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媒体:全方位解读新媒体运营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8:39:27

点击下载

作者:刘小华,黄洪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新媒体:全方位解读新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新媒体:全方位解读新媒体运营模式试读:

前言

早在“互联网+” 一词出现在“两会”的政府报告之前,“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跨界”“O2O”等与互联网相关的词汇就已经相当火,而2014年、2015年中国的互联网相关行业更是“大动作”不断。

2014年,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陌陌等多达31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上市,令人感叹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赶上了黄金时代。而2015年,形势却又发生了急剧变化,滴滴、快的,58同城、赶集网,大众点评、美团,携程、去哪儿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合并;2015年10月,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当中的百度和阿里巴巴又被曝出已经停止招聘新员工的传闻;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因为融资等问题被迫收缩战线或破产倒闭……这一系列的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是否传说中的“互联网泡沫”“资本寒冬”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与上面的“泡沫破灭”“寒冬到来”恰恰相反的是另一个互联网领域的火热。

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行业社交媒体和在线服务平台速途网获得华谊兄弟旗下孚惠资本1.2亿元领投的B轮融资;

2015年7月,自称中国版彭博社的蓝鲸传媒获得由鼎晖资本领投、磐石资本和瑞业资本跟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

2015年10月,社会化媒体资源平台微博易、新媒体第三方数据采集监测服务平台新榜、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分别获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3.2亿元的C轮融资、天奇阿米巴基金领投的2O2O万元A轮融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B轮融资。

虽然上面提到的这些成功获得融资的企业各有其特色,但其涉及的均为同一个领域,即新媒体。

例如,速途网上线于2009年4月,定位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社交媒体。从2011年开始,速途网不仅深度布局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移动端新媒体平台,而且成立了速途网自媒体联盟。由于其极具创新性的思维和内容方面的优势,速途网已经成为网络媒体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代表性网站之一。截至2015年6月,速途网移动端的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

而被估值13.2亿元的罗辑思维,其定位十分清晰,主要服务于80后、90后有“爱智求真”强烈需求的群体,涵盖了微信公众订阅号、知识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会员体系、百度贴吧、微信群等多种互动形式,既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也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能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以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已经逐渐不复存在。而事实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信息的载体——媒体的发展也是永不停歇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新媒体?如何探索新媒体平台的盈利模式?怎样投入到新媒体运营的实战当中?是做内容还是求利润?是发展广告还是积累粉丝?是坚持原创还是随大溜?传统媒体人又如何实现新媒体时代的战略转型呢?《互联网+新媒体——全方位解读新媒体运营模式》不仅对新媒体进行了最前沿的解读,而且以实战为特色,一步步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新媒体运营。另外,书中还涵盖了《赫芬顿邮报》、网易云阅读、罗辑思维等国内外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经验,以供读者借鉴和参考。第1章新媒体崛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新势力1.1何谓新媒体?

关于“新媒体”,众多的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但目前并未达成共识。浏览各个期刊上开设的新媒体专栏,便会发现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播客、博客、IPTV、手机媒体、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众多形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其与传统媒体有何不同?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1967年,美国人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关于这一点,我国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也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既然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概念,那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其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所不同。基于电信网络(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而出现的媒体形态,一般被公认为是新媒体。除此之外,很多媒体形态实质上只是传统媒体的变形。

★其二,新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例如,新媒体的首要特征是其无边界性。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中广泛存在的边界(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产业之间、社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被消解了。基于这些新的特点,对媒体行业而言,新媒体无疑能够催生更多新理念和新模式,比如,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提升节目的专业性,等等。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网民的89%。

◆新媒体的四大特征图1-1新媒体的四大特征

(1) 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极度细分化和碎片化

网络媒体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也是传播信息的渠道,但是它覆盖的范围更广,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门户网站、社区网站、博客、贴吧、微信、微博、移动电视、校园媒体等都属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它却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它的传播形态将朝着细分化和碎片化的方向发展。

(2) 新媒体背后的消费者新生活方式对接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理论强调的是整合媒体资源,从而进行营销,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发现了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针对这一变化,媒体应如何发挥其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渐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企业进行营销,则要充分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当中。

(3) 新媒体引发的传播沟通方式变革

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容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及时交流与沟通。伴随着新媒体的这一互动性特征,企业在营销时也应注意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企业的品牌效应。

企业可以在网络上发起一个讨论话题或者有奖互动等活动,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获得最大的销售额。

(4)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依赖性

新媒体的产生既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自此就销声匿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一系列综艺节目就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也在通过不断的创新而保持活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新旧媒体过渡的时代,既包括新媒体产生、旧媒体被淘汰,也包括旧媒体不断创新并向新媒体靠拢,如网络智能电视、电子杂志等的产生。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得到关注,才有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未来的竞争必将是一个关于争夺消费者关注的竞争,而新媒体的出现对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2新媒体,新在哪里?

既然称为新媒体,就必须有体现“新”的地方,比如采用新技术,体现出新的形式,以及以新的理念呈现。笔者认为,就这三方面来说,理念上的“新”尤为关键,因为无论是技术的变化还是形式的变化,都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不能称为革新,只有以新的理念呈现出来,才能够称为新媒体。

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某个媒体可以进行互动性操作,它就可以被定义为新媒体,其实这种观点是存在偏颇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必须满足互动性要求,虽然互动性是一部分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但不应该将其衡量范围夸大。

立足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四项。图1-2衡量新媒体的四个关键点

◆价值(Value)

媒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在信源与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这种载体是有价值的,因为受信者需要通过载体获知信息,而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时间及空间条件,这些都是媒体本身的价值所在。

除了媒体作为载体与工具所具备的价值之外,它承载的信息价值也是媒体价值的一部分。这两者共同构成媒体的存在价值。虽然从理念层面上来说,经过科技改造完善的媒体也会吸引部分受众,但事实上,这些受众实现的经济效益根本达不到媒体的成本消耗水平,自然也就不能构成媒体价值的一部分。

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上的媒体种类不断增加,许多新颖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然而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没有被市场淘汰的。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模仿已存在的理念尝试通过新包装来吸引受众的媒体形式,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理念超出多数人的认同范围。这都是未谨慎研究用户形态,导致最终研发的媒体在价值体现上不够显著,抑或不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结果。

◆原创性(Originality)

具备原创性是最能体现新媒体之“新”的地方,这一点也是新媒体必须满足的。新媒体的原创性,并不是指由个人或团队独立研发出来的,而是指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在某个时间段里研发出的创新型媒体,其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理念及内容上,拓宽了创新意义的传统范围。

例如,分众传媒属于新媒体发展的范畴,体现出了原创性。它的原创性就在于,在某段时间内,根据时代特征诞生新的理念,对传统媒体形式进行了全新的应用。分众媒体产生之后,很多聚众媒体随之而来,它们也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因为聚众媒体概念也体现出理念层面上的原创,虽然很多媒体在应用过程中有很多相似性,但原创是指在某段时间里的创新,而这些媒体符合这个条件。

◆效应(Effect)

所谓效应,指的是当周围条件满足时,某种动因或原因发挥作用产生的科学现象。新媒体应当能够产生某种效应,也可以说,新媒体能够使其所在的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意即新媒体能够对处在特定环境中的用户在视觉或听觉上产生作用,最终产生某种特定结果。

我国于20世纪末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大门,这种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产生了显著的作用(或称为效应),网络的应用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最终导致相关结果的产生。如今这种效应还在继续蔓延,新媒体也有可能在未来跻身主流媒体行列,突破新媒体的概念限定,毕竟任何一种概念都不可能在发展过程中一成不变。

为了更好地理解效应,我们在这里用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众无线是分众传媒旗下的广告公司,他们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向用户发送广告内容,这种应用也属于新媒体应用的范畴。

新媒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分众无线陷入低谷并不意味着这种媒体形式从此失去了发展空间;相反,这样一种紧跟时代潮流的媒体形式一定会走得更加长远。

◆生命力(Life)

生命力是所有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新媒体也不例外。媒体在其存在过程中会体现出相应的价值,从其价值诞生到结束的时间被称为生命周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媒体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细分思维的作用下,众多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出来。

然而,仅在技术应用和形式方面体现出创新是不够的,如今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并不在少数。这些媒体形式之所以被淘汰出局,就是因为经营者没有认清媒体的本质及核心价值,一味简单模仿,使媒体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生命力。所以,被市场淘汰的媒体形式也就谈不上是新媒体。

在这里,我们仍然以分众无线为例加以分析,虽然分众无线的持续发展遇到阻碍,但分众无线所应用的创新概念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最终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因而这种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范畴。

再如,在交通工具或是公共场所的视频广告,诸如公交车、高铁、超市播放的广告信息,确实能够产生效应,也能体现出媒体的价值,也就是说它在特定时间内体现出生命力,因此其属于新媒体的范畴。不过具体到特定经营方来说,其执行状况与创新能力都会影响企业的最终发展趋势。

对以上分析加以概括,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称为VOEL媒体(取自Value、Originality、Effect、Life的首字母),若以后三者来概括,就是OEL媒体。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媒体的发展产生影响,不过就目前来看,通常可以用以上这四个因素来判定某个媒体形式是否为新媒体,对于新媒体来说,以上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这四个因素是普遍意义上的,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技术层面或理念层面的创新,都包括在以上四个因素中。

换个角度来说,并不是应用新技术的媒体形式就可以称为新媒体,也并不是采用了新技术就一定能体现出媒体价值。

有些概念也很容易混淆,例如,随着网络应用在我国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网络已经突破了新媒体概念的限制。但是,还有一些在网络作用下诞生的信息载体或工具,或者在网络领域一些特定的媒体形式,也属于新媒体范畴。如博客、腾讯网、人人网等媒体形式也属于新媒体的一种,它们也在特定的时空产生了效应。再以电视购物为例,电视当然属于传统媒体范畴,但电视购物在理念层面具有创新性,这种媒体形式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产生的,所以电视购物也是新媒体的一种。1.3新媒体带来的六大变革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说,新媒体都是一场重大的变革,它会作用于经济领域并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除了特定的媒体形式可以称为新媒体之外,网络覆盖下的传播媒体领域也属于新媒体,甚至可以将其范围拓宽至整个信息环境,其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

如今的新媒体发展得越发迅速,可以预见,新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经过分析,我们把新媒体将带来的重大变革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图1-3新媒体带来的六大变革

◆使未来变得量化和可计算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更深入的了解,逐渐学会应对各种变化和危机。如今,人们身处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的包围中,加上物联网的持续发展,使用户之间、用户与各种设备之间都能够进行方便的互动,大大缩短了事物之间的距离。

另外,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的应用使人们能够从容置身于信息充斥的大环境中,在领先技术的强大辅助下,人们可以逐渐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测,所有东西都可以进行量化和计算。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当用户面对某个问题无法下定决心时,智能决策系统会在分析各种措施后帮助其找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

★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处在健康监测体系的实时控制之下,同时会将信息发送给医疗人员,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在发生问题时及时察觉和就诊。

★对政府机构而言,运用领先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掌握大众的信息反馈,对当前的经济走势和社会状况做出科学的判断,在应对自然突害、疾病蔓延时可以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服务水平。

★对商家来说,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进一步掌握用户需求,据此规划商品的生产并进行形式多样化的营销。

◆将虚拟与现实进行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式多样的移动终端(iPad、智能手机等)满足了用户的交互性要求,使人们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自身限制。可以预测,在多种多样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推出后,人们的感知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新媒体的应用在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同时,也使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如同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身处在虚拟空间里的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这种虚拟空间并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它与我们当前的现实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对现实空间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空间的升华。

在虚拟空间中,用户如同身处一个真实的空间里,同时能够无限延伸自身的能力而不受外界的限制,能够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事。如今,虚拟空间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处事习惯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情绪反应都有可能移植到虚拟世界中,未来虚拟空间也会更加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

新媒体也会作用于当前人们所采用而且已经习惯的社会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物联网的应用从多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瓦解,人们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地域限制,而是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利益等作为构建集群的衡量标准。这种社群与传统社群组织形式存在很大差别,原本森严的等级性被削弱,个体的地位得到提高,是一种趣缘类组织形态。

虽然与传统社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越来越多的人对新组织形式的独有特性表示认可,其开放性与平等性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习惯。网络用户逐渐习惯于通过线上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集体互动。

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相较于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资源和资本的重视,如今的人们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知识竞争和信息竞争上。

◆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在新媒体发展的推动下席卷而来,使多数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用户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除此之外,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望购买的商品能够满足其情感诉求,而不仅是具备基本的实用功能。

所以,商业经营模式会随之发生变化,商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随着3 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商将根据特定用户的需求进行商品生产,即私人定制;另外,网络支付渠道的打通会让更多商家转而采用O2O模式,零售业也会颠覆传统经营模式。

除此之外,与传统形式拉开距离的还有企业形态,经营过程中的独特性、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和专业技能会对企业走势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明确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同时提高运作效率。企业组织形式会向专业化及柔性化方向发展。

◆改变知识与智能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课堂教授的传统学习方式正在被娱乐学习、在线教育、移动微型学习等新型教育方式取代。

教师现场教授、学生聆听的课堂教育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流。此外,将知识内容包含在游戏里,或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出的信息具有更好的效果,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零散时间,边学习边实践,使传播方式的选择性更多。另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智力资源集中于线上平台,实现智力资源的整合化利用。

此外,还可以使这种人工智能以独立形式存在,并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累加与传播。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与智力资源的传播与整合,届时社会形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促进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变化

新媒体不仅能够传播信息,还更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不断进行完善的,在发展过程中对人体功能(视觉、听觉或行为习惯)进行了模仿、移植和进一步的延伸,甚至不排除新媒体发展成为最终与人体功能融为一体的可能。

另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演变,人类的行为习惯和生理功能可能颠覆传统,最终会从多方面改变人们的进化历史。

★网络搜索功能的不断完善为人们获知信息提供了方便,智能决策系统可以使人们在面对难题时不再难以决断;

★不断涌现出的网络语言、网络表情及其普遍应用,会逐渐取代人们的肢体表达功能,人们对礼仪及社交的重视程度会逐渐下降;

★键盘输入及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会使人们逐渐不再强调手写的重要性;

★网络社交、线上平台的应用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网络平台的依赖会逐渐对人们的行为能力产生影响。1.4新媒体的未来趋势:移动社交化+资讯视频化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为借助互联网崛起的网络传媒带来了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和崛起催生了网络传媒,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网络传媒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门户网站和博客;视频和客户端;以微博以及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图1-4网络传媒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传媒模式正在经历变革的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东风崛起的新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中,36氪、虎嗅网、雷锋网……各种新锐媒体的出现开始颠覆人们对媒体行业的认知。

尽管新媒体以一种强势的力量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行业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门户网站的新闻内容,基本都源自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也离不开传统媒体对内容的深入挖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的报道以及传播形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其中,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作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图1-5新媒体未来的两大趋势

◆新媒体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移动社交化成新媒体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移动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PC时代,用户一般都会有比较固定的信息浏览时间。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用户的上网时间越来越多地被手机占据,用户可以不用再专门抽出固定的时间来浏览资讯,浏览资讯的时间呈现出日益碎片化的趋势。

用户在等车、就餐、起床前、睡觉前、上洗手间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里就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来了解新闻资讯以及朋友的动态。因此,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将就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展开激烈的争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人,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5.94亿,手机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浏览信息时的首选。据腾讯统计的数据显示,70%以上的网民会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新闻资讯,其中80%的用户愿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资讯;在微信平台上,用户每天平均都会阅读5篇左右的文章或者新闻资讯,有50%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端上网的时间超过3小时。

而且各类移动阅读应用的层出不穷,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移动端上。移动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帮助用户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对移动社交媒体来说,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广大用户获取信息以及互动的主要渠道。

移动社交媒体的崛起,让用户的社交、沟通、阅读以及分享等行为都逐渐走向移动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沟通、阅读、分享,甚至开展社交活动。各种热点资讯、新知识或者知识的分享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移动社交平台上。

在众多的移动社交平台中,微博、微信凭借强大的用户基础以及信息传播速度快、碎片化等特点和优势,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各种信息通过评论、点赞以及转发分享等方式得到迅速传播。由此不仅增强了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积极性,而且也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成倍的速度扩张。

而且随着移动新媒体的出现,用户注意力的切换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有数据显示,用户每小时能切换36次应用,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几乎每2分钟就会切换一次应用。

因此,如果传统网络媒体仍将信息传播的重点集中在PC端的话,就满足不了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信息的需求。注意力的分散也使许多用户变成了浅层阅读者,对于大量的新闻资讯往往是一带而过。通过移动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满足基本的信息获取需求。

对于部分用户来说,迅速浏览新闻资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深度内容的阅读,每天能够多次打开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更倾向进行深度阅读,通过深入的分析挖掘新闻背后更深刻的内涵,因此对于新闻客户端来说创作有深度的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用户对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的多元化需求意味着移动新媒体在进行内容编排时要注意轻资讯以及深度资讯的合理组合。

移动新媒体集社交关系、内容以及服务于一体,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传媒方式。而新媒体的移动社交化方向也使得新闻资讯的获取朝着社交深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新闻信息的入口也将迅速转移到社交平台上。

◆新媒体趋势:资讯视频化时代到来

过去依靠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片展示就可以获取各类信息,而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庞杂的信息已经不能单纯靠文字以及图片展示这种方式来进行输出,而此时,视频信息展示形式应运而生。

相对于文字或语音,在信息表达方面视频拥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展示信息,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记忆。而且利用视频这种展现形式可以更深刻地影响用户,这也就促进了移动视频的飞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种移动智能端的层出不穷,使得智能手机成为大多数网民上网的重要工具。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利用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实现跨屏连续观看视频,因此在移动视频应用上停留的时间将会大幅提升。

移动视频的兴起也推动了移动视频付费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些聚合类的移动视频应用,用户只要付很少的会员费就可以观看热门电影。而这种会员收费制度未来将会得到更多视频用户的认可和欢迎,而会费制度也将成为未来移动视频的一大收入来源。

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模式,旧模式势必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国内许多主流的新闻门户已经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并且开始踏上了推动资讯内容实现移动视频化的进程,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从文字到视频的转变也顺应及满足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要求。

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和成长推动了移动新媒体时代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在丰富的移动社交需求的推动下,移动社交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将迅速发展起来,并将加速公共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模式的变革。

移动社交媒体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可持续化的挑战,比如国家政策以及社交平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而且移动社交媒体的轻量化以及内容设计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征,移动社交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规范以及约束性,从而保证移动社交媒体可以平稳健康发展。第2章商业模式变现:探索新媒体平台盈利模式2.1打破新媒体“低盈利”的魔咒◆新媒体变现困局:做内容or求利润?

前不久,笔者有幸与某国际传媒的几个联合创始人进行了一次坦诚且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其中一位创始人跟笔者说,在公司一年多的运转中,他们在渠道、营销以及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但是,这事实上并未为公司带来多少收入,依靠广告以及活动为公司带来的营业收入微乎其微,低盈利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作。

实际上,在互联网领域,第一批吃“蛋糕”的几家媒体虽然在行业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但是从这几家的发展来看,还没有一家媒体宣称自己已经找到了可持续复制的商业模式。如果只是作为简单的新媒体公司而不是集团公司,那么商业模式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虽然新媒体行业不乏有梦想和创新意识的人,但是面对这一问题却始终束手无策。

◆核心矛盾:做内容和求利润

媒体行业的人往往都会有一定的“思想洁癖”,他们在心底里都认为做内容是很高雅的一件事,如果求利润就会使内容染上俗气。从长远来看,或许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内容做支撑,利润自然就会滚滚而来。但是从短期来看,做内容的方式以及渠道还是区别于一般的商业逐利。图2-1新媒体变现的核心矛盾

内容生产具有自身的规律,业界普遍认为其非商业性的特征是其价值源泉之一。或者是依靠专业、客观以及真实性的报道来吸引观众,或者是用幽默的语言分析,同样也不能脱离客观以及公正。公司的价值形成与商业诉求在短时间内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因此要想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就必须依赖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以及执行力的人或者雄厚的资金实力,否则,公司可能会在这种短期不可调和的矛盾中逐渐销声匿迹。

要想让公司实现盈利,关键在于定位,要明白只有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并笑到最后才是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最后的胜利以及微笑总是留给长久发展的企业的。

在明确了定位之后,接下来应考虑企业要从哪里赚钱。

现如今,许多新媒体的营业收入来自广告、活动以及关联部门的分成,此外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投资人的资金支持、自身的投资收入、债券市场的溢价分红等。而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传统媒体中盛行的光盘、碟、报纸、杂志等的价值正在逐渐下降,未来很有可能完全退出市场。

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声音放到很大,并利用这种振奋人心的声音对观众的心理形成影响和冲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旧有的传媒开始被迫缩减战线,并在阵痛中走向转型,而新媒体的出现虽然被大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市场上广泛造势之后,新媒体的收益却并不好。在与很多新媒体创始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笔者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的一丝沮丧。

36氪的刘成城曾经提到,36氪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人,提供的内容以及针对创业者的活动都是免费的,虽有些其他的广告以及活动费用但仍无法支撑整个公司的运作,并期望未来构建好全线链条之后,可以依靠上下游获得收入。此外,更多的新媒体人还在盈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例如,Pingwest的骆轶航还在美国不断整理以及完善其跨国模式;搜狐的王子恢已经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蓝莓;月收入曾过万的自媒体人——鹏媒体赵鹏也去天津卫视应聘去了……

◆做媒体并不容易

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写能吸引观众的文章就相当于做媒体,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拍一张照片并且上传就可以了。事实上,要真正做媒体,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媒体的核心在于内容蕴含以及所传递的东西。

因此,内容的设计和塑造就需要付出比较多的心血,以便于更好地传递价值以及理念,这绝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塑造完成的。如果一篇文章仅仅表现的是一种快餐文化,那么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媒体的本质。文化只有经过积淀才会历久弥新,才会更加深厚,才能传递出更富特色以及更深入人心的内涵和价值……

有人说,媒体是一个奇怪的行业,因为它存在价值的不对等性。虽然国家新闻总局对文字的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要看见一篇呕心沥血的文章也是很难的。有时候,即便是一篇内容精深、气势宏伟的文章也很容易被归到“不通文墨”一类中。

而且,由于媒体行业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偏低,所以行业内收入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媒体群体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大。随着媒体人士社会地位的降低,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以及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该是一种神圣、信仰的东西逐渐走向衰落,将使社会陷入一种深层困境。

网易作为四大门户之一,却不能留住自己的员工,这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媒体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很多媒体人尤其是在大公司的门户部,只有主频道的主编年薪才能达到几十万,而且没有期权,因此这也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选择跳槽另谋高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所不容的现象。◎提高新媒体变现能力的四大策略图2-2提高新媒体变现能力的四大策略

◆拥有核心价值

媒体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内容上,这些内容可以是行业内的,可以是独家的,也可以是刚出炉的新闻等。除此之外,媒体还应该追求长期的、个性化以及差异化的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优势,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媒体,应该将内容的塑造以及追求放在第一位,与产品企业不同的是,媒体公司的价值在于服务,这种服务是内容价值的有效传递。优质的内容是媒体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征,只有靠内容的吸引,才能将更多的有共同目标以及理想的人聚集起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新媒体的出现让媒体摆脱了单一性,逐渐走向更加多元化的时代,并且打破了传统媒体留给人们的高高在上的冰冷形象,逐渐走进了人们所生活的鲜活的世界。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新型的、系统的互动价值的不断产生。

◆打造稳固的影响群体

媒体行业的活动是打通上下线的关键,但是在笔者了解的几个做活动圈子的媒体团体中,有很多创始人最后都遇到了瓶颈问题。事实上,很多活动虽然看起来很好,但是往往很难成为刚性需求,因此常常被参与者忽略或者是主办人最后被迫取消。

因此,活动不能成为媒体实现盈利的依靠,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动作。如果要搞免费的活动不仅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活动举办的赞助、门票以及展台等都是问题,因此如果不是实力强大的媒体根本搞不起免费的活动。

面对其他强大媒体平台的挤压,再加上自身广告的不成熟,新媒体在初期是非常脆弱的。在媒体界也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缺乏硬广告的媒体是很难在行业内立足的。而今新媒体遍地开花,硬广告不行,而软广告又广受诟病,可谓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新媒体要想在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要首先学会生存下去:

(1)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吸引和抓住一批庞大的作者群,可以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再不然就是用金钱,将一流的作者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我所用,以缓解在同行竞争中的压力。

(2) 利用高薪留住作者,同时还要慧眼识珠,不断挖掘新人,加强对新人的培养,自己培养出来的新人对公司有更大的忠诚度,并且乐于为公司贡献更大的力量。

(3) 要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充分利用国家、政府等公共推广平台,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地盘上的读者收入囊中。

这个影响群体应该秉承开放性的理念,赋予人们更多的进出自由,当这个群体基数达到一定的数额,并且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的时候,就代表新媒体的基础形成了。

◆促成强买点和强卖点

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崛起以及发展,对传统的IT网站,如泡泡网、中关村在线以及太平洋电脑等都造成了剧烈冲击,有的甚至在这种强势挤压下退出了市场。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富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化特质,在较强的互动价值的推动下,更容易打造真正的平台。因此,当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平台就呈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促成强买点和强卖点。

读者群在了解了信息之后,如果能产生兴趣就会通过评价来更客观地了解产品,从而最终决定是否使用产品。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也要找到产品的强卖点,从而更好地刺激读者。

凤凰网的首席运营官李亚说过,新媒体时代凤凰网能够影响的人群是中高端、在影院消费,同时具有较强广告支付能力的人。事实上,随着全屏时代的到来,跨媒体以及跨平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新媒体应该学会充分利用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除了承担基本的传递以及组织作用之外,还应该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并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对读者群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影响。

进一步而言,提高新媒体变现能力,就是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资源,推动资源整合、融合、创新,在重构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商业模式。

◆萃取合理的价值成分

近来,不管是360浏览器还是微信、QQ等社交工具都在添加一些游戏的功能,并希望能通过这一功能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新媒体人在做新媒体的时候需要设立一个理想和目标,并保证这个理想和目标能够为公司带来长远的影响。因为一旦公司出资动议通过,确定股份结构之后,公司主体以及框架就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公司的使命就是坚持,不管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应该始终坚持“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

在这个时代,驱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往往来自创新变革的领域。在社会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新媒体应该紧抓时代的潮流,引领发展的趋势,学会分成,从这些创新变革、富有生命力的领域分成,从快速增长的产业领域萃取合理的价值成分,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共享媒体:共享经济时代,自媒体的商业进化

传统媒体掌控在专业机构和组织手中,与个人距离很远,人们的表达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然而,获得表达分享的渠道,寻求更多的关注和认同,也一直是人们的追求。正如有学者说的,“这是一个人们急于表达与分享自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和重构了以往的信息表达和传播方式。Facebook、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不断涌现的互联网传播平台,让人们获得了多样化的表达渠道,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明星和意见领袖。由此,社会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2003年7月,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在发布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单来讲,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借助不断更新发展的网络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各种信息表达和分享的媒介。

自媒体平台,主要来自随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因此,“We Media”也被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

就本质而言,自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满足了人们话语表达的欲望。因此,从一开始,以社交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追捧。不过,随着“互联网+”共享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自媒体平台的普及和成熟,自媒体已经走过了初期高速发展的红利期。

当前,自媒体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在共享时代下,自媒体遇到了哪些困境?又该如何继续发展?

◆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导致影响力下降

互联网的本质是超越物理空间的链接和传播(人、物、信息)。而互联网包容性、开放性的特质,让任何个体都有了参与进来的可能,也由此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和平台:从BBS论坛、贴吧、豆瓣社区,到如今广为人知的微博、微信。

这些社交媒体的兴起,满足了人们的表达欲望,也重构了社会的信息传播生态,造就了一大批网络明星和意见领袖。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任何社交媒体的信息承载量都是有限的。当一个媒体平台过了发展的红利期后,就不得不面对由于信息过量而带来的传播瓶颈。例如,前几年是微博发展的黄金时期,借助微博平台,很多网络红人和意见领袖都获得了自媒体发展的红利。

不过,对于很多公司来说,现在微博营销的传播效果似乎已经大打折扣,其领域正被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所侵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非人口级产品,微博的信息传播与扩散优势主要来源于意见领袖和大号。但是,一旦出现信息过载(过量的无用信息或商业信息),就势必会极大地降低用户社交体验,导致用户流失或对过量信息的无视。

对于人口级产品,一般而言只要人口不变,信息过载短期内并不会对自身有太大影响。例如,百度搜索常常出现大量的推广信息。只是,作为进入网页的主要入口,用户无法跳过它。因此,只要百度入口的地位不变,信息过载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同样,微信作为移动网络人口,其主要优势源于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信) 功能,而非大号和朋友圈。因此,即便出现了大量的无用信息(心灵鸡汤、代沟、微商推销等),用户依然会将微信作为主要的移动入口。

总体来看,信息过载是任何社交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微博等非入口级产品,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流失,加速平台老化;对于微信等人口级产品来说,虽然短期内信息过载不会影响流量,但却降低了信息的传播影响力。例如,当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充斥于用户的APP时,虽然他们仍然会转载或阅读大号的同类文章,但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却被极大地削弱。

因此,红利期过后,如何平衡好信息与流量的关系,成为社交媒体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UGC媒体:内容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冲突

除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外,自媒体还有以下两大类平台:

(1)垂直类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创造内容)媒体平台图2-3自媒体的三大类平台

如以信息交流与融合为特点的钛媒体(TMT),致力于为用户创造更有效率的咨询获取和交流互动的虎嗅网。UGC媒体强调个性化和交互性,是使用互联网络的新方式,用户既是内容的获取者,又是传播者和创造者。

(2)网络媒体和企业推出的自媒体平台

例如,致力于帮助企业、机构、媒体、自媒体等在移动端获得更多关注的头条号平台;依托腾讯强大的网络媒体平台和庞大的用户群体,搭建起来的一体化个人自媒体平台《大家》;首次建立完整的自媒体生态链,实现作者、读者、传播者之间良性交互的百度百家平台。这些自媒体平台十分注重个性化和交互性,因此也可以看作UGC媒体。

UGC媒体有自己的新闻采编途径,可以保持新闻媒体的特性;同时,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也会经过专门的审核,以便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UGC媒体以每天定时定量的更新形式实现信息的传播扩散,因此不存在社交自媒体中的信息过载问题。不过,UGC媒体的上述特点,却带来了其他困境。

自媒体为以往远离主流话语平台的个人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因此自媒体的从业者和投稿者,往往并非领域内的专家,而是专业写手。

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自媒体文章覆盖范围极广,从医疗、教育、文化,到金融、社交、O2O。文章广度的增加,必然造成深度的下降,拉低了平台内容的质量和专业性;同时,活跃投稿者的缺乏,也使UGC媒体平台难以长久保持高质量的内容更新。

一方面,自媒体作者想要借助UGC平台扩散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会去大量地书写,给UGC媒体平台不断投稿,而不论内容是否专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各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者,一般不会主动到自媒体平台投稿。但为了提升平台流量、黏住用户,UGC媒体平台却必须不断更新。因而,只能不断发布自媒体作者提供的内容,虽然很多时候并不专业。

这无疑导致了UGC媒体平台内在的结构性紧张和冲突:本来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为宗旨,却只能接受大量非专业性的投稿。

这是一个信息爆发式增长的时代,人们已经走出了时髦、好奇的初级阶段,转而不断寻求更加专业实用的信息。以往万金油式内容的分享和传播,已经无法充分适应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信息需求。然而,由于投稿者缺乏专业训练和纵深知识,垂直类的UGC媒体平台无法为用户长期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这为其持续发展埋下了极大隐患。

另外,不能将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看作信息传播和内容的去中心化。中心一直存在,只是观察视角不同,中心也就不同,即不再有一个“绝对中心”。自媒体时代不是去中心或者无中心,而是中心更加多元、泛化,每一个传播点或内容,都可能成为中心。

因此,有效解决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不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专业性的内容,就成为UGC媒体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

◆共享媒体形态:自媒体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成熟以及信息的急速膨胀,让人们更倾向于寻求专业性、实用性的内容,而非表面的新奇与时髦。

例如,在人们想要了解一款新推出的即时通信APP应用时,大多会更加理性地去倾听产品经理的专业谈论,而不是借助那些既能谈医疗、教育又能谈金融、电商的自媒体人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互联网+ ”彻底颠覆和重构了传统的商业生态。特别是Airbnb和Uber的迅速崛起,将社会带人了一个共享时代。对于自媒体发展来说,共享媒体形态,成为其进化的方向,也为UGC媒体解决内在的结构性冲突提供了条件。

就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共享知识先锋的Quora和知乎,是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存在,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自媒体。而UGC媒体平台的内容,虽然大多来源于用户(专业写手),但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共享机制。

共享思维和模式的本质,是对闲置资源的重新利用,以达到价值创造和多赢的目的。因此,共享媒体形态的机制也应该是:不同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利用业余时间和精力,为平台提供其各自擅长的专业化内容,并因此从中获益。平台能够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专业、实用的信息解答,从而吸引更多流量,提升用户黏性。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知识的积淀,每个行业都拥有了大量的“专业人士”,高质量的内容不再是短缺资源。这为共享媒体的构建提供了内容基础。如此,再加上共享机制的有效激励和引导,自媒体将有可能借助共享模式实现一次自我的变革。

虽然共享媒体时代的建构不会一蹴而就,但通过观察其他领域的共享模式(如在线短租、打车等行业),可以畅想共享媒体的形态:在自媒体平台上,即时性的新闻资讯仍然由平台自身采编完成;而平台中最主要的信息——专业性的分析观点和内容,则由对应领域的专门从业者来提供;同时,这些专业内容的分享者,也会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奖励机制取得收益,如百度百家的广告分成机制、微信平台的读者打赏模式,等等。

如此,借助共享回报机制,自媒体确保了内容的专业性和更新的持续性,避免了内在的结构矛盾。2.2变现VS盈利: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赚钱模式◎自媒体盈利模式:广告+会员付费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并以其更为丰富全面和个性化的内容设置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媒介体验,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在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以后,如何有效地实现自身的收益获取目标,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长,也成为这些新媒体的主要关注内容。

自媒体一般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传播形式,十分注重内容的个性化、人性化与专业性,强调用户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因此,对于用户来说,自媒体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构或平台,而更像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理念的群体,可以在参与互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价值和情感归属。

例如,2010年上线的果壳网,聚集了一批爱知识、乐分享的年轻用户,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致力于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科学和技术知识。2011年4月上线的雷锋网,由初始的科技博客逐步演变成了一个科技信息与产品的服务平台,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服务。

此外,还有专注于为投资者提供实时行情、投资策略、新闻资讯和交易服务的雪球财经,以及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个性化商业资讯获取和交流方式的虎嗅网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快速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参与其中。同时,从“微博大V”到“微信公众号”,这些新兴的自媒体也不断探索着自身的盈利模式。◎微信自媒体盈利模式:免费增值

免费增值模式听起来很有诱惑性,但实质上,在具体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很难驾驭,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其中。下面,我们从微信自媒体公众账号入手来分析一下这种模式的应用。

在2013年的自媒体聚会上,与会者相互交流自媒体盈利模式时涉及内容付费的问题。聚会结束后,笔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进行了分析,认为微信平台提供支付服务后,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应用免费增值模式并非不可行。

◆产品第一

产品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无论是免费用户还是付费用户,最终都是受到产品品质的吸引而来的。若产品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即使是免费用户,最终也会弃之而去,这样就不会受到新用户的青睐,产品也就不可能从免费过渡到付费形式。

如果某用户自己经营了一个自媒体账号,而且他自身的专业素质较高,知道该如何进行产品的选择、营销和整体的经营,这种状态非常理想。不过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信息的具体内容,如果用户看过后认为该产品确实能够满足其需求,那么信息发布的目的就达到了。

要想在经营中应用免费增值模式,其自媒体账号应该具备以下两个优势:图2-4自媒体账号应用免费增值模式的两个优势

(1) 拥有低廉的边际成本

现如今的网络条件在这方面为经营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无须自己开发平台,只要登录微信平台,然后将自己编撰好的内容发布上去即可。事实上,这也为经营者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2) 能控制好营销方面的耗费

在自媒体营销中,切忌在营销方面耗费过多的资金。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发挥自媒体账号的影响力,提高在用户中的知名度,并通过用户间的二次宣传来壮大自己的粉丝群体。假如账号本身的影响力不够,免费用户都可能会逐渐失去兴趣。

另外,自媒体经营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作为特定内容的第一发布者,这一点的竞争优势很明显。

◆付费方式

如果某经营者发布的信息内容非常具有吸引力,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和评论,那么有三种收费方式可供经营者选择。

(1)阅读全文收费

先允许用户以免费的方式浏览一段或几段内容,如果该用户想要看完整篇文章,就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此,文章作者应该在前几段写得精彩而有吸引力,否则无法将免费用户转为付费用户。图2 -5微信自媒体公众账号可以选择的三种收费方式

这当然不是说之后的内容就可以草草了事、敷衍过去,若用户发现付费后却对文章大失所望,就很可能不会再继续支付费用来浏览信息。此外,还要注意免费与付费的结合,在费用价格上也应当认真考虑,不然都会使用户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2) 按千字收费

例如,2元/千字。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如果按照字数来收费,则文章字数越多,费用也就越高,作者有可能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而增加原本的篇幅,内容质量就可能随之下降,如此会使一部分用户逐渐降低依赖性而离开,这会极大地降低对新用户的吸引力。

(3) 包月

应用这种收费方式的经营方采取的一般方式是,对会员用户的收费在5~20元(按月算,下同),普通用户可以浏览阅读一周之前(也有的经营方只允许其阅读一个月之前)发布的信息内容,笔者认为采取这种形式是比较合理的。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即使没有付费,也能浏览以前的信息内容,顺手转发文章也能起到二次宣传作用;付费能够浏览新发布的信息内容,5~20元的收费也不是很高,相比于纸质图书,价格还是比较低廉的。

从作者角度来说,免费用户能够为其带来流量,也能起到推广作用。而且,如果用户数量不断上升,付费用户所占的比重又比较稳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付费用户。

◆算笔账

可能有很多人对经营方的月收入感兴趣,下面通过一个假设的例子,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盈利情况。

在免费用户到付费用户的转化上,多数付费企业的比重是1/100~1/10。在这里,按照平均水平(2%~4%)的中间数取值,即为3%。

假设以下基本数据:

用户数量:5万;

费用收取:每人每月10元;

每个月增加的新用户比重:1/10 ;

月收入计算公式:(每个月新增加的用户比重+ 1) ×用户数量×付费转化比重×每月支付费用。

据此计算,该经营者的月收入为:

这只是保守的估计,而且16500元这个数额已经不算低了。若用户对信息内容很满意,新增用户比重可达1/5 ,而付费用户的比率可达6个百分点,费用收取达到每月15元,则其月收入为54000元,而且随着用户数量的逐渐增加,月收入会逐渐增加。依照上述计算公式,一年的收入水平为:

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是相当不错的。不过,这个结果是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变动下计算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发展得这样平稳。

那么不妨来折中一下,如果最后只收入了理想情况的50%,大约为106.87万元,即使是25%,收入水平也超过53万元。假设其经营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