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甘肃省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7 07:18:5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甘肃省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

中公版2017甘肃省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试读:

前言

甘肃省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考试,是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甘肃省进一步提高基层人员素质,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一项重要工程。

毋庸置疑,考试是毕业生下基层选拔中相对公平和合理的手段之一。因此,选择合适的考试辅导教材进行有效备考,对于毕业生进入理想的、合适的岗位至关重要!

但目前针对甘肃省毕业生下基层考试的辅导教材却很少。本丛书由中公教育毕业生下基层考试辅导专家精心打造而成,对该类考试命题趋势分析准确,帮助毕业生真正把握命题规律,融会贯通重要考点。本丛书具有以下特色:

本书特色一 紧跟考情 精心编写

本丛书是由中公毕业生下基层考试辅导专家依据近几年考试情况,并根据2016年真题编著而成。涵盖的内容符合毕业生下基层考试情况,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考试辅导丛书。

本丛书紧跟毕业生下基层考试考情,直截了当地指出考点所测查的能力、素养。依据2016年考试公告,公共基础知识测查的重点包括:时事、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科技、人文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书依据2016年考试公告,前七篇划分为: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由于2016年真题中涉及公文案例选择题,力求知识的全面性和复习的有效性,本书在编撰时则增加了一篇——公文知识。对此,考生可有选择性的进行复习。

本书特色二 围绕真题 深度解读

通过分析2012年—2016年真题可知:题型题量有所变化,单项选择题65题、多项选择题25题、判断题10题。在考查的学科上,2016年真题中增加了对涉农脱贫知识、地理知识、人文知识、公文知识、党规党章的考查,使考试的整体难度有了较大提高。如:【最新真题】全球分为24个时区,北京与纽约相差13个时区,如果飞机于10月1日12:00起飞,飞行13小时后,到达纽约,当飞机降落纽约机场时,当地时间为( )。A.10月1日11:00B.10月1日12:00C.10月1日23:00D.10月2日1:00

中公解析:根据时区规定,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分别是东十二个,西十二个。以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为零时区,向东为东一区到东十二区,向西是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东区时间比西区早。北京为东八区,纽约与北京相差13个时区,可知纽约为西五区。因东区的时间比西区早,故北京的时间比纽约早13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00时,纽约时间为9月30日23:00,13个小时后,飞机到达纽约,此时纽约时间为10月1日12:00。故本题答案为B。

同时,为了帮助考生更加快速有效地复习,我们对各学科的核心考点和考查比例进行了统计,如:学科核心考点考查比例 时事政治、科学发展观、对立统一规政治知识★★★★★律、唯物论与辩证法等法律知识 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等★★★★★ 货币的一般等价物、非公制经济、再经济知识★★★★分配制度、市场经济等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概念、公共政策等★★★科技知识 最新的前沿科技、生活常识等★★★★★★★★★人文知识 我国的名家名篇、外国的名家名篇等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互联网硬★★★知识件、Excel的操作等 公文的语言特点、公文的行为规则、★★★公文知识公文的标题、公文的签发等

本书特色三 注重实用 科学备考

本丛书就品种而言,分为教材、精选题库、全真模拟试卷等,供不同层面的毕业生下基层考试的考生选择;就内容而言,每种图书均涵盖重要考点,并对重要知识点作出剖析,帮助毕业生下基层考试的考生深入理解。本图书在知识点的选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文的讲解中,我们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图表与文字并用,提高复习效率;重要考点处设置了下划线,以提醒考生着重记忆;经典真题与正文内容相呼应,有效帮助考生高效率的把握重要知识点。

中公教育专家与教材编研团队

2016年10月第一篇政治知识 本教材含相关考点体验课程,高清精选视频在线学 听课地址:c.offcn.com第一章 时政专题第一节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指出:(1)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2)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3)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5)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6)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7)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8)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第二节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一、2015年工作回顾

2015年主要工作成绩: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

二、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2016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1)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016年赤字率提高到3%,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积极的财政面实施营改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政策要加大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力度范围;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加快财税体 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合理确制改革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稳健的货币 2016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政策要灵活模余额增长13%左右适度深化金融体 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制改革(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商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全面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推发展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②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潜能包、众扶、众筹平台;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增效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①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工匠精神;②促进制造业升级;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以管资本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等领域市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力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3)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6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

经典真题

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 )。A.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B.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C.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D.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答案】A。解析: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故本题答案选A。(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5)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染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商业性采伐,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7)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廉洁履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坚持勤勉履职,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第三节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三、主要目标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经济保持中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高速增长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展成效显著行列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协调性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明显增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人民生活水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平和质量普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遍提高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国民素质和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社会文明程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度显著提高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生态环境质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改善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更加成熟更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加定型

四、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绿色体现开放 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经典真题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列选项对其关系阐述正确的是( )。A.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B.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C.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D.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故本题答案选D。

五、主要政策导向

1.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建设规模宏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大的人才队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伍技能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促进人才优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化配置流动营造良好的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人才发展环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境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

2.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坚持和完善基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建立现代产权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制度所有制经济权益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健全现代市场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体系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体制改革力 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加快财税体制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改革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加快金融体制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改革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创新和完善宏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观调控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深入实施区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调整优化经推动京津冀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推进长江经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济带发展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扶持特殊类的支持力度,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型地区发展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拓展蓝色经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济空间国

4.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增加公共服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务供给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实施就业优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先战略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缩小收入差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距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改革完善社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会保障制度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积极应对人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口老龄化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保障妇女未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切实加强妇成年人和残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公平参疾人基本权与并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益第四节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飞跃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十二五”——农业入差距扩大的态势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村发展黄金期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的有利条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需破解的难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总目标: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建设布局,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2.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

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4.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优异畜禽新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

5.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

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

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需要,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农田配套设施。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6.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7.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8.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二、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1.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地下水监测,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

2.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基本形成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路径,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治理明显见到成效。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3.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

4.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2.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

4.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公办民办并举,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对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办好农村特殊教育。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3.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提升民居设计水平,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稳定并扩大外出农民工规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5.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1.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

2.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

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2016年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营。逐步将农垦系统纳入国家农业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盖范围。

3.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三农”融资担保体系。

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开展支农融资业务创新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5.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规定。

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

1.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3.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提出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

4.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倡导契约精神、科学精神,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第五节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要点)

一、面临挑战

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480万亩,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越绷越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6.1%。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一半,秸秆焚烧现象严重。海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绿潮时有发生,渔业水域生态恶化。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亟待建立。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增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水土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过低。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价值的农业资源定价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约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简述 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坚持生产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因地制发展与资源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环境承载力态修复的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增强农相匹配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法治 坚持创新观念和思维,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驱动与依法体系,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治理相协同续发展支撑体系 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 坚持当前源,兼顾农业内源外源污染控制,加大保护治理力治理与长期度,推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农业资保护相统一源永续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持续提升 围绕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 坚持试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农先行与示范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推广相统筹的成功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扩大示范推广范围,稳步推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 坚持市场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机制与政府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政府引导相结合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三、重点任务(一)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

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水平。大力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加快实现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

稳定耕地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三)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分别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和3730亿立方米。到2020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努力实现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五)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按照“西治、东扩、北休、南提”的思路,加快西部防沙治沙步伐,扩展东部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开展北方天然林休养生息,提高南方林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加快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恢复草地生态。强化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合理利用南方草地,保护和恢复南方高山草甸生态。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56%和60%。

四、区域布局

针对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一)优化发展区

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二)适度发展区

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三)保护发展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