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常用中药合理用药实践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0:46:32

点击下载

作者:张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常用中药合理用药实践1

临床中药学科服务手册:常用中药合理用药实践1试读:

前言

《常用中药合理用药实践》分册共五本,是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所著的《颜正华中药学讲稿》的基础上,参考《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第2版)、《中药药物警戒》等教材及著作编写而成,旨在传承和发扬颜正华教授临床中药学学术思想,推动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常用中药合理用药实践》将常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按功效、使用特点分为5个分册,共二十章。分册1介绍解表类、清热类中药,分册2介绍泻下类、祛风湿类、化湿类、利水渗湿类、温里类、理气类中药,分册3介绍消食类、驱虫类、止血类、活血化瘀类中药,分册4介绍化痰止咳平喘类、安神类、平肝息风类、开窍类、收涩类中药,分册5介绍补虚类、涌吐类、外用类中药。每味中药从来源、常用名、功用配伍、用法用量及用药警戒进行详述。其中,中药来源及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本草》,以助临床规范处方用药;药物的常用配伍引自颜正华教授验方;用药警戒中注明该药的证候禁忌、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以协助药师开展临床用药安全服务。每章同时列举《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常用中成药,详细介绍其组成、功效及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的警戒事项,并根据已有不良反应报道及药理研究补充合理用药建议,以供临床用药参考。《常用中药合理用药实践》分册在编写时注重疗效与安全并行,详细介绍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使用警戒,切实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功效分类与病证分类并举,深入阐明辨证用药规律,继承名老中医用药经验,促进中药的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中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张 冰2016年7月第一章 解表药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味归经

味多辛;性温或凉;多入肺、膀胱经。

功效分类

解表药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主要用治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外感表证,部分药物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还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用药警戒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久病体虚、失血等证,都应禁用或慎用。

2.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如使用过量,汗出过多,能损伤津液、耗散阳气,可导致亡阴或亡阳。

3.用药时应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整用量及配伍。天气炎热容易出汗时,用量宜小;天气寒冷不易出汗时,用量宜稍大;暑多夹湿,当配伍祛暑、化湿药;秋多兼燥,当与润燥药同用。

4.应根据患者证候体质的不同而恰当配伍,正虚邪实者应据证配伍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除用发散风热药外,还应配伍清热解毒药。

5.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疗效。第一节 常用饮片合理应用一、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一览表续表麻黄【来源】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常用名】

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功用配伍】续表【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2~10g。

2.发汗解表多生用,平喘止咳多蜜炙用;麻黄绒发汗力弱,多用于儿童、老人及体弱者。【用药警戒】

1.本品发汗宣肺之力较强,用量不宜过大,不可使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2.儿童、老年人慎用,经期、孕期、哺乳期女性及体虚多汗者忌用,高血压患者忌用,运动员忌用。桂枝【来源】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常用名】

桂枝、嫩桂枝、蜜桂枝、柳桂【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用药警戒】

1.本品温通助阳而易伤阴,温热病、血热证、阴虚火旺证等均忌用。

2.畏赤石脂。

3.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紫苏(附药:紫苏梗)【来源】

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常用名】

紫苏、全紫苏、香苏、紫苏叶、苏叶【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0g。【用药警戒】

1.本品辛散耗气,气虚或表虚不固者慎用,外感风热或温病卫分证忌用。

2.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使用,溃疡病、糖尿病患者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附药】

紫苏梗

紫苏的干燥茎。味辛,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治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证。内服:5~10g,不宜久煎。荆芥【来源】

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常用名】

荆芥、荆芥炭、荆芥穗【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5~10g。

2.无汗生用,有汗炒用,止血炒炭用;荆芥穗发汗之力大于荆芥。【用药警戒】

1.火热内盛、阴虚内热者不宜服,外感表虚、血虚血热出血者不宜单用。

2.婴幼儿、老年体弱者慎用。防风【来源】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常用名】

防风、关防风、北防风、青防风、东防风、口防风【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0g。【用药警戒】

1.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服。

2.恶干姜、藜芦、白薇、芫花。

3.妊娠期妇女不宜长期服用。羌活【来源】

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和根。【常用名】

羌活、川羌活、西羌活、竹节羌【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用药警戒】

1.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强,风热感冒、温病禁用;非风寒湿邪而阴血不足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单味使用。

2.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藁本【来源】

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常用名】

藁本、辽藁本【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敷。【用药警戒】

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头痛者忌用。白芷【来源】

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常用名】

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功用配伍】续表【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用药警戒】

1.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用。

2.恶旋覆花。

3.高血压患者及孕妇慎用。细辛【来源】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名】

细辛、辽细辛、华细辛【功用配伍】续表【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1~3g,研末服0.5~1g。外用:适量。【用药警戒】

1.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用量过大则令人闷塞不通甚或致死,须严格控制用量,研末服尤应谨慎。

2.本品能耗散正气,伤阴助火,气虚多汗、干咳无痰、阴虚火旺、血虚内热者均忌用。

3.反藜芦。

4.孕妇忌用,老年人、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苍耳子(附药:苍耳草)【来源】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常用名】

苍耳子、炒苍耳子【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用药警戒】

1.有毒,大量内服有中毒的危险,不宜长期服用。

2.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3.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儿童慎用。【附药】

苍耳草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茎叶。味辛、苦,性微寒,有毒。功能主治与苍耳子相似,可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疮毒疥癞、皮肤瘙痒等症。内服:6~15g,水煎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来源】

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常用名】

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毛辛夷【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包煎。外用:适量,烘干研细粉吹鼻。【用药警戒】

虚人外感、鼻病属阴虚火旺者忌用。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煨姜)【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常用名】

生姜、鲜生姜、鲜姜【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10g。【用药警戒】

1.阴虚火旺及疮疡热毒之证忌用,表虚自汗者忌用。

2.恶黄芩、黄连。【附药】

生姜皮、生姜汁、煨姜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的外表皮。味辛,性凉,入脾、胃经。能和中、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陈皮同用,如五皮散。内服:3~10g。

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辛散之力较强。能化痰止呕,用于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逆不止者以及天南星、半夏中毒所致的喉舌麻木肿痛。内服:3~10滴,冲服。

煨姜为生姜近火煨熟。味辛,性温,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效胜于生姜。适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泄泻等症。内服:3~10g。二、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药一览表薄荷【来源】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常用名】

薄荷、苏薄荷、薄荷叶【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3~6g,后下。

2.发汗宜用叶;理气宜用梗;有汗者宜炒用,以减少辛散之力。【用药警戒】

1.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弱汗多者不宜服,阴虚、久咳、自汗、风寒感冒等不宜服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高血压患者慎用。牛蒡子【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常用名】

牛蒡子、牛子、鼠黏子、恶实、炒牛蒡子、大力子、炒大力子【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6~12g,宜捣碎。

2.炒用寒性略减。【用药警戒】

1.本品性寒滑利,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气虚便溏者慎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痘疹虚寒者忌用。

2.孕妇忌用,低血糖患者不宜长期服用。蝉蜕【来源】

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常用名】

蝉蜕、蝉壳、蝉退、蝉蜕、虫退【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3~6g,或研末冲服。

2.一般病证用量宜小,解痉需大量。【用药警戒】

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等证不宜用。

2.《名医别录》记载本品“主妇人生子不下”,故孕妇慎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桑叶【来源】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常用名】

桑叶、冬桑叶、霜桑叶、炙桑叶、炙冬桑叶【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5~10g,或入丸、散。

2.肺热燥咳宜蜜炙用,其他一般生用。【用药警戒】

1.外感风寒、脾胃虚寒等证不宜用。

2.孕妇、低血糖患者不宜长期使用,严重低血压患者慎用。菊花【来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常用名】

菊花、黄菊、白菊、亳菊、滁菊、杭菊、贡菊、怀菊、甘菊【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0g;或入丸、散;或代茶饮。【用药警戒】

1.外感风寒、脾胃虚寒、气虚头痛、眩晕者不宜用。

2.孕妇不宜长期大量使用。蔓荆子【来源】

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常用名】

蔓荆子、蔓京子、蔓荆实、蔓荆、荆子【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5~10g。【用药警戒】

血虚有热之头痛及脾胃虚弱慎用,肝脾虚弱之寒疝、寒湿脚气者慎用。柴胡【来源】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常用名】

柴胡、北柴胡、南柴胡、醋柴胡、炙柴胡【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3~10g,或入丸、散。

2.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用药警戒】

1.本品具有升发之性,凡虚而气逆不降,或阴虚火旺、虚阳上升、气机上逆者,均慎用。

2.婴幼儿及老年人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葛根(附药:葛花)【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常用名】

葛根、粉葛、干葛、煨葛根【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10~15g。

2.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用药警戒】

1.表虚多汗、脾胃虚寒等证不宜用,风寒感冒发热项强者不宜单用。

2.低血压者慎用。【附药】

葛花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花蕾。味甘,性平。能解酒醒脾,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内服:3~9g。升麻【来源】

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常用名】

升麻、蜜升麻、炙升麻、周升麻、绿升麻【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3~10g。

2.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举中气宜炙用。【用药警戒】

本品升散力强,凡阴虚火旺、麻疹已透、肝阳上亢及气逆不降等证均忌用。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来源】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常用名】

淡豆豉、豆豉、清豆豉、香豆豉【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1.内服:入煎剂6~12g。

2.药性根据加工所用辅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用麻黄、紫苏发酵者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用桑叶、青蒿发酵者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之证。【用药警戒】

过敏体质者慎用。【附药】

大豆黄卷

大豆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解表祛暑,清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内服:9~15g。木贼【来源】

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常用名】

木贼、木贼草、节节草【功用配伍】【用法用量】

内服:入煎剂3~9g。【用药警戒】

本品专用于目疾或兼有风热表证者,一般不作发表之用,发热感冒无眼目症状者、血虚目疾者不宜用。解表药饮片小结

发散风寒药性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部分药物兼有宣肺平喘、利水、胜湿止痛等功效。

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适用于无汗之表实证,又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发汗力较麻黄缓和,无汗之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