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08:35:3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第四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

第四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试读:

前言

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作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专委”)的品牌学术活动,已成功举办四届。为凝聚广大石油经济工作者的智慧,以多学科、高层次、高质量、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服务于石油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培养人才、推出成果的需要,经专委于2017年11月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本届年会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动力”为主题,凝聚业界智慧,研判市场发展前景,探究行业变革思路,引领行业发展。其间进行了第四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交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刘跃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王志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温冬芬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胡永乐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万东华等分别就国内外宏观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发表了主旨演讲。来自国家部委、石油公司、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300余名代表参会。

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活力动力”。具体议题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油气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二是石油石化企业落实“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三是低油价下油气田企业效益发展策略研究。

本届学术年会征文活动于2017年4月启动后,得到各相关单位和广大石油经济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得到各相关单位和黄大师有经济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研究内容涉及石油经济的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对油气领域焦点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策探讨。在此,秘书处对广大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为了体现论文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公正性,秘书处根据《石油经济专业论文评审委员会工作办法》和年会征文评分标准,组织相关专业30多位专家,对收到的征文进行了严格的分类交叉盲审及专家组讨论复审。共评选出获奖论文39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3篇,三等奖20篇。获奖名单详见油学经〔2017〕4号文件《关于公布第四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征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及本书附录。

根据中国石油学会的要求,获奖论文将收录到中国石油学会论文库。经专委委托石油工业出版社将获奖论文汇集成此文集,正式出版。以此鼓励所有投稿作者,交流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获奖作者再接再厉,未获奖作者继续努力,以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参与第五届年会征文活动。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力争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打造成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石油经济学术交流平台和石油经济工作者的年度盛会,为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研究水平的提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本届全国石油经济学术年会征文活动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工作难免有疏漏。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2018年的年会征文活动中加以改进提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018年6月专题一 油气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国有石油公司境外油气合作统计制度和方法改革探索李树峰 李海鹏 蒋平(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摘 要:国内外油气企业统计工作存在差异,我国石油公司

统计工作在国际油气合作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

合同模式多样性影响统计数据的代表性,核算时间不一致影响统

计数据的真实性,核算标准差异影响统计数据的一致性,管控模

式复杂影响统计数据的严谨性。开展“三新”(新产业、新业态、

新商业模式)统计是现代企业适应产业模式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

要,国有石油公司在开展国际油气合作的过程中应从完善统计核

算体系、优化统计核算指标、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推

进统计工作改革,构建拥有“四种能力”的统计核算体系。关键词:统计制度;统计方法;指标优化;体系完善;境外

油气合作

统计作为一门基础性数据研究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必备工具。对于企业而言,统计数据资料是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制订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对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油气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统计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战略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国家对经济走势判断的准确性。国有石油公司需充分重视统计工作,在大力推进国际油气合作的新形势下,更要大胆改革和探索,建立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统计工作体系。1 中外油气行业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差异性

统计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项对比辅助型工具,国内外油气企业由于体制机制、发展阶段等背景不同,统计工作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 统计体制差异

统计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与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息息相关。国际石油公司的管控模式经历了从“职能制”到“事业部制”再到横向与纵向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制”的发展历程。“职能制”是指企业按照经营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和领域确定组织架构,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这种组织架构的优点是通过设置相互联系的职能部门,上下游产业联动,推动一体化发展;缺点是企业权力主要集中在公司管理层,不利于激发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部门间的信息交流较少。“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是按照业务类型和范围,将相关业务组合起来,形成专业化的分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勘探公司。“事业部制”的优点表现为实行独立经营、核算,能有效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事业部间的竞争意识和价值意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控制成本。“矩阵制”是在“事业部制”的基础上,横向按地域(或业务)设置地区或项目公司,加强对事业部下属子公司的协调、监督和管理,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形成矩阵网络,使得各部门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管控模式下,国际石油公司的统计体制表现为“垂直管理、平行把控、全面共享”。

我国石油公司管控模式尚处于“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过渡阶段,企业职能部门拥有把控经营和推动发展的执行权,设置的专业分公司拥有独立经营、核算权,但必须向总部职能部门负责。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推动企业一体化协调发展,同时提升分公司的经营主动性。缺点是不能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统计的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内部数据,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报表上,不能充分发挥决策服务功能;二是统计主要在做事后分析,缺少动态预测,主动前瞻性差;三是统计范围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外部油气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虚浮不实,不能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1.2 统计指标差异性

为适应国际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石油公司对统计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及时精简了一些计划经济指标,补充完善了一些国际通用统计指标,例如油气净产量等,初步建立起能够反映企业规模、质量、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和参谋。

我国石油公司的部分统计指标,加上新补充完善的国际通用指标可称为国际石油公司统计指标的简化版。虽然字面意义接近,但我们的指标在制订之初既要考虑满足管理需要,又要符合国际化发展需求,因此存在定义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随着我国石油公司整体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必须加强相关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统计指标,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指标体系,使其既能与国际指标无缝对接,又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3 统计方法差异性

统计方法按组织方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五种。国际石油公司基本建立了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辅助,重点调查为补充的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体系。统计工作运用数理分析、模型分析、多元分析等方法,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定量分析,转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水平。

我国石油公司统计方法仍以全面报表综合统计为主。近年来,一方面对报表进行改进设计,提高了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统筹规划,避免了统计报表的相互脱节和交叉,减少重复工作,提高整体效率。随着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统计工作方法已无法应对庞大的信息量,不能适应新形势,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甚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此外,我国石油公司的办公信息化水平仍处在初步建设阶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统计工作的目标还远未实现。1.4 统计质量差异性

统计质量不仅包括原始数据的准确性,还包括数据整理和数据使用质量的好坏,对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影响。国际石油公司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保证统计质量:一是实施标准化的统计工作流程;二是建立专业部门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三是形成统计工作创新机制,利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鼓励统计人才科研创新,全面实现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我国石油公司依然保留计划经济的痕迹,不同地区、不同公司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执行既定统计管理办法,缺乏创新理念,没有统一标准,欠缺专业知识。管理层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对建立健全高效统计管理体制缺乏积极性。2 国有石油公司统计制度和方法在境外油气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国际油气合作主要是由资源国政府或国家石油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允许外国石油公司在资源国境内从事油气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储运、销售、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国际贸易等业务。依法签订合作合同,规范和约束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分配,目前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和惯例。随着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走向成熟,国际油气合作合同已成为资源国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相互联系、相互博弈的工具。

统计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资料,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正确的、科学的依据,因此统计制度和方法的设定必须与国际油气合作的商务流程相匹配,与合同的特点相契合。目前国内外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导致我国石油公司在开展国际油气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1 合同模式多样性影响统计数据的代表性

目前,国际油气上游合作中普遍采用的合同模式主要有:矿费税收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服务合同和回购合同四种,不同合同模式下的统计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以油气产量为例,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最新出版的《统计核算指标解释》,“作业产量”指海外油气投资项目合同区块内的原油天然气总产量。但是,按照回购合同规定,外国石油公司在项目投产后仅获得服务费收入,“作业产量”相当于按照服务费折算出的油气净产量(服务费/油气价格)。此外,有的油气合作项目参股比例较低(通常指低于10%),而项目产量规模又特别大,“作业产量”则按照中方在油气田总产量中占有的毛份额进行核算(权益产量)。

按照通用定义,“作业产量”指合同区块或油气田的总产量,体现的是项目规模,既不代表中方对项目拥有作业权,也不代表中方的参与程度。但是,目前实际统计核算出的公司总“作业产量”,既有定义解释的作业产量,又有权益产量和净产量。这个统计量既不能代表国有公司境外合作项目的规模,又不能代表公司在境外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其真实含义只有实际从业人员才明白。2.2 核算时间不一致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我国现行统计核算制度,政府管理部门通常要求企业每月10日前上报上月度的统计数据,因此各石油企业主管统计的职能部门会要求其从事国际油气合作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每月7~8日前上报上月度的统计数据。以此类推,从事国际油气合作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则会进一步要求其管理的境外油气合作项目每月4~5日前上报上月度统计数据。

但是,境外油气合作项目的联合公司或联合作业体通常在每月中下旬核算形成统计报表数据。境外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根据中方管理要求,需要预估一个月的数据,预估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额要等到下个月上报时再进行调整。受统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或对项目的了解程度、中方在联合公司或联合作业体中的话语权(是否为作业者)、项目领导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上报的统计估算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对整个公司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公司领导层决策的误判。2.3 核算标准差异影响统计数据的一致性

我国石油公司境外项目投资统计遵循形象进度法,统计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部门核定的实际工作进度,结合正式下达的年度业务发展和投资计划确认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区别于会计核算根据票据凭证确认投资完成的原则。因此,统计结果与财务报表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这种不一致是核算标准差异造成的,与准确性无关。

国际上通常是根据财务核算结果进行投资统计,因此在统计境外油气合作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时,联合公司的中方人员既要按照联合公司的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又必须按照中方管理的要求进行形象进度核算。一方面增加了中方员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造成了“两张皮”的现象,增加了审计风险和被资源国处罚的风险(一旦被资源国认定为欺诈行为,会对项目公司进行处罚,影响项目运营和股东收益)。对于小股东或非作业者项目,中方既不能参与联合公司的财务核算,又不能全面掌握项目的实际运营,上报投资完成情况时只能凭借工作经验判断,误差率较高。2.4 管控模式复杂影响统计数据的严谨性

如上所述,目前我国石油公司的统计管控模式处在“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过渡地带。职能部门和专业化分公司平行把控实施垂直管理,基层统计单位上报对口单位多,层级界限不清晰,可能导致数出多门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每个境外油气合作项目在一个报告期内,既要向专业分公司上报统计数据,又要向母公司不同的职能部门上报统计数据。尽管数出同源,但各数据需求单位的报表格式、报表制度、报送时间要求等不尽相同,而且会出现不同人员负责向不同部门填报数据的情况,个人理解不同、工作方法不同,可能会统计出不一样的结果。

此外,境外油气合作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往往既在联合公司中担任职务,又要负责处理中方事务,少有专职岗位设置。统计数据上报工作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数据预估是否合理、数据处理是否科学,统计数据的严谨性就无从谈起。3 国有石油公司境外油气合作统计制度和方法的改革探索

2016年,为了反映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变化和新规律,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国家统计局总结形成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统计调查制度。2017年,国家统计局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试行)》,形成体现“三新”特征的统计分类标准,科学界定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的范围、对象和内容,为企业开展统计调查,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汇总、整理、分析奠定了新的标准基础。

开展“三新”统计是现代企业适应产业模式升级和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数据采集处理方式重大变革、促进统计与国际化发展深度融合、加快统计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关键举措。国有石油公司在开展国际油气合作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3.1 完善统计核算体系,适应国际油气合作的新特征3.1.1 建立适用于国际业务的统计分类标准

基于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试行)》等标准,国有石油公司在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统计分类标准的同时,需建立适用于国际油气合作的统计分类标准。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统计核算指标解释》,在国际油气合作中,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主要分为独资公司、合资公司、合伙企业和分支机构。独资公司是全资子公司,合资公司按照所持股权比例又分为控股和非控股两种,合伙企业和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不同设立方式的境外企业所承担的职能、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其经营活动必须优先按照外国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因此在国际油气合作中,统计基本单位划分需合理区分境外项目的设立方式,对不同设立方式的项目制订不同的统计核算要求,例如,可参考财务会计根据是否拥有控制权,制订合并报表单位和权益法单位的分类核算要求。3.1.2 建立适用于国际业务的统计核算制度

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生产经营状况,国有石油公司的统计主管部门均制定了详细、明确、严格的统计核算制度,包括工作制度、报表制度、考核制度等。在国际油气合作的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

一是统计核算的时间要求与国内业务相比要适当放宽,以匹配境外合作项目的核算实际情况,获取真实的统计数据。如果确需按国内时间要求上报,则应制定明确的数据预估方法和标准,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

二是报表制度与国内业务相比要适当简化。受人力、物力、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境外合作项目核算人员所能获取的统计信息有限,统计报表应以获取关键性指标数据为主,辅以适当的指标细化安排,不必做到面面俱到。

三是制定与国际业务一致的统计核算标准。可考虑给予境外项目一定的自由度,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核算标准,母公司做好监管。

四是统计台账设置要符合国际合作项目人员流动快、外部环境复杂的特点,做到台账数据与统计报表一致,原始记录国内外双重存档,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要符合境外企业的制度要求。

五是境外项目需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核算人员,要求兼职人员专业匹配、长期参与,避免不同报告期临时指定负责人的情况发生,并为兼职人员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尤其是给予时间上的保障。3.1.3 建立适用于国际业务的统计管理体系

建立适用于国际油气合作的统计管理体系,在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参与管理和调控,适应境外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不增加额外管理成本。

一是要优化管控模式,理清层级界限,实现统计数据垂直上报,专业分公司归口管理,集团公司内部全面共享,避免发生数出多门、弄虚作假等问题。而且“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发生的管理成本远低于“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的管理成本。

二是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注重目标定位和方法选择,事中控制做好数据采集和分类汇总,事后控制强调数据分析和决策参考。还要做好统计反馈,使企业的统计核算形成一个闭环运行系统,真正发挥统计工作服务决策和促进发展的作用。3.2 优化统计核算指标,反映国际油气合作的新变化

优化统计核算指标,一是要取消长期不用的、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数据指标,整合精简重复交叉、多头部署的数据指标,优化难理解、难填报、难获取的数据指标,切实减轻境外项目工作负担。二是要准确解释指标含义,严格按照指标含义进行统计核算,避免例外事项出现,减少人为干预调整,还原指标统计数据的代表性。三是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补充企业对信息和数据的新需求指标,适应企业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需要,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全貌的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国际油气合作中统计核算指标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反映企业生产成果与价值实现的指标体系,从重生产全面转向生产与价值并重、以效益为导向的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二是对标国际石油公司、国际化水平高的国家石油公司,设计能真实反映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例如体现规模与效益匹配度、综合评价发展水平的指标等。三是补充能体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提升的统计指标,全面践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是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对企业统计指标设计、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指标健全、执行严格、数据真实、代表性强。3.3 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国际油气合作的新业态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高效率的基础保障,必须进一步加强。

一是建立健全完备的统计信息数据库,形成标准的统计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管理体系,保障统计工作网络的畅通,确保统计信息的传送安全。

二是推广应用云计算。随着我国国有石油公司参与国际化合作程度的加深,统计数据量不断加大,数据类型不断增多,传统的存储、计算方式已经无法实现及时有效处理,未来必须通过网络、通过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和存储等技术,对规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决策和发展。

三是通过大数据实现统计创新。企业的数据是“小数据”,各境外项目的数据又相互隔离形成数据孤岛,在数据共享和利用历史数据推断未来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局限。大数据能改变孤岛式统计工作模式,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提升企业的数据使用能力;能对各种来源、各种类型的内外部数据进行实时整合、对比,掌握内外部发展动态,分析推断未来变化趋势,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战略部署水平。4 结语

随着我国国有石油公司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程度的加深,合理定位国际化统计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方式,在充分展现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核算制度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际油气市场进入不景气周期的新形势下,主要资源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纷纷调整对外合作政策和财税条款,甚至改变、设计新的合同模式,以压减外国投资者的收益。一旦国际油气市场形势好转,资源国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又将放宽对外合作政策,并可能再次调整合同模式。这就要求参与国际油气合作企业的统计核算人员有较强的预判能力,统计核算制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统计核算指标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统计管理体系有较强的调整能力。国有石油公司只有构建一个拥有这“四种能力”的统计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职能,更好地开展国际油气合作,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发展战略。参考文献[1]鞠晶.大数据时代中国石油公司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化工管理,2016(16):100-101.[2]李宏勋,谢芹.国外主要石油公司质量管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石

油企业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26(12):172-175.[3]李娜.中外统计比较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9(12):64-65.[4]凌太军.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探讨[J].中国外资月

刊,2013(2):182-182.[5]桑运良.“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现代化服务型企业统计体系的路

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5,21(S1):32-36.[6]田百洲.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0(15):28-30.[7]张粉英.浅谈石油企业统计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21):73-74.[8]赵慧超.论石油企业会计核算问题[J].中国总会计师,

2011(4):135-136.基于能源革命的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模式及途径邹晓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摘 要:能源革命推动天然气市场发生巨大变革。为适应天

然气市场变革,在分析天然气消费、供应、技术和体制变革趋势

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模式框架。并进一

步提出实施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的5大主要途径:(1)实施“资

源保供”战略工程,建立多元网络供应体系;(2)实施“替煤

代油”战略工程,推进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3)实施“技术

突破”战略工程,建立国际领先核心技术体系;(4)实施“体

制改革”战略工程,推进市场体制改革;(5)实施“开放合作”

战略工程,全方位加强合资合作。关键词:天然气;能源革命;市场变革;管理模式;途径

能源革命的实质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低碳转型,天然气正在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支柱性能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源革命的“四个革命”,即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应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这必将引起天然气的消费、生产与储运、技术和体制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天然气技术突破和变革天然气体制,努力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并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确保天然气安全绿色高效供应,充分发挥天然气经济社会价值成为天然气能源革命的根本任务。经济新常态和低油价条件下,天然气生产供应与利用企业为了适应能源革命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创新管理模式,顺应变革趋势,实现效益发展。为此,本文研究提出基于能源革命的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模式及途径,为天然气生产、供应与利用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提供参考。1 能源革命对天然气市场变革的推动1.1 能源消费革命要求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并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下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改能源〔2017〕1217号),要求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规模高效科学利用,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到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1.2 能源供给革命要求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能源供给革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形成多元化供应格局。立足国内加大常规、深海、深层以及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构筑经济、可靠的多元化供应格局。(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道互联互通。加快天然气干支线、联络线等国家重大项目推进力度。集中推进管道互联互通,打破企业间、区域间及行政性垄断,提高资源协同调配能力。(3)建立综合储气调峰和应急保83障体系。到2020年,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148×10m;到832030年,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350×10m以上。1.3 能源技术革命要求加快天然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能源技术革命要求加快完善天然气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近年来,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与能源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少,整体战略部署和持续稳定的支持不到位,这与天然气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匹配。天然气科技自主创新基础研究薄弱,未形成技术源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稀缺,科研骨干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建设也有待加强。

能源技术革命要求加大国际能源技术合作。能源技术革命将以互联网技术、新的能源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等广泛应用为基础,促进天然气全产业链科技发展。加强与国际大石油公司高端战略联盟、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利用各种创新资源推动天然气科技进步新模式。深化与国际能源署、欧佩克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非常规天然气技术和科技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系统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建立亚洲天然气交易中心,可持续分享全球天然气产业链科技资源,提升国际天然气科技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1.4 能源体制革命要求加快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于天然气市场化的具体改革部署主要有: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干线管道、省内和省际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加大天然气下游市场开发培育力度,促进天然气配售环节公平竞争;建立天然气调峰政策和分级储备调峰机制;推进非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气定价机制。2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的内涵与模式2.1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的内涵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即指在天然气市场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天然气市场体制机制、要素和规则及参与主体等多因素组合变化,实现产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天然气市场体系各环节对当前所处形势需要进行充分评估,进而对机构、层级、流程、文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善,创造出适应当前形势的管理思想、方法、模式、制度和组织等过程。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的思路:基于能源革命的核心内容,健全和完善现代竞争性要素市场体系,分析天然气勘探开发市场、储运市场、销售利用市场结构,理顺市场体系关系,明确市场主体的职能与目标,鼓励多种资本进入,推进天然气上、下游市场的开放,实现天然气管输领域的有效监管,建立地区综合性天然气销售公司,创建天然气交易市场,完善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优质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实现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2.2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的模式

结合天然气市场体系结构特点,遵从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协调原则等构建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模式(图1)。

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1)市场变革目标:天然气市场组合创新与效率提高,天然气市场规模合理与效益提升。(2)市场变革动力:天然气市场创新动力,能源体制革命驱动力,市场需求动力和市场规则。(3)市场变革结构:包括竞争性、管制性和混合性市场结构。(4)市场变革主体:包括产权与管辖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5)市场变革机制:包括天然气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政府监管机制等。(6)市场变革途径: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天然气资源、市场、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多举措促进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实施天然气战略营销管理,创新天然气市场商业模式,实现天然气市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图1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模式结构3 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的主要途径3.1 实施“资源保供”战略工程,建立多元网络供应体系3.1.1 全方位加强勘探,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增强供应和储备能力

持续加强以常规天然气为重点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建设。加快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把非常规天然气业务作为成长性、战略性和价值性工程,统筹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保持合理储采比,实现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努力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突出重点勘探开发区,推动天然气发展国内国际一体化。加快我国页岩气和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的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促进页岩气、煤层气生产和利用规模化。

优化天然气资源市场结构。优化配置天然气资源市场,统筹基地内外资源,保障安全平稳供应,为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建立产—运—销—调—储—贸一体化考核机制,促进产—运—销—调—储—贸各环节协同平衡发展。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

建设形成能级清晰、信息化水平高和安全高效供应系统。天然气管道系统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支线管网布局,强化区域内外互联,加快打造我国西南天然气战略储备中心。在蛛网式管网系统基础上布局分布式管网系统,推动天然气储备建设,形成能级清晰、信息化水平高和安全高效的供应系统。3.1.2 加强天然气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优化管输市场结构。根据天然气资源和市场情况,配套完善天然气骨干管网、储气库和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抓好区域管网、支线管网的建设,确保天然气利用与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气田战略储备库与调峰储气库建设,重视和加强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管输市场第三方准入,建立储气设施独立运营机制。川渝地区紧密衔接天然气资源与市场,持续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环形骨干管网系统和蛛网式的支线管网系统,管道覆盖各市县;多条骨干管道与全国管网连接,成为西南能源战略通道枢纽;建成调配灵活、调峰应急能力较强的上中下游一体化天然气输配系统,形成“川气自用、外气补充、内外互供、战略储备”格局。

实现供给渠道多元化。近年来,我国国内形成国产气、进口管道气和LNG、煤制气等多元供应体系,天然气资源结构持续优化,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天然气因其具有经济性、方便性、清洁性、替代性、安全性等基本属性,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认识。油气田企业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供应渠道保障建设,包括管道、储气库和LNG运输渠道等。3.2 实施“替煤代油”战略工程,推进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3.2.1 培育天然气产业集群,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城市燃气业务,增大天然气汽车利用比重,有序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利用。创建绿色工业园区,推动建材、电子和IT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利用天然气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天然气替代油(煤)工程,合理规划与布局LNG和CNG。优选布局精细化工系列产品,打造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经济带。积极开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机械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选择培育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建材产业,规划与布局建材高端产品。

开拓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新领域。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用户的用气特点,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天然气产业链升级;做精化工产业,提高化工产品附加价值;重点扶持冶金产业,发挥钢铁加工产业优势;限制发展化肥产业,鼓励龙头企业调整产品优化结构。积极鼓励各行业和广大居民使用天然气,大力发展车用天然气利用,强化发展调峰发电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利用,鼓励冶金与矿产业、轻工业、高端冶炼、铸造、不锈钢、陶瓷、耐火材料等行业利用天然气,积极引进天然气精细化工,依据治理污染、高效合理、经济可行三原则进行有序发展传统天然气化工。3.2.2 优化天然气用户市场结构,提升天然气利用价值

优化配置天然气利用市场,推进天然气利用途径多元化和消费结构优化;密切关注各地工业园区、开发区天然气市场动态,着力培育一批高端天然气用户,确保市场主导权;依靠政府的监管和引入竞争,推动形成竞争型的用户市场结构。从公司天然气销售结构变化情况看,总体呈现城市燃气占比不断提高,工业燃料占比相对稳定,化肥用气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3.2.3 加强能源综合管理,提升节能减排效率

通过天然气产业链要素生产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矿区节能,实施循环经济、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侧管理)方面开展工作,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天然气开发、储运与利用各环节的节能减排效率。3.3 实施“技术突破”战略工程,建立国际领先核心技术体系3.3.1 高度重视全产业链技术革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从天然气全产业链技术革命来进行思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狠抓研发、转化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天然气产业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投资成本,在加强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关键技术攻关与逐个突破,加快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实现优势领域持续领先、赶超领域跨越式提升、超前储备领域占领制高点。注重创新与实际生产、成果与经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快天然气产业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系统推动科技创新。天然气能源革命将以互联网技术、新的能源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等广泛应用为基础,促进天然气全产业链发展。利用大数据系统加强天然气信息交流和信息互换工作,健全和规范天然气产业统计管理体系,建立系统、准确、完备、共享的天然气产业信息系统。建立专业、高效的天然气产业信息监管体系,发挥好天然气价格、税收信息等手段对天然气经济的杠杆作用等,提高天然气产业管理和决策支持水平。3.3.2 显著提高天然气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系列水平

在勘探开发领域:实现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包括致密天然气、页岩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瓶颈技术系列突破,特别是在深井、超深井、特殊工艺井等方面的配套钻完井技术及钻完井提速配套技术,大力攻关研究3500~4500m埋深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系列;完善深井、长水平段压裂技术和体积压裂改造技术集成等。

在天然气储运领域:管道建设突出定向钻、盾构、顶管和穿跨越技术攻关,加强集输管道优化、完整性管理研究等。

在超前技术领域:在天然气水合物、无线地震勘探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和储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引领国际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海相、深层等赶超领域技术的提升。

在天然气利用领域:积极创建天然气全产业链的节能减排创新体系,有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3.4 实施“体制改革”战略工程,推进市场体制改革3.4.1 坚持天然气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导向

在勘探开发市场:有序开放上游市场,积极建立混合所有制的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公司。坚持效益优先、主体多元、合作发展的原则,引入社会资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度重视勘探开发非常规天然气的投资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和HSE风险。促进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应用创新,放开出厂价格,最终实现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在储运市场:按《国家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要求,投融资组建混合所有制的支线或局域管网公司,统筹区域内短途输气管道建设、管理和运营,并尝试用市场化的模式进行天然气输配管理和运营。随着市场发展,引入第三方竞争机制是天然气领域改革大势所趋,逐步实现天然气输销分离,但不能搞一刀切。例如,由于川渝地区产输销一体化形成具有历史性、紧密性和不可分割性,有力地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选择具备独立经营的支线管道进行管道独立或混合所有制运营试点。以推出调峰费和储气库费为重点,分步骤完善输配气费率体系。

在终端消费市场:建立混合所有制的销售合资公司。注册合资合作公司也可以通过组建分公司,开发城镇燃气市场或工业园区市场。探索全产业链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积极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实施阶梯气价制度和天然气能量计价,探索市场谈判形成价格机制。促进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实现天然气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完善我国天然气市场体系。3.4.2 积极争取和利用天然气改革的政策

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积极争取取消外资企业开采天然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税收待遇。启动及扩大对非常规天然气的财税政策支持,例如,把致密气纳入非常规资源范畴,建立国家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基金,利用直接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完善土地政策、科技政策、价格改革政策等促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引导和鼓励社会和企业资金投入非常规天然气等资源利用。加大对低品位资源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在税费方面实行差别化征收政策,免征特别收益金和资源税,对边际气田等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

储运方面:适应国家区分天然气产业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要求,合理有序逐步实施网运分开,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实现管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向第三方公平开放等政策。积极推进建立科学合理的输配气费率体系和定价机制,推动出台天然气调峰费和储气库费,减免管道气和LNG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天然气进口环节增值税,降低进口天然气成本,缩小进口气与国产气之间的价格差距,对跨国管道进口的天然气给予进口环节增值税合理返还政策。落实管网互联互通及向第三方接入服务,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公平、公正地向所有用户提供管输、储备、汽化、液化和压缩等服务。

天然气价格与金融方面: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端”原则,天然气定价将逐步市场化。适时放开天然气销售环节政府定价。保留政府在市场非正常时期的必要干预权,择机逐步放开天然气井口价和终端销售价格,进一步放开非居民用气价格,推进非居民用气的市场化交易。根据市场竞争定价,按照热值计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的融资体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推进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拓展境外项目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利用境外资源创造条件,提升天然气产业国际竞争能力。3.5 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工程,全方位加强合资合作3.5.1 积极推进多元化国际合作,促进合作共赢和影响力提升

全面开放合作共赢,可持续分享全球天然气产业链资源。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天然气战略进口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内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站建设,提高战略储备应急能力。加强与国际大石油公司高端战略联盟、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利用各种创新资源推动天然气科技进步。探索天然气大经贸合作新模式,坚定地“走出去”积极争取定价权。

注重国际天然气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深化与国际能源署、欧佩克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建立亚洲天然气交易中心。成立国际能源形势跟踪和分析研究专家组。设立中国天然气经济信息统计分析中心,定期发布世界天然气展望报告,加强与消费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海外天然气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应对境外风险的能力,增加透明度,提升话语权。3.5.2 依法合规推进国内合作项目高效运作,促进产业发展

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契机,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市场、技术、管理优势,吸引社会优质资本,抓住公司在页岩气开发、支线管道建设营运、天然气终端销售和利用等业务开展合资合作,依法合规推进合作项目高效运作,促进公司发展。

大力推进“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建立“政企用”三方互信,为公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创新多方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和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沟通联系机制方面,定期向地方政府汇报,发挥地方政府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的协调、统筹作用。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及时了解并积极解决用户之需。在利益共享机制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益分配方式,实现了“政企用”三方共赢,达到巩固和扩大战略合作成果的目标。

天然气企业应加大天然气作为现阶段尚难以替代的最佳优质清洁能源代表的宣传和对自身绿色环保形象的打造,积极参与推动能源技术进步;改变形象传播模式,从内部传播转向外部传播,从信息传播转向情感传播,传递公司为客户、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树立公司良好形象。4 结束语

天然气产业、生产供应和利用企业应积极主动适应国家能源和天然气市场变革,加快创新转变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能源革命的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模式及实现途径,目前该模式及途径已经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取得较好的实践应用效果,为中国石油打造西南增长极、天然气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支持。这将为推进全国天然气市场变革管理提供良好的借鉴与示范。参考文献[1]姜子昂,冯勐,张宏,等.关于推动中国天然气能源革命的思考

[J].天然气工业,2015,35(3):120-124.[2]康建国,胡奥林,牟英石.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策

略[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2,6(1):3-7.[3]李杰.美国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J].特区经济,2012(7):127-130.[4]马新华.天然气与能源革命——以川渝地区为例[J].天然气工

业,2017,37(1):1-8.[5]张汉平.石油天然气资源走势、企业状况和供需分析[J].中国矿

业,2009,18(1):13-18.[6]朱世宏,张欢,胡国松.世界天然气市场变局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6.农村“煤改气”市场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策略:理论及应用——以河北省为例熊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摘 要:论文分析了农村“煤改气”相关的背景,包括日益

严峻的大气污染,“煤改气”的相关政策,“煤改气”市场开发需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分析了包括地方政府、燃气公司、农村居

民三方的利益博弈,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进行了分析,提

出了包括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天然气营销策略,以河北省“煤改

气”市场为例,总结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策略在农村“煤改气”

市场开发中的经验与启示。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农村“煤改气”;利益博弈;策

略;河北省1 农村“煤改气”实施的背景1.1 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成为难以避免的严重问题。根据《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长年居高,虽有各方的长期努力以求改善,超标城市的比例从2013年的95.9%下降到2016年的75.1%,但颗粒物污[1]染依然超标严重,目前的污染情况仍然与理想的空气环境相去甚远。

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峻,国家层面于2016年开始启动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政策,其中之一是在京津冀地区实施“煤改气”政策,推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推动能源[2]结构优化调整,实施以气代煤,加快淘汰10t/h及以下的燃煤锅炉。根据河北省污染重的部分城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石家庄市和廊坊市燃煤污染对大气贡献均为首要因素,贡献率均超过25%。因此,针对燃煤污染的治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煤改气”正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1.2 国家层面的政策强力推动

从2013年国家出台《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以来,明确提出了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目标,与“煤改气”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2014年4月24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到2020年达到10%以上。2016年4月22日《巴黎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天然气将因煤或石油排碳量减少,成为全球达成碳排放减量目标前、转换期间可倚重的燃料。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应税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工业噪声等,严重污染的行业及企业将承担高昂的税收成本。2017年6月出台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改能源〔2017〕1217号)进一步指出将工业和民用“煤改气”作为四大推进的重点工程之一,并将“煤改气”纳入地方政府环保考核内容,以保障实施效果。

在上述政策的强力推进之下,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煤改气”实施政策。与工业“煤改气”相比,民用“煤改气”显得更为散乱,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对空气污染也更为严重。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针对农村“煤改气”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在充分利用好各项“煤改气”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以保障农村“煤改气”市场得到充分开发,能够稳步实施,取得预期的效果。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弗里曼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利益相关的机构团体息息相关。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股东、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也包括与企业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金融机构、[3]公共媒体、公益机构、社会团体等相关机构。利益相关者与位于利益中心的企业形成互动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利益形成多方影响。从这一意义上看,企业的发展既有自身的努力,也面临着外部力量的影响。能否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需要企业多元灵活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以来,在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在油气行业的典型研究包括:杨嵘(2010)分析了陕西省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企业和开采地农民以及企业和自[4]然环境四大主要矛盾;王育宝等(2014)从地方政府和矿区居民博弈视角,分析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油气开采收益分配博弈中的纳什均[5]衡、序贯均衡以及不稳定动态均衡路径;王勇(2015)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差异化管理概念,并以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管理实践为例,[6]阐述了利益相关者差异化管理的内容和策略;王勇等(2016)对海外油气管道建设与运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识别,将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表现归结为核心利益冲突、战略利益冲突和外围利益冲突三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并提出了促进利益相[7]关方和谐共处的策略;高新伟等(2017)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确定了油气矿业权市场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矿业权主体,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8]中央政府与矿业权主体的博弈模型。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油气行业的上中游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矛盾冲突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集中于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