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0 23:21: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

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

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③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④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14世纪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2)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19世纪以后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

2.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于古代哲人博大精深的哲学、社会思想,并且从较早分化出来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如下:

①儒家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儒家的孟子、荀子也提出了有影响的教育思想。

②墨家教育思想。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提出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③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④《礼记》中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古代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如下:

①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它实际是一种启发诱导的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

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提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者,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国家的工具。

③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教育主张体现在其《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近代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如下: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以便使人能够从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独立活动。

②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三是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③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爱弥尔》中。他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④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⑤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⑥洛克的教育思想。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洛克认为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但同时,他轻视国民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看,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1)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这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事物的目的或目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本身的生长。教育的理想既不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也不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及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深刻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了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革命家杨贤江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2)凯洛夫的《教育学》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该书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其局限性在于: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忽视了它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然性。(3)教育学的多元化

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等级性

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2)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向被统治者灌输各种统治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发展,遵从惟一合法的道统观念,由此来维系社会的稳固和不平等社会的存在。(3)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学校教育在阶级社会中已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维护社会的不平等,维系社会专制的存在。(4)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育内容受到严格规范,以各种经典、教义为主,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的刻板,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原则性的知识,尤其是统治阶级所宣扬的道统观念,以此来束缚人的思想发展。(5)象征性

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地位。

3.近、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近代和现代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变化,深深的影响着当时社会的进程,与此同时,教育也带有时代性的特征。具体分析如下:(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建立学校教育行政体制,对学校教育进行经费资助。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器化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普及了义务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年限也得到了延长,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③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从宗教教学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英国、美国等国家确立了学校教育和宗教的分离原则,学校教育不受宗教的干扰。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和提供保证。(2)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比如重视入学的最佳年龄、教学内容的连接等。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186个国家中有98个国家规定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更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高中阶段。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职业教育的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教育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二战以后,各国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转化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不同水平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社会需要确定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学历文凭为教育目的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人数正在增加;没有学历文凭的社会教育的市场越来越大,这使得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也越来越现实。各国的教育制度朝着有利于交流沟通的方向发展,比如学历、学位、学分的互认,国际间的教师交流日益频繁。

4.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答:在西方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看作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著有《普通教育学》,而杜威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两者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在这两本著作中。思想的主要分歧在于:(1)教育目的存在的分歧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可以按照未来成人——既非教育者,又非儿童——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来区分。教育者应该把握学生将来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与职业有关。即培养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一切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培养道德观念,这是最高的或终极目的。而杜威则主张教育的无目的性,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手段、方法或一个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教育内部的目的就是儿童的“生活”、“生长”、“经验改造”。(2)教育内容存在的分歧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以观念心理学为依据,课程论是建立在兴趣说基础上的。主张在教学中有两条主线,历史的和自然科学的。以这种两分法为基础,他把人的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相应地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激发儿童兴趣方面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而杜威则主张活动课程的采用,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要更扎实、灵活地掌握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课程时刻注意以儿童为中心,教材要适合儿童实际,使儿童能理解、选用,注意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他认为教学如果不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3)教育方法存在的分歧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这四个步骤,强调教师的教,教学中更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赫尔巴特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是和他的课程知识设置有关的。杜威从实证主义哲学出发,特别重视教师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活动,使儿童从经验中学习。由此,杜威提出了教学的五个步骤:感觉问题所在,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假定的结论,进行推理,积极地接受实验的检验。

5.你怎样看待教育学的规范性和多样化?

答:教育学从诞生、建立到逐渐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其中教育学的发展呈现出规范性和多样化的特征,这和教育学的自身发展倾向有关。(1)教育学的规范性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杜威则将“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杜威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性,使得教育学成为一门比较完备、系统的学科,具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学科体系由此建立起来,将有关的学科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组合在一起,具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将教育学由独立后的状态,逐渐发展到具有各种完备体系的成熟状态,从而确立教育学在现代的学科地位。赫尔巴特和杜威为教育学的规范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添了浓重的一笔,将教育学由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引向成熟。(2)教育学的多样化

教育学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教育学的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任何事物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较好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自己的特征,运用教育思想于实际,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教育学一方面既体现学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实际;另一方面,既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操作的规范,又有运用者创造性改造发挥的广阔空间。

教育学的多样化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多样化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将综合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赋予了教育学科。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教育学建基于多个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促进自身学科的分化,以及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形成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得教育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教育实验,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认识源泉。各种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不断的促进了教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前苏联教育家(  )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重大影响。

A.凯洛夫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5.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诗》   D.《学记》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  )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   B.正规   C.普通   D.制度化

7.我国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在(  )。

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对这个新学制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

  B.新学制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

  C.新学制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D.1951年的学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停办了

9.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经济学

  10.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1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A.洛克   B.夸美纽斯   C.卢梭   D.福禄培尔

12.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13.系统阐述“结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布鲁姆   D.洛扎诺夫

14.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论》

  15.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漫话》   C.《教育过程》   D.《论语》

  16.《爱弥儿》的作者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马卡连柯

  17.《教学与发展》一书的作者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8.主张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称为(  )。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B  6.D  7.B  8.D  9.A  10.A  11.B  12.B  13.B  14.B  15.A  16.B  17.D  18.B 

二、名词解释

1.《民主主义与教育》[华东师大2001研]

答:《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1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该书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杜威把“民主”和“科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谈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校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杜威认为,“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应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8~23章根据上述观点,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教育目的(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最后3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的观点,他指出教育应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在共同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及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2.《普通教育学》[华东师大2003研;首都师大2006研]

答:《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在伦理方面的探讨,而在心理方面相对薄弱,这与赫尔巴特早期以伦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3.学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12研,华南师范大学2012研,南京师范大学2012研,杭州师范大学2011研,河南师范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4研,上海师大2001研]

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活动。

三、简答题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哪些基本问题?[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

答: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形成独立的体系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属性和关系,而这种属性和关系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一个统一体。反映在理论上,就必然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着的概念、范畴所构成的体系。这些概念和范畴也就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的一些基本问题:(1)教育的本质问题。所谓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由于人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存在差异。(2)教育的功能问题。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3)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教育作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与儿童身心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4)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因此,这也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5)教育制度和管理的问题。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关系到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双主体,这个问题也是独立的教育学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除了以上基本问题以外,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还应该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以及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四、论述题

试析教育学的形象与发展历程。

答:(1)教育学的形象

学科形象就是一门学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教育学常常被人误解为不是科学,甚至不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导致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受重视。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缺乏深入了解。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逻辑、理论性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正是这些独特的特性构成了教育学的形象。

  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平凡性。研究对象越平常,人们越容易固执或有偏见,就越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系统的、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洞察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

  ②问题域界和解答的恒定性与不确定性。教育学的很多论断都是应然的价值判断,而非实然的事实判断。

  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与跨学科性。理论性质与类型多元化的教育学,就意味着它具有多元的理论视角、多元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和多元的理论表达形式。因此,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路径自然也就比较宽广。

  ④理论类型与性质的多元性。教育学关注的是人如何为人的问题,其实比任何学科都复杂,因此它需要多门学科的支撑。

  ⑤理论结构的层次性。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但从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密切程度上看,教育理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⑥学科属性的综合性。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教育学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育学界也是见仁见智,未达成共识。教育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学决非经验、政策法律汇编或工作指南、工作手册之类,而应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形式。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与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尚未分化。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②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系统比较完整的教育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康德、赫尔巴特等人在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③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兴起对教育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一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生物学等,也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潮,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对峙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科学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迅速地发展起来。

  ④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研究者更多的对教育学本身进行反思。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

2.1 复习笔记

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

  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

  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4)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①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②进一步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使教育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

  ③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④重视学生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

  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当代世界教育处在一个急剧增长的时代,增长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征: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非均衡性;波动性。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当代世界教育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1)教育体制的变化

①中等教育制度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②一体化模式和多样性模式。一体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在一个机构把具有不同目标和教育背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提供最终能获得不同学位的课程;把具有不同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教师汇集起来,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2)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3.内涵逐渐扩大

  当代世界教育观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涵盖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目标。

  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4.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平等成了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虽然世界教育在平等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不平等依然严重存在。具体表现为区域上的不平等、性别上的不平等以及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今后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1)全民教育的含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促进教育全民化的措施

  为了应对全民教育面临的挑战,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许多国家采取诸如以下举措:

  ①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

  ②基础教育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结果上;

  ③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加强早期的儿童看护和初始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

  ④促使社会各方面确保所有学习者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卫生保健及一般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并从中获益。

  2.教育终身化

  (1)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2)终身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终身教育是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施教范围更具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取向、学习形式个别化与多样化的教育。

  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③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

3.教育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2)教育民主化的实现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教育的信息化有利有弊,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人们不断反思教育的进程,迎接新挑战。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各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答: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今后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1)全民教育具有的意义

①普及了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学校教育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结果上。全民教育将受教育的权利赋予每一个人,主张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程度因人而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每个人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促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很好的把握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享受教育结果上的公平。

②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加强了早期的儿童看护和初始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教育从基础阶段开始做起,保障教育从起点处就呈现出公平态势,让适龄儿童能接受到基础教育,同时也让一些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成年人也能享有,从而对受教育过程形成补偿和完善。

③促使社会各方面所有学习者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卫生保健及一般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并从中获益。全民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才能保障有效实施,从另一个侧面促成全民教育实施过程中物质条件和设施的完善,保障全面教育的持续性实施。(2)终身教育具有的意义

①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教育绝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既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迭加、重复,也不排斥学校的存在与价值,而必须内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为基础。终身教育是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施教范围更具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取向、学习形式个别化与多样化为特征的教育。

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化社会即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学习化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整个社会,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的。

③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教师,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员,无疑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先行者。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受教育的过程,并不仅限于学校教育的形式。

总之,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正规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5.教育民主化的本质是什么?

答: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米亚拉雷指出,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和许多国家主要的教育政策。其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之间的统一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2)教育平等的实现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从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最初只是强调入学机会的均等,或者是初等教育义务的均等;稍后就扩展到受教育的年限、学校类型、课程性质;最后,直至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入学机会、过程条件、结果的均等。教育机会平等的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3)教育普及化的实现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如果说教育的民主化是旨在保证每个社会的公民及其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教育普及化则是保证人们真正享有这一权利的现实基础。

总之,教育民主化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其本质的解释可以在不同学科的角度上来实现,教育民主化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

6.教育信息化将对传统教育形成怎样的挑战?

答: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它对传统教育形成的挑战包括:(1)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挑战

从可见的现实来看,赛伯文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首先是培养学生进入赛伯空间并保持个人主体意志的能力。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关于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关于形成和创造个人信息的能力,无疑是教育首先需要研究的帮助学生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2)对教育形式产生的挑战

从可见的教育形式来看,当无线广播和电视技术开始用于教育时,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群体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后便进入了实用阶段;当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教学;当计算机网络开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小组合作性学习;当国际互联网进入教育后,教育者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出现了虚拟教室、虚拟学校之类的新概念。(3)对教师能力和师生关系的挑战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不再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