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公务员考试核心考点手册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17:40:55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公务员考试核心考点手册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

中公2018公务员考试核心考点手册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试读:

中公教育核心研发团队

李永新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

张永生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深度辅导教材,教学风格既严谨深入又风趣幽默,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帮助众多考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

张红军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授课深刻、系统、精彩,深受考生欢迎。

邓湘树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经验。辅导课程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张成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申论研究与辅导专家,曾在某机构文字综合部门任职十余年,在多家媒体发表百余篇、近20万字的评论性、介绍性文章,在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申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对业界颇具指导意义。

张晗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从教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生动,备受学员欢迎。

刘辉籍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全国特级教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多年。长期深入研究国家公务员面试考试,并对面试教学做出重大革新,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史广帅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各省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特点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从小角度切入理论核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理论核心和框架,洞悉考试规律,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提高方案。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www.offcn.com

时政热点广收罗考前冲刺杀手锏

时政热点繁琐、庞杂的特点,让很多考生找不到复习的方向,使其几乎成为公考领域中短期内无法突破的代表。为了让您在短时间内了解并且读懂大量的热点时事,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经过长期的深度研发与多次实战检验,精心打造这本《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给您提供一个时政复习的“抓手”。什么是时政热点?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新闻头条是热点,微博话题是热点。但是哪些才是公务员考试考查的内容,哪些词条需要我们重点记忆,很多考生都对此头疼不已。本书把握时政热点的命题走向,精选出十四个专题、近百条热点信息以及单项选择题、小材料申论题等全真模拟试题,全方位解读时政热点,帮助考生应对在申论、常识、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题型,不做无用功。怎样才能快速记忆?

本书收罗近期发生的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国际、国内热点信息,涵盖方方面面,共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热点信息近百条。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中公教育通过知识链接对相关时政词条进行了扩充性解读,帮助考生记忆,尽可能对时政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备考,当然要实战演练!

中公教育辅导教材的立足点始终是“实战”。在“下篇时政全真预测题库”中,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特别精选了五十道时政热点选择题以及两套小材料申论题,采用贴近考试的试题形式、热门的时政内容,帮助考生理解并消化热点时事。

谨以此书献给各位自强不息之人,祝各位考生圆梦!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7年11月于北京上篇时政专题深度解读本篇分为十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时事链接、考点预测、必备知识点、妙文精选四部分内容。时事链接提供了对热点事件的实时追踪和内容概述;考点预测在对热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考试方向,给考生提供更加清晰的复习重点;必备知识点对每个考点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妙文精选为申论写作题量身定做了一篇优秀范文。通过本篇的复习,考生可以深入理解时政热点专题。热点专题一:“全面禁酒”更考验执行力时事链接

2017年9月1日起,根据规定,贵州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将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重大外事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确需提供酒类和饮酒的,须按一事一购买、一事一审批的原则,由承办单位报分管该单位或该项工作的负责同志审批,同时报同级纪委备案。提供酒类的数量、标准等,要从严控制。

公务禁酒有多年,至今已不觉新鲜。但贵州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公务活动全面禁酒,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省属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国有金融企业也要参照规定执行,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全面禁酒让公务接待失去了“曲径通幽”的可能。此前许多地方的公务禁酒,只是对饮酒时间、场合、种类等予以限制,并没有“一刀切”。然而在部分公务机关、事业单位中,向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不少事情上搞出许多变通之道来。具体来看,除了躲进隐蔽场所继续喝,“中午不敢喝,晚餐补上”“公务活动不敢喝,节庆活动补上”“高档酒不敢喝,低档酒补上”等做法较为普遍外,甚至还有“禁了白酒喝红酒”或者“自购酒水放开喝”。通过种种方式变通,继续“过酒瘾”的公务人员并不鲜见。

而贵州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首先厘清了“公务活动”的范畴——出席会议、考察调研、公务接待、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如此可以避免一些人打“擦边球”,假借其他名义喝酒;“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以及“一律禁止公款赠送任何酒类”的规定,也可以避免变通行为的产生;而对执行本规定不力者“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则实现了一责多担,威慑力大为增强。考点预测◎考点一:党员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改进作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正风肃纪的铁扫帚决不能停,关住权力的铁笼子必须时时加固。我们要不断总结汲取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考点二: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又称群众监督、公众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直接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社会监督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一种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是权力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反腐倡廉、防止权力滥用的可靠保证。必备知识点(一)党员作风建设1.存在问题

作风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容易出现“一阵风、难根治、易反复”等现象。目前我国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少数干部存在自满思想,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工作上守摊子,马虎应付,经常处于“混日子”状态。

二是个别干部对存在问题不敢抓不敢管,能推就推,能不干就不干,问题和矛盾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是一些干部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不注意文明礼仪规范,态度粗暴、言行不当,败坏了公务人员的形象。

四是个别干部干工作想问题,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的利益少。

五是一些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待工作拈轻怕重,办事拖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难落实。

六是个别工作人员作风松散,存在迟到、早退、随意离岗、无故缺勤等现象。

七是一些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如超标准开支、公款吃喝高档消费、滥发津贴补贴和加班费等。2.原因分析(1)从社会文化层面看,社会不良风气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影响是产生干部作风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党员干部所处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诱惑增多,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生扭曲和错位。(2)从体制机制层面看,新旧体制转型交替,使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滋生有了土壤和条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项目审批、资金划拨等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干预市场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严密和规范,如在工程建设、土地资源开发、政府采购等领域和环节,尽管已经建立了相关制度,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问题。(3)从工作层面看,一些单位和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一些干部处置人、财、物的权力较大,但对他们的监督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监督。执纪监督力度不够,致使不良作风得不到及时抑制。缺乏有效的作风建设考评、奖励和末位警示、淘汰制度,工作中更多地强调责任,鼓励奖励措施未跟上,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从党员干部自身层面看,内在素质需提升

部分党员干部党性锻炼不够,宗旨意识淡化,导致有的不注重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有的自恃身份特殊,不愿接受监督;有的以工作忙为由,不愿系统学习政治理论,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3.对策措施(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干工作、谋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勤政敬业的意识和道德觉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四实”为人、“四政”做事。四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正面典型,鞭策后进,打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2)狠抓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是落实作风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总责,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好作风建设。二是建立完善作风查访机制。扩大暗访范围,适时通报情况,及时纠正问题,加大责任追究和教育整顿力度,推动机关、行业和公职人员不断改进和转变作风。三是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扩大行政问责范围,及时公布一批行政问责的典型案例。(3)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

一是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检查、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对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和制止。二是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不定期地明察暗访。加强舆论监督,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简报等宣传媒体,形成强大声势。三是抓住关键节点,不断强化干部监督工作效能。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以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为手段,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四是坚持抓纪律正风气。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纪律松懈、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4)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一是有系统、分步骤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探索发扬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基层民主,改进行政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二是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在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廉政风险的预警分析,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以制度保障和促进“勤政、廉政、优政”。三是积极学习借鉴国外防治腐败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反腐倡廉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四是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派驻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完善派驻组负责人参加或列席驻在单位班子会议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典型案件的治本功能,用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积极推动作风建设。(二)社会监督1.存在问题(1)监督意识不强

从被监督对象来看,有的党员干部受我国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官本位”、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严重,将社会监督看作是吹毛求疵,不愿接受社会监督;有的认为社会监督束缚手脚,妨碍经济发展,影响工作效率;有的干扰、排斥社会监督,袒护纵容违纪违法行为,甚至打击报复提意见者。

从监督主体来看,广大群众游离于决策权、执行权运作之外,对监督环境、法制环境等信心不足,担心遭到打击报复,不愿、不敢监督。(2)监督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广大群众不能充分掌握被监督对象的相关情况,特别是对其个人生活圈、社交圈的行为知情范围极其有限,加之被监督对象规避监督,使得监督难以到位。尤其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重大决策、选人用人、廉洁自律等方面难以企及,社会监督往往被空置、弱化。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监督的信息收集、运用、反馈的渠道不畅,也影响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2.必要性分析(1)实行社会监督,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首先,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因此,实行社会监督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而巩固党的领导,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体现的是党和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共存于我国,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实行社会监督,是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必然要求

过去,我们对领导干部主要实行的是任命制,非公推民选走上领导岗位的领导者,群众观念淡薄,缺少对群众的敬畏之心。因此,应当把掌握领导干部命运的权力更多地交给群众,实行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对不按照人民群众的意志行使权力的领导干部坚决依照民意和民主程序及时处理,是确保领导干部权力正确行使和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需要。(3)实行社会监督,是揭露腐败分子、遏止腐败行为的有效办法

随着我党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加大,腐败分子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隐蔽。面对这种形势,积极发挥群众作用,加强社会监督,有利于揭露腐败分子、遏止腐败行为,促进廉洁政府建设。3.对策措施(1)为社会监督搭好台

首先,要搭好公开公示平台。如在落实某项惠民政策前,相关职能部门或村(社区)要将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专栏、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公开,让群众知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并了解政策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办理程序的规定及实施方案等事项。其次,要搭好投诉举报台。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公布举报接待室、设立举报箱等方式畅通社会监督投诉渠道,让群众知道出现问题该找谁、如何找。最后,要搭好接访处置平台。在基层乡镇一级或县(市、区)设立干部选拔监管等对口信访接待窗口,安排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负责接待,安排专人协调处理信访事宜,简化办信流程、缩短办信时间,确保在第一时间答复信访人,第一时间处理信访事项。(2)为社会监督提供保障机制

首先,要强化信息保密措施。凡监督内容涉及实名举报、署名反映情况、电话来电显示记录等的,要对举报人或反映人信息及身份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以维护好监督人的合法权益,让广大群众有话说、有真话讲、敢讲真话、敢监督。其次,要强化服务监督机制。对于群众通过各种途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采取首问负责制,热情接待来信来访群众并登记台账,对群众反映的事项不推不诿,帮助群众暗中调查、寻找有力证据,事后由监督人作服务评定,并记入该干部考核事项,作为评优推荐重要依据。最后,建立健全群众公益集体监督机制。成立群众监督小组,发放群众监督卡,由监督小组牵头、组织涉益人集体进行监督。同时,规范越级监督机制,对于一些监督事项在当地难以办理的,可以根据实际采取监督热线的形式向上一级组织和部门反映情况,规制被监督人权力,确保监督有力进行。(3)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奖励机制

鼓励群众参与党员干部八小时内外双重监督,设立专款用于奖励在监督中起到实际作用的监督人,对于作为第三人监督的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4)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正确行使监督权

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媒介,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对干部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的重要性,大力宣传群众监督的方式方法、监督途径、典型事例等,增强群众监督的责任意识,变要我监督为我要监督,扭转被动监督的尴尬局面。加强对群众监督的培训,使其知晓监督内容、了解监督方法、增强监督能力。妙文精选以德律之从严用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取得辉煌成绩。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党内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近年来,下至基层干部,上至副国级官员,因滥用权力、违规违纪而被查处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一方面表明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实施,另一方面揭露了权力滥用的普遍。在新时期,官员必须以德律之、从严用权。

国无德不兴,官无德不为。我们国家历来都讲究崇德尚礼、从政以德。古人云:“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为官之道正是“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杨善洲之所以受人尊敬,就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注重修身养德,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而以良好的道德品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与信任。相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守住官员道德底线,任由道德滑坡,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方向,最终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利国、利民;用不好,误党、误民。毫无疑问,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人。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手中握有的权力意味着肩上要扛起的责任,权力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当今社会,部分党员占着官位、有权不用、有权滥用,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权力的严重亵渎和践踏。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深知权力来自于人民,他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把权力用在带领群众致富上,其在任六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近3倍。由于积劳成疾,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而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小岗村人民的心中。广大党员只有把权力当作为民服务的工具,正确用权、从严用权,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才能不负党员使命。

道德对权力具有约束作用。权力具有扩张性,当权力越来越大时,对党员干部的诱惑也会随之加大。如果党员干部没有及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往往会陷入违法乱纪的深渊。“亿元司长”魏鹏远,在初任工作时始终坚守道德高线,为官谦逊、低调,时刻谨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持守为官就是要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但是,随着仕途的升迁、权力的增大,面临着各种诱惑,他渐渐迷失了自己,利用手中权力大肆贪污,最终,以贪污两亿多元人民币巨额,被判处无期徒刑。可见,当权力增大时,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更高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手中的权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正确认识和使用手中权力,努力为老百姓多做贡献,只有这样,党和人民才能齐心,才能凝聚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热点专题二:“限行让暴走团”,这样也可以?时事链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这似乎已成为当下不少人的健康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和健身,于是各种“暴走团”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占据着傍晚时分城市的广场、公园及大街小巷。暴走,实际上就是健步行,因为方便组织,迅速成为风靡各地的一项群体运动。

2017年8月25日晚6时多,山东青岛多位民警来到该市八大峡广场东侧的几条马路路口,摆放起了禁止通行的标识。从当晚开始,交警每天都将对这几条道路进行分时段封闭,禁止机动车行驶,而供市民和几个暴走团步行。此举引发激烈讨论。

对此做法,有人认为交警“限行让暴走团”属于乱用权、乱作为,是对暴走团的无底线退让和纵容,是对车辆通行权的侵犯。其实,大可不必这么“上纲上线”。

首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等情况,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作出与公众的道路交通活动直接有关的决定,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据此,交警有在相关路段对车辆采取限制通行措施的权力,而暴走团具有“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基本特征,所以“限行让暴走团”的法律适用并不牵强。其次,分时封闭的几条路都是临海“断头路”,不仅没有公交车道,平时车流量也较少,况且该广场附近各条道路间距离较近,一条道路被限行,还有其他道路可供通行,“限行让暴走团”并不会给通行车辆带来太多障碍和不便。

当前,民众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暴走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在现有场地无法满足民众“暴走”需求的背景下,暴走团与车争路在所难免。眼下交警从法律出发,在暴走人群的健身诉求和车辆通行权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是一种积极探索,也体现了担当意识,人们不应带着对暴走团的主观偏见刻意挑刺,而应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多一点宽容,多结合社会效果下结论。考点预测◎考点一: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行政权力,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考点二: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应该在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方面予以特别关注。必备知识点(一)依法行政1.当前状况(1)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当前,中央加大了行政问责的力度,对于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依法行政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行政执法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社会保障等,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应雷厉风行地设法解决,以尽政府理应承担的职责。但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遇到矛盾总是绕着走,常常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在其位不谋其政,既是渎职之错,也是违法之过——行政法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2)滥用职权,行政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两百多年前,法国作家沃维纳格曾说过这么一句格言:“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借口,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透过今天的一些新闻事件,此言的判断仍有其生命力。行政权滥用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社会各界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这种滥用,既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类似强制性规定,在许多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些部门至今仍觉得天经地义。而滥用行政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违法行政行为。(3)违法行政,却以“法律”正义的名义

从理论上讲,凡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近年来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对群众上访采取“非常措施”的现象屡见不鲜,看似维护了眼前的、表面的稳定,却给长远的、真正的稳定埋下了严重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常以法律之名行违法之实,借法律的威严来打压群众的合法诉求。这种“饮鸩止渴”的行政行为不但会毁掉法律的尊严,还会毁掉人们对法律的信仰。(4)“钓鱼”执法,损害法律权威

一些地方为打击出租黑车等,而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钓鱼执法的违法之处在于,非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违反了执法取证的基本要求,事实上,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的证据是无效的,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钓鱼执法不仅反映出执法部门法律意识淡漠、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的问题,而且也暴露出一线执法人员大胆越界、随意行政的执法恣意,为了达到处罚的目的,可以任意创造执法方式,用奖励的方式将国家法律赋予的执法权让渡给牟利的个人。钓鱼执法不但对某些基层执法机关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2.重要意义(1)实行依法行政能够在行政管理中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由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是根据宪法的规定而来的,所以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体现宪法精神,符合宪法的规定,否则就是对国家宪法的破坏,就是对宪法权威的践踏。(2)实行依法行政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组建起来为人民服务的。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民通过宪法授予了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权。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是从人民权利中转化而来的。因此,行政权必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但相对于国家的行政权力而言,公民权利处于弱势地位,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行政权力的损害。而要防止国家的行政权力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将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实行依法行政。(3)实行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务公开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管理行政事务,并接受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其开展的监督,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或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暗箱操作或以权谋私。3.对策措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二)城市公共空间1.主要问题(1)规划理念落后,供求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理念落后,短缺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生活的需要。一是绝对数量不足。近年来,我国各地“广场舞”“暴走团”引发的一系列冲突与矛盾很大程度上正是城市公共空间数量不足的体现。二是空间结构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或城市新区公共空间数量多、品质高,而城中村与城市郊区公共空间少、品质低。三是类型结构性不足。公共空间活动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公共空间要关注不同群体的行为特点、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尤其是老人、儿童、行动不便者或者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然而,我国多数城市在公共空间设计时往往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得一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严重不足。(2)追求宏大平整,破坏自然肌理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以严重破坏城市肌理为代价的。例如,把已有的山头推平,把湖泊、池塘、洼地、湿地填满,热衷于大广场、大绿地,而忽视了与公共生活关系更密切的中小公共空间的建设;一味追求公共空间的平整,而忽视了那种随势而建且更能展现自然之美与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公共空间的建设。这不仅让城市丧失了个性,导致不同地域、不同规模城市公共空间的高度趋同化,也成为城市内涝等“城市病”的罪魁祸首。(3)割裂历史文脉,丧失文化个性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普遍重物质结构、轻人文精神,重功能性、轻文化价值,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了区域与民族文化个性。(4)排斥弱势群体,加剧社会隔离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运行中体现出较大的“社会排斥性”,直接或间接剥夺了部分人的使用。这种排斥阻断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正常交流,进而导致社会分异加剧。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引致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郊区或城中村相比,多数城市的中心城区或新城拥有数量更多、品质更高的公共空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该区域的土地与房屋使用价格,因而成为高收入阶层的集聚居住地,而城市郊区与城中村则成为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区,从而导致不同收入群体居住的空间分异。受城市公共空间服务范围或便利性的制约,低收入人群很难获得高品质公共空间带来的价值。换言之,城市公共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会间接导致优良公共空间对低端人群的排斥。第二,可达性不足形成的社会排斥。由于部分城市公共空间被机动车道所阻隔,可达性不足,很容易演变成为其毗邻居民的私人空间,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公共空间只不过是城市美丽构图上的一个符号而已。也就是说,这种可达性不足的城市公共空间事实上会形成对多数人的排斥。第三,空间“商品化”形成的社会排斥。当代城市过度的“商品化”使得公共空间往往以投资者的“安全回报”和消费者的“舒适购物”为主要目标,加之受社会等级观念和“美化”现实思想的驱使,往往倾向于通过所谓的行为限制等“硬性手段”,以及安置栅栏、安放相关提示牌(如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等“软性手段”把不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人群”隔离出去。这些人多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民工、小摊贩、街头艺人、乞讨者等。2.重要意义(1)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满足公众不断变化的各种需要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消遣、游玩与社交的重要场所,是人们融于自然、陶冶情操、理解文化与感受文明的综合性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品格。不同形态(点状、线状)与质地(硬质、软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生活的需求。例如,广场既能供团体集会,也能供个人展示自我,既能满足人们对“动”的需求,也能满足人们对“静”的偏好;作为陆地与水体联结纽带的滨水区域(空间)可供人们观赏、垂钓、开展水上娱乐项目,同时水的灵动性和美好的意境可以让人们舒缓身心、涤荡灵魂。此外,公共空间是“城市之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阳光遮挡、空气流通不畅等城市问题。(2)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平台

尽管当今社会电子通信手段多种多样,信息交流简便快捷,但仍然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沟通。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面对面的交往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拉近了心理距离,增进了感情。(3)城市公共空间在保障弱势群体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良好的公共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关注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的需求,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老人闲暇时间较多,但活动范围较小,妇女则偏好通过集体舞蹈的方式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因而对社区或居住地附近便于交往的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同龄人玩耍可以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他人乃至所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有助于尽早形成健全心智。3.对策措施(1)挖掘私有资本与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

一个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由大型、中型与小型公共空间组成的完整体系,且呈现“金字塔型”特征,即最上层是与公众生活联系较弱的大型公共空间,最下层是与公众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小型公共空间。因而,要特别注重引导中小型公共空间的建设,防止“倒金字塔”型结构的出现。要充分利用私有资本建设公共空间。调整发展思路,以“市场主导”的新模式代替“政府主导”的旧模式,加快建立与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公共产品投入机制,鼓励、引导与规范私有资本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维护与管理,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与公私分工协作的良性关系。(2)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个性鲜明的公共空间

一是决策和规划部门要充分认识与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并建立文化自信。二是要保护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形成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与气候等,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维系空间肌理的原生性与完整性。三是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切实保护好能体现不同发展时期历史风貌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传承历史文化的标志物,如建筑、道路、桥梁,甚至砖石等,以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积极吸纳因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而出现的时代元素,以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多元与共生”。四是对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予以有效保护与利用。针对传统公共空间的功能单一性与落后问题,要对原有空间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注入新的功能,避免资源浪费与公共空间闲置。五是加强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公共空间是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活动也会让公共空间更具活力。因此,应加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文化活动提供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公共空间与历史文化的共同发展。(3)转变设计理念,强化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

从理念上把城市空间设计的重点从美学价值转移到使用价值上来。在宏观层面,要减少功能单一、与群众生活联系较弱的大型公共空间的建设,而增加那些有助于提高城市人性化与宜居性的中小公共空间的配置。在微观层面,要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设施,如室外座椅、饮水设施、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等,满足与尊重空间使用者,尤其是老人、儿童、行动不便者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4)发挥非政府机构作用,建立公共空间的大众参与机制

一是引导公众参与前期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不能只根据决策者或设计者的个人意愿来进行,而应当广泛吸纳公众的建议与意见,并使其体现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这样,既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也可以使政府的有限权力与公众责任实现有机结合。二是鼓励公众参与运营监督与管理。建成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运行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公众的过程监督。由于在前期设计中已经纳入了公众意见,公众必然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公共空间管理。同时,公众熟悉公共空间设计时所制定的各种规范与目标,也有利于对公共空间的运行是否符合公众利益进行有效监督。政府在这个环节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有效监督,广泛搜集与获取公众的意见反馈,进而评估公共空间的运营状况并及时“纠偏”。妙文精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呼唤依法行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现象。而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潮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对这股潮流的积极回应。目前,某些地方政府还存在一定的“人治”思想和做法。由于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某些政府部门变成领导的私人衙门,什么都是领导说了算,当领导违法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便会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而依法行政意味着干部在法定权限内行使权力,按照法定程序做出决策,能够有效避免决策失误,充分发扬民主。为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发优势的内涵、供给和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等也将做出相应转变。从增长动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转变;从政府角色看,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注重培育、优化经济环境转变。“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适应经济新常态。

坚持依法行政是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内在要求。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保护伞。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下,我国在基础设施及城镇化建设中,涉及大量的征地拆迁工作。昆明市晋宁县因征地纠纷,导致8死18伤;而吉林白山市则高举依法行政的旗帜,走上征地拆迁的“康庄大道”。通过将两者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离不开依法行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适应经济新常态,保障人民幸福安康,而实现这些目标,则需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信随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我国一定能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热点专题三:以简政放权添发展活力时事链接

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趁着天气晴好,家住江南水都丽岛的沈女士又和家人一起,到附近的飞凤山奥体公园游玩。“风景美、设施好、地方宽敞,孩子放风筝、玩轮滑非常开心,老人散步健走也很开心。”沈女士说。

和沈女士一样,去休闲步道漫步健身,已成为许多榕城市民休闲的新选择。这得益于2016年10月中旬福州启动的“5+7”休闲步道建设。

项目启动后,各县(市)区只争朝夕、马上就办,迅速投入选址、建设工作。3个多月后的春节前夕,大腹山山地步道、牛岗山公园休闲步道等12条各具特色的休闲步道呈现在世人面前,每一条都深受群众青睐。2017年,各县(市)区将再接再厉,新添数座生态公园,进一步满足老百姓休闲健身的需要。

不仅民生工程“马上就办”,在与群众打交道最频繁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的各个窗口,“马上就办”早已蔚然成风。“这几年,福州简政放权的力度越来越大。”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管委会黄主任说,五年来,福州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开展了5轮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86项、下放234项,其中,仅2016年10月到2017年1月,就完成2轮简政放权。目前,福州是全省保留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设区市。

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除法定节假日外,采取七天无休式办公;市行政服务中心每周末都有20多个窗口照常为企业提供服务。这两个中心,已实现七成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以分钟为单位计算(1小时内办结),三成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以小时为单位计算(5个小时内办结)。消除排长队的“窗口动态增减机制”,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的“窗口无否决权机制”等创新机制,便民惠企,全国领先,助力福州打造最优发展软环境。

来自福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1年到2016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6%、12.1%;2017年一季度,福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2.59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总量居第5位。考点预测◎考点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形式或经济体制,但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性、市场垄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由此产生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难处理好、最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政府只是起“守夜人”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为市场经济有序运行提供保障条件。与此相反,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无序竞争状态。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本源问题。政府与市场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保障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考点二: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人民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目标,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领域,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第三,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必备知识点(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当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逐渐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各级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大、动机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从而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引起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崛起,中央政府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对地方官员实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在晋升激励之下,地方政府把推动所辖地域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施政目标,并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这样,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往往导致经济过热,中央政府的紧缩性宏观调控又容易导致经济过冷,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增长在过热与过冷之间波动。实践证明,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改革时代,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较为突出,急需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加以解决。在后改革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法,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这样一条逐层递进的总体思路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后改革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任务中居于核心地位。2.重大意义(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深入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滞后于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政府在经济调节中对微观干预较多,有效宏观调节偏少;直接调控的行政手段较多,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间接调节较少;事前审批过多,事中事后监管较少。同时,政府在为企业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方面做得还不到位。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需要调整政府自身权力配置,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腾出空间,以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只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应该由市场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切实用好“看得见的手”,充分用足“看不见的手”,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社会民生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重要着眼点,就是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3)适应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政府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更加复杂,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差异扩大,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社会流动性增强,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公共环境意识增强。政府只有全面正确履行自身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的变化。3.对策措施

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而转变政府职能,无疑又是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1)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转变公务人员的观念入手,抑制部门利益

最关键的是要在理顺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割断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