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争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7 13:59:2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小泱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齐桓争霸

齐桓争霸试读:

前言 光荣的时代,光荣的人

本书的主人公是齐桓公——我不希望一提及“主人公”,大家就误以为这是一部小说。

其实,我顶不喜欢用那种插科打诨、故作轻松的方法去写历史,不过貌似这种写法现在在中国大行其道,甚至还有作者在历史社科类作品中提及了如何塑造人物的问题……在我看来,历史人物只能“重现”,不能“塑造”,否则就是卖大力丸招摇撞骗。毕竟,历史类文章首先是人文科学,其次才是文学艺术,为了“畅销”而处心积虑地迎合市场,创造出许多子虚乌有的所谓精彩片段——创造出来的不是历史,是野史。

要么写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创造的历史小说,要么写严谨求证的历史散文,暧昧不明的东西其实是对读者的误导。曾经在某卖书网站看到一本写南北朝的书,下面竟有读者这样指责道:这本书主观创造的部分太多,以至于分不清楚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构的……作为一个著书立说的作者,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是我写历史的基本观点。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虽然主人公是齐桓公,但我要写的其实是春秋。

或者进一步说,我要写的,其实是中国。

写这部书时,我总带着三个疑问并且尝试着去解决它们:

春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中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春秋究竟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春秋并不是一个朝代,它和人们所熟知的“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样,只是一个历史时期,是属于中国某一个朝代的“片段”。然而,就是这个二百余年的片段,却给中国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当我们信口说出一个成语时,不能忘记春秋;当我们在《道德经》和《论语》中寻章摘句时,不能忘记春秋;当我们在博物馆中观赏埋藏了数千年依然锋利的青铜剑时,我们不能忘记春秋……

春秋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是一个激昂向上的时代,是中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时代,也是中国人这个在世界眼中爱好和平的民族最穷兵黩武的时代,它和紧随其后的战国时代,一起成为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正源。

西方有谚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笔者却要说:光荣属于春秋,伟大属于战国。

春秋和战国,一前一后,雄浑大气、金戈铁马的时代,春秋人和战国人开创了中国领土的基本疆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塑造了中国性格的基本轮廓……在春秋战国的影响下,中国得以长久地领跑于世界诸民族,成为唯一一个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大国。

谈及春秋,避不开春秋五霸;谈及春秋五霸,又避不开齐桓公。中国历史上的争霸第一人,无疑就是齐桓公。如果说春秋是一幅画卷,那么齐桓公则和管仲、晏婴、老子、孔子等先贤一样,是这幅瑰丽画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这些充满荣耀的历史人物,为后世中国人打下了一个极为坚实的基础。

写中国,归根结底就是写中国人。

日本作家盐野七生女士在其著作《罗马人的故事I》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古罗马人究竟是一些怎样的人?

其智力不及希腊人

其体力不及凯尔特(高卢)人和日耳曼人

其技术不及伊特鲁里亚人

其经济不及迦太基人

但是,就像众多史料所显示的那样,罗马人为自己是罗马人而深感自豪。

笔者也喜欢古罗马的历史,这是同时代唯一一个能与中华帝国相提并论的文明实体,或可视为欧亚大陆的东西两霸。但很不幸,西、东罗马帝国分别于公元476年和1453年灭亡,古罗马文明因此而成为晦涩史书中的模糊记忆,成为频频出现在欧洲人梦境中的遥远国度。同样是世界性大帝国,同样是影响了众多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罗马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中华帝国却是万古长存,当伟大如罗马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众多世界性大帝国灭亡后,唯独中国至今生生不息!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中国式奇迹”,“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长寿秘诀就是她那气质独特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

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期,懂得了这株嫩芽,就大致了解了中国文化。

如果有人问我:古代中国人究竟是一些怎样的人?

我多半会这样回答——

其智力强过匈奴人和蒙古人

其体力强过日本人和琉球人

其技术强过高丽人和越南人

其经济强过波斯人和欧洲人

从他们自称“华夏”即可得知,这是一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了数千年的民族!

事实上,正如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在过去的二十多个世纪中,无论在亚洲还是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人都难逢敌手。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各种民族、各种文明争相博弈的舞台上,为何只有中国人能立于不败之地?关于这个问题,在他们的“萌芽期”就可以得到近乎完美的答案——春秋时代的齐桓公争霸,是中国在世界历史中昂扬奋进的缩影。

春秋时代赋予了中国独特的气质,以齐桓公为代表的“春秋人”则给予后世中国人以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春秋是光荣的时代,而齐桓公就是这个光荣的时代的“光荣的人”。

对于西方那些已经习惯了只能把自己的历史上推几百年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历史显然过于遥远,又过于庞大,以至于让他们产生虚无缥缈的眩晕感;而对于生活在历史中的中国人来说,拾取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先的荣耀,并非难事。

笔者不揣冒昧,将用不算太啰唆的笔墨,慢慢为大家解读这个“光荣的时代,光荣的人”。

序章 刀尖儿上的中国

让我们把目光放在公元前716年。

历史前进到这一年,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古老的文明如古巴比伦王国已经灭亡了十三年,新兴的文明如罗马帝国此时正在台伯河畔的小城邦里蓄势待发。

中国,这个相对于巴比伦很年轻、相对于罗马又稍显年长的国度,正处于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

三百三十年前,周部族首领姬发率领族人并联合其他部族和方国,经牧野之战击败商朝军队,攻入朝歌,殷商君主帝辛自焚,商朝随之灭亡,西周建立。

五十五年前,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破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在城内大肆烧杀,以至于镐京再无法履行国都的职责,周王室无奈,遂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东周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春秋。

春秋,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充满危机的时代”。

那么,危机又从何而来呢?

最初,“危机”只是对于周王室而言。由周部族建立的周王朝并非大一统的王朝,这是个主要以文化为纽带而聚集起来的松散联邦,其最高统治者为周王,又称“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拥有“上天(他名义上的爸爸)”所赋予的统御天下的权力,各诸侯国要履行诸如屏藩、纳贡、勤王等一系列义务。周朝建立之初,周天子所控制的领土极为广袤,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可与之相比,而且周王室掌握着当时最为先进的周文化,同时还拥有战斗力强劲的青铜战车部队,绝对是个威严的存在。于是,那些慑于周天子权威的诸侯,不得不尽职尽责地履行义务。这种井然有序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周幽王时期。

想必中国人都听过发生在这位祖宗身上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这是个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周幽王心爱的女人——绝世美女褒姒,整天闷闷不乐,为博其芳心一笑,这位痴情的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后来终于发现点燃烽火将诸侯们耍得团团转的效果最佳,诸侯们一次次被耍弄,每次烽火点燃,他们都风尘仆仆地赶来勤王,结果陈兵镐京城下,却只看到他们美丽的王后褒姒因他们的窘状而哈哈大笑……

最终结果是,“狼来了”的故事在周王朝上演。不久后,野蛮好战的犬戎族进攻镐京,周幽王匆忙中下令点燃烽火,可这次,再没有诸侯前来勤王,镐京随之被攻破,西周宣告灭亡。

这一事件让周王室陷入了第一个危机:诸侯们忽然发现,所谓承天应命的天子,其实跟你我一样,在道德上也有缺陷——天子竟然也“缺德”。这是道德危机。

然后,周幽王的继任者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这位天子看似是绵延国祚的中兴之主,却理所当然地被天下人视为弑君杀父的凶手。周平王名宜臼,是周幽王的长子,也是周王朝的太子储君,但是,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废宜臼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父子关系因此变得十分微妙。

众所周知,犬戎之所以能长驱直入攻破镐京,是得到了申侯的帮助。

而申侯的身份是个关键:他是申国国君,是周王朝的诸侯,同时也是周幽王的岳父,周平王的外公。正是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带着犬戎族攻破了镐京,并且杀死了周幽王、褒姒及太子伯服。

于是,他的外孙——前太子宜臼——的独活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因此,周平王宜臼的即位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历代周天子,他背负着弑君杀父、夺位称王的重大嫌疑。

而且,周平王之所以能东迁洛邑,是仰仗了秦人的帮助。秦人是生活在中国西北方的一支半耕半牧的偏远部族,虽一心向中原靠拢,却被中原人斥为蛮夷。宜臼从破败不堪的镐京赶往东都洛邑时,秦人酋长率领部民亲自为其开道,因护送有功,周平王竟不顾天下诸侯的感受,册封秦人为诸侯,秦由此立国。

周王室如此轻率就册封一支夷狄,让中原诸侯有种“掉身价”的挫败感——是不是随便哪个猫三狗四都可以做诸侯?是不是随便哪个蛮夷都可以和我们这些王孙贵胄、功勋世族平起平坐?——秦国得到周王朝的承认,意味着“贵族”的身份不再神秘而尊贵。身为贵族,天下诸侯当然不同意。于是,他们对周王室的不满愈加强烈。

更何况,在讲究名分的春秋时代,被夷狄拥立的周平王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对诸侯们而言,缺乏说服力,诸侯们因此而对周天子的正统性满腹狐疑。

这是第二个危机:名分危机。

诸侯们虽然开始对周天子不甚恭敬,但尚且不敢公开叫板。然而,是动物就有好奇心,诸侯们或许会被好奇心驱使而动起这样的念头:老虎的屁股固然摸不得——可如果周天子不过是个纸老虎呢?

诸侯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郑庄公。西周宣王封其弟王子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郑国由此立,王子友即郑国开国君主——郑桓公。

郑桓公时,郑国曾与周王室有过一段蜜月期。郑桓公长期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当犬戎攻破镐京时,郑桓公护送周幽王逃窜,被犬戎追上后,和周幽王一同遇害。

郑庄公是郑桓公的孙子,身为周王室的宗亲,却不念情面,他向周天子挑衅的方式简单而粗暴:抢粮食。《史记》称为“侵天子之田”。郑庄公不止一次派军队去周王畿(周王室直辖领地)境内强行收割粮食,夏天抢麦子,秋天抢稻子,不可不谓欺人太甚。

当时周平王已死,继任者是他的孙子周桓王,周桓王大怒,遂亲率王师,联合陈、蔡等国,一同去攻打郑国,结果竟然惨败,他本人还被射中肩膀,天子颜面尽失。

于是,周王室陷入第三个危机:实力危机。

按照周朝最初的设定,周天子是天下之君长。“君长”是个包含了政治和血缘双重概念的词语,即周天子既是领导也是家长,他的主要职责是“督责”和“仲裁”:要不时告诫孩子们紧密团结,外敌入侵要共同抗敌,如果自家人打起来,则需出面调停,犯错误的必须惩罚,有功劳的则给予鼓励。而诸侯们总能心悦诚服。

但诸侯们心悦诚服的前提是:周天子道德高尚,实力强大,值得信赖和托付。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周天子还像周武王、周成王那样堪为人表,并且周王室的青铜战车还能转得起来。

显然,周王室的所作所为,让诸侯们越来越失望。

而失望过后,便是窃喜。

夷狄内侵,周天子败了;诸侯挑衅,周天子也败了!——身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竟然可以被夷狄和诸侯欺负成这个样子,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诸侯们磨刀霍霍,蠢蠢欲动。

春秋时代的来临,似乎让诸侯们步入了他们的春天,因为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征战,兼并土地,扩充人口……但事实并非如此乐观,因为诸侯也有诸侯的危机。

让诸侯们陷入危机的是中国人所称的“四夷”: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他们是有别于中原华夏民族的族群,他们大都属于游牧民族,中原人在描述他们的时候无不带着厌恶与恐惧:被发左衽,茹毛饮血,人面兽心……在中国史书中寻章摘句后不难发现,在华夏先民的眼中,这些游牧民族简直就是站立的人形野兽!

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情形不同,这些游牧民族并非全都生活在周王朝的边缘地带,他们中的很多部落已经以渗透之势侵入中原,在中原腹地的旮旯角落,在各诸侯国的缝隙之间,也有适合他们生存的肥美水草和茂密山林。这些游牧民族很清楚,与善于耕种却又不善作战的农夫做邻居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不劳而获的心理是所有物种的本能。

这场游牧民族的入侵让华夏世界疲于应对,其数量之巨、破坏之大、持续时间之久,超过之前任何一次关于蛮族入侵的记载,堪称空前浩劫,中原汉民族和周边游牧民族长达两千五百年的博弈,由此拉开序幕。

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周天子德行败坏、威严丧失、实力孱弱,诸侯们忙于兼并、彼此征战、各自为政,外战频仍,内战不休,而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正在鲸吞蚕食中华大地……《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将这种情况形象地描述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刀尖儿上的中国,命悬一线。

开篇笔者将时间定格在公元前716年,是因为一个婴儿的诞生。

这个婴儿出生时,并没有什么“异兆”,也没有史书记载他的童年有何过人之处,他是家族中庶出的幼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身份很难得到足够的尊重,而且长辈们给他取的名字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在闹着玩:小白。

但后来,他却成为一国之君;再后来,他被天下诸侯推为霸主,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他身为周王的臣子,虽国富兵强,却能赢得信任和赞誉;同为诸侯,他既会攻城掠地、灭国绝嗣,也会助人驱除外辱、重建国邦;身为一国之君,他知人善任,运筹帷幄,不出帐外即可转动天下。

他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枭雄、奸雄和英雄的偶像:刘备模仿他礼贤下士,于是有了“三顾茅庐”;曹操学习他尊王攘夷,于是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驱逐侵掠中原的游牧民族,拯救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他,中国人早就成了野蛮人。

他开启了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

他叫吕小白,他是齐桓公,春秋时代最当之无愧的霸主。

第一章 兄弟阋于墙

哥哥和妹妹的故事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这首词韵优美的《南山》,出自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是一首春秋时代的“齐风”,也就是齐国的民歌。

齐国为姜姓诸侯,侯国,开国君主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尚的祖先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在吕地,以封地地名作为氏,故又称“吕尚”,但中国人更喜欢称呼他为“姜子牙”或者“姜太公”。这位在文学作品中以半人半神形象出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周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在周部族还是商王朝的一个藩属时,姜太公就辅佐周人首领姬昌用武力征服了西北方的崇、密须、犬夷等方国部落;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后,被周武王分封为齐国侯爵,其国土大致在今山东北部,国都为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册封大典过后,姜太公立即带着族人奔赴营丘就国。

可是,他刚一落脚,就被莱国人给了个下马威。

莱人是东夷的一支,又称“莱夷”。东夷是商王朝和周王朝对东方许多文化相近的部族的统称,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浙江一带。“夷”字拆分开来就是“大弓”,由此可见,东夷人是擅长使用弓箭的民族。与华夏人不同,他们以渔猎生活为生,曾经在父系氏族时期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伏羲和少昊皆源出东夷,东夷人崇尚武力,对战争有极大热忱,一度是商王朝最强大的敌人。

商王朝的建立者为商人,他们是与周朝建立者周人截然不同的部族。他们原本生活在今太行山以东,与东夷人的文化习俗相近,或者,他们原本就是东夷的一支——至少在“外人”看来,他们和东夷更像是一家子。之后,不知什么原因,商人开始向西南方迁徙,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壮大了实力,最终于中原地区(河南境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经强大,商人便以中央王朝自居,视东夷诸部为野蛮落后的化外之人,列入征讨范围,而业已衰落的东夷也开始觊觎商王朝的富庶之地,双方经常爆发战争。历代商帝(商朝君主称呼)无不将东夷视为心腹之患,而末代君主——被周武王蔑称为“纣”的帝辛,更是常年累月地发动对东夷的大规模征讨。

这种大规模的倾国之战自然要消耗许多民脂民膏,久而久之,不但平民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商王朝的贵族们也心生不满。

更要命的是,帝辛因征讨东夷而疏忽了对臣属于商朝的西方周部族的防范,以至于周人首领姬昌悄悄地就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至于姬昌的继承人姬发有能力和威望号令群雄,当周部族和其他方国、部族组成的联军进攻朝歌时,商朝正规军正在东夷作战。仓皇中,帝辛把十七万正做苦役的奴隶驱赶到了战场上。

周武王姬发为了保证联军的士气,将英勇善战的三千虎贲军、四万五千名重装厚甲的甲士以及三百辆战车安置在中军,让他们作为前锋,加上两翼以及后备的其他诸侯联军,共有战车四千乘。在周武王的命令下,数十万大军每走六七步便停下来整顿队形,结果,整齐划一的大军让商朝奴隶军士气丧尽,纷纷倒戈,转而和诸侯联军一同攻进朝歌。帝辛自杀,周武王以黄钺斩其头,悬挂大白之旗,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和商王朝一样,周王朝一定鼎中原即以中华上邦自居,东夷诸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统治的对象,但他们又深知东夷人的强悍和骁勇,于是周武王便把强有力的诸侯分封到了东方,希望借他们之手完成驯化野蛮人的工作,以保证王朝东部的安宁。

姜太公足智多谋,他的族人也勇敢善战,于是,作为周武王最信任的臣子,姜太公担负起镇守东方的重责大任。

在东夷人眼中,同样骄傲自大的周人和商人没有区别,就像不喜欢自以为是的商人一样,他们也不喜欢这群自称为“华夏”的周人,更不允许周人踏足他们的土地、干扰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习俗,当他们认为自己的领地和传统受到侵犯时,便会毫无遮拦地表现出对周人的敌对态度。

和其他东夷部族一样,莱夷正时刻防范着周人。莱人的都城距离营丘很近,当他们得知姜太公要在营丘建国时,便在首领莱侯的率领下对姜太公发起突袭。

周武王之所以将姜太公封在靠近东夷的地界,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姜太公的出身——姜太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他的故乡。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深知这里的民风习俗,他早就料到会遭遇袭击,因早有防备而有恃无恐,遂在营丘和莱夷展开鏖战。

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莱人手中的弓箭并未战胜华夏人的戈矛,见迟迟不能占据上风,莱侯只好撤退。

战争过后,姜太公随之开始大展身手,他因势利导,说服了一大批当地东夷族属的土著归顺了齐国,奠定了初步的统治根基;而后,他简化礼仪、修政明德、开放工商、发展渔盐之业,使得国力上升,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投靠;接着,他又凭借强大的武力,征服了许多临近的东夷小国,山东半岛的西北部已经尽归齐国所有。

短短几年间,齐国的强盛国势便让包括莱夷在内的东夷诸部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姜太公的经营下,齐国成为稳定周王朝东部边境的重要诸侯国,是同时期存在的数百个诸侯国中的翘楚,被其他诸侯恭敬地称为“望国”,即有声望的国家。

但是,姜太公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声名远播的齐侯国境内竟会传唱这样一首让整个国家蒙羞的歌谣。

优美歌词和动听旋律的背后,是一桩兄妹间的乱伦。

这段不伦之恋的主角是齐襄公和他的异母妹文姜。

齐襄公,名诸儿,生年不详,齐国第十四代君主,前任君主齐僖公的长子,公元前698年即位。

齐襄公的父亲齐僖公在位时,齐国国力一度增强,齐国的大国形象进一步得到确立,有个著名的事例即可证明:当时刚刚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山戎侵掠齐国北疆,郑国君主郑庄公派次子公子忽率兵援救,齐、郑两国合力将北戎击退。齐僖公为答谢郑国,提出将女儿嫁给公子忽,公子忽却以“齐大非偶”加以拒绝——齐为大国,郑是小国,小国之子配不上大国公女呀!

须知,仅仅在十几年前,公子忽的父亲郑庄公还击败过周天子,一度形成了“庄公小霸”的局面,所以,郑国绝非小国、弱国,公子忽拒绝这桩婚姻,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齐国的强大却是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

显而易见,齐襄公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摊子。

齐襄公诸儿是典型的贵族子弟,从小养尊处优,接受了传统而严格的宫廷教育,包括读书识字、礼乐文化、驾车、剑术等周朝贵族的必备科目。

受过高等教育的诸儿喜欢吟风弄月,是个多愁善感的贵族公子,对爱情抱有艺术家式的执念,高富帅的底子加上文艺青年的范儿,对女性有相当的杀伤力。

可问题是,齐襄公所拥有的这些,并非一国之君所必需的资质。

相反,在齐国人看来,这些都是致命的缺点!国内及周边国家传播的关于他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而其中最让人不齿的,则是他与妹妹文姜的乱伦举动。

先君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长女宣姜,次女文姜。两位公女俱都是倾城绝色,在当时就享有国际盛名。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一个美女引发的血案”,宣姜和文姜既然有这样的美名,似乎不引发一两桩血案就太辜负她们的美貌了。

事实上,这对姐妹花正是不折不扣的“祸国红颜”。

最初,宣姜被许配给卫宣公的儿子太子伋。卫国使臣出使齐国,只在人群中看了宣姜一眼便惊为天人,整个人都酥掉了,一回卫国就盛赞宣姜,并极力撺掇卫宣公将准儿媳据为己有。卫宣公生性好色,听使臣这样一说,怦然心动,可转念一想:这齐国美人儿到底是儿子的未婚妻,儿子在身边,总有些不好下手!于是,卫宣公随便找了个由头,让太子伋出使郑国,一竿子把他支开,然后心急火燎地派人去齐国接宣姜,又在黄河之滨搭建雄伟的高台,极为隆重地将宣姜立为国君夫人。

宣姜一看掀开自己盖头的是个糟老头儿,想要悔婚,可为时已晚,只好在悲愤中从了卫宣公,并为他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两个儿子。

然而,宣姜心中却爱慕太子伋,时常找机会向他表诉衷肠。但是,恭顺谦逊的太子伋严守道德规范,宣姜虽美,却在名分上是他的嫡母,于是拒绝了宣姜,其义正词严让宣姜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对于宣姜这类的女性,金庸先生尤擅塑造,其笔下的康敏、李莫愁、何铁手无不如此——姿色艳丽,自视甚高,却又极易因爱生恨,最终变得心如蛇蝎。

宣姜一腔热火却遭太子伋迎头冷水,其失落和羞愧可想而知,于是满腔爱慕转化为无比的仇恨,将太子伋视为和自己的儿子争夺继承权的敌人,一心要将其置于死地。不久,宣姜联合小儿子公子朔一起向卫宣公进谗言,诬蔑太子伋说:太子图谋不轨,想要弑君夺位!

卫宣公宠爱娇妻幼子,对二人言听计从,兼之因当年抢娶宣姜而和太子关系失和,便认定太子伋真有不轨之心,于是盛怒中决意杀死太子伋。宣姜、公子朔和卫宣公三人商议之后,设下一计:让太子伋出使齐国,然后去齐国的途中埋伏杀手,待其经过,将其杀死,做出是山贼流寇谋财害命的假象,以免招致别人怀疑。

而后,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卫宣公召见太子伋,将使者的白旄交给他,交代几句,便让他出使齐国。

太子伋是个听话的乖孩子,接到任务,即刻动身。

看着太子伋远去的背影,宣姜母子暗自窃喜。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出了一个岔子。

宣姜所生的长子——公子寿,从小就与长兄太子伋感情甚笃,他意外地得知了母亲的阴谋,于是急忙追上太子伋,将父母的计谋说出,劝他赶快逃离卫国避难。

然而,太子伋却固执地认为:“父亲要杀我,我若因怕死而逃亡,则是对君父的不孝!”明知要死却依然拒绝跑路,这种价值观在今天看来简直蠢笨至极,在当时却是一种可以大义凛然说出来的理由,也极具感染力。

公子寿一见哥哥这样不贪生、不畏死,越发为哥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倾慕之情越发强烈,更加不想看到他枉送性命,于是佯装认同他的做法,随后备下酒宴,设法将其灌醉,而后自己拿了使者所持的白旄,向齐国赶去。

公子寿走到卫国和齐国交界的莘地(今山东莘县北)时,父母安排的杀手忽然跳出来。这群亡命之徒看到公子寿手持白旄,便认定这是雇主要杀的人,于是冲上去将其乱刀砍死。

太子伋酒醒,却不见了弟弟公子寿和白旄,于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弟弟的用意,急忙去追,赶到了事发现场,却只看到一具冰冷的尸体。当时杀人者还未离去,太子伋抱着弟弟的尸首,痛心疾首地哭诉:“我才是你们要杀的人!我弟弟是无罪的呀!你们还等什么?动手吧!把我杀了交差去吧!”杀手这才知道杀错了人,但为了完成任务,将太子伋也杀死了。

接连失去两个儿子,卫宣公幡然悔悟,因为受了刺激,再加上宣姜在耳边不断聒噪着立公子寿为储君,原本就百病缠身的他,很快便支撑不住,一头倒下,死掉了。宣姜随即扶持小儿子公子朔即位,是为卫惠公。

但是,孤儿寡母既无实力也无威望,卫国宗室和诸卿大夫根本就不买母子二人的账,朝政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卫国陷入内乱,卫惠公出逃,之后又发生了几桩兄弟相残的血案,几经辗转,宣姜最终还是以嫡母身份嫁给了太子伋的胞弟公子顽,并且生下了三子二女。其人生之丰富多彩,也是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的真实写照。

或许是春秋时代的环境使然,齐国的女子总是与乱伦相关,与姐姐宣姜一样,文姜的人生也像是一出让人百感交集的戏剧。

文姜是齐国的美玉,是众多诸侯国倾慕和追捧的对象,她倾城绝色,眉不画而黑,唇不点而红,皮肤嫩得像是六百年后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而且她才华横溢,善于创作并吟咏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诗人,不过与恬静婉约的李清照不同,文姜身上散发着一股特有的春秋气质——热情奔放。

身为大国诸侯的女儿,少女时代的文姜难以走出幽深的公宫,奢靡华丽的贵族生活却满是寂寞无聊,除了和贵族女子们聊聊天,和宫婢们戏耍戏耍,便没有了其他娱乐活动,这位贵族女子的精神生活相当贫瘠。

如果说文姜暗淡无光的生活还有那么一丝不一样的色彩的话,那就是同在宫中的同父异母的诸儿了——是啊,天真烂漫的少女,还有一位疼她、爱她的哥哥!

和男孩儿待在一起当然和女孩儿待在一起不一样。兄妹二人终日耳鬓厮磨,一个青葱年少,一个豆蔻年华,正是怀春的时节,天长日久,二人竟然生出逾越亲情的情愫,而且他们的身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体内开始涌动起与看到美食和玩具截然不同的欲望……终于,他们偷尝禁果,在宫廷深处做起了痴男怨女。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在编故事,这就是中国先民的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豪放与生猛。

纸包不住火,而且似乎兄妹二人也没指望他们的事情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外间很快就飞满了各种流言蜚语,街头巷尾到处都在悄悄谈论兄妹二人。齐国贵族既不满又不安。他们不但知道了这件事,而且还听说这丑闻已扩散到了其他国家。这个时代固然风气开放,但自古传承的血缘禁忌是难以从心理上消除的,乱伦的举动让齐国人产生了这种感觉:在自己做的饭菜中吃到了苍蝇,恶心,却又无处发火。

所以,他们急于在闹出更大的乱子之前将文姜嫁出去。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男人来说,女人——尤其长得漂亮的女人,是十分重要的政治筹码。才貌双全的文姜是一张好牌,他们不想也不能将这张牌白白砸在自己手中。

齐国贵族开始为他们的公女物色婆家:宋国?宋国虽为公爵,却是小国;郑国?郑庄公的辉煌已经不再,也不够资格;晋国?晋国地处夷狄,难免移风易俗;蔡国?虽与周王室同宗,却是蕞尔小邦……

最终,齐国贵族将他们的目光放在了南方近邻鲁国身上。

鲁国,侯国,姬姓诸侯,其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将周公旦封到鲁山(位于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国号为“鲁”,希望他能镇服当地蠢蠢欲动的商朝遗民。四年后,周武王忽然病重驾崩,继任者周成王年幼,不能治理朝政,而东方局势又极不稳定,周公旦只能留在镐京摄政,因而让儿子伯禽接替自己就国,并将鲁国迁移到今山东境内,定都曲阜,和北方近邻齐国一同担负起屏卫东部边疆的重任。

周成王即位之初,最大的威胁来自其东面的诸侯——管叔、蔡叔和武庚。管叔名鲜,受封管国;蔡叔名度,受封蔡国。二人和周武王、周公旦是同胞兄弟。武王灭商后,本着“灭国不绝祀”的原则,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殷商旧都朝歌,并将殷商王畿划分为卫、鄘、邶三个分区,由自己的三位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监管,因三人有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的责任,故称“三监”。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摄政,心生嫉妒,于是联合武庚,并和东方的淮夷、徐夷等东夷部落遥相呼应,一同反叛周王室,此即“管蔡之乱”。

周公旦奋力将叛乱镇压,杀管叔、武庚,流放蔡叔,而后在中原地区营造了一座新城池——洛邑,将其作为周王朝的东都,并在城中供奉国之重宝——九鼎,以震慑东方诸侯。

周公旦不但很好地辅佐了他的父亲、兄长和侄子,还制定了让华夏人引以为傲的礼乐制度。周朝以礼治天下,这一举动的分量可见一斑,他因此备受天下人的尊重。

受祖先影响,鲁国统治者代代相传地严格保留着周礼制度,在那个重视“道德”和“礼仪”的时代,鲁国备受别国尊重,成为一大望国,甚至和齐国旗鼓相当。将文姜嫁给鲁国这样的大国,自然符合齐国的政治利益。终于,齐僖公二十二年(前709年),文姜被父亲嫁给了鲁桓公,成为鲁国第一夫人。

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按照当时的礼仪风俗,如没有特殊原因,女子不能回娘家,文姜虽性情奔放,但对于有些规矩习俗她也无力抗拒,嫁给鲁桓公的十五年,回娘家的次数寥寥无几。

这着实苦了齐襄公。

从史书中篇幅不多的文字来看,齐襄公这个男人不多情,却极其专情,他对文姜的爱热烈而恒久,甚至因此而冷落了后宫中的其他女人,更严重的是,他即位三年却仍未立国君夫人——或许,少年时代那句“娶你为妻”的许诺仍萦绕心头吧!十五年相思之苦,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煎熬,齐襄公的性情变得反复无常,神经敏感而脆弱,他就像多愁善感的诗人或者艺术家,经常在失神中吟诵着妹妹出嫁时他所赠的诗歌:

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如果他是诗人或者艺术家,他的敏感、脆弱甚至反复无常,都将成为他的可爱之处,但他不是巴尔扎克、凡·高或者毕加索,他是一国之君,所以他的这一性格只能被冠以“神经质”或“变态”的名号——这段孽缘就像是毒药,侵蚀着他的心智。

妹妹啊妹妹!难道此生此世你我要天各一方吗?

然而,不久后,一个消息的传来却让齐襄公为之一振:周天子要将王妹嫁到齐国做第一夫人!

这时的周天子为周庄王。周庄王名姬佗,是东周第三代天子,周桓王的长子。周桓王打仗不行(在襦葛之战中败给郑庄公),在政治上也是个矮子,因为宠爱幼子王子克,他竟在临终前嘱咐周公黑肩说:“待时机成熟,你就废掉太子佗,改立孤的爱子王子克吧!”典型的因一人之好恶而违背传统、废长立幼,所犯下的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低级政治错误。

周公黑肩显然没有周公旦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周庄王一即位他就秘密勾结王子克,开始密谋政变。庄王三年(前695年),黑肩认为时机成熟,决定下手,不料阴谋泄露,反被周庄王抓获并处死,王子克畏罪潜逃,得到了燕国的庇护。

在种种险恶环境下即位的周庄王,严重缺乏安全感,他对王室宗亲并不信任,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心有余悸的他将目光投向了诸侯国。

强大的齐国首先映入眼帘。

之所以说迎娶王妹对齐襄公来说是“好消息”,原因有两个。首先,周王室虽权威不再,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王的威严对于各国诸侯依然有震慑作用,迎娶王妹这样的“攀高枝儿”,无疑能提高齐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其次,按照礼制,周天子不能为王姬(即公主)主婚,须由同姓诸侯代劳(“公主”一词即“诸侯主婚”之意),而周庄王所请的主婚人是鲁桓公。

鲁桓公主婚,必然要亲临齐国,而文姜是鲁国的媳妇、齐国的闺女,陪丈夫参加哥哥的婚礼,当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齐襄公和文姜就能相见了!

齐襄公就像是一头发情的雄兽,饥渴地盼望大婚之期,当然,他迫不及待要见到的,不是周天子的妹妹王姬,而是他自己的妹妹——文姜。

与此同时,鲁国君臣却在国都曲阜喋喋不休地讨论着:要不要带国君夫人去齐国?

鲁国人老早就听说了齐侯和国君夫人年轻时的风流韵事,对于一个将周礼作为基本国策的老牌诸侯国来说,这丑闻已是难以承受之重,如今再去齐国,兄妹二人烈火干柴,天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荒淫无耻的事来!所以,以申繻为首的卿大夫都坚持:“君夫人(国人对国君正妻的称谓)应当避嫌,绝不能去齐国!”

与喜欢开疆拓土的齐国公族不同,鲁国公族的气质偏于柔弱,鲁国奉行保守而传统的治国理念,对国君继承人的培养也不像齐国那样凌厉,所以鲁国国君大都性格软懦。

其实,关于齐、鲁两国的文化差异,早在立国之初就已经初露端倪。

分封诸侯的大典过后,刚刚成为齐国君主的姜太公问刚刚成为鲁国君主的周公旦:“阁下至鲁,将怎样治理贵国?”

周公随即回答说:“寡人将提拔血族宗亲来治理鲁国,给宗室子弟以足够信任。”

姜太公听了,摇摇头说:“依靠血缘关系治理国家,人才的可选范围过于狭小,这样就难以找到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寡人担心阁下您的后人难以成就大业,鲁国终将沦为小国、弱国啊!”

周公旦听了,于是谦恭地请教姜太公:“尚父又将如何治理齐国呢?”

姜太公说:“寡人若选用人才,必不拘一格,既不考虑他的出身,也不考虑他的名望,只要有才能,寡人便予以重用。”

周公旦听了,担忧地说:“尚父这样选拔人才,固然会选拔出许多豪杰,可您的子孙后代未必都像您这样英明神武,如果齐国君主暗弱,而选拔上来的人才又太过强势,那么齐国就有被篡国绝祀的危险啊!”

后来的历史证明,两位先贤对对方的担忧都得到了验证:鲁国因任人唯亲而沦为任人欺凌的弱国,齐国公族吕氏则因任人唯能而在战国初期被田氏家族所取代。

作为鲁国第十五代君主,深受礼乐文化熏陶的鲁桓公是典型的鲁国统治者,任人唯亲,大权被公室宗亲掌控,而且彼此之间互相倾轧,他本人则优柔寡断,很容易被人左右。

在带不带夫人回娘家的问题上,鲁桓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知道文姜和齐襄公的风流往事,所以害怕文姜和诸儿旧情复燃,担忧甚重;另一方面,他知道娇妻一直想回齐国省亲,不知该如何向她说那个“不”字,难做决断。

鲁桓公这一性格特点,早在他登基之前就显露出来了。

鲁桓公名“轨”,是鲁惠公的嫡子,并且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鲁惠公去世时,太子轨尚年幼,虽是第一继承人,却因年幼而没有执政能力,鲁国诸卿大夫聚在一起,商讨之后,决定暂时从鲁惠公的其他儿子中挑选一位年长者为国君,选来选去,最终认准了鲁惠公的长庶子公子息姑,于是将其请来,让他暂代国君之位,并且事先声明:一旦太子轨成人,公子息姑则要立即退位归政。

公子息姑即位,是为鲁隐公。

鲁隐公另一个弟弟公子挥,是个利欲熏心的野心家,他为谋求鲁国执政的高位而劝说鲁隐公杀死太子轨。公子挥图谋不轨,却错看了鲁隐公的为人。面对公子挥的挑拨离间,鲁隐公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弟弟你怎能说出这种话来?咱们的弟弟太子轨本来就是鲁国太子,不过因为年幼才由寡人暂代国君之位——就实话告诉你吧!寡人已派人在外地修建行宫,等太子轨成年,寡人便去行宫养老,禅位归政!”

公子挥一听,恼羞成怒,又害怕太子轨知道后对自己怀恨在心,于是索性连夜找到太子轨,连哄带骗说:“国君息姑见太子你已经成年,害怕你夺取国君之位,是故宣我入宫,商量着要谋害你!”

太子轨中计,吓得惊慌失措,竟把小人视为救星,向公子挥问计。公子挥心中暗喜,遂说:“国君每年冬月必到城外祭拜钟巫(春秋时华夏人所信奉的神祇),届时会住在大夫寪氏家中,我安排武士埋伏左右,等他睡下便将其斩杀,然后再把弑杀国君的罪过推到寪大夫头上!”

太子轨一听便同意了,并允诺事成后以公子挥为执政。

不久,两人依计杀死了鲁隐公,太子轨踩着兄长的尸体,在宗室小人的扶持下,登上了国君之位。

而此时此刻,拿不定主意的鲁桓公已经忧心忡忡地回到寝宫。果然,文姜一见他,便放声痛哭,向她的男人哭诉思家之苦,坚持要一同回齐国看一看。鲁桓公宠爱文姜,禁不住娇妻一哭二闹,最终置群臣劝阻之词于脑后,决定带她一同去齐国。

鲁桓公不知,他的性命就此画上了句号。

诚如鲁国群臣所担心的那样,文姜一到齐国就和哥哥诸儿旧情复燃。鲁桓公初到齐国,带着文姜在齐都临淄的驿馆下榻,然而文姜却坐不住,声称要进宫与昔日宫女叙旧。鲁桓公不放心,想一同去,可按规矩,他是不能进入齐国公宫的,而且他也无法对这个看似合情的理由加以驳斥,便无奈地同意了文姜的请求。

文姜精心打扮一番,撇下丈夫,急急忙忙奔赴公宫。这一去就是一个通宵,次日天色大亮,意犹未尽的文姜才春风满面地回到驿馆。

有夫之妇夜不归宿,这让鲁桓公感到难堪和气愤,一见文姜心神荡漾的样子,立即怒发冲冠,一通旁敲侧击、含沙射影,说了些难听的话。文姜自然要辩驳,于是,一言一语之间,二人起了争执,鲁桓公再好性儿,到底也是个血性汉子,一怒之下,说了一些“回家再好好收拾你”、“小蹄子仔细你的皮”之类的带有威胁性的狠话。

文姜是个自小就被娇宠的女人,她是大国诸侯之女,身份尊贵,而且聪明美丽,自然少不了人们的疼爱,后来嫁到鲁国,因姿色艳丽,又为鲁国生下太子,所以鲁桓公对她千依百顺,从不曾动过她一根手指头——这是一个被宠坏的女人!鲁桓公的恐吓之词让她怒火难消:在我的娘家,在我的齐国,在爱我的男人的地盘上,你竟敢欺辱我!

爱情中的女人大都矫情。文姜一怒之下跑进齐国公宫,哭哭啼啼向哥哥诸儿诉苦。

爱情中的男人大都冲动。齐襄公一把将妹妹搂在怀中,看着她梨花带雨的样子,心痛并且愤怒:唉吆佛!你个半青,身上刺挠了呗,敢挫我嘞妮儿(齐国官方语言,翻译成现代普通话就是:哎呀,你个混小子,皮痒了吧,敢欺负我的女朋友)!

并且,齐襄公很清楚一点:鲁桓公不是一般的被扣绿帽子的男人——他是一国之君,是鲁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也就是说,鲁桓公有能力发动战争。

这头雄性动物决定给他的妹夫兼情敌一个惨痛的教训。

诸侯迎娶国君夫人的隆重程度仅次于周天子大婚,有许多繁复的礼节和程序,需要耗费很长时间,鲁桓公和文姜在春季到达齐国,一直到夏四月还未离去。而在此期间,文姜和齐襄公的私会颇为频繁,这让随行的鲁国人感到十分难堪。

当然,国君齐襄公和自家姑奶奶这样不检点,齐国人的脸上也不好看。齐国人认为兄妹二人的勾当严重损害了齐国的声誉,对二人进行评价时,他们并不客气,甚至相当促狭,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创作了《南山》一诗,在这首诗的前两节,他们言辞激烈地批判了齐襄公和文姜的不知廉耻,后两节则辛辣地讽刺了姑爷鲁桓公束妻不严……齐国贵族是在发这样的牢骚:你们三个自己不尊重,倒叫我们来埋单!

夏四月,临淄城外的牛山已经郁郁葱葱。齐襄公挑了个天朗气清的好日子,邀请妹夫鲁桓公到牛山狩猎野宴。

当然,这是一场春秋版的鸿门宴。

齐襄公早在心中做好了规划,于是在席间拼命给鲁桓公灌酒,直到他酩酊大醉。然后,他下令命人护送鲁桓公回驿馆。

负责护送鲁桓公的人叫公子彭生,是齐国公族子弟,论辈分是齐襄公的叔叔,在齐国是个有名的大力士。

诸侯国公族支脉繁多,并非所有的公族成员都能终生享有贵族特权,彭生就属于这一类“没落贵族”,虽是齐国公族,但实际上家境很一般。齐襄公看中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以富贵赫奕为诱饵,让他为自己做一件事。

杀死鲁桓公。

既然选用大力士,就说明齐襄公不想留下任何凶杀的痕迹,《史记》记载谋杀的场景,只用了五个字——“拉杀鲁桓公”。拉杀就是用木杖击杀。半道儿上,公子彭生趁四下没有鲁国人,举起事先准备好的大木棍,使出全身力气,重重砸在鲁桓公的胸口上,一声闷响,肋骨碎裂,鲁桓公立时毙命。

回到国都,公子彭生向鲁国人解释称:鲁侯贪杯,饮酒过量,中途坠车,不幸身亡。

一国之君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客死异国他邦,不要说鲁国人怀疑,就是齐国人都知道里面有猫腻。鲁国贵族坚决不同意,逼到齐襄公的朝堂上,要求给个说法儿。

齐襄公杀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跟鲁国大动干戈,于是面对鲁国大夫时,他十分谦恭,净拣好话说。但鲁国人也要重拾脸面,态度丝毫没有变软,跟在齐襄公屁股后头逼他给个答复。最后,齐襄公无奈,只好说:寡人命公子彭生护送鲁侯,彭生却照顾不周,以至于鲁侯意外薨逝,公子彭生当以死谢罪!

于是,公子彭生被杀。

公子彭生在被杀之前肯定有过一通呼喊,其内容多半是揭发齐襄公的阴谋并加以诅咒。可以肯定,公子彭生闹出的动静不小,所以,很多年以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齐襄公的离奇死亡归结为他的复仇。这个故事将在后面讲一讲。

鲁国贵族也知道见好就收,便就此作罢,哭了两嗓子,然后恭恭敬敬地请第一夫人文姜归国,以便回去辅佐刚刚即位的儿子鲁庄公。

然而,或许是出于愧疚,或许是难以割舍情人,文姜和鲁国群臣来至齐、鲁交界的禚(音“卓”)地(今济南市长清区)时,竟下车不前。

鲁国群臣奇怪地望着他们的国君夫人。

文姜深情地看了看禚地的南北两方,那分别是齐国和鲁国的方向,然后,她对鲁国大夫说:此地既非齐国,也非鲁国,我居住于此,再好不过!

鲁国群臣不管文姜心中到底怎么想,反正他们不会往好的方面想。于是,他们纷纷劝诫国君夫人:一定要为鲁国和新君着想,务必归国!不能在这个非齐非鲁的地方不尴不尬地待下去!

但文姜是谁也驾驭不了的女子,对众人的请求断然拒绝。鲁国群臣无奈,只好拉着空车回到了鲁国,而文姜的儿子鲁庄公,也默认了母亲的做法。

文姜在禚地生活了许多年。在此期间,鲁庄公和齐襄公分别为她修建了颇具规模的离宫,而且齐襄公经常公开出入其中,丝毫不避嫌疑,甚至鲁庄公也曾在此与齐襄公会晤,貌似是承认了齐襄公这个不舅不爹的存在。

那么,文姜是什么时候才离开禚地回到鲁国的呢?答案是:齐襄公死后。这个答案似乎更加明确了兄妹二人之间的乱伦关系。齐襄公频繁地往来于临淄与禚地之间,与文姜关系亲热的同时却冷落了另外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或许品性不坏,但品性不坏的人未必就不是危险的人。

被冷落的三个人

其实,齐襄公在其政治生涯中不只冷落了这个女人,除了她,还有两个男人也遭到了他的冷落。

而且,这三个人一个比一个危险。

危险到什么地步?

当三个人凑到一起时,就能要了他的命。

来看看这三个人的情况。

第一个人是连姬,齐襄公的妾室。连姬进入齐国后宫的时间很早,但与其他后宫的女人一样,她注定得不到期盼中的爱情,而且从齐襄公没有子嗣这一点来看,二人履行传宗接代义务的次数也相当少,她不得不在寂寞深宫中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由于春秋史料的匮乏,笔者难以对这个女人的性格做个详细的描述,但不管她的性格如何,嫁给齐襄公这样的男人,注定了她的人生是个悲剧——不管后面发生什么事,连姬都是个受害者。

第二个人是公孙无知。

在此费点笔墨,解释一下文中多次出现的“公子”、“公孙”等词的含义。

在周朝,诸侯国君无论是何等爵位,都可被尊称为“公”,如郑庄公,虽然名为“公”,其实是个伯爵。那么,所谓“公族”就是诸侯的宗族,“公宫”就是诸侯的宫殿,“公子”就是诸侯的儿子,“公孙”自然就是诸侯的孙子了。

先秦习俗,姓和氏分离,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齐襄公为姜姓吕氏,所以他的正确名称为“吕诸儿”而不应是“姜诸儿”,与此类似的是秦始皇赵政也长久以来被误称为“嬴政”。“姓”诞生于母系氏族时期,表示一个人的出身和血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身份符号,比如齐国是姜姓,鲁国是姬姓,陈国是妫姓,他们的姓表明他们分别是炎帝、黄帝和帝舜的后裔;而“氏”的来源就比较复杂,有以官职为氏的如“司马”,有以采邑为氏的如“令狐”,有以祖父的字(“王父字”)为氏的如“牛”,此外还有以身份来做姓氏的,“公子”和“公孙”就是典型,比如,在秦国变法的商鞅,因被秦君封在秦国商邑,而以封地为氏,所以被称为商鞅,其实他出身于卫国公族,本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

言归正传。公孙无知是齐僖公的侄子,齐僖公很喜欢他,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给了他诸侯长子级别的贵族待遇,公孙无知因此过着悠然自得的公子哥儿生活,若无意外,他会像同时代的大多数贵族一样,在安逸和奢靡中变老并慢慢死去。

转折发生于齐襄公即位之后。齐襄公还是太子时,曾与公孙无知发生矛盾,二人大打出手,由此交恶。齐襄公即位的第一年就废除了公孙无知的公子待遇,公孙无知一下子由金凤凰变成小草鸡,巨大的落差让他愤愤不平。曾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陡然落魄,要么会看破人情世故,要么会步入一个仇恨的极端,而公孙无知属于后者。

这位落魄的贵族公子哥儿虽远离了齐国朝堂,却并未将视线远离齐襄公,他就像是一只潜伏的野兽,在焦急地等这个不得人心的国君犯错误。

第三个人是连称,他是连姬的堂兄,齐国大夫。连氏在齐国也是数得上号的家族,正因如此,连称和连姬兄妹才得以接近国君,但连氏显然又不是那种强大到足以引起国君重视的家族,至少他们二人在齐襄公心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年,齐襄公派遣连称去戍守葵丘(今河南民权县林七乡西村),葵丘远离国都,这种边疆戍守的差事相当清苦,连称不想去又不敢不从,于是跑去问齐襄公:“请问君上,何时让臣回来?”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听连称这样问,便举瓜随口一说:“放心放心,明年瓜熟时节,寡人即派人接替你!”成语“及瓜而代”由此而来。

有回国都的希望,至少不算是最糟的情况,连称开始踏踏实实在葵丘苦守,一双眼睛应该一刻都没离开过瓜秧。

可是,到了第二年,等菜瓜、甜瓜、黄瓜都熟透了,连称也不见国君派人来。连称憋了许久,最后实在按捺不住了,便主动向齐襄公提出请求,要他找人替班。齐襄公一听,不但不准,还对连称大加嘲讽:“就你还想回国都?做梦吧!你就老老实实在那穷乡僻壤待着吧!”

连称又羞又气又无奈,只能憋着一肚子火重新回到葵丘,但对齐襄公的忌恨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

想必读者们也看到了:心理状态异于常人的齐襄公,明显有把事情做绝的倾向。

连姬不过是想得到正常的夫妻生活,公孙无知不过是想得到锦衣玉食,连称不过是想得到国都的官职——满足三人的代价并不大。可是,齐襄公的性格却让他以一种冷漠的态度苛待了三人,连姬、连称和公孙无知都有理由痛恨齐襄公。

齐襄公不知,他将因一时之快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连称找到公孙无知,又秘密与连姬互通消息,三个同病相怜的苦命人一拍即合,决意紧密团结在一条战线上:不杀国君诸儿,决不罢休!

从阴谋学的角度上来说,连姬、连称、公孙无知的三人组合近乎完美:连姬居于宫中,熟知齐襄公的一举一动;连称戍守葵丘,手中握有兵权;公孙无知是齐前庄公的孙子,齐国公族的身份不言自明。内有内应,外有外援,里应外合,而且还能师出有名,已经具备了“起兵造反”的诸多条件。

最终,三人达成了协定:除掉齐襄公后,以公孙无知为齐国新君,公孙无知则要立连姬为国君夫人,并给连称高官厚禄。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登上君位的第十二年,这天,他带着一队人马去姑棼(今山东博兴县兴福镇)打猎,兴致正酣,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一头大野猪。随行的侍者见到可怕的巨型野兽,吓得语无伦次,竟然喊道:“这野猪就是死去的公子彭生呀(公子彭生是大力士,野猪力大)!”齐襄公听了大怒,一脚踢开侍从,然后搭箭弯弓,一箭射中了野猪。

但野猪皮糙肉厚,这一箭并未射中要害,所以野猪并没有倒下,反倒因为受了刺激而冲到齐襄公的轺车前,像人一样直立起来,张开血盆大口冲他一通乱吼。齐襄公在惊惧中跌落车下。

这时,反应过来的武士们蜂拥而上,挥舞着戈矛等兵器,合力将野猪赶跑了。

惊魂未定的齐襄公从地上爬起来,这才觉察自己跌伤了脚,并且弄丢了一只鞋子,情状狼狈。打猎的兴致全无,一声令下,他极为郁闷地回到行宫。

回到行宫后,心情不爽的齐襄公令一个叫“费”的内侍去找鞋子。费找了一通却找不到,齐襄公借他出气,拿着鞭子抽了又抽,打得费的后背鲜血淋漓,然后喝令他滚出去。费忍着痛走出行宫大门,恰好遇到连称和公孙无知的叛军。

乱军将他按住。

费吓得急忙大喊:“大夫饶命!小人不会反抗!小人带你们去找国君!”说罢,一手将衣服撩起,“你们看!小人身上的这些伤都是国君诸儿所为!——小人比你们还恨这个昏君!”

叛军见状,便相信这个饱受国君欺凌的小臣会和他们站在同一立场,于是放心地将其松开。

这时,费又说:“让我先进去,以免国君有所防备,于刺杀反而不利。”

连称等人听了有理,便放他进宫去。

费进了行宫,见到齐襄公,将叛军攻来的消息告诉了他。齐襄公和内侍小臣们都慌了。费却临危不乱,先将齐襄公藏匿起来,又让一名小臣躺在床上冒充齐襄公,然后和其他内侍拿着兵刃来到宫门口迎战叛军。可是,叛军人多势众,而且都是职业军人,费及其他内侍全部战死。叛军随之冲进国君寝宫,杀死了齐襄公。

这当中还有一个相当诡异的小插曲。

当时,叛军冲进齐襄公的寝宫,乱剑刺死了假扮齐襄公的小臣,却发觉不像国君,正疑惑,忽然发现门后黑黝黝的地上隐约有只白嫩嫩的脚丫子,于是冲上前去,将门后的人刺死。死者果然正是齐襄公。

这个插曲的诡异之处在于:如果没有丢掉鞋子,齐襄公就不会赤脚,他不露出白嫩嫩的脚,或许就不会被叛军发现,而他之所以丢鞋,是因为那头大野猪,但问题是,他打猎的姑棼地区,之前并没有野猪出没的记录,而野猪力大无穷,和死去的公子彭生一样……所以,事后人们言之凿凿地声称:那野猪就是公子彭生的化身,而齐襄公丢掉的鞋子,无疑是被复仇的野猪叼走的!

齐襄公被杀后,公孙无知即位。

对于公孙无知的即位,齐国人大都心存不满,且不说公孙无知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弑君之举,退一步讲,即便公孙无知能证明杀害齐襄公是为齐国除害,那么从继承顺序来讲,也轮不到他来做国君。

因为齐襄公还有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国家遭遇动乱,作为齐国公子,作为国君诸儿的兄弟,两位总该有所行动吧?

当然!不是有那句话嘛——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兄弟二人的行动是跑路。

不计前嫌的君主

齐桓公吕小白首次出现在史书中,却是因为一场逃亡,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幕。

生活作风败坏,政令朝令夕改,言行不一,刻薄寡恩,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这是齐襄公留给他的臣民们最深刻的印象。上及宗室亲贵,下及门童小吏,都对这个昏君、暴君充满怨恨,国人的不满之声不绝于耳。

公孙无知和连称等人的叛乱爆发之前,公子小白的家臣兼老师——鲍叔牙,不无忧虑地对公子小白说:“国君对待臣民态度轻慢,国人心生不满,叛乱即将发生,公子应及早出国避难才是!”

公子小白的回应是言听计从,于是,他跟着师傅鲍叔牙逃到了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也是东方一个大邦。

与公子小白相比,他的二哥公子纠的胆子似乎就肥了许多:一直等叛乱发生后他才和家臣管仲、召忽离开齐国,投奔了他母亲的母邦鲁国。

鲍叔牙和管仲,这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两个人,形容友谊深厚的“管鲍之交”一词的词源,就是这两位先生。

鲍叔牙,名叔,字牙,史书习惯称其为“鲍叔牙”,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其家族曾是齐国大族,到了鲍叔牙这一代,仍享有贵族的荣耀,所以鲍叔牙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

管仲,名夷吾,字仲,鲍叔牙同乡,按照家族谱牒记载,管仲的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那位曾和西王母相聚的周穆王身上,他的祖先也曾是齐国贵族,但到了他这一代,管氏家族已经没落得相当清贫了。

鲍叔牙和管仲相识后,曾一道经商许多年。为人所熟知的是,管仲从这时起名声就不太好,总喜欢贪小便宜,比如每次与鲍叔牙分摊利润,他总要毫不客气地多取许多。对于这种不太体面的举动,人们有时会站出来指责管仲,但鲍叔牙却极力为管仲开脱:“他家有老母在堂,若不是为难,他也不会这样做,可以理解呀!”而且,每当生意赔了钱,鲍叔牙又一力承担损失,即便是管仲犯下的错误,他也总是为其遮掩。

可能是管仲发现自己确实不是经商的材料,于是弃商从军,戎马倥偬,成了一名光荣的兵。然而,别人每每冲锋陷阵,他却屡屡做了逃兵,因此又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指责。需要清楚的是,千军万马之中,偶尔逃跑一两次是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而“管跑跑”不但引其他人注意,还被载入史册,足见其逃跑次数之巨。当人们将这些光荣事迹告诉鲍叔牙时,鲍叔牙却又是淡淡一笑,并说:“只因放不下家中老母,所以他才爱惜自己的生命——我知道,管仲并不是贪生怕死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