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11:43:41

点击下载

作者:曹淼孙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

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曹森孙,1975年7月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师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吴岩教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基本概念的界定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增长,综合国力迅猛提升,无不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不但使更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神圣的象牙塔殿堂,接受高深知识的熏陶和洗礼,而且为国家、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当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向1978年时,不难发现,那时候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仅有598所,在校普通本、专科生数量仅有85.6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也只有1.09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截至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为2358所,比1978年时增加了1760所;在校普通本、专科生数量为2231.8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53.84万人,二者都远远超过了1978年的数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毋庸置疑,从精英到大众,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它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这种转型将会使我国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高校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因此,在信息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诚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可见,高校之道要善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善于传播优秀文化,并为社会服务。高校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乃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重申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主要是通过教学事务和学生管理事务来实现的。因此,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校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无论是管理理念、模式,还是管理结构和机制等,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在某种程度上都产生了新的矛盾,出现了新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从而导致某些工作理念陈旧、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应对问题的良策。

在此背景下,当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从精英阶段转向大众化发展阶段时,体育高等院校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比如,体育院校学生,他们有的来自于专业队,有的来自于体校,有的来自于普通中学,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生源的广泛性所衍生出来的学生需求多样性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问题,如何解决?又比如,体育院校学生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难免发生意外和伤害,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后所衍生出来的权利争取问题,如何协调?再如,就业形势严峻衍生出来的失业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衍生出来的性格问题,贫困学生衍生出来的资助问题等,如何妥善解决?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其研究理论的深入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体育院校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体育院校良好、长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构,通过体育院校“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建立,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范式。

因此,适时开展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分析和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研究和探讨问题和矛盾出现的根源,尽快构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加强学生事务科学研究迫在眉睫。总结和探讨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在分析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之前,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厘清,一则有助于区分学生事务管理的性质,二则可以促进对学生事务管理的进一步了解。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生事务

学生事务是典型的外来术语,最早源于具有英国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它是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认为,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认知发展等;而学生事务则涉及学生的课外、住宿生活及情感或个人问题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事务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学生、专业人员、具体事务和学生事务专业。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运行逻辑的系统。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所必须提供的具体事务,一般可分为管理性学生事务和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

2.学生事务管理

学生事务管理,“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也有学者从管理职能的角度认为,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其重点都侧重于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事务。所以其概念的引申和变化相对于“学生事务”概念的界定,则简洁明了许多。一般认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新生入学辅导、宿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和奖惩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有些内容的细化可能有所出入,但大体上相一致。

3.学生工作

一般来讲,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笔者以为,和学生相关的诸多事情都可以笼统地称为学生工作。几乎在我国所有的高校都设有学生处这一行政机构来领导和从事跟学生工作相关的事宜,这也直接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行政化特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4.学生事务与学生工作辨析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学生事务”就是“学生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术语“学生事务”是外来词,而术语“学生工作”是本土化的产物。早期的“学生工作”被归属于德育工作。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德育工作并不能完全反映新增学生方面的工作(如贫困生资助、心理咨询等)特征。于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术语开始频繁使用。此时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学生管理已经从狭义的“管理学生”扩展到管理学生的诸多具体事务上,即逐渐具备了美国所指的“学生事务”的特征。

另外,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学生事务”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其主要目的都是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视学生为客户,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而我国现阶段所指的“学生工作”在概念上和“学生事务”基本趋向一致,但主要部门都是在学生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发挥作用,而且,主要的工作方式还是强调“管治”,服务意识相对缺乏。所以,简单地讲,“学生事务”和“学生工作”在表面上基本是等同的,但从二者的发展演变来看,其内涵还存在较大差异性。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二者的表现形式相距甚远。

5.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

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属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分支,它属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下位概念。因此,笔者以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体育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非学术性活动,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管理、行为规范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入学指导与心理咨询管理等活动的总称,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的需要,笔者非常重视对国内外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北京各大图书馆、书店、网站、高校进行资料的查询和阅读,涉及的资料类型主要包括: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以及相关网站的资源等。一、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以“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为关键词在CNKI等期刊网上进行检索,没有任何相关的信息。然后,尝试以“体育院校学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重新进行检索,找到了近400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为关键词,重新检索,找到近200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管理”为关键词,重新检索,只找到不足10篇相关文献。相关的著作主要有:马超编著的《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赵平编写的《美国高校学生工作》;蔡国春编著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冯刚等主编的《走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王秀彦等编写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储祖旺主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学生事务管理者专业化论》;漆小萍等编著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冯培撰写的《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徐涛编著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方宏建等主编的《高校学生工作概论》;侯慧君的《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与机制系统设计》;张书明主编的《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盛云等撰写的《1999-2009大学生特点十年变迁与学生工作问题研究》等。但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只有少数篇章的研究内容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研读这些国内关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现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作如下梳理。

1.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障。“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重任”,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加强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②,因此,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之一,主要呈现出以下研究特点:(1)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实践证明,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复杂,学生所学课本的知识与其本身的素质条件不符,知识的断层引发厌学,思政工作处于‘夹生饭’状态”“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传统理论较多,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2)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研究。

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增强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已经成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侵略的背景下”,在面对“网络的‘黄色浪潮’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体育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不良信息的识别和抗诱惑能力不足,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清醒认识,导致“道德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因此,必须加强学生“防御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发挥控制和导向作用,净化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建设,建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健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标准”,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健康成长。(3)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视角展开了探讨。

针对如何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讨论。在新形势下,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运用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的知识和原理来研究,引导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院校学生的从众心理,要加以正确引导,利用集体凝聚力,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关于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

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多,研究人员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究,但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和水平高低参差不齐。既有肤浅介绍人文素质相关定义的,也有深入开展实证调研的。通过对所有相关文献的研读,其内容呈现出以下特征:(1)对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了探寻。

调查显示,体育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学生人文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对《家》《子夜》《复活》等10部中外文学名著的考察时,只有8%的学生全部回答正确,完全答错的竟然高达11%②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低的百分比。学生人文素质的分布状况不均匀,“表现为统招的比单招的好,高年级的比低年级的好,非体育类的比体育类的好”,掌握人文知识的结构不平衡,对社会政治的认知率偏低。(2)对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体育专门人才。但这种模式导致学生‘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上认识不足”,“体育院校招生体制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体育院校的特殊性,客观上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相关研究薄弱和改革措施不力阻滞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等因素。(3)对体育院校学生实施人文素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体育院校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因为“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体育院校学生结构的特殊性对其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高要求;体育院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的现状无法为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环境支持”。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体育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4)对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加强的途径进行了解析。

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确定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根据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促进与加强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精神的特点;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德为首,使学生学会做人,改革考试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知识的内化”, “通过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素质读书制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合力作用,全方位影响体育大学生,提升体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有创新精神、一专多能、复合型、高质量的体育专门人才”。

3.关于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方面

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上,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相关文献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

调查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岗位职责不清;政治理论水平较低,业务技能较低;专业基础差;工作量大,条件艰苦;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加强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定位意识;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建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2)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的思考。

体育院校辅导员因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特殊性、时代性,要求辅导员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部分研究认为,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应该定位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健康成长的服务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体育院校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对体育院校辅导员素质的探讨。“体育院校辅导员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训练育人于一体”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做到“一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二正,为人正、处事正;三懂,懂学生、懂业务、懂政策;四会,会做思想工作、会解决问题、会实施管理、会总结创新”,而且要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辅导员。(4)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所起作用的分析。

在高等体育院校管理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管理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与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转变管理理念,以服务、引导为主;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信任、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流与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辅导员激励与批评的艺术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宝”。

4.关于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关于体育院校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等方面。现对相关文献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梳理。(1)对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体育院校的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显示,影响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别是“同学关系、责任感、校园文化、学习压力、奋斗目标、社会竞争、自我价值等16个方面”,分析认为,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一般优于普通学生,“男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性学生;体育术科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学科类专业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子主要为抑郁、人际交往和恐惧”,但在躯体化和敌对因子方面表现为高分值。在“强迫症状、焦虑、偏执等方面因子分大于3分者较多,表示他们在这几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引进体育训练,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行训练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锻炼的效果”势在必行。(2)对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分析。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EPQ的E分量表(内外向)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了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体育院校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自责;体育院校女学生在求助和幻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和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不同人格特质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应对方式有所不同。(3)对体育院校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通过探讨体育院校学生专业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发现,“情绪稳定、性格偏内向和非精神质特征可促进专业成绩的提高;心理控制源偏内控者专业成绩高于偏外控者。说明某些心理因素对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个性的健康引导,培养学生努力和成功的心理动机及心理期望习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方面

教育实习作为体育院校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都受到了高度重视。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1)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实习模式的个案研究发现,实习经费的严重不足、教学与实习的冲突、实习接收单位不足、运动项目设置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因素,促使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实习改革要与教育思想、教育计划、教育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同时以市场为依托,加强实习基地建设。(2)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能力,部分学者就体育院校及体育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偏低,主要表现在“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贫乏,逻辑性差,讲话方式不当,反应不敏捷;传统观念的束缚抑制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受到学识水平的局限”。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以便更好地走向实习岗位。此外,一些学者对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较其他专业有差距;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实践课程存在时间偏少、安排不够科学的现象”,因此,要加大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改革实践课程的管理体系,提高各类实践活动的锻炼效果,达到增强学生实习能力的目的。

6.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方面

体育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对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水平也具有现实意义。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系构建、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四个方面。(1)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的150名应届毕业生调研发现,在毕业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上,有40%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项学习选择了训练类的课题进行研究;有27.2%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学实践类的题目进行研究;另有20.8%的学生进行了教学理论类的课题研究。有51.2%的学生在研究中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总结性、经验性的方法。在对通过毕业论文后的科研能力自评时发现,只有11.2%的学生认为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在撰写论文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面窄和相关资料缺乏。由于学生科研能力不强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建议体育院校提高对学生科研方面的要求,严格论文的评审,提高论文的质量。(2)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败。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的调研发现,75.5%的学生怕写毕业论文。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不知如何选题这一现状,有学者认为,在选题时间安排上要提前准备充分;论题的大小及难易度要“适中”;要善于从体育兴趣和爱好出发选题;同时要注重结合体育专业实际,考虑选题所蕴含的体育学术价值。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题。要密切联系现实体育政策与环境,促进选题的科学与合理。(3)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ISO9000标准是通过规范产品生产的管理体系来提高产品质量的归结性标准。将ISO9000标准运用于构建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可行的。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时应结合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及体育院校本身的特点,有侧重地选取重点要素,而不能照搬ISO9000标准的所有要素。因此,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体育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文件化、领导作用到位、资源投入有保障、全员参与过程控制、监控体系、有效沟通体系几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4)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偏低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教师指导和监控不力、办学理念陈旧等。因此,要从学生自身、教师和整体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科研兴趣;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掌握思维方法;要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

7.关于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方面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受到一些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体育院校学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社会对体育院校学生存有的偏见削减了就业的机会;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视野狭窄,影响就业的落实”。调查发现,期望选择教育行业就业的学生高达64.3%,但实现该领域就业的学生只有28.5%。有41.8%的学生希望到大城市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城市人才已经饱和。有35.7%的学生期望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如愿的却寥寥无几。从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有点脱离现实,难以实现。针对这种情况以及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勇于实践,主动适应社会白勺需求”。

8.关于体育院校学生社团方面

关于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团的现状调查和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模式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成员流动大,组织不稳定;活动场地不够、活动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社团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今后要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社团的特色优势,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为社区的群众体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研究;关于“体育院校学籍档案的管理”的研究;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②通过对当前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略显凌乱、繁杂。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如何挖掘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如何规范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化研究迫在眉睫。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国外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

首先,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有许多与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著作,如美国乔治·马柯蓝(George S. McClellan)等编写的《学生事务管理手册》(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约翰·舒(John H. Schuh)撰写的《学生事务评估方法》(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udent Affairs);南希·埃文斯等主编的《大学生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苏姗·考米斯等编写的《学生服务:专业化手册》(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从中不难看出,这些学者的研究,并没有专门针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而是对高校学生事务的共性研究。

其次,国外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期刊主要有:《今日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 Today)、《体育教师者》(Physical Educator)、《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体闲和舞蹈》(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体育和运动科学测量》(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 Exercise Science)、《训练和运动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xe &Sport)、《公共事务教育》(Journal of Pulic Affairs Education)、《大学咨询》(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国家大学校园专题报道》(National On-Campus Report)《欧洲体育述评》(European Physical Review)、《国际体育运动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学生事务社论》(Student Affairs Leader)、《大学生事务》(College Student Affairs Journal)等期刊,从中共找到了近四百篇与体育学生相关的文献资料。

再次,国外有一些与学生事务相关的网站,如: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联合会网站(www.naspa.org)、大学生事务管理网站(www.studentaffairs.com)、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网站(www.aahe.org)、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网站(www.ncaa. org)、德国科隆体育学院(www.dshs-koeln.de/wps/portal)、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www.sportedu.ru)等,通过它们可以了解体育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信息,搜寻相关文献资料。

最后,笔者尝试以“国外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国外体育院校学生”“国外体育学生管理”“国外体育学生”“国外体育院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进行检索,获取了十几篇相关文献信息。通过对国外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总结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研究

通过对国外著名的体育院校或系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始终贯彻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教师和行政人员所做的一切教辅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而展开。从实务认知层面看,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为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生理、心理、情感、专业学习和各种需要所提供的充分服务;阿贾罕大学(University of Greenwich)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为各类学生提供的各种支持服务,以及协助学校对学生学位教育整个过程进行的管理。从理论层面来说,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体育学院安东·瓦根马克斯(Anton Wagenmakers)教授认为,体育院校不但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塑造学生健康体魄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所以,高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健康成长而提供各种服务。可以说,“服务至上”是国外体育院校的服务宗旨。

2.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研究(1)对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研究。

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国外体育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布鲁内尔大学(Bmneluniversitv)学生会通常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由校学生会负责组织、管理和运作。俱乐部每年都会在入学的时候招募新会员,会员入会须缴纳会费,由俱乐部聘请专门教练在固定时间、固定场地,每周进行指导。学生会根据院校的要求和校园文化的特色,组织开展跟体育教学目标相结合的诸多活动。在许多学校里,学生会产生了“磁石效应”,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美国教育家柯南特(Conant)在《论认识科学》(On Understanding Science)中提到过“构成大学的四要素为知识的专研、专业的教育、文雅的教育和学生活动”。因此,学生活动的丰富与否是衡量大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数量高达9万之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对课堂学习的有益锻炼和额外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因此,对体育院校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研究也是一大特色。(2)对学生伤害事故管理的研究。

学生伤害事故在国外体育院校也较常见。据美国大学生体育联盟(NCAA)的统计显示,在橄榄球、篮球和摔跤赛季中,900所大学和学院发生了7万起伤害。因此,研究人员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问题,关注较多。如美国政府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过错责任,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审理学生伤害事故案件。如加拿大政府认为,学校作为学生的监管者、校产的占有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可能要因替代责任(Vicarious Liability)原则(替代责任原则主要是指“法律上规定的,尽管一个人自身本不应该承担责任或没有错误,但他应为另一个人的过失承担责任”)因教练或教师的疏忽承担责任。所以,教练和教师对学生运动员负有提供必要的监督、适当的指导和训练、适当的和可能的医疗帮助的责任;管理者和学校负有对体育活动提供监督和雇用合格的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提供安全的装备等职责;如未能履行上述职责,则其应对学校体育伤害承担责任;学生伤害事故责任是一般过错责任,这样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学校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观众甘冒那些在体育活动中显而易见和可以预见的风险,但是并不甘冒学校及相关人员未能合理履行其职责导致的风险。(3)对学生教育实习管理的研究。

教育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因此,国外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研究也颇有深度。如在美国,体育院校单独设有专门的办公室来负责教育实习。学生被单独安排在一个学校进行教育实习,每名学生都由一名实习学校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每周学生所在大学的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都会作一次现场指导。每周召开一次实习讨论会,互相交流实习心得,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如日本体育大学为了推动和开展与社区间的交流活动,加强与社会、地区的合作,创造新型的体育文化,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特别重视教育实习环节的监控和管理,努力提升体育的社会创造价值,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英国大学体育院系设有专门的试验课程,紧密结合社会的需要,把教育实习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4)对学生招生管理的研究。

招生是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招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源的质量好坏。如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对招收和被招收人员在资格认可、代理权限、学历要求、接触范围,以及接待规格方面都做了严格规定。美国高校体育院系招收学生运动员一般有三个渠道:一是高中毕业生;二是二年制大学生;三是四年制大学的转校生。其中高中毕业生是其招收学生运动员的主渠道。NCAA严格遵循业余体育原则,不允许其成员学校招收职业运动员及退役的职业运动员。对学生运动员入学的文化成绩也有统一规定并进行监督,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对成员学校的招生程序和过程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规章规定,在非正式接洽时段,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是不能见面的。德国科隆教练员学院在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须获得某一专项运动协会的A级教练资格证书。对每个学生的录取必须获得单项运动协会的同意。此外,一些学者对体育院校留学生的招生也有涉猎。如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时,入学手续非常简单,只需要提供申请、个人简历、毕业证书成绩单即可。(5)对学生就业管理的研究。

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国外也广受关注。英国于1999年,开始引进澳大利亚的模式实施“就业和教育计划”(Athlete Career and Education Programme)。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启动了“高成就的生活方式”(Performance Lifestyle)规划,帮助体育院校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职业发展顾问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对职业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其职业的长期规划,教授学生如何撰写履历,如何参加面试等。②通过对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体育学院本科生入学报考专业的调查发现,他们选择体育专业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业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他们的择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取向来决定的。用人单位招聘时,注重学历,但是对学科却不限制。因此,有些学生虽然并不打算从事体育行业,但是他们却选择学习体育,因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位一样,有了它就很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求得体育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工作。拥有体育科学学位的毕业生,在应聘时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为通过体育锻炼,这些学生掌握了许多实践能力,例如团队工作、独立学习、对定性和定量工作的理解等,这些优势有助于他们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机会。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学者们对国外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还涉及学生住宿、心理咨询、性别平等、种族歧视、酗酒等方面。总体说来,国外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因其理论的成熟、研究的深入,已经形成了系统、正规的研究领域。依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平台,其个性化的研究也愈来愈丰富。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节拟以全国14所独立的本科体育院校,即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的学生事务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这些体育院校的历史沿革、学生特点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来分析和解决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旨在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规范我国体育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方法和工作路径,使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研究朝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推动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和尝试。二、研究内容

围绕我国体育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本节拟开展以下主要内容的研究。

内容一,我国体育院校发展概况回顾。通过梳理体育院校的发展历史,详细了解体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发展战略等相关信息,剖析体育院校力、学的特色与差异性,解决“为什么选择我国体育院校作为研究目标”的问题。

内容二,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介绍。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界定和辨析;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进行概述,探讨适合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解决“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以什么理论来支撑”的问题。

内容三,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通过梳理我国体育院校的历史沿革,分析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分析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流模式,探讨我国体育院校现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为什么要重构”的问题。

内容四,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特点分析。通过对东西方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重构的思路”问题。

内容五,我国体育院校学生性格特点剖析及发展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重构研究。通过剖析体育院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他们的优、缺点,找出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异性,提出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型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解决“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如何重构”的问题。

内容六,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型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研究。通过分析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发展,如何建设,解决“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为什么不稳定”的问题。

内容七,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型宿舍管理研究。通过分析体育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机制、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发展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型宿舍管理模式如何构建”的问题。

内容八,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型学生社团管理研究。通过分析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内容、现状等,在发展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提出发展型学生社团的构建策略,解决“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如何发展”的问题。

拟通过上述几部分的研究内容,得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结论。为今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后续开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三、研究方法

从本研究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拟采用以下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系统科学方法。依据系统论的原理,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和互相影响。因此,相关研究必须在整个系统里进行,任何脱离系统或者片面的研究,都不能反映整个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本研究拟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试图揭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和规律。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从我国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求真求用”的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对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剖析,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若干方面进行文献检索,进行归纳、梳理,得出相关研究的背景、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信息,为后面研究的顺利开展,理清思路。

第四,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来了解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队伍的结构现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问卷的制定、发放、回收,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为研究的开展提供实证方面的依据。第五,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的访谈,了解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和独到见解,解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检测问卷设计的好坏,并提出相关建议。掌握一手的资料,有助于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四、技术路线

查找关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图书、期刊、电子资料等,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本书的撰写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相关调研问卷,主要包括体育院校学生特点调查问卷、学生管理队伍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提纲等。征求专家对问卷设计的建议,对本研究开展的观点和见解。然后,确定问卷的最终设计方案。对需要调研的项目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然后处理相关结果。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为本书的撰写做好铺垫,其具体框架见图1.1。图1.1 研究技术路线五、研究意义

笔者选择我国体育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研究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体育院校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体育院校的学生和非体育院校普通高校的学生无论在性格特征方面,还是在心里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体育院校学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易于冲动,自我意识强;在外向性方面,则热情、活跃、乐观,富有冒险精神;在开放性方面,则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在随和性方面,则直率,但不谦虚,不易依从;在谨慎性方面,则能力强,胜任、尽职,但自律性差。别外,体育院校的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薄弱,部分学生的某些行为举止,在公众场合下有伤大雅,妨碍了公众对他们的正确判断和认知,以至于给旁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造成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人格上的误解。通过研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体育院校学生的特征,剖析他们的优点,客观分析他们的举止和行为,去除和消融人们固有的偏见和误解,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其二,研究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拓展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对人才目标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本体价值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研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拓展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根据社会变化、实效性进行适时调整、优化教育方法,加快改革步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更好地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三,研究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发挥体育院校的特色,加强体育院校战略管理,准确把握高校定位。

学生事务管理是院校战略管理研究的内容之一。院校通过道德教育、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以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可以融入群体,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各种经验。研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发挥体育院校的特色,把握其发展内涵。在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有助于他们理清办学思路,把握高校定位,避免“千校一面”的尴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体育院校的战略管理研究。

其四,研究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优化管理模式和队伍。

通过系统研究体育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服务水平及育人环境。通过国内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寻差距。通过借鉴和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达到构建和推动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的目的,夯实理论基础,使之朝着正规化、系统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优化管理队伍和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其五,研究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其研究理论的深入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某些工作理念陈旧、管理方式不易变通,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没有形成稳定、成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体育院校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体育院校良好、长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构,通过体育院校“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建立,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范式。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回答了为什么要选取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研究的问题。同时对本书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如学生事务、学生事务管理等进行了界定,对具体研究对象(全国14所独立办学的体育院校)进行了框定,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设想,并提出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型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的设想。第二章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应该来源并归属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因此,探讨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基础,实际上已经解答了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基础的来源问题。而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则来源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交叉学科,它们在指导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实践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研究学生事务管理的这些理论有助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本章将探讨我国和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夯实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一节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伴随着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产生了大批以指导大学生如何成长、如何发展、如何适应大学校园环境等为核心内容的相关理论。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理论基础、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一、哲学理论基础

与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在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事务管理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流派主要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的内涵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产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是伴随着中世纪大学而产生的,后来随着古典大学的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它是以理性为内核的一种思想,主张把理性作为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来看待,即强调人和知识的本性,而非现实本身的本性。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纽曼、洪堡、怀特海、赫钦斯等。

理性主义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理性特征。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理性,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理性主义者眼里,人永远是教育的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目的的最高原则。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的,而非为职业作准备,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因此,赫钦斯(Hutchins)认为“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应当是相同的”。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传播永恒的真理,培养永恒的人性。建议知识与市场和政治场所相分离,把大学建成纯洁的“象牙塔”。

2.理性主义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干扰,并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无须关心学生的个性和健康成长。在他们看来,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活动必须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以外的活动和生活,如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对学生智慧的增长没有太多的帮助。学生的招生录取和转学记录只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行为。教师希望学生事务管理者确认并吸收有能力的学生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