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第三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7:22:15

点击下载

作者:唐国平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学原理(第三版)

会计学原理(第三版)试读:

前言

现代会计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功能而言,现代会计不仅提供了管理控制、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所需的基本信息,而且实现了对微观经济实体财务资源配置过程与结果的有效控制,并成为政府控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就学科发展而言,现代会计已经分化整合并形成了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会计学及其理论与方法是企业财务学、审计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会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实体(如企业)如何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运行过程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基本环节。

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变迁,影响着大学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其中,包括大学会计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纵观国内外大学会计教育现状,按“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模式确定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是,如何界定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各课程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者却持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就大学本科教学来看,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中级会计学课程主要以特定经济实体(如工商企业)为对象阐述其正常经济交易与事项(即符合会计基本假设的经济行为)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具体方法;高级会计学课程则主要阐述企业特殊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如外币折算、物价变动)或特殊企业(如清算企业、合并企业)的经济交易与事项(即突破会计基本假设框架的经济行为)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方法。基于此,本教材以实现提供经济信息功能为目的的会计学为背景,以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线来系统阐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本教材尝试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1)教材逻辑结构。基于现代会计发展至今,除保留传统的会计学以外,已经衍生出财务学和审计学两个相对独立学科的现实,我们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围绕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主线,来界定教材的体系框架及其逻辑结构,而摒弃了围绕“证——账——表”操作过程来安排教材内容的传统做法。教材的第一章“会计概述”,从总体上描述现代会计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第二章“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要素”和第三章“账户与复式记账”,阐述会计确认与计量对象(客体)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规律,以及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第四章“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原理”和第五章“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阐述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第六章“会计记录(上)——分录记录”和第七章“会计记录(下)——账户记录”,阐述会计记录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与基本技能,并以生产性企业为例介绍了基本经济交易与事项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以及根据会计确认和计量结果编制会计分录的基本方法;第八章“会计报告”,阐述企业以财务报表方式披露会计信息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方法;第九章“会计循环”,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角度,综合说明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的内在联系,并以案例形式描述了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的具体应用;第十章“会计规范”,阐述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及其结构,特别是我国企业对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遵循的主要规范及其内容。(2)教材内容界定。教材内容取决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在内容安排上,本教材注重吸收国内外会计学研究领域中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体现教材的“前沿性”;注意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阐述会计现象、理解会计的性质与功能,力求体现会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融,以突出教材的“新颖性”;在承认中外会计记录和报告程序与方法差异的基础上注意融合中外会计记录和报告程序与方法的共性,以体现教材的“国际化”,但又不脱离我国实际。比如,本教材系统总结了国内、国外企业会计记录方式与方法的基本规律,并在重点阐述我国企业会计记录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以美国企业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的具体做法。(3)教材的理论性。就会计学专业而言,大学本科层面的教材应当体现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会计学原理课程教材亦不例外。本教材在教材结构与教材内容定位上,力求体现本科层次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所需专业理论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全书以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为核心,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理论贯穿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会计基本方法运用的全过程。这种思路得益于我校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本教材也是该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的一种体现。

本书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由唐国平教授任主编、邓春华教授任副主编。第一、九、十章由唐国平撰写,第二章由唐国平、张琦共同撰写,第三章由邓春华撰写,第四、五章由王清刚、唐国平共同撰写,第六章由龚翔、张琦共同撰写,第七章由龚翔撰写,第八章由张琦撰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原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就教材的修订进行了讨论,会计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同时,十分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及其会计分社对本教材出版给予的支持和关心!作者2016年1月于武昌第一章会计概述

现代会计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控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利益分配制度优化等均离不开现代会计及其方法。本章以公司制企业为背景,立足于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基本观念,简要阐述现代会计的基本功能、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描述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并简要介绍现代会计发展的基本架构与发展趋势。第一节会计与企业

企业(Enterprise)是一种以营利(即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规律决定了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必须有效利用其控制的有限经济资源,使其获得的经济收益大于其发生的成本。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会计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和企业。但就现代会计而言,应用于企业组织的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更具典型意义。本节以企业组织的会计为例,阐述会计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目标。一、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三类,即独资、合伙和公司。从数量上看,独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但从资产规模、技术力量、销售额以及企业对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公司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如美国大约有80%的企业属于独资,但其销售额仅占全部企业的8%左右,而公司制企业的销售额却占到85%。

独资、合伙和公司等三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实际上代表三种不同的企业制度。从产权角度看,独资企业制度和合伙企业制度无法代表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特征,而公司企业制度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代表。(一)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

1.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是由一个人出资并由其拥有和经营的企业。从产权关系来看,独资企业只存在一种单一主体所有的产权结构,业主(即投资者)拥有全部的产权,包括剩余索取权、经营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等。在法律上,独资企业是一种自然人企业。

在独资企业,业主的投资者身份与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份融为一体,因此,企业的收益与风险完全由业主个人来享有和承担。业主全权处理独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财务活动,企业获得的利润由业主个人完全享有。并且,独资企业的利润构成业主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纳个人所得税,而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即从纳税的角度看,独资企业的收入等同于业主个人的收入。同时,业主对独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也就是说,业主对独资企业债务的责任并不限于其对企业的投资额,债权人有权依法要求追索除业主投资以外的其他业主个人财产。例如,某独资企业的业主出资为10万元,企业的债务为15万元,如果该企业破产,当业主的全部投资尚不能抵偿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依法要求以业主的其他个人财产(如业主个人的房产、汽车等)偿债,直至债权人满意为止。业主亲自经营企业和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是独资企业的重要特征。

独资企业的最大优点是设立简单。业主仅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即可合法经营。同时,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等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然而,独资企业也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首先,由于业主对企业的负债需要承担无限责任,因而增加了业主的风险。其次,业主个人的自有资金毕竟有限,从而使得独资企业的规模难以扩大。最后,独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制于业主自身的各种条件,比如业主的死亡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终止。

2.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Partnership)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即合伙人)共同出资并共同拥有和经营的企业。与独资企业不同的是,由于合伙企业的出资人、收益享有人以及企业经营者是两人或多人,因此,合伙企业在注册登记前,业主们必须签订协议,在协议中确定各业主的出资方式及数额、收益分享方式及份额等。合伙人签订的合伙协议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该协议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上,合伙企业也是一种自然人企业。

合伙企业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在普通合伙企业中,各业主即合伙人的地位相同,拥有同等的经营决策权,并共同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合伙人共同对合伙企业的负债承担无限责任。一旦合伙企业资不抵债,则其差额应当按一定比例在合伙人之间进行分摊,以决定各合伙人的个人财产赔偿数额。并且,当其他合伙人无力偿付债务时,则某一合伙人必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因此,合伙企业的业主在选择合伙人时,应当特别谨慎。在有限合伙企业中,业主被分为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和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两种,而且,有限合伙企业应当至少有一个普通合伙人和一个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同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一样,充分享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并对企业负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承担有限责任的业主则不同,这种合伙人通常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对企业负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其享有的企业利润按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确定。

合伙企业在设立登记、业主责任、纳税等方面与独资企业有相似之处。但相对而言,合伙企业的融资能力明显强于独资企业,因为合伙人通常拥有更多的自由资金。由于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共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企业的经营能力与融资能力扩大,因此,相对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尽管如此,合伙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还是十分有限,而且,合伙人个人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某一合伙人离去或死亡则会导致“企业重组”或终止解散。(二)公司制企业

公司是在财产所有权与其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由投资者出资、职业经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公司制企业是一种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并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1.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自然人企业不同,公司在法律上是一个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与资格的主体。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能够以自身的名义,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公司投资者(股东)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对企业所负债务,公司股东仅以其投资入股的金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而无需像独资企业业主和一般合伙人那样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任。(3)公司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由于公司股东人数可能众多,公司的行为可能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各国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法规(如我国的《公司法》等)对公司进行严格管制。公司的登记注册、股权转让、资本变更、分立与合并等必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相对于独资与合伙企业,公司具有明显的融资优势(如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因而可以快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由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财产所有权与其经营权分离以及公司资本的稳定性,使得公司制企业的寿命可以不断延续。由于公司制企业具有这些优势,因而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2.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类型

依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有限责任公司。它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股份公司。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股东人数具有严格的数量界限。如我国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而且,公司一经成立,非经全体股东同意不能随意增加新的股东。二是公司股权(或股票)转让比较困难。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股本)一般不划分为等额的股份,股东各自的出资额由股东协商确定,股东在交付股金后由公司出具“出资证明书”(股份证明),作为股东在公司中拥有权益的凭证。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现有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股权时,必须经半数以上股东同意。三是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比较简单。如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由一人或几人(自然人或法人)发起,公司成立时无需发布公告等。四是股东承担有限责任。(2)股份有限公司。它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股份公司。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公司股东人数不得少于法定数量。如我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二是公司的资本总额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以便计算股东拥有的股份数及其权利。三是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股票以募集股份,部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还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种公司被称为“上市公司”)。四是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二、公司制企业中的会计(一)公司治理与管理组织体系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英、美等国家或地区广泛使用的概念。我国基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公司企业制度基础的需要,也于2002年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财产所有权与其经营权分离、股份公司的产生等,使得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或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财产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因此,规范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便成为公司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也称经理层)之间的分权结构与制衡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一般来讲,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两方面内容。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财产所有权与其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企业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分权结构与内部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还可包括董事会与企业经理层之间经营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权结构与内部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明确了企业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人员的职责与功能,从而也决定了公司的目标和行为,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实施主体与方式以及公司风险与收益的分配机制等重大问题。公司治理机制则主要包括董事和监事的产生规则与程序,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董事、监事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以及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模式如图1-1所示。图1-1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模式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决定公司的重大问题,如公司经营方针与投资计划、财务预算与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注册资本变动以及董事与监事的选举和更换等。董事会对公司的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并聘任或解聘公司(总)经理,制定公司的经营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算与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资本变动方案等。监事会是针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机构”,其受股东大会委托,对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公司财务与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以公司(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是管理和控制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将董事会所确定的经营计划与投资方案等加以具体化,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同时确保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财产安全与会计信息质量,并进而影响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

2.公司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为前提。公司管理组织体系包括企业管理目标导向下的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权利划分与责任约束、管理信息沟通等。其中,公司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其权责区分是基础。

经济环境、经济活动特征、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内部产权规制等,均会影响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其基本模式如图1-2所示。图1-2 公司管理组织机构一般模式(二)企业会计的功能定位

在企业总体目标的约束下,企业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既有明确的管理内容与具体的管理目标,并充分拥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和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又相互协调。其中,财务部、会计部是每个公司制企业必须设立的关键管理部门。财务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机构,其负责整个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工作。企业经济收益(直接表现为利润)的多寡与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直接相关。会计部负责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情况,计算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业绩),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等提供关于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相关信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借助于货币形式将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予以信息化按特定会计程序加工、处理而产生的货币化的经济活动信息被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信息”。因此,企业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外部及内部信息使用者进行有关经济决策的需要。

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是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关心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这些信息可以减少行动方案选择的不确定性,帮助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通常为其提供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财务报告(含财务报表)”。

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即各管理层及其人员。作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其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有关企业在一定期间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这部分会计信息的内容与企业提供给其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是一致的,它们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评估和考核各级主体或责任人的经营与管理业绩;二是用于企业内部特定的决策需要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例如资本决策、生产决策、市场决策、成本控制以及资源分配决策等所需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与考核的重要依据。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以提供信息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可以分为“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和“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两个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如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涉及“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政府(如我国财政部)或政府授权的相关职业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对财务报告的产生程序、方法以及格式和内容等做出严格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保护企业产权所有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特定决策提供相关信息,由于企业内部不同经营决策的具体环境、目标、内容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所需会计信息也不相同。正因如此,管理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等具有特殊性。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特征比较如表1-1所示。表1-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比较三、企业会计的目标(一)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在企业,会计部门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原理》一书中,就将会计列为工业企业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

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会计功能,主要体现在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的特征上。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看,企业管理是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因而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子系统。就本质而言,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信息,以便于企业内部及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依照信息论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信息系统包括信息输入、信息转换和信息输出等基本运行环节。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3所示。图1-3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就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原始信息输入”是指将企业有关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经会计确认后使其进入会计系统;“信息加工与转换”是指会计系统按其内在机制(即会计特有的程序与方法)将原始数据予以加工、处理,使其转换成符合系统目标(即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输出”是指企业以特定方式(如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即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

将会计的本质界定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国际会计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例如,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中认为,会计是为“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1959—1972年)于1970年发布的《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认为:“会计是一项服务活动,其职能是提供有关经济实体的数量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以便于决策”;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西德尼·戴维森(Sidney Davidson)于1977年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旨在向利益关系人传输关于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有意义的经济信息的系统,这个经济信息的传输过程包括输出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

在我国的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曾经就“会计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主要形成了“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代表性观点。(二)会计目标与企业目标

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企业会计部门与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一样,具有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因而其行为具有各自特定的目标(即直接目标)。例如,企业销售管理部门的直接目标是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加销售收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直接目标是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对于企业的会计部门而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直接目标是“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企业管理的一般原理看,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大中型企业。因此,在既分工又协作的基础上,企业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必须使其管理行为服从于企业整体的管理目标。从这种意义讲,企业会计的目标必须服从整个企业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说,企业会计的终极目标就是企业目标。

企业会计目标的完整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的终极目标(企业目标),即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企业会计的直接目标,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从会计学及其研究来看,企业会计的直接目标是分析和阐述其他会计问题的起点。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往往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等),足见会计目标之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专门成立“特鲁布拉德(Trueblood)研究小组”,开展“财务报表的目标”研究。在美国会计中,市场导向意识促使早期的会计学者将研究重心移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要(包括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如何提供信息等问题),因而使得会计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目标导向”特征。由于在会计实务中服务于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提供的,因此,会计目标也被广泛地称为“财务报表目标(the Objective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1978年发布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认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含财务报表)应该提供以下信息:(1)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2)对估量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3)关于企业资源、资源上的权利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信息,收益或企业业绩信息,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流转信息,企业管理者责任与业绩信息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还反映企业管理层对交付给它的资源的经营成果或受托责任”。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所确定的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10年11月正式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也称“联合概念框架”),其认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有和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以利于其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相关的决策”。它强调了财务报告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这两类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强调了财务报告信息不仅要满足“既成事实”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需要,也要满足将来可能成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强调了财务报告信息主要用来“作出资源分配决策”和评价“企业管理层是否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使用了所接受的资源”。

总体上看,上述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目标的界定具有一致性,即认为会计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信息”。理论上,将基于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把会计目标定位于向使用者提供于决策有用信息的观点,称为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将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把会计目标定位于资源受托者向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观点,称为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显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确立的会计目标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第二节会计信息一、会计信息的含义与特征(一)会计信息的含义

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企业从会计视角所揭示的经济活动情况,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是指企业在某一时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的分布与结构状况。它主要说明企业在某一时日有多少资产,有哪些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企业有多少负债,有哪些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金、长期银行借款等);企业有多少所有者权益,其如何构成(如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经营业绩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它主要说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各项收入和各项费用的数额,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从事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现金净流量情况,如企业从事产品生产与销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企业购入和转让股票或债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企业借款和还款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等。从会计角度所揭示的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并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与价值、资本等相关的内容,即企业的价值运动或资本运动。与企业的价值变动或资本变动相关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指企业的财务(或理财)活动。因此,会计信息也被称为“财务信息(Financial Information)”。“会计信息”概念是自然科学(如通讯、信息技术等)研究成果被引入会计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一般意义上所讲的会计信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会计信息所意欲说明的企业经济活动情况,或财务活动情况;其二是指“财务报表信息”,即借助于财务报表这种物质形式所披露的信息。实质上,财务报表仅仅是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载体”。(二)会计信息的特征

企业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主要是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信息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衡量企业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的量度单位,可以是实物量、劳动量,也可以是价值量。实物量度如公斤、米、件、台、栋等,劳动量度如以小时计量的工作时间,价值量度如人民币、美元等。对企业而言,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同财产物资具有不同的实物量度,同时,企业有“价值”的财产物资均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反映其数量。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报告,主要是借助于货币量度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信息的处理,主要是针对经济活动的价值信息(货币信息)。就现行会计模式来看,非货币信息不是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重点。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仅仅在对原材料、商品等存货的明细记录、对人工成本的计算等方面辅之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进行计量。

2.综合性

企业拥有的现金、材料、商品、机器设备等财产物资,均具有不同的实物量度,其实物数量不能汇总,但其货币数量可以加总。这充分说明了货币量度作为计量尺度的综合性特征。由于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借助于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经济活动的状况、过程和结果等都可以以货币化的数量信息予以表达。例如,企业期末时所拥有的各种财产物资的总数(即资产总额),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及销售产品的总量,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收入以及发生的费用,企业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经营成果总数,等等。会计信息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既可以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将经济活动效果的单项指标进行比较,也可以将总量指标进行比较,以作出相关决策。同时,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可以将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指标层层汇总,以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

3.连续性

只要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报告就不会中断。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连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每日所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必须依照会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记录,不得遗漏;二是企业会计系统对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必须以上一会计期间的结果为基础,并同时报告至少前后两个期间的比较情况;三是会计系统对企业在前后期间就同一问题的计算与处理,要求采用同样的会计方法,而不得随意变更。会计信息的连续性特征,为系统地了解某一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提供了依据。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基本信息需求

谁需要会计信息、他们需要什么信息等,一直是会计研究面临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原则上讲,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实际上,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社会公众和企业管理层等五大群体。(一)投资者

出于获利的目的,投资者将其资金投入企业,作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钱”(资本)。因而,从产权关系上看,投资者成为企业主要的产权所有者。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实质性分离,也导致了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作为委托方的投资者,将其财产委托给企业经营者去经营管理,以期实现财产价值的保值与增值;作为受托方的企业及其经营者,则承担了一种合理利用与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使其保值与增值的责任。正是由于财产所有权与其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作为财产所有人的投资者无法对其财产进行“日常监管”,而只能借助于履行受托责任的企业定期提供的财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看,投资者主要关心其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收益)。在投资活动中,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呈正相关关系,低风险的投资行为只能获得低报酬,高报酬往往伴随高风险。作为企业的投资者,其主要通过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股利支付能力、未来现金流量等情况来判断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因此,投资者需要企业提供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股本(实收资本)等会计信息,并通过分析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来进行其投资决策。(二)债权人

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包括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和向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即商业债权人)。从广义的产权角度看,债权人也是企业的产权所有者之一,因为它们提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部分财产。只是这种“债权人产权”与“投资者产权”在法律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

作为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以及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主要关心其提供给企业的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能否按期得到偿还和支付;作为向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等商业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所欠款项能否如期偿还。作为企业的债权人,其主要通过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债务支付能力等情况来判断其债权受偿程度。因此,债权人需要作为债务人的企业提供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现金资产、流动资产、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所得税、净利润等会计信息,并通过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来进行其信贷及债权决策。(三)企业管理层

企业管理层包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群体被称为企业的“高管层”,包括企业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以总经理为首的企业管理层的主要职责是实施董事会做出的有关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的重大决策,并负责管理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与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从理论上讲,企业管理层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盈利,以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对企业的全面情况“了如指掌”。这些情况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与前景等。(四)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

对于企业,政府可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管理者”,为确保整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二是如果政府为企业出资,则成为企业的投资者,此时,政府便以企业的投资者身份而享有投资者的一切权益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对于政府没有出资的企业,政府仅仅具有“社会管理者”身份,而不享有投资者的权益(如分得利润或股利)。

就企业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基于整个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而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调节、控制和监督。因此,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需要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体情况,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运营能力等。通过企业提供的有关经济活动的全部会计信息,政府及其经济监管部门可以判别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有效。除监管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外,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还可以作为政府决定经济政策(如税收政策)、统计国民收入等的信息基础。(五)社会公众

对企业而言,社会公众主要作为其潜在的投资者或债权人,因而,社会公众会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情况。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的企业,其是否严守国家政策与法律、是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都会成为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社会公众会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以及社会媒体,了解和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与潜力,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

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两类。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经济分析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企业管理层等则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主要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如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因此,为了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必须经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认可。作为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报表所了解的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只是其管理活动所需信息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以外,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管理活动还需要大量的其他相关信息,如产品成本降低幅度、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等。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其表现为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那些性质(或特性),也称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生产的实物产品(或商品)必须达到既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才能进入商品市场。未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仅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没有达到质量要求的产品不应该进入商品市场参与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同实物产品一样,会计信息也是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一种“产品”。只不过这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其进入资本市场后会为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带来效益。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存在与正常运行的信息基础。作为一种运用于资本市场、具有公共属性的产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不合格的会计信息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会计信息进入市场,无疑会损害作为会计信息产品消费者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设定并颁布。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其于1980年5月专门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10年共同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进一步界定了“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具体内容。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提出了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础。会计的目标在于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对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决策有用,就涉及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定,是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行为的指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因此,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以此为“行动指南”。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实质上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交易与事项的原则性依据。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依据或标准。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看,“两权分离”使得投资者只能借助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及其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因而,设定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就十分重要。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的特殊产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成为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能够平衡的一个支撑点。正是有了明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投资者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够认可会计信息,并据此进行有关经济决策;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还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应的“会计责任(Accountability)”,从而解除企业承担的这种财产受托责任。由于会计信息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也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构成社会经济活动评价的一种标准。(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由许多具体的质量标准构成,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种不同的质量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尽管某些质量特征要求有时难以“兼得”,但这些质量特征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达到最佳。一般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其他质量特征两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1)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Relevance)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换言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同的经济决策,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有两个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会计信息能否帮助信息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并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行为;二是证实或纠正信息使用者过去已经做出的判断或评价,并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行为。

例如,债权人能够根据债务人企业在上一年度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现金资产和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数额,来评价该企业在下一年度的偿债能力,并证实此前其对该企业偿债能力的判断。这说明该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因为该债权人可能会因此而决定是延续还是终止其对该企业的贷款政策。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质量特征,是针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的,包括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因为只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才会关心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包括企业过去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的非利益相关者无需使用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因而也不必要求该企业的会计信息与这些非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相关。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质量特征,是针对整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位)特定的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不同类别的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由于其决策行为的内容不同,因而其各自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例如,尽管投资者和债权人都注重企业整体的经营情况,但投资者更主要地是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债权人则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同一类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其信息需求也不尽相同,如短期债权人主要关注企业的流动资产、现金资产等信息以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2)如实反映。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而不偏离甚至歪曲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质量特征,要求在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揭示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的实质,是要求企业以一种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来披露其财务会计信息,而不以某一特定利益相关者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具有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才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在会计实务中,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按资产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实际成本)计量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合理估计损失与负债,不得随意变更会计计量方法,不得漏记、重记、错记经济交易与事项,不得虚构经济交易,等等,都是会计信息如实反映质量特征要求的体现。

如实反映质量特征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必须绝对肯定或者绝对精确。由于企业所处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计量属性本身的缺陷以及会计计量方法选择的主观性等因素,会计中数量化的信息内容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例如,对固定资产折旧价值进行计量(确定各个年度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时,只能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并采用人为的计算方法,因而其结果无疑只是近似而非精确的。

依据没有如实反映经济现象的信息进行决策或判断,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如实反映的信息质量要求。错误或者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这不仅仅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会严重扰乱社会经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