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8:38:24

点击下载

作者:赵江红,邓海涛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试读:

前言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及其他涉外经贸专业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为了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培养顺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外经贸人才,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科研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本书以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及其他涉外经贸专业学生为使用对象,力求符合高职高专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简明、系统地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措施、经贸问题等。在编写体例上,进行必要的创新,设置学习导航(包括学习目标、资源共享、导入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为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设置了课前任务和课堂任务,在每一个项目的最后还设置了知识与技能实训模块,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必需、够用、实用为标准,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内容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此外,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在书中适当增加了这部分知识。本书是编写小组团体合作的成果。编写的人员均为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充分保证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与质量。本教材的编写分工是:赵江红、吴劭宸负责编写项目一;林家旭、邓海涛负责编写项目二;邓海涛、李启红负责编写项目三;戴昌松、容静文、杨素琳负责编写项目四;李启红、林家旭负责编写项目五;王廖莎负责编写项目六。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很多同事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支持和帮助本书编写及出版的同志及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较紧,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或错误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谢谢!编者2012年6月项目一 国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学习导航】学习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历史和作用;清楚三个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理论。资源索引:1.网络资源:http://www.mofcom.gov.cn/中国商务部网http://www.customs.gov.cn国家海关总署网http://www.ibdaily.cn/国际商报网http://www.chinaintertradeweb.com中国国际贸易网http://www.wto.org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2.阅读材料:《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3.视频资源:《大国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之对外贸易》

导入案例:案例1:2011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局较好,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回暖,加上国内需求增加和扩大进口政策等共同作用,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主要特点是:1.进出口量增价涨,季度出现小额逆差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数量增长15.5%,价格上涨9.5%;进口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数量增长16.1%,价格上涨14.2%。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累计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近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2.主要商品出口增长平稳,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320.3亿美元和118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19.8%。机电产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969.6亿美元,增长27.8%;机械设备出口746.9亿美元,增长15.5%。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7%,服装出口增长18.4%,鞋类出口增长21.6%,家具出口增长19.3%。同时,大宗商品进口大多保持量价齐升,成为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力量。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领先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41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31.7%,进口增长37.4%。加工贸易进出口2919.1亿美元,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7%,进口增长20.9%。民营企业进出口2119.3亿美元,增长41.0%,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5.3亿美元,增长35.4%;进口874亿美元,增长49.9%;出口、进口占整体比重分别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54.2亿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增长24.6%,进口增长25.2%。国有企业进出口1729.5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增长16.4%,进口增长34.5%。4.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一季度,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不平衡状况趋于改善。对欧盟进出口12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出口增长17.2%,进口增长30.6%。对美国进出口976.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增长21.4%,进口增长33.3%。对日本进出口807.8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增长28.1%,进口增长26.4%。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对东盟进出口793.4亿美元,增长26.1%;对印度进出口614.2亿美元,增长24.6%;对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7.7%、34.2%和107.1%。5.广东山东出口贡献较大,中西部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国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增长25.5%。其中广东、山东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3.9%和32%,合计增量占全国增量的42.9%,带动全国出口增长1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42%和29.9%,高于全国增幅15.5和3.4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45.4%和43.8%,高于全国增幅12.8和11.2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一季度对外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在出口增长总体比较正常、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代表我国外贸基本格局发生变化。(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阅读材料,找出对外贸易的专业词汇,思考其反映的中国外贸的状况。案例2: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海尔集团是原青岛电冰箱总厂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创业初期全厂只有一种产品,职工人数不足800人,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以及兼并控股的国际化发展,现企业发展成为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产品,2万多职工,在东南亚、欧洲等地投资设厂,成套家电技术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的一个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海尔集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以现有白色家电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实施国际化和多元化战略,创海尔国际品牌,把海尔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核心能力的大型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一方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以研究开发、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尔子公司或合资企业,为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开拓销售渠道,首先将白色家电产品打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再逐步延伸到黑色家电及其他信息产业的产品。1996年12月,海尔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成立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1997年6月,又在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8月,在马来西亚开办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1999年又到伊朗投资设厂。1999年2月,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海尔将资金投入到美国和北非地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充分利用当地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同时向外辐射,在周边发达国家销售其产品。目前,海尔在国外直接投资之外,为开拓市场,也与当地的经销商实行战略合作,利用他们成熟的销售网络,现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销售网点辐射3万多个,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东的迪拜和欧洲的德国分别建立保证各国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国际物流中心”。在已建立的海外市场中,欧美地区占60%,东南亚地区占16%。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使得海尔成功地回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了使海尔产品能够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巩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地位,海尔建立了海外信息中心产品设计分部,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设计产品。1994年10月,海尔首家海外产品设计分部日本东京产品设计分部成立,其后美国洛杉矶和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加拿大蒙特利尔又先后成立海尔的产品设计分部。在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的同时,海尔还通过参加各种展览会,宣传自己的品牌,如通过参加科隆博览会、法国Confortec展、英国ERS展览会、意大利米兰制冷展、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巴西拉丁美洲国际家电展等国际大型家电博览会,在国际上树立起了海尔品牌的知名度。2004年6月28日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评估,海尔以612.37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显然,海尔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获得了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带来的发展利益。思考:(1)什么是国际分工?(2)为什么要参与国际分工?学习任务一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课前任务:1.查阅资料,解释以下名词并各举两个实例(要以近两年某月、某半年或一年的中国对外贸易数据为例)。(1)对外贸易额(2)贸易差额(3)净进口(4)净出口(5)对外贸易货物结构(6)对外贸易地理方向(7)对外贸易系数2.培养经常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从报纸、电视或网络上收集整理两条与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新闻,并进行简要评论。以小组为单位,每次课派一名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评述。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又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或全球贸易(Global Trade)。(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由于这种交换活动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对外贸易又称为进出口贸易或输出入贸易。

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对外贸易;狭义的对外贸易则不包括服务贸易。

在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常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

①角度不同。对外贸易是对一个国家而言的,国际贸易是对世界范围而言。

②对外贸易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贸易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反映的是世界贸易状况和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2.对外贸易值(额)与国际贸易值(额)(1)对外贸易值(Valueof Foreign Trade):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对外贸易总值,又称对外贸易额。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可分为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及进出口总额。

①进口总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的全部价值。

②出口总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货物或服务的全部价值。

③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例如,中国2010年出口贸易额为15779.3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3948.3亿美元,全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为29727.6亿美元。(2)国际贸易值(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值,又称国际贸易额,通常用美元表示。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为了避免重复计算,一般国际贸易值专指世界各国(地区)出口贸易额的总和。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例如,2010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货物贸易出口值之和为15.24万亿美元,进口值之和为15.38万亿美元,但通常只将出口值之和15.24万亿美元看做是国际贸易额。

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额,由于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常常不能真实地反映贸易的实际规模,因此,需要以贸易量指标来反映对外贸易或者国际贸易的规模。3.对外贸易量与国际贸易量(1)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对外贸易值。这一指标剔除了价格的变动对贸易统计的影响,更准确地表示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2)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其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4.贸易差额与净出口、净进口(1)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对外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表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出超,或贸易盈余;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入超,或贸易赤字;出口额与进口额二者相等,则为贸易平衡。通常贸易顺差用正数来表示,贸易逆差用负数表示。例如,201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顺差额为1831亿美元(即15779.3亿美元-13948.3亿美元)。(2)净出口(Net Export)与净进口(Net Import):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往往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果这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时,叫做净出口;反之称为净进口。

净出口与净进口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或地区)某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净出口说明该国或地区在某一特定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强的能力,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净进口说明该国或地区对特定商品的生产能力较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和依赖地位。

思考:1.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有何区别?2.贸易差额与净进口(出口)有何区别?5.对外贸易条件

对外贸易条件(Terms of Foreign Trade,TOT):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外国进口商品的比率,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来计算的。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所改善;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不利于出口。其计算公式为: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贸易条件可以反映一国宏观上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常用的贸易条件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课堂任务: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讨论中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情况。6.对外贸易系数

对外贸易系数(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又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出口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进口贸易依存度则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一般来说同样开放的国家,越是小国依存度越大,越是大国依存度越小。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或者说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贸易依存度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多数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将不断提高。7.对外贸易货物结构与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Foreign Trade by Commodities):又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100%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贸易额/世界贸易额×100%

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8.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Foreign Trade by Region):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它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和进口货物或服务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某国与该国进出口贸易额/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00%(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某大洲或某国出口贸易额/世界出口贸易总额×100%二、国际贸易的分类(一)按照货物移动的方向分类

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可将国际贸易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叫做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叫做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商品从甲国经过乙国向丙国运送,对乙国来说是过境贸易。乙国既不是进口国,也不是出口国,而仅是商品通过其国境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构成该国的过境贸易。(二)按照交易商品的形态分类(1)货物贸易(或有形贸易)(Goods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实物的输入或输出。如粮食、食品、机器、车辆等商品的输入或输出。

货物进口或出口在通过一国海关时必须向海关申报,海关依据海关税则对进口或出口的商品征税,并列入海关的每日统计。因此货物贸易额反映在一国海关统计和国际收支中。

国际货物贸易中货物的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统计,联合国秘书处于1950年出版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该分类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67章、261组、1023个分组和2970个基本项目。这10大类分别是:0类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为饮料及烟草类;2类为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3类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为动、植物油脂及其他油脂;5类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为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为杂项制品;9类为未分类的其他产品。其中0-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5-8类称为制成品,9类商品属于待分类商品。这种分类方法已被绝大多数国家采用。(2)服务贸易(或无形贸易)(Trade in Service):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形式的商品的输入或输出。如金融、保险、运输、旅游、计算机服务等劳务的提供与接受。

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手续,也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它是构成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旅游业或航运业发达的国家,无形贸易在其国际收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把服务贸易界定为四种形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①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即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就是服务提供方在境内向境外服务消费方提供服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服务内容本身已越过国境。通过电信、邮电、计算机网络、视、听等形式为对方提供服务,如咨询、设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

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反过来即是指服务消费方在境外接受服务。如出国旅游、留学、就医等。

③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就是服务提供者在外国建立商业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开设百货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律师、会计事务所等。这种服务贸易规模大、范围大,是国际服务贸易中最敏感、最活跃、最主要的形式。

④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即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如一国的教师、医生、艺人等在另一国或地区从事个体服务。这类贸易规模小,时间有限。

据世贸组织统计,近几年上述四种方式的服务贸易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大约分别为:跨境交付25%,境外消费15%,商业存在59%,自然人流动1%。从以跨境交付为主发展到以商业存在为主。(三)按照贸易是否有第三国(地区)参加分类(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商品买卖的贸易。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贸易。对生产国而言,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地区)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地区)来说就属于转口贸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简单地说,就是货物通过第三国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转口贸易可以是直接运输,直接贸易也可以是间接运输。

从事转口贸易的大多数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信息灵通、贸易限制少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阿联酋迪拜等。(四)按照贸易统计标准分类

由于自由区、港、海关仓库和入境加工仓库的存在,进入一国的商品并不一定为该国使用,离开一国的商品并不一定由该国制造,因而各国记录进出口商品的统计范围的含义有所不同,形成了两种贸易统计制度:总贸易制和专门贸易制。(1)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进出国境为标准统计对外贸易额的贸易体系,即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目前,采用总贸易体系统计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 System):也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货物进出关境为标准统计对外贸易额的贸易体系,即以货物通过海关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目前,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统计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

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说明的是不同的问题:前者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后者说明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各国的统计标准差异,联合国所公布的各国对外贸易额一般都注明是总贸易额还是专门贸易额。(五)按清偿工具分类(1)自由结汇贸易:又称现汇贸易(Cash-Liquidation Trade)以能够自由兑换的货币为清偿工具所实现的贸易。目前,在国际贸易中,能够作为清偿支付工具的货币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2)易货贸易(Barter Trade):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所实现的贸易,即把进口与出口结合起来,买卖双方有进有出,互换货物,进出基本平衡。易货的商品可以一种对一种,也可以一种对多种、多种对多种。易货贸易可缓解进出口国双方因外汇短缺形成的贸易障碍。

思考:1.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有何区别?2.转口贸易可以直接运输,直接贸易可以间接运输吗?3.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有何区别?学习任务二 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课前任务:查阅资料,各小组查询几个贸易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的贸易1.原始社会初期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2.原始社会后期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在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之后阶级和国家相继形成。于是,到原始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在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据记载,希腊的雅典就曾经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心。此外,粮食、酒及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珠宝饰品、珍贵的织物、香料及奇珍异物都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隶社会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主要从事贩运贸易。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各国。

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到了封建社会中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商品生产的发展,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产生,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在13-14世纪的欧洲形成了南北两大主要贸易区:一是地中海地区,以意大利城市,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为中心;另一贸易区是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德国北部、英国等。

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从长安经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商路——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输往欧洲各国,并从中东、欧洲各国输入香料、药材、农产品、呢绒和饰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陆路贸易外,还开辟了通往波斯湾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贸易。明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不仅陆路贸易有所发展,而且海上贸易也很发达。郑和七次率领商船队下西洋,足迹遍布东南亚、南洋诸岛、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带,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同许多国家保持和发展了贸易和外交关系,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强国。

在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商品仍然主要是奢侈消费品,如东方国家的丝绸、茶叶、瓷器,西方国家的呢绒、酒、珠宝、香料等。

从总体上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仍不发达,进入流通领域的只是少数剩余农产品、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国际贸易并不是社会生产方式存在下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四)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18世纪)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掠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进行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开始广泛使用,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纷纷建立,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相继兴起。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入,国际市场范围日益扩大,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此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195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全部商品出口价值的34.9%。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例增加到50%以上。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使得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50%~60%之间徘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制成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又开始攀升。到2000年,国际贸易中将近3/4(74.85%)的商品是工业制成品。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工业革命后曾经处于重要地位的纺织品、服装等轻纺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工业产品的地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包括汽车在内的交通和机器设备、电气电子产品以及化工产品。(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的结果,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不仅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也逐渐由上升转为停滞或下降。与此同时,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在主要耐用消费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务业出口总值为800多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元,1990年又翻了一番,为8962亿美元,2000年则达到16136亿美元。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22%左右。服务贸易已上升到与货物贸易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三个主要协议之一。(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工业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贸易的模式是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矿产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即所谓的“南北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制造品贸易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和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都在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之间的贸易量占当时世界总贸易量的不到40%;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1%;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为47%左右;到了2000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将近50%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如果把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算上,这一比例则更高。1999年,全部工业国家73%的出口产品销往其他工业国家,有68%的产品从其他工业国家进口。(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组织(EFT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南美共同市场(MER-COSUR)、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AFTA)、东南非洲自由贸易区(COMESA)等。合作程度稍高的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如欧盟。几乎所有的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从1948年到1994年的26年中,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共签订了124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议,而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的6年中,世贸组织已收到了100项成员国参加区域自由贸易的通知。(5)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增强,且更加隐蔽化、管理化。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各发达国家倾向于贸易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逐渐兴起。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其保护手续更加隐蔽,更具有针对性。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6)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作用大大增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国际贸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当代的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在变动中增长

世界贸易经过20世纪90年代头几年的疲软后,1994年开始出现强劲增长的势头。1985-199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8%,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速的下降,世界货物出口增长也随之下降,1991-1993年间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长率低于5%。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长率的提高,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速也相应提高。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4%,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增速。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其中货物贸易额达4.89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1.17万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世界贸易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速增长期。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恢复,国际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贸易在2010年出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全球货物出口额比上年增长22%,见表1-1。表1-1 2009-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单位:%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9月20日。2.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1)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猛,规模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其年增速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从部门构成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服务增长尤快,超过传统上占重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业,在世界服务出口额中占46%;旅游次之,约占30%;运输居第三位,约为24%。(2)高科技产品,尤其是电信产品的贸易增长迅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革命使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信息时代”产品,如现代办公化及电信设备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在1983-1993年的国际贸易中,办公和电信设备贸易发展速度高达13%,位居同期各行业增速之冠,其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4.2%提高到1993年的10.4%,成为所占比重最大的贸易商品。(3)“绿色产品”市场广阔

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环保意识崛起的年代,90年代是环保付诸行动的10年。在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一场“绿色革命”方兴未艾。许多发达国家把生态研究与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置于重要地位,“绿色产品”开发速度加快。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它的建立,一方面维护了1947年关贸总协定形成的多边贸易体制,另一方面又加强和健全了这种多边贸易体制。目前其成员已达148个,基本上包揽了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所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4.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5.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1)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1993年世界上共有3.5万家跨国公司,分布在全球的附属公司(包括子公司)共有17万家。其中,90%属于发达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只有2700家。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万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达到27万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万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2)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他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大约五分之一的全球外国资产。(3)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方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1995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与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4)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内部贸易通常称为“无国界经济”。6.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协调管理贸易(有组织的通过协商进行的自由贸易)趋势明显加强。学习任务三 清楚三个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产生了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他的绝对优势理论从各国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进一步从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赫克歇尔和俄林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该著作中,他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劳动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中不同的职业分工和交换来解释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做靴子、鞋匠不会缝衣服,而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一样。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不如购买别国的产品来得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绝对优势来自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自然优势是一国的土地、气候、资源、人口等优势,而获得性优势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技术或技巧。在贸易理论上,斯密的这一学说被后来者称为“绝对优势论”或“绝对利益理论”。2.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说明

假设国际贸易中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表1-2、表1-3所示。表1-2 分工前的生产情况表1-3 分工后的生产情况表1-4 国际交换的情况

由表1-4可见,生产同量毛呢,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亚当·斯密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3.绝对优势理论评述

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他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存在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但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地论述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此著作中,李嘉图系统地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他指出,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绝对优势并非必要的条件,即使一个国家生产各种产品,其资源的投入都比另一个国家多,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该国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效率不同,因此该国仍然存在着比较优势,相对而言仍然具有比较强的部门,而另一个国家各个部门的生产都具有优势,但是,相互之间也可以比较,相对而言,有的部门所具有的优势更胜一筹,也存在着比较优势。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为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2.比较优势理论的例证说明

李嘉图仍沿用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表1-5国际交换的情况

葡萄牙生产毛呢的成本是英国的90%(即90/100),葡萄牙生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