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公开课——文化名人六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07:02:37

点击下载

作者:王维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文化公开课——文化名人六讲

中华文化公开课——文化名人六讲试读:

前言

历史就像是一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剧,众多的演员轮番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大唐诗仙李白,精忠报国岳武穆,理学大师朱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七下西洋郑和,民族英雄郑成功……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历史由他们书写,由他们创造。他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大厦中的基石,他们的爱恨悲欢交织于这绚烂的历史天空之中。揭秘历史之路,既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哲理追问,也是向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过的所有先辈致敬。

真实的历史是一种状态,曾经存在过,然后被时空消解。但历史的真实却永远是一种梦想,激励着无数人一点一滴地去重新还原它——显然,还原历史,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还原历史人物。

本书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中国几千年来最典型最有影响的一些著名人物,或是介绍生平功绩,或是联系历史事件,也许不能说是完全找到了历史真实的答案,但至少证明我们在寻找历史的真实这条道路上努力过。正如人们永远不会失去对真实的渴望一样,我们也永远不会放弃寻找真实的努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本书在总结众多历史书籍的基础上,选取了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余位著名人物,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作用精要地介绍给读者。内容涉及政治名人、军事名将、科学巨匠、文哲泰斗、艺术大师、商界巨子等六大门类,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现代,描述了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拥有它,就等于拥有了整个中国历史的人物精华。

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白手起家的商界奇才……阅读这些杰出人物的传奇故事,就可以理清中国数千年复杂的历史脉络,从而还原历史,使已经远去和消逝了的历史情境在我们脑海里再现、演绎,使我们的思想自由游弋于历史的海洋……第一讲 政治名人定天下天齐至尊——吕尚吕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尊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吕尚,生卒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号太公望,周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东海(今山东日照市)人。吕尚一生坎坷多磨难而又轰轰烈烈,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吕尚的祖先在舜时当过一方的部落酋长,曾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以地为姓。夏以后,吕姓子孙繁衍分化,吕尚家已很贫穷了。吕尚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为了生计,他曾经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在孟津街头开店卖酒。光阴似箭,吕尚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而他的抱负仍然未能实现。

后来文王访贤,吕尚做了他的谋士,官封太师。周武王在吕尚的辅佐下灭商,为了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采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吕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后来,吕尚治理齐国,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渔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吕尚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西周的功臣,而且是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吕尚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权谋思想

吕尚被封齐,建立齐国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针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吕尚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才可以得民心,得天下,使万民归心、拥君。

爱民思想

吕尚认为,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才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才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

顺民思想

吕尚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身经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定天下,吕尚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

吕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延伸阅读

姜太公钓鱼

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父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周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第一相杰——管仲管仲文韬武略,是旷世奇才,中国春秋时代齐国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他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他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援燕、安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第一人。

管仲(约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为能使纠当上国君,埋伏途中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为报一箭之仇,又欲除掉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

经济改革

管仲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政治改革

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军事改革

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1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两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西方的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延伸阅读

齐纨鲁缟

春秋时期,鲁庄公一直不服齐桓公,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桓公与管仲商议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想了一条奇计。他请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缟。于是,缟的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纷纷放弃农事织起缟来。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三千金。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加了温。鲁侯高兴了,于是下令全国织缟。鲁国百姓忙于织缟,田地都荒芜了。

转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闭关卡,不让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桓公和大臣们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两季庄稼收成没了,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百姓顿时陷入了饥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为时已晚。他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管仲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鲁庄公派人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管仲建议桓公接受鲁庄公的请求,开仓向鲁国放粮。卧薪尝胆——勾践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兵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成大事,公元前473年灭吴。

勾践,生卒不详,姓姒(大禹的后代),名勾践,又名菼执,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乘越国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勾践率兵抵抗,战于携李(今浙江嘉兴市)。吴军战败,阖闾死于归国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后,勤于练兵,欲报杀父之仇。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先发制人,于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率军攻吴。吴王亲率精兵迎战,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越军大败。勾践带着剩下的5000人逃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被吴军包围。范蠡向勾践献策,让大夫文种贿赂吴太宰伯嚭,向夫差跪求称臣纳贡。夫差免勾践一死,但要勾践夫妇到吴国做他的奴仆。

勾践被夫差押解到吴国,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白天为夫差喂马擦车,黑夜为阖闾守坟看墓。夫差每次驾车出游,勾践都要给他牵马,步行在车前。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亲尝夫差的排泄物,极力显出体贴的样子,以博取夫差的信任。时间过了三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上吴国太宰不时接受文种的贿赂,并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为向百姓做出表率,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粗布衣衫,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自己也养蚕织布。

越国遭受战争的重创,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迅速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由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由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口。

在内部,越国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在外部,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造成吴国内耗。勾践年年按时给吴国纳贡,使夫差始终相信他是真心臣服,并且继续贿赂吴太宰,派出奸细刺探吴国的消息,散布谣言以离间吴国君臣关系,使夫差杀害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又以越国遭遇自然灾害为理由,不时向吴国借粮,使吴国粮食储存减少,而越国则储备充足。得知夫差要建造姑苏台,勾践派人运去特大木料,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设计,使吴国劳民伤财。

公元前482年,勾践亲率五万大军攻打吴国,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这时,夫差打败齐、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夫差只得派伯嚭向越求和。

公元前478年,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勾践乘隙攻吴。越军采取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作战方法,大败吴军于笠泽。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

范蠡力劝勾践说:“大王您忍辱受苦二十余年,为了什么?怎能就此前功尽弃呢?”就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击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遂自杀而亡。

勾践率得胜之师,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王派使臣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延伸阅读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有一把绝世兵刃——越王勾践剑。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2400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剑身布满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八字。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我国国宝。政治改革家——商鞅商鞅的法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统一的度量衡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础和标准;他推行的编户制和什伍制,成为后世保甲制度的重要依据;他制定的郡县制后来被秦始皇推向了全国,也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梁启超将商鞅誉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宗室贵族家庭。他入秦后向秦孝公进谏强国之术,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从而得到孝公的赏识,支持他变法。卫鞅因变法有功,被秦王封为“商君”,因而被称为“商鞅”。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胸怀大志。由于他很崇拜魏国的李悝,因此学成之后,就去了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务。公叔痤虽很赏识他的才华和抱负,但是却直到临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任国相之职,并对魏惠王说:“如若不用,一定要杀了他,以绝后患。”可是,魏惠王不赏识商鞅,拒绝接纳商鞅为国相,也没有杀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就赶到秦国,建议孝公变法图强。当时,奴隶主贵族在秦国还有很大势力,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变法,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非常赞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变法,颁布变法命令。命令奖励耕织,对于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家,如不分立门户,必须加倍交纳租税。把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使农民能更多地提供租税和力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又鼓励人民立军功,有功者可得爵禄,军功越大,授给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也越多。宗室无军功者,便不能取得贵族身份。还编制户籍,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使各户互相监督。

商鞅的变法命令和旧贵族的利益是有冲突的。新法实行了一年,旧贵族都说不便。当时恰逢太子犯法,商鞅就严惩太子太傅,儆戒众人。从此,再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了。

商鞅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而且在军事上也成就非凡。公元前340年,当时正处于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变革时期,商鞅率秦军攻打魏国西部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秦军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胜。商鞅就写信给魏公子,假意谈和,待魏公子前来谈和,乘机将其扣押。魏失去主帅从而大败。魏国归还了过去从秦国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继位。当时,商鞅威望极高,惠文王对他有所猜忌,一些旧贵族就乘机诬告他谋反。商鞅被迫出秦,想到魏国去,但魏国不让他入境。他只得回到自己的封邑,出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商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后人记述他的言行的著作,《汉书·艺文志》里有《商君》29篇,今存24篇。又有《公孙鞅》27篇,已散佚不存了。延伸阅读

南门立柱

公元前356年,商鞅拟定变法法令后,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可得到“十金”的奖赏。老百姓觉得不可信,所以谁也没有去。商鞅看了就说,如果有人搬,可以奖赏五十金。然后就有一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于是商鞅就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以此做法表明新法的言而有信和赏罚分明。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百姓,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基础。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被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将没收得来的武器,销毁并铸造了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和百家语,禁私学。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又牵连儒生、方士400余人,秦始皇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史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即位后,派大将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访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秦始皇病死,结束了他的帝王生涯。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都是他的丰功伟绩。但他实施暴行,刑法残酷,“焚书”“坑儒”等,这都是他的过失。延伸阅读“皇帝”称谓的缘由及象征

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下令大臣们议称号。众臣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后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皇帝”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帝”称谓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商人政治家——吕不韦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他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甚至可以说他改变了中国历史。他任丞相,先后辅佐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十几年,使秦国保持强盛的势头,把东方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大幕。

吕不韦(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战国时代著名商人,战国后期秦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后来位及秦国丞相。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吕不韦决定弃商从政,以达到成为贵族的目的。

作为商人的吕不韦,如果想在从政上取得成功,单纯靠拉关系、贿赂官员是很难取得重大成功的。因此,他决定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应用于政治权谋,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把秦国的质子异人作为自己进入上层的阶梯。又以五百金购珍宝献与当时受宠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劝安国君嬴柱立异人为嫡嗣,改名子楚。在花费巨资包装质子的同时,吕不韦还大演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赵姬送质子异人为妻,以博得异人的欢心。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死后,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谥号为孝文王。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以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三年后秦庄襄王病死,13岁的嬴政继位,即后来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理应事事强于诸国,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3000人。吕不韦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号称《吕氏春秋》。并把它悬挂在咸阳的城门上,贴出告示:若有人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随着嬴政越来越大,吕不韦怕自己与太后私通之事败露,于是把自己的食客嫪毐伪装成宦官而进献给太后,嫪毐进宫后受到太后专宠。嬴政发现母亲赵氏与吕不韦、嫪毐有奸情,并且还听到自己是吕不韦儿子的说法,就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后将吕不韦发配到蜀地,吕不韦不能自安,最后饮鸩自杀。

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跃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固然有他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阶级局限性,但是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两任秦国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为封建大一统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尽管他和秦始皇政见有所不同,又发生了激烈的权力冲突,但是事实说明秦始皇的统一与吕不韦的功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结其一生,他对秦统一天下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无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延伸阅读

成语典故之“奇货可居”

卫国的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中原各地做买卖。一次他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巧遇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吕不韦从商人角度看到了异人身上的价值,认为他是稀有的值得投资的“货物”。

回家后,吕不韦问父亲:“农民种田,一年能得几倍的利益?”“可得十倍的利益。”父亲回答说。“贩卖珠宝能得几倍的利益?”“可得几十倍的利益。”“要是拥立一个国君,能得几倍的利益?”“那就无法算得清楚了。”于是吕不韦向父亲说起巧遇秦国公子异人的事,并表示要设法把他弄到秦国去做国君,做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父亲非常赞成。

在与异人密谋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到秦国求见华阳夫人,说服她认异人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说服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

后来,子楚如愿当上国君,他没有食言,让吕不韦享受10万户的纳税,并当上了丞相。自此,吕不韦所买下来的这个“奇货”,终于为他换得了无法估量的名利。谋深如海——李斯战国末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秦国从七雄中异军突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李斯辅佐秦王嬴政,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

李斯(前280—前208),楚上蔡人。年轻时当过小吏,后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的近侍。李斯利用接近秦王的机会,进献《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书谏逐客妒杀韩非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以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活动事件为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纳贤才。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不久又提升他当廷尉。

秦王欣赏李斯的同时,也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李斯害怕韩非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事后秦王向姚贾问起韩非的为人,因为韩非得罪过姚贾,他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求生无路,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政治功绩

李斯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辅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在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他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于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延伸阅读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开国名相——萧何萧何是汉初一位具有卓越谋略的“镇国家、抚百姓”的治世能臣,一代名相,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萧何(前257—前193),沛县人,年轻时任沛县功曹,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

沛县起兵追随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与早已起义的刘邦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为了保住官位,与萧何、曹参商议,共同起义。萧何建议赦罪并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萧何进入咸阳后,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全部收藏,留待日后查用。

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建立汉朝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坐镇关中保障军饷

刘邦令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自己则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彭城进发。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减免租税。这样,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开国首功位列三杰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他说:“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群臣众说不一。刘邦最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的手中。”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延伸阅读

萧何夜追韩信

刘邦被项羽封在汉中,韩信到汉中投奔他。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多次劝刘邦重用,都被刘邦拒绝。韩信认为刘邦不会重用自己,便悄然离去。萧何听到韩信离开的消息十分焦急,来不及禀告刘邦就亲自向韩信走的方向追去。刘邦误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心里感到很悲伤,仿佛失去了左右手。后来,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就埋怨他说:“随我到汉中的人最近逃跑了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为什么要追韩信?”萧何说:“那些逃走的人不难得到,至于韩信则不同,他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您打算永久在汉中称王,就不要用韩信,如果您想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非用此人不可。”刘邦说:“看在你的份上,我用他为将军如何?”萧何说:“不行,这样仍留不住他。”刘邦又说:“任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这样做就可以了。”刘邦想把韩信招来委以大将军之任,萧何说:“大王待人怠慢无礼,如今又像叫小孩子一样把韩信叫来,韩信还是要走。您要真想拜他为大将军,就得选择良日,经过斋戒,然后筑起坛场郑重其事地登坛拜将才行。”刘邦答应,并按照萧何所说,拜了韩信为大将军。布衣天子——刘邦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知人善任,推翻暴秦,消灭项楚,荡平群雄,统一中国,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位八年,政绩斐然。

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楚国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他出身农民家庭,排行第三,小号刘三。刘邦年轻的时候,好交游,爱饮酒,性格开朗,有大志向,就是不爱种田。后来被录用为沛县泗上的一个亭长,掌管一亭之内的治安和道路。他结交的好友如萧何、曹参,后来都成了他打天下的得力助手。当时,沛县来了一位吕公,是县令的贵客,全县大小官员都前往祝贺,负责收礼的萧何宣布说:“送礼一千钱以内的坐堂下。”刘邦官小,工资微薄,这一天他根本就没带一分钱,他大呼一声“贺礼一万”,便大摇大摆地坐到贵宾席上去了,谈笑自若,气度非凡,引起了吕公注意。席散后,吕公叫刘邦留下来,与他交谈,认定他前程远大,不顾家中老妻反对,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

刘邦身为亭长,经常押解囚犯到京都咸阳。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严气势,十分羡慕,感叹说:“大丈夫应该这样呀!”在他的心里,隐隐有着富贵的梦想。

由于秦的暴政,天下老百姓都非常痛苦。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很快全国起义风起云涌。这时刘邦也拉起了900人的队伍,回到沛县,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支持下,攻下县城,杀了县令,

打起了拥陈诛秦的旗帜。但没有多久,陈胜失败了。项梁、项羽率军队从江东渡长江,进入山东,成了抗击秦军的主力。刘邦带兵去投奔项梁,与项羽拜了把兄弟。

公元前208年八月,刘邦和项羽决定分兵两路攻秦。刘邦带兵从河南西进入关破秦。项羽带领主力北上救赵,牵制秦军主力。反秦将领们相约:“先入关中的人做关中王。”

项羽作战英勇,孤身与秦军主力搏斗,在巨鹿城下大战秦军,一天九次激战,喊杀震天,终于打败秦军主力。但是项羽十分残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经常烧杀抢夺,极大地失掉了民心。

与项羽相反,刘邦一路招抚降兵、安抚百姓。他趁项羽在河北与秦军主力决战的时机,乘虚而入,迂回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彻底灭亡了。刘邦下令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和盗窃的按罪处罚,秦朝的残暴法律全部废除。

项羽攻破函谷关,也进入关中,见刘邦势力越来越大,便想一举除掉刘邦。其时项羽的军队远远多于刘邦。危急时刻,刘邦带少数随从赶赴鸿门,向项羽请罪,鸿门宴上,总算骗得项羽信任,逃过了一劫。其后,项羽分封诸侯,自以为天下归一了。

后汉王刘邦乘项羽率楚军主力北上击齐之机,率诸侯联军攻楚。项羽随即率数万精兵远道奔楚,打败联军,几乎生擒刘邦。此后在长达三年的楚汉征战之中,项羽虽然几次击败刘邦,陷汉军于困境,但终因不度大势,不善于用人,缺乏全面谋略,被动应付,以致兵疲粮断,丧尽优势,后被汉军围困于垓下。项羽决战失利,自刎于乌江。

刘邦做皇帝后,为重建和稳定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兵力,各据一方,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西汉建立后,刘邦把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先后消灭了。当时,六国的旧贵族仍然是很强大的地方势力。刘邦把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十余万人口,全部迁到关中。这样,他们基本上被控制了。

西汉初年,正是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刘邦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争中流亡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做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规定十五税一,即每年征收田产的十五分之一。另外,他还命萧何以《秦律》为依据,制定《汉律》九章。这些措施,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都有重大的作用。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东征异姓诸侯王英布时,所受箭伤发作,并于这一年的四月病死于长安。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著名军事家,“勇战”派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强悍武将,更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路过吴中,大家都纷纷跑去看秦始皇的风采。项梁和项羽也在人群之中,项羽看着秦始皇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令叔父对他刮目相看。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后,各地英雄纷纷响应,项梁和项羽也揭竿而起。项梁起义后,许多地方上的英雄纷纷率队伍投靠项梁,不久,他手下的士兵就达到了六七万人。

公元前207年,项羽为次将,随宋义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军队。行至安阳,宋义只顾个人享乐,而士兵却忍冻受饿,项羽一怒之下,在帐中斩了宋义,并假楚王名义向军中命令:“宋义与齐阴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死他。”于是众人拥立他为上将军,接着项羽又派人杀了宋义之子。

项羽率兵救赵,此时赵王歇在秦将章邯和王离的进攻下,正处在危急之中。当时来救援的诸侯军有十几路,均不敢与秦军交战,只在营垒里作壁上观。项羽亲率主力渡过漳河,下令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沉没全部渡船,砸毁饭锅,以此向士兵表示要决一死战,决无生还之心。楚军人人死战,无不以一当十,终于九战九捷,大破秦军。此一战,项羽威震各诸侯国,成为诸侯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指挥,项羽骁勇善战的威名也传遍了天下。

公元前206年,项羽杀进咸阳,火烧秦朝宫殿,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刘邦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刘邦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结果养虎为患,导致汉军势力日后卷土重来。

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刘邦便乘隙东进。公元前208年八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接着,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入楚都彭城,项羽急忙率三万精兵还救彭城。

此时,刘邦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项羽军则收复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万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战斗从拂晓开始,楚军勇猛顽强,边打边冲。到了午时,已将汉军打得大败。楚军追到彭城东北的泗水,汉军纷纷落水,死者十余万。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壁(在今安徽省)以东的睢水上,又歼灭数十万人。刘邦只率数十骑逃出重围,连妻子吕雉和父亲刘太公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一战,项羽决策果断,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敌不意,击溃汉军数十万之众,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刘邦再战,结果被阻於荥阳以东。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刘邦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法,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双方力量由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汉高帝五年(前202),刘邦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把楚军团团包围。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惊骇,便借酒浇愁,并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罢飞身上马,带领800骑突围南去。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只剩28人,项羽想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横剑自刎而死,年仅31岁。汉武大帝——刘彻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初名彘,字通,是我国历史上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封建君主。刘彻不足弱冠而登基,在位54年,执政期间以勇武大略而震撼天下,造就了大一统的汉王朝,成就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三岁时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姑母刘嫖和景帝同出于文帝窦后,嫁给陈午后,生下女儿阿娇,她很想将阿娇嫁给刘彻,更希望刘彻能继承帝位。于是,她经常在景帝面前说太子刘荣生母栗姬的坏话。栗姬心里很清楚这种处境,但她是个非常刚烈的女人,为此对景帝也出言不逊,终于触怒景帝,于是将太子贬为临江王,栗姬悲愤自杀,六岁的刘彻被封为太子。有一次,刘嫖问刘彻:“把阿娇嫁给你做妻子,怎么样?”刘彻大声说:“如果把阿娇嫁给我,我就用金屋把她藏起来。”这就是“金屋藏娇”典故的来历。

刘彻16岁那年,景帝驾崩,他继承了帝位。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生产,西汉政府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在这个基础上,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实行了许多措施,使汉王朝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

他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颁布了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一个王国分出许多小侯国,直属的领地就小了,再没有力量对抗中央。又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质量低劣,夺去了许多诸侯的爵位与土地。他把郡国划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巡视监察官吏和豪强,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在宫廷内设立一个处理文书的机构,直接处理大臣们的奏章,操持权柄,以削弱丞相的职权。这样,君主专制就进一步加强了。

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朝廷的地位和权力。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新的五铢钱,通行全国,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又把盐铁收归官营,在指定地区设官,专卖盐铁。另外,他又设法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各郡都设立均输官,负责收购和运输货物,调剂有无。京城设立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这样,朝廷就掌握了大批物资,并从商人手里夺取了大量利润。他还采取直接剥夺商人的措施,对商人加重征税。商人有财产不呈报或以多报少,罚戍边二年,财产没收。通过这些经济措施,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豪强势力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

在农业方面,汉武帝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当时兴修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有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他调集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决口。还亲自到工地视察,命令将军以下的官员和随从,都去背木材堵塞决口。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减少水旱灾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同时,他又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改进农具和耕作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军事方面,他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多次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出击,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为了战胜匈奴,他又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和联系。

在学术文化方面,他接受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西汉王朝盛世的到来,和汉武帝推崇的这项措施有直接的的联系。

汉武帝一生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在帝王事业上屡立丰碑。而其晚年生活暗淡,在寂寞、猜忌、疑虑、不安与自责中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延伸阅读

汉武帝的历史性首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