴隶的时候,一种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候。”鲁迅先生又说:“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鲁迅先生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屠格涅夫生活的俄国时代,屠格涅夫对俄国农奴怀有深切的同情,他为农奴呼吁,为农奴发放解放证,为农奴免遭被卖掉的命运挺身而出,但他也深切地看到仍有一部分人习惯了做奴隶,甚至陶醉于做奴隶。

屠格涅夫对于这种无赖的“奴隶”用对话的形式完成了塑造,文章没有铺张的描写,只在平淡的对话中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包含了屠格涅夫深沉的忧愤,这是要唤醒一个沉睡的阶层,是对俄国命运的关注。梦

我仿佛身处俄罗斯的野外,一个简陋的农舍里。

屋子很大,天花板低矮,有三扇窗子,墙壁刷得雪白,没有家具。房子前面是一片荒芜的平原,由近及远向下倾斜,延伸到远方,单一的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大地,像极了床的帐顶。

我并不孤独,屋子里还有另外十个人,都是相当平凡的人,都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来来回回默默地走动,像是密谋一次重大的行动。他们尽量小心,不碰到其他人,却又不断焦虑地相互张望。

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也不知道跟他们在一起的是什么人,所有人脸上都写着局促和不安。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走到窗口,热切地向外望,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然后他们又继续开始来来回回地走动。我们中有一个小个子的男孩,他时不时地尖声哭泣着:“爸爸,我怕!”我被这哭声扰得心烦,也开始害怕起来。可是,怕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我觉得,那个东西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那是巨大的灾难。

小个子男孩不停地哭泣。啊,快逃走吧!这里烦闷又沉重!快要窒息了!但是要逃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天空好似变成了一块裹尸布,没有风,没有声音,难道空气死了吗?

忽然,男孩跑到窗前,用悲惨的声音尖叫道:“快看!快看!地塌了!”“什么?塌了?”是的,就在刚才,屋前还是一片平原,而现在,平原却立在令人恐惧的高空中。地平线已经下陷,沉了下去。我们所在的屋子,高悬在一个几乎凿空的黑色悬崖上。

我们都挤向窗子,恐惧让我们的心凝得紧紧的。“来了……”我身边一个声音低声说。

看呐,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东西开始活动起来,一种小而圆的山丘不停地起起伏伏。“是大海!”一瞬间,一个念头闪过我们所有人的大脑,“大海会直接吞噬所有的一切,只是它是怎么涨起来的?怎么涨到这悬崖的高度?”

然而,它还是在涨,不停地疯涨,远处已经看不到分散起伏的山丘了,只有一个连绵不断的,怪物似的巨浪吞没了整个地平线,映入眼帘。这巨浪,加深我们的恐惧。

巨浪呼啸着,呼啸着,向我们奔腾而来!随着一阵冰冷的飓风,它冲上了天际,翻卷在地狱般的黑暗里。万物都在战栗,在那,在那个飞舞的飓风和巨浪中,巨雷隆隆震响,和千万人绝望的哭嚎混成一片……

啊!这是怎样的哭嚎和哀鸣!这是大地恐惧的叫喊!

末日来了!万物的忌日!

男孩又哭泣起来,我想抓住我周围的人们,但是我们都已经被这漆黑,冰冷,怒号的巨浪击碎,溺死,埋葬,冲到不知名的地方。黑暗,只剩下无尽的黑暗。

黑暗,让我窒息,我猛地惊醒了过来。

一八七八年三月【导读】让巨浪来得更猛烈些吧

黑暗,无边的黑暗,所有的人都在恐惧,都要逃离。啊,快逃走吧!这里烦闷又沉重!快要窒息了!但是要逃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天空好似变成了一块裹尸布,没有风,没有声音,连空气也死了,甚至要地陷了,这就是世界的末日。然而,在这惊恐不安的要逃离的灵魂中,还有一个警醒着的灵魂,他最先发现了这黑暗中的异动。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东西开始活动起来,一种小而圆的山丘不停地起起伏伏。在山丘下面大海出现了,它一经出现,就是那么的猛烈,那么的不可阻挡,它呼啸着,席卷着,奔腾着,它要冲上天际,万物在它的面前都在战栗。接着,轰隆隆的雷声也出现了。这一切,让惊恐万状的人们绝望地嚎叫。这是革命的暴风雨,这是黑暗中摧枯拉朽的力量。然而,暗夜中的人们还无法接受它的突然到来,只好惊恐万状,甚至连作者都无法接受,也许它来得过于突然和猛烈。在革命前夜发生的这一切,排山倒海式的革命力量令人震撼,然而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到底能走多远,作者是有充分的隐忧的,好在作者突然惊醒了过来,他意识到革命风暴的到来。

整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借用暗夜和大海巨浪的形象写出了革命前夜的力量斗争,这是一场殊死的搏斗,更要有唤醒民众的历史责任。每个人包括作者都要在这场革命中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接纳这场暴风雨。这是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呼唤。傻子

曾经,这里住过一个傻子。

他安逸平和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渐渐地,有谣言传播开来,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大白痴。

傻子感觉很尴尬,暗暗想办法来消灭这些讨厌的谣言。

忽然他灵光一现,一个完美的计划在他傻乎乎的脑子里诞生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实践了他的想法。

傻子在街上遇见一个朋友,朋友称赞起一个有名的画家。“得了吧!”傻子嚷了起来,“那个画家过气很久了,你难道不知道?没想到你竟然还不知道,真是落伍!”

那个朋友吃了一惊,然后立马赞成了傻子的观点。“我昨天读的那本书真是太棒了!”另一个朋友跟他说。“得了吧!”傻子嚷起来,“你怎么就不害臊呀。这本书一点营养也没有,人们很久以前就明白书里讲的道理了。你难道不知道?真是落伍!”

同样的,这个朋友先是吃了一惊,然后赞成了傻子的观点。“我的朋友某某某真是个特别厉害的人啊!”第三个朋友跟他说,“是个真正的人才!”“得了吧!”傻子嚷起来,“某某某?这个臭烘烘的家伙,他骗过所有亲戚的钱。人人都知道这事。你可真是落伍!”

同样,第三个朋友吃了一惊,接着迅速赞成了傻子的观点,并跟他的朋友绝交了。从此以后,无论是谁,只要他在傻子面前称赞任何事情,都会受到傻子如出一辙的反驳。

有时候,傻子会用责备的口气加上一句:“你竟然还相信那些听起来貌似权威的套话?”“太狠了!太毒了!”傻子的朋友们开始这样评价傻子,“他的脑袋多聪明啊!”“还有,他的口才也很好!”其他人附和道,“是的,没错,他挺有才华的。”

后来,一家杂志的编辑找到傻子,并推荐他成为杂志专栏的专业评论员。

于是,傻子针砭时弊,用他一贯的态度和方式,批评所有事情,所有人。

现在的傻子,那个曾经藐视权威的傻子,已然成为了一个权威,年轻人都崇拜他,敬畏他。

这些可怜的年轻人,他们还能怎样呢?按常理,不应该出现盲目的个人崇拜,但是身处这种情况,如若不崇拜傻子,就会发觉自己变得相当落伍!

在一堆胆小鬼中,傻子们洋洋得意着。

一八七八年四月【导读】傻瓜为什么离权威那么近?《傻瓜》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写的。

傻瓜不仅愚蠢,而且低下,“傻子针砭时弊,用他一贯的态度和方式,批评所有事情,所有人。”其实,他不学无术、自私自利、欺世盗名,只不过抓住了人们的虚荣心而已,因为虚荣,人们往往顺从地表现出谦卑。于是,令人悲哀的一幕幕在上演,人们对傻瓜厌之弥深,恨之入骨,却五体投地,称他为“天才”。一个傻瓜震慑着一群傻瓜,呼风唤雨,指挥若定,这就是屠格涅夫眼中的思想界、评论界,一个落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在这里有一些伪权威制约着统帅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和观念,而这些伪权威却对社会的进步毫无作用可言,他们只不过贬损别人,抬高自己。

当屠格涅夫写下“傻瓜”这个题目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不屑一顾的,也是痛恨的,说到这里,文章隐藏着作家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屠格涅夫有鉴于俄国1861年改革后社会中私欲的泛滥,深感它给国家民族社会带来的危害,出于一片仁爱之心,怀着他一贯所抱的人类崇高道德境界的理想,愤愤然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因此,他才会苦心孤诣,采用民间口头故事的形式,写出了这篇妙文。我们不能忽略隐藏在文中的作者的善意和爱,他说“可怜的年轻人”,一个“可怜”既是对后来者的同情理解,又是一种委婉的劝诫,而这些年轻人也是屠格涅夫的希望所在。东方传奇

在巴格达,谁不知道杰斐,宇宙的太阳?

很久很久以前,当杰斐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一天,他在巴格达的郊区走着。

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凄厉的喊叫,有人在呼救,亟需帮助。

杰斐在同龄人中是数一数二的英明神武,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极富爱心,相信自己的力量。

他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看见了一个身体羸弱的老人被两个强盗按在城墙上,正遭抢劫。

杰斐拔出剑,向歹徒刺去。杀死了一个,另一个逃跑了。

老人得救了。他跪在救命恩人的脚下,亲吻他的衣角,一边高声喊道:“勇敢的年轻人啊,你的英勇将会得到奖赏。表面上看起来我是个可怜的乞丐,但那只是外表。我不是普通人。明早你到主街市来吧,我会在喷泉边上等你,到时候你就会知道我现在说的话字字属实了。”

杰斐想:“从表面上看,这老人的确是个乞丐,这点毫无疑问,但是世间万物,无奇不有,何不前去一探究竟?”于是他回答:“很好,前辈,我会来的。”

老人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便离开了。

第二天天刚亮,杰斐便动身去街市。老人手肘支撑在碗状的喷泉边缘,已经在那儿等他了。

他默默地牵着杰斐的手,把他引到了一个四面都是高高的围墙的小花园。

在花园的正中间,有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生长着一棵形态奇异的树。

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柏类植物,不过,树上的叶子是蓝色的。

三颗果实——苹果——挂在向上弯曲的细枝上。第一个中等大小,长条形,乳白色;第二个生得很大,圆滚滚的,红得发亮;第三个,又小又皱,淡黄色。

虽然没有风,这棵果树还是轻微地沙沙作响。它轻声细语,如泣如诉,像是一个玻璃制的钟。它似乎能感觉到杰斐的到来。“年轻人!”老人开口说道,“从这三个苹果中选一个吧,但是要知道,如果你选择了白色的苹果,并且吃下它,你将会成为世间最聪明的人;如果你选择了红色的苹果并吃下它,你将会变得跟犹太人罗德希尔那般富有;如果你选择了黄色的苹果并且吃下它,你将会变得像一个老妇人一样。做出决定吧,不要迟疑。一个小时以后,这些苹果都会腐烂,这棵树也会陷入地底!”

杰斐低头沉思着:“我该怎么做呢?”他低声说道,好像是自己在跟自己争辩。“如果你变得太聪明,也许你不屑于继续生活;如果你变得比所有人都富有,那么人人都会嫉妒你;嗯,我最好选择第三个苹果,选择那个烂苹果。”

于是,他就这么做了,老人看了他的选择后,张开无牙的大嘴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说:“哦,聪明的人啊!你选择了最好的一个苹果!你有什么需要选择白色的苹果呢?你本来就比所罗门还要聪明;你也不需要红色的苹果,没有它,你一样能变得非常富有,而且人们并不会嫉妒你的财富。”“前辈,请告诉我!”杰斐打起了精神,目光炯炯地说道,“我们哈里法,受圣灵佑护的圣母在哪里?”

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头触碰到了地,借此方式给年轻人指明了道路。

在巴格达,谁不知道宇宙的太阳,伟大的,著名的杰斐呢?

一八七八年四月【导读】神的威力从哪儿来?

杰斐是伟大的神,是巴格达人心中的太阳。他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他就在我们周围,当老人遭到强盗的抢劫时,他勇敢地拔剑相助,杀死了一个,吓跑了一个。老人得救了。老人跪在救命恩人的脚下,亲吻他的衣角,一边高声喊道:“勇敢的年轻人啊,你的英勇将会得到奖赏。”这是文章叙述的杰斐的第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足以表现出他救助弱者的英勇,这英勇使他表现出了作为神的责任担当。是神就要救助万民,就要勇敢地面对凶恶、残忍甚至牺牲。杰斐做到了,所以他就要即将得到老人的奖赏。当然,这位老人也绝非凡人,他实际上是考验神的一块磨刀石。这是他给杰斐出的第一道考题,对于杰斐的答案他感到特别满意。

接下来,老人又给杰斐出了一道极难选择的选择题,这道选择题前两项充满了诱惑,一般人很难抗拒,但杰斐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烂苹果,他甘愿变成一位老妇人。选择了老妇人也就选择了善良、怜悯。这是最高贵的一种品格,它的价值超过聪明、富有千万倍。悲悯是宗教的最高情怀,只有悲悯才能真正去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悲悯需要我们每个人眼睛向下,仁慈地注视着需要我们关怀的人,所以,文中的老人才“头触碰到了地,借此方式给年轻人指明了道路”。但愿我们每个人通过这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散文诗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智慧。两首四行诗

从前有一座城,城里的居民非常喜欢诗歌。如果一连几个星期没有好的新诗出现,他们就会把诗歌的匮乏当成是全城的厄运。

他们通常在这些时候穿上最坏的衣服,头发上撒些灰,成群结队地聚集到各个广场上,哭诉抱怨,责备诗神无情地抛弃了他们。

在这么一个不祥的日子里,年轻的诗人尤尼乌斯走进了某广场。广场上挤满了忧伤的百姓。

他疾步登上一个专门朗诵诗歌的平台,向群众示意要朗诵一首诗。

卫士们立刻挥动他们的权标:“安静安静,注意了!”他们大声叫道。群众立刻安静下来,满怀期望地看着台上。“朋友们!同胞们!”尤尼乌斯大声说道,他的声音略带颤抖。

朋友们!同胞们!诗歌爱好者们!

你们!美丽与优雅的诗歌追随者!

不要让一时的忧伤黯淡了你们的灵魂,

心中的渴望在接近,光明终将驱走黑暗!

尤尼乌斯停住了,回应他的,却是从广场四周响起的嘈杂的嘘声和放肆的笑声。

每一张脸上都写着愤怒,每一双眼睛都燃烧着怒火,每一只手臂都高高挥舞,每一个人都想狠狠给他一拳头。“他是想拿那个来欺骗我们的!”愤怒的喊声四处响起,“滚下去,低能的蹩脚诗人!滚开!笨蛋!去吃烂苹果臭鸡蛋吧,肮脏的小丑!给我们拿石头来,砸他!”

尤尼乌斯连滚带爬地从平台上逃下来。然而,还没等他跨进家门,广场就传来一阵阵狂热的喝彩,热情的欢呼和高声的赞美。

尤尼乌斯满怀好奇地回到广场,尽量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惹恼一群狂热的野兽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他看见了什么呢?

那人群之上的,被人们高高架在肩膀上的——脚踏一块平坦的金色盾牌,身穿一件紫色袍子,飘逸的秀发上戴一顶桂冠——那不就是他的竞争对手,年轻的诗人尤利乌斯吗!

人群高声嚷嚷着:“光荣!光荣!光荣!不朽的尤利乌斯!他在巨大的悲伤中抚慰我们的灵魂!他赠予我们的诗歌比蜜还要甜美,比钹的音调还有节律,比盛开的玫瑰还要芬芳,比蔚蓝的天空还要纯洁!我们高举他庆祝胜利,用柔软的香气呵护他聪明的大脑,扇动棕榈叶清凉他的眉宇,把阿拉伯草药的芬芳播撒在他的足下!光荣啊!”

尤尼乌斯走到一个疯狂喝彩的狂热分子跟前:“我的同胞,请教导我!尤利乌斯写出了怎样的诗篇让你们如此兴奋!我呀,真是可惜,在他念诗的时候我没能在场。念出他的诗歌吧,如果你还记得,恳求你!”“像那样的诗,我是不可能忘记的!”那个人兴奋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听着——享受它吧,跟我们一起享受它!”“诗歌爱好者们。”那位犹如神一般存在的尤利乌斯的诗是这样开头的。

诗歌爱好者们!同胞们!朋友们!

美丽,优雅,韵律,你们追随!

你们的灵魂,忧伤不能黯淡!

渴望的时刻在接近!白天终将驱散夜晚!“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天呐!”尤尼乌斯惊叫起来,“这不就是我的诗嘛!在我朗诵的时候尤利乌斯肯定在人群中,听见了我的诗,然后复述了出来,只是稍微改了改表达方式,而且也没有改得比原来更好。”“啊,现在我认出你来了,你是尤尼乌斯!”那个被他拦下的狂热分子面带愤怒地反驳道,“你这个只会嫉妒别人的傻瓜。注意听好了,倒霉鬼,尤利乌斯的句子是多么卓尔不凡,‘白天终将驱散夜晚!’而你,你的句子简直是一堆垃圾,‘光明终将驱走黑暗!’什么光明?什么黑暗?”“难道这两句话不是一样的吗?”尤尼乌斯辩解说。“闭嘴!”那人打断了他,“你再说一个字我就要叫人了,他们会把你撕成碎片的!”

尤尼乌斯知趣地不做声了。一个满头灰发的老人听见他们的对话后,向这个不幸的诗人走来,用手拍着他的肩膀说:“尤尼乌斯,你有你的思想,但没有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表达出来;而他,自己没有思想,却是在一个正确的时候把别人的想法说了出来。这让他成为了对的那个人,而你只能以你的好心肠来安慰自己了。”

可怜的尤尼乌斯被挤到一边,只凭这副“好心肠”发挥出它最大的威力,自我安慰(老实说,并不是特别有效)。而在远处,在欢呼声、掌声和喜悦叫喊声中,在凌驾万物的金色阳光里,尤利乌斯身着华丽的紫袍,头戴桂冠,四周缭绕着浓郁的芳香烟雾。他雄伟的英姿,缓缓移动的骄傲挺拔的步子,就像俄国沙皇胜利凯旋,回到皇宫一样。棕榈的长枝在他面前一起一落,轻微地颤动以示对尤利乌斯的绝对服从,借此来表达每一个欣喜若狂的城民心中无尽的崇敬!

一八七八年四月【导读】把话说在最该说的时候“两首四行诗”其实就是一首四行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又同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借助两个诗人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说话要看恰当的时机的观点。其实,作者在这里还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唤醒民众首先要贴近群众,要用民众能接受的方式去号召他们、引导他们。实际上作者是在以委婉的方式批评那些脱离群众的革命者,他们有热情、有愿望,希望民众能觉醒起来,能奋斗起来。但是,他们没有让群众理解他们,甚至被群众称作傻瓜、倒霉鬼,他们在群众的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没有任何分量。

本文和屠格涅夫一贯的清新、平易、简洁的语言风格不太一样,语言浓烈、慷慨,充满了激情,这样的语言特色能够突出表现人们的情绪,使群众的激情得以张扬。同时,文章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气势强烈。“每一张脸上都写着愤怒,每一双眼睛都燃烧着怒火,每一只手臂都高高挥舞,每一个人都想狠狠给他一拳头。”这种排比的手法,极具夸张色彩,写尽了群众对于尤尼乌斯的不理解,甚至把不理解变成了一种仇视,尤尼乌斯俨然成了他们的敌人。麻雀

我打猎回来,沿着公园中的林荫道走着,我的猎狗跑在我前头。

忽然,它放慢了脚步,开始偷偷摸摸地隐藏自己,好像在玩狩猎的游戏。

我放眼向前望去,看见了一只小麻雀:小巧的脑袋上长了一个嫩黄色的喙,头埋得低低的。它肯定是从鸟巢里跌落到地上的(因为此时此刻,大风呼呼地吹,道边的桦树猛烈地摇晃着)。小麻雀跌坐在地上,无助地拍打着那双稚嫩的翅膀。

我的猎狗匍匐起身子,慢慢地接近小麻雀。忽然,一个黑影从附近一棵树上俯冲下来——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一样落在猎狗的鼻子前。它惊恐得全身的羽毛都竖起来,绝望而凄厉地尖叫着,连续两次向张着大嘴的猎狗冲过去。

它是来保护幼鸟的,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危险,但是它小小的身体因为恐惧而不断战栗,它的叫声变得嘶哑而古怪。一次又一次,它因为太害怕而昏厥过去,但每一次,它都支撑着重新站起来!身体里有股力量支撑着它,它顽强地站在小麻雀的前面,毫不退缩。

在它眼里,狗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怪物啊!但是,它不能安然躲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股比恐惧更加强大的力量迫使它冲了下来。

我的猎狗站住了,不停往后缩。显然,它也感受到了这股力量,被震撼了。

我赶忙唤回那慌张的猎狗,满怀尊敬地走开了。

是的,不要笑,我尊敬那只小而勇敢的鸟,它是英雄,因为有爱。

爱……

我想这就是比死,或者比对死亡的恐惧更加强大的力量。只有因为它,因为爱,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维持,才能发展。

一八七八年四月【导读】一种比死亡的恐惧更强大的力量

爱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许多不可思议的事都是因爱而发生。无论是谁,都甘愿为爱付出生命。人与人都是因爱而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爱,我们将无法生存。

一只老麻雀,弱小的躯体,在自己的孩子遭到猎狗的威胁时,竟然能够“像一块石头一样落在猎狗的鼻子前”,毫不迟疑,非常果敢地、迅猛地出现在猎狗面前,它的勇气和胆量是多么巨大,这一切全是因为爱,爱产生一种超越死亡的力量。尽管老麻雀“惊恐得全身的羽毛都竖起来”,尽管老麻雀“一次又一次,它因为太害怕而昏厥过去”,但每一次,它都支撑着重新站起来!身体里有股力量支撑着它,它顽强地站在小麻雀的前面,毫不退缩。这是一种爱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份爱,老麻雀才超越生死,勇敢地去保护小麻雀。许多时候,爱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许多不可思议的事都是因爱而发生。无论是谁,都甘愿为爱付出生命。作者对于爱的理解,又远远超越了老麻雀对于小麻雀的爱,这是整个生命世界的共同生存法则。世间因为有了爱,人类社会才能生生不息。

文章着重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

运用简洁的语言在叙述之中穿插抒情、议论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作者在详细地描写了老麻雀的英雄行为后,议论道:是的,不要笑,我尊敬那只小而勇敢的鸟,它是英雄,因为有爱。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地抒情、议论,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只有因为它,因为爱,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维持,才能发展。劳动的人和细皮嫩肉的人对话

劳动的人:你混到我们中间来干什么?你想要什么?你不是我们一伙儿的,走开!

细皮嫩肉的人:我是你们一伙儿的,兄弟们!

劳动的人:我们一伙儿的?真的?真新鲜!看看我这双手,看见了吗?他们多脏,闻起来还有污泥和沥青的气味。而你的手呢,看看,多么白嫩,闻起来有什么气味吗?

细皮嫩肉的人(伸出他的手):你闻闻。

劳动的人(嗅了嗅他的手):这是什么奇怪的味儿,闻起来有点像铁味儿。

细皮嫩肉的人:对,正是铁的气味。我这双手戴了整整六年的铁手铐。

劳动的人:怎么回事?

细皮嫩肉的人:怎么回事?因为我为你们的幸福生活付出努力。我想要解放你们这些受压迫又愚昧无知的人们,我反抗压迫你们的人,反抗当权者,结果被他们关了起来。

劳动的人:把你关了起来?真的?那你还敢造反?两年后

劳动的人(向另外一个工人):我说,彼得,你记不记得,前年这时候有个细皮嫩肉的家伙跟你讲过话?

另一个工人:记得,他怎么样了?

劳动的人:我听说今天他要被绞刑,告示已经贴出来了。

另一个工人:后来他还是继续反抗当权者?

劳动的人:是的,他一直在反抗。

另一个工人:啊!老兄,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弄一小段绞刑用的绳子回家呀,听说这玩意儿可以让整个家族行大运哩!

劳动的人:好主意,老兄,我们一会儿去试试看。

一八七八年四月【导读】两个阶层的距离有多远?

一双劳动者的手,一双细皮嫩肉的手,两双手比在了一起。一双手是为了拯救另一双手,竟然戴了整整六年的铁手铐,换来的竟然是充满怀疑的诘问:“把你关了起来?真的?那你还敢造反?”是的,他不光敢造反,他还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绞刑架。尽管如此,他竟没有获得劳动者的丝毫理解,哪怕是给予一点怜悯和同情。这些都没有,读到这里我们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作为一个革命者,始终不能被群众所理解,这是一种历史的悲剧,这也充分说明了两个阶层的隔膜。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语言平实,如话家常。在人物的自然对话中两个阶层的隔膜凸显了出来,文章从隔膜开始到隔膜结束。情节虽简单,但却极大地触动读者的灵魂,产生极强的艺术表达效果。纪念尤·彼·符斯卡娅

在烂泥地上,在腐败的干草堆上,在用摇摇欲坠的马棚仓促改造成的流动医疗站内,在被摧毁的保加利亚小村子里,两个多星期了,她躺着,等待严重的伤寒最终夺走她的生命。

她已经不省人事,没有任何医生照看过她。之前,伤残士兵们,那些她尚能站立时照顾的伤残士兵们,轮流从细菌滋生的垃圾堆里站起来,将盛在破裂的罐子里的水凑近她龟裂的嘴唇,淋上几滴。

她曾经年轻美貌,为上流社会所熟知,连最显要的权贵也曾对她表示过兴趣。女士们羡慕她,男士们追求她,其中有两三个默默而真挚地爱过她。人生曾对她露出笑脸,但是这笑容比泪水还要苦涩。

一颗柔软善良的心,却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此强烈的对奉献的渴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使她快乐,她不知道,也从未体验过。其他的快乐从她身边经过,但是她早已决心不去理睬它们。她周身燃烧着无法熄灭的信仰之火。她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的事业中去。

她内心掩埋着怎样的宝藏,在她最隐秘的灵魂深处,从来无人知晓,而现在,更加没人了解了。

不过,现在,有了解的必要吗?她已经献身了,她的事业结束了。

但是,一想到甚至没人对她的遗体道一声感谢时,一种凄凉感便油然而生;虽然她生前,每次被感谢时,都会感到尴尬羞涩,难为情。

愿她可爱的身影不会怪罪我这朵迟来的小花,愿这朵小花可以斗胆陪葬在她的墓旁。

一八七八年九月【导读】冷漠令人感到窒息

尤·彼·符斯卡娅是屠格涅夫的好朋友,她志愿去前线当护士,1878年,她在当护士的第二年病逝了。屠格涅夫为此写了这篇散文诗,文章最后写道:“但是,一想到甚至没人对她的遗体道一声感谢时,一种凄凉感便油然而生;虽然她生前,每次被感谢时,都会感到尴尬羞涩,难为情。”这是一种奉献者的悲哀,甚至悲哀到残忍。她为革命奉献了一切,她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使她快乐,她不知道,也从未体验过。但当她死了,没有人对她的遗体道一声感谢。所幸的是还有一个清醒者,还有一个有良知的人,这个人就是作者。

文章里,屠格涅夫用他诗意的语言,向世界控诉,这是无奈的。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缺乏感激之情。因为没有了感激,所以感激让人觉得另有所求;因为没有了感激,所以感激让人觉得生活的窒息。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完成对尤·彼·符斯卡娅的塑造,对比越鲜明,越能突出尤·彼·符斯卡娅对革命的忠诚和执着,也越能突出尤·彼·符斯卡娅的凄凉和悲惨,也越能突出大家的冷漠和残忍。这是一个民族意识的死亡,如果这个民族连英雄都要忘却,注定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精神的大厦。一次拜访

我坐在打开的窗边。清晨,五月第一天刚破晓的清晨。

霞光尚未出现,为了迎接它的到来,黑暗温暖的夜已经给天空注入了灰白和清凉。

没有迷雾,没有风,万物黯淡寂静,但隐隐约约可以察觉,苏醒的时刻越来越近。稀薄的空气里能感受到露水清洌的湿气。

忽然,呼呼呼,嗡嗡嗡,开着的窗户飞进来一只大鸟。

我一惊,仔细望着它。原来它不是鸟,而是一个长着一双小翅膀的女人,穿着一条紧身的长裙,这长裙飘飘然一直垂到她的脚边。

她浑身上下呈现出一种珠母般的灰色,只有翅膀内侧盛开着玫瑰一样的殷红,小而圆的头上一圈野百合花环束住她的一绺卷发,两根孔雀羽毛在她饱满的前额优雅地晃动,仿佛蝴蝶触须。

她在天花板周围来回飞了两次,小小的脸上满带笑意,那清澈乌黑的眼睛仿佛也在笑着——她愉悦的飞行使得它们像钻石一般闪耀。

她手中拿着来自草原的花朵长长的花柄——俄罗斯人称呼它为“沙皇的权杖”——的确像一根权杖。

她在我的上空快速地来来回回,用手里的花儿轻触我的头顶。

我扑向她,但是来不及了,她已经扑扇着翅膀飞出了窗户,一瞬间就消失不见了……

在花园里,在一簇紫丁香花丛里,一只斑鸠用黎明的第一声啼叫向她告别。在她离去的方向,奶白色的天空泛起了一片柔弱的红晕。

幻想女神,我认识你!你是注定要去拜访那些年轻的诗人,而你路过寒舍,实属偶然。

啊!诗歌!青春!少女的美艳!你短暂地照耀了我一瞬间,在早春刚破晓的清晨。

一八七八年五月【导读】幻想女神在早春清晨美艳地飞过

年轻的诗人屠格涅夫内心渴望光明,在早春要破晓的早晨他注视着窗外,光明马上就要到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喜悦。更令他喜出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