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正向态度的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4 12:48:46

点击下载

作者:陈芳宜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出正向态度的孩子

教出正向态度的孩子试读:

前言

有位母亲为了两个分别为四岁和六岁的孩子的教养问题苦恼不已。她的心情就像戴着手铐脚镣那般沉重。

她说:“我不断地思考养儿育女的问题,也阅读了许多育儿书籍。但是,我还是不能确定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我不敢保证能够解决你遇到的所有问题,”我回答,“毕竟,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个父母都会犯错,我也不例外。其实,你不必这么执着于凡事都要‘做对’,最重要的是,要能帮你的孩子建立‘正向态度’。它能让孩子拥有健康、正确的生活态度,也让你的教养工作备感轻松。”

她问:“正向态度?那是什么?”“拥有正向态度的孩子,会勇于负责、有自理能力、自信而不骄傲、关心别人但不会巴结逢迎,会尽全力把事情做好却不会吹毛求疵。”我答道。“这些应该比较适合教育年纪大一点儿的孩子吧!我的孩子才四岁和六岁,很多时候只会说‘好’‘不好’,或‘要’‘不要’!”

我微笑着说:“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也许就会发现,虽然你的孩子只有四岁和六岁,不过他们却以四岁和六岁的方式在表达自尊。他们会不停地测试自己的界限,每一次都向外扩充一点点,想知道他们可以独立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正向态度。”

她问:“你的意思是说,孩子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正向态度?”

我说:“没错。建立正向态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果我看到的自己是个输家,那我就是输家。如果我看到的自己是被人所爱、被接纳的,那么我们就倾向于爱别人、接纳别人。”

她问:“所以,即使是四岁大的孩子,也可以培养出这样的生活态度?”

我说:“每个成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童年的影响,而我们的童年和正向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可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而一旦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对别人也会更友善,更能与别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认为自己有用、有价值时,就不会做出破坏性行为,表现得叛逆不驯。他愿意与别人合作,有责任感,并以积极的正面态度和家人相处。他和父母的关系是互尊、互信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多花点儿时间,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正向态度。陈芳宜第1章培养孩子的正向态度

01|正向态度的构成要素

02|正向态度是无价资产

03|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丹

04|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先要明白几件事

05|“回应”好过“反应”01 正向态度的构成要素

以下所介绍的构成正向态度的三要素,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你可能要认真地花时间——花一辈子的时间——传达给孩子。此三要素为:被接纳与被肯定、归属感、能力。

清楚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与被肯定

清楚感受到被接纳与被肯定的孩子,会告诉自己:“不错,我讨人喜欢。爸妈和家里的长辈都很关心我。”

以下是一位母亲所提供的实际案例:

直到现在我才终于体会到,我的父母是多么尽责地教养我。

我从小就不是那种文静型的孩子,在校园里也不是什么出众人物。我的相貌平凡、才气平庸。可是,你知道吗?我会多种乐器,还参加学校乐队,这都是父母的功劳。他们不断地鼓励我,乐队演出时一定会抽空来欣赏我的表演。

我想,他们的教养方式就是我现在教育自己孩子的秘诀。我和丈夫也不断地鼓励孩子,也准备在下星期出席孩子们的活动,为他们打气。”

这位母亲的说法,就是所谓的“接纳”与“肯定”。参与孩子的活动,鼓励他们,拥抱他们,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接纳与肯定。这些行为一定要越早开始做越好。

强烈的归属感是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勇气来源

归属感是建立正向态度的主要因素。当孩子的心有所归属时,他便会告诉自己:“我和家人是一体的。我很重要,活得很有价值。”

有一则令人非常感动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学校生活过得并不是很愉快。他在学校没有好朋友,还受到同学们的冷淡对待。学校里的任何竞赛或表演活动,都没有他的份。每天上学、放学,他都是孤单单的一人。

再过几天就是儿童节了。他很兴奋地告诉母亲,他将送给班上每位同学一份礼物。母亲虽然面露微笑,内心却不免担心,有多少同学会回送他礼物呢?

儿童节那天,母亲站在门口等孩子回家,她看到儿子的一大群同学出现在路口,兴奋地讨论交换的礼物。然后她看到儿子和平常一样,孤单无伴地走着,而且还两手空空。

不过,他还是走向母亲,很平静地说:“妈妈,我送给每一位同学礼物,一个都没漏掉哦!”

这个小男孩在同学的排挤下,还能有这种正向态度,我想,他绝对有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勇气与力量。因为,他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其实,这个小男孩更在乎的是“施”,而不是“受”。当然,这样的正向态度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当孩子对家庭有强烈的归属感时,他们就会有源源不绝的能量去应对外界的排挤。

能力使孩子得以自我肯定

拥有正向态度的孩子,能力也会比一般孩子强,有自信,同时勇于尝试与表现。因为肯定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告诉自己:“我会把事做好!”

美娜的大姐安娜对教育小朋友很有一套。有年夏天,两家人一起到湖滨度假。美娜五岁的女儿珊妮参加“自己动手做”夏令营,指导老师正是安娜。

夏令营的宗旨是,希望小朋友了解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愿意努力做某些事,一定可以办到。

那天回到家后,珊妮兴奋地向美娜介绍她的每一件作品。她很高兴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有能力做一切东西,包括一件印有自己名字与手印的T恤。这件衣服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手印与名字在告诉她:“你是不同的、独特的,而且,你有能力设计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能达到目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令美娜很高兴,因为安娜和其他老师不只是在夏令营中“照顾孩子”,她们还帮助孩子培养更为积极、正向的态度。

被接纳、被肯定的感觉对孩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因为,受到肯定的孩子,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也会因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更看重自己。02 正向态度是无价资产

正向态度会让你产生“我很有价值”的感觉,同时提升了你的自信与自尊。它会让你确定一件事情——我有能力生活,而且活得很有价值。

正向态度是无价的资产。不过,这样的观念仍然令某些父母担心或害怕。每次听到我提到正向态度,并希望父母引导孩子去体会“我很重要”时,某些父母的反应相当保守,因为以前他们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刚好与此相反。

这些父母怀疑,培养孩子的正向态度与自我价值感,无异于对管教采取放纵的态度,鼓励孩子自私自利,日后成为一个自负且傲慢的人。

其实,孩子被过度放纵,长大后变得傲慢自负,正是因为小时候出现负向态度所致。反而,拥有正向态度的孩子,日后完全没有自私与傲慢的行为。

负向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拥有负向态度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小人物”“一无是处”。在学校里,他们很可能是个麻烦人物,而且不容易交到朋友,或者交到和他们一样有着负向态度的朋友。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活通常充满恐惧、失败与不安全感,然后行为开始出现偏差。研究指出,少管所中的男孩女孩,大多是自我感觉出了严重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因此一心想要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好向世人宣告“我很有能力”,但往往却因此而成为阶下囚。

从“我做不来”到“我做得到”

美国加州有一个矫正机构,专门收治十二岁以上出现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负责人凯伦指出,被送到机构来的青少年,大多是自我感觉出了问题。

这个机构的课程设计,以重建青少年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为重心,其中包括为期三周的野外训练。

开始的时候,这些青少年面对诸如攀岩、吊索下断崖等种种挑战,第一个反应总是:“我做不来……我做不来……”“这种训练的最大特色在于,让他们从说‘我做不来’,变成‘我做得到’。”凯伦说,“我们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让他们拥有别人永远夺不走的亲身体验,提升他们的正向态度。”

孩子会出现负向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没有归属感、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这些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然后,那些行为负面的人开始拉拢他们,并提供他们友谊、玩乐与刺激。孩子感觉被“接纳”,同时也“归属”于这些团体,于是就这么陷入负面的地狱。

缺乏正向态度的孩子,长大后将会成为情感的残障者。例如,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女性,身材实际上是苗条的,却老说“我很胖”;另有一些拥有不错魅力的人,则老说自己“好丑”。

不过,最令人悲哀的是,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会说:“我很笨……很迟钝……缺点一大堆……”最后,他们会补上一句:“我爸爸(或妈妈)总是这样说。”

确实,我们有许多人从小就是在负向的自我感觉中长大的。有些人努力克服这些负向感觉,最后得以提升自我价值感,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但是,这个过程让他们很辛苦。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绕大圈子吗?特别是,如果父母本身都没有正向态度,又如何能教导孩子呢?03 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丹

许多忧心的父母都坦承,他们不知道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的确,他们当然无法知道,因为他们在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便被迫直接面对生命里的重大挑战——为人父母。

说起来很讽刺,在我们的社会里,做任何事都要有执照,可是养儿育女如此繁重的任务,却不曾听过需要“父母执照”,好像所有的父母天生就懂这些事。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甚至还单纯地认为,只要爱孩子,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正因为许多父母都如此认为,才会使得那么多的孩子在负向态度中成长。其实,这些父母会这样认为,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他们本身也缺乏正向态度。如果这些父母都能承认自身的这项缺点,他们就能够知道这项缺点将会影响亲子关系。

有些能够认识到这项缺点的父母,仍然会迷惑地自问:“我知道我有缺点,可是有时候孩子实在吵得太凶,出现负面行为,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缺点更多,实在没有资格做父母。我该怎么办?”04 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先要明白几件事

当你被孩子吵得心神不宁,或是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你没有必要觉得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失败的。如果你的孩子犯错,做出负面行为或是有犯错的倾向,也不要一口咬定他们就是故意的。

孩子犯错都事出有因,别一口咬定他们是故意的

当全家聚在一起用晚餐时,请记住以下这两件事:

1.所有的孩子都“偶尔”会有负面行为,或是不听话;

2.所有的父母都“偶尔”会觉得很烦,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好父母。

既然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因此,当你的孩子“偶尔”出现负面行为时,请记住,他们犯错一定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不要把负面行为当成是孩子故意犯错。

这样的认知也许无法使你消除心中的怒火,但却能帮助你了解“事出必有因”。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做功课?为什么孩子老是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为什么孩子玩到三更半夜还不想睡觉?

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父母不该急着拿起鞭子威胁、督促,而应该保持平静,并弄明白下面这件事。

孩子的行为都有某种目的,而大多是想要控制生活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类的行为都有某种目的。”

这句话更适用于年幼的孩子,因为孩子选择做某些行为,都是为了想要获得某种结果。

五岁的世宏害怕自己一个人睡觉,每天晚上,他都会哀求父母:“房间好暗,陪我睡好不好?”

通常,他的父母会陪着他,直到他入睡。大多时候,世宏很快就会睡着,不过偶尔也会磨蹭上半个多小时才会入睡。如果父母在他睡着前离开,他就泪眼汪汪的,让父母不得不继续躺下来陪伴他。

世宏这样做其实是有目的的——他想要引起父母注意,进而控制生活环境。

身为父母,你应该知道,你的孩子为了要达到他的目的,随时都在思考、衡量、评估该如何采取行动才能成功。因此,孩子的某些行为,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目的或是无意之举,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当七岁的小男孩一直欺负妹妹,惹得妹妹整天哭哭啼啼的。那么,这个小男孩显然就是用这种方法在表示内心的一些烦恼。又如,当妈妈一再喊八岁的女儿来吃饭,但女儿就是不愿走出她的房间,那么,这个女儿的心中一定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

无论七岁的小男孩或八岁的小女孩做了或不做什么,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他们心中看待生活的方式,或是在衡量他们要如何配合家庭生活的方式。简单说,小男孩与小女孩的所作所为,都反映了他们的态度——也就是,他们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负面行为,首先要观察他的行为动机。了解孩子的关键方法就是:了解孩子的思考模式。然后,一定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越能以这种方式了解孩子,你就越有办法了解孩子的需求,也越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驱使他们追求更有意义的目标。

明白“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想要控制生活环境”之后,你才能更加理解孩子,正面引导孩子。

关爱孩子,要先了解他们“无条件的爱”是真实的、坚实的、弹性的,但这并不表示什么都不做,然后希望一切好事自然发生。你必须去推动,之后才会有无条件的爱。

几乎没有人关心如何达成无条件的爱,或是详细说明何谓无条件的爱。“无条件”地关爱小孩,是美妙的理想,也是崇高的目标,可是却时常沦为口号。

该如何实现理想呢?而且,每一次都要完成这种崇高的目标吗?你当然不可能每次都能达到无条件关爱的目标,不过,设定理想目标,能使你更了解孩子,并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表现出某种负面行为,然后你就有更多机会表达无条件的爱。

总之,你越能表现出无条件的爱,孩子就越能表现出更正向的态度。如此,孩子才会觉得被人所爱,而且也有安全感。

孩子不是父母的产物

所有父母在谈到自己的孩子时,都会说“我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从这个观点来看,孩子“是我们的”,我们有责任养育、保护、教导他们。但是,从另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来看,孩子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他自己。

要让孩子了解这件事情,最好的方式是帮助孩子去发现他们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并多花时间鼓励或强调这件事。在孩子读高中之前如果还无法发现自己有哪些才华和能力,那就表示他的正向态度仍然未建立起来。

父母一定要常常帮孩子发掘自己的才能,而且要不断地肯定他们的表现,即使小事也不放过。如此,他们进入叛逆的青少年阶段时,才不会感到自卑,并因自卑而引起种种后遗症。他们将会很自信地说:“你看,我是独一无二的。”

对孩子来说,所谓“独特的人”可能是指,在学校的乐队里吹号或是擅长某种运动。当然,大部分孩子并不是才艺双全的,他们都很“平凡”,但有潜力发展多种兴趣与爱好。从集邮到组合模型等,都会是他们感兴趣的事。

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才情的技艺,但问题是,身为父母的你,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才艺。还记得前文中那个会玩多种乐器,还参加学校乐队的女子吗?她的父母无时无刻地打气与鼓励,为她建立了正向态度!如果你珍惜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经常肯定他们。

没错,孩子犯错、不听话、不负责任时,你必须纠正他们。可是在平常日子里,你可以对他们说一些积极、鼓励的话,帮助他们建设自己。“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名言你一定经常听到。同理,如果每天鼓励孩子,可以使他们不至于发展出负向态度,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换句话说,养育孩子就必须帮他们建立正向态度,而不是以批评或负面的态度贬损他们。

孩子自私,都是因为宠爱过了头

心理学家约翰·布雷萧(John·Bradshaw)曾指出,家庭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此系统内的重要分子。

他表示:“跟所有不同形态的社会一样,家庭也有它的基本需求——自尊、身体的安全感、亲密感与相属感,还有结合感、责任感,也有挑战与刺激的需求,获得被肯定的喜悦感,并获得精神上的支撑。一个家庭同时需要父亲和母亲,他们建立健康的夫妻关系,提供安全感,照顾孩子,不污染孩子。”

这里所谓的“污染”孩子,是指负面的教养方式,也就是以权威和放纵的方式教养孩子。为了避免污染孩子并让家庭保持稳固,你必须了解,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比不上整个家庭来得伟大,因为家庭是一个整体。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比部分伟大。

尽管父母有其威严,但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能把个人的欲望置于家庭利益之上。对孩子也是如此,绝对不可太过溺爱而让他们主导了家庭生活的方向。对孩子的管教过于放任的话,容易变成凡事都要对他们百依百顺,这样一来,整个家庭的生活作息便被破坏了。

例如,妈妈会固定在星期一做三明治夹蛋,但是孩子却突然闹脾气要吃蛋饼。妈妈拗不过他,最后破了例,特地为他一个人准备蛋饼。当这样的情况持续发生多次后,孩子就可能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比整个家庭都重要。

生活作息规律、讲求秩序,这是避免孩子过度骄纵的关键手段。请记住,家庭整体永远比个人重要——即使家中的小宝贝也不能例外。

常有父母亲抱怨:“我的孩子不肯睡觉。”确实,是有许多小朋友看起来精力无穷,永不疲倦,并拒绝午睡或是拖到很晚才愿意上床。但是,他们却可能玩到一半,就躺在地板上呼呼大睡了。孩子也会累,当然需要睡眠,就像前面谈到的——孩子的行为都有某种目的,而大多是想要控制生活环境。

这也就是他宁愿累得倒在地板上,也拖拖拉拉不愿上床的原因。

所以,你不能过度宠爱孩子,让他们为所欲为。切记,要训练他们规律、有秩序地生活,以免养成他们骄纵的习性。05 “回应”好过“反应”

不可过度宠爱小孩,那么,难道要随时盯着孩子,对孩子严厉管教吗?当然不是。管教孩子要避免极端,教得太过严厉会造成权威式管教,只会教出听令行事、无法独立思考的孩子。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因此建立起自信。

教养孩子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在教育孩子时,对他们要多“回应”、少“反应”。“回应”意味着你有所控制、有所选择,若是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你也不会情绪化;而“反应”则是指,我们常把孩子当成敌人,把和孩子相处的情形当成一场战争。

其实,在教养工作上,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自己。当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你的“回应”会使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与同理心,而“反应”则让孩子觉得你在批评与指责他。第2章孩子的负面行为,是爸妈管教不当惹的祸

01|权威管教是孩子健康情绪的杀手

02|纵容管教会使你手中的教养缰绳失控

03|纵容换来孩子的加倍叛逆

04|纵容的下场是孩子肆无忌惮地操控一切

05|别当全天候待命救援的父母

06|家庭气氛决定孩子的行为态度

有一天,我刚与家长结束一场子女教育讨论会,准备离去时,一位家长走向我,向我透露她长久以来的困扰:“我非常喜欢今天的‘正向态度’主题,真的很棒。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教育我的两个孩子,都会不知不觉陷入我父母的教养模式。”以下是她的亲身实例:“从小,我的父母就不曾给我好脸色看。不论我多么努力地博取他们的欢心,却总是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即使我的成绩名列前茅,拿了五科一百分,他们也没有赞美,反而为了有一科得了九十五分而严厉地责备我。他们那种追求完美到近乎吹毛求疵的态度,几乎把我逼疯了!”“你的小孩现在是不是也正在经历你当年的痛苦?”我问。“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竟然步上我父母的后尘,对大女儿的成绩表现要求苛刻。”她回答。“这是你最担心的吗?”我提出疑问。“不是,我最担心的是我对四岁儿子的态度。从他会爬开始,就表现出惊人的活动量,顽皮到令人抓狂,怎么说都没有用。每当我耐心全失时,就会失控地打他的屁股,而且越打越凶狠……”“你的父母以前也常打你屁股吗?”“常常,”她用力地点点头,“我痛恨那种感觉,还发誓绝对不会如此对待我的小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会不由自主地动手。我真的讨厌自己这个样子。”

这位母亲正是一个权威家庭下的受害者。而她的故事也反映出一个问题——父母该如何使用权威?

是的,父母有权力管教小孩,因为他们是“父母”,是家庭经济的来源,是长辈、监护人与保护者。但“权威”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压制、贬损孩子,而是正面地养育、教导孩子。01 权威管教是孩子健康情绪的杀手

不论哪一个年代,都存在“权威式”教养观念。深信权威教养方式的父母会对他们的子女说:“只要你们住在这个家里一天,就得听我的话!”

当然,如今的父母表现“权威”的方式已变得比较文明,不会野蛮地逼迫孩子听命行事,不过基本态度还是一样的。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从小到大不断收到的信息是:“听话、不顶嘴是你们的本分。只要你们住在这个屋檐下,我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

权威型父母坚信“玉不琢不成器”,他们要求孩子完全服从,不可以问“为什么”,也不可以违反规定,否则就得受罚。当孩子为自己辩解时,就会被认为“多嘴”“不礼貌”,处境相当难堪。

沟通,在权威型父母的眼里根本就是浪费时间,而对孩子“妥协”“让步”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掌控一切,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主张都是对的,极少对孩子付出爱和关怀。

权威型的父母主张“完全控制”,最常见的情形是,有些父母,尤其是父亲,因担心自己家中的少女惹上麻烦,总是控制她的生活、干涉她的交友,导致父女之间发生强烈的对立,而女儿也失去了尽情享受青春岁月的机会。

有一天,有位学生的母亲很骄傲地告诉我,她为八岁的儿子排满了暑假活动,让他去上暑期研习班,学习圆号,还有其他林林总总的活动和课程。她让孩子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我暗示这位母亲,似乎没有必要如此掌控孩子,这样做有点过分了,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然而,这位母亲似乎不把我的劝说当一回事。她已经拟订了计划,孩子只要照着她的计划做就是了。她相信这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父母诉诸“权威”的一个理由是,它确实很管用,其效果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是,等到孩子长大了,感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以某种方式来让父母知道他们很愤怒。02 纵容管教会使你手中的教养缰绳失控

许多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很容易走上两种极端:权威或纵容。

权威型父母总是很自信地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而孩子照单全收即可;纵容型父母则认为,正确的管教方法只有一种,就是爱、爱、爱。纵容型父母会不断地付出,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孩子的要求照单全收,最后导致教养缰绳失控,养育出骄纵、难以驾驭的家伙。

纵容型父母会对孩子这样说话:“孩子,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嗯,在外过夜、看电影啊?可以,不过下不为例喔!”“……我想你比我还需要车子,我搭公车好了!”“……早起很难,没关系,我可以开车带你去上课再去上班。”

在我所教导的学生中,纵容型家庭的学生与权威型家庭的学生,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谓“旗鼓相当”,都让人很头疼。权威型家庭的学生惹是生非是借机发泄,尝尝反抗的滋味;纵容型家庭的学生则是为所欲为,目中无人,到处惹是生非。

每当这些学生闯了祸,总会有家长打电话来,急切地表示要立刻过来处理。通常,我都会婉转地告诉他们:“非常感谢,不过请放心,我们会处理的。如果需要你协助,我们一定会通知你。”

很多小朋友在两三岁的时候,就懂得利用受宠的权利来“控制”父母。面对这样的小孩,跟他们讲道理根本就不管用,做父母的只能任由摆布。03 纵容换来孩子的加倍叛逆

纵容孩子,只会换来孩子加倍的叛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对父母哀怨地对我说:“他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们?我们什么都给他啊!”

没错,父母什么都给孩子,但这并不表示孩子就会感到满足。虽然很多学者和专家坚信,孩童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并没有人对这种观点做出证明。无可否认,孩子是天真的、可爱的,可是他们同时也是自私的、贪婪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除非加以教育、训练,否则父母必将沦为孩子的奴隶。以下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全家决定去吃意大利面,可是四岁的小达却吵着要去吃麦当劳。他哭闹耍赖直到其他人投降了才罢休。他们想或许只有麦当劳叔叔能够“收服”小达。

淘气鬼巴特是个破坏狂,即使在别人家的客厅里,他也玩花瓶、踢音响。妈妈要求甚至警告他不要乱摸乱碰东西,但巴特根本不听。一旁的主人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好好地把他修理一顿。

在超市的食品区里,一个妈妈问孩子:“小宝贝,你要的是这个吗?”那个孩子指着包装上标示有赠品图案的饼干。之后,当他们前往另一区购买花生酱时,妈妈仍然以孩子的意见为准。最后,妈妈又问孩子:“这礼拜想要吃哪一种面包呢?”

或许大人会觉得孩子的行为很可爱,殊不知,这会造就孩子喜欢使唤、指挥他人的性格。让孩子拥有决定权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应该适可而止。04 纵容的下场是孩子肆无忌惮地操控一切

以纵容方式管教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为了安抚孩子的无理取闹而使出“贿赂”的招数来哄骗孩子。但是,这种做法的下场,只会是让孩子肆无忌惮地操控一切。“乖乖坐着让阿姨帮你剪头发,待会儿妈妈买糖给你吃。”一位母亲耐心地央求她那四岁的儿子乖乖配合理发。

一个三岁的小孩不吃晚餐,直到要上床睡觉前才大声嚷着:“我要吃薯条。”母亲坚决地说:“不行!”孩子说:“可是我很饿啊!”孩子的抗议最后还是让母亲屈服了。

纵容管教的模式不外乎:父母说“不行!”→孩子开始展开哭闹攻势→父母屈服。

有个女孩在十二岁时爱上了骑马,可是一直因无法拥有自己的马而闷闷不乐。她不断地向父母抱怨,父母最后拗不过女儿,只好搬到马场附近居住,而这个地方离父亲上班的地点有一大段距离呢!

这个女孩现在已经三十岁了,未婚,对“马”仍很狂热,但却非常情绪化。她因为无法和人群建立和谐关系,而需要接受心理治疗。05 别当全天候待命救援的父母

很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挫折,而随时处于“待命救援”状态。尤其是母亲,常不自觉地扮演“老鹰捉小鸡”里那只捍卫孩子的母鸡,殊不知保护过度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岁半的小奇抓着桌沿学走路,但因为脚步不稳,常常在放手之后跌坐在地板上。他的妈妈并没有把握住这些机会,好好地教育他“跌倒了再爬起来”,反而急忙地冲上去“拯救”他,并且不停地问他有没有受伤,然后抱他、哄他,唯恐他有任何差池。

事实上,妈妈实在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出手“拯救”,应该微笑地鼓励孩子再试一次才对。

有个母亲不准孩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耍,因为她担心孩子会因此而被传染了感冒。她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年四季都在她的嘱咐下,不和任何同伴玩耍。她只关心孩子会不会感染细菌,对他们的群体生活和自我感觉则完全漠视。

如此过度保护,对孩子只有伤害没有好处,尤其将来孩子长大后,面对现实的世界,伤害会更显著。

有位不准九岁女儿参加溜冰营的母亲,收到一位女士的来信,信中透露希望这位母亲能够答应让女儿参加溜冰营。她写道:

我也曾是个备受呵护的小女孩,我很清楚刚踏入成人世界的滋味为何,就好像原本置身于暖炉边突然被推入冰窖内一样,变化之大直叫人难以适应。我足足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抚平内心的震惊,也才了解到父母因太爱我而采取“过度保护”的策略,但却害苦了我。

至今,我仍然对人群有莫名的恐惧,偶尔也会受到伤害,但成长过程中谁不会跌倒呢?母亲是不可能随时在身边为我们疗伤的,所以,不管是谁,都还是要学着自己爬起来吧!

正像“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先要明白几件事”中提到的一样,孩子不是父母的产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就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吧!爱孩子,就让他们自己走吧!06 家庭气氛决定孩子的行为态度

我们总是在有了孩子,开始教养孩子时,才会发现自己原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不论家庭的氛围是温暖、和谐、互助,还是混乱、漠不关心、充满敌意;也不论采取何种教养模式,成长中的孩子都会在耳濡目染之下、潜移默化之中,完全加以吸收。

自从儿子出生后,教养问题常将仲薇搞得痛苦不已。她不想抱持幼年时父母对她的教养态度,却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同样的泥淖里。

从小,仲薇的父母就以极严格的方式教育她。父母说的话,她从不敢违背;当她表现不好时,父母就会处罚她;表现好时,父母却连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肯说。

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几乎快把仲薇逼疯,她只希望能早点儿脱离父母的魔掌。

高中毕业后,仲薇很快就决定嫁人,当然是为了早点儿离开那个令她痛恨的家庭。

她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以后我有自己的孩子时,绝不会那样教育我的孩子。”没想到她教育儿子的方式竟然和她的父母一样,而且变本加厉地打孩子,甚至有虐待儿童的倾向。痛苦不堪的仲薇只好向心理专家求助。“为什么我就是甩不开父母教育我的那一套方式?老实说,今天早上出门前,儿子又被我狠狠修理了一顿。现在我十分后悔。”仲薇对心理专家说。“这得回溯你成长过程的家庭气氛,”专家看着仲薇的资料,“你是家中的老大吗?”

仲薇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仲民小她三岁,妹妹仲莉小她十岁。

一般而言,长女或长男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大也最深,甚至在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传授长女或长男很多教养方法,而其他弟妹的学习对象,除了父母外,还有兄姐。仲薇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仲薇的爸爸个性十分严肃、不苟言笑,但他很爱家、爱孩子。为了养家,他非常努力地工作。爸爸是游览车司机,经常不在家,不过,只要他在家时,几个孩子对他总是毕恭毕敬、不敢造次。他只要轻轻使个眼色,就能够把几个孩子吓得魂飞魄散,尤其是身为长女的仲薇,更会被吓到低头直掉眼泪。

爸爸在家时,连妈妈都要让他三分。爸爸讲的话有如圣旨,孩子们只能乖乖听话,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要孩子们有不同的意见,就会遭到爸爸的怒目斥责,若是孩子们坚持己见,就会挨打。这种情况一直到仲薇就读初中时才稍有改变。妈妈是传统的女性,因为不忍心看到孩子承受来自父亲的强大压力,常会做很多事情来安抚孩子的心情,为孩子带来不少快乐。

仲薇承受的压力比弟弟和妹妹更多,除了爸爸对她的严格要求和高度期待,期望她在各方面都能表现优秀,以作为弟妹的榜样外,她还得分担照顾弟妹的责任。但看到弟妹不必像自己一样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爸爸对他们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与期待,仲薇的心里很不平衡,看到弟弟和妹妹时就有气。

当仲薇结婚生子后,孩子的某些行为勾起了她的童年记忆,导致她无法全心接纳自己的孩子。

由于仲薇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父母自然是她主要的学习与模仿对象,而爸爸的权威形象与对她“完美”要求的态度,造就了她“不是黑就是白”的观念以及追求完美的性格。“完美主义”的性格正是导致她无法耐心对待孩子的主要因素。

经过数个月的治疗,仲薇学会放慢生活步调,心情变得越来越轻松,也不再动不动就拿儿子出气。她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正一步步走出父亲的教养阴影。第3章爱孩子的7条正确准则

01|立场坚定但有弹性——培养孩子思考、提问与质疑的能力

02|尊重孩子,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的最佳法宝

03|犯错,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

04|教养,在于“称职”而不在于“完美”

05|真正爱孩子,就要有限制、有条件

06|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

07|父母态度一致,孩子才能建立正确价值观

大家都知道,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使再称职、再好的父母也会犯错,也会带给子女一些多年后才看得出的负面影响。虽然如此,但是父母绝对没有必要为孩子的过错负全部的责任。

不过,如果父母决定对孩子的负面行为给予处罚的话,那么请在处罚之前,先冷静想一想,孩子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单靠严厉处罚,不但无法收到效果,也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当然,“打”也许可以收到暂时的效果,可以暂时压制孩子骨子里的反叛性格,让他屈服在父母的威势下,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毫无价值的。孩子一旦因为害怕被打而屈服,他很可能就会变成懦弱、畏缩的人,而心中长期压抑对父母的那股怨恨,最后会变成一股强大的反社会力量。

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上的改变。例如,对于童年时期的生活模式所形成的负面行为加以努力地修正。除非放弃坚持,不然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

然而,在改变孩子的负面行为之前,父母更要先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态度。对于许多苦于找不到方法改变孩子负向态度的父母,我都会要求他们思考几个问题,好帮他们厘清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这几个问题是:“我真的想改变吗?”“我该怎么做才会变成一个功能健全父母,来帮助我的孩子和家庭回归正常?”“我想改变多少?”“我准备好要改变了吗?”“我有决心修正童年时所养成的生活习惯吗?”

出现负向态度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极想要拥有的是:

·被爱,被接纳;

·被保护和免于受胁迫的恐惧;

·有归属感;

·被肯定;

·独立自主,勇于负责。

一旦他们获得了以上的心理需求,心性便会越来越趋于稳定,也就渐渐能够摆脱负面行为。相对地,若是他们无法获得这些需求,他的自我感觉与自我价值感便会逐渐消失,最后引发负面行为。想要培养孩子的正向态度并不困难,只要遵守爱孩子的7条正确准则,孩子自然会因为满足了被爱、被接纳等基本心理需求而开始产生自信。

我们逐一说明爱孩子的7条正确准则。01 立场坚定但有弹性——培养孩子思考、提问与质疑的能力

这是爱孩子的7条正确准则中,最根本的一项。在第2章里,我们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探讨“权威管教”和“纵容管教”,这两种管教方式都无法让孩子得到上文所提的基本心理需求,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疼爱、不被认同、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这些负面的感觉造成孩子依赖、不负责任的负面行为,甚至还会戕害、侵蚀孩子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使得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立场坚定但有弹性”的目的是:父母在对孩子权威管教的同时,仍给予孩子极大的空间表达个人的想法、感情,他们可以自由思考、提出问题,以及对父母的观点提出异议;可以生气、沮丧、难过、害怕等;可以用适当的管道表达情绪。

例如,当孩子生气时,父母不要以权威的口气对孩子说:“为什么生气?规定就是规定,生气也没有用!”也不要以哀求的口气说:“姐姐欺负你、让你很生气,妈妈代替姐姐跟你说对不起。但是,可不可以请你不要再用玩具打弟弟,把气出在他身上。弟弟又没有惹你!”“立场坚定但有弹性”的做法是:面对孩子的愤怒,先以同理心对他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再提供他一些非破坏性、非谩骂的宣泄渠道:“如果你想用大叫来发泄情绪的话,就到房间里叫吧,等你冷静下来后,我们再来好好地谈一谈,好吗?”

这个准则所讲求的是:管教的态度不要太强硬,也不要太低声下气,除了对孩子有约束之外,更要倾听、了解。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向孩子稍稍低头也无妨。

十岁的小杰又忘了他每周五晚上的例行工作——打扫自己的卧室和狗窝。

现在已经是周六上午八点半了,再过半个小时,足球比赛就要开始了。妈妈发现他打扫工作都没做,但由于她赶着出门办事,所以请爸爸来处理。

爸爸:“小杰,你的房间一团乱,狗窝也又脏又臭。我们不是有约定,你每周五晚上要打扫这两个地方的吗?”

小杰:“因为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实在太好看了,所以我就忘了打扫嘛!”

爸爸:“好吧,那你现在就去打扫!”

小杰:“可是,爸,这样我就会来不及参加足球赛啊!我可是最佳守门员啊!”

爸爸:“我知道你会来不及参加足球赛,不过,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争辩下去,你就连后半场球赛都无法上场了。”

小杰只好不情愿地去打扫房间和狗窝。二十分钟后他打扫好了,爸爸载他去球场参加球赛。教练虽然很不高兴小杰整整迟到了半个小时,不过下半场还是会让他上场。

这个案例为什么是“立场坚定但有弹性”呢?假使小杰的父亲非常坚决,没有丝毫转弯的余地,他可以对小杰说:“我们的规矩是‘不打扫就别打球’,所以你今天早上别想去参加足球赛。”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做了某种程度的妥协,只要小杰依约定完成打扫工作,他就载小杰去参加比赛。如此,至少可以让小杰尝到迟到的苦头,若他下次再犯的话,爸爸便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他:“没打扫就不准踢球!”

这个准则的优点在于:孩子在一个可商量的气氛中,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并且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没有一丝被迫的意味。“立场坚定但有弹性”讲求的是一条不变的管教法则——你希望怎么被对待,就怎么对待你的孩子。02 尊重孩子,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的最佳法宝

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就像个野蛮人一样,一点儿都不懂得尊重他们,实在令人苦恼不已。

我了解要把小野蛮人转化成尊重别人、肯负责任的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并不表示办不到,只要你尊重他们。也就是说,“尊重”是双向的,“尊重孩子”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的最佳法宝。

有些权威型或独裁型父母,总是“命令”孩子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得受罚。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所得到的根本不是“尊敬”,而是孩子因恐惧不得不表现出的服从。这种爱孩子的方式衍生出来的后遗症是,孩子会以装模作样或负面行为来“回报”父母。

当你的家里也出现小野蛮人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检视自己在纠正和教导孩子时的用字遣词。

以在用餐时为例,你的孩子最常听到什么样的话语呢?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最常听到的是严厉、批判的言辞。譬如:“吃饭前先去把手洗干净,脏死了!”“要坐有坐相!手肘不准放在桌上!”“你如果不把菜吃完,就别想吃点心!”

要求孩子洗手、坐姿端正、吃菜等当然很重要,但是应该要用温和、尊重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用餐规矩。

爱孩子的正确态度之一,就是要对孩子使用尊重的语言,当你使用尊重的语言与孩子交谈时,应当摒弃以往常使用的不尊重的字眼,这些字眼包括侮辱性的字眼、讽刺性的字眼,抛开令孩子感到反感的指使、命令的口气,停止对孩子大吼大叫的行为。如此才能避免长久之后换来孩子对你“充耳不闻”的下场。

管教尺度的松紧,的确很难准确拿捏和控制,即使教育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拿捏得当。

有位青春期的女孩和几位朋友在家里与她的母亲聊天说笑,可是她玩笑开大了,竟当着朋友的面说她母亲“智障”,母亲也当着众人的面斥责她,好让她了解这样的用词是极为不尊重的。

在朋友们都离开后,女孩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待在房间里。而母亲也在冷静下来后理解到了:“女儿不尊重我,但我也没有尊重她,我只是用父母的权威来‘打压’她。这不是尊重,而是一种报复的行为。”她为此感到过意不去。

母亲敲了敲女儿的房门,一进去便对她说:“很抱歉,我不该在你朋友面前让你那么难堪。宝贝,你知道我和爸爸都很喜欢和你聊天,不过你刚才的用词实在很不恰当。”“我知道,我也很抱歉,下不为例。”03 犯错,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

在“立场坚定但有弹性”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的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以“宽恕”和“爱心”来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才拿到驾照不久的佩妮,打算开车载朋友去逛街,正当她把车子从车库倒出来时,不小心撞上了邻居停在路边的车子,虽然只是撞凹了保险杠,但是邻居还是要求佩妮必须修好车子。

吓坏了的佩妮惊慌失措地跑进屋里向父母报告事情的经过。她的父母很冷静,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威胁要取走她的驾照或收回车子。甚至在她神情恐慌地喊着“我再也不开车了”时,父亲轻轻搂着她说:“亲爱的,事情过去就算了,反正那也不过是块金属而已,修理一下就会恢复原状。放心,一切都会没事的。以后小心一点就好了。”

父亲花了些时间安抚佩妮,接着将邻居被撞的那部车子送进修车厂。由于车子投了保,所以有保险公司来承担损失,不过佩妮还是以每个月分期付款的方式,把相应的修理费付给父亲以示负责。

父母必须允许孩子失败、犯错,否则他们会害怕和拒绝尝试、冒险、创造、成长和学习。只要父母了解这一点,“失败”往往可变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04 教养,在于“称职”而不在于“完美”

许多父母会要求孩子的一切表现都完美无缺。在这种要求下长大的孩子,不少都需要学习如何放轻松,以及如何戒除“不容瑕疵存在”的心态。

因此,我希望那些对孩子表现要求完美的父母,能够放孩子一马,不要所有事情都要求完美,毕竟天底下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毫无瑕疵的父母,每个人都会犯错。

几个月前,美娜为了某事处罚了女儿,虽然她们都忘了当时是为了什么事情。但是美娜至今都无法忘记当时的情景,女儿双眼充满怒气地对她说:“你应该多读点儿书!”

美娜曾和女儿有过数次紧张的对峙,不过这次对她来说真的是“当头棒喝”,令她几乎招架不住。她愣了一会儿,然后就在女儿准备出门上学之际叫住女儿,望着她的眼睛,抱歉地说道:“你说的很对,我是应该多读点儿书,我道歉。”

女儿耸了耸肩表示这没什么大不了,便上学去了。她试图让美娜相信这一切真的没有什么。

美娜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让一切透明化,让女儿明白她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也难免会犯错,并借此教导女儿学会宽恕,这对她们母女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05 真正爱孩子,就要有限制、有条件“真爱”意味着为人父母者有仁慈、体恤的心,但是也有严格、公正的一面。事实上,如果毫无限制地对孩子给予、付出,那根本就不能叫作“真爱”。

或许有父母会问:“限制不就是‘有条件的爱’吗?当你想无条件去爱一个人时,怎么可能设限呢?”你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因为“限制”并不会阻碍你对孩子的爱,它反而有助于你找到一条通往真实、恒久的爱的大道。

使用“限制”的要件是,别让孩子觉得你不爱他了。父母心中满怀的爱是不会自动渗入孩子心里的,必须通过传达——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爱,同时也感受到安全感。

对儿童而言,非言语的传达方式也很有效,例如拥抱、爱抚和亲吻,若再加上慈爱、欣赏、鼓励的语言,效果会更好。但必须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滥用“赞美的话”,否则不会对孩子有任何益处。“欣赏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爱他们的一个方式。欣赏他们婴孩时的笑容和咯咯的笑声,擤鼻涕、流口水的模样。仔细观察他们,会发现十八个月到三岁之间最有趣,更不能放过令父母闻之色变的“恐怖两岁”。的确,两岁的孩子对父母是一大考验,不过只要处理得当,一点儿也不恐怖。

在此要特别强调一点:孩子需要拥抱,特别是小男孩。为了成为社会期许下“强壮男人”的模样,小男孩通常被教导不需要拥抱、碰触、抚摸,这会导致他们成年后人际关系非常不和谐。

千万别小看了拥抱的力量。根据研究显示,借着亲抚、注视和倾听,你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现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每天甚至一星期内,花多少时间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并充满慈爱地与他们交谈?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手边忙碌的工作,和孩子做心灵的交流?

很多父母老是抱怨孩子不愿对他们吐露心声,归根究底,可能就是因为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肯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敷衍了事,急着打发他们,于是便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爸妈没兴趣听”的印象,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不愿说了。

希望孩子对你吐露心声,就该先让他知道你有兴趣聆听他们说话。06 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

很多父母都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物质需求和爱,他们长大后自然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他们都想得太简单了。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这种表面的想法,没有深入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孩子很难确切知道自己相信什么、自己是谁,但这两项都是正向态度所必备的要件。

著名的推销员兼畅销作家吉格·吉格勒(Zig Ziglar)写了很多畅销书,在其最畅销的作品《登峰造极》一书里,有一篇主题为“我能够”的励志文章。他以“我能够”为主题,在全美国五百多所学校巡回演讲,听众超过三百万人,获得极大反响。他在各地演讲时,每次总会问现场观众:“成功的人有哪些特质?”

吉格发现,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听众的年龄与职业差距有多大,答案都不外乎诚实、积极、有信仰、自爱、可靠、信守承诺、有幽默感、有毅力。

吉格将这些特质统称为“成功者的特质”。此外,吉格认为,成功者的特质还包括品行佳、正直、工作努力、热心、有同情心、忠贞、有责任心、关心他人、友善。

每个人可自行列个表,包括以上提的特质及你自己独具的特质,衡量的标准是,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些特质不但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还必须能够对抗得了人性的最大弱点——毅力薄弱。07 父母态度一致,孩子才能建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题结束之前,我要谈谈父母观念一致的重要性。许多母亲都会抱怨与丈夫在管教孩子上态度不一致,不知如何是好。

有位父亲是个标准的奥特曼迷,因为奥特曼伴他成长,电视、电影、漫画版的奥特曼都是他崇拜的偶像,他甚至还买了奥特曼的服装给他四岁大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俨然也成了奥特曼迷。

但母亲很不认同丈夫的教养方式。她认为,不管是电视、电影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