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9:43:12

点击下载

作者:许爱瑾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试读:

前言

本书供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经济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1.定位的明确性

本书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结构的多样性

各项目都由项目目标、动脑筋、资料卡、阅读与思考、练习与实训等部分构成,通俗适用,可读性强。

3.功能的实践性

正文穿插学生参与栏目,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练习中加入运用型题目,体现能力梯度;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兴趣与思考,拓宽知识面。

本书建议教学课时数为64学时(16周×4课时/周),其中必学内容50学时(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选学内容12学时(选用模块),机动2学时。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续表(注:根据专业需要任选1个模块内容,共计4学时)

本套丛书由无锡高等师范学校财金系主任林云刚担任主编;本书由许爱瑾担任主编,由冯钰洁、董丁丁担任副主编,由许爱瑾、冯钰洁、董丁丁修改定稿。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项目1、8由许爱瑾编写,项目6由吴青徽、李勇伟编写,项目7、11、13由冯钰洁编写,项目4、5、12由董丁丁编写,项目2、3由钱枫编写,项目9、10由张晓群编写。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还配有电子教案、教学指南及习题答案(电子版),请有此需要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下载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我们将免费提供(E-mail:hxedu@phei.com.cn)。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文献资料,并吸取其中一些成果,因篇幅有限,未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谢忱。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本身就包含着探索和追求。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和学识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赐教指正。编 者

项目1 认识经济学

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在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经济是什么?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学习经济学基础有哪些好处?如何进行学习?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绪论的学习。

项目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了解经济的起源。

2.能够识记经济、经济学的含义。

3.能够初步掌握经济学基础研究的内容。

技能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2.能够理解学习经济学基础的意义。

模块1 走进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的起源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oikonomos”,后来演化成英语中的“economics”。其中“oikos”是家庭,“nomos”是管理,可见最初的经济主要是家庭财产管理的意思。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只是一门关于个别家庭、个别庄园如何致富的学问。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的内容突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破了家庭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国家的或社会的经济管理中。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经”和“济”两个字多为单独使用,“经”有“治理”之意,“济”有“接济”、“救助”之意,如“经世济民”、“经邦济国”,意即“治理国家、拯救世民”。我们现在使用的“经济学”一词最早是1867年由日本人神田孝平用汉文字翻译成的“经济学”,而中国人严复则翻译成“生计学”,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已与古希腊语和古汉语中的意思大不相同,成了多义词,既可作为经济科学的用词,又可作为日常生活的用语。

2.经济的含义

从经济科学的角度说,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资料的过程;分配是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交换分为产品直接交换和商品流通两种形式,是联结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即为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消费,它能再生产出劳动力。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居首要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消费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动脑筋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联系。因此,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它决定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相互关系、产品的交换与分配以及生活资料的消费。因此,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衣服、食物、住房等基本物质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就必须进行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才能发展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可见,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在能动地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阶段逐渐发展演变到高级阶段。

经济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只有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才能提升中国的地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经济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阅读与思考

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1)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2)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财政收入增长10.1%。(3)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

问:(1)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什么关系?(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什么为中心?

3.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又称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运行和相应的经济关系的规律的学说。经济学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经济规律。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只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人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创造更多的利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规律性反映是正确的,我们要自觉以这些科学理论为指导,继续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内容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经济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纲领,具体介绍与公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基础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主要内容有:关于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关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知识;关于市场和市场机制的知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关于企业和企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业经济效益的知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知识;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关于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知识;关于个人收入分配、支配及消费的知识;关于财政和金融的知识;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知识;关于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的知识等。

2.学习经济学基础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决策,整个市场经济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决策的正确性。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说自然科学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观陈述,那么人文学科则注重“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内涵。经济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其揭示的经济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的经济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身体力行,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借用某经济学教授对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让你摆脱失业,但至少能让你知道为什么会失业。”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视野会进一步开阔,人文素质会进一步提高,人格会进一步提升。(2)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学基础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内容涵盖了商品、货币、市场和市场机制、企业和经济效益、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个人收入分配、支配及消费、财政和金融、宏观经济调控、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等知识。通过经济学基础的学习,我们要努力掌握经济生活的智慧与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未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色彩。(3)为学习、应用经济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经济科学门类众多,经济学基础从社会经济的整体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和阐明社会经济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从而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其他各门应用经济学科(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业、贸易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财税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以及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各门新兴经济学科,则是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社会经济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取得的应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只有努力学好经济学基础,才能为今后学习应用经济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与思考

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幸运的人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这些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而饥饿。仔细一看,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起来非常痛苦。紧接着,上帝带他进入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诉他,这就是天堂。这位参观者很迷惑: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最后,经过仔细观察,他终于发现了答案:原来,在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舀肉汤;而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汤匙喂对面的另一个人。结果,在地狱里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而在天堂的人却吃得很好。

问:这个故事体现了经济学的什么中心思想?

3.经济学基础的学习方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核心。同理,在学习经济学基础的过程中,我们最正确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所谓“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把经济学基础知识当作行动的指南,学习目的才能达到,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相反,如果把知识仅仅当作教条,平时记条条、背条条,考试答条条,那么,开设这门课程也就没有了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理论指导实际。经济学是一门“活”的科学,从根本上讲,经济学是精炼的常识。比如,我们现在是学生、消费者,将来会成为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纳税人,那么,我们通过已掌握的经济学理论就会知道该怎样参与生产、消费、投资和创业的活动。通过理论指导实际,我们能正确分析当前国际社会的重大经济问题、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我们学生中发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理论和实际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第二,实际升华理论。经济学基础介绍的是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国际和国内等经济建设的学问,它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只有既联系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又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才能理清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消化、吸收、理解,进一步坚信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创新学习方式。作为学生,要做到事半功倍,第一要善于听讲、勤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积极讨论。思想的火花,常常是在讨论中迸发出来的,讨论的结论凝结着众人的知识和智慧;第二,社会调查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可以直面社会生活,既能验证理论,又能从中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动脑、动口、动手,既锻炼思维,又增强能力;第三,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能力、提高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参加专题讲座、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外出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练习与实训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政权问题,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

B.军队问题,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C.政治方向问题,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D.衣服、食物、住房等基本物质生活资料

2.人类社会的生产总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基础是指()。

A.国家政权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物质财富

D.精神财富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A.劳动生产率

B.科学与技术

C.生产劳动者

D.社会生产力

4.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

A.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

B.消费资料的生产过程

C.社会再生产过程

D.简单再生产过程

6.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正确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C.机械记忆

D.理论指导实际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

A.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B.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C.属于法律权益关系

D.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

A.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消费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4.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

A.能够创造经济规律

B.能够认识经济规律

C.能够消灭经济规律

D.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5.理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是()。

A.交换关系

B.政治关系

C.生产与消费关系

D.经济关系

三、名词解释

1.经济

2.经济学

四、辨析题

1.经济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

2.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五、简答题

1.为什么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包括的内容。

六、论述题

结合自己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谈一谈学习经济学基础有什么意义。

七、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2013年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1)7月20日起,国家放开除个人房贷以外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2)8月1日起,国家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惠及600万户小微企业,年减税近300亿元。同日,国家还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全年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3)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记录。(4)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5)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2年增长8.5%。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会议要求,要整合资源,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改进管理服务,做到方便利民。要严格基金监管,严肃查处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让亿万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无忧。

根据上述资料,请回答:(1)判断材料一中哪几项属于经济活动?(2)材料二中的决定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项目2 认识商品和商品经济

小明的班级为了庆祝圣诞节,准备购买彩带、贴花、毛绒小玩具、笔、笔袋等商品。活动经费一共是200元,班长小芳和生活班委小丽为此动起了脑筋。同学们都希望买到的商品既美观、质量又好,最好价格也便宜。

那么什么是商品?质量好的商品是不是一定价格就高?出了大价钱是不是一定就能买到质量好的商品呢?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项目得到解答。

本项目主要介绍商品和货币的产生过程、商品的两个因素、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项目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了解商品和货币的含义。

2.能够识记商品的两个因素和货币的基本职能。

3.能够初步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上下波动背后的原因。

2.能够举例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3.能够树立“金钱不是万能”的观念,并指导日常生活。

模块1 商品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劳动产品。这是因为: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首先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没有用的物品肯定不是商品,有用的物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第二,有用的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付出了劳动的产品。但是,对人们有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的消费需要的产品。但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有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是商品。第四,商品必须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

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也就是私有制的产生。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只有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社会分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决定性条件私有制的产生,商品经济才得以产生。

动脑筋

人类历史上有哪三次社会大分工?它对后来社会的经济活动有何影响?

资料卡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交换,生产被封闭在一个个零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生产的闭塞性造成了生产者孤陋寡闻、因循守旧、易于满足和不思进取,客观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为追求更多的价值、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制胜,必然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商品的两个因素

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听到各种广告,其主题总是宣传某种商品质量上乘,价格公道。这实际上就概括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质量上乘”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好,“价格公道”就是指商品的价值要低。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凡是商品,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钱去购买。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并不是一定都要购买,如空气、阳光、天然水等,因为这些物品并没有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即使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通过交换才能到达他人手中。所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价值

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试问:是人们喝的饮用水有用,还是开的汽车更有用呢?如果仅从商品的自然属性上考虑,我们肯定认为水对人体更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支付更多的金钱购买一辆汽车。这样的价格制定有什么依据?显然并不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依据的。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共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动脑筋

2013年6月28日,法国PPR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先生代表皮诺家族,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捐赠仪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参加了捐赠仪式并致辞。问:捐赠仪式上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是商品吗?为什么?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能称其为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有价值的,因而不是商品;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只能通过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进行比较。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决定。人类的劳动量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如几小时、几天等。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叫作个别劳动时间。但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有很多,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劳动者也有勤有懒,生产工具也有好有差。因而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

如果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的商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量,而且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惰,导致花费的劳动时间就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大,这显然违背常理,显得很不公平,人们也买不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更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程度,自然条件等。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劳动生产率就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劳动生产率就越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从社会发展看,由于劳动生产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单位商品价值量则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阅读与思考

1982年,摩托罗拉研发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移动电话—DynaTAC 8000X(当时国内也叫大哥大),其重量约两磅,当时单部售价超过3万人民币(3995美元)。移动电话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稀罕物,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人们的奢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手拿“大哥大”风光无限。而目前,国产手机品牌如小米手机2S16G版,售价1699元,32G版是1799元,手机可谓是人手一部,我国也成为世界手机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手机随处可见,已成为一种极普通的商品。

问:手机由20世纪80年代的稀罕物变成现在的普通商品说明了什么?

模块2 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我国古书《管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和商开国时,遇见了罕见的水灾和旱灾,广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夏和商的开国帝王分别开采厉山和庄山的金属,并铸成钱币,发给人民渡过难关。按照这个记载,人们会认为,货币好像是夏和商的开国帝王为了救济人民而发明的,其实不然。

1.货币的产生

商品和货币似乎是孪生兄弟。然而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商品交换都是物物交换。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人们要交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需要经过很多次交换。如果自己的物品对方并不需要,那么交换就会中断。物物交换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在长期交换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于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一般等价物就是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能表现与其相交换的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如图2-1所示。图2-1 商品交换图示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使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先用自己的商品去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时的商品交换不再是物物交换,而是以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了。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货币最终产生的决定性阶段。货币与一般等价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金银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收藏和携带等特点,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动脑筋

你能列举几个与商品交换有关,并用“贝”字作偏旁部首的汉字吗?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人们看到的商品都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而货币可以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原来商品生产者并不需要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需要商品的价值。手中握有货币的人们,通过交换来获取自己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货币产生后,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极为重要。许多人不了解货币的本质,以为货币本身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支配人们的命运,于是就像迷信的人崇拜神一样,拜倒在货币的脚下。其实钱就是货币,它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问题在于怎样获取它,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怎样利用它。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旁边,都没有摆放真的钱,但我们只要看一看商品旁边的价格标牌,或者向售货员询问一下,就知道购买商品需要多少钱。当要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就必须拿出真的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货币行使着不同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我们在买商品前,先会问商品值多少钱,问价的过程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过程。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资料卡

当金、银作为货币时,要求确定金、银的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叫作货币单位。最初,往往就是按习惯采用原来金、银重量单位的名称。例如,我国历史上用白银作货币时,就以“两”作为货币单位。英国的货币名称“镑”,原来就是指1磅白银。后来,货币名称与金、银重量单位名称逐渐分离了。各国都规定了货币单位,英国的货币单位叫英镑,美国的叫美元,法国的叫法郎。

2.流通手段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当我们在商店问完商品的价格后,用钱买商品时,货币执行的就是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基本职能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逐步具备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是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一般说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是足值的金银货币。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我们买了商店的商品,当时没给钱,这叫商品的赊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付钱,这时的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出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是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货币。

三、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的产生

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金银条、块。金银条、块作为流通手段,每次交换都要称重量、查成色,很不方便。随着市场的扩大,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金银货币,即铸币。铸币的出现扩大了商品交换的活动范围。

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地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但人们只关心它是否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并不关心它是否足值。铸币这种名不副实的变化,预示着可以有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就这样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与金属铸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资料卡

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年间在四川境内流通的“交子”。元代、明代、清代三朝都发行过“宝钞”,至今在北京鼓楼东大街附近还有一条“宝钞胡同”。因此,在我国又把纸币叫作钞票。

2.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与各种商品做换位运动,叫作纸币流通。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但国家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计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公式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纸币所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需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钱不值钱”了,物价就会上涨。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叫作“通货膨胀”。与之相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升值、物价下跌,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

3.信用卡的使用

现在很多学校只要是在校园内消费,都使用校园“一卡通”,将卡在POS机上轻轻一刷,即可轻松方便地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一卡通”就是信用卡的一种。信用卡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账单日时再进行还款。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产生的。

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是信用卡最基本的功能。我国许多银行已开办了信用卡业务。持卡人还可以使用信用卡存取现金、转账结算。例如,中国银行的“长城卡”,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卡”,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等,使用信用卡已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

阅读与思考“劳动的钱,使人幸福坦然。奖励的钱,使你加倍实干。援助的钱,使你感到温暖。拣来的钱,使你用之不安。偷来的钱,使你胆战心惊。骗来的钱,使你的狗胆包天。挪用的钱,使你有借难还。送礼的钱,使你加倍偿还。”(民谣《金钱的劝告》)

问:你对这首歌谣是怎么看的?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模块3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市场上,我们发现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不同商品更是具有不同的价格,令人眼花缭乱的价格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规律就是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这就要求商品价格和价值相符。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只有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惠互利的事情。如果不是等价交换,商品交换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商品生产也就无法存在。因此,商品交换必然是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自从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价值都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实行等价交换,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好像商品的价值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其实不然。商品价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化外,还受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会低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则会使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价格上下波动的曲线运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图2-2所示。图2-2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从图2-2中可以看出,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上涨或下降,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价格不能无限制上涨,也不能无限制下降。价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例如无论青菜的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价格如何波动,1斤青菜的价格也不会高于1斤牛肉的价格。虽然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仍然是与价值相符合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就像看不见的指挥棒,哪里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就在哪里起作用。价值规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供求、价格、利润、生产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上涨,使价格高于价值,因有利可图,许多商品生产者会被吸引进来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这个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增加,扩大生产。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引起物价下跌,使价格低于价值,因无利可图,许多商品生产者会放弃这种商品生产,从而使这个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减少,缩减生产。价格的涨落是市场供求变化的“晴雨表”,向商品生产者传递市场的供求状况,使其做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

价值规律就是生产者背后一种无形的自发力量,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社会上有限的资源配置合理化,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并使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维持大体平衡的比例关系。

动脑筋

陕西某村,数量有限的苹果树苗在栽培种植热中,每株价格一度高达4元。看到这些果农暴富后,众多果农投巨资大种特种。数年后,每株卖到几角几分也无人问津,相当一部分果树苗只好晒干当柴烧。此后,人们认识到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有人改行建造蔬菜大棚,有人搞起货运,有人引进新的优质苹果树苗继续进行生产经营。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买卖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差别,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会有所不同。那些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些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在出售商品时,超出部分的个别劳动消耗就不会得到社会承认和补偿,商品生产者就会亏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总是力图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价值规律犹如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鞭策着每个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料卡

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在于:不断进行技术改良和创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消费品。海尔工业园生产的产品始终引领着中国家电研发和应用技术的方向,如省电节能的变频技术、一拖多技术的空调和具有通风换气、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氧吧空调产品;小小神童洗衣机、超薄滚筒洗衣机、齿轮传动的“同心机”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及双动力洗衣机;应用最新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家电;应用纳米材料的无菌家电产品等。

3.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一般来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企业的业绩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海多变,潮起潮落,每个商品生产者都面临着成功与失败。最客观、最公正、最准确的评价应该是市场,价值规律则是这场竞争中的“无情裁决者”。那些技术领先、管理高效的商品生产者,自然获利丰厚。从而也使自己更加容易吸引资金,提高公众知名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抢占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处于有利地位。而对于那些技术落后、管理混乱,或信息不灵,生产商品不能适销对路,商品总量超过社会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来说,由于不能为社会所承认,长期下去亏损严重,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作为失败者,等待他们的自然是被无情淘汰。

阅读与思考

日本人“鬼”在哪里

20世纪末,福建省某机械厂需进口一套设备,当时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出售该设备,价格为1000万到1300万美元。该厂预测经过艰苦谈判,最少争取到1000万美元,此时日本商人找上门来,开价1000美元,该厂长心想,其中一定有鬼,但考察结果货真价实、无可挑剔,于是成交。

设备使用一年后,许多零部件需要更换,结果发现国际上只有日本企业型号相配,日本的供货价格提高了一倍,明知不合理,该厂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条件,几年下来,整套设备比最早预期的1200万美元的价格高出了很多。

学习了经济学以后,该厂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恍然大悟:“日本人太鬼!”

问:你能否运用已学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其中的道理?

练习与实训

一、单项选择题

1.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是()。

A.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价值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B.是金银

C.是商品,具有价值

D.能分为若干等份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A.必须是金本身

B.必须是银本身

C.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4.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A.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5.某消费者拿300元人民币去购买一瓶茅台酒,这是人民币代替货币执行()。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储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6.全国劳模徐虎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小人之心,但买不到君子之志。”这说明()。

A.金钱不是万能的

B.金钱不是财富的象征

C.要反对拜金主义

D.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7.5公斤大米和4双袜子相交换,从本质上说是()。

A.等价交换

B.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

C.物与物的交换

D.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相互交换

二、多项选择题

1.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D.自然条件

2.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越高,()。

A.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

B.形成的价值总量就越多

C.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3.甲说:“我想买辆价钱贵一点的名车。”乙说:“我想买一辆中档水平的车,价钱别太贵。”二者的愿望都是反映了对商品()的要求。

A.价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交换价值

4.信用卡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和使用。下列对信用卡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B.持卡人可以在任何消费场所消费

C.它又被人们称为“电子货币”

D.它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5.一架玩具飞机的价格上涨,不会涨到一架飞机的价格;一架飞机的价格下跌,也不会跌到一架玩具飞机的价格。这说明()。

A.价值决定价格

B.价格不会背离价值太远

C.商品的影响决定价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格

6.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是通过()实现的。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商品两个因素?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是怎样的?

4.有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请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评述。

四、辨析题

1.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2.先有商品生产,然后才有商品交换。

3.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说明纸币也有价值。

五、论述题

1.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物以希为贵”,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项目3 认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这两年,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同时也成为商家炒作的节日,所有商场、超市以及网购电商都在这一天前后推出各种抢购活动来促销。2013年11月11日零点,一分钟支付宝交易额过亿元,不到6小时淘宝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大关,13小时超过上年销售额……2013年“双十一”,天猫支付宝成交额达350.19亿元,刷新去年创下的191亿元纪录。这一天成为了电商们的“狂欢节”。你有没有网上购物的经历?网购有什么利弊?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又有什么作用?

本项目重点介绍商品流通的渠道、环节和方式,明确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商品流通离不开货币流通,本项目也将讲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国家调节货币流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项目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了解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的含义和形式。

2.能够识记商品流通和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作用。

3.能够掌握现代商品流通的方式、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

技能目标:

1.能够提高从事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的动手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相关的经济现象。

模块1 商品流通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商品流通的业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百货为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百货商店、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尤其是连锁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国外商品流通市场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

一、商品流通的形式和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了专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活动。商品流通则是将商业做了更广的延展,由过去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过商品交换,才能使企业的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居民的生活得以维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的形式

商品流通的过程,是货币与商品互换位置的过程。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使商品最终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商品流通有两种形式:简单的商品流通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商品和货币在空间位置上互换和时间上继起的顺序不同,形成商品流通的两个不同阶段,即W—G和G—W。这两个阶段既紧密相联,相互交织,又在不同情况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G—W是购买过程,而W—G则是销售过程;而从整个社会再生产总体来看,买和卖构成的流通过程成为两个生产过程的中介。从商品开始,经过交换得到货币,再使用货币购买需要的商品,即W—G—W。这是商品流通的简单形式。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卖的目的是为了买;商品流通过程的出发点,货币是过程的中介,以卖开始,以买结束;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是G—W—G’,这种流通形式是先买后卖,买的目的是为了卖。

在G—W—G’的流通形式中,商品经营者为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仅仅是暂时垫付,通过商品的出售,货币又重新回到他的手中,是为卖而买,垫付的货币最后从流通中取回,而且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增量。商品经营者最后从流通中取回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所以这种流通形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交换价值,为了货币的增值。

2.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商品流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要从事各种活动,首先必须解决生存问题。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也就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如果停止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要灭亡。社会再生产是一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这四个环节在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中,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使生产面向消费,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充分发挥商品流通的作用。(1)实现功能。生产企业的产品,只有进入流通过程,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获得相应的货币收入,满足生产的需要,并完成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劳动耗费的及时补偿,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商品流通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构成了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内容。(2)中介功能。商品流通总是处于生产的两极之间:一极是商品的生产者,另一极是商品的消费者。在这里,一方的买意味着另一方的卖,买和卖、购和销必须相互衔接和配合,不能发生任何脱节和间断,否则就会造成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这就要求有一个中介过程来连接,而流通正可以担当此任。这样商品流通一方联系着生产过程,另一方联系着消费过程,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这种中介功能的实现,就使得连续性得以保证。此外,流通中介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流通的环节、速度、规模、质量等方面的改进,还有利于促进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克服产销脱节的不合理现象。(3)调节功能。商品流通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具有极为有效的调节作用。商品流通能满足社会再生产迅速发展的各种需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关系,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商品流通是调节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商品流通是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能满足各方面经济利益的要求并使其合理化。商品流通是调整社会生产力布局的有力工具,能促进社会生产分工及专业化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优化比例关系和合理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阅读与思考《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书中讲述了鲁滨逊为了在荒岛上生存,自己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