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研究与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0:55:49

点击下载

作者:顾一煌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推拿研究与应用

推拿研究与应用试读:

前言

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拿起源于人类的本能,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然而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对于推拿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甚至远远落后于中医的其他学科。

在科学快速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优越性的今天,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为重视“治未病”,推拿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书在比较系统地介绍推拿基础知识的同时,介绍了现代对于推拿方方面面的研究。在推拿的发展上,介绍了古代著作对于推拿的影响;在推拿手法上,在介绍手法操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现代对于常用推拿手法的研究;推拿治疗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推拿的适宜病谱,具体疾病上,介绍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推拿治疗、推拿研究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历版《推拿学》教材和部分推拿著作的优点,从推拿自身的特点出发,在介绍推拿基础和推拿临床的同时,突出了推拿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推拿学科框架的完整性。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体现了推拿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严谨性、实用性。我们精心设计、编写,反复修改,但由于水平有限,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可作为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推拿爱好者使用。

概论

推拿是推拿医生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推拿的研究主要从推拿起源、发展、作用原理、临床治疗、疾病预防等方面开展。

推拿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中医临床学科。推拿医生不仅要通晓中西医基础知识、诊断及辨证论治方法、推拿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能适应推拿临床工作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手法操作技能。

在医学基础理论方面,要特别强调针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理论,以及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物理诊断等内容的学习。尤其要熟知人体的解剖结构、运动生理、神经分布和十四经络的循环、常用穴的位置和作用等,这些在推拿临床上尤其有实用价值。

在专业技能方面,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功法及其练习方法,按步骤进行认真练功。在练功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锻炼,而且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即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将来长期从事推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练习各种推拿手法。严格按照动作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保质保量、按步骤地完成基本练习、人体练习与常见病操作练习三个基本阶段的训练。第三,认真学习本教材有关推拿治疗的内容,并随时找机会临证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掌握了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就能达到《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患者不知其苦”的境界。第一章推拿的名称、起源与发展第一节推拿名称考证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案扤、折枝、眦媙、扶形、摩挲,其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

按摩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记载。《素问·血气形志篇》和《灵枢·九针论》均载“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调经论》有“按摩勿释”的论述。作为第一本推拿专著的《黄帝岐伯按摩》对按摩肯定有更详细的论述,惜已失传。《周礼注疏》载:“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饮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按摩二字均从“手”旁,说明其动作与手有关。“按”,《说文解字》释为“下也,抑也,止也”,也就是下压、遏止之意。“摩”,《说文解字》释为“研也”,即回旋摩擦之意。

按:《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唐代王冰注:“按,抑按皮肉,,谓捷举手足。”明朝吴昆注:“按,手按也,,足踹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跷,春不衄。”“跷”与“”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至于按摩与按跷的区别,唐代高僧慧琳早有论述:“凡人自摩自捏,申缩手足,除烦去劳,名曰导引;若使别人握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一切经音义·按摩》)。”导引是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为特点,又作道引。《庄子·刻意》:“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圣济总录》的“按摩”专论对按摩、导引的义界做了明确的划分:“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可见,按摩、导引,实不相同,按跷乃两者的合称也。

乔摩:又作“矫摩”,出自《灵枢》。《灵枢·病传》说:“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乔、矫,通“跷”,指引,即古代导引。摩,指按摩。故乔摩义同按跷,为按摩、导引之合称。《仓颉篇》:“矫,正也。”《易·说卦传》宋衷注:“曲者更直为矫,直者更曲为揉。”一说矫通桥,是举之意。汉刘向《说苑·辨物》:“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阴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

案扤:仅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石挢引,案扤毒熨……。”案,通“按”。案扤,“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索隐》)”。显然,案扤也是按摩、推拿的古称。百衲本《二十五史》误作“杭”,乃刻工之失。

抑搔:见于《礼记》。《礼记·内则》说:“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郑玄注:“抑,按;搔,摩也。”可见其文“抑搔”指“按摩”。其法亦可用于治疗皮肤疾患。

折枝:见于《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979年版《辞海》释:折枝,“古来有三种解释:(1)折取树枝;(2)按摩搔痒;(3)弯腰行礼”。此处“折枝”,当为古代按摩又一称谓也。即按摩肢节之意。汉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后世陶弘景总结编撰的《真诰》,介绍了一种道家传授的用以治疗“风痹不授”(中风肢体瘫痪)的以关节被动运动手法为主的“北帝曲折”法,与此法近似。

眦媙,又作“眦揻”、“揃揻”。《庄子·外物第二十六》说:“静然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修老。”郭象注:媙,“亦作揃,子浅反。三苍云:‘揃,犹翦也。’《玉篇》云:‘灭也。’媙,本亦作揻,音灭。”眦,指眼角,揻,《广韵》释为“手拔也,又摩也”。故眦揻,指的是按摩眼角,是古代按摩的一种操作方法。

段玉裁《说文·手部》“揃”字注云:“揃者,道家修养之法。”此指按摩。《仪礼·士丧记》:“蚤揃如他日。”清平步青认为上述几条“即今按摩之谓”。

摩挲,亦作“摩挱”。本意乃抚摸也。盛唐之时,中国推拿广为流传。韩愈《石鼓歌》诗:“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是摩挲的最早记载。传至欧洲,法国、英国音译为massage。故摩掌,亦古代推拿名也。

上述推拿古代名称,以按摩最为流行,亦最为贴切、准确,因为古代推拿手法以按法、摩法为主,故此名一出,沿用二千年之久。我国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及日本至今仍称推拿为按摩。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主办的推拿专业杂志也名之为《按摩与导引》,足见“按摩”一词影响之深远。

金元以后,推拿手法日趋增多,临床适用范围日益广泛,因而按摩已不能全面概括和反映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特点,于是出现了“推拿”。推拿一名,始见于明代,当时成书的一些小儿推拿专著中已用“推拿”替代“按摩”。如:龚云林所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604年),周于蕃所著《小儿推拿秘诀》(1605年)。缘此,许多学者误以为“推拿”之名首见于龚氏之著,其实不然。“推拿”一词的出现,恰在官方取消按摩科之后,这也许不是巧合。按摩已非合法,但手法治疗确实行之有效,如何生存下去?推拿疗法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在明代更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就连儿科名家的专著中也多次提到。如《幼科发挥》载:“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一代名家,实事求是,不护己短,令人钦佩!在万全的著作中同时出现了许多按摩的过渡名称,如:推拿、推法、拿捏、拿掐法、拿、幼科拿法等,这些记载,都不是指具体的手法名,而是用来代称“按摩”的。只有其中的“推拿”,后来才成了正式的学科名。“推拿”替代“按摩”,有上述历史的原因,更有其学科发展的因素。早期的推拿疗法,手法单一,按法、摩法是主要手法,《内经》中提到的手法也不过十余种。唐宋以后,推拿的治疗范围日益扩大,推拿手法也不断增多,技巧性也逐步增强,人们已经注意到不同的手法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也就产生了各种用力方向不同的手法,使原有的手法不断完善,还出现了包括向下用力、向上提力和相对挤压力同时存在的综合手法,手法的分类亦趋成形,于是“按摩”一词已不足以概括和反映这一疗法,加之又逢官方压制,“推拿”之名就应运而生了。推拿疗法的名称由“按摩”向“推拿”的演变,反映了这一疗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向高级、从经验向科学不断发展成熟。因此,“推拿”替代“按摩”是推拿疗法发展的一大飞跃,具有其历史必然性。第二节推拿的起源和发展

推拿起源于人类的本能,人类在筑居、打猎等生活劳动中,都会造成跌仆折骨之类的损伤,损伤后人们会本能地以手按推以止血、止痛,摩揉以消肿。经过漫长的日积月累,终于总结出一些原始的按摩方法。

对于先秦时期推拿成就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殷墟甲骨卜辞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的记载。

在甲骨卜辞中,表示人手在另一个人身上或袒露的腹部抚按的字隶化后写作“付”即是“拊”字的初文,意为摩也。殷人的主要治病手段是按摩。

马王堆帛简医书中《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最早的药摩、膏摩和推拿时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工具,如治疗疝气的木椎,治疗小儿疾患用的钱匕,最富特色的是一种“药巾”,用以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或进行养生保健。

秦汉时期是推拿发展的重要阶段。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我国推拿史上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与《黄帝内经》同时问世。综观《内经》全书,在秦汉时期推拿的预防治疗体系已经形成,共有29篇、40余条涉及推拿学领域。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首次将膏摩疗法列为预防保健方法之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载有“头风摩散”膏摩方,“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份。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方药组成很简单,只有附子和盐,此法将药摩于头部疼痛部位,取附子通阳散寒,食盐逐风之功以止头痛。《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首次详细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曰:“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罙(音深)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华佗倡导“五禽戏”,使导引按摩向仿生学靠拢,同时华佗治病善用膏摩,是第一位将膏摩广泛用于临床的医家。

总之,先秦两汉时期,推拿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体系的临床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而且经当时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倡导和运用在临床也更成熟和广泛,而且富有特色。因此秦汉时期既是推拿独特治疗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推拿发展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

晋唐之际,隋太医署首次设立了按摩博士。唐太宗则在隋代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设置更加完备的太医署,并在其中设立了按摩科,将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推拿教学。自我推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中都记载了许多自我推拿的方法,如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的每一章节,均附有养生导引法,尤其重视摩腹养生之术。自我推拿的广泛开展,说明推拿疗法开始注重预防保健,注意发挥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药物与手法相得益彰的按摩疗法又有了很大发展。葛洪十分重视膏摩的运用,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使膏摩证、法、方、药齐备的医家。他说:“病有新旧,疗法不同,邪在毫毛,宜服膏及摩之。”强调:“摩时宜极力,令作热,乃速效”,“向火以手摩”;“日两三度”,“数百遍佳”等。《肘后方》记载了葛洪常备膏摩方有8首,这些膏方多出名医之手。《外台秘要》在《刘娟子鬼遗方》膏摩催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盐摩与汤摩两种催产方法。该书中罗列诸多膏摩名方,且多有出处。这一时期推拿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如《唐六典》说推拿可除八疾,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外台秘要》说:“如初得伤寒一日,若头痛背强,宜摩之佳。”推拿也正是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欧洲。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范围更加广泛,而且更为注重对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首列“按摩”专论,对按摩疗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推拿专论。首先,作者就按摩的含义及按与摩的区别进行了解释:“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其次,作者认为应当将按摩与导引分别开来:“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益见其不思也。”接着,作者对按摩治疗的机制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悍者有所归宿。”这一论断,被认为是对按摩机制的经典概括,多次为后世所引用。而后,作者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详加阐发,指出在何种情况下,“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这一区分,对于推拿疗法的临床运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圣济总录》中这篇推拿专论文字虽不长,但就推拿疗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透彻,结论准确,对推拿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一时期,膏摩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六首治疗目疾的摩顶膏,为膏摩治疗眼病的最早记载,该书还首次记载了摩腰膏,是历代医书中记载膏摩方最多的医书,对后世膏摩发展影响巨大。金元四大家中,张从正在其著作《儒门思亲》中将按摩列为汗法之一,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独特见解。《世医得效方》中所载肩关节脱位的坐凳架梯法、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等都可以替代拔伸手法,是推拿史上的重大发明,开辟了中国医学史上以器械牵引治疗骨科疾病的新篇章。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发展迅速,数以十计的小儿推拿专著纷纷面世。陈氏的《保婴神术》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为杨继洲之《针灸大成》所收录,太医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推拿全书》)属单行本流行最早者;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描述小儿推拿八法最为精彩;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附录儿科常用方药,被誉为清代最善之本;夏禹铸之《幼科铁镜》匠心独运,与诸书存异处甚多,更作“推拿代药赋”,令人耳目一新。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最为详晰,条理清楚,是小儿推拿之入门捷径,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朗朗上口,烂熟于胸必临证应手;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博采众家之长独创体例,成为一本集光绪十四年之前小儿推拿疗法大成之专著,屡经翻印。该书首次提出小儿推拿八法,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标志着小儿推拿独特治疗体系的形成。其次,成人推拿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可谓百花齐放,流派纷呈,诸如正骨推拿,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眼科推拿、外科推拿、内功推拿、保健推拿,真是举不胜举!因此,明清时期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较为全面发展、总结、创造的时代。

民国时期,是形成推拿流派的关键阶段,这些流派包括一指禅推拿、经络脏腑推拿、点穴推拿、腹诊推拿、内功推拿、法推拿、胃病推拿等。这些推拿学术流派的发展多是以“以师带徒,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和传授,并且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一时期出版的一些推拿学术著作图文并茂,通俗易通。1933年出版的黄汉如著《黄氏医话》是目前见到的第一本推拿医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推拿古籍得到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出版了大量推拿新著。推拿实践及临床经验的总结日趋科学化。医疗实践方面丰富经验的积累和现代医学知识的教育使推拿医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如诊断方法上,已不再仅局限于中医传统四诊,现代医学的X线诊断、超声波检查、肌电图、CT检查、核磁共振等已为广大推拿医师所掌握。在治疗方面,门户之见逐渐消除,推拿医师已掌握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理论,理、法、方、术,择善而从之。推拿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自1956年10月上海卫生学校开办了推拿训练班起,推拿教学就从过去师带徒形式走上了正规教育的途径。推拿教学活动在全国各中医院校全面展开,而且对外交流也日益加强,推拿教材方面也具备了各种不同体例,不同层次的教材。推拿科研发展迅速,推拿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对推拿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如运用神经生理学中闸门控制学说较为完满地解释了推拿镇痛原理;推拿前后血液及淋巴管液循环速度差异明显,可能是推拿消肿化瘀的作用原理之一;推拿降血压,效果恒定,推拿后血液中5-HT含量增加;捏脊疗法明显促进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总结和创造出许多新的推拿疗法,如耳穴推拿、足穴推拿、第二掌骨推拿,运动推拿、推拿麻醉等。第三节《内经》论推拿《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是春秋战国以前医药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1)《内经》阐述了推拿的发源地。《内经》认为,推拿术的发源地在我国的中原地区。《素问·异法方宜论》曰:“……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灸爇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即我国的中原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洛阳一带,它的产生与地理、气候、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疾病谱等密切相关。(2)《内经》奠定了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内经》强调推拿是中医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体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共记载有砭石、毒药、灸爇、九针、按等五种治疗方法,按摩就是其中之一。《灵枢·病传》亦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之一者,……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明确指出推拿和其他疗法的治疗原则是一样的。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推拿按摩疗法的重要性有了一致的认识,确立了推拿按摩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内经》中推拿知识体系初具雏形,理论与实践并重。

与先秦文献比较,《内经》中关于推拿的描述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先秦文献大多是一些对推拿疗法应用的经验记载,经验被记录下来,形成理论,就会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内经》中,推拿按摩这个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初具雏形,对推拿的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推拿的手法、推拿人员的选拔等都有较确切的描述,这些描述被历代医家采用与遵行,至今仍具理论与临床意义。《内经》充分肯定了推拿的治疗作用,认为推拿具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疏经通络、退热宁神等作用,同时提出推拿要注意补泻。《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说明推拿具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按之则热气至”这是对推拿作用机理的经典论述,寒则气血凝涩,通过推拿产生“热气”到达病所,则气血流通而痛止。“热气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推拿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热气”实质即推拿作用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王冰为其作注为:“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说明推拿按摩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之功,可使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从而治疗麻痹不仁的病症。对于气虚等症,推拿可补气调神。如《素问·调经论》说:“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此外,推拿还具有镇静舒缓,收敛病气之功,对于病势急猛的病症可用推拿加以控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剽悍者,按而收之。”“按”即为按摩的治疗方法。《内经》提出了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内经》已将推拿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不同篇章中记载了推拿治疗痿证、痹证、经脉不通而致麻木不仁,脾风发瘅、疝瘕、卒口僻(面瘫)、寒气客于肠胃而痛、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而痛等病症也常用推拿疗法。病性为寒、热、虚、实的病症也颇多应用按摩疗法,如《素问·调经论》曰:“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灵枢·刺节真邪》记载“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一证,则采用反复推颈动脉的方法以“推而散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者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意为明辨病情,血实之证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按摩之法治疗。《灵枢·经筋》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指出患口眼歪斜的患者,需要饮酒,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勉强喝一点,同时在患处频频按摩以活络经脉气血。《灵枢·经筋》所记载的伤筋疾病也多用推拿疗法治疗,至今,推拿疗法仍不失为治疗筋伤的首选方法。《内经》还提出按摩的禁忌证,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指出对于血气乱疼痛激烈的病症不可按摩。《素问·腹中论》也指出:“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伏梁”,即血不流通积聚成脓者,也就是化脓性疾病,此为按摩的禁忌证,直至今天仍为临床推拿医生所遵行。《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小有不安,必按摩妥捺,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说明推拿有通利全身经脉关节,驱除邪气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内经》将推拿与四时阴阳结合,《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说明按摩需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冬天阳气伏藏于阴,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等病变。体现了推拿遵循《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养生之道,但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只要不使阳气浮越冬季也可施用按等方法。《内经》记载推拿手法的种类丰富,单式的有“按”“掣引”“循”“弹”“推”“抓”“摩”“拊”等,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其中“扪”法相当于按法,“抓”法相当于捏法,而“推”“弹”“切”法与后世手法基本相同。“掣引”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虚宜掣引之。”另还介绍了一些复式手法,《素问·刺节真邪》篇曰:“以手四指夹按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而复至如前”“切而循之”“按而弹之”“卷而切推”等。《内经》非推拿专著,所记载的这些手法仅提及名称,没有具体严格的操作规范,后世发展的推拿流派大多采用了这些手法,现在临床上也常用这些手法防病治病。此外,《内经》还记载了以膏摩法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同时有些手法也作为针刺的辅助手法和疾病诊断的方法,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按其脉知其病,名曰神……按而得之。”《内经》中首次记载了推拿工具是九针中的圆针和针,圆针用于泻法,针用于补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这两种推拿工具可增强手法对穴位刺激,扩大了推拿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了推拿的疗效。

同时《灵枢·官能》还提出了“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适合从事按摩推拿工作。“爪”是指甲,“苦”指形态粗恶。“手毒”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手狠,二是指手热。

明代方以智《通雅》和清代陆凤藻《小知录》都认为“手心热者曰手毒”。“手毒”的试验方法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从对推拿人员和手法的要求以及推拿辅助工具的记载可以看出,《内经》时代对推拿已有深入的研究,这对现代推拿练功学和手法生物力学研究测定以及器械推拿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内经》在推拿理论方面成就巨大,影响源远流长,加强对《内经》文献的研究,能充分发挥推拿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作用。第四节《肘后备急方》论推拿《肘后备急方》为葛洪所撰,经陶弘景及杨用道增补的古医方书,该书为我国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记载了较多的按摩方法《肘后方》记载的按摩法较前更为丰富,它包括抓法、拍法、抄举法、抓腹法、掷背法、掐法、点法、捣法等。在救“卒死尸蹶”和“卒中五尸”等昏迷不醒的患者时,记载了掐人中的方法。《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云:“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肘后方·治卒心痛方》云:“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云:“令卧,枕高一尺许,拄膝,使腹皮踧,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肘后方》卷六载有:“……软帛拭之,以白蜜涂面,以手拍,使蜜尽,手指不粘为尽。”

2.最早记述捏脊疗法《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3.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

葛洪在《肘后方》中,介绍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的方法,令人两手牵其头,暂推之,急出大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复位手法,目前在临床仍广泛应用。

4.详细记载膏摩法

葛洪十分重视膏摩的运用,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的人,使膏摩证、法、方、药齐备,《肘后方》记载了膏摩药方共有八首,用于治疗临床多种病症,为后世膏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肘后方》丰富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外治法。第五节《圣济总录》论推拿《圣济总录》,原名《政和圣济总录》,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宋徽宗赵佶诏集海内名医,并出御府所藏撰。此书卷帙浩大,共二百卷,洋洋二百余万言,该书对推拿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收集和保存北宋以前的推拿文献资料方面,在对推拿理论及其治疗作用的认识上都作了很精辟的论述和大量的整理与辑录。《圣济总录》卷四中,对汤液、醪醴、渍浴、祝由、熨引按摩、导引、灸、刺、砭等10多种治疗方法,逐一进行论述和评价,显示了编者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态度,说明按摩与针灸、汤药一样,是当时医疗实践中常用的方法。由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的失传,《总录》按摩篇就成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按摩专论,其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对手法作用的分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文共653字。作者首先就按摩的含义及其与导引的区别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解释,“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这段话简明扼要,将以手法为主的“按”和以药物为主的“摩”区别开来,这在学术上是很有见地的。

对按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悍者有所归宿。”这一精辟的论断,被认为是对按摩作用原理的经典概括,一直为后世学者所推崇。使“百节通利,邪气得泄”。进而提出“然则按摩有资于外,岂小补哉”?指出推拿的作用,决非仅仅起到小的补益作用。现今对按摩作用原理的研究尚属初步阶段,大量疑问有待论证。《总录》对按摩的治疗范围详加阐发,其治疗的常见病种有中风、风寒湿痹、脚气、五节七伤、便秘、头风、目疾、瘰疬初肿、癣、跌扑损伤、小儿脐风、撮口、鼻塞不通、风热赤游肿等。最后肯定了按摩对养生防病的保健作用。这篇专论文字虽不长,但就按摩疗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透彻,结论准确,对按摩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总录》还在其他篇章中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和自我保健按摩方法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按摩疗法。“摩之别法,必与药俱。盖欲浃于肌肤,而其势利。若疗伤寒以白膏摩体,手当千遍,药力乃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知也。”《圣济总录》之中的膏摩方达40首之多。其中有复方、单方,还有民间验方如用酒或醋作为膏摩剂。如用摩顶膏治疗眼病,“治风热冲目,赤脉努肉,摩顶明目膏方……以生铁熨斗子,摩顶一二千下。兼去目中热毒,昏障痛涩”。治疗时结合独制的按摩工具“生铁熨斗子”,进一步加强了按摩的疗效,使后世充分认识到器械按摩的价值。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总录》提出:“凡坠跌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荣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圣济总录》不仅像《太平圣惠方》一样提供了不少临床有效的骨伤膏摩方,而且还进一步将膏摩方纳入骨伤治疗的三大程序,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扩大了膏摩方在骨伤科的应用,为明清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我推拿备受推崇,“神仙导引”这套功法共十四节,其中捏目四眦、摩手熨目、对修常居、营治城郭、击探天鼓、拭摩神庭、栉发和运动水土等十一节是自我保健推拿功。《圣济总录》在“面体门”中收录了许多美容养颜膏摩方。这些膏摩方配伍精炼,疗效卓著,是现今美容按摩不可多得的效方。如真玉磨方除面上瘢痕,仅以一枚真玉摩之,久可除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圣济总录》就推拿在临床应用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作出“前所谓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有如此者。决可按不可按若是,则摩之所施,亦可以理推矣”的正确结论。第六节《小儿推拿秘旨》论推拿《小儿推拿秘旨》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小儿推拿方脉全书》,是最早使用推拿名称的一本专著,撰著者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悟真子。生卒年代不详,从事医学活动时间主要在明代万历年间。龚廷贤祖籍江西金溪,其父龚信,曾任职太医院,在多年行医之中,还编撰《古今医鉴》。龚廷贤青少年时随父习医并向一些名医求教,因此医学造诣甚深,后因治愈鲁藩王元妃疾患而被委任太医院吏目,并被授以“医林状元”匾额。一生著述甚丰,计有《寿世保元》《万病回春》《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歌》《鲁府禁方》《种杏仙方》《小儿推拿秘旨》等10余种。《小儿推拿秘旨》有如下特点:①主要以歌诀形式写成,易懂、易记、易于应用;②对小儿病症、病机以及推拿治法,阐述简明;③既是内容丰富的推拿专书,也是一本儿科医籍;④既可供医家临证参考之用,也可为病家学习使用。《小儿推拿秘旨》强调:由于小儿体质与疾病特点,推拿疗法对小儿保健医疗更有独特之良效,在该书自叙中写道:“余曰:养育小儿,难事也……盖因体骨未全,血气未定,脏腑薄弱,汤药难施。一有吐泻、惊风、痰喘、咳嗽诸症,误投药饵,为害不浅。唯推拿一法……按小儿五脏六腑经络,贯串血道。因其寒热温凉,用夫推拿补泄。一有疾病,即可医治,手到病除,效验立见,实保赤之良法也。”《小儿推拿秘旨》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其余多属作者个人见解与经验。全书共两卷,卷一包括总论、蒸变论、惊风论、诸疳论、吐泻论、婴童赋、面部险症歌、险症不治歌、面部捷径歌、小儿无患歌、夭症歌等,均以推拿治法为主。卷二主要为药物疗法,叙述小儿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剂。书中往往用歌诀表述穴位与推拿治法,言简意明,易记易用。如掌上诸穴拿法歌写道:“‘三关’出汗行经络,发汗行气是为先,‘大肠’侧推到‘虎口’,止泻止痢断根源……‘六腑’专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病犹如汤泼雪。”书中所载“十二手法诀”,阐述了十二种推拿手法的名称、功效、操作法与适应证。如“黄蜂入洞法”,功用为治大热,手法为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

书中介绍了有关小儿急救和护理的一些方法,如对突然昏厥者的按掐急救:“威灵穴,在虎口下两傍岐有圆骨处,遇卒死症,摇捏即醒。”如对初生儿不能啼、气欲绝者的急救,对初生儿鼻塞、服药不退,即“用南星术生姜自然汁调成饼,贴囟上,自愈”。第七节推拿发展展望

21世纪的推拿将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作为专门学科,即医疗推拿,向“高、新、广”的方向发展。所谓“高”,就是对推拿的理论,推拿的作用机理将有重大的发现,对推拿原理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推拿的内涵;所谓“新”,就是推拿的治疗适用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新的病种方面拓展,在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疾病防治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甚至在艾滋病或戒毒方面将起重要作用,这是推拿的外延;所谓“广”,就是推拿在21世纪将被世界各国人们所认识、所接受,中医推拿将成为世界性的推拿。

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过去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如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讲究速度和效率,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人际关系复杂,脑力和体力的不均衡,使人们的躯体和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故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另外,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各种老年病的患病率也正在不断上升。随着推拿临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心身疾病和老年病(如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都逐渐成为推拿的适应证,而且取得很好的疗效。显然,推拿将在对这些病的治疗中发挥独到的作用。

虽然当今整个推拿按摩业正处在迅猛发展之中,但其间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院推拿科的建设相对滞缓,推拿科室的开设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推拿的教育与时代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推拿手法标准的客观、量化没有统一标准等。

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运用各种手法,不仅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独特的效果,而且在预防保健,调养精、气、神,保护和恢复人的机体功能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因此,推拿在养生保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拿将以其独特作用疗效以及简、便、验、廉的优点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医学学科之一。第二章推拿作用原理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理筋整复。第一节调整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斗争与变化均可以阴阳概括,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等病理变化均属于阴阳失调的范畴,阴阳的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本,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所以《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人体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推拿要以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调整阴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的,因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系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脏器及其他部位。如对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使用适当的手法,可使亢进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亦可通过手法促其蠕动,恢复正常。有人通过穴位推拿观察胃的运动,对两侧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推拿,结果表明:脾俞、胃俞在推拿后引起胃运动的增强,足三里则引起胃运动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胃运动增强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减弱,而在胃的运动减弱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增强。推拿对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有人对28例健康人“足三里”穴推拿前后的体表胃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推拿“足三里”穴对胃体及胃窦的胃电波幅起到了双向调节作用。在临床上,有人对胃病患者进行了穴位按摩前后胃电图的比较,发现对胃电图、胃窦基本电节律的频率影响不大,而对幅值可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影响,可见按摩有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第二节补虚泻实《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说来,人体物质之不足或组织某一功能低下则为虚,邪气有余或组织某一功能亢进则为实。临床实践证明,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起到相应的变化,补虚泻实,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生理研究表明:对某一组织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其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其生理功能。在临床上,对脾胃虚的患者,治疗时,在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有节律的刺激,可取得好的疗效;胃肠痉挛患者,则在其背部相应的俞穴,用点、按等较强的手法作短时间刺激,痉挛即可缓解。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也是如此,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病,可在桥弓穴用推、按、揉、拿等手法作重刺激,平肝潜阳,从而降低血压;由于痰湿内阻而致的高血压病,则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较长时间的轻刺激,健脾化湿,从而降低血压。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推拿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从本质上看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当然手法的轻重,因各人的体质,接受手法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从患者的酸胀感来衡量,产生较强烈的酸胀感的为重手法,轻微的酸胀感的为轻手法。

在推拿治疗中,手法的频率和方向对补虚泻实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法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仅是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仅具有舒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但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则具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痈疖等疾病。因高频率的手法,能量扩散少,能有效地深透于组织中起到“清、消、托”等作用,称之为泻,反之则为补。手法的方向在特定的治疗部位有不同的补泻作用,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方向与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时,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为逆时针,而治疗部位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时,则有增加肠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补的作用。历代文献中,有关手法的方向跟治疗的补泻关系亦有大量记载:《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泻。”《小儿推拿广意》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在沿经络的推拿中,一般顺经推拿为补,逆经推拿为泻。《针灸传真》说:“指针无疏于金针,金针补泻,不外上下迎随。指针补泻,亦不外上下迎随……”第三节活血化瘀

瘀血是因血行失度而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一种病理产物,而这一产物在机体内又会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推拿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法消除瘀血。

1.促进血液流通

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微循环障碍是形成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促使血液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动脉与静脉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压力差,如果这个压力差达不到一定的数值,那么血液流动就会减慢,甚至停留,形成瘀血,推拿手法虽然作用于体外,但手法的压力能传递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节律地压瘪,复原,在压瘪时,在按压处的近侧端,由于心脏的压力和血管壁的弹性,局部压力急骤增高,急速放松压迫,则血液以短暂的较大的冲击力向远端流去,由于动脉内的压力较高,不容易压瘪,而静脉内又有静脉瓣的存在,血液不能逆流,故实际上是驱动微循环内的血液从小动脉流向小静脉。由于血液中物质的交换是在微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故推拿对微循环中血液流通的促进意义重大,这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的一个方面。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肩部进行推拿时,手指的甲皱微循环明显加快,流速提高有明显的意义,指端血管容积增加,而这一容积的增加,在推拿停止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有人观察了在动物的腹部使用摩法后,动物肠的微循环、微血管清晰度、微血管的排列、襻顶瘀血、流速流态及血色的改变较为明显。

2.改善血液的流变

瘀血与血液的流变有很大的关系,血液的黏稠度越高,越不容易流动,血液的黏稠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血液流动速度有关,血液流速越快,黏稠度越低,流速越慢,黏稠性越高,当流速减低到一定程度时,血液就会聚集、凝固。而推拿通过手法挤压的作用,可以提高流速,改善血液的流变。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推拿对瘀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高切速下,还是低切速下,全血比的黏稠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亦得到增强,血液流速得到明显提高。血液成分的改变对血液流变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推拿的研究表明,推拿之后,健康人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的噬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强。对贫血患者的推拿显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增加。

3.降低了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是血液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小血管管径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流体力学计算,血管的阻力与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即使血管管径的微小变化,亦可较大幅度地降低血液流通的阻力,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可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扩大管径,另外,研究亦表明,通过使用手法一方面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血液中游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排泄,从而促进小动脉管径扩张,而降低血流阻力。

由于手法对躯体外表的压力和手法操作时产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去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从而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降低血流阻力,研究已显示,推拿同时改善了淋巴循环。

4.改善心功能

适当部位的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人选用内关、心俞两穴进行推拿,发现推拿后心率减慢,心肌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也随之增多,提高了心肌的氧供,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增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人以31名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骑自行车运动12min后,进行推拿20min,结果发现推拿后脉搏很快恢复到安静状态,说明推拿可以加强心脏泵血功能,通过增加每搏输出量达到减少脉搏的效果,推拿后耗氧量下降,提示心脏功能改善。郑凤胡报道观测了23例次冠心病患者推拿后心率减慢者占17例次,由于心率减慢,心脏做功减轻,氧耗减少,同时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随之增多,提高心肌氧代谢。注意到推拿可使冠心病患者普遍缩短的左心喷血时间由267±6ms延长为275±6.7ms,又能使冠心病患者普遍延长的射血前期由118±3.3ms缩短为114±2.9ms。其等容收缩时间由95±7.9ms缩短为85±4.7ms。经回归方程处理后射血前期指数由146.38±16.08缩短为142.30±16.33,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提示推拿治疗能使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本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由推拿前0.449±0.094ms缩短到0.423±0.084ms;射血前期指数与右心室喷血时间指数的百分比值也由0.379减少到0.364。证实推拿后能使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力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张表芳等以活血化瘀手法治疗30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观察其手法对心功能的影响,发现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心电图S-T段由治前压低1.18mm升为压低0.37mm,T波高度由0.7mm升为2.07m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功能检测与治前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由此可见推拿可扩张血管,改善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现象,改善心脏功能。

5.促进微循环的建立

在机体中,微细而呈网状管道的血管称为血管网,其中的血液循环称之为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在安静情况下,平均仅有8%~16%的毛细血管是开放的。在推拿前后有人进行了对比,发现推拿局部毛细血管的开放量增加,据此又进一步对动物实验,对家兔跟腱切断再缝合,缝合后行局部推拿治疗,发现推拿局部毛细血管的开放量最高增加到32%,发现治疗组跟腱断端有大量小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网,而对照组动物仅跟腱周围组织中有一些管壁增厚并塌陷的小血管,血管中还有许多血栓形成,呈瘀血状态。由于有新的血管网的建立,推拿组断裂跟腱的修复较未推拿组快。研究还发现被推拿部位的毛细血管数,较推拿前增加了五十多倍。第四节疏筋通络

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经络不通,局部麻木不仁,疼痛是临床推拿的常见症状。推拿可以通过疏筋通络,消除上述症状,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组织损伤后,损伤部位可以发出疼痛刺激,通过人体正常的反射作用,该刺激可以使机体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收缩,紧张直至痉挛是这一状态的表现,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的活动,防止过度的运动而牵拉受损处,从而引起疼痛或再损伤。此时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肌肉紧张、痉挛不能得到较好缓解,痉挛的肌肉压迫穿行于其间的血管,致使肌肉的供血量明显减少,而痉挛状态的肌肉所需的血量远较松弛状态的肌肉为高,因此,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引起炎性疼痛,肌肉的长期的、慢性的缺血、缺氧,使损伤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以致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长期发出有害刺激,从而加重疼痛和肌肉的紧张、痉挛,形成一恶性循环,推拿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生理研究表明,调节肌肉张力的神经组织有位于肌腹的肌梭感受器和位于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兴奋时可使肌肉加强收缩,后者兴奋时可抑制肌肉收缩。运动生理研究证实,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长后可使腱梭感受器兴奋。推拿可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拉长受损的肌肉,从而消除肌紧张、痉挛。

局部组织温度的升高,亦可使肌紧张、痉挛得到缓解,《内经》有按之热气至的记载,实验显示,推拿前后,局部温度有明显的提高,而其他相关部位温度亦有升高。

推拿还可起到镇静、镇痛作用,缓解疼痛导致的肌紧张、痉挛,达到舒筋通络的作用,实验发现,在头面部和颈部进行节律性的柔和的手法刺激,可使脑电频率变低,出现α波形,表明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进一步研究表明有时推拿的镇静作用一方面是手法刺激对大脑皮层电活动的诱导作用,由于手法的刺激是周期性的变化,因此,使人大脑皮层的冲动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诱导大脑皮层电活动同步化。另一方面是内啡肽的作用,内啡肽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与痛觉有关的部位,特别是与慢痛有关的部位及痛的情绪反应中枢,如丘脑下部,边缘系统等。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脑内啡肽的浓度。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推拿前血清中内啡肽含量比正常人低,推拿后明显增高,疼痛明显缓解,手法操作的时间越长,推拿的次数越多,血清中内啡肽的含量越接近于正常水平。

推拿有效的镇痛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公认,疼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感觉,对机体来说任何刺激只要超过了其痛阈就会产生疼痛感觉,推拿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痛阈和减低刺激量从而达到止痛作用。①循环障碍:有人形象地称疼痛是神经失去血液供应时的叫喊,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组织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酸代谢产物不+能及时移去而堆积,局部组织H浓度增高,钾、钠离子泵运行发生++障碍,而H、K都是强烈的致痛的物质,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剧烈疼痛。而推拿治疗正如前述,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病变组织血供增加,致痛物慢慢移去或被结合,从而使疼痛消除。乙醚胆碱为致痛物质,研究表明,在推拿麻醉时,患者血液中的胆碱酯酶得到提高,而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之成为无痛物质。②机械压迫、牵拉可引起局部疼痛,机械压迫、牵拉等损伤首先引起局部炎症肿胀,使组织内压力急剧增高,局部压力一方面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另一方面可压迫小血管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如肌肉痉挛、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等引起的疼痛。推拿通过手法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痉挛,解除突出物的压迫,纠正关节脱位等,从而消除机械压迫、牵拉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消除因机械压迫、牵拉而引起的组织肿胀。肿胀是局部的微循环,化学、免疫的综合反应,损伤后,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蛋白质降解,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而血小板的代谢产物和凝血因子的降解产物又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吸引白细胞趋向损伤区域。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组织分解的增强,从细胞中释放出的磷酸根离子、钾离子增多,综合原因使局部组织渗透压提高,邻近组织的水分流向局部。再者由于肿胀压迫,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肿胀,推拿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消除因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继发性反应。③闸门学说是在解释刺激引起疼痛时普遍被接受的学说,在每一瞬间,人体内外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各种刺激信息成千上万,而中枢神经系统不可能同时处理这些信息,只有对一些重要的,达到阈上值的刺激优先考虑,这一信息筛选,犹如一道闸门,生理研究表明,脊髓后角胶状质细胞,对痛觉起闸门作用,而中枢控制系统的下传冲动以突触前抑制的形成控制闸门开关,胶状质细胞通过突触前抑制的形成对传入神经元发挥抑制性作用,因此,由粗感觉神经传入的痛觉不久就被抑制而细感觉神经抑制胶状质细胞,粗感觉神经与细感觉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推拿手法的刺激激活了神经粗纤维,此信号传入到脊髓后角,抑制了粗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疼痛信号的传递,好似关闭了闸门,阻止了疼痛信号的经过,从而达到了镇痛。④炎性介质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在病灶周围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缓激肽、5-HT前列腺素、血小板降解产物、P物质等,这些炎性介质也是强烈的致痛物质,推拿手法的局部操作加快了炎性介质与酶的接触,从而使之受到破坏,局部浓度降低而达到止痛作用。

推拿的现代研究证实,推拿的舒筋通络作用还表现在对肌电图的影响,对颈、腰、腿痛患者推拿治疗后,经肌电图检查证实紧张性肌电活动已明显减少或消失。第五节理筋整复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的一系列疾病,都可以通过手法外力的直接作用得到纠正,而使筋络顺接,气血运行流畅。

推拿对关节脱位者,可以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使关节回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如肩关节的脱位,可嘱患者取坐位,作肩关节的拔伸,即可令肩关节回复正常。骶髂关节半脱位者,因关节滑膜的嵌顿挤压和局部软组织的牵拉而出现疼痛,可通过斜扳、伸屈髋膝等被动运动,将脱位整复,疼痛亦随之减轻、消失。脊柱后关节紊乱患者,棘突偏向一侧,关节囊及邻近的韧带因受牵拉损伤,也能用斜扳法进行纠正。又如临床上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而引起腰部疼痛及下肢的放射痛,应用强迫直腿抬高、斜拔、牵引等手法,可以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从而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疼痛。

对软组织错位者,推拿也可以通过手法外力作用使之回复正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