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同舟: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论文荟萃(2011~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5:51:13

点击下载

作者:郑力人 肖珑 薛燕 朱本军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书海同舟: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论文荟萃(2011~2015)

书海同舟: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论文荟萃(2011~2015)试读:

序言

朱强

中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由来已久,远的不说,自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来,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已有三十多年了。交流的规模和深度不断发展,交流形式也日渐多样,例如人员互访、讲座培训、合作出版建库、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交换书刊资料、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在这丰富多彩的种种活动中,彼此了解不断加深,相互合作渐入佳境,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也成为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是中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佳例之一。它起源于2010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郑力人馆长和厦门大学图书馆萧德洪馆长倡议,并最终成为一个北美和中国大陆研究型图书馆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CASHL)和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Society for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s,SCSL)共同主办。为了保证每次的会议能够开得有成效,“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定位为“精品会议”,历届会议设有主题和分主题,并以邀请方式向相关机构征文和征询参会人员,与会者踊跃发表演讲,紧扣主题,深入研讨。

2011年,首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在发起馆之一—厦门大学图书馆举办,主题为“地区研究与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参加者60多人,包括北美东亚图书馆馆长、中文部主任、资深研究馆员,以及CASHL各中心图书馆的馆长和专家们。此后,第二届会议于2013年在兰州大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共享服务”,参加者破百人。第三届会议于2015年在四川大学举行,主题为“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参加人数再次逾百。三届会议召开以来,会议规模逐渐成形,交流内容逐步深入,论文质量提高,影响亦日渐扩大。

本书即由三届会议中精选出来的发言改写成文,辑录为册。在中美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教育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图书馆数字化带来挑战的时候,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分享了许多优秀案例和经验,也带来不少新的思考与启迪,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我代表会议主办方之一—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感谢所有的论文作者,也感谢中美双方的几位主编,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本书,保留了历届会议的精华,并得以与中美图书馆界的广大同仁分享,为中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留下珍贵的记忆。

第四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将于2017年3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办,让我们共同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也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新的会议论文集的诞生。

导言

郑力人

论文集取名《书海同舟》,源于2011年至2015年,为促进中美图书馆间的学术交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1]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SCSL)共同在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分别举办的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三届论[2]坛共收论文145篇,大会发表68篇,本论文集遴选20篇,荟萃成书。

论文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学术演变环境下的馆藏发展和分享”为主题,由4篇文章组成。首篇文章作者朱强从宏观上剖析了在学术环境演变的大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呈现的多元化,如在单馆资源获取方面,可以购买、租赁、采集整合、自建;在多馆联盟建设上可以有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学科性的组合;在资源选择上可以采用按刊、按库、按篇、按量、按需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多元化对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纸本数字资源经费的分配,存储的空间和时间,自建或采集资源的加工,数字资源的计量统计,以及移动资源格式标准等都提出了挑战,图书馆需要创新和突破。肖珑的文章介绍了大数据分析在CASHL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应用,实例是应用馆藏分析理论和模型对国内高校外文文科文献整体收藏情况所做出的文献收藏率、文献缺藏率、文献保障率、文献利用率的全面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现存问题,提出了以宏观建设来制定长远目标,建立文献资源的全国、区域和学科中心,从而提高不同类型和学科的文献资源收藏率和保障水平。杨明博的文章是在调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本科生、研究生的阅读选择、阅读习惯、电子书和纸本书的入藏量和使用量后得出的结论,即信息化的大环境、读者的需求、优化馆藏结构和空间的要求等都需要电子图书和纸本图书的协调发展。图书馆必须根据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同特点,用户需求的合理结构,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使用效果的评价来制定可行政策。杨玉蓉和黄洁合写的文章介绍“开放存取”概念在北美的发展和现状,作者以北美高校联盟的HathiTrust机构库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Scholarsphere机构库为实例,探讨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对机构库的开发管理规则,分析了“开放存取”概念所面临的包括与现行图书馆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公众认知、知识产权和版权、可持续性、技术经费、人员配置等种种挑战,肯定了其在教学和科研上越来越显示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论文集的第二部分也由4篇文章组成,主题为“特色资源的建设”。袁欣的文章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以保钓运动为主题的“保钓文献库”,以波士顿大学科学哲学大师科恩所捐赠的文献而建立起来的“科恩文库”和以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服部所捐赠的文献而建立起来的“服部文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扩展“保钓文献库”的纸本资料时,还对70余名“老保钓人士”进行了口述访谈,积累了数量可观的音视频资料。袁欣也扼要地枚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其他重要特藏,特别是13万件“文革”资料、4万多件老照片、2万多册民国书刊、1万多册地方志、4万多件地方文书等。民国文献是中国近代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出现严重老化和自然破损现象,如何解决文献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李爱华文章以吉林大学图书馆为实例,介绍了该馆采取的措施。李爱华还综述了民国文献征集、整理、出版和数字化进展的概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就民国文献数字化共建和文献资料共享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海外华人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利用是当前海外华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何妍的文章首先以俄亥俄大学的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的实践对“特色收藏”的概念加以定义,提出特色收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再以个案考察的方式,笔调生动地介绍该中心如何募集资金,选定负责人,收集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和网页,开展教学和科研,成立“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并成为该组织的常设秘书处,召开了6届国际会议,推动和赞助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刊物的出版,以及与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共建“海外华人研究联合数字图书馆”。王晓燕的文章介绍了她所参与的、对藏于达特茅斯学院的“丁家立档案”的开发。她完整地叙述了该项目的立项,数字化,数据编目,中英文编译,年谱编纂,直至纸本出版的过程,也介绍她所工作的宾汉姆顿大学的“库尔德文化遗产”特藏库,特别强调了新技术系统引进对特藏资料的整理和数字化的重要作用。

论文集的第三部分以“地区研究资源的建设”为主题。“地区研究资源”或“区域研究资源”对于北美图书馆,特别是美国图书馆,不是一个新领域。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其中的第6款规定联邦政府对地区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赞助,在美国高校建立针对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资源中心。1960年后,该法案的具体实施由美国教育部负责,目前建立了有关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东欧、西欧、俄罗斯、加拿大、[3]太平洋岛屿和全球的132个地区研究资源中心。北美的东亚图书馆[4]在教学和科研上与地区研究联系密切,因而第三部分有4篇文章涉及北美的地区研究和东亚馆,仅有一篇文章涉及正在发展中的厦门大学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王立、郑美卿、司徒萍的文章将北美东亚图书馆近150年的发展史划为四个阶段,并配以地图展示各个阶段东亚馆的地理分布和特点。文章还以图表呈现了东亚馆藏书概况、语种比例、资源分类、经费配置,以及馆员数目等。文章最后揭示了北美高校东亚馆馆藏的重要意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杨玉蓉的文章对北美的亚洲研究学会(AAS)、东亚图书馆协会(CEAL)、南亚图书馆资料委员会(CONSALD)、东南亚研究资料委员会(CORMOSEA),以及中(SCSL)、日(NCC)、韩(KCC)的图书馆专业和学术组织做了详尽的介绍。文章同时也介绍了欧洲和澳洲的亚洲研究组织和亚洲图书馆协会组织。陈晰、蒋树勇、李国庆的文章从近20年来招聘东亚或中国研究馆员的46则广告中,分析了对地区研究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包括教育和学术的背景、学位程度、工作资历、语言能力、采编和咨询经验,乃至网编技能。文章还对中国研究馆员的职业发展趋势做了探讨。柳瀛和刘静的文章是基于对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成员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而写成的。问卷内容包括他们的工作概况、根据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工作性质的变化、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和需要的专业培训。由于地区研究在中国起步较迟,郑咏青和黄国凡的文章具有示范意义。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区域研究资料中心成立于2010年,重点收藏闽台、东南亚、华侨华人资料。6年来,该中心开发了“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编制了《南海导报》电子期刊,组织了有关侨乡、华文复兴运动,台湾文学、南音的讲座,并计划收集福建不同地区的人文风土资料。在地区研究方面,中美图书馆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前景。

论文集的第四部分集中于“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中国[5]接壤的周边国家有14个,隔海相望的有6个,对周边国家研究资源的收集,实际上已扩大至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诸多国家。本部分含7篇文章。王乃时和姜曼莉的文章介绍了设在吉林大学,拥有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学术力量的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研究中心,以及中心文献采集工作的特点、遵循的原则、采集的策略和存在的问题。褚兆麟、赵晋凯、张晓文的文章调查了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区的省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有关东南亚藏书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三省区间进行资源整合,确定收藏重点,建立类似广西大学的“中国—东盟经贸专题信息库”和“中国—东盟法律专题信息库”,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中国—东盟博览会库”和“东南亚风情资源库”,广西民族大学的“东盟文献,壮侗语族文献,壮族文献,亚非语言文献资源库”,以及暨南大学的“华侨华人数据库”等专题库以促进资源共享。阮小妹和张颖的文章介绍了国内高校东南亚语言专业的设置情况和东盟学研究的概况,然后以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的越南语、泰语原版文献借阅统计为样本,调查东盟文献的使用率和需求特点,对高校图书馆东盟文件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张雪莲、庄虹、张冬林的文章在介绍了英美两国收藏南亚文献的学术机构和图书馆组织后,详述了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南亚研究机构,并做了评价。周欣平的文章追溯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韩文献的来源,此即通过对村上文库和三井文库等的收购,使伯克利成为全美大学中拥有最多日本馆藏的东亚图书馆,而包含在三井文库里的浅见文库,又极大丰富了伯克利的韩文馆藏。周欣平随后详尽地介绍了伯克利东亚馆所藏的日本写本、日本古地图、韩文稿抄本,以及同样包含在三井文库里的嘉业堂中文藏书。伯克利对这一珍贵馆藏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了书志,数据化了古地图。杨继东的文章首先厘清了中亚的地理范围,解释了美国在中亚学和藏学方面曾落后于欧洲的原因,进而阐述了中亚学在二战后、藏学在1959年后如何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藏学研究上达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领先水平。论文在夹叙夹议中介绍了美国从事中亚学和藏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同时介绍了相关的学术机构和资料收藏中心,使读者对美国的中亚学和藏学有个脉络清晰的了解。余东的文章对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周边国家近30种语言的文献做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梵蒂冈图书馆收藏的历史、有关文献的收藏单位、重点文献(印度次大陆文献、印度支那半岛文献、印尼群岛文献、朝鲜日本文献)情况、编目整理的进展和数据化计划,是使用该馆东方文献极有价值的指南。

论文集第五部分有6个附录,分别向读者介绍了论文集的编著者、中美高校图书馆论坛的组织者、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6](CASHL)的17个中心馆、北美的124个研究型图书馆、美国的132个地区研究资源中心和北美54个东亚图书馆或东亚部。

中美图书馆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中美高校图书馆论坛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学术交流为主,参与的图书馆范围广泛(首届39个图书馆,第二届59个图书馆,第三届56个图书馆),参与馆员众多(首届68人,第二届110人,第三届110人),投稿踊跃,主题明确,讨论热烈,本论文集即这一交流的丰硕成果。

[1] 参看附录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简介。

[2] 参看附录1:《书海同舟》编著者名录。

[3] 参见附录5:《美国地区研究中心名录》。美国地区研究中心每4年重新评定一次。

[4] 参见附录6:《北美东亚图书馆一览》。

[5] 与中国领土接壤的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6] 美国共有约3,500所高校图书馆,其中仅有115所高校图书馆被接受为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成员。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还包括9个非高校图书馆。第一部分学术演变环境下的馆藏发展和分享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1]朱强摘要:

当前的高校图书馆面临外部社会移动和万物互联、教育教学资源多元化和内部用户使用习惯等需求,本文梳理图书馆资源建设多元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应对资源多元化的实践,指出有四方面值得图书馆重视:数字环境下,很难区分前台与后台、基础工作与服务工作;关注并提前考虑图书馆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建设;图书馆多元化的实际工作在倒逼业务的规范化和实践的理论性探索;图书馆界群策群力,加强研究,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关键词: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模式

当今中国图书馆所面临的转型形势比任何时候都要急迫和复杂。一是外部社会“移动”和“万物互联”的大环境需要图书馆做出应对和调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上网的6.32亿人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已超越传统PC整体[2]80.9%的使用率。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由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和务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的“万物互联网”(Internet [3]of Everything)正在形成。二是图书馆用户使用习惯要求图书馆做出调整。从2006年至2013年中国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和馆均电子文献购置费分布的趋势来看:馆均纸本资源购置费相对平稳,大致保持在年均254.8万元左右,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实际购买的资源量在下降,而电子资源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图书馆用户方面,电子文献的需求及阅读习惯急剧加大,图书馆纸本文献使用量逐年下降,数字文献使用量却逐年增长。三是教育学界已经明确提出了学习资源应多元化的要求,不仅包含传统图书馆收藏的纸本和电子图书期刊,还包括数据库、探究主题资源、微型世界、教育游戏、电子期刊图书、教学模拟、认知工具、教育专题网站、研究专题、问题解答、[4]教学演示、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开放或关联数据等新形态资源。在这种大背景和趋势下,讨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并对未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给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十分必要。一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多元化现状1.1 单馆资源建设的现状

单馆资源建设的途径(见图1),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购买。图书馆从资源提供方以一次性买断的形式将资源纳入图书馆资源总库。典型的例子是纸本图书的采购。(2)租赁。图书馆购买资源使用权,而不是资源本身。典型的如电子期刊、电子书和学位论文数据库、专题全文库的购买。(3)采集整合。图书馆将外部有用的资源采集并整合到图书馆已有资源库中。典型的如对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开放获取图书(Open Access Book),及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机构网站、社交媒体)进行采集整合。图1 单馆资源建设(4)自建。图书馆从本地区、本校搜集新资源,或将本馆已有资源按照新型资源体系进行重组,建设专题特色资源库、科研数据库等。典型的例子,如在全球各地比较流行的机构知识库(Institute Repository),主要收集本机构学者的成果,其内容类型远远超出了图书和期刊学术论文的范畴,包括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学术博客、学术档案、阅读笔记、科研数据、学术评论、课程大纲、课件、调研报告、实验记录、出版著作、学术报道、机构通讯等。1.2 多馆或联盟建设现状

除单馆资源建设模式之外,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若干图书馆联盟(见图2)。图书馆直接参与同资源建设和服务相关的联盟,通过共建和共享来节约成本,可以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或特色资源建设上。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大致有如下一些联盟。图2 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1)全球性联盟。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献机构收藏的资源进行集中组织和共享。典型的全球性联盟,如谷歌图书(Google Books)和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尽管谷歌图书项目由商业化运作的谷歌(Google)公司主导,但是全球范围内有至少22所高校和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加入其“图书馆计划”(Google Books Library [5][6]Project),包括哈佛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7][8]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世界知名高校图书馆,加入该联盟的图书馆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谷歌图书-搜索引擎检索内容,并可以直[9]接查看全文、购买或借阅。另一个全球图书馆联盟—联机计算机图[10]书馆中心,目前有10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家图书馆加入。单个馆加入该联盟,即可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借阅联盟内所有图书馆的资源。(2)全国性联盟。整合全国范围内图书馆的资源。典型的例子,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ies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了全国1100多所高[11]校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加入CALIS后,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12]递自由借阅联盟内所有服务馆的资源。美国的HathiTrust项目,目前有超过120所高校图书馆加入。所有加入该项目的成员馆之间通过对本馆资源的数字化和成员馆范围内共享,实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3)区域性联盟。典型的如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大学城建成的[13]“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14]作委员会“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系统”等。(4)学科性联盟。典型的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既是一个全国性的联盟,又是一个专门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盟。通过联合全国范围内70所高校开展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源的共建,既有效[15]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又可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1.3 资源选订现状

无论是单馆还是多馆联盟,其资源选订大致有如下一些模式。(1)按刊订购(Title by Title)。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按刊名进行订购。在订购中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图书馆直接向期刊发行方逐份发送订购请求。这种工作模式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既需要图书馆员综合了解全球范围内不同学科领域学术期刊的总体面貌、本校学科建设发展需求,又需要综合掌握各种语言,同时还需要逐份向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出版机构发出订购请求并收登入库,工作量巨大。另一种是通过代理商发订,图书馆将订购请求发送给代理商,代理商再向期刊发行方发送订购请求并逐月核定收登。这种代理工作模式虽然可以减轻图书馆资源建设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需要图书馆付出一部分额外的代理费用。(2)大宗交易(Big Deal)。这种资源选订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以一种定价(这种定价往往将合同期内的涨幅包含在内)、一个通用资源包的形式向资源代理商购买期刊,要么全买,要么全不买。这种模式让图书馆将资源采购预算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但是这种捆绑式订购会让图书馆牺牲期刊的自主选择权,往往会[16]引进一些使用率不高甚至没人使用的期刊。2011年的一份报告证实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调查对象中有53%的用户使用过Elsevier电子刊,但是实际所使用的电子刊只占Elsevier资源包的5%,其余95%无人问津。(3)按库订购(Aggregation of Titles)。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直接订购整库而不必逐刊选订。不过,这种模式的显著缺点是期刊的入库选择权主要掌握在数据库商手中,图书馆只能在数据库商已入库刊表之下进行选择。这种订购模式下,往往存在不同数据库商的库与库之间存在资源交叉重叠而又有所不同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如收录中国学术期刊文章的中国知网(www.cnki.net)、维普(www.cqvip.com)、万方(www.wanfangdata.com),三者之间数据有相当大的重合度,但又有所不同,鉴于整库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图书馆不得不为部分重复资源付费。(4)按篇订购(Pay per View)。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不必为整库付费,而只按用户阅读或下载的单篇文章(甚至是页码)进行付费。以中国知网计费标准为例,期刊全文按0.5元/页~1元/页,学[17]位论文按硕士论文15元/本、博士论文25元/本的标准进行收取。这种模式需要图书馆在总使用量费用与整库费用之间权衡。(5)按批量文章订购(Blocks of Papers)。这种模式是对“按文章订购”(Pay per view)的一种补充,将阅读或下载量划分为一个一个数量区段,在区段内是一种定价方案,超出区段是另一个定价方案。这种模式既可避免整体订购而实际使用量小造成的浪费,又可以避免按单篇计价费用高昂的问题。(6)按需采购(Demand-Driven Acquisition)。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图书馆不必预先按照图书馆员的判断进行采购,而是按照学者的真实需求进行采购,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支出。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①学者的需求很难预期和收集;②存在眼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问题,目前没有使用的需求并不代表以后没有相关需求;③对高校而言,文献资源的建设不仅是辅助教学科研,还承担着引导功能,放任学生提交低水平文献请求并不合适。二 资源多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建设在单馆采购、多馆共建和资源选定等方面的多元化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多实际问题和挑战。总体而言,大致有如下一些。(1)资源发展政策和规划的问题。对于资源共建联盟而言,从顶层来规划资源发展可以避免学科范围、地区或全国范围内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大大节省单馆资源采购经费的支出。但由于采购经费由各馆实际掌握而非联盟拨付,绝大多数资源共建联盟只是处于协调和建议位置,甚至只在对已有资源的整合上起一定作用,难以对资源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对单馆而言,尽管对采购何种资源有决定权,但在数字化、网络化和联盟化形势下,依然很难制定出比较明确的资源发展政策。(2)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经费的分配比例问题。更多引进数字资源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在纸本向数字资源转型的过渡时期,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经费配比多少合适,是个问题。在2014年的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会议上,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占比的现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是:剑桥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到60%;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图书馆占到75%;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则占到90%。值得一提的是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比高达90%的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其人文社科领域电子书的占比却很小,约20%或更低。从调研来看,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比并无固定的比例,怎么配比需要根据大学本身的性质(人文社科为主还是理工科为主)来确定。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而言,近期内我们希望将这个比例按照1∶1或数字资源稍高一点的标准来配置。(3)资源的存储空间和时间问题。无论是电子资源还是纸本资源,都存在长期保存的问题。对于纸本资源,笔者通过对北美高校图书馆的考察,发现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单馆有高密度的存储空间,对纸本文献进行密集存储;一种是区域内若干高校图书馆共享同一个高密度存储空间。无论是单馆独享还是区域共享,这种高密度存储对纸本资源的组织排架以及自动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电子资源、自建或采集整合的资源,长期保存按何种资源层次和类别来组织,也是图书馆必须面临的大挑战。(4)自建资源和采集资源的加工和组织问题。由于大多数自建资源都在传统图书期刊范畴之外,采用何种资源组织方法、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对象标识、数字权限管理、加工系统平台和加工流程,无一不是图书馆面临的大问题。(5)订购或租用数字资源的计量和统计问题。对于图书馆远程订购或租赁的、只有访问权而无元数据和全文的资源,在资源访问统计、下载统计、评估标准等方面极不完善,目前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除此之外,对所订购数字资源的目录、试用、合同、经费及资源总体情况、服务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以及与用户的互动等都相当不够,亟须对“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6)面向移动的资源格式问题。在移动、互联和用户习惯使用电子资源这个大背景下,通过移动终端传递纸本资源和阅读数字资源,涉及资源格式转换问题。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加工、转换、组织和揭示,是图书馆要面对的新课题。三 应对资源多元化问题与挑战的实践1.1 中国DRAA集团采购

前文述及资源选订现状时,我们列举了若干采购模式。但是,就单馆而言,由于资源商处于强势地位,单馆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在中国,为应对资源提供商过高的涨幅及对资源的垄断,由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lliance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DRAA),希望通过联盟的团结合作,开展引进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规范引进资源集团采购行为,为成员馆以最优价格引进数字学术资源的同时,享受最佳服务。

从2010年成立至今,该联盟在组织方式、协议方案等方面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集体谈判的形式与数据库商对话,对数据库商恶意的涨价行为进行联合抵制和约束。但是,在谈判(组织方式、参与程度、程序、技巧等)、协议方案(文本的规范化、条款的合法性、生效语言选取、适用法律、权利义务规定等)、定价(成员馆的分级、纸本绑定、平台使用费等)、违约纠纷的处理(拖延支付、服务缺位等)、恶意下载(如何定义、如何判定、恶意下载后的处理等)、售后服务(可获得性、访问下载速度、确切的品种数量等)等方面也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1.2 全球各高校图书馆在移动服务需求方面的实践

前文引言部分对中国国内移动互联人群的迅猛发展进行了概括。对于未来十年移动的普及程度,有一种形象的说法,认为十年后,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大概只有两种:一是宅到家;二是走天涯。要么深居简出待在家里,要么海角天涯旅行。并认为,在流动中工作(一边旅[18]游一边工作)的时代即将到来。全球范围内不少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移动服务。

比如,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图书馆开发出基于iOS和Android平[19]台的TP library小应用(App),在该应用上,用户可以根据用户权限进行检索、预约和浏览图书馆最新动态,还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20]摇一摇功能参与图书馆的活动。此外,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应用(App)可以检索图书馆的目录,下载文献,找到与自己已读过资源相关的文献,查看朋友的推荐等。一些数据库商,如PUBmed、Refworks、Sciverse Science Direct等,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四 结语

从前文对图书馆所面对的大环境以及图书馆内部小环境的综述来看,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值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重视:一是数字环境下,很难区分前台与后台、基础工作与服务工作。二是要关注并提前考虑图书馆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建设。三是图书馆多元化的实际工作在倒逼业务的规范化和实践的理论性归纳。四是需要图书馆界群策群力,加强研究,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 朱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管理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大学图书馆学报》主编。其他社会兼职: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分会主任委员;2009~2011年,任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管理委员会(Governing Board)委员;2013~2017年,任国际图联FAIFE专门委员会委员。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载《互联网天地》2014年第7期,第71~89页。

[3] http://mp.weixin.qq.com/s?_biz=MzA4NzE2MjAyOA==&mid=201242120&idx=1&sn=3305b95d13fb0994672c201c4879f1f0,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0日。

[4] 余胜泉:《学习资源建设发展大趋势》(下),载《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第1期,第3~6页。

[5] http://hul.harvard.edu/hgproject/index.html,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6] http://www.lib.umich.edu/michigan-digitization-project,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7] http://www.bodleian.ox.ac.uk/dbooks,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8] https://library.stanford.edu/projects/google-books/stanfords-role-google-books,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9] https://books.google.com/intl/en/googlebooks/about/index.html,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0] https://www.oclc.org/zhcn-asiapacific/about.html,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1] 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1&class=1,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2] https://www.hathitrust.org/about,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3] http://www.fulink.edu.cn,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4] http://www.gdtgw.cn:8080/,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5] http://www.cashl.edu.cn/portal/html/article21.html,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6] http://www.rin.ac.uk/system/files/attachments/Ejournals_part_II_for_screen_0.pdf,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7] http://vipcard.cnki.net/ec/skwd/skwd.htm,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8] http://www.nmgin.com/news/finance/3622.html,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19] http://www.tp.edu.sg/home/tpmobileapps,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

[20] https://libraries.usc.edu/research/instructional-services/mobile-resources-catalog,访问日期:2016年12月22日。大数据分析在CASHL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1]肖珑摘要:

图书馆也拥有自己的大数据。本文概述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发展,介绍了CASHL基于馆藏分析理论、资源与服务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方法,论述了CASHL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校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的宏观发展、共建共享之路。关键词:

CASHL 大数据 馆藏分析 资源共建共享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在图书馆领域,图书馆员也在努力学会使用这样的方法,不断从各个信息系统中提取、整合有价值的数据,深度挖掘,从中获取信息,又将信息提炼为知识,从而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日常工作的支撑。

图书馆所拥有的大数据,通常包括:书目数据、馆藏数据、文献知识数据、用户数据、用户行为数据、服务数据、内部业务数据等。这些数据经过分析、挖掘,可以用于馆藏分析、资源整合、用户行为分析、用户需求挖掘、知识挖掘、建立新的业务模型等各个方面。从体量上讲,单个图书馆拥有的数据是有限的,未必能说明某种现状、趋势、行为,因而进一步提炼出知识,或用于决策支持的作用也有限。但如果把多个图书馆的数据汇总,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则可以满足大数据“4V”,即数量大(volume)、类型多(variety)、速度快(velocity)、有价值(value)之要求,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与应用,发挥大数据之作用。

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CASHL,http://www.cashl.edu.cn/portal/,访问时间:2016年12月30日),是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也是高校图书馆联合共建共享的三大公共体系之一。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CASHL通过自身的积累以及CALIS、CASHL等多个途径,获取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馆藏与服务若干方面的大数据,并进行整合与挖掘分析,为自身发展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进一步提供服务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通过CASHL的资源建设发展案例,说明大数据分析方法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来自于CASHL的以下合作研究项目:“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文献资源的布局与保障研究”项目、“中国周边国家文献的国家保障研究”项目、CASHL“基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数据挖掘的读者行为模式研究”项目等;合作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一 CASHL及其发展现状

CASHL是由两个共建共享子项目组成的。第一个项目,是1982年“科教兴国”大背景下,由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执行的“高校文科图书引进专款项目”(简称“文专项目”);第二个项目,是2002年“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战略下启动建设、2004年正式发布服务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2006年,“文专项目”与CASHL整合,对外统称为CASHL。此后,CASHL把“建设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平台,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最终保障”作为最终发展目标,贯彻“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根本”的发展方针、“整体建设、分布服务、共知共享、讲求效益”的发展策略,组织国内具有学科、资源和服务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系统地整体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献信息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目前为止,CASHL已经建成由全国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区域中心(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学科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服务馆、合作机构组成的服务体系(见图1),为全国800余所高校、上千万师生服务。图1 CASHL服务体系架构

在资源发展方面,CASHL引领、组织了高校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建设,带动了核心资源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累计建设有200万种外文图书、可供服务的核心外文期刊和重要外文期刊2.6万余种、2860种电子期刊以及41万种电子图书,国内唯一拥有的大型特藏文献有187种,并有一定数量的非通用语种资源。

在服务方面,CASHL构建了服务体系,为全国人文社科用户提供高品质文献信息。目前可以提供书目查询、期刊目次检索、图书借阅、原文传递、代查代检、全文下载、学科深度咨询、参考咨询、特藏提供等服务内容,近年来还逐渐发展出了移动服务、统一认证、本地嵌入等新型服务,以及专为图书馆员提供的“西部馆员交流”“馆员国际出版支持”等服务。文献服务量累计全文下载2400万篇,原文传递120万次,图书借阅2.7万种(2010年至今),平均满足率可达到95%。

经过多年建设,CASHL的建设取得了如下成果。(1)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的、完整的“共建共享”机制,其共建表现为增强了国家投入经费的建设效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扩大了文献保障面。其共享表现为对全国高校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在国家投入购买资源之外,各高校图书馆将自有外文图书/期刊也贡献出来为全国服务,盘活了高校的整体文献资源和服务。(2)站在国家百年大计的高度,建立了中国最大、最全面的人文社科文献保障体系。CASHL依托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开展文献保障,提升了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拓了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推动了国家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国际化水平,提高了国家的软实力。(3)为国家多个归国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外文文献的多少,是影响海外人才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之一,CASHL项目引进的外文文献起到了基础支撑的作用。(4)保障了全国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全国范围内的教学科研人员,都能平等地通过CASHL平台获得资源。CASHL已经成为我国教学科研人员高度依赖、不可或缺的资源获取渠道,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服务。二 基于馆藏分析理论的CASHL大数据应用案例

人文社会科学是“文献倚赖型”学科,因此CASHL发展必然是以文献资源为建设基础的。作为共建共享体系,CASHL的资源建设不同于单个图书馆,既需要宏观规划,也需要微观精细发展,因此调研分析是前提,而大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方法。2.1 馆藏分析理论及其模型

馆藏分析(collection analysis)是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服务数据,对其进行数量、学科、语种、出版年、区域、主题以及借阅状况等多方面的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归纳出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趋势和规律,用于指导馆藏建设、优化与完善。

在馆藏分析理论中,常用到以下几个概念模型。(1)文献收藏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如图书馆或者共建共享组织)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它是一个比率,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献出版种数是分不开的。其公式为(2)文献缺藏率,与文献收藏率相关。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文献收藏的缺失程度,它是一个比率,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献出版种数是分不开的。其公式为

上述两个指标中的“一定时期内文献出版种数”主要强调的是学术出版物,其值也主要以同一时期内重要学术机构(如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数量为准。(3)文献保障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如图书馆或者共建共享组织)供给文献,满足文献情报需求以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一个比率,是与某个国家、地区或机构的读者使用文献情况分不开的。与传统的文献保障率概念不同,现在的文献保障率更强调文献保障的有效性,强调用户的使用。其公式为

举例说,A用户在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时,使用了100种图书,而B机构收藏有其中的70种,假定A用户使用了B机构收藏的全部70种图书,则在这个科研项目中:

B机构的文献保障率=70种/100种×100%=70%(4)文献利用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机构收藏文献的被利用情况。它也是一个比率,是衡量图书馆馆藏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图书馆服务读者、发挥职能的标尺。其公式为2.2 CASHL基于馆藏分析模型的大数据应用案例

CASHL在资源建设中,应用上述馆藏分析理论和模型,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外文文科文献整体收藏情况做了全面分析,并依据分析结论采取了多项发展措施。

在进行大数据分析之前,CASHL收集了出版物、图书馆目录和服务方面的上千万条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国外各出版商出版书目数据库;OCLC WorldCat数据库;国外部分一流高校书目数据库(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研究机构订购西文纸本期刊资料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联合目录数据库;全国高校图书馆进口报刊预订联合目录;国内部分高校书目数据库;各类引文数据库(如SSCI、A&HCI、CPCI-SSH、SCI、CPCI-S);用户发表成果目录;等等。

以下是应用这些数据进行馆藏分析的案例。(1)关于图书文献的收藏和分析。

通过以下模型来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情况。

其中,在前文所述概念模型中“一定时期内国外文献出版总量”被“一定时期内国外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总量”代替。其中的原因,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分析来说,不能笼统地以“文献出版总量”这个概念为基础,而主要应该考虑“学术出版物出版总量”,但后者的数据获取并不容易,并且学术与非学术也很难界定,因此以国外主要高[2]校图书馆的收藏总量作为替代性参考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中,“常用图书”是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任何一所高校收藏的图书;“核心图书”是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三所国外一流高校均收藏的图书。“缺藏率”按国内高校图书馆和国外三校图书馆的收藏量比较得出,未考虑减除二者当中不重复的品种。“学科平均收藏”是按人文社会科学18个学科计算的。表1 国内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人文社科图书收藏对比分析表1 国内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人文社科图书收藏对比分析-续表

数据分析表明,1950~2000年,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收藏率只有19.1%,缺藏率高达81%。经过国家“文专项目”多年的投入之后有所改善,收藏率提升至30%左右,缺藏率逐步降低。(2)关于期刊与数字文献的收藏与分析。

通过以下模型来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期刊文献收藏情况。分析结果如表2、图1所示。表2 大陆高校与境外印刷版期刊出版情况、收藏情况学科对比

表2 大陆高校与境外印刷版期刊出版情况、收藏情况学科对比-续表

依据表2中的数据,到2009年,我国高校收藏的文科印刷版期刊达到8749种(含同时有电子版的期刊3539种)、纯电子版期刊(e-only,因为品种不稳定、经常变化等原因,此统计不包括集成商数据库的电子期刊)为10904种,总量达到19653种,与欧美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收藏的54214种期刊比较,收藏率可达30%,缺藏率为63.75%。

在19653种已收藏期刊中,包含约90%的国外核心期刊,说明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如CASHL项目的实施),核心期刊收藏较全,期刊质量还是不错的。

数字文献的收藏情况和分析如图1所示,结论显而易见。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文献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这个差距也越来越小。图1 国内外重点高校文科数字学术资源收藏状况对比(据2009~2010年数据)

资料来源:李浩凌、廖三三:《高校人文社科外文电子资源的布局与保障研究》,载《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7期,第18~22页。(3)关于文献保障率的情况和分析。

文献保障率与前文所述的文献收藏率、文献缺藏率的不同,在于后者是从供给端来进行分析,主观性更强一些;而文献保障率则是从用户端来进行,通过分析用户使用情况来观察文献保障程度,客观性比较强。

在这项数据分析中,采用了如下模型。

在这项工作中,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对本校用户进行了文献保障率的抽样调查—选取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四个重点学科教师、博硕士研究生2000~2010年发表的论文,将其参考文献汇总,通过对参考文献的图书馆收藏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图书馆及CASHL联合体对用户所使用参考文献的保障情况,即国内高校文科外文文献的保障率,结果如表3所示。毋庸置疑,由于这两个图书馆的收藏丰富,这个抽样调查的结果好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平均水平。

在表3中,①图书的收藏量按出版物品种数量计算,其保障率依“可提供图书品种数量/用户引文涉及图书品种数量”计算;②期刊的收藏量依引文数量计算(考虑到期刊有分年分卷期的收藏情况,未依出版物品种计算),其保障率依“可提供期刊文献数量/用户已发表文献的引文数量”计算;③可提供图书或者期刊的数量以本馆收藏或者CASHL联合收藏为准,不含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从其他途径获取的文献;④“本馆收藏量”指北京大学或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收藏情况,CASHL收藏量则依据CASHL联合目录计算。表3 国内高校不同学科的外文书刊文献保障率(2000~2010年)(4)关于文献利用率的情况和分析。

文献保障率的统计分析,是基于用户利用参考文献的情况,能够说明文献对用户科研的保障程度,但不能说明已经收藏的文献到底利用情况如何。单体图书馆,通常会利用读者对文献的借阅统计来分析其文献利用率;CASHL作为联合体,则主要依靠其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统计数据来开展这方面工作。

CASHL曾经对其上百万的全部期刊文献传递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其中文献传递所使用过的期刊进行了品种、学科、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机构等方面的筛选、合并、统计,从而掌握了CASHL期刊的文献利用率,得出的结论不仅可用于期刊订购的重要参考,对资源建设、服务发展更是大有裨益。其分析模型为

图2和图3是分析结论的一部分。图2 核心/非核心期刊的利用率分析3.数据分析的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CASHL对其资源发展现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图3 不同学科期刊的利用率分析(1)经过国家多年的投入、各高校图书馆持续不断的努力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资源。但从总体来看,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和政治等诸多因素,文献资源建设的缺口较大,无法跟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脚步,提供高水平的保障。(2)外文文献资源有一定程度的收藏,但存在结构性缺失、可持续发展不足的问题。其中,外文图书略有积累,总体缺藏率高;期刊收藏质量较好,但品种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数字出版物综合性品种收藏较好,专业特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3)外文文献的保障程度偏低,但联合保障效益渐显。(4)文献资源的规模化服务能力不足,造成已购文献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5)信息基础设施不足,无法整合各类型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服务。三 宏观建设是CASHL资源发展之道

文献资源的宏观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众多文献信息机构对现有文献资源的规划和协作、协调收集和收藏,形成整体资源,即从宏观上制定目标和规划,进行协调和分工,以指导各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集工作,突出各自优势,形成比较完备的收藏,并将其作为集体的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

CASHL文献资源的宏观建设,其基本原则是“整体建设、科学布局、分工合作、共建共享”,即把各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看作一个整体,由多个资源和服务基础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分工负责,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语种文献的合理布局规划,统筹安排收藏,组织协调服务,同时建立特色馆藏,发挥各自特长,形成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文献的联合保障体系。

通过大数据分析,CASHL确定了其文献宏观建设措施,近年来[3]已经在逐步进行和不断完善之中,简述如下。3.1 从整体和长远发展制定目标

以高校人文社科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为基础,以达到世界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保障水平为核心,制定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目标:完整收藏全球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外文学术文献,全面整合国内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国家增量投入以及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文献资源,逐步构建大规模、有特色的文献资源战略体系,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特点开发先进、实用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强大、高效、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和推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教学提供全面和最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并努力打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成果平台。3.2 开展文献资源的宏观布局

开展文献资源的宏观布局,即建立科学的联合保障和学科分工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