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02:14:43

点击下载

作者:司马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试读:

前言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也有说是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的代表作是《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庄子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

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生活穷困潦倒,却不慕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至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利。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极为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具有极大的影响。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代学者著有《庄子》一书,为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内篇和外篇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一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而且有一些篇幅明显不属于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极其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仅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本书总共分为六十二章,深刻挖掘和汲取了《庄子》中的精髓,并且紧密联系实际,真正做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编译者2011年3月28日第一章鹏程万里【原文】[1]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2][3]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

[4][5]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6]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注释】

[1]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2]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3]绝:穿过。

[4]斥鴳(yàn):一种小鸟。

[5]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6]至:极点。【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做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一样高大,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仿佛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很不理解,于是就问:“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寓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延伸阅读】

北冰洋里有一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非常巨大,少说也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了一只巨鸟,名字叫做鹏,鹏也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往南极飞去。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霄云外,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彩,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大鹏拥有一副令百鸟羡慕的巨大躯体和翅膀,这是大自然赋予它的优厚的生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大鹏树立了更高更远的目标和理想,飞上九天,飞向南极。

我们人类更应如此,既然自然赋予了我们超卓的智慧,我们就应该志存高远、高瞻远瞩,有一番大作为,不要空有一副臭皮囊。世界上除了傻子,恐怕再也不存在没有梦想的人了。我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位拥有远大理想的人。

秦朝末年,阳城(今河南商水县)有一个叫陈胜(名胜,字涉)的人,年轻时曾跟着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无休无止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并且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他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说:“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可能发家富贵呢?”陈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与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这个政权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却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与陈胜一样有“鸿鹄之志”的人还有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

项羽初见秦始皇时,就曾指着耀武扬威的秦始皇说:吾可取而代之!果然,经过连年征战,项羽做了霸主。

西汉高祖刘邦卑微时,别人曾经取笑他的努力。他也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后来,刘邦凭借自己的一番努力和众多有才之士的辅助,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西汉王朝。“鸿鹄之志”的故事源自于陈胜,此后无数英雄豪杰皆将其引为激励自己的典故。陈胜、刘邦、项羽三人,只有刘邦与梦想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他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大声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荣耀之情溢于言表。陈胜后来被车夫所杀,项羽自刎于乌江,止步于梦想一步之遥!然其“鸿鹄之志”却足以令后人敬佩不已——项羽被后世尊为英雄和霸王,陈胜被称作开农民起义之先河,仅仅这些,也足以令那些燕雀之辈高山仰止了。倘若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直到老死的那一天,恐怕也只能是个原地踏步的小人物。

有了理想,只是为自己树立了奋斗的方向。而梦想到底能不能成真,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脚踏实地地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

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学校进行了高二年级阶段性表彰大会。在众多优秀的同学中,有一位同学让所有人感动敬佩不已。他作为代表上台向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他用自己的坚强向所有人证明了只要肯努力,没有达不到的目标,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他就是于慧同学——一个身体高度残疾,平时只能用两根手指勉强握笔才能写字,甚至在冬天手指会麻木,却没有因为这种种原因而缺交任何一次作业的女孩。

在校长对同学们的致辞中,也特别介绍了于慧的求学之路。她刚来学校时,英语差到只有1分。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入学。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厚望,她用坚忍不拔的意志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成绩跃至年级一二名。就这样,于慧努力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她成功了,因为态度决定一切。这也完全展现了学校的校训:一生正气,自强不息!

校长在大会上更是对在座所有同学加以鼓励:“如果成绩落下了,放弃学习了,看看于慧就没有任何理由。要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比于慧的困难大。基础再差,也不会比于慧刚入学时的英语差。面对苦难勇往直前,把于慧的精神与自己的对比,反思自己的态度。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大考以及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为做一个大写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明的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青年人投身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是我们的共性和特点。”

然而,成就梦想的路是崎岖而充满艰难的,但只要付出一分行动,梦想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每一个今天都不是结束,是每一个明天的开始,今天的鼓励是明天的动力,今天的付出是明天的收获。

来到这个世界,谁都希望有所作为,谁都希望光宗耀祖,谁都希望自己能为后人留下财富。既然如此,那就要树立“鸿鹄之志”,树立自己的奋斗的目标,并且沿着目标勇敢地行动下去。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你就可以无悔无憾地对自己大声说:“我没白活一辈子!”

人生大智慧:树立远大理想。只有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第二章不龟手之药【原文】[1][2][3]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4][5][6]。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7][8]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9][10]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1][12]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13]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14][15][16]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17][18][19]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20]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21]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释】

[1]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2]魏王:即梁惠王。贻:赠送。瓠(hù):葫芦。

[3]树:种植、培育。

[4]实:结的葫芦。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举:拿起来。

[6]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7]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8]为:因为。掊(pǒu):砸破。

[9]固:实在,确实。

[10]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11]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絖(kuàng):丝絮。

[12]方:药方。

[13]鬻:卖,出售。

[14]说:劝说,游说。

[15]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16]将:统帅部队。

[17]裂:划分出。

[18]一:同一,一样的。

[19]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20]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21]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籽种。我把它种活了,果然结了一只大葫芦,能容五石。我想用它盛水,但它的坚硬程度又无法承受;把它割开做了很多瓢,一个个又平又浅,不能舀水。您看,这只葫芦不能不算容积很大的庞然大物了,但是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把它打碎了。”

庄子听了,说:“先生,您真是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为了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到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以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之后,便拿去献给了吴王,并向吴王夸耀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爆发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去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非常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这药可以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然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您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之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呀!”【寓意】

物各有其用,只有物尽其用,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延伸阅读】

惠子觉得那只葫芦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用来舀水,所以认为它根本就是个毫无用处的废物,索性把它砸碎扔掉了。很明显,惠子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把一个大有用处的“宝贝”当成垃圾扔掉了。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的社会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

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有的人使用手机总是常用常新,不断更换新款式。然而在生活富裕的美国又是什么样子呢?《环球时报》上有一篇记者见闻:记者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美国人用的手机为什么老掉牙?报道说,不论是来美国的华侨还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使用的手机可是土得掉渣,老得掉牙。当中国的手机一款新过一款时,半个砖头大的摩托罗拉在美国依然随处可见。经深入了解才知道,美国人生活就是这么“小气”,一部手机一直要打到不出声音才肯罢休。

这或许是我们很多人所想像不到的。无独有偶,在同一天的《报刊文摘》上还有一则消息:一位学者访问日本,在面包车上,接待员小姐给大家送水喝,大家原以为像咱们国内似的每人发一瓶矿泉水,实际上没有,只给每人发一只纸杯,然后分一大瓶水。之后接待员告诉大家,用过的纸杯千万不要扔掉,路上还要继续使用。在这一天的行程中,所有的人就各用了一只纸杯。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物尽其用”,然而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名第二。中国即使再奋斗几十年,实现了全面小康,仍然难以达到现在日本GDP5万亿美元的水平。然而即便如此,人家还是如此精打细算,善待一丝一缕。仔细想来,这也非常符合常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这样克勤克俭、细大不捐的生活态度,哪里来的富裕?哪里来的幸福?

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开源节流”,开源即发展、创造、增收;节流即俭用、不铺张、不浪费。这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是这样,大进大出,甚至少进多出,什么东西还没用尽就扔掉,吃了一半就倒掉,长此以往,开再大的“源”,恐怕也顶不住无节制的“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却比比皆是。饭店、食堂的后门整车整车地往外拉剩鱼剩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还有很多物品的使用都是“一次性”的:一次性手巾,一次性钟表,一次性相机,一次性包装罐。使用纸张,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只用一面;邮寄的贺卡大多是高纤维纸制造的;电脑的使用,有了“奔四”就想淘汰“奔三”……

总之,实际上很多东西我们都用得过于奢侈,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和效用。物尽其用只停留在了书面和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物尽其用不只是聚积财富的问题,更是一种环保意识。地球资源毕竟有限,多一分奢侈就对资源多一分掠夺,多一分浪费就对环境多一分糟蹋。一款手机如果能使用10年,但实际只用了3年,那么7年的可利用价值就被浪费了,同时这10年间还多了3倍多的手机垃圾。假如你想到了这一点,那么在生活上就不要那么追求阔气了吧?为此,我们应尽力做到物尽其用。

节俭和环保只是物尽其用的一个方面。真正的物尽其用还在于落实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上,而要实现“尽其才”、“尽其用”,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把物放在恰当的地方。小材大用不仅会贻误了工作,更可能给工作造成巨大的损失。

现在有一些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一味讲究高学历。有的单位用大学生端茶倒水,也有银行用研究生当门童。尽管我们说人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仔细一琢磨,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总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用牛刀杀鸡的味道。

尽管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确实非常严峻,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人才过剩。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人才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爱护人才、如何珍惜人才、如何合理使用人才,便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个人如果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能力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那么他做门童是利用了有效的社会资源。但是让一个研究生去干这种根本就不需要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工作,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根本是在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因为这样的员工很难专心于本职工作,一有机会就会立即跳槽。这样的用人方式,无疑给单位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祸害”。

做管理讲究“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将其安排到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即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的同构性,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某公司有一位咨询师,在工作中被老板发现很有管理潜质,在和他沟通后,老板决定让他给自己做助理,果然,他在新的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

员工适合干什么,管理者就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干什么,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既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有莫大的好处,对公司而言,也把人才的作用最大化了,公司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聪明的管理者和无能的管理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优点,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从而做到了人尽其才。房玄龄不善于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太宗把他任为宰相;戴胄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太宗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而敢于直言不讳的魏征,太宗则让他做了谏官。

在李世民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对他们长短优劣了若指掌,并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所长。在唐太宗的管理下,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君臣共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管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定律:“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知人善任,让自己的下属去做适合他们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人才的有效利用。很多领导者常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很多成功的管理者都善于识人,并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就是善任的巨大作用。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对员工的才能、兴趣等了然于胸,只有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择适当的人选,让适当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样才能“人得其位,位得其人”,达到人事相宜的效果。当然,善任不是管理者的随心所欲,而必须按规律办事,在最适合的时机把最适合的工作分配给最适合的人,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一些人尽其才的意识,少一些大材小用的虚荣。管理者必须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的调整,这样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人与事的统一,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人生大智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三章偃鼠饮河【原文】[1][2]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3][4][5][6]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7][8][9][10]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11]“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12][13]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14][15][16],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17][18],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注释】

[1]尧:我国历史上传说时代的圣明君主。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宇仲武,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

[2]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3]时雨: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

[4]浸灌:灌溉。

[5]泽:润泽。

[6]劳:这里含有徒劳的意思。

[7]立:位,在位。

[8]尸:庙中的神主,这里用其空居其位,虚有其名之义。

[9]缺然:不足的样子。

[10]致:给与。

[11]子:对人的尊称。

[12]宾:次要的、派生的东西。

[13]鹪鹩(jiāo liáo):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

[14]偃鼠:鼹鼠。

[15]休:止,这里是算了的意思。

[16]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7]庖人:厨师。

[18]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樽:酒器。俎:盛肉的器皿。“樽俎”这里代指各种厨事。成语“越俎代庖”出于此。【译文】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雨已经降下来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都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乃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里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寓意】

做任何事都要把持一个度,即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延伸阅读】

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就行了,如果喝多了,很可能就会撑着甚至撑死。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事的最重要原则——把握好度。

把握好度,用儒家思想来概括,即是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最好的注脚和最重要的原则,朱熹曾把“中庸”二字的含义界定为“无过不及”,即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过和不及,都没有达到中庸的要求。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贡在敏捷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路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路在勇敢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张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上超过我。”

子夏站起身,问孔子说:“那么这四位为什么都拜您为老师呢?”

孔子说:“坐下吧,我告诉你。颜回虽然诚信,却不知道还有不能讲诚信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却不知道还有说话不能太伶牙俐齿的时候;子路虽然勇敢,却不知道还有应该害怕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诙谐亲密的时候。所以他们才认我做老师啊!”

孔老夫子的话多经典啊!诚信过了头,就变成了迂腐;敏捷过了头,就变成了圆滑;勇敢过了头,就变成了鲁莽;庄重过了头,就变成了呆板。

同样的道理,礼貌过了头,就变成了别有用心。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都奉之为处世的金科玉律,待人总是一副笑脸,客气有加,然而却忽视了度的把握,结果客气有礼反而变成了“溜须拍马”,变成了别有用心。

大业公司里有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对老板对同事非常热情,每次见面都抢先打招呼,出去吃饭总是争着付账,从不吝惜自己赞美的言辞,还经常给大家散发一点小礼物,结果弄得同事都很不自在。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把他叫去,问他:“你是不是对现在的位置有什么想法?”

他听了非常郁闷:为什么我待人多一点礼貌,反而会被认为是想升职呢?

其实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过于热情有礼了,会被人认为是有所图谋。因此,做得过分了,就跟做得不到位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做得不到位呢!

不及的害处,人人都可以理解;但过的害处,就不那么容易看到了。宋代的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曾经这样谈论“万事不可过”的道理:“天下万事不可过,岂特此也?虽造化阴阳亦然。雨泽所以膏润四海,然过则为霖淫;阳舒所以发育万物,然过则为燠亢。赏以劝善,过则为僭;刑以惩恶,过则为滥。仁之过,则为兼爱无父;义之过,则为为我无君。执礼之过,反邻于谄;尚信之过,至于证父。是皆偏而不举之弊,所谓过犹不及者。”

大概意思是说:天下的万事都不可过分,就连造化和阴阳都是如此。例如,雨水可以湿润天地,但是过分了就会变成涝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但是过分了就会变成干旱;赏赐是为了劝人向善,过分了就是僭越;刑罚是为了惩治恶行,过分了就是滥用;仁慈做过了头,对所有的人都是同等对待,就体现不出父亲的重要;义做过了头,一心只想着对别人负责,就容易忘记忠君的责任。太过于礼貌,别人会觉得你在讨好他;太过于诚信,以致于指证父亲的过错。这些都是执着于一偏之见,把好事做得过分了。

其实,中庸思想的全部要义,都可以用“过犹不及”这四个字来概括。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服药或吃补药有量。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过量则容易造成药物中毒,危害更大。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人们都追求生活质量,听说吃什么对身体好,就一股脑儿买来吃,往往导致适得其反。比如中医上说过中年人大部分都肾虚,吃了黑豆补肾,然而吃多了反而会伤肾。

亲密有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亲疏远近之分,再亲密的关系,如母子、夫妻也该有点距离,各自有所保留,既不因过距离偏大而疏远,也不因距离过小而压抑,要保持个人空间不被剥夺侵占。谁也不是谁的附庸,“我就是我”,同样必须正视“他就是他”,要想让对方尊重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尊重对方。给他人空间,他人同样会给你空间。

勤俭有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要勤俭,穷大方不可取,但是过于节俭就成了吝啬。

勤奋有度。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希望好好工作,取得好成绩,多挣钱养家,过好日子,然而有些人为了比别人多挣钱,就不择手段。这是不可取的。有些人为了比别人多挣钱,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汗水,结果把身体搞垮了,这也是不可取的。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体不能透支。不是不应该有上进心和进取心,而是要把握好度。

做事有度。做事一定要把握分寸,否则就会伤害双方。哪怕是好事,也不能过量,否则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比如夸奖别人是好事,如果夸的离谱就会变成肉麻或溜须;指出他人不足是好事,但过多的批评就会变成挑剔。

管教孩子要适度。管得太严了他说没有自由,压得慌,太松了又容易出问题,外面的世界对他吸引力很大,不放手不行,放了怕他出事,他正处于不能分辨是非的年龄,学好快,学坏也快。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不能放手。因此,教育孩子更要把握好度。

做人做事千万不可“过度”!当然,一般人不可能把事做的像“黄金分割点”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但在分寸上有所把握总归不是坏事。做人做事要有度,把握好就是一门艺术。

人生大智慧:过犹不及,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第四章宋人资章甫【原文】[1][2]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3]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

[4]下焉。【注释】

[1]资:贩卖。章甫:古代殷地人的一种礼帽。适:往。

[2]断发:不蓄头发。文身:在身上刺满花纹。越国处南方,习俗与中原的宋国不同。

[3]四子:旧注指王倪、齧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阳:山的南面或水流的北面。

[4]窅(yǎo)然:怅然若失的样子。丧:丧失、忘掉。【译文】

北方的宋国有个人到南方的越国去贩卖帽子,而越国人的风俗是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帽子对他们毫无用处。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寓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市场,并且要善于转换思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延伸阅读】

有一个宋国人到越国贩卖帽子,不料到了越国才发现,越国人的潮流和他们宋国人大不一样,人家流行把头发剪得光光,一根毛都不要,身上刺满了花纹,根本就用不着他的帽子。更甭提去买了。

上面讲述的就是宋人卖帽的故事。他之所以卖帽失败,最首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没有调查过越国的市场需求,因而不了解越国人真正需要什么。

不了解市场需求,自然任何营销都不会成功。而要了解市场,就必须身体力行地去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掘到潜在的市场所在。《论语》中有“子入太庙,每事问”的记述,这不仅体现孔子十分敬谨于礼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重闻见”的观点。

毛泽东一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精神,深入群众,搞社会调查。他认为,只有经常地、深入地、正确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不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经过综合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据此制订出正确可行的方针政策。孔夫子和毛泽东的这种“每事问”精神在今天依然非常实用,尤其适用于市场营销领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场营销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现代营销是基于需求的目标市场营销。营销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能事半功倍,赢得市场。而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史玉柱就是这样一个市场调查的高手。

史玉柱曾经对《赢在中国》的选手说:“品牌是怎么打造的?我建议你本人到消费者中间去。品牌的唯一老师是消费者。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把谁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在脑白金上市的初期,史玉柱亲自走村串镇,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走访,和老太太、老爷爷拉家常。网络游戏征途的研发过程中,史玉柱先后与600多个玩家深入交流,摸清了脉络。游戏上市后,他仍然每天坚持做10个小时以上的客服,为的是不断改进和提升“征途”,更新版本,增加可玩的内容。这些都为他正确的决策的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史玉柱善于通过试销来尝试各种推广、广告、销售手法,为营销策略、广告策略的决策和调整提供充足的依据。“保健礼品营销”的方式和10年不变的广告语就来自这些试销活动。黄金搭档更是经过了三轮试销,才确定营销策略、广告策略。这些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策略为史玉柱营销带来正确的方向指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调查了解了市场,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还要进一步抓住市场,把市场需求转化为自己腰包里的“财富”。而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说话和行事。

对于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战国时期,苏秦的弟弟苏代就曾经运用这种灵活的方式说服西周,顺利解决了东西周之间的水利纠纷,并且拿到了双份奖金。

当时,东周为了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准备改种水稻。而西周在高处掌握着水利资源,他们知道东周改种水稻的消息后,坚持不给东周放水。东周为此非常着急,于是发出话来,谁能去说服西周放水,国家就给予重奖。这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就自告奋勇去说服西周。

苏代到了西周之后,对西周人说:“我听说你们不给东周放水,这个决定可是不高明啊!”西周人问:“怎么不高明呢?”苏代说:“你们不给东周放水,他们就没有办法改种水稻。只能改种小麦。这样,他们就再也不用求你们了。你们和东周打交道也就没有主动权了。”西周人问:“苏先生,以您的高见应该怎么办好呢?”苏代说:“要听我的意见,你们就给东周放水。让他们顺利地改种水稻。改种水稻就常年都需要水,这样,东周的经济命脉就操控在你们手里了。你们一断水他们就完蛋。他们时刻都得仰仗你们,巴结你们啊!”西周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不但同意给东周放水,还重重奖励了苏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苏代巧妙地“把我的说成是你的”,让对方心甘情愿地答应了自己的要求。

因此,要想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并且按照你的意见去行事,你就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找准他的兴奋点,才能取得成功。

卡耐基曾租用某旅馆大礼堂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3倍。于是卡耐基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震惊,不过这也不能怪您。如果我是您,我也会这么做。因为您是旅馆的经理,职责就是使旅馆尽可能赢利。”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旅社,是你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结果可想而知,经理被卡耐基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地说服了经理,就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的一瞬间,已经完全站到了对方的角度。接着,他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对方的兴奋点——赢利,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把天枰砝码加到了自己这一边。

总而言之,只有调查才能了解市场,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抢先赢得市场。因此,一个成功的营销人员必须学会进行市场调查,更要学会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和行事。

人生大智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转换思维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或行事。第五章庄周梦蝶【原文】[1][2][3]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4][5]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6]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释】

[1]胡蝶:亦作蜩蝶。

[2]栩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

[3]喻:通作“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4]俄然:突然。

[5]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

[6]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与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际方知自己原来就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以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寓意】

人应该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里,而不应该整天生活在虚幻的梦境中。梦可以带给你灵感或陶醉,但你终究要醒来面对现实,以现实为基础,努力让美梦成真。【延伸阅读】

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在这里,庄子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与梦境。

记得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这句话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不错,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敢于大胆幻想,但更要回到现实中,以现实为基础,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不仅你的梦想遥遥无期,甚至连目前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王惠凭100元本钱收购到9枚袁大头来到广州,一天时间就以每枚30元出手,然后又用赚到的钱带回一些边角布料和10块手表,结果变成了900元,就这样往返于广州与家乡之间,她赚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她终于开起了一家娱乐城,98年造起了价值60万的别墅,2000年她的丈夫因吸毒贩毒被判刑5年,她离婚后分得30万现金回到老家,2003年她投入50万承包了锰矿,结果全部亏光。

由于父母的唠叨,她毅然离开家,自己住进了出租屋。最困难的时候5元钱度过了一个星期,生存的欲望迫使她放下尊严去摆摊擦鞋。现在她已经可以坦然面对,因为她曾经是轰动一时的富姐,熟人多,所以擦鞋的生意比别人都好,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来没有这么平静过,20年的辛苦闯荡后,擦皮鞋让我学会了勇敢面对现实,知足者常乐。”

几年之后,王惠又凭借自己的一双手积蓄下了一笔钱,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红红火火,王惠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老板……

试想,如果王惠只是一味沉溺于对过去光辉岁月的回味和对残酷现实的悲叹之中,她会再度成功吗?

众所周知,拘于理想而不去努力奋斗的人,只能成为一个无庸无志的人,因为理想虽然是美好的,但却虚无飘渺,要使之成为现实,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白日梦,梦境再美好再完善,也只不过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海市蜃楼罢了。

人生是一个过程和体验,人生中的每一场风霜雨雪,都能磨练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是追求,是执著……但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人生是成败交替的合体,是得失兼容的五味瓶,想要真正读懂人生的人,必须先读懂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

勇敢面对现实。拥有它,你将拥有超然豁达的人生;拥有它,你就不会在苦闷失落中迷失自我;拥有它,你就不会在灯红酒绿、车说马龙的社会中迷失方向;拥有它,你会拥有阳光般的笑容……

面对现实并非要你屈从于残酷的现实,无条件地向现实妥协甚至逆来顺受,而是要通过改变现实中的不利因素而使它更符合自己的生存条件,即努力去改造不利的环境,甚至于改造周围的人。当然,大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普通百姓所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身边的小的生存环境。一个人不应该去一味的适应,不去改变环境人会变得被动不思进取。当我们具备一定能力之后一定要改变环境。努力改变环境,使之适合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坦然面对现实环境,善于适应变迁,善于改变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冷静地判断事实,理性地处理问题,随时调整,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这样你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大智慧:有梦想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以现实为基础,让美梦成真。第六章朝三暮四【原文】[1]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2][3][4]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5][6][7][8]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

[1]狙(jū):猕猴。

[2]损:损失,减少。

[3]充:满足。

[4]俄而:一会儿,不久。

[5]驯(xùn):驯服,顺从。

[6]诳(kuáng):欺骗,瞒哄。

[7]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8]芧(xù):橡粟,一种粮食。【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非常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对猕猴们的心意十分理解,猕猴们也得到了他的关心。为了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他竭力减少全家的口粮。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打算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猕猴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猕猴们听了都趴在地上,感到很高兴。【寓意】

把握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形式的改变也是创新,也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延伸阅读】

这个故事原本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量并没有改变,只是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有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这则故事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不管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故事讲的道理在的确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用我们已经发展了千年的眼光再来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在收预付款和定金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收一些,未来要收的余款越少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来是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少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可以保证一天的能量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所以“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来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相当于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自己手里与“大头”在他人手里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得到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因此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妥协让步。从这层意义上讲,这则故事体现了猴子的智慧、远见和忧患意识。

尽管3+4和4+3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猴子的聪明、“远见”以及忧患意识,更体现了狙公的智慧和机变。

中国有句俗话“变则通”。故事中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的变化,从分配总量上并没有变化,却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切合时宜的分配方案变化,还有效地防止了一次猴子的“内乱”。其主要原因是分配方法的变化满足了猴子们的需求,达到了猴子们认为的“公平”。

因此,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尽管把握原则是必需的,但如果生搬硬套、墨守陈规则是不可取的。这一点反应到管理中则是资源运用有效性的表现,同等资源不同的分配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企业员工的薪酬分配方面,可能很多员工会对自己的收入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来自于同事之间的比较。其实仔细分析后也不难理解,所谓的多或少,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员工不满情绪的产生很多是觉得自己付出的比别人多,而收入却比别人少而引起的。

如果管理者能结合岗位设置、职能特性等因素对薪酬方案进行总量规划,并与员工绩效结果联系起来,这样做可能薪酬总量并没有产生变化,却能达到资源合理分配并有效运用的目的,这样一来,便做到了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的变化,何乐而不为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朝三暮四”是一种常态,那么,“朝四暮三”就是一种创新。当猴子们不喜欢“朝三暮四”时,你把它改为“朝四暮三”,就会令猴子们高兴。尽管实质并没变,每天仍是七颗栗子,但这种形式的变动和早晚分配不同,就是一种创新。例如,同样的原料,你可以做成芭比娃娃,但当你把这些同样的原料做成椰菜娃娃时,就是一种创新。其实质并没变,仅仅是形式的改变就创造了一个新的商机。“创新”这个概念是20世纪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原意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开发一种原料的新来源,采用一种新技术,或者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大多数人却都习惯于把创新理解为重大的技术突破,例如,历史上产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或现代的电脑革命,这些影响历史发展的技术突破当然属于创新,但创新决不仅仅限于这个范畴,只是改变产品的形式或其他细枝末节,例如,把做芭比娃娃的材料做成椰菜娃娃,同样也是创新。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把“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就是一种创新。

变“朝三暮四”为“朝四暮三”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但却赢得了猴子们的欢迎。同样,在产品差别上进行创新也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或冒什么大风险,只要善于观察消费者的消费时尚及变动,对原有产品略加变动就可以。每年推出的新时装其实就属于这种创新,但这种创新创造了多大的市场和财富啊!

人生大智慧:不要被变化多端的美丽假象所迷惑,学会透过假象抓本质;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也是一种创新。第七章庖丁解牛【原文】[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2][3][4][5]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6]中《经首》之会。[7][8]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9]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10][11][12][13]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14][15][16][17]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18][19][20]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21][22]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23]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24][25]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26][27]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28]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9]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注释】

[1]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支撑,接触。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3]砉(huā)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向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向,通“响”。

[4]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也作“譆”,通“啊”,赞叹声。

[8]盖:通“盍”,何,怎样。

[9]进:超过。

[10]遇:会合,接触

[11]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2]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3]批:击,劈开。郤:空隙。

[14]导: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kuǎn款):空。

[15]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6]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7]軱(gū):股部的大骨。

[18]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9]族:众,指一般的。

[20]折:断,指用用刀折骨。

[21]发:出。硎(xíng):磨刀石。

[22]节:关节。间:间隙。

[23]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4]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5]怵(chù)然:警惕的样子。

[26]謋(huò):骨肉分离的声音

[27]委地:委: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

[28]善刀:善通“缮”。擦拭刀。

[29]养生:指养生之道。【译文】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啊!你的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与一般的技术、技巧相比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再也看不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更不用说那些大骨头了!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已经有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得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啊!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尽管如此,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寓意】

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延伸阅读】

庖丁解牛,牛无疑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庖丁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自如呢?是因为他掌握了牛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生理结构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大同小异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在何处下刀,如何下刀。生活也是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才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世说新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7岁时,有一天和一帮小伙伴在一起游戏。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伙伴们都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那人摘了一颗来尝,果然是苦的。

这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的结果。王戎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李子树长在大路边,如果这些李子是甜的,应该早被别人摘光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阿拉伯诗人纪伯伦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个人种了石榴树,到了秋收季节,摘了一盘石榴放在家门外,挂着“免费,欢迎自取”的牌子。但是没有一个过路人停下脚步取走石榴。第二年秋天来临时,他换了另一面牌子,上写:“上等石榴,有意购买请付高价。”结果附近的人争先恐后来向他买石榴。

这就是典型的对人的心理规律的利用。卖石榴的人就是因为深谙人们的心理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作了相应的策略调整,所以达到了赢利的目的。

其实对于规律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不一定要做大事的时候才有用,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也可以体现出规律的妙用。

早上上班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大家都想上车之后有座位,因为人多座位少,所以,远远看到公交车过来,有人就迫不及待地迎上去,也有人赶紧从人行道上下来站到马路上等着车过来停到自己面前。然而,这些迎上去的和站在路上的的人往往不是最早站在车门前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掌握他们每天都要乘坐的这一路公交车的司机们在进站时停车的习惯。

开始乘坐这路公交车上班之后,通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因为等车的站台比较小,这路车的司机进站之后停车都是到站牌之后再往前开几米才停车,这样一来,那些迎上去的乘客只能再跑回来,那些在马路上等待的乘客也要往前小跑几步,客车停下时车门对着的,往往是原来站在站台外边几米的乘客。

经过观察,有个乘客掌握了这路公交车的司机都是这个习惯,所以,每次等车看到车来的时候他不是迎着跑而是顺着车前进的方向慢走,这样,几乎每次车停下来的时候车门都正好对着他,他也常常是那一站第一个上车的人,只要车上有座位,他就可以坐着去上班,要是座位比较多,他还可以选个相对较好的座位。每次坐下的时候都会有点小小的得意,不仅是因为可以一路坐着去上班,免去了站着的疲劳和拥挤。还因为这是因为发现了规律并合理利用规律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其实这么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规律存在,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确实可以提高做事情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事如此,大事更是如此,只有能从小事中发现规律,才有可能从大事中发现规律。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始终保持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利用懂得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从而获得成功。

60多岁的博恩·崔西头发已经全白,但身材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挺拔,这得益于他长期的身体锻炼。在聆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专注,同时面带微笑,一旦开口说话,他就善于营造一种磁场,而这种磁场能够吸引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

博恩·崔西曾经是比尔·盖茨的业务导师,巴菲特、迈克尔·戴尔和杰克·韦尔奇都曾听过他的演讲。他是全美最具影响力的演说家和成功学讲师。

与大多数讲成功学的讲师不同的是,博恩·崔西习惯于讲他自己的故事,这一方面源于他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成功学教材,“我的人生道路并非从一开始就平坦顺遂的。”博恩·崔西经常说这句话,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出身贫寒,高中都没毕业的辍学生。

博恩·崔西说:“只有3%的人为未来做详细的规划,而有97%的人不为未来做什么规划。通常来说,做规划的人有自己的事业,而没有规划的人则为那些有规划的人工作。”

他在自己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发现,顶尖的人总是着想未来,而平庸的人总是着想过去。博恩·崔西说:“那些最优秀的人在启动之前已经设立了一个未来的远景目标,然后倒推现在应该做什么,从而迈出第一步。大多数人对生活都有自己想法,但却从来没有迈出第一步。”“大自然就像一个魔术师,它在你的面前设定了一个帷幕,你每走一步,帷幕就会自动往回退一步。”博恩·崔西说,“所以如果你走不到这一步,你是看不清未来的情形的。不要对未来有太周详的规划,关键在于迈开那一步。”

博恩·崔西是一个崇尚行动的人。他说:“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成功的人都是行动导向的人。一旦他们有了什么想法,就立即去实践,实践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可能成功,一是可能失败,成功总是伴随着一串失败,是失败的累计,所以只要你去试,就不会输。”“不要怕失败,关键在于行动。”博恩·崔西说,“从中国到美国的航班,飞机在99%的时间都会偏离预定的航道,但这些飞机大都会准时到达,就是因为他们会在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

成功源自于反复不断地实践,实践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甚至失败,在经历了这些挫折和失败的洗礼后,胜利的彩虹总会出现在你眼中。

掌握规律,事半功倍,用眼用心去发现规律,其实起到的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学学庖丁吧,这样一来,工作就会更顺手、更高效,生活也会更美好、更幸福。

人生大智慧:反复实践,熟能生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