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全新修订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3:48:03

点击下载

作者:卡尔·马克思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本论(全新修订版)

资本论(全新修订版)试读:

关于本书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如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全部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关于作者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里尔市,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1844年8月底,马克斯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1846年5月,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该书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在晚年以主要精力研究和写作了《资本论》第二、三卷。既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也是有产阶级的必读经济学经典

总序

回望历史深处,每一代学人都会深切地感到有一些书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些著作成为塑造历史的关键力量,改变了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人类社会。可以说,正是这些决定性的经典著作决定了我们今日的世界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一个样子。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到如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文明时代,正是靠了一代代思想伟人奉献的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才实现的,正是靠了这些经典著作的荣光,才照亮了人类走出野蛮、步入文明的道路。

我们编选这套“决定经典·图释书系”,就是要让一代代思想伟人的经典著作达到更为普及的程度。我们希望这些经典著作像它们曾经在历史中发挥过的巨大作用一样,在读者的个人生活中也产生深刻影响。就像这些经典著作曾改变历史进程一样,它们同样也可以改变读者的个人命运,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对“决定经典”的定义是:每一代读者怀着先期的热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总会找来认真研读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都毫无例外地对人类历史、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套书系注定是开放式的,也注定是规模宏大的。举凡人类社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各种类别的经典著作都在我们的编选视野中,这套书将展现人类文明的相对全面的进步阶梯。我们希望单是这套设计精美的书摆在书架上的样子,就可以让读者产生深厚的历史感觉,为自己能够与思想伟人们朝夕相伴而自豪。

我们编选“决定经典”的信念中,自然包含了关于经典的诸多必不可少的普遍性描述。首先,经典在内容上一定是具有丰富性的,理所当然地将涵盖人类社会、文化、人生、科学、自然、历史和宇宙等方面的重大发现和观念更新,它们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人类传统的形成,完善了社会生活,推进了人类历史。其次,经典当然是富于创造性的,其思想在产生之初必然是全新而动人的。再次,经典当然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其活跃的思想不仅仅适用于过去,也必然适用于今日,也必然适用于未来,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可以影响人生。还有一点,经典必然是具有可读性的,经得起任何人的反复阅读,并能使读者变得更加成熟,也变得富有思想。

我们深知要让这些经典著作达到更为普及的程度,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需要做很多更为细致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一代代思想伟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结晶,其篇幅都是宏大的,从行文逻辑到思想点滴都是尖端的,永远富于创造性,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打磨,都不会缺失初生时的那种勃勃生机。几乎任何时候,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都可以丰富读者的大脑,启迪读者自己也变得思想生动而睿智。但是,这些思想伟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因其独创性而显得高妙异常,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般读者难以望其项背的,这对一般读者亲近这些经典著作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影响,在普及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我们深知如何克服这些阅读心理的影响,而这正是使这些经典著作达到更为普及的程度的关键。这是我们采用“图释”的编辑方式来出版这些经典著作的根本原因。我们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做了两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一是在文字上力求精确、简练和传神,使全书体系更为完善。二是精选相关图例。凡是有助于理解该书思想的图例,我们尽量列入,按有机的历史顺序加以编排,使该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并辅以精准的图片说明,让该书中的深奥思想变得晓畅易懂。这些深奥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物体系和实质影响都以简明百科全书式的解读得以清晰呈现,使读者能够在相对轻松的阅读中更容易地把握伟人们的思想要点。

我们深信,经过辛苦努力编选的这套“决定经典·图释书系”,可以实现一个对读者而言非常现实的目的,那就是:一切尖端的思想都可以轻松理解,一切深奥的经典都可以改善读者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所梦想的。决定经典书系编委会2011年3月

原版序

现在,我把《资本论》第一卷献给读者。它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许久,是因为多年疾病使我的工作一再中断。

在第一章中,我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作了概述。这样,既是为了本书内容的连贯和完整,同时,也改进了叙述方式。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书只是简略提到的那些论点,在本卷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相反,前书中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本卷只是简略提及或者干脆省略。

万事开头难,各门科学莫不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最难理解。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内容则极其简单。两千年来,人类对这方面所进行的探讨和努力,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结果。可是,人们对那些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为何如此?因为,研究已经发育的身体比研究身体的细胞更容易。分析经济形式,只能用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进行。然而,对于资本主义,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在那些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对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的确如此,但这是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解剖的那种琐事。

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这本书并不难懂。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学一些新知识、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物理学家多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充分、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研究,或者,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在本书中,我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迄今为止,实行这种生产方式最典型的地方是在英国。所以,在理论阐述时,我主要以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认为德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远远好过英国工人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当头棒喝:对不起,先生,这正是说的你们的事情!

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规律必然要引起激烈的社会对抗,但问题本身并不在于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而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性及其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国家的社会状况的今天,就是工业较不发达国家的明天。

在德国已经完全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方,比如工厂,由于没有工厂法,工人的情况比英国还要糟糕得多。在其他方面,德国也同西欧所有国家一样,既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现代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灾难压迫着我们,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而陈旧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使我们受苦的,不仅有活人,还有死人。死人控制了活人!

与英国相比,德国和西欧大陆国家的社会统计资料很贫乏。但就是这点有限的资料,也能够把那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帷幕揭开一道缝隙,使我们能够窥见幕内的真相。如果德国政府和议会也像英国那样,能够组织委员会并指派专人定期调查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能够像英国委员会那样,有公开调查真相的真正权力;如果在调查中,能够找到像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情况以及居住生活条件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调查人员,那么,调查的情况就会使德国民众大吃一惊。柏修斯用一顶隐身帽把自己隐蔽起来,以便有利于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严严实实地遮住,以看不见为由而否认妖怪的存在。

不要掩耳盗铃。正如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等阶级拉响了警报一样,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响了警钟。在英国,社会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当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整个欧洲大陆。到那时,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则要根据工人阶级自身发展的程度而定。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姑且不论他们的动机是否高尚,其切身利益也迫使他们必须废除那些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因此,我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立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也不能跳过更不能用法令来取消社会的自然发展阶段。尽管,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为了避免产生误解,需要简单说明:我绝不用玫瑰色来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本书中所涉及的人,只是一种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的发展过程。作为这些阶级中的个体,不管他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但在社会意义上,他必定是这些关系的承担。并且,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那些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全都暴露出来,并让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英国高教会派可以饶恕对它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展开的攻击,却不会允许你攻击它关于现金收入的那三十九分之一。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变成了一种很轻的罪。尽管如此,社会的进步却是不可阻挡的。以几星期前发表的蓝皮书《就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陛下驻外使团的信函往来》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蓝皮书中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他们对现有劳资关系的变革已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将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法官的紫衣黑袍不能遮掩的。奇迹不会在明天出现,但它已经透露出这样一种感觉:现有的社会制度不是一块铁板,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三卷即最后一卷将探讨理论史。

我欢迎任何科学的批评意见。但对于舆论的偏见,我从不让步。我仍然相信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卡尔·马克思1867年7月25日于伦敦

导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斯大林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最后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同燕妮结婚后迁居巴黎。1844年创办《德法年鉴》。同年与恩格斯见面,从此与之成为一生的朋友。同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驱逐,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再次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种认识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他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1849年夏末,马克思再次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1867年《资本论》(

第一卷

)出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病逝。

那个时候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与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深入研读过1500余种各类著作,做了100余本的摘录和笔记。每天上午九点他就来到这里,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离开,即使回到家了,他也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每天晚上,他都要忙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博物馆中他常坐的座位下边的地板上,至今仍有他思考时用脚踏出的凹印。他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理论。终于在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其余各卷在1883年他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资本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资本家为工人干的活付钱,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合理,然而这并不是“等价交换”,因为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比自己所得的报酬多得多,如一个工人劳动一天所得报酬为10元钱,而他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10元,可能是20元,也可能是30元,或者更高。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10元或20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走了。他还指出,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而这在今天,已被验证为一个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扛鼎之作。马克思曾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可以说,《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便是剩余价值。《资本论》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资本论》共四卷。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他写到:“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他就逝世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考茨基整理,把它当做独立著作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其被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资本论》全书以英国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适用于英国,而是适用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论》创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用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世界。他像黑格尔一样,相信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同时,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还对古典经济学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将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列宁说过:“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被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进行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使人类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马克思在其中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较之一百多年前,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本论》的基本理论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时间的长河中,《资本论》的意义越发显得深刻。当今社会,经济学已不仅是经济学家堆砌案头的枯燥著作,它已变成了普通人顺应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通过它,我们甚至可以洞悉到财富的奥秘。而对于想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其中的经典,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下更是如此。阅读《资本论》已经成了一种需要,成了一种流行。

本书第一、二卷由曾令先编译,第三卷由卞彬、金永编译。第一卷资本家意识到,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必须使自己的商品的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资本家使用机器,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劳累和辛苦,而是为了降低商品的价值。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都承认,采用机器,将对那些首先成为机器竞争对象的旧有手工业和工场工业中的工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棉花收购事务所 德加 油画这是画家在19世纪美国的一家棉花收购事务所看到的景象。棉花出售者与收购者讨论着棉花的质量和价格,显得十分忙碌;另外一些人各行其是。画面色调苦涩,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商品对人性的异化。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商品所有者与此不同,他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弥补了商品所缺乏的感知其他商品具体属性的能力。对商品所有者来说,他所占有的商品对他自己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他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商品

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也是人类劳动力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是这种财富的基本元素。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苏伊士运河 佚名 铜版画 1869年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交通航运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当时经济的繁荣程度。因此,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统治者,无不注重修建良好的航运设施以缩短航运时间。图中的苏伊士运河,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1869年11月17日,首只船只驶过苏伊士运河。它大大缩短了亚欧大陆之间的航运时间,是诸帝国经济扩张的生命线。

商品首先是一种利用自身属性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物品。

物品的有用性,使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这种有用性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因此,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的载体或财物。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是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如铁、纸、小麦、金刚石等,它们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就不同。并且,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量是以一定的规定性为前提的,商品的性质不同,计量的商品尺度也就不同,例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查获私酒 资料图片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德国在各个行业的领先地位。其中食品工业迅速崛起,私酒酿造成为美国一大行业。1923年,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禁止酿造、出售和进出口酒精饮料。图为警察在佐治亚州查获的大批私酒。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例如,单个物品不是劳动产品,虽然它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固而不能成为商品。比如空气、山川河流、天然湖泊等。同样,单个物品尽管有用,而且也是人类劳动产品,但生产者生产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用于交换,那它也不是商品,如果要将它变为商品,则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它当做使用价值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另外,物品虽然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如劳动生产中的报废产品。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超市 资料图片工业化的资本主义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基本元素,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图为美国一家超市的销售景象。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例如,一只羊可以换100公斤谷物,100公斤谷物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可以同许多种不同的商品交换,因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并且在交换中,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例如:100公斤小麦=10公斤铁,说明在这两种不同的物品里面,存在着一种等量关系。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凝结了所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这共同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一切商品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正是在于它们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纺纱车间 佚名 外国插图 19世纪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研制出了纺纱机以后,纺织工业便开始了一场真正的革命。1820年,欧洲大陆基本上用上了效率更高的纺织机器。机器大工业把人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图中,纺织女工们正在纺纱车间认真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交换价值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属性,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商品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则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如果这样,那么,是否一个人付出的劳动越少,技术越不熟练,制造商品花费的时间越多,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呢?肯定不是。因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即一般情况下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而体现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劳动力,在这里是被当做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而这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由无数的单个劳动力构成。我们知道,在现在同一社会条件下,计算商品价值的劳动量不是参照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自英国纺织业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原来的织布时间缩短了一半。但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仍然同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前一样多。那么,这时手工织布工人一小时的个人劳动只相当于现在同一社会条件下半小时的社会劳动,而手工织布工人一小时劳动的价值也只有它以前的一半。纺织厂内景 插图 1874年工业化是自从农业、铁器和轮子问世以来,欧洲历史上最为重大的生产力变革。它在一个半世纪以内,把农民、工匠阶层转变为机器操作工人和簿记员阶层。同时结束了农业年代久远的领先地位。工业化使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文化演进所造成的分化以后,再一次走向文化趋同。图为1874年,法国奥尔良的一家大型纺织厂内的生产图景。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力取决于多种情况,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应以及自然条件等。总之,社会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凝结在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也就越小。反之,社会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长,该物品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成反比。排队买肉的德国主妇 历史资料 1923年1923年1月11日,法国、比利时的10万联军开进德国西部重要工业中心鲁尔地区。从此,德国经济情况急剧恶化,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医药、食品严重短缺。在商品交换中,尽管商品价值未变,但商品供应总量的下降,导致商品交换价值的恶性膨胀。图为鲁尔事件后德国主妇排队买肉的情景。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以1件上衣和10码麻布为例,假定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即10码麻布=W,那么1件上衣=2W。

上衣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上衣,就需要进行特定形式的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由生产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决定的。这种以一定的具体形式进行的有用性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它与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每件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性的有用劳动。裁缝生产出上衣,无论是自己穿还是出售给他的顾客穿,上衣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同样,上衣和生产上衣的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裁缝成为专门职业而有所改变。只要人类存在,就有穿衣的需要,在裁缝这种职业产生以前,人们已经缝了几千年的衣服。但是,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才能被创造出来。因此,有用劳动,即具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现在,我们放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阐述商品的价值。

上例中,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么,20码麻布的价值量就等于1件上衣的价值量。上衣和麻布都是具有相等价值的实物,是人类劳动的具体体现。但缝和织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然而在某种社会状态下,同一个人既可能缝也可能织,这只是同一个人的两种不同劳动方式。如果把劳动的具体形式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尽管缝和织是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但二者都是无差别的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理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力耗费的两种不同形式。

因此,正如在分析上衣和麻布的价值时抽去它们使用价值的差别一样,在分析创造这些价值的劳动中,劳动的有用形式即缝和织的区别也被抽去。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定目的的人类劳动同布和纱的结合,而作为具有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同样,这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之所以算做劳动,并不是因为它们同布和纱发生了具体的劳动关系,而是它们都包含了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正是由于缝和织不同的劳动方式,它们才形成了上衣和麻布的使用价值。

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上的耗费,也是人类劳动力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弹药厂工人 资料图片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差别劳动的凝结,抽象成商品价值。图为美国一家弹药厂生产弹药的情况。马克思和燕妮的结婚证书 资料图片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的特里尔,与出身贵族的燕妮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1836年夏天,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里尔向燕妮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直到燕妮的父亲去世一年之后的1843年3月,他们才在克罗茨纳赫举行了婚礼。图为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婚证书。纽约人在哈莱姆 佚名 摄影 1900年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类型,具有历史的特征。1900年,尽管汽车工业已经开始发展,但是马拉车仍然是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图中,有钱的纽约妇女驾着马车在哈莱姆街上游玩。纺纱车 佚名 水彩 18世纪从人类开始驯养动物时起,就开始制造并使用纺织品。美索不达米亚人把羊毛搓成蓬松的毛线来织布。自发明脚踏纺纱车后,纺纱比以前又快、又省力,缩短了劳动时间。价值形式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使用价值或商品的各种具体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自然形式。因为它们既是有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性:以使用价值表现的自然形式和以交换价值表现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像商品的使用价值那样可以被人们感觉到,在商品的价值中没有自然物质,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也看不到它的价值。只有作为人类劳动载体的时候,商品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因此,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只有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现在我们回到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来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即怎样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

商品的价值只是一个概念,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交换价格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研究价值形式的发展,就可以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货币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最后结果。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最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的价值关系。由于一切价值形式的全部秘密都隐藏在简单的、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这个形式确有一定难度。

最初的商品交换,只是一种个别的行为。那时,没有商品生产,人们只是把偶尔剩余的产品拿去交换。于是,一种商品的价值便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简单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20码麻布=1件上衣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麻布)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衣)上。前一种商品(麻布)起主动作用,也就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它的价值被相对地表现出来。后一种商品(上衣)起被动作用,即处于等价形式上,它是表现前一种商品价值的介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个要素,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这两种形式总是表现在通过价值表现而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例如,在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个等式中,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通过上衣而得以体现,上衣则只能充当等价物而不能同时成为相对价值形式。若要体现上衣的相对价值形式,等式则变成1件上衣=20码麻布,这时,等价物就是麻布而不是上衣了。因此,同一商品在同一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形式是互相排斥的。骆驼商队 插图 水粉19世纪阿拉伯半岛西部有一条连接亚欧的重要商道,叫汉志。东方的商品经海路运到也门,然后由骆驼商队运到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商人们经常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路线结成商队而行。商队的规模很大,有的多达上千只骆驼。丝绸之路 地图丝绸之路指汉朝时期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大量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它东起长安,西出阳关、玉门关,经河西走廊、西域,跨越葱岭,向西直到西亚和欧洲。

一件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要发现一件商品的价值表现怎样隐藏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必须撇开这个价值关系中的质和量的关系,首先应该考察它的质的方面的关系。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种物质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论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件上衣,麻布=上衣是这一等式的基础,只有把等式两端的商品还原为同一性质的东西,然后才能比较它们的量。在麻布=上衣这一等式中,这两个被看做质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麻布的价值是通过它同上衣的交换关系得以表现,而上衣则以自己充当麻布的等价物来表现,上衣是价值的存在形式,是作为价值物出现的。扇贝 资料图片玛雅文明,又称马亚文明,古代美洲马亚人创建的文明。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为中心,公元前3世纪就有象形文字出现,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数学、天文学、历法等。10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为西班牙所毁灭。此图为货币雏形。玛雅商人用这些贝壳来交换棉花和布匹。

我们知道,商品作为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这种价值性质是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显露出来的。离开了交换关系,孤立地看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说明商品体包含着价值,并不能说明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因此,只有在麻布=上衣这一等式中,织麻布的劳动和缝上衣的劳动才能实际地转化为共同的量,即化为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一种具体劳动,缝上衣的劳动与织麻布的劳动是有区别的,但是,缝与织都具有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由此可以证明织创造出的价值与缝创造出的价值没有任何差别。通过这种间接的方法说明,只有在不同商品的等价交换中,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体内的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表现。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价值形式。在这种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还是很不充分、很不完全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扩大,人们用来交换的产品增多了,交换逐渐变成一种经常的活动。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同很多种商品相交换。于是,简单的价值形式就逐步地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20码麻布=1件上衣,

或=10磅茶叶,

或=40磅咖啡,

或=1夸脱小麦,

或=2盎司金,

或=1/2吨铁,

或=其他商品。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只是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其他商品上。也就是说,麻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上衣上,而且还表现在茶叶、咖啡、小麦、金、铁等许多其他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便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因为形成这个价值的劳动现在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一种等值劳动,其他任何一种人类劳动都与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种劳动具有怎样的自然形式,即不管它是上衣、小麦、铁或金。因此,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某一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此时,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得以扩大。每一种商品,如上衣、茶叶、小麦、铁等,都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充当等价物,而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同时,由于经常进行交换,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也就和它们包含的价值更加趋于相等。

在扩大的价值关系中,处在等价形式上的每一种商品,如上衣、茶叶、小麦、铁等,都成为麻布的等价物,充当有自己特殊自然形式的价值体。每一种充当等价物的商品,都与其他等价形式并列。同样,各种不同的商品体中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就成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多种特殊的实现形式或表现形式。硬币 历史资料随着一般等价物的相对固定,货币形式便应运而生。从古代吕底亚人最早制造硬币至今,已有2700年历史。①北美印第安人用贝壳、念珠穿制的腰带作钱币;②第一种青铜铸的形如锄头的中国钱币;③、④贵金属造的钱币的重量代表价值的大小;⑤、⑥现代硬币的金属价值几乎为零,它把代表的价值印在面上。作为原始货币的贝壳 资料图片“货”是形声字,上声下形;也可以说是会意字,“变成钱币”之意。这个“贝”,即中国古代用作钱币的贝壳,称为“贝币”。中国在西周时期用齿贝作货币。后来有仿制品如珧币、蚌贝、骨贝、石贝、铜贝等,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图中,是当初作钱币的贝壳,左为贻贝,右为鹦鹉螺。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存在着以下的缺点:

从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看,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每当有新的商品进入交换中,价值等式连结成的锁链就会延长。第二,价值表现是杂乱的,因为它表现在种类不同而且互不关联的商品上。第三,每一种商品都有不同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其价值表现是不统一的。伦敦码头 佚名 油画 19世纪初伦敦,英国首都。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1605平方公里,18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航空站之一。图为19世纪繁忙的东伦敦港。证券交易所 佚名 油画 19世纪16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兑换银行成立,取代了收费高昂的私人兑换处,从此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商人可以开户、存入或转移款项,可以兑换成当地通货或者现金。金融交易在股票交易所进行。图为19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

从等价形式看,第一,由于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都是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并且会排斥其他的等价形式,所以存在着局限性。第二,虽然每个特殊的商品等价物中包含着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但都只是人类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因而是不充分的。一般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这表现在每种商品都有许多的价值形式。这样,商品就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表现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弊端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困难上。例如,一个人想用小麦去换茶叶,但是有茶叶的人却不需要小麦,只需要上衣,但有上衣的人却不需要小麦,只需要咖啡,只有有咖啡的人才需要小麦。这样,有小麦的人必须先用小麦去换咖啡,再用咖啡去换上衣,然后再用上衣去换茶叶。交换的这种困难,注定了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要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1件上衣=20码麻布

10磅茶叶=20码麻布

40磅咖啡=20码麻布

1夸脱小麦=20码麻布

2盎司金=20码麻布

1/2吨铁=20码麻布

x量商品A=20码麻布

其他商品=20码麻布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各种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麻布)来表现。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既是简单的,又是统一的,因而是一般的。既然各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一种商品上,那么各种商品的价值也就可以通过这种商品来相互比较了。这种用来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商品就成了一般等价物,人们用一般等价物就可以换到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

与前两种价值形式相比,一般的价值形式有以下变化:

从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方面看,一般的价值形式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例如表现在麻布上,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能通过麻布表现出来。每个商品的价值由于与麻布等同,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能够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因此,只有这种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或者使它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富兰克林·罗斯福像192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袭击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仅美国就倒闭了数千家银行。1933年初,罗斯福接任美国总统。他一进白宫就宣布实行新政,对所有银行停业整顿,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并分期分批地使各银行重新开业。1934年初,又宣布实行黄金储备本位制,固定了黄金价格。密西西比河上的皮毛贩子 宾厄姆 油画 1845年平静单纯的画面和开阔而简练的空间处理,带给观众以19世纪中期美国中西部那种仿佛刚刚觉醒过来的清新。商品,在它诞生的每个环节,都流淌着劳动者的血和汗水,在本图中,作者把密西西比河上的皮毛贩子的生活描写得朦胧、清新而富有诗意。交换 历史资料 版画 17世纪商品所有者把自己的意志体现在商品中,在交换过程中,只有互相符合对方的意志,交换才能成功。图中描绘的是中世纪市场上商品交换的情景。买东西的人喜欢测试商品,讨价还价;流动商贩带着商品四处兜售,以货易货。热那亚借贷者 佚名 油画 15世纪货币体现商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一切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证明它是社会劳动生产品,是价值物。货币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生产关系。从中世纪起,货币就成了高利贷者剥削、占有他人劳动的工具。图中的中世纪时期,信贷已经成为主要的商业活动之一。

现在,一切商品,不仅表现为在质上具有与麻布等同的形式,而且在量上也可以同麻布相比较。由于所有商品都用同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所以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可以互相反映。例如,10磅茶叶=20码麻布,40磅咖啡=20码麻布。因此,10磅茶叶=40磅咖啡。或者说,1磅咖啡所包含的实体劳动,只等于1磅茶叶所包含的实体劳动的1/4。

与相对价值形式相适应,等价形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性质的相对价值形式,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织,这种生产麻布的私人劳动,也就从一般社会形式,变成了人类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这样,商品价值中的劳动被物化,是被抽去了具体形式的抽象劳动,把一切具体劳动都现实地转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因此,一般价值形式是所有商品交换关系的反映。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都具有人类一般劳动的性质,这种人类一般劳动性质形成生产商品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

一般价值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以是任何商品,但这种商品不是固定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当一种商品被其他一切商品当做等价物排挤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都通过这种商品统一地表现价值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买卖瓷器 佚名 壁塑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但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无法形成等量关系,所以,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商品种类的增加和交易活动的更加繁荣。图中,人们正在集市上进行瓷器交易。货币形式

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上,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这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应运而生。这时,交换的商品增多了,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这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上。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般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20码麻布=2盎司金

1件上衣=2盎司金

10磅茶叶=2盎司金

40磅咖啡=2盎司金

1夸脱小麦=2盎司金

1/2吨铁=2盎司金

x量商品A=2盎司金

商品的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价值形式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从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商品价值形式的每一次过渡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只有由一般的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金代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金能够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金是商品,也有价值,在以往的商品交换中,金或者在个别的交换行为中起个别等价物的作用,或者与其他商品等价物并列起特殊等价物的作用。一旦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在货币形式上,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由黄金或白银来充当。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由此可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商场 资料图片1850年,第一家在同一商场内销售不同物品的百货公司在巴黎开张。1930年,自助商店在美国出现。当时的超级市场还没有停车场及手推车。如今,甚至不用出门,就可以邮购或电话购物,甚至网络购物。图为现代商场。商品拜物教

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了神秘色彩。其实,就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是从商品依靠其自然属性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看,还是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的角度看,它都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商品只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品。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来表现的。这些劳动产品,由生产者生产并受生产者支配,生产者可以将它们消费掉,也可以把它们拿去送人。可是,一旦这些劳动产品成了商品,就不是全由生产者支配了。因为,作为商品,它们要被拿到市场上出卖,至于能否卖掉,是赔还是赚,就不由生产者决定了,生产者反而要受市场上一种无形力量的支配。这样,商品就成为一种独立于商品生产者之外的神秘力量,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而商品生产者就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商品。

商品的神秘性质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首先,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其次,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本身。因为,不管各种有用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如何不同,但从性质上说,都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但劳动的这一特点,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因此,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也没有什么神秘的。

商品的神秘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劳动产品一旦变成为商品,一般人类劳动就表现为商品价值,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力耗费的劳动量,就是计量商品价值量的形式,因此人类劳动的社会关系也就表现为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虚幻形式。可见,一旦把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就会打上拜物教的烙印,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而产生神秘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所谓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是指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要知道,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是私人劳动的产品,并对产品实行私人占有。另外,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这种私人劳动又是整个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这种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生产过程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发生社会经济交往,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产者而言,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与物之间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