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型血吸虫病监测回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1 01:49:13

点击下载

作者:钟波 吴子松 刘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丘型血吸虫病监测回顾

山丘型血吸虫病监测回顾试读:

前言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流行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四川省是全国血吸虫病重流行省之一,全省11市(州)的63县(市、区)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同瘟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防群控,掀起血吸虫病防治的高潮,经过几代血防人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国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省血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2015年以县为单位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

血吸虫病监测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一直贯穿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之中,在血防初期、防治高潮、防治达标的不同阶段,血防监测始终为决策者提供了全省的血吸虫病情、螺情、自然和社会相关因素等信息,科学高效、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全面推进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具有反复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掌握疫情变化发展趋势,才能深入推进血防工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和纵向监测是反映疫情现状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卫生部开展系统科学的血吸虫病纵向疫情监测工作,由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在四川省的西昌、芦山设立监测点(观测点),2000年扩大到西昌、丹棱、广汉和蒲江4个监测点;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移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扩大到西昌、丹棱、广汉、蒲江、中江、涪城、东坡、仁寿和德昌9个监测点;2010年四川省血防办又增设邛崃、旌阳、安县、夹江、芦山和普格6个省级监测点;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设立63个监测点(一县一点)。

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在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省血防办)的领导下,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坚持开展了20多年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资料,为制定全国(全省)血吸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为调整血防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全国(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姜庆五、赵根明、周艺彪,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防处李华忠、寄生虫病所周晓农、李石柱、郭家钢、吕山、许静、曹淳力、朱蓉、党辉、鲍子平、祝红庆、秦志强、冯婷等教授的指导;四川省11市(州)、63县(市、区)卫生计生委(局)支持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站)的艰辛工作。

本书收集了1990年至今20多年的全省和各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相关文件、发表论文等,同时也收录了我省血吸虫病监测拓展的相关内容。这些资料是我省血防工作者20多年心血的结晶,是对世纪之交我省血防工作的重要总结,也将为今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当前正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十三五”规划》启动全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在消除血吸虫病阶段,要充分发挥血吸虫病监测的作用,掌握全省疫情和变化规律,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调整防治措施,为努力实现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编 者第一部分 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回顾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进展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指导组一、前言2

四川省位于祖国西南部,全省面积48.6万km,人口826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50.79%。地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古北区和东洋区交汇处,生物种类相当丰富。境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川省适宜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全国所有传染病在四川均有流行,四川省也是我国血吸虫病重流行省之一,全省11市(州)的63县(市、区)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过几十年几代血防人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国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省血防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2008年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同时27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5年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63县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血吸虫病监测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一直贯穿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之中,为血防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在血防初期、防治高潮、防治达标的不同阶段,血防监测始终为决策者提供了全省的血吸虫病情、螺情、自然和社会相关因素等信息,科学高效、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全面推进了我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新的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国家标准(GB 15976—2015)已经颁布,明确了消除血吸虫病的技术指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国消除血吸虫病的更高目标。四川省不仅要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成果,而且正在全面落实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任务。在新的时期,血吸虫病监测将赋予新的内涵,需建立完善敏感性更高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培养储备人员,定期开展演练,描绘四川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蓝图。二、流行及危害(一)流行概况

川西平原很早就有“大肚子病”存在,1924年首次报告仁寿县存在血吸虫病例,并在当地查获钉螺。当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危害相当严重,1949年成都平原及其周围29个县有血吸虫病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调查估计,全省有患者110万人,病牛10万头,有螺面积2.62亿m。血吸虫病流行区涵盖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775个乡,6628个村,流行村覆盖人口1034万。最高分布海拔2350m(普格),最低海拔282m(宜宾)。全省流行区割裂为3片,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沿涪江、沱江、岷江、青衣江水系支流分布,共53个流行县(市、区)。另一片位于盆地西南部横断山脉边缘的攀西地区,沿安宁河、雅砻江及金沙江小支流水系分布,有9个流行县(市)。最小一片位于川东南岷江金沙江交汇处宜宾市一公园内,历2史有螺面积2.5hm,为一孤立螺点,至今无疫情报告。(二)危害

1924年Faust首次报告仁寿县存在血吸虫病例。Williams(1938)在彭县一成年男性阑尾切片中检获血吸虫虫卵。Chang和Lin 1940年报告孵化确诊的来自彭山和双流的病例。Best和Wu(1945)报告从1939年起连续5年在成都联合医院对疑似病例进行粪孵和涂片检查,共查获15例血吸虫病人。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在这些病例的居住地查获钉螺(Chang and Lin 1940;郭绍周等,1945;徐国清,1948)。熊太仕(1943)和郭绍周(1945)在成都证实耕牛感染血吸虫病。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报告血吸虫病病例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其周围17个县。

新中国成立前所报告的病例均为极少数有条件的主动求诊者,实际上血吸虫病的危害相当严重。Best(1945)报告的15例病人,100%脾大,最终全部死亡。芦山县、绵竹县、什邡县、德阳县、眉山县均有因“大肚子病”十室九空,人绝户灭的记载。甚至有人不忍腹胀之苦,竟自己刺破肚皮放水而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疫区常能见到因幼年感染血吸虫病而罹及的侏儒型病例。疫区民谣:“肚变筲箕,神仙难医”足以反映当时血吸虫病的危害。三、血防工作进展

1.防治初期,开展调查研究,防治试点监测(1949—1966年)。

本阶段监测研究了四川钉螺生态、分布、繁殖和出入土规律,动物血吸虫病分布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全省在绵竹县月亮社试点监测,各流行地市(州)和重点县也进行试点。

2.群防群控,防治血吸虫病(1967—1977年)。

全省多次掀起了轰轰烈烈防治血吸虫病的群众活动。各地以血防促生产,以生产带血防,在都江堰灌溉区,大搞渠系改造和条田化,开新沟填旧沟等土埋办法,消灭了大量有螺沟渠,增加了耕地面积。

3.深化血防改革,探索发展新路(1978—1988年)。

根据四川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防治策略。结合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疫区推行血防工作责任制,以解决血防工作的报酬问题。在这期间,同时也出现过分依赖吡喹酮控制传染源,忽视消灭钉螺的情况,所以防治效果不持久。

4.利用世行贷款,实施综合治理、科学防治(1989—1999年)。

在原卫生部的统一领导下,争取世界银行血防贷款项目,投资1557.24万美元,其中世行贷款871万美元,用于采购血防药品和物资设备等,以及应用研究和国际培训。该项目覆盖全省41个流行县,人群感染率下降46.28%,耕牛感染率下降64.35%,钉螺感染率下降81.74%。该项目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调整防治策略,强化了健康教育、疾病监测。

5.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实现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2000—2008年)。

贯彻执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结合农林水项目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推广沼气、改水改厕、以机代牛、家畜圈养,做好输入传染源的疫情监测。以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血防工作,结合农林水项目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易感环境药物灭螺等。国家在普格县特兹乡设立国务院血防综合治理联系点,探索总结出高原峡谷型流行地区的“普格特兹血防经验”。首创氯硝柳胺药物泥敷灭螺法和地膜覆盖灭螺法。总结出了4种新型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模式:(1)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蒲江模式”。(2)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的“龙泉模式”。(3)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西昌模式”。(4)以农村公益建设发展为主的巩固平坝地区血防成效的“什邡模式”。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防治策略中,推行“以机代牛”措施,在彭山率先创建“无耕牛县”。

6.深化传染源控制,实施综合治理,系统预警监测,实现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2009—2015年)。

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将血防作为民生工程和政绩考核,业务机构探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治标措施,降低人畜感染率,控制钉螺,消除易感环境;通过治本措施,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推进阻断达标。在传播阻断过程中各地以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主题建立血防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了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消灭血吸虫病”为主题的蒲江示范区,“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血吸虫病防治”为主题的广汉示范区,“健教先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确保达标”为主题的夹江示范区,“狠抓系统化生态治理,促进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为主题的东坡示范区,“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阻断血吸虫病”为主题的西昌示范区,“结合新农村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的为主题的什邡示范区,“结合灾后重建开展灾后综合防治”的芦山示范区。彭山县在灭螺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灭螺组织形式。狠抓灾后血防,“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明确“地方负责、对口支援、专家驻点、技术指导”的分片包乡工作机制,确保灾区血防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开展。2015年底全省63县(市、区)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本阶段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预警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及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四、监测工作回顾及进展(一)广义监测工作

防治初期、中期主要开一些防治试点,在部分重点乡村监测血吸虫病疫情状况。70年代开展血吸虫病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分布;于1989年、1995年、2001年、2004年和2015年全国开展血吸虫病抽样调查;20世纪90年代的世行贷款血防项目中注重疾病监测工作;1990年开始原卫生部在我省设立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始我省血吸虫病的系统监测工作;2000年以来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开展重点水域血吸虫病哨鼠监测预警工作,开展生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风险因素监测工作。在这些监测工作中监测点监测始终是血防监测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我省大山区、丘陵区和平坝区设立了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了20多年的系统连续纵向监测研究工作,为全国和我省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调整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监测点工作

1.1990—1999年监测阶段

1990—1999年原卫生部在我省的大山区芦山、西昌等两县(市)设立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委托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监测技术工作。本阶段全国仅在7个重流行省设立13个监测点(当时名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1995年增加到14点)。当时的省血防办高度重视监测工作,时任省血防办副主任程达华、省寄研所金介梅主任、尹治成教授亲赴省内血防重点地区,深入各地现场调研,查看各地的重视力度、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人员素养等,最终确定了这两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四川两个监测县(市)是我省血防重疫区,芦山县曾经因为解放军全连战士在思延乡感染急性血吸虫病而“闻名”全国,西昌市是我国著名的航天城,邛海风光闻名遐迩,两地都属我省大山区流行类型,也是我国“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防治项目的研究点。监测工作开展初期,各级各地对监测工作都还没有深入理解,不能完全了解监测工作的意义,监测点(观测点)工作和其他防治试点工作还有混淆。为顺利完成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原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血吸虫病室派专家直接参加各项监测工作,春季参加监测点现场查螺、钉螺解剖,秋季参加人畜病情监测,亲临粪便检查工作,做集卵孵化,Kato-Katz制片阅片等,年底基层监测人员将现场资料带到原省寄生虫病所,由省级监测人员亲自录入,发现问题,和基层同志核实解决;资料录入后,马上统计各类表格,撰写当年监测报告,报省血防办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过现场监测、资料管理、疫情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基层监测同志能正确理解血吸虫病监测的目的、意义和监测方法,特别能区别防治试点和纵向监测,也保证了监测点内防治力度与县内其他乡村一致,监测数据能代表该类型流行区的疫情。同时基层同志系统全面开展一项连续的科学工作,从工作计划、工作进展、数据统计分析、监测报告的撰写,全面培养了我省首批的血防监测科技人员。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袁鸿昌院长在1995年武汉监测工作会上曾经讲过,监测工作初期各地很多同志不会写报告,经过几年的培训各地的监测报告像模像样。

1990—1999年西昌大兴监测点,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从17.73%下降到7.60%;西昌大兴乡主要实施常规卫生血防措施,疫情下降有限。芦山思延监测点,血吸虫人群感染率在0.84%~9.86%之间波动,前4年控制在3%以内,后4年在5%~10%之间;当地“七五”和“八五”开展了血防科技攻关项目,防治力度较大,所以前期血吸虫病疫情较低,而后期项目的结束,防治力度减弱,疫情明显反弹。

2.2000—2004年监测阶段

2000—2004年,原卫生部在西昌、丹棱、广汉和蒲江等4县(市)设立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委托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监测技术工作。本阶段全国仅在8个流行省设立21个监测点。当时的省血防办和原省寄研所高度重视监测工作,省血防监测技术指导组尹治成教授亲赴省内血防重点地区,深入各地现场调研,查看各地的重视力度、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人员素养等,最终确定了这4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进入21世纪,全国和四川省血防工作发生了变化,我省的大山区、丘陵地区、平坝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时有反复,选点工作充分考虑我省当时的血防实际,在大山区西昌市继续开展监测工作;长丘山区是我省防治的重点和难点,选取了蒲江和丹棱两县;我省1980年代达到传播控制的县疫情回升,主要分布在德阳和绵阳两市,其中广汉市90年代中期暴发了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本阶段选取了广汉市为监测点。

2000年首次开展查螺,原省寄生虫病所专家亲临现场查螺,全程参加查螺工作,将监测的理念、意义和要求带给了基层同志,使他们对监测也有较全面的理解,能够认识和正确开展监测工作;秋季参加人畜病情监测,亲临粪便检查工作,做集卵孵化,Kato-Katz制片阅片等。原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尹治成教授组织全省监测点技术人员集中阅片,共同鉴别,提高镜检水平,先后在4县巡回阅片,培养了我省血防工作的骨干。

本阶段广汉市发生一段插曲,让基层同志进一步认识了监测工作的做法和意义。2000年春季监测点发现了大量的阳性钉螺,为防止当地出现突发疫情,广汉市进行了现场处置,并计划在插秧结束1个月后开展人群扩大化疗。原省寄研所专家充分考虑监测和防治的关系,监测是为防治服务,监测结果是在正常的防治工作下科学数据,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夏季开展了扩大化疗,秋季进行病情监测,监测结果更多是体现化疗效果,而不能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疫情。原省寄研所尹治成教授请示原上海医科大学后,在当地开展化疗前进行了病情监测工作,这让基层同志对血吸虫病监测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4县现场监测、资料管理、疫情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基层监测同志正确理解了血吸虫病监测的目的、意义和监测方法,同时基层同志系统全面开展一项连续的科学工作,从工作计划、工作进展、数据统计分析、监测报告的撰写,全面培养了我省首批的血防监测科技人员。这一阶段培养了一些技术过硬、综合能力强的血防人员,他们为下一轮的监测和全省血防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00—2004年西昌市川兴镇新隆村监测点血吸虫感染率从29.95%下降到9.04%,丹棱徐坝监测点从13.46%下降到3.19%,广汉市双泉乡龙泉村监测点从3.87%下降到1.09%;这3个点主要实施常规卫生防治措施,降幅相对较小。蒲江县长秋乡三合村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15.01%逐年下降到0.95%,该点实施退耕还林、常规卫生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更好。

3.2005—2009年监测阶段

2005年,原卫生部在西昌、丹棱、广汉、蒲江、涪城、中江、东坡、仁寿和德昌等9县(市、区)设立9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包括上阶段的4个监测点)。我省坚持上阶段良好的做法,因时制宜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和质量开展工作。从选点开始,省疾控中心寄防所系统研究全省疫情现状、流行类型、技术水平、布点科学、地方重视等因素,并派专家深入各地现场调研,查看各地的重视力度、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人员素养等,最终确定了这9个监测点。2005—2009年每年初举办吸全省血吸虫病监测技术培训班,诠释监测方案、培训各类监测技术(查螺方法、查病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等),年底召开监测工作总结会,总结当年的监测工作成绩和问题,提出来年的工作计划,交流各地的监测经验等。省疾控中心寄防所专家亲临现场查螺,全程参加查螺工作;秋季查病继续采用上一阶段有效的方式,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分片区集中阅片,省级专家现场指导,德阳、绵阳为一片,成都、眉山为一片,凉山为一片,以“传帮带”方式,以老点传授新点监测经验技术,帮助指导新点监测工作,全面带动新点监测工作,这样既培养大量技术人员,也提高工作质量,更加增进了血防同志友谊。本阶段培养了大量的血防技术人员,许多人成为血防(疾控)的行政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发表了大量的血防专业论文。本阶段眉山市东坡区监测点和西昌市监测点被评为全国血吸虫病优秀监测点。

本阶段国家开展钉螺感染情况复核,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监测指标理解不深刻的问题。2009年春季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进行钉螺感染情况复核,要求各地钉螺监测后再捕获一定数量的钉螺,寄送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由于各地已经完成了春季钉螺监测工作,又重新捕获了部分钉螺。但是一些监测点又将第二次捕获的钉螺数据加入第一次钉螺监测的结果中,导致部分监测点的钉螺指标大幅回升。通过此事件我省加强血吸虫病监测指标,特别是钉螺相关指标的学习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监测指标的认识和理解。

2005—2009年,全省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平均感染率从1.93%下降到0.02%。本阶段四川省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监测点的疫情结果和全省防治进程一致。

4.2010—2014年监测阶段

2010年,省疾控中心专家认真分析我省疫情现状及监测点的分布,决定增设6个省级监测点。本阶段全省扩大设立了6个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加上9个国家监测点,全省共有15个监测点,更科学全面代表全省血吸虫病疫情。从选点开始,省疾控中心寄防所全面分析全省已有监测点分布和欠缺,并结合各地的疫情现状、流行类型、技术水平、布点科学、地方重视等因素,也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人员素养等,增设了邛崃、旌阳、安县、夹江、芦山和普格等县这6个省级监测点。2010—2014年每年初举办血吸虫病监测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类监测技术,年底召开监测工作总结会,提出来年的工作计划,交流各地的监测经验等。在查螺和查病时省疾控中心寄防所专家亲临现场全程参加工作,培养带动新点技术人员,也提高工作质量,培养了大量的血防技术人员,发表了大量的血防专业论文。

2010—2014年全省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平均感染率从0.13%下降到0。四川省2015年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监测点的疫情结果和全省防治进程一致。

本阶段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预警监测方案》,加强血防实验室诊断能力建设,四川省级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广汉市和仁寿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通过国家评审和授牌。

5.2015年以后监测阶段

2015年,全省63县均设立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形势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到2015年底,全国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四川省以县为单位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以前的血吸虫病监测点主要是设立在疫情较重的地方,而当前全国、全省疫情已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我省全部县都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为了更客观准确反映全省疫情,全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全部设立血吸虫病监测点。省疾控中心专家会同市(州)专家,认真分析各地疫情现状、流行历史、毗邻地区等因素,并亲赴现场调研,在63各县选取了63个村作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村。为了全面推进全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和保障监测工作质量,2015—2016年举办了血吸虫病监测技术、诊断技术培训班、质量控制、网络实验室建设培训班。全省11市(州)、63县(市、区)进入了新一轮的血防监测阶段。本阶段制定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及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定期开展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演练,彰显警示社会和卫生宣传的社会效应。

四川省经过20年连续的纵向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多年防治,我省的血吸虫病疫情已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连续7年无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病畜),连续12年未发现阳性钉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监测结果也证明,当疫情较重时,采用全民化疗能快速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当下降到5%左右时,单纯化疗降低感染率不明显,必须加强灭螺措施,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才能进一步降低血吸虫感染;当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阻断)标准后,在开展常规防治工作时,必须加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才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五、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领导全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四川省血防行政和业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各个时期都成立了相应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指导组。省级血防行政和技术领导长期深入现场检查指导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四川省按照全国血防监测的要求,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相关方案。1990年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观测点工作方案》,1999年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5年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2005年版)》,2011年制定《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2013年制定了《四川省血吸虫病预警监测方案》,2015年制定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及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全省血吸虫病专家,总结全省多年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地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形势和防治目标,在原有监测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2015年5月制定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及监测体系建设方案》,该方案更加注重监测体系的建设,为全省阻断血吸虫病后的监测巩固、进一步消除血吸虫病服务。同时明确全省各级的职责,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负责监测技术指导,成立《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指导组》,以省疾控中心、各市州及部分重点县专家为成员,负责全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资料汇总分析和上报。各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防机构)负责本辖区血吸虫病监测的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资料汇总分析和上报。监测点所在县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防站)成立相应的监测工作组负责实施。

加强血防监测技术指导督导。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指导组抽调各级专家组成监测督导小组,赴省内各地开展监测指导督导工作。20世纪90年代至2015年期间,根据各地技术水平和监测中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督导工作,一是参与监测点现场工作,带动提高;二是质量复核,检查工作质量;三是交叉检查,交流经验等。特别是近年省监测技术组开展专题技术督导,建立一套评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监测能力考核、监测资料管理与应用体系,极大推进全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六、血吸虫病监测内容发展(一)监测内容拓展

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由原来的监测点监测,发展到现在的全面监测,有血吸虫病大疫情网络、血吸虫病专报网络、血吸虫病监测点网络;监测方法从原来的粪便检查发展到血清学监测筛查、血清抗体滴度监测,从钉螺直接压检发展到钉螺核酸检测(LAMP技术);从常规监测病情、钉螺常规监测外,又发展了血吸虫病风险监测、重点水域哨鼠监测、湿地血吸虫病危险因素监测、疫情扩散回升监测等,极大丰富了血吸虫病监测的内涵。

1.血吸虫病风险监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下降,国家在全国重点疫区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工作,发现血吸虫病流行的风险因素(关键环节),加强重点风险环节的防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血吸虫病风险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易感环境的钉螺调查和野粪调查工作,必要时开展传染源调查。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在德阳市旌阳区、仁寿县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评估);2008年国家评估四川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前夕,原卫生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复旦大学、湖北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赴西昌市开展血吸虫病传播控制风险监测(评估);2013年中国疾控中心、江西、安徽、湖北、江苏、湖南等省血防所专家赴我省的广汉市、眉山市东坡区和普格县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风险监测(评估)工作。2015—201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指导组综合分析全省疫情状况,在成都市锦江区白鹭湾湿地公园、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绵阳市涪城区、乐山市夹江县、眉山市彭山区五湖四海湿地、仁寿县、天全县、西昌市、普格县等地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工作。通过风险监测工作,发现全省重点地区的流行风险,并调整防治策略措施,加强重点因素的防控管理。

2.血吸虫病重点水域哨鼠预警监测

哨鼠监测是调查水体血吸虫尾蚴的常规经典方法,通过调查生产、生活环境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可以测定水体的感染性和确定易感环境,有效地预防(减少)血吸虫感染。2010年以来国家在全国血吸虫病重疫区省开展重点水域哨鼠预警监测工作。2010年在蒲江县、中江县和西昌市开展哨鼠监测工作,以后逐年扩大哨鼠监测范围,2011—2016年在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和凉山州的10余个县开展哨鼠监测工作。2010年在西昌市川兴镇发现血吸虫阳性哨鼠,并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预警,开展疫情现场处置工作;2013年在广汉市新丰镇发现中华血吸虫感染的哨鼠,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线索。

3.湿地血吸虫病监测《国际湿地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物种,我国已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提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湿地建设保护,并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和相关法规。我省很多人工湿地都建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和毗邻地区。湿地特有的环境正好是血吸虫病传播中间宿主钉螺孳生的适宜条件,国内外很多水利湿地工程项目的建设造成血吸虫病的扩散。

本研究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崇州市、广汉市、涪城区、丹棱县和西昌市等地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工作。通过湿地调查研究证实部分湿地有钉螺分布,不布排除有的原本就有,有的是随水系漂浮输入的可能性存在;诱螺试验中能提高查螺的敏感性;水库上下游钉螺广泛分布,果园逐渐成为主要钉螺孳生环境;少量钉螺输入即可大量迅速增殖;人群血防知识欠缺,接触湿地水体普遍,感染风险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湿地可能出现钉螺。建议湿地建设时彻底消灭钉螺,实施防螺输入措施,开展长期系统监测,让湿地建设与血防和谐发展。

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监测总结报告,《山丘地区生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获得“2015年度全国医学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并在“亚太地区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寄生虫学新知国际研讨会”大会交流报告。(二)监测体系建设

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需建立和完善敏感性更高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培养储备人员,定期开展演练,进一步向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迈进,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成为我省血吸虫病监测的重要内容。

1.建立健全全省血吸虫病防控体系

以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县级疾控中心(血防站)为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每一个乡镇卫生院设立血防专干,管理和指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建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排查制度,对到本院就诊或咨询的发热患者,疑为血吸虫病的,及时进行急性血吸虫病排查,并做好详细的登记。村卫生室建立血防专室,确定一名血防专管员人员负责本村防治技术指导、资料收集和血防知识宣传。

2.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在全省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今后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工作重点应更注重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结合全省防控体系,运用空间流行学病技术,积极研发敏感高效的针对传染源和危险环境的监测技术,构建监测网络、确定预警指标,及时分析与发布疫情现状的发展趋势,准确地指导现场防控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加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技术水平和能力建设(1)开展血吸虫病网络实验室建设。

为保障监测预警体系的敏感高效,进一步强化技术人才储备,完善我省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平台建设,在国家级血吸虫病诊断参比中心的指导下,四川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将组织逐步开展省级血吸虫病网络实验室建设和评审授牌工作,提高基层血防机构血吸虫病诊断和监测工作能力。(2)建立全省血吸虫病防治骨干专家组。

在省政府重大传染病防治办公室组建的全省重大疾病防治专家库基础上,建立省血吸虫病防治骨干专家组,包括省、市、县各级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员,定期组织开展血防骨干技术培训,骨干专家参加省级重大监测、评估等工作,指导各片区现场防治。

4.建立血吸虫病综合因素监测和数据综合利用机制

对血吸虫病流行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流行因素、行为变化因素,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生态湿地的建设和重大灾害的发生等加强监测,通过综合因素监测系统分析发现血吸虫病流行的动态和趋势。

对监测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提炼和总结,实现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横断面数据和纵向数据的共享,使血吸虫病监测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血吸虫病监测体系评价指标

建立血吸虫病监测体系评价指标,及时评价监测体系的敏感性、代表性、及时性。将监测体系评价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定期开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6.定期开展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演练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是锻炼血防专业人员,保持血防能力,有效扑灭血吸虫病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测巩固血防成果的重要措施。同时血防应急演练具有警示社会和卫生宣传的社会效应。

四川省各级防治机构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定期开展血防突发疫情的综合演练和病情、螺情、输入疫情等专题性演练。四川省疾控中心组织省内跨市(州)演练或协调省际间的联合演练,市(州)疾控中心组织辖区内的应急演练,县(市、区)疾控中心(血防站)组织本地的应急演练,并配合上级开展演练工作。七、监测工作成就(一)人才培养

通过监测点工作开展不仅培养锻炼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锻炼了组织管理和行政协调能力,培养了大批血防专业和行政干部。

1.专业人才培养

监测点工作培养锻炼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多年的监测工作,为我省的培养产生了多位国家和省级血防专家,这些人员作为国家和我省的血防人才,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和我省的血防检查、考核等工作。2007年首次参加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技能竞赛,省疾控中心毛勇同志、蒲江县疾控中心郑树明同志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竞赛,全省11市(州)组队参赛,共12名同志获奖,监测点所在县的5名同志获奖,占获奖人员的42%,他们分别是病原学组二等奖孙宏(广汉市疾控中心),病原学组三等奖王勇(仁寿县疾控中心)、林路英(原蒲江县疾控中心),免疫学组三等奖管英(安县疾控中心)、董运新(西昌市血防站)。

2.行政干部

监测点工作不仅培养锻炼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更锻炼了组织管理和行政协调能力。2005—2015年期间培养产生了许多行政干部,一些同志走上路行政领导岗位,从普通职工发展成为血防(疾控、地方病)科长,再发展为血防(副)站长或疾控中心(副)主任的大有人在。甚至部分同志进步为卫生局(副)局长,县级其他部门领导等。(二)血防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

通过监测点工作开展,监测县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多地承担了科研和防治试点工作,近年来监测县承担国家血防科技攻关项目、国务院血防项目、美国合作血防科研、原卫生部项目、中国疾控中心合作项目、省级血防科研项目等。普格县承担了国务院血防办大山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联系点项目,开展了为期5年的探索研究工作,创立了高原峡谷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普格模式”;西昌、东坡、蒲江、旌阳、安县、中江等县参加中美科研,探索血吸虫病疫情复发原因、血吸虫病种群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广汉、夹江等县参加中国疾控中心血吸虫病防治前瞻性研究项目;东坡、丹棱县参加中国疾控中心以传染源控制为重点的防治项目;天全、广汉、涪城、丹棱、新都等县参与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研究,科学研究了氯硝柳胺泥敷杀螺剂量和操作规程,建立了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西昌、广汉、丹棱、涪城、崇州、青白江等县开展湿地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研究,发现湿地血吸虫病流行的风险因素,钉螺扩散情况,提出了湿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建议;广汉、中江、涪城、东坡、芦山等县开展沼气建设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综合效益研究,证实沼气液杀灭尾蚴和提高农作物参量;蒲江、广汉、罗江、中江、涪城、夹江、眉山东坡区、丹棱、仁寿、西昌、德昌、普格开展血吸虫病重点水域哨鼠预警监测工作,大批血防人员掌握了哨鼠现场监测和哨鼠解剖的操作技能;仁寿、新津、天全、广汉、丹棱、东坡等县参与《血吸虫病诊断检验方法》和《血吸虫病哨鼠监测与灭螺技术》拍摄;为全省和全国血防界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指导片;西昌、广汉、涪城、芦山等县开展自主科研申请,申请当地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三)发表论文

四川省疾控中心在各类培训班进行论文撰写的培训,在四川省疾控中心监测专家组的指导下,各血吸虫病监测县撰写血吸虫病监测论文,累计发表50余篇。2005年以来各点所在县级疾控中心(血防站)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等发表论文107篇,其中监测点论文37篇;省疾控中心发表监测论文6篇。

四川省疾控中心网络检索2000—2011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表论文,9个血吸虫病国家监测县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血防专业论文104篇,其中血吸虫病监测论文45篇,占43.27%,诊断与治疗24篇,占23.08%,查螺与灭螺15篇,占14.42%,流行病学与综合19篇,占18.27%,健康教育1篇。

通过分析2000—2011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表论文情况,证明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县级疾控机构论文发表数量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血防专业论文在疾控论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监测又在血防中占重要的地位。建议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县级疾控机构以血吸虫病监测为抓手促进血防技术水平,再以血防工作为火车头,来带动全面疾控工作的蓬勃发展。(四)监测能力提高

我省率先在血吸虫病监测点所在县开展血吸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2010年1月四川省级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通过卫生部专家组评审,2010年4月获得中国疾控中心的授牌;2012年9月广汉市和仁寿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通过卫生部专家评审并授牌;两县血吸虫病实验室建立了规范的血清学检测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实验室,可以规范地开展血吸虫病相关的血清学实验和血吸虫病病源学诊断实验。省级参比实验室和两个县级网络实验室多次接受国家盲法样品考核,均获得较好的成绩。另外9个国家监测点实验室也多次接受国家的检测能力考核,结果也令人满意。2015年省血防监测技术指导组抽查全省10个监测县,并考核孵化水平和Kato-Katz片虫卵鉴别水平,9个县孵化结果定性正确,10个县Kato-Katz片定性正确,但部分县定量偏差较大。八、血吸虫病监测工作中的问题

1.依靠治标达标,疫情反弹风险。

四川省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区大量依靠治标措施实现传播阻断达标工作,即靠大量的药物控制钉螺,扩大化疗控制人畜病情;各地实施了相当数量的综合治理项目,但综合项目的绝对数量和覆盖钉螺环境的比例不高。所以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流行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存在血吸虫病疫情死灰复燃的风险。广东省于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90年代发生了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并发现多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80~90年代成都平原北部的成都、德阳、绵阳片区的14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相当于当前的传播控制标准),90年代中期开始,已达标的德阳市旌阳区、广汉市、罗江县、中江县、绵阳市涪城区、安县、高新区又发生急性血吸虫病,1994年广汉市双泉乡发生50余例急性血吸虫病例,2005年罗江县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大凉山的喜德县于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03年发生1例急性血吸虫病例,2005年暴发血吸虫病突发事件,发生10多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启动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预案,惊动了国家高层。

2.部分综合治理环境钉螺回升,卫生设施的效果和使用堪忧。

通过相关的监测发现,综合治理环境并非一劳永逸、高枕无忧。通过监测发现部分环境未得到彻底改变,残存的钉螺孳生环境仍存在,局部环境钉螺密度较高,钉螺回升的潜在危险因素仍存。在部分地方家畜敞放普遍,粪便随处可见,粪便污染严重。一些地方的果园(园林)内钉螺严重回升;硬化沟渠缺乏后期管理,杂草丛生,钉螺密度高;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园林绿化等使从疫区引入花卉、苗木,存在钉螺输入的风险,而且干部群众和专业人员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农村地区广泛改水改厕,减少疫水接触,管理好粪便。当地群众血防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差,一些群众仍然在沟渠中用水洗涤,沼气卫生厕所因农村常住人口少,粪便量少,不能有效发酵产气,影响灭卵效果;凉山部分边缘山区厕所使用率更低。一些山丘地区在以机代牛、家畜圈养措施实施困难。

3.监测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

血防钉螺调查技术还停留在防治初期水平,主要靠眼看手抓钉螺,没有核心技术的提高。灭螺药物主要氯硝柳胺,环境污染大,对水生动物毒性大,我省缺乏其他灭螺药物和灭螺方法的应用。目前的免疫方法敏感性低,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缺乏合适的检验诊断试剂,病原学方法漏检高,血防设备简陋,缺乏标准规范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新标准中要求无阳性钉螺,缺乏对易感高危环境判别的研究工作。

目前四川省血防工作重心转入监测巩固,向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前进,监测技术及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及选择预警指标是今后面临的技术问题。

4.人群和家畜流动性大,传染源管理困难。

通过综合监测发现,四川劳务输出人口众多,易错过常规查治病和健康教育,成为当地血防工作的“盲区”,同时也可能因为在其他疫区感染而成为输入传染源;地震、洪涝灾害等救灾及灾后建设过程中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也增加了感染血吸虫病和传染源输入的风险。山区家畜种类复杂,数量大,交易频繁,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对流动人口和家畜的监测和管理还未形成良好的监管机制。

5.省、市(州)疾控中心职责履行不够。

市级疾控中心应承上启下,承担指导督导县级监测工作,核实县级监测数据,及时审核上报数据等工作。省监测技术指导组指导不力,下现场频次教少。

6.各地对监测方案的学习理解不细致。

比如监测范围,流动人口全县监测;阻断县的耕牛全县监测;无螺的阻断县,没有本地人群监测要求,且应每年更换监测村等。

7.监测的科学性受阻断达标影响。

按照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的规划,我省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各地强有力推进达标工作,为了使监测数据资料和达标资料保持一致,各地的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受到挑战。九、血防监测展望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也要紧跟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全省的血防工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省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科学的探索,提出我省血吸虫病防治的新思路,创新防治模式。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在全省消除血吸虫病阶段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要建立完善科学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消灭血吸虫病疫情。(一)今后工作建议

1.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推进血防规划实施,使血防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与血防相关,特别是与“三农”密切联系,提出农业废弃物(农膜、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促进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科学除草等技术广泛应用,构建适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体系,全面建立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档案,探索农药可追溯体系。这些措施中哪些是防治血吸虫病有利的因素,哪些是防治血吸虫病不利的因素。动物粪便管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湿地生态建设、能否找到绿色生态的灭螺方法都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2.加强科学防治,实施精准血防。

近年国际上提出精准的概念,它(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医学前沿技术,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类,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在精准医学的基础上可以发展“精准血防”。回过头去看以前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略显粗放。对象的精准化:血防的精准诊断不仅局限于对病人的诊断,而是对整体血防的科学准确的判断,可以细化到村、组、户病情和螺情,群众干部对血防的认知,各级血防机制、投入、防治能力等。血防的精准治疗也不仅对病人的治疗,而是对整体血防的精准、个体化的处方。措施的精准化:各地以前也提出了“一点一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还要细化和具体化,一点是以村为点、还是以组、以环境为点,监测预警灭螺、化疗的依据、范围都应该精准化。战术的精准化:在消除阶段加强区域规划,重点资助,逐个歼灭,整片推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巩固血防达标成果。

3.突出科技引领,加快成果转化形成倍增效应。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应用到血防中,纵观血防历史我国的血防工作一直注重科学防治,我们将各时期的科学成果大量应用到血防实际中。同时也应该看更多的研究成果被忽视,一些成果发表论文和评奖后,很快就销声匿迹。当前我国许多血防应用技术还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和临床医学比较),其实我们新的查螺技术、灭螺药物、诊断等血防技术等都有长足的发展,各类报道也不少,但还缺乏广泛的推广应用。转化医学强调研究成果转化为医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针对血防工作,应该加强各类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单位应与相关的企业应合作(协作),将研究的理论、新药、新方法等成果演绎成可用的手段方法,同时血防工作中还应该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转化适宜技术成果,现场大力推广适宜防治技术。

4.血吸虫病应急演练工作。

为了锻炼血防队伍,保持血防能力,能有效扑灭血吸虫病疫情。全省各级防治机构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开展血防突发疫情的综合演练和病情、螺情、输入疫情等专题性演练。

5.坚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

进一步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工程建设项目,并在实施农、林、水项目同时,做好项目的血防效益评估。按照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策略措施,在丘陵和山区实施以机代牛、家畜圈养、沼气建设、改水改厕、人畜同步化疗控制传染源,开展健康教育,结合农林水等部门项目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易感环境药物灭螺(环山堰处理)等的防治措施。在平坝轻疫区做好输入传染源监测,推广沼气,改水改厕,改善居住环境,结合农林水等部门项目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

6.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督导工作。

省级加强监测技术培训,指导各点的查螺、查病、资料管理、数据分析、报告论文撰写等工作。市级加强监测督导指导,及时核实县级监测数据,按时审核上报数据等工作。加强监测方案的学习,全面领会监测工作内容,科学安排各项监测工作。加强技术指导,督促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7.充实技术力量,加强血吸虫病监测能力建设。

保持一支与防治工作向适应的血防队伍,加强各级血防专业机构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的防控技术水平,以更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展血防工作,继续探索适合山丘地区并可持续开展的药物灭螺方法和适合消除阶段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开展基层血防实验室建设,培养各级血吸虫病检测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建立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各地能开展血吸虫病孵化实验,能鉴别血吸虫病毛蚴,规范开展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测,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血吸虫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健全全省血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网络,不仅是血防信息、数据,还应将血防实验体系建设、监测体系建设、人才队伍能力、适宜技术推广等全面纳入到全省血防网络中,真正做到全省血防资源共享。(二)展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李克强总理为全国血防工作会议批示指出,血吸虫病防治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将血吸虫病歼灭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将“瘟神”危害群众扫进历史,还一方水土清净、百姓安宁。《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十三五”规划》提出向消除血吸虫病前进,要求四川省于2020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血防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形势下,坚持党和国家的血防政策方针,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落实《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十三五”规划》,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实现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天府大地将呈现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美丽景象,巴蜀儿女沉浸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幸福喜悦之中。(三)致谢

感谢省卫生计生委、省疾控中心、11市(州)生计生委、疾控中心长期对全省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特别感谢蒲江、邛崃、旌阳、广汉、中江、涪城、安县、夹江、东坡、仁寿丹棱、芦山、西昌、普格等63个县(市、区)卫生计生局、疾控中心(血防站)现场监测工作付出的艰辛。

感谢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姜庆五院长、赵根明主任、周艺彪教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防处李华忠主任,寄生虫病所郭家钢、吕山、许静、朱蓉、党辉、鲍子平、祝红庆、曹淳力、秦志强、冯婷等教授的指导。2016年10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