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更年期中医养生保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7:09:05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女更年期中医养生保健

妇女更年期中医养生保健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妇女更年期中医养生保健

作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

排版:良瑞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01

ISBN:9787530440506

本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医学是研究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医疗卫生的目标应当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体现人文关怀。

中医学具有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科学和人文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医学领域,科学不仅有方法、技术理论层面的东西,更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它既面对生命,用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深入研究与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寻找健康长寿的“金钥匙”,凸显求真、务实、向善的真、善、美精神。

人类进入21世纪,医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幕。医学研究已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走向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的轨道;医学模式和发展趋势也由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方法的寻找上。这种防治疾病为重心的前移,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众多的预防保健方法中,“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应进一步凸显其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这是在回顾科学发展历程、总结医学实践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弘扬“治未病”理念,继承先祖养生、预防、保健的方法,融通中外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汲取中西医学各家之长,构建现代人的精神调养与生活方式,是实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身心健康、形神一体的重要举措,也将引领当今我国乃至全球健康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治未病”思想虽然是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丰富、完善,今天又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但其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身一体、形神合一、精神内守、阴平阳秘、以平为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理论与实践,必将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作出卓越贡献。

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治未病丛书》,通过对12个专题的研究,以实际范例示人以中医“治未病”的规矩。从病的角度,以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肿瘤、颈椎病等几个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现代难治病为切入点,重点介绍其防御与自我保健方法;并展开现代人群关心的热点热议,如对中医食疗养生、中医肾虚的识别与养护、中医经络与保健、中医养护肺胃以及中医心理保健进行系统介绍,使中医“治未病”既具有实际应用的科学普及性,又具有中医特色和一定的理论高度,体现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及文化领域的大众共同参与,突破人为的医学学科界限,从社会大卫生、社会大健康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保健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解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治未病丛书》无疑对民众做了一份有益的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个体化的具体治疗是临床试验的最高层次。中医“治未病”同样要强调个体化。但在调控方法上不同于一般疾病,它需要患者自身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同时要改变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行为规范、调控情绪等等。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丛书》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任重而道远,由于中国本身的国情,处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面临着思想、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的更新与适应,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积极“治未病”,预防、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发病率,这是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亦是生命科学发展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重要课题。

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这也是21世纪人类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本套丛书写作目的明确,意义深远,优势突出,把中医“治未病”思想落到了实处,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科学普及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有感于作者群体的信任与鼓励,谨志数语,爰为之序。

2008年11月上篇围绝经期与更年期综合征第一章女性围绝经期的相关概念女性一生有哪些特定的生理时期?

人的一生,要经历生老病死的不同阶段,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到生命最终结束,女性要经历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和老年期等不同生理时期。这些特定生理时期的更替和过渡,勾画出一道生命的弧线,描绘出女人一生的健康状况与生命轨迹。

新生婴儿满月前,齿更发长是儿童;

十岁之后青春期,月经初潮亭亭立;

二十成熟能孕育,七七进入更年期;

绝经之后渐六十,老年需防体盾虚。

让我们逐一看看每个特定生理时期的特点。

新生儿期 特指未满月的婴儿或出生至28天的新生儿。

儿童期 分为0~7岁的儿童前期和7~10岁的儿童后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身体的生长发育为主,生殖器官呈幼稚型。中医学描述此期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青春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此时期生殖器官日趋成熟,但生殖功能尚不完善,女性开始呈现特有的第二性征,如乳房丰满、皮肤润泽、身材苗条;在12~14岁左右月经初潮,这是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中医学是这样描述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性成熟期 性成熟期又叫做育龄期或生育期,具备成熟的性功能和孕育胎儿的能力;从18岁开始大约历时30年时间,女性的生殖功能要经过成熟→旺盛→逐渐衰退的生理过程。

中医学以7岁作为女子生殖生理的最小单位,将这一阶段划分为21岁、28岁、35岁、42岁等时段,即所谓“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以此描述肾气和生殖功能的旺衰变化,女性应该在生育能力旺盛的时期完成孕育子女的任务。

围绝经期 指40~60岁的妇女从育龄期进入老年期之前一段较长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更年期,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消失而不再能生育。中医学描述此期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老年期 女性于60岁进入老年期,有些专家认为老年期可从65岁开始。此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殖器官萎缩,生殖功能消失;同时,全身各器官功能也逐渐减退,整个机体呈现衰老的变化,容易发生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肿瘤、早老性痴呆症、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或因骨质疏松症而发生骨折。

我们可以看到,在女性一生中,有两个过渡时期,一是青春期,儿童经过此期逐渐成长,迈向成人行列,进入性成熟期,这是一次肾气的“涨潮”过程;二是围绝经期,相当于更年期,成年妇女经过此期向老年期过渡,这是一次肾气的“退潮”过程。但是,无论哪个时期,都不是我们能够人为改变的,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为什么更年期又叫做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其实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更年期。尽管更年期早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但是更年期一词表达绝经过程的特征不够确切,所以,为了统一认识和更加关注妇女的身心健康,1994年WHO建议用“围绝经期”一词取代更年期。

围绝经期,顾名思义就是指围绕绝经前后的时期,仍然带有时间概念,但是照顾到女性可能出现的近期和远期疾病,而更为宽泛;围绝经期的时间2~20年不等,一般妇女历时4年。人们经常把更年期和绝经期画等号,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时间上既有重叠又有交错,更年期是从绝经前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含义重点在于整个过渡时期。用“围绝经期”一词表述这个特殊时期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对于医学研究和大众养生防病都更为有利。

不过,虽然WHO已经建议在研究中放弃使用“更年期”一词,但是,因为它形象、生动又简练,多年来在民间约定俗成,所以目前医生和百姓都在继续使用。

围绝经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女性的一生中有30~40年的时间都与卵巢功能的兴衰息息相关。卵巢,是女性的性腺,负责分泌女性激素和排出卵子。从40岁开始,卵巢将从鼎盛状态进入下坡路,功能逐渐衰退直到最后功能衰竭,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减少。从这一时期开始,女性要经历绝经过渡早期和绝经过渡晚期,体内各种平衡都有可能被干扰或打乱,带来一系列躯体、生理、心理的改变,涉及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功能、血管舒缩功能以及代谢功能等多个方面。

我们可以将女性围绝经期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

内分泌学特征——卵巢功能衰退;

生物学特征——生殖能力降低、丧失;

临床学特征——月经改变;涉及各系统不适症状的出现;心理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围绝经期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再来明确一下相关的名词和概念,如下图所示:

围绝经期:包括绝经过渡早期和绝经过渡晚期,围绝经期可跨越绝经前后,平均历时4年。

绝经过渡早期:从卵巢功能开始下降,到一生中最后一次月经之间的时期。

绝经:指女性一生中最后一次月经;是每一位妇女生命过程中自然而然、也是必然发生的生理现象。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育能力终结,它只是围绝经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点,是一个里程碑,并不包括围绝经期全过程。我国80%的妇女绝经年龄为47~49岁。判断是否绝经,要在最后一次月经之后,经过整整1年再无月经来潮才能被确定。

绝经过渡晚期:指从绝经到绝经后1年,或者再长一段时间。

每一位妇女是否都要经历围绝经期呢?就像儿童的成长要经历青春期,人老了会头发花白一样,围绝经期是每位女性一生中必然要经历的生理阶段,是一种自然而普遍的生命状态。进入围绝经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围绝经期疾病,也就是说,每一位女性都要经历围绝经期,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患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骨质疏松症、早老性痴呆症等疾病。

即使出现围绝经期症状,也有程度轻重不一、时间持续长短的不同。轻症者通过良好的休息、放松情绪、自我调节就可以自行控制或缓解,不一定需要依赖药物治疗;大约1/3的妇女能够在平和、平稳的状态下顺利地度过围绝经期而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症状或更年期综合征仅占15%左右。这种差异与个人对体内雌激素减少的适应能力、心理状态、身体素质、调治是否及时到位,以及女性对这一生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关系。围绝经期意味着什么?

妇女一旦进入围绝经期,首先意味着生殖功能即将消失,因为随着卵巢近30年来的“运转”,这部机器开始老化,功能逐步衰退了。随之而来的是月经的改变,不再同以往那样拥有规律的月经,而会出现月经频发、月经后期、月经稀少、阴道不规则出血或闭经。

围绝经期最常见的疾病自然就是更年期综合征。它除了出现月经紊乱之外,绝经前后可能会出现潮热、汗出、烦躁、失眠、心悸、关节疼痛、腰膝酸痛、反复发作尿道炎、阴道炎、性欲下降、皮肤老化、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以及骨质疏松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血压波动不稳定,情绪异常改变,或者抑郁、多虑、消沉、悲观,或者急躁、易激惹、唠唠叨叨、自我控制力下降,甚至伴有更年期情感障碍。

可见,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是由于生理改变造成的一系列病理过程。绝大部分女性患者,经过自我调整与积极治疗,是可以平稳度过和尽早痊愈的。但是,如果防治不当,也可能持续10~15年。许多老年病可能因此提早萌芽,或埋伏下隐患,如发生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及早老性痴呆症等。怎样面对和度过围绝经期?

许多妇女会在40岁以后,给自己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更年期就意味着衰老、病痛和遭到他人嫌弃,这样的观念会给女性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其实,更年期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更年期变化产生的不恰当心理反应和误解。

我们应当承认更年期的存在,既要重视健康问题,又要客观面对过渡时期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更年期到来时不必紧张、不要恐惧,相信依靠自己和亲友,借助医生和现代医学的帮助,能够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有望达到80岁;女性在绝经之后,还有3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美好时光,还要享受“夕阳无限好”的人生1/3历程。

围绝经期妇女,进入人生的这段崭新历程,养育子女、照顾家庭的重任基本完成,工作经验有余、人生阅历丰富,可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怎样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决定着女性晚年的生活质量。应当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更年期,消除无谓的恐惧和悲观心理,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客观、平静、科学地应对围绝经期出现的生理、躯体、心理改变,努力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轻松、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应当珍惜时光,保重身体,甩开包袱,坚强乐观,从容自信,以此为起点,做好自身养生保健计划,这样健康幸福、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才有保障。第二章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情况什么是更年期综合征?

40~60岁之间的围绝经期妇女,围绕绝经而发生的以内分泌学、生物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叫做更年期综合征,也有人将其称作围绝经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其发病与绝经密切相关,包括前面谈到的月经紊乱,精神心理改变,以及全身相关各个系统的功能失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球大约有4.6亿的妇女年龄超过50岁,估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2亿;目前已达到4.7亿人,中国大约占1/4;北京地区超过45岁的妇女约有200万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绝经,是妇女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件;平均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每个妇女在绝经之后,仍然有3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老年生活。更年期综合征是否发病,其症状轻重,维持时间长短等,直接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并关系到老年时期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年期综合征与绝经和年龄增长直接相关

妇女会在45~55岁之间绝经,而半数以上的人会在接近绝经的时期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据调查,我国妇女对更年期的知晓率超过了60%,而对于更年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却小于50%。虽然,年龄增长是绝经的要素,但是专家发现在最近20年中,女性的绝经年龄提前了2.02岁,这个数字是令人担忧的。

让我们用几个调查数据来说明问题吧。

关于绝经年龄的资料 1989年针对北京地区18个区县7200余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的一项流调资料显示:80%左右的妇女绝经年龄在45~55岁之间;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是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1993年调查女性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8.41岁;2002年调查北京地区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6.47±3.87)岁。

专家认为,随着绝经年龄的提前,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年龄也有提前趋势,这可能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过快、各方压力增加以及女性自我保健防护意识薄弱有关。发生更年期综合征,预示着即将或已经绝经,自然也意味着需要调整、干预或治疗。

关于年龄与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查 2002年,福建妇幼保健院对256例40~62岁妇女的流调资料显示:不同年龄组的围绝经期症状在发生频率、轻重程度上有差异。45~55岁组,以血管舒缩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心理症状为主,表现为失眠、头痛、心悸、易激动、潮热汗出等;而>55岁组,则以骨关节病变和胆固醇代谢异常(高血脂)为主要表现,说明不同年龄段或不同绝经年限,围绝经期的症状有所区别。

2008年,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胡耀报道,在40岁以后,出现以失眠、潮热汗出为主的围绝经期症状;50岁之后随即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阴道萎缩;接近60岁时出现关节疼痛等骨质疏松症状。

上述研究说明在接近绝经的年龄,围绕绝经出现的不适症状或更年期综合征比较典型;而在绝经以后数年间,则出现以代谢功能紊乱和衰老退化为主的病变。

影响绝经年龄的其他因素 遗传背景、营养状况、气候情况、家庭及社会的经济状况等,对女性的绝经年龄有影响。如营养充足、卫生习惯良好者绝经发生的时间往往较晚,相反,长期营养状况不良及生活在高原的人绝经年龄可能提前。吸烟的妇女绝经年龄平均提前1.5年,口服避孕药或足月妊娠则可能因为停止排卵而稍微延迟绝经。

了解了上述发病情况,围绝经期女性就应学会自我放松,承受压力,及时调整,加强保健和养生防护意识,提前作好准备,防止或减缓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更年期综合征与种族和社会背景相关

在不同种族、不同社会背景之间,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

西方白人妇女发病率可达80%,而且围绝经期症状普遍严重 1992年美国马塞诸塞州2570例妇女,以出现不规则月经作为围绝经期的起点,其发病平均年龄是47.5岁。2003年对德国的回顾性调查显示:年龄在52~62岁的德国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率为87.7%。2002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了6096例45~54岁妇女的绝经期状况,发现84%的妇女至少经历一种典型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约有20%的妇女因此而需要到医院就诊。最近3~4年,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报道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从25%~89%不等;但是,围绝经期单一症状的出现率大多超过了65%。

亚洲的情况则与西方完全不同 泰国围绝经期妇女潮热出汗的发生率为25%~58%(农村低于城市)。日本妇女和85%的马来西亚妇女认为绝经对其没有重要影响。95%的印度尼西亚围绝经期妇女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中国北京东城区的流调资料显示,围绝经期妇女60%以上存在一种或几种症状,严重者仅占10%~20%。还有一部分妇女,在围绝经期没有明显不适,平静地迎来绝经,不需要看病吃药。更年期综合征与受教育程度、地区文化差异及生活水平相关

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差异,影响人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与心理状态;生活水平与营养状况、生存质量有关,这些因素间接影响更年期综合征发病与症状程度。

发病与受教育程度相关 高学历人群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低学历人群。前者认为月经是年轻的象征,绝经意味着衰老,她们大多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比较敏感或投入更多关注;而后者(低学历人群)则普遍认为没有月经会更方便、更轻松,对于绝经不紧张,或对于围绝经期出现的不适症状隐忍不理。

不同观念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围绝经期妇女产生不同影响。例如,在不同的职业妇女中发病情况也存在差异,教师、干部、科技人员等,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工人。

但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越低,抑郁和(或)焦虑可疑症状的检出比例越高,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有更高的抑郁或焦虑倾向,承受更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有报道显示工人抑郁可疑症状检出比例高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还有研究提示,无医疗保险人群抑郁和(或)焦虑症状、可疑症状的检出比例,均显著高于有医保者。

围绝经期抑郁状态存在地区差异 据2008年初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王伟炳等人的调查研究,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座城市,分别地处中国的北部、东部和西南,妇女的文化程度、人群性格特点均有较大差别,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的检出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地区的各项检出比例均低于另外两座城市,这也解释了中医学讲究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道理。

发病与生活水平有关 据2008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孙袁等人的资料:贵阳地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自觉症状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骨关节和肌肉痛、头痛、眩晕;而城区妇女围绝经期自觉症状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易激动或烦躁、失眠。其中潮热出汗、骨关节和肌肉痛、头痛、抑郁不开心等症状,在农村与城区之间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

围绝经期妇女在健康状况自评和心理领域方面,农村妇女得分高于城市妇女;而在生存质量总分和环境领域方面,农村妇女得分低于城市妇女。农村妇女在接受调查的最近1年中就医率仅为7.75%,喝牛奶人数仅占3.5%,无一人补钙,各项数据均低于城市水平。绝经时间长短、症状程度轻重与性生活质量相关

专家发现,无更年期综合征的妇女,其性生活质量高于有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不同职业之间对比没有差异。

研究证明,性动力随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有相应降低。但是,在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性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生理因素,还应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调查显示,参加体育运动和适当锻炼可以增强性欲,这可能与通过运动能释放不良心理情绪、提高肌纤维紧张度、储存能量、缓解应激状态等有关。

影响性行为或性欲的因素可能还有:错误的认识与心理暗示(认为自己老了);对性生活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因为对工作不满、对生活现状不满、对丈夫不满等);缺乏体育锻炼,承担社会经济压力与负担(如下岗或退休、无医保)或精神过于紧张、劳累等等。

适度、和谐的性生活,对于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维持一定的性能力、促进夫妻感情与家庭和睦、帮助女性安全度过围绝经期是大有裨益的。

与绝经、年龄增长直接相关;

与不同种族、社会背景相关;

文化程度、地区差异、生活水平相关;

症状轻重或久暂与性生活质量相关;

受遗传、营养、经济状况等影响。第三章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前面章节中介绍了围绝经期的相关概念和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情况,那么您一定想知道,如果自己真的到了围绝经期或者已经绝经,身体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不适、容易患上哪些疾病呢?绝经前可有月经改变

卵巢功能的衰退,首先表现为月经不再规律有序,具体说有下面几种改变:

月经频发 也就是月经来得频繁了,可能还伴有带经时间的延长。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减退,排出的卵子不成熟,黄体功能不足,或者卵巢已经不再排卵。

月经稀发 与月经频发相反,稀发是指月经来得稀少了,以前每个月都有月经,现在来月经的时间逐渐拖后,40天、60天、3个月,甚至半年才来潮一次,同时可能伴有月经量减少,或者带经时间缩短。主要原因还是卵巢功能减退,排卵变得稀少,或者根本没有排卵了。

不规则子宫出血 是指来月经的时间完全没有规律,时不时地出现阴道出血,甚至淋漓数月不尽。这是发生在围绝经期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医生会要求您接受刮宫手术,目的是帮助止血、明确诊断、指导用药、排除恶变。

闭经 指月经终止,大约有10%的妇女以这种方式进入绝经后期。主要是因为卵巢分泌性激素大幅度减少,子宫内膜处于静止状态,不再发生内膜的增生和脱落、出血。绝经前可见潮热汗出

潮热汗出是围绝经期妇女特有的症状,发生率很高,占75%~85%,其中有10%~20%的妇女症状表现很严重;很多围绝经期妇女对这个症状都深有体会。

潮热发作时,没有原因、没有肢体活动,会突然觉得体内躁热不已,有些人面部烘热、潮红,好像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一样;有些人会在潮热同时,顺着前胸、项背出汗,别人穿着秋冬衣裤,自己却想穿单衣。出汗多时,由于汗孔张开,有的人又会感觉怕冷。有时清晨醒来会发现内衣和枕头都是潮湿的;如果是在夜间因出汗而中断睡眠,这在医学上称为盗汗。

潮热汗出的发生频率,轻者一日数次,重者可达一日数十次;持续时间数秒至几分钟不等。这个症状主要是由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造成的,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雌激素活性有关。一般来说,性激素水平越低,心血管的舒缩功能就越不稳定,潮热汗出的症状就会越严重。但有时,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也会使症状加重。

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围绝经期妇女,潮热汗出会持续1年以上;持续5年者为25%~50%,还有10%~15%的妇女,症状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0年。

有调查统计表明,大约有41%的妇女在绝经过渡期出现潮热汗出,绝经之前1~2年最严重;少数人潮热汗出发生于绝经之后。随着绝经后的时间延长,这一症状会逐渐缓解,或自然消失。

由于围绝经期妇女的自主神经系统也会呈现功能不稳定状态,伴随着潮热汗出,还可能有眩晕、心慌心悸、失眠和皮肤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当然,症状的表现也会因人而异,在某些女性身上可能会表现出所有的不适,而一些女性却可能只表现出上述症状当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甚至不发生潮热。绝经前可见情绪改变

围绝经期妇女,发生精神情绪或心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不能控制情绪,经常大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点火就着;经常莫名其妙地心烦,觉得天天不顺心、事事不如意;经常想起过去不愉快的事,总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连亲友都不能理解我;原来喜欢做的事,现在却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感觉每天的生活都没有意思;觉得自己变老了,跟年轻人没法比了,什么都做不好,不愿出门,回避社交;经常感觉周围的人对自己不满,担心别人议论自己、伤害自己;害怕独处,害怕孤独,无端恐惧,总希望丈夫或子女陪在自己身边;因为经常丢三落四、忘东忘西而失去自信,对自己不满,悲观消沉等。

这些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倾诉、发泄、适当控制和亲友安慰,得到及时调整,并不会损伤身体健康。但是,如果让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积累加重,就会导致精神情绪的异常变化,这时应该由家人陪同,到医院就诊,或者寻求心理治疗与帮助,否则会使某些患病女性产生轻生念头,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精神情绪的因素主要有:对生活的不满意度、身体疾病或健康状况较差、社会压力、经济负担、家庭问题、激素骤减速度(手术)、对衰老恐惧引起的情绪反应、个体耐受性低等等。针对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单纯依靠补充雌激素治疗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对于在围绝经期发生精神情绪问题的女性,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特别关注,使她们能够尽早摆脱烦恼和痛苦。绝经前可见血压不稳,心律不齐

以往体检正常、身体健康的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有时会忽然觉得头晕、心慌、胸闷,此时监测血压可能发现比平常的数值有所升高,心率会比较快;有些人可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心电图检查常表现为房性期前收缩,或伴有轻度心肌供血不足。这些症状都是由于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变所引起的。

通常,血压会受到体重、社会经济状况、吸烟、年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50岁之前舒张压可随年龄增高;80岁之前收缩压也随年龄增高。妇女步入中年之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男性。有报道表明,比利时妇女绝经前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0%,绝经后为40%。这些数据提示:体内雌激素缺乏,可能是妇女年龄增长以及绝经之后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出现血压波动或心律不齐,应到医院检查、确诊。权威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16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860万人是女性,占52.12%;而且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还在逐年上升。

补充雌激素可使心律不齐发作的频率减少,甚至恢复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妇女出现心悸的症状,但心率并不加快,这可能是由冠心病所引起的,需要注意区别,应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由专业医生作出明确诊断,并遵医嘱用药。

情绪异常可能引起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临床上会有不少妇女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甚至难受到去医院看急诊。如果发作与情绪因素相关,经常在生气、郁闷、紧张、焦虑、悲伤的状态下发病,这就是中医学所讲的“肝郁气滞”或“气机郁结”,使得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过度疲劳引起的,属于“劳则气耗”,气虚而血行不畅、心脉失养。所以,围绝经期女性,应加倍小心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劳逸适度,注意休息和适量运动,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绝经前可见性欲改变

进入围绝经期,大部分妇女的性欲会减低,对同房不感兴趣,或做了也不舒服,甚至因同房出现阴道疼痛、干涩、瘙痒、尿频尿痛等不适。另有一些妇女会出现性欲亢进,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是发生在过度使用补品或其他药物之后。

性行为或性欲改变可能与妇女对自身或对环境的错误认识,以及心理暗示相关;也与缺乏体育锻炼,承担社会负担或者经济压力,或过于紧张、劳累有关。性医学专家认为,性行为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产物;人类的性行为可以不与性激素水平相平行。从医学的观点出发,中老年人应该有适当的、规律的性生活;这对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谈到,性生活质量好的女性,其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的时间相对缩短,症状程度也相对减轻,维持适度的性生活对改善情绪也是有利的。绝经之后可有形体容貌变化

绝经之后,女性形体方面的改变会更加明显,中医学称之为“天癸竭……故形坏而无子也”。例如,皮肤弹性降低,皱纹增多,毛发干枯、稀少或者花白;乳房下垂,小腹和臀部的赘肉变多;失去了少女曾经的青春,现在连少妇的风韵也在逐渐远离自己,女性特有的优雅婀娜体态不复存在了。

皮肤、毛囊和乳腺都是雌激素的靶器官。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靶器官上的雌激素受体也逐渐减少,毛囊的皮脂腺分泌减少,乳腺上皮萎缩。

绝经后,皮肤胶原含量每年降低2%,在绝经最初几年内,皮肤胶原降低速度最快,绝经5年内约下降30%。因此,绝经后的妇女会出现皮肤弹性消失、干燥、变薄、皱纹增加,毛发干枯脱落、稀少、变细或花白;有些女性会时常感觉皮肤瘙痒或有烧灼感,甚至继发皮炎、皮疹。

在雌激素减少的状态下,雄激素比例相对增加,会使面部及唇周汗毛增多。同时,乳房内的致密基质被脂肪组织取代,失去丰满、挺拔的外貌。由于血脂成分在绝经后发生改变,以及年龄增长、机体代谢速率减慢和缺乏运动,脂肪组织的分布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中老年妇女的脂肪组织大多沉积于腹壁、臀部或肩臂,形体逐渐变得肥胖、臃肿。绝经之后可出现睡眠障碍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人的一生有1/4~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分为眼快动睡眠(快波睡眠)和非眼快动睡眠(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或状态。成人这两个时相的睡眠周期会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一般每夜有4~6个周期。

进入围绝经期或是绝经后的妇女,常苦于每夜难于入睡,或者睡不踏实,早醒、多梦;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睡眠障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医学认为,绝经后阴阳失调、心肾不交是失眠的首要原因,而肝郁血虚等原因也会干扰安睡。

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 入睡困难、睡眠不实、易惊醒、睡醒后仍感疲乏、睡眠中断(觉醒时间频繁或觉醒时间延长)。体型偏胖的妇女可能还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影响睡眠的因素 ①人的心理状态对睡眠有重要影响。俗话说“心里有事就睡不着觉”,情绪因素(如心情紧张、焦虑、压抑、恐惧等)对睡眠的影响最大,会使人对睡眠的需求减少。②缺乏雌激素可能会影响睡眠。国外有研究表明,在50~64岁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中,45%有睡眠问题;在40~64岁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中,夜尿增多与睡眠中断、年龄增长、绝经等密切相关。但是,补充雌激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仅可改善因血管运动功能失常所导致的睡眠障碍。③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睡眠。心衰、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各类疼痛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睡眠。服用类固醇、茶碱类或某些抗抑郁药物等也会引起睡眠障碍。绝经之后可见泌尿生殖器官萎缩

绝经之后,会出现泌尿生殖器官萎缩的症状,而且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而加重。常表现为外阴、阴道干涩,或伴有瘙痒,性交困难或疼痛;合并感染时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甚至出现血性分泌物;尿频、尿急或尿痛,容易反复发作膀胱炎或泌尿系感染;有40%的绝经后妇女会出现张力性尿失禁,经常在咳嗽、打喷嚏、跑步、提重物等腹压增加时出现遗尿、漏尿。

泌尿生殖器官萎缩在专科检查上的体征主要有:外阴萎缩,阴毛脱落,大小阴唇变薄,颜色变淡,皱襞减少;尿道口萎缩、呈红色,可见尿道肉阜;阴道萎缩,黏膜变薄、皱襞消失,散在出血点,甚至阴道狭窄、变短;宫颈变小及子宫体萎缩,宫颈糜烂自然消失,原来增大的子宫体或肌瘤缩小;盆腔超声波检查除子宫缩小、内膜菲薄之外,卵巢也相应缩小、卵泡稀少或消失。

如果,在绝经后数年,女性非但没有出现泌尿生殖器官的萎缩症状,反而见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外阴肿胀、增大、局部皮肤颜色加深,这并不是绝经后妇女应有的现象,应该及时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进行检查、诊治。绝经之后可出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骼中具有支撑作用的骨小梁变得细小疏松,好比一棵被虫蚁逐渐蚀空的大树,从外表看上去树干没有什么异常,但狂风暴雨之下会最先被折断。绝经后的妇女,常出现腰背疼痛,关节疼痛,身材变矮,容易骨折,这就要警惕是不是骨质疏松症在作祟。那么,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骨质疏松症是怎么一回事。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说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①遗传和(或)种族因素。人体骨量在30~35岁达到最高峰,简称骨峰值。种族或遗传因素可决定人类骨峰值的70%~80%。有研究表明,黑人的骨密度(BMD)要高于白种人和亚洲人。②营养状况。在青春期钙摄入量高的人,骨峰值较高,对成熟骨矿含量(BMC)的影响可达6%,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青春期的钙摄入量应为每日1000毫克。我们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要享有老年期好的生活质量,需从青年时打好基础。③生活习惯与生活行为影响骨密度值。大量吸烟、嗜酒、饮浓咖啡者的骨峰值低。坚持锻炼可增加骨密度。④年龄因素。脊椎骨量丢失从40~50岁开始,丢失速率为每年0.8%~1.2%;四肢骨量丢失从50~60岁开始,丢失速率为每年0.3%~0.6%。骨量渐进性丢失,从而使骨小梁变细。所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即年龄增长造成的骨代谢性疾病。⑤骨质疏松与绝经相关。一旦绝经,体内雌激素量骤减,骨量丢失呈对数增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卵巢性激素全部消失,脊椎骨量丢失是四肢骨的2倍,丢失速率高达每年4%~5%;大约在持续5~10年之后,骨丢失速率才会减慢。女性因绝经造成的骨质疏松症,就叫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①骨痛。因小梁骨发生微骨折,当体位变动时,肌肉和韧带牵拉所引起。常见起坐痛、躯体前屈后伸痛、行走痛、翻身痛、卧位痛等。②局部压痛或叩击痛。身体某一部位疼痛,但不同于外伤或炎症,以不伴随局部红肿及发热为特点。③驼背或身材变矮。绝经年限较长或较高年龄的绝经后妇女,发生压缩性脊椎骨折时会出现驼背、身材变矮的表现。④骨折。轻微外伤或外力作用即可发生脊椎骨折、前臂骨折、髋部骨折等。绝经之后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冠心病(CHD)。

男性在45岁时,死于冠心病者是同龄女性的5~6倍;而绝经之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在60岁时冠心病的死亡率男女相等。因此,有学者认为,绝经之前,体内的雌激素保护妇女免于罹患冠心病。当然,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病率还与高血压病、肥胖、不良生活行为、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

雌激素可以改变体内血脂成分,血脂成分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与绝经前相比,绝经后的妇女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亚组降低。国外曾有学者推断,雌激素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从而使心血管病总的危险性降低1/3左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何物?与冠心病的发生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浆胆固醇的主要成分,浓度升高时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可以将它比喻为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也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个临床表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体内的“好胆固醇”扮演清道夫的角色,能使组织中的胆固醇转移至肝脏,甚至可使已经沉淀在动脉壁的胆固醇再转移出来,所以它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

绝经后的妇女,由于雌激素明显缺失,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降低,所以冠心病的发病率就增加了。绝经之后可出现情绪障碍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工作机遇和生活享受;也带来了更多的紧张刺激和精神压力,矛盾的双方相互撞击,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女性在围绝经期,面临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

生理方面 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及其一系列问题。最先出现的是前面谈到的月经失调,许多妇女会在绝经之前就发生月经改变,如月经频发、稀发、量多、量少、子宫不规则出血,或突然闭经。最具特征性和最常见的症状是潮热汗出,会突然感到头面部和胸背部发热,随即汗出如潮,这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造成的,多发生在凌晨初醒、黄昏或夜间,严重时白天也可频繁出汗。其他症状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以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为主,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被称为“更年心”。以腰背疼痛、肌肉或关节痛为主,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如果反复发作阴道炎、泌尿系感染(或膀胱炎),是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过低、使阴道局部抗病菌能力下降所致。

心理方面 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生理变化导致诸多不适,对外界不良刺激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心理承受能力越发脆弱,容易激动、紧张、失眠、焦虑、抑郁、多疑、悲伤或恐惧,影响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子女成家立业、出国;丈夫工作繁忙,对家庭缺少关心和照顾;或者婚姻关系紧张、家庭结构改变,或者因为退休、生病,生育能力丧失、形体发生变化而失去应有的自信心。

社会角色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年龄增长而精力开始下降,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地位可能发生微妙变化,承担重要职位或工作的机会减少等,失去了适应和开拓新环境的勇气,从而出现社交退避、多疑、焦虑、抑郁、紧张、失落等情绪问题。

围绝经期最容易发生的心理性疾病是抑郁症。国外有研究表明,有5%~20%的围绝经期妇女被检出患有抑郁症;也有报道抑郁症发生率仅为2%。在中国,调查北京市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绝经年限在5年之内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6.1%,其中轻症占69.9%,中度以上者占30.1%。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抑郁是当今世界妇女由于疾病造成的失能(disable)或劳动力丧失的首要原因,围绝经期妇女则更甚。关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情况,研究认为其与以下因素有关。

抑郁症与卵巢激素波动和围绝经期症状有关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其危险度是男性的2倍;但是55岁以后男女发病率则无显著差异。在女性一生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5%,发病的高位阶段是青春期、妊娠期、产褥期及围绝经期。

此外,专家认为既往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妇女,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危险性相应增加;口服避孕药、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睡眠障碍、情绪波动、记忆力下降)、围绝经期时间过长(>27个月)也会使抑郁症的患病危险增加。抑郁症还与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增加呈正相关。

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研究证实,不良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下岗、患病等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病情加重可促使疾病复发。长期处于生活逆境,如患有慢性疾病、家庭关系不和、生活拮据、个性消极被动、缺乏运动、缺乏社会支持等也可诱发抑郁症。

抑郁症与神经生物学改变及其功能失调有关 妇女绝经之后,并不仅仅是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主管生殖的内分泌功能丧失,大脑中邻近的区域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大脑的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含量减少,就会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或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后二者均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异常情绪表现 显著的抑郁心情;丧失兴趣和愉快感;自卑或自信心下降;社交退缩,不愿出门参与社交活动;易激动、易激惹和愤怒;无价值感或内疚感;自觉前途暗淡;绝望和无助;出现自伤自杀观念或行为。有些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或妄想。

异常行为表现 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食欲改变(如食量过多)、进食障碍。

异常躯体表现 睡眠障碍;疲乏倦怠;性欲减退;精力下降。还可能出现喉头及胸部紧缩感、胃纳失常、便秘、体重减轻、头痛、项背疼痛及其他胃肠道或心血管症状。

女性朋友需要了解一点,出现抑郁情绪并不可怕,它只是一种心理反应,有时懂得抑郁的人反而会适当收敛、控制或调整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举止。而抑郁症则截然不同,它是一种不能依靠自己缓解和控制的疾病,抑郁症患者的上述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有异常情绪和心理变化,但往往面无表情,不容易被人们及时发现;二是由于脏腑功能相应减退,患者大多思维缓慢、语言缓慢;三是由于身心两方面的异常改变,使得患者丧失社会功能,行为能力下降。

我们在前面介绍的临床表现有情绪改变,这时的情绪变化只是一种状态,大多数妇女通过自我调整,是能够控制或消除不良情绪的。而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情绪障碍是指一种不良情绪长时间存在,经过努力调整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通过医生作出疾病诊断,并及时加以治疗。所以,情绪改变不同于情绪障碍,二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相同,但在症状程度、时间长短、疾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可能会有女性朋友,看到上面的某些症状,感觉同自己平时有些相似,心里是不是在打鼓呢?您不妨用下面的表格做一下自我测试。测量表中有20条文字,请在仔细阅读每一条并理解之后,根据您最近两周来的实际情况和感觉,在适当的方格里画一个钩,最后客观地作一次自我评价。如果您刚好这几天因为某个事件心里不痛快,最好在事情解决之后再测试。

抑郁自评量表(SDS)

注:该量表引自《中华妇产科学》(曹泽毅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症状存在<3日为没有或很少时间;<5日有少部分时间;<10日为相当多的时间;<14日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表中总分>40分,说明有抑郁症状存在;分数越高,提示抑郁症状越重。

需要说明的是此评分仅可作为一项参考,千万不要自己轻易、无端地戴上一顶抑郁症的帽子,最终诊断还是需要依靠临床专业医师作出的。

围绝经期女性易产生焦虑障碍。抑郁症与焦虑障碍的区别在于,抑郁症和焦虑障碍都存在过分担忧或自责,紧张不安或烦躁,失眠或容易疲劳等症状,但前者还伴有兴趣减退,生活态度消极,甚至产生自杀企图;而焦虑障碍则表现为更加敏感、小心,自主神经活动增强。大家可以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焦虑状态。

焦虑自评量表(SAS)

注:该量表引自《中华妇产科学》(曹泽毅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表中没有或很少时间1分;少部分时间2分;相当多时间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4分。得出的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值越小越好;我国总分值的正常上限为40分,乘以1.25后的标准分为50分。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如下。

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心悸、心跳加快、胸痛或胸部的紧缩感;神经系统可表现为神经质的哆嗦、颤抖、出汗、肌肉紧张、脸红或苍白;呼吸系统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过度换气或胸闷气短;消化系统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生殖泌尿系统可会有尿频、应力性尿失禁、性功能紊乱等表现;其他还可能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疲乏、神经衰弱或感觉异常等。绝经之后可出现早老性痴呆症

有研究表明,补充雌激素可以减低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病率,也就是说,早老性痴呆症可能与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绝经之后的女性要注意预防早老性痴呆症。

雌激素对于人类大脑的基底核和海马区域有直接的营养作用,能够提高人的认知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加中枢神经细胞的营养。所以,“雌激素替代疗法”也被作为针对早老性痴呆症症状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病比较隐匿,记忆力减退、健忘通常为最初期的表现,往往被家人或亲友忽视,认为是岁数大了的正常反应。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还会相继出现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的全面减退。患病者可能记不起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出门后会迷路,甚至出现个性的改变和行为异常。

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恢复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所以说,积极加以预防、早期诊断干预,对延缓病情的发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骨质疏松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早老性痴呆症,都是与绝经相关的近期或远期疾病。所以,绝经后的女性,如果发现有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健康饮食,谨慎起居,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对于预防疾病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我们分出两个阶段来介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但是,对于每一位妇女而言,两个阶段的表现可有先后不同、轻重不同,也可能各种不适症状交替出现或重复出现,并不见得能够截然分清。因为围绝经期症状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除了卵巢功能衰退、体内缺乏雌激素这一主要原因之外,还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所以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与药物,都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第四章中医学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中医叫做“绝经前后诸证”

古代中医典籍对于围绝经期或更年期综合征没有专门的名称和论述,其相应的证候、病机、治法等描述,散见于“经断复来”、“年老血崩”、“郁证”、“脏躁”、“百合病”等病证记载之中。

1964年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卓雨农先生率先提出了“绝经前后诸证”的概念。到1994年,WHO提出以“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periodsyndrome,PPS)”取代“更年期”一词,将妇女由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40~60岁)的这20年时间,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三个阶段。

目前中医妇科学将更年期综合征命名为“断经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与脏腑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摘要

关于肾 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肾主生殖,为作强之官;肾主骨、生髓、藏精,开窍于前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维系子宫的经脉与肾相连。

关于脾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吸收精微物质、代谢废弃产物);脾气统摄气血;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唇;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仓廪之官。

关于肝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人卧则血归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参与调节消化吸收功能;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肝经循行起于足大趾,经小腿内侧上行,绕阴器、抵少腹、布胸胁、过乳房、沿颈部上达巅顶;肝为罢(音疲)极之本,肝肾同源。

关于心 心为君主之官,主管五脏六腑,主宰神明;心主血脉,开窍于舌,汗为心液;心与小肠相表里;月经来潮、睡眠安稳有赖于心气下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关于肺 肺主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朝百脉(汇集周身气血),为相傅之官(辅佐君主的宰相);肺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肤、毛发,开窍于鼻。

关于阴阳平衡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处于平衡状态,脏腑、气血功能协调,健康无病。当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阴阳平衡状态容易被打乱,多见阴虚阳亢的病理状态。这也是中医学经典语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的道理。

关于天癸 所谓“天癸”,一般是指一种既能藏于肾中,又能通于脑髓,促进性功能与生殖功能成熟的精微物质。天癸于青春期开始发挥作用,使月经初潮,即“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最终在绝经期消失殆尽,使女性绝经,即“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关于肾气 所谓“肾气”,是指肾中精气,也代表着肾的功能作用。肾气首先在胚胎形成之初,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出生之后,依赖自身逐渐充盛和后天五脏六腑有余之精的不断补充。肾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同时,肾气具有促进天癸发挥作用、行使生殖孕育的功能。所以中医学才说“肾主生殖”。

女性在49岁前后天癸衰竭,月经闭止,生殖功能消失;但是,生命活动依然继续存在。这说明,肾气充盛则天癸全力执行生殖孕育的工作,肾气虚弱则天癸消失。如果在40岁以前肾气虚弱,天癸可能只是罢工一段时间,引发月经病,或继而引起不孕不育;但若到了绝经年龄,天癸不复存在,生殖孕育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肾气虚弱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并不等于肾气衰亡,所以在天癸消失之后,它依然还要努力工作,以维持人体的生命一直到老。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中医证候

中医学讲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以,光是笼统地知道更年期综合征这个疾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它有哪几类证候,每一类临床证候都有哪些表现,以及为何出现那样的一组症状,如此才能使预防治疗更加准确、到位。

由于绝经前后诸证与年龄和绝经直接相关,所以中医辨证以肾虚为主,包括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肾虚的证候以腰膝酸软、腰脊疼痛、眩晕耳鸣、月经紊乱直至绝经为主要特征。这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但是,几乎没有一位女性是单纯表现为肾虚证候的,如肾阴虚证会兼有内热,肾阳虚证会兼有虚寒,或者在肾虚同时,兼有肝郁、脾虚、肠燥、肺胃蕴热等等,因此,围绝经期症状或绝经前后诸证的证候表现往往是多样复杂的。

其次常见的证型是肝郁证,临床表现以抑郁不舒、烦躁易怒等情绪变化和嗳气、叹息、胃脘胀痛、食欲改变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有时会沿着肝经循行部位出现胀痛症状,如少腹疼痛、胸胁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偏头痛或头顶痛等。

一部分女性患者表现为阴阳失调的病理特征,从根本上说,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其中心肾不交引起的心悸、失眠等也是与阴阳失调相关的一组症状;少部分患者为心脾两虚证,与体质虚弱、增龄和慢性疾病的影响有关。

2006年福建中医学院的李灿东、高昂等人,查阅将近10年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检索102篇期刊,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和卫生部1997年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立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PPS)的诊断标准共为6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下面向大家作一下简单介绍。

肝肾阴虚证 主要症状表现为眩晕,烘热,耳鸣,烦躁易怒,汗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月经异常,包括经血淋漓(经期延长),色红、量少,周期先后不定,或月经先期、量多;其他症状还有健忘、头痛、目涩、便秘。舌红苔少或苔薄,脉细数。

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才会精力充沛,健康无病。而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正值“七七之年”,肾阴亏虚,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致肝肾二脏阴虚,阴虚则阴阳失和、孤阳上亢,出现头晕、耳鸣、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