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19:52:22

点击下载

作者:朱清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

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别用嘴上的佛系,掩饰你内心的焦虑作者:朱清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559423795本书由北京凤凰联动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内心戏多了,就会活得很累。“少给自己加戏”,其实是一种能力。//生活没有准则,选择并无对错,价值观是不断推翻重建的。决定生活轨迹的,从来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的姿态。//你不必一头扎入拥堵的操场,被鸣枪逼迫向前跑;不必刚毕业就急着赶往最紧俏的行业;更不必20岁出头就被催相亲择一人终老。只有你自己,处在真实的生活和社交圈里,才能明白到底值或不值,要还是不要。//多尝试、多体验、多试错,才是解锁“成熟期”的唯一钥匙。就算独自旅行很辛苦,生病没人陪很心酸,遇上“渣男”很倒霉,也是不可多得的体验。生活,总要亲口尝一尝才知道什么叫“丰沛”啊!//当你的才华撑不起收入时,请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你被迫待在“不喜欢”的处境时,要快刀斩乱麻,及时止损;当你看不清茫茫前路时,不如且歌且行,活在当下。//太多人,既不看手里的牌,也不挑脚下的路。凭着一腔“明天会更好”的假鸡血,睁只眼闭只眼,反而虚耗了眼前的日子。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你不必一头扎入拥堵的操场,被鸣枪逼迫向前跑;不必刚毕业就急着赶往最紧俏的行业;更不必20岁出头就被催去相亲择一人终老。只有你自己,处在真实的生活和社交圈里,才能明白到底值或不值,要还是不要。人生,可以有参考答案,但并没有标准答案,你决定的就是最好的,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20岁之后,你就是自己的过来人1

夭夭是我的高中学姐。

认识七八年,她一直在折腾,流浪、开店,在摩洛哥中过暑,在大堡礁晕过船,在巴西贫民区拍过纪录片……

朋友圈里,她不笑时很高冷,疯癫起来就破功。隔三岔五一副好累好累我不行了的样子,过一阵又不知哪儿来的元气,不眠不休。

这几年,身边的那堆小姐妹们,纷纷恋爱结婚生娃当妈。她却好像不会老,背包就是全部家当。

打电话唠嗑,那头的她嘻嘻哈哈,说在老城区的巷弄里打理出一家店,和周围煎饼摊子、老五金店、熟食铺子什么的打成一片,每天吃喝都不愁。

她说:“这就像是加减题,我没法样样兼顾,不如做减法,留下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绝不凑合。”

那会儿我是她的迷妹,并不解其中深意,只是眼冒星星地以为,她不把自己往流水线模子上套,不打鸡血也不灌鸡汤的样子,真的很美啊。

直到后来,我和身边人因为现实分隔两地,车站里眼泪洒了一地;去往陌生国度没钱又水土不服,恨不得一口莲子汤下肚时,忽地想起来她说过的那些话。

也是慢慢地清楚,选择这东西,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孜孜以求之物,有人俯身便拾,有人力争可得,有人无解亦无缘。既然笑和哭都由己造,拥有时珍惜,胜过追逐不得之苦。

就算失去,也是际会。2

之所以提到这些,是因为最近遇到了不少这样的询问:“你能告诉我,以后我适合做什么吗?考研还是去工作?”“男朋友很爱我,但他家里条件不好,我们要在一起吗?”“听说写爆款文很赚钱,以我现在的水平,你看能月入多少?”

……

公众号后台,时常会收到小伙伴的私信,问我该怎样从一段虐恋中走出来、如何做一次心仪的选择等。我很少立即回复,而是会隔一阵子,再询问。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觉得人越是迷茫的时刻,越容易听信外人的指点,我没法贸然为人下判断;二是彼此生活圈不重合,虽能感同,却无法身受,如果不顾实际地说这说那,其实是种不负责。

有时,我也会追问:“你自己想到或做到哪一步了呢?”

往往在这时候,对方会陷入长久的沉默,或是匆忙转移话题,反问我:“如果出错了怎么办?”

但说实在的,这种迫切却盲从的心理,容易被人利用。

就如朋友圈里时不时刷屏的:《那些月薪50万的姑娘过着什么生活》《我买了房,但我仍一无所有》《他爱不爱你,就看这三点》……某些所谓的“人生建议”,不过是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字面游戏。无外乎把过来人那点儿微弱的见识奉为圭臬。

若是看多了,听信了,难免被无底线的忽悠和无意义的煽情牵着鼻子走。到最后会发现,所有的是非对错,不过是一场接一场的“幸存者偏差”。

虚伪就像糯米纸,裹在足够甜腻的糖果上,掩藏着酸到硌牙的怯懦——你只想不做,光顾着陷于纠结情绪,从未深思过其解决方法。

如此一来,心事弯弯绕,没把别人绕进去,先把自己绕晕了。3“我们并不是过了18岁就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了。”很多次,我尝试着回过头检视自己,发现所谓“折腾”的日子,都是在后知后觉中蝉蜕的。

从前背包自助旅游,确定某一国或某几国为目标,恨不得把所有抵达方式、门票价格、吃喝玩逛之类的攻略收藏下来,唯恐行程不如所愿,留下缺憾。

可渐渐地,当我独自经历长途漫旅,目的地却变得不再重要了。

世界那么大,拜访了某一些去处,必然会错失另外一些。既然疏漏在所难免,不如尽量享受眼前美好。

我甚至以为,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这样的“事与愿违”。

那些心焦,那些痴念,也许是北上广打工的青年下了班,街巷口的一碗瘦肉粥;也许是蜗居的旧宿舍里,墙上那张明星海报;也许是荒山深林迷路处,和老和尚的半夜闲聊……

就像在玩沙盘游戏,你有参考答案,却没有标准答案。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体验。

事实上,你不必一头扎入拥堵的操场,被鸣枪逼迫向前跑;不必刚毕业就急着赶往最紧俏的行业;更不必20岁出头就被催去相亲择一人终老。

只有你自己处在真实的生活和社交圈里,才能明白到底值或不值,要还是不要。

20岁之后,你就是自己的过来人。

多尝试、多体验、多试错,才是“解锁成熟期”的唯一密钥。就算独自旅行很辛苦,生病没人陪很心酸,遇上渣男很倒霉,那也是不可多得的机缘。

生活,要亲口尝一尝才知道什么叫“丰沛”。内心戏太多,难怪你活得这么累1

朋友H昨晚发来消息:“我和他过不下去了。”

事实上,她在这段恋情里已经挣扎了三年,剧情堪比八点档伦理大剧,所有戏码都已轮番上演。不分开的理由只一条,“我俩都见过家长了,如果分手,别人怎么看我?”

我叹口气,今天她这波诉苦,无非是新一轮的吐槽、委屈和发誓。很快,她和她的男友又会拾起一地鸡毛,和好如初。“换作是你摊上他,会怎么选?要是朋友知道我俩分开,肯定会笑话我……”

每一种假设背后,都写满了脆弱与无力。一波三折的虐恋,分分合合的怨曲,更像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苦情戏。

以前的我,也爱钻牛角尖。

喜欢一个人,心事全靠对方猜。少做点怕他不知,多做点又怕打扰到他。脑袋里360度托马斯回旋着关心,嘴里却憋不出半句好话。

等到相识久了,吵架多了,每次都是我哭成傻子,他一脸呆懵,只好怯怯道:“你说吧,我到底该怎么做?”

现在想想,还挺遗憾的。年少时不知,“暗自揣测”是感情中最鸡肋的东西。内心戏再精彩,又与他人何干?

与其让焦虑搅乱你的情绪,偷走你的快乐,还不如真实告诉对方,那些恐惧和不安。

在乎一个人,当如他所是,而非你所想。2

情场外,职场内,“少给自己加戏”,其实是一种能力。记得刚实习时,我向学长取经。他自嘲说,初来乍到那会儿,自己是个“纠结狂”,能力弱却想得又太多。

平时上班,大脑时刻都在内耗,凡见到的、听到的都要做一番联想;晚上临睡前,忍不住想想今天遇到的糟心事,然后开始做辞职打算;碰见不投缘的同事,总感觉那人一举一动都在针对自己……“对别人的百般注解和识读,构不成万分之一的别人,却是一览无余的你”——再后来,他实在憋得慌,干脆把这话贴在桌前,反复给自己洗脑。

唔,这么一想,似乎从小到大,我在为人处世时的内心戏也不少。

偶尔话不投机,气氛微妙,难免思忖一番:“她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故意的?”甚至搬来我妈,请她代为分析,此人能否做朋友?

但说真的,脑中小剧场噼里啪啦演得火热,十有八九都是臆想。很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会被记忆粉饰,会被错觉复写。

本来谈不上排挤,你偏偏以泪洗面;本来算不得冷落,你非得退避三舍。当你心觉对方面目可憎,他亦做出负面反馈,以牙还牙。结果恶意嗞嗞蔓生,两人再难修复。

印象里,每次跟我妈吐槽,谁谁看我不爽,谁谁心机很重,我妈都会说:“行啊,如果别人真要害你,你能躲则躲;如果避无可避,就接招呗!”

明明可以彼此欣赏,若不行,就专心做好自己。3

还有些家伙,每天想七想八,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前几天,看了一个小短片,名为“星期六”,剧情很写实。

在周末早晨,男主一边啃着香蕉,一边盘算着今日打卡清单。他心想,等会要洗衣服、信用卡还款、冲洗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老妈、晚上顺便出门找乐子……

内心戏太多,男主苦恼不休。这厢,他脑中排列组合无数次,试图找出最佳方式;那厢,垃圾仍在桶里,琐事越积越多。

就这样,日暮黄昏,月落树梢,一天咻地过去了。

当真是这样。有时候,心累、身倦、人疲惫,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过载——换言之,想得太多了。“我不知道我大学的前景在哪里,我活得好迷茫,怎么办?”“我很想出国深造,可女孩子稳定点也挺好,不然算了?”“他们都在埋头读书拼命考研,就我还在原地踏步,好烦。”

比起情感上的起起伏伏,更糟糕的是你的懒和怕、混和等——它们会削弱你的锐力,磨损你的心气,浇灭你的斗志。

你被滞留在过去,停泊在未来,却没法专心活在眼前一刻。4

学不透想学的技能,找不到想要的工作,追不到想追的女神……没多久,你把“穷人思维”“阶级固化”“读书无用论”奉为灵药,视作标签。

但,仅仅声讨环境是无益的。你心里满是不敢要、不愿赌、不还击,“宿命论”就成了你信奉的人生哲学。

反观身边的大神们,似乎更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而非纠结于当下令他烦忧的人或事。小戏精们还在睚眦尽裂之时,大神们早跳过对峙阶段,心想着怎么收拾烂摊子了。

其实,20多岁的年纪,不需要你横眉冷对奖学金,不需要你断绝爱欲没脾气,更不需要你凡事洞明无所扰——只要少一点瞎算计,多一点钝感力,你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抱怨自己眼圈黑,肤色差,那就早睡早起多锻炼,而非今天熬夜明天外卖,半夜两点刷微博。嫌弃公司没前景,升职遥无期,那就充足准备,择机跳槽,而非变着花样逃避,开口闭口“不公平”。

在选择面前,内心戏别太重。你应该比谁都清楚“有舍才有得”的理。

山要爬,庙要拜,生活要直面。别问选左还是选右,选A还是选B,也别期望精神上的狗皮膏药。你要选心,那颗扑通跳着的,你自己的心。你不是社交恐惧,你只是爱逃避1

作为一个典型的“两面派”,熟人面前,我是嬉皮笑脸会侃大山的主儿;遇上生人,社交技能瞬间为负,话痨秒变冰山脸。

不想跟人说话的时候,就埋头玩手机假装很忙;路上遇到相识但不熟的,揉揉眼睛全当没看见;去一些不感兴趣的场合,干脆板着脸听歌发呆……

社交焦虑,在每个闪避的眼神中。表情包就像是醋和辣椒,一次次调剂着我那些干瘪寡淡乏味儿的尬聊。“先混好自己,再混圈子”“你那不叫人脉,叫好友数量”“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拿此类鸡汤安慰自己,却并未因此轻松许多,反而错失了不少良机。

和陌生人在一起沉默是金,和心上人在一起半晌无语,和领导上级在一起惴惴不安……只消把所有错失的良机归结于“社交恐惧”,然后自暴自弃,谁叫我内向呢!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逃避,大概是这个世界效力最快的毒药。2

算起来,入行自媒体,快一年多了。在这个圈里,光写没用,也需资源和人脉。慢慢地,我从写作者变为运营者,被迫和陌生人攀交情、谈合作、打交道。

偶尔参加那些大V小咖的线下沙龙,别人一见面就称呼你“亲爱的”,热情的仿佛上辈子走散的闺密,我却只能低头讪笑,尴尬附和。

有一次,和朋友去听分享会。某位欣赏许久的前辈也去了,看到小伙伴们三五成群闲聊着,我挺想融进去,和他们觥筹交错。可直到片尾曲毕,人走人散,我都没能开口,道一声“你好”。

出门后,我打电话给老妈,抱怨道:“唉,我真是社交无能,这么好的机会就白白错过。”

知女莫如母,我妈瞬间音高八度:“哼,你哪内向了?哪有病了?平时你不挺聒噪的嘛。你就是拉不下脸去问!”

我怔了怔,哑了声。想想还真是。我遇上他们,就像妖怪撞见照妖镜——那些浑身不自在,又何尝不是因为害怕自己出丑、尴尬、被忽略。

记得初中时候,刘海剪短了一厘米,我自觉丑得吓人,返校途中全程捂着脸、扶着额。我妈却打赌,压根没差别。

多少次因担心别人说我不大方,所以抢着示好;担心别人说我无趣,拼命找话题;担心别人怨我负能量,一直不敢吐苦水……“是不是我又做错了?”“怎么才能让别人喜欢?”“她的眼神是不是说明不太满意?”

所谓“社交恐惧”,逃避的是我寡淡无光的焦虑,是害怕被拒的羞耻,更是担心不被接纳、不被认可的自卑感。3

说实在的,我再矫情,充其量也只是敏感害羞、不善人际。真正的“社交恐惧症”,要比我的问题严重得多。

学长老余就深受其害。刚认识他那年,我大一,他大三。听人说,平日里他性情乖僻,上课时需要多占两个座位,一个用来放书包,另一个隔开邻座同学。

最严重的时候,他成天戴着口罩,走路都别扭。偶尔打个招呼,像得了“后天口吃症”似的,手冒冷汗,面红耳赤,支支吾吾不出声。

碰上老乡群聚会,老余就是那种“失踪人口”,请假理由花样迭出:今天给家里小猫看病,明天乔迁搬家忙,后天干脆屏蔽消息。

今年暑假,因为实习之事,我和余哥联系渐多。聊了几次,我才知,年前他辞了职,转了行,现在在做程序员,每天沉浸在代码世界。“高考志愿,稀里糊涂填了市场营销,毕业后我又逼自己做销售。你看多少年了,我还是不喜欢,不习惯。”“反正我不擅长社交,不如多做事,挑个能力大于圈子的工作呗!现在状态好多了,混得还算不错。”

听老余说,现在的他,依然不苟言笑,好在工作顺他心意,和同事相处也融洽。偶尔打个球,约个伴,倒也不怯了。“那以后请你吃饭,你来不?”见他开朗不少,我打趣道。他顿了顿:“不去。”接着,又丢来一句:“当然是我请你。”4“在家像个疯子,出门像个哑巴。”“很害怕麻烦朋友,包括催他还钱。”“讨厌欠人情,遇到突如其来的温暖特别惶恐,总想加倍还回去。”“喜欢靠窗的位置,喜欢单人小火锅,喜欢不会上前推销的小店。”

……

有时候,公众号就像小树洞,偶尔听见彼此心事。这些碎语,像极了《一人分饰两角》的开篇歌词:若没要事,我便不见人。

但说真的,社交无所谓有没有用,沟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在学校里,如果不和师长朋友打交道,光躲在宿舍活得像只鸵鸟,如何应对毕业后的复杂人际?身处职场,如果从来不和领导同事交流,光靠自己低头蛮干,拼死拼活,又怎能换来升职加薪?

任何情绪都是纸老虎,固然有暴戾一面,但残酷吃不了人,吞噬我们的始终是内心的忧和惧。

你可以说,比起社交,你习惯独处。就像老余一样,朋友无须太多,性情相投才好。没关系,这是性格使然,不必强行扭正。

你唯一要面临的难题是:明确自己喜欢什么。专注自己的擅长点,慢慢吸引那些你喜欢的和喜欢你的人。只有走出镜像门,你才不必逃窜,不必惊惶,才能挣开那道厚厚的心防。5

放轻松。生活这场大戏,从来没有领衔主演。做个不被过分期待、不必害怕出错、不用时刻完美的配角,也挺好。

试试吧!撕掉“社交恐惧”的标签,开心就笑,沮丧就哭,生气就有礼貌地怼——

但愿你从别人处得到的快乐,和你给自己的一样多。你所谓的“控制欲”,其实是自私1“我的女朋友是个控制狂。”和读者聊天,他上来就说这么一句。

听说,他们二人最初还算投缘,女友黏人,你侬我侬。可时间一长,他有点慌。这姑娘太强势,彼此相处,就像主人和狗:

从睁眼到闭眼,24小时电话轰炸,微信必须发定位,从吃饭、逃课、喝咖啡到轧马路,整天都要听她使唤; 碰上她心情不好,被拳脚相加一顿揍,由他扮演出气筒……

每当她带着命令的语气提出要求,他皆以欠债般的歉意,去喂饱她不停许出愿望的嘴。到头来,相爱成相厌。女友的声音左耳进右耳出,所有的旋律都变成了《金刚经》。“唉,还真是难为你了。”听完这些,我只好耸耸肩,讪讪笑道。

话说回来,每个陷入爱情的女孩,大概都有点“作”。就像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她们隔着20层垫子和20床鹅毛被,都能感知一颗豌豆粒的硌硬。

不但身子是豆腐做的,心也是。

只不过,24小时循环洗脑,每天耳提面命,不听话就甩脸子冷暴力。经年累月,谁乐意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甘当一只提线木偶?

爱情之外,相处之内。越想要控制,越容易失去。2

想起大学那会儿,我的口头禅是:“不不不,你说错了。”

哪怕脸上再微笑,性子再温和,仍被贴上“高冷”“难相处”的标签。回想每次与人互动的场景,悲剧总是相似的:初次见面,建立基本关系——接触一段时间,矛盾开始萌生——对峙开始,关系走向僵局——最终她冷淡,我拜拜。

哪怕到了20岁,我还没有学会与异性相处,没有谈过一次靠谱恋爱。平日里喜欢把三观强加到朋友身上,听不进太多批评声音;习惯一切按计划进行,要是发生意外,心态就崩塌;一旦有了争执,全然陷入被动境地,光等别人道歉……“我这个人,外表看上去很强势,内心却住着个胆怯的小孩。”也许,在“控制狂”眼里,相处就像坐跷跷板,一头是自恋,一头是自卑。

因为自卑,所以患得患失,紧攥着掌心之物,生怕稍有不慎就会生变;因为自恋,所以宛如巨婴,自以为是宇宙中心,看不清人际边界在何处。

晃着,荡着,怨着,念着……到头来,所有外部冲突,不过是我和“我”的对峙、冷战和分裂。所谓强势,更是掩藏着内心的恐慌和对自身的不确信。3

电影《心魔》,正是一场有关“控制欲”的噩梦。

由于丈夫和小姨私奔,女主角把所有心思转移到儿子身上。在这位单身妈妈眼中,孩子的人生就是她的人生,两者早已合一。

过于关注导致了溺爱。23岁的儿子成天游手好闲,最终沦为了杀人犯。哪怕入狱,他还满脑想着:“这是妈妈的错,这怪不得我。”

直到那一刻,女主才知晓,多年来畸形的爱,成了真正噬心的魔。“亲爱的,你必须听我安排,别让我伤心。”“明明是为你好,你怎么不理解我的苦心?”“如果你做不到的话,那我们还是分开吧。”

……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受害者的面孔,施压者的心态。

他们深切期待着别人的改变——期待父母退让,期待恋人妥协,期待朋友包容,期待被无条件满足;他们看重自己的情绪,关注自己的诉求,对别人的处境和现状却有意无意忽略。“你不会喜欢这个平庸的我。”“认识久了,你肯定会嫌弃我,离开我。”

在强烈的焦虑之下,安全感的获得只剩一条路——用对方的隐忍、服从和牺牲,换取自己的认同、愉悦和底气。

到最后,再腻歪的两人,也会变成猫捉老鼠:一方紧追,一方逃窜。要么习惯成自然,要么一拍即两散。4

这像极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一幅连环画:深山老林里,一支军队在跑路。为了避开碎石,国王下令杀牛、取皮、铺满路面,以缓解被扎脚的痛苦。

牛一头头被宰杀,路一天天被铺平。有个大臣忍不住问:“国王,与其用牛皮铺路,用它来包住您的双脚不是更好吗?”

初看时,我反应慢半拍,只觉这国王真逗。现在想来,突然明白了好多道理。

感情中,你可以打情骂俏,可以人身攻击,可以撒泼,可以撒娇,可以粗口,可以装蒜,可以相爱相杀。

但别忘了,一律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会作茧自缚。

除了每天窥探另一半的隐私,你明明可以良性沟通,把对恋人的强求变成对自己的修炼;除了贪婪地索取对方的陪伴,你还可以降低期望或转移注意力,逐步提高对生活的掌控力。

在很多时候,你我只是大号的孩子。用“占有欲”来表达我在乎,用“脾气臭”来掩饰自尊弱。却偏偏忘了,爱不是免责声明,不是随时解渴的自动售货机,更不是把对方变成第二个你。5《少年班》有句台词:欲望边埋着错过的他。

相处这件事儿,不是千辛万苦上贼船,而是你划桨,我逐浪,一舟只负一人重。

毕竟,你自己才是救命稻草。说什么怀才不遇,不过是实力不济也不够努力1

前几天和女友闲聊。她说,大学真是“事与愿违”的高峰期。

大一时,每天起早贪黑背书到近乎崩溃,考试却发现有人打小抄查手机,轻松拿下奖学金。

大二时,为了减肥饿得头晕手抖神思恍惚,室友一天五顿来者不拒却比自己瘦一大圈儿。

大三时,知乎上寻求共鸣,用心答题却应者寥寥;大V随便晒自拍,随即500评论1000赞。

再后来,总算熬到毕业。家里催着相亲,自己忙着投简历、跑招聘,仅有两三个Offer,自己偏偏瞧不上。“我现在啊,不光缺机会,还缺伯乐。”“别慌别慌,没准是时机未到。”聊了会儿,见她丧成苦瓜脸,我赶紧转了话题。

怀才不遇,这词儿还真让人闹心。

想起有阵子,我特讨厌数学好的家伙,生怕智商被碾压,时不时就抱怨:“我学不好是我不喜欢,如果做我喜欢的事,肯定比他厉害。”

折腾至今,总算能选择喜欢之事了,我却三分钟热度没耐性,想放弃,又不服气。“这个行业太现实了,就不能多给新人一些成长空间吗?”

我沉溺于抱怨和吐槽,习惯于逃避与盲从,妄言于风气差或他眼瞎——所谓“怀才不遇”,不过是一针麻醉剂。2

明明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不敢做;每天埋怨资源少,吐槽身边人太蠢;习惯式自我感动,从不知抬头看路……“怀才不遇”之所以惹人厌烦,在于它是个没有门槛的避难所。

在自媒体圈,也有那么些“作家”,文章没见如何出名,成天故作阳春白雪状,念叨出版社太媚俗、垃圾文字太辣眼、好笔头无处安放。

像我认识的某位老兄,此人自称中文系大才子,诗歌小说散文俱佳。见别人写爆文追热点百般不屑,骂畅销书和名家经典全是糟粕。

平时朋友圈发动态,从过劳肥到鄙视链,从空巢青年到中年危机,什么话题都能聊得唾沫横飞。谁点赞,他说么么哒;谁反驳,他就飙脏话。

这都一年多了,我不知他对写文有几多热爱,倒读过牢骚百八十篇。主题无非是“我这么郁郁不得志全怪没人赏识,我生错了时代”,等等。

但讲真,听人夸两句就热血沸腾,听人呛两句就心灰意冷,这是自恋。这种情绪是慢性的毒,它还极易上瘾。

辞职,因为怀才不遇,领导无脑;撒泼,因为怀才不遇,怒火中烧;酗酒,因为怀才不遇,一醉方休;单身至今,因为怀才不遇,没人懂。

你从来不敢承认,所谓的“不公平”,或许只是介意分不到一杯羹;所谓“怀才不遇”,或许只是眼界窄又能力不济。3

去年七月,我去报社实习,认识了一个HR小姐姐,我叫她琪姐。那会儿我在写“考研vs就业”的稿子,和她联系颇多。

好几次了,琪姐都直言不讳:“管他拿没拿奖,管他985还是211,没点真本事,凭什么非要我录用他?”“面试场上,抱着一叠厚厚证书,满口责任和梦想。等入职了,新闻稿,不会写;记录表,没做过;就连发个邮件,也不知道怎么开头……”

如琪姐所说,越往后走,“感觉良好”带来的后遗症,就越明显。

到那时,“不被赏识”就成了掩饰焦虑感的借口,蹩脚又无用。

诚然,这个社会有很多灰色地带,100%公平只是理想化的错觉罢了。

但往大了看,有人狡猾有人蠢,有人顺风顺水,有人半路夭折,有人长在荒野山林,有人生在宽宅大院,有人一辈子浑噩。命运殊异,行路难测,都是不公,无法量化。

明明可以直面,却偏说这是歧视伤害;明明零星片段,非要把世界一言蔽之,是否太牵强了点?

最起码,当你的才华撑不起收入时,请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你被迫待在“不喜欢”的处境时,可以及时止损快刀斩乱麻;当你看不清茫茫前路时,不如且歌且行活在当下。

如果伯乐难觅,打磨才气和心境,你早晚还有出头机会;如果手持烂牌,光顾着向命运撒泼、赌气,将颓废到底。

很抱歉,那样的你,除了自怜,别无所有。我宁可低级趣味,也不要假装来的“高级感”1

刚实习那年,每临采访,我都会描眉画眼,穿上卡着尺寸的收腰包臀裙,踩上几厘米的细跟鞋,生怕别人嫌我不专业。

有次,跟着老师去见某影评大V。为了让自己言谈“高级”些,我备了好几页术语,念了一堆生僻问题,稿子凑得又臭又长。

聊到某部国产片时,我脱口而出:“这可是烂片啊,还以为您不会关注呢。”很尴尬,大V并未正面作答,而是反问道:“那你眼里什么算烂片?”“就,就是那种档次特别低的吧。”

大V看了我一眼,乐了:“都是观影,有人喜欢形而上的脱俗,有人需要世俗意义的趣味,不过喜好不同罢了,哪有什么低级不低级?”

听他说完,我一时羞赧,红了脸。

许是那次采访触动颇深,再后来,无论是和朋友唠嗑,或是写文诚荐,我都很少会提“档次低”“渣烂差”云云的字眼。

这几个月,和我妈相偕看片数十部,往往是她摇头我拍手,我昏睡她畅笑,也越发感受到那位影评人话中的高妙。

如他所说:“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东西,被另一个人喜欢,也算艺术。”

我以为的年度佳作,没准是别人眼中的催眠曲;我不屑提及的烂片,兴许是别人乐和两三小时的消遣。

谈不拢,合不来,那就自己玩。2

很多时候,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

比如某些听欧美音乐的人,嫌弃民谣“无病呻吟假文青”;看英剧的人觉得自己智商高,讥讽韩剧港剧内地剧“瞎矫情”。

换到学科领域,不少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自以为随便扔个薛定谔定律就能把人吓成猫。

我闺密曾调侃说,读大学这几年,习惯了韩式拌饭、手卷、加州卷,就怕吃着吃着,越来越瞧不起那些拌面、蒸饺、黄焖鸡。“你最近这篇文章可真土气,你不知道吗,现在流行犀利辣文风。”“那种娱乐圈八卦你别写!追热点的号都是下九流,乌七八糟的。”

好几次后台收到此类留言,起初我有点懵,后来只觉好笑。于我,文学、摄影或其他,皆是自己与美的缘分,或多或少,或亲或疏。它的价值在于觅知己、得共鸣,而非沦为彰显自身“高级感”的假道具。

在有些人眼里,你一度想搭讪的女神,是他腹诽的八面玲珑女;你非985名校的出身,就沦为他口中不入流的Loser;你日思夜想的小城,是他嫌弃的山沟沟……

眼界、处境、生活圈,会投射自个儿心情不假,有喜好憎恶也没错,但最烦的,是拥此踩彼,借爱它厌它来自诩品味。

比起缺料的“伪鸡汤”,我更怕虚假膨胀的自我认同;比起所谓的“高级感”,我更想做一个低级趣味的人。3

长假这几天,我抽空读完了野夫的《乡关何处》。文字甚好,颇有趣的,是柴静为他写的序,里头提到一件小事。

有次北京某大咖聚会,他俩碰了面。举座都是富贵人,三个多小时里,野夫既不参与,也没有不耐烦,反而自斟自饮,怡然自得。

平日里他也是这般。席间不抢话、不争锋、不费口舌,有他的地方笑声最多。就算有人说话不得体,亦能呵呵相乐。

吃完饭,袅袅一根烟,聊旧体诗。

虽说野夫常以村夫自许,但柴静笔下,他格外雅致。细想来,一个人的真实涵养,恰恰体现在思想喜好的包容性。

听到别人要牛排“八分熟”,正宗西餐店里要筷子,他不会心生出高贵感,而是该怎么吃就怎么吃;看见朋友戴着耳机听穿越、霸道总裁有声小说,亦不会满口讥讽或者敬而远之。

说真的,我很少遇到真正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的人在人前大肆炫耀,却见过很多阅历不深、学无所长的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这世间有千万种活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都不必看不上谁,更遑论拿着自个儿的标尺去测度别人。“高级感”这件事儿,一旦用力过猛,难免吃相难看,漏洞百出。4《什么样的女人自带高级感》《当你又美又瘦,还有什么得不到》《控制体重,你就能控制人生》……

公众号里,充斥着一篇篇鸡汤字眼扎堆的文章,教你“投资”“提升自己”“努力变好看”, 倒不是说全然无用——拿它偶尔抖擞精神还行,用来洗脑,就有点过了。

现实中的我们,是同吃粗茶淡饭,共与油盐酱醋交手生活的。虽然好脸蛋很多,却真的少有那种睫毛扑簌、拔下来能当哨儿吹的聪明人。

所以很多女孩,哪怕身着限量裙、脚踩恨天高、手提名牌包,却依然美得战战兢兢,少了些从容不迫和恣意的任性。

她们努力学习各种“高级”的知识,贴满各色“高级”的标签,迎合别人,却不取悦自己。

原以为,更高级的生活是,有一天逛超市再也不用关心价格标签,可以随意去见当年不敢见的人,可以不问机票价格飞去痴念的远方……

慢慢拥有这样的生活了,却未必比过去开心几多。别忘了,美需要底气,是自我升级,是认清优缺点,不盲目做加法,带着脑子御风而行。

与其随大流,为了所谓的“高级感”,将不契合自己的皮囊、性情和气质,硬往身上套,还不如做浮流中的一簇青藻,自在摇曳,澄透可爱,将那枝叶渐渐舒展。

气质易得,高级难觅。你我皆凡人,不如少点包袱,轻装上阵。再多假闺密,不如一个真饭友1

年少时,一个人吃饭如单刀赴会,有多轻快,就有多心酸。

赶上饭点,小长队排起来,挨个磨蹭到窗口,端一盘子饭菜,转身巡视找座儿。害羞如我,一心奔向角落去。

最怕的是,眼见某老师一脸攀谈状,径直走到我对面——那些鱼丸啊,虾饺啊,蘑菇啊,瞬间晦暗下来,白米粒也变成塑料泡沫。“你发现没,这个菜好像没加盐?”“对啊对啊,土豆牛腩也不好吃。”“哦,我吃完了你慢慢吃。”

搜肠刮肚,一番尬聊,这餐午饭就Over了。

再后来,我换了同桌,淡了青涩,添了第一任“饭友”。

那会儿,她叫包子,我叫油条。许是对味也对胃,相处起来,倒不尴尬。若是周末没课,她找路,我探店,满杭州东跑西颠。

有次钻进苍蝇馆子,一手油,一脸汗,我狼吞虎咽,吃相全无;她错把米酒当甜奶,咕嘟咕嘟,声音都变稠。

待雪落满枝,我俩冰糖炖梨汤,红薯捂心窝,顺便约定着,等上了年纪,变成老太太,每天就裹得严实点,互搀着出门,扯闲话、嗑瓜子、搓麻将、聊八卦。

晌午饿了,唤来小孙子随时开伙,炒个家常菜,煮碗甜面汤。下午织织毛衣睡睡觉,消磨到晚八点半。

聊着聊着,我肚子咕咕叫,她哈哈笑。两张滴粉搓酥的小脸,像是糯米粽。

年少不知岁月长。彼此陪伴战胜实际的亲密,成为煲制感情的小慢火,呼啦一声,明晃晃。

哪怕多年过去,那些暂别和淡去,我快记不清,却忘不了儿时吹过的牛皮,“等我挣了钱,请你吃大餐”。还有她喝完米酒醉眯眯,笑着踢开路边油桶,又痛着跑掉的傻样子。2

世间处处是悖论,吃喝却是硬道理。

遇见一个好饭友,胜似一碗暖胃汤。治无趣、治烦忧、治两地相思、治手脚冰冷、治心塞。

原以为,难得假期,最惬意不过,两三知己相聚在夜间的烧烤摊,凉风习习,开瓶啤酒撸着串串,吹牛聊天寻个快活。

闺密阿星却告诉我,每次聚餐拟定名单,她都格外头疼。翻开通讯录,打开朋友圈,明明满屏熟人,能约者唯二三。

被“否掉”的朋友里,有的埋头工作,档期太满抽不出身;有的不喜辣不沾杯,约饭唱歌难尽兴;还有的呢,忙着减肥塑形,生怕上火长痘,鸡鸭鱼肉变成五谷养生餐……“光吃饭也就算了,就怕结账买单时,你跟他AA,他说你假惺惺;你抢着付账,他推来挡去掏钱包。”更有甚者,明面客气,暗里算计,谁多花了谁少花了,门儿比谁都清。

一日三餐,五谷杂粮,七情六欲。

父辈们常说,饭局如战场,得失唇齿间。吃得舒服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把人脉稳住,把事情谈成。但在年轻人眼里,“酒肉朋友”未必是个贬义词。

在这甜咸汤圆都会引发“南北之争”的时代,如果三观不完全契合,吃喝能够同频,又有何不可?

即使不喜咸辣,我体谅你重口味的心;即使来往不便,你依然会赴我的约。

只可惜,身边的人来了又去,疏了又离。每一程,都能遇上同行者,却很难遇到那样一个你——像小松鼠手捧着坚果,拿出最好的四季和我分享。3

8岁时,只要一起约过饭,咱俩就是好伙伴。放学后,甩掉鞋袜,窝在沙发,彼此蓬头垢面吃鸡爪,面目狰狞也不怕。

19岁,我说知己莫过于“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冬夜漫漫,灯光暗而暖,座位宽而软,一桌人聊天说地斟酒不休。

这些年渐发觉,一个人吃饭,其实也挺好。窗外薄雾起,小汤匙在碗边敲敲节拍哼哼歌,扫扫瓜皮打打盹,多自在。

我不必等人,不用主动破冰,不怕面汤溅身,不怕笑场喷饭,可以发呆放空吃喝两三小时,也可以狼吞虎咽五分钟抹嘴走人。

和外界打交道时,自愿的、不自愿的废话太多,聚散太快。守住嘴也守住心的时刻,我,是自己最好的伴。

人生在世,饭友难觅。惜缘已是难得,求份过于奢侈。

管她浓汤鱼羹,还是清粥小菜;管他白酒利刃,还是黄酒钝刀——对味的人,对胃的菜,才算可爱。真希望你能三餐不忘,替我照顾好自己。

若有伴,愿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若独食,空腹不得饮,来锅黄焖鸡。你所谓的“佛系”,是对生活的逃避出身、家境、学历、婚姻、财富……当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被切割成具象的指标,谈恋爱、找工作、交朋友,便成了势强者胜的博弈。众声喧嚷,唯你语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三天刷完一门课,节食减掉一身肉,摇摇约来一男友。别把自己的努力变成一场较劲,你那么年轻,又害怕什么来不及?当个普通人并不丢脸1“如果我是她该多好啊。”和小周闲聊。不止一次,她提及了身边闺密,言语里尽是羡嫉。“她从小比我优秀。我越在意她,就越想远离她。旁人眼里,她是人生赢家,而我是无用的Loser。”

憋屈如小周。多年来,为了赶上闺密的步速,她跑跑跑,追追追。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去不甚向往的地方,谈不咸不淡的恋爱。赔上太多焦虑和闷闷不乐的时光。

明明是个浓眉大眼的俏姑娘,她却忍不住文美瞳线注水光针,20多岁高龄戴牙套,疼得龇牙咧嘴只为四个字——我不想输。

本以为,变美之后,能在颜值上扳回一局。谁知年岁渐长,闺密越发开了挂:奖学金论文奖拿到手软,专业综合双料第一。“凭什么生活对我那么苛刻,对她却那么仁慈?如果拼尽全力还是不如她,那我努力还干吗?”

隔着屏幕,我似乎能看见小周垂着眼、撇着嘴、一脸丧气的模样。

想抱抱她,却伸不出手。2

人生赢家。

这词儿有毒。本来我挺想问小周:“这种近乎执拗的攀比,是你自己渴望的生活,还是环境或身边人强加的标准?”

但我没资格问。某种程度上,我俩一般无二,考研要985,求职要北上广,身材要白瘦美,男友爱我要比我爱他多。

出身、家境、学历、婚姻、财富……当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被切割成具象的指标,谈恋爱、找工作、交朋友,便成了势强者胜的博弈。

所以时不时,就会听闻这类句子:“你连那种人都不如,还能有什么出息?”“30岁不谈恋爱,活该孤独终老!”

于是乎,很多人怕了,乱了、烦了、开始忙着出名趁早,忙着赶场相亲,忙着复制高大上的标签人生,却不幸偏离迷失在自己的航道。

然而就像小周问的,我都那么努力了,为什么一点都不快乐?其实答案很简单。你所谓的“努力”,不是为了上进,而是为了较劲。

当你的着眼点,落在自己痛、弱、苦等缺陷的一面;当你的价值感,对赌般押在和别人的攀比中,注定是一场诱人却必输的败局。3

想起六月初,我和朋友去看《重返狼群》。片子甚好,但最让我动容的,是故事的男女主角,亦风和微漪。

收养小狼之前,亦风是摄影师,微漪是画家,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模范情侣。可为了送格林回狼群,他俩变卖家产,背井离乡。一年又一年,如牧民般留守在了草原。

电影放毕,前排的小情侣叽喳起来。“他俩放着好好日子不过,去西藏折腾,值得吗?”“这种人脑子有坑。你说正常人会把狼当孩子养?”

我和朋友听罢,互看了一眼,似是苦笑。不知从何时起,背离主流,成了一件“丢脸事”;放弃出人头地,成了一笔“亏本买卖”。

只是,这个世界是那么庞大冗杂,不是所有人都非得有醇酒要喝,骏马要骑,高官要做。

安于平淡又怎么了?当个普通人很丢脸吗?只要你不是两手一摊不作为,得过且过混吃喝,谁又有资格去苛责、去评价?

于微漪而言,所谓的人生赢家,不过是尽力做一个忠于自我的人。她按照内心轨迹运行,随境而起,随境而弃,身上有着闪亮的星芒。4

我从不否认,无论20岁、30岁、40岁,每个人都在觅求刺激和仪式感,都拥有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偶尔浮躁、焦灼和虚荣,都很正常。

可有没有想过?每天焦头烂额,有多少事情是你真正想要、喜欢或者应该做的?你对自己嫌这嫌那,有多少真有必要改变和提升,有多少仅仅因为别人比你更好?

更多时候,我们的症结压根不在嫉妒、攀比和贪婪上,而在于我们虚伪——既不承认自身的局限,也不忠于真实的本我。“我什么时候能做自己就好了。”这样的人,要么屏蔽自己的内心诉求,要么缺乏体验和尝试。其实每时每刻,你都有能力做你自己。

你可以混圈子搞创业玩融资,20出头嫁入豪门,少女感爆棚宛如公主;也可以挣不多不少的工资,拥有一个不坏不好、烦恼和温情一样多的家。

但别忘了,假设有一个游戏,无论怎么玩都赢不了,这时,也许该停下来,观察这个游戏,检视它的规则,而不是盲目地继续。

毕竟嘛,路径那么多,活出样本的不落俗套才有趣味啊。

去他的人生赢家!而我,只想快点回家。你努力的样子,看上去可真焦虑

你像得病了。

明明硬盘里塞满了干货技巧必背帖,大脑里却依然空空如也;明明自拍修图老半天,超高评论量却拯救不了现实苦瓜脸;明明一天只吃两顿夜里狂跑三圈,前凸后翘还是渺茫又无期。

可气的是,身旁那些家伙,要么人美条顺气质佳,要么双商把人虐成渣。你开始暗骂:“做人真没劲,努力有屁用,否则,我怎会平庸至此。”

焦灼、不甘、嫉恨、泄气……却只能刷微博聊八卦逛淘宝,心力交瘁暴食再昏睡。直到清醒时问自己:“我为什么又浪费时间啊?”

这样的你,可真焦虑。1身心掏空型焦虑

最近有个刷屏热词——“空心病”。

虽是杜撰之语,它却折射出大学生们的群体浮躁——孤独、情绪差、兴趣匮乏、感觉学习和生活没什么意义,无法建立深层亲密关系。

像身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不知自己该想什么,该做什么”。如此一来,日日浮沉,身心掏空。

电影《黑天鹅》里的女主角Nina,是个典型的焦虑患者。

她从小忍受母亲的“绝对控制”。受原生家庭影响,长大后,Nina成了一个追求极致的舞蹈家,“姿势精准无瑕,却一直没有灵魂、没有自我”。

后来她终于有了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两角。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完美”,她既要保留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又要逼迫出本性的邪魅妖冶。

外部压力与自身矛盾之下, Nina幻觉频现,直至精神分裂。片尾,是正式演出,Nina随音乐起舞、摇曳、谢幕。伴着掌声如潮,她却摔落舞台,卧躺血泊。

黑白天鹅终于不再搏斗,她死了。

从表面来看,Nina所患之心病是一种能力焦虑。就像溺水之人,越乱扑腾,越易腿脚抽筋、下沉加速。而事实上,能力焦虑的背后往往是关于自我存在和自身意义的质疑。

这位腹黑女主正是如此。自始至终,她都背离着本心。鲜有几次觉醒,无不押宝一般,尽数抛给了外界环境,以及母亲、老板、观众们的热切目光。

对缺乏生活掌控力和自我意义感的人而言,一旦努力无法消弭有关未来的不确定,那么些许敏感、比较、失衡、落差,便都会成为焦虑的“帮凶”。

得病的你我,概莫能外。之所以“明知道”却“做不到”,之所以手头事毕却内心空茫,之所以害怕失败压力山大……说白了,是没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

原动力不足,眼前之物便如鸡肋。《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说得很妙:“人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于他人设定好的蓝图,你所痴妄的,也不过是他人眼前的风景。

身心掏空的你先要找到“真实的自我”。2急功近利型焦虑

咱生活的时代,也有病。

早起刷手机,你发现《毕业月薪十万是种怎样的体验》《上了985、211,才发现一无所有》之类的伪干货、牛人帖,昨晚便霸屏了朋友圈。

耳闻舆论场,你知道网红都靠脸吃饭,10万+阅读不算多,资格证是秒过的,少年当老总没啥可奇怪。

日益浮躁的社会,蔓延的功利主义,迷蒙双眼的你我。似乎都在刻意屏蔽着万能传播链上,所有个例均能包装成典型,所有光鲜都可放大和伪饰。

众声喧嚷,唯你语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三天刷完一门课,节食减掉一身肉。

想要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强,你越发看不起当下不求上进、泯然庸人的自己。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我老说,他爸爸真没存在感啊。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数”,32年的房贷、挨不完的暴揍、加不完的晚班……日子过得苦兮兮。

而这老大叔成天就知傻笑,坦然得很。工作不顺,他就想想身边老婆儿子,想想今晚看场球赛。心情不爽,只要手边有杯冰啤酒,烦恼就被咕咚咕咚灌下去了。

现在回想,小新爸爸很厉害呀。那种“生命要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人生哲学,他玩儿得很溜。对咱“大多数”而言,或许平庸才是生活常态。

如果仅因所谓的“优秀”“成功”,逼着自己飙速前行不管不顾,抛却琐碎日子里所有静候和热爱——那压根不算上进,而是无用的较劲。

小时候丢过的脸、走偏的路、考砸的分数,长大后没用的闲书、如梦的爱情、悔不当初的抉择……是经历,是体验,也是你没辜负的好时光。

才20岁啊!怕什么来不及。3假性勤奋型焦虑

此类焦虑者,往往自律力惊人。平日铆足一口气,紧绷一根弦,很少懈怠和歇息。

像我有个朋友,他每天早出晚归泡图书馆,拼命三郎般考研考证、看书做题。偶尔碰个面,他要不左手刷题右手扒菜,就掏出单词书叽里呱啦地背。

大前天,他很突然地,说找我聊聊。“真气人。考前两个月我就冲刺了,每天熬到两三点,卷子做了几十张,居然又不及格,你说改卷的是不是有毒?”“我老觉得,身体不怎么听使唤。明明累得想休息,脑壳又往外蹦公式蹦大题。除了读书,其他好像没啥意思?”

刚开始,我挺同情,也挺佩服。听了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这哥们儿,分明是个“低品质勤奋者”。用他原话说,熬夜大法好,苦读是个宝。

考四六级是滚动式抄背单词,学数学要一手刷题一手答案,不睡觉可以赶超别人多赢几分,减少外出就能修身养性保实力。

这恰好解释他为啥“越努力,越焦虑”。说白了,就是空有“忙碌的姿态”,却没有“透彻的深思”。勤能补拙没用?当然不。但也有前提啊。

最起码,“勤”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价值的部分。在伪用功者眼里,“收集信息”无异于“获取新知”;“把书翻完”意味着“我在进步”;至于“熬夜苦读”,会让自己“感动想哭”。时间久了,难免形成思维上的能力错觉。

光上课不考试还好,可一旦假象戳破、高分梦碎,那真是欲哭无泪。“这不可能啊,怎么才这点分?”“唉,我当时怎么没多熬几夜。”“原来这本书背两遍没用,起码三遍……”

有时候,不怕真穷,只怕伪忙。不怕效率低,就怕懒动脑。

抱怨“越努力,越焦虑”的你——不如缓缓,咱先来个深度思考。

其实,“焦虑”没那么可怕。身心被掏空,也许定位不准;急功近利,也许心态跑偏;假性勤奋,也许方法有误。越是渴望摆脱焦虑的你,越要学会与焦虑共存。

适度了,它能当催化剂;过度了,它就变成定时炸弹。

祝,你我的焦虑刚刚好。你嘴上的“自律”,或许只是自虐1

她的身体瘦了,心却虚胖着。

纯燕麦、糙米饭、滤了水的青菜和豆腐。三四十分钟慢跑,一二百个深蹲。从间歇性断食到哥本哈根减肥法,她成天盯着体重秤,满眼只有心率、体脂、卡路里。

3个月后,她头发干枯,嘴唇开裂,走路都嫌轻飘。三餐紊乱的催吐、胃酸的倒流,以及缺钾后的持续眩晕,让她几近崩溃。

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终于有一天,她憋不住了。在半夜潜入厨房,把一个个冰冻未熟的馒头塞进嘴里。淀粉分解的一丁点多巴胺,给予她施舍般的快感。

他在别人眼里,是个计划狂魔。

早晨打卡200个新单词,中午VOA(美国之音)晚上听微课。吃饭或是如厕,全得掐表完成。朋友四点到站,他推托婉拒,生怕错过每天下午刷真题卷的时间。

慢慢地,他开始讨厌有人搭讪,讨厌所有扰乱计划的琐事,讨厌无益的开销与应酬。时不时,就忍不住鄙弃自己:“计划又泡汤了?你怎么动不动就困?你是蠢吗?再这么搞下去,你就是个软弱无能的炮儿!”

他把生活变成了一张Excel。数不清的待办事项,密匝匝的最后期限,挨个完成,逐个打钩,心里才舒坦。要是计划搁浅,行程生变,负罪感会瞬间满格。

她和他,都是狠角色。可你信吗?自律这玩意儿,也有真伪之分。

有些人眼中的“自律”,是自虐,是强迫,是近乎残酷的完美主义。越偏执,就越崩溃。2

伪自律者们,总会被不合理的执念洗脑。“她比我瘦,是因为她比我吃得少,运动多。”“他不喜欢我,一定是我腰不够细,腿不够长。”

譬如成天苦瓜脸的节食妹子。

她从未在意减肥带给自己的内心变化,只是单纯压抑自己的欲望,忍受食欲被剥夺的煎熬,透支本就不多的意志力。

恍如进了一间庙,披了一袈裟,戴了一金箍,满口佛理,却并无佛心。

事实上,任何需要“高度自律”的事,都很难长久。没有一种意志力,需要你我以绷断神经、透支身体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刻的成效。

若在某人眼里,跑步要咬牙,加班要咬牙,投入学习要咬牙。其实也间接承认了,维持这一切是多么困难啊。

当你满心想着不疯魔不成活,看似很励志,实际却在暗示自己:我现在好痛苦,还要多久才能结束?还得多少次才熬出头?“原本减肥,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可现在,我连怎么吃饭都不会了。”本能蠢蠢欲动,势能不断攀升。一旦食欲的缺口决堤,难免胡吃海喝,一夜回到“解放前”。

可恨的伪自律,让你的重心由过程转为结果。捆缚其中的你,只想快点涅槃,早日挣脱。

相反,那些真正的健身爱好者,往往不太关注体重。他们选择跑步、游泳、练器材,并非为了一副骨瘦如柴的小身板,而是热爱运动本身。塑形或减脂,不过是个附加值。

他们赞成运动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却清楚知道,运动的成果不必用体重来评判,更不会拿“好女不过百”的落伍标尺比画他人。

过度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管控制体重或管理时间,最终是为了让你觉得,在按照喜欢的方式变得更好。

最无解的,是你照猫画虎,观望别人的生活,复制别人的节奏,却粘贴不出一个真实的自己。3

你是否也发毒誓晚上11点前睡觉,却在半夜两三点打游戏、撩妹子、刷手机?你是否也立下壮言每天跑步五公里,却一回家就躲进被窝,嚼起薯片,全程葛优瘫?

你以为都是“意志力”惹的祸?错。说白了,自律是一场动力和阻力的角逐。它的本质, 并非“我要在×点×分做×事”,而是“我可以自控,我享受当下”。

我身边那些真正的大神——也许不够拼、不够急、不够快,却很明白自己要什么,做什么。

首先,他们不会对身体撒谎。其次,他们专注、热诚,享受当下的心流体验。“这件事我真心喜欢吗?”“这件事我必须做吗?”“我能够为此负责吗?”

比起盲目争斗自我内耗,他们坦然而笃定,不会为了做而做。

正因如此,他们有一套轻易不被撼动的价值观。难熬之时,也很少纠结于公式化的时间投入,而会把精力放在欲望的转移和吸收。

所谓的高度自律,是你我眼见的表象。于他们而言,是习惯也是本能。旁人嘴里苦行僧般的生活,就如他们的一蔬一饭,三餐四季,再寻常不过。

自律这件事儿哪,终究不是眼里看看嘴上谈谈。再说了,就算现在定力稍欠又如何?起码,这是一个和自己相处、磨合、修整,进而升级自我的绝佳契机。

别人通过跑步五公里得到的好身材,你若心脏吃不消,那就饭后散步保持体型;别人自习室从早到晚十五六个小时,你若觉得超负荷,那就专注真正有效时间。

何必高估别人的定力,菲薄自己的无能?做他人眼中的能力强者、完美女神,或许并无意义,如果连你也不曾喜欢那般的自己。

真正的自律,更是悦纳“自己的规律”,明晰你的动机,调适你的计划,专注你的热爱。之后,只需款款而行即可。你总怕浪费时间,可真无趣1

前几天,有女孩在后台留言:“谈恋爱是不是太费时了?我如果拿和男票腻歪的几小时,去读书、做题、健身,会不会更有性价比?”

见着“性价比”三字,我瞬间愣怔。什么时候起,恋爱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沦为投资回报的估价品?和心上人絮闲情、道短长,难不成要掏个小算盘拨弄一番?

打小,你我就被亲爹妈洗脑:“谈朋友会影响成绩,影响学习就考不上好学校,没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好工作就没好未来。”

似乎,年少执迷的心头好,都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读大学,获自由,难免会困惑:“和他在一起,我哪有空自我提升?努力到更好的平台,才能遇到更好的人吧?万一两人分手了,这恋爱不就白谈了吗?”

纠结着,懊恼着,暗恋的男孩毕了业,分手的前任撕破脸。

我身边,就有俩姑娘。一个呢,是效率狂。她曾说:“有空你侬我侬,远不如刷卷子、听讲座来得实在。”故而备考造价师时,她心一狠,蹬了相伴三年的初恋。

另一个,小怨妇。分合两天,便寻思着讨要青春损失费。前任不肯,她便歇斯底里斥骂不停。她俩很一致,“相爱是浪费生命,相处是无期徒刑”。

于我啊,这观点真荒谬。要是“谈恋爱浪费时间”能成立,那吃饭睡觉、陪伴父母、应酬交友,不都是在虚耗生命?

更何况,傲娇如时空,本无快慢之分、意义有无。所谓的价值,莫不是各自赋予。站在人生的大尺度上,又何来“浪费”二字。

很显然,这俩姑娘夸大了机会成本。难道身边没人烦,你就一定能埋头苦读,而非刷手机、看韩剧、嗑瓜子?难道不幸分了手,你就自认被亏欠被伤害,而非谢谢对方教会你成熟和成长?

做人嘛,若谈场恋爱都苦算回报率,多不可爱。

等过些年,再回望,谁还会吃饱撑着,心念那几沓试题纸、三两失眠夜?谁还会耿耿于怀,嫌忌那几次小打闹、七八违心语?

所想的,总是那年彼此并肩花荫的打情骂俏,单纯痴念的陈旧傻事。

Time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

自以为白费的青春,其实填满了回忆。2

临近期末,常有些抱怨会飘至耳边。“我当初怎么会选这种专业!现在翻书复习,简直像第一次预习似的。”“这么大段大段的,背了也好像没用啊!等再过几个月,我不就忘了吗?”

此类临门抱佛脚式的哀号,我也有过。

那时大一,手头的文学史教材有两三本,厚如方砖。每每翻阅,我都嫌它费时费心。貌似这专业书,除了拿来应付考试,并无什么提升效用。

于是,我迷上了碎片化阅读。刷知乎、登果壳、逛贴吧,不消几分钟,便能添满一页笔记,赚取一身干货。总以为,新技能们会带我飞。

然而干货池里泡久了,我却斗志涣散、热血放凉。临近大考,才猛然觉察:“什么鬼,我的专注力、记忆力,怎么下降了那么多?”

我自以为的速效捷径,竟成了功利心的无底黑洞。

回想幼时读书,全凭喜好,不为其他。薄本小画册,生怕看完就没了。每天翻上个几页,不敢囫囵吞,只能慢慢抿,一读便是一夏秋。

说不浪费时间?假的。但那些平实的理、妙趣的语、素朴的画,依然真切着。“既然读过的书会忘。那我们努力又有何用?”事实上,读书本无用。多不了,急不来。有时候,它仅是一瞬悸动,一秒心流体验。想强行赋予意义,或是标价收售,真不必。

诸如“读完一本书就改变一生”之类的功利思维,只会使人深陷于实用至上的怪圈。着急长大,着急成才,着急回馈,着急刚落下的种子,不日便绽出一树昙花。《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张三丰临场教张无忌剑法。很奇怪,演示完后,张三丰竟让无忌把所学之剑招全部忘光,再上场对敌。

那不都白学了吗?既让弟子无招上阵,那刚开始又何必费时亲授?

而今想来,张三丰之意,岂是教人忘剑法,分明是习剑意。无忌身为弟子,招数学得再快,也易流于皮毛。唯有习得招式背后的本源,心无拘囿,以意驭剑,方可运用自如。《独孤九剑》的心法,正如此。风清扬让令狐回归于无,如此。我们读那无用之书,栽那无果之芽,亦如此。

现在啊,我倒挺喜欢翻翻教材、读读论文。也慢慢明白,所谓“白读”的知识,要不就是没过脑没走心,要不就是未到用的时候。

无用之书,最是大用。它不教你如何“记”,却助你怎样“悟”。那些反复翻阅、心亦摇焉的日子,一如溪水淌过指尖。水痕不见,凉意犹存。3

我绕过不少弯路,有过一场浪不起来的流亡。

因不满应试体制的框束,高一那年春,我告别课堂,以家为校。本以为,枷锁卸下,我只管活得恣意洒脱。又怎知,年少的叛逃多以张狂为始,再以惨淡终之。

一篇旧文里,我写下那段经历:“别人奋笔疾书,我在倒腾转车。从起点站晃悠到终点站,腿酸头麻。别人紧张充实,我却无枝可栖。凌晨湖畔的长椅被流浪汉占满,凛冽的寒意,从头浸透了我脚尖。别人花季正好,我像败谢的枯枝。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无谓争吵里,枯枝长成头上犄角,抽打了自己,也扎伤了妈妈。”

这失意的日子,淅沥了三年。有朋友问过,你不后悔吗?既然知道是条弯路,是错的,为什么不肯及时调整?事实上,我知错过,却没悔改。

生一时,活一时。并非所有事都能权衡利弊,不是所有选择都要追求意义。当时的我,是点连成线的必然。就算回到原点、清空后文,恐怕依然会挑中那条“弯路”。

现在再想起,那段晦暗无光的独行旅途,我挺感激。

如果不曾“白费时间”,我不知无援的孤独会在煎熬的冒险中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