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捷径——如何获得成功的巧妙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15:41:06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茹 王晓茵

出版社: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探寻捷径——如何获得成功的巧妙方法

探寻捷径——如何获得成功的巧妙方法试读:

前言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美国著名成功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只要你想成功,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美国著名潜能学权威安东尼·罗宾斯说:“成功总是伴随那些有自我成功意识的人!”

其实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连敢想、敢做和敢干的心理准备都没有,那还谈何成功呢?

成功是一种无限的高度,成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可是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他们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人生要不要获得跳跃?能不能跳过人生的高度?人生能有多大的成功?人生能否实现自我超越?这一切问题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在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障碍,但只要有智慧相伴,我们就可以从人生的谷地走出,攀援到人生的峰顶。我们等待成功的到来,这种成功是伴随智慧的人生记录,而每个人的智慧汇成了成功追求过程中最精彩的篇章和最动人的驿站。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有懂得成功智慧的热切,需要有重视成功智慧的心智,需要有开启成功智慧的行为。智慧不在我们成功旅程的终点,也不在寒不可及的高处,它就自然贮存在你的心灵,静静地等待你的开启。

为了掌握开启心智的金钥匙,实现成功的财智人生,我们根据当今成功励志的热点思潮,编撰了这套《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丛书,包括《激励成长》、《策划人生》、《励志生存》、《超越自我》、《打造心态》、《开拓潜力》、《展现人格》、《营造素质》、《健全习惯》、《构筑目标》、《致力行动》、《探寻捷径》、《把握机会》、《打破常规》、《强势竞争》、《有效执行》、《挑战挫折》、《坚定信心》、《创新思维》、《凝聚人脉》、《超然沟通》、《减压心理》、《胜出职场》、《拓展工作》、《积累财富》、《奠定资本》、《开创事业》、《赢取成功》、《实现卓越》、《尊享生活》,共计30册。

整套书系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念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现代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精品。Ⅰ 锻炼口才学会幽默的谈吐

幽默话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产生靠哪些条件呢?幽默话语作为语言艺术,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有哪些呢?

要有高尚的情趣和乐现的信念

恩格斯曾经说:“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幽默的谈吐是建立在说话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础上的。它对人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它必须要求批评者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高的涵养性。一个心地狭窄,思想颓唐的人是不会幽默的。幽默永远属于那些热心肠的人,属于那些生活的强者。幽默者品德要高尚,要心宽气朗,对人充满热情。老一辈革命家,在与人民群众讲话、攀谈时,言谈话语间有时便流露出一定的幽默感,使人感到分外热情、亲切,这当然与他们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有关。

要有较高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幽默的谈吐具有反应迅速的特点,这就要求说话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这些又来自于对生活深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具有较高的观察力、想象力、才能通过仿拟、移时、降用、拈连、比喻、夸张、等方式说出幽默的话语。

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幽默的谈吐是人的聪明才智的标志,它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一个人语言修养高、文化知识丰富,对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语汇丰富,语言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这样他平时讲起话来就会得心应手,自然就容易活泼、生动、有趣。

最后,要强调指出的是,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题旨语境,适当选用幽默话语。另外,人的才能不一样,有的会幽默,有的不会幽默。不会幽默的,则不必强求。否则,故作幽默,反而会弄巧成拙。

要想学会幽默,必须掌握幽默的方法和技巧。

对比是造成幽默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对比可以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使用对比句是逗笑的极好方法。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就常用这一方法,比如:“先生们,这个人什么都不缺,除了财富与美德。”

反复也可以成为一种幽默技巧。

反复申说同一语句,能够产生不协调气氛,从而获得幽默效果。比如牛群的一段著名相声中的“领导冒号”。

故意啰嗦也是一种幽默技巧。

画蛇添足常能引人发笑。如马季的相声名段《打电话》,主要用的就是这种技巧。

巧用歇后语同样能达到幽默的效果。

歇后语也是一种转折形式,它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一出,造成悬念,后面部分翻转,产生突变,“紧张”从笑中得宣泄。如:“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倒置作为一种幽默方法,颇为人们推崇。

通过语言材料变通使用,把正常情况下人物关系,本末、先后、尊卑关系等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位置,能够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另外,比较常用的幽默方法还有倒引,即引用对方言论时,能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如: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两个女子等于一千只鸭子。”

不久,师母来校,一个女学生赶忙向老师报告:“先生,外面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转移也是行之有效的幽默手段。

当一个表达方式原是用于本义,而在特定条件下扭曲成另外的意义时,于是便获得幽默效果。空中小姐用和谐悦耳的声音对旅客命令道:“把烟灭掉,把安全带系好。”所有的旅客都按照空中小姐的吩咐做了。过了五分钟后,空中小姐用比前次还优美的声音又命令道:“再把安全带系紧点吧,很不幸,我们飞机上忘了带食品。”

夸张的运用更能达到幽默的效果。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话说得张皇铺饰,也能收到幽默效果。大家比较熟悉的幽默“心不在焉的教授”,也是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的。教授:为了更确切地讲解青蛙的解剖,我给你们看两只解剖好了的青蛙,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教授!这是两块三明治面包和一只鸡蛋。教授(惊讶地):我可以肯定,我已经吃过午餐了,但是那两只解剖好的青蛙呢?“天真”也是一副有效的笑的验方。

弗洛伊德就曾把天真看成是最能令人接受的滑稽的形式。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小孩走进银行。小孩手里拿着一块面包直伸过去送给出纳员吃。出纳员微笑着摇了摇头,“不要这样,乖乖,不要这样”,那个妇人对小孩子说,然后回过头来对出纳员说,“真对不起,请你原谅他。因为他刚刚去过动物园。”

语言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比喻、转折、双关、故作曲解、故作天真、谐称等也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仅仅懂得了幽默方法还不足以表明富于幽默,正象有了毛笔不一定就能成为书法家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辩论应注意什么

从某种意义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时间),事物是无限复杂的(空间),那时那地那点被认为是真理,这时这地这点就未必都被认为是真理;而且由于人们的思想、智慧、环境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政治背景,对同一件事物也会发生不同的主张见解。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互相劝说,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此,辩论和寻常的谈话是不同的。

辩论是时常发生的。它随时可能出现在同志、同学、亲朋的谈论过程中。辩论是一种带着“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那种对人唯唯诺诺或人云亦云,遇事折中持平和不置可否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辩论的。当然,词锋的犀利,又不仅仅是表现于说话时的词语形式,最重要的是表现在语句的含义上。

在实际生活中,应严格确立辩论的价值观。为了分清是非,为了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我们应该热情地参加辩论。但对于那些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我们则应“不屑置辩”。千万不要把精力和时间纠缠在一些琐事上。

此外,辩论还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言辞之中,容不得半点含糊。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

辩论的胜利,不能靠奸猾狡诈的诡辩,不能靠江湖术士的虚言,更不能靠瞪眼睛掀起桌子大吵大闹。世界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在争论中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也不管称号姓氏的,重要的只是真理,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我们的见解合乎事实,代表真理,加之运用正确的辩论方式,便能立于不败之地。怎样进行即席发言

在许多社交场合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即席发言的机会。这时,如果你是一位巧辞令、善言谈的“老手”,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你是一位缺乏辞令、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新手”,那也不必紧张、回避,敢于拿出你的全部热情和胆量来,针对不同场合、对象说出能完全表达你的思想、意见或真情实感的精彩语言来。

通常的情况下,有如下几种即席发言:

被人发问时的即席发言

被人发问时的即席发言,通常是在会议上、法庭上或学术性的讨论、答辩会上,它大多是被动式的发言。这种发言受发问内容或发问主题的限定,因此,就发言范围来讲是容易把握的。这种答复式的发言,应问一答一,问二答二,将所需回答的问题,作条理清楚、内容完整而又是非曲直分明的阐述就可以了。如果是被人质疑,那就将“疑点”所在,做出符合事实和理由充分的回答。如果是法庭上的答辩,就将所涉及问题的时间、地点、在场人、事实的经过等加以阐明,或陈述你的申辩理由。如是学术上的答辩或解释,那你就将你的观点或研究成果,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述或阐明,倘若遇到深奥艰涩难懂的问题,可用浅显易懂的形象性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样,你便能将你所答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了。

必须加以说明的即席发言

这种即席发言,通常是一个问题,一件事情在被人误解、曲解,群众或听众不甚明白或不明真相的一种解释性发言,这种即席发言既可以是指出、纠正他人的问题的事实真相,以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也可以是为自己或世人作辩白。或者和盘托出事实,以明真相,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或者在道理上充分地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抓住问题或事实的实质切忌使用“描绘”、“夸张”之类发挥性言词,否则会适得其反,把本该容易说明的问题,搞得复杂化了,致使听众反感。“灵感”勃发时的即席发言

什么是“灵感勃发”呢?就是指触景生情、由二连三或见鸡思鸽的联想、遐想。这种情况,常在讨论会、酒席间、聚会上碰到。由一位讲演者或谈话者的一席话或一句话而发生联想。勾起情思,或见到一位老同学、老同事、老部下或老上级时所勾起的回忆;或是因酒兴奋,情思奔流,话语的闸门开启等情况下而发等等。这种“灵感”涌流式的讲话,通常要视场合、情景而定,应以幽默、趣事、欢乐的内容、语调和气氛为宜。要把握简洁、得体、高雅、乐趣这样四个要素。切忌酒后失言,不要讲那种扫兴话或长篇大论的废话、赘话。

被邀请时的即席发言

被人邀请的发言,①是应该谦逊;②是应该讲出与众有益的话来;③是应该充分估计听众的客观要求,说出受人欢迎的话来;④是要简短、干练。“谦逊”,就是对主人(单位、团体)说些适当的谦卑语言。如感谢主人的热情好客,赞扬主人的成绩、善举、为人风格和精神品德等。“说出于听众有益的话来”。就是讲话的内容能使听众获得思想上的启蒙和知识上的启迪;要注意讲者的自我形象和美的感染力,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以“楷模”出现在讲坛上。“充分估计听众的客观要求”。就是说,听众需要面包,你就不要去描绘天堂如何美好;听众需要安抚,你就不要去激怒听众;面对需要“疏导”的一帮青年人,你就不要去“堵塞”或横加干涉。“要简洁,不要空饶舌”。大凡一句话能讲完的就不要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喋喋不休地大讲空话、大话和废话。做到了上述四点,如果再能艺术地发挥一下讲演技巧,那你的邀请发言是会成功的了。如何讲话得体

语言是口才的基础,我们如何才能和语言发生密切的关系?

这个方法就是多读书!在这个世界上,全新的事物真是太少了,每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得自愿或不自愿地捡起前人的衣钵,即使是伟大的演说家,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

朴实无华的语言是真挚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因而,语言的朴素美来自相互的处事态度,话如其人,言为心声,平时为人处世质朴真诚,说话也就自然不会扭捏做作。古语说:“其行也正,其言也质”,正是说以真诚的态度为人,永远是语言朴素美的前提。语言的朴素美贵在保持个性,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或严肃,或幽默,或直率,或调侃,或委婉,只要是发自内心,保持本色。

有的人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武断得惊人。这样,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有人说,武断是交谈的毒药,这话一点不错。谁也不愿和这样的人多谈几句的。

即使同一个词,修饰后也有程度的差别,如“一切”、“根本”、“多数”、“一些”、“凡是”,要根据实际来选择,万万不能掉以轻心。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实际上是一种“虚张声势”,说了会碰钉子的。

当然,强调“语言的朴实无华”不等于反对含蓄。说话的含蓄是一种艺术。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得不显露,却又能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所以说,含蓄是说话的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现了对听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象力,把所有意思全盘托出,这种词意浅陋,平淡无味的语言会使话语逊色,甚至使人生畏。

我们推崇的语言技巧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国人民历来有着赞颂说真话的美德。在最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教妻的故事,一直历久不衰。曾子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行动,将猪杀了,让孩子相信母亲的诺言。曾子的妻子未必是在有意欺骗孩子,曾子却虽近乎愚拙,但是他坚持了一种最可贵的精神,不让妻子说假话,不跟孩子说假话。

大话又称废话,与假话的性质接近。说大话在口才表达上不但不能给你的话题增辉,反而令你的话题和观点黯然失色。墨子曾对他的学生说,话说得太多,就象池塘里的青蛙,整夜整日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却可以一鸣惊人。说话何尝不是如此,与其呀呀咿咿说一大堆废话,不如简明直接讲几句。现代人时间观念增强了,说废话空耗别人宝贵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吹肥皂泡,被吹出来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色彩艳丽的光泽,实为美妙。随着五彩泡泡的不断升高,接着一个接一个纷纷破碎。所以人们常把说空话喻为吹肥皂泡,真是恰当不过。对一些充满各种动听、虚幻诱人的词句,细细咀嚼却没有任何实在的内容,是迟早会破灭的。

说话的目的是为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因此,总得让人家知道你心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只要开口,不管是洋洋万言,还是三言两语,不管话题是海阔天空,还是一问一答,都应使人一听就懂,特别是长话。

一些人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三句话不离套词,颠来倒去那么几句,既没有思想性,更没有艺术性,令人听后形如嚼蜡。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各种人,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不同,他们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性别的人说话都应讲究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比如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这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②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说清楚。

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说得较直率,有劝诫的口吻,较适宜于长辈对后辈(如老师对学生,或者知己之间)。第二句话婉转多了,如对人称的处理就很巧妙。他对对方不直称为“你”,而用“咱们”。其实说话者不一定介入这件事,只是为了把话说得婉转或表示自己与对方更贴心。另把“赔礼道歉”说成“说清楚”,也是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可见,后一种也是劝,但不是劝诫,更多的是请求,比较适合后辈对长辈,关系不太密切的人或者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说的,这样讲就有分寸了。

另外,我们在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与其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而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情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公众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目光应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者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社交场合和外宾谈话,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例,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或者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女士的年龄、婚姻状况。所谓“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身”。不要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女士谈话不要说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男士一般不要打扰或参与女士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女士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女士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有伤大雅的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其次,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等。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口才专家总结了一些言谈举止的秘诀,有些是很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强,愈要注意让事实讲话、佐证,否则就会因教育对象缺乏感性体验,影响对“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现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让人听不进,就在于讲得虚。

以小见大

思想是有差别、有层次的,讲道理也应有层次。缺少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讲者应擅长于小事情中讲寓含着的大道理,于近边事情中讲可望及的远道理,于浅表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反诘设问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二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

迂回引导

正面一时讲不通,不妨搞些“旁敲侧击”。讲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时也可借题发挥。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这样可以避免把讲道理变成简单的演绎论证,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

理在情中

有时讲大道理,教育对象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善于联络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尤其当对方抵触反感情绪较大时,首先要以诚相待,要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基础上,再讲道理。

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现在有不少青年人,对名人与名人名言有一种崇拜感。把大道理与名人名言巧妙地结合,可以把大道理讲得耐人寻味,富有吸引力。

谈心渗透“大锅饭不觉香”,讲大道理仅靠在课堂上和公共场合讲,受当时环境气氛的影响,有些朋友可能听不进。出现这种现象,有时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对方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

语言感染

以适应对方的“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的魅力,把道理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内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正确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训练,努力提高表达的技巧。

点到为止

话讲得啰嗦就让人厌烦,听不进。有些人生怕人家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视情况因人出发,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言行结合

有时对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道理变成见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在“看”中更好地信服,自觉地接受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

记得有一次卡耐基去做一期广播节目,主持人要他用三句话来说明他曾经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他这么说:“我所学过的最大教训是,我们的所思所想都非常重要。我如果能知道你的思想,就能了解你这个人,因为你的思想造就了你的人。借着改变自己的思想,我们也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目前你的目标已经锁定增强自信心和做有效交谈这两点了。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从此刻起,一定要积极地想着自己的这番努力终会成功;你一定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努力成果保持乐观的看法;你一定要把决心印记在每个词句、每项行动上,倾注全力培养这种能力。任何人如果想迎接语言挑战,就都必须具备断然的决心。

政府的经济顾问克莱伦斯·B·蓝道尔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自由的信念》,其中提到了当众讲演——“我想我了解听众要听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它被怎样地讲出来。对于担当事业重任的人而言,这其中的窍门就是:只要他愿意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当裘留斯·恺撒由高卢而来航行在海峡之上,最后和他的军团登陆现今的英格兰时,他是怎样确保军队成功的呢?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把军队止于多佛海峡的白垩悬崖之上,向下望是200尺高的海浪。他们看到赤红的火舌正吞噬运载他们渡过来的每艘船只。置身敌国,和大陆的最后联系已经失去,最后的撤退工具也已焚毁,留下来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前进、征服。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这就是不朽的恺撒精神。不放过一切实践机会

不去实践,任何一个人也学不会在大庭广众前讲演,就好象一个人不下水,就学不会游泳一样。你可以把有关当众讲演的书籍都读一遍,包括最权威的那本书,却依旧还是开不了口。书本只是详尽地指引,你得将它的建议付诸实施才行。

实践机会随处都有,不妨参加一些组织,自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站起身,让自己出个头,即使只是附议也好。开部务会议时,千万别去当听众。说话吧!去试着演讲吧!或做个童子军领队,或加入一些团体,让自己可以有机会活跃在聚会中。你只要往自己周围望望就会发现,没有哪一种商业、社交、政治、事业,甚至社区里的活动是你不用开口说话的。只有说话,多说,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进步程度,否则你会一无所知。

当年轻的商务主管不敢面对学习的艰难考验时,他应该怎样办呢?他这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征服性的精神,就是冒险精神。

同样,在你继续阅读此文并且将其中原则付诸实施的时候,你也是在进行冒险。你会发现,在这项冒险中,你的自我引导的力量与敏锐的观察力会给你莫大的支持,你会发现在这项冒险活动中,你整个人的外在和内在都发生了改变,一种美好的改变。口才是个人生存的法宝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在社会各行各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个信息的综合作用,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达到顺利的交流,信息也能顺利、准确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反之,语言能力弱,信息就不能很好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交流出现中断,甚至中止,交流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

在经济发达、重视信息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美国人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六十年代以后,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作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口才”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

我们的祖先们不大重视甚至不大喜欢“能说会道”的人,对那些谈锋很健的人,常常加个“夸夸其谈”的帽子。一个人如果被公认为“夸夸其谈”,那就不怎么讨人喜欢,而如果被公认为“善于为自己辩护”,那就没有多少人愿与之交往。相反,一个人如果沉默寡言,不苟言谈,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受到欢迎。这种传统的评价标准,在今天的青年身上也有着很深的烙印。常常听到有的人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似乎这并不算什么缺点。显然,这是一种相当陈旧的见解。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机敏灵活、能言善辩的活动分子。羞怯拘谨、笨嘴笨舌、老实巴交的人,在现代社会不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识,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因而受不到人们的欢迎。有些人专业水平很高,工作做得很出色,但表达能力却很差,言谈拘谨慌张,逻辑思维混乱,一讲话就语无伦次,虽有好的经验、好的见解,但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现代社会注重口才,与姑娘交往谈恋爱也好,谈生意也好,当服务员也好,会不会讲话差远啦!如果你很会说话,首先就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假如你善于说服别人,那就说明你有水平,办事情就会更加顺利。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作为现代的人,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作贡献,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就职业而言,从事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法官要使罪犯认罪服法,律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少不了要进行辩驳。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来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很吸引人,口笨嘴拙者即使讲的内容很好,听起来也索然无味。有的建议,有口才的人一说就通过了,无口才的人却无法获得通过。

现代人想要成功,就必须溶入社会,争得别人的广泛支持,这就必然会遇到论辩和论战。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却由于口才不佳,表达不清,又怎能使自己的观点为他人所接受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情更浓,爱更深;可以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相互有分歧的人互相理解,矛盾化为乌有;可以使相互仇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一句话,语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青年人必须清楚,培养语言能力势在必行。修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如果你能够保证在各种场合,都能够以富有磁性的声音简洁明了地表达出你的意思,你就会吸引听众的注意,如果再加上适宜的各种修辞,则更会抓住观众的心。这是你的秘密武器,可助你事业一臂之力。如果你善于表达,再加上周到的礼节、文雅得体的表现,在任何场合你都会,备受青睐,无需引见,就能得到大人物的关注,人们都愿意与你交往。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却大多不注重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艺术。当然,谁也无法准确地评估出一流口才的作用,但是,用词恰当、表达得体,的确有着巨大威力。现今的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恰恰漏掉了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重视言语的力量。完美的语言、优雅的风度、具有感召力的声音总能令人倾倒,与人交往时,还有什么社交技巧比它的威力更大呢?

学生们常常刻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精深的高等数学和深奥的理论,而且成绩优异,但却很少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表达”只是学习任务中最次要的一项,从没想过这是一门更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特殊才能,还是平常的技巧,哪一个的作用可以和语言能力相比呢?人们愿意倾注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可就是忽视了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也是他们常常显得木讷呆板的根本原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本是权威人士,但却在公众面前羞于开口,沉默寡言,以至于显得无足轻重,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吗?因为自己不善于表达,而只好静静坐在一旁洗耳恭听一个远不如自己的人在台上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这时候,有谁的心里会感到平衡呢?导致这种场面发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你却弃其不顾。

由于自己是某一领域的著名人物,受到别人的邀请,但是一到现场却又不知所措,不敢开口讲话,甚至断断续续连不成句,不能简明扼要、清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多么令人尴尬的事啊!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新的行星,写了一本很有科学价值的书,发明了一套实用的机械设备,但是说话时却胆胆怯怯、紧张异常,无法正常表达,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会让你失去多少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啊!一个十分令人费解却又常见的现象是:有些人取得了某项研究成就或总结出了某种成功经验,竟不敢在会议上表述自己的观点、论点,不敢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果。他们掌控不了局面,根本不能主持一个会议,思路也不清晰,甚至在公众场合不敢讲话,一说话就声音发颤,一脸的茫然与困惑,别人也无从知晓他究竟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意愿。

这样的人在专业领域的确有所建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在社交领域,却象个初生的孩子,毫无能力可言,他们在这方面从来没有运用独立的思考能力、想着怎样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一轮到自己发言时,就显得枯燥呆板毫无生趣,根本吸引不了听众。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表达自我,不能做到语言得体,说话流畅,那么往往会导致你一生都不能取得太大的成就。因为表达能力很差,会让你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样说也许有些武断,但并不能说没有道理。

很多人就是因为过人的口才、准确的措辞和优雅的谈吐,在民众中树立起高大形象的,他们也许能力平平,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以情动人,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打动每一位听众。

与人交往,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口才好的人最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优雅的谈吐可以使他很快打开局面,广受欢迎,有助于他事业的成功。很多议员或高级官员都是以雄辩的口才一路高升的。如果真正考察他其他方面的实力,也许根本不够资格,但是出色的口才却让他们稳居不下。由此可见,口才的作用非同小可!

与熟练掌握语言艺术的人交谈,简直就象享受优美的音乐一样,那娓娓动听的话语,穿过我们的耳朵,感染着我们的心灵,或让人精神振奋,或给人以慰藉。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阅力和修养。无论他认真仔细还是马马虎虎;无论他反应敏锐、逻辑性强,还是思想涣散、不求上进,都可以从他的话语中看出来。从他说话的方式和内容中,你可以了解他读过哪些书,受到了哪些思想熏陶,还可以了解他的择友原则;你可以看清他的思想轨迹、生活习惯,也可以知道他的生活经历。可以说,谈话中包括了一个人的一切,不管你的生活境况怎样,受到多少教育,取得了多少成绩,都可以从你的话语中体现出来。

希望成就大业的人,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熟练掌握谈话的技巧,使自己在各种场合都能够做到谈吐优雅、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素质,值得每一个年轻人为之努力。如果想取得一些成就,就要努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这会使自己受益终生。当出现一个绝好的机会时,我们常听人这么说:“让怀特去吧,他总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意愿,总能够给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他做代表,我们放心,也比较体面。”

谈话实际上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一个健谈者会表现出各方面的素养,灵活多变、思维敏锐、果敢、精力集中等等,但同时,心胸狭窄、小肚鸡肠这些不良品质也会同优秀的品质一样,在谈话中暴露无遗。交谈过程中,他应该充满爱心,不触及对方的疼处,不随意揭示别人的短处;应该对听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不是对其恶意中伤。善于辞令者还应该表现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环环相扣的分析能力,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象鹦鹉学舌一样。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不少人工作能力很强,但语言表达能力极差,叙述不连贯,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好象在硬凑词句,别人根本听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他们知道的词汇也许并不少,但对每个词的具体含义却似乎大概、模糊不清,不能准确选择出表达自己意愿的词汇连成句子。他们从未想过或学习过遣词造句,说起话来自然也就词不达意了。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年轻人应该倾力而为之的事。在与人交谈时,用词准确,表达有力,展现出应有的气度和风韵,就没有理由不受到欢迎。

不管你有多么大的理想,首先要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练就一副出众的好口才。你也许不能成为法官、律师或商业精英,但你每天都要说话,也就必然要运用语言的独特力量。训练语言能力时,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一下修辞,多了解相同意思不同的表达,使自己掌握更丰富的词句,谈吐更优雅,还要尽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遇到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要随时查阅工具书,注意平时的积累。这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有助于自己更健康地成长。如果你的语言贫乏,思想单纯,阅力有限,就无从谈起口才出众、谈吐优雅。展示语言的个性

演讲人在演讲过程中的举止姿态,也就是台风和个性,决定着演讲的成败。若想赢得听众信任,只有表现得自然、真诚。有一次,卡耐基技术研究所曾经对100位著名的商界人士进行过智力测验。这次测验的内容与战时对陆军所进行的测试相象。该研究所最后将测验结果郑重地对外公布:一个人的个性在其事业成功的各种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其重要性远远胜过他智力的高低。

这项结论意义非常重大:对商人而言,极为重要;对教育而言,极为重要;对专业人员而言,十分重要;对演说者而言,更是十分重要。

一个人若想演说成功,除了事前的准备之外,个性也许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了。著名演说家艾伯特·胡巴德就曾经说过:“在演说中,赢取听众信任的,是演说的态度,而不是讲稿的词句。”

这句话不够准确,除了态度之外,观念也是同等重要的。然而,个性是一种模糊而且难以捉摸的东西,就象紫罗兰的香气一般,即使是最能干的分析家也没法把握。个性是一个人肉体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全部组合,还包括遗传、嗜好、倾向、气质、思想、精力、经验、训练,以及全部的生活境况。它就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复杂,它也几乎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

一个人的个性是非常难以更改或改进的,因为它是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使它强化到某种程度,使它变得更有力量、更具有吸引力。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对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这项奇异的事物作最大的利用。这个目标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改善的可能性尽管微乎其微,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进行讨论及分析。

演讲之前要充分休息

在演讲前得到充分的休息,是保证在演讲过程中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一位露出倦态的演说者在讲台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千万不要犯这种最常见的老毛病——把你的准备工作和计划一直拖延到最后一分钟,然后再匆匆忙忙地赶着进行,企图弥补失去的时间。这样干会对你身体造成破坏,引起头脑的疲乏。这种可能的破坏力量会拖累你,削弱你的活力,使你的头脑和神经同时变得虚弱。

假如你要在下午4点钟时向委员会发表一项重要的演说,那你就应该吃一顿轻便的午餐,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小睡一会儿,以恢复精神。不管是在精神上、肉体上还是神经上,休息恰恰是你所需要的。

法拉的行为习惯就时常让她的新朋友大吃一惊,因为她常常很早就向他们道晚安,然后上床睡觉,留下他们和她的丈夫继续谈话。她知道她所从事的艺术工作需要有充足的睡眠。诺蒂卡地人非常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聊天,品尝诱人的美食。但在她当上了歌剧第一女主角后就表示,必须放弃自己所喜欢的一切。

但这里有一点需要你注意:当你要发表一篇重要的演说时,千万不可吃得太饱。你演讲前的饮食要象一位圣徒那样少。在演讲之前,亨利·毕丘经常只吃一些饼干,喝点牛奶,除此之外他不会再吃任何东西。

摩贝尔夫人说:“要是我准备在晚上演唱,我就不吃午餐,只在下午5点的晚餐中吃分量很少的食物,包括一块鸡或鱼肉,或是甜面包、一个苹果和一杯水。每一次当我从歌剧院或音乐会回到家中时,总是发觉自己饿得快支持不住了。”

摩贝尔夫人和毕丘的做法真是太明智了。卡耐基开始也不理解这样做的意义,以后,当他成为一名职业演说家之后,每当他在吃完一顿丰盛的大餐后要发表两个小时的演说时,他才明白个中的道理。经验告诉他,在喝完饭前酒和汤之后,马上就是牛排、炸薯片、沙拉、蔬菜和甜点;带着这样的负重感再到台上站上一个小时,到那时他不但不能保证身体的最佳状况,而且也不能尽情发挥他的台风与个性。原本应该流淌在他脑中的血液,现在全部集中到了胃部——同牛排及炸薯片战斗去了。

著名音乐家帕德列夫斯基说得好:“我如果在演奏会之前随心所欲地大吃一顿,那么我身上的兽性将会占据最上风,甚至还会渗入到我的指尖,而使我的演奏遭到破坏及变得呆板。”

不要忽略衣着

美国农业部曾经在其实验农场上养了几百箱的蜜蜂。每一个蜂巢都被装上一面很大的放大镜,只要按下按钮,蜂巢内部就会被电灯照耀得通亮。这样,在任何时候,无论是白天或夜晚,这些蜜蜂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很细密地观察到。演说者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他也象被安置在放大镜下——被聚光灯所照射时,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个人外表上哪怕是最细小的不协调之处,立刻如同科罗拉多的派克山峰展露最迷人的微笑那般醒目。

有一次,一位担任大学校长的心理学家向一大群人发出问卷,向他们询问,衣服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结果,被询问者几乎一致表示,当他们穿戴整齐、全身上下一尘不染时,他们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穿得很整齐,而且也可以感受得到。这表明衣服会对他们产生某种影响。

这种影响虽然很难解释,然而十分明确,十分真实。得体的衣服会让他们增加信心,使他们的自信心大增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发现,当他们的外表显得非常自信时,他们的思想也比较容易顺畅,他们的表达也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这就是演说者不要忽略衣着的重要性,其实,在任何场合,衣着对穿着者本人都有很深的影响。

演说者的衣着会对听众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注意到,假如演说者是一位不修边幅的男士——穿着宽宽松松的裤子、变形的外衣和鞋子,自来水笔和铅笔都露在胸前口袋外面,一张报纸、一只烟斗或一罐烟草把西装的外侧塞得鼓了出来;假如演说者是一位女士——带着一个样子丑陋的大手提包,衬裙还露在外面,听众对这样一位演说者根本就没有信心,就好象演说者对自己的外表没有信心一样。看了他或她那个糟糕的打扮,听众岂不是也认为,这位演说者的头脑一定也是乱七八糟的,就象他那头蓬乱的头发、未经擦拭的皮鞋,或是胀得鼓鼓的手提包一样。

当罗伯特·李将军代表他的军队前往阿波麦托克斯镇表示投降时,他穿着一套整整齐齐的制服,腰边还系了一柄很珍贵的长剑。和李将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格兰特却未穿外套,也未佩剑,只穿着士兵的衬衫和长裤。格兰特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相比之下,我肯定是个十分怪异的对象,而对方则是一名衣着漂亮的男士,身高6英尺,服饰整齐。”没能在这个历史性场合穿上合适得体的服饰,这也成为格兰特将军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美国杂志》曾利登过一篇关于纽约一位银行家的生平故事。银行家的一位朋友说了他成功的原因。他说,这位银行家总是面带迷人的微笑,这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乍听之下,这种说法可能显得有点儿夸张,但这是千真万确的。其他的人——也许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可能拥有更丰富的经验,而且也具备更为优越的财经判断力,但是这位银行家却拥有最随和的个性——拥有一种其他人所没有的额外资产。

在这种个性中,他那和善、受人欢迎的微笑则是其中最大的特色之一。这种微笑能使他立即赢得别人的信心,使他马上获得别人的好感。只要是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愿意看到他获得成功,并且都十分乐意对他表示支持。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和气生财”。在听众面前展露笑容,岂不是和在柜台后面的笑容一样受人欢迎?谈到这儿,记起了一件事,有位学生参加了由布鲁克林商会主办的演讲训练班。当他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全身都散发出一股气息,好象在向台下的人表明他很高兴能来到这儿,他很喜欢他即将进行的演说工作。他总是面带微笑,而且显得非常乐意地面对着他的听众。台下的每一位听众都马上被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他们立即觉得他十分亲切,并且对他大表欢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演说者经常以一种冷漠、造作的姿态走上讲台,以一种很不情愿的神态来发表这次演说。等到演讲完了,就象完成一件苦差事似的。听众也会很快被他的这种情绪所感染,会十分压抑地听完他的演讲。

哈利·欧佛瑞教授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写道:“喜欢产生喜欢。如果你对你的听众有兴趣,听众也会对你产生兴趣。如果你不喜欢台下的听众,不管在外表或内心,他们也会对你表示厌恶。如果你表现得很胆怯而且慌乱,他们也会对你缺乏信心。如果你表现得很无赖,而且大吹其牛,听众们也会表现出自我保护性的自大。经常的,你甚至尚未开口说话,听众就已评定你或好或坏了。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指出,自己必须事先确信我们的态度一定会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

把听众聚集在一起

许多讲演者常常会在下午对稀稀落落分坐在大厅内的一小群听众发表演说,也时常在傍晚对拥挤在一个狭小空间内的一大群人发表演讲。但在这两种环境下,听众对演讲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晚上听众们听了会开心地哈哈大笑的同一个话题,到了下午却只能使听众们的脸上露出浅浅的微笑;晚上的听众会对每一段落都报以热烈的鼓掌,但下午的听众们却一点反应也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下午的听众大多是年老的妇人或小孩子,他们当然比不上晚上那些精力充沛并且比较有辨识能力的听众那样对讲题有那样热烈的反应。但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已。

更真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听众分散开来时,他们不容易受到相互感染。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那种场地里空空的和听众之间空了很多椅子更能浇灭听众的热情了。

亨利·毕丘在耶鲁大学发表有关讲道的演说时说:“经常有人这样问我:你是不是认为,对一大群人发表演说,要比向一小群人演讲更有意思呢?说向实在话,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可以向12个人发表精彩的演说,同样,我也可以向1000个人发表同样精彩的演说。对于前一个群体,只要这12个人能够围坐在我的身边,紧紧地靠在一起,而且彼此可以碰到对方的身体;对于后一种情形,假如1000个人分散而坐,每两个人还相距4英尺之远,那也如同在一间空无一人的房子里一般糟糕……把你的听众紧紧聚集在一起,你只要花一半的精神,就能使他们大为感动。”

当一个人置身于很多听众之间时,他很容易有将自我看得特别重要,而成为这些听众中的一分子的感觉。这当然比他单独一个人时更容易受到影响,他会不由自主地随大众的气氛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烈鼓掌。但假如他只是听你演说的五六个听众中的一个,虽然你对他说的仍然是同一内容,由于气氛太冷清,他却对此无动于衷。

当很多人处在某一环境中时,你很容易令他们发生反应;相反,如果你要令一个独处的人有所反应,就比较困难了。比如,当男兵们前往战场时,他们一定会采取世界上最不顾一切后果的行动:他们希望大家聚成一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上战场时,互相要紧握住同伴们的手不放。

假如要向一小群人发表演讲,就应该去找一个小房间。把听众塞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强过让他们散在宽广的大厅里。假如你的听众坐得很分散,就请他们挪到前排来,坐在靠近你的位子上。你一定要坚持让他们挪过来后才展开你的演讲。

演说者一般不要站到讲台上去,除非听众相当多,并且确实需要演说者如此,否则千万不要这样做。你可以下台去与他们站在同一高度,站在他们身边,这样可以同听众拉近距离,而非给人造成一种权威的感觉,这能使你的演说达成非常好的效果。

注意演讲场所的环境

在演讲场所,保持空气的新鲜是很重要的。在演说的过程中,氧气的供应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不管是怎么动人的演说,也不论是音乐厅里如何美丽的女高音,都无法使置身于恶劣空气中的听众保持清醒。所以,在一个空气不怎么清新的环境中发表演讲时,在开始演讲之前,一定要请听众们站起来先休息两分钟,同时把窗户全部打开。

在过去14年里,詹姆斯·庞德少校一直担任亨利·毕丘的经理,因此,他不得不一直穿梭于美国及加拿大各地。当时,这位有名的布鲁克林传道师广受人们的欢迎。庞德常常在信徒来临之前,先去察看毕丘将要前往传道的地点,并且细心地检查灯光、座位、温度及通风情况。庞德是一位喜欢大吼大叫的退伍陆军军官,他很喜欢运用权威。因此,假如一处传道场所太热,空气不流通,而他却打不开窗子,他就拿起书本对着窗户丢过去,一下子把窗户的玻璃砸得粉碎。他知道:“对于一位传道者来说,氧气是仅次于上帝恩典的最佳事物。”

保持场所内光线充足。这也是影响演说成功与否的另一个要素。除非你是在一群人面前表演招灵术,否则,应尽可能让房间里的光线保持充足。要在一个象热水瓶内部那样半明不亮的房间里激发起听众的热烈情绪,就好象想要驯服野鹌鹑那样困难。

假如你看过著名作家彼拉斯科有关舞台制作的著作,你将会发现,一般演说者对于适中的灯光的重要性的观点可以说是一丝一毫也没有。

让灯光照在你的脸上。人们渴望看清楚你的面容。在你五官上所产生的那种微妙变化,是自我表现的一部分,并且是最为真实的一部分。有的时候,这种五官表现更甚于你的言语表达。假如你站在灯光的正下方,你的脸孔上可能会有阴影;假如你站在灯光的正前方,你的脸上肯定也会有阴影。所以,在你站起来演讲之前,先选定一个光线最佳的地点,这岂不是一种很聪明的行动吗?

千万不要躲在桌子后面。听众渴望看到演说者的全部面貌。你是否发现,有的人为了把演说者的整个人看清楚,他们甚至会从座位上探出头来。

一些好意的演讲组织者肯定会替你准备一张桌子,一个水壶和一个杯子。实际上,假如你的喉咙很干,可以考虑拿一点盐含在口里,或尝一点柠檬,它们会令你的唾液再度流出来,并且流得比尼加拉瓜瀑布还要多。

你不能把水壶或杯子放在讲台上。你也不能将一般讲台上放置的那些毫无用处并且又难看的废物堆在你的讲台上。

你是不是打量过,坐落于百老汇大道上的各种品牌的汽车展示厅都布置得十分漂亮、整洁、干净,让人赏心悦目。法国巴黎那些名牌香水及珠宝店的办公室也布置得既高雅又豪华。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产品都非常高级。当顾客看到这些展示室布置得如此美丽之后,将会对这些产品更加肃然起敬,更有信心,也将更为羡慕。

同样道理,演说者也应该为他设置令人赏心悦目的背景。在我的思维中,在演说者的后面不应该有任何吸引听众注意力的东西,在他的两边也不能有任何这类东西。也就是说,理想的布置除了一幅深蓝色的天鹅绒幕布以外,不要放置任何家具,或其他类似的东西。

但是,看一看,一般演说者的背后通常都有些什么东西呢?地图、图表及桌子,或许还有很多积满灰尘的椅子相互放在一起。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气氛被破坏了,变得粗俗、凌乱及不协调。因此,你一定要把没用的东西全部清理掉。

亨利·毕丘说:“演讲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演讲者本人。”

所以,你一定要让演说者在整个会场显露出来,要象白雪覆盖的少女峰峰顶和瑞士的蔚蓝天空相互辉映那般突出。

有一次,加拿大总理在当安大略省的兰登市演讲。在他演讲时,却有一名工友拿着一根长木棒从这个窗户走到另一个窗户,在一一调整窗子的开合。可想而知,影响非常坏——听众几乎一致地暂时忘记了台上的演讲者,转而去看那位工友,就象他正在表演什么魔术似的。

不管是听众还是观众,他们都无法抵抗——或者应该说他们不愿意抗拒——向移动物体望去的诱惑。演说者只要能够不忘记这一真理,那么,他就能使自己免于一些困扰和不必要的烦恼了。

第一,他应该克制自己,避免做一些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小动作,例如玩弄自己的手指、拉动衣服或是做些能减少紧张的小动作。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很有名的纽约演说家在演讲时,用手玩弄着讲台上的桌布,结果听众们便都专心地望着他的手,足足有半小时之久。

不仅如此,这样做还会给人一种胆小而缺乏自我控制的印象。任何不能增加你的演说分量的动作都会减少听众对你的注意力。在演讲会场,是没有任何动作不会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所以,当你站立着时,必须保持静止的状态控制好你的身体,这样才会使你在听众面前产生一种能控制心理的、泰然自若的感觉。

第二,假如可能的话,演说组织者应该把听众的座位作适当的安排,使他们不会看到迟到的听众进来,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分散注意力。

第三,演说者不应该安排贵宾坐在讲台上。几年以前,雷蒙·罗宾斯在布鲁克林发表一系列的演说,他邀请多位贵宾一起坐在讲台上。这样做对演说并不好。第一天晚上,很多位贵宾挪动身子,以及把一条大腿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然后又放下来,等等。每一次,他们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人稍微挪动一下,听众就会把注意力从演说者身上移到这位宾客身上。第二天,罗宾斯先生,根据他人的提示注意到这种情况。于是,在以后的几个晚上,他很明智地单独一个人站在了讲台上。

演说者怎么可能允许在他演说时有一个动个不停的人面对听众坐着呢?他不应该这样做。只要他稍微明智一点,就不会这样做。正如比拉斯为了避免听众的注意力分散,甚至不允许在舞台放置红色的鲜花。

保持良好的姿态

在演说之前,演说者一般不要坐着面对听众。你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到达会场,这岂不是比听众在你还没有演说之前就看到你的正容更好一点吗?

可是,如果我们必须先坐下来,也要十分注意我们的坐姿。你一定看过别人四处张望找空位子的情形吧,那是不是很象一头猎犬在找一处可以让它躺下来过夜的地方?他们首先是到处张望着,当他们发现一张椅子时,便加快脚步奔上前去,然后就象放置一个大沙袋一样把自己的身体猛地放在了椅子上。

知道如何坐的艺术的人就不这样,他一般先用脚背碰一下椅子,并使自己在内心的完全控制下,让整个身子从头部到臂部都保持轻松的直立姿势,然后慢慢坐下去。

当你准备站起来向听众发表演说时,不要匆匆忙忙地开口。这是业余演说家的通病。你应先深深吸一口气,对着你的听众大约望一分钟的时间,假如听众席上还有嘈杂声或骚动,就暂时停下来,等到一切平静为止。

挺直你的胸膛。这种姿势会让听众感觉你非常自信,让听众从你这儿感受到一种力量。当然,也不是说当你站在听众面前的一霎时就能站立得笔直,你应该每天都这样练习,只有这样,当你站在听众面前时,你才会很自然地挺起胸膛。

卢瑟·克里克在他的《有效率的生活》一书中说:“每10个人当中,我们也找不出一个能令自己保持最佳姿态的人……你一定要使颈部紧紧贴住衣领。”他提议人们每天从事下述这种练习:“缓慢地吸气,但要尽量用力。与此同时,把颈部紧紧贴住衣领。即使这一套动作非常夸张,也对你只会有益而无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介于两肩之中的背部能够挺直,同时也会使胸部加厚。”

如何摆放你的双手呢?最理想的摆放姿态,便是将它们很自然地下垂于你身体的两侧。

这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最吹毛求疵的人也无法批评你的这种姿势。当然,如果需要,你还可以自然地打出各种强调性的手势。

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感到它们就如同一大串香蕉似的,千万不要认为没有人会去注意它们,或是没有人对它们感兴趣。

但是,如果你发现,把它们放在你背后,插入口袋中,或是放在讲桌上,能够令你减少紧张的情绪,你该怎么办呢?运用你的常识去判断。我曾经聆听过我们这一时代许多有名演说家发表的演说。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演说时,会偶尔把手插入口袋中。布莱安、德普、罗斯福总统都曾这样做过。就象英国政治家狄斯雷利这样注重仪态的绅士,有时候也会向这种诱惑投降。

但是,如果一个人准备演讲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并且他也能很有说服力地说出来,那么,他究竟如何处理他的双手或双脚,那当然是小事一桩。只要他的头脑充实,心中热情澎湃,那么,这些次要的细节大都是可以自行解决的。毕竟,发表演说最重要的部分是内容,而不是手或脚的姿势问题。

然而,演讲中的姿势中的姿势问题很自然地被很多人夸大,滥用。卡耐基上的第一堂演讲课,是由中西部一所学院的院长亲自讲授的。卡耐基后来说,这一堂课讲的主题就是姿势问题。遗憾的是,这堂课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观念错误,绝对有害。这位院长教导说,讲演者应该先让他的手臂松弛地下垂于他身体两侧,手掌心向后,手指半弯曲,拇指与他的大腿接触。他还训练他要以优雅的曲线举起他的手臂,手腕以古典方式转一圈,然后先把食指伸开,接着是中指、小指。

等到这堂具有美学及装饰性的训导进行完毕,还要求讲演者的手臂再循着同样优雅但不自然的曲线放下来,还要再度贴住大腿外侧。整个表演非常呆板,并且十分造作,完全不合情理,也很不真实。十分可笑的是,在他内心深处还觉得他所教的这一套是别处学不到的。

在整个训导过程中,他没有教学生应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动作;也没有鼓励学生培养做出手势的感觉;也没有要学生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注入生命的活力,使它显得自然;更没有要求学生放松心情,学会自动自发,突破保守的外壳,象一个正常人一样谈话及行动。整个表演使人感到十分遗憾,就象一架打字机一样机械,也象昨天已筑的鸟巢般毫无生气,更象电视闹剧那般荒唐不堪。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到了20世纪,这样荒谬的言谈居然还能得以教授。几年以前,书店里还曾摆放过一本有关演讲姿势的书——整本书的内容都在企图训练人能摆出一个机械的、造作的姿态。它居然告诉读者,在讲到这个句子时应该做出什么手势,讲到那个句子时又该做出什么手势;哪种情形要用一只手,哪种情形要用双手,哪种情形要把手举高,哪一种要举到中等高度,哪一种要放低;怎样把这根手指弯起来,以及怎样弯起那根手指。

许多人之所以对演讲教学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印象,正是这种机械化的演讲观众。马萨诸塞州一所规模很大的学院的院长最近说,他的学校不开设教授演讲班,因为他一直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实用而且能教学生合情合理发表演讲的教学方法。这位院长的做法。

有关演讲姿势的全部著作,9/10都是废纸一堆——它们不只是浪费了好纸张、好油墨;更为糟糕的是,学生从这些书上学来的任何姿势,不但无助于演讲的发挥,更是对演讲气氛的破坏。你要想学会有用的姿势,只能自己去研究,从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思想,从你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中去培养。唯一有价值的手势就是你天生就会的那一种。一盎司的本能比一吨的规则更有价值。

使用独特的手势

手势和晚宴服这种可以随意穿上或脱下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后者只是一个人内在本能的一种外在表现,如同亲吻、腹痛、大笑及晕船一般。

而一个人的手势就好比他的牙刷,应该是专属于他个人使用的东西。并且,诚如人人特点各异一般,只要他们顺其自然,每个人的手势也应该都各不相同。

很显然,每个演讲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训练等合自己性情的手势。你们可以想象,假如个子修长、动作笨拙、思想缓慢的林肯,和说话很快、个性急躁而且温文尔雅的道格拉斯使用完全一样的手势,那将是多么荒谬无比!

贺恩登曾经和林肯共同执行法律业务并且替他撰写传记。他公布了林肯在演讲时所用的方法:“林肯用手做手势的次数,不如他用脑袋做姿势那样多。他常常使用脑部——在加强部分,他会用力甩动头部。当他想要强调他的某种说法时,这种动作尤其有意义。有时候这个动作会突然顿住,仿佛将火花飞溅到易燃物上一样。他从来不象其他的演说者那样猛挥手势,好象要把空气及空间切成碎片一样。他从来不采取具有舞台效果的行动……随着演说过程的进行,他的动作会越来越自由而且安然自在,最后达到优美的程度。他拥有完全的自然感,强烈的特点,所以他显得富有尊严且十分高贵。他看不起虚荣、炫耀、造作与虚伪……当他把见解散播于听众的脑海中时,他右手的瘦长指则蕴含着一个极有意义而又特加强调的世界。有的时候,为了表示喜悦与快乐,他会高举双手,大约成50度的角度,手掌向上,仿佛希望拥抱他所喜爱的那种精神。假如他所要表现的是厌恶的情绪——例如,指责奴隶制度——他会高举双臂,握紧双拳,在空中挥舞,表现出真正崇高的憎恶感。这是他最有效果的手势之一,表现了他的一种最生动的坚定决心,表示他决心把他痛恨的东西拉下来,丢在灰尘中予以践踏。他总是站得中规中矩,两脚的脚指头踏在同一条线上;也就是说,他决不会把某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之前。他绝不会扶住或靠住任何东西来支撑身体。在整个演说过程中,他只对他的姿势和态度作少许的变化。他绝不会狂喊乱叫,也不会在讲台上来回走动。为了使他的双臂能够轻松一点,他有时会用左手抓住外衣的衣领,拇指向上,剩下的右手可自由地做出各种手势。”

著名雕塑家圣高登斯把林肯的这种姿态雕成一座雕象,矗立在芝加哥的林肯公园。

与林肯相比,在演说过程中,罗斯福则更有活力、更激昂、更积极。他的脸孔因为充满各种表情而显得生气蓬勃。他握紧拳头,整个身体成为他表达感情的工具。政治家布莱安在演讲时常常伸出一只手,手常张开。格雷斯通经常用手掌拍击桌子,或者是用脚踩地板,发出很大的声响。罗斯伯利习惯高举右臂,然后以无尽的力量猛然往下一甩。当然,这种力量并不是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只有演说者的思想和信念具有相当的力量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说者的姿势强而有力,显得自然。自然,有活力,这是演说的至美表现。

然而有很多著名演说家的手势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英国政治家伯克的手势很笨拙,且极不自然。英国名演说家庇特,用手在空中乱舞,“象个笨拙的小丑”。亨利·凯尔文爵士跛着脚,行动怪异。马考雷爵士在讲台上的行为,也让人不敢恭维。葛拉登也是一样。巴尼尔也一样。已去世的库松爵士在剑桥大学说:“答案显然在于:伟大的演说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手势。虽然伟大的演说家一定要有漂亮的外形及优雅的姿态,但假如演说者不巧生得很丑,行动又笨拙,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著名的吉普西·史密斯的传道演说曾经使好几千人信了耶稣。他也使用手势——并且用得相当多——但不致使人觉得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实际上,运用手势的最理想方式,就是让你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一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将发现,你的手势同样富有渲染色彩,令听众难忘。任何姿势的法则都无助于演讲,因为一切决定于演说者的气质,决定于他准备的情形,他的热诚,他的个性,演说者的主题,听众,以及会场的情况。

不过,这儿仍有有限的几条建议,或许对初学者有点用处:不要重复使用一种手势,否则会使人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不要使用肘部做短而急的动作;由肩部发出的动作在讲台上看来要好得多;手势不要结束得太快;假如你用食指强调你的想法,一定要在整个句子中维持那个手势,一般人都会忽略这一点。这是很普通但也是很严重的一则错误。这种错误会减弱你所强调的内容,而相形之下,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反而会变得仿佛很重要,而使真正的要点却显得不重要了。

当你在听众面前进行演说时,如果你能全身心投入到演说中去,顺其自然而做出的手势最理想。当你在练习时,假如必要的话,应强迫你自己做出手势。因为在台下,当你强迫自己这样做时,会显得十分清醒而刺激,不久,你的手势将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请记住一点,把所有关于演说姿势的著作统统扔进垃圾桶,你无法从书本上学会手势的。当你在演讲时,你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才是最值得听众信任的,比任何教授所能告诉你的任何法则都更具有价值。

假如你忘记我们对手势所做的一切说明,而你又将上台演说,你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把全部心思都放到演说上去。如果一个人如此专心于思考他所要说的内容,并如此急于把他的意见表达出来,以至于他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谈话和举止皆出于自然,那么他的手势及表达方式将不会受人批评。假如你对此有所怀疑,你可以走向某人,一拳将他打倒。你将发现,当那人站起来之后,他将会对你说出一段几乎无懈可击的完美谈话。Ⅱ 注重仪表美塑造高贵的心灵

美是一种神圣的品性,生活在美的氛围中也就等于是生活在神圣的氛围中。“我们越是能够在各处发现美,越是在自然界、在生活中、在成人和孩子身上、在工作和休闲中、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感知美,我们就越是接近上帝,接近完美。”

在《新约》中,有许多证据表明基督耶稣是一个对美、尤其是自然美极度钟情的人。难道这不是他说的吗?“看看原野上那些纯洁的野百台吧,它们尽管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并不随风摇曳,然而,即便拿所罗门的荣耀与之相比,不也只是象其中的一枝吗?”

让我们脱离喧嚣嘈杂的都市生活,回归百合与玫瑰,回归原野,回归所有令我们沉醉的美好事物吧!在夜空中闪烁的每一颗星星,每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在吸引着我们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去追寻其产生的源泉,指引着我们去寻找美的足迹和美的真谛。

对美的热爱在塑造一种均衡而协调的人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很少意识到高尚的人物和美好的事物对我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因为我们经常接触到它们,所以对它们竟然习以为常,不可能太多地对其加以关注。但是,每一幅精美的图画,每一次壮丽的日落,每一幅优美的风景,每一张漂亮的面孔,每一朵灿烂的鲜花一一无论是在任何地方见到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美一一都在无形中使得我们的个性更加高贵、更加文雅、更加出众。

如果我们的心灵和大脑能够对美有更敏锐的感知,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将赋予我们蓬勃的活力,使得我们精神振作、疲惫顿消,并极大地促进健康。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扼杀深沉细腻的情感和阻碍一切美丽的、优雅的、充满魅力的事物的成长。它过分强调了物质的价值而低估了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国家里,美的事物在乡村远比在都市发展得更好,因为在乡村,美元并不是上帝。

只要我们继续把生命中的全部活力和精力都运用到追逐金钱的事业中,而让我们的社交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所有更美好、更高贵的能力处于沉睡状态,或者是干脆让其灭绝,我们就不可能指望过上一种健全的、和谐的生活,因为只有那些经常被使用的能力和经常受到训练的大脑细胞才能更加发达,而长久不被使用的能力总是日渐萎缩。如果人们身上更为出色的本能,以及那些存在于更优秀的头脑之中的高贵品质没有得到恰当的开发,而那些更接近于兽性的、盘踞在更卑劣的头脑中的粗野本能却大肆泛滥的话,人类必定会遭到惩罚,并丧失对生活中所有那些最高贵的、最美好的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假如我们把全部的努力都贯注在追求那些实用的东西,而放任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假如我们对上帝精心创作的美的画卷是如此的不屑一顾,难道这不是一种遗憾、耻辱甚至是犯罪吗?“你在大脑中所牢牢铭刻的那些景象,你在心灵深处所渴望的那些理想,将是构建你的人生大厦的基石,也是你未来的蓝图。”造就一个男子汉的是精神的品性和理想的品性,而不仅仅是物质的条件。

正如培养所谓的“智力”意义重大一样,培养审美的情趣以及心灵的品质同样是人生的基本要务。这样的时刻总有一天会到来,到那时,我们的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都会接受一种教育,即认为美是一件最可珍贵的礼物,它只有在那些纯洁的、甜美的、高雅的心灵中才能得以长存,美是一种充满圣洁意味的教育工具。

世上没有哪种投资能够给我们这样的回报,唯有优雅的文化素养本身,唯有对真、善、美的感知,唯有那些在世俗的追名逐利者身上早就荡然无存或湮灭无闻的高贵品质,才能做到这样。

无数的证据表明,我们身上存在着那种追寻美、追寻甜蜜、追寻温馨、追寻美妙思想的天性,我们并不仅仅只是储存庸俗物件的杂货铺。

没有任何事情比训练我们身上最高尚、最纯真、最美丽的品质更值得我们去做了,因为它的意义是如此深远,借助它,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美,并从任何事物中提炼美。

事实上,在我们所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千千万万的事物可以挖掘和激发我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每一次日落,每一片风景,每一座大山,每一棵树木,都有着太多的等待我们去感知和欣赏的美的奥秘。在每一片草地或麦田里,在每一片绿叶或每一朵鲜花上,受过训练的眼睛都能感受到一种即便是天使也会沉醉的美。而久经熏陶的耳朵则可以在森林和原野上感受到和谐的自然之音,在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中聆听到动人的旋律,并在大自然所演奏的交响乐曲中领略到难以言喻的欢快。宇宙是静谧的,但却跳跃着永久生命的脉搏,唱颂着永久生命的歌声。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必须恪守这样一种原则,即绝不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扼杀我们身上最优雅、最高贵的自然天性,相反的,我们必须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把美带进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热爱美,那么相应地,我们也会变得更加魅力四射、容光焕发。那些优美的思想,那些美好的理想,会自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上。如果你钟情于美,你就会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许你的职责就是把家收拾得更加美丽温馨,或许你从事的是商业贸易工作,但是,不管你的职业是什么,只要你热爱美,追寻美,美就会升华你的情趣,丰富你的人生,并使得你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成为金钱的可怜的奴隶。

毫无疑问,美在未来的生活中将发挥远比现在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美变得日益商业化。我们的问题就在于面临着太多的物质诱惑,因而很少关注内在的精神,很少意识到自己本可以变得更为优雅、更为高贵。我们片面地发展了人类天性中动物性的一面和贪婪的一面。应该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人类生存进化的低级阶段。当然,偶尔也会有少数优秀者攀登上更高层次的阶梯,观察和接触到了更美的生活境界,更有意义的人生美景。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象美一样滋润那些饥渴的心灵,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淳朴、更和悦、更有智慧,也更恬静。有人说得好,心湖是一片澄明,万物的影子皆清晰地反映其上。散播美丽,收获幸福

一位年长的旅行者曾经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在去美国西部的旅行途中,他恰好坐在一位年迈的妇人旁边,这位老妇人时不时地从敞开的窗户中探出身去,从一个瓶子中把一些粗大的盐粒洒在路上——至少在他看来是如此。当她洒完了一个瓶子之后,又从手提包里把瓶子灌满,接着继续洒。

听他讲述这一经历的一个朋友认识这位老妇人,并告诉他,这位老妇人极其喜欢鲜花,并且一贯遵循一个信念:“请在你旅途所经之处撒播鲜花的种子,因为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在同样的路上再次旅行。”通过在自己的旅途中撒播鲜花的种子,这位老妇人大大地增添了原野的美丽。正是由于她热爱美、传播美,使得许多道路两侧鲜花缤纷,生机盎然,令寂寞的旅人耳目一新。

如果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都能够象这位老妇人一样热爱美并传播美的种子,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天堂啊!

的确,到乡间的一次旅行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它可以把美带进我们的生活,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多数人身上完全未被开发,处于混沌的睡眠状态。对那些懂得并欣赏美的人来说,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就象是走进了一座巨大而精美的、弥漫着优雅和魅力的宫殿。横展在我们面前的大自然,是这样庄严、美丽、可爱,在这里有轻风在驰骋,有泉流在激溅,有鸟儿在鸡啼,风的微吟、雨的低唱、虫的轻叫、水的轻诉,显得是那么的抑扬顿挫、长短疾缓,再加上夕阳的霞光,花儿的芬芳,高山的宏伟,彩虹的艳丽,空气的舒爽,构成了足以让天使陶醉的画面,而置身于其中的我们,又怎能不象喝了醇酒一般呢?但是,这种美丽和恬静是无法靠金钱来换取的;只有那些与大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与充满了温情和爱的大自然相吻合的人们,才能真正地发现它们,欣赏它们,并拥有它们。

你是否曾经感受到了大自然所蕴涵的美的神奇力量?如果没有的话,那你就是丧失了生活中最深沉的一种幸福。奥里森·马登曾经有过一次横穿大峡谷的经历,坐在一辆公共马车上,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一百英里,他是如此的筋疲力尽、腰酸背痛,甚至我都觉得无法再支撑着熬过离目的地还有十英里的路程。但是,当他偶然从山顶往下注视时,他看到了著名的大峡谷瀑布和周围绝佳的风景,而此时,太阳正破云而出,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空前绝后、摄人心魄的画面,他身上的每一点疲劳、困顿和酸痛,都立刻被驱散得无影无踪。他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浩瀚恢弘和空旷豁朗之中。这种美是他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也是他永生难忘的。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心中是那么地平和宁静,而喜悦的泪水则在不知不觉中溢满了眼眶。

当我们的心灵驰骋于绿色无限的原野,徜徉于翠竹掩映的溪畔时,我们肯定不会怀疑造物主是在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和爱好来制造人类的,想必造物主是希望人类跟大自然一样美丽。

优美的个性、迷人的魅力、雅致的语言表达、庄严的行为举止,这些都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气质风度和言谈举止上是多么的丑陋、多么的僵硬、多么的粗野啊!没有哪一个人有资格忽视自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良好的教养就是美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外表更美的话,我们必须首先美化自己的心灵,因为我们内心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动机都会清晰而微妙地反映在我们的脸上,决定着它的丑陋或美丽。内心的不和谐将歪曲世上最美的容颜,使其黯然失色。

莎士比亚说过:“上帝给了你一张面孔,而你自己却另造了一张。”我们的心灵可以随意地制造美丽或丑陋。

对最高形式的美来说,温柔的、高贵的性情无疑是最不可缺的,它可以令最平凡的面孔焕发光彩。相反的,暴戾的性情、恶劣的脾气和嫉妒的心理,会毁坏世界上最美丽的容颜,使得它丑陋无比。毕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优雅可爱的个性产生的美相媲美。无论是化妆、按摩,还是药品,都无法改变和遮掩由错误的思维习惯所导致的偏见、自私、嫉妒、焦虑以及精神上的摇摆不定反映在脸上的痕迹。

美产生于内在的心灵。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培养一种优雅宽宏的精神状态,那么不仅他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具备一种艺术美,他的体魄同样是健美的。因为内在的美会使外在的美愈加耀眼生辉,光彩逼人。在他身上,的确会焕发出迷人的优雅和魅力,这种精神上的美甚至要胜过单纯的形体美。

我们都曾经看到,即便是容貌极其平平的女士,由于其迷人的个性魅力,照样给我们留下了非同凡响的美丽印象。通过外表展示的美好的心灵反过来又影响着我们对形体的看法,在我们的眼里,它仿佛也变得婀娜多姿了。

某人在谈到几妮·肯布尔时这样说:“尽管她又矮又胖,还长着一张很红的脸,但是她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高贵品性的完美化身。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女性身上看到如此鲜明的个性。任何一种纯粹的外表美在她面前都只能是黯然失色、自愧弗如。”安托尼·贝利尔说得非常对:“在这世界上没有丑陋的女人,只有不知道怎样使自己显得美丽的女人。”

最崇高的——一种远非仅限于容貌或形式的整齐匀称的美——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即便你的容貌普通平凡到了极点,你也完全有可能通过持久地给大脑充实美的思想——不是那种肤浅的美的思想,而是心灵上的美、精神上的美——通过培养善良的、乐于助人的、与人为善的精神,而逐渐地获得它。学识的修养、品德的陶冶、感知的触觉、情操的培育、智慧的增进,以及人格与思想的修炼,所有的这一切都能影响一个人的外形与气质,使之高贵卓越!

正是那种热诚慷慨的随时准备帮助他人的心态,以及在任何地方撒播阳光和欢乐的美好心愿,构成了所有真正的个性美的基础,并使得我们永远神采焕发、美丽动人。

渴望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并付出相应的努力,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而且,既然外表只是内在的一种反映,是思维的习惯和通常的心态在身体上的展现,那么我们的面孔、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我们的一举一动就必须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相吻合,并变得更加温柔和富于魅力。如果你的脑海中时时拥有美好的思想和善良的愿望,那么无论你到任何一个角落,你都会给人留下优美和谐的印象,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长相是多么的普通或是你的身体有什么缺陷。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女孩,由于上帝没有赋予她们娇艳的容颜和绝世的姿色,她们就自怨自艾,郁郁寡欢,哀叹这不幸的遭遇。实际上,她们是过分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她们压根不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丑陋;如果不是由于她们自身在这一问题上的敏感和多疑,其他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如果她们能够摆脱这种敏感和自卑,而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她们完全有可能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态度更加得体,谈吐更加风趣,个性更加完善,从而弥补外表的缺陷和不足。

我们都仰慕绝代风华的面庞和绰约丰盈的身姿,但是,我们更热爱在崇高的心灵映衬之下的面容。我们之所以爱它,是因为它预示着我们有可能成为完美的人,它代表着造物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激起我们的爱和仰慕的并不是最亲密的朋友的外表,而是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唤起的对友情的追忆和向往。最崇高的美并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它是一种理想,一种隐约可见的追求,一种体现在某个具体人物或具体事物上的美好品性,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喜悦。

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更加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这种对最高层次的美的追求绝非没有意义。

然而,如果把对美的热爱仅仅局限于对外表形式的追求,那么,实际上是错失了它最丰富的内涵。所有形式上的美,包括色彩的美、光与影的美、声音的美,的确使得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加艳丽动人。然而,如果你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如果你的灵魂是扭曲的,你就无法感受这博大精深的美。只有内在的精神,只有易感的心灵,才赋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