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岁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20:53:4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海光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执着岁月

执着岁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执着岁月作者:李海光排版:KingStar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28ISBN:9787566816054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广州市第九十五中学教工团支部在农讲所星火馆前合影,可谓阵容庞大当年这群时代的幸运儿,风华正茂。共同重建试点班并合影留念华南师范大学试点班,甘做教育改革中的“白老鼠”毕业十六年后,与广州市第七十中学七九届学生聚会时合影与广州市第九十五中学(我最后一届担任班主任)的八五届毕业生合影参加全国六运会开幕式时的留影广州市第九十五中学校庆时,与老同事合影留念广州市第九十五中学校庆时,八五届(1)班部分师生合影留念广州市第九十五中学与培才职业高中两校合一,这是领导班子与教育部督学合影,左起:李海光、谭元彬书记,教育部督学:邵海强校长、蔡元芬副校长、王宝贞副校长广州市第三十五(第二外语职业高级)中学三代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在河源万绿湖合影。左起:麦务、张壮欣、李耀麟、梁楠、潘玉明、李海光在云南旅游时,与广州市第三十五(第二外语职业高级)中学的同事一起耍太极广州市第三十五(第二外语职业高级)中学部分教学骨干到上海向明中学考察时留影,左起:黄瑞祥、唐绍荣、李海光、钱雪芬、黄仲意、马文海、梁玉爱、黎耀坚、张绮玲、杨素梅、黄秀娟、陈永娟、罗可音广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后复名为美华中学)八十周年校庆合影。V型设计,堪称经典(2003)2005年5月,李海光被评为广州市荔湾区优秀校长。左起:李建芳、罗应球、李海光、颜笑霞、吴子琦共同打赢翻身仗的五十九中语文科组。前排左起:梁静涛、蔡静雯、何穗湘、廖志华、陈月华、麦志强、梁志坚、黄惠贞、张海燕、朱宜媛、谢燕豪、罗信萍、唐颂东;后排左起:高允、卢祥蹦、卢耿哲、李海光、傅鸿基、黄文光、梁燕萍在首届泛珠三角中小学校长论坛上2004年到欧洲考察教育时,在法国发言并获一等奖(2005)凡尔赛宫留影广州市荔湾外语职校换届的领导班子,左:陈永娟,右:李志强。自嘲“冰河上的三套车”大整合分流前,送走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其后,三十多位教师将分流各校。留下这张全家福,弥足珍贵鸿星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广州市第第七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省九十五中学校友黎欢莲在校庆宴会教育学会刘会长宴请十八位校长,上致辞有三位来自广州市荔湾区。左起:李海光、真光中学荀万祥、会长刘达中、一中廖晓翔首届广州市中职学校学生英语歌曲比赛,广州市荔湾区外语职仲高奶中学朴一等孽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百年校庆,师生合影留念大学毕业三十年后,华南师范大学试点班的师生重聚广州市花都区步云村吕新跃老师(中)从几乎下岗到取在论坛与书画展中获得两个一等奖得高级教师资 格,当然春风得意,大家也为她开心与学校学前语文课程建设组合影。左起:吕凯玲、谢韶晖、刘惠红、李海光、陈嘉华、陈怡莺、张君娜、关维英(2013)序踏遍青山人未老——读李海光《执着岁月》

临出山前,我和海光在篮球场旁边的草棚子里聊了一个晚上。毕业分配的去向基本已定,我们都是到“南片中学”,后来,又都被安排在比较边远的郊区学校。在将近一年的山中生活中,忠诚事业、重任在肩的意识已深深植入我们的生命。草棚子外星斗满天,虫鸣四起。草棚里搁着些体育器材,其中有一架只有半米高的双杠,我们平时用它练倒立。我们就坐在那两根杠上,谈人生,谈历史,谈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具体谈了什么,现在全都不记得了,也并不重要,而当时的心境和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马鞍山下,一队队矫健的教坛新人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组织的一声令下,奔赴在‘教育革命的战场上’。”这是文艺排自编的一首歌,在20世纪那个特殊的时代,传唱了好几届。那一夜我和海光踌躇满志,而那一夜,也像宿命中的一个隐喻,追随了我们整个职业生涯。

去年春,我们一大群同学重新回到从化吕田镇,那个当年我们起步的山腰。当初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一直走到了退休。职业生涯的起点在此,但是否也是终点?好像还不好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撩拨开荒草乱树遮蔽的断壁残垣,我们仍能在仅有的半截墙、一道坎上准确觅回当年的记忆。

犹如一个转身,人生完成了一次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人生的另一幕正将开演,生命仍将面临许多未知和刺激。这次是来当初的起点捡拾回忆来告别,还是来重新起步?我感觉我们已经走得很远,我们来寻找情感的源头,寻找文化的原乡,为的是还要走得更远。

海光说起他正在写回忆录。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还早呢,踏遍青山人未老。可是,他就是这样,非整出些事来不可。不久,洋洋六十余万字的初稿出来了。经出版界朋友建议,再改成如今这个版本。

每一部个人回忆录都可能是特定历史中特定人群的生命写照。海光所写的主体是至六十岁退休的拥有四十余年职业生涯的教师。作为优秀中学生干部,海光被分配到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培训,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任教,从此教书、求学、管理,守着教坛,守着学校,直到退休。从这漫长而单纯的职业生涯看回去,十八岁以前的生活可以说是个铺垫。因此,海光的故事就是这一批教师的故事,是广州市一般中学变迁的故事。

他们是从六八届到七二届中学毕业生中抽出来,直接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里来的,数年间共有数千人之众。这批人的共同特征是在师范学校接受了数月到一年不等的短期培训后即上岗任教。当时,广州一师因战备需要,迁入从化吕田山区,边建校边生产边学习,条件极为简陋,生活很是艰苦,“一师”“吕田”便成为这批人的标志性称谓,其中还包括由于校舍师资不足,留在轻工学校、外语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代培的那部分同学。

该怎么描述这个群体呢?在1968年秋复课后,有过数月乃至数年的中学生活,却主要折腾于大批判、军事拉练、农田耕作、挖地道、修水利、建房子……没有正经上过几天课,毕业时却被留下来,经过数月至一年不等的培训后,就登上教坛(这个培训也是掺杂着大量农田与基建劳动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此便如螺丝钉,铆在了岗位上直至退休。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中,他们没有被安排在农场或插队的行列,在反思或寻根时似乎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性标记;但在那个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年代,他们同样经历了极为艰苦的生活,从事着极为原始的劳作。在“科学的春天”到来时,他们身居教坛,却因文化知识准备不足而被长期诟病;在“四化”建设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争相向他们抛出橄榄枝时,中央四个部竟又联合发文,禁止在中小学教师中“挖人”(这种情形持续了十多年,极为罕见),把他们铆死在原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又是幸运的一群人。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的人生角色和责任就被明确定位了。师范岁月虽然短暂,但思想和组织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服从组织分配,忠于教育事业,在那个充满动荡和迷惘的年代,十八九岁即能有如此明确而具体的方向感,并被赋予了对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感,我现在想来依然坚信这是一种幸运。虽然,这在当时带有浓厚的“左”倾宣传和自以为是的色彩,并且在此后数十年间屡遭卑薄、挫败和失落。

他们走上教坛时,正是“文革”武斗高潮刚压下去,教育秩序被破坏得最严重的年头。这些充满斗志并且“根正苗红”的风华少年及时填补了当时资源严重匮乏下的全纳式中小学教育人力的空缺,并为学校教育秩序恢复常态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在教师社会地位处于最底层、教师队伍严重断层的时候,还是他们坚守了岗位。虽然对以行政手段禁止流动颇有不满,也不过是发几句牢骚后,就依然任劳任怨地回课室操心费神去了。

身份卑微却太把社会责任当回事了,是这群人的一大特点。而这些责任有时可能只是某些领导为方便而随便赋予的,但仍会被他们视为一种承诺而执意信守。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一个学生在救捞局开机船,我得以进入一些桥梁工地。当时我正要调离原来的学校。根据对筑桥工的观察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我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惜别》有几句:

我们不属于坦途。我们

一次又一次缝合道路的断面

当坦途从我们的臂膀流出

当竣工的祝酒如玫瑰色的信号

唤来嘈杂的脚步和飞旋的流线

我们又得开拔了

……

我们永远属于

道路、临建棚、虹、延伸的历史

属于生活的衔接点

这一群筑桥者就是教师。缝合着道路的断面,架设着渡往彼岸的彩虹,桥搭好了,他们又要出发了。永远的追求,永远的不完善、不成熟。在最需要稳定、最需要人才时,他们来了;在最没人愿意干时,他们留下了;在地位提高,经济阔绰起来,精英们蜂拥而至时,他们该滚蛋了。当然,滚蛋并不意味着谢幕,有一种结束叫重新起步,翻读一下李海光这部回忆录也可知,回忆的激动或许正是生命新途的强大动能。

在类型化的群体叙事中,个人记录的精彩就在于性格、情感和个性化细节的力量。海光此书唤醒了我们许多共同的回忆,有唏嘘、有激动,更有会心的微笑。

海光为人热情友善,总是笑脸盈盈,而这张笑脸后面始终是坚执的方向和沉稳的力量。数十年来一直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工作,但我从未见他气馁消沉过。一直勤奋努力,一直不懈进取。求学、竞岗、疗伤、扎职、教学、研究,从细节上看充满失败和震荡,但投放到数十年职业生涯的大走向上看,其大势却是一直昂扬走高。他的倔强和执着不仅仅体现在情绪的强烈,更体现在信念的坚定和实务的坚韧。执着地守在一个岗位上,并不意味着封闭自足。灵魂如不安分的飞鸟,衔着一枚不息的梦,始终在不停地翱翔。一次次艰苦卓绝,从低谷起飞,一次次干出成绩,改变落后窘境。“我们从未被承诺过坦途”,但始终是“心瘁不知悔”。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生命的执着和倔强,从而使全书贯注着一股激昂的气,自始至终,令人感奋。

这本回忆录可以说就是他的工作史和职业岗位的成长史。从教四十余年,从普通教师、德育主任、副校长到校长;从一名普通的中师生,到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中职语文教研会理事长;获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后,根据所任职学校的业务拓展需要,在中职、电大与成人教育中心这“三位一体”的特殊教育体制中,又先后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高等学校教师等资格。任校长后,在教学改革中,他还是常常亲自执教,先行先试。在中职课程改革中,他领衔编纂实训教程和校本教材,开辟中职专业新领域,使薄弱学校翻身为抢手的热门选择。他涉猎的教研课题与课程层次多、范围广,参与编纂的教材有十余种。可以说,他做到了一个普通中师毕业生所处条件下所能做好的一切,他用旺盛的学习力、自觉的用世心和持续的工作热情,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份值得骄傲的精彩。

本书语言本色而风趣生动,俚俗与儒雅交杂,读之如同与海光还在那个夜晚,在那个草棚里夜话。他以轻松幽默的笔法述说坚忍沉毅,在艰难辛酸中时见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机智和调皮。自嘲和调侃的后面是充分的自信和骄傲,自恋和反思中是真诚的谦卑和自勉。同时,坦率得不加任何掩饰,欲望、期待、失意、自负、小小的成功带来的大喜悦……跃然纸上,率真可爱。老广州俚谚他顺手拈来,用得贴切自如,如“见过傻,可没见过傻得这么可爱”“墙倒众人推,衰家万人捶”“现炒现卖,缩水变形”“平时不出声,出声吓你一惊”,极有海光平时的口语风格。另外,他用章回体结构,不厌其烦,精心经营对仗标题,令行文又多一份亲切。

鲁迅先生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是,我读不出海光回忆中的“无聊”,倒是在这些回忆的字里行间总感觉有一种往前推的情感力量。

这一代人当然会记得,在当年仅能读到的几本书中,有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于今回首,也可以说当之无愧了。

马鞍山里走出来的人,那一夜的星光,那一首歌,那一段格言,果然相伴数十年。

但是,岁月还长,下集当从今天写起。2015年6月28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