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9 20:56:24

点击下载

作者:胡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试读: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宇宙论时代

一、米利都学派

1.思想文化背景

泰勒斯,一般被当作希腊哲学的第一人,他生活在米利都,米利都是小亚细亚西岸上一个小城邦。米利都虽地处亚洲,却是希腊爱奥尼亚民族的殖民地。要知此地为何在西历纪元前六七世纪时,竟成为西方哲学的诞生地,且先看泰勒斯的一生事迹。

泰勒斯做过吕底亚国王的侍臣,尝跟国王出征。他虽在政界,却是一个学者,懂得几何学,还懂得天文。据古史所说,他曾于几年之前就预算西历前585年5月28日。

这几件事,很可玩味。泰勒斯是米利都人,却在东方的吕底亚做官。可见当时希腊各族和东方小亚细亚各国经常来往。他又深通天文几何,可见古代巴比伦和埃及诸国的学术,早就传到希腊人的殖民地。

希腊人古代本有许多关于天地原始的神话。如诗人赫西俄德和荷马所说许多天神,荒诞可笑。如今希腊的神话,遇到东方古国的科学,自然要发生冲突。希腊和犹太神话的宇宙论不能使当时的学者满意。于是米利都的学者重新提出宇宙原始的疑问。他们问,“天地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他们追问的实际就是:促成宇宙诞生的本源是什么,组成宇宙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2.针对宇宙本源的不同回答(1)泰勒斯本源是水

泰勒斯自己研究的结果是“天地万物皆出于水。水是万物的本源。”只可惜他没有著作传下来,我们不能知道他的学说是如何论证,因而也就无法检验一下他的论证是否正确。据亚里士多德所说,泰勒斯又说地是扁平的,像一片板浮在水上。又说,万物都是神灵,都有灵性。依此看来,泰勒斯的议论还夹在科学与神话之间。但是他是神话与哲学过渡时代的大功臣。他这一滴“水”,后来竟推演出长江大河的西方哲学。(2)阿那克西曼德本源是“无定形”

阿那克西曼德,这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的弟子,大概是同乡。他也是一位科学家,喜欢研究天文地理。据说他是古代第一个画地图天文图的人。他曾写了一部书叫做《天论》,是用散文作的。希腊无韵的哲学书,这是最早的一部了。

阿那克西曼德不从师说,独创一说,以为水不能作为万物的本源。因为我们还要问,水的本源又是什么呢?所以他说,万物的本源是一种“无定形”。万物都从这“无定形”里面产生出来,又都回到这“无定形”里去。这个“无定形”流动不息。它流动的时候,各种物质便渐渐分离出来,成为可感可见的种种世界。

他又说地不是扁平的,而是像一个圆筒。这个圆筒,悬在虚空之中,四周都是气。气的外围是一道一道的火圈子,围绕着大地。地上的人类有时从气的破缝处看见这些火圈的一部分,便以为他们是一颗颗的星球。其实日月星辰都只是绕地运行的火圈子。

他还有一种很有趣味的生物学说。他以为各种生物都必须寻求种种适合生存的不同环境,接着就渐渐演变成各种不同的物种。又说人是从别种动物变出来的。这些话竟像近世生物学家的话了,看来生物演化的观念很早就萌芽了。(3)阿那克西美尼本源是气

阿那克西美尼,这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他的先生说万物的本质是“无穷”。他也说“无穷”固是不错,但是这个本质却是有定体的无穷。所以他说万物的本质是气。他用生人作比喻,说人得气始生,万物得气始成。

他说气变成万物,全靠两种作用。一种是凝结,一种是发散。气凝结了,便成为风,云,水,土,石之类。气发散了,便变成火。万物都从这几样变化出来。万物凝结,按着火—气—风—云—水—土—石的顺序;万物发散,按着石—土—水—云—风—气—火的顺序。(4)米利都学派诞生于经验观察

纪元前六世纪时,米利都学派最盛,学术也最发达。后来到了前494年,此城被波斯的兵毁了,这一派的哲学也就消亡了。这派哲学的观点,看似简略,实则都来自切身的生活经验,没有凭空玄想,没有捏造概念,只凭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直陈观点,创立学派。西人注重经验,注意观察的学风自古而然。二、毕达哥拉斯

1.略传

毕达哥拉斯生于米利都邻近的萨摩斯岛上。生年大约在纪元前580与572年之间。那时正值暴君波利克拉底当政之时。毕达哥拉斯属于当时的贵族党,反对暴君,遂不能安居本土,于是迁居南意大利的克罗托内。迁居之后,他在那里创立一种兼有宗教和学术性质的团体。团体中的会员,互相敬爱,互相规戒,都如弟兄一般。会中的戒约,重在修养道德,研究学术。这种团体,当时很招人疑忌,所以常有扰乱的事,后来毕达哥拉斯不能久居,只得逃至别处,后来遂死在避难之地。死时大约在前500年左右。

他的故乡和米利都十分接近,自然受到那一派学说的影响。如他的宇宙论中“无限者”一词,就是一证。又如他这团体中有人说这“无限者”就是“气”,又像是受到阿那克西美尼的影响。又如他学派中的几何学,也都像是米利都一派的宗传。

但是毕达哥拉斯的学派,不止科学一方面,还有那神秘宗教的一方面。那时,希腊各地有一种通行的宗教,名叫奥尔菲教派,大意是说,人类与天神同出一源,若人能经过一种“洗濯”,便可赎罪返本,仍回到天神地位。这种“洗濯”,大有神秘的意味,大概和中国古代的“斋戒”有些相似。这种宗教在当时虽然只流行于一般的平民社会,但其影响却深入上流社会。如毕达哥拉斯一派中,也极注重这种“洗濯”,或者也和当时的宗教有点关系。据当时人说,毕达哥拉斯一派的学者“用药物来洗身,用音乐来洗心”。大概他的学会中也有医学,也有音乐,两项都含有神秘的宗教作用。

当时的奥尔菲宗教有一种“轮回”之说,以为人的灵魂,有时被关在植物体内,有时被关在禽兽体内,直到后来,得到人身,才有洗濯并超脱的机会。毕达哥拉斯的宗教也有一种轮回之说。当时,有一位克塞诺芬尼取笑他说,毕达哥拉斯有一天听见狗叫,忽然认出是他一位过世老友的声音!可见,毕达哥拉斯的学说里有轮回再生之说。

2.人生哲学

毕达哥拉斯说人有三种生活:第一是理论的;第二是实践的;第三是放浪形骸的。

人世譬如一个大会场。有些人是赶来做买卖的;有些人是会场献技的;有些人是来看会的。那些来看会的资质最高,那些来做买卖的资质最下。

人生可依此分三等:最上等的是“爱智”的;其次,是爱荣誉的人;最下的是贪得图利的人。“爱智”即是希腊文“哲学”两字的本义。这种学说以为人生在世,最好是袖手旁观,这就含有一种出世主义的思想。3.宇宙论毕达哥拉斯一派的学者,有几个天文学家。只可惜这一派的书,处处都是“夫子曰”,不知道哪些学说是毕达哥拉斯自己的话,哪些是他的后辈的话。他自己的学说,大概还不能和米利都学派完全脱离关系。据亚里士多德说,他的宇宙论认为,大地吸取四周的“气”,这气是“无穷无际”的。这正和阿那克西美尼的话相似。但是他却不信地是扁平的。他认为大地是圆的。世界的中心,并不是地球,而是一团大火。日,月,地和各种行星都绕着这团大火旋转。这种思想,看似荒诞,却与后来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论有些接近。不把地球视为宇宙的中心,却想出一团大火作为宇宙中心,这已是一大进步。

只是这“无限者”之中何以生出万物呢?毕达哥拉斯说本源就是“无限者”,而形生于“有限者”。这话极重要。米利都学派所研究的问题,是万物的根本组成质料。如今毕达哥拉斯所注意的是万物的“形式”。正如《诗经》中说的“有物有则”,质料是物,形式是则。这两个问题是希腊哲学史的中心问题。如今我们且看毕达哥拉斯怎样说这“无限者”变为“有限者”的道理。

4.论数

毕达哥拉斯的重要学说是“万物只是数”。这话是说,万物的生成,全由种种数理的关系决定。毕达哥拉斯研究数学最深,他觉得天地间种种事物的生成变化,总逃不出一种数学的比例关系。例如,琴弦的长短可定琴音的高低,音乐的“协调”只是一种数字的比例分配而已。

他又找出数目的种种奇妙的关系出来。例如下列三图:第一图是最初的四位整数,l+2+3+4=10。这四个数合起来,便成三角形;排下去自成级数。第二图是奇数的级数,合起来便成正方形。第三图是偶数的级数,合起来便成长方形。这其间的奇偶交互的道理,在当时很觉神妙不可思议。毕达哥拉斯这一班人因此极推崇数理,以为万物的一切状态,只是一个数目的关系。所以说“万物只是数”。数有奇有偶。毕达哥拉斯一派人,把这个奇偶交互的道理推到世间一切现象上去。他们学派里有一个表,举出十种相反相成的概念:(1)有限与无限;(2)奇与偶;(3)一与多;(4)左与右;(5)男与女;(6)静与动;(7)直与曲;(8)阴与阳;(9)善与恶;(10)矩形与长方形。一切世事都可包在这始终相反相成的概念之内。

5.数——实验验证的工具

我们初听这种议论,定然骇笑。其实我们若能回想中国古代的《易经》和汉代的《太玄》,想想当时的人如何崇拜数理关系在天地间的作用,就不觉得希奇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毕达哥拉斯不再像米利都学派那样完全依凭经验观察,而是求助于能够直接验证的“数”,如果说毕达哥拉斯也知道试验验证,那他的工具就是“数”。用“数”以及数目关系来衡量世界,一切都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三、克塞诺芬尼与赫拉克利特

1.克塞诺芬尼(1)社会改良家

克塞诺芬尼,这位哲学家出生在米利都北方的克洛丰。有的人说他曾做过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这话虽不可考,但他的本土和米利都及萨摩斯都很接近,大概同时受到这两处学派的影响。他和毕达哥拉斯一样,从小亚细亚迁居意大利南方。古书相传说,他曾住埃利亚,遂成为埃利亚学派的始祖。如今我们只能确定,他曾住意大利的南部,是否曾住埃利亚却不可知。

克塞诺芬尼是一个诗人,如今他的残章断句,还有保存。从这些诗歌看来,他是一个“有心人”,不满于当时的社会,更不满于当时的宗教。希腊古代诗人,如荷马,赫西俄德,所说的天神都和人类一样,都有种种不堪的行为,欺盗奸淫,无所不为。

克塞诺芬尼以为,这都是由于人把神看作自己的同类,把人间的种种罪恶怪状,都移到天上去了。例如,埃塞俄比亚人是黑皮肤塌鼻子的,他们的神像也是黑皮肤塌鼻子的。又如,色雷斯人是红头发蓝眼珠的,他们的神像也是红头发蓝眼珠的。可惜那些牛马畜生不会造神像。要是它们也会拜神,牛的神一定是牛形的,马的神一定是马形的了!

克塞诺芬尼是一个社会改良家。他以为要改良社会,必须先改良人类心中的天神观念。(2)泛神论者

他说只有一个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帝是独一的,永远存在,没有始终。上帝又是静而不动的,他只是寂静无为,自能驾驭一切。

他这种理想,却并不是“一神主义”,只是“泛神主义”。他说上帝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上帝。所以我们只可说他是泛神派的哲学家,不能说他是一神派的宗教家。

2.赫拉克利特(1)生平简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赫拉克利特家在艾菲索斯(现在属于土耳其),在米利都之北,克洛丰之南。他是一家贵族的儿子,生平最反对平民政治。他对同时的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和克塞诺芬尼,都很不满意。他自己所作的一部《大宇宙论》,只有残章断句流传至今。(2)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很藐视同时的哲学家,说他们学问虽博,却没有思想。他说“知识”并不是这一物那一事的知识。要能知“道”,明了“逻各斯”,才是真知识。他又说,这“道”永远存在,只是没人懂得。如今且问这“道”是何物。(3)本源是火万物常变

赫拉克利特的“道”只是那时刻运行,时刻变化的天道。他观察世界,认定万物无一是不动不变的。所以他“伸足下水,只可一次;再伸足时,水已换了。”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所以赫拉克利特觉得前人的“水”和“气”都不够形容万物的本质。他说万物的本源是火,万物的状态是“变”。

但是万物的变迁并不是乱七八糟的变迁,有一定的准则。他说火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又成水,水又成火,都有一种“自然的平衡”。譬如买卖的人把金换货,把货换金,两无亏折。天道变化也是如此,火变成万物,万物复变成火,也无亏损。所以他说“万物之理,不关神力,不关人力,往古来今,只是一种永远存在的火,自然而燃,自然而熄。”这就是道,就是逻各斯。

在这个自然变化之中,一切绝对相反的事物,都同归一变。没有一物可以永远保存自己本来的形质。才是这个,已非这个;才说是我,已成非我;才是冬,已是夏;才是日,已是夜;才是生,已是死;才是孩子,已是老头子。所以说“上去和下去只是一样”;“生与死,睡与醒,少年与老人,也是一样”,万物如此,是非也是如此。人间的是非和善恶,在“逻各斯”看来,并无是非善恶可说。所以人生在世,对一切都要达观泰然,明了一切成毁得失,皆是天道自然。(4)斗争催生万物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格言道,“斗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也只是上文所说的道理。他把天道看得太重了,所以有一种宿命主义,似乎不劝人努力竞争。他这句话只是说,万物变化无常,一切彼此是非,名为相反,其实相生相成,譬如琴弦有高有下,始可和谐。譬如弓弦,一张一弛,始能射箭。这种一高一下,一张一弛,就是“斗争”、“冲突”或“张力”。

赫拉克利特的人生哲学,有一种厌世的悲观主义情绪。他说世人恶的多,善的少。人生在世,有如黑夜点灯,天明了便吹灭。又说人生如同小孩子下棋,有何趣味?这种悲观主义,和他的天道观念有关系。他觉得万物变化无穷无极,人生寿命比这无穷的变化,自然算不得什么。倒不如安命顺理,听任自然。四、埃利亚学派1.埃利亚学派简介埃利亚是意大利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却出了几个大哲学家。第一个是巴门尼德;第二个是芝诺;第三个是麦里梭。这一派的学说,一方面针对毕达哥拉斯一派进行批评;一方面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学说进行批评。

2.巴门尼德(1)生平简介

巴门尼德生于埃利亚的一个家族。他少年时便著了一首长诗,名为《论自然》。据柏拉图说,他在十五岁时来游雅典,那时苏格拉底还正当少年。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他们相见时,大概在纪元前五世纪的中叶,约445年左右。因此,我们可断定巴门尼德的生死年岁为公元前510至430年。他曾做过毕达哥拉斯一派的门人,又和赫拉克利特同时。他的学说大概都和这两家很有关系。(2)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所最注意的问题是“有”的问题。这“有”就是我们平时说“万有”的有。这“有”字有两层意义:一是“存在”之意;一是“充实”之意。巴门尼德的“有”,古人往往把他解得太玄妙了。其实这“有”就是“宇宙”,就是“万有”的总名。他是一个诗人,所以措辞隐晦,易致误会。如今看他形容这“有”的话,就自然明白了。

他说“有”是没有开端的。何以见得呢?若“有”有开端,必始于“有”或始于“无”。“无”是不可设想的,所以没有“无”。“无”既然不存在了,有就不能始于“无”。有之外不再有另外一个“有”,所以也不能始于“有”。既不能始于无,又不能始于有,所以“有”就是没有开端的。“有”又是不动的。何以见得呢?因为“动”就必须有“无”,有虚空才有移动之所。但“无”是不可设想的,故无“无”。既无“无”,所以就不能移动。

这一段的议论,并不难懂。上文说过,“有”有两种意思,一是存在,一是充实。“充实”即是“占据位置”。那时的学者知道“气”的存在,以为平常人所说“空”,其实都被气充满了,并不是“真空”。因此巴门尼德说“无”是不可设想的。“无”就是真正虚空的空间。既然不承认宇宙之外有虚空,也就不能承认宇宙是运动的。(3)“有”是永久存在,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有”既无始,就不能“从”什么东西变出来。“有”若有变,即成“非有”。既是“有”,就不能是“非有”。所以,“有”不能变化生灭。“有”是连贯不断,不可分析的。何以见得呢?因为若“有”可分断,此段与彼段之间,必是“无”隔开了的。今既没有“无”,“有”就不可分析。“有”又是一个完全无缺的圆体。大概巴门尼德以为,只有完全无缺的圆体可以形容得出无始无终,不动不变,不可分析的“有”,所以才这么说。但是这句话又可证明他所说的“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物事,只是这个“宇宙”,大概那时的学者渐渐知道地是圆的;却又因为科学的证据不够,故只泛泛地说宇宙是圆体。

巴门尼德认定宇宙为一体,无始无终,不可分析。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的方法。他的方法是“凡是可以设想的,都能存在;凡是不可以设想的,都不存在”。这把“可以设想”作为存在与否的标准。这里面已含有“逻辑”的种子。至于他说,“有”不能又为“非有”,这是伦理学所说的“同一律”。

3.芝诺(1)运动与静止一与多的争论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变动不息,变化无常;巴门尼德说,宇宙是不动的。毕达哥拉斯说,万物只是“数”;巴门尼德,说万物只是一体。这种争论,到了芝诺更详细了。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弟子,比他小二十五岁。大概那时的毕达哥拉斯以为数学的道理可以应用到形体上去;积点成线,正如积一成万;线上的点,不过是一种占据位置的“一”。因此,他们说万物都只是数。芝诺,不承认一切“存在”都是由无限小点组成。所以,他有几条否定多的辩论。(2)芝诺悖论

无限可分悖论

他说,我们可中分一线,剩下的一半,再拿来中分;中分了又中分,……可至无穷。若线是积点做成的,线上必有无穷点,若点有大小,则线长一定是无穷的。若点无大小,则线就是无限小。可见积点成线,乃是不能设想的。

他又说,若点有大小,则加一点可使线长,减一点可使线短。但若点无大小,则加减都没有变动。加减都没有变动,那还算得什么呢?

芝诺悖论不过想说,“数”是“一”合成的,有形体的万有可不是“一”合成的。所以,数学的道理不能应用到有面积、有大小的形体上。所以“万物都只是数”不能成立。

否定运动的四条悖论

芝诺还有四条否定运动的悖论。“运动”必须要有时间,所以,他就从时间方面立论。正如积点不能成线,积累许多“时刻分秒”也不能成为时间。(1)移动悖论若物由甲点运动至乙点,必须先经过两点间距离的一半。若要经过这一半,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半,可至无穷。这一条的意思,和上文说的第一段颇相同。物从甲点动到乙点,必须经过无数的点。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达到终点。(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古代最会跑的人。乌龟是最不会跑的。但若让乌龟先走一段路,阿基里斯就赶不上乌龟了。假设b是开跑的地点,龟先跑了十丈,到a点,阿基里斯才开跑。他跑到a点时,龟又走了一丈,到了c点了。他到c点时,龟又先跑了一尺了。他跑了这一尺,龟又先跑了一寸了。他跑了这一寸,龟又先跑了一分了……如此可见每过一点时,总是龟在前;不管阿基里斯跑得多么快,总赶不上乌龟每走一小步的时间差;乌龟不管跑得多慢,总比阿基里斯早一点时间。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我们虽然看见阿基里斯先到目的地,以为他先跑到,其实他早落后了,就落后在乌龟先跑的那段时间。(3)飞矢不动飞矢行时,并不曾动。这和《庄子?天下篇》所说“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是一个意思。飞矢飞过的距离可以分成无限个点。这些点是静止的,飞矢经过其中每一个点,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还是静止的,所以,飞矢也是静止的。(4)运动是相对的今有三线,a线不动,b线与c线相向进行,则b线经过c线上的点,比他经过a线上的点,要多一倍。譬如三辆车子:一辆向东行,一辆向西行,一辆停着不动。这三辆车子里的人,觉得那两辆行车的运动,有种种不同。东行车中人觉得西行的车动得更快。西行车的人也觉得东行的车更快。而那辆静止的车中的人觉得这两辆行车的速率,就不如那两辆车中的人觉得那么快。这条是说“运动”的参照,全是比较而言的;参照物不同,运动速度也不同。可见运动并非真有,不过是一种主观的现象。

4.麦里梭

麦里梭的一生事迹都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是萨摩斯岛的人,在公元前441年曾做海军的统领,经历一场海战。他的学说大概和巴门尼德相同,不过他不用韵文,说得更清楚些。

巴门尼德曾说过宇宙是有定形的圆体。麦里梭说宇宙不能有定形。若有定形,则宇宙之外必有“无”为界限。今既没有“无”,那就没有界限。既没有界限,宇宙就是无穷无极,没有定形的了。五、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哥拉

1.从一元论到多元论

从泰勒斯到这些埃利亚学者,希腊哲学都只是“一元的”。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都是一元的宇宙,都把万有看作一元。到了巴门尼德一派,就是一元论的极端了。到了极端,自然走向反面。对一元派反馈的就是多元的宇宙论。本篇的两位哲学家,就是多元哲学的先锋。

还有一层,巴门尼德不认有“动”与“变”。这种议论显然与人生常识相反。于是有些学者便去研究变动的原因。本篇所说的两人都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2.恩培多克勒(1)生平

恩培多克勒生于西西里岛上的阿克拉加斯城。他是一个演说家、政治家、宗教家、医生、诗人、哲学家。他在他本国曾做过政治领袖,后来失败了,亡命在外,客死他乡。古代相传说他自己跳进埃特纳火山口中死了,恐怕不是很可靠。他的书只有两篇长诗的残篇还在。这两篇诗,一名《洗濯》,是宗教书;一名《论宇宙》,是哲学书。(2)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说“有”是不生不灭的,但“不生不灭”和“不变动”不同。万物是有变动的,这种种变化都由四种“根”变出来。这四种“根”是:火,气,土,水。万物变来变去,只是这四种“根”。这四根是不生不灭的。四根互相连合,便成万物。四根解散,物便毁坏了。

他说万物都由水、火、土、气四根组成,正如画师把四种颜料随意和合,可画出千百种颜色。这话很像一位“诗人哲学家”的口气!(3)“爱”和“恨”

但是,这些根何以会连合、解散呢?他说,这是由于世间除了四根之外,还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爱”,一种是“恨”。爱是组成万物的原因,恨是毁坏万物的原因。当宇宙初起时,四根组成一个圆体,爱在里面,恨在圆外。那时恨向圈内冲进,渐渐把爱赶出去,于是那水、火、土、气四根便各自分开了。后来爱又渐渐回来,使那四根互相接合,组成种种物体。(4)爱恨说用到生理学上

恩培多克勒是一个医生,很注重生理的研究。他发现人身的呼吸全靠心脏的胀缩。又发现人身血脉流行都从心脏出入。他的宇宙论似乎有点受了他的生理学的影响,所以,他把爱恨两种力,说得就同人身的气和血一般,呼吸出进,循环不绝。

他的生理学也很有趣味。上文已说过他的两大发明了。他因为把心脏看得太重了,所以说心是管思想的。他又说五官各有一种孔窍。一切感觉都由物体产生一种细点子,射入这些孔窍内。这些细点子,性质不同,有些可听的,便射入耳内;有些可见的,便射入眼里。

3.阿那克萨戈拉(1)生平

阿那克萨戈拉生在亚洲的克拉左美奈。后来到雅典居住,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是好朋友。苏格拉底说伯利克里的演说工夫全是从阿那克萨戈拉学来的。后来有许多反对伯利克里的人,攻击阿那克萨戈拉,说他不信神,不容许他在雅典居住。他只得逃到兰普萨库斯,创立一个学校,后来就死在那里。(2)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也说“有”虽是不生不灭,却是有变化的。变化只有两种:一种是合,一种是分。这和恩培多克勒一样。但他却不以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论为然。他说水、火、土、气,并非单独的原子,都是由他种的“种子”合成的,所以不可说万物都由这四根变成的。

阿那克萨戈拉说,万物都起源于“种子”。但是“种子”的形状性质却各不一样。这些“种子”种类无穷,形状各别,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他说,人吃面包,喝水,可以增长皮肉,骨血。如此看来,人的饮食之中,一定含有皮肉骨血的元素。不然,不是毛发的东西如何会生出毛发来呢?不是肌肉的东西,如何会生出肌肉来呢?

宇宙起源时,一切“种子”都混在一块,充塞宇宙。但这一大块可分为无限个小块。每个之中都含有另一个的一部分。万物的形状不同,性质不同,都只为万物所含的“部分”多寡不等。含那一种最多的,便成了那一种事物。例如,雪中有白也有黑,只因白的多了,故只说雪是白的。

大概恩培多克勒所说的“种子”内中含有种种物性,如刚柔,燥湿,冷热之类无一不有,但多寡不同罢了。(3)心灵统合种子

这些种子又何以能离合聚散,变成万物呢?他说,这都由于一种“心灵”的作用。正如人身有“心灵”,才有知觉,才有运动,世间有了这“心灵”才有运动,才有分合变化。这种“心灵”也只是一种事物,不过这是一种最精最纯的事物。“心灵”最精最纯,所以能运动别种事物。运动初起,在于一点,旋转的运动。后来渐渐推广,使一切“种子”渐渐分散。那些浊的,温的,冷的,暗的,都转到下面;那些清的,干的,热的,光明的,都转到上面。后来有了各种星体,那日光渐渐地把这潮湿的地晒干。空中的许多“种子”被雨打下来,种在泥土内,便产生种种有机体。

4.原子论的兴起

古代的一元论,变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论,再变成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更进一步成了“原子”论了。原子论的始祖是留基伯,大概和恩培多克勒差不多年纪,不过他的事迹和著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曾倡过分子说。后来他的弟子德谟克利特把这种学说,说得更为详细。我们且待下篇讲到他的学说时,再细说分子论的性质。如今不过略表一句,指点出学说渊源的线索罢了。

希腊哲学:伦理学时代

“智术师”一、经济文化中心雅典

西历纪元前第五世纪,乃是希腊文化的极盛时代,那时希腊各邦联合,屡次战胜了西侵的波斯军。各邦之中,雅典更为强盛,遂成希腊政治文明的盟主。那个世纪之中,雅典也不知出了多少人才,招致了多少人物,政治家伯利克里,很像中国古代的信陵君、平原君,极力提倡文学、美术、哲学。那时美术一方面,有艾希达斯的雕像;文学一方面,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般人的戏剧,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历史一方面,有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名著;医学一方面,有希波克拉底,开医学的一门。雅典城里有了这些人物,那时代的文化也可想见了。

雅典那时不但是一个政治中心,又是一个商业的中心。雅典的海军商舶,称雄于海上。交通既繁商业既盛,遂产生许多生计界的变迁。生活程度高了,人民的文化思想,也更为发达。加以当时民主的制度,除了奴隶之外,雅典的公民,人人都有参政的权利。所以当时的人所最关切的是人生的行为,和政治社会的组织。因此,希腊的思想遂由“宇宙论”变为“伦理学”的时代。二、智术师应时而生

这个时代有一班人物,应时势而生,因社会的需要,鼓吹种种激烈的学说,教授应用知识技艺,如辩论演说之类。这些人大概没有一定的住所,往来各国,到处讲学授徒。这些人当时称为智者,本义为“智士”、为“哲人”,后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派人物,对这些“智者”诋毁不遗余力,因此“智者”一个名词,竟成了贬词,竟成了“诡辩派”的意义!这些“哲人”受了两千年的冤枉,直到十九世纪,才有黑格尔,格罗特,赫尔曼等人替他们正名昭雪。所以说如今不用“诡辩派”的名称,而用“智术师”的名称。三、智术师的修辞术

这些“智术师”的学说,往往有很成熟的。当时是思想发展的时代,故思想最易进行破坏的方面。其实思想和社会政治相同,都有破坏的需要,若不破除旧有的成见,决没有新思想可发生,所以我常把这些“贤人”来比中国古代的老子、邓析、少正卯一派人。中国若没有老子、邓析那班人,未必有孔子、孟子一班人。希腊若没有那班“智术师”,也未必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一班人。有了老子、邓析的破坏,才有孔子的建设。有了那班“智术师”的破坏,才有苏格拉底的建设。普罗泰格拉一、普罗泰格拉的遗作

那些“智术师”中,普罗泰格拉的名誉最大,势力最广,学说最重要,故我把他来代表这“智术师”的时代。其余的小“智术师”的学说,合为一章,附在后面。

普罗泰格拉的书,久已遗失,本章所根据,全靠柏拉图的几部“对话”。今举其名如下:

a.普罗泰格拉d.美诺b.泰阿泰德e.斐德罗c.克拉底鲁f.欧西德姆二、生平

普罗泰格拉是北方阿布德拉人。苏格拉底少年时,普罗泰格拉已死。苏格拉底生于470年左右,故知普罗泰格拉大概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他曾两次到雅典。他遍游各国,讲学授徒,做了四十年的教师,死时近七十岁,大约在纪元前430年左右。

普罗泰格拉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极力反对希腊旧式的学堂教育,他以为旧法单教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实在不合用。所以他教人注意准确地使用语词、修辞学,还教人怎样齐家,怎样治国,怎样演说辩论。

他对一个少年说,你今天做了我的学生,今晚回家就胜过你刚来的时候。以后天天都有这样的进步。他教人是要收学费的,他教得有成效,学费虽重,来学的人更多。据人说他收的学费比雕刻家菲迪亚斯加十个别的雕刻家所得的刻资,还要多呢!三、论知识

普罗泰格拉的知识论有三种说法。第一式:我们看见的事物是怎样,就是怎样。

第二式:我们看见的事物以为是这样就是这样,你看见的以为是那样就是那样。

第三式: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事物有无都以人为尺度。

据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这种学说的根据,在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变迁无常”说。普罗泰格拉以为万物起于“动”。动时万物有施有受,两者冲突,产生无数感觉和感觉的对象。

试举“见”为例。目与物遇,产生白色与白的感觉。为什么呢?看得见白色,是就眼来说;白,是就物来说,两者结合,乃生白色。此时,谈到目所见之物,也就是谈到见物之目。此中原理,一施一受,相反相成,缺一不可,无施便无受,无受亦无施。可见万物时刻成毁,时刻变易,无有常我,此无常我,怎么能说“这个”“那个”;怎么能说“此物”或“属于此物”。

1.人是万物的尺度

世人也时刻变易成坏,健康的我与病痛的我不同。故健好时觉得甜的,病中或觉得苦了。所以,“苦”与甜,只是相对特定时间地点的我而言,并非绝对的。“有”与“无”也是如此。我说此物存在,此物只是对我而存在;此物变,也只是对我而变,不管存在还是变化,都只是对我而言。如果与我脱离,就没有存在可言,也没有变化可言,所以说“物之有无,惟我知之。”这就是“人为万物的尺度”的学说。

2.知识没有真假只有优劣

这种学说,近于唯识一派。普罗泰格拉以为知识没有真假,只有好与不好。如我无病时以糖为甜,病中以糖为苦,无人可说甜是真的,苦是假的,但旁观的人可以说无病时的知识比有病时的知识好一点。

一切教育,只是要人去掉不好的知识。要人有好的知识,正如医生能用药使病体变健体,哲人能用教育使差的知觉变为好的知觉。平常人说的“真”,并不是“真”,只是“优”一些,“好”一些。

3.知识真假取决于实际效力

这种学说并非怀疑主义,并不是说知识没有客观尺度,他只是说客观的尺度,不如主观尺度更能获得普遍效力。我们的知识只是以主观的区别为标准,因此,我们不可不注意教育人的心理官能。心理官能不明,感觉自然就不好。

普罗泰格拉既然认为不好的感觉可以变为好的感觉,可见他并不是不认知识有客观尺度。他说知识没有真假,只有好不好。这话很有道理,好不好是从知识的作用上着眼,注重知识产生的效果。譬如醉人走进猪栏以为是他的卧室。在他的心里,猪栏“真”是他的卧室,所以他真睡下。我们不能说他不真,只可说他这种知识易于误事,所以是“不好”的知识。四、论教育

人既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尺度不可不正确;若不正确,便不能量度万物了。因此普罗泰格拉非常注重教育,上文已说过他承认不好的知识可以变好。他说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良好公民”,在于使人分别优劣善恶。他说人的道德不是生成的,是由知识得来的,是可以教育的。

他举四条证据如下:(1)人有天生的缺陷,旁人不责怪他。人若没有道德观念,旁人便怪他。可见,道德心不是天生的。(2)人世一切刑罚都含有“善可教,恶可改”的观念。(3)人世一切教育,都以“善可教”一个观念为根据。若善恶由于天生,何必有教育呢?(4)人或说父为圣人不能使儿子为圣人,可见善不可教,这也不然。平常的道德,都可教育,过此以往,属于上智的天资,便不是教育所能为,但这事不足以证明道德不可教。五、政治学说

在政治一方面,普罗泰格拉乃是一个民主论者。“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句话中含有个人的尊严,个人的价值。后世的民主政治的精神都在于此。柏拉图的《普罗泰格拉篇》里面,有一段神话,可引证普罗泰格拉的政治学说来解释。

普罗泰格拉说,天神造万物时,使鸟有羽翼,兽有皮毛爪牙,鱼鳖有鳞甲,唯独人类裸露无毛,又无甲壳爪牙。天神普罗米修斯无法可想,只得去偷“智慧”与火,人类有了智慧与火,始可生存。

后来人类互相残杀,宙斯怕人类灭绝,于是又使赫尔墨斯下凡,使人类有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人类有了这两种观念,然后能建立社会国家,有共同的生活,宙斯说,“使人人都有是非心与羞恶心。若单有几个人有这两种观念,国家便不能成立了。这就是天赋人权。普罗泰格拉说,雅典人要做木器,就得找木匠;要做铁器,就得找铁匠;但遇着是非善恶的问题,却不论谁都可以讨论。

这都因为人人都有这种观念。正因为如此,人人才都可以教育成参政的公民。普罗泰格拉把人当做万物的尺度,有提高个人、张扬个人价值的作用,完全把他的这一观点解释成相对主义,未免偏颇。其他“智术师”一、智术师备受批评

上章所述的普罗泰格拉,全用柏拉图书中的材料。柏拉图是极反对这些“智术师”的,他决没有“溢美”之辞。然而就我所述看来,普罗泰格拉虽然主张一种很动人的知识论,却并不曾有十分激烈的极端主张。如果当时的“智术师”都像普罗泰格拉那样,决不致于惹起当时稳健派的反对。但那时的“智术师”并不是都像他这样的平和。如今且把那些小“哲人”并为一章如下:二、高尔吉亚(1)生平

高尔吉亚生于西西里岛的雷欧蒂尼城。他到雅典时,在公元前427年,他年事已高。可见他大概生于纪元前480左右。他活到很高的岁数,死时大约在公元前391年。他死时希腊的政治正当混乱时代,所以他所教授的内容,十分注重辩论修辞,不太注重政治和哲学。(2)极端的怀疑论

普罗泰格拉的知识论,以人的感觉为主,所以说,人见到的事物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完全不需要理念来支持,更无需分有理念。

高尔吉亚更趋于极端了。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不存在的。他分三层立说:(1)本来就没有物。(2)即使有,也无法认识。(3)即使能认识,也不能说出来让别人知道。这就是虚无主义的知识论,是极端的怀疑主义了。三、加里克勒斯强权即公理

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里面,有一个少年“智术师”,名叫加里克勒斯,主张一种“强权即公理”的政治学说,大可代表那时代的激烈思想。加里克勒斯说,“一切法律都是无能为的大多数人所造作的。他们的目的全是自私自利。他们用礼法去压制那些强有力的小数人,以免那些小数强有力的人起来侵夺他们的权利。他们说权术欺人是可耻的事,是不公的事。其实他们所说‘不公’不过是人类贪多好胜的人情,他们自己无能,巴不得大家都主张平等。其实‘不公’、‘不平’乃是天道。强者的所得,就应该比弱者多些:这才是天理。无论人类兽类,强的征服弱的,强的享用多于弱的,即是公义。独有人道的礼法,不但不认这个天理,还要竭力把那些强有力的少年从小就驯伏下来,像狮奴驯伏狮子一般;天天哄他们道,你须要知足,你须要公平。但将来总有一日,有人不肯受这种压制,不肯受这种驯伏,咆哮跳出去,推翻一切礼制,推翻一切不合天理的法律。到了那时,如今的奴隶也会闹革命,推倒我们,翻身成为我们的主人,那才是公义大彰的时候了。”四、色拉叙马霍斯强权就是现实

当时的激烈派,自然不止加里克勒斯一个人。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有一个少年名叫色拉叙马霍斯,所持主义,恰和加里克勒斯相反,却又恰相同。有这两派,更可想见那时思想的极端了。

色拉叙马霍斯说:“世间公义的人最吃亏。你看政府收所得税,公正的人定多出些,不公的人定少出些。再看政界中,那正人尽忠无私去办公事,却得不着公家的酬报,还被许多亲戚朋友骂他不通人情。那不正直的人,却处处受荣誉,恰与正直的人相反。最不公平的事情,莫过于让最大罪人享受最大的幸福;让最公正的人遭受最大的痛苦。就像专制暴君强夺他人的财产,把整个的土地产业占为私产。

这岂不是大恶:这种行为,无论单做一件,若被人知道了,都该受大罪重罚。做的人,人都称为贼,盗,偷儿等等。——但是君主不但抢夺财产,还把产业的主人变成他的奴婢,世上的人不但不骂他罚他,并且恭维他,说他好福气呀!……故我说不公义的势力权利远比公义更大。公义是为有强力的人谋利益的,不公义是各人为自己谋利益。”

这一段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道理,极可考见当时的社会不平的情形,和那些激烈少年的心理。五、小结

这些“智术师”,所主张的虽非一致,却有一个相同之点。这个相同之点在于一种评判的精神。他们不肯跟着人说话,也不肯胡乱承认社会的制度礼俗。

因此,知识、教育、政治、法律,都逃不了他们的评判,有的说知识是不能得到的;有的说知识全是主观的感觉,以个人而不同;有的说法律是强有力的人的权利;有的说道德是无能的,大多数用来欺骗压制那强有力的少数人的,诸如此类,大概都只是不肯说现成话,不肯“人云亦云”。这种独立的思想评判的精神,就是思想发达的表示,就是思想进步的先声。所以我说,若没有普罗泰格拉和高尔吉亚的破坏,未必能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丰硕建设。苏格拉底略传一、建设的思想者

希腊那些“智术师”很像老子、邓析一班人,当时的苏格拉底很像中国古代的孔子。孔子因为当时的“邪说暴行”太多了,所以主张一种建设的哲学。苏格拉底也是因当时的“哲人”太偏于破坏的一方面,所以极力主张一种建设的哲学。二、生平履历

苏格拉底的生年大约在纪元前467年,他的父亲是一个雕像师,他的母亲是一个收生婆。他少年时也曾做过雕像的生活,据古代相传的话,他的雕像在当时也颇有名。后来他常常觉得有一种良心上的命令,说他应该去教人。

他从此便抛了他的美术生涯,专做教育事业。他的教育事业,并不是聚徒讲学,也不是像那些“智术师”受人钱财,替人家教子弟。他到处和人问答,一步一步逼人答复,叫人不得不自己承认错了。

后来他的名声越大,同他讨论的人更多,他最恨人没有知识,却偏要装作有知识的样子。所以他最爱和那些假知的人辩论,揭破他们的假面具,叫人家知道这些人原没有一点知识。当时的人说他是雅典的第一个智者。

他自己说这句话却也有一分道理;因为别人没有知识,却偏要自以为有;他却自己知道自己没有知识,这就是他和众人不同之处。他的智慧,即在于此。三、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眼中的苏格拉底

但是,他这种揭破别人假面具的手段,虽然使人痛快,却得罪了许多人,所以当时有许多人痛恨他。当时的喜剧大家阿里斯托芬编了一本戏叫《灵》,把苏格拉底写成一个极无赖的诡辩家。后来苏格拉底到了老年的时候,有许多恨他的人联名控告他,说他:(1)不信国家所承认的神,崇拜别种不正的神;(2)败坏青年子弟,诱使他们反对父母,反对习俗。他在法庭上自己辩护的口供,由他的两个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详细记下来。他那时不但不认他被控的罪名,并且把他的原告驳得一句话都回不出。但是当时裁判他的公民都不喜欢他的口辩。所以500个裁判员之中有280人宣告他有罪。他的原告要求法庭直接定他的死罪。

按当时的规定被告可以自请减轻,但是苏格拉底不肯仰面求人。他不但不肯求情,竟自己在法庭上说像他这种人终身教人向善,论起功来,应该在“表功厅”占一个位子。他这种倔强的神气格外得罪了那些裁判员,所以定了一个服毒自尽的罪。四、《斐多篇》中的苏格拉底

他关在狱里等死的时候,仍旧天天和他的朋友弟子议论学问,毫不改变常度。他的弟子克里托用钱买通狱卒,备了船只,要想把苏格拉底救出去。苏格拉底执意不肯逃出去。柏拉图的《斐多篇》里面,记苏格拉底临死的情形最可感动人。我抄译一段,以展示他的人品精神:

那管监的进来,拿着一杯毒药,苏格拉底问道,“我的朋友,你是有经验的人,可以告诉我怎么个吃法。”那人答道,“你服药之后,只管走来走去,等到两腿有点走不动时,再睡下来,毒药自然会发作。”他说时把杯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面不改容,接了杯子又问道:“我可以滴两滴敬神吗?”那人道:“这药分量正够用,没得多余。”苏格拉底说:“我懂了。”……他把杯拿到嘴边,高高兴兴的一气喝干。

……那时我们(弟子们)再忍不住了,泪珠直滚下来,我(斐多)蒙着眼睛,竟哭起来。……克里托也忍不住了,走开去哭。阿波罗德鲁斯竟哭出声来了。只有苏格拉底一个人还是镇静如常。

他听见哭声,问道:“这是什么声音?我打发妇人们走开,正因为怕她们要哭。我听人说,人死时应该安静才好,不要哭了。”

他这么一说,我们都惭愧得很,勉强忍住了眼泪。他走来走去,后来他说两腿走不动了,便仰面睡下。那管监的时时把手捏他的脚上腿上,问他可觉得痛。他说脚上不觉得了,那人又捏他腿上,渐渐上去,都变冷了。

苏格拉底自己用手去摸,一面说道:“等这药行到了心头时,便完了。”

那时他已把头盖住,到了腰部变硬时,他忽然把被揭开,说道:“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希腊医药神)一只鸡的钱,你不要忘记把这笔债还了。”

克里托说,“我决不忘记,你还有什么吩咐?”苏格拉底不答。过了一会,我们听见响声,伺候的人把被揭开,他的眼睛凹陷下去。

克里托把他的嘴和眼睛合上。这就是一个哲学家的死法!五、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死于纪元前399年。他这一死感动了他的多少弟子。他身虽死了,他的影响却更远更大。柏拉图的许多对话体的著作,全都以苏格拉底作发言人,柏拉图希望通过苏格拉底之口传布老师的思想。

老师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刺激很大,也正是因为希腊民主制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让柏拉图对民主制度非常失望,此后柏拉图开始转向反民主的思想道路。

他的作品中时不时地对民主制度讥讽挖苦,尤其在《理想国》里,把民主制度描绘成政治制度的过渡阶段,讽刺民主制度必将堕落成寡头政治,民众不再拥有决策权,而是被改造成迭受愚弄的下贱等级。

后来柏拉图的作品,再传到亚里士多德,经过亚里士多德的进一步发挥,最终成为希腊哲学的正宗,以至于一提到希腊哲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孙三代。当然,除了柏拉图,苏格拉底死后,还有麦加拉学派,昔勒尼学派和塞勒斯学派,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创建。苏格拉底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苏格拉底的思想一、史料

做希腊哲学史的人最难判定苏格拉底的学说究竟是什么。这种困难有以下几层原因:

第一,他自己不曾著书;

第二,他的弟子柏拉图,处处用他做说话的人。我们读柏拉图的书时,很难分别哪些话是柏拉图自己的,哪些话真是苏格拉底的;第三,亚里士多德虽曾论及苏格拉底的学说,却又太简略了,叫人不容易懂得。——因此,这二千多年以来,这个大问题,竟不曾有完全满意的解决,依我个人的意见,大概近年新出的约翰?贝内特教授的《希腊哲学》(1914),讲这个问题讲得最圆满。

本章所论大半都根据这部书。所有我自己增添之处,并非别有见解,不过因为贝内特教授的书不便于初学,不能直译,所以必须增加材料详细解说。二、自叙

1.苏格拉底的思想经历

柏拉图的《斐多篇》里,有一段说苏格拉底自叙他的思想变迁的历史,他说他少年时候最爱研究“自然科学”,要想知道万物的原因和存在变迁之故。他自己寻思生物的原起是否由于冷热两者的结合,他的形状是平的呢?还是圆的呢?感觉与知识有何关系,我们思想的作用是由于气呢?还是由于血呢?这种种问题,他想来想去,总没有满意的解决。

后来他听见阿那克萨戈拉有一部书说万物原起都由于心,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不料他读了那书,才知道阿那克萨戈拉还只是说气,说以太,说水,和种种不相干的东西。他的“心”不过是一种“做戏无法,出个菩萨”的救急方法。

他因此大失所望,后来决意自己去研究一种新方法。他自己说这个方法的性质如下:

从此以后,我对研究外物一事觉得有点厌倦了。我想人看日蚀,须要用一盘水看水底的影子,才不致被日光伤了目力。我如今也是如此,单用眼睛去观察外物,恐怕要乱了我的心灵。

我决意从一方面下手,要从这里面寻出外物的道理来。……我的方法是,我先指定一条最强的理论,认其为真;凡是不符合这一条的,就认定为假。

2.从定理开始探讨

这一段说苏格拉底的方法很重要,他要从“定理”下手,要从“定理”里面寻出外物的道理。他人说他的方法是先认定一条公理,作为是非的标准。这话初看去是演译的方法,其实不然,贝内特说他这种公理不过是一个假定的根据。辩论的时候,双方都承认这个假设,便可辩论。苏格拉底的辩论都是如此。

他总是先提出一个假定的理论,问他的对家承认不承认。若承认了,他便一问一答的问,那人不能不承认那先定的根据不是真的,于是苏格拉底又换一个理论,问他的对家承认不承认。承认之后,他又设法把那个根据推翻。如此上去,叫那人觉得他的理论都不能成立。然后苏格拉底慢慢的把他引到一个正确的根据上。

这是他问答辩证的方法,这里所引的一段是破坏的方法。有时他把对家所承认的假定都推翻了,然后重新举许多例,一条一条的证明一个正当的理论。那就是建设的方法了。三、全称界说

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主张两事:一是归纳的逻辑,一是全称的界说。这两事其实只是一事,归纳的论理就是苏格拉底的问答做的辩论。这种问答,从许多做法的例上归到一个全称的界说,故可说是归纳的论理,什么叫做“全称的界说”呢?例如说:“孔子、墨子、孟子都是人。”

这种界说,从个体里面认出他们的“共相”,认出他们同是“什么”,这就是全称的界说。这个“什么”,往往译作“概念”。极不赞成这个译名,他以为“概念”和苏格拉底的本意不对,故改译作“理念”,直译为“形式”,我认为“形式”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相混,故译为“共相”。

原文是“个别的”,或“个体”,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所用本是一个字,不过意义各不同,故译为苏格拉底的“共相”,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

个别是可感的共相必须经过推论

苏格拉底说人的感觉只能知个体的事物,不能知他们的共相。共相须由心灵用理论推得。譬如我们说这块木头和那块木头相等,这块石头和那块石头相等。这个“相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决不先拿一个“相等性”去做观察的标准,可见这个“相等性”是由观察外物引起的。

外物的观察虽能引起这个“相等性”,观察的外物却仍旧是木头石头,到底还不是“相等性”。那些木头石头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可见那“相等性”并非能外物产生的。我们见了那些相等或不相等的木石,就产生一个“相等性”。这个“相等性”是我们回想起来的。“相等性”只是一个绝对相等的“相”“理念”。

我们从相等的外物回想到那绝对的相等性。看得见外物只是感觉的作用,回想到相等性是心理的作用。此外,看见美的事物就回想到美的“相”,看见善事便回想到善的“相”,都是这个道理。

这种“共相”的学说始自毕达哥拉斯一派的数理学说。讲算学的人自然最容易从几个三角形上想到三角形的绝对的“相”;从这个圆、那个圆想到圆的“相”。但是苏格拉底把这个学说推广开来,包括一切道德和艺术的问题。四、个体与共相的关系

1.共相遍在

我们若承认有一个“美”的共相,还须问什么东西使我们承认这物或那物是美的。例如说“这朵玫瑰花‘很美’”,我们为什么说它美呢?若说是“因为这花有那种胭脂色”,何以北京城的许多中年妇人把脸染成那种颜色,不但不美,反更丑了!换句话说,“什么东西使这花美呢?”苏格拉底简单回答道,美有美的相,所以是美;大有大的相,所以大;小有小的相,所以小。

2.分有说

这话还不大明白,他又说,“如果美的相之外还有别物可称为美的,那物所以为美,只因为他分有美的相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可推到一切种种”。

又说“除了分有美的相,此外别无他法可使一物成为美的。”这种学说叫做“分有说”。“分有”就是孟子所说的“具体而识”,可惜“具体”二字被日本人用来译西文的“concrete”了,我只好改译作“分得”。苏格拉底的分有说,是说个体事物部分地分有美的相,方可称作“美的”;部分地分有绝对善的相,方可称作“善的”;部分地分有绝对大的相,方可称为“大的”。换过来说,因为美的相的一部分存在于事事物物里面,所以我们觉得这些事物“美”;若没有美的相存在,这些事物就不美了。

总而言之,学说大旨是个体的事物所以能美,是因为他“分得”绝对美相的一部分,是因为绝对美相有一部分“存在”他里面。

但是,那共相总不能完全存在个体事物里面,那美人,美花,美的风景,只分到“美”的一部分,大家都想到绝对的美,但终不能得到那地步。虽然如此,那绝对的“美”并不是别有一种独立的实在。

3.共相是有限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借苏格拉底之口宣称:

正,不正,善,恶,和别的种种共相,每个相其实都是同一个相;但是它和事事物物、和别的共相,交通并会,到处呈现,所以每个共相竟好像成了无数共相。

苏格拉底虽未明确承认这些共相在现象界之外另有一个理念界的存在,他也不肯承认一切事物里如果没有分得共相的一部分,还能有什么意义。

如果严格地要求苏格拉底为理念论学说提供验证程序和手段,未免执今律古,过分苛责。但我们还是能从学说的逻辑上,把其中的疑问梳理清楚。

万物确实从理念中获得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但理念的数目却不是无限的。理念的数目只集中在如下几类:

1.数学的:算数的,尤其是几何的,比如点、线,圆等。

2.知识论的:真,正确。

3.伦理学的:善,美,勇敢,理智。

不难看出,柏拉图希望的理念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而那些污秽之物,腐朽衰败的东西是没有理念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