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的100部文学名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20:55:03

点击下载

作者:欧权,窦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师推荐的100部文学名著

老师推荐的100部文学名著试读:

前言

文学名著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人们可以从中学到智慧,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中学生需要读名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应该读哪些名著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学生们经常会以困惑的目光这样询问我们。本书就是力图解决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这一问题。

与同类读物相比,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书经典,实用性强。我们根据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来选择作品。选出的这100部文学名著都是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其中所蕴含的精华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而本书所设置的“名段欣赏”板块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领略名著里的精华元素,“内容简介”和“中心思想”板块又紧贴中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对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有大致的把握。

第二,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许多中学生朋友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书读了不少,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我们只知道读书,忘了思考,思考我们应该从书里获得点什么。本书不仅有“作品赏析”引领大家思考,而且设置了“思维拓展”板块,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想领域;而“读后札记”又让中学生朋友能有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将“读”、“思”、“写”结合起来,有助于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阅读名著,阅读经典,通过阅读与大师们沟通,是许多爱好文学的朋友共同的愿望。让我们通过本书的阅读,去领略经典名著的独特魅力吧!中国卷诗经诗经推荐版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名段欣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秦风·蒹葭》译文

在那茂盛的芦苇中,在那白露凝成的霜气里。我所喜欢的那个人,正在遥远的大水的那一方。真想逆流而上去寻找她,但路多阻滞而且漫长;顺流而下时,却发现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呢。苍青色的芦苇丛里,露水还没有晒干。我心爱的人啊,就在水边高崖上,我想逆流而上去找她,可路途却是如此的险峻;顺流而下时,她好像又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形形色色,露水尚未褪尽;我心中的那个人啊,在大水的边上。我想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阻滞而且迂回不顺。顺流而下时,她又好像在那水边的小洲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译文

娴静美丽的姑娘,正在墙角隐蔽处等我呢。我躲起来让她看不见,她挠着头犹豫不决地站在那里。年轻美丽的姑娘送我一个彤管,它上边有亮光,我很喜欢。从野外回来时她给我白茅,实在太漂亮了。不是这个东西漂亮,是因为这是美人送我的啊。内容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称其为《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传下来的,所以又名为毛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160篇,内容多为黄河流域的民歌。《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为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小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此外还有一部分是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当时周朝农业生产的情况。中心思想《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周朝的社会生活,而《国风》更是《诗经》中的精华。描写当时纷繁复杂的混乱政局,批判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沉重的徭役赋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歌颂祖先创业的艰辛,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世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其所开创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名家精析

[汉]司马迁:“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清]方玉润:“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作品赏析《诗经》是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其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1.《诗经》以抒情诗为主流。其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明显高于叙事诗。《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2.《诗经》开启了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有的只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关注现实,表现民生,成为后世中国文学的中心素材。

3.《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那样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4.《诗经》的语言特色。《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5.《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外,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字的本义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后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呆板,而是空灵微妙的。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思维拓展

在《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中:“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表现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儒家学说中,主张“克己复礼”,《诗经》经过了孔子的编定,又经过儒家朱熹的评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抒写男女之情的诗篇得以流传下来呢?读后札记离骚离骚

作者:屈原[战国]推荐版本: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名段欣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译文

我长长地叹息一声,泪流不止,为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而哀伤。我只因爱好修洁而美好的品德而受人牵累,早上进谏晚上就被免了官。君王废弃我,是因为我带佩芳蕙,志行忠贞啊,可是君王的废弃并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只要是我所爱好的,为它死多少次我都永不后悔。

朝发軔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译文

早晨我从埋葬舜的苍梧山出发,傍晚到达昆仑山上的县圃。本想在此神灵门前稍做停留,可是太阳不久就要落下去了。我让太阳的御者羲和停鞭徐行,好让太阳不要很快落山。前面的道路是那样遥远而漫长,我将竭尽全力寻求真理。内容简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屈原作品中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全诗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楚辞”是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后人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以区分两种不同的文体。《离骚》是诗人遭第二次流放时写的,其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忧愤。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黑暗混乱,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像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植根于深刻现实性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心思想

通过反复表白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在政治斗争中所受的迫害,批判当时小人当道的黑暗现实。借对幻想境界的精彩描述,表达自己坚持理想、热爱祖国以及誓与反动腐朽势力斗争到底的伟大品格,这是作品的主题。

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丰富而大胆的想像展现生活,是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7)名平,字原,为战国时楚王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他知识渊博,政治理想远大,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抵抗强秦的侵略。曾辅助怀王处理内政,联络诸侯,开始很受信任。后被奸臣陷害,屈原也一度被流放到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一度强盛的国家迫近危亡,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计作11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其作品强烈地反映了他的进步政治理想。作者心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名家精析

[汉]王逸:“《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楚辞章句》

[汉]司马迁:“《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现代]鲁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作品赏析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怨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如果说《诗经》的感情比较克制而温和,屈原的作品则感情充沛,富有激情。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瑰丽的幻想和奇妙的比喻表达感情,又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离骚》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影响深远。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离骚》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由此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儋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运用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通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冯”、“羌”、“诼”、“诧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维拓展《离骚》读起来艰深晦涩,可是为什么它能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无穷的影响?读后札记道德经道德经

作者:老子[春秋]推荐版本: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名段欣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2章》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与之对应)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与此相对)恶的观念也就形成了。所以有和无可以互相转化,难和易在比较中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接应。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以无为的观点处事,行不言之教;听任万物兴起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是怎么来的,圣人做了事,有功德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道德经·第77章》译文

普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可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替代它。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个道理)普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也没有人能照之实行。因此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遭受屈辱的责任,这才可以称得上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发生祸殃的责任,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内容简介《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也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还把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涉及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中心思想《道德经》全文的核心就是“道”和“德”,老子认为,它无法言说,无形无象,但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德”是“道”在天地万物身上的一种体现。

以“道”和“德”为依托,老子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在其著作中全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异常深远。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是中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家精析

[清]魏源:“圣人经世之书,而《老子》救世之书也。老子著书,明道救时。老子见学术日歧,滞有溺迹,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老子本义序》

[当代]余英时:“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不过是对老子的各种诠释。”——《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作品赏析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因为涉及面广泛而被誉为“百科全书”。他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合一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不仅影响了汉代以后两千年的中国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全球兴起了“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把“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它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沿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的思想体系。而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从老子哲学里吸取营养,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老子认为“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源和基础。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反对争名夺利,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其中许多哲学思想因为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而可以使后人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元素。思维拓展

读《老子》,你有没有注意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个风格就是否定性语言表达特别多,具体而言就是“不”和“无”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为什么?读后札记论语论语

作者:孔子[春秋]推荐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名段欣赏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译文

子路跟孔子出行却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拐杖肩荷着耕田器具。子路问道:“您看见夫子没有啊!”老人回答:“什么活都不会干,五谷也分不清。谁是你的夫子啊?”说完,老人放好耕具,开始除草。子路拱手礼貌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在他家中,杀鸡做饭让子路吃,并引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后将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让子路再回去见他,子路回去后发现老人出行不在。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则失掉了君臣之义。长幼之节既不可废,君臣之义又怎么可以废掉呢?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大的伦常。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因此就知道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舆之言。——《论语·微子》译文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边说:“凤啊,凤啊,你的德为何如此衰微了?以往的事劝阻不了,未来的事还可以防止。罢了,罢了!现在的从政者都没有品德,快要危亡了!”

孔子下堂,想和他说话。接舆快走几步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和接舆说成话。内容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比较完整。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余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论语》阐明了孔子的基本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思想体系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但《论语》中也有许多对后世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有关教育、学习、写作、生活、文学等方面的观点,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描绘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中心思想《论语》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仁”。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数千年中国人的观念,在《论语》中论述“仁”的地方有一百多处。那么“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有时候是“克己复礼”,有时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候又是“忠”、“恕”。

总之,“仁”作为论语的中心思想,是一种包括了恭、宽、敏、惠、信、智、勇、忠、恕、孝、悌等道德价值的综合的道德观念。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应严格遵守“礼”的规定,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名字可考者七十余人。在教学方面,他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为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名家精析

[宋]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作品赏析《论语》共分20篇,只有数千言,其中蕴含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

孔子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论语》所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的“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道”。郭沫若《在十年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君道,为臣者要符合臣道,为父者要符合父道,为子者要符合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加以批评,例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扫时才用的“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冉求为季氏敛财,他就严厉地谴责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孔子同情穷人。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他说:“君子周急不济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错误的心理表现: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的著作。孔子在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也有不少的至理名言,如“有教无类”(《卫灵公》)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论语》同时也是一部精彩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应答。《季氏》以后,章句较前稍长,文辞较前尤畅,但主要特点仍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例如说:“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论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先进》篇中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思维拓展

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从人从二,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万余字的《论语》中,孔子讲到“仁”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可见他对仁的重视了。孔子释仁为“爱人”,这里的“爱”,是友爱、亲近之意,是带有极强主观感情色彩的感情投入。思考:如何看待“仁”的现代意义?读后札记庄子庄子

作者:庄子[战国]推荐版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名段欣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后,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振翅飞起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一大块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则乘风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从容悠闲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内容简介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52篇,现存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共十余万言,是道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写,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对大小、生死、贵贱、是非、善恶、得失等作了相对主义的解释。庄子主张清静无为,无情地批判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淡看富贵名利,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些思想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庄子》散文最富有想像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中心思想

庄子的思想和老子有一种渊源关系,《庄子》一书也是继承并发展了《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庄子》的内、外、杂虽然分别阐述了他的养生之道、处世哲学、道德观、政治观以及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所有这些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从不同方面阐释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这一观念。

他所谓的“道”,就是试图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束缚,使个人获得一种精神上永恒的自由。庄子所讨论的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在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遇到,他的思想因此就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年轻时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纵横恣肆的文笔,超凡脱俗的想像,影响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作者心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名家精析

[清]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艺概·文概》

[现代]鲁迅:“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品赏析

庄周的思想源自老子。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的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肤箧》说,常人为防盗,总把箱子锁得很牢,遇上大盗,连箱子一起偷了。“圣知仁义”就是锁牢箱子的手段,大盗窃国“并其圣知仁义而窃之”。所以,“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

但作者并不主张以积极的行为来改变现实,而是对现实人生持悲观厌世的态度。他甚至认为:一切世间的是非、美丑、大小之对立,只是人的认识上的对立,而并非万物自身的性质。

庄子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依据;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仅如此,庄子提出“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因此,《庄子》的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像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形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此外,《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中的一节: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思维拓展

你是怎样理解《庄子》中的“寓言”的?读后札记史记史记

作者:司马迁[西汉]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名段欣赏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译文

张良曾经在闲时在下邳一个土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人来到张良所站的地方,故意让鞋掉到土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取鞋!”张良很吃惊,想揍他;因为看他年龄大了,才勉强忍耐,下去帮老人取上了鞋子。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既然已经为他取来了鞋子,就跪着替他穿上了鞋子。老人坦然地伸足接受,之后笑着离开。张良很吃惊,注视着他离开。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回来了,说:“孺子可教啊,五天后的黎明,与我在这里见面!”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记·项羽本纪》译文

秦始皇帝要到会稽巡游,渡过钱塘江。项梁和项羽一起去看。项羽说:“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别乱说话,会被灭九族的!”项梁因为项羽说这话将之视为奇人。内容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战国、秦、汉的历史记述尤为详尽。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计526500余字。“本纪”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大事件和帝王本人的事迹;“表”用表格将错综复杂的史实谱列出来;“书”则记述礼乐、天文、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发展;“世家”记载诸侯列王的史事;“列传”是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史记》材料丰富,忠于史实,它对古史的记载,许多已为出土文物史料所证实。它语言生动,文笔简洁,饱含情感,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史记》还在综合春秋以来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史学表述形式——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它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心思想《史记》编写的主旨,按司马迁所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就是通过描述历史的发展事实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一家之言”指用自己的笔墨来评判相关的历史。《史记》试图通过史传事实的描写来思考天人关系问题,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作者从历史学这个独特角度来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深刻思想。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曾任太史令,一直有志于论著“天下之史文”,但未能如愿。司马迁自幼好学,在父亲死后,他继任太史令,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年开始了《史记》的创作。后因为为李陵辩护,被处宫刑,仍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终于在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史记》这一巨著,不久即去世。作者心语“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名家精析

[东汉]班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汉书·司马迁传》

[现代]鲁迅:“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作品赏析《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中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有许多故事富于戏剧性。例如《信陵君列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众多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使《史记》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司马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史记》以“实录”著称。它的取材极为广泛,其中许多栩栩如生的故事来自于作者的亲自调查研究,又广泛参考了《左传》、《国语》、《尚书》、《战国策》等文献,作者对这些材料作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没有根据的材料,因此司马迁的史学态度极为严肃。《史记》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近百个,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书中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进行批判,对历代爱国爱民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热情歌颂,对农民起义领袖进行赞扬。《史记》中众多栩栩如生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形象成就了其伟大传记文学作品的崇高地位。《史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基本手段。这在一般历史著作中出现很少,在《史记》中却相当多。例如张汤儿时劾鼠如老吏,刘邦没做帝王时的豪放无赖,陈平从为乡人分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等,都是由细琐的事件展现人物的性格,避免了抽象的人物评述。

总的说来,司马迁描绘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的;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才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史记》的语言艺术被尊为典范。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但读来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的运用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却有不少人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充满情感、富于生气。思维拓展《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塑造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演化出来的。试从记忆中举若干例子分析。读后札记搜神记搜神记

作者:干宝[晋]推荐版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名段欣赏记叙、写人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而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搜神记·雨师赤松子·卷一》译文

赤松子是神农氏时候的雨师。他服用长生不老药冰玉散,并且教神农氏服用。他能跳人火里不会被烧死。到昆仑山时他常去西王母住的石室里。他随风雨而上天入地。炎帝的小女儿也跟他成了仙。到高辛氏的时候,他又担任雨师,漫游人间。现在的雨师都奉他为祖师。写人、对话

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及六国时,更羸谓魏王曰:“臣能为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于此乎?”羸曰:“可。”有顷,闻雁从东方来,更羸虚发而鸟下焉。——《搜神记·由基更羸善射·卷十一》译文

楚王在园林里游猎,在那里遇见一只白猿。楚王命令好的弓箭手射它,一连射了好几箭,白猿都用手抓住箭讥笑人。楚王于是命由基射白猿,由基刚拿起弓箭,白猿就抱树号哭。到战国时,更羸对魏王说:“我能虚拉弓而不放箭就让飞鸟掉下来。”魏王曰:“难道射技能够达到这种地步吗?”更羸说:“能。”一会儿,听到大雁从东方飞来的声音,更羸虚拉了一下弓,一只大雁从天上掉了下来。内容简介

魏晋时期,我国神怪小说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而在众多的神怪小说中,《搜神记》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搜神记》作者是晋人干宝,他父亲的婢女曾经死而复生,他的兄弟也气绝后又复苏,两人复活后都自称见到了鬼神,这两件事启发了他,于是决定搜集“古今神祇灵异变化”,最终写成《搜神记》二十卷。《搜神记》一方面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屈从和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力量的渺小。另一方面还表现出人试图支配自然的努力和愿望,如《李寄斩蛇》等。它既宣扬封建迷信,又鼓励人们战胜鬼神,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比如《张华擒狐魅》《宋大贤杀鬼》就是这类作品。在有些作品中他散布奴隶屈从的思想,在另一些作品中作者又鼓励人们与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如《干将莫邪》和《韩凭夫妇》。作品特色

这部志怪小说集的一个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许多故事都是从当时的民间搜集来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当成是民间故事来看待。作者简介

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据《晋书》记载,他在东晋元帝时,曾写有《晋纪》十卷。此外他又著有杂文集等其他作品数十篇。其最有名的作品是二十卷本的《搜神记》。作者心语“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诽谤。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自序》名家精析

[明]毛晋:“子不语神,亦近于怪也。顾宇宙之大,何所不有。令升感圹婢之事,信记载不诬,采录宜矣。”

[现代]鲁迅:“宝著《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而性好阴阳术数,尝感于其父婢死而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自言见天神事,乃撰《搜神记》二十卷。”——《中国小说史略》作品赏析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道教思想的兴起和佛教思想的传入,以及朝代更迭频繁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人们渴望从神鬼世界里寻找一点精神的安慰。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的神怪小说开始空前繁荣起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葛洪的《神仙传》,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等等。在这些志怪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干宝的《搜神记》。

就内容而言,该书第一卷到第三卷主要记载的是神仙方术的故事,其故事简略,内容单纯,少数故事曲折耐读。还有部分作品写的是仙女因为爱慕人间男子的嘉言善行,所以来与之配为夫妻,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董永》和《杜兰香》。汉朝时候有一个叫董永的人非常孝顺,父亲死后没钱安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筹钱办丧事。买主知道他贤良,就给他一万文钱让他回家守丧。三年服丧期满后,董永在去主人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女子,说愿做他的妻子,于是董永带着她去主人家干活还钱。只用十天,这个女子就织好了主人要求的一百匹双丝细绢。董永和那女子出门后,那女子说自己是天上的织女,因为董永孝顺才来帮他,说完就飞走了。这就是《董永》的故事内容。这个故事反映了作家讴歌孝子善行的进步思想。此外像《弦超》篇写天上玉女的多情多义,也写得较有人情味。第四和第五卷主要记载的是神灵感应的故事,其中第四卷的代表作《胡母班》情节较为曲折生动。卷六卷七原为“妖怪篇”,多写妖怪灾异故事。第八到第十卷主要记载的是异梦等故事。第十一卷主要记载的是历史传说,这是本书故事中的精华部分,其中的名篇有《东海孝妇》、《韩凭妻》、《干将莫邪》等。《干将莫邪》中,楚王让干将造剑,结果只因为干将未及时完成任务就杀死了他,突出了他的残暴。干将的儿子在那位不知名的勇士帮助下报仇雪恨,其情节写得震撼人心,催人泪下。鲁迅先生后来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著名的小说《铸剑》。《韩凭妻》则讴歌了韩凭与妻子何氏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批判了宋康王霸占人妻、拆散有情人的罪恶行径。韩凭是宋康王的舍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何氏,却不料被康王霸占,韩凭郁闷之下自杀身亡。何氏在与宋康王登台时也跳台身亡,并留遗书给康王说希望死后能与丈夫合葬。宋康王很生气,故意将两个墓分开埋葬。不久,两个坟头上长出很粗的两棵树,两树交叉生长在一起,树上有雌雄两只鸳鸯夜夜悲鸣。此外像《东海孝妇》写周青被诬陷而冤死的故事,《范巨卿张元伯》歌颂真挚的友谊,写得都异常感人。再之后,第十二卷写物怪变化故事,第十三卷写地名、泉名、山名等各种灵奇异物。第十四卷主要记叙的是各种神话故事和传说,如写侍婢感气而生子的故事,后稷的母亲踩到大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