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山海经故事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9:11:47

点击下载

作者:陈德来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山海经故事丛书)

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山海经故事丛书)试读:

范蠡烧陶

相传春秋时,范蠡帮越王灭掉吴国后,弃官逃到了如今的宜兴,同西施在鼎山(今丁山)一个叫作台山的村子里隐居下来。范蠡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很细腻,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他做了很多坯,等干了以后,就围着坯筑起一个圆墩,顶上留一个孔洞,从孔洞里把柴草、树枝塞进去烧,一边烧,一边看,看到火小了,再把柴草添进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都是“败火”,不是货歪,就是货黄,更伤脑筋的是烧出了许多有裂缝的破货。他想啊,想啊,一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有一天,他无事在家里歇息,看西施做饭,见她先在锅底下垫三块石头,把锅子垫得高高的,然后点起柴草。范蠡见火苗蹿得很高,心想这柴草不是浪费了吗?他就把这三块石头拿掉了。西施讲,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三块石头拿掉以后,火就萎下去。接着,一股一股浓烟从灶膛里直冒出来,呛得他们眼泪直流。等到锅子重新垫好,火又旺了起来。范蠡捋着胡子想:假如烧窑辰光,泥坯不着地放,而是把它垫空了烧,泥坯不就容易烧透了吗?

哈,真是个好主意!等到下次烧窑时,范蠡把泥坯全用石头垫起,烧出来的陶器黄货少了,再加上整个坯体受热均匀,歪货也少了,破货也少了。后来,人们就称这种石头叫“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生活回来,西施正好在烧饭。烧着烧着,饭锅滚了,锅盖被蒸汽顶了起来,饭汤冒了出来,西施赶紧把灶膛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柴头在里边。范蠡问:“饭烧好了?”西施说:“没。”范蠡奇怪地问:“那为啥要把柴夹出来?”西施说:“烧滚后先要焖一焖,等歇还要‘还火’。”范蠡说:“何必要做两遍手脚?”西施说:“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夹生饭,时间长了饭烧焦。”等到西施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吃到嘴里又香又韧。范蠡吃着吃着,心里突然一亮:这烧陶器跟烧饭恐怕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焖焖,多几遍手脚,不是既可烧透,又不破裂吗?

后来,范蠡经过几次试验,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终于烧出全是当当响的陶器。他把这些办法教给当地百姓,大家都照着做,从此鼎山窑场就兴旺起来了。后来,人们都尊奉他为陶器的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塑了他的像。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时,都要隆重纪念他。唐炳生 史炳生 讲述缪亚奇 鲍建南 搜集整理

太岁头上动土

自从普安奉帝尧之命,选来鲁班、张佐盖房以后,普天下老百姓,都住上了比较好的房屋。这种房屋,有门窗,有墙壁,有梁檩,住着舒适安全。

可是那当儿,大禹还没有治水,地上暴雨成灾,洪水四流。用土打起来的墙壁,遇着洪水,就会被泡坏冲倒。一时墙倒屋塌,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危害。

普安眼睁睁看着一座座房屋被洪水冲倒,人们死里逃生,流离失所,心疼极啦!他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重建房屋,于是就上天去找太上老君帮忙出主意。

普安来到兜率宫,太上老君正在那儿炼丹。他上前施了礼,开口就说:“太上老君哪!你只顾高居深宫,炼丹求道,没看看人世间洪水泛滥,房倒屋塌,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你咋不管不问呢?”

太上老君炼着丹,头也没有抬,说:“我没有工夫啊!再说,这些事,也不归我管。”

普安说:“也不用你咋管。那些房屋的土墙,一见水就要被泡塌。我求你想个法子。”

太上老君一边看着他的炼丹炉,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土墙换成石头来砌,就不怕水冲啦!”“石头在山上,近山的当然行。那么,平原呢?”普安望着太上老君,进一步恳求说,“平原千百万人都需要房屋住。谁不知您神通广大,乐于为民造福。无论如何,想个法子吧!”

太上老君被普安这番话打动了。他望着炼丹炉子,凝思了好大会儿,才说:“洪水祸害,需要用火来克。把地上的土取来用火去烧,兴许能烧成砖。用砖砌墙,就不必担心水冲啦!”

普安听了这个主意,很高兴,忙问:“咋个烧法?”“制成土坯,架起来烧。”“烧多长时间?”“七天七夜。”

普安得了法子,兴冲冲回到地上,叫人们按太上老君说的,取土制坯,架起来烧。谁知烧了七天七夜,下边烧成砖了,上面还是坯。普安想:兴许火力不足,还得烧烧!结果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下边的烧焦了,上边的还是一半生、一半熟。普安怪为难,第二次去找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听罢,笑着指了指炼丹炉说:“炼个丹,还要个炼丹炉哩!何况这些生土坯!你在平地烧,不聚气,热气都跑了,怎么能烧成?”

普安恍然大悟。他是个聪明人,回来就仿照炼丹炉的样子,用土垒了一个大土窑,把土坯装进窑里,一层一层架起来。下边用火烧,上边用土封住窑口,烧了七天七夜,果然砖烧成了。普安欢喜得没法儿说。烧好了砖,该垒墙了。咋垒呢?用泥巴把砖粘在一起,遇水还会被冲掉;一块块摆吧,太不稳。普安又遇到了难题,第三次去见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一见普安,就笑着指指他的鼻子说:“我猜着你还会来的。是为垒墙的事吧?你在窑里装上石头,用火烧几天,石头遇火要碎,成了白面面、白块块,用水浸泡后,即可用来砌砖垒墙。这种东西,就是石灰。”普安听罢大喜,连声叫道:“太好了!太好了!”当面谢过太上老君,回来就叫天下老百姓挖土制坯,垒窑烧砖、烧石灰。

再说管土的神仙太岁,云游四方归来,发觉有人动土,大为惊骇,忙问手下人:“是谁在动我的土啊?”

手下人回答:“普安。”

太岁暴跳如雷,吼道:“这个普安,胆子不小,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还了得!我找他去。”

太岁找到普安,劈头就问:“普安,你怎么随便动土,也不讲一声?”

普安恭恭敬敬说道:“太岁,你不在家呀!咋能怪我。”“你到底为什么动土?”“洪水冲塌百姓房屋,我要取土烧砖,为他们重建新房。太岁,这不是为民造福的事吗?”

太岁是个火暴脾气,向来自以为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什么造福不造福!土归我管,谁要乱动,我就要惩罚他!”

普安依然心平气和道:“何必惩罚。咱们找个地方评评理去!”“评理可以。你说找谁?”“找太上老君。”

正说着,太上老君真从那边来啦!太上老君本来是来看普安他们烧窑的,碰到二人争吵,忙问何故。太岁说:“他不吭气就动我的土,你说我能依吗?”普安也不相让。他们二人你一句我一句,这么长这么短地说了一遍。

太上老君听罢,想了一下,就朝普安使个眼色,故意大声呵斥道:“普安,是你不对!走,我做主,到那边给太岁赔情去!”

普安会意,领着他俩,来到一座正在烧火的窑边。太上老君说:“走,先进去看看。”太岁大摇大摆,跟着太上老君进去了。窑内垒有阶梯,还有好几个冒烟洞。太上老君就在一个烟洞旁,和太岁一起,坐下来拉话。太上老君有多年的炼丹道行,不怕火烧;太岁却热得满身大汗。只听太上老君叫道:“普安!快拿酒菜来,给太岁赔情!”

普安在窑下边答道:“好的,就来!”随着话声,一股浓烟扑来,呛得太岁“咳咳咳咳”。太岁受不了火烧火燎,站起来要走。

太上老君一把拉着他,说:“太岁,别走嘛!”又朝下边大声喊道:“普安!太岁要走啦!你快拿酒菜来赔情!”“好的,就来。”又一股更大的浓烟扑上来。呛得太岁“阿嚏,阿嚏”一连打了几个喷嚏,眼睛也被熏得流了泪。又见身边火苗乱蹿,他实在受不了,站起来,拔腿就跑。太上老君一把拉着他,说:“太岁,你别走。普安还没有赔情呢!”

太岁擦了一把眼泪,懊丧地说:“算啦算啦!普安……普安是为民造福嘛!他动土……就叫他随便动吧!想使多少挖多少,想挖哪里挖哪里……”说罢,又咳嗽两声,踉踉跄跄地跑了。

太上老君和普安,望着太岁的背影,哈哈大笑。原来他俩一个心眼做成圈套在治太岁!

从此,人们在普安带领下,建成了许多土窑,烧出了千千万万块青砖,用砖砌墙,盖起了许多新房。这种房子,再也不怕洪水的浸泡了。普安也就成了窑匠的祖师。

直到现在,窑匠烧窑,可以在窑周围四方,随意取土制坯,根本不怕在太岁头上动土。这也难怪!因为这是太岁当着太上老君的面,自己同意的。

后来,人们根据烧砖的道理,又用瓦模制成土瓦,在窑里烧成瓦片。用这种瓦片代替原来房顶上的茅草,不但美观好看,而且能抵御雨水的长期冲刷,也经久耐用得多。邱海观 讲述范牧 搜集整理

鬼谷子试徒

战国时候,有个老道叫鬼谷子,传说是个神仙。他收了很多徒弟,每个徒弟,谁恶谁善,谁好谁歹,鬼谷子心里一清二楚。

一天,鬼谷子为了试探他们谁聪明,把徒弟全叫到身边来,郑重其事地说:“孩子们,我要你们到大山里去找无烟柴,每人带着打火的用具,用火鉴别,确实是光起火不冒烟才合格,限期三天,谁先找来就说明谁的能耐大。”

徒弟们听了师父鬼谷子的吩咐,随身带着打火用的火镰和火石,便分头到南山、北山去找无烟柴。有一个徒弟名叫庞涓,他收拾好东西,脑瓜子一转,心想:大师兄孙膑足智多谋,我要和他结伴一起去寻找,准能捡个大便宜。

庞涓主动邀孙膑一起到南山寻找无烟柴,孙膑也愿意和庞涓一起去。庞涓眉飞色舞地对孙膑说:“大哥,咱师父给了三天时间寻找无烟柴,我看咱最多两天就能找到,咱哥俩争取头一个回去,好让咱师父高兴高兴。”孙膑却说:“什么是无烟柴,我们都没见过,这分明是师父在考我们,看我们动不动脑筋,可不能心急大意呀!三天里能不能找到无烟柴,我心里连一点谱也没有。”庞涓听了孙膑说的一席话,心里凉了半截,一边往山里走,一边寻思:大哥也太认真,到山林里找一天、两天,碰上就边砍边点,碰不上又有啥法子,我们找不到,别人也不见得能找到。他有点后悔和孙膑搭伙出来,这样非但占不到便宜,还得吃苦头哩。于是,在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的时候,庞涓对孙膑说:“咱兄弟俩还是分头进山去找吧,这样可能会快些,谁找到就回到这路口来等。”孙膑说:“那也好,咱们说定,三天之内,不见不散。”

师兄弟二人分手以后,庞涓在山里东奔西跑,直到日落西山,仍然是两手空空。他垂头丧气地来到了三岔路口,等了一个时辰,也没见孙膑的影子,心想:俺师父真会戏弄人,树林里哪有不冒烟的柴呀,这准是他老人家试探我们有没有心眼,要是真的死心眼闷着头找三天,准会让老人家笑掉牙。他越寻思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越寻思越觉得像孙膑那样死心眼,这回非丢脸不可。又等了一会,仍不见孙膑回来,他就顾自下山了。

再说孙膑,自从和庞涓分手以后,钻进深山老林,砍了一捆又一捆的枯树干柴。直到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孙膑砍伐的干柴已经堆了十几堆,但用火一烧,都突突地冒着烟。他心中十分纳闷。他想:师父既然让我们去找无烟柴,就肯定有,我要满山遍野地去寻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怕点着火的那些柴堆会引起山林大火,就用土把它埋上,继续奔向深山去找。第三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孙膑随身带的干粮也快吃光了,又担心庞涓等得着急,他不安地背起砍伐的干柴,来到头天点火烧柴的三岔路口,坐在一堆烧过的柴堆旁,一边寻思,一边用树枝扒拉用土埋着的柴灰堆。突然他发现这土埋的柴灰堆里,有一段一段的黑木棍,比没烧过火的树棍还轻。他心里一亮,便兴致勃勃地点火试了试,果真还起火,而且不冒烟。无烟柴找到了,孙膑别提有多高兴啦。这时,他想起了师弟庞涓,就冲着山林高喊:“庞涓!庞涓!”他想尽快让庞涓知道,叫师弟也高兴高兴。他喊了将近一个时辰,喉咙喊哑了,直到天色漆黑,也没喊应庞涓。孙膑怀着既兴奋又忧虑的心情,把从灰堆里拣出来的黑色木棍,捆了一小捆,背回来了。

再说,庞涓下山以后,第二天发现师父对自己毫不理睬,知道坏事了,不该这么慌着往回跑。中午他本来想返回山里去找孙膑,又见有些弟兄也陆续空手而归,心里就松快多了,便打消了去找孙膑的念头。

第三天傍晚时候,鬼谷子的徒弟,除孙膑一人外,全都返回。多数人两手空空,也有人背着一捆响当当的干柴。师父看见总是摇头不语,表示谁也没完成任务。

第三天晚上一更天的时候,大门外传来了喊声:“孙膑回来了,孙膑回来了!”鬼谷子听到孙膑回来的消息,脸上露出了微笑。

孙膑一进门,首先打听师弟庞涓是否回来了。师父说:“你不用替他担心了,他头一天就回来了。”鬼谷子接过孙膑背回来的黑色木棍,高兴地说:“我猜你定会找来无烟柴的。”

后来,人们仿照孙膑的办法,烧出来一批一批的木炭。这就是炭窑的工人把孙膑供为祖师爷的缘由。老杠张 讲述甄茂枢 搜集整理

终南山学艺

清水河向东拐了个大弯子,弯子里有个堡子叫鲁家湾。鲁家湾里住着一个姓鲁的老木匠。老木匠已经五十八岁了,十八岁学艺跟班,算起来已经做了四十年的木匠活。老木匠有个怪脾气,一生都不满意自己的技艺,一辈子没收过一个徒弟。他不但不教别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教。他一生省吃俭用,一个铜钱都能捏出水,就这样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和三匹快马,准备留给自己的儿子长大投师学艺时用。

老木匠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鲁拴,十八岁了;二儿子叫鲁宾,十五岁;最小的儿子十二岁,就是鲁班。

鲁拴和鲁宾都是好吃懒做的孩子,爹爹和妈妈不喜欢他们。鲁班从小勤快好学,常常跟在爹爹后头,帮着拉线和做些零活,瞅着爹爹扬锛使斧砍削木头。有一次晌午吃饭时,妈妈发现鲁班没回家,连忙出外去找,找了大半天才在一座新房子门前找到了。鲁班蹲在一边,两手端着下巴颏,正呆呆地瞅着几个木匠做窗子哩。

鲁班六七岁时就喜欢动斧动锯,把圆木头砍成方条,把粗粗的木头锯成薄板子。长到了十岁的时候,所有的“家把什”他都会使唤了,斧子、凿子在手上乱转。鲁班成天不闲手,做了很多的小木柜、小板凳、小车……房檐子底下、堂屋地上都摆满了,像小木铺一样。鲁班看见妈妈坐在炕上捻线很吃力,便从南山上砍了一棵柳树做了一把椅子,说:“妈,坐在椅子上捻线吧,省得腰痛。”鲁班见姐姐的针线箩筐没有地方放,便从北山上砍了一棵榆树,给姐姐做了一个木箱,说:“姐姐,把针线箩筐放到箱子里去吧,省得乱放,丢针掉线。”可是当大哥、二哥求他做点木工活的时候,他不但不给做,还要申斥说:“有木头有斧子,自己不能去做吗!”爹爹、妈妈和姐姐都喜欢鲁班。

三个儿子一天比一天大了。

一天,老木匠把大儿子唤到跟前说:“孩子,你也不小了,不能总指望着爹爹养活你们。你应该学点手艺,还是学木匠吧。不过爹爹不能教你,我的手也拙,艺也粗,连一个徒弟都没有收过。你带上一百两银子,骑上一匹快马,上终南山去找隐居的木匠祖师吧!”老头说完瞅了瞅鲁拴。懒惰成性的鲁拴哭丧着脸,一句话也没有说,接过银子骑上马,晃晃悠悠地走了。

鲁拴走出大门,心想:“终南山离这儿十万八千里,上哪找师傅去?”于是他骑着马,东遛西逛了三年,花光银子,卖掉马,光杆子回来了。老木匠气得没说二话,就把鲁拴赶出了大门。

老木匠又把鲁宾叫来:“孩子啊,你也长到十八岁了,拿上一百两银子,骑上一匹快马,上终南山寻找师傅去吧!千万别像你哥那样。”老头说完又瞅了瞅鲁宾,鲁宾的嘴都要噘上天了。他接过银子,懒懒地骑上马走了。

鲁宾走了一天一夜,一打听,终南山离这儿有一万多里,便泄气了。他糊里糊涂地混过了三年,吃光卖光,披着麻袋回来了。老木匠气得更厉害,拿起榆木拐棍,一顿棍子又把鲁宾打出门去。

老木匠唤来了鲁班,流着眼泪摸着鲁班的头说:“孩子,你那两个没有出息的哥哥都被我赶出去了,这回爹爹一生的希望都放到你一个人的身上。你不能让爹爹的这颗心一凉到底,千万千万不要像你两个哥哥那样……”没等爹爹把话说完,鲁班就接过话头:“爹,你放心吧!儿子早就包好银子,备好了马,只等你吩咐了。找不到师傅,学不好手艺,我不回来见你!”

鲁班拜别了爹妈,骑上马,便向西方奔去。老木匠瞅着儿子的背影,揩着眼泪,嘴里不住地叨咕着:“还是我的鲁班好啊……”

鲁班扬鞭打马,人急马也疾,一天就跑了三百多里的路程。鲁班走了十天,赶了三千里路,一条大道走到了尽头,前面出现一座高山。山又高又陡,道又弯又窄,道上长满了荆棘和狼牙石。鲁班勒马愁住了。这时,忽然从山脚下走过来一个老樵夫,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大爷,终南山离这儿还有多少里路程?”老樵夫捋了捋胡须,慢吞吞地说:“嗯,直走六千里,弯走一万二千里,要找简便道走,就得跨过这座大山。”鲁班又问:“大爷,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帮我跨过这座大山?”老樵夫晃了晃头:“这样高的山,一年也爬不到半山腰。”鲁班说:“一年爬不过去爬两年,两年爬不过去爬三年,爬不到山顶我死也不下山!”老樵夫一听他说得这样坚决,也很佩服,笑着说:“你拿我这把镰刀去吧,用它砍刺拨石,很快就能上去。”鲁班一听可乐坏了,又点头又作揖,接过镰刀便向山上走去。镰刀轻轻地向地上一拉,荆棘和尖石都拨开了,他很快地就登到山顶。鲁班翻过这座高山,把镰刀挂在一棵大树上,骑上马又向西方的大路跑去。

鲁班又走了十天,赶了三千里的路程,大道又走到了尽头,前面横淌着一条大河。河水又黑又绿,扔下一块石头,半天都翻不上水花来,鲁班勒住马又犯愁了。这时从河对岸划过一只小船来,船头上坐着一个年轻的渔夫。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道:“大哥,这儿到终南山还有多少里?”渔夫拨弄了一阵手指,说:“嗯,直走三千里,弯走六千里,要找简便道走,就得横跨过这条大河。”鲁班接着问:“大哥,能不能想办法让我渡过河去?”渔夫皱着眉头说:“这不行!河又宽,水又深,自古以来这条河不知淹死过多少过路的人!”鲁班说:“不怕水深探不到底儿,不怕大河宽到天边,不跨过这条大河我死也不转回头!”渔夫见鲁班很刚强,笑了:“兄弟,牵马上船吧,我帮你渡过河去。”

鲁班渡过了河,又奔上大道,追风赶日地又走了十天,三千里路程甩在脑后头。大道又走到了尽头,眼前出现了一群高山,鲁班心想:“这座大山恐怕就是终南山了。”山头很多,曲曲弯弯的有一千多条小道。从哪一条道上山呢?鲁班又愁住了。这时他发现山脚下有一处小房,房门口坐着个捻线的老大娘。鲁班牵马上前作了个揖,问:“老奶奶,终南山离这儿还有多少里?”老奶奶说:“直走一百里,弯走三百里。三百座山头,三百个神仙,你要找哪一个?”鲁班一听可乐坏了,连忙说:“我投奔木匠祖师,从哪一条小道上去?”老奶奶说:“九百九十九条小道,正中间那一条就是!”鲁班连忙道谢,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踏上正中间的一条小路,扬鞭打马向山上跑去。

鲁班到了山顶,只见一片树林子里露出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间房子。鲁班轻轻地推开了门,见屋里放了一地破锛子烂凿子,连脚都插不进去。鲁班向床上一看,一个白发老头子伸着两条腿睡大觉,像雷一般地打着呼噜。鲁班心想:“他一定就是木匠祖师了。”鲁班没有惊动他,把破锛子烂锯收拾起来放在木头箱子里,而后又很规矩地在长凳子上坐下,等着老师傅醒来。

老师傅这一觉可睡得真长,翻了好几次身都没有醒,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睁开眼睛坐了起来。

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中心,说:“老师傅呀,徒弟今天拜上门,请求师傅能收我学艺。”

老师傅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的?”

鲁班回答说:“我叫鲁班,是从万里外鲁家湾来的。”

老师傅又问:“学艺为什么来找我呀?”“因为你是木匠的祖师!”鲁班回答得很是干脆。

老师傅停了一下,说:“我要考问你一下。答对了,我就把你收下,答不对,可别怪我不收你,怎样来还怎样回去。”

鲁班的心跳了一下,说:“如果今天回答不上来,明天来回答;哪天回答上来,哪天让师傅收留!”

老师傅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几根二柁?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

鲁班张口就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三根大柁,三根二柁,大小二十根檩子,一百根椽子。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了。”

老师傅把头轻轻地点了一下,接着问:“一件技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三个月和三年都扎根在哪里?”

鲁班想了想回答:“三个月学会的手艺,扎根在眼睛里;三年学会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一个木匠师傅教好了两个徒弟,大徒弟的一把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的一把斧子,在人们的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学哪个?”

鲁班马上回答:“学第二个。”

老师傅不再问了:“好吧,既然你都回答上了,我就把你收下。不过可有一条件:要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把什’。我已经有五百年没使唤这些玩意儿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鲁班站起身来,把盛“家把什”的木箱放到磨刀石旁,一样样地拿了出来。这时候他才仔细地看了一下:斧子长了牙,长锯连一个齿都没有留下,两把凿子又弯又秃,长满了土锈。鲁班挽起袖子便磨了起来,连一口气都没有喘。白天磨,晚上磨,膀子磨酸了,两手磨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被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鲁班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长锯磨出了尖齿,凿子也磨利了,所有的“家把什”都磨得又光又亮。鲁班一样样地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完了只是点了点头,连一句行或是不行的话都没有说。“为了试试你磨的这把锯,你把门前那棵大树锯倒。它已经生长五百年了。”

鲁班扛着锯,走到大树下,大树可真粗,两只胳膊抱不过来。往上一瞅,呀!树尖都快要顶天了。鲁班坐在大树下锯起来,足足地锯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大树锯倒。鲁班扛着大锯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又吩咐说:“为了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把这棵大树砍成一只大柁,要光得不留下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

鲁班转过身提着斧子就出去了。一斧斧砍去大树的枝丫,削去了树疤,足足地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一只大柁砍好,他提起斧子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接着又吩咐:“还不行,为了试试你磨的凿子,你把大柁凿出二千四百个眼子: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棱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提起凿子便凿了起来,只见木花一阵阵乱飞,他越凿越有劲。足足地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二千四百个眼子凿好了,鲁班提着凿子又去见师傅。

这回老师傅可笑了,连忙接过鲁班手里的凿子,揩去了鲁班脸上的汗珠,夸奖说:“好孩子,什么也难不倒你,我一定把我全部的技艺都传教给你!”说完,便把鲁班领到西屋去,一进屋鲁班的眼睛就睁大了,眼神也不够用了。原来这间屋子里摆满了各种模型,有各式各样的楼阁桥塔、椅凳箱柜,制造得特别精致。老师傅笑着说:“你就一个个地拆下来再安上,每一件模型都要拆下一遍,安上一遍。拆装完了,你的手艺也就学好了。你自己专心地学吧,我不在你身边唠叨了。”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

鲁班拿起模型,翻过来看,掉过去看,擎在手里舍不得放下。老师傅让他拆装一遍,他拆安了三遍。每天只见他进屋不见他出屋。饭放凉了,顾不得吃;胳膊累乏了,顾不得伸一伸。每天老师傅睡觉前来看看,鲁班在房子里拆装,睡觉醒来看看,鲁班还是在房子里拆装。老师傅催促他睡觉,他只是“嗯嗯”地随口回答,可是拿在手里的模型却不放下。

就这样,鲁班苦学了三年,手艺学成了。老师傅为了试试他学得如何,便把全部的模型都毁掉,要鲁班重新制作出来。鲁班凭着记忆,果然把一样样的模型重新做好。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的样式让他制作。鲁班细心地琢磨,很快地按着老师傅的要求做了出来。老师傅看了很是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来,留恋地说:“徒儿,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好了,今天该下山了。”

鲁班一听,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说:“那不行,我的手艺还没有学成,我还要再学三年呢!”

老师傅笑了,“以后你自己学吧,今天说什么你也得下山!”徒弟要走了,师傅送点什么东西呢?老师傅想了想说:“好吧,你磨的斧子、长锯、凿子就送给你用吧!”

鲁班呆呆地瞅着师傅,哭了:“穷徒弟留给师傅点什么东西呢?”

老师傅一听又扑哧地笑了:“师傅什么东西也不要,只要你不丢师傅的名声就够了。”

鲁班含着眼泪拜别师傅,下山了。

鲁班回来的路上,没有找到指路的老奶奶、渡河的渔家大哥和赐刀开山的老樵夫。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鲁班在终南山下盖了一座大庙,在大河上修了一座大桥,在第一次翻过的高山上造了一座大塔。

鲁班回到家,拜见了爹妈,拿着师傅赐给他的斧锯凿,记着师傅的嘱咐,给人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后人尊称他为“木匠的祖师”。琐辰 搜集

有眼不识泰山

传说竹匠祖师泰山是木匠祖师鲁班的徒弟。泰山从小就很聪明伶俐,老是喜欢用竹子和泥巴做各种各样的小玩具。他十多岁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见他爱学手艺,就叫他拜鲁班为师,学做木匠。

泰山初学木工,总是围着师傅,问长问短。鲁班见他有上进心,倒也很中意,常常亲自手把手地指点他。过了一段时间,鲁班发觉泰山做事心不在焉,一有空,老是独自钻到附近的竹林里去玩,一去就是大半天。鲁班最恨徒弟不求上进,慢慢地就对泰山疏远了,连手艺也不常教他。

这年年底,鲁班召来徒弟考试,要每个人做一张桌子。与泰山同时学艺的师兄弟,都做得很好,唯独泰山做的桌子东倒西歪,真不像样。鲁班见了很生气,问泰山道:“你学艺已一年,怎么连桌子都不会做?”泰山脸“唰”地红了,低着头闷声不响。这下,鲁班更光火啦,说:“我教过不少徒弟,哪有像你这样的?从今天起,你就回家吧,我也不再认你这个徒弟啦!”泰山连连求情,可鲁班很干脆,一口回绝了。

日子过得飞快,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有一天,鲁班到杭州游玩,路过一条街口,忽见有爿店铺门口挤满了人。鲁班很好奇,也挤了进去。一看,店内摆着各种各样的竹编品,有桌、椅、床、柜、篮、筐等等。这些竹编品,精巧玲珑,新颖美观,比木制品都精致,引得许多人争相购买。鲁班心想:我是世上第一个有名望的木匠,想不到这店铺的师傅以竹代木,技艺巧夺天工,比我还高一着。他打算拜访一下这位师傅,以便当面求教。

店里的伙计问明情况后,便入内请出了师傅。这位师傅年纪三十多岁,他和鲁班一照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说了声:“咦!”知道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位师傅正是鲁班的徒弟泰山。

泰山一见师傅,喜出望外,忙请鲁班进屋里叙谈。鲁班坐定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想到去学竹编技艺的?”泰山告诉说,十几年前跟鲁班学艺时,他看到竹篾比木头柔韧,就常常偷偷抽空到山坳竹园里去练习劈篾,后来又偷偷学习编织,因为没学好,又怕鲁班不同意,所以就一直没敢讲出来。自从回家后,他就一门心思地学起了这门技术。

鲁班一听很后悔,连连说:“我错怪了你,我不应该把你赶走!”

泰山感慨地说:“不,师傅,我今天有这些技术,全是您指点的,您永远是我的严师!”

这时,鲁班内心羞愧万分,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说完,随手拿起桌旁的一把凿子,朝自己眼珠一戳。泰山赶忙上前劝阻,可已来不及了,鲁班的一只眼球被戳瞎了。从此,“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而泰山也成了竹匠的创始人啦。陈德来 搜集整理

补锅不断风

在民间补锅匠中,流传着“补锅不断风,锔碗不断弓”的风俗。

相传很古的时候,李老君收了两个徒弟,教他们学补锅锔碗。两个徒弟学得都很认真,一晃三年,快要满师了。李老君爱管闲事,有一天,把孙悟空带回来放在八卦炉里锻炼,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李老君心想,孙悟空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了,就跟两个徒弟一同把炉盖子揭开来望望。他这一望不打紧,孙悟空不仅没烧死,反而炼出了一副火眼金睛。孙悟空趁李老君揭开炉盖之机,双腿猛力一蹬,把八卦炉弄了个底朝天,翻了个筋斗,上花果山去了。

八卦炉倒下后,沸铁水流了一屋子。大徒弟腿长,溜得快,不碍事;小徒弟慢了一步,把腿烫烂了,成了瘸子。

满师那天,李老君打发他们两个下凡,帮人家补锅锔碗。大徒弟十分高兴,赶快收拾东西;小徒弟却哭着跪在李老君面前不肯走。李老君说:“学艺总有个了时,你舍不得师傅,以后常来看我就是了。”小徒弟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李老君问:“那你哭什么呐?”小徒弟说:“我们两个到人间去,他腿好好的,跑得快,我腿瘸了跑得慢,生活全让他做去了,我不就要喝西北风了吗?”李老君一听,小徒弟说得有理,就对大徒弟说:“你下凡后要照顾好师弟。他跑得慢,凡是你接下的生活,补锅时只要风箱还在拉,锔碗时只要还在钻孔,你师弟在后面赶上来,你的工钱就要同他平分。”大徒弟不敢违拗,只得“噢”的一声答应下来。两个人就这样来到人间。

由于这是补锅匠的祖师爷李老君规定的,所以补锅不断风、锔碗不断弓的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到现在,补锅匠挑着担子走村串乡时,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噢……噢……”这就是当年大徒弟答应师傅的声音。朱训 讲述沈廷栋 记录

老君和鲁班

传说铁匠的祖师爷太上老君和木匠的祖师爷鲁班还有一段搞“协作”的故事呢!“协作”是新名词,拿过去的话来说,那就是互相帮忙呗!

老君和鲁班都是手艺人,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冬寒夏热,都在四乡转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终年做着繁重的工作。他们都很穷,除了一双能劳动的手以外,鲁班只有一个墨斗和一支木笔;铁匠老君就更穷了,锤子、砧子、风箱一样都没有。那么怎么干活呢?鲁班做家具时就把墨斗拿出来,用木笔蘸好墨就往木料上画,横一笔,竖一笔,木料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墨道道。把线打好了,然后他用拳头照木料上一捶,口里说一声“开”,就听得“哗啦”一下子,整块的木料就变成无数块方的长的木头板儿。可是有时候,他捶上十次八次,甚至一百次,即便是大叫一百声“开”,木料却纹丝不动。这是因为有些木料上有疤,凡是有疤的木料就打不开,因此取料只能用黄松大杉。因为不带疤的木料太难找,就使鲁班不能做更多的活。老君打铁就更难了。人们说,老君爷是“拳头打铁嘴吹风”。没有锤子就用拳头,没有砧子,就用膝盖,没有风箱,呼气吸气当风箱。为了做一件活计,老君爷不得不光着膀子赤胸露乳,涨红腮帮一面吹风一面打铁,每天都难免烫坏了手掌、臂膀。每天晚上他都累得腮帮子又痛又酸。

有一天,老君爷正坐在炉子跟前,鼓着腮帮子吹炉火,两只手不断地翻转着炉火中红彤彤的铁块。鲁班从那里路过,看了大吃一惊,心想:咱们都是受苦人,我不能瞧着老君这样日久天长地干下去,这个干法,早晚会把人活活折磨死的。于是他走过去,说要给老君做个木头风箱,琢个石头砧子,还要用木棍做把,做把石头锤子。老君听了,喜欢得了不得,心想有了这三件家什,做活就不会那么受罪了。鲁班回到家里,没顾得抽半袋烟,没等得喝一碗水,连夜就给老君做好了这三件家什。第二天,李老君收到了这三件“宝”,干起活来,真像猛虎插翅,满心欢喜。他对着一块块的生铁越打越有劲,一边打一边说:“往日你烧我一层皮,今日我剥你千层衣。”直到今天,铁匠打铁,还是把铁块锤打得一层一层地掉黑皮才算完呢。

老君得到了鲁班的帮助,心里十分感激,老想报答他。这天,老君看到鲁班家里堆放着无数木料,鲁班摸摸这块,叹口气,摸摸那块,摇摇头,左看右看,都不如意。老君在一旁挺纳闷,忍不住问他说:“鲁师兄为什么这样为难呢?”鲁班便把因疤多不能开料的事告诉了他。老君立刻明白了,可怎么帮助鲁班解决这个困难,就成了老君的一件心事啦!

这天,老君到山里去打柴,走着走着,就听到“哧啦”一声,原来裤子给划了一个大口子。他仔细一看,路旁有棵齿茅草,这草叶儿上是一个齿儿一个齿儿的。他想:照这样做一个铁的,不就可以把木料给拉开了吗?他立时回家做了一个铁的“齿茅草”,送给鲁班。鲁班一试,高兴极了:有了这个家什,什么样的木料都能使用了。以后,人们就把这种铁做的“齿茅草”叫“锯子”。

从这以后,老君和鲁班的交情更深了。他们在共同的劳动中,又制作了不少工具,为后代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甄茂枢 搜集整理

笔祖蒙恬

“笔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她的故乡,在浙江湖州城西南七十里的善琏镇。早年间,这里有祭祀笔祖蒙恬的蒙公祠,祠内有两尊塑像:左侧是和蔼可亲、手执羽扇的蒙恬,右侧是笔祖娘娘。关于他俩与湖笔的因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秦始皇为了营造阿房宫和骊山墓以及万里长城,动用大量民工,搜刮天下财富。他派大将军蒙恬前来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押解饷银。一天薄暮时分,蒙恬的解饷队正要进善琏住宿,忽听得有人喊:“快救人哪!快救人哪!”蒙恬出去一看,见河里正泛着水圈,水面冒上来一绺乌黑的长发,他立即跳入河中,救起落水的人。

跳水的是一位娟眉秀目的姑娘,名叫卜香莲。父亲应征戍边,母亲新亡,她葬了母亲,早已“日无逗鸡之米,夜无鼠耗之粮”,可是地方官却还要逼缴钱粮。她走投无路,只好跳河自尽。蒙恬一面自掏腰包解救卜香莲之难,一面安排解饷队住宿。

乡亲们见蒙恬身为大将,心地善良,怜惜黎民,便纷纷前来诉说苦难。蒙恬听罢,长叹一声,便下令用饷银来周济受苦的众乡亲,并给那些押解军士发了一批饷银,让他们各奔前程,自寻出路。从此,蒙恬脱掉将军戎装,换上百姓布衣,归隐田园,农耕度日。

一天,蒙恬在路上拾到一撮羊毛,随手插在一枝竹管上,高高兴兴地来到卜香莲家里。

卜香莲取来白布一方,锅灰一撮,对蒙恬说:“听说将军写得一手好字,何不让我见识见识。”说着便要蒙恬写字。

蒙恬花了老大的劲才写下了“弗聿笔”三个篆字。卜香莲一看,说:“果然是名不虚传!——好字,好字!”

接着又问:“什么叫‘弗聿笔’?”

蒙恬解说道:“这写字的工具,北方燕地叫弗,南方楚地叫聿,东方吴地称不律。现在羊毛插在竹管上,所以我叫它‘弗聿笔’!”

卜香莲听了,连声称赞,说:“羊毛毫中杰,好个‘弗聿笔’!”

蒙恬又说:“过去我在北方,写字惯用鹿毛,可如今头一次用羊毛写字,还感到很不顺手呢。”

说着,把这支“弗聿笔”放在窗台上,并向卜香莲谈起做笔谋生、到时迎娶香莲的打算。说得卜香莲满面浮红泛绯,低下头默默地笑了。

第二天,卜香莲往窗台上找那支“弗聿笔”,笔不见了,却在窗台下的石灰凼里拾到了它。卜香莲回想起蒙恬的话,心里甜滋滋的,便把这支笔当作宝物了。她用角梳精心地梳齐笔毛,又用簪子把没有锋的毛择去,这样,就成为一支像模像样的好笔了!——直到如今,做笔的工具中,还保存着角梳和择刀呢!“将军,昔日怀宝剑,今有笔通天!你又可以摆笔阵图了!”卜香莲笑吟吟地说着。蒙恬接过笔,蘸着锅灰再次写字时,可就得心应手、运转自如了。原来这笔在石灰凼中一浸泡,去掉了羊毛上的油脂,所以与昨天大不相同了!

蒙恬做笔、卜香莲辅助的消息一传开,周围的乡亲们纷纷前来请教。蒙恬白天种田栽菜,晚上传授做笔技艺,由于劳累过度,第二年九月十六日因病过世了。乡亲们非常悲痛,为了寄托哀思,感谢他的恩德,在善琏的东南角建了一座蒙公祠,聘请名匠为蒙恬将军塑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塑像的头和身子,怎么也连接不到一块。正在这辰光,传来了卜香莲姑娘也突然去世的噩耗。说也奇怪,这时,蒙公的头像竟稳稳当当地和身子连结在一起了!于是村里人又为卜香莲塑了一个像,供在蒙公旁边。——让这对生前的伴侣,死后结为夫妇。另外还塑了两个孩子,分列两旁侍奉。一个名叫“停停”,另一个名叫“搭搭”。这在善琏方言中,是表示“歇一歇”、“等会儿”的意思。据说,这也是根据蒙恬生前的教导衍化出来的:做笔是桩精工细活,要聚精会神,耐心细致,不到头昏眼花,便要歇歇停停,养好精神再专心制作。人们为了纪念他俩,还把蒙公祠前的一条河改名为蒙溪;把两种好笔命名为“香水”、“香块”,以此来纪念卜香莲。

从秦朝以来,蒙公祠屡经兵刀之劫,毁了又修,修了又毁。现在,全国最大的湖笔厂,就是在蒙公祠和永欣寺的原址上建造的。寇丹 费在山 讲述钟伟今 搜集整理

李廷珪创徽墨

中外驰名的徽墨,世称“廷珪墨”,《辞海》注释为南唐李廷珪所创。其实,李廷珪原本姓奚,名叫奚廷珪。奚廷珪为什么改姓李,名为李廷珪呢?这里面有个传说。

距今一千多年前,五代时候,河北易水(今易县)有个老墨工,名叫奚超。奚超的老伴和大儿子在连年征战中相继过世,身边只剩下一个幼子名叫奚廷珪,父子俩相依为命。老墨工在易水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小廷珪离乡背井,谋求生路。

奚超父子经过长途跋涉,辗转来到安徽新安(今徽州)。新安可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父子俩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奚超见林木漫山遍野,松树甚多,但凡制墨所需的原材料,都应有尽有。于是,便重操旧业,经营了一个小墨铺,日子过得蛮不错。

日子好过了,奚超把小廷珪送到新安学馆念了两年书,就接回家跟随自己学制墨,帮着照顾买卖。谁知奚廷珪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几年工夫,不但把老墨工的制墨技艺全学到手,而且还想出了不少新点子。奚家墨铺越来越兴旺,在新安逐渐有了名气。

新安,那时归属南唐管辖,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词人李后主李煜。李后主虽身为国君,可不大过问政事,成天舞文弄墨,赋诗作画自娱。官府出重金聘奚廷珪制作精墨,供李后主使用。

奚廷珪是个出类拔萃的墨工,在官府的支持下,他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墨源,改进传统技艺。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桐油烟和漆烟远远胜过松烟,是制墨的头等原料。他把金箔掺进墨团捶打,制成的墨写起字来,墨迹闪闪发光,又不退色。他还把麝香、冰片、公丁香等贵重香料掺进墨中,使墨锭郁香常存,不蛀不腐。在墨的造型上,他也做了改进,请名匠雕刻成精巧墨模。因此,奚廷珪制作的超级精墨,不仅质量精纯,造型也美观大方。

官府把奚廷珪制作的一盒精墨献给李后主,李后主打开一看,爱不释手,立即把他宠信的文人近臣找来评墨。当内侍在砚台中放上水,轻轻研磨时,一股甜甜的幽香由淡变浓,弥漫屋宇,人们精神不禁为之一振。李后主又亲自试墨:持笔蘸墨,只觉墨汁润泽,不胶不涩;挥笔作书,墨落纸上,乌黑放光,不浸不晕。随后李后主又令一个文人画了幅水墨山水画,但见画面浓淡分明,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尽如人意。李后主大喜,文人近臣也交口赞扬,大家评定它为墨中瑰宝,天下之冠。于是,李后主传旨把奚廷珪召进宫,封他为制墨官,赐姓李。从这以后,奚廷珪就改名叫李廷珪。

李廷珪任制墨官后,在原料、配方、工艺上继续做了许多改进,最后终于获得了“落墨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历史上把李廷珪制作的精品叫作“廷珪墨”。因它发源于徽州,代代相传,后来就简称为“徽墨”了。曹定焻 讲述于青 搜集整理

宣纸“四尺丹”

提起安徽的宣纸,人们都知道,这是一种誉满全球的名贵纸张。十九世纪末,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过金质奖章。它能抗老化,防蛀虫,经久不变,有“纸寿千年”的说法。要问它的来历,这里面却有段故事。

早在东晋时,有个青年造纸工,叫孔丹。有一年,师傅去世了,他就用自己造的纸给师傅画了幅像,挂在墙上。可是一年不到,这画纸就由白变黄,由黄变黑,并且开始一片片剥落下来。孔丹见了,很不好受。他想:要是能造出一种经久不变的纸来画像,该有多好!于是,孔丹就约了几个师兄弟,瞒着纸坊老板,暗暗地试验起来。

半年下来,不仅试验没有结果,反倒让纸坊老板晓得了。老板不相信这几个小小纸工能搞出什么名堂,怕他们继续试验下去,影响他的生财之道,于是就把领头的孔丹解雇了。

孔丹并没有因此气馁,相反,却想趁这个机会到各地纸坊走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人们知道孔丹要出远门,好心地劝他:“你这样单身外出,无依无靠,要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孔丹说:“不怕。要成事,不吃苦不行!”说完,戴上斗笠,穿上草鞋,辞别大家就上路了。

孔丹从山西走到山东,一晃三年过去了。他走了不少纸坊,可是看来看去,没有一点头绪。孔丹仍不灰心,又花了三年时间,往河北、河南走了一趟,还是收获不大。于是,他又转道江北、江南。先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转眼已三十多岁了,加上旅途辛劳,显得格外苍老,但他还是继续到处走访。

有一天,孔丹来到江南宣城一带,只见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孔丹走到一条山溪边,突然发现有棵大树倒在溪面上,光滑滑的树干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像一张薄薄的纸覆在上面。孔丹弯下腰去,剥了一块放在手里,摸摸捏捏,觉得既像棉花一样柔软,又像皮一样牢实。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孔丹心想:如果把它用来造纸,那该多好!孔丹四处张望,想找个当地人来问个明白。

正巧,在百十步外有间茅屋,里面走出一个颤颤巍巍的白发老奶奶。孔丹赶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个揖,说:“老奶奶,我向您打听那……”只见老奶奶连连摇手,指指耳朵,意思是耳朵聋,听不见。孔丹只得打手势,老奶奶还是朝他直摇手。正在这时,一个背着竹篓的山里姑娘来了。老奶奶指着她对孔丹说:“客官,你有话,就对我孙女说吧。”孔丹走到姑娘面前,说:“请问大姐,倒在溪面的那棵大树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是什么啊?”谁知那姑娘一听,满脸涨得通红,什么话也不说,就躲到老奶奶身后去了。

老奶奶一见姑娘这样子,便手搭凉棚看着孔丹。看了好一会,眉眼全舒展开来了,说:“是个年轻人哪!”孔丹一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奶奶轻轻地拉了拉身背后的姑娘,姑娘不好意思地放下竹篓,从老奶奶背后站出来,对孔丹说:“客官,请不要见怪。这地方就我和奶奶住着。我从小没了父母,十六岁那年,奶奶怕我在山沟沟里受苦,要我嫁到山下村子里去。我舍不得丢下奶奶一个人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肯。奶奶便说:‘好吧,那你就等吧。不过,等到有一天如果有个男人来问这棵溪面上倒伏的檀树,你就非嫁给这个人不可!’想不到今天,你……”说到这里,姑娘低下头,又不好意思起来。

孔丹心想,这些年来,我跋山涉水,吃尽千辛万苦,还不是为了造出这样的纸来,如今刚有了点苗头,怎么能轻易离开呢?再说,要造出这种纸,一年两年还不一定有把握。眼前这姑娘,品貌端正,心地善良,要是添上这么个好帮手,兴许还能早点儿把这种纸造出来呢?想到这里,孔丹便说:“我是个造纸工,为了造出一种好纸给师傅画像,走南闯北十多年,才见到这雪白的东西。只要能造出这样的纸,大姐又不嫌我是纸呆子,大姐咋说我咋依。请先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姑娘听了很高兴,凑近老奶奶耳朵,又是说话,又是打手势,老奶奶终于明白了,便在姑娘的搀扶下,和孔丹一起来到溪边。老奶奶指指姑娘:“她生下来的那年,恰巧这棵檀树倒在溪面上,所以就给她起个名字叫檀姑。这檀树泡在溪里,雨过天晴太阳晒,太阳晒过再雨淋,天长日久,树皮就脱离树干,变成现在这个样了。”孔丹听了很高兴:造出好纸的办法有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晚,孔丹和檀姑朝天烧了一炷香,便结成了夫妻。

第二天,孔丹便采集了檀树皮,和稻草一起浸润、晾晒、鞣制、蒸煮……老奶奶和檀姑成了他的好帮手。

功夫不负苦心人,孔丹终于造出了好纸。这种纸因地得名,就叫它宣纸。孔丹成了宣纸制作业的始祖。宣纸中还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传到了今天。崔保来 讲述黎邦农 搜集整理

蝶仙赠端砚

谁也记不清是哪个朝代的事了。在端州城(今广东肇庆市)附近有一个山村,村里住着个穷秀才,穷得家无隔宿粮,靠着上山砍柴养亲娘。谁也不晓得他姓什么,只知他乳名叫阿端,有人送了个绰号叫他“书痴”。

提起书痴,痴得的确可笑。他无论上山砍柴,进城卖柴,还是帮亲娘做饭烧柴,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只要无人同他说话,他就摇头晃脑,琅琅诵读起来,满嘴之乎者也、子曰诗云,像唱歌一样。他因为读书入迷,常常答非所问,痴痴呆呆,叫人看了发笑。不过,阿端心地善良,不但对亲娘十分孝顺,邻里乡亲有了什么难事,他也乐意搭帮一手。只是他太穷了,娶不起亲,直到三十还是光棍一条。

就在他三十岁那年,亲娘得病死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更没有了约束。上得山去,诵起书来,常常忘了砍柴。回到家里,诵起书来,常常忘了烧饭。饥一餐饱一餐,他自己也记不清吃没吃饭。

自从他亲娘死后,每当他在山上看书,总有一只团扇那么大的彩蝶在他前后左右翩翩飞舞,常常扑到他的书上,遮住他的眼睛,赶走它了,又飞回来,搅得他心烦意乱,直到他放下书本,起身砍柴,彩蝶才不打搅他。

一天,阿端早早起身,又上山来了。他肩上扛着一根扦担,扦担头上挂着一摞书本,手中还拿着一本书,边走边看。走着走着,他觉得脚下一空,身子一仰,忽悠悠就跌下去了。慌忙之间,他丢了柴刀扦担,却抱住了那摞书,过了好久,身子才落了地,直跌得头昏眼花。等他缓过气来,睁开眼睛一看,原来自己跌进了一个十几丈宽的大石穴,石穴底铺着厚厚的香茅草,就是这堆茅草救了自己的命。石穴壁上的石头是那样好看,有的好像碧绿的水晶,有的好像紫雾青云,色彩绚丽,光华耀眼。穴顶上,横七竖八爬满了藤萝,藤萝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散发着扑鼻的清香。藤萝和花朵搭成一个凉棚,挡住了阳光。再仔细一看,左侧有个一人宽的隙缝,好像是石穴的门户,门户上挂着用五彩斑斓鲜花串成的门帘。阿端见有门可走,赶快爬起身,想掀开门帘,走出洞穴。谁知他刚一伸手,花帘顿时散开,飞舞起来,原来那花帘是几百只手掌大的彩蝶联首衔尾结成的。阿端惊讶得不得了,愣了半天,走出石门朝下一看,吓得马上就退了回来。原来石门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几缕白云缭绕,一只苍鹰在山谷中盘旋。

阿端见无路可出,肚子也饿了,只好退回石穴,身靠石壁坐下。他一眼看到身旁有一摞书,便打开诵了起来,越诵声音越响,把饥饿、危险什么都忘记了。

不知过了多久,阿端忽听门口有人嗤嗤发笑。他抬头一看,见是一个身穿彩裙、生得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只手掩口而笑,另一只手提着个有盖的彩色竹篮。阿端赶快起身整衣,对着姑娘深深作了个揖,说:“不知姑娘是哪方神仙,小生有失远迎,休怪休怪!”

姑娘没有答话,又嗤嗤笑了一阵,才说:“秀才秀才,咱们天天见面,怎么不认识了?”

阿端连连摇头,说:“不认识,不认识。”

姑娘说:“认不认识以后再说,你一定饿了,快吃点东西吧。”

说着,她打开竹篮,拿出一瓶碧绿的酒和两碟五颜六色的菜,摆在阿端面前,说:“秀才,请吧。”

阿端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顾不得客气,拿起酒瓶就喝了一口。也不知那酒是用什么酿的,他只觉得一股异香直透脑门,浑身立刻热腾腾,添了力气。那菜也看不出是用什么做的,香甜可口。他喝上两口酒,吃了几口菜,便觉得自己已经醉饱了。

他吃完了,姑娘将酒瓶、菜碟收进竹篮,然后坐在他的对面,笑着对他说:“秀才呀秀才,你孤苦伶仃,每天砍柴,早出晚归,没有洗衣的,没有烧饭的。我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没有知疼问暖的,没有聊天谈心的。咱俩搭帮合伙,在一起过日子吧!”

阿端十分高兴,便同姑娘撮土为香,拜了天地,结成了夫妻。姑娘告诉阿端,她名叫阿蝶。

阿蝶每日提着竹篮出去,回来时竹篮里便盛满了酒菜,阿端每日只吃一餐,便一天都不饿了。他虽然同阿蝶做了夫妻,仍然改不了自己的老习惯,整天捧着本破书,琅琅诵读。阿蝶回来后,夺下他的书,他才停一会儿。只要阿蝶一转身,他便拿起书本,又朗诵起来,气得阿蝶无可奈何。一天,阿蝶对着他垂下泪来,他慌了,忙问:“阿蝶阿蝶,你伤什么心呀?”“端郎端郎,嫁给你好比嫁给一棵大叶杨,成日哗哗响,把你妻子丢一旁。唉,咱们夫妻不久长!”

阿端更慌了,拉住阿蝶的手说:“阿蝶呀阿蝶,从今往后,我不再诵那破书,不再哗哗响,陪着你聊天谈心,下棋讲古,饮酒唱歌,白头到老。”

阿蝶见他回心转意,“扑哧”一声笑了。

阿端果然将书本撂到一边,陪着阿蝶谈心玩耍。可是,只要阿蝶一出门,他就立刻捧起书,摇头晃脑诵读起来,诵到高兴处,常常忘乎所以,连阿蝶回来他也没有发觉。阿蝶故意大声咳嗽,他这才慌慌张张将书本藏进草里。几天以后,他又放不下书本了。

阿蝶气急了,就将他的书本藏进石头缝里。阿端找不到书本,坐不安,立不稳,茶饭无心,失魂落魄,三天后就得了病,渐渐地面黄肌瘦,呼吸微弱。阿蝶慌了,四处采药为他医治,可是一点效验也没有。

一天,阿蝶从外面回来,忽听洞穴里又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原来阿端又从石缝里找到了那几本破书,抓起书本立刻诵读起来,似乎病也好了,精神也好了,比吃灵丹妙药还要灵验。

阿蝶看到这个情景,长叹一口气说:“书痴治无方,夫妻难久长。不如早分手,你我各一方。”

听阿蝶这么一说,阿端低下头,泪也流下来了。

阿蝶从石壁上挖下书本那么大一块石片,递给阿端说:“端郎端郎,石片做砚台,助你写出好文章。睹物思人,别忘阿蝶情意长。”

她拉着阿端的手,引他走到石门口,解下腰上的白绸带,朝对山一抛,绸带立时化成一座玉石虹桥。过了桥,眼前有一条下山大路。阿蝶又从头上拔下一根珠钗,递给阿端说:“端郎端郎,珠钗做路费,送你上京进考场。天上人间难相见,令人痛断肠!”

阿端拉住阿蝶的手,泪流满面,不忍分别。

阿蝶手一指说:“你看,有人来了。”

阿端刚一回头,阿蝶忽然化成一只圆簟大的彩蝶,扇起五彩双翅,翩翩而起。阿端惊得睁大了眼睛,这才知道自己遇上了蝶仙。

彩蝶在阿端周围盘旋了许久,渐渐飞远,飞进蓝天白云里去了。

阿端下山进城,卖掉了珠钗,有了路费,连家也没回,就晓行夜宿赶到京城,参加考试。

那年考试赶上冬天,连日狂风暴雪,冰冻三尺。考场里生着火盆也不顶事,众举子不停地磨墨蘸笔,手一停就冻住了,他们写写停停,不断朝砚台和笔头呵气。监考官也急得皱眉叹息,可是爱莫能助,没有办法。后来,监考官踱到阿端面前,惊奇地站住了。只见阿端面前放着一个碧绿暗花的石片砚台,凹处墨汁盈盈,阿端头也不抬,挥笔疾书,已经写出满篇文章,墨迹十分鲜艳,散发出一股兰麝香味。

这场考试,只有阿端一人按时交上了考卷。

考试结束后,考官从阿端手中拿过砚台,亲自磨墨试笔,写了一篇大字。那墨汁油润生辉,香气馥郁,写出字来墨脚均匀鲜艳,不损圆毫。考官越看越爱,将这块砚台视为珍宝,立即呈献给皇帝。皇帝亲自试用,果然不错,心中大喜,把这种砚台命名为“端砚”,封阿端做端州地方官,督派工人采石磨砚,作为贡品。从此,端砚便名扬天下,成为文房珍品。许阿茂 讲述苏方桂 搜集整理

杜康醉刘伶

木匠敬鲁班,铁匠敬老君,造酒的敬杜康。杜康是酿酒业的祖师爷啊。“杜康造酒醉刘伶”这个故事,几百年下来都有人传说。古书上写着:“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就是说的这一回事。

刘伶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出名的好喝酒、能喝酒,酒量之大,举世无双。他对当朝统治不满,到处游历、喝酒。

一次,刘伶来到洛阳南边,走到杜康酒坊门前,抬头一看,门上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