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7:18:29

点击下载

作者:童超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

三国风云: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试读:

前言

历史类通俗读物的热销,也就是近几年间发生的“新事儿”。在今天,任你去到任何一家书店,寻找通俗方式解读的历史读物,其结果真是多如牛毛:题材上,从正史到戏说,衍生到经营管理、择偶家居,五花八门,无所不及。不论“那些事儿”或“那些人儿”是否勾起你捧起一本书的兴味,你都会被市场的魔力所触动——它竟释放出如此丰沛的写作能量。

写作历史读物可以分几个层次:先是讲述历史,其后是解读,再接着品味和总结,如果再能有一二的生发,就更好不过。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中的“佼佼者”,三国风云,似乎已被无数的作者在上述几个层次述说殆尽。正说反说,你说我说。尔虞我诈,纵横捭阖。不过百年的尘封往事,却有后来人道不尽的英雄气短,儿女情多。

剥开演义的奇诡,但不能失其精神;涤净戏说的浮躁,而又要与呆板绝缘,还原一段1800年前的存在。从乱世的由来,到官渡的鏖战,从赤壁的烈火,到三分的鼎足。在人物的交错中寻找正义与邪恶的关键分界,在分合的演变中发现偶然与必然的奇妙交辉。

摒弃那厚黑学对人性阴暗的放大,但不失分析的深度;远离那怀疑论对人心难测的猜忌,而又绝不一家武断。追仿1800年来的公议,看曹操的奸雄本色,品刘备的宽厚得人,论司马的后发制人,叹孔明的有心无力。从英雄的成败中听取历史主旋律的黄钟大吕,从史家的褒贬中品悟人间千百年的公道人心。

三国的历史,有风云际会,龙盘虎踞;有人世沉浮,欢乐悲苦。有人为她谱写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发潇洒,也有人为她弹唱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无限惆怅。

这是一场豪情英雄的盛筵,是一场群英云集的智勇较量,有“英雄之心”、“英雄之义”,方能品鉴。

十常侍之变

东汉末年,国运衰退,朝政混乱,腐败横生。豪强横征暴敛,割据一方;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像病危王朝的两颗毒瘤一般,而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终于,双方之间爆发的一场血腥的“十常侍之变”,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的大幕。

外戚专权

外戚专权是东汉时期一个显著的政治现象。早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初,他借鉴西汉的衰亡教训,通过各种举措加强了皇权,以防止外戚专权。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娃娃皇帝”现象:自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年龄都十分幼小,如汉和帝即位时年仅十岁,之后即位的汉殇帝更是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再之后的汉安帝十三岁即位,汉顺帝十岁即位,汉冲帝即位时年仅两岁,汉质帝即位时八岁,汉桓帝即位时十四岁。这些“娃娃皇帝”当然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便只能依靠自己的母后。而作为一介女流的太后也不懂国事,便又依靠自己娘家的父辈、兄弟等亲戚,一来理政,二来壮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声势。如此一来,皇帝的“娘家人”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权,他们独揽朝政,飞扬跋扈。东汉·透雕龙凤玉佩

汉质帝时,外戚梁冀当政。梁冀相貌丑陋,却心狠手辣,权欲熏心,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不仅用血腥的方法消灭朝中异己,独揽大权,而且连地方每年给皇帝的进贡,都要先经他的享用,才轮得上皇帝。忍无可忍的汉质帝禁不住骂了他一句“跋扈将军”,竟立即被梁冀命人毒死。而梁冀一门极盛之时前后有七人封侯,三人被拥立为皇后,六人被选为贵人,两人做过大将军,其余高官不计其数。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官畏惧,无敢违命,皇帝也只能对他恭恭敬敬而不敢过问。外戚的大权独揽极大地影响了皇权,于是剪除外戚势力就成了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后的头等大事。

宦官干政

外戚势力庞大,朝臣多投靠依附,皇帝几乎被架空。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唯一能依赖和调动的势力就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宦官群体。于是,宦官干政便与外戚专权相伴而生,而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汉和帝在位时,皇帝便依靠宦官郑众等人与外戚窦宪斗争,后来终于斗倒窦宪,窦宪被逼自杀。郑众立了功,开始参政,被封为乡侯,世袭罔替。此后,宦官干政的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太后过世,皇帝将宦官单超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剪除外戚梁氏的势力。后来,汉桓帝借宦官与宫中侍卫之力一举打败外戚梁氏,为了犒赏宦官,汉桓帝竟在一天之内封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为侯,时称“五侯”。梁冀的妻子孙寿像孙寿是一个生性残酷、刻薄寡恩的女人。由于长得漂亮,又会迷惑男人,很得梁冀的宠爱。

然而,宦官干政所造成的恶果与外戚专权相比毫不逊色。外戚被剪除后,大权并没有回到皇帝手中,反而落到了宦官手里,于是又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汉桓帝时,宦官专权已经发展到乱政的地步。宦官们恃宠而行,在朝中假传圣旨,胡作非为。他们还把宗族亲戚分封到各地去做刺史、太守,在地方上四处抢掠,兼并土地,为非作歹,所作所为与盗贼无异。由于宦官势力强大,官僚士绅都去巴结,宦官就借此安插亲信,培植党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的势力正是嚣张之时,为首的是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头目,因其都官居中常侍之职,人称他们为“十常侍”。“十常侍”继承了宦官乱政的传统,他们不仅窃握重权,祸乱朝政,而且极得皇帝的宠信。荒唐的汉灵帝甚至还经常对外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得宠的“十常侍”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将自己的父兄子弟们封官到各州各郡,到处搜刮民财,横征暴敛;还参照皇家宫室修建自己的住宅。郎中张钧不忍“十常侍”的恶行,上书列数“十常侍”的斑斑罪状,请求汉灵帝处死“十常侍”,汉灵帝却将他的奏折拿给“十常侍”看,并怒骂张钧:“你也太狂妄了!难道‘十常侍’里就没一个好人么?”最终,张钧没能逃脱“十常侍”的报复,被诬陷下狱,惨死狱中。“十常侍”的恶行激起朝野不满,很多朝臣都谋划为朝廷除奸驱邪。在众多反对势力中,最有实力的是外戚势力的代表——大将军何进。何进,字遂高,南阳人,因其异母妹妹被选入宫,有宠于汉灵帝,后被立为皇后,他以外戚的身份进入朝廷做官,并一路飞升。在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后,何进被晋封为大将军,负责率兵镇守京师,又因其及时发现并镇压京师洛阳的叛乱有功,被封为慎侯。何进为壮大自己的声势,奏请汉灵帝在京师设坛讲武结营,并设置归属自己控制的西园禁军八校尉;他采纳了中军校尉袁绍的建议,广招天下才干之士为己用;同时,他广泛结交地方割据军阀,令他们领兵前往京师拱卫,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东汉·舞蹈陶俑俑高45厘米,四川遂宁崖墓出土。俑为泥质红陶,模制。头梳高髻,额上扎巾,面容安详,身穿交领长衣,衣袖遮手。右手叉腰,左手高扬,迈右足起舞。造型生动,具有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时代风貌。

何进实力的膨胀引发了新一轮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十常侍”与何进之间不断地明争暗斗,剑拔弩张。

十常侍之变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汉灵帝驾崩。何进拥立妹妹何皇后所生的皇子刘辩即位,后世称为汉少帝。贵为国舅、权倾朝野的何进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展开了诛灭“十常侍”的行动。

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在家中密谋方案。他把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却遭到保守怕事的何太后的反对。而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平日里深受“十常侍”的恩惠,所以也极力从旁作梗。

袁绍见何进狐疑不决,便威胁他说:“如今我们目标已定,计划已经泄露了出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什么呢?”何进于是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负责城中的兵马调动,又催促京师以外的地方军阀率兵进京,准备协助讨剿。这一举措吓坏了“十常侍”,他们纷纷跑到何进府上谢罪。何进却发了“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反倒是劝宦官们离开京城,回自己的封国去。袁绍再三劝告何进应马上行动,何进不听,使行动一拖再拖。

何进想要消灭“十常侍”的计划在拖延中被不断泄露出去,恐惧的“十常侍”决定铤而走险,先发制人。这年八月,何进前往长乐宫面见太后,早有准备的“十常侍”手持兵刃从侧门进入,假传太后旨意宣何进上殿。待何进坐定,“十常侍”为首的张让指着何进责问道:“天下混乱,也并非全是我们的过错。何太后几次几乎被灵帝废掉,都是我们出面解救,哄着皇帝开心,才保全了她的地位。我们这么做,就是要光大你们何家的门户。而你竟要族灭我们,不是太过分了么?你说要消除皇帝身边的污秽,可公卿以下哪一个是忠正清廉的呢?”说完,“十常侍”和宦官们一拥而上,将何进乱剑砍死。

何进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出了长乐宫。何进生前部将吴匡、张璋素来深得何进赏识,听闻何进被害,立即与袁绍合兵攻向皇宫。“十常侍”连忙紧闭宫门,派内兵把守。宫外的军队进攻受阻,便放火烧宫,“十常侍”又挟持太后、少帝和皇帝的弟弟陈留王逃向北宫。袁绍率军一路攻进北宫,他下令关闭宫门,命兵士抓捕宦官,无论老少一律诛杀。杀红了眼的兵士只要看到没长胡须的人挥刀便砍,宦官连带无辜死者多达两千多人。“十常侍”带着少帝趁乱逃出皇宫,而追兵紧紧追赶。张让等人眼见无望,便哭着对少帝说:“臣等被杀,天下将乱。希望陛下自爱!”说完,“十常侍”尽皆投河而死。“十常侍之变”至此平息。“十常侍之变”给末年的东汉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在相互攻杀中一朝覆亡,东汉朝廷的权力真空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局。

黄巾大起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残酷的生存环境逼迫百姓揭竿而起,展开了一次次反抗压迫的起义。其中,以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声势最为浩大。黄巾大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彻底摧垮了东汉腐朽的统治,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张角与太平道

东汉末年,朝廷在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下日益腐败溃烂,统治越发黑暗,豪强地主趁机大肆兼并土地,剥削掠夺百姓财产。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仆从。而被掠夺的百姓则流离失所,生活处境极其艰难。而此时在中原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无食无药的百姓大批饿死或染病而死,而腐败的政府对此却不闻不问。在这种情况下,被逼上绝路的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据统计,东汉末年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近百次。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由此可见社会矛盾之尖锐。东汉·神人骑辟邪铜插座此器是汉代道教活动昌盛的反映。

汉灵帝年间,河北巨鹿地区出现了一位自称“大贤良师”的道人,他就是后来发动黄巾大起义的领袖——张角。张角以宣扬黄老之术为手段,广收弟子,相传他可以用符文和咒语医治疾病,因此得到百姓的信奉,信徒中甚至不乏朝廷的官员和内宫的宦官。张角见追随他的百姓越来越多,就派遣他的八名弟子分别前往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进行传教和鼓动,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如此十余年间,张角的信徒达到了数十万之众,全国上下莫不响应。张角见条件已经成熟,便将信徒们分为三十六个叫做“方”的编制(“方”也就是将军的意思)。大的“方”人数超过万人,小的“方”人数也有六七千之多,并各自确立了统帅,由他统一指挥。同时,张角在民间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并在京城和各州府的官署门上用白土写下“甲子”二字,意为暗示各地信徒在甲子年共举大事,推翻东汉统治。黄巾大起义正当张角的起义计划秘密准备之时,一件意外发生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河北地区的大“方”马元义按照事先的部署,聚集荆州、扬州数万人,计划在邺城举事。马元义平时经常往来京师,与皇宫中的中常侍封、徐奉等人联络,约定以他们为宫中的内应,在三月五日一同起兵,内外呼应。然而没等到事发,却被叛徒告发到了官府。大将军何进得知后,立即派兵抓捕了马元义,并将他五马分尸。汉灵帝随即下令全国范围捕杀张角及其信徒,上千人牵连被杀。

张角见计划已经暴露,于是派人连夜传信各地,提前发动起义。一时间,东汉各地数十万起义军揭竿而起,起义军皆以头戴黄巾为标识,时人称之“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二弟张宝称“地公将军”,他的三弟张梁称“人公将军”。各地黄巾起义军攻打官府,劫掠村落,州郡长官尽皆逃亡,朝廷州府相继被起义军攻克。一场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此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震动。汉灵帝急忙下令各州郡严守城池,并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关卡一线,设置都尉,负责防守。接着,汉灵帝下令征发全国精兵,镇压起义军。地方豪强地主也纷纷组织武装响应,协助官军镇压起义,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袁绍、曹操、孙坚和刘备等人。然而,朝廷的官军并没占到任何便宜,由右中郎将朱率领的四万精兵反倒被颍川的黄巾起义军打得大败而回,而由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率领的讨伐张角的大军,也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在与官军的战斗中,黄巾起义军逐渐形成了以巨鹿的张角、南阳的张曼成和颍川的波才为领袖的三股大的力量,他们接连攻克了宛城、广宗和曲阳等重镇,甚至还俘虏了汉灵帝的宗亲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声势如日中天。

朝廷清剿

接连击败官军,黄巾起义军势头一时不可遏抑,然而他们各自为战和缺乏战争经验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官军联合豪强地主武装,针对黄巾军的弱点,采取了分头击破的政策。

首先是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进攻颍川的黄巾军。起初,皇甫嵩的部队被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军打得大败,皇甫嵩只得退守长社城,波才率领黄巾军包围了城池。长社城内兵力寡少,军中上下都很恐惧,皇甫嵩将军吏们招来,对他们说:“用兵在于奇谋变化,不在于兵力多寡。今日贼兵在草地扎营(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的表现),易于我们采取火攻。如果我们趁着黑夜放火焚烧,敌人必定大乱。我们到时出兵,四面包围,就可以取得如同田单(战国时期率齐国以火牛阵大破燕国进攻)一样的功绩。”当天夜里果然刮起大风,皇甫嵩命令士兵手持草束出城,包围黄巾军的营地,然后纵火大呼,城上也举火响应。皇甫嵩率兵擂鼓出击,黄巾军顿时阵脚大乱。此时曹操率领的官军又正好赶到,两军合攻,大破黄巾军,斩杀数万。之后,官军乘胜追击,连破黄巾军于汝南、陈国、阳翟、西华,彻底消灭了颍川的黄巾军。

同时,朝廷派汝南太守秦颉与张曼成的黄巾军进行战斗,斩杀了张曼成。余下的十多万黄巾军退守宛城,试图继续抵抗。时为佐军司马的孙坚身当一面,率领千余名官军奋勇登城,其余官兵随后跟进,大破宛城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而另一方面,北中郎将卢植也在河北一带与张角数次交手,斩杀黄巾军万余人。朝廷逐渐扭转了对黄巾军的劣势。

起义的失败

随着各地黄巾军的相继失败,起义逐渐走向了低谷。

公元185年秋,汉灵帝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大军与黄巾军的最后主力对峙于广宗。此时,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已经病死,接替他的是“人公将军”张梁。张梁的部队英勇善战,皇甫嵩一时无法攻克。于是皇甫嵩下令闭营不战,以静制动,静观其变。此时,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的弱点再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谈到东汉末年的瘟疫横行,就不能不提“医圣”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本名张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215~219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的交替时期。在张仲景小的时候,亲历了东汉末年的疫病横行,他曾在他的书中记载:我的家族本来人口很多,超过二百人,自从建安年间以来,还没过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得伤寒而死的就占十分之七。这足见当时伤寒的严重程度,而古时所谓的伤寒,主要指的就是瘟疫。

因此,张仲景致力于医治这种当时的“绝症”,他用一生的时间进行研究,终于写成了一本融汇大成的医书《伤寒杂病论》。书中确立的“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的宗旨成为后来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张仲景被人们尊为“医圣”。

次暴露,士兵纷纷懈怠了战意。于是皇甫嵩趁夜整兵,天一亮就冲向敌军厮杀,一直战斗到下午,终于大破敌军,消灭敌军三万余人,张梁也被斩杀。溃败的黄巾军被追至河中,淹死者多达五万多人。官军攻占广宗后,挖开了张角的坟墓,剖棺戮尸,并将张角的头颅砍下,传首京师。而后不久,皇甫嵩又联合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杀“地公将军”张宝于曲阳,斩杀黄巾军十万余人。至此,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终于被镇压了下去。

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百姓不满朝廷腐败的一次集中的大爆发,虽然它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它的武装斗争彻底地摧垮了东汉最后的一丝统治根基;同时,地方豪强地主势力通过对起义军的围剿,迅速地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拥有强大兵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三国乱世的开端埋下了伏笔。张仲景雕塑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后世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著有《伤寒杂病论》、《疗妇人方》、《五脏论》等医学著作。

黄巾军的主要武装力量被消灭后,小股的部队仍然在继续着对朝廷的斗争。后来,他们或陆续被割据的诸侯所消灭,或者沦为山野的匪徒强盗。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昔日黄巾军的部队或头目中,有些对三国后来的历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曹操发迹所仰仗的重要军事部队“青州兵”就是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这支部队后来一直是曹操军中的王牌部队,战斗力惊人。还有诸如常山的黄巾军头目张燕,后来归降曹操,被封为平北将军,对曹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贡献。

董卓擅政

东汉末年全国范围的黄巾大起义,令腐败的朝廷元气大伤;而一场“十常侍之变”,又令为患东汉多年的外戚与宦官两派相互攻杀殆尽。就在奄奄一息的东汉朝廷出现权力真空之际,出现了一位武夫——他就是“西北狼”董卓。他并没有给衰败的汉室带来希望,反而给苦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祸害。

引狼入室

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为了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力量,进而打压和威胁宦官势力,决定采用司隶校尉袁绍的建议,广泛联结天下各路豪强军阀,并召集他们进京拱卫京师。何进的谋臣——主簿陈琳劝阻何进说:“《周易》中称‘即鹿无虞’(原意是说进山打鹿,却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谚语中有‘掩目捕雀’(遮住眼睛抓鸟,比喻白费力气)。小事小物上尚且不能靠自欺来达到愿望,何况国家大事,难道可以靠诡诈行事么?如今将军汇集皇帝的威势,掌控军事要务,如同龙虎一般气势威武,做事成竹在胸,以此对付阉党,就如大火炉燎掉毛发一样简单。而您却放着这些优势不用,反去求助外援。各路豪强兵马来汇,强者势必称雄,您的做法就如同倒拿着武器,把武器的握柄交给别人,功必不成,只是增加祸乱。”何进不听。于是,原本掌控西凉地区军务的前将军董卓便带领着自己的数万精兵,野心勃勃地“受邀”而来。东汉·带盖提梁铜壶壶盖上有提梁,用环与盖及壶腹相连,长颈,腹渐广,喇叭形高圈足。腹及圈足饰弦纹。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他少时好行侠乡里,曾经游历羌中地区,与当地的豪强首领们结交。后来他回到家乡种地,豪强首领中有人前来投靠他,他便邀请对方一起回家,杀掉自家的耕牛款待人家。豪强首领们为他的行为所感动,便回赠了他杂畜千余头。汉桓帝年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推举做了羽林郎(皇家近卫军的低级军官)。年轻时的董卓有着一身好武艺,他的力量少有人比,身体两侧挎着两个箭袋,可以骑着马左右开弓。后来,他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有功,被晋升为郎中,赐绢帛九千匹,他却将赏赐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将士。讨黄巾的战斗中,他因讨敌无功被免了职,但不久后西凉军阀韩遂叛乱,他又被重新启用。在与羌族叛军的战斗中,董卓率领的军队进退谨慎,在数只朝廷军队中损失最小,以此被晋升为前将军,封乡侯。

飞黄腾达后的董卓逐渐显现了他的野心与贪婪。他领兵驻防西凉,却拥兵自重,以此作为要挟朝廷的砝码,不受朝廷节制。他的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警觉,他们几次试图通过加封董卓官职的办法,转移或者剥夺他的兵权,但都被他以“部将拦车阻挠”等荒谬的借口推辞掉。野心勃勃的董卓手握重兵,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时局的变化。而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矛盾,帮他实现了领兵进京的计划。

董卓擅政

就在怀揣祸心的董卓马不停蹄地向洛阳赶来的时候,洛阳城里却传来了“十常侍之变”的消息:大将军何进被杀,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也被屠杀殆尽,年幼的汉少帝和弟弟陈留王被挟持出城,流落城外。得知此事的董卓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东汉·双羊纹金饰牌腰带装饰品,金质,透雕。双羊对立,大眼弯角,身体肥硕,弯角大眼的适度夸张使其更加显得生动可爱。

董卓率兵与从京师赶来的文武百官一起到城外的北芒迎接汉少帝回宫。董卓想要带着军队一起入城,被公卿们阻拦,董卓反责道:“你们都是国家重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难道还阻止我带兵入城么?”他说完便径直朝汉少帝走去。董卓的这一僭越行为立刻遭到前太尉崔烈的呵斥,要求他按礼法回避皇帝,董卓反而愤怒地对着崔烈骂道:“我率兵昼夜兼程来此护驾,谈什么回避!难道我不能砍了你的头么?”说完,他一把将陈留王抱在自己的马上,紧随着汉少帝入了城。

此时的京城之中正是一片权力真空,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的相互攻杀导致两败俱伤。董卓率数万精兵入城,而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兵马也尽皆归属于他。手握重兵的董卓控制了王朝的心脏,野心得逞的他逐步显露了凶残和暴虐的本性。他首先私下唆使驻防在洛阳附近的执金吾丁原的部将吕布,令其杀死丁原,并兼并了他的部队,从此完全支配了京师的兵权。之后,他以气候久旱不雨为名,逼汉少帝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不久又晋升为太尉,做上了三公的高位,有了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

胁迫少帝,权倾朝野,独步朝廷的董卓开始了自己残暴的统治。东汉·四神空心砖(朱雀纹)朱雀造型十分美丽,柔媚秀雅,充满活力,仿佛在翩翩起舞。画面并饰以华芝,绛珠流霞,格外显得热烈奔放,是研究工艺美术的珍贵资料。

废帝与暴政

早在董卓迎接汉少帝回宫之初,他便萌生了废帝另立的打算。在与汉少帝的交谈中,他发现汉少帝说话模棱两可,语无伦次;而皇帝的弟弟陈留王则思路明晰,对答如流。董卓很是喜欢年纪更小的陈留王,而且如果拥立陈留王称帝,自己便是头号功臣,在朝中就更加如日中天了。

于是,早已目无君王的董卓,公然将废掉汉少帝的提议放到朝堂上进行讨论,并以皇帝孱弱无能为名,扬言要效仿伊尹、霍光的做法另立贤君。董卓野蛮的举动立即遭到了尚书卢植的反对,卢植以当朝皇帝并无过错为由,驳斥董卓,反对废帝另立。董卓大怒,离席而起,下令兵士诛杀卢植,多亏一旁的侍中蔡邕劝解,才免了卢植的死罪。但从此,再无人敢去反对废立了。

东汉昭宁元年(189),即位不满一年的汉少帝被董卓以不孝与无能为名废黜,降封弘农王。董卓另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之后,凶残的董卓命人强迫被废的弘农王和何太后饮下鸩酒,毒杀了他们。董卓以拥立新君有功,被晋封为相国,封郿侯,享有上朝不拜、佩剑上殿的特权。董卓的母亲也被封为池阳君。

权倾朝野,手握重兵,独揽国家财富,掌控皇帝废立,董卓之名一时间震动天下。已经到达权力顶峰的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凶残成性,好刑嗜杀,睚眦必报,吓得人人自危。侍御史扰龙宗面见董卓交代事情,因没有解下佩剑上殿,被当场杀死;前车骑将军何苗生前与董卓有隙,董卓刨开何苗棺木,肢解了尸体,抛置路边,并捕杀了何苗的母亲,将其尸体弃置灌木之中,不许收敛,任其腐烂。更有甚者,为满足自己的兽性,他带兵来到正在集二月社的阳城,下令大肆杀掠正在参与活动的百姓,男子被悉数砍头,女子则被掳掠回城。董卓将砍下的人头系在车轮上,回京报捷,诬称是杀敌大胜,令兵士们对他山呼万岁。

除此之外,董卓还纵兵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自称之为“搜牢”。他甚至还奸淫皇室的公主,皇室却敢怒不敢言。为聚敛财富,他废弃了通行数百年的货币五铢钱,大量铸造用铜很少的新钱,搞得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搜刮珍宝异物,他还下令军队四处发掘墓地,连皇帝的墓葬也未能逃过他的魔爪。其凶逆如此,举不胜举。东汉·月神画像砖这块画像砖上的图案是一只长着人头的大鸟。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领袖西王母有月神和日神相伴,这只神鸟就是伴随着西王母的月神。“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自然引起了全天下的公愤。起初,董卓为赚取声望,假意重用天下仕人,接连提拔了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人,将遭受“党锢之祸”的陈纪、韩融等人封做列卿,又加封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自己的亲信,董卓并未安排在显要的职位上,只是让他们掌控一些军权。

然而,韩馥等人一到任,立即揭起了讨董的大旗。东汉初平元年(190),以勃海太守袁绍为首,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陈留太守张邈、长沙太守孙坚、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十几路诸侯同时起兵讨董,兵力达到数十万人(《三国演义》中称此事件为“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史实上并无明确的诸侯数量)。讨董义军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而在京城之中,则有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等人作为内应。安徽亳州三国揽胜宫“凤仪亭吕布会貂蝉,董卓投枪”雕像据《三国演义》的描写,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为除掉董卓,司徒王允与义女貂蝉商定“连环计”。王允先将貂蝉许给吕布为妻,又将貂蝉送给董卓为妾,此举令吕布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邀貂蝉至凤仪亭相会。貂蝉向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不已。董卓上朝不见吕布,得知其在后花园,急忙赶去,貂蝉见到董卓,却哭诉被吕布调戏。事后吕、董二人反目,吕布将董卓刺死。

董卓闻知诸侯兵起,寝食难安,立即调集兵马前往抵抗,但却被长沙太守孙坚率领的义兵在阳人一战击溃,大将华雄也被孙坚所斩杀(此段情节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为“关羽温酒斩华雄”,实际上是孙坚所为)。义兵进逼大谷,距洛阳只九十里,仓皇失措的董卓打算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却遭到周毖、伍琼等朝臣的反对。董卓一怒之下,下令将周毖、伍琼推出斩首,又命人挟持着汉献帝西逃长安,一把火焚烧了京都洛阳。

然而,由于各路讨董义军人心不齐,各怀异志,导致初获胜利的义军内部产生了分裂,很快,各路义军就自行解散了。这让兵败西逃的董卓有了喘息的机会,而他的凶残和暴虐也变本加厉。董卓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太师,号尚父(意为皇帝待其有如对父亲般尊重),并加封自己的亲族为朝中要职。董卓出行乘坐越制的青盖金华车,公卿们见到董卓,都要到车下拜谒,而董卓则不用还礼。他还在长安城外修筑郿坞作为自己的行宫,郿坞的城墙高度与长安城等同,坞中储存的财物足够三十年的花销。董卓在郿坞大宴百官,席间叫人押来一批反叛的俘虏,令人或砍去他们的手脚,或挖去他们的双眼,或将他们投入沸水中烹煮。在座的人吓得连筷子都拿不住,而董卓则饮食自若。

董卓还在民间推行严酷的刑罚,逼使百姓互相诬陷揭发,致使数千人无辜枉死。百姓生不如死,人人自危,相互之间碰面,只以目视,不敢说话,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计除董卓

董卓祸乱天下,朝中有识之士无不想除之而后快,但一来忌惮董卓的威势,二来碍于董卓平日的谨慎与多疑,所以迟迟没有有效的办法。就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司徒王允挺身而出,设下一计。

王允心中明白,董卓生性多疑,平日对外人小心谨慎,朝臣们的几次行刺均被他化解,他也越发提防外人。若想行刺成功,就只能从董卓身边信任的人入手。于是,他将目标锁定在董卓视如爱子的亲随吕布身上。王允以宴请壮士为名,邀请吕布至家中做客,好生款待,并与其结为深交。吕布虽为董卓爱将,但董卓性格刚猛而狭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吕布大发雷霆,并用手戟投掷吕布,吕布虽矫捷地躲开,但心中埋下了对董卓的怨恨。而吕布又与董卓的侍婢私通,常担心事情被董卓发觉,于是心中时常不安(这段史实被《三国演义》发展为“吕布戏貂蝉”的经典故事,然而正史上并无貂蝉其人)。

一次,吕布去拜会王允,便对王允说了董卓以戟掷他,几乎置其于死地的事情。王允见时机已到,便向他说明自己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刺杀董卓的计划,并邀吕布作为内应。早有不满又颇感自危的吕布当即答应下来。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四月,司徒王允以汉献帝大病初愈为借口,邀请董卓至未央殿会面。吕布密令骑都尉李肃带领亲兵十余人,伪装成卫士埋伏在宫门。董卓骑马至宫门,预感不祥,想要回去,经吕布劝慰,才勉强同意入宫。他刚一跨进宫门,埋伏在一旁的李肃便以戟向他刺去,但董卓身穿重铠,没能刺中。董卓大惊,大呼:“吕布何在?”一旁的吕布掏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大喝道:“有诏讨贼臣!”说完,挥起手中长矛,一击刺杀了董卓。而后,王允等奉诏诛杀了董卓的三族,之前所有对董卓阿谀奉承之人也全被下狱治了死罪。百姓闻之欢欣鼓舞,纷纷互道祝贺。

董卓之死

围绕董卓的死亡,正史中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据记载,在董卓被诛之前,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千里草”就是个“董”字,而“十日卜”是个“卓”字,意为“董卓不得生”。而在董卓被杀的当天早上,他骑的马忽然受惊陷在泥里,他的小妾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劝他不要前往,但目空一切的董卓没有听从。董卓被杀后,被暴尸于市。由于他体型腴肥,身上的脂油太多,流在地上,把地都染红了。守尸的官员把点燃的灯捻插入他的肚脐,灯火竟燃烧多日,光亮达旦。而董卓亲族的尸体被焚烧,骨灰当街扬弃。后来,董卓的旧部收殓了他的尸体。

董卓最终被司徒王允设计诛杀。然而,董卓的死,却只是乱世的开始。

袁氏兄弟

当一系列乱世的前奏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演完毕,属于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们便陆续登场了。在他们之中,以袁氏兄弟——袁绍与袁术的出现为较早,影响也较大。二人均出身显赫,少年得志,拥兵一方,但结局却又不尽相同。“四世三公”出袁门

东汉末年,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豪强地主的纷纷崛起,出现了以门阀为特点的特权集团,即所谓的“名门望族”。这些名门之后依靠政治上的特权世代为官,地位显赫,发展到后期便演变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士族地主政治。其中,东汉后期的袁氏家族就是很典型的一家。

自汉章帝时,袁安为司徒,他的儿子袁敞后来做了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袁家连续四代位居三公之位,天下显贵,所以人称袁氏一族是“四世三公”。袁氏族人不仅世代位居高官,而且出自其门下的门生故吏众多,可谓权倾天下。

袁绍与袁术便出自“四世三公”的袁家。据《三国志》记载,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而袁绍则是袁逢哥哥袁成的儿子,是袁术的“从兄”。(袁绍出身存在争议,据《魏书》记载,袁绍为袁逢与小妾所生,即“庶出”,后过继给哥哥袁成。)东汉·灰陶说唱俑俑高55厘米,四川郫县出土。这件俑赤裸上身,下穿长裤,但肚皮凸露于裤腰之上,赤着双足,布满皱纹的面孔充满笑意。

少年豪杰袁绍

袁绍,自本初,汝南汝阳人。他相貌英俊威武,为人孝顺,深得叔父袁逢、袁隗的喜爱。由于家族显贵,袁绍年幼便做了郎官,二十岁成为濮阳长,不久因母亲去世而辞官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袁绍为人谦逊,能折节下士,因此追随他的宾客很多。他同情“党锢之祸”殃及的士人,自己隐居不仕,推辞了朝廷的多次征辟,因此在士人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袁绍的做法招来宦官的仇视,中常侍赵忠曾警告说:“袁本初沽名钓誉,抬高声望,专养亡命之徒,我不知道这小子最终想要干什么!”袁绍的叔父袁隗听到风声,招来袁绍训斥说:“你这是要败掉我们袁家!”受责的袁绍这才应朝廷之命重新做了官。

董卓入主朝廷,开始了残暴的统治。他令朝臣商议废帝另立之事,遭到袁绍的反对。董卓提起剑来怒骂道:“你小子居然敢反对!天下之事,难道还不是我说了算吗?我想做的,谁敢不从!”义愤的袁绍也愤然而起,“天下的强者,难道就只你董卓一人么!”说完,他将刀一横,告退而出,将自己的符节挂在宫门,出京奔了冀州。袁绍这一壮举为自己赢得了满天下的赞誉,也令气焰嚣张的董卓感到震惊。董卓本想悬赏追杀袁绍,但因忌惮袁氏一门的势力而最终作罢。

咎由自取的袁术

袁术,字公路。与哥哥袁绍略有不同,年轻时的袁术以侠气闻名,依靠家族背景,历任京城内外要职,官至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谋废汉少帝,封袁术为后将军,袁术畏惧董卓之祸,出奔南阳。恰逢长沙太守孙坚攻杀了南阳太守张咨,于是袁术便成了南阳之主。

但割据一方的袁术并未就此图强。南阳是个大郡,户口有数百万之众,是个积聚实力的绝佳地区。而袁术却奢淫肆欲,放纵无度,对百姓横征暴敛。他向来瞧不起哥哥袁绍,便与袁绍的对手公孙瓒结为同盟,而袁绍也与袁术的劲敌刘表联合,兄弟二人关系之差,可见一斑。

当时董卓专横,汉室衰微,袁绍想拥立威望很高的汉室宗亲刘虞为帝,结果遭到袁术的怒斥。但袁术此举并不是本着天下公心,而是自己另有他图。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袁术召集属下密商,欲称帝自立,属下无人敢应。袁术很不高兴,但还是假托天命,僭号称帝。他的这一倒行逆施之举立即招来了四方诸侯的讨伐,而他的领地内也因粮食短缺,出现了士兵饿死、百姓相食的惨剧。最终,在曹操、吕布、刘备、孙策的轮番打击下,多行不义的袁术最终兵败身死,落得个可笑的下场。东汉·六博木俑俑高28.5厘米,甘肃武威出土。两位老人相对席地而坐,中间放置一张博局,一老人左手前伸,右手抚膝;另一老人左手下垂,右手伸出指向博局,似乎二人在争论六博的输赢。这组木俑人物姿态生动,是一件极富生活情趣的东汉木雕佳作。

曹操据兖州

曹操,无疑是三国历史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心志高远,却又野心勃勃;他知人善任,却又诡诈多疑;他英明果敢,却又心狠手辣;他的一生文治武功,身后却又是谤满天下。他是治世能臣,抑或是乱世奸雄?也许我们可以从他发迹的历史说起……

尴尬的出身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曹嵩官至太尉,更传说其祖上是西汉的开国元勋曹参,可谓名门之后。然而实际上,曹操有据可查的真实出身却与此大相径庭——其父曹嵩实际上是宦官的养子。汉桓帝时,宦官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为了传宗接代,便收了在宫里当差的曹嵩为嗣(至于曹嵩的来历则一直是个谜,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只能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可见并非真的系出名门)。曹腾死后,爵位由曹嵩继承,而曹操在名义上也就成了宦官的“孙子”。在东汉末年,宦官不仅被看做不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且他们往往是社会的毒瘤,祸害一方,因此深受百姓的痛恨。所以曹操这一尴尬的出身,在其后来的日子里屡屡成了他的对手诟病的一大口实。

但是,曹操毕竟贵为太尉之子,身份显赫,生活优越。年少时的曹操过着典型纨绔子弟的生活,喜好玩弄飞鹰走狗,行为放荡不羁,整日不务正业。然而,他却有着超越其年龄的智慧和权术。相传,曹操的叔父由于看不惯曹操整日游手好闲,多次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对此事很是反感,一次路上碰到叔父,曹操佯装口歪眼斜的中风模样,吓得叔父连忙跑回去向曹嵩报告。曹嵩得知后非常惊愕,赶忙招曹操前来,却发现儿子面貌如故,毫无异常。曹嵩很纳闷,就问曹操:“你叔父说你中风,难道病已经好了么?”曹操却颇有意味地回答道:“我本没有中风,只是得不到叔父的喜爱,因此被冤枉罢了。”自此,曹嵩便对曹操叔父的话起了疑心,再不相信了。曹操像曹操(155~220),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死于220年,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由于曹操放荡不羁、不修品行,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只有太尉桥玄和南阳名士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将来必成大器。何颙曾对曹操讲:“天下将乱,只有命世之才才能拯救时运,能够做到这点的,就是你啊!”曹操还曾向当时以善于识人而闻名天下的许子将询问对自己的看法,许子将笑而不答。曹操一再追问,许子将回答说:“你将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发出了会心的大笑。

崭露头角

由于是官宦子弟,曹操的入仕很是顺利。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荐孝廉,进入京都洛阳做了郎官,后来又升为洛阳北部尉。就任伊始,曹操就显现出出众的个人才能和过人的胆识。洛阳贵为京都,曹操所辖地区达官显贵众多,他们依仗权势,时有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曹操一到任便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他命人制作五色的大棒数十根,悬挂在衙门的两侧,凡是有触犯禁令的人,不论贵贱,一律乱棒打死。当时,汉灵帝的宠臣蹇硕的叔父触犯了禁令,曹操不避权贵,当即按律处死了他。曹操的铁面无私和雷厉风行令京师震怖,一时间,奸邪之人无不收敛行径,不敢冒犯。朝中一些惯常为非作歹的宠臣对曹操的存在很是担忧,却又无法对他下手,于是干脆一同推举曹操为顿丘令,把他调出了京城。曹操做了顿丘令没多久,就因亲戚犯法而被连坐免官。因他家室显赫,又知晓古学,不久又被朝廷启用,做了议郎。当时,正值汉末“党锢之祸”,大批有良知的士人被陷害入狱,朝政被奸邪小人把持。曹操屡次上书,痛陈时弊,然而始终不被汉灵帝所重视。曹操看出汉室将亡,不可匡扶,于是自此不再献言。

汉灵帝光和末年,灾难深重的百姓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全国上下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被朝廷授予骑都尉之职,奉命率兵进讨颍川起义军。曹操骁勇善战,立下战功,被晋升为济南相。曹操的管辖区域有十几个县,县里的官员大都阿谀奉承、攀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到任后当即撤免了其中八成的官员。他还下令禁止了民间奢侈的祭祀,追捕在逃的罪犯,严厉打击权贵作恶。在他的管理下,辖区政教畅行,社会清平。

做了一段时间济南相后,由于政绩卓著,曹操被朝廷任命为东郡太守。当时的朝政险恶,权贵横行,曹操担心自己的作为会招来祸事,于是称病辞官,在城外盖起小屋,整日读书打猎,聊以自遣。

兴义兵,讨董卓

时至汉灵帝末期,国家西部边陲发生了边章、韩遂的叛乱,叛军十余万人,声势浩大,天下为之骚动。大将军何进主政,朝廷在西园组织了一支新军,设置了西园禁军校尉八人,史称“西园八校尉”,曹操被再次征辟,担任其中的典军校尉一职。

不久,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拥立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为帝,私下密谋诛杀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并召集远在西凉的军阀董卓进京协助。消息传到曹操的耳中,他却笑着说:“阉党为祸,古已有之,只要将其中的元凶惩治就可以了,何必招来外地的军阀?想要将他们(阉党)一网打尽,此事必将泄露,我将能看到他(何进)的败亡了。”事情果然不出曹操所料,没等董卓到达,何进的计划就已败露。一场“十常侍之变”,何进惨死于“十常侍”的乱刀之下。

董卓进京后,废帝立新,开始了其荒淫暴虐的统治,搞得京城大乱。为笼络人心,董卓表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想将他招为自己的心腹。曹操看出董卓无道,终将覆败,于是他改名换姓,连夜逃出了京城。董卓大怒,悬赏严令各地捉拿曹操。曹操逃到中牟,遭到当地亭长的怀疑,被抓到县衙。负责看管他的功曹(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认得曹操,敬佩他的义举,于是私自将他释放。曹操几经辗转逃回陈留,他散尽家财,募集义兵五千余人,意图讨伐董卓。东汉·铜辇车

在曹操等人的倡议和联络下,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以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等人为首的十几路诸侯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为联军的盟主,曹操被推为奋武将军。董卓得知诸侯兵起,连忙将汉献帝西迁长安,而自己屯兵洛阳,并放火焚烧了洛阳的宫室。诸侯的各路义兵虽多,但皆惧怕董卓的强大,且各怀异志,所以都按兵不动。曹操劝说各路诸侯说:“我等举义兵除暴乱,兵马已经汇集,各位还犹豫什么?董卓虽强,可如今他焚烧宫室,挟持天子,海内为之震动,人心不知所归,这正是老天灭亡他的时候!我们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机不可失啊!”然而各路诸侯仍旧没有进兵之意。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石

曹操见劝告没有效果,便独自率领一军前去讨伐,途中遭遇到董卓部将徐荣的军队。徐荣军队人多势众,曹操虽奋力拼杀,然寡不敌众,士卒死伤惨重。曹操自己在奋战中被流矢射伤,战马也受伤动弹不得,多亏从弟曹洪拼死相救,将自己的战马让与曹操,才令曹操侥幸得脱。

九死一生的曹操回到大营,各路诸侯依旧整日置酒高会。曹操斥责他们不思进取,并痛陈心声说:“如果袁绍将军能率军兵临孟津,其他各路诸侯守住成皋、敖仓等处隘口,凭险制敌;袁术将军率军攻打丹、析两处,攻入武关,以此震慑三辅之地;那么我们各路军马只需高做壁垒,不必出战,以此表明天下的形势,就可以以顺诛逆,大事可成。可如今我们以义兵的名义出征,却迟迟畏敌不进,这将丧失天下对我们的期望,我为各位感到耻辱!”各路诸侯虽同意曹操的方略,但由于各打各的算盘,曹操的方略也就没能被实行。

曹操感到心灰意冷,兼之自己的兵马所剩无几,便转而前往扬州等地募兵。扬州刺史陈温和丹杨太守周昕慷慨地支援了困境中的曹操,拨给了他四千人马。然而好景不长,这批新兵不久便发生了叛乱。叛兵趁夜袭击曹操的大帐,曹操持剑斩杀数十人,叛兵见状四散而逃。此次叛乱后,曹操带着仅剩千余人的部队,进屯河内。

曹操据兖州

曹操离开后,无意进兵而又各怀异志的各路诸侯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火并,义军联盟自行瓦解。兖州刺史刘岱出兵击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并上书朝廷表荐王肱为新的东郡太守。汉献帝初平二年(191),聚集在黑山的十余万兵马在首领于毒、眭固等人的带领下进攻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力抵御,便邀曹操引兵救援。曹操率军击敌于濮阳,大破敌军,解了东郡之围,袁绍因此上书朝廷表荐曹操接替东郡太守之职。东汉·鎏金铜麒麟麒麟举首、竖耳、挺胸、卷尾,作静立之姿,神态安然悠闲。通体鎏金。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趁兖州兵力空虚之际,起义军上百万之众攻入兖州,连克郡县,所向披靡。兖州刺史刘岱想率军迎击,遭到济北相鲍信的劝阻,鲍信认为敌军人多气盛,不宜正面交锋,应先固守城池,以待战机。刘岱不听,出兵与敌交手,果然被敌所杀。

刘岱被杀使得曹操有了入主兖州的机会。他的谋士陈宫对他说:“兖州如今无主,我请求前往那里,为明公游说。如果能得到兖州,这将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曹操闻之大喜,旋即派遣陈宫前往兖州。陈宫对兖州的官吏们说:“如今天下分裂而兖州无主,曹东郡(曹操为东郡太守)是当今的命世之才,如果迎他来做州牧,必定能令百姓安宁。”济北相鲍信等人此时正为兖州之围发愁,也同意陈宫的说法,于是赶忙前往东郡邀请曹操接任兖州牧,并出兵救援。就这样,曹操与鲍信合兵一处,前往兖州御敌。

曹操与鲍信的军队在寿张与敌军展开厮杀。青州黄巾军久经战阵,又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因此战斗力很强;而曹操的部队新兵多老兵少,军队战法并不熟练。初次交锋,曹操的军队便败下阵来,死了几百人不说,军队中还产生了畏敌心理。曹操亲披铠甲,巡视将士,明确赏罚,激励军队的士气;同时,他采纳鲍信的建议,针对黄巾军没有后勤辎重、补给全靠劫掠而得的特点,布下埋伏,采用奇袭战术,昼夜会战,使敌军无所抄掠,以此断绝敌人的补给。这一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战斗仍然进行得非常惨烈,在双方的殊死拼杀中,济北相鲍信力战而亡,连尸首都没有找到,而曹操也只是勉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折损也很惨重。曹操命工匠用木头雕刻了鲍信的尸身,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哭祭。曹操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凝聚了军心,得胜的曹操再接再厉,率军继续追击,每战必克,溃败的青州黄巾军走投无路,悉数向曹操请降。于是,曹操得到了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姓百万余口,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经此一战,曹操拥有了他日后成就霸业最重要的根据地——兖州。兖州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与此同时,曹操还拥有了一支足以成就霸业的军队——他将投降青州黄巾军中的精锐部队进行整编,组成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号称“青州兵”。这支“青州兵”采用父子相继的方式,世代为兵,保持了很高的作战水平和极高的忠诚度,之后数十年间一直是曹操军中当之无愧的王牌。自此之后,曹操开始了他统一北方的雄壮进程。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躲避董卓征召、逃归乡里的途中,有一段著名的情节,那就是他因多疑而错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正史中,对此事的记载并不相同。据《魏书》记载,曹操逃亡过程中路过故人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和家中的宾客意图抢劫曹操的马匹财物,被曹操亲手杀死其中数人;而据《世语》的记载,则为吕伯奢的家人为曹操准备宴席,曹操因怀疑他们要谋害自己,于是亲手杀死其家中八人,趁夜逃去;最后,根据孙盛的《杂记》记载,曹操听到吕伯奢家食器的声响,以为是谋害自己,于是便趁夜杀死了他全家。事后曹操感到很悲怆,便说出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然后扬长而去。

可见,这一情节的出现是在历史真相的传递过程中经过逐渐演变而来的。而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最终演化为一句概括曹操形象的经典台词:“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胡笳一曲唱文姬

如果说三国的历史是一部男人的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并不为过。然而在这之中,却有一位女性,以其超凡绝伦的资质和曲折感人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她聪慧好学,满腹经纶,却命运悲苦,颠沛流离,最终,她为世人留下了两段永载史册的诗篇。她,就是一代才女蔡文姬。

名门才姝

蔡文姬,中国古代著名女诗人、女文学家,本名蔡琰,字昭姬,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因避讳晋文帝司马昭之名,改为文姬。她生在东汉末年一户达官显贵之家,他的父亲,就是当时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

蔡文姬的家族世代为官,“六世祖勋”,身份显赫,家学渊博。其父蔡邕少年博学,以孝悌闻名乡里,善辞赋、书法、算数、天文,尤其精通音律。蔡邕为人正直有气节,汉桓帝时,当权的宦官中常侍徐璜、左等“五侯”听说蔡邕善弹琴,便唆使汉桓帝征召蔡邕进京献艺。蔡邕不齿为昏乱的朝廷出力,在行进半途称病返乡,隐居不仕。

汉灵帝时期,蔡邕被辟为司徒乔玄的掾属,乔玄非常欣赏蔡邕的才学,便命他去校刊典籍。蔡邕认为典籍年代久远,文字谬误颇多,便奏请皇帝修订《五经》文字。请求被允后,他将校订的典籍书写在石碑上,由匠人刻制,立于太学门前。由于蔡邕书法出众,前来拓碑临摹的人将道路都堵塞了。虎父无犬子,出身名门的蔡文姬自小就继承了父亲的许多优点。她年纪轻轻便博学古今,才思敏捷,善于论辩;同他的父亲一样,她也极为精通音律。相传,年少的蔡文姬隔着屋子听父亲弹琴,竟能精确地分辨出父亲弹断了哪一根琴弦。于是,蔡文姬很小就名闻朝野,很多王公大臣都知道她的才名。

文姬归汉“自古红颜多薄命”,才情绝伦的蔡文姬也没能逃出这宿命般的际遇。

蔡文姬的第一段婚姻是嫁给了河东的世族子弟卫仲道。这原本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因卫仲道的英年早逝而过早地凋谢了。由于结婚时间不长,蔡文姬并没有为卫家生下子嗣。

正当芳龄却守了寡,这本已是蔡文姬的不幸,不过,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西逃长安。侥幸得存的董卓变本加厉地祸乱朝政,他几次试图采取僭越的行为,都被时任左中郎将的蔡邕巧言劝阻,而皇帝的威严也因此得以部分保全。然而,当董卓被诛的消息传至朝堂,平日随性的蔡邕却不经意间感叹了一声。也正是这一声,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他被以董卓同党之名打入死牢,虽有满朝文武为其求情,但最终还是冤死狱中。

父亲的死对年轻的蔡文姬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汉献帝兴平年间,北方的少数民族利用中原混乱之际进犯劫掠,失去父亲庇护的蔡文姬不幸落入胡骑之手,被掠至匈奴,赐配给了南匈奴左贤王为妻。而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北征乌丸等少数民族,统一北方。曹操与蔡邕曾是故交,很同情蔡家的遭遇,便遣使匈奴,以金璧赎回蔡文姬。此时,蔡文姬已是两个匈奴小王子的母亲,回乡就意味着母子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永难相见。残酷的抉择将蔡文姬又一次推入了痛苦的深渊。

她,选择了回乡。《胡笳十八拍》

回乡之后,曹操为蔡文姬又择了一门婚事,夫君是她的同乡,曹操帐下的屯田都尉董祀。已经历经三次婚姻的蔡文姬此时已是饱尝了人世间的苦难,然而命运仍不肯放过她。

结婚不久,蔡文姬的夫君董祀因为犯法下狱,按律当死。蔡文姬再也经不住如此打击,决定亲自向曹操求情。此时正值寒冬,曹操宴请远近名士,蔡文姬赤脚散发而来,向曹操叩头请罪,声辞凄苦,令人动容。曹操被她感动,于是下令赦免了董祀。蔡文姬以其努力挽回了自己最后的幸福。蔡文姬一生曲折,深刻的人生体会令其更加洞彻世间冷暖。她将这些情感谱写成篇,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南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此作绘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战乱时被匈奴人掠走,后为曹操派使节接回的故事。画家描绘了这样一个情节:塞外的土坡沙丘之间,左贤王与蔡文姬端坐于毯上,汉使相向而坐,双方的随从侍于周围,车马都已准备完毕,等待踏上返回中原的征程。左贤王在双手托盘送到身体一侧接酒的同时,双眸仍注视着蔡文姬,神态凝重。蔡文姬身后站立着她的两个孩子。

孙坚父子霸江东

当中原地区在诸侯混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时候,江东一带却悄然崛起了一支新的势力,孙坚及其子孙策闯荡江东,艰苦创业,几经起伏,最终打出了一片广袤的疆土,为其后东吴的霸业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少年英雄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春秋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自幼相貌奇伟,勇略过人,性情豪爽豁达,自成法度。孙坚最初只是一名小小的县吏,他十七岁那年,随同父亲一道乘船前往钱塘,途中遇到一伙海盗正在江岸上分赃。来往的船只都因惧怕而不敢靠近,孙坚却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让我前去讨伐。”孙坚的父亲认为这是儿子在说胡话,孙坚却提刀跨到岸上,边走边用手煞有介事地指来指去,做出像是在指挥包围海盗的样子。海盗远远望见,以为是官兵前来抓捕,纷纷丢下财物狼狈逃窜。孙坚追上前去,手起刀落,斩杀一名海盗而回,其父大惊。自此之后,孙坚扬名乡里,不久就被提拔为郡府的代理都尉。

汉灵帝熹平元年(172),会稽的匪徒许昌在句章作乱,自称阳明皇帝,煽动周边诸县造反,一时贼兵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府司马的名义招募兵勇,得千余人,并率领他们与州郡兵马一同讨灭了贼兵。因作战有功,孙坚被表举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孙坚历任三县长官,皆政绩卓著,得到官民的拥戴,县内不论老人还是少年,拜访他的常有数百人之多。孙坚对他们的接待供养,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弟一般。孙坚像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期名将,孙策、孙权之父,军事家孙武的后人。

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和中郎将朱领兵征讨,朱久闻孙坚之名,便保举他为佐军司马一同前往。孙坚原先管辖郡县的很多青壮年都愿跟随他,于是孙坚将他们整编,又招募了一些商旅和精壮的兵勇,组成了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孙坚率领着这支军队与朱合力攻讨,所向无前,连破汝南、颍川两路黄巾军,将敌人逼入宛城。在攻城中,孙坚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头,引导后面的大军一拥而上,一举攻克了宛城。朱将孙坚英勇的事迹奏报给了朝廷,朝廷晋升孙坚为别部司马,后又封乌程侯。

讨贼护国第一功

汉灵帝驾崩后,董卓入朝,祸乱天下。各路诸侯并起义兵,讨伐国贼,孙坚当仁不让,响应天下公意,起兵进攻董卓。一路之中,孙坚依次将路经地区曾与自己有仇的荆州刺史王和南阳太守张咨擒杀,各郡长官无不震颤,对孙坚的需求有求必应。

孙坚率兵万余人进驻鲁阳城,与袁术合兵一处,袁术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及至出兵之时,孙坚派人去后方催办粮草,正当他在城外为催粮官送行之际,却遭遇到董卓派来的万余骑兵。当时情况十分凶险,孙坚身边没有多少人马,而董卓骑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视野之中。正当身边诸将慌乱无措之时,孙坚却沉稳自若,继续与旁人喝酒谈笑,并命令部下稳住阵脚,不得妄动。不久,敌人赶来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这才缓缓起身,有条不紊地率众退回城内。身边的人都不明白孙坚为何如此,孙坚解释道:“我之所以没有看到敌兵就立即起身,是担心在慌乱中大家互相踩踏,结果反而入不了城。”众人都很佩服他的韬略与沉着。

紧接着,孙坚将军队转移至战略要地驻扎,遭到董卓大军的包围攻击。孙坚常戴着一顶红色的毛织头巾,十分显眼,突围不得,大将祖茂将他的头巾带到自己头上,吸引敌兵追赶,孙坚这才侥幸得脱,带着数十骑兵突围而出。战败的孙坚并未放弃,他收敛残兵,重新卒合,重又与董卓的军队大战于阳人(今河南汝州西),这次大破敌军,斩杀了敌军大将华雄。

孙坚的勇猛令董卓心惊胆战,于是派遣将军李去和孙坚说亲,希望与孙坚结为亲家,并许诺给孙坚的子弟们高官厚禄。孙坚愤怒地喝骂使者:“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日我不夷灭他的三族,砍下他的头以示天下,我死不瞑目!岂能与他和亲?”他赶走来使,进兵大谷,直逼九十里外的洛阳。董卓震怖,立即裹挟汉献帝逃亡长安,随即放火焚烧了洛阳。孙坚收复洛阳,率兵修整了烧毁的宫殿和陵寝,填埋了被董卓盗挖的坟墓,整肃秩序,安抚民心。安定一切之后,他率兵退出洛阳,返回鲁阳。

在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之中,以孙坚和曹操为国除奸的意愿最为强烈,行动也更为积极,其中以孙坚的战果最为显赫,功劳也最为巨大,这与其他诸侯的迟疑不进、置酒高会相比,更显出孙坚的忠义之心,无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由衷赞美:“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

孙坚之死

虽然在孙坚的英勇拼杀下,讨伐董卓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各路诸侯心怀二志,不思进取,各路联军最终在一片内讧中滑稽收场。袁绍为扩大势力,另立亲信周昂为豫州刺史,命其带兵袭取豫州,妄图顶替孙坚。孙坚无奈,只得率军前往迎击。临行之前,孙坚仰天长叹:“同举义兵,为救社稷,逆贼即将被击败,各家却如此自相争斗起来,我该与谁戮力同心呢!”说罢,热泪纵横。“冒名顶替”的周昂毕竟不是孙坚的对手,孙坚轻而易举便将其赶出了豫州。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袁术坐拥南阳,觊觎荆州刺史刘表的领地,便邀请孙坚与其合兵,进击荆州。刘表派遣大将黄祖迎击孙坚于樊城、邓县两地之间。孙坚率军击破黄祖部队,一路追击敌人渡过汉水,继而包围了襄阳城。刘表命人关闭城门,深夜派黄祖潜出城外,搬兵来救。正当黄祖带领救兵将要回援之时,孙坚亲率部队迎击黄祖,再次将其击败。兵败的黄祖逃窜入岘山,孙坚想乘胜追击,便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结果不幸被黄祖的士兵在密林中用暗箭射死,享年三十七岁。

自古英雄多扼腕,孙坚正当壮年,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无比惋惜。孙坚死后,军中无主,他的侄子孙贲只得将孙坚的部队归附了袁术,袁术表荐孙贲继任了豫州刺史。

子承父志的孙策

孙坚惨死,兵马归人,但孙坚一统江东的夙愿并未因此搁浅。孙坚生有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皆为人中之杰,其中,长子孙策最有父亲遗风。

孙策,字伯符。他相貌英俊,喜欢谈笑,性情阔达,善于用人,与他相识的人,无不为他尽心卖命。孙策早年跟随父亲征战,结交了周瑜等一干豪杰,与很多士大夫相友善,江淮地区的人都非常欣赏他。

孙坚死后,孙策依附了袁术。袁术对这个少年极为赏识,他常叹息说:“要是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也无憾啊!”他还将孙坚原来的部下悉数归还了孙策,并授予孙策怀义校尉之职。

孙策在袁术帐下尽心效命,为袁术立了不少战功,然而袁术毕竟是个反复小人,多次出尔反尔,失信于孙策。袁术先是许给孙策九江太守之职,但结果却改用了自己的亲信陈纪;尔后他又令孙策去征讨庐江太守陆康,许诺攻克之后,便把庐江赏给孙策,然而他却将孙策攻下的庐江赏赐给了自己的故吏刘勋。孙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他想起父亲未竟的夙愿和自己无望的前景,下定了离开袁术的决心。三国·位至三公铜镜

当时,袁术与扬州刺史刘繇有矛盾,刘繇原本控制的寿春地区被袁术夺取,刘繇只得将治所搬到曲阿。而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就在曲阿附近的丹阳任职,刘繇顾忌到他们都是袁术任命的官员,于是就强行驱逐了他们。袁术派兵与刘繇交战,仗打了多年也没能分出胜败。孙策发觉这是一个机会,便向袁术请求说:“我家昔日对江东百姓多有恩惠,如今我愿率兵攻打横江,横江攻克后,我预计可以在当地招募三万的军队,以此来辅佐您匡扶汉室的大业。”袁术早知孙策对自己的不满,但他认为江东一带有几家实力很强的诸侯,孙策去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发展,于是便应允了他。袁术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代行殄寇将军,兵马却只拨给他寥寥千余人,十几匹马,但是愿跟随孙策而去的宾客就达数百人之多。

创霸业,定江东

脱离了袁术的控制,孙策开始了自己的江东称霸。由于部队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等到行进至历阳,他已经有五六千的人马。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听闻孙策前来,便带兵前去迎接。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进击,攻克横江、当利等地,所向披靡,无人可挡。之后,孙策率军转战秣陵。秣陵守将薛礼与下邳相笮融共推刘繇为盟主,三方军马各守险要,阻拦孙策。孙策果断调整战术,依次击破了他们。在攻击笮融的战斗中,孙策不幸被飞来的乱箭射中大腿,负伤落马。有人对笮融说:“孙策已经死了。”笮融大喜,派遣部队进攻孙策营地。孙策派数百骑兵诱敌深入,假装败退,将敌人引到埋伏圈中,然后伏兵尽出,大败敌军。孙策率军追击至笮融的营地,他命部将们高喊:“孙郎如何?”敌人被吓得心惊胆丧,连夜遁逃而去。孙策趁势连下海陵、江乘等数县,声威大震。孙策的军队军纪严整,与百姓秋毫不犯,江东百姓对他们甚为欢迎,夹道犒劳将士。孙策一路追击刘繇,沿途各郡郡守都闻风弃城而逃,不敢与孙策交锋,孙策的军势也越发壮大。刘繇抵挡不住孙策,放弃丹徒西逃,孙策于是东进夺取吴郡。建安元年(196)八月,孙策率兵进逼会稽。他采用叔父孙静的建议,声东击西,一面趁夜用火把迷惑敌人的注意力,一面分出兵马从侧面袭击。会稽太守王朗的军队中计大乱,孙策长驱直入,斩杀王朗大将周昕。王朗败溃,投降了孙策。东汉·陶船这件陶船船首有碇,用于船只的停泊。船后有舵,舵杆通过舵室固定在尾部。它不同于近代的舵,还保留着由梢演变而来的迹象,但比梢短,比一般河船的舵则长些。舵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上的重要发明,这是现知最早之例。陶船上塑有六个人物,分立各处作操作状。如按陶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真船可长达14米~15米,载量约有“五百斛以上”。此外甲板上还布置有六组矛和盾,说明这是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的模型。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袁术僭号称帝,随即遭到天下的一致声讨。孙策去信责骂袁术并与其绝交,曹操表荐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袁术死后,他属下的长史杨弘、大将张勋想率领兵马投降孙策,却被庐江太守刘勋中途拦截,悉数收编了这批兵马。孙策闻之,先假意与刘勋结为同盟,并劝刘勋攻取豫章。而后,他趁刘勋兵马出发之际,从背后袭取了庐江。失去“老巢”的刘勋部队军心溃散,尽皆投降了孙策,只有刘勋带着属下几百人逃奔曹操而去。紧接着,孙策进兵豫章郡,豫章之主华歆知道不是孙策的对手,于是开城投降。

孙策还先后击破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等各路势力,廓清了江东。至此,孙策完成了吞并江东的宏愿,拥有了吴郡、会稽、庐江、丹阳、豫章、庐陵六郡的广大土地,即今天苏南、浙北及皖南部分地区以及江西赣东北一带,而此时,他年仅二十五岁。

孙策遇刺

然而,世事竟是如此弄人,正当年轻的孙策完成一统江东的大业,本该问鼎中原之际,不幸再一次降临到孙家。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鏖兵,孙策见中原空虚,便计划暗中筹备兵马袭取许都,迎取汉献帝。然而,就在计划即将实现的时候,一次突如其来的行刺却改变了一切。孙策先前在征讨中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许贡为人亲善,他的门客立誓为其报仇。一日,孙策一个人骑马出巡,游至江边,早在那里埋伏好的刺客突然跳出行刺,孙策猝不及防,被刺客用箭射中面颊。

刺客很快被赶来的卫士杀死,但由于伤势太重,孙策自知不久于人世。他招来弟弟孙权,将印绶挂在孙权胸前,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率领江东之众,决胜于两军阵前,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能,以保全江东,我不如你。”随即,孙策又叫来张昭等谋臣和将领,指着孙权对他们说:“中原正是混乱之时,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坐观天下的成败。请你们尽心辅佐我的弟弟!”托付完后事,孙策在当晚去世,享年二十六岁。

孙坚和孙策父子都是在事业的顶峰横遭不幸,令人慨叹。然而,他们的功业却缔造了日后东吴三分天下的基础,深远地影响了三国的历史。

孙策怒杀于吉

孙策之死令人惋惜,除了行刺的偶然因素外,孙策轻佻暴躁、好刑滥杀的缺点也是他惹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孙策怒杀于吉就是著名一例。

东汉末年,江东有一位道士名叫于吉,相传他能够用咒符医治疾病,因此甚得百姓的崇拜。一次孙策登城瞭望,看到街上有很多信徒围着于吉,连自己的宾客都跑去迎接他,心中非常愤怒,心想:“难道我还不如于吉吗?”于是,他下令将于吉下狱。很多大臣都赶来为于吉求情,认为于吉罪不至死。这令孙策更加愤怒,他命令处死于吉,并将于吉的头悬起来示众。

孙策怒杀于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威望。更有传说,孙策之死,也是妄杀于吉导致的报应。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各自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加之朝廷昏暗,皇权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终于导致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发迹史”,体现着那个动乱年代的多元趋势。

土地兼并,豪强崛起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和整个社会矛盾的加剧。

土地兼并,是指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势和经济上的优势,吞并农民的土地,而农民则沦落到少地甚至无地的境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土地资源再分配的必然趋势。

土地兼并有两大恶果:一是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失去土地的农民衣食无着,而地主却坐拥良田万顷。二是加剧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对于国家的税收有着不利的影响,地主往往倚仗权势瞒报漏报土地,从而躲避应缴的土地税,而失地的农民则沦为流民,四处逃避政府的人头税。同时,严重的社会矛盾也造成了国家的极度不稳定。东汉·错银牛灯灯高46厘米、长31.5厘米,江苏邗江甘泉出土。灯座造型是一头体态雄健的牛。背托灯盘,盘旁有柄,可以转动,牛体为空腔。这盏灯可以通过灯罩将燃烧后的烟气灰炱经弧曲的长管,吸入牛头而容纳在牛的体腔内,以保持室内清洁。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一般都明令禁止土地兼并,然而到了东汉王朝的末年,朝政昏暗,皇权无力,对地方的监管不力,土地兼并就变得越发严重。加之旱涝灾害和疾病的肆虐,使得本已穷困的农民再无生路,只得揭竿而起,发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情形便是如此。

而时代的动荡也使得坐拥大片土地的地主逐渐崛起。他们起初凭借自身的财力组织起自己的武装保卫自家土地,继而发展到拥有了私人军队,成为称霸一方的豪强,实行武装割据。东汉末年,诸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依靠自身财力或他人资助,招募乡人,组织起自己的武装起家。而此时的中央政府暗弱,对此也无能为力。

地方豪强地主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成士族与庶族两大阵营,士族地主是地主集团中的“高级分子”,拥有更大的权势和更多的土地,也享有更高的名望,他们逐渐垄断了政府的高层,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有的士族地主政治。

刺史改州牧

如果说东汉末年严重的土地兼并是制造地方豪强的温床,那么汉灵帝时期将刺史改州牧的官制改革,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引线。

刺史制度源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汉的政府管理分为中央、郡、县三级,在此之外,汉武帝又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设置一名刺史。所谓刺史,职能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纪委书记,负责“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也就是监察该州所属郡国的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刺史属于中央官僚,但品级较低,只是食禄六百石的官职,而监察的对象则大都是两千石的高官。依汉武帝之意,是用低级官监察高级官,以此达到制衡的目的。

制度本身的设计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逐渐走了样。由于刺史拥有向皇帝直接劾奏的大权,久而久之,刺史的实权越来越大,除了监察官吏,还可以选拔官员,甚至有些直接参与到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之中。到了东汉年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为了架空朝廷中三公的权力,于是赋予刺史更多的控制地方的权力,改之前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属吏代行,不复自往,这极大提升了刺史的地位。他还常让刺史染指兵权,领兵作战;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过问,可以直达圣听;等等。经此一番变动,刺史的权限被很大程度地放大了,连郡守、县令对之都颇为忌惮,甚至还出现了郡守因畏惧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

然而历经诸多变动,刺史在名义上终归有亏,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但到了东汉末年灵帝在位时期,这一局面也被打破了。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出于一己私心,向昏庸的汉灵帝建言,说当今四方多事,原因就在于刺史权力太小。于是糊涂的汉灵帝下令,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而州“牧”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掌管一方政务的名正言顺的官员。于是,刺史也即州牧正式成为了地方的官员,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了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刺史改州牧的原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自主性,使其有足够的实力协助镇压农民起义。但拥有领兵治民之权的州牧,趁着汉末大乱,轻而易举地成为名正言顺的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战乱中甚至经常有人自封州牧和刺史。东汉的末日也因刺史改州牧而提前到来。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在上述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东汉末年展现出的就是后人所看到的群雄并起的混乱局面。当时的天下共分为十三个州,分别是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而几乎每个州都有豪强诸侯割据。各路诸侯间相互无岁不战,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除去人们耳熟能详的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以及后起的刘备等人外,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诸侯,他们虽然最终为他人所并,但曾经实力强大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影响。而其中一些诸侯的发迹过程,更是能体现出乱世之中所呈现的发展的不同模式。《聘庞图》(局部)绢本设色,纵163.8厘米,横92.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倪端绘。描绘三国时,荆州刺史刘表亲至山林聘请隐士庞德公的故事。此局部绘刘表侍从在院外恭候的情景。

首先是荆州牧刘表,他是典型的受惠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诸侯。刘表,字景升,他出身名门,姿貌俊美儒雅,年少就已闻名于世,与其他七位贤才并称“八俊”。刘表先是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官,而后出京赴任荆州刺史。刺史改州牧后,刘表成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有了荆州一州的军政大权。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重,对内招诱有方,万里肃清,群民悦服,还开经立学,鼓励文化,爱民养士;对外则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拥兵十余万,称霸荆州。乱世之中,他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刘表为人多疑,好猜忌,空谈而无大志,又宠信奸佞。他死后,属下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其幼子刘琮继位。曹操南征,刘琮举州以降,荆州覆灭。

与刘表类似的还有益州刘焉、刘璋父子,不过他们的情况又有不同。刘焉,字君郎,与刘表的仕进路线不同,刘焉身为汉室宗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历任冀州刺史、南阳太守等要职,最终官至太常,位高权重。然而他虽为皇亲,却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他首先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后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刘焉进入益州后,如鱼得水,一方面打击当地势力,巩固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则公然断绝了益州与中央的联系,做上了益州的土皇帝。刘焉最终死于任上,由其子刘璋继承爵位。然而由于父子二人的昏庸无能,益州最终在刘备的大军面前臣服。

除了凭借刺史改州牧政策由地方长官变身成为地方诸侯这一条路以外,领兵的武将作乱割据一方也是东汉末年群雄来源的一大途径,其中以凉州的韩遂、马腾最为有名。韩遂与马腾原本俱为东汉的西凉边将,当地知名。汉灵帝年间,西凉的羌、胡等少数民族在首领北宫伯玉、李文侯的带领下,背叛东汉朝廷,起兵造反。他们劫持了韩遂等人,推举他们为叛军的首领,韩遂等人于是反叛了朝廷,率领十余万叛军,成了割据关中的强大诸侯。朝廷屡次派人征讨,均被他们击败,一时声名大噪。但后来由于内部失和,终被曹操离间击败。

在这些由统治阶级内部生发出的割据形式之外,乱世还为民间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条件。由于生灵涂炭,民间出现了很多以宗教形式为载体的武装集团,例如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另外,还有一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割据力量,那就是张鲁在汉中地区领导的五斗米教众。东汉·鎏金神兽砚盒砚盒高9.3厘米、长24.9厘米,江苏徐州出土。神兽呈伏卧姿态,兽首上颚以上和背部为盒盖,兽首下颚腹部和四肢为盒体。神兽头生一双长角,肩后生双翼,张口露齿,造型威猛。通体鎏金,并镶嵌多颗宝石,华美异常。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下恶贼董卓被除,但汉室并未因此得到拯救。董卓的部将李、郭汜继续拥兵作乱,司徒王允遇害,天子沦落蒙尘。就在各方诸侯视皇威如同无物之时,曹操独具慧眼,率兵迎奉汉献帝,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曹操也就此拥有了借重权威、发号施令的正统名义,声势更加壮大起来。

李、郭汜乱长安

逆贼董卓被诛杀后,朝野一片欢腾,人们都期盼着太平的日子能如愿到来,但事情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董卓生前将自己的亲随授以兵权,驻扎在京畿周边。董卓死后,如何处置这些残党的军队,就成为朝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朝臣主张采用赦免的办法,先稳定住来之不易的局面,连一向恃勇逞强的吕布都建议宽大处理——毕竟很多人跟随董卓也是迫不得已。但拥有此事决定权的司徒王允却不这么看。

除掉董卓后,王允以讨贼护国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扬,而志得意满的他也渐渐飘飘然起来,日益居功自傲。他逐渐失去了对待同僚的谦逊,连对他除去董卓帮助最大的吕布,也只是以匹夫看待,再无尊敬。在如何处置董卓残部的问题上,王允糊涂而执拗,听不得他人的意见。他认为,董卓的残部虽然无罪,但如果真的赦免了他们,又会使他们对朝廷产生猜忌,所以不如惩罚他们。在如何处置凉州兵(董卓部队的主要构成)的问题上,有的人建议更换凉州兵的主帅,暂时让他们驻扎在原地,稳住军心,而后慢慢处置。但王允却执意要引讨伐董卓的诸侯义兵进京,解除凉州兵的武装。朝臣们都担心如此一来反而会将穷途末路的凉州兵逼急造反,但王允却满不在乎。《三国演义》插图:犯长安李听贾诩东汉末,董卓死后,其部下李的手下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

朝臣们的担心果然得到了应验。在朝廷宣布了对凉州兵强硬的处置计划后,解除凉州兵武装的消息逐渐被讹传为“朝廷要杀掉所有凉州人”的恐怖讯息。董卓旧部的将军李和郭汜等人本来见大势已去,想各自逃散,却听说朝廷正在筹划将凉州人赶尽杀绝,这让身为凉州人的他们感到自身难保,不知如何是好。李军中的谋士贾诩向李献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代守,收拾残兵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走投无路的李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一路收敛董卓残部,等到达长安,已有了十余万兵马。于是,李、郭汜连同董卓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包围了汉献帝所在的长安城。东汉·君车骑出行图(局部)

王允慷慨赴国难

此时的长安城内刚刚经历了除掉董卓的政治变故,朝廷可掌握的兵力有限,城防也很脆弱,在李、郭汜等人的轮番进攻下,仅十日便告失守。吕布率领朝廷的军队在城内继续与敌人厮杀,但终究寡不敌众,败出城去。临走之前,吕布劝王允一起逃走,王允对他说:“若是先皇们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全国家,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不能,那么我愿以死报效朝廷。皇帝年岁还小,只能依靠我来辅佐他,大难当前叫我舍他而去,我怎么忍心。拜托你出城后,替我重谢各路诸侯,替我嘱托他们,要以国家为念。”说完,王允送走吕布,紧闭了皇宫的大门。

攻入长安的李、郭汜纵兵为乱,四处烧杀劫掠,对参与诛杀董卓的朝臣一律斩杀,其中包括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等朝廷股肱重臣。乱兵一路攻杀来到皇宫宣平门前,王允带着汉献帝登上城楼,与乱兵对峙。李、郭汜等人在城下见皇帝驾到,连忙下马叩拜。年少的汉献帝壮起胆子,对城下责问道:“你们目无王法,纵兵作乱,是想要干什么?”李等人回答道:“董卓忠于陛下,却无故被吕布所杀,我等是要为董卓报仇,并不敢造反。等捉到并处决了罪犯,我们愿意领罪。”王允见势不可违,对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之礼,然后凛然而去,开城就擒。

捕到王允的李、郭汜等人并没有立即杀了他,他们顾忌驻扎在长安附近由王允的亲随宋翼和王宏率领的军队,于是,李、郭汜假借朝廷之命招宋翼和王宏进京。宋翼和王宏明知是计,王宏建议以清君侧的名义召诸侯义兵前来勤王,宋翼却认为虽然祸福难料,但“王命不可违”。于是,忠直的二人慷慨赴难,入京就捕。李郭汜见顾忌已消,便将王允、宋翼和王宏一并处死了。王允时年五十六岁,他的家人除了少数几人逃出之外,其余全部遭到屠杀。

曹操迎献帝

李、郭汜诛杀了王允等人,掌握了朝廷的大权,然而其内部却发生了分裂,李和郭汜等人各自领兵相互攻杀起来。李将汉献帝劫持到自己的营中作为人质,放火焚烧宫室,劫掠皇城财富;而郭汜则扣押了李派来说和的使者,决意与李争胜。双方在长安城内展开争夺,战火连绵数月之久,死伤百姓无数。李、郭汜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的公愤。李的部将杨奉等人举兵反叛李,救出汉献帝,并将其接往洛阳。李和郭汜见大事不妙,重又联合起来,追截天子。汉献帝在杨奉的一路护送下且战且退,境遇十分凄惨,很多跟随的王公大臣每日只能自己外出觅食,靠山果野菜充饥,很多大臣竟因此被活活饿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实出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人们对曹操这一策略的惯用称谓,但实际上这一称谓的出处并不在曹操,而在他的对手——袁绍。袁绍的谋士沮授曾对袁绍建言:“将军您累世受朝廷重恩,如今朝廷有难,无人去护主救民。将军应该率兵将天子迎到邺城(袁绍的都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积蓄兵马以讨伐不服从的势力,那么谁还能与您抗衡呢!”最早向曹操提出相似策略的是谋士毛玠。他对曹操献策说:“如今天下分崩,天子辗转,生民涂炭。袁绍、刘表势力虽强,但无长远的谋划,不足以成事。明公应‘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业可定。”曹操赏识毛玠的见识,任命他为自己的幕僚,并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就在天子威名扫地、群雄逐鹿纷争之时,意欲一统天下的曹操却独具慧眼,起了迎救汉献帝于危难的想法。此时,曹操刚刚赶走了袭取兖州的吕布和张邈,夺回了自己的根据地。对于迎奉苦难中的汉献帝,曹操有心,却担心力有不逮。曹操的谋臣荀彧劝告他说:“昔日晋文公接纳落魄的周襄王,而诸侯宾服;汉高祖为义帝复仇东征项羽,而天下归心。将军您当初首倡义兵,后来虽因为领地未能平定,而没有亲率军队攻入京畿,但拯救王室匡扶天下一直就是您的夙愿。当今天子蒙尘,流落乡野,义士们怀着救世之心,百姓也因怀旧而徒增悲哀。此时明公若能率兵迎奉天子,顺应民望,则可谓大顺;我方若迎来天子,便可威令诸侯,则可谓大略;此举伸张正义,以此可招来天下英俊之才,可谓大德。天下虽然还会有与我们为敌的势力,但自此便算不得什么顾忌了,这是多么明智的办法。”曹操听了荀彧的建议,下定决心,出兵迎奉危难中的汉献帝。

汉献帝在李、郭汜部队的追赶下一路东逃,过安邑,终于在河内太守张杨的护送下平安到达了洛阳。而此时的洛阳早已被董卓的一把火烧成断壁残垣,荆棘遍布。杨奉手下的大将徐晃劝说杨奉接受曹操的好意,归顺曹操,杨奉犹豫不定,被曹操一举击败,而曹操也顺利地迎奉了汉献帝。

接到汉献帝后,考虑到洛阳已经残破不堪,同时也为壮大自身声势考虑,曹操奏请汉献帝迁都到自己的居城许(今河南许昌东)。汉献帝批准了曹操的请求,东汉建安元年(196),汉献帝移驾许,而许就成了东汉最后岁月中的首都。迎来了汉献帝的曹操也因此得到了大将军、武平侯的封号,拥有了以朝廷名义发号施令的权力,实力更加壮大起来。安徽亳州三国揽胜宫“曹操迎汉献帝”雕像

宛城之败

曹操接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事业上了新台阶,心情自然无比欢愉。然而好事不长久,次年在征伐军阀张绣的战斗中,由于自满纵欲,乐极生悲,曹操将一场兵不血刃的胜利变成了一次横遭偷袭的溃败。更严重的是,这场战斗夺去了他的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生命。

宛城张绣

迎奉汉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得以实施。随即,他借朝廷的名义,展开了“平叛讨逆”的拓疆征途。而第一个目标,就是盘踞在南面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军阀张绣。

张绣是西凉战将张济的侄子。张济原为董卓部下,董卓被诛后,他伙同李、郭汜祸乱长安,挟持汉献帝。汉献帝东逃许昌,李、郭汜出兵追击,却先后被自己的部将和朝廷的军队杀死。张济则率军南下,攻打刘表的荆州,不料在攻城战中,被城上飞来的乱箭射死。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叔叔的军队,并将军队屯驻在宛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张绣为人重义气,武艺纯熟,且颇会治军,年轻时就是当地出名的少年豪杰。占据宛城后,他修整军备,与旧日劲敌刘表言归于好,并结为军事上的同盟,相互拱卫。更重要的,他还请来了原在李、郭汜身边的知名谋士贾诩辅佐自己,这让他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曹操败宛城武汉龟山三国城典韦塑像典韦,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三国时曹魏猛将。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春,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不到一年的曹操决定率先平定宛城。曹操大军刚刚跨过水,实力差距悬殊的张绣就派人前来投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让才因迎奉汉献帝而志得意满的曹操更加自傲,他率军进入宛城受降,对投诚的张绣颇为怠慢轻蔑。更严重的是,曹操听闻张济的遗孀有国色之容,竟一时欲起,自作主张强纳她为妾。这令张绣感到了莫大的侮辱,心中十分愤怒。曹操得知张绣心有不满,私下贿赂张绣的猛将胡车儿,想不声不响地杀掉张绣。张绣得知,心中恐惧,他忙与贾诩商议,决定铤而走险,领兵夜袭曹营。东汉·抚琴画像石

此时的曹操还沉浸在得胜的自满之中。张绣率本部人马趁夜突然造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曹军大营。曹军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曹操本人负伤,险些丧命,九死一生才逃出重围。而后,张绣又在贾诩的指点下追击曹军,曹军一败再败,灰头土脸地撤回了许都。

丧子之痛

曹操大意招致惨败,但更令他后悔的是,此战他失去了爱子曹昂和爱将典韦。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出生不久,母亲刘夫人就去世了,改由曹操的正室丁夫人抚养。虽缺少生母的呵护,但长大后的曹昂却十分懂得孝顺父亲和养母,他聪明且性情温和,深得父亲和弟弟们的喜爱。然而在宛城之战中,曹操突围时被敌箭射中落马,曹昂为保父亲脱身,勇敢地承担起了断后的任务,但不幸身殁乱军之中。

典韦则是跟随曹操一路出生入死的猛将。他为人忠勇,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曹操称赞他是“古之恶来(恶来是古代商朝著名猛将)”。典韦善使一双八十斤重的大戟,舞动如风,人莫能近。军中的牙门大旗倒了,众人无法举起,而他竟能一手就将其竖起,足见他的神力。后随曹操出战,面对威震天下的第一猛将吕布,典韦毫不畏惧,奋力勇战,竟将吕布杀退。曹操提拔典韦为都尉,整日陪伴左右保护自己。宛城之战中,典韦为保曹操撤走,一人守在大帐前面与蜂拥上来的敌军搏杀。他大戟一挥,就能摧毁十数根长矛,敌人无法靠近。但毕竟寡不敌众,张绣的士兵一窝蜂涌上,典韦身中数十枪,兵器折毁,他就左右抓起两个敌兵的尸体当做武器,继续挥舞杀敌。最终,典韦重伤力竭,瞋目大骂敌军,英勇战死。

虽然两年以后,张绣在贾诩的劝告下再次投降了曹操,宛城失而复得,但历史的悲剧终究不可改写。曹操因一时纵欲,招致宛城之败,痛失爱子爱将。

刘备让徐州

如果说,千百年来人们心中一直有一位三国历史的主线人物的话,那无疑便是刘备。在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的经历似乎笼罩着更为与众不同的光辉。他出身布衣,又贵为皇亲;他志向宏阔,然而历尽曲折;他与兄弟义结金兰,对下属知人善任,最终开拓出蜀汉基业,鼎足三分天下。无怪有人评说:刘备,才是百姓心中的真英雄。

卖草鞋的“皇叔”

东汉末年,在幽州边陲小县生活着一户刘姓人家,家中有一母一子,其中的男儿名叫刘备。

刘备,字玄德,是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的一户贫苦人家的独子,他的祖父和父亲曾做过地方官吏,但都是卑微的小官。刘备早年丧父,家中贫寒,年少的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靠贩卖草鞋、编织草席为生。

然而,如此贫苦的人家,却有着极不平凡的高贵身世。刘备的祖上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刘胜之子刘贞被封在涿县做了陆城亭侯,后因获罪被削去爵位,就此落户在涿县。历经十几代人的繁衍,至东汉末年已是家道衰败了。因此虽然有着高贵的血统,但到刘备出生时,他的身份也只能是一介布衣了。

尽管生在贫寒之家,刘备却生得与众不同。他身高七尺五寸(约一米七至一米八之间),手臂很长,垂至膝盖,耳朵也很大,侧目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时人都认为这是大富大贵之相。

少年时的刘备便胸怀大志,虽家境贫苦,但他志向远大,他曾指着家中的桑树对玩伴们说:“我日后必将乘坐这样的羽盖华车(天子之车)。”吓得一旁的叔父连忙喝止他:“你别乱说,小心灭门之罪!”

刘备十五岁时,被送到同郡大儒卢植门下读书,同学中有日后叱咤一时的公孙瓒。刘备与公孙瓒很投缘,刘备认公孙瓒为兄长,公孙瓒也时时照顾刘备。同宗的富家刘元起非常欣赏刘备,经常出钱资助他生活,刘元起的妻子感到很奇怪,问道:“我们和刘备同姓各家,为何经常资助他?”刘元起说:“我们刘家这个孩子,绝非寻常之人。”

虽在学堂,但刘备并不喜欢读书,而是喜欢玩弄狗马、音乐和漂亮衣服。他不爱多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但为人亲善谦恭,因此人缘很好。他经常结交一些豪侠之士,很多同郡年轻人也都愿跟随他。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经常在涿郡贩卖生意,家财千金,二人见到刘备,都认为不同凡响,愿意多多出钱资助他。刘备将这笔钱用于招才揽士,积攒了一些自己的力量。

怒鞭督邮

东汉灵帝末年,全国上下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各州各郡都自发组织了军队,对抗起义军。刘备响应朝廷号召,带着自己募集的乡勇与黄巾军展开作战,因作战有功被授予安喜尉的职务。

刘备到任后,赶上本郡督邮到县里办差。督邮本是郡守的属官,但位轻权重,凡是郡内的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事务,督邮可以无所不管,因此屡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发生。刘备以公事求见督邮,却被督邮无礼称病回绝,刘备一怒之下径直闯入官舍,声言:“我奉府君之名收押督邮。”将还躺在床上的督邮捆了起来,绑在树上打了二百大板。刘备深知难逃报复,于是他将自己的官印取出,挂在督邮的脖子上,然后弃官逃亡去了。

不久之后,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丘毅去丹阳募兵,刘备便跟随丘毅的队伍一同前往。途中,遇到贼兵,刘备力战有功,被授予下密丞的职务,但不久之后他又辞官而去。而后刘备又因战功被授予高唐尉,但没多久就被黄巾军击败,刘备只得辗转去投奔做中郎将的老同学公孙瓒。公孙瓒推荐刘备为别部司马,让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同去抵抗冀州的袁绍。在对袁绍的作战中,刘备屡获战功,便被升为代理的平原令,后提升为平原相。历代帝王图——蜀主刘备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有汉至隋共13位帝王的画像。

做了平原相的刘备,政令清明,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但郡内的豪族刘平看不起刘备的出身,不齿受他的管辖,便雇佣刺客去刺杀刘备。刘备平时待客不分高低贵贱,一律礼贤下士,同席而坐,同碗而食,极尽礼数。刺客到了刘备的府上,刘备依旧给予了隆重的接待,刺客被刘备的行为感动,便向刘备说明来意而后离去。类似刘备深得人心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刘备让徐州

袁绍进攻公孙瓒,刘备跟随田楷一道移兵向东,牵制袁绍。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变故——刚刚在兖州扎下根基的曹操想从泰山华县接回自己的父亲曹嵩,徐州牧陶谦派遣都尉张闿带二百骑兵护送曹嵩一行。然而张闿却贪念曹家财物,竟将曹嵩杀死,劫财而去。蒙受丧父之痛的曹操将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陶谦,亲率大军征讨徐州,誓要为父报仇。

曹操率军连克十余座城池,陶谦退守徐州不敢出战。危急之中,陶谦派人向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出兵救援陶谦。刘备原本的兵马有千余人,加上在幽州招募的一些乌丸骑兵,以及沿途收编的一些灾民,刘备的人马就达到了数千人。刘备到达徐州后,陶谦又将自己的四千人马划拨给了刘备,这让刘备的军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刘备等人依旧无力阻挡曹操的进攻。恰在此时,曹操的谋士陈宫唆使曹操的盟友张邈背盟,引得强大的吕布袭取了兖州,丢失根据地的曹操只得退兵回救,徐州之围成功解救。东汉·房屋画像砖汉代画像砖表现手法与画像石有些区别。画像石所反映的人物几乎都为侧面,而汉画像砖却利用模印加雕刻的技法,表现人的正面动作和神态。此画像砖采用同画像石相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建筑——鸟瞰。院落为汉时少见的三合式房屋,院中筑有高台。屋主悠闲地对坐饮茶,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徐州之围得解,刘备决定离开田楷,转投陶谦。陶谦非常欣赏刘备,向朝廷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让其屯兵在小沛。又过了没多久,年迈高龄的陶谦病重,他自知时日不多,便对身边的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保全我徐州。”陶谦病逝后,麋竺按照陶谦的遗愿,率众请求刘备接管徐州,但刘备认为自己身份卑微,不敢接受。

陶谦生前的谋士陈登劝告刘备说:“如今汉室衰颓,海内倾覆,建功立业,正在此时。徐州物产殷富,人口百万,是绝佳的所在,请使君屈尊接管徐州。”刘备仍旧不肯,说道:“袁术就在寿春,离此很近,袁氏是四世三公,海内知名,你们可以将徐州托付给他。”陈登说:“袁术骄纵狂妄,绝非治理乱世的明主。如今徐州有兵马十万之众可以供使君驱策,上可以匡扶汉室,拯救黎民,成就春秋五霸的伟业;下可以拥兵自守,将功绩载入青史。如果使君不听从我的劝告,那么我也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在一旁的北海相孔融也劝刘备说:“袁术不过是坟墓里的枯骨,何足介意?今日的机会,是上天赐予的,如果不把握,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刘备听后,这才同意接管徐州。而袁绍、曹操等诸侯对刘备接管徐州之事也觉得是众望所归,曹操向朝廷举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而袁绍对此事的评价则是“刘备弘雅有信义,接管徐州,真的是众望所归”。

得而复失

袁术原本就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刘备,得知其接管了徐州,愤怒的袁术立即出兵前来攻打徐州。刘备派兵与袁术对峙于盱眙、淮阴。

而此时,吕布却利用刘备后方空虚的机会,率兵偷袭徐州的主城下邳。下邳的将官曹豹触怒了下邳的守将张飞,怕被责罚,便开城叛迎了吕布。

吕布夺取了下邳,抓住了刘备的妻儿,刘备与吕布讲和,吕布这才释放了刘备的家人。反客为主的吕布令刘备屯住在小沛,刘备收拾残兵,又聚集起了万余人马。这招来了吕布的厌恶,吕布兴兵再次袭击刘备,将刘备彻底赶出了徐州。徐州得而复失,失去事业根基的刘备只得再次开始了曲折的辗转,带着身边残部和未竟的志向,投奔曹操去了。“皇叔”的身份之争

关于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虽然正史当中白纸黑字地记载着他“皇叔”的身份,但仍旧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叔”身份只不过是刘备为壮大自己声势而“编造”的一张“名片”。

之所以长期存在争议,关键还是在于刘备的身世难以考证。问题出在刘备祖上“中山靖王”刘胜身上。刘胜当年作为诸侯王,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一生留下了无数的子嗣,光可查的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这么多的儿子,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沦落为平民,所以他们的生平很难考证,加之经过十几代的繁衍,到了刘备这一代,的确已经无法验证他的“真伪”了,也无怪存在对“皇叔”身份的怀疑和争论了。

吕布之死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被称做三国时期第一武将的吕布可谓当之无愧。他勇力过人,武艺超群,纵横沙场,威震当世,但由于不义与反复,他最终被缚白门楼,成了他人的刀下之鬼。他身后,留下了“辕门射戟”的佳话,也留下了“三姓家奴”的骂名。

有勇无义的猛将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吕布从小习武,技艺精湛,臂力大得惊人,擅长骑马和射箭,尤其善于统帅骑兵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威名远扬,故人送外号“飞将”。

年轻的吕布以其骁勇善战被提拔到并州做官,并州刺史丁原对吕布格外赏识,任命他为自己的主簿。汉灵帝驾崩后,丁原受大将军何进之命领兵向洛阳进发,计划一同诛杀宦官集团。然而未等丁原到达,何进被杀,董卓主政。董卓意欲专政,但忌惮丁原的实力,于是他想到了常在丁原身边的猛将吕布。吕布本就是一个自视很高的人,不甘久居人下,在董卓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吕布刺杀了丁原,并带着丁原的部队投靠了董卓。吕布像吕布(?~198)字奉先,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东汉末年武将。

叛投的吕布取代丁原成为骑都尉,不久又被加封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对勇猛的吕布极为宠信,收其为义子,出行常带在左右。然而董卓性格刚猛狭隘,常因一些小事就对吕布大发雷霆,这让吕布心中暗暗怨恨。而吕布也背着董卓与其侍婢私通,担心被董卓知晓,因此常常心不自安。司徒王允得知了吕布的心思,便设计离间二人,劝吕布诛杀董卓,以救汉室。不重恩义、惯常反复的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也出于自保的考虑,果断地答应了王允的请求。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吕布刺杀董卓于未央殿前,为国除去一大祸患,而他也因此大功被升任奋威将军,晋封温侯,享受三公一般的待遇,与王允等人共秉国政。“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然而,诛杀董卓后还不足两个月,来之不易的太平日子就因王允等人不当的策略而被打破。董卓残部听信朝廷要杀尽凉州人的传言,被逼造反,十几万叛军在首领李、郭汜的率领下围攻长安。吕布率军力战不敌,只得率领数百骑兵向城北突围。叛军将领郭汜率重兵拦截,吕布一马当先,对郭汜叫阵:“你我单挑决胜!”郭汜也是西凉名将,拍马应战。吕布不几回合便一枪刺中郭汜,郭汜逃遁,吕布顺势突围而去。

逃出长安的吕布无处可去,于是决定向南投靠袁术。吕布认为自己杀掉董卓,有恩于袁氏家族(袁家遭董卓屠杀),因此指望袁术厚待于他。但袁术不齿其反复无义的行径,拒绝收留。吕布无可奈何,又去转投袁绍。袁绍很欣赏吕布的能力,便邀其一同出兵攻击聚众在常山的首领张燕。张燕拥有精兵数万,骑兵数千,战力非常强悍。吕布亲率骑兵,跃马当先,冲锋陷阵,无人可挡,大破张燕的部队。当时,吕布之勇猛威名远扬,他胯下骑一匹枣红色的宝马名叫“赤兔”,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佳话。

吕布和他的属下

吕布这样一个反复无义的小人,生前却也有一批名将愿为之效命,这不得不说吕布还是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的。除去他的武艺盖世,勇猛非常,其用人不疑、信任下属也是重要的原因。

跟随吕布的人中,不乏名将。陈宫曾为曹操立足兖州作出巨大贡献,投靠吕布后,又以其才智给曹操添了极大的麻烦,曹操因此非常爱惜陈宫之才。陈宫被俘后,曹操劝其投降,陈宫将家事托付后,慷慨赴死;张辽是吕布大将,被俘后对曹操大骂不止,曹操爱才,最终将其收入帐下;值得一提的是吕布手下的猛将高顺,不论为人还是作战(为人钱酒不沾,作战百战百胜),都堪称人杰,绝对是当时一流的将领。他忠于旧主,被俘后一言不发,最终遇害。可怜如此名将,却随着吕布之亡湮没在了历史之中。清初版八色套印本《绣像三国志》这是名著《三国演义》其中最为珍贵的版本,采用饾版彩色印刷方式印制。

讨灭张燕后,吕布更加居功自傲,他很看不起袁绍手下的将领,对袁绍也时常怠慢,并一再要袁绍多拨兵马给他,还时常纵容手下士兵到处劫掠。这让袁绍感到忧患和顾忌,因而起了除掉吕布的念头。吕布察觉了袁绍的杀意,于是向袁绍请求离去,袁绍担心吕布走后会成为自己的强敌,便派遣杀手假意为吕布送行。吕布识破了袁绍的计策,巧妙地从送行仪式上脱身,逃奔河内太守张杨而去。袁绍命令追赶,但士兵们都害怕吕布的勇武,竟无一人敢上前追赶。

袭取兖州

吕布投奔河内太守张杨,当时,张杨的部队是受李郭汜节制,李郭汜命令张杨捕杀吕布。吕布听闻后,对张杨说:“我与你是同乡,你杀了我,是削弱了你的实力。不如你将我作为筹码要挟李和郭汜,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封赏。”张杨本就钦佩吕布的勇猛,听了吕布一席辩解,觉得十分有理,于是他表面上许诺李和郭汜,暗地里将吕布保护起来。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刚刚立足兖州的曹操大举兴兵,讨伐徐州的陶谦,兖州一时空虚,曾在曹操帐下却郁郁不得志的谋士陈宫意欲借机反叛。当时,协助曹操防守兖州的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与曹操曾是生死之交,二人一同起兵,相互扶持,曹操对张邈极为信任,出征前将自家老少都托付给了张邈照看。然而张邈性情懦弱,他曾与袁绍有仇,于是常担心曹操会出于自己的利益最终将他出卖给袁绍,心中很不踏实。陈宫利用张邈的这一心理,劝张邈说:“如今天下分崩,您坐拥重兵,又占据着战略要冲,如果自立起事,足以成为一方豪杰,何必反制于人!现今兖州兵马东征,防御空虚,吕布是天下闻名的壮士,所向无敌。如果您能邀请吕布前来,一同平定兖州,那么照现在的局势来看,正是时机。”张邈听从了陈宫的劝诱,起兵叛曹,并东迎吕布成为兖州牧。一时间,兖州震动,大小郡县皆叛降。曹操大惊,急忙率兵回救。吕布与曹操在濮阳展开大战,吕布亲率骑兵猛冲曹操的主力部队青州兵。面对勇猛无敌的吕布,身为曹军最精锐部队的青州兵也难以抵挡,曹军阵形被吕布冲得大乱。曹操仓皇撤逃,慌乱中坠马,左手被烧伤,多亏手下搭救,才勉强撤出。

曹操与吕布交战不利,双方展开对峙。不久旱灾大起,谷物颗粒无收,百姓相食,惨不忍睹。两军均粮草告急,于是各自罢兵,吕布袭取兖州得手。

辕门射戟

袭取了兖州的吕布却并不善于守住战果,只过了一年,重整旗鼓的曹操便带领大军又杀奔回来。吕布布置手下应战,但接连被曹操设计击破。吕布只得亲率万余人迎战曹操,当时曹操兵士大部分被派去抢收麦子,营中留守不足千人,情势十分危急。曹操果断地摆出“空城计”,命妇人守营,以示吕布。吕布果然中计,他怀疑曹操藏有伏兵,于是退兵扎营。第二天,曹操将归来的士兵一半埋伏,一半出战诱敌。吕布再次中计,他率兵一路追击,中了曹操的埋伏,被杀得大败。曹操则乘胜追击,一举将兖州地盘重新夺了回来。吕布兵败,与陈宫一道遁逃而去。张邈去向袁术求救未果,被手下兵士杀死。

兖州得而复失,走投无路的吕布前往徐州投奔刘备。吕布对刘备说:“我与你都是边境地区的人(五原郡和涿郡都是边境)。我见各路诸侯兴兵讨董,便响应号召杀了董卓,可如今各路诸侯没有愿收留我的,反而都想杀我。”说完,他让自己的妻子出来拜见刘备,并宴请刘备,口称刘备为弟。刘备见吕布言语无常,外表虽同意接纳,但心中很不高兴。

不久,刘备与袁术之间爆发战事。此时,吕布反复无义的性格再次暴露出来,他在袁术的挑拨和蛊惑下,竟然趁刘备不在,纵兵夺取了刘备的下邳。失去下邳的刘备无处可去,作战又不是吕布的对手,于是只得忍住恼怒,回军投靠吕布。吕布将刘备派往小沛驻守,自己则自领徐州刺史。

袁术见刘备失势,便命大将纪灵起兵三万反攻刘备。刘备自知难敌,向吕布求救。吕布的将领们都认为这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刘备的最好时机,吕布却颇有眼光地说:“不然。如果袁术消灭了刘备,那么就会将我陷入袁术的包围圈中,所以刘备不能不救。”于是,吕布自带千余人马前去支援刘备。袁术的部队听闻吕布驾到,都收兵不敢再战了。河南荥阳虎牢关吕布点将台

吕布不想与袁术为敌,也不能坐视刘备覆灭,于是他心生一计:他命人邀请纪灵等人来自己的营中赴宴,并对他们说:“刘备,是我吕布之弟,我弟被你们所困,我自当前来救他。我生平不喜欢争斗,但喜欢解斗罢了。”说完,他命人在帐外的营门举起一支戟,并对众人讲:“你们看我在这里用箭射这支戟上的小支(戟一侧的尖角),一发射中的话,你们就罢兵回去,不中的话随你们决斗就是。”话音未落,吕布搭弓开弦,一箭正中戟上小支。众人都被吕布如此精湛的武艺震惊,纷纷大呼“将军天威也”!对于吕布的建议无人敢不从。于是第二日,纪灵领兵归去,刘备化险为夷。而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也成为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狼子野心

袁术想要联结吕布,互为支援,于是他为自己的儿子向吕布的女儿求亲,得到了吕布的应允。得到强援的袁术随即向吕布宣告了想要自立称帝的想法,并催促吕布尽快将女儿送来完婚。

吕布手下的沛相陈深知吕布与袁术的为人,恐怕这门婚事达成后,两人在徐州与扬州的势力联合,将成为国家的灾难,于是他劝吕布说:“曹操奉迎天子,辅佐朝政,有命世的威灵,马上就要征讨四方,将军应该和他协同谋划,以图领地的安全。如今您却与僭号的袁术结成婚姻之好,遭受天下不义的骂名,如此一定会招来灾祸。”吕布原本就对当初袁术不接纳自己之事怀有怨恨,听罢陈一席话后,立即追回了已在半路的女儿,毁弃了这门婚事。接着,他派遣陈的儿子陈登前往联络曹操。曹操大喜,封吕布为左将军。陈登对曹操讲述了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的行径,劝曹操尽早将其消灭。曹操听后,感叹道:“吕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并与陈登商议里应外合之计。

遭到悔婚的袁术恼羞成怒,联合了韩暹、杨奉等路诸侯出兵攻打吕布。吕布采纳陈的建议,分化瓦解了袁术的阵营,诱使韩暹、杨奉的兵马与自己一并反攻袁术,袁术大败。

命殒白门楼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占据徐州的吕布再次反叛,背弃了与曹操的联盟,又投向了袁术一方。吕布派遣大将高顺攻打刘备屯驻的小沛,并将其占领。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惇出兵援助,但同样被勇猛的高顺击败。

曹操见状,决定亲征吕布,彻底剿灭这一心腹之患。陈宫劝吕布出兵迎击曹军,吕布却想等曹军到来再行厮杀。等到曹操率军攻至城下,慌乱的吕布又想畏罪投降。陈宫等人劝阻了吕布:“曹操逆贼,哪能容你!今日投降,自取灭亡!”吕布无法,连忙派人去向袁术求救。袁术心中怨恨悔婚羞辱之事,只答应虚张声势假作支援,并不派兵营救。已成困兽的吕布只得将女儿用织锦缠身,绑在马上,想趁夜送出城去交给袁术,然而遭到曹军阻挡,连这也未能成行。

曹操率兵将吕布围困城中三个月之久,吕布手下诸将逐渐生发异心。吕布信任的将领侯成、魏续、宋宪等人叛变,生缚了陈宫,开城投降。吕布与麾下将士登上白门楼继续抵抗。无奈被曹军重重包围,吕布见大势已去,也终于投降。

吕布被捆绑押到曹操面前,吕布大叫:“捆得太紧了,稍微松些。”曹操笑着说:“缚虎不得不紧啊。”吕布畏死,向曹操恳求说:“明公所忧患的不过是我吕布,如今我臣服于你,天下就不足忧虑了。明公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天下何愁不定!”曹操听后,心有所动。这时,在一旁的刘备说道:“明公忘了吕布侍奉丁原和董卓的事了么?”曹操听后,默然点了点头。吕布朝向刘备大骂道:“是你这小人最不可信!”未等说完,便被押了下去。曹操命人将吕布用绳勒死,并砍下他的头,传首许都。一代三国最强武将,最终殒命。吕布之死《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插图:白门楼吕布殒命。

河北之争

袁绍起兵会盟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西逃长安,盟军内讧自散。袁绍回到居城,经过几番“软硬兼施”的经营,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冀州的霸主;而北部边陲的幽州也在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开拓下,异军突起。于是,在冀州和幽州之间,决定着黄河以北广大区域归属的大战,就在袁绍与公孙瓒之间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袁绍“生吞”冀州

袁绍会盟各路诸侯讨伐董卓,逼得董卓西逃长安。然而各路诸侯各怀异志,内讧不断,不思进取,深孚天下厚望的义军就这样自行土崩瓦解,滑稽收场了。曾为盟友的各路诸侯相互之间随即展开了残酷的兼并战争,兖州刺史刘岱出兵击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并另立了东郡太守;而曾为会盟大军中一分子的奋武将军公孙瓒则出兵进袭停驻在安平的冀州牧韩馥的军队,并挥师以“讨董”为名,兵锋直指冀州而来。

盟军解散后,袁绍率军回到居城延津,此时的他只是区区一个勃海太守,虽是天下知名的人物,但领地与兵马都十分有限,若想称霸一方还需另做打算。他注意到冀州牧韩馥性格懦弱,为人胆小怕事,能力平庸,且在公孙瓒的攻势下,连战连败,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冀州,于是他派遣手下高干、荀谌等人作为说客去游说韩馥。荀谌故意吓唬韩馥说:“公孙瓒乘胜从北而来,连战连捷;而袁绍将军正率军从西边过来,也不知是来做什么,我隐隐感到您危险了。”韩馥吓坏了,连忙请教如何是好。荀谌又说:“公孙瓒率领的军队锐不可当,而袁绍乃是豪杰,也必定不会给您卖命。您所在的冀州是天下的重地,如果袁绍、公孙瓒合力攻打您,您的危亡就是转眼的事。袁绍的家族与您有故交,而且你们也算是同盟,如今我为您从长计议,不如将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得了冀州,公孙瓒就不能与他争夺了,这样,袁绍必定非常感谢您。而您将冀州让给袁绍,也能得到让贤的美名,那么身家性命就如泰山一般安稳了。希望您就别再犹豫了!”韩馥听后深以为然,他的属下知道后都劝阻他说:“袁绍不过是仰仗我们的鼻息而存,哪有我们对他俯首称臣的道理?”然而胆小怕事的韩馥听不进这些,乖乖地将冀州拱手让给了袁绍。东汉·红陶武士俑

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冀州,袁绍的实力陡然增强。董卓见袁绍强大起来,一怒之下屠杀了尚在京城的袁氏族人。当时,由于袁绍的声望很高,各路诸侯争相依附,各州各郡也都打着他的旗号,声言要为袁绍报仇,这让袁绍的声势盛极一时。

而不听劝阻、一意让出冀州的韩馥,则落了个荒唐毙命的结局。他担心袁绍会过河拆桥杀掉自己,便跑到邻近的张邈处避难。一次,袁绍派人到张邈处商议军事,韩馥在座。韩馥见袁绍使者与张邈窃窃私语,以为是要加害自己,于是,已是吓破了胆的他连忙跑到厕所,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马将军公孙瓒

就在袁绍完成对冀州的占领、实力大为增加的同时,冀州北面的幽州也崛起了一路强大的势力,其为首的将领就是人称“白马将军”的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他相貌英伟,声音洪亮,武艺非凡,胆气过人。公孙瓒出身官宦世家,但因其母亲身份低贱,所以青年时的公孙瓒只在郡衙内做一名书佐(负责文件抄写),并与刘备一同在涿郡大儒卢植门下读书。

公孙瓒为人侠义,常有慷慨之举,当时,公孙瓒的上司太守刘基因事获罪,要被押往洛阳审判,公孙瓒自愿随行,一路驾车侍候。刘基被判发配日南郡(今属越南),公孙瓒备好酒肉祭祀自己的祖先,他举杯说道:“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也许不能活着回来,就此别过列祖列宗。”说完又拜了两拜,便慷慨上路了,在场的人无不叹息落泪。所幸的是,刘基在发配途中就被赦免而还。

不久,公孙瓒被本郡推举为孝廉,做上了辽东属国长史。一次,他带着数十骑兵出塞巡视,不幸遭遇鲜卑族的数百骑兵。危急时刻,公孙瓒果断地对众人讲:“今日如不奋死冲杀,我们就要尽死于此!”说完,他拿起长矛,在矛的两端绑上利刃,然后策马杀入敌阵,手斩数十人,终于带着大家杀出了一条生路。鲜卑人忌惮公孙瓒如此勇猛,自此不敢再入塞侵犯。公孙瓒也因此被提拔为涿令。

东汉光和年间,凉州贼兵叛乱,朝廷征发幽州精锐骑兵三千人助剿,任命公孙瓒统帅这批人马。公孙瓒率军前进到蓟中地区,赶上渔阳人张纯引诱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作乱蓟中,公孙瓒率军征讨张纯等人有功,被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而后的四五年间,公孙瓒不断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军队作战,战功不断。他常常与善于骑射的几十名属下,骑白马分列阵前,自称“白马义从”,因此人们又称公孙瓒为“白马将军”。北方少数民族对公孙瓒既憎恨又畏惧,他们相互转告,出兵要躲开“白马长史”,甚至还画了公孙瓒的画像,用箭射之,以泄愤恨。公孙瓒像

公孙瓒(?~199),字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东汉末年军阀。

公孙瓒霸幽州

当时,统领幽州事务的是幽州牧刘虞。刘虞为人宽厚有信义,声望天下知名,他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反对相互攻杀,因此在少数民族当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刘虞到任后,作乱的少数民族军队纷纷退兵归去,局面得到很好的控制。但这却触碰到了公孙瓒的利益,公孙瓒担心刘虞会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屡屡暗中作梗,阻挠刘虞政策的施行,两人也因此结下仇怨。董卓主政后,封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各路诸侯兴兵讨董,刘虞在列,公孙瓒从属。袁术约请刘虞联合出兵,公孙瓒认为袁术居心不轨,劝阻刘虞,刘虞不听。公孙瓒担心刘虞会在袁术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也出兵数千支援袁术,暗中唆使袁术夺取刘虞的兵马,然而事情败露,刘虞与公孙瓒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眼看着剽悍的公孙瓒实力越发强大,且屡有不轨之心,刘虞深感自身难保,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他率兵袭击公孙瓒的居城,公孙瓒的部队放散在外,毫无防备,仓促之中准备弃城逃跑。然而刘虞以仁厚著称,军队很少作战,战力有限,兼之军纪严明,爱惜百姓,不烧民宅,这就为公孙瓒的反扑留下了隐患。缓过神的公孙瓒率军在城中放火,点燃大片民宅,自己率领精锐骑兵突击刘虞的部队,一举将其击溃。溃败的刘虞逃至居庸,公孙瓒攻克居庸,生擒并杀死了刘虞及其亲族。至此,公孙瓒得到了幽州的实际控制权,称霸幽州。

界桥之战

冀州袁绍、幽州公孙瓒——黄河以北的两大区域相继崛起了称霸的势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展开了对河北的激烈争夺。

早在公孙瓒擒杀刘虞之前,他与袁绍便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界桥之战。当时,公孙瓒派往支援袁术的部队由他的堂弟公孙越统领。袁绍与袁术兄弟不和,袁术手下的孙坚率兵进攻董卓,袁绍却令亲信周昂袭击了孙坚的领地。袁术命孙坚与公孙越率兵攻打周昂,结果公孙越不幸战死。公孙瓒因此大怒,将弟弟的死归咎于袁绍,于是出动大军要找袁绍兴师问罪。当时的袁绍实力尚有不足,他畏惧公孙瓒的攻势,派人将自己的勃海太守印绶送给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范,并将勃海郡让给了公孙范,想以此讨好公孙瓒。谁知公孙范到了勃海郡,立即集结部队支援公孙瓒。公孙瓒的大军一路南下,又接连击败和收编了当地的数万黄巾起义军,声势越发壮大。袁绍无奈只得迎击,两军在界桥摆开阵势。《三国演义》绣像插画:袁绍磐河战公孙东汉末,袁绍屯兵河内,因缺少粮草而谋冀州。于是用计诱公孙瓒起兵,于磐河交战,公孙瓒不敌而败下阵来,冀州最终被袁绍所据。

公孙瓒将三万步兵列为方阵,方阵左右两翼各有五千精锐骑兵,公孙瓒亲率能突善射的“白马义从”为骑兵中坚,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袁绍则令大将义率八百步兵为先锋,千余名弩手在后接应,自己带领数万步兵坐镇后方。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便放出骑兵去冲击先锋义的步兵。义常年居住在凉州,熟练掌握了羌族的作战方式,他的部队也都个个骁勇善战。面对冲击而来的敌人骑兵,义命令士兵先躲在大盾之下不动,等到对方骑兵冲到跟前时,才一时俱起,扬起尘土,大声喊叫,径直扑杀过去,而埋伏在后的弩手也箭矢齐发。公孙瓒的骑兵被这雷霆一击的攻势打得措手不及,死伤无数,骑兵主将严纲也被义生擒。袁绍挥军乘胜掩杀,公孙瓒大败而逃,死伤不计其数。

界桥一战,袁绍大获全胜,不仅巩固了自己在冀州的地位,同时扭转了河北之争的实力对比。公孙瓒兵败后,实力大为折损,元气也再未恢复过来。

袁绍灭公孙

界桥战败,公孙瓒收拾残部退回幽州。不久,在与刘虞争夺幽州的战斗中,公孙瓒将天下闻名的刘虞擒杀。夺得了幽州控制权的公孙瓒开始傲慢自大起来,他不恤百姓,记过忘善,对与自己有过旧怨的人更是睚眦必报,性格变得越来越极端。东汉·石骑马人

刘虞被杀后,刘虞生前的部属鲜于辅、齐周等人感念刘虞的恩情,决心为其报仇。他们共同推举燕国的阎柔为乌丸司马,率领旧部攻击公孙瓒。阎柔知北方的少数民族怀念刘虞,便邀请乌丸、鲜卑各族共同出兵,聚集起了一支包括胡、汉各族兼有的数万人马的军队。阎柔率这支部队与公孙瓒设置的渔阳太守邹丹大战于潞河北岸,大破邹丹。袁绍见状,派遣义出兵协助阎柔,双方合兵十万,攻向公孙瓒。

此时的公孙瓒已不是袁绍的对手,面对袁绍的攻势,公孙瓒屡战屡败,只得退到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固守。他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在城池外深挖了十重战壕,在战壕内筑起无数的土台,每座土台高约十几米,台上设有箭楼;又在最中央的战壕内筑起一个几十米的高台,台上修筑堡垒,供自己居住。为了防止自己发生不测,他斥退了所有的随从,下令男子七岁以上者不得进入堡垒,自己则与妻子儿女整日生活在堡垒之中。决心死守的公孙瓒在这座工事中囤积下三百万斛粮草,他得意地对旁人说:“如今天下的形势并不是我能决定的,那么我不如休兵固守,保存实力。兵法有云:‘百楼不攻’,如今我有上千座箭楼,对手拿我无可奈何。等我用完了这些粮草,天下的形势就会分明了。”袁绍与阎柔的兵马围着公孙瓒的工事连年进攻,无奈工事壁垒森严,均未得手。

公孙瓒死守易京数年之久,汉献帝建安四年(199),袁绍决意彻底铲除这一劲敌。他悉数调遣境内兵马,将公孙瓒的工事团团围住。公孙瓒派人向屯聚在黑山的兵众求援,想要里外夹击袁绍的部队,并约以举火为号。然而送信的信使却被袁绍擒住,袁绍将计就计,按照书信中约定的时刻举火,引诱公孙瓒出阵。公孙瓒中计出城,袁绍设下埋伏,大败公孙瓒,公孙瓒只得带着残兵再次退守工事。袁绍命人朝向工事挖掘地道,将每座箭楼下面慢慢挖空,用木桩顶住承重,然后逐个烧毁木桩,令其上的箭楼塌陷崩倒,顺利地摧毁了公孙瓒的工事。公孙瓒见到袁绍的部队攻到了碉堡的跟前,大势已去,自知必败,于是他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尽数杀死,而后引火自焚了。

三国时期的北方民族

在三国时期中国北方的诸侯兼并战争中,经常能够看到少数民族部队的身影,他们的剽悍善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比较有名的北方少数民族有匈奴、乌丸和鲜卑。

匈奴与中原汉族的交往较早,双方也曾爆发过激烈的民族战争。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匈奴在首领于扶罗和呼厨泉的率领下,积极参与中原的诸侯战争,多次反复于叛乱、归顺、敌对、协助之间,扮演着“雇佣军”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的战局。

乌丸又称乌桓,是东胡部落的一支,他们发迹在乌丸山,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并因此得名。乌丸以游牧为生,西汉时期迁入幽州北部一带,并逐渐壮大。东汉末年,乌丸与北方诸侯之间战事不断,直到曹操远征乌丸之后,这个民族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鲜卑也是东胡部落的一支,东汉末年在首领檀石槐的领导下得到统一,但为时不久又陷入分裂。而后鲜卑在其首领步度根和柯比能的率领下,与曹魏政权先和后战,成为中原的一大隐患。

消灭了公孙瓒之后,袁绍彻底统一了黄河以北的疆域,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

“煮酒论英雄”

刘备投靠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曹操对这位真英雄既忌惮防范,又惺惺相惜。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曹操邀请刘备做客,上演了一出后世传奇的“煮酒论英雄”。与此同时,汉献帝不甘沦为曹操的傀儡,以衣带密诏命近臣诛杀曹操,却不幸计划败露;刘备参与了这场计划,但幸运地躲过了曹操的毒手。

衣带密诏

刘备被吕布袭取了下邳,走投无路中,路遇前来征讨吕布的曹操大军,于是便投靠在曹操军中。曹操讨灭了吕布,班师回朝,刘备因此得与汉献帝相见。汉献帝得知刘备为汉室宗亲,尤见亲爱,并依辈分尊刘备为皇叔。

此时的汉献帝正心中郁闷。自从被曹操接到了许都之后,刚逃过兵荒马乱的汉献帝却又陷入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陷阱。曹操自封为司空,代行车骑将军职务,总揽了朝中文武大权,百官都需听命于他。而被架空的汉献帝不过是“守位而已”,甚至连自己身边的守卫和随从,也全都是曹操的党羽或者亲戚。汉献帝的行动被严格监视,曹操不允许汉献帝了解太多天下的事情。议郎赵彦为人忠直,不畏曹操的威胁,坚持为汉献帝讲述天下的形势,结果被曹操无故杀死。类似赵彦这般对汉献帝尽忠的臣工,大都遭到了曹操的杀戮,所剩无几。汉献帝伏皇后像伏寿,汉献帝刘协的皇后。公元195年被立为皇后,公元214年因不满曹操诛杀董承,与父亲伏完密谋杀曹操,事情败露后被禁闭冷宫,最后自缢。

汉献帝对曹操僭越的行径忍无可忍,却又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以他特有的方式发泄这“寄人篱下”的愤怒。一次,曹操有事向他禀奏,汉献帝将满腔的怨恨化作了举重若轻的两句话:“你若是能辅佐我,那就请你做人宽厚一点;如果不能,那就请你开恩把我舍掉吧”。曹操没想到已成傀儡的汉献帝敢于这样宣泄自己的不满,顿时吓得大惊失色,汗流浃背,仓皇告退而出,自此不敢再朝见汉献帝了。然而曹操的专权却日甚一日。正在汉献帝苦于无能为力之时,颇具名望的刘备的出现让他找到了可以倚重的力量。并非羸弱之君的汉献帝决定铤而走险,效仿先帝们剪除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经验,借助刘备等人的帮助除掉曹操。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正月的一天,汉献帝招来值得信赖的车骑将军董承,为防人耳目,汉献帝赐予他一条衣带(腰带),衣带中藏有密令诛杀曹操的诏书。董承按照汉献帝的旨意,秘会刘备,将汉献帝的旨意传达。刘备当即受诏,应允为国除奸,共举大事。董承又联络了几位朝中可堪托付的大臣,其中有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偏将军王子服(《后汉书》作王服)、议郎吴硕等。

煮酒论英雄

刘备投靠而来,曹操自然十分重视,在曹操看来,普天之下,只有刘备才是能与自己比肩的人物,因此对刘备是既欣赏,又防范。一方面,曹操向汉献帝表荐刘备为前将军,用隆重的礼节款待刘备,出行便与刘备同乘一车,落座便与刘备同坐一席,极见尊重;另一方面,曹操却时常派人去造访刘备居所,或窥视,或打探,随时掌握刘备的动向。刘备自知寄人篱下的危险,兼之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所以平日里行动极为小心谨慎,生怕走漏了风声,引起曹操的怀疑。他故意在居所中开辟出一块菜地,每日闭门种菜为乐,以此向曹操显示自己并无大志。“我亦不知命在何时!”

密诏惨案的主犯董承之女是汉献帝身边的贵人(妃子),曹操命人将她一同诛杀。当时她正怀有汉献帝的骨肉,汉献帝数次恳求,但终究换不回她的性命。汉献帝的伏皇后被曹操的残暴激怒,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中散大夫伏完,让他想办法诛杀曹操。伏完不敢发作,他去世后信件被查出,曹操闻之大怒,命人废掉伏皇后,并将其下狱。伏皇后被士兵从后宫押出,走过汉献帝面前,她对着汉献帝行了诀别之礼,凄惨地问了一声:“不能再救我一下么?”汉献帝无限悲叹:“我亦不知命在何时!”曹操将伏皇后禁闭冷宫,逼其自缢,伏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也都被他用毒酒所杀。

然而曹操并没有被刘备的故意示弱所迷惑。一日,他邀请刘备来自己府上做客,酒宴之间,半是酒酣兴起,半是有意试探,他引刘备进行了一场品评天下豪杰的谈话。这场谈话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成了令后人拍案叫绝的“煮酒论英雄”。

在正史中,“煮酒论英雄”并没有小说中那么曲折的描述,但仍不失精彩。不提时间和地点,也隐去了你来我往的对话,有的只是曹操在席间从容地对刘备说的一句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正在吃饭的刘备听到这句石破天惊的话,心中猛地一惊,手中的筷子不由得抖落在地。此时,正巧天上响彻了一声惊雷,刘备连忙笑着向曹操掩饰道:“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看来果然是这样。你看一个雷的威力,竟把我吓成这样。”《三国演义》插图:董国舅内阁受诏

酒宴归来,曹操的话让刘备寝食难安。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已将自己视为等量齐观的人物,再待下去早晚必被除掉,况且曹操是否已经察觉到了密诏的事而故意试探自己呢?危险的处境让刘备决定尽早脱身。

恰巧此时淮南的袁术称帝不成,成为众矢之的,惨败之中率领残兵想向北经过徐州,投靠袁绍。吕布死后,袁绍已成为曹操的最大敌人,袁术与袁绍的联合自然是曹操所不想看到的。刘备便借机向曹操借兵,借口前往徐州阻击袁术。曹操考虑到阻击袁术的必要性,应允了刘备的请求,并派手下将领朱灵、路招辅助刘备(实则从旁钳制)。曹操的谋臣郭嘉等人认为放走刘备是放虎归山,极力谏阻,但曹操认为刘备虽为英雄,但实力太弱,不足以构成威胁,况且伤害刘备有损招贤纳士的名声,也就未加阻拦。

就这样,刘备为形势所迫,匆匆逃出了许都,而只得把密诏之事放在一边。

密诏惨案

然而正如郭嘉等人所预料的,逃出曹操控制的刘备有如虎归山林、鱼入大海。刘备率军还没赶到徐州,袁术便病重而死,于是失去敌人的刘备将部队停驻在徐州,并遣还朱灵、路招等人回许都复命。朱灵等曹操亲随刚一离开,刘备便命人杀死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徐州周边的百姓怀念刘备当初的恩情,各郡县纷纷反叛,归降了刘备,刘备一下子拥有了数万的人马。恼羞成怒的曹操派将军刘岱、王忠率军攻击刘备。二人无法攻克刘备,无奈只得退兵。

而与此同时,刘备的出走令董承等人的计划不得不做出变更。董承决定借助一部分许都的兵马来实施计划,他对王子服说:“郭汜手下有数百士兵,曾击溃李数万部队,可以作为举事的力量,但你一定要与我同心协力!昔日吕不韦的门庭,因为他将子楚推为秦王而变得光大,如今我与你就是当今的吕不韦了。”王子服回答道:“我不敢当此称号,但我们的兵实在太少了。”董承说:“我们诛杀曹操的事成后,可以控制曹操现成的兵马,兵怎能不足呢?”王子服又问道:“许都还有谁协助我们?”董承回答说:“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心腹的办事者。”于是,二人定下诛杀曹操的计策,开始暗中准备。

但许都遍布曹操的眼线,没等董承他们下手,曹操便从揭发者口中得知了他们的计划。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密谋泄露,曹操对参与计划者展开了血腥的屠杀。董承、王子服等一干人被杀,连带他们的三族几百号人被一并处死。汉献帝身边最后一批忠正之臣,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董承一干人等肃清后,曹操率领精兵进攻徐州。刘备没有想到曹操的军队会来得这样迅速(此时袁绍已进兵官渡,曹操的主力被牵制在北边),被曹操打得猝不及防,败退而逃。曹操重又夺回徐州,并俘虏了刘备的妻儿和大将关羽。而败溃的刘备只得一路北上,投靠袁绍去了。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雕塑位于河南许昌灞陵公园青梅亭。

官渡之战

北面,袁绍消灭了公孙瓒,据有了冀、幽、青、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南面,曹操剿灭了吕布,平定了兖州、徐州和豫州,“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天下最为名正言顺的势力。袁绍与曹操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霸主之争随即展开。最终,曹操以弱胜强,一场荡气回肠的官渡之战,永载史册。

袁绍“不齿人下”

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势力覆盖冀、幽、青、并四州的广袤疆域,坐拥强兵十余万,成为黄河以北当之无愧的霸主。对于袁绍来说,接下来最大的敌人,显然是这位曾经的盟友,占据自己南面兖、徐、豫三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而此时的曹操虽然实力正蒸蒸日上,但比起北面的袁绍,无论从兵力、经济还是人才的角度,都远远逊色。因此,曹操对袁绍一直采取的是“怀柔”的政策,不断向袁绍示好,以此争取时间,积聚实力。

在袁绍与曹操的对比中,袁绍原本优势是明显的,但其缺少谋断、优柔多疑的性格特点却在此时显露出来,使其逐渐将优势拱手让人。早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袁绍手下的谋臣沮授(一说郭图)便率先向袁绍进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劝袁绍将汉献帝接来邺城,但缺乏远见的袁绍放弃了这个唾手可得的机会。等到曹操实现了这一策略,袁绍才又后悔,派使者去和曹操商量,想将天子接到离自己较近的鄄城,曹操自然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袁绍像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

不久,曹操以天子之命封袁绍为太尉,而封自己为大将军。收到策命的袁绍得知自己位列曹操之下,当即火冒三丈。他拒不接受策命,还破口大骂:“曹操早该死好几次了,都是我出手相救才让他活了下来,如今他竟背弃曾经的恩情,挟持天子来命令我了!”曹操得知后,立即辞掉了大将军之职,转任司空,而将大将军的高位转送给袁绍,并加封袁绍为邺侯。袁绍不依不饶,虽然接受了大将军的职位,但仍推辞掉了邺侯的封号,以此表示对曹操的不妥协。

袁绍与曹操,双方的矛盾显露而直接,一场大战只是迟早的问题。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刚刚消灭了公孙瓒的袁绍稍作休整,便在境内精选了十万精兵,万余马匹,任命审配、逢纪统领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臣,颜良、文丑为大将,以“为国除奸”为口实,悉遣手下精锐向曹操杀奔而来,率先挑起了这场意料之中的大战。

沿河对峙

为了迎战强大的袁绍,曹操做了周密而有效的部署:为取得战略上的主动,他以攻为守,派遣大将臧霸率精兵攻入袁绍控制的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自己的右翼;令大将于禁率步骑两千驻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止袁绍大军的渡河和长驱南下;自己则亲率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迎击袁绍的正面进攻。曹操自知实力不如对手,所以他放弃了分兵把守黄河沿线的办法,采取了集中兵力把守各个隘口的策略。

反观袁绍一方,正如曹操所预料的,在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袁绍又暴露出优柔寡断的弱点。在起兵南下之初,袁绍的谋臣之中便对出兵的时机问题发生了争执。沮授和田丰认为军队刚刚消灭了公孙瓒,又马不停蹄地攻打曹操,百姓劳顿,粮草紧张,实非上策,不如以逸待劳,凭借自身的兵力优势用骚扰战术拖垮曹操,“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但审配和郭图却对此坚决反对,认为敌弱我强,优势明显,讨灭曹操,“譬若覆手”。两派意见争执不下,本应果断做出选择的袁绍却在此刻犹豫不决起来。谋臣郭图摸透了袁绍的心思,私下里去向袁绍说沮授的坏话,袁绍不仅信以为真,决定立即出兵,而且还削掉了沮授的监军之权。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袁绍统领十万精锐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准备渡过黄河南下。正当此时,传来了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起兵反曹的消息。面对如此大好时机,谋臣田丰力谏袁绍,建议出奇兵袭击曹操后方,大事可定,但袁绍竟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极度失望的田丰将手杖狠狠地摔在地上,长叹道:“遇到如此难得的机遇,竟因为孩子的疾病而失去了,可惜啊!”没多久,曹操亲征徐州,刘备落败,袁绍失去了两面夹击曹操的最好机会。关羽耍大刀河南许昌灞陵公园关帝庙拜殿内的“关羽耍大刀”壁画。

斩颜良,诛文丑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袁绍展开了对曹操的大规模攻势。他派遣大将颜良等人率军攻打白马,自己率大军准备渡河。沮授劝阻袁绍说:“颜良性格急躁,虽然骁勇,却不能独当大任。”袁绍不听。

曹操见袁绍来攻白马,便移兵来救。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说:“如今我方兵少难敌,必须分散对方的兵力。主公可率军到延津,假装要渡河北上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必然分兵救援。然后我们派轻骑突袭白马,攻其不备,颜良可擒。”曹操果断地采纳了这一建议,出兵延津,佯装渡河。袁绍中计,分兵来救。曹操率领骑兵回军突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仓促迎战。曹操派遣大将张辽和新近投降的关羽突击在前,关羽一马当先,突入敌阵,万人之中直取颜良首级而还,无人可挡。大将被斩的袁军顿时溃败,白马之围解除。

大将被杀,袁绍恼羞成怒。他率大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驻军在延津以南,并派大将文丑和刚刚投靠而来的刘备领兵向曹操挑战。曹操命人登高打探来敌数量,探子回报说:“大约五六百骑兵”。不久又回报说:“骑兵又增加了一些,步兵不计其数。”曹操说:“不用再禀报了。”接着,他令部队解鞍放马,佯装懈怠,并令人将辎重放置道旁。诸将都觉得敌人众多,应该回营死守,只有荀攸看出了曹操的心思:“这是诱敌之策,怎么能够回营!”没多久,文丑和刘备的五六千骑兵杀到,众将纷纷向曹操请战,曹操说:“未可。”又过了一会儿,对方的骑兵数量越来越多,很多敌兵看到路边的辎重,纷纷上前哄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时机已到,说了一声:“可矣!”一跃跨上马背,率众冲杀上前。当时的曹操只有不到六百骑兵,却以出其不意之攻势,杀得敌方大乱。袁绍的大将文丑乱中被曹军斩杀,袁军溃散。曹操乘胜再战,生擒袁军主将。

官渡鏖兵

两将被杀,一将被擒,袁军上下一时大震。袁绍将兵马转移至阳武(今河南中牟以北),曹操则将部队驻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两军兵锋相接,展开了长时间的对峙。

袁绍命士兵将营垒一字排开,依沙锥筑营,东西连绵数十里。曹操也命军队拉开阵势,与袁绍针锋相对。双方短兵相接无数,兵力略逊的曹操逐渐处于下风。曹操命军队闭门不战,固守营寨,袁绍则命人在营中筑起无数土山,命弓箭手站在土山上俯射曹军。一时间,曹军营中箭如雨下,兵士行走都要用盾牌护挡,搞得军中人人恐惧。正在曹军苦于无从应对之时,曹操的谋士刘烨发明出一种发石车(又称霹雳车),可以弹射巨石,曹军以此将袁军的土山尽数毁坏。袁绍又命人向曹军营地挖掘地道,意图偷袭,曹操则在营中挖掘深沟以阻挡。

长达数月的消耗与僵持中,曹操一方粮草和补给不足的缺点逐渐显现。曹操眼见粮草将尽,心生了退守许都的想法。他与谋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对曹操说:“袁绍悉遣兵马来到官渡,要与您决一胜负。您以弱敌强,若不能在官渡阻止他,必被他乘胜得势,这是天下形势变化的关键时刻。况且袁绍不过是凡人中的领袖罢了,能聚拢人才却不能用好他们。以您的神武明哲,辅之以名正言顺的名义,还愁什么事情不会成功呢!”曹操听后深以为然,决定留下来继续坚守,等待最后时机的到来。同时,他采用荀攸的建议,派遣大将徐晃、史涣率领骑兵主动出击,骚扰、抄掠袁绍的运粮队,并取得了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的战果,将袁绍也拖入了缺粮的困境。河南郑州官渡古战场艺术宫

奇袭乌巢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十月,就在鏖战双方都陷入人困马乏的境地之际,决定官渡一战胜负的契机终于出现了。粮草屡被劫掠的袁绍命大将淳于琼率重兵万人北上,护送粮草而来,驻扎在距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建议袁绍增派部队保卫乌巢,防止曹操抄掠,袁绍却觉得没有必要而不予采纳。官渡之战示意图

恰在此时,袁绍帐中的谋士许攸因屡屡不得重用,且贪财得不到满足之故,偷偷逃出袁绍大营,前来投奔曹操。正苦于无计破敌的曹操听闻许攸前来,兴奋得连鞋都没顾得穿上,光着脚跑出大帐来迎接许攸。他兴奋地握着许攸的手笑道:“子远(许攸字子远)前来,我的大事可成了!”连忙将许攸接入大帐。许攸深知曹操缺粮,故意卖关子探问曹操:“袁绍势大,你如何对付?如今还有多少粮草?”诡诈的曹操佯作自信地回答道:“还可以支持一年。”许攸笑着说:“不对,请说实话!”曹操又改口说:“还可用半年。”许攸反诘道:“你不想破袁绍么?为何不以实相告?”曹操笑了笑:“刚才说的都是玩笑话,其实还能撑一个月,我该怎么办呢?”许攸冷笑一声:“你孤军独守,外无救援,粮草已尽了!”曹操见许攸一语道破真相,连忙向他求教破敌之策。许攸说:“如今袁绍有万余车的粮草辎重停驻在乌巢,虽有万人把守,却防备疏松。如果你以骑兵突袭乌巢,出其不意,烧毁他的粮草辎重,那么不出三日,袁绍自败。”

曹操听了许攸的建议,大喜,马上召集兵马准备出发。众将都以为许攸投诚真假难辨,偷袭乌巢过于冒险,劝阻曹操要三思,而谋士荀攸、贾诩却力谏曹操前往。贾诩说:“明公英明胜过袁绍,勇气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胜时机的把握上也胜过袁绍,有此四胜却半年不能击败袁绍,就是因为太想顾及万全了。您必须抓住决胜的时机,那么大事可立定!”曹操听后,决议孤注一掷,偷袭乌巢。

曹操派亲随曹洪留守大营,自己亲率五千步骑兵星夜兼程,身着袁军军服混入袁军阵地,黎明时分赶至乌巢。淳于琼见来袭的曹操兵少,便莽撞地放弃了守营的战术,而将部队在营外摆开。曹操率军猛攻,淳于琼不敌,退守营寨。得知偷袭消息的袁绍派出救兵支援乌巢而来。将领中有人建议曹操分兵阻挡敌人援军,曹操大怒道:“等敌人杀到身后,再来禀报!”曹操破釜沉舟的决心激励了将士,士兵们都殊死拼杀,一举攻破乌巢大营,放火焚烧了袁绍的所有粮草、辎重。

粮草被烧,无粮的袁军顿时人心涣散。被袁绍派往袭击曹操大营的将领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袁绍兵败如山倒,袁绍与长子袁谭甩下大军,狼狈逃往黄河北岸。未及渡河的七八万袁军被曹操悉数擒获,遭到残忍坑杀。

曹操缴获袁绍遗弃的大量辎重珍宝。在缴获的袁军物资中,还有曹操的很多手下给袁绍写的投诚示好的密信。就在众将为此人人自危之时,曹操却命人将这些密信付之一炬:“在袁绍强大的时候,我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大获全胜告终。曹操以少胜多,决胜一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业;袁绍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没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官渡之战的曹军兵力

官渡之战历来被视作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常规的说法是曹操以一万敌袁绍十万大军(范文澜《中国通史》),而《三国志》中更是记载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但早在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就对这一兵力表示了质疑。他认为曹操从收服青州黄巾军开始,收编的归降部队不在三十万以下,而且从官渡之战的具体表现来看,曹操能够与十万的袁军对摆阵列,能够屡次偷袭袁军而主营不失,能够追击溃逃袁军而悉数擒住八万之众,足见曹军数量绝非书中所说的那样寡少。

但另一方面,从官渡之战方方面面的信息来看,曹军以少敌多应是基本事实。因此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曹军兵力逊于袁绍,但差距并不很大,数万人马应该是有的。至于具体数量,因为无史可考,只能任由后人想象了。

魏武挥鞭

官渡之战后,袁绍兵败失势,元气大伤,没几年便一命呜呼。袁绍死后,他的子嗣和家臣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权斗争,进一步消耗了残存的气力。曹操则借助官渡大胜,一步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了称霸一时的袁氏,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他更是北征乌丸,深入不毛,一世武功,达到顶峰。

袁绍元气大伤

一场官渡之战,袁绍不仅折损十万精锐大军,身边的人才也是损失过半,元气大伤,自此便日薄西山,再难转机了。

武将方面,曾威震河北、可称做袁绍“军中柱石”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皆被曹军斩于阵前;而猛将张郃、高览也投降曹操,成为日后曹操军中数一数二的得力干将。再如淳于琼、蒋奇、吕威璜等主要将领,死的死,降的降,袁绍军中武将,可谓一战殆尽。

谋臣方面,足智多谋的沮授和田丰曾苦苦劝阻袁绍,不要急于发动这场大战,其中沮授更是鞍前马后献计献策,只可惜那些妙计袁绍无一采纳。官渡之战后,忠心耿耿的二人都下场悲惨。京剧中的曹操形象(白脸者)

沮授没来得及逃回黄河北岸,被曹军活捉,拒不投降。曹操欣赏沮授的才能,劝沮授说:“袁绍无谋,不用你的计策,才有此败。如今天下丧乱,何不与我一道安定国家。”沮授回答道:“袁绍失策,招致此败,我沮授智慧与才能都很困乏,理当被你擒住。但我的家人都在袁绍手中,请您开恩,赐我速死就是我的福分了。”曹操不忍将其杀死,还用隆重的礼遇招待他,但沮授心如磐石,仍密谋逃归袁绍,曹操无法,只得将他处死。

田丰的遭遇则更为凄凉。早在袁绍出兵之初,田丰便苦劝袁绍不要急于动兵。他认为,曹操善于用兵,虽然兵少,但不可小视。他屡次建议袁绍放弃决战的方针,代之以疲敌之术,用本方丰富的物力人力拖垮曹操。田丰的有识之见不但没有得到袁绍的认可,还惹得袁绍大怒。袁绍认为田丰口出不利,惑乱军心,命人将其打入大牢。曹操听闻田丰没有随军而来,高兴地说:“袁绍必败矣!”等到袁军官渡战败后,士兵们都哭着说:“如果田丰在,不至于如此。”袁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大牢,有的人连忙跑来给田丰报喜:“主公不听您的话才遭此败,主公回来后,您一定能受重用。”深知袁绍为人的田丰却长叹道:“如果大军得胜,我必能保全;如今大军战败,我必死了。”果如其言,袁绍回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听田丰的话,如今果然被其取笑。”然后命人杀死了田丰。

沮授、田丰死后,袁绍身边的谋士便剩下郭图、审配、逢纪等一干夺利小人,他们非但不能为袁氏的恢复进献良言,反而不断地争权夺利,加速了袁氏的灭亡。袁绍之死官渡战败,袁绍仓皇逃回领地。袁绍地盘的很多郡县,听闻袁绍惨败,纷纷反叛。刚刚逃出命来的袁绍还来不及从大败中回过神来,便四处忙于扑灭反叛的势力。

官渡得胜的曹操并未急于攻向黄河北岸,他知道袁绍虽败,但实力尚存,而且形势已经明显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化,因此他采取了稳扎稳打、静观其变的方针。曹操先是派人消灭了官渡之战时受袁绍指派在自己腹地进行骚扰的小股残兵,接着略作调整,在汉献帝建安六年(201)率军北渡黄河,再次与袁绍的主力部队在仓亭进行了一场交战。仓亭之战在正史中并没有实质性的记载(《三国演义》中有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仓亭之战是决定曹操与袁绍最终胜败的又一场重要决战。袁绍卒合起境内十数万兵马,赌上最后的气力与曹操一搏。但已是强弩之末的袁军自然不是士气正盛的曹军的敌手,没有官渡之战的复杂纠结和波澜壮阔,曹军势如破竹,再次击溃袁军。

一败再败的袁绍收拾残兵,但他能做的也只是忙于平定境内各处反叛,而再无实力决战了。志在制霸,却志大才疏,被出身和名望都在自己之下的曹操颠覆性地击垮,曾经无限风光的袁绍满腔愤懑,终于一病不起。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官渡之败两年后,仓亭之败一年后,曾经在董卓面前横刀而出的少年豪杰,曾经的讨董义军盟主,曾经天下最强大的诸侯——袁绍,发病呕血,一命归西。

嗣位之争

袁绍死后,尸骨未寒,袁氏集团内部便因继承人的问题发生了内乱。

早在袁绍生前,就曾将自己的子嗣分派到领地内的四个州,令他们分别统领一州的兵马:袁绍的长子袁谭统领青州,次子袁熙统领幽州,外甥高统领并州,袁绍自己则带着最为宠爱的幼子袁尚坐镇冀州。谋臣沮授对此极力反对,他对袁绍说:“人们常说,一只兔子跑到街上,会有万人去追逐它,一旦有一个人捉到了它,也想得到它的人就都会停止追逐了。这是因为有了确定归属的缘故,希望您能够思考其中的含义。”沮授借此劝诫袁绍不应在不明确接班人的情况下,放任子嗣们坐拥重兵。袁绍并没有太理会沮授的告诫,沮授见状长叹道:“大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沮授像沮授(?~201),东汉末冀州广平人。先在冀州刺史韩馥部下担任别驾,后跟随袁绍担任监军、奋威将军。袁绍兵败后被曹操所杀。

事实果不出沮授所料。袁绍生前,虽极为宠爱相貌英俊的幼子袁尚,但却没有明确指定。袁绍死后,围绕着谁是继承人的问题,长子袁谭和幼子袁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袁绍的家臣们也卷入了嗣位之争,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前两者支持袁尚,而后两者则支持袁谭。审配等人担心袁谭继承之后,辛评等人会谋害自己,于是抢先一步,以遵照袁绍意愿为借口,拥立了袁尚继承袁绍之位。袁谭见继位不得,便愤而离去,自号“车骑将军”,与袁尚分庭抗礼。权位面前,袁氏兄弟相争,竟全然忘记了自身岌岌可危的形势。袁氏兄弟争执不下的局面正是曹操希望看到的。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就在袁绍去世四个月后,曹操再次率军北进。袁谭率军在黎阳防守,但袁尚却只拨给袁谭很少的兵马,并派逢纪前去监视袁谭。袁谭敌不过曹操的大军,多次向袁尚恳求增派人马,但都被审配等人作梗回绝,袁谭一怒之下杀死了逢纪。曹操大军强攻袁谭,袁谭告急,向袁尚求救。袁尚本想分兵救援袁谭,却又担心袁谭会霸占自己的救兵。于是他命审配把守邺城,自己亲率部队赶来支援,与袁谭合兵一处。曹军与袁军在黎阳城下展开大战,战事持续了将近半年之久。袁尚与袁谭终究不是曹操对手,二人战败,弃城而逃。曹操率军径直追击至邺城,他见邺城防备严密,一时不能得手,便收割了当地的小麦后,引军返回了许都。

兄弟相残

曹操大军才撤走没多久,袁尚与袁谭两兄弟间便再一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二人各自带领自己的人马,为争夺冀州相互攻杀起来。袁谭不敌袁尚,只得带兵退守平原。袁尚赶尽杀绝,率军围攻平原。

危急之中,袁谭派人向“杀父仇人”曹操投诚求救。曹操对袁谭这种“引狼入室”的做法自然再高兴不过,他立即亲率大军再度北上“支援”袁谭。袁尚听闻曹军兵至,立即从平原退回了邺城。曹操见袁尚退兵,也随即撤兵而还。他知道袁谭的投诚其中有诈,便以联姻的方式暂且稳住袁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