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忙人读的禅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00:39:52

点击下载

作者:孙郡锴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给大忙人读的禅书作者:孙郡锴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01ISBN:9787802229693本书由北京智杰轩出版咨询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佛陀一生下来就指天指地说了这句话,揭示人自身之可贵,绝对不可替代。恒河有万沙,但每粒沙都宝贵。所以,人不应从外物取物,要从内心取心。1.人应有自知之明

你我皆凡人,却总妄想做一个非凡人,知物之好坏,而希望得其精而弃其糟,恨不能网天下之精华尽收己囊。正如佛陀所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明白自己的自身条件才是取诸于外的资本。如果你只知道要取物之精华而不知自己有没有与之相对等的能力,那就该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了。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

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名叫马祖,马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苦思冥想。怀让禅师便问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后,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的地上用力地磨。

马祖问:“师父,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子。”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要怎么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恍然大悟。

当砖不具有成镜的特性时,你永远都无法把它磨成镜子。相对于人而言,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你永远是你,我永远是我。即使再加以雕饰,刻意模仿都无法彼此替代。因为这是由各自的特性决定的。而这种特性又决定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所以,你不必羡慕别人的优越之处,也不用诋毁别人的缺点。说不定你有比别人更优越的地方,只是你不认识自己那光明的一面。也说不定你在诋毁别人缺点的时候,自己正犯着同样的错误,做着相同的傻事。只是你不认识自己那黑暗的一面。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不会犯蚍蜉撼大树的错误,也不会畏首畏尾错失良机。仔细地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喧嚣的尘世留一片可以静憩身心的领地,倦时燃一炷兰香,悠然独坐,也许你可以突然顿悟、参透人生的玄机——知己察己,方能取外物之精华而弃外物之糟粕。尤如伯乐识马,韩愈在《马说》里慨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意在慨叹人生际遇之不平。然而,你若无千里之才,安能稳享千里马之遇?你若无伯乐之智,安能识世间良驹?所以,要求诸于外必应先求诸于内。

我们最想改变外物,最难改变自己。然而,却不知想要改变外物必须先要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必须先要认清自己。2.尊重自己的本性

凡法俗事的纷繁芜杂使我们渐染失于心性的杂色。每一次的呈现都多了一点修饰,每一次的语言都少了一分真实。习惯于疲惫的伪装,总以为这样就可以赢得更多,过得更好。蓦然回首,那些希冀着的,仍需希冀,那些渴盼着的,仍需渴盼。惟独改变了的是自己的本性。扪心自问:“我是否在意过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尊重过自己的本性?”心会告诉你那个最真实的答案。有多少人曾想过改变自己,以追逐想要的一切,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个邯郸学步的寿陵少年,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还丢了自己最初拥有的。那么,当初为什么就不能尊重自己的本性,做那个最真的自己?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彻悟。

文喜禅师去五台山朝拜。到达前,晚上在一茅屋里住宿,茅屋里住着一位老翁。文喜就问老翁:“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接着问:“住众多少?”

老翁回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只见文殊骑着狮子步入云中,文喜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安心住下来担任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汽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铲打去,还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有时我们因总把眼光放在外界,追逐于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常常忽视了自己的本性,在利欲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才终日心外求法,因此而患得患失。如果能明白自己的本性,坚守自己的心灵领地,又何必自悔自恼呢?

诗人卞之琳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带着妻儿到乡间散步,这当然是一道风景;带着情人在歌厅摇曳,也是一种情调;大权在握的要员静下心来,有时会羡慕那些路灯下对弈的老百姓,可是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期盼来日能出人头地的;拖家带口的人羡慕独身的自在洒脱,独身者却又对儿女绕膝的那种天伦之乐心向往之……

皇帝有皇帝的烦恼,乞儿有乞儿的欢乐。乞儿的朱元璋变成了皇帝,皇帝的溥仪变成了平民,四季交错,风云不定。一幅曾获世界大赛金奖的漫画画出了深意:第一幅是两个鱼缸里对望的鱼,第二幅是两个鱼缸里的鱼相互跃进对方的鱼缸,第三幅和第一幅一模一样,换了鱼缸的鱼又在对望着。

我们常常会羡慕和追求别人的美丽,却忘了尊重自己的本性,稍一受外界的诱惑就可能随波逐流,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优点和潜力,只要你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些优点,并使之充分发挥,你也必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的朋友太尉郗鉴想给女儿择婿。当他知道丞相王导家的子弟个个相貌堂堂,于是请门客到王家选婿。王家子弟知道之后,一个个精心修饰,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看似在读书,心却不知飞到哪儿去了。惟有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还像平常一样很随便,聚精会神地写字,天虽不热,他却热得解开上衣,露出了肚皮,并一边写字一边无拘无束地吃馒头。当门客回去把这些情形如实告知太尉时,太尉一下子就选中了那个不拘小节的王羲之。太尉认为王羲之是一个敢露真性情的人。他尊重自己的本性,不会因外物的诱惑而屈从盲动,这样的人可成大器。

所以,做人没有必要总是做一个跟从者,一个旁观者,只需知道自己的本性就足可以成为一道风景。不从外物取物,而从内心取心,先树自己,再造一切,这才是你首先要做的。

知道尊重自己本性的人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也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要走的路。然而,这世间有几人尊重了自己的本性?3.除却心灵的尘埃

鼎州禅师与一位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鼎州禅师就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了起来,放在口袋里。站在一旁的小沙弥忍不住劝说道:“师父!您老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把它打扫干净的。您没必要这么辛苦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是你这样讲的,打扫叶子,难道就一定能扫干净吗?而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而且我也不觉得辛苦呀!”

小沙弥又说道:“师父,落叶这么多,您在前面捡,它后面又会落下来,那您要什么时候才能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一边捡一边说道:“树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们心地上,我是在捡我心地上的落叶,这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之后,他更是精进修行。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本性十分愚笨,怎么教都记不得,连一首偈,他都只是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问他:“你会什么?”

周利槃陀伽惭愧地说道:“师父,弟子实在愚钝,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头说:“没有关系,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会领悟的。我现在教你一偈,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拂尘扫垢’。”

听了佛陀的话,愚钝的周利槃陀伽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而内心污秽时又要怎样才能清扫干净呢?”

就这样,周利槃陀伽终于开悟了。

鼎州禅师的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去心中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里的落叶则是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儒家主张凡事求诸己,日省吾身三次;禅者则认为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有情众生都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即所谓“佛尘扫垢”,还自己一片清静。

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善良的本性来。佛典还有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是更高的修炼境界。但对于尘世中人来说,这两首偈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关键是我们要拂落心灵的尘埃。

刚出生的小孩,是那么的纯净,那么透明,那么可爱,让人忍不住要去爱怜。但是随着他的长大,就变得越来越不可爱了,到后来甚至十分令人讨厌,这是为什么?为何保持一份内心的洁净是如此困难?红尘浊世,是什么改变了我们?

生活中,财、色、利、贪、懒……时刻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像看不见的灰尘一样无孔不入。时间长了,不去清扫,人的心上就会积着厚厚的一层,灵智被蒙蔽了,善良被遮挡了,纯真亦不复见。

那些尘埃,颗粒极小、极轻。起初,我们全然不觉它们的存在,比如一丝贪婪、一些自私、一点懒惰,几分嫉妒、几缕怨恨、几次欺骗……这些不太可爱的意念,像细微的尘灰,悄无声息地落在我们心灵的边角,而大多数的人并没注意,没去及时地清扫,结果越积越厚,直到有一天完全占满了内心,再也找不到自我。

落叶之轻,尘埃之微,刚落下来的时候难有感觉;但是存得久了,积得多了,清理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在生命的过程中,也许我们无法躲避飘浮着的微尘,但千万不要忘记拂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如生命之初那般清洁、明净、透明!

一切污浊皆源于心,有时一点小小的污垢就足可以令人误入歧途。时时检查自己的心灵,切莫让那本是洁净的心灵蒙尘。4.持一颗平常心《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寥寥几字便足可看出作者的心境:无论何时何地,以平常心泰然处之,任世间起伏变化、我独守一寸心灵的净土,幽然独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扰我的内心。这就是人生入世时的境界,惟有如此方能从入世中的有我之境达到出世时的无我之境。

持一颗平常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

有一个人曾经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呀?”

慧海禅师答道:“有!”“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屑地说。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了!”“这有什么不一样的?”那人问道。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所以在禅宗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

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失败了,转过身揩干痛苦的泪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致以满足的微笑。

其实,无论是比赛还是生活都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所谓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严、出卖人格,到垂暮之时,你会发觉年轻时孜孜以求的东西是那么虚无与缥缈,这时你会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谛,是福气。

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填满心灵,更不会让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分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只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如潮的尘海中。因为更多的时候,生活不是让我们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所以说,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解析生活,就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才会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常人常有,而平常心却不常有。所以平凡人常有,不凡人却不常有。5.任心清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者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有一位青年,因为受了一些挫折变得非常忧郁、消沉。有一次他去海边散步,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朋友,这位先生正好是一位心理医生。

于是青年就向这位医生朋友诉说他在生活、社会及爱情中所遭受的种种烦恼,希望朋友能帮他解脱痛苦,斩断生命的烦恼。

安静沉默的医生朋友,似乎没听这位青年的诉说,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眺望着远方的大海,等到青年停止了说话,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帆船遇到满帆的风,行走得好快呀!”

青年就转过头看海,看到一艘帆船正乘风破浪前进,但随即又转回去了;他以为医生朋友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于是就加重语气诉说自己的种种痛苦,生活中的烦恼、爱情的坎坷、社会的弊病、人类的前途等等问题已经纠结得快要让他发狂了。

医生朋友好像在听,又好像不在听,依然眺望着海中的帆船,自言自语地说:“你还是想想办法,停止那艘行走的帆船吧!”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青年感到非常茫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答,只好回家了。过了几天,他主动去找那位医生朋友了。一进门他就躺在地上,两脚竖起,用左脚脚趾扯开右脚的裤管,形状正像一艘满风的帆船。

医生朋友有点惊讶,接着就会心地笑了,随手打开阳台上的窗户,望着远处的山对青年说:“你能让那座山行走吗?”

青年没有答话,站起来在室内走了三四步,然后坐下来,向医生朋友道谢,说完就离开了;走时神采奕奕,好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见了当初的消沉、颓废。

医生朋友事实上并未回答青年的问题,青年自己找到了答案。医生朋友的话让青年明白了,解决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恼,并不在苦恼的本身,而是要有一个开阔的心灵世界;人们只有止息心的纷扰,才不会被外在的苦恼所困扼,因此要解脱烦恼,就在于自我意念的清净,正如在满风时使帆船停止。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会所缠绕的青年一样,找不到安心的所在;惟有像佛祖一样讲觉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从内心的观照里,去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于觉得无休止的劳苦。

外在的纠葛、攫取太多,心就没有办法安宁,更无法净化;人对外在无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灵的尊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抬起头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我们的心中会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

每天让自己沉静几分钟,不要随着外在事物流转而变动,不要放弃洗涤自己、净化自己。把心放在可以安定的位置,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你且静看那莲花初绽,出于淤泥,却依旧心净气洁,不染尘丝。你心比莲心,自是莲心更比人心净。6.天堂与地狱

武士信重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问他:“你是做什么的?”“我是一名武士!”“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白隐说。

信重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哦,你有一把剑,但是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毫不在意地继续说。

信重被激得当真拔出剑来。“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缓缓说道。

信重心中一震,当下有所悟,遂收起剑向白隐深深鞠了一躬。“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欣然而道。

可见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隔。愤怒和暴躁的情绪常常引人走入地狱,而安详、平静的情绪却可以将人送入天堂。人的心世一旦被负面因素所影响,那这个人就可能成为魔鬼,反之,即可能成为圣人。生活中我们很可能遭遇太多的不愉快,甚至是不幸,这时的你会怎么办?任不满和怨愤喷薄而出?还是恬淡隐忍,视有若无、全不在意?

自然,我们是凡人,倘若让我们完全忽视心中的喜怒哀乐,似乎只是天方夜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应该在边走边悟中,体会出心性对于我们自身的影响。学会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应让那些负面情绪左右我们。

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能主宰自己的性情,统治自己的心灵。他们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能消灭焦躁、愤怒,解除烦闷。

人应该能像调节水温一样调整自己的思想,在水太热的时候就要把冷水管的龙头打开。如果在怒气填膺的时候,立刻转到友爱和平的思想上,这样怒气自然就消除了。有了友爱的思想,仇恨便不会存在。有了爱人如己的思想,便会消除妒忌和报复的恶念。

大部分人不知道以善美的思想来替代恶念,他们认为只要把恶念驱逐了就可以了,他们不知道,用善美的思想来驱逐恶念将更加有效。

人们无法驱逐屋里的黑暗,然而,只要让光亮进来,黑暗便自然消失了。

人的身体由12种不同的细胞组成,如脑细胞、骨细胞、肌肉细胞等。而健康全赖于各种细胞的健全。身体上的无数细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害于一个细胞的,就有害于全身的细胞,有益于一个细胞的,也就有益于全身的细胞。每个细胞健康与否都与人的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生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一切邪恶的思想皆有损于人身的细胞。由于愤怒而使神经系统受的损伤,有时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无数的实验证明,一切健全、愉悦、和谐、友爱的思想,都有益于全身的细胞,有益于增进细胞的活力。至于那相反的思想,如偏激、绝望、悲伤等,都有损细胞的活力。

科斯教授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愤怒和忧郁的情感有损于身体的和谐;而快乐的情感有滋养细胞和再生细胞的力量。

科斯教授说:“不良的情感,对于人体的肌肉,有着相应的化学作用。良好的情感对人生有着全面的有益的影响。脑神经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因细胞的组织而更改,而这更改是属于永久的。”

消极的思想要由健康的思想、积极的思想来肃清。偏激、悲观、不和谐都是思想的病症,而只有真实、美满、乐观的思想,才会提高人生的价值。一旦一个人有了健康的思想,那不健康的思想便无立足之地,因为健康的思想和不健康的思想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

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改变主观世界。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不要轻易举起“屠刀”。要知道当你举起屠刀的那一刻,你首先杀戮的是你自己。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你的一念之间。所以不要轻易动怒,任何时候都善于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性是一个人步入人生禅境的第一步。7.心定则事定

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向认为自己的定力很高,很是得意,他写了一道诗偈,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自夸一番,然后派仆人划船过江,送给佛印和尚观赏。不料,佛印接过一看,立即把诗偈掷地,还骂了一句:“狗屁不通!”

仆人回去和苏东坡一说,苏东坡气得直吹胡子,马上过江来找佛印评理。

苏东坡来到佛印住地,老远就嚷道:“佛印,刚才我派人送诗偈请教,若有不妥之处,只管明白开示,何故出言不逊,说我狗屁不通呢?”

佛印笑着问他:“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何我只放了一个屁,你就坐不住了,急着过江来找我算账呢?”

苏东坡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心想:“我自视定力不错,故言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哪知让这和尚轻轻一扇,自己就沉不住气了,我的定力何在呢?”苏东坡忍不住笑了,只好打趣自嘲:“只说八风吹不动,谁知一屁过江来……”

看来,这位大文学家虽写得锦绣文章,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差些,一有风吹草动,定力全无。

留意你身边的人和事,许多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凭着那么聪明的头脑,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绝对是游刃有余。然而,他们并没有像我们猜想的那样,事业有成,反而总是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最后空负了一身才华。原因何在?心无定力。

利特尔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咨询公司。它的前身是其创始人利特尔1886年建立的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创立最初鲜为人知,丝毫也不引人注目。

1.21年的一天,在许多企业家参加的一次集会上,一位大亨高谈阔论,否定科学的作用。而一向崇拜科学的利特尔带着轻蔑的微笑,平静地向这位大亨解释科学对企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这位大亨听后,不屑一顾,还嘲讽了利特尔一番,最后他挑衅地说:“我的钱太多了,现有的钱袋已经不够用了,想找猪耳朵做的丝钱袋来装。或许你的科学能帮个忙,如果做成这样的钱袋,大家都会把你当科学家的。”说完,哈哈大笑。聪明的利特尔怎么会听不出大亨的弦外之音呢?他气得嘴唇直抖,但还是抑制住自己,非常谦虚地说:“谢谢你的指点。”因为利特尔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暗中搜购一空。购回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的化学家分解成胶质和纤维组织,然后又把这些物质制成可纺纤维,再纺成丝线,并染上各种美丽颜色,最后编织成五光十色的丝钱袋。这种钱袋投放市场后,顿时一抢而空。“用猪耳朵制丝钱袋”,这个荒诞不经的恶意挑衅被粉碎了。那些不相信科学是企业的翅膀,从而也看不起利特尔的人,不得不对利特尔刮目相看。

利特尔公司因此名声大振。面对挑衅,利特尔忍受轻蔑,“虚心”接受指点;不大吵大闹、争执强辩,也不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他不露声色,暗中准备,将猪耳朵制成丝钱袋,从而一举成名。

利特尔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定力,假如激烈的反驳和争论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无需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什么了。但是,生活的禅机告诉我们事实才是证明一切的最终衡量尺度。所以,我们长了一张嘴,却长了两只眼睛,两只手。

与人做毫无意义的争论,甚至是气急败坏的争吵于你无益,也可以显出你的浮浅与无知。那些得道的禅师任何时候都不会与人做毫无意义的争论。而且,他们总能以自己的禅智点化那些无知的人们。即使他们所面临的是生死大限也不会面露惧色。那份从容,那种决定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炼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所获得的。

我们都需要被放置在生活的风刀雨剑下打磨。从一个不成熟的人向成熟的人转变。走过人生的每一次风雨都应该有所收获,即使达不到禅师们的那种高深的禅境,也应该让自己有一些定力。心定才能事定,否则,你只能白白枉费这一生的好时光。

无定力就无成功可言,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是一切胜利的先决条件。8.从小事中磨炼心性

一位老妇人脾气十分怪癖,经常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大发雷霆,而且生气的时候说话很刻毒,常常无意中伤害了很多人。因此,她与周围的人都相处的不太和谐。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也很想改,可是火气上来时,她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一次,朋友告诉她:“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为什么不去找他为你指点迷津呢?说不定他可以帮你。”她觉得有点道理,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了。

当她向高僧诉说自己的心事时,态度十分恳切,强烈地渴望能从高僧那儿得到一些启示。高僧默默地听她诉说,等她说完,就带她来到一座禅房,然后锁上门,一言不发地离去了。

这位老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得到一些启示的话,可是没有想到禅师却把她关在又冷又黑的禅房里。她气得直跳脚,并且破口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大师都不理睬她。老妇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开始哀求大师放了她,可是大师仍然无动于衷,任由她自己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禅师终于听不到房间里的声音了,于是就在门外问:“你还生气吗?”

老妇人恶狠狠地回答道:“我只是生自己的气,很后悔自己听信别人的话,干嘛没事找事地来到这种鬼地方找你帮忙。”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说完转身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老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不生气了呢?”“我生气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被你关在这又冷又黑的禅房里吗?”

禅师有点担心地说:“其实这样会更可怕,因为你把气全部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强烈的。”于是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来问她的时候,老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生气。”“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是不能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久,老妇人主动问禅师:“大师,您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老妇人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心里没有气,还怎么会生气呢?其实生气不仅我们自己痛苦,身边的人也跟着一起痛苦;生气时口无遮拦,什么都说,有些话会深深刺痛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

也许大家都听过“钉子的故事”:

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渐渐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也慢慢地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乱发脾气了。

父亲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样子了。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男孩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意,从此之后脾气变得很好,待人待事都很温和、宽容。

所以佛祖告诫我们:“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

所以,害人害己的事我们何必去做?只为生活中所遇的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那是愚人的行为。

我们不能做一个聪明人,但至少不要去做一个愚人。把生活中不如意的一些小事看得淡一点,并能在静观中有所收益,悟得生活中的种种禅机,我们就不会活得太累,活得不开心。

那些小事就如一粒粒的碎沙,在你的鞋子里让你感觉不舒服。那么,为了摆脱这些碎沙,你选择倒掉沙子还是踢掉鞋子?我们不能不穿鞋子,因为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所以,还是选择倒掉沙子吧。9.不要燃烧自己的功德

贪、嗔、痴、慢、疑,是世人受“苦”的根因,这五毒就像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五个心魔。

嗔,即是怒火中烧。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人总是会发脾气、不高兴,它是障道之祸首,所以经书上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

嗔怒,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有嗔怒习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怒火,随时都准备爆发。

古时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他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

他向宗臬禅师说:“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禅师还是说:“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这位将军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开玩笑地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除却心头之火,不是嘴巴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别人轻轻一点怒火又起,其实是心未净。

嗔心不除,休言四禅八定。所谓火烧功德林,就是指人发脾气,便起了嗔恚之火,就把所有的功德都烧光了;除此之外,愤怒往往会波及他人、伤害他人。

小玲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一天,小玲的妈妈发现钱包里少了100元,百寻不着,就很生气地质问丈夫,是不是他拿去赌博了。爸爸坚决否认,于是他们大吵了一架。

隔了一天,小玲的爸爸下班后去保姆家接小玲回来。一进保姆家,就听到保姆说:“今天我帮小玲洗衣服时,发现她的口袋里有一张100元的钞票,但已经洗湿了,我把那张钞票摊开来晒了……”

爸爸还没等保姆说完,就怒不可遏地对着小玲“啪!啪!”地打了两个耳光,并骂道:“这么小,就敢偷钱,害得我和你妈吵了一架!以后看你还敢不敢偷钱?”

小玲可爱的小脸蛋被爸爸重重一打,顿时红了起来,嘴角还流血了,她不明白爸爸为什么打她,只知道很痛,就哭了。“你不用回去了!我们家没有你这种会偷钱的小孩!”小玲的爸爸极为愤怒地抛下这句话,掉头就走了!

后来,小玲的妈妈听到消息,急忙跑来了。“唉呀,你先生也真是的,怎么打小孩出手这么重,把女儿的脸都打红了!小玲这么可爱、这么乖,她怎么会去‘偷钱’?100元钞票对她来讲,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一张‘彩色纸’而已,平常她比较喜欢1元的硬币。1元硬币她还可以拿到菜市场去骑电动马!”保姆很心疼地说。

妈妈仔细一想,三四岁的小女孩怎么会“偷钱”呢?大概是小玲在家玩钱包时,抽出了百元大钞,玩啊玩,而把钞票揉成一团,最后无意识地放进了口袋里。

两三天后,妈妈发现小玲经常哭闹,而且反应比较迟钝,就抱着她去看医生,检查过后,医生告诉她:“小玲的耳膜破裂,一只耳朵全聋,另一只耳朵半聋!”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以后的小玲一个耳朵要戴助听器才能听得见;另一个耳朵全聋,完全听不见了,所以身体的平衡感会很差,你要多注意她、照顾她!”医生又说。

原本活泼可爱的小玲,就这样被毁了,爸爸愤怒的两巴掌造成了女儿一生的不幸,伤害已经造成,再多的懊恼、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为什么要如此冲动?”这成了小玲爸爸心中永远的痛!

人在愤怒时,常常难以自制,一旦失手,就是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富兰克林说:“愤怒起于愚昧,终于悔恨。”

真正有智慧的人、有觉悟的人,即使遇到逆境,也决不会燃烧自己的功德,更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就发脾气。要修忍辱。能忍,尔后才有定;能定,尔后才有慧。通俗地说,就是提高情绪自制力,让激动和盛怒降温,直至彻底消失。

心净则嗔灭,这本身即是无量之功德;远离嗔火,莫因一时之嗔让悔恨与遗憾缠绕一生。

1.不如改变自己

传说矗立在佛光山那尊高耸入云的金色大佛竟然当着众多游客的面转动身躯。

消息一经传开,不知感动了多少佛门子弟,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佛光山,意欲一睹为快,抢着感应佛光的护持。

有一对虔诚的夫妇也随人们来到这里,随着日落西山,他们渐渐地失望了,大佛一动也不曾动过,完全不理会众信徒的期盼。

离开山门的时候,太太说:“我想,可能是我们的善根不够,也可能是我们的罪孽深重,要不然,别人怎么能看得见大佛转身,为什么我们就看不见呢?”

先生笑着回答:“大佛之所以转身让那些游客看见,是因为大佛知道他们仍在烦恼的三界中流转,难得来到净地,为了普度他们,才展现神迹,好让他们生起正信,投身慈悲的怀抱。而我们,早就是正信护持的佛门弟子了,如果大佛还转身给我们看,不是多此一举吗?”“你说的是有点儿道理,不过,亲眼看见或许会更好!”太太仍不死心。

先生指着地上的一群蚂蚁说:“你看,我现在站在这里不动,蚂蚁可以安心地生活。如果我随便移动脚步或扭摆身体,那蚂蚁群立刻就陷入了慌乱之中。换作是大佛,若是它真的应信众要求,三分钟转身一次,五分钟转身一次,那对于居住在这附近的居民而言,时时刻刻感受地震,岂不是太可怕了?真正的大佛转身,应该是转在我们的心里才对,惟有让我们心里的那尊大佛转身,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神迹呀!”

与其期望奇迹的出现,不如自己去创造奇迹。命运能够成全的是那些客观的外在因素,不能成全的却是那些主观的内在因素。当世界因你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你就是世人心目中转身的大佛。

你听说过“两个女人一条腿”的故事吗?她们一个叫艾美,是美国姑娘;另一个叫希茜,是英国姑娘。她们聪明、美貌,但都有残疾。

艾美出生时两腿没有腓骨。1岁时,她的父母做出了充满勇气但备受争议的决定:截去艾美膝盖以下的部位。艾美一直在父母的怀抱和轮椅中生活。后来,她装上了假肢,凭着惊人的毅力,她能跑、能跳舞和能滑冰。她经常在女子学校和残疾人会议上演讲,还做模特,频频成为时装杂志的封面女郎。

与艾美不同的是,希茜并非天生残疾,她曾参加英国《每日镜报》的“梦幻女郎”选美,一举夺冠。1990年她赴南斯拉夫旅游,决定侨居异国。当地内战期间,她帮助设立难民营,并用做模特赚来的钱设立希茜基金,帮助因战争致残的儿童和孤儿。1993年8月,在伦敦她被一辆警车撞倒,肋骨断裂,还失去左腿,但她没有被不幸击垮,而是奔走于动乱地区,像戴安娜王妃一样呼吁禁毒,为残疾人争取权益。

也许是一种缘分,希茜和艾美在一次会见国际著名假肢专家时相识。她们现在情同姐妹。

她们虽然肢体不全,但不觉得这是多了不得的人生憾事,反而觉得这种奇特的人生体验,给了她们坚忍的意志和生命力。她们现在使用着假肢,行动自如。但在坐飞机经过海关检测时,金属腿常引发警报器铃声大作。只有在这时,才显出两位大美人的腿与众不同。

只要不掀开裙子,几乎没有人能看出两位美女套着假肢。她们常受到人们的赞叹:“你的腿形长得真美,看这曲线,看这脚踝,看这脚趾甲涂得多鲜红!”

艾美说:“我虽然截去双腿,但我和世界上任何女性没有什么不同。我爱打扮,希望自己更有女人味。”

这姐俩几乎忘了自己是残疾人。她们没有工夫去自怨自艾,人生在她们眼里仍是那么美好。也有异性在追求她们,她们和别的肢体健全的姑娘一样,也有着自己的爱情。

这就是心性的力量。也许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甚至你的生死大限,但你完全可以选择用哪种方式去生活,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如果你能将心性中的缺点改正,那你完全可以扭转人生的乾坤。

观照自己的内心,那些人性的缺陷就是你命运之路上的真正障碍,不要试图去改变其他,改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1.从心开始

命运是否可以重写?每个人的命运轨迹是否早已是上天在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个问题在任何人心中都是一个不解的谜,所以,才有人摆地摊给人家算卦,尽管在算过之后才发现上当,可还是有人愿意上当。其实,他若真能给你关于命运的答案,那么,他何必风餐露宿在街头受风吹日晒之苦?如果有一个熟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他:“快去看吧,你们家着火了。”估计他也和别人一样撒腿就往家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任何事都有它的规律,但每个人都应该自强不息去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心悟性,将自己的缺陷去除,认真走好每一步,这就是命运。

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

一天,他在慈云寺里,遇上了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长须飘然,仙风道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袁了凡就把老者请到了自己家中,母亲说:“好好接待孔先生,让他给你算一算命,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算他以前的事情丝毫不差。

孔先生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秀才,要经过好几次考试。先要经过县考,县考时,你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考时,你考中第七十一名;府上面有省,省考时,你考中第九名。”第二年,他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孔先生都算准了。

于是,袁了凡又让孔先生为他推算终身的命运。孔先生告诉他:“你某年应考第几名,某年可以廪生补缺,某年可以当贡生。当贡生后,某年又会去四川一个大县当县令,三年半后,便回到家乡。在五十三岁这一年的八月十日丑时,你将寿终正寝,可惜终身无子。”袁了凡将这一切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并且铭记在心。

令人称奇的是,以后每次考试的名次都与孔先生所算一致。

从此以后,袁了凡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动脑筋、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多想、也不用怎么努力,自然就会有。于是,他认命了,无求、无得、无失,心里真正地平静了下来。

他当了贡生以后,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毫无想法,也不读书写字,真可谓心如止水。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想也没用,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了。

己巳这一年,袁了凡回到南方,去朝廷所办的大学——南京的国子监游学。未入学之前,他到南京栖霞山拜访了著名的云谷禅师。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对坐,三天三夜都没合眼,依然精神饱满。云谷禅师暗暗称奇,心想:如此年轻之人,怎么会有这么高深的定力呢?真是难得!难得!

于是,云谷禅师问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和妄想。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有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呢?”

袁了凡回答道:“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二十年前,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早就算定了,我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注定的,还有什么好想的呢?想也没有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云谷禅师笑了笑,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定力高深的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袁了凡向云谷禅师请教:“此话怎讲呢?”

云谷禅师说:“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被注定呢?这是因为人有心、有妄想。人如果没有了心、没有了妄想,命运就不会被注定。你三天三夜不合眼,我以为你抛开了妄想,没想到你仍有妄想,这妄想就是——你什么都不想了。”

袁了凡问道:“既然如此,那么按照你的说法,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

云谷禅师说道:“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里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的确是至理名言。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心性决定的,人的幸福也全看自己怎样去追求。佛家经典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难道还会妄语吗?难道还会欺骗你吗?”

袁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有所求,然后才能有所得。’其意思的确是指求在自己。但是,孟子的话是针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人的道德修养无疑可以通过自身的培养而获得,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难道通过内在的修身养性也可以获得吗?”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理解对了一半,另一半你还不知道。其实,除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内心求得之外,任何一切也都可以求得。你难道没有听过六祖说的这样一句话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思就是说,任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人的方寸之心;一切追求最终是否成功,都取决于人的心。要追求一切,首先就必须从追求心灵开始。所以,孟子说的求在自己,不仅仅指道德修养,功名富贵也是如此。道德修养是内在自身的,功名富贵是外在的,但这两者的获得都应该从内心入手,而不要舍弃内心,盲目地在外面去追求。从内心入手,内外的追求都可以得到。如果不反躬内省,只一味地向外追逐,那么,尽管你拼命努力,用尽了许多方法和手段,但这一切都是外在的,内心没有觉悟,你就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最终毫无结果。所以,一个人从外面去追求功名富贵,往往会内外两者都失掉。”

袁了凡听完云谷禅师的话以后,豁然开朗。接着,云谷禅师又问道:“孔先生算你终身命运如何?”袁了凡老老实实地全都告诉了他。

云谷禅师又问:“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应该中举?是否应该生子?”

袁了凡认真地反省自己,想了很久,他说:“不应该!”为什么呢?袁了凡认为科第中人都有福相,而自己福薄,所以不会中举。那么,袁了凡为什么福薄呢?因为他心性有问题:他急躁,肚量狭小,不能容人;他恃才傲物,常常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去压别人,锋芒毕露,直来直去,任性纵情;他说话随便,不负责任。

为什么又不应该有儿子呢?

地不干净才会生长五谷杂粮;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袁了凡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儿子一共有六个原因:

①他有洁癖,好整齐,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孩子带给他的脏乱。

②和气养育万物,袁了凡却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不能容忍,要发作一通。

③养儿子要有爱心,但袁了凡却是一个刻薄的人。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

以上三点都是袁了凡心理上的原因,下面三条则是生理上的原因。

①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别人、喜欢谈论是非,常常在言语上强出人头。话多伤气,气血会受到损伤。

②他喜欢喝酒,常常过量。嗜酒伤神,如此一来,对他的身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③他经常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身体。

除此之外,袁了凡身上还有许许多多毛病,这些毛病阻碍了他的发展。

听完袁了凡一番自我剖析的话之后,云谷禅师感到袁了凡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对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有所了解,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于是云谷禅师进一步对袁了凡说:“岂止是求取功名需要从心做起?做任何事都应该从心做起。这个世界上的大富大贵者之所以大富大贵,是因为他们的心能够承受这种大富大贵;一些人之所以是中富阶层,也是因为他们的心只能承受这种财富;而一些人之所以饿死,就是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着许许多多缺陷。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其内心来决定的,上天何曾有半点意思?所以,世间凡人都以为是天意在安排自己的一切,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你今天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和缺陷,那么就可以将这些阻碍你发展的东西全部洗刷掉。一定要扩充自己的德性,一定要拓宽自己的肚量,一定要拥有爱心,一定要爱惜精神,总之,一定要彻底改变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自己的一切就让它过去了,仿佛昨天已经死去一样,而今天的自己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完全符合理性的精神,从而成为一个义理变通之人。“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有自己的天性和欲望,他的心无疑会受到天性和欲望的支配,就像你以前一样,所以,其命运往往是注定的。而义理变通之人,其心已彻底改变,他不会按照天性去行动,也不会心存妄念,这样的人战胜了自己的天性,克服了自己的缺陷,所以,他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孔先生说你不能登科,没有儿子,这是根据你的天性而算定的,这是天作之孽,完全可以通过内心的努力去改变它。”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想安身立命,首要的一点要做到无思无虑,不要被功利之心所束缚,不要整天沉迷在富贵与贫贱、长寿与短命的烦恼之中,要从这种烦恼之中超脱出来,抛弃一切妄想。如此一来,你的内心就会清净。内心清净,本真之心就会自然呈现,而智慧也就会从本真之心内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叫水落石出。到了这一地步,自造先天之境,自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袁了凡以前的名字叫学海,听完云谷禅师的话以后,当天,他便改名为了凡,其含义是自己了解了安身立命之说,立志不走凡夫俗子之路,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他整日小心谨慎,不敢让自己的行为越雷池半步。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前,他放纵自己的个性,言行随随便便,过一天算一天。而现在,他时刻警觉,不断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常常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注视着自己;遇到有人憎恨诽谤他,他也能安然容忍,内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那样心浮气躁,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

第二年,礼部进行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三名,他却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卦终于不灵验了。而秋天的大考,他又考中了举人。孔先生算他命里不会中举,现在他居然考中了。

从此以后,袁了凡便对命运变通之说深信不疑,时时刻刻检点反省自己:是否积善行德不勇敢?是否救人的时候常怀疑虑?是否自己的言论还有过失?是否清醒时能做到而醉后又放纵了自己?

从己巳年改名以后,袁了凡便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有了儿子,取名天启;他不仅考中了举人,而且还考取了进士;他命里本应去四川当县令,后来却在天津宝坻当了知县,最后官至尚宝司少卿;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却一直活到七十四岁。

袁了凡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法则:从心开始。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拼命地追求成功,却很少有人扪心自问,很少有人从内心审视自己。宋人罗大经有一首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好命与成功恰似这浓浓的春意。倘若内心澄净,一枝梅花春也浓;倘若内心出了问题,尽日寻春也枉然。

因此,我们不必抱怨,不必叹息,更不必焦虑。只要我们能够从内心入手,发现自己,让心灵觉悟,那么我们就能改变命运。

心是你选择一切的根。第二章悟苦悟乐

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第二章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

佛陀说:“极乐世界”,这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真实的。人心欢乐时,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如何得欢乐心?那就要做欢乐人:无愧、无执、无怒。1.快乐之道

一日,无悔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可是我们信佛这么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悔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悔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我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悔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原来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不会觉得幸福,当然也不会觉得快乐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悔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我就会觉得很快乐。”

乙说:“我觉得有了爱情,才会有快乐。”

丙说:“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它我就什么都不愁了。”

无悔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更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悔禅师接着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对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说到底,快乐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听完无悔禅师的话,三位信徒从此明白了快乐之道。

其实,快乐与不快乐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有一则小幽默说,同样一个甜甜圈,在有些人眼中,因为它是甜甜圈,所以会觉得可口所以感觉很开心;而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因为它中间缺了一个洞,就会觉得遗憾而变得不开心。所以,快乐不快乐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真正的快乐是从心底流出的。

据说,终南山出产一种快乐藤。凡是得到此藤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无尽的快乐,不惜跋山涉水,去找这种藤。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终南山。可是,他虽然得到了这种藤,可仍然觉得不快乐。

这天晚上,他到山下的一位老人家里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由地长吁短叹。

他问老人:“为什么我已经得到了快乐藤,却仍然不快乐呢?”

老人一听乐了,说:“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心里充满欢乐,无论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心就是快乐的根。”

这人恍然大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地活一生,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但是怎样才能求得快乐呢?那就是要清醒地知道快乐之道的根本在我们自己。

人的心灵是最富足的,也是最贫乏的。不同的人之所以对生活的苦乐有着不同的感受是因为心灵的富足和贫乏,而绝不是任何外物的客观影响。内心的快乐才是快乐之道。

观照己心,切莫苛求。若是总为外物的求之不得而苦恼,那你永远都不会心生快乐。2.无苦何来乐

有一位一国首富,论财富,无人能及,然而,他这个在别人眼里最幸福的人却总觉得生活毫无快乐可言。于是,他将所有的贵重物品各样东西都装入一个大袋子里,去寻找快乐。

他从一个国家游历到另一个国家,但是没有人能够给他——即使只是一瞬的快乐。

他到了一个村子,一个村民告诉他:“有个禅师就坐在村中心的一棵树下。你去他那里,如果他没有办法让你得到快乐,那么你就算了吧!即使去到天涯海角,也没有人能让你得到快乐。”

富人非常激动,他迫不及待地跑到禅师那里,请求禅师让他得到快乐。并且说:“我赚来的钱都在这个袋子里。如果你能让我得到快乐,我就把这些东西给你。”

禅师没有回答他,而是忽然从他手中抢了袋子就跑。富人又哭又叫地尾随着他。因为禅师对村子里的大街小巷很熟,所以没跑几圈,富人就被禅师甩掉了。

富人简直疯了。他哭喊着:“我一生的财富都被劫走了,我变成一个穷人了!我变成一个乞丐了!”他哭得死去活来。

最后,那个人万般无奈地回到禅师刚才坐的那个地方。却发现袋子早已在原地了,富人见到了袋子,赶紧进行检查——什么也不缺!他松了一大口气,一屁股坐在那个袋子上,喜极而泣。

禅师转过来看着他说:“先生,你现在快乐吗?你是不是已经得到了?”

富人终于醒悟过来,然后高兴地说:“多谢禅师指点。”

苦乐是相对成立的。具体到我们,只有在深刻体会到某种失落的痛苦之后,才会感觉到真实的快乐。

在寻求快乐的过程中,由苦乐对比产生的落差而感觉快乐,难道这不是快乐吗?当然这是一种快乐,但这种快乐本质上是一种假相的快乐!为什么呢?

假若这些快乐本质上是真正的快乐,那么就该像储蓄存折一样,数字总是存款而非罚款;然而寻求丰足的人生努力过程中,很多时候却像在提款缴罚单一样。因此,没钱缴罚单的时候固然是苦,纵然有钱缴罚单也不是快乐的,因为两者都是惩罚的缘故。

然而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感觉到有钱缴罚单是一种快乐呢?而且似乎它就是一种感受上很真实的快乐呢?是的,两种痛苦相比之下,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