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4 18:18: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22行政学与政治学考研真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学部分(75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行政的二重性

2.领导体制的类型

3.公共行政的一般职能

二、论述题(共45分)

1.影响行政执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20分)

2.行政改革的阻力与对策(25分)政治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国家结构形式

2.政治合法性

3.政治改革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2.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说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三、论述题(30分)

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22行政学与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学部分(75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行政的二重性

答:行政的二重性是指行政是一个既有阶级性、政治性,又有社会性、服务性的行为。行政组织并不是单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建立起来的,它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这种情况决定了他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行政组织的管理活动不仅具有统治的性质,而且具有服务的性质,随着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种服务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决定了行政组织的社会性和服务性。

2.领导体制的类型

答:根据最高领导者或最高权力中心的权力分配和实施领导的具体方式,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①个人专权制,又称个人独裁制,是一个人独自掌握最高领导权力的一种极端形式;②个人负责制,又称为一长制、首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领导者在限定的权限范围内起领导作用的一种形式;③集体负责制,又称委员会制或合议制,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执掌权力的一种形式;④分权负责制,包括多元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实际上是进行领导的一种制衡机制。

3.公共行政的一般职能

答:公共行政是由国家行政组织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因而具有与其他各种管理活动一样的一般职能,主要包括:①计划。要求拟定公共行政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程序、步骤和方法,明确规定应履行的重要职责及必须完成的任务。②组织。目的是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妥善安排及分配组织系统内各种机构及各类人员的工作。③指挥。是指利用行政命令、法规、方针政策及激励机制和纪律措施推动所辖各类机构和人员发挥作用,认真履行职责。④协调。作用是加强组织系统内部各个机构、环节和各类人员的沟通、联系和合作,保证组织工作的整体性和完整性。⑤控制。是指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机制,把工作效果同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偏差,保证预定目标和预定计划的实现。

二、论述题(共45分)

1.影响行政执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20分)

答:(1)行政执行是社会、组织、环境、个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行政执行过程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环境因素。是相对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而言的,它们是独立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并对其执行活动和行政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也可以称为行政执行的外部因素。它们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心理环境因素。

②组织因素。指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的地位、任务、权力、结构、.体制、活动方式有关并对其执行活动和行政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它和个人因素一起可以统称为行政执行的内部因素。它们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因素:关系因素、功能因素、结构因素和制度因素。

③个人因素。指与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有关的各种因素。行政执行过程最终是通过所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共同工作完成的,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绩效必然会对整个过程产生影响。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也将通过对个人因素的作用对行政执行过程产生影响。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四种类型: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群体素质;;群体素质结构类型;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因素。(2)控制行政执行的主要对策

①过程和效果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过程评估是在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或某种计划方案的过程中全面检查各项工作的布置、落实、推进和完成情况,核实其基本内容包括政策或计划方案是否及时、准确地得到传达和理解,各种具体实施方案或措施是否符合政策或计划要求等。效果评估是在某项政策或计划方案实施一定阶段或完成某一过程时对政策效果或计划效果进行的检查和评价,其基本内容包括分析研究某项政策或计划方案实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所引起的舆论反应、预定目标或计划是否充分、合理、全面等。

②问题诊断。指从国家管理体制、政权结构、公共行政组织整体运行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行政执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问题诊断需要运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技术和方法,并且应当定期进行,以便在问题还不十分严重时即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③完善体制。指根据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合理调整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职能,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体制,从根本上保证行政执行活动的运行机制统一协调。其目的在于按照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在立法程序、政策制定、组织结构、权责关系、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2.行政改革的阻力与对策(25分)

答:(1)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指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作用下,为了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达到社会满意的程度,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国家行政组织的体制、职能、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过程。(2)行政改革的阻力

行政改革阻力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在实施行政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可能要改变原有的结构、体制、行为规范、传统习惯和利益分配关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阻力:

①个人方面的阻力。行政人员的态度对行政改革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他们直接参与行政改革过程时影响则更大。

②群体方面的阻力。行政人员对改革的态度容易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首先,个人在群体压力下产生“遵从”行为,即顺从多数人意见;其次,用集体的行为规范代替个人判断;最后,当群体成员对改革普遍持保守态度时,他们形成的群体意见可能倾向于更为保守的态度。在内聚力高的群体中,群体因素对外态度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③组织方面的阻力。组织系统现行的内部结构、管理体制、权责关系、运行机制等可能会给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特别是当它们本身成为行政改革的对象时,造成的阻力可能会更大。行政改革的具体计划或具体方案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方面、领域或局部的改革需要而制定的,它将对组织的其他方面、领域或整体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牵制和抵制。

④社会方面的阻力。行政改革还会遇到来自组织外部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分为立法者、公众、不同的利益集团等三个方面。(3)应对行政改革阻力的对策

①使各级行政人员对改革有积极的态度。根据态度转变行为的理论,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因素调整各级行政人员对改革的态度,使各级行政人员树立改革意识,减轻其反对的强度或改变其态度的方向。

②让各级行政人员积极参与行政改革过程。让各级行政人员参与改革计划的设计或参与讨论实施改革计划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增加他们对改革过程的了解、认同和责任感,减少或消除对立情绪。让各级行政人员参与的程度越大,效果越好。

③认真论证改革计划或方案,确保改革结果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多数人的利益。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国家行政组织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提高政府生产力并在组织发展的同时使其成员的能力、成就、待遇等得到同步发展,这是克服改革阻力的最根本的方法。

④利用群体压力的积极影响。多数人主张改革的群体压力可以抑制个别群体成员的保守思想和反对态度。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改革的目标与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目标或利益的一致性,增强公众支持改革的力度,在行政改革方面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等。

⑤合理安排改革的时间和进程。根据改革动力与阻力的强弱程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客观条件、进行改革的准备情况等适当确定进行改革的对象、时机、范围、规模和步骤。

⑥增强改革的组织压力。增强主张改革的领导者的权力和威信、用组织决定的形式实施改革、采取各种激励、强化的组织手段推行改革、要求各级领导者严格执行组织改革的决定等都可以增强改革过程中的组织压力,减少改革中的阻力。

⑦增强改革的社会压力。行政改革的外部压力的增大可以有效减少内部的阻力。政治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国家结构形式

答: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写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国家结构形式—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2.政治合法性

答: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此,政治认同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要求的满足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它是产生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成员识别和认同政治权威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产生和发展,还与特定社会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伦理具有密切关系。

3.政治改革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政党的特征是指政党的基本特点,这些特征构成政党的要素。正是政党的这些特征,使它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区别开来。(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政党这个特殊的政治团体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并非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久存在。它服务于特定的阶级、阶级斗争,它存在于特定的国家形态,它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而消亡。(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一部分人所组成。

政党一词,英文是Party,有“一部分”的含义。它意味着政党是由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的。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阶级、阶层都可以称之为集团。集团划分的最基础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需求。(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政党要发挥集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体系,通过组织系统将本党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行动,以实现本党的奋斗目标。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很难组织和动员本党成员以及更广泛的追随者,不可能实现其目标,当然也不可能发挥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作用。(4)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政治纲领即政见,它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之间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是政治纲领的区别。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政党有不同的政治纲领,这是由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特点和历史使命决定的。(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实现其政治纲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如果一个政治团体,不是为了掌握政权而建立,那么它的组织无论多么严密也不成其为政党。

2.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包括:(1)政治作用

①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

②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的。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③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对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分配的意愿和选择,政府也由此不断获得有关信息。

④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包含着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宽容精神,即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公民还可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具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培养其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的意识,并且了解如何依法实现政治权利,此外,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和价值。

⑤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当政府顺乎民心、反映民意,公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与国家保持一体感,且政治制度能够为这一切提供条件时,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治稳定。(2)社会作用

①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

政治参与是人们表达利益要求的过程,它可以使得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以符合公民的愿望和需求的方式加以制定。当公民愿望得不到应有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社会挫折感,人们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以争取自身利益的实现。不平等和挫折感既是政治参与的动力,又是政治参与需要克服的问题。

②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实际上涉及社会的效率与活力问题。一般认为,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二律背反问题。这种二律背反在政治参与的作用上表现非常明显。

③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政治参与通过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而影响社会流动,它通过为社会流动争取机会如教育、谋职、迁居等来对社会流动发生作用。政治参与还影响到社会自治。公民通过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直接作用于社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自治制度的发展。

④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

作为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从总的历史作用看,政治参与在人们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不能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的时代,推动着社会能力从“不能”向“能够”状态的转变。政治参与行为除通过影响政治与社会起间接的推动作用外,还直接作为发展手段,通过推动政治革命和政治变革的过程,而推动着政治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3.为什么说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5)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三、论述题(30分)

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力量,又是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因此,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与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共同凝结了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可知作为特定政治力量的政治权力在施诸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1)主体利益性

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3)专属排他性

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因此,在政治权力形成后,凡是其作用和运行的领域、范围和事务,都具有专属性的特点。同时,专属意味着排他,政治权力对于自己的力量和能量具有专有性,对其作用的领域、范围和相关事务具有专属性,因而排斥其他力量的同等作用。(4)扩张延展性

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也是与其他实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中的政治权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可知,实现共同利益并且协调规范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如果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多重含义理解,这两方面的职能实际都是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由于这些职能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力具有多重职能性。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22行政学与政治学考研真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行政学与政治学)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需使用计算器   不使用计算器行政学部分(75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公共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行政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性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内容及特点

二、论述题(共45分)

1.行政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0分)

2.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25分)政治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压力集团

2.议会共和政体

3.政治表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3.政治权力的本质

三、论述题(30分)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深入发展的途径

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22行政学与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行政学与政治学)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需使用计算器  不使用计算器行政学部分(75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公共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答:公共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得到社会确认,从而成为各级组织和个人普遍遵守、执行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准则。其合法化的途径有:①政策法律化。是使公共政策取得法律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力和活动范围内进行的。②政策法规化。政策法规化是使公共政策成为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活动范围内而不是在立法机关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的。③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在一个法制化的社会中,约束人们行为的并不仅仅是法律规范,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行政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性

答:组织结构是组织存在的形式,具体来说,组织结构指一个组织系统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组成要素之间有机结合、整体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1)直线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垂直领导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单一领导,结构简单,组织图清楚,上下级的权责关系易于确定,指挥与命令统一,领导隶属关系清晰,决策快,领导效率高。(2)参谋结构(职能)结构形式。这是一种水平领导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多头领导或多重领导,各级管理者在组织图上分工明确,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精力集中,能够处理较复杂的问题,有一定的决策效率和组织效率。(3)直线——参谋(职能)结构形式。这是指一种垂直领导和水平领导有机结合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既有统一的指挥系统,又有较合理的决策和监督系统,可集中精力处理本职权范围内的主要业务,培养、发展专门知识和技能。(4)矩阵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垂直领导与水平领导并重,而不是虚实结合、有主有次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加强了管理活动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整体性,更具有积极性。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内容及特点

答:(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

是指公务员制度要符合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需要和基本国情,与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保持一致。主要内容包括:

①法治原则,对国家公务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及其遵守和执行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政治行为和行政行为做出原则规定。

②党管干部原则,主要指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和政策,在公务员制度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保证党对公务员制度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德才兼备原则,指在选拔使用公务员时坚持用政治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来衡量并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其实质内容完全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中立原则相反。

④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联系,用法律形式充分保证公务员的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①“进口”环节

a.职位分类制度;

b.录用制度。

②“内部管理”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a.考核制度;b.职务任免制度;c.职务升降制度;d.奖励制度;e.惩戒制度;f.培训制度;g.交流与回避制度;h.工资福利保险制度。

③“出口”环节

a.辞职辞退制度,

b.退休制度。(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①体现了分类管理的特点,公务员范围“适用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对传统的国家干部概念进行了区分和限定。

②具有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实行职位分类制度,在各个管理环节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规定了严格的考试录用、考核、职务升降交流、辞职辞退及退休制度,有利于使公务员队伍不断更新、交流和流动。

④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在公务员各项制度和管理环节中贯串着勤政廉政的基本要求,为促进公务员廉洁奉公提供了制度保证。

⑤在法制化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2005年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公务员法》,并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和完善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

二、论述题(共45分)

1.行政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0分)

答:(1)行政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①政策失调。指各级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规章及政策规定出现矛盾、冲突和混乱。

②目标转移。指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目标在各级政府层层传达贯彻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偏离和走样。

③自定政策。指下级政府和下级机构利用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授予的权力,借机推行某些自行制定的无合法依据的政策。

④腐败行为。指公务员或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行为。

⑤结构紊乱。指在行政执行活动中,由于机构设置不当、权责关系混乱、办事程序烦琐、工作职能重叠或规章制度不明确等产生的各种问题。

⑥控制不当。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或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和各种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权力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⑦机制失衡。指公共行政组织或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由于缺少制衡机制不能适当地行使权力。

⑧执行不力。指在行政执行活动中,具体的行政工作软弱无力或具体的公共行政人员办事不力。

⑨角色错位。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执行活动中出现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2)针对行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有:

①过程和效果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②问题诊断。是指从国家管理体制、政权结构、公共行政组织整体运行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行政执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

③完善体制。是指根据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合理调整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职能,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体制,从根本上保证行政执行活动的运行机制统一协调。

2.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25分)

答: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对行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是:(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2)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改革的核心

①加强政府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制定能力,成为改革主导型而不是墨守成规型的政府。

②加强政府培育、发展市场经济,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成为市场监管型而不是行政审批型的政府。

③加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公平的公共管理能力,成为公共服务型而不是压力控制型的政府。

④加强政府民主决策、按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办事的行政执行能力,成为依法行政型而不是垂直命令型的政府。(3)将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起来,是确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制度保证。

只有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完整、有效的立法体制,才能使政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宪法教育和宪法宣传,增强全民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的宪法意识;

②按宪法规定正确处理好各级党委、各级政府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③用法律形式严格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同级地方政府的权限和相关法律程序;

④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⑤提高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特别是政策和法律草案的制定能力;

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设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会,检查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的合宪性;

⑦对违宪行为和责任人应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和党纪处罚规定。(4)按照“以法定位、以权定岗、以岗定责”的要求推进机构改革。

①“以法定位”要求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权和职能范围,明确其应负责管理的事项和职能。

②“以权定岗”要求根据法律或法规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分管事项、权力和职能的规定,按事权、财权等行政权要求合理设定机构和岗位,为执行某种权力可设置一个岗甚至一组岗。

③“以岗定责”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各级各类岗位具有的权力和责任。(5)积极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权。

①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

②在加强中央政府宏观监控能力,明确区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下放权力,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政治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压力集团

答: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其特点有:①数目和种类繁多;②活动范围广泛;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④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2.议会共和政体

答: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3.政治表达

答: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行为。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包括:(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由以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因此,利益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本源,离开了这一本源,任何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都无从解释。(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答: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上:(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这个成长和发展由两个方面构成:一种是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由此,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进入、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正是通过这种灌输、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①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

②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离心离德,乃至要求推翻现有政治体系而代之以新的政治体系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③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社会成员对于现有政治体系认同减弱或不能使这种认同得到强化时,它客观上是在消极地削弱现有政治体系的稳固和政治功能。

3.政治权力的本质

答:(1)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既定的社会来看,在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社会的共同力量在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其他力量并且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因此,通常的政治权力即是指这种社会公共力量。其所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2)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三、论述题(30分)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深入发展的途径

答:(1)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2)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性质。为了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并协调其内部利益关系,还必须完善必要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的完善过程,也就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从人类政治民主的发展历史来看,政治民主的发展具有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和公民教育三条基本途径:

①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a.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性建设,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收入,才能为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发展政治民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机会。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及其规则,是发展和完善政治民主的基础途径。

b.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性建设,要求社会保持稳定和相对均衡。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政治秩序与和谐稳定发展,保证社会政治和国家的安全,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

c.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性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民主价值内涵的公民文化。政治民主的发展,需要破除以专制集权的政治特权和政治权力依附为特征的封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又要消除非理性的、狂热的、偏激或冷淡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而在社会成员中培养具有平等、自主、参与、宽容和理性的公民文化。

②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制度建设包括政治民主制度的确立、政治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政治民主运行的规则化和规范化,政治民主过程的程序化。

a.政治民主的制度确立,是民主的制度性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确立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必须以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贯彻落实这些根本制度和原则。

b.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和完善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就政治制度建设和完善来说,政治权力主体在确立了政治民主的根本制度之后,需要完善和改进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其完善和改进的原则,是有利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反映其利益要求,实现其政治权利,并且提高国家机关工作效率,加强社会和政治监督等。同时,需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状态,不断制订和完善各项具体法律法规,以形成统一而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社会和政治生活有法可依。

c.政治民主运行的规则化和规范化,要求对于民主政治运行规则的建设和规范,要求政治生活公开透明,要求政治生活按照法定规则运行。

d.政治民主过程的程序化,要求设置权力运行的正当程序,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不同利益的协调,都应该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而政治决策和实施过程,都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③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民主意识在民主政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此而言,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是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政治意识,主要可以从四方面人手:

a.提高社会教育水平。通过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公民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公民理性认识能力和政治认识能力,从而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准备必要的文化素养。

b.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与法治的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其在社会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参与、自主、宽容和理性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

c.对公民进行特定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使公民认识民主政治生活,熟悉民主政治规则和程序,掌握民主生活技能,从而有效顺利地参与民主政治过程。

d.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具有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有效性,从而使得民主政治的公共生活与公民的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相关,使公民感受到民主政治的运行对于其利益实现的重要意义,进而认识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价值。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22行政学与政治学考研真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行政学与政治学第一部分  行政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任选4题,若多选只以前四题判分)

1.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

2.集体负责制与分权负责制

3.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4.行政权力与行政职权

5.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二、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12分;任选3题,若多选只以前三题判分)

1.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的区别

2.政府与企业的本质差别

3.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类型与特点

4.公共行政的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的内容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任选3题,若多选只以前三题判分)

1.“公共行政”中“公共”的含义是什么?

2.组织理论是怎样演变的?

3.作为子系统的行政机构类型有哪些?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任选2题,若多选只以前两题判分)

1.试论述行政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试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政府在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上的责任。

3.好的领导者和好的领导体制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第二部分政治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治权力

2.政治统治的强治方式

3.政治监督

4.政治社会化

5.政治改革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政治范畴的基本含义?

2.请简要分析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请分别加以解释。

4.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特征?请加以简要解释。

三、论述题(共20分)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哪些基本途径?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看法。

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22行政学与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行政学与政治学第一部分  行政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任选4题,若多选只以前四题判分)

1.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

答:(1)“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2)根据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方式、责任和效果的科学。

公共行政学是从不同角度综合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及其活动过程的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和研究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活动内容和范围有多大,它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就有多大。政府运行实际上是一个由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管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交织而成的复杂过程。

2.集体负责制与分权负责制

答:(1)集体负责制又称委员会制或合议制。集体负责制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执掌权力,整个组织系统的权力和责任不是集中于或主要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而是由两个以上的地位平等的人共同分享。同时,这些位居组织最高层的领导者并不是分兵把口、各管一摊,他们根据一定程序和规定组成一个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的群体,一切涉及整个组织系统的重大决策,都不能由个人单独做出,必须由整个群体成员集中讨论决定,亦即是集体领导、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即使该群体有一名组长、主任或主席,他也只是名义上的首脑或会议召集人,在群体中只有一票的权力。(2)分权负责制包括多元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实际上是进行领导的一种制衡机制。在多元制的条件下,整个组织系统的最高领导权分属于两个以上的、互相制约的个人或群体。其相互之间的领导权限界限分明,分别代表组织行使不同的领导职权。

3.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答:(1)行政组织是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拥有和行使行政权、具体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正式的组织实体或组织系统。除具备一般组织的共同特性之外,它还具有下述特性:①政治与行政二重性;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③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施管理(2)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的特点:①行政主体是享有行政权的特殊的权力主体。②行政主体是建立在合法的、社会的权力基础之上的。③行政主体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不是个人。④行政主体可独立行使行政权力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4.行政权力与行政职权

答:(1)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其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保障。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权力的主要载体。(2)职权是与职位、职务或职责相联系的具体、正式的权力。权力的概念较为抽象,没有具体的内容和范围,职权则是对权力的具体限定,它不仅有具体的内容和范围,而且有正式的授权依据或法律基础。行政职权是对行政权的具体限定和分解,是行政权的转化和分配形式,是依法设定和划分给各级行政机关或各种行政主体的、有具体内容和职能范围的行政权力。

5.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答:(1)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全面信息化,就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将其内部与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割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2)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二、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12分;任选3题,若多选只以前三题判分)

1.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的区别

答: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主要有下列区别:

①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的区别首先是由组织的性质,即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的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组成、经费来源、行政管理活动是严格按照立法程序进行的,而私人企业由于其性质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方面体现出的完全是私营经济的性质。

②管辖和处理的具体事务不同。一般说来,公共行政指的是公共事务的管理,其性质是公共的,而私人行政指的是私人事务的管理。

③行政权力与职责。无论是在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还是实行“议行合一”的国家中,国家行政组织都是作为执行机关来活动的,它本身被授予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权,有权根据宪法和一般法律规定,通过行政法规、政策、行政命令及各种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私人企业虽然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活动,但却没有公共行政的权力和职责。

④行政目的和绩效标准。私人行政受私营经济的制约,利润往往和私人利益有直接关系,是其主要的目的和绩效标准。公共行政也要讲经济核算、财政收支平衡,但其主要目的以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前提,是提供服务而不是营利,因此,努力工作、良好服务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成为一种绩效标准,这种标准很难量化和准确衡量。

⑤社会监督。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都要接受法律部门、新闻媒介和公众舆论的监督。不同点在于,公共行政由于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保障公共利益的性质,必须主动接受这种监督,并且有比私人行政大得多的公开性。而私人企业的内部决策和管理活动很少并且也没有责任向外界公布。

⑥具体的或特殊的行政职能不同。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都具有法约尔所说的计划、组织等行政管理的一般职能,但是其具体的或特殊的行政管理职能则因其所辖事务的不同有很大区别。私人行政的特殊职能主要与直接涉及经营者私人利益的经济活动或生产销售活动有关,而公共行政除经济活动外,还有许多教育、科技、文化、社区发展等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职能。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在职能方面的区别是其上述各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综合表现。

2.政府与企业的本质差别

答:(1)政府是按照法律规定和严格的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是政治和政党斗争的产物。而企业是按照经济规定和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2)政府只有一个,是唯一的、垄断性的、不可替代的行政主体,而企业是成千上万的,是竞争性的、可替代的经济实体。(3)政府不能破产、倒闭。在一般情况下,若对政府不满意,只能通过换届选举的方式更替政府领导人,在极端情况下,推翻一个政府则靠政治暴力进行;企业可以破产、倒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企业产生了,某些企业破产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4)政府的政策、机制有相当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必要的政治程序和法律程序使其改革的进程较为缓慢;而企业的政策、机制随市场形势、外界压力的变化可以快速转变。(5)政府的运转靠预算维持,预算则靠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获取;企业的运转靠利润维持,利润则靠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获取。(6)政府的社会形象主要取决于政府角色的履行情况,各级政府管理者的职权不同程度地受其角色的制约;企业的社会形象主要取决于其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政府与企业间存在的这些重要差别决定了政府必然具有区别于企业的、特殊的治理模式。

3.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类型与特点

答:(1)行政执法的类型与特点:

①行政命令。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法要求个人、组织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决定。主要有令和禁令两种类型。

②行政决定。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法针对特定对象所作的具体的、单方面的、能直接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决定。行政决定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执法手段,其表现方式有批准、拒绝、许可、免除、赋予、剥夺、委托、处罚等。

③行政检查。指国家行政组织为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对个人、组织是否遵守法律和行政决定等作单方强制了解的行为。

④行政处置。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正在危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正在妨碍或将会妨碍国家行政秩序的人或物所作的紧急执法活动。

⑤行政强制执行。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不履行有关法律、规定或决定的个人、组织采用各种强制手段强迫其履行的执法活动。其类型有间接强制(代执行和执行罚)和直接强制(人身强制和财产强制)两种。

⑥行政合同行为。指国家行政组织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依法签订、履行、变更或解除行政合同的各种活动。(2)行政司法的类型与特点:

①行政调解。指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出面主持促使争议双方友好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从而解决争议的方法和活动。

②行政复议。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③行政仲裁。指国家行政机关中的行政仲裁机构依法对民事争议、经济或劳动争议进行裁决与处理的活动。

④行政裁判。指在行政机关内设置行政裁判机构受理和裁决行政争议或特定争议案件的制度。

4.公共行政的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的内容

答:(1)一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特殊职能:

①对外职能:

a.防卫职能(国家安全和国防事务管理)

b.外交职能(外交事务管理)

②对内职能:

a.军事职能(军事事务管理)

b.治安职能(监察和公安事务管理)

c.经济职能(经济事务管理)

d.文教职能(文教事务管理)

e.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务管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任选3题,若多选只以前三题判分)

1.“公共行政”中“公共”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行政”前面加上“公共”一词包括下面几个含义:(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公共”是相对于“营利的”、“私人的”或“企业的”行政来说的,亦即强调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如果进行抽象的研究,所有的行政都有同样的职能、程序、要素或过程。但是,不同的行政活动有不同的目的和性质。(3)强调行政所负的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而必须用服务数量、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以及正义、公平等社会价值尺度作为标准来衡量。(4)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行政的整个活动过程和广大公众的利益有密切联系,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5)强调行政活动的公开性。一方面说明行政官员的工作要有透明度,让公众知晓;另一方面说明要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主要的行政工作,并随时接受检查、调查和监督。

2.组织理论是怎样演变的?

答:组织理论是分如下几个阶段演变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