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08:43:4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学校德育

3五育并举

4教学做合一

5角色扮演法

6形式训练说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实施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简析产婆术。

4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体现出哪些发展趋势?

三、分析论述题

1试述新一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并说明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3述评赫尔巴特课程理论。

4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教育的启示意义。

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课程标准

3贝尔—兰开斯特制

4昆西教学法

5颜氏家训

6中体西用

二、简答题

1简析现代教育的发展特点。

2简析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3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处理好哪些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

4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三、分析论述题

1请结合你的教育体验,试从一个教师的劳动特点谈谈做一名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2试析贝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3评述1922年新学制。

4评述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2角色扮演法

3智者派

4壬戌学制

5性善论

6要素教育论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2简述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及课程内容组织编排时要处理好的逻辑组织形式关系。

3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4简述教学中的讨论法及其应用要求。

三、论述题

1联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试论述其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

2试阐述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3试述中世纪大学特征及意义。

4试述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

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一般认为其核心成分是认知策略与反省认知,故许多研究者对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不作区分。认知策略研究中揭示的特殊策略与一般策略都可视为学习策略的构成部分。同样,因为反省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意识,它对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必然起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和罗斯科夫提出的萌发行为中都包含学习策略的运用。

2角色扮演法

答:角色扮演法是指学习者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分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逼真的工作情境,如工商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某一部门的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例。其特点包括:①借助活动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②要求学生遵从角色要求,将自己的思维、动作乃至仪表等整个身心置于角色中。该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职业性质及工作要求,从而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3智者派

答:希腊教育的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随着智者运动的兴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智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或智术之师,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等。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4壬戌学制

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史称“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壬戌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故又称“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有七项标准,具体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壬戌学制”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发展儿童个性,缩短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是由于与当时的国情不符,即便实施也收效甚微。

5性善论

答: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教育观点,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和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他用“性善论”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性善论”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

6要素教育论

答:要素主义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巴格莱等。要素主义教育主要观点有:①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②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③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④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⑤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因而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

二、简答题

1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

①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等。

②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a.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

b.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

c.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③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④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早慧,有的则大器晚成。(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④教育要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青少年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当然,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2简述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及课程内容组织编排时要处理好的逻辑组织形式关系。

答: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1)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

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①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②顺序性要求每一后继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

③整合性则强调保持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一起来。(2)课程内容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

a.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b.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c.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直线式较适合。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a.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b.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c.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这也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都是不可偏废。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a.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b.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c.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讲,直线式与螺旋式、分析与综合、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相互吸收、相互匹配,是课程内容组织的最基本的辩证逻辑,即使在同一门课程中,对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内容来说,这些逻辑形式也是可以并存的。

3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学校教育是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中划分出来的教育形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三大教育形态。(1)学校教育的独特性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职能的专门性;

②组织的严密性;

③作用的全面性;

④内容的系统性;

⑤手段的有效性;

⑥形式的稳定性。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2)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虽然包括不同政治形态的教育,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但与现代社会基本特征与要求相适应,表现出诸多共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

②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担负着培养生产者的任务。

③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体现民主性和普及性等特征。

④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

⑥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尤为明显。

⑦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创造适合于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全球的共同议题。

4简述教学中的讨论法及其应用要求。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经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更深刻、准确,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敏捷。(1)课堂讨论类型

①用于扩大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综合性课堂讨论;

②就某门学科中的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专题性课堂讨论;

③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组织的研究性课堂讨论。(2)讨论法的优点

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3)应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引导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③做好讨论小结。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应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总之,讨论法既是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它既可以单独运用,亦可以和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三、论述题

1联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试论述其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近年来,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和使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联系与结合起来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也显露出上述趋势。但应注意我国国情,我国学前教育学制不宜急于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在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至低班分段逐级普及。当然更不宜急于把学前教育都缩短至6岁,因为这一切都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2)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取得的十分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等等。要切实普及义务教育,就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以立法形式推行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19世纪下半期,德、美、英、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除德国和英国曾规定5岁为入学年龄,多数国家都规定6~7岁为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为4~6年,少数国家规定为6年,这在当时没有实现。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在致力于教育制度“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到20世纪中叶,实行7~9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已占43.5%,而实行10~12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也已占26.8%。(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这是一个层次。另外,应当扩大普通高中在中等教育高级阶段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则应当多样化,使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就业前的各种职业培训,这样就弥补了我国过去学制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从而使我国学制更加完善。

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学制的主流还应该是分支型学制结构。但不能不考虑当代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一一由双轨而分支型,而后通过综合高中达到单轨,以及我国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不久即将普及高中的前景。

2试阐述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答: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1)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问题解决有赖于知识容量的大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智能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智能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③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当个体解决问题时,此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在个体面前。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能够使人们对一些常规性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地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a.原型启发就是指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某种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或途径的现象。

b.当人们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它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2)在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①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很快找出可利用的信息,明确问题情境与欲达到的目的,迅速作出判断。

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学生应该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的与主要情境,将精力集中于解答的目的及其标准。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③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尽量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

④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且要灵活地变化问题的角度和提法,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⑤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要鼓励学生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可做类比联系,加以巩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实践,并给实践提供反馈。

3试述中世纪大学特征及意义。

答: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学的这种教育目标与当时的教会教育机构显然不同。(1)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现代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a.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和研究的自由。

b.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

c.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应该说,这两个概念都是中世纪大学的遗产,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

②宗教性和国际性

a.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中世纪大学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

b.中世纪大学的宗教性特征早已为现代大学所剔除,但国际性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微后,又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甚至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③职业性和实用性

a.中世纪大学大多是职业性的机构。大学的兴起首先源于城市发展之需要,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即使是逻辑学和辩论术的训练,也会带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色彩,被看作是适合于大多数职业活动的基本的准备。

b.中世纪大学为满足世俗和教会的管理及统治的多方面需要而培养所需人员。大学的毕业生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和教会机构。中世纪大学主要成为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服务机构,这从其实用性的课程上也有所体现。

④民主性和平等性

中世纪大学是相对民主和平等的机构,这与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是相悖的。在大学里,没有特权阶层,教师人人有权利竞选校长或院长。中世纪大学的民主性和平等性更加难能可贵。(2)中世纪大学的意义

中世纪大学在西方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①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现在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如教学组织、课程、考试、学位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继承而来。

②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它对发展科学和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许多伟大的学者和改革家都是在大学成长起来的,如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路德、加尔文等等。

③中世纪大学也极易成为保守主义的堡垒。尤其是中世纪后期的大学,由于坚持知识的传统形式,排斥一切新知识,从而被教会和国家用作维持现状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4试述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

答:(1)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教育体制具体为:

①前学堂

a.专业: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文。

b.目标: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

c.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

②后学堂

a.专业: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b.基本课程:驾驶专业设有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计和其他仪表的应用等。

c.实践课程: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③1868年2月,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

a.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包括船图和机器图的绘制和说明。课程有法语、算术、平面几何和画法几何,并有一门150匹马力轮机结构的详细分析课。

b.艺圃实际上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年限为3年。这种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2)福建船政学堂的意义

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①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自7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船政局所造轮船的管驾大多由该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在清末抗击外来侵略的两次重大海战中,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生都是骨干力量。

②福建船政学堂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76年3月,在外国技术人员期满回国的情况下,经第一届造船专业学生汪乔年、吴德章等人的努力,船政局第一艘由中国科技人员独立设计制造的木质兵船“艺新号”下水试航,证明“船身坚固,轮机灵捷”。80年代后,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相继回国,把近代中国的船舰制造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③福建船政学堂作为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得最久的一所,不仅为后起学校输送了一批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而言,也是任何其他一所同类学校所难以比拟的。福建船政学堂无愧于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的称誉。

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朱子读书法

2全人生指导

3先行组织者

4形式训练说

5产婆术

6导生制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简述学生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并谈谈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三、论述题

1简述学校德育的特征,举例说明教师如何运用“奖惩”这一德育方法。

2评述清末新政时期的“庚子兴学”。

3评析需要层次理论及对教育的意义。

4分析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及意义。

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朱子读书法

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

2全人生指导

答:“全人生指导”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提出的教育观点。杨贤江把青年人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在现实社会中统观整个人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可能,对青年进行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发展青年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全方位的教育,称为“全人生指导”。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做自己的主人,教育者只能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3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进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

4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学习内容是会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会终生受用。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都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料。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5产婆术

答:“产婆术”也称“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法”或“问答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独特方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它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产婆术”的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等。

6导生制

答:导生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基本方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后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答:(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①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②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2)人的发展的规律

①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

②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a.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

b.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

c.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③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④发展的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2简述学生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答:在学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和体现在对班级的管理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点:(1)班级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班级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是:

①班级组织的设计

班主任在对班级周围的环境、学生家庭及宏观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

②指导班级建设

a.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而且是班级组织建设的指导者。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b.学生的身心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这种变化,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班主任的指导内容、指导重点也应视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③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公民意识,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自觉地意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2)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中存在着各种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

①成文的制度

a.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常规管理。对于学生来说,最具体的就是学生守则。常规管理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实际操作性等特点。

b.它一方面调节团体与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的活动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保护成员在团体中的权益,使个体获得发展。每一个班级都应遵守和服从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标准。

②非成文的制度

a.它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班级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常常是根据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b.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组织发育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制度建设,还要重视班级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要努力营造这样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没有固定的成员角色和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在合作中进行善意的竞争。(3)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

①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学习目标共有,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内容的价值一旦共有,就会产生合作性的学习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教学是在知识经验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亦即在有某种经验的人(教师)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经验的人(学生)中进行。这就需要建立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班级管理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班主任要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彼此协调关系,使之在班集体工作中形成合力;

b.以班长或学习委员、科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