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21:57:23

点击下载

作者:武晓峰,高晓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

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全面深入的实践调研,以科学、准确的数据说明我国实验室总体建设情况及各省市发展状况,综合阐述实验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密切联系,在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为规划实验室发展提供指导,为改善和提升实验室建设提供建议,指导我国“十二五”实验室建设发展。序

为深入总结我国高校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的经验,促进高校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教育部高教司实验室处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列入“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组织开展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最终形成了这本《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课题组在研究工作中,围绕高校实验室的基本状况、典型省市国家级(省市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经验以及实验室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讨,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客观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实验室建设成果,反映了实验室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这项研究是开创性的,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也必将为推进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报告内容共分5章:第1章,以全国高校实验室大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全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第2章,以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中心,调研和分析了全国及部分代表性省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状况及发展特色;第3章,开展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题研究;第4章,国外高校实验室调查研究;第5章,针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凸显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建议。

由于学会是第一次组织所属分支机构针对某一领域开展专题研究,并形成发展报告,一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请社会各界人士多提宝贵意见。今后学会每年都将组织分支机构开展所属领域的专题研究,并形成系列专题发展报告。我们相信,有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参与,我们的报告一定会日臻完善,一定会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2014年9月于北京

第1章 全国高校实验室状况及发展趋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某种意义上,工具就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工具,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说,实验室仪器设备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不仅仅侧重于仪器设备本身的功能和性能,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某些特殊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全国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仪器设备台件数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加。根据《2012年中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2935.37亿元,年度增加在380亿元左右。如此规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在全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结构与分布?它们能否对迅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配置如何?今后的发展趋势怎样?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对上述问题进行立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现状调研,深入挖掘、统计分析实验室相关的基本数据,以此掌握全国高校实验室的基本状况,如仪器设备的台件数、总金额状况,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实验室建设情况,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实验室运行经费投入情况等。同时也对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未来需求趋势进行分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广大实验室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同时也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产厂商提供需求信息。

1.1 仪器设备的内涵与意义

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基本状况与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实验室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必须以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为背景,必须明确阐述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准确的视角,全面审视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等的合理性及其发展的趋势。实验室的基本状况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室数量和面积、实验室队伍、实验室任务和实验室经费等方面,在本次调研分析中,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状况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形成了此报告。

1.1.1 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脱离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各方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整体投入,使得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期。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现状等一系列的特点构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高等教育处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战略机遇期

所谓战略机遇期,在目前国家发展阶段来说就是社会转型期:我们国家面临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两个社会转型期。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发达社会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专业知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发明创造。而高等学校历来对这三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社会转型期高等学校的地位就显得越发重要,甚至对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样的机遇下,得到迅速发展和崛起。

2. 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哈佛大学前校长伯克教授在其《大学与美国的未来》一书中曾经指出:从《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到后工业社会的倡导者贝尔教授都认为大学将是未来社会的中心机构。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密集区,正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社会的中心,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高等教育也逐渐由原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逐步走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前沿。因此,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它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到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预计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其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变化。因此,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以及仪器设备水平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需要。

4. 提高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质量工程”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教育部在2007年做出了“要切实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提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内涵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到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386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2%。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8586.7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93%,比上年增加了0.28个百分点,2012年这一比例首次超过4%。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使得高等学校实验室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实验仪器设备水平也有较大幅度提升,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5. 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确定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中多次直接提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技术条件建设:“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利用好校内校外、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主要任务中的十一个大项中,九项直接或间接涉及实验室仪器设备、技术装备等条件保障。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带动了教育技术基础的变革、教育手段方式的变革、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教育组织管理的变革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趋势之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制度建设,甚至队伍建设几乎无一不与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技术装备条件密切相关。

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科分化越来越深入,但是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综合问题,同时出于职业变动的需求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综合化的要求。人才培养综合化,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合理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以及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因此,现代科技发展也会在教育技术装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上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的实践场所,特别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基本状况、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水平、实验教学项目及运行经费的投入等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基本要求。

1.1.2 仪器设备的内涵

1.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

研究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的目的是找出其建设规律,合理地配置优质资源,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或需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使得教育赖以生存的条件可以称为“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与人类生存资源一样也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工资源三个组成部分。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本质,则是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它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它的本质属性包括教育性与人工性。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指为实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目标,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购置、研制等手段形成的装备条件的总和。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不仅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对其的合理配备、日常维护管理、使用效益管理等。

2. 教学、科研任务与实验室仪器设备需求的和谐统一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任务。从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对象、资源和结果几个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密切关联,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特别是在其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的需求来看,相互之间有区别但又和谐统一相互促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由于使用方向不同,大众化教育的批量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有一个相对标准和台套数,而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却在其水平的先进性和高端性上有要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先进性日趋提升和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存量先进性的不断被侵蚀,让二者对仪器设备的需求日趋一致。同时高等学校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培养上,在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中对仪器设备的需求也达到了统一。

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对实验室仪器设备需求的差距日趋淡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其中承担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的周期性、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前瞻性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真实生产过程的逼真模拟,要求研究实验条件和生产条件日趋统一。

3. 高校实验室的全过程管理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是作为整个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框架之下的一个完整系统运行的。其运行规律符合系统全过程管理的理论。因此,要使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高效运行,必须按照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要素,把高校实验技术装备宏观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根据其管理过程的各个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系统管理,使其从配置到使用的各个过程中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目标。也就是在实验室环境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与研制、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开放共享管理、实验运行管理以及实验经费投入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管理。

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来说,他们希望通过对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需求现状的宏观研究,对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分析研究,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管理使用与处置的过程管理的规律探索研究,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和掌握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及其运行情况,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1.1.3 仪器设备的布局及其战略意义

1.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要求重新审视高校实验技术装备水平

教育改革对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这三个方面无一不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直接相关。教育理念的改革既包含了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作为改革的基础,同时也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合理配备和管理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教育方法的改革包含了教育手段的改革与高效利用,其主要内容就是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改革则毫无疑问包含着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主体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来说,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装备日新月异;工业技术突飞猛进。从社会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历来承担着技术发展的引领、推广、发展、完善和传播等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直接站在了社会先进技术发展的前沿,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主动力。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合理配置高校实验室技术装备,使其在技术水平上既满科学研究和社会社会服务的需求,又能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实验室工作着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

2.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等学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

人类能力按照其获得的方式(先天具有与后天培养),可以分为“能力倾向”和“技能”两大类。能力倾向(aptitude)是指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它是与生俱来的,不过也有可能因未被开发而荒废。技能(skill)则是指经过后天学习和练习培养而形成的能力。

对个人技能的认识,建立在对技能分类的了解上。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Sidney Fine & Richard Bolles)将技能分为三种类型:①知识技能;②自我管理技能;③可迁移技能(或称通用技能)。知识技能是指那些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能力,也就是个人所学习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自我管理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而非技能,因为它们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因此它也被称为“适应性技能”。可迁移技能就是一个人会做的事。比如教学、组织、说服、设计、安装、帮助、计算、考察、分析、搜索、决策、维修等等。可迁移技能的特征是它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因此,可迁移技能也被称为“通用技能”。基于这样的原因,可迁移技能也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也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能力。

从对人类能力的划分来看,人类技能三个方面中,其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培养都是通过教育(大学教育或者成人教育)来取得的,这些能力中的大多数,在其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教育仪器设备资源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人才的技能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究竟怎样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布局和配置才能有利于我们的人才技能培养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目前的高等学校实验室技术装备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与分析,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 按照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调控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宏观布局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立足于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利用全国高校的权威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从全国的、地区的、不同类别学校、不同类别的仪器设备各个方面,勾画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现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状况进行写实性的分析,以求将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布局规划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按照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调控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宏观布局的依据,作为研究国家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发展趋势,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

1.2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

1.2.1 数据范围与来源

以2006—2013年七个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统计数据为基础,并对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相关信息进行了汇总,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指单价在人民币800元(含)以上,使用方向为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家具、装具、构筑物不包括在统计范围内。

数据来源:实验室数据来源于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上报数据,学生当量数据来源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2.2 总体状况

1. 存量

总量情况:截至2012/2013学年末,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1800万台件,总金额达2200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26万元。其中,教学为主仪器设备1440多万台,占总台件的80.39%,科研为主仪器设备350多万台,占总台件的19.61%,详见表1-2-1和图1-2-1、图1-2-2。表1-2-1 2012/2013学年仪器设备数量按不同使用方向的统计分析图1-2-1 2012/2013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台件数分析图1-2-2 近七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年均增长率

如表1-2-1所列,近七年科研仪器设备的年均增长率是教学的两倍,说明高校在科研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上不断加大力度。

2. 各省分布情况

全国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山东、上海、广东、湖北、浙江等经济发达和高校相对集中的省份,图1-2-3和图1-2-4分别是2012/2013学年各省区市仪器设备的台件数和以科研为主的仪器设备的台件数。图1-2-3 2012/2013学年各省区市仪器设备台件数分布图图1-2-4 2012/2013学年各省区市科研为主仪器设备台件数分布图

3. 增量

图1-2-5、图1-2-6和图1-2-7是近七年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总金额和生均仪器设备值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06/2007学年至2012/2013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总金额及生均仪器设备值均稳步增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年均增长率为9.2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金额年均增长率为13.92%;同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稳中略升,年均增长率为8.43%。

在国家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初期,曾将生均仪器设备值万元作为A级标准,但目前生均值已经超过该值,即使扣除设备单价增加的因素,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也是很可观的,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仪器设备的作用,将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不同使用方向的设备值增长率可以看出,近年来科研仪器设备对生均值的贡献是教学仪器设备的1.4倍左右。

各省区市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年均增长情况见图1-2-8。从中可以看出,各省区市高校仪器设备年均增长率基本持平(海南因数量基数小,增长率偏高),但是因为各省区市仪器设备的基数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基本持平的增长率仍会导致存量差别越来越大的结果。教育部近年来实施了多项扶持西部和贫困地区的支持计划,从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平衡的角度来看,决策方向十分正确,但考虑到目前增长率的基本持平,还应继续加大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同时,亦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落后地区的科研水平,以便引入更多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图1-2-5 近七学年全国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变化图图1-2-6 近七学年全国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金额变化图图1-2-7 近七学年全国实验室仪器设备生均值年度变化图图1-2-8 近七学年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各省区市年均增长率图

4. 设备对比

表 1-2-2 是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2006/2007 学年至 2012/2013 学年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总金额占比逐年增长。占比已从2006/2007学年的14.36%提高到19.61%。表1-2-2 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年度对比变化趋势

2012/2013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中,教学为主仪器设备 1440 多万台,占总台件的80.39%,年均增长7.84%;科研为主仪器设备350多万台,占总台件19.61%,年均增长14.8%。近七个学年科研为主仪器设备数量年均增长率远高于教学为主的仪器设备。

从统计口径来说,仪器设备的使用方向划分是按照经费来源进行定义的。一般来说,教学设备来源于学校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省部共建、省财政等等,多为财政性资金,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科研仪器设备的经费来源于“985”、“211”专项和配套,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各类纵向科研基金、重大科技专项、横向科研合作、人才专项、社会捐赠等,来源口径比较宽泛。从总量的比例来看,高校仪器设备数量上仍是以教学为主,但是科研仪器设备近年来增量迅速,说明高校在国家科学研究中所承担的任务逐年增加,高等学校科研设备的总量体现高等学校科研基础实力不断加强。

1.2.3 结构布局

1. 价值结构

图1-2-9和表1-2-3是不同学年高校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按金额分段进行的统计分析,从中可看出,教学设备的总金额逐年递增,大型贵重仪器的比重不断增加,台件和金额年均增长率超过 10%,单价40万~200万元的仪器设备年均增长率达近14%。图1-2-9 高校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按金额分段各学年分布图表1-2-3 高校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按金额分段年均变化规律

从设备价值结构看,全部价值区间设备的价值增长率和数量增长率持平,各价值区间段设备增长率变化不是很大,增速较快的主要集中在4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目前,40万元以上设备区间段设备增速较高,反映目前教学设备投入尚不足以大量购置超大型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40万元至200万元设备的区间内。这也对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提供了值得关注的使用需求集中空间。

2. 类别结构

表1-2-4是按仪器设备分类对设备台件数和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看出各类教学设备逐年递增,仪器仪表和机电类设备年均增长率超过10%。表1-2-4 高校实验室不同类别仪器设备年均增长数据统计

图1-2-10和图1-2-11分别是不同学年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台件数和金额按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图1-2-10 教学设备按台件分类现状分布图图1-2-11 教学设备按金额分类存量分布图

从仪器设备类别结构分布看,各类设备的数量增长率和价值增长率按类别的变化趋势相同。其中设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类中的成分分析仪器和机电设备,这两类设备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中需求较大的部分。同时,除计算机外,各类设备价值增长率均超过数量增长率,说明设备价格的上涨趋势,而计算机类设备价格有下降趋势。另外,仪器仪表类的成分分析仪器单价增长最高,说明该类仪器设备技术进步迅速,单台平均价值也有较大增长。

3. 年限结构

图1-2-12和图1-2-13是高校实验室仪器仪表类设备按使用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图1-2-12 教学仪器设备中仪器仪表类按台件存量各学年分布图图1-2-13 教学仪器设备中仪器仪表类按价值存量各学年分布图

从上图可看出,教学设备中仪器仪表类设备存量呈五年半数递减规律,表明该类仪器设备的更新较快。

图1-2-14和图1-2-15是高校实验室机电类设备存量按使用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图1-2-14 教学仪器设备中机电类按台件存量各学年分布图

从图1-2-14可看出,教学设备中机电类设备存量10年内占比75%左右,结构稳定,表明近十年该类仪器设备增量较大。

图1-2-16和图1-2-17是高校实验室电子类设备按使用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图1-2-15 教学仪器设备中机电类按价值存量各学年分布图图1-2-16 教学仪器设备中电子类按台件存量各学年分布图图1-2-17 教学仪器设备中电子类按价值存量各学年分布图

从图1-2-16可看出,教学设备中电子类设备存量中十年内占比超过85%,表现出电子设备更新快的特点。

从以上几类设备的年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各类设备年限结构比例趋同,且出现至2012/2013年度5年内设备占一半,其他各年度共占一半的情况。但是2006/2007年度5年内设备占四分之三。这反映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的普遍规律,这和第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期的集中实验室建设投入有关。近年来设备价值结构趋于稳定平衡,设备结构形成按照每5年区间数量减半的规律布局。此外,对不同类别的设备年限,电子类明显淘汰更新较快,机电类和仪器仪表类规律趋同。

表1-2-5和图1-2-18是高校实验室计算机按使用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从表中7个学年的上报数据可看出,5年以上计算机数在增加,表明计算机更新速度放缓。表1-2-5 计算机存量按使用年限统计分析结构图1-2-18 高校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中计算机按学年分布图

1.2.4 存量结构

科研仪器设备按照存量结构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一是科研设备的结构以仪器仪表类最多,其次是机电设备类,这些存量规律和年度增速相同,说明科研工作对仪器设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这类仪器设备上。二是按照价值年限分布情况看,科研仪器设备价值结构形态相似,但年度增速较高。三是从科研仪器设备的类别年代分布看,不同学年的类别结构基本相似,但是总体增速较快。

1. 分类结构

表1-2-6是高校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存量按分类结构进行的统计分析,科研类仪器设备年均增长较快,其中仪器仪表类年均增长率达20.73%,说明科研工作对该类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表1-2-6 科研仪器设备存量按结构分类的统计分析

2. 金额结构

图1-2-19是高校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按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价值仪器设备的比例相对稳定,存量数增加明显,说明高校中科研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图1-2-19 科研仪器设备按金额各学年分布图

3. 类别结构

图1-2-20和图1-2-21分别是高校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的台件和金额按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从中也能看出台件和金额数的增加,特别是仪器仪表类设备的比重较大。图1-2-20 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按类别统计分析各学年分布图图1-2-21 科研仪器设备金额按类别统计分析各学年分布图

1.2.5 三类通用大型仪器设备状况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加大,高校在大型仪器设备上的投入也随之加大,主要体现在一些通用性强、能够实现共享共用的设备在台件数和金额上的明显增加,如电镜、质谱、核磁。这三类设备拥有最广泛的教学和科研使用需求,同时,由于这些仪器设备的价值较高,其使用效益情况也备受关注,因此我们对这三类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单独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1-2-7是2000年以后购置的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电镜、质谱、核磁仪器设备的统计分析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其台件数和金额数逐年递增,且增幅超过17%。图1-2-22和图1-2-23是价值100万元以上电镜、质谱、核磁仪器设备台件和金额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在电镜、质谱和核磁中,质谱数量第一,电镜数量第二,核磁数量第三。表1-2-7 2000年以后购置的价值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统计分析图1-2-22 三类设备按数量存量分布图图1-2-23 三类设备按价值分布图

这三类设备的增长率均大大超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平均增长率,总量迅速增加。这部分设备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着力点所在,应当充分关注其使用效益情况。

1.2.6 区域分布

1. 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分布

表1-2-8、图1-2-24和图1-2-25是2012/2013学年教学科研仪器在东中西部的统计分析结果。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共有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1800万台件、金额总值2200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40多万台件、金额总值1200亿元,中部地区共有470多万台件、金额总值约530亿元,西部地区共有约370万台件、金额总值400多亿元。表1-2-8 2012/2013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结果图1-2-24 2012/2013学年仪器设备数量东、中、西部分布图图1-2-25 近七个学年仪器设备数量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图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中,教学为主仪器设备1440万台件、金额总值1400多亿元,分别占总台件和总金额的80.39%和63.74%;科研为主仪器设备350多万台件、金额总值800多亿元,分别占总台件和总金额的19.61%和36.26%。

东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年均增长率最高,达9.53%,中部和西部分别为8.59%和9.48%。按照东、中、西部的区域设备情况来看,存量方面东部具备绝对的优势,而且其增长速度也最高。按照这个趋势地区之间的存量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2. 按七个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分布

为进一步细化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分布情况,从全部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贵重仪器设备两个方面,按照七个不同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2-26和图1-2-2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华东、华北、华中地区的仪器设备比重高,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集中分布在华北(北京)和沿海省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贵重仪器设备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是贵重仪器设备地区差距较大。因为贵重仪器设备多为科研设备,该分布也说明不同地区间科研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图1-2-26 2012/2013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按地区分布比例图图1-2-27 2012/2013学年贵重仪器设备按地区分布比例图

3. 进口仪器设备分布

对仪器设备国产和进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2-9和图1-2-28、图1-2-29所示。从图表中数据可看出,仪器设备金额总量逐年递增,金额年均增长率为12.47%。国产设备年均金额增长率为12.85%,进口设备金额年均增长率为11.71%。说明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配备中,国产仪器设备的比重在日益增加,表明我国在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的制造领域在不断进步。表1-2-9 仪器设备国产和进口年均增长率图1-2-28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按国别台件分布图图1-2-29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按国别金额分布图

4. 按高校归属性质(部委、地方)分布

2012/2013学年部属高校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50多万台,金额950多亿元,地方高校1240多万台,金额约1260亿元,分别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30.63%和69.37%。近七学年部属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金额的年均增长率略高于地方高校,说明国家对985院校和211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大,详见表1-2-10和图1-2-30、图1-2-31。表1-2-10 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按高校归属性质统计分析图1-2-30 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数量按高校归属比例图图1-2-31 近七学年全国高校设备金额按高校归属年均增长率图

5. 按“985”、“211”、一般高校性质分布

2012/2013学年“985”高校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40余万台,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18.97%,金额约660亿元,占29.75%;“211”高校(不含“985”高校)约297万台,占16.59%,金额约400亿元,占17.99%;一般院校1155多万台,占64.44%,金额1157亿元,占52.26%。近七学年金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5”高校9.05%,“211”高校8.75%,一般高校9.02%。详见表1-2-11和图1-2-32、图1-2-33。表1-2-11 2012/2013学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按“985”、“211”、一般高校性质的统计分析图1-2-32 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数量按“985”、“211”、一般高校归属比例图图1-2-33 近七学年全国高校仪器设备金额按“985”、“211”、一般高校归属年均增长率图

1.2.7 使用状态

我们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分为在用、待修、降档、多余、待报废和其他几种情况,其分析结果见图1-2-34。从图中可以看出,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情况总体良好,在用设备数量为98%,待报废设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目前仪器设备的淘汰报废审批手续比较烦琐,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在统计结果上形成了1%待报废设备。同时,设备的使用状态也存在多余的现象,其原因多为校内无使用需求,但是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难以调剂到其他单位,形成管理的难点,这提示管理部门在设备的调剂处理方面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对策,为闲置的仪器设备在同类事业单位之间合理调剂创造条件。图1-2-34 2012/201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按使用方向比例图

1.2.8 生均值

生均设备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按照教学科研需要的设备配置情况,生均设备值在各省的分布变化情况,也反映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条件在不同省市之间的差异。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生均设备值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这可能和学校的学科方向、学校类型、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我们按照地区、省市、高校归属性质、高校类型等分别对生均设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设备生均值均有较大的差别,某些方面的差距甚至在3倍以上,说明高校的仪器设备资源配置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中、东、西部

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金额为1.26万元,东部为1.6万元,中部为0.96万元,西部为0.98万元。东、中、西部近六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91%、8.82%、9.34%。从各省区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来看,山西、河南、贵州等24个省市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低于全国1.26万元的平均水平。详见表1-2-12、图1-2-35、图1-2-36和图1-2-37。表1-2-12 2012/2013学年生均仪器设备值按东、中、西部区域分析情况图1-2-35 近七学年全国实验室仪器设备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图1-2-36 近七学年全国实验室仪器设备生均值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图1-2-37 2012/2013学年仪器设备生均值各省区市分布图

2. 金额按高校归属性质分布

表1-2-13、图1-2-38和图1-2-39是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实验室生均仪器设备值按学校归属性质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部属高校的生均设备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地方高校的生均设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不同归属性质高校在教学科研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过可喜的是,地方院校生均值的增长率还是比较大的。表1-2-13 2012/2013学年生均仪器设备值按高校归属性质的统计分析图1-2-38 近四学年部属高校生均仪器设备值的增长率变化图图1-2-39 近四学年地方高校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率变化图

3. 按“985”、“211”、一般高校性质分布

表1-2-14和图1-2-40是高校实验室生均仪器设备值按“985”、“211”、一般高校性质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仪器设备生均值为1.26万元,其中“985”高校生均设备值为3.27万元,远高于“211”高校(不含“985”高校)的1.6万元和一般高校的0.88万元。表1-2-14 2012/2013学年生均仪器设备值按“985”、“211”、一般高校性质的统计分析图1-2-40 2012/2013学年实验室生均仪器设备值按“985”、“211”、一般高校性质的分布图

4. 按高校学科性质类型分布

表1-2-15和图1-2-41是按高校学科性质不同对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统计分析结果,从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林业、综合、农业和理工类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1.26万元,其他学科类型高校都低于全国平均值,师范类和财经类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最低。按照学校类别的生均设备值,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地区和学校类型的划分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因为在上述的分类中也包含了学校类型和类别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在统计分析中,会扩大数据差异。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按照学校类型的生均值对工作的指导意义更强。表1-2-1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生均仪器设备值按高校学科性质类型的统计分析布图1-2-41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生均仪器设备值按高校学科性质类型的统计分析

1.3 50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总量及分布

单台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属于超大型仪器设备,由于价值较高,通常具备区域通用性,那么这些超大型仪器设备是如何分布的?其运行和使用情况如何?其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使用效益是如何发挥的?是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鉴于此,对全国高校单台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比较客观地描绘了它们在全国的基本情况。

全国共309所高校拥有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合计971台件,总金额近96亿元,单台平均价值988万元。

1.3.1 分布结构

1. 按类型划分的分布情况表1-3-1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类型统计的结果

表1-3-1、图1-3-1和图1-3-2是50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按设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数量上03类仪器设备最多,占47%,04、05、07类仪器设备基本相当,占比在15%~17%。从价值上看,03类仪器设备也是最多,占38.8%,04、05、07类仪器设备则差别较大,分别占27.7%、17%、12%。上述数据说明,500万元以上超大型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类、机电设备类和电子设备类。其中医疗器械类设备主要是拥有附属医院的医学类或者综合类院校的附属医院的代办免税设备,这类设备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图1-3-1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类型统计的台件数结果图1-3-2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类型统计的设备价值结果

2. 使用方向分布

图1-3-3为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使用方向统计分析的结果,不论从数量还是价值上来看,教学仪器设备均略多于科研仪器设备,两者差距不大。图1-3-3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使用方向统计分析结果

3. 不同类别学校分布

从 500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的分布看,这些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属高校。从数量上看,约61%仪器设备分布在“985”、“211”和中央部属高校中,其中“985”高校占绝大多数,约72%,“211”高校(非“985”)占比约为21%,其他中央部属高校(非“985”“211”)占比例最少,约为7%。详见表1-3-2和图1-3-4。表1-3-2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在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图1-3-4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在不同类型高校分布比例

4. 不同地区分布

表1-3-3、图1-3-5、图1-3-6、图1-3-7是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不同地区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属高校,从数量上看,60%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华东最多占37%,华北其次占23%,其余地区分布较少,各自都不到10%。从价值上看,华东最多,占36%,西南和华北其次,各占19%和18%,其余地区分布较少。从价值数量比来看,西南最大,占27%,西北最少占9%,其余地区差别不大,占比在11%~14%。表1-3-3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不同地区分布情况图1-3-5 全国500万元以上设备按不同地区数量分布情况图1-3-6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不同地区价值分布情况图1-3-7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不同地区价值数量比分布情况

5. 设备来源分布

图1-3-8是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设备来源进行数量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90%设备来源于购置,8%来源于捐赠,少量自制和校外调入。图1-3-8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按设备来源的统计分析结果

6. 使用年限分布

图1-3-9是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使用年限的分析结果,从总体数量来看,超过80%的设备使用年限不足10年,其中5年以下的数量最多占45%,5~10年的数量其次,占37%,说明这些大型仪器设备都是近十年来新添置的。图1-3-9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分布情况

图1-3-10、图1-3-11、图1-3-12、图1-3-13是分别对03、04、05、07类仪器使用年限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03类仪器仪表,5年以下设备超过半数,占53%,10年以下设备合计占87%,15年以上设备很少,仅占4%。04类机电设备,5年以下设备不到半数,占41%,10年以下设备合计占79%,10~15年设备占15%。05类电子设备,10年以下设备最多,占74%,10~15年设备占17%。07类卫生医疗器械,10年以下设备占85%左右,15年以上设备较少,占6%。图1-3-10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03类设备使用年限分布情况图1-3-11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04类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分布情况图1-3-12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05类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分布情况图1-3-13 全国高校500万元以上07类仪器设备使用年限分布情况

1.3.2 设备地图

全国“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属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量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如图1-3-14所示。图1-3-14 全国“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属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区域数量分布图

全国“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属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量、价值、价值数量比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如图1-3-15所示。图1-3-15 全国“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属高校5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量、价值和价值数量比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图

1.4 高校实验室总体状况

1.4.1 总量

表1-4-1和图1-4-1、图1-4-2、图1-4-3是全国高校实验室整体情况的统计分析。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近30000个,实验室面积3100多万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约1.76平方米。

2006/2007学年至2012/2013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数量、面积持续增长。通过对近七学年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验室总面积增长势头较快,年均增长率超过5%,实验室数量年均增长率为3.25%。生均实验室面积保持在1.7~1.8平方米之间,年均增长率为0.4%。2012/2013学年实验室总面积增长率与学生当量的增长率接近,因实验室总面积基数较大,该年度生均实验室面积较前一年度增长了约0.5%。表1-4-1 近七学年实验室数量、面积及生均面积分学年比较图1-4-1 近七学年实验室数量变化图图1-4-2 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变化图图1-4-3 近七学年生均实验室面积图

1.4.2 数量分布

1. 按实验室类型分布

表1-4-2和图1-4-4、图1-4-5是全国高校实验室数量按照实验室类型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在实验室类型上,以“教学为主”、“科研为主”和“其他类”的实验室数量分别为26124个、3086个和754个,所占比例分别为87.18%、10.30%和2.52%,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仍占绝大多数。通过分析近七学年数据增长情况可知,各类型实验室数量均保持增长态势,教学为主实验室和其他使用方向的实验室的年均增长率较为接近,分别为3.12%和3.79%,科研为主实验室数量增长较快,为4.46%。表1-4-2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量按实验室类型分布图1-4-4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数量按类型分布比例图图1-4-5 近七学年实验室数量按类型分布年均增长率图

2. 区域分布

表1-4-3和图1-4-6、图1-4-7、图1-4-8是高校实验室按区域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30000个,其中,东部共有实验室约14000个,占47.42%,中部共约9500个,占31.43%,西部共有6500余个,占21.15%。从近七学年数据来看,西部实验室数量年均增长率略高,为3.80%,中部实验室数量年均增长率略低,为3.05%。从按省区市的分布情况来看,拥有实验室最多的为北京市、广东省和山东省,最少的则为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表1-4-3 近七学年实验室数量按区域分布图1-4-6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量东、中、西部分布比例图图1-4-7 近七学年实验室数量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图图1-4-8 2012/2013学年各省区市实验室数量图

3. 学科分布

表1-4-4和图1-4-9是全国高校实验室数量按学科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近七学年,各学科实验室数量均保持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文学、经济学、哲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文科类实验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较大,显示近年来文科实验室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工学和理学实验室数量依然占绝对优势,2012/2013学年工学和理学实验室占实验室总数的62.59%。表1-4-4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量按学科分布图1-4-9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数量按学科分布比例图

4. 按高校归属性质分布

表1-4-5和图1-4-10、图1-4-11是高校实验室数量按高校归属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部属高校实验室数量约5400个,地方高校实验室数量约25000个,分别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数量的18.01%和81.99%。近七学年来,部属高校实验室数量年均增长率为0.51%,地方高校为3.95%,地方高校实验室数量增速明显高于部属高校。表1-4-5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量按高校归属分布图1-4-10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量按高校归属分布比例图图1-4-11 近七学年实验室数量按高校归属年均增长率图

5. 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

表1-4-6和图1-4-12、图1-4-13是高校实验室数量按“985”、“211”、一般高校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985”高校实验室数量为3300多个,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的11.07%;“211”高校(不含“985”高校)3000个,占9.84%;一般院校24000个,占79.09%。从近七学年年均增长率来看,一般高校实验室数量增速明显高于“985”高校和“211”高校。“211”高校近几年实验室整合程度较大。表1-4-6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数量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图1-4-12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数量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比例图图1-4-13 近七学年全国实验室数量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年均增长率图

1.4.3 面积情况

1. 类型分布

表1-4-7和图1-4-14、图1-4-15是全国高校实验室按不同实验室类型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在实验室类型上,以教学为主、科研为主和其他类的实验室面积分别为2600余万平方米、400多万平方米和73余万平方米,所占比例分别为84.26%、13.39%和2.35%。从近七学年年均增长率来看,科研类实验室面积增速最快,科研为主实验室面积增速明显快于教学为主实验室,但教学为主实验室面积基数较大,占实验室总面积的84.26%。表1-4-7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按不同类型实验室分布图1-4-14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面积按类型分布比例图图1-4-15 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按类型分布年均增长率图

2. 区域分布

表1-4-8和图1-4-16、图1-4-17、图1-4-18是全国高校实验室面积按不同区域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其中,东部共有实验室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占47.50%;中部共有970余万平方米,占31.27%;西部共有650多万平方米,占21.23%。从近七学年数据来看,中部和东部增速较快,西部增速较慢。表1-4-8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东、中、西部分布情况图1-4-16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东、中、西部比例图图1-4-17 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图图1-4-18 2012/2013学年各省区市实验室面积图

表1-4-9和图1-4-19、图1-4-20是全国高校实验室生均面积按东、中、西部区域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1.76平方米,其中,东部为1.84平方米,中部为1.77平方米,西部为1.59平方米。从近七学年东中西部生均实验室面积来看,东部呈正增长趋势,西部呈负增长趋势,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已从2006/2007学年的0.07平方米增大到2012/2013学年的0.25平方米。表1-4-9 近七学年生均实验室面积按东中西部分布图1-4-19 近七学年各区域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图图1-4-20 2012/2013学年各省区市生均实验室面积图

从各省区市生均实验室面积来看,甘肃、山西、贵州等 18 个省区市的生均实验室面积低于全国1.76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3. 学科分布

表1-4-10和图1-4-21、图1-4-22是全国高校实验室面积按学科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近七学年各学科实验室面积基本都有增加。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文科类实验室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大,显示近年来文科实验室发展速度较快。表1-4-10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按学科分布情况表

4. 不同高校归属性质分布

表1-4-11和图1-4-23、图1-4-24是全国高校实验室面积按高校归属性质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部属高校实验室面积为770万平方米,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总面积的25.10%;地方高校实验室面积为2300万平方米,占74.90%。从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年均增长率来看,部属高校的实验室面积增速略低于地方高校。图1-4-21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面积按学科分布比例图图1-4-22 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按学科年均增长率图表1-4-11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按高校归属分布图1-4-23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按高校归属比例图图1-4-24 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按高校归属年均增长率图

表1-4-12和图1-4-25、图1-4-26是生均实验室面积按高校归属性质统计分析结果。从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来看,部属高校的生均实验室面积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4-12 2012/2013学年生均实验室面积按高校归属分布图1-4-25 近四学年部属院校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图图1-4-26 近四学年地方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图

5. “985”、“211”、一般高校分布

表1-4-13和图1-4-27、图1-4-28是全国高校实验室面积按“985”、“211”、一般高校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985”高校实验室总面积约为440万平方米,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面积的14.26%;“211”高校(不含“985”高校)实验室总面积为430多万平方米,占14.12%;一般高校实验室总面积为2200多万平方米,占71.62%。从近七学年数据来看,“985”高校和“211”高校实验室面积年均增长率相差不大,均低于一般高校。表1-4-13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图1-4-27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面积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比例图图1-4-28 近七学年实验室面积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年均增长率图

表1-4-14和图1-4-29、图1-4-30、图1-4-31是生均实验室面积按“985”、“211”、一般高校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全国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76平方米,其中“985”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为2.14平方米,“211”高校(不含“985”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76平方米,一般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69平方米。“985”高校的生均实验室面积明显高于“211”高校和一般高校,“211”高校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一般高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4-14 2012/2013学年生均实验室面积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图1-4-29 近七学年“985”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图图1-4-30 近七学年“211”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图图1-4-31 近七学年一般高校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图

1.5 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状况

表1-5-1和图1-5-1、图1-5-2是全国高校实验室队伍的整体情况与学生当量数对比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06/2007学年至2012/2013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队伍人数稳步增长,总人数达到20多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8%,相对于学生当量4.97%的年均增长率,增速略慢。表1-5-1 近七学年实验室队伍人数分学年比较图1-5-1 近七学年全国高校学生当量数变化图图1-5-2 近七学年全国高校实验室队伍总人数变化图

1.5.1 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状况

表1-5-2和图1-5-3、图1-5-4是全国高校实验室队伍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近10万人,实验室兼任人员10多万人。专任人员和兼任人员比例接近1:1,且近七年来兼任人员增速略快于专任人员。这与各高校严格控制教辅人员数量的人事制度有关。表1-5-2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队伍专、兼任人员结构表图1-5-3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队伍人员专、兼任人员比例图图1-5-4 近七学年全国实验室队伍专、兼任年均增长率图

1.5.2 专任人员结构

1. 专任人员组成

表1-5-3和图1-5-5、图1-5-6是全国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组成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实验室专任人员包括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其中教师4.02万人、实验技术人员3.32万人、其他人员2.64万人。从近七学年增长情况看,教师数量增长最快。表1-5-3 2012/2013学年实验室队伍专任人员结构表人员组成结构图1-5-5 2012/2013学年全国实验室队伍兼任人员比例图图1-5-6 近七学年全国实验室队伍专任、兼任人员年均增长图

2. 专任人员学历结构

表1-5-4和图1-5-7、图1-5-8是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学历结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学历结构上,2012/2013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40.83%,具有博士学位、学士学位的人和其他人员分别占16.04%、29.74%和13.39%。从近七学年年均增长率来看,博士学位人员数量增长最快。这也说明,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表1-5-4 2012/2013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学历结构图1-5-7 2012/2013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学历结构比例分布图(学历)图1-5-8 近六年实验室专任人员不同学历年均增长率图

表1-5-5和图1-5-9、图1-5-10是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年龄结构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年龄结构上,2012/2013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中35~50岁之间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46.28%,50岁以上人员和35岁以下人员基本持平,均为26.86%。但近七学年来50岁以上人员增长速度较快。说明专任人员队伍出现年龄老化,新进的中青年专任人员较少,队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表1-5-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年龄结构分布图1-5-9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年龄段结构比例分布图图1-5-10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不同年龄段年均增长率图

表1-5-6和图1-5-11、图1-5-12是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在职称结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中正高职称人员占8.70%,副高职称人员占26.19%,中级职称人员占41.02%,其他人员占24.09%。表1-5-6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职称结构图1-5-11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比例分布图(按职称)图1-5-12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不同职称年均增长率图

3. 专任人员在不同归属性质高校的分布

表1-5-7和图1-5-13、图1-5-14是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高校归属性质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部属高校共有实验室专任人员3万多人,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的32.41%,专任人员与实验室数量比值为5.99;地方高校6.8万人,占67.59%。专任人员与实验室数量比值为2.75。近七学年部属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地方高校,说明部属高校控制试验队伍专任人员的政策更严格。表1-5-7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高校归属性质的分布图1-5-13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归属比例图图1-5-14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高校归属年均增长率图

4. 专任人员在“985”、“211”、一般高校的分布

表1-5-8和图1-5-15、图1-5-16是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985”高校共有实验室专任人员22000人,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的22.51%,“211”高校(不含“985”高校)近14000人,占14.40%,一般高校63000人,占63.09%。近七学年一般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表1-5-8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图1-5-1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985”、“211”、一般高校归属分布图图1-5-16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按“985”、“211”、一般高校归属年均增长率图

1.5.3 专任人员培训

表1-5-9 2012/2013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图1-5-17 近七学年实验室专任人员培训人次年均增长率图

表1-5-9和图1-5-17是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获得培训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共有近3600人接受国内外学历教育,占全部专任人员数的3.60%;其中3300多人接受国内学历教育、250余人接受国外学历教育;共有860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占全部专任人员数的8.67%,其中近7700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培训、1000人次参加国外各种培训。近七学年国外培训年均增长速度最快。

1.6 高校实验室承担任务状况

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共开设各类实验项目120余万项。

1.6.1 承担实验教学项目情况

1. 按教学对象分布

表1-6-1和图1-6-1、图1-6-2是高校实验室教学实验项目按教学对象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开设实验教学项目按教学对象分类,其中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实验项目107余万项,占总项目的88.75%,面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专科生和其他开设的实验项目占比分别为0.28%、1.86%、8.83%和0.28%;近七学年面向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增长速度最快。表1-6-1 2012/2013学年高校教学实验开设项目数按教学对象分布图1-6-1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按教学对象分布比例图图1-6-2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按教学对象年均增长率图

2. 按基础和专业等类别分布

表1-6-2和图1-6-3、图1-6-4是高校实验教学项目按基础和专业等类别统计分析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按项目类别进行分类,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开设项目中专业类实验项目最多,占项目总数的44.25%,专业基础、基础类和其他类实验项目占比分别为32.87%、20.93%和1.96%;近七学年专业类实验项目年均增幅较大的是专业和其他类实验项目,分别为6.99%和12.84%。表1-6-2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教学开设项目数量按基础和专业等类别的统计分析图1-6-3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按基础和专业等类别比例图图1-6-4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按基础和专业等类别年均增长率图

3. 按演示和验证等类型分布

表1-6-3和图1-6-5、图1-6-6是高校实验教学项目按演示和验证等类型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按项目类型进行分类,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开设项目中验证性实验项目最多,占总项目的46.50%,综合型、设计研究型、演示型和其他实验项目分别为33.25%、9.47%、7.33%和3.46%。近七学年综合型实验项目年均增幅最大,为7.78%。表1-6-3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开设项目数量按演示和验证等类型统计分布图1-6-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开设实验项目按演示和验证等类型分布比例图图1-6-6 近七学年高校开设实验项目按演示和验证等类型年均增长率图

4. 学科类别分布

表1-6-4和图1-6-7、图1-6-8是高校实验教学项目按学科类别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开设项目中工学项目最多,占比38.46%,其次为理学项目和医学项目,占比分别为30.87%和9.56%。近七学年经济学类项目年均增长率最大,为12.84%。表1-6-4 2012/2013学年高校教学实验开设项目按学科类别统计分布图1-6-7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教学开设项目按学科类别分布比例图图1-6-8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教学开设项目按学科类别的年均增长率图

1.6.2 承担教研、科研及社会服务任务

表1-6-5和图1-6-9、图1-6-10是高校实验室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共承担教研、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近32万项,其中教研项目近10.99万项,占比为34.75%;科研项目14.29万项,占比为45.17%;社会服务项目6.35万项,占比为20.07%。近七学年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年均增长率为7.50%。表1-6-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承担教研、科研及社会服务任务统计分布图1-6-9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承担项目比例图图1-6-10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承担项目年均增长率图

1.6.3 成果数量和质量

1. 发表论文和出版教材情况

表1-6-6和图1-6-11、图1-6-12是高校实验室发表论文和出版教材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利用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共计近35万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5万多篇,被核心刊物收录共18万余篇。核心刊物收录的论文中,教学类占11.28%,科研类占88.72%。出版的实验教材共1万多部。从近七学年的年均增长率看,三大检索教学类论文增长最快,这与目前高校实行的绩效考评指标有直接的关系。表1-6-6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发表论文和出版教材的统计分析图1-6-11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发表论文、出版教材数量统计图图1-6-12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发表论文、出版教材年均增长率图

2. 教师及学生获奖情况

表1-6-7和图1-6-13、图1-6-14是高校实验室教师及学生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利用实验室取得实验教学成果共计10万多项,其中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和发明专利共3.5万多项,学生获近6.6万项。近七学年学生获奖数量年均增长率最大。表1-6-7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统计分析图1-6-13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教师获奖数量年均增长率图图1-6-14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教师和学生获奖数量年均增长率图

1.7 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量及分布变化趋势

1.7.1 经费总体情况

2012/2013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各项经费总投入近400亿元。

表1-7-1和图1-7-1、图1-7-2是高校实验室经费总体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06/2007学年至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呈现U字形结构,先减少后增长,且近年来增幅较大。生均实验室经费也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表1-7-1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和生均实验室经费分学年统计比较图1-7-1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变化图图1-7-2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生均实验室经费变化图

1.7.2 按使用方向分布

表1-7-2和图1-7-3、图1-7-4是高校实验室经费按不同使用方向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各项经费中,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最多,达288亿多元,占总经费投入的72.66%,其中教学仪器购置经费148亿多元,占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的51.33%;仪器设备维护经费近9.4亿元,仅占总经费投入的2.36%,其中教学仪器维护经费近5.6亿元,占总仪器设备维护经费的59.47%。从近七学年年均增长率来看,实验教学运行经费增速较快,为11.04%,实验室建设经费呈负增长趋势。表1-7-2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不同使用方向的统计分析图1-7-3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不同使用方向的比例图图1-7-4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不同使用方向的年均增长率图

1.7.3 东、中、西部区域分布

表1-7-3和图1-7-5、图1-7-6、图1-7-7、图1-7-8、图1-7-9、图1-7-10是高校实验室经费和生均实验室经费按东、中、西部区域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近400亿元,其中,东部240亿元、占61.11%,中部83亿元、占20.82%,西部72亿元、占18.07%。从各区域近七学年生均实验室经费年均增长率来看,东、中、西部均保持增长,西部增长最快。表1-7-3 2012/2013学年实验室经费东、中、西部分布情况图1-7-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东、中、西部分布图图1-7-6 近七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图图1-7-7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各省区市分布情况图1-7-8 2012/2013高校实验室生均室经费东、中、西部分布图图1-7-9 近七学年高校年生均实验室经费东、中、西部年均增长率图图1-7-10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各省区市生均实验室经费分布图

1.7.4 按高校归属性质分布

表1-7-4、表1-7-5和图1-7-11、图1-7-12是高校实验室经费和生均经费按高校归属性质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部属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为170亿元,占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的43.98%,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为220亿元,占56.02%。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只能达到部属普通本科高校的42%。表1-7-4 2012/2013学年实验室经费按高校归属投入表1-7-5 2012/2013学年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按高校归属性质分布图1-7-11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高校归属性质分布比例图图1-7-12 2012/2013学年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按学校归属性质分布情况图

1.7.5 “985”、“211”和一般高校分布

表1-7-6、表1-7-7和图1-7-13、图1-7-14是高校实验室经费和生均经费按“985”、“211”、一般高校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985”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为133亿元,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的33.56%;“211”高校(不含“985”高校)为近50亿元,占12.51%;一般高校为近214亿元,占53.93%。从近七学年的年均增长率来看,“985”高校增长最快,达14.29%,其次是一般高校和“211”高校,分别为9.15%和5.48%。表1-7-6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表表1-7-7 2012/2013学年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投入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图1-7-13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比例图图1-7-14 2012/2013学年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按“985”、“211”、一般高校分布图

2012/2013学年,“985”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为6450元;“211”高校(不含985高校)为近2000元;一般高校为1600多元。一般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比全部普通本科高校平均值低880元,是“985”高校的32.20%。

1.7.6 高校实验室经费在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情况

表1-7-8、表1-7-9和图1-7-15、图1-7-16是高校实验室经费和生均实验室经费按学科类型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12/2013学年,综合类实验室经费155多亿元,占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经费总额的39.20%,所占比例最高;理工类院校130亿元,占33.07%,投入额仅次于综合类;体育类近1亿元,占0.24%,所占比例最少。表1-7-8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学科类型统计分布情况图1-7-15 2012/2013学年高校实验室经费按学科类型分布比例图

2012/2013学年,不同学科类型的生均实验室经费近2250元;政法类院校生均值最高,为4400元;林业类、医学类、民族类、艺术类、体育类、师范类、财经类和语文院校的生均实验室经费都低于平均值,其中语文类最低,为720元。表1-7-9 2012/2013学年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按学科类型分布情况图1-7-16 2012/2013学年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按学科类型分布图

第2章 “十一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总体状况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依托高教司实验室,系统总结分析全国各省市“十一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建设经验和成果。通过实际调研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实验室建设基本情况,总结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实验室发展规律具有相似性,实验室建设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为改进全国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实验室建设又具有独特性,各地实验室建设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为实验室特色发展提供了契机。特色化发展给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实验室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充分利用优厚的条件,探索具有本地区、本校、本学科特色的实验室建设之路。实验室建设条件较差的地区为了推进实验室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的实验室建设之路。实验室建设特色给其他地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参考范本,有利于高校实验室建设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区域实验室建设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实验室发展滞后;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不合理,人员流失率较高;示范中心建设示范性不足;实验室资源信息化和共享化水平较低;等等。全面总结高校实验室建设成果和面临的问题,是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政策的基本前提,是推进我国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的必要条件。

2.1 建设经验和成果

“十一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新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试点,从2005年开始建设,到2014年完成对所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第一轮复查验收,前后经历了9年的建设、改革、总结、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全面、系统地总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2.1.1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意义

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校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环节,创新习惯、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是创新实验取得成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管理、实验教学、设备改进、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有效整合代表,对校内其他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提升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对形成创新型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引导创新倾向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实验教学中心不仅是教学和科研的支持因素和重要环节,还应当成为独立于教学和科研、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综合性实体。表现为对内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对外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是沟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桥梁,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始终保持动态的适应性。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理应成为高校中与教学、科研并列的第三个中心,并借此建立起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助于支持创新实验活动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自主设计、自主实验的原则贯穿全过程。学生个人的兴趣、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得到较好的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获得独立的体验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

2.1.2 建设情况

1. 定位明确,特色鲜明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目标,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引领全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过程凝练了“理念、教学、队伍、条件、管理、运行、效果、特色”16字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理念,形成了学生广泛受益、教师能力整体提升、软硬件环境整体改善、管理制度系统实用、开放共享量大面广的新局面,带动了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

2. 制订规划,分期建设

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启动“十一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先期规划建设100个左右。2007年,根据质量工程一期总体设计,重新规划为500个左右,制定了分年度分类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见表2-1-1)。建设方式采取申报评审、建设改革、评估验收的方式进行,具体流程为学校先行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优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并对学校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从2005年至2009年,分5批进行了评审立项建设。表2-1-1 “十一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指导性规划

3. 总体布局,科学管理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统筹考虑不同类型实验教学中心、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地区的布局,涵盖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基础、专业、综合性等实验教学中心,在学科上覆盖了13个本科学科门类,在学校类型上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比例基本为1:1,在区域布局上既有东部也有中部和西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上,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同时,加强指导,建立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制度,开展了中期检查,对阶段性建设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组织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验收。

4. 引领方向,支持创新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强调专业覆盖面、学生受益面,注重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吸收相关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注重体制机制的建设,专门制定了有关类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指南,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紧缺人才培养、行业和区域特色鲜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建设成效显著,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身心素质的实验教学中心,支持学校创新性地建设了包括汽车产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精密仪器与光电子、文科类综合训练中心等在内的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1.3 建设成效

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情况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1. 体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引导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进程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出重视基础、学科交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等特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从规划到建设都努力反映、引导教育改革方向,从专业角度方面强调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从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项目设计等方面强调了教学与科研互动、实验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和需求对接,从建设目标上体现了通过理念示范、教学示范、管理示范、项目示范等方式引导全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比如,“十一五”建设的33个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11个文科类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19个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都在各自领域起到了改革引领作用,其中一些改革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2.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加快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塑形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多样、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开放式学习,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密切了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的联系,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制,创新了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教学模式。如,地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深化过程,细化了“野外准备阶段的室内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室内总结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模式,既建设不同构造单元自然配置、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天然实验基地,又营造师生情感交融、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计算机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创新,提出了软件实验课程以“目标驱动”,硬件实验课程以“兴趣培养”为理念的教学模式,软件实验以任务为牵引,掌握规范、创新路径,硬件实验以兴趣为追求,鼓励“破坏”、制造“异类”,为培养引领时尚、倡导新奇的计算机类学生提供土壤。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社会经济实际运作过程,从根本上改革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学科传统的单一教学理念和模式,优化了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基础实验层面”、“综合设计实验层面”、“科技创新层面”和“工程实践应用层面”4个教育层面有机整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综合、创新和工程实践4个层面的实验贯穿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北京联合大学通过实施基础验证系列、专业应用系列、拓展创新系列等实验课程(三层次)和观察体验式、情景仿真式、全真案例式、专业集成式、主研发式等教学方法(五类型)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 提升实验师资能力和层次,打造支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师资力量

实现中国梦、教育梦,不仅需要有想法的人,更需要有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高校实验师资队伍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任,其能力和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空间,影响着中国梦、教育梦的实现。目前,5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职实验教学队伍达到26000多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人员比例超过50%。“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类教学科研项目12万项。在近年国家没有专门政策激励的背景下,通过引导和培训,吸引了一批高水平教授投入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普遍由学科带头人领衔,基本形成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骨干队伍,整体队伍呈现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热爱实验教学的新气象,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继国家重点实验室后,高校出成果、出人才的又一高地。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华大学等许多高校对成绩突出、效果优秀的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实行奖励政策倾斜;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队伍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同志人人面前有通道,个个脚下有台阶。

4. 对准学生培养需求主阵地,营造现代、实用、绿色实验硬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近十年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硬条件的改善,体现在四个层面。首先,实验教学示范2中心的规模明显增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总面积达到了415万m,2其中新增74万m,增长率17.5%;设备总值达到438亿,其中新增66亿,增长率为15%。其次,实验用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在很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用40万元以上分析仪器已经在本科实验项目中得到广泛使用,综合性工程训练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更是将现代化的数控机床普及到了日常教学。再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购买、引进设备的同时,强调满足学生的需求,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装备,自主研制和改进了实验仪器设备。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新搭建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教学实验平台,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实验中心自制十余种新设备。最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建绿色实验室,提倡绿色实验。许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楼内安装了先进的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安全报警、录像监控、刷卡考勤等功能,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与开发的学生实验安全考试软件已经在一些学校得到了广泛使用,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高度肯定。目前,几乎每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都成为所在高校的对外展示窗口、宣传窗口,承担着展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任务。

5. 创新管理模式,改进管理办法,促进实验教学各要素活力持续迸发

通过综合应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各种管理手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验师资队伍、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教学经费、其他信息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探索了高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径。部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突破实验室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探索“课内开放、课外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地点开放、实验元器件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全新实验教学模式,吸引众多学生参与自主实验训练,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地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统筹野外实践教学资源,协调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各类教学要素,全面推行不同高校本科学生联合交叉野外实习,实现了本科生联合野外实习资源的充分共享。

6.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信息化资源总容量已累计达到530TB,相当于2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将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虚拟股票、虚拟沙盘等实验项目深受大学生欢迎,航空航天类、交通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虚拟操控实验项目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的新领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利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完善网络条件,实现现代化开放实验管理。

7. 主动充当“排头兵”,多层次、广角度、大范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张大良司长曾经指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排头兵,引领着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改革创新的方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努力创新,在理念提升、条件建设、个性化教学和开放式管理等方面不断形成新思路、新成果、新经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13年年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接待外校参观人员58万多人次、境外参观人员6.5万人次,承办国内交流项目45万多人次、国际交流近17万人次。自主开发的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教学与管理软件广泛对外开放,其中单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项目推广应用的高校数量最高达到231所,实验教材推广应用的最高数达到326所,实验设备最高数达到202所,实验教学与管理软件最高数达到317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接待了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本科生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社会需求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提供了专业培训。

2.1.4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教学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性,一是所需资金的额度大幅上升,这既有货币贬值的影响,也更显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日渐紧密的相互作用;二是改革成果的快速显效和改革成果制度化的复杂性并存,表现为成果可以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爆发,但是将改革经验制度化所需配套制度日益综合化,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制度建设,所需配套机制也日益繁多。因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 建设方式和资金的“脉冲式”触发

在过去的建设阶段,建设方式和资金投入方式发生了两次调整,顶层设计无法一以贯之。在规划方面,“十一五”初期是在量大面广的专业领域规划100个左右,后调整为按照实验中心类型和学科类型建设500个左右。在资金投入方面,开始是对每中心14万元的经费支持额度,后调整为按照建设进度50万元建设经费分批拨付,又调整为50万元一次投入。建设经费的拨付在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脉冲式”触发。

2. 以改革成果制度化为目标的配套机制建设没有跟上

实验室改革成果的制度化,不仅涉及建设方式和建设资金,还涉及实验队伍、教学改革经验、教学管理等相关方面,例如队伍稳定,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拘一格选用合适人才;教学改革成果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及时总结、广泛宣传、表彰奖励等保障机制;教学管理不断更新,就需要改变“重前期审批、轻过程管理”的惯性思维,加强建设周期的监管和评估,需要管理部门不断深入实际、动态调整建设和拨款机制。

表2-1-2所示为“十一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展数据汇总。表2-1-2 “十一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展数据汇总

2.2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状况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切实提高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意见》(京教高[2008]1号)的要求,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指导下,“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健全组织、机制,集中人力、财力,建设了一批有影响、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覆盖面之宽、涉及学科之广、建设水平之高,充分显示了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得天独厚的实验教学优势、充足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广阔领域的实验教学发展空间,对深化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北京市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方面精心组织,积极投入,不断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

2.2.1 现状

2.2.1.1 规模与结构

自2005年开始启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以来,市教委高度重视,将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加快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重要举措,并于2008年制定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快人才培养的意见》(京教高[2007]14号),合理规划,精心组织,保障有力,建立高效的工作机构,组建高水平专家队伍,拟定合理的评审程序,保证了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经过近十年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北京地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所拥有的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数量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基本形成了学校类型分布均衡、学科类型覆盖面广、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

1. 示范中心建设规模“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获评总数为300个,其中,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2个。其年度建设规模如图2-2-1和图2-2-2所示。图2-2-1 北京地区高校“十一五”期间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建设规模图2-2-2 北京地区高校“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建设规模“十一五”期间,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北京地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共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8个,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高校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重点,先后又有39个实验中心获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结构分布

1)获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

在北京地区获评的300个国家级及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教育部直属高校获评175个,其他部委局属高校获评51个,北京市属高校获评74个;在9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教育部直属高校获评63个,其他部委局属高校获评15个,北京市属高校获评14个;在208个市级示范中心中,教育部直属高校获评112个,其他部委局属高校获评36个,北京市属高校获评60个,其数量分布情况如表2-2-1所示。表2-2-1 北京地区各类本科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评数量分布

2)学校类型分布均衡

在北京地区61所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5所,其他部委属高校12所,市属高校24所)中,有55所高校获评有国家级或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清华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24所,北京理工大学等其他部委局属高校10所,北京工业大学等市属高校21所;有43所高校获评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清华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24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其他部委局属高校7所,北京工业大学等市属高校12所;有55所高校获评有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4所,其他部委局属高校10所,市属高校21所。其数量分布情况如表2-2-2所示。表2-2-2 北京地区获评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本科普通高校的数量分布

3)学科类型覆盖面广

北京地区获评的300个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涵盖了电子电气信息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等学科大类31个,其中,92个国家级示范中心涵盖的30个学科大类主要集中于电子电气信息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计算机类、生物类、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类、法学类、化学化工类、医学基础类、材料类等;208个市级示范中心涵盖的31个学科大类主要集中于电子电气信息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化学化工类、计算机类、物理类、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类、生物类、文科综合类、传媒类等。其在各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如表2-2-3所示。表2-2-3 北京地区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评数量在各学科领域的分布2.2.1.2 人才培养

各高校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学生自助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

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均开出的实验课程数44门,比申报当年(34门)平均增加29%;平均开出实验项目数186,比申报当年(167)平均增加11%;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加大,由申报当年的平均16%左右分别提高到现在的31%、35%、31%;各示范中心每年参加实验的本科生人时数平均为181892,比申报当年(168576)增加了8%。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均开出的实验课程数47门,平均开出实验项目数199;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均开出的实验课程数45门,平均开出实验项目数185,如表2-2-4所示。表2-2-4 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情况的平均数据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进行单独设课,开出的实验课程数、实验项目数及学生人时数较高,如: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年均开设实验课程总数为134门,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达到90%以上,年人时数353920。北京联合大学经贸实验教学中心的金融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等20个专业实验室,面向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工商管理等经管类9个本科专业13个专业方向约36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各类实验课程209个,各类实验项目912个,每年完成53万人机时的实验教学任务。2008年这2个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示范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相互融通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渐形成。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在中心开设的384个实验单元中,原理验证型占27%,综合分析型占22%,设计探索型占34%,研究创新型占17%。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在每年开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等5门实验课程、40个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实验占33%,综合设计性实验占50%,研究创新性实验占17%。基础性实验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学生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习应用知识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新性实验培养了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创新能力。这2个实验中心在2006年获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1.3 师资队伍

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实验师资队伍政策制度的实施,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对实验队伍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改变了实验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了实验队伍的整体水平。各示范中心现有各类实验人员数平均55人,其中,专职实验人员数平均38人,占实验人员总数的70%,比申报当年(32人)平均增加19%。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均现有各类实验人员数62人,专职实验人员数平均40人,占实验人员总数的64%;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均现有各类实验人员数53人,专职实验人员数平均38人,占实验人员总数的71%,如表2-2-5所示。表2-2-5 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队伍情况平均数据

重视专职实验队伍的建设,专职实验人员的数量及其占各类实验人员总数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人员84人,兼职人员9人,专职人员中博士42人,硕士41人,高级职称55人。该中心2008年获评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有专职实验人员56人,兼职实验教师14人。

注重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过去专职实验人员流失、年龄老化、学历及职称结构普遍偏低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如: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71人的实验教学队伍中,专职人员51人,教授13人;副高职称19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现有实践教学指导人员55人,其中,专职48人,兼职7人;正高职13人,占23.6%;副高职20人,占36.4%;中级职称18人,占32.7%;初级职称4人,占7.3%;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占27.3%;具有硕士学位的21人,占38.2%;本科学历17人,占30.9%。目前有4人攻读博士学位,3人攻读硕士学位。北京工商大学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师资队伍由31人扩大到44人,博士的比例从39%增加到64%,正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从27%增加到32%,平均年龄从43岁降低到40岁,如表2-2-6所示。表2-2-6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师资队伍状况一览表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相融互通;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队伍协同合作;核心骨干相对稳定,专职与兼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业务技能过硬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2.2.1.4 仪器设备

在教育部和市教委对示范中心建设给予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各高校继续加大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支持力度。实验室面积不断增加,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实验台等基础设施逐步更新,大大改善了高校的实验教学环境条件,有相当数量的实验教学中心达到了国内较为先进的水平。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北京地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92个国2家级、208个北京市级)的平均用房面积为3552.19m,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总值2562.40万元;平均经费投入1271.20万元。其中,92个国2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平均用房面积为3909.94m,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总值2721.94万元;平均经费投入1309.71万元。208个北京市级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平均用房面积3529.92m,平均拥有仪器设备总值2463.08万元,比申报当年(1991.04万元)增加24%,平均经费投入1250.77万元。充足的建设经费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较大的财政支持力度,使示范中心建设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如表2-2-7所示。表2-2-7 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投入平均数据

各示范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仪器设备总值接近或超过1亿元的示范中心主要集中在理工类和医学类示范中心,如:北京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有仪器设备4000台(件)以上,设备总值1.8亿元以上;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每年投入数百上千万元用于临床技能中心的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不断更新,设备总值达到1.3亿元,22比原有存量翻了一番,中心面积由原来的约6000m扩大到7900m,极大地缓解了临床用房紧张的困难;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实验中心2拥有实验用房面积9478m,大型设备近130件(套),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2

实验用房面积在1万m以上的实验中心以工程类、医学类及文化艺术类的示范中心居多,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实战训练中心拥2有实验和实训用房264间,使用面积达33294m;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设有艺术设计、绘画雕塑及公共艺术等专业领域共228个实验室,总面积达13160m;北京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2中心的实验室总面积约1.2万m;北京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实2验用房的使用面积为10757.3m。

从投入经费的平均数据来看,国家级示范中心的投入相对于北京市级的略高一些,但从经费投入的绝对数据来看,经费投入在3000万元及以上的示范中心中,一些市级示范中心的投入不亚于国家级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实验教学综合训练中心,2009年获评为市级示范中心,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600万元,逐步完成了实验设备数字化升级;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2007年获评为市级示范中心,5年内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累计达3340万元,购置了海德堡SM52八开四色胶印机、Press1050数字印刷机以及计算机直接制版机(CTP)等反映现代数字印刷技术的实习设备和部分检测仪器,实验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2006年先后获评为市级和国家级示范中心,各类建设项目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北京服装学院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2004—2008年,由中央财政、北京市财政及学校自筹经费的总投入为3000余万元,2009年获评为市级示范中心以来,又投入经费7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和设备仪器的更新,2013年获评为国家级示范中心。2.2.1.5 体制与机制

通过积极寻求管理制度内容体系的创新,准确定位校、院、实验中心的管理职能,推动了各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实验教学中心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主要措施。

1. 中心主任负责制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普遍实行的是中心主任负责制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如,北京交通大学按照“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示范中心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学校层面为业务管理,由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分别负责建设和管理工作,学院层面为直接行政管理;同时建立了四部处联席会机制,强化了部处之间的协调,促进了学科、科研与实验室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理顺了管理功能,提高了效率。完善校园两级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层面制定了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开放服务等指导性文件共9个,学院层面分别完善了各实验中心的实施层面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如,交通运输示范中心制定了10项规章制度和51条管理条例,保障了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和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转。

2. 有针对性地设计体制机制

在教学实验室整合建设工作中,清华大学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实验室的特点,采取了分类整合,有针对性地设计体制机制。如,对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实施“大集中”的体制,集中资源、队伍,实行集中管理;对专业教学实验室则尊重学科特点和传统,既可以像基础教学实验室一样施行大集中,也可以虚实结合,将纯教学的资源实体集中,将依托科研资源开展的实验教学工作分散在科研实验室中,并能够将这部分资源虚拟整合。教学管理上则完全统一协调;按学科跨院系整合的实验教学中心则完全实施虚拟整合,通过成立管委会,对“三重一大”实行管委会决策制。

3. 打造综合性实践平台

打造以学科和专业为依托,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涵盖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技术支持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如,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打破原有各系专业实验室结构,按学科发展要求整合为12个实验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实验室的资源,避免了由于重复建设而带来的资金浪费。为了支持本科科技创新活动,深化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009年中心在原有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了科技创新实验平台,为信息学院相关专业本科科技创新活动和各学科专业竞赛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支持。该实验平台打破了实验室界限,依托各专业实验室,由信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便于调配各专业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利用现有实验设备。中心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中的嵌入式实验设备,可以满足学院多个专业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及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是主流应用技术之一,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用途广泛,中心经过认真论证购置的嵌入式实验设备,可以支撑3个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20个专业班、每届600余学生的应用实践,对学生掌握主流应用技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系统设计技能、更好地与社会实践应用接轨发挥了明显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集中优势资源,形成管理合力

各高校在制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体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人、财、物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学科、师资、设备等优势资源,并且与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使之形成管理合力。如:北京农学院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更好地加强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实验教学,2004年通过资源整合,在重构动物医学实验室、动物科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以及动物科学专业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学等6个功能实验室和一个动物医院,一个SPF实验动物房,一个校内宠物与畜禽展示养殖区;另外,在学校北农科技园(享自庄)建有一个奶牛场(现存栏成年黑白花母牛120多头)和一个散养蛋鸡场(存栏柴蛋鸡8000多只)。中心主要依托动物医学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兽医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及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两个硕士点二级学科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于2010年获评为北京市级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2 成效与特色

2.2.2.1 建设成效

1. 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学观念的提升

在倡导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大环境下,随着实验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北京地区各高校对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学观念的认识不断转变,并逐步提升。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其中,特别强调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素质,强化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意识,将实验教学改革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系统中进行整体谋划,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于“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注重共性培养与特色培养相结合;注重实验技术操作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注重建设项目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校内挖潜与校外产学研相结合;注重传统实验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与综合运用”的“六个注重”的实验教学理念,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教学与实验中心依托学科优势,分别围绕水、气、声、人居环境等研究领域设计、组织实验内容,开发出12个面向典型环境问题的综合型实验,又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URT项目开发了5个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科目。

坚持“学科基础、应用导向、职业素质、创新平台”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理念,北京联合大学经贸实验教学中心明确作为地方应用性大学以承担普及大众化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努力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学校特点的实验中心的建设思路及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即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以突出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特色,面向北京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基地;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2. 形成了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推动了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各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动了不同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各类示范中心重视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紧密结合,突出自身特色,基本形成了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探索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建设、与科研工程应用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与融合。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素质提高,突出创新意识。在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设置比例,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初步形成了学生自助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

在实验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虚拟实验室教学等手段,加快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推进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坚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先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依靠强势的重点学科群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建立“模块化、层次性、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自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实验和实习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如,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中心围绕“培养具有大地球科学观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拓宽夯实知识基础,培养锻炼综合能力,以实验和实习项目为载体,逐步形成“1+2+1”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见图2-2-3)。图2-2-3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中心“1+2+1”模式示意图

开设独立设课的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课程内容大多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子课题,并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实验项目的征集立项、考核标准等规范文本。如,清华大学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暑期小学期内连续4周上课,半数以上在校生参加过此类课程的训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其中一些学生的研究结果成为科研工作的新起点,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实验教学中心打破法学专业界限和课程分割,构建成分阶段、分系列、模块化的新型法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体系。分阶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培养三个阶段。分系列:将实践教学内容分成法律素质训练、执法能力培养和公安实践锻炼三个系列。模块化:以执法程序为基本脉络,将不同系列的训练培养和锻炼设置成多个培养模块;建立了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分别进行公安工作认知性见习、综合性见习、业务专项见习和毕业实习的“三学期”制,从而形成“年年有实践、四年不断线”的学生公安实践锻炼教学体系。

3. 促进了校内资源整合,改善了教学环境

在教育部和市教委对示范中心建设进行经费投入的同时,各高校也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实验室面积不断增加,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实验台等基础设施逐步更新,大大改善了高校的实验教学环境条件,有相当数量的实验中心达到了国内较为先进的水平。

各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了优质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实验课程安排、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开放预约等实行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促进了实验教学在时间、内容、空间上的开放,推动了实验室各类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支撑体系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机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如:北京邮电大学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主研发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以中心网站为核心建立了以数字化校园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服务于中心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资源覆盖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网上论坛、答疑等各方面。实现了信息发布规范化、信息交流及时化、信息共享远程化和实验内容开放化,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优化的资源配置与利用。

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协调,统一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进行建设、管理和教学。如:北京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医学部统一下发的教学经费和学院自筹经费维持中心的运转、补充和更新。不仅面向临床学习阶段的本科学生,同时也面向低年级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医生、继续教育人员、社区医生等,体现了专管公用、资源共享、服务全校的管理思路,在人力资源、实验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实现了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目标。

4. 实验教学队伍得到改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管理工作趋向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

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实验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倡院士进实验室,鼓励知名专家、教授参与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具体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倡导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进修、研习和技术培训,参与科研工作,使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

实验队伍复合化,形成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制订了明确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将中心的固定编制控制在25人以内,其中教师系列5~8人作为教学梯队的核心力量,实验技术系列15~17人承担日常教辅工作和新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任务,中心和所属实验室的主要管理岗位由教师系列中的骨干人员兼任,实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的一体化,以减少固定编制数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形成了以中心编制的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骨干、研究生助教为补充的实验课教学梯队。目前在岗实验课程主持人7名、主讲教师15名,涵盖了本、外院所有类别和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核心力量保持稳定;多名新进教师系列编制人员被陆续充实到兼职实验指导教师队伍,骨干力量得到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引进计划稳步推进,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渐趋合理,迄今已有4名硕士和2名博士学历教辅人员应聘到岗,并为每一位新进人员分别制订了全面的个人业务发展计划,其教辅工作水平和创新工作能力稳步提高。

完善激励措施,激发实验队伍积极性。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学校“结构合理,岗位明确,合理流动”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方针,不断优化队伍结构,逐渐形成了一支“以责任教授为支撑、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保障”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心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在编教师和社会招聘相结合的模式。制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奖等一系列的实验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给一线教师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创新,努力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教育理念和实验手段新的教学实验队伍。

明确职责,形成适应队伍特点的评价考核体系。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制定出台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设置与聘任办法》等政策措施。对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如:教师从事的实验教学工作量规定按开课工作量标准计酬(课酬乘1.3系数);公派资助实验教师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近几年来,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业务培训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累计达到近百人次,同时还专门选派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外出参加培训班或到公司受训,以便为实验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分布均衡,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学队伍。

5. 示范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持续建设与推广,各示范中心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改进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凝练优秀教学成果,出版实验教材,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在国内外高校间、学科间及实验室间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和广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先进性、导向性、示范性方面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北京地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乃至全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自行研制仪器设备并推广与应用。如: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学校投资的300万元,改造了演示实验环境,自主开发了共振碎杯、特斯拉放电等10余项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极具震撼力的演示实验仪器,近百种自制仪器被60余所兄弟院校采用;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设计并建设的实验室,得到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还为30余所高校的演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咨询意见。200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5个系列50余项密切配合大学物理理论课教学的随堂演示仪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认同,被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采用,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近7年来,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领导多次莅临演示实验室视察;先后接待150余所兄弟院校来访交流;应邀到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及兄弟院校做交流报告30余次。

实验中心建设理念、思路和模式得到其他高校的认同。如: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理念、思路和模式得到能源动力类专业院校的认同,东北电力大学、新疆大学、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国内高校多次到该中心学习,参考中心的建设模式进行本校热动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

面向社会,接待国内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首都师范大学实验中心的JX-4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教学版)、三维激光扫描系统、ImageInfo、选频光释光仪等科研成果已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系列仪器和软件,辐射到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有效促进了示范中心教学成果的共享。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示范中心资源,承担北京市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任务,以及多项基础教育竞赛。例如,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学物理实验教师技能培训,首届市中学物理实验教师技能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机器人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多个区县机器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电子科技竞赛,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等。2.2.2.2 发展特色

1. 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的规模庞大、学科门类分布广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如何开展,如何科学规划,如何合理布局,始终是北京市教委认真思考并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2008年制定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快人才培养的意见》(京教高[2007]14号),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加快北京地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满足首都特殊的城市功能定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提出了示范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市教委按学科类别、学校层次与类别的不同,对每年的示范中心评审工作进行缜密、科学的分类规划,按照每个学科大类分配一定比例的评审名额,以指导各高校结合北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城市功能定位,在立足北京、引领与示范全国的前提下,培育和建设了一批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结果,市教委及时对市级示范中心的整体布局进行了梳理性的评审,引导高校进行申报,实现了学校受益广、学科覆盖全的总体建设目标。

2. 注重分布,体现特色

由于北京地区高校多、类型广,作为主管部门,市教委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也兼顾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类型学校的分类指导,例如在评审办法中规定中央院校与市属院校之间的名额比例,以拉开示范中心的层次,使之能在相应层次的学校间更具有可比、可学性;在评审理工类院校时较为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在评审人文院校时则更偏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此外,市教委牢牢把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优,而是更要突出特色、突出创新、突出示范作用这一原则,对特色鲜明的学校非主干专业也给予重点关注与支持。

经过这些年来评审工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市教委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审程序,既照顾了学科分布,又兼顾了部属及市属院校间的平衡。通过采用评审组初审、现场考察和领导小组终审评议的三阶段评审方式,以及专家回避制等,保证了公开、公平、公正。

3. 评建结合,促进交流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评审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教委多次举办申报培训班,由市教委领导宣讲建设“质量工程”的意义和内涵;举办不同形式的示范中心交流活动,邀请有关负责人及评审专家答疑解惑,邀请在建设中成绩突出的示范中心进行现场交流等;2008年和2012年,市教委相继编撰出版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巡礼》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巡礼(续)》,分别对2005—2007年及2008—2010年示范中心评审和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与评审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推广,带动了其他各类高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扩大了示范中心的辐射面和受益面。

2.2.3 问题与建议

1. 加大投入,重视内涵建设

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和高校持续加大投入。示范中心建设不能只是单纯地比规模、比面积、比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外在体量,更要注重其示范作用的发挥,注重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注重如何将优质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时,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加大整合力度,提升自主研发实验设备的独到与创新水平,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全面加强示范中心内涵建设。

2. 促进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师资队伍,外部动力是政策机制。在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的同时,更要关注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培养、引进、待遇等一系列政策的研究。引导学校在资源、资金、政策和人事等方面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逐步完善适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员的晋升考核政策机制,改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外部发展环境,使其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示范共享

要积极创造条件,形成机制,搭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通过交流和培训,全面提升实验中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培育典型,打造品牌,加强示范中心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拉动其他各类高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确保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2.3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状况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工作,是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教育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改革举措。十年来已引起全国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活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启动后,江苏省教育厅及时组织有关课题研究,并及时出台《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南》,明确提出了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任务、资源共享、示范辐射、管理创新、成效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过程中,及时制定《江苏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等,进一步突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共享、示范辐射和提高效益等方面的验收要求。

按照总课题要求,我们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实验室研究会相关课题开展了有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组织召开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研讨会、座谈会。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发文成立了“江苏高校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示范中心联席会”,以自身开展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实地调查、现场交流研讨为主,并采取文献、网上查阅、邀请报告等方式,收集、整理了项目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根据学科不同对全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分类,并初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3.1 现状

2.3.1.1 规模与结构

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遴选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科学布局、分类建设、示范引领、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考虑了各个学校类别、实验室类型和区域布局,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体系。截至2013年年底,我省建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2个,主要分布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1所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34个(含职业技术学院),分布于56所高等院校。同时,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展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评审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数量达到600个,基本能够在各个高校优势学科中达到全面覆盖,在建设数量上和建设内涵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目前,江苏省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覆盖理、工、农、医药、经、管、文7个学科类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理学类148个,占27.72%;工学类261个,占48.87%;医药类74个,占13.86%;农学类24个,占4.49%;经管文类27个,占5.06%。具体数据见表2-3-1和表2-3-2。表2-3-1 江苏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量结构表2-3-2 江苏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门类分布结构

江苏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理学类18个,占34.61%;工学类21个,占40.39%;医药类6个,占11.54%;农学类4个,占7.70%;经管文类3个,占5.76%,见表2-3-3。全省高校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41.97亿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78亿元,占4.45%,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2.89亿元,占13.59%。表2-3-3 江苏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门类分布结构

全省53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分布于45所本科院校、2所建设条件较好的民办学院或独立学院和9所高职学院,从学校类型看,拥有省级以上示范中心的本科高校44所,占本科高校总数51所的86.3%,具体数据见表2-3-4。表2-3-4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布学校汇总表

全省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占全省实验室总量1750个的30.51%。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个数占全省实验室总量比例见表2-3-5。表2-3-5 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及建设点个数与比例2.3.1.2 人才培养(实验教学)

据统计,2006年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我省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了2万多名教师参加实验教学改革,开展了11000多项创新实验,吸引了19万名学生参与其中,近8000名教师开展了2572项实验教学改革,近7000名教师进行了5053项创新性教学实验项目研究与实践,研制支撑实验创新的教学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新编实验教学教材、讲义6700多部,培训实验教师25万多人次,使一大批学生受益,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大力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实验被视为理论课程的附属物,独立地位没能确立;实验项目按理论课程需要而设置,各自独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以验证性和演示性等基础型实验为主,缺少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根本满足不了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立足于理论教学的基础,结合实践教学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各示范中心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重新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整合重组实验内容,采用立项管理的模式,采用统一的标准格式自编和修订实验教程。目前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本上都能体现“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个培养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通过改革,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将知识技能型的实验教学转变为能力培养型,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2)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示范中心建设,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坚持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并举,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并落实到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整合学校实验教学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良好运行机制,服务多课程、多专业、多学科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

在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的修订中,要求按照示范中心建设要求,保证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学时中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内容,并对部分有条件的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进行了整合,独立开课。相关调研数据见表2-3-6、表2-3-7。表2-3-6 实验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表2-3-7 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所占比例2.3.1.3 师资队伍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已是各高校的共识。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中,把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为此,各高校对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工作开展了改革与探索,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思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关系方面、实验队伍的结构与地位方面、实验队伍的职责与职称方面,进行许多有效改革,已拥有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企业技术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任实验教师部(课)教师,已成为很多示范中心的普遍做法,正在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与企业骨干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示范中心建设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并逐步推动了教授上实验课的比例。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工作要有发展,要上台阶,必须有一支优良的实验技术队伍,要优化实验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培养培训,制定合理的量化考核等相关工作制度。南京工业大学探索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化考核主要依据及方法,取得很好效果。

例如,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上,他们按学生人时数计算,一个实验技术人员年工作量设定在20000标准人时,进行量化考核计算收入津贴,多劳多得。实验室实践实习准备工作按学生在实验室实习的天数计算,对学生实习人时数进行加权量化考核,计算收入津贴。毕业论文实验准备工作按专业类别不同,和毕业论文实验的学生数量,进行量化考核计算收入津贴。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对公共平台建设的大型设备,以每台设备年机时计算,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管理,以管理仪器设备的总值和总数量为依据,给管理人员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实验室建设管理,对各种实验室建设项目,根据项目大小难易,给予工作量补贴。实验室日常工作与环境管理,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档案等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实验教学和指导,对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员,参照教师工作量计算,给予工作量补贴。

目前用此类办法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化考核,作为收入分配依据的高校有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等高校。虽然其计算方法各有不同,但量化测算的依据基本一致。如南京工业大学《实验辅助人员工作量考核计算办法》(内部制度),淮海工学院《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南京工业大学每年通过教辅工作量计算而分发给实验技术人员的津贴达250余万元。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推动了教授上实验课的比例,具体数据见表2-3-8~表2-3-10。表2-3-8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结构情况表2-3-9 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情况表2-3-10 教授上实验课程比例2.3.1.4 仪器设备(实验中心)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显著改善了实验室硬件条件,新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各示范中心在实验方法创新与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制开发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等系列化装置、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系列化装置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了推广。

全省高校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41.97亿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78亿元,占4.5%;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2.89亿元,占13.6%。具体各校示范中心设备数据见表2-3-11。表2-3-1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仪器设备状况

2.3.2 成效与特色

2.3.2.1 建设成效

2005年,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研讨、试点逐步走上全面实施阶段。之后,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南”,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了更具体的标准。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目前江苏省示范中心建设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扩展到大批与企业联合共建的实践教育中心,主要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1. 高标准定位,高投入力度,提升了实验室硬件水平“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每年拨款2亿元专门用于省级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示范中心建设,其中1亿元专门用于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1亿元用于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十一五”每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200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品牌效应,拓展经费渠道,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以服务引入企业资金设备,实现校企双赢,有力地提升了实验中心的建设水平。

部分高校在利用省教育厅示范中心建设专项经费的同时,还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投入,大大改善了并提高了实验教学条件。示范中心建设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作建设”提供了基础保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建设不断完善了实验条件,提高了实验室装备水平。仪器设备配置也更具先进性,数量合理,组合优化,使用效益高,满足了各类型、各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安全等根据建设标准要求,得到了加强,实验室建设规划科学合理,提升了实验室整体硬件水平。

通过建设,全省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实验用房使用面积条件等显著改善。很多学校新建了教学实验楼。如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中国药科大学等很多高校新建了超过5万m的教学实验楼。实验室条件的改善,为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数据见表2-3-12。表2-3-12 部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用房变化情况

2. 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建设,高校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普遍提高,各学校对实验室建设更加重视,相继制定实验室建设规范和文件,根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各高校对基础课实验室、专业院系实验室进行了规划,建立各级各类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示范中心建设要求建立网络化管理平台,利用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预习、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实验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通过示范中心建设,实验室设备、环境有了提高,实验教学队伍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实验室开放得到了有效落实,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的提高,实验室运行与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提升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水平。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质量工作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校级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该系统包括各管理子系统及信息发布平台两个部分。各管理子系统包含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三大部分及实验室运行动态管理、建设项目申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关联数据查询、汇总统计报表生成功能;信息发布平台等。

该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对全校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大大节约了实验室管理的人力、财力、物力。将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与实验室实时监控技术相结合,形成数据监控和视频监控为一体的立体管理模式。具备实验开放教学过程的监管、互动条件。信息化网络平台功能完善,实现了网上预习、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及成绩考核的过程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式学习平台,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及动态信息发布。图2-3-1所示为南京师范大学校级实验教学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图2-3-1 南京师范大学校级实验教学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

案例二:南京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效突出,全校各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均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管理系统和网站,教务处初步建成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南京医科大学e-learning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了网络化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如图2-3-2所示。图2-3-2 虚拟医学实验教学网络系统

中心网站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辅助教学功能。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内容有:实验教学课程安排、实验项目介绍、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资源库的下载,实验报告提交、师生互动,以及供教学共享的资源——虚拟实验及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光盘等。中心网站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能虚拟实验系统、数字仿真形态实验室系统、人体解剖智能在线学习考试系统,3个实验教学系统涵盖了基础医学所有实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对课上一些重要实验技术或尚未完全掌握的实验技术进行反复练习,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人体解剖智能在线学习考试系统2008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一等奖。“虚拟手术教学系统”就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医学影像数据,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环境,医生借助虚拟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手术计划制订、手术演练、手术教学、手术技能训练、术中引导手术、术后康复等工作,从“动脑”与“动手”两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外科临床能力,让学生真正进入医生角色,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当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手术流程时,学生对手术步骤不同阶段所应选的手术器械、手术部位以及该项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3. 以学生为本,改革创新了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示范中心建设,确立了以学生为本,坚持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并举,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并落实到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整合学校实验教学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良好运行机制,服务多课程、多专业、多学科,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着重在基础训练、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改革上,构建结构优化、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适应相应各类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既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又具有系统性。各高校在思想观念上已经认识到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位置上,在机制上各学校以相近专业相近学科为基础建立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在教学上以学生为本,建立基本实验、提高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更新了实验内容、方法,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撑了2万余名教师参加实验教学改革,开展了11000多项创新实验,吸引了19万名学生参与其中,近8000名教师开展了2572项实验教学改革,近7000名教师进行了5053项创新性教学实验项目研究与实践,研制支撑实验创新的教学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新编实验教学教材、讲义6700多种,培训实验教师25万多人次,使一大批学生受益。

根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各类实验室进行了重新整合,撤销了课程实验室,建立了全校平台下的物理、化学、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科(学院)平台下的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理顺了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了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专项经费的投入下,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过去因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实验不能开出而不开,有的实验需要到校外甚至外地开,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差。基础实验一般从过去的3~4人一组到现在的1~2人一组,专业实验从6~8人一组到现在的2~4人一组,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多了,实验的时间也有了保障。

实验教学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许多学校在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的修订中,要求按照示范中心建设要求,保证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学时中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内容,并对部分有条件的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进行了整合,独立开课。

5. 推动了实验教学的资源共享和示范辐射

江苏省各高校非常重视示范中心建设,把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省实验室研究会也经常开展示范中心建设研讨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许多学校通过示范中心建设,理顺了多年来实验室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取得了许多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种场合进行了交流。教育厅开展的示范中心检查验收工作也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一次相互学习与交流。实验室研究会每年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动了实验教学在省内高校的相互促进与提高。自示范中心建设以来,省教育厅、省实验室研究会共组织召开全省示范中心建设交流会、研讨会等30多次,组织现场介绍、考察学习,推广示范中心建设成功经验。

通过示范中心建设,也推进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如建立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实行校际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有20所高等学校的29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优质课程实现共享。2.3.2.2 建设特色

1. 主管部门给予强投入

自2005年起,在示范中心建设中,江苏省对每个建设点投入了120万~200万元的财政资金,部分高校在利用省教育厅下拨的示范中心建设经费的同时,还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投入,大大改善并提高了实验教学条件。2004—2006年,省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支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07年,省政府专项资金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投入建设经费1亿元。“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政府安排每年不少于2亿元的专项经费,用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全省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实验用房使用面积条件等显著改善。

2. 建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合作交流机制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示范中心优质资源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经各示范中心协商,建立了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议制度;为了加强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发挥示范中心示范辐射作用,促进示范中心交流,提升全省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江苏省于2012年成立了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联席会,分设“化学化工学科组”、“电工电子学科组”、“工程训练/机械/机电学科组”等十个不同学科的全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联席会。通过成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协调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各高校之间、各实验中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示范中心的管理模式,完善组织架构,从而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一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3. 建立“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共享平台”,支撑区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开放共享

为了促进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2013年4月,已初步开发完成了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共享平台(http://121.248.63.112),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该信息平台,推进全省各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辐射示范效应,进一步带动全省各高校各类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资源建设。依托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共享平台,进一步推进全省实验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以高校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为元素的全省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尚未见先例。

该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展示平台,还具有互动、资源开放预约办理功能。还可进行项目申报及验收中的数据上报、统计及自动初审,为网上专家评审提供可靠、有效的分析数据,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工作业务流程自动化:平台允许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自定义工作流程,系统会按照定义好的流程自动上传和下达,各级用户将会收到相关资料,并可以根据需要修改、跟踪、管理、查询、统计、打印等,大大提高了效率。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化: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展示平台,还具有资源开放共享发布、预约、审核办理、互动功能。还可满足数据采集、上报、统计及自动审核功能,为考核评价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分析数据。解决开放共享问题顶层设计化:从全省层面建设架构实践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解决各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及其管理“信息孤岛”式建设现状,及资源共享难度大、资源使用率低等问题,建立统一的海量资源检索共享系统(见图2-3-3)。图2-3-3 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共享平台

2.3.3 问题与建议

2.3.3.1 存在问题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示范中心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实验教学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总体存在显著差距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阻碍实验教学改革,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实验教学呈现不少问题,如:改革理念滞后,实验课程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呈现以理论教学为主(比重较大)、实验教学为辅的模式,且局部实验教学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即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少;规定实验多、自选实验少;同步上课多、自主开放少;教师主导多、学生自主互动少。

2.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对实验教学认识不够,实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政策激励制度和导向,导致实验室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数量尚显不足,水平亟待提高,工作积极性仍需激发。一方面,高水平实验室兼职教授主要精力仍在理论课堂、科研、培养研究生上,很难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教学上投入太多精力;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和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方面未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或政策激励,造成实验人员积极性不高、高学历实验教学人才流失等问题;再者,实验队伍尤其是专职人员亟须充实,以减轻现有人员的工作压力并补充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员充实实验队伍。实验中心人员组成的层次、结构、数量应科学合理。全体人员应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技术队伍培养建设薄弱。在目前办学条件下,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定位就是仪器设备保管和实验准备工作,很少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因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能力不足,也不具备承担“三性”实验教学和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能力,更谈不上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对于“专升本”的院校,在专科办学层次时,实验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较低,很少有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承担专职实验技术岗位,实验教学和技术队伍难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要求和实验室建设发展需要。

3. 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需要整体尽快提升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得到大大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网络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实验室科学管理和内涵提高的重要条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网络化建设,大都建立了实验室网站。但都存在网络资源不丰富、功能不全、师生教学互动功能不强等现象,与高水平、高效率实验室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充实内容,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强系统智能化建设。2.3.3.2 发展建议

近年来,全省各高校结合实际,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引领与带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全方位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不断明晰,各类别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与成果不断涌现。但如何拓展“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拓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覆盖面与受益面,真正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引领实践教学改革,进而引领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值得高校实验室工作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今后一段时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应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四个进一步”。

1. 进一步强化示范中心建设的分类指导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现有的50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布在33个不同类别、基本覆盖11个专业门类的实验教学领域。教育部虽然明确了示范中心的建设重点与验收要求,但仍是一个相对综合、宏观的指导意见,需要进一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针对不同专业门类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区别对待,细化指导,分类制订验收标准,营造一个公平客观、多元并存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环境。(1)关注实验中心的错位发展。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根据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建设实力,根据理工类、农林医类、社科类等不同实验中心的类别差异,制定符合实验教学改革实际的宏观指导政策,提出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实验中心建设要求,实施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模式,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营造一个良性的外在环境。(2)关注文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文科类人才培养在校内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评审中,文科类实验中心相比于理工类实验中心,由于建设时间较短,一直处于竞争弱势地位。不仅在省里的推荐评审中,文科实验中心很难出线,而且在连续两年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中,文科类实验中心一直未足额申报。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文科,尤其是应用文科类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步伐。

2. 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是相互脱离的两个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在教学运行、教师安排、组织管理等方面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融为一体。(1)教学上的紧密融合。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出发,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科学配置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做到“四个有机结合”。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系统训练与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2)管理上的紧密融合。实验室管理的宗旨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工作由教务处具体负责,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由设备处或资产处负责。这里说的管理上的紧密融合,不是指学校将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等职能并到一个部门,而是指学校应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室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