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6 11:44:0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试读: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题

1课程标准[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反映了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依据,而且是教师教学的有效工具,帮助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

2情境教学模式[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情境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主张让学习者在一定情境的活动中完成学习。它是由当代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它强调激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和贯穿实践性,开发渗透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在心理场中,促进角色转换,引发和培养儿童主体意识,促使他们自觉投入教学,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情境教学模式建立了“情感驱动”、“暗示倾向”、“角色转换”以及“心理场整合”等基本原理。

3设计教学法[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教学制度,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创。他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根据不同的目的,他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生产者设计、消费者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以生产者设计为重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他提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这种教学制度在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方面有积极作用,特别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缺点是导致系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削弱。

4课程开发[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5教学方法[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教学评价[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7综合课程[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8生成性目标[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还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

9最近发展区[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10教学策略[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的特征。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有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以及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决定。按照知识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教学策略分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课堂中常有的教学策略有讲述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我国的《学记》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答案】C【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的内容,问题问的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而不是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A项《学记》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型”。B项《雄辩术原理》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D项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诞生的标志。C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集中阐述了教学的内容、方法、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学年计划、教师、教科书、学校制度等,标志着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论专家及其代表作是(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博比特的《课程》

C.派纳的《理解课程》

D.坦纳的《学校课程史》【答案】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B项博比特的《课程》一般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C项派纳的《理解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课程领域概念重建过程中的代表作。

3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答案】D【解析】A项直线式课程是指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B项螺旋式课程一般与“直线式课程”并列或作比较时使用,它是指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C项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4我国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占(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5%~9%

B.10%~25%

C.26%~35%

D.35%以上【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的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称为(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实验法

B.研究法

C.讨论法

D.实习法【答案】B【解析】探究发现类的教学方法一般称为研究法。研究法又称发现法、探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法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6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说”的创立者为(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答案】C【解析】泛智教育思想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提出的。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

7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社会

B.学制

C.儿童

D.知识【答案】ABD【解析】课程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受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新成果的制约,还受学制年限的制约。这三者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此外,课程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8布鲁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的领域有(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情感领域

B.认知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思维领域【答案】ABC【解析】布鲁姆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涵且源自较底层次目标。每一层次又规定了一般(具体)目标。

9判断教学是否优化,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A.目标标准

B.质量标准

C.效率标准

D.过程标准【答案】BCD【解析】优化教学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最佳教学状态。优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优化教学的标准,既体现着人类教学的基本精神,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同时还表现出历史进步的趋势。在当前,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主要包括: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多快好省的效率标准;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0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模式,包括(  )。[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A.二元独立模式

B.相互交叉模式

C.包含模式

D.二元循环模式【答案】ABCD【解析】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现代教育学的两个分支。关于二者的关系,国外有四种关系模式: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国内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三、简答题

1简述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布鲁姆将人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1)知识

知识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知识目标包括“特定事物的知识”、“处理特定事物的方式和手段的知识”、“某一范围内的普遍事物的抽象概念”三个亚类。(2)领会

领会包括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领会目标包括“转化”、“解释”、“推断”三个亚类。(3)应用

应用是指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4)分析

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判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分析目标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三个亚类。(5)综合

综合是指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综合目标包括“作出独特的信息交流”、“制定计划或成套操作”、“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三个亚类。(6)评价

评价是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方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评价目标包括“按内部证据判断”和“按外部准则判断”两个亚类。

2简述发现教学程序。[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提出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主张,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发现教学,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提出假设

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不断形成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3)验证假设

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用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对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4)应用假设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假设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及其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1)课程内容组织的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需要”三方面,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的经验”。

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

②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教育,因此,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是顺理成章的。

③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所以参与,是因为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他,学生是对这些特征作出反应。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2)课程内容组织需要处理三对关系:

①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纵向组织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如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横向组织即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②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即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③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直线式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在不同阶段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4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是20世纪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过程模式,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1)二者相同之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两种基本模式,两者都主张要有目标。(2)二者的不同之处:

①指导思想不同:目标模式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过程模式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发展心理学为指导思想。

②目标不同:目标模式强调具体明确的目标,主张只有明确目标后才能进一步实施课程编制的其他步骤。此外它还强调目标的结构和层次性,预先规定行为性目标并且形成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而过程模式虽也主张要有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一般目标,而不是目标模式主张的特定目标、行为目标或作业目标。

③内容选择不同:目标模式认为内容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工具而已。内容是没有价值偏向的,内容的选择不是依据其自身的价值。而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和学科基本结构来确定的。

④内容组织方面的不同:目标模式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依据最终目标分析所要达到的各种具体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来相应地组织课程内容。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5简述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前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包括:(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知识总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传授人类新知识的任务单靠学校教育已无法完成。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知识来源也不断地多样化。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心。(2)由重教师的教学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是多知者。而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是不知者。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凸显,教学理念逐渐变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说,与此相适应,教学模式也由重教师向重学生的方向发展。(3)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在古代和近代社会,与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相适应,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进入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教学模式类型的发展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特点。如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基于知识组织和表征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4)由归纳型向归纳演绎并举的教学模式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将已经归纳好的结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教学模式开始向归纳与演绎并重的方向发展。演绎教学模式更强调科学理论基础,这对人们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作指导,主动设计和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了可能。(5)教学模式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以口头讲解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补充。随着信息基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模式突破了单纯的以听觉为主的方式,而向着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方向发展。(6)教学模式由刻板向灵活转变。当代许多教学模式在操作程序上都强调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需要灵活变化。有些教学模式甚至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存在。艺术化、创造性、情意型的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灵活的教学模式。

6简述课程实施的几种基本取向。[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1)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由于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从课程变革计划到计划的实施、从课程变革计划的制定者到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向的线性过程,该取向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的。(2)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由于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该取向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变革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强调课程变革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3)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变化和发展。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随着教师和学生的经验的发展,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由于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该取向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7请简述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早在20世纪40年代,泰勒就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课程内容的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1)直线式与螺旋式

①含义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同一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②逻辑依据

直线式的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是直线前进的,主张根据科学理论知识生长的原有逻辑来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特别是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由于直线式编排的课程内容前后不重复,因而被认为是效率较高的一种内容组织形式。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

③适用情形

直线式和螺旋式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它们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直线式比较适合那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的组织;螺旋式比较适合理论性较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的组织。(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①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纵向组织方式是教育心理学家们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横向组织是依据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

比较地看,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二者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不可偏废。(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的分歧所在:

①“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②“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

现在人们一致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8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又有哪些?[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以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为分类依据,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①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方法:

a.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最主要的一种方法。

b.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从它的心理机制来说是属于探究性的,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发现的信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加以重新安排,并进一步组织或转换,使它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融合起来。

c.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d.读书指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的是通过书本知识去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指导读书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②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缺点是它只能直接给人以形象(现象),不易教学生直接掌握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方法:

a.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看,或者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

b.参观法

参观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受到生动实际的教育。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尤其是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际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练习法

练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b.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第一,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独立作业的方法。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引起所要求出现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并通过观察、研究去获得知识。它有时可以和教师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称演示实验)结合进行。

第二,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在自然学科中,实习作业占有重要地位。

④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陶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两个过程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

a.与认识相联系的情感过程,古人称之为“陶情”。

b.与情感紧紧相关的认识过程,古人称之为“冶性”。(2)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

②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③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

④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

⑤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⑥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⑦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⑧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等。

9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贯彻“为迁移而教”的思想。(1)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基本概念和原理概括化程度较高,是一门学科各部分知识的“共同因素”,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和规律的教学上。(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

同样的学习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学也能省时省力;如果编排不好,迁移的效果就小,而教师的努力也往往事倍功半。(3)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增加感性认识。(5)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学习者在原有学习过程中能否形成一种有组织的、恰当的思考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

10探究学习及其主要活动过程。[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探究学习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探究学习以言语交流为主。学生必须具有足以进行提问与讨论的言语技能。教师出的问题既不能太易又不能太难,且必须在适当时刻,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提出启发性问题。其实质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研究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形成成果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1)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①准备知识背景

准备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a.向学生介绍探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课程、意义和评价等。

b.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及成功案例。

c.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国内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目的是及时将学生引向科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开阔学生研究视野。

②选择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大小和研究的成败。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某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③组织课题小组

课题小组一般以3-6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各小组的研究课题要尽量互不重复。

④设计课题

设计课题又叫开题论证,是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条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分工、研究经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设计。

⑤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主要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步骤、研究经费预算、参考文献以及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等。(2)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①收集事实资料

事实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包括谈话录音、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观察记录等等。

②整理事实资料

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③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对研究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则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从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加工,完成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④得出结论

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可以是基本的判断、原则、原理。结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证明性。(3)探究性学习的形成成果阶段

①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订有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总结、测量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等,也可以是计算机软件、应用模型等。

②确定研究成果的结构

研究成果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题目、署名、引论、主论、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资料。

③撰写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撰写通常有四个步骤:确定题目、拟定题纲、成果写作、推敲修改。(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阶段

学生在取得最终的研究成果之后,还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检验感受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总结,以获得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并修正和改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①选定评价形式

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实践验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②实施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

③完善成果,总结经验

课题小组在听取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建议之后,要针对研究成果的不足进行修改、完善。有时改动可能非常大,甚至需要重做研究,但这都是为了提高研究能力,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以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在修改完研究成果之后,课题组还可集体讨论所做研究的成功经验,交流心得,以利于做好下一个课题的研究。

四、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②积极能动性

积极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

③创造超越性

创造超越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等。(2)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①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②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

③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增进情感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④教师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尊重学生主体性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含义。教师要主动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学生主体性。

2论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科学的发展日益揭示出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2)科学技术会渗透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所有环节之中,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发展、学校类型与规模扩展、教育设施兴建、教学用具与器材制造等等。(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更新。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变得多样化。科技革命会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图书馆等等。(4)科学课程丰富了教育内容。科学课程大规模地进入学校是近代的事,它冲破了古典文科学校坚固的大门,有力地撼动了古典文科的高贵地位。科学具有全面的智育、德育、美育价值,学习科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慧、道德和审美情感。(5)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将更多地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而不是以教授课程为主。(6)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科学发展水平会影响到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教育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制。(7)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上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课程与教学有推动作用,也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教育者要科学利用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课程与教学服务。

3小学阶段实行综合课程,中学阶段实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和设置方案的理由。[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含义

①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相对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更加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②综合课程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根据中心主题或问题的来源,综合课程可以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三个基本类型。综合课程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

①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

a.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b.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②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具有内在联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a.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某种程度的综合,一门学科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

b.开发出一门综合课程并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综合课程总是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

③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3)小学与中学设置不同课程方案的理由

①依据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不同特点在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课程方案

a.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从整体上观察、认知世界。综合课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小学以实行综合课程为主。

b.中学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因此,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帮助中学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②依据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互补关系设置不同的课程方案

分科课程的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更符合认知和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分科课程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与生活,导致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综合课程正好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由于综合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打破了学科体系,缺乏严格的逻辑体系,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利弊兼具,相互补充。因此,在小学阶段设置综合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学阶段奠定学习基础。中学阶段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

4随着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学手段不断走向现代化。在某市一次“教改之星”的评选中,某教师在一节课中16次使用了精美的图片。这位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1)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把握教育方法的本质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②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③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材料中的教师在一次课中过于频繁地使用精美图片,势必将影响其他教育手段的运用。这样做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是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图片上面而忽视具体知识的学习,教师的讲课内容与思路也会被图片所限制,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

③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正是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花样繁多,其形式远远大于其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运用不当,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②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发挥合力;

③教师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意必要的讲解与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学手段背后所传达的教育内容。

5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对座位的空间安排,在传统的秧田式之外出现了小组式、圆桌式、马蹄形等等。如何认识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它对班级授课制带来怎样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1)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如今中小学课堂中出现的诸如:小组式、圆桌式、马蹄形等空间座位的安排适应了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需要。(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对班级授课的影响

①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发挥了它巨大的价值和优势,它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扩大了教育的规模。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施行,中小学课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②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他们的桌椅也基本是按照“秧田式”排列。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自由受到严重的束缚。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被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压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组织形式。受新课改的影响,未来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别化发展,同时探索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最佳的优化组合。

③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统一。这一结合将会使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加顺利地完成教育目标。

6“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学即对话”……关于教学本质一直存在诸多论争,请你谈谈你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学界对于教学的本质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认识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②双边活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③多重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

④交往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存在,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人的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和发展,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人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2)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认识与实践

认识,不可以被窄化成单纯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实践,也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个体独立的活动,而且包含相互的交往和影响。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应包括认识和实践这两方面。据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②从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7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以来,社会各界与不同学者对新课程改革褒贬不一。比如,就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一些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大量理论,或实用主义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或多元智力理论,或后现代主义思想等,理论驳杂,零碎,含混模糊,自相矛盾;另一些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博采众长、避免偏窄,眼界宽广、高瞻远瞩”。你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符合国情吗?你是怎么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这一理论基础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认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一直以来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上,它的不变性、一贯性正表明这种方针的生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所谓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是历史选择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初期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样如此,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产生的土壤均是在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国民的知识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都比较高。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广大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急需提高。国外的课程理论显然不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要求我们不断拋弃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驾驭课堂,掌握学生。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

a.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b.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

c.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

d.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

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

②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新课程超越了以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③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各国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如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在以国际课程改革为背景,充分借鉴其积极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又特别重视本土化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