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1 09:54:2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

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试读:

2018—2019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编著    卢 山 主 编宋显珠 王 鹏 副主编内容简介

本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8年我国工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部分区域的工业转型经验和创新发展经验,在系统分析内外部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对2019年工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就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产业篇、国际篇共5个部分。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1(2018—2019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ISBN 978-7-121-38205-5

Ⅰ.①2… Ⅱ.①中… Ⅲ.①工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8-2019 Ⅳ.①F4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93625号

责任编辑:管晓伟

文字编辑:孙丽明

印  刷:

装  订: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100036

开  本:720×1000 1/16 印张:42.75 字数:821千字 彩插:1

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98.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88258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本书咨询联系方式:(010)88254461,sunlm@phei.com.cn。前 言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现代化工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也是我国工业从无到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70年。如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约971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这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以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随着制造强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根基不断夯实,推动工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

近两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攻坚克难、创新进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成效明显,工业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体现了“稳”中缓增态势的进一步巩固,呈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趋势。动车组、人工智能、大飞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工业制造领域成绩斐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5G 商用牌照正式发放,产业链逐步成熟,为加快工业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产业创新与治理已步入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即将开启,虽然国际经贸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但全球经济新一轮复苏和增长力量正在酝酿,倡导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正反两方面力量积聚涌动。我国经济在此背景下将依然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增长新动能正在形成。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亦日渐显现。为此,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判。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宏观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续存的长期性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稳定增长的基础仍然未见稳固。需要警惕近两年世界经济超预期增长的可持续性后劲不足、发达国家政策调整的负溢出效应、全球结构性改革效率不及预期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集聚等问题。同时,国际间贸易摩擦急剧升级、“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保护主义持续发展并发挥作用,我国遭遇的阻截甚至遏制愈发明显,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笼罩上了不确定性的阴霾。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为投资与消费双驱动、出口与进口双支撑,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进程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提质增效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日渐显现。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终端需求增长动力放缓,仍未根本性扭转脱虚向实的态势等问题。工业发展方面,结构性供需失衡加剧,供给体系质量与消费升级需求错位,工业领域民间投资吸引力和活力仍显不足,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力不足,升级改造效应难以充分释放等问题续存或显现。

从宏观政策看,政策改革与宏观治理持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质量品牌、绿色转型、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网络环境治理护航数字经济大发展,脱贫攻坚力度持续加大,军民两用结合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融合由初步向深度融合转变。

从创新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行深致远。这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重大颠覆性创新技术为主导力量,以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带动了以绿色、智能、融合为主要形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多种创新的联合推动下,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日趋加剧,需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机遇,努力构筑先发优势高地,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至高点。

从应用空间看,科技实力整体提升、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融合领域的拓展、消费水平的迅速升级为传统产业效率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动力,也为新兴产业孕育厚植了沃土创造了新空间。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坚实的制造基础,同时具备吸纳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广阔需求空间。要充分发挥我国工业既有利好条件,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二

2019年及2020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启之年,是收官总结“十三五”时期成绩和经验、谋划“十四五”时期的转承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要抓住发展机遇,着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产业基础再造能力和提升产业链水平,继续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业加快实现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强化重点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降低对外依赖度。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能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实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逐步攻克工业软件领域的“软短板”,开展实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二是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较新变化,超前谋划、部署、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保障供应链安全,大力发展安全可控相关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重要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着重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产业创新和治理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较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行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大军,由“人口红利”转为“工程师红利”。开拓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紧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区域性自贸区协议,深化“中国制造”国际对接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三

赛迪智库研究编撰的《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8年我国工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部分区域的工业转型经验和创新发展经验,在系统分析内外部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对2019年工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就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产业篇、国际篇共5个部分。

综合篇,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业发展质量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在2018年取得的进展与成就进行阐述分析,并展望了2019年将面临的形势及趋势。

行业篇,对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产业等产业领域在2018年的发展概况、重点政策、细分行业发展情况、区域发展情况、重点企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展望了2019年各产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篇,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着眼点,分析阐述了2018年企业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与重点政策,对2019年企业面临的形势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产业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对2018年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与重点政策进行分析阐述,对2019年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国际篇,从全球视角出发,对世界工业发展的总体现状、201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阐述,并展望了2019年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

2019年及2020年都将是我国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应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紧抓战略机遇期,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正视问题化解矛盾,正确处理好稳与进、供与需、新与旧、内与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信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华章一定会越谱越壮阔,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综合篇第一章 工业经济运行第一节 2018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8年,我国工业生产整体保持平稳,中高端制造业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工业发展质量有所提高。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工业经济仍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工业投资增速稳中有进,工业发展质量继续稳步提升,但仍需要密切关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出口形势不乐观等影响工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赛迪智库建议通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等方式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生产平稳运行

2018年,我国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较上年同期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从当季同比增速看,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当季增速逐季下降,呈现“高开低走”态势。其中,2018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5%,是2015年以来当季增速的最高点;四季度同比增长5.7%,是2015年以来当季增速的最低点。从月度增速看,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整体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2018年1月、2月、4月、5月同比增速均高于6.8%,下半年月度增速均在6%左右波动。同时,中高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7%和8.1%,虽然增速较2017年有所回落,但相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领先幅度仍然达到5.5个百分点和21.9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

一是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稳步回升。2018年,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5%和9.5%,增速较年内月度增速低点回升4.5个和5.7个百分点,较2017年回升2.9个和4.7个百分点,增速创近两年新高。二是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逐月回升。2018年,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3%,呈逐月回升态势,增速较年内月度增速低点回升5.9个百分点,较2017年回升5.5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高出制造业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高出民间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6.1%和11.1%,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6.6个和1.6个百分点,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

三、工业品消费整体保持稳中趋缓态势

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0%,增速较2017年回落1.2个百分点。从主要工业消费品来看,2018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4%,增速较2017年回落8.0个百分点;当月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为负数,这主要是受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以及一、二线城市汽车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的影响。从消费业态来看,新零售模式兴起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快速增长。2018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16.4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小幅回落

2018年,我国出口交货值(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7.1%,较2017年的高速增长有所回落,重回个位数增长区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8.5%,增速较2017年放缓2.2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看,1—2月出口交货值增速处于2015年以来的高位。2018年二季度出口增速较一季度明显放缓,三季度各月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四季度增速从高位逐月回落,12月当月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只有4.1%。

五、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有所减缓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3%,增速比2018年1—11月份减缓1.5个百分点,总体保持较快增长,12月份当月利润同比下降1.9%。

2018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加。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4倍,其他利润增长较多行业的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7.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0.8%。这5个行业合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77.1%。二是企业经营效益得到改善。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9%,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三是去杠杆、降成本取得积极成效。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工业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杠杆率持续下降;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5%,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第二节 2019年工业经济运行趋势

一、工业投资增速有望稳中有进

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将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入实体经济,工业投资增速有望稳中有进。从投资环境看,全国各地正聚焦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将加快吸引国内外更多企业和项目投资落地投产。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实施,将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向实业,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同时,我国正以更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完善产业配套,也将持续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我国。从三大投资领域来看,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带动新兴产业投资继续扩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不断增加,从而带动制造业投资平稳增长;二是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将继续加大,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开、项目融资进一步规范,将带动基建投资增速稳中有升;三是坚持“房住不炒”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主基调,各地积极推进共有产权住房、租售同权等政策落地,将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稳中趋缓。综合看,2019年我国工业投资增速有望稳中有进,预计增长5.5%~6.5%。

二、工业品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环境不断优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全面实施等因素将增强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工业品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一是消费环境不断优化。随着国家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将更加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将更加健全,消费环境将更加优化。二是虽然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受益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政策,居民消费能力将有所增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较2017年回落0.8个百分点,增速有所放缓,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降低税率等个税改革政策的落实,使居民收入有所增加,消费能力有所增强。三是消费品供给将更加优质丰富,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超级订单”体现了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释放。预计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9%左右。

三、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可能会继续小幅放缓

全球经济放缓、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等因素将拖累我国出口,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有望改善我国贸易结构,进而对出口形成支撑。一是贸易争端、保护主义等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3.9%,并将继续走弱,WTO(世界贸易组织)将2019年全球贸易增速下调为3.7%。如果全球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工业出口将面临需求萎缩的风险。二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2018年贸易数据仍表现平稳,中美贸易逆差进一步创下新高,不排除为应对美国征税清单企业采取提前出口的情况,如果下一轮中美贸易谈判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年对美出口情况将不甚乐观,进而拖累出口整体表现。与此同时,也有利好因素支撑出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我国向全球开放市场、促进贸易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被进一步挖掘,贸易结构进一步完善,贸易强国地位和话语权得到巩固,将对出口形成支撑。综合来看,预计2019年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将增长6%~7%。

四、工业企业效益增速将稳中趋缓

稳中有进的宏观经济环境将为企业效益持续改善提供坚实支撑,工业品价格涨幅的趋缓将带动工业企业效益增速稳中趋缓。一是宏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将对工业企业生产形成带动作用,有助于提升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为企业效益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规范降低涉企保证金和社保费率等一系列减费降税政策的落实,将有效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三是去产能政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产品供需有望实现新的均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趋于平稳,带动工业企业效益增速趋稳;但同时,中上游行业价格对效益的带动作用将明显减弱,中上游行业效益增速将逐步趋稳。综合来看,2019年我国工业发展仍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利润增速可能会稳中趋缓,但企业效益仍将持续改善,工业发展质量仍将继续稳步提升。

五、工业经济仍将在合理区间内稳定运行

从供给侧看,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不断提升工业供给体系质量,加速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从需求侧看,工业投资增速有望稳中有进、工业品消费将继续平稳增长、工业企业出口可能会小幅放缓,工业经济仍将稳定运行在中高速的合理区间。预计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5%~6%。第二章 工业发展质量第一节 工业发展质量基本理论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GDP 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900309亿元。2018年我国GDP 同比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2018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05160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33.9%,是1990年工业增加值的44倍;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运行合理区间;工业门类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新动能成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部分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化学纤维、智能电视、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分别为40.1%、23.5%、18.7%、12.9%。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断显现。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回落,去杠杆成效继续显现。2018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5%,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7%,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单位成本降低,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合计为92.58元,比上年降低0.18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88元,比上年降低0.2元。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提高,去产能效果显著。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去产能目标任务。全年共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6%和78.0%,分别比2017年提高2.4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均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低端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等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一方面,基础研究支撑不足,核心技术引进受阻,延缓产业转型升级进程。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2万亿元,但基础研究经费仅占0.2%左右;而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创新型国家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通常超过5%。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这将直接影响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但核心技术引进日益受阻。内在的技术攻关能力不足,外在的技术引进受阻,内外夹击,可能会进一步延缓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另一方,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自主品牌建设滞后,加剧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产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以汽车行业为例,根据2018中国新车质量研究,自主品牌新上市车型问题数量趋增,并且在空调系统、车身外观和发动机/变速系统几个方面,与国外品牌差距最大。由于质量监管不力,部分小概率恶性事件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消费信心。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类品牌。如果我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再不加速提升,将导致高端消费持续外流,加剧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首要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我国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内部分专家和学者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李伟(2018年)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吕铁(2018年)认为应该把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结合起来。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实现新阶段提出来的发展目标的一种合意的经济发展方式。许召元(2018年)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现是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核心技术、品牌质量、要素成本、集聚和配置。马晓河(2018年)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经济体(或企业)在投入上能利用科技进步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推动效率变革,实现资源要素配置从过去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节约经营,使得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我国专家、学者对新旧动能转换展开了深入探讨。李伟(2018年)认为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推动新旧动能根本转换必须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路径。李燕(2018年)认为新工业革命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为主要驱动力,将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工业革命以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壮大为主要支柱,将加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周毅(2018年)认为培育壮大新动能亟待破解四大难题,即安全性难题、智能制造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创新在新动能发展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有关新动能的新经济统计工作慢于新经济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绿色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强调绿色发展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鲜明导向。201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机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电子电器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制度,推动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018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96.3,比上年增长6.8%,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203.6、182.8、236.5和162.2,分别比上年增长10.4%、6.2%、5.9%和4.8%。测算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创新产出持续提升,创新成效稳步增强,创新能力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迈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18年制定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健康发展,推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批复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看,急需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价我国新时代工业发展质量,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

二、工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一)概念及内涵

工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是多维度的,涉及生态效益、经济结构、创新能力、民生水平等多个方面。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认为:广义上,工业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劣状态;狭义上,工业发展质量是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增长的效益,不仅包括规模扩张,而且包括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两化融合、惠及民生等诸多方面。现阶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速度和效益有机统一。工业发展质量的提高是以稳定的发展速度为基础,目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稳”主要体现在工业增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进”更多地体现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忽视效益和质量的盲目扩张很可能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并可能引发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将影响到工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反映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地区间、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是工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维度。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是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表现。我国必须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与轻工业、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大集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等重要关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是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源泉,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质量,要求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有机统一,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工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的前提。绿色发展是工业发展质量的重要要求,也是工业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方面之一。实践证明,粗放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只会加剧资源约束矛盾,而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负外部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第五,两化融合不断深化。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科技助力,也是优化工业系统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待遇提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人口红利在不断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质量呈现明显改善,成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新特征。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既要充分依托我国在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特别是要关注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在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同时,扩大内需,增强国内购买力。(二)评价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工业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和研究,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性工作之一,对我国新时代工业经济实现健康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科学衡量工业转型升级效果的迫切需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工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工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客观衡量转型升级的效果,当前急需构建一套能够全面准确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走内生增长、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

第二,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正确引导地方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片面追求规模、增速的指标扭曲了行业或地区工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在推动工业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增速与效益的统一,通过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工业整体素质,引导地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第三,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工业发展质量的长期持续跟踪评价,有利于全面分析工业经济运行的中长期特点、趋势及影响因素,深刻剖析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而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实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因此,了解和掌握2018年我国工业相关政策,构建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析全国及地方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和工业细分行业的发展质量情况,探讨工业发展质量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展望工业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对促进我国新时代工业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继2017年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之后,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首个重点工作任务。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更应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本章将基于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出发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坚持以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为前提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坚持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等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涵盖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等6个方面,包含20项具体指标。本章详细介绍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指标权重、指标数据来源,以及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和截面指数的测算方法,是后续测算工业发展质量指数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制造强国战略将质量为先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并列为其五大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仍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并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首个重点工作任务。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我们构建完善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监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准确分析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尝试和逐步完善,必须在明确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能够反映当前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与验证,然后根据验证结果再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用于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评价(见图2-1)。图2-1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研究思路(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2月)(一)指标选取

首先应根据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初步的指标框架体系。在确立指标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原则,选取具体指标。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书所需数据全部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研究报告。(二)权重确定

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主观赋权法采用德尔菲法,客观赋权法采用变异系数法,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数据本身的统计意义,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指标的经济意义。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能够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各指标所占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便于逐年之间的比较,采用2012—2017年主客观权重的平均值作为统一权重。(三)数据处理

首先计算无法直接获取的二级指标,如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对于截面指数,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无量纲化数据和确定的权重,得到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对于时序指数,将所有指标换算为以2012年为基期的发展速度指标,然后进行加权,得到全国及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四)验证与调整

指标体系确定后,对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试评。利用试评结果对工业发展质量进行纵向时序比较和横向截面比较,并结合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实际情况,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调试,直至形成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五)指数应用

利用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及各省市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针对行业的实际情况,对部分不适合指标和不可获得指标进行剔除,得到适用于行业之间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评价行业发展质量。

四、基本原则(一)研究的指导原则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聚焦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保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工业应实现更具效益的增长,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资源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加深,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二)指标的选取原则

指标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以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为前提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指标数据应全部来源于统计年鉴或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三)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工业发展质量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和特征,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工业发展质量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无所不包,只有那些真正能够直接反映工业发展质量内在要求的要素才能被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一些指标和数据的简单堆砌与组合,而应当是一个安排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

第二,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并且代表不同经济含义、不同量纲的指标,在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可以相互比较。考虑到总量指标不具备可比性,指标选择尽量采用均量指标,兼顾采用总量指标;尽量采用普适性指标,兼顾采用特殊指标。

第三,可测度原则。要求所选择的指标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能全面反映工业发展质量的各种内涵,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采取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计算方法能够加以量化,否则就会失去指标本身的含义和使用价值。

第四,可扩展原则。指标的选取要突出现阶段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构建出符合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等新形势新要求的指标体系。同时,由于受统计指标、数据来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宜过分强调它的完备性。对于暂时无法纳入本评价体系的指标,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逐渐补充和完善。

五、指标体系(一)概念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等多方面的各项具体数据。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式进行组织而形成的指标集合,构成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它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客观地向人们提供工业发展质量的相关信息。(二)作用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反映我国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健康程度,能够指导我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三大作用:

第一,描述与评价的功能,可以将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利用相关的指标进行具体描述,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一目了然。

第二,监测和预警的功能,可以监测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政策实施的效果,为防止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危害的产生提供预警信息。

第三,引导和约束的功能,对于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与周边类似省份互设标杆进行比较。

总之,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评价工业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等之间关系的量化工具。为了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有必要利用好这一工具,对工业发展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指导和监督、规范和约束。当然,工业发展阶段和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其评判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将与时俱进。(三)框架设计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对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理解和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本书初步建立了由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共六大类、20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1)。表2-1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2月。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领域较多,并且关于工业发展质量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目前社会各界对如何评价工业发展质量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构建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长期实践,且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调整,目前指标体系已相对稳定,本版在上一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微调,主要是剔除了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互联网普及率两个指标,未来仍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数据获取情况进行微调。

六、评价方法(一)指数构建方法

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徐国祥,2005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统计指数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照所反映现象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按照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照所反映对象的对比性质不同,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本书通过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来反映全国及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情况,旨在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来反映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截面比较情况,旨在进行对比评价。在评价各行业时,我们拟采用截面指数来衡量各产业的发展质量,待数据库补充完整之后再构建时序指数。按照统计指数的分类,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即为动态指数中的定基指数,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即为静态指数,并在上述过程中计算了速度效益、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的分类指数,即个体指数。

1.时序指数的构建

首先,计算2012—2017年30个省(区、市)各项指标的发展速度(已经是增速的指标不再计算);然后,将发展速度调整为以2012年为基期;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区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及分类指数。

2.截面指数的构建

首先,按照公式(2-1)将2012—2017年30个省(区、市)的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按照公式(2-2)和(2-3)进行加权求和,分别得到各地区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和分类指数。

公式(2-1)~(2-3)中,i代表30个省(区、市),j代表20项三级指标,X代表t年i省j指标,分别代表t年j指标ijt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代表t年i省j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值,I代表tijtit年i省的分类指数,IDQI代表t年i省的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W代表itjj指标的权重。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无须做截面比较,因此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指数是时序指数。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无需做截面比较,因此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指数是时序指数。(二)权重确定方法

在指标体系的评价过程中,权重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权重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统计学上来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