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吃在北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08:35:0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奥运——吃在北京

奥运——吃在北京试读:

图书简介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来北京参加比赛的奥运健儿,还是来看比赛或旅游观光的游客,了解和认识北京独具特色的东方美食,都是不容错过的。本书全面介绍了北京极富魅力的各大饮食去处,从小吃到正餐,从茶馆到酒吧,从素食名店到高档餐厅等等,不一而足,从中,你一定可以找到你满意的去处!

第一章 北京特色最数烤鸭

老北京的全聚德烤鸭

老北京人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现在我们已脱离了那个为填饱肚子而吃饭的年代,去全聚德,更应该“品位”其饮食文化。

当年,京杭大运河送皇粮的船只漏下的粮米落入河中,在北京积水潭一带就汇聚了一部分靠养鸭捕鱼为生的农民,全聚德就从农户手中进购鸭子,现在全聚德集团用鸭量非常大,就与周围养殖户签订了养鸭回收合同,为了加快北京鸭的生长,缩短喂养期限,全聚德烤鸭用填鸭,喂养三个月出笼,每只平均5.5~6斤,北京鸭体形丰满,肉质鲜嫩,适合用来做烤鸭。

全聚德烤鸭是挂炉烤制,宰杀好的鸭先晾坯,鸭坯晾的越干,烤制的鸭皮越焦脆金黄。烤鸭用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全聚德对果木大小位置也有要求,必须是3斤多重的果木树干,因果木燃烧无烟且果木香味易渗透到鸭子中,鸭子入炉前,先在开膛部位浇入一壶开水,入炉后,要用挑杆有规律地调换鸭子的位置,以使鸭子受热均匀,周围都能烤到,挂炉烤鸭外烤肉煮,外焦里嫩,适合多数人口味。

在全聚德,主食有两种。主要是荷叶饼,还有空心芝麻烧饼,将片好的鸭子蘸上甜面酱,卷荷叶饼吃是最传统的吃法。全聚德的荷叶饼饼面没有糊点和生白点,用手拿起来,对着光线照一下,饼薄厚均匀,放在盘中,可以清楚看见盘子上的“全聚德”标识。饼不破裂,劲道有咬劲儿。空心芝麻烧饼可以“中餐西吃”,在烧饼上一层鸭肉,夹上两片随热菜吃的青菜,一起夹好,用手抓起来吃,是不是有点中式鸭肉汉堡包的感觉。

最正宗的烤鸭在哪里?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这是京城旅游标志性的宣传词。不过,尽管京城烤鸭店数不胜数,但这里的烤鸭似乎单指全聚德的烤鸭。正是全聚德的烤鸭,使得烤鸭也成了北京餐饮业的一道“招牌莱”。

如今,全聚德有了不少分号。不仅城南城北城东城西的几乎覆盖了四九城,而且还开到国内许多城市,甚至开到了国外。但是,全聚德在全国各地的不少分号并不都像京城的几家全聚德火,深圳、南京等一些地方的全聚德还都倒闭了。这里边的原因很简单,全聚德烤鸭是京城的一大亮点,在外地吃北京烤鸭终归不是个味。所以,到哪家店吃烤鸭其实还是有讲究的。话说回来,在京城吃烤鸭那还就得挑前门外的那家店。

前门全聚德是全聚德的正根儿。当年,全聚德创始人杨全仁就是在这里起的家。杨全仁是河北冀县杨家寨人,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他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再加上平日省吃俭用,也就积攒下不少积蓄。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买卖却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濒临倒闭。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请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非常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改为‘全聚德’,才能冲掉霉运。”

杨全仁对“全聚德”这个字号非常满意:一来他的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标榜自己做买卖讲德行。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全聚德”。接着,他又请来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

不过,眼尖的食客也许能看出来,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横。听老辈人讲,当时杨老板请钱子龙题字,俩入先开怀对饮。由于钱秀才多喝了两杯,一不留心,“德”字忘写了一横。不过,有个更有鼻子有眼的说法:当年,杨全仁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个人。为了让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协力,所以让钱秀才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德”字以前是多写字,有两种写法,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横。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清代画家郑板桥本人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所以,过去“德”字的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

立了“全聚德”的字号以后,杨全仁深知要想生意兴隆,就得靠好厨师、妤堂头、好掌柜。他时常到各类烤鸭铺子里去转悠,寻访烤鸭的高手。后来,他打听到专为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的金华馆里有位孙老师傅烤鸭技术十分高超,就千方百计与老孙头交朋友,经常一起饮酒下棋,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孙老师傅终于被杨全仁说动,在重金礼聘下到了全聚德。

全聚德聘请了孙老师傅,等于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全部技术。孙老师傅把原来的烤炉改为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几只鸭的挂炉,还可以一面烤、一面向里面续鸭。经他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

当年,有许多和全聚德齐名的老字号,比如:便宜坊、砂锅居、柳泉居什么的。但是,为什么偏偏只有全聚德成了京城餐饮的代表?一些老字号的老人都说:“全聚德赶的地方好,离天安门近,咱们国家请外宾就都在那里用餐。您说能不火嘛。”也许正应了当年风水先生的话。新中国成立后,全聚德的烤鸭就和茅台酒齐名,成了国家领导人宴请外国政要名人,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招牌莱”。周恩来总理生前就十分关注全聚德的发展,不仅建议将烤鸭片片成长条形,把荷叶饼烙成椭圆形以便食客卷食方便,还亲自为“全聚德”三字作注解:“全而不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这段注解也就成了全聚德的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道烤鸭能受到国家领导们的垂青,确实有过人之处。北京烤鸭都采用北京填鸭烤制。所谓“填鸭”即是由人工每日三次强行填喟,把饲料塞满鸭嗉。经人工填肥培育出的鸭,毛色洁白、体态丰满、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全聚德的烤鸭工序繁难,鸭子在烤制前,先得经过打气、掏膛、洗膛、挂钩、烫皮、打糖、晾皮八道工序。打气,为的是把鸭身吹膨胀,使鸭皮紧绷而不产生皱纹;打糖,就是给鸭身刷上饴糖水,使鸭皮烤出鲜亮艳丽的色泽。不仅如此,挂炉烤鸭在进炉前还要先灌满滚开的水,并用一节高粱秆塞入鸭尾以防开水外流。烤的时候,热气进入,使水一直在鸭膛内沸腾。由于是外烤里煮,烤制出的鸭外酥内嫩,味鲜肉美。挂炉烤用明火,以果香木为燃料,通常以枣木为主,辅以桃、梨。果木的甜香泌入鸭体,使烤制的鸭分外香美。另外,烤的时候还要不断转动吊秆,使鸭脯不直接对火。烤得好的鸭子,肥油流出然后又渗入鸭体,鸭皮呈枣红色,通体油润光亮,赏心悦目,令人垂涎。

如今,到全聚德吃烤鸭,最后都给张烤鸭的身份证,告诉客人吃的是全聚德第多少只鸭子。据统计,全聚德烤出来的鸭子已经一亿多只了。这些烤鸭首尾相连排成队,可以绕地球好几圈。

第二章 京城小吃一网打尽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很有北京特色的一种食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可能代表某种朴素安详而又不乏历史感的市井生活。林语堂在一部回忆清末民初北京历史文化的专著里,也未能忽略它的存在,仿佛信笔提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听到小贩们叫卖甘美圆润的冻柿子的吆喝声,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冰糖葫芦,裹着糖的小果,五六个串成一串,染上红色招徕顾客……”

这部书是他后来在大洋彼岸用英文写作的。可见冰糖葫芦的造型,已深深镶嵌进他的记忆里了。冰糖葫芦,仿佛也构成一位读书人对老北京城的回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

冰糖葫芦堪称最原始也最传统的糖果了。和后来商店里零售的各种用塑料纸或锡箔包装的水果糖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讲究以鲜果(包括野果)为材料,尤以山楂为佳;后者则徒有果味而已……这就是“糖”与“果”概念上的不同。

豆陷烧饼

豆陷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褡裢火烧

北京的小吃历来以品种多样味道独特而著称。这其中提起褡裢火烧,恐怕没有几个“老北京”不知道的。而北京最为著名的褡裢火烧,应当属位于北京前门外大街门框胡同里的瑞宾楼饭庄了。别小看这条不长的胡同,如今虽已破烂不堪,但瑞宾楼褡裢火烧的名气,却吸引着京城的不少好这一口儿的食客们纷至沓来。

褡裢火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故一直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之一。之所以被称为褡裢火烧,是因其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故得此名。褡裢火烧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宜趁热食用。按老北京的理儿,吃褡裢火烧时要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余味无穷。虽说现在已不那么讲究了,但瑞宾楼饭庄的褡裢火烧制作却愈加精细。

说起褡裢火烧的历史,那还得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1876年,从顺义来京的姚春宣夫妇在北京东安市场摆了一个做火烧的小食摊。姚氏夫妇做的火烧与众不同,他们用手工将猪肉切肥剁瘦成米粒状,加进姜葱末,用清水打馅搅拌至粘稠。然后用温水和成软面,擀成薄皮儿,里面装上拌好的馅,折成长条形,放在饼铛里用油煎。火烧煎得了,颜色金黄,咬一口外焦里嫩,味道鲜美可口。一来二去,小摊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妇索性开起一家名叫瑞明楼的小店,专门经营褡裢火烧。但可惜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入,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

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入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制作时抓一块面约50~60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入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最佳小吃店

1.天福号

地址:西直门内大街213号(马相西巷6号)“打小就吃”的天福号酱肘子,“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黑红油亮”,“软烂入味”,“肥而不腻”,味道“那叫一个棒”。尤其每年立春立秋,“吃他家肉都成了规矩”,可见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好东西,价钱自然“不便宜”,“三十几块钱一斤”,“买一点点都要十几二十块”,可馋起来有什么办法?

2.奶酪魏牛街店

地址:牛街北口西侧1号商业楼牛街清真超市2层

北京老字号。虽说两家分店都“不是很好找”,环境也“差了点”,不过还“真没影响奶酪的质量”——原味的宫廷奶酪“浓、稠、凉、细、滑、香、甜”,用“瓷碗”装着,倒过来还能做到“纹丝不动、一滴不洒”,真不愧是“京城独一份”的“合碗酪”!其他各种奶制品也“很有特色”。有外地朋友来“就愿意往这一带”。

3.美栗乡

地址:西安门大街93号“爱死这家的糖炒栗子了”,“没有过多的水分,好剥皮”,又“香”又“甜”又“面”,“热的时候”味道尤其好,“吃完了手也不会很脏”。尽管“每次都要排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的队”,但还是“心甘情愿”。

4.小肠陈饭庄宣武店

地址:南横东街128号

百年卤煮老店,确实“名不虚传”,“能把那么多猪下水做成盘中美味的,非他莫属”。

一大锅卤煮咕嘟咕嘟地煮着,“看着香”,“闻着也香”,“吃着更香”(他家的卤煮“不会吃出别的味道”,“可以吃得放心”)。就是环境“差了点”,“饭点的时候还要排队”。

提醒:“前门店的味道最好”。

5.锦馨豆汁儿

地址:广渠门内大街193号(磁器口东北角)

老字号,“品正宗豆汁的好去处”。他家的豆汁是“绿色的”,味道没的说——“很浓”,“很纯正”,入口也“没有特别强烈的酸味”,“不喝两三碗不回家”。店面“不大”,但饭口上人“较多”且“全是最普通的北京人”,只要一进门“就让你回到十多年前吃饭排队等坐的年头”。

6.东兴顺爆肚张

地址:什刹海前海东沿17号

百年老店,“传统风味”。爆肚“很嫩”,“火候恰到好处”。虽然“南方人可能吃不惯”,但北京人都说“特好吃”,“不去吃一回都不算北京人”。好食荤者“前往一尝,也不会后悔”。只是地方“小”,“经常没有位置”,“千万别去晚了”。

7.武汉汤记九九鸭脖子

地址:东直门内大街东口“嫌麻小脏又嘴馋”时最好的“替代品”。“肉质嫩”,味道“好”,辣得“适中”,吃得“过瘾”,让人“想想都流口水”。不过啃得多了,难免有点“费劲”。

8.河间驴肉王护国寺店

地址:护国寺街90号(护国寺宾馆对面)

别看门脸“又破又小”,里边却藏着“你意想不到的美食”。

驴肉火烧是“一定要吃的”,“现烤”的火烧“酥酥软软”,配上“筋道”的“冷”驴肉,浇上“浓郁”的汤汁,口感“层次分明”,有冷有热,“又脆又有嚼头”,那滋味“真是绝了”!难怪人家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确实“一点也不假”。

9.护国寺小吃店护国寺店

地址:护国寺大街93号 66181705“北京的有名小吃几乎全集中在这里”,“很有特色”。虽然“国营老店的设施差了些”,服务也“不怎么样”,但是东西味道“确实好”,让人“想起来就流口水”,每到吃饭时间“就排起老长的队”。没事的时候过去吃吃,很有“老北京的感觉”。

北京极品面馆

1.新川面馆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4号 66182452“精品小店”,在新街口一带“算不错”了。这里的凉面“不是一般的棒”——面条“非常清爽筋道”,调料配得也“特别好”;还有担担面也“很好吃”。虽然地方“小”,环境“差”,服务也“国营”,但生意“很好”,“饭点一定会排长队”(常去这儿吃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风格”,“就是图这个热闹”)。

2.一碗香牛肉面北太平庄店

地址:北太平庄路口西北“美食”和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在这里花“几块钱”也能吃个“一碗香”。拉面“没得挑”,味“特别正”,料“特别足”;烤串“就是好”,“块大味浓”,“爽心”又实惠。“一碗面,几个串”,加上一瓶啤酒,简直是“无敌”了。不过,环境“拥挤”,服务“与其‘一碗香’相比,差矣”。

3.桥香园过桥米线王府井店

地址:王府井大街201号利生体育百货1层

米线“非常”的好吃,汤“非常”的好喝,是吃过的“最好”的过桥米线。有很多种选择,价格从10元到60元不等,“量大实惠”。所有的原料都是天天从云南运来的,小妹也全是从云南来的,“热情的没法说”,“有问必答”。如果你还没去过云南,那就先去他家感受一下吧。

4.海碗居甘家口店

地址: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5楼“老北京风味的面馆”。环境“古朴”,“方桌长凳”,周围挂着“老北京的风俗画”,服务生都是“一身小二的打扮”,招呼得“很热情”。这里的面条“很筋斗”,量也“足”;老北京的吃食“基本都有”,味道也“不错”。生意很好,“什么时候从这儿过,门口都停着好多车”。

5.古城岐山面

地址:雍和宫大街32号

爱吃陕西面食的人别错过这里。岐山面“特别棒”,面条“呈半透明状”,“极为劲道”,浆水“油大”,“料足”,“微辣”,口味“很是地道”;干拌面除了“卤有些咸”,做得还“真不赖”;油泼扯面等也都“值得尝尝”。吃完别忘了再要碗面汤,“稍有碱味”,“解渴又解腻”。

第三章 必吃的火锅和涮肉

北京特色火锅大盘点

说起火锅,大多数人马上想到的要么是老北京涮肉,要么就是四川火锅。其实在北京各色新颖的火锅还真不少,好这口儿的不妨换个地方尝尝鲜。

丰滑火锅

像个西餐厅,各种滑是这里的特色;底料自助,但品种很多,如果不会自己组合调配,会让味道大打折扣,不妨求助于服务员介绍,但不少人认为最好吃的还是麻酱。环境不像很多火锅店那么嘈杂。

宣武区宣武门外大街8号庄胜崇光百货新馆5楼

黄记煌三汁焖锅

这里只有配料师傅没有后厨,点好菜所有的三道上汁过程都是在你面前操作,因此看着就咽口水。鲶鱼焖锅是招牌菜,鲶鱼肉加上特有的三汁别提多下饭,还有香辣酸辣麻辣的口味选择。最重要的是,超级便宜,俩人60管饱。北京有很多分店。

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0-9号(簋街店)

新辣道梭边鱼

辣得够劲,而且锅底很清澈,连红锅也很清澈,喜欢吃鱼火锅一定要试试,嫩滑而且没什么刺,火锅味道不错,有送的小菜,吃完还有冰淇淋,还有个什么自制凉茶也蛮好喝,吃完麻辣的再喝它还真是下火。其他的涮菜就和普通火锅一样了。

朝阳区建国路128号一航大厦附楼2楼(建国门店)

番茄火锅

装修布置很有情调,服务生叫“酷哥”、“辣妹”,桌上会“剪贴一些小故事、小笑话”,“蛮有意思的”。不过坐沙发不大适合吃火锅,影响“战斗力”。独特的番茄锅底,酸酸辣辣果然不同,涮料也与众不同,配起来倒也合适,连锅底的汤喝起来也很美味。

朝阳区新源西里中街8号(左家庄店)

必吃的涮肉美食

涮锅子,实际上就是火锅,但老北京的涮锅子绝不等同于广东打边炉、重庆麻辣烫。很多北京人的记忆里,大冬天支个锅子热气腾腾地涮上一锅羊肉白菜粉丝,就着一头糖蒜、两口二锅头,这滋味可以媲美各种山珍海味。

涮锅子主要是涮羊肉。羊肉过去讲究用内蒙古集宁产的小尾绵羊,还得是羯羊(阉割过的公羊),据说这种羊没有膻味。一只羊身上能涮的只有上脑、小三岔、大三岔、磨裆、黄瓜条五个部位,约十五斤肉,都是肉质细嫩,瘦中带肥的。片羊肉是有讲究的,传统的片法是手工切片,讲究薄如纸、匀若浆、齐似线、美如花。如今,片肉多是将肉先冻上再用机器切片,半斤肉能片出六寸长、一寸半宽的肉片四十到五十片,这种肉片一烫即熟。现在,手工片肉的方法已不多见,在老字号东来顺里偶尔还能目睹刀工精湛的厨师现场片肉,那真是一绝。

小料讲究是北京涮锅子的一大特色。传统涮锅调料有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酱油、辣椒油、卤虾油、米醋以及葱花、香菜末,口味以咸鲜为主。在一些老字号里,小料都是秘制的,口味各有不同。涮羊肉讲究“干盘清汤”,盘里不能出水更不能出血,汤更不能起沫。如今,很多火锅店里讲究锅底,可是正宗的老北京涮锅子只是一锅清水,顶多点缀少许海米和口蘑汤和葱姜。最后涮出来的味,全都是羊肉和菜的清香,没有杂味。涮锅子得就着芝麻烧饼和糖蒜吃,可以解腻、去腥。

寻味指南:几家老字号涮肉

东来顺

稳居京城涮羊肉头把交椅百余年,当年挤垮正阳楼靠的就是手切羊肉的刀工和秘制的调料以及羊肉的选料。其羊肉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黑头白羊,肉质细且无膻味。调料包含“辛、辣、卤、糟、鲜”五味。

总店地址: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五层

能人居

以调料好吃出名。这里吃涮肉最能体现“干盘清汤”了。通常是肉吃完,盘子里是干的,一点血水都没有,体现了地道,而一顿羊肉涮下来那么干净的汤,没有浮沫,在如今的涮肉店里也不多见了。

总店地址:西城区白塔寺太平桥大街5号

口福居

百年老店口福居有三绝,首先是羊羔肉不可不尝,它选自3个月以下的小羊,鲜嫩无比;此外,源自宫廷秘传的糖蒜也是与众不同,讲究甜脆鲜香;调料更是号称“张氏秘方”取本草之理,以党参、黄芪、当归等二十余味对人体有滋补功效的中草药结合而成。

总店地址:海淀区知春中路29号大运村。

第四章 北京的地道馆子

北京的茶馆

大茶馆

大茶馆在清代北京走过红紫大运。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便发达起来。高的高三哥,矮的矮三哥,不高不矮的横三哥。蒙七哥、诈七哥、小辫赵九哥,“有人皆是哥,无我不称弟”,大家都是座中常客。北京以先的大茶馆,以后门外天汇轩最大,后毁于火,又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东安门外汇丰轩为次大。

茶座以前都用盖碗。原因是:第一,品茶的人以终日清谈为主旨,无须多饮水。第二,冬日茶客有养油葫芦、蟋蟀、咂嘴、蝈蝈,以至蝴蝶、螳螂的,需要暖气嘘拂。尤其是蝴蝶,没有盖碗暖气不能起飞,所以盖碗能盛行一时。在大茶馆喝茶价廉方便,如喝到早饭之时需要回家吃饭,或有事外出的,可以将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倌一声,回来便可继续品用。因用盖碗,一包茶叶可分两次用,茶钱一天只付一次,且极低廉。

大茶馆分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三种,加二荤铺为四种。

甲、红炉馆。大茶馆中的红炉馆,也像饽饽铺中的红炉,专做满汉饽饽,惟较饽饽铺做得稍小,价也稍廉。

乙、窝窝馆。专做小吃点心,由江米艾窝窝得名,有炸排叉、糖耳朵、蜜麻花、黄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至于焖炉烧饼为各种大茶馆所同有的,也是外间所不能及的。

丙、搬壶馆。介于红炉、窝窝两馆之间,亦做焖炉烧饼、炸排叉两三种,或代以肉丁馒头。

丁、二荤铺。既不同于饭庄,又不同于饭馆,并且和“大货屋子”、切面铺不同。是一种既卖清茶又卖酒饭的铺子。所以名为二荤铺,并不是因为兼卖猪羊肉,也不是兼卖牛羊肉,而是因铺子准备的原料,算作一荤,食客携来原料,交给灶上去做,名为“炒来菜儿”,又为一荤。现在硕果仅存的二荤铺,已然改了饭馆,二荤变为一荤,不炒来菜儿了。

野茶馆

北京在前清时代,禁苑例不开放。故宫、太庙、社稷坛、三海当然不能开放,就是什刹海的临时市场也是民国5年才开办的。城内除陶然亭、窑台以外,是没有游憩地方的。那时都人游憩,只有远走城外。夏日二闸有香会、什不闲小曲、八角鼓助兴,“大花障”、“望海楼”十分兴盛。一进五月,朝阳门、东便门、二闸来往游船,络绎如织。两岸芦荻槐柳,船头唱着“莲花落”,不但热闹非常,而且清凉爽快。还有永定门外沙子口四块玉茶馆,也是北京郊外有名茶馆,有跑道可以跑车跑马,每年春秋两季十分热闹。夏天有八角鼓、什不闲小曲,贵胄王侯、名伶大贾都要前去消遣的。再有东直门外自来水厂东北的“红桥茶馆”,规模宏大,由明代到清末,兴盛了三百多年。野茶馆是以幽静清雅为主,矮矮的几间土房,支着芦箔的天棚,荆条花障上生着牵牛花,砌土为桌凳,砂包的茶壶,黄沙的茶碗,沏出紫黑色的浓苦茶,与乡村野老谈一谈年成,话一话桑麻,眼所见的天际白云,耳所听的蛙鼓蛩吟,才是“野茶馆”的本色。

书茶馆

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评书分“白天”“灯晚”两班。白天由下午三四时开书,至六七时散书。灯晚由下午七八时开书,十一二时散书。更有在白天行书以前,加一短场的。由下午一时至三时,名曰“说早儿”。凡是有名的评书角色,都是轮流说白天灯晚,初学乍练或无名角色,才肯说早儿。不过普通书茶馆都不约早场。说评书的以两个月为一转。到期换人接演。凡每年两月准在这家茶馆演述的,名“死转儿”。如遇闰月,另外约人演述一月的,名“说单月”。也有由上转连说三个月的,也有单月接连下转演述三个月的,至于两转连说四个月,是很少的,那要看说书的号召力和书馆下转有没有安排好人。总而言之,不算正轨。

书茶馆开书以前可卖清茶,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攒儿”、“口子”,开书后是不卖清茶的。书馆听书费用名“书钱”。法定正书只说六回,以后四回一续,可以续至七八次。平均每回书钱一小枚铜元。

清茶馆专以卖茶为主,也有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的。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就能找到工作。清茶馆也有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的。也有设迷社的,也有设棋社的。例如围棋国手崔云趾君,曾在什刹海二吉子茶馆;象棋国手那健庭君,曾在隆福寺二友轩;全是清茶馆的韵事。

北京的面条

我是个老北京人,又是个在京城从事上餐四十多年的老厨师,做了一辈子山珍海味、您要问我爱吃什么,我会由衷地告诉您,我爱吃老北京的面条。面条不仅是我的美味,也是我喜欢厨师职业的原动力,是我在不少场合露脸叫彩的好东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正在念小学、中学,住家在离东直门不远的一个大杂院里。前后两个院、住家十七八户,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赶上婚丧嫁娶,街坊四邻随份子、招呼帮忙,十分热闹,搭棚摆席、吃饭自然是件大事,也是对孩子们最有诱惑力的事情。而这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后院西屋的金大伯那抻面的手艺。

过去北京城一般人家办席面,吃面条永远是压轴戏,荤卤、素卤,看红白事而定,当然老喜丧也不受此限制。金大伯解放前就在东直门大街一家“二荤铺”饭馆耍手艺,去宅门、宅院搭大棚是他的拿手戏。除了六碟八碗凉盘热炒,打卤抻面那更是强项。打我记事,我们这个大杂院无论谁家办事,短腿胖身子的金大伯永远是“大棚明星”。

看他抻面,仿佛看杂技团魔术师的表演——一大团和好的面,被金大伯在面板上揉成长条,然后用手拎起来,拧成麻花状,滴溜溜地转,只见金大伯执其两端,两只胳膊忽悠忽伸,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再把长长的面条对折成双股,双股再抻,拉成四股,四股变八股,一直拉到粗细仿佛大姑娘的辫子。注意,在抻的过程中,金大伯还不时在撒了干面粉的案板上重重地摔,滚沾干面,再采取抻、套扣、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一把宛似银缎般地龙须面抻好了。投在沸滚的大锅里,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那面条筋道、匀溜儿,长面不断,越吃越香,全院人都夸金大伯的手艺,金大伯也成了我儿时的“食神”。

1964年我中学毕业,由于家里负担重,只好选择就业。一家饭店录取了我,金大伯和街坊都十分高兴,金大伯对我说:“小子,好好干,你进的是大饭店,接待外宾,做的是国宴,今后有大出息呀!”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金大伯早已离开了人世,我也成了花甲老人,大出息咱不敢说,南北菜、中西点心咱都招呼,在驻美国外交机构工作了好几年,一次外交官宴请华侨界著名人士,点名要吃北京菜,吃京味抻面,我现场抻制,引来阵阵喝彩,在合影留念时,我一直念叨金大伯。

当然抻面,尤其抻龙须面,需有些专业基础才行。一般的北京人家里吃面条,过去都是手擀面条为主。和好的面团,“醒”上一个小时以上,菜板上撒上干面粉,一根长擀面杖,将面团压扁平,撒上干面,再擀成大长片,撒面粉。擀面杖卷成筒状,再擀然后叠折,刀切,那面条煮出来也十分好吃。这种面条家家主妇、有的老爷们都会做。

在我住过的大杂院里,吃面条是永恒的主食,吃面条方便、经济、顺口,卤料种类多,口味多样,我琢磨,这是面条长寿的原因之一。

母亲是个旗人,对吃十分讲究。就说我家吃面条吧,一年四季不同,“春天荞麦面、夏天麻酱面、秋天小炖肉面,冬天羊肉酸菜面”,炸酱面、茄子面、鸡蛋面、平时更常吃。母亲的手擀面不仅好,小把抻面,也十分好吃。和面时加少量碱水,面团擀开后,切成宽条,两手抻成韭菜的扁叶状,投入沸水锅中,煮出来不同于一般面条,口感更加爽滑筋道。三年困难时期,粗粮多白面少,吃纯白面的面条也成了一种奢望,母亲用棒子面加白面做的两样面条,拌上油渣丁炸酱,加上焯熟的白菜码,也非常解馋。

提起面条,有件有趣的事不能不说,金大伯有个儿子,我叫他金二哥,“文革”中复员。也许老爸是饭馆厨师的原因,金二哥转业后被分到了负责驻华使馆服务保障的外交人员服务局。金二哥在部队干的是空军地勤,对做饭没什么研究,转业后在大饭店实习了三个月,就被分到一个非洲驻华使馆担任厨师。进了使馆,难免有宴请之类的任务,尽管金二哥好学上进,可肚子里存货不多,用着用着就没货了。那个非洲国家大使对中国十分友好,对金二哥也不太苛求。有一次宴请我们外交部的一位司长,大使同金二哥商量是不是添个新品种,金二哥沉思了半晌,告诉大使没问题。第二天晚上凉盘热菜吃得差不多了,服务员又端上四盘晶莹翠爽的黄瓜丝、豆芽菜、芹菜末、小水萝卜,接着一盆香喷喷热腾腾的鸡蛋三鲜汤,一碟油亮亮的牛肉末沙司酱也上了桌,大使还没闹明白,金二哥端着新出锅的抻面亮相了,结果那顿面条,大使和客人吃得非常满意。再后来,吃面条成了使馆宴请的保留节目,金二哥每当在院里侃这件事时,我们都笑他:“家传抻面让你在外国大使面前都出了风头,没这把抻面,人家可嘬了牙花子了!”

老北京四大地道馆子

民间小馆的美妙滋味——锦馨豆汁儿

老字号,品正宗豆汁儿的好去处。他家的豆汁儿是绿色的,味道没的说——很浓,很醇正,入口也没有特别强烈的酸味,不喝两三碗不回家。店面不大,但饭口上人较多且全是最普通的北京人,只要一进门就让你回到十多年前吃饭排队等座的年头。

地址: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93号

海棠花平壤冷面馆

原来是在东大桥附近,后来搬了家,比原来要富丽堂皇一些了。味道是非常醇正的朝鲜风味,原来的服务员也是朝鲜来的,不知现在的是否还是。冷面的口味很正宗,我的几个留学朝鲜的朋友和认识的鲜族人喜欢到这里吃。

地址:朝阳区新源西里中街8号

羊大爷涮肉坊

秘制小料味道不错,羊肉种类也很全,羊肉筋、上脑都很好吃,听说现在还新推出了牛羊成群,鱼羊鲜,都是肉的一种,不过还没试过。吃完后喝一碗这里特有的汤,用蔬菜榨的汁,配上一勺热汤,热乎乎的味道真不错。

地址:西城区北长街71号

郑一锅儿

这里的羊蝎子火锅35元一小锅,45元一大锅。汤色呈酱色,里头很少看到大料和调味料,舀几勺汤品后发觉汤清而不淡,香味很足;羊腔骨肉质细嫩,骨髓香而不腻。每口锅内还特别放有一根羊尾巴,吃起来连骨头都嚼得动。火锅店现在还属开业期,店内给每位顾客发放优惠卡,每锅优惠10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