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2 19:41:04

点击下载

作者:(加)克里斯多福·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亲密关系作者:(加)克里斯多福·孟设计排版:上官雅弘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01ISBN:9787540471194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一这是我读过两遍以上的书张德芬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

真高兴克里斯多福老师的书《亲密关系》要在祖国大陆出版了。我个人在几年前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是讲述亲密关系的经典之作,任何对亲密关系有兴趣的人都不能错过。

但凡是人,几乎就不可能没有亲密关系的烦恼,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室友、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当然,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因此冲突也最大,也最让人心碎。

克老师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也为众多的心理学家、婚姻专家甚至灵性大师所赞同)是: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克老师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绚丽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其实这种投射,是把我们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的匮乏。然而爱情是如此的盲目,我们的头脑也是会愚弄我们的,在恋爱初期我们最欣赏的对方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们想离开他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为对方拥有我们幸福快乐的钥匙,竟然胆敢不给我们。克老师用了很大的篇幅让我们知道,在幻灭期我们和伴侣会用什么样的偏差行为来进行权力斗争,让对方屈从,好让我们自己快乐。

而很多佳偶在幻灭期就阵亡了,他们未能进入内省阶段,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要对方为自己负责。他们未能把亲密关系看成是修行的道场,而在其中成长、学习。

这实在太可惜了。错过了这样成长的机会,下一次的关系可能会再次发生同样的情形,因为你没学会你的人生功课。克老师的书,让我们在幻灭阶段有所觉察,在内省阶段能有所指引,因而获得启示,真是亲密关系艰难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最让我感动的是,克老师总是毫不吝惜地与我们分享他自己婚姻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他的开诚布公,他的谦虚真诚,在字里行间就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这是少数我读过两遍以上的书,我知道我还会再读它,因为生活当中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我们又是如此健忘,常常忘了智慧和宝训其实都在我们唾手可得之处。

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都能够学习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祝愿我们的旅程都一路丰收到终点!推荐序二亲密关系是一趟探寻生命真相的旅程吴英慧生命教练国际联盟创办人高级心理咨询师关系工作坊导师

为什么关系问题一直解决不完,解决了一个问题,不久又碰到下一个问题,一生都在与问题搏斗?

为什么一生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可是面对关系却依然时常陷入失落、自责、无力、恐惧?

这本书结合了作者在亲密关系中的真实体验,以及近三十年所带领团体工作坊的个案过程。

这本书能提供给读者什么?

1.使您亲身感受并真正相信亲密关系的幸福开关就在自己手上:

夫妻,镜映内在的过程

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

父母,成为力量的源头

人际,成为自我的镜子

2.使您亲身感受并初步掌握帮助身边人走出痛苦、赢回力量的基本工具:

如何洞察与消融情绪及情绪背后的原始信念

如何释放潜藏已久的不舒服

如何接受当前问题并转化为欣赏

走出受害、迫害与拯救的无休止循环

学会用“走过程”与欣赏迎回无条件的爱

连接直觉与内在的指引

读到它,是一种缘分,也有可能是觉醒的开始!本书献给我的读者因为您有决心选择生命及生命所蕴含的真理前言十六周年版作者序

一九九九年我撰写《亲密关系》时,目的是希望提供给人们一张路线图,引领人们穿越亲密关系的复杂景致,并主要着眼于亲密的伴侣与婚姻关系。如今十五年过去了,我很开心这些知识仍然有帮助。对我来说,这本书不只是本自助手册或个人发展指南,也是我与妻子素梅的个别经历,或作为一对伴侣时所得到的教训以及突破。虽然书中已提供了许多范例与准则,但仍有一些精华观点,在我作为一位丈夫、父亲以及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想要指出其中一些观点,并在本书中增加一些新的体悟。

感觉的重要性: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伤痛、需求、罪恶、害怕,以及耻辱的保护机制,在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逐渐建立起来,以至于我们在情绪上,并不如身体以及智识上来的成熟。为了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成人,重要的是要突破这个保护机制,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注意:本书中许多篇幅着重于如何响应你的感觉。这些回应包括清楚地正视它,并将它联结到一个“更高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将这些观念和想法抛诸脑后。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建议很有帮助,但它们只是工具,用来帮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你的脆弱并进而接受它。起初我们总会认为这些痛苦、恐惧与罪恶,都应被治疗与复原。然而,透过接受以及认识这些情绪之后,你将会发现这些感觉只是隐藏事实的幻象,并从而发现一个充满力量、智慧与快乐的真实自我。)

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然而,责怪、批评与指责的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受害者常感到无力、无助、无价值且无法自我满足。他们的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并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关于亲密关系与它们如何协助你发现真实自我之间的关联性,将会有更多的线索、提示与见解分别在本书中阐述。亲密关系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帮助你发现并且体验你一直以来追寻的所有东西只是隐藏在表面之下,其实它们一直就在你眼前!第一章|chapter 01亲密关系的圣杯“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这么说可能还不够贴切,许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似乎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中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觅得理想的伴侣或至死方休。即使寻觅最终得偿所愿,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在最初始的兴奋与希望退去之后,不满与挣扎可能随之而来,其中复杂的情绪困扰,就连天才也无法解决。

亲密关系问题的真正根源往往像个无解的谜,因为在看似单纯的寻找和留住那个“特定的人”的过程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你也许会很惊讶,但事实上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和挫折,都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而且蕴藏着希望。在我的个案中,每当我告诉案主,在亲密关系中,痛苦的浮现是件好事时,他们总是既惊讶又怀疑。

彼此伤害怎么可能有意义呢?应该这么说,只有了解到每段亲密关系的开始都是一段伟大的探索旅程时,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伟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都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不只是想得到什么,而且希望付出——不自私、不求回报地付出。直觉上我们似乎知道,当我们真正沉浸于爱中时,我们会很快乐,而快乐时就自然地想要付出。我们希望无条件地付出,因为在我们心灵深处觉得这是对的。在我们所有的梦想背后,在所有对力量、目标或意义的追求背后,唯一的欲望其实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真爱。一开始也许我们只想跟另一半分享这份爱,但从“灵魂关系”中得到的真爱不能被局限在两人之间,而是要推及整个世界。“灵魂关系”就像圣杯一样难以捉摸,而社会的力量更使它难以寻获。在观察现代人际关系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地图、罗盘或手电筒的引导,只隐约觉得有什么在呼唤我们,却又往往因为痛苦、挫折、无聊、困惑或疑问而放弃。

有时候,起初很美好的事物,最后会变得十分丑陋。事实上,在北美洲,被亲密伴侣攻击的概率比遭到陌生人攻击的概率还大。

通往“灵魂关系”之路,似乎每一步都布满荆棘。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是高层级的“灵魂关系”的第一阶段,但这个阶段中充满了许多陷阱与困难,令人惊讶的是,竟有许多伴侣仍能维持住感情而不分开。更令人惊讶的是,尝过分手痛苦的人还能重新振作,再接再厉!导致分手的争执往往十分痛苦,令双方都受到创伤,但人们并不是为了自寻痛苦而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没有人会说:“我需要亲密关系,我已经厌烦了出外寻求苦难,如果能在舒适的家里受苦受难那该多好啊!”只不过,在这个年代,亲密关系似乎总会让人露出丑陋的一面,而这一面往往令伴侣难以接受而选择分开。但不论先前受了多深的伤,我们仍不放弃继续寻找“完美的伴侣”。为了寻求真爱,不管是一开始的浪漫、绚烂,还是之后的争执及无尽的阻碍,我们都一路走来。

但是,我们在日常亲密关系中的表现真的是爱吗?我曾经连续好几周,每晚守在电话前,等女友来电,在定好下次约会之前不做任何的计划。听起来很浪漫吧?我就这样时而呆坐、时而踱步、时而埋怨地等下去。如果我是电影的男主角,观众一定会相信我是无可救药的大情圣,为了向唯一的爱人证明自己的心意,就算是死也“在所不惜”。但那真的是爱吗?还是需求不满而又觉得自己很无能?有时候我会和她吵闹,大吼大叫要求多些时间和她在一起。这是因为我爱她吗?还是我想控制她,让自己不会孤单或吃醋?我还记得分手时说的话:“我再也受不了这种折磨了。”她是一个很好的女人,给人温暖、关怀,又有幽默感,但是当她的男友却令我抓狂!这与爱无关,而是我无法维持这段亲密关系。但我却清楚地知道,一开始发展这段亲密关系的动机是为了寻找真爱。

很少人能预先做好万全的准备来面对亲密关系的挑战。小时候没有学习的对象,老师也没有清楚地教导我们如何亲近别人,于是这项课题就落在我们自己力所不及的肩上。我们往往不能察觉,在互相陪伴和组织家庭之外,亲密关系其实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亲密关系中的磨难其实有其意义与解决之道。

亲密关系是表达人生高低潮的一种艺术。就像所有的艺术一样,它也需要个人天分(这每个人都不缺)、基本教育和不断的练习。虽然每个人的亲密关系都是与众不同的,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倾向。许多人把需求和感觉当作爱;许多人相信争吵时一定有一方对,一方错;许多人经常想操纵或控制另一半;遇到瓶颈也是常事;还有许多人甚至害怕爱和亲密!当了解了这些倾向的由来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实用的原则,并依据个人状况来解决问题,使我们的亲密关系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爱的体验。

我可以想象,有一天会有专门教授亲密关系学问的学校成立。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走出迷雾的基本指导——为现代人而写的,简单明了又实际的指导,就像这本书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所有人际关系共同的必经阶段及其原因,并试着找出一种简单又自然的方法来克服障碍,向更高层级的“灵魂关系”迈进。

以下所要讨论的,我相信是所有人际关系共通的原则,跟你是单身或有伴侣,是异性恋或同性恋无关。也许你觉得你的伴侣是世界上最棒的大圣人,或是最差劲的浑球,或介于两者之间。这本书要说的只是,如果关系出了问题,你并不需要寻求外力的帮助——你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问题,并成长、体验到高层级的、真正的灵魂关系。

另外,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朋友、手足、上司、下属、生意伙伴,甚至政治党派等,都适用这套原则。以下要讨论的,主要以亲密关系为范例,但基本原理却是各种关系都共通的。我希望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很有趣,有教育价值,且具有启发的作用,不只让你自己享有更美好的亲密关系,也可以帮助其他同样在这条道路上挣扎的人。练习写下初遇时,你在伴侣身上发现的所有优点,相处至今新发现的优点也加上去。然后,另外拿一张纸,把你现在在对方身上看到的缺点写下。把两张表放在一起,第一张表上列的每一项得十分,第二张表上列的则扣十分,看看你的亲密关系是正分还是负分。许多人在做了这个练习之后会惊讶地发现,虽然他们的亲密关系经历过许多困难或危机,但另一半的优点其实还是多于缺点的。只是他们忘了当初被伴侣吸引的原因,而只注意到对方不好的地方。第二章|chapter 02月晕现象“闪闪发光物,并非尽黄金。”——格言

我用“月晕现象”这个词来代表不实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月光就是如此,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许多电影巨星受无数影迷仰慕,而事实上他们也只是凡人,不过是象征人类宏伟、强大或美好的一面罢了。这些影星的私生活,其实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许多问题,但影迷们被绚丽的光彩所迷惑,看不到这个事实,几乎把明星当神一样来崇拜。体育明星、政治人物及所谓的“皇室贵族”也是如此。即使无数的丑闻让盲目崇拜的问题暴露出来,也不能改变人们崇拜偶像的倾向。当踏上情感之旅时,我们也会看到“月晕现象”。情感之旅“坠入情网的,谁不是一见钟情?”——克里斯多福·马洛

让我们先来看看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这是个让人满心温暖的阶段。不管被灼伤过多少次,我们仍然被热情的火焰所吸引。这是人类七情六欲中最强的感情,我们心甘情愿为爱盲目,被爱吞噬,从童稚的少年到迟暮的老年,每个人都向往在遇到一生真爱时的那种心动感觉。我们是如此深信爱情的力量,以至于两个“找到彼此”的人的邂逅,成了无数著作与电影的灵感。在小说主角之外的真实人生中,有些人确实能找到真命天子,且努力维持住初识时的热情之火。其他的人呢,纯粹是为恋爱而恋爱,一生中不断寻找能让我们热情不灭的特殊人物,而当热情熄灭时便转而寻找下一个可能目标。

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的深渊。在梦想幻灭之后,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满怀的希望如果落空,一个人很可能妄下结论,认为亲密关系都不会有好结果。再往下读几页,你可能也会觉得我的目的是要证明亲密关系都注定要失败,但请你继续读下去。我相信恐惧与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越了解隐藏的陷阱,我们就越不会被无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恐惧的了。只要明白了情感的倾向,亲密关系就可能有结果,而让我们有一窥真爱的机会。

简单来说,情感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这个主要的动机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磁场”。吸引磁场“我被蛊惑了!如果那个无赖没有对我下药,我才不会爱上他!”——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上集

人类想要发展亲密关系,比其他动物要来得难。如果是鲸鱼,它们只要在几百里外发出声波,然后朝回应的声波前进就好了。只要躲过了鱼叉、油污和渔网,它们就能找到伴侣。如果人类和山羊一样,两只公羊会以额头相撞,撞到头痛之后,它们就会明白和母羊交配比撞头要有趣得多。在动物界,求偶往往是利用一种以上的感官,使同物种的雄性与雌性相遇而繁衍后代。

但人类却运用不同的规则:我们寻觅伴侣的动机,和数千年来沿用相同求偶过程的动物朋友们往往不太一样。纵观人类婚姻史,你会发现,直到最近这几百年,才有许多人得到自己选择伴侣的自由。不过直至今日,世界上还有些地方的婚姻不是自由恋爱的产物,而是奉父母之命,原因不外乎社会地位、现实或经济等因素。

那么,有自由选择权的幸福的人们,又是怎么选择伴侣的呢?我们在一年之中会遇到的人不下数千,为什么只选择特定类型的人呢?是一见钟情、化学作用,还是只因为寂寞?罗曼史到底是什么呢?我有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他与妻子初遇时,在两尺外就有千真万确的“来电”感觉。(在他们离婚数月后,我提醒他这段小插曲,他的回答是:“哦,那个啊,只不过是地毯的静电嘛!”)另一个朋友跟我说,当他看见未来的妻子光脚走过牧场,而且故意踩在牛便便上时,他便爱上了她。他说那时他就知道和她在一起永不会厌烦(他们结婚已三十年了,仍然热情如昔)。有些人是爱上漂亮的脸蛋,有些人则是想找个善良体贴的人,安定下来。有个女人对我说,她爱上一个男人,因为她知道他绝不会欺骗她。我问她,在初遇时是否觉得他很吸引人,她回答说她根本不记得他那时的样子了。一个最有趣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女性友人告诉我她结婚只是为了逃离她的父亲。(她丈夫和父亲,我碰巧都认识,这两个人不论言行举止,甚至外表都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看样子,每个人“恋爱”的原因都不相同。

然而,无数亲身经验与常年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却让我明白,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身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实在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想要相信的是,在这世界上有一个专门为我创造的女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开我的心房,让我体验真爱。只要找到了她,我们就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会手牵手走在乡间小道和草原上(小心地不踩到牛便便),即使不发一语也心有灵犀,彼此几乎不开口说话,只会偶尔交换一些充满智慧或幽默的意见。我会是她的英雄,而且因为她对我有信心,我将成为我天生注定要当的伟人!我只想相信,两个人可能相遇,而在通过快速的爱情考验之后,从此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真是一幅完美无缺的景象,除了一件事——我身在其中,而有太多需求的我,一点都不完美。

这种情况在很小的时候,也许从我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已开始出现,我们愈认同自己的身体与周遭环境,就愈会受到身心与情绪上的需求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这是十分自然的,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若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但是要求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我们希望妈妈或爸爸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有关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方法可想呢?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些需求,那等于是放弃了我们的人性。我们必须保留它们,急切地盼望有一天会得到满足。我们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抱怨、撒娇、甜言蜜语、发脾气、装可爱……但还是不能让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至此我们仍不放弃,于是我们把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丢进心里的储藏室,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寻求归属感时,他们很快就了解到,如果想要永远被爱,并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必须以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因为父母似乎不能明白,他们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至少孩子的心里是这么想的)。“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于是诞生。“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离开我,我会死掉”。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所有的缺点,绝不伤害我们,即使我们有错也永远支持我们,而且永远觉得我们很了不起。这个特别的人需要我们的程度,和我们需要他/她一样多。(如果这个人需要我们的程度,比我们需要他/她还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因为如果没人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被迫面对被全世界遗忘的难受感觉。(我们还必须面对另一个残酷的事实:将不会有人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没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浪漫的情感之旅就此开始。一个人满怀热情,排除万难,只为了和另一个人心灵相系,是多么美好的事!(我说这话时是真心的,没有讽刺的意思。)记忆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比我的生命本身还伟大,是在我初次体验到恋爱的兴奋时。往后的每次恋爱,我也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会狂跳,而且乐观地展望未来。一开始我并没有察觉,其实,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然而在心灵深处,我却清楚地感受到欲望在啃噬着我,由于我用很强的羞耻心来作为防卫的机制,欲望才不至于暴露出来,于是,“求偶游戏”便开始了。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记得中学时代的舞会吗?这类活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炫耀”。也就是说,参与的男孩女孩们,大都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特别是那些没有男女朋友的。如果我们这一票男孩都没有女友,在改装成舞厅的体育馆里,我们会站在一块儿装酷,假装无视女孩们的存在。每当有可爱的女孩走近,我们这票人就会转变话题,开始讨论一些“有男子气概的事”,像是计划周末要跟不良少年打架啦,或是最近和危险的黑手党交易毒品之类的。从头到尾,我们都在装模作样,好像旁边的女孩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事实上,那个女孩在我们充满幻想的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我们就越虚张声势,也越对她不理不睬。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举动呢?因为我们需要她。但有需求总让人觉得寂寞、软弱,而且一点都不特别,毕竟,有哪个自尊自重的女孩子,会喜欢上一个需求不满的软弱男人呢?所以我们只好假装什么都不需要。

我和朋友们在寻觅的,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之处的女孩。荒谬的是,为了吸引到这样的女孩,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她来弥补的素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设你缺乏自信,那么你难道不会被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所吸引吗?但对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个没自信的人所吸引吗?你会想,这当然不可能。因此,如果你希望那个人觉得你很特别,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你也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而对方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做同样的事!这种互动关系,通常就是两个人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并不是说我们故意欺骗想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但为了吸引别人,即使连我们自己都讨厌面具下隐藏着的需求,我们还是会尽力表现出最好的一面,以求达到目的。

也许我们会这样想:只要我们能吸引到“真命天子”,这个理想的情人会觉得我们很特别,所以不会计较我们善意的欺骗,而且不待我们开口,便会自动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找到那个“真命天子”呢?答案就在于“制造梦想的机器”。制造梦想的机器“当我需要你的时候,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做梦……”——艾佛利兄弟

孩童时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觉得更孤单、更不被重视。我们很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情,从而感到绝望。这种感觉会使我们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怀疑。为了弥补外在世界的不足,我们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让自己成为英雄——也就是我们的小小世界里最特别的人。在我还是五岁小孩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幻想自己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年轻牛仔,来到纷乱的小镇铲除邪恶。然后,大家就都会喜欢我了,连我的大哥也不例外!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这个制造梦想的机器也随之成长。当我们开始需要伴侣时,我们便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把需求清单逐一输入制造梦想的机器后,理想伴侣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们的梦想之中。有没有听朋友对你说过,他们的新伴侣正是他们找了一辈子的人?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没有在心中预先准备一个蓝图——即使是深埋在潜意识里——他们怎么会知道新伴侣就是他们的理想情人呢?而且,既然他们已经找了一辈子,那么这个梦中情人的形象,可能在孩童时代就已开始刻画了。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增加,梦中情人的蓝图自然会变得愈来愈复杂。

十八岁那年,我的梦中情人已经成了十八年来累积渴望的综合体。这个在我梦中,和我手牵手走在乡间小径,不发一语也心有灵犀的女人,就像母亲般慈爱、温柔,并给人安全感,也像是某位小学老师那样成熟和亲切,又像个大姐姐般善解人意,还像另一位小学老师般性感。同时,她也具有从前一位让人心动的同班女孩的幽默感,再加上仿佛出自《圣经》或宗教电影的天使般的形象。简单地说,她概括了我情绪上和心灵上所有的欲望。但是,每当幻想和所谓的“现实世界”发生冲突时,我总十分困扰。每个吸引我的女孩都拥有一项或两项我梦中情人的特质,但很少具有三项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质的更是一个都没有。有时候,她们一开口说话,便破坏了我之前对她们的好感;有时候,我会觉得她们不会照顾人或不够善解人意。没有一个我喜欢上的女孩能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好,而我又太执着于梦中情人的形象,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选择“远远地欣赏”女孩们,等待梦中情人的出现。

很快我就发现,这样拖下去是不会有结果的,但我又无法降低标准,和比不上梦中情人的女孩交往。于是我只剩下了一个选择,也就是人类有恋爱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我会教她如何做一个亲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任何代价!

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改造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一旦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只要一点点的帮助,他们就可以变成能让我们快乐的人。我们会想,这不只是为我们自己好,也是为他们好。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通往地狱之路“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

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有点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但如果你的伴侣属于神经大条型的,你可能就要用更明显的表达方式才能得到效果了。假设你新认识的情人星期五晚上没打电话来,你一定不希望这种不体贴的行为再次发生,因为那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但是你又不能直说希望对方每天都打电话给你。而且,如果对方是一个真正温柔体贴又全心爱你的情人,你不用开口,对方也应该知道该做些什么呀!于是呢,当新情人终于打电话来的时候,你还是保持着礼貌的态度,也有问有答,但语调却是冷冰冰的。一个理想的准情人应该马上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对方迟钝到一再问你发生什么事的话,你可能就必须简单地回答一句:“如果你昨晚就打电话来告诉我你的周末计划,我会很感谢你,因为这样我也可以为自己做点计划。”

注意语气中必须夹杂着适当比例的受伤和冷漠。在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这招通常可以让你的情人不停地道歉,而且发誓绝不再犯,甚至愿意写血书来证明!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是不喜欢说出口的那类人,却被迫要明讲出来,你很可能会开始怀疑你的准情人可能是个瑕疵品。但先别放弃塑造对方的念头,很多人都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他们绝对可以转变成你需要的理想情人。(但是,要知道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有时候要以百年为计算单位。)

如果你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那么表达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句。如果能让它听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亲密关系公约,而不是你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那就更棒了。除了命令之外,还有一种广受喜好的明说方式,就是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____(填上你的每日一需)。”有时候撒娇或抱怨一下可以有强调的效果。在伴侣正为了满足你而精神衰弱的时候,你却有很充分的时间可以去想一下该要求些什么。真正有经验的“浪漫情人”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明说,什么时候用暗示。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专业,那就继续努力吧!要记住这些举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对方证明他们“爱”你和你“爱”他们一样多。

现在说正经的,很多人认为需要某人就等于爱他。因此,为“爱”所苦,这就是问题所在。和过去的我一样,他们待在电话旁,等着“那个人”打来电话,让他们心情变好,结果得不到他们所期盼的关怀,心情因而跌到谷底。摇滚歌手密特·劳弗唱出了恋爱的真理:“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却绝不会爱你……”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当我的婚姻中出现紧张情势,或我不想和妻子亲近时,我有很多选择:我可以试着分析哪里“出了错”,我可以为她做点什么事,我可以把自己关进蛹里直到事情好转,我可以和她吵架,我可以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完全否认问题的存在。或者,我也可以扪心自问:“在潜意识里,我对伴侣有什么要求?”让人惊讶的是,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在以下的例子中,我和妻子亲近的程度,足以唤醒我心中沉睡的需求,原因稍后说明。苏醒了的需求朝目标伸出贪婪的魔掌。我希望她证明她爱我,我需要她安抚我的不安全感与无力感。

这些渴望在我认识妻子之前就已存在,且由来已久。所以,我早已像慢性病患者一样,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让自己不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然后我结婚了,这仿佛发出了一个信号,让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员出动,对我妻子展开攻势。不过有一部分的我,对自己的贪求很反感,所以没有让这些需求完全暴露出来。我曾是(其实现在还是)使用暗示的权威,我喜欢用微妙的肢体语言、语调和含蓄的暗示来表达我的需要。不幸的是,我的妻子并不会读心术,事实上她也不可能满足我情绪上的无度需索。她没有满足我,让我很失望。其实满足我并不是她的责任,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直到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后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不论是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也许会认为,只要我妻子对我伸出手、拥抱我,或是向我保证她爱我,我就会觉得被爱且得到安抚,不会再感到无助。然而,经验却告诉我,事实上是我的期望让我不能得到安抚。如我之前所说,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这同时,必然会发生两件事:第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第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妻子身上得到爱,只会让我从前的想法变得更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都没有爱。

因此,重新感受多年前的挫折失望,便成了我难以逃避的宿命。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就好像耳塞能阻断声音一样,期望也会阻断内心的爱。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期望,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像骑士寻觅圣杯一样,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要失败。骑士找不到圣杯,因为它的所在,正是骑士们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心中。

当你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悦的,但十分确切的,双方都要承受的后果,如压力、失望和愤恨。压力、失望和愤恨“期望=愤恨的前身”——佚名

压力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你希望伴侣让你快乐,而让对方感到压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着压力,因为你也必须做对方要做的“一切”。有时候我会想象,如果我的妻子试着满足我所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事?她可能得随时察言观色,想办法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我,还得注意质量的好坏以及时间的长短。我想这样过一星期之后,她可能就属于精神崩溃的高危人群了。

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会在脆弱的亲密关系互动上,施加极大的压力。

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当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会因为梦想即将成真而感到兴奋。但当现实的因素出现时,我们原本飞上云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有时候,这样的失望会让我们认为对方是故意在欺骗我们——因为他们耍诈,让我们相信他们可以给我们所要的一切。

我有一位案主是这么说的:“我以为我娶的是美人鱼,可是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却发现身旁的是来自黑洞的恐怖生物!”也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被骗;对方的确拥有我们所需的事物,只不过他们太自私了,不肯给我们。这种想法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挫折:毕生的梦想就近在眼前了,而某人却胆敢不让我们圆梦!

不管是被骗还是被拒之门外,梦想得不到满足,我们一定会感到愤愤不平。愤恨是悲苦、不满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组合。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满足时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他们会觉得悲苦,受到不平等对待,并决定再也不相信那个应该爱他们、照顾他们的人。多年前我看过的一个公式,后来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反复地得到验证,那就是: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觉得她走进房间时不再令人感到仙乐飘飘、心旷神怡;或你不再觉得他的微笑像烟火一般灿烂。很快,你心目中的公主或英雄的形象,就只剩下丢得到处都是的脏衣服,而要把它们捡起来丢进该死的洗衣机的人却是你!这也就是月晕现象退去的时刻,你即将进入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我称为“幻灭”的阶段。

好消息是,有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我和女友约七点见面,她却八点半才来,我当然会不高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迟到,而是她让我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专注在守时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是给我一个对她发脾气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当我自问:“我真正想要她给我的是什么?”我才发现,我希望她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应该愿意为了我而守时,甚至早到!(很巧,当我了解到我不需要她以守时来证明我的重要性的时候,她也开始不再迟到了。)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但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既然我们一辈子都在掩饰这些需求,不让别人甚至也不让自己知道,那么现在想要揭开它们的庐山真面目,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到人类的三大利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想象力能让我们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意向是向某个方向前进的意愿;至于直觉,则必须比较小心地定义,因为这个词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某种超能力。我们内在有一种力量,我称之为“灵魂”,它会引领我们得到平静。我们受的伤,灵魂会为我们治好。当我们被错觉所迷惑,看不到真相时,灵魂会让我们摆脱错觉的影响。灵魂思考的方式,才是我所谓的直觉。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还是可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想要伴侣给我什么?”如果你有诚心求知的意向,那么你的直觉为了让你不再受需求的束缚,会刺激你运用想象力去找出答案。假设答案是:“我需要关注。”即使你觉得这个答案不合理,但只要它是人类确有的需求,不妨相信它就是正确答案。如果答案是希望伴侣开始做或不再做某些事之类的,那就请你先理清自己的意向,然后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希望伴侣改变或做些什么是一种期望,而不是你自身的需求。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你该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你的灵魂去处理。

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伴侣就会明白。如果你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你就知道你已做到了。如果你没有感到轻松,那么你可能还没有完全放手;或者,如果你真的已经放手了,却发现在第一个期望的背后,还有另一项更强的期望等着浮现,那么,不论你的情形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请再重复一次上述的练习。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意向。如果你愿意放手,就有机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如果你不愿意放手,那就请做好心理准备来面对更糟的情形。因为不被满足的期望,迟早会变成愤恨,让你和伴侣渐行渐远。在你能察觉之前,早已置身于通往地狱的路上了。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那么在你不再用期望来束缚伴侣之后,你可以想象自己已把需求交付给内心的那种较高层次的力量,这会很有帮助。不妨想象在你头上六英尺高处,有一道“灵魂之光”,而你就把需求都交给这道光。我们要切记,意向、想象力和直觉是我们人类最有用的三样利器。如果你有真诚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为伴侣的重担,你的直觉就会让想象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象力会带来可能性,而可能性决定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换句话说,能够想象的事就可能实现!

那么,如果你决定放手,该怎么让需求得到满足呢?我知道这听起来会很奇怪,但事实是,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早已拥有一切时,才会有的错误想法。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所有伟大的导师及有先知灼见的人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但如果我们不实际尝试,这个理论永远只是美丽的空想。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

在亲密关系月晕现象的中心,存在着真爱之光。这种力量,才是人与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每一段刚开始的亲密关系,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一开始的心动可能转为真正的热情;一开始的欢乐可能成为真正的喜悦;而伴侣间的笑声,提供了调剂生活的幽默。在这一切的背后,蕴藏着纯真的灵魂关系。或许第一阶段的月晕现象是美丽而令人心动的,但由灵魂所引导的亲密关系,远比那光彩还要更美更动人。这才是我们心中真正向往的。亲密关系通关指南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7.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第三章|chapter 03幻灭“我是与一个幻觉结婚,药效退了之后,我觉得他糟透了。”——一位案主

随着愤恨的到来,你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西部电影和电视节目。我会幻想自己是个牛仔,头戴白帽,帮助小镇居民赶走坏人。这类节目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西部小镇风光——旅店、沙龙、杂货店,还有让我——不,我是说让英雄存放马匹的马厩。我喜欢建筑物上粉刷得干净均匀的油漆,还有居民们美丽的衣服,当然啦,永远脏兮兮的醉汉是不包括在内的。我也喜欢酒吧里打架的场面,英雄就算脸被揍了三十几拳,帽子还是好好地戴在头上不会掉下来,当然脸上更不会有任何伤痕。

在看到真正的西部小镇和居民的照片之后,我的梦想完全破灭。白色的帽子到了那种地方绝不可能还是白色。早期的西部小镇大都脏兮兮的,房子都是草草搭建的木屋或帐篷。油漆就更别想了,墙上如果用白油漆随便刷了两下就算不错了。那小镇的居民呢?服装华丽这个形容词,大概不太可能用在他们身上。他们看起来都像是我不喜欢的西部片中的醉汉。到现在我还记得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扯碎的感觉。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相当不开心。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这个过程的开始,是在我们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似乎错了的时候。或许,我们身旁的这个人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一开始我们也许会觉得选错了伴侣而再度开始寻觅。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后,就连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我个人相信,幻灭是灵魂给我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然而,幻灭的过程可能需时甚久,就像从一砖一瓦开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样。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偏差行为“是恶魔逼我这么做的!”——佚名

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书《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括号中的字是我加上去的。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通常是自毁)。

既然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如果对方不愿意主动满足我们,那我们可以耍点小伎俩来诱使他们这么做。如果前两项行为不奏效,你至少还可以用报复的手段来扳回一城。如果这样仍然不行的话,你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干脆放弃,把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里。你可能仍会不满,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从偏差行为的角度来观察一对如何企图控制对方的夫妻,你就会发现罗伊·哈柏说的一点也没错:“大人其实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们仍被错觉所迷惑,我们就会用大人的逻辑和理论来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当然是在我们有勇气去检视自身行为的前提之下!为了吸引伴侣的注意,我们会继续这样的偏差行为。我们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有能力、坚强、有趣、聪慧、有耐心、勇敢、害怕、脆弱(当然是那种很可爱又性感的脆弱)、心不在焉、有深度、酷、辣等。吸引伴侣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而且每天都还会想出新花样。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会感觉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毕竟,如果对方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举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权力斗争“当人们开始争吵时,地狱便敞开欢迎之门。”——克里斯多福·孟

我用“权力斗争”这个词来形容双方都很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从而突显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但当亲密关系继续发展下去,权力斗争就不仅仅是这样了。随着沮丧感愈来愈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

伴侣的一些小怪癖,你以前觉得很可爱,现在却显得很恼人,而且常常成为争吵的主因。他奇大无比的笑声曾经是那么新奇有趣,现在却让你脊柱发麻。她说的故事曾经是那么扣人心弦,现在却让你无聊得想要尖叫。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已经开始让彼此心烦。这个时候,你似乎只有以下几种选择:一、用蛮力或恐吓强迫伴侣改变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穿衣风格、头发长度等;二、学习圣人般的忍耐力;三、甩掉现任情人另觅新欢。大多数人,不管原因为何,都选择一,于是权力斗争就此展开。

我们常常以为,权力斗争的方式不外乎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或拳脚相向。但事实上,权力斗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或单单是互给白眼。一对我认识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进他们家门马上就会知道,因为整个房子静得像座教堂,而且带着恐怖片高潮的那种张力。但是,我这两位朋友却对彼此极为有礼,不让藏在这种假象之下的核子大战爆发出来。而我认识的另一对夫妻,在吵架时却会大吼大叫直至声嘶力竭,即使两人的脸相距只有几寸,也丝毫不减音量。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权力斗争还有无数种形式,而不管哪一种形式,对亲密关系的危害都是一样的,但也都蕴含着让人发现真爱的可能性。

爱情一开始的魔力一旦消失了,也就是你必须面对幻灭的时刻。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沮丧感之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