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大汉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4 21:03:59

点击下载

作者:周玉洁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成语故事:大汉传奇

中国成语故事:大汉传奇试读:

前言

亲爱的小读者,很高兴通过“中国成语故事”丛书和你相遇!

中国成语灿若繁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学成语,读成语故事,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厚度,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强劲的生命力。那些传承了千年的成语和古籍经典,能使我们了解到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经历与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众多让世人瞩目的古籍经典,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充满无穷魅力,如《诗经》《楚辞》《史记》《论语》《孟子》等。这些典籍包含许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成语,而这些成语又蕴含着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本套书系统性地选取了下列古籍经典中极具代表性的成语,让小读者在学成语的同时,明历史,知传统,领略典籍的文化精髓。

中国文学的源头屹立着美妙、绮丽的《诗经》和《楚辞》,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诗经》以朴素深情的文风、简洁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古代诗歌的一种修辞技巧,比指比喻,兴指借助其他事物引出所咏的内容),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形象,全面展示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历史面貌和人文景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开端。《楚辞》采用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运用了神话等带有明显楚文化特色的内容,以恢宏的结构、奇崛的风格,展示出两千年以前楚地的山川人物和历史风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索和探讨,形成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人们把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合称为“诸子”,把这些学派总称为“百家”。诸子百家中具较大影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等。这些人又留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春秋》等经典著作。

后来,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花费十余年时间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既有帝王、诸侯、将相的传记,也有英雄侠客等普通人的逸闻趣事,共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诗经》《楚辞》《史记》这些古代经典,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领略国学魅力,学习中国古人处世哲学和智慧,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成语故事”丛书包括《〈诗经〉先秦的诗与歌》《〈楚辞〉屈原的浪漫与情怀》《百家争鸣》《诸子智慧》《〈史记·本纪〉帝王霸业》《〈史记·世家〉王侯家世》《〈史记·列传〉合纵连横》《〈史记·列传〉大秦崛起》《〈史记·列传〉秦汉风云》《〈史记·列传〉文景之治》《〈史记·列传〉汉武盛世》《〈史记·列传〉大汉传奇》这十二卷。其中的内容贴合时下教育部对增加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的要求,是中小学生学习成语不可缺少的优秀参考书。

这套丛书以故事为切入点,把晦涩、深奥、难读的古文典故进行通俗易懂的演化,选取耳熟能详的成语为线索,缩短小读者和这些经典之间的距离。有些成语典故的原文晦涩难懂,寥寥几个字,情节不连贯,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必要的故事要素。对这样一些典故,本套丛书在遵照原文内容和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对相关原文和典故进行了一些完善和演绎。还有些成语,只有出处没有典故,丛书就以原创的形式,编写了相应的成语故事,以小鹿、老虎等动物形象或以虚构的人物为故事主角,便于小读者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成语。希望小读者能通过学习成语轻松走进这些厚重的典籍,在中华传统文化浩渺的经典中畅游,在文意高深、曲径通幽的古籍花园中探索。

最后,祝亲爱的小读者在成语的世界中享受故事和知识带来的快乐!

大宛列传篇

大宛(yuān)是古代一个位于中亚地区的国家,地处帕米尔西麓(lù),今费尔干纳盆地。汉代时,大宛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大宛附近的多个国家。《史记·大宛列传》是关于西域诸国的传记,详细记载了大宛及周边的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zhī)、安息、条枝、大夏这八个西域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物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涉及楼兰、身毒、邛(qióng)、僰(bó)氏、滇、越等十几个国家,重点记述了汉朝大臣张骞(qiān)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及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和征战,展现了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历史。不可胜言张骞出使西域学成语“不可胜言”(bù kě shèng yá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大宛列传》:“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不可:不可以,不能。

胜:尽。

不可胜言:说不尽,难以用语言说清;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读故事

西汉时期,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东)有个名叫张骞的人。

张骞性格刚强坚毅,极具冒险精神,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并由此打通丝绸之路,使得葡萄、石榴、苜蓿(mù xu)、胡麻等植物得以传入中原。

张骞在这次西域之行中还发现了中亚古国大宛国。

汉武帝即位时,张骞只是一个郎官,在宫廷里做护卫随从。

那时,北方的部落民族匈奴屡次挑衅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一直想打击匈奴,征服这个民族。

汉朝与西域距离遥远,对匈奴这个民族了解不多,要想战胜这个擅长骑马射箭的民族,是很不容易的。

汉武帝打算和其他西域国家联手来对付匈奴。他从投降于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听说,在西域的国家中,有个叫月氏的十分强大,却被匈奴打败了,匈奴是月氏的仇敌。

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还告诉汉武帝,匈奴战胜月氏后,杀了月氏王,并砍下月氏王的头颅,用其头骨制成酒杯喝酒,以此来侮辱和恐吓月氏人。

在匈奴的打击下,月氏人被迫放弃领地西迁逃亡,但月氏人对匈奴的仇恨却刻骨铭心,他们一直在寻找和等待报复匈奴的机会。张骞像

汉武帝听到这些情况,决定和月氏结成攻打匈奴的联盟。他想先派一个使者去月氏,与月氏人商议结盟联手的事情。

前往月氏,必然会经过匈奴,所以这是一次凶多吉少的出使任务。朝廷中的人听到后都感到为难。

汉武帝发出招募使臣的诏令后,身为郎官的张骞毫无惧色地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差使。

张骞从投降的匈奴奴隶中找了一个堂邑县人氏名叫甘父的做向导,带着一百多个随从从陇西边境出发,踏上了越过匈奴、前往月氏的漫漫长途。

张骞路过匈奴时,被匈奴人抓住了。

匈奴首领单于扣留了张骞一行人,并对张骞说:“你就留在我们这里吧。你们汉朝要想派人去月氏是不可能的。月氏在我们的北边,我不会让你们轻易穿过我的地盘。我要想派使者穿过你们汉朝的地盘去南越,你们汉朝恐怕也不会放我的使者通行吧。”

单于把张骞扣押起来。为了让张骞放弃回汉朝,单于还强迫张骞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并生了孩子,希望张骞在匈奴安家后,能一心一意地留在匈奴。

张骞没有忘记使命,他表面上服从了单于的安排,却在暗中藏好汉武帝给他的汉朝使者的符节,耐心地等待着前往月氏的机会。汉武帝像

一晃十年过去了,张骞居住在匈奴,好像已经忘记了汉朝。匈奴对张骞的防范也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放松。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张骞一行人终于找到机会,逃离了匈奴。他们朝着西面奔逃,在几十天后,到达西域的一个国家——大宛。

大宛处于贯穿东西的重要位置,紧邻当时的几个西域国家。它的西北是西域的康居,西南就是月氏和大夏。

大宛国君对汉朝早有耳闻。汉朝强大富有,他一直想找机会与汉朝结交,但总是未能如愿。当汉朝使者张骞到达大宛后,大宛君主十分高兴地接待了张骞。

大宛君主问张骞道:“您经过我们大宛,是要往哪里去?”

张骞回答:“朝廷派我出使月氏,我却在途经匈奴的时候被他们扣押。现在我逃出匈奴,正是要前往月氏。若大王您能助我一臂之力,派人护送我们抵达月氏,我完成使命返回汉朝后,一定会向汉朝皇帝报告您的义举。那时,汉朝将会很感激您,回馈给您数不尽的珍宝和财物。我现在简直难以用语言说尽您将得到什么好处,但请您相信我的话,汉朝一定会以厚礼来报答您的。”

大宛君主认为能通过张骞与汉朝建交,且能得到厚礼回报,是件十分难得的好事。于是,他张罗了干粮马匹,并为张骞安排了向导和护卫,一路护送张骞一行去了康居,又从康居把张骞一行送到了月氏。成语小提示

不可胜言

近义词 不可胜道 不可胜数

反义词 屈指可数不得要领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学成语“不得要领”(bù dé yào lǐng)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kòu),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要:同“腰”,这里指裤腰。

领:衣领。

要领:原意是拿上衣时提着衣领,拿裤子时提着裤腰;比喻关键部位。

不得要领:没有抓住裤腰和衣领这样的关键部位,现常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或做事情没把握住要点、重点或关键。张骞出使西域读故事

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出使西域,希望联手月氏王一齐攻打匈奴。

经过漫长的旅程,张骞一行人终于抵达月氏,可月氏已不是十几年前的月氏了。

月氏的国王已死于匈奴手中后,太子当上了月氏的新国王。

这位月氏的新国王征服了大夏,并在大夏的土地上安居。此时的月氏已是国泰民安的景象,疆土辽阔,土地肥沃,也没有敌国的侵扰。月氏国王安于舒适的现状,不再以匈奴为敌,也不再想报仇雪恨的事。

张骞在月氏等待了一年多,不断劝说月氏王,可月氏王就是不同意与汉朝联盟。

张骞从匈奴到月氏,又从月氏到大夏,经历了十多年的时光,吃尽苦头。等到终于面见了月氏王,他却没能抓住关键,说服月氏王与汉结盟。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一行人启程返回汉朝。没料到在返回途中,张骞又被匈奴人捉住了。

张骞在匈奴又住了一年多后,单于去世,匈奴人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妻子和甘父一起逃回了长安城中。

张骞出发时带着一百多人,到平安归来的时候,就只有张骞和向导甘父了。

为了表彰张骞出使西域的功勋,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出使西域的十多年中,张骞对西域的大宛、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已十分了解。回朝后,张骞就把他在西域的经历和见闻都讲给了汉武帝,并向他一一介绍了西域那些国家的特产、风俗、地理位置以及兵力、国力的情况。

张骞还对汉武帝分析说:“我去大夏时,见过从汉朝卖过去的邛竹杖、蜀布,大夏的商人说是从身毒买到的。我估算出身毒在大夏东南有几千里。大夏在汉朝的西南,距离汉朝一万两千里。既然身毒的商人能出售汉朝蜀地的邛竹杖、蜀布这些特产,那证明身毒距离汉朝蜀地并不远。从汉朝到大夏去,有好几条路,其中第一条路是从羌(qiāng)人的居住地通过,那里崎岖险阻;第二条路是从匈奴的地盘上过,那里太危险,会被匈奴人扣押;第三条路是从蜀地走,顺着商人运邛竹杖、蜀布开发的贸易通道,从蜀郡到身毒,再从身毒到大夏,这条路可能是最佳的选择了。”匈奴人

汉武帝听了张骞所讲的见闻,对西域诸国有了新的了解。他听了张骞的进一步分析后,产生了派使者再去西域诸国的念头。他想拉拢大宛、大夏、安息等兵力弱的大国,再收买月氏、康居等兵力强大的一些小国,使它们臣服于汉朝。这样既可以扬汉朝之威,又能把汉朝的疆土扩大万里之多。

再从匈奴的地盘上过是不可能了。汉武帝和张骞决定探索出一条前往西域诸国的新路。于是,张骞派出了四支探路的队伍。这四支队伍分别从蜀郡、犍为郡出发,寻找前往身毒国的路。遗憾的是,这些使者在各自前行了一两千里后,就遇到了阻挠,花光了盘缠也没能到达身毒国,最后无功而返。

后来,在汉朝的攻打下,匈奴退出漠南地区,退向西北,汉朝控制住河西走廊。退败的匈奴并未放弃与汉朝的争战,而是依靠西域各国,继续对抗汉朝。

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的臂膀,拉拢西域各国孤立匈奴,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派他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人、上万头牛羊和不计其数的财物再次向西域进发。

由于匈奴已退出漠南地区,张骞遇到的阻力就小多了。他带着汉朝的使者们到达了很多西域国家,不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建交,还探索出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贸易互通,使西域的良马、葡萄、核桃、苜蓿、石榴和地毯等被引进汉朝,而汉朝的铸铁、开渠、打井等技术和丝织品则传到了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流就顺畅起来,西域各国君主和贵族常来朝拜汉武帝,向汉朝进贡。自此,汉朝的丝绸也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西域甚至欧洲,汉朝和西域由此开始了更为频繁的贸易往来。

张骞通过努力,开辟了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商贸。他以坚忍的毅忍和顽强的探险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外交家。成语小提示

不得要领

近义词 茫然不解 雾里看花 不知所为

反义词 了如指掌 提纲挈领汗血盐车汉武帝远征大宛学成语“汗血盐车”(hàn xuè yán chē)这个成语分别出自两个典故。“汗血”出自《史记·大宛列传》:“骞身所至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同‘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盐车”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zhàn,被泥水浸湿)胕(fū,同‘肤’)溃,漉(lù,水慢慢地渗下)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汗血:古代西域的骏马流的汗颜色如血,而被称为汗血;后多以汗血来指骏马、良马、宝马。

盐车:运盐的车子。

汗血盐车:用骏马来拉运盐的车子,后用来比喻人才遭到埋没受到委屈。读故事

汉朝时,张骞在汉武帝的命令下,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国。

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对汉武帝提起大宛,说大宛有很多宝马,其中有一种马出的汗是血色的,被称作汗血宝马,是非常难得的骏马。

汉武帝对这汗血宝马很感兴趣,希望能借助这骏马的威力来对付匈奴。

自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和外交后,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往来就频繁起来。一些汉朝使者看到张骞因出使西域立下功劳,得到封侯富贵,就效仿张骞,纷纷自荐出使西域,并在出使归来后向汉武帝报告西域的新鲜见闻。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了。

汉朝与西域的使者互通往来,西域很多国家都与汉朝建交。但大宛国却没有臣服于汉朝。每当有汉朝使者去大宛,不仅得不到大宛的热情接待,汉朝使者们还得花重金与财物去换取衣食和住的地方。百马图〔局部,草稿〕

汉朝使者回来后,把大宛对汉朝使者的怠慢报告给汉武帝,并再次提到了汗血宝马,说大宛人不愿意让汉朝拥有宝马,他们把好马都藏在一个叫贰师的地方,汉朝使者每次去大宛都没能见到那些宝马。

汉武帝早听张骞说起过,也一直希望能得到大宛宝马。在得知宝马的藏身之地后,他就立即派人带着重金和一匹金马去大宛,想从大宛王那里换取贰师城里的宝马。

大宛王和群臣商议,他们都认为汉朝距离大宛很遥远,即便不交出宝马,汉朝也不会派兵来攻打。而且,汉朝的好东西大宛也都已经有了,汉朝拿财物换取别的马还行,想换贰师城中的马那是万万不行的,因为贰师城中藏着的可都是大宛的宝马啊。

大宛王不同意换马,激怒了汉朝使者。汉朝使者气得捶打着带去的金马怒骂大宛王。大宛王把汉朝使者遣送出境,并指使东边的郁成国去杀汉朝使者,抢夺汉朝使者的财物,可未能成功。

汉朝使者回来后,向汉武帝回报了换马不成的事,汉武帝大怒不已。

于是,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将军,让他带着六千骑兵和数万士兵,为夺取贰师城中的宝马,讨伐大宛。

队伍出征时正赶上蝗灾,蝗虫泛滥,庄稼被毁,沿途的小国为自保,都关闭城门,捂紧粮袋,不给汉军提供粮草。

这次出征,汉军损失惨重。为了得到粮食,汉军不得不沿途攻城,消耗了很多兵力。征战持续了两年,汉军将士损失了一大半,战事却没什么进展。他们只得退到敦煌,向朝廷求援,并向朝廷提出了暂时收兵,待粮草和人马充足时再去攻打大宛的请求。

汉武帝听到前线传回的报告,认为李将军提出的请求是无理的。汉武帝派使者把住玉门关,并说凡是有逃兵打算过玉门关回来的,一律杀头。李将军的将士们战不能继续战,回又回不来,只好留在了敦煌。

汉朝在与匈奴的征战中损失惨重,导致兵力不足。这时,有大臣建议把攻打大宛的战事停下,集中力量对付匈奴。可汉武帝认为连大宛这样的小国都打不下来,现在撤兵,不仅得不到大宛的良马,还会让那些西域国家轻视汉朝的实力。于是,汉武帝决定继续攻打大宛。他处罚了反对征讨大宛的大臣,并下令赦免囚徒,大力征召士兵。

在前往敦煌的路上,车马与士兵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征讨大宛失败而留守在敦煌的李广利的部队,迎来了朝廷派来的五十多个校尉和近十万援兵。这些援兵带着数以万计的牛、马和骆驼,运着军粮和武器赶来增援。

汉武帝还增派了十八万强兵,驻守在敦煌附近各地,负责为李广利带领的部队供应军粮。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万事俱备,汉武帝下令李广利带领扩展壮大了的队伍再次远征大宛。

浩浩荡荡的汉朝大军一路挺进,遇阻则战,每战必胜。而沿途的那些小国怀着畏惧心理,都不敢再像第一次那样阻挠了。它们纷纷打开城门,欢迎汉军路过,并为汉军提供粮草饮水。

将军李广利率汉军主力部队的三万人率先到达大宛。第一次交锋,大宛军队就败下阵,退守到郁成城。

李广利带领部队绕开郁成城,包围了大宛的都城贵山。经过四十天的奋战,汉军杀了大宛的一个将领,并攻破了外城。

外城失守,大宛国内情况危急,大宛的贵族官员们都认为大宛遭此劫难,全是因为大宛王不给汉朝宝马所致。为了保住大宛,这些贵族和官员一起杀了大宛王,派使者拿着大宛王的人头去向汉军求和。他们表示,只要汉军接受他们的投降,他们将献出大宛的宝马任汉军随意挑选;要是汉军不同意他们投降求和,他们将把宝马全部杀光,并与其他国家联手与汉军战斗到底。

李广利经过周密的考虑后,同意了大宛求和,并下令汉军停下对大宛内城的进攻。

随后,大宛把城中的宝马全部赶了出来,汉军从中选了几十匹宝马,又选了中等以下的马三千多匹,并将一个与汉朝比较亲近的大宛高官立为新的大宛王。经过一番结盟和谈的仪式,汉军带着从大宛得到的马匹班师回朝。

经过了前后四年的两次征讨,汉朝对大宛的远征取得胜利。汉武帝终于得到了大宛的宝马,也终于征服了大宛,树立了汉朝于西域诸国的威信。他很高兴地封将军李广利为海西侯,并封赏和提升了参战的很多将领。成语小提示

汗血盐车

近义词 骥(jì)伏盐车 峻阪(bǎn)盐车游侠列传篇

游侠是古代对那些豪爽义气、交游广泛、爱打抱不平、替人排忧解难的侠士的称呼。《史记·游侠列传》记载了汉代著名的侠士朱家、剧孟、郭解(xiè)等人的生平事迹。这些侠士都出身贫寒,性格刚直,讲义气,能为底层百姓和遭难者排忧解难。他们不惜对抗朝廷,甚至违反法令,也要行侠仗义。司马迁把这些不被主流历史关注的平民游侠写进史书,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记叙,表达了自己对具有英雄本色的游侠们的赞颂,及对强盗匪徒般的伪侠客们的揭露,彰显司马迁判断善恶是非的鲜明立场和实事求是的修史态度。褐衣蔬食 其言必信司马迁为游侠立传学成语“褐衣蔬食”(hè yī shū sh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褐衣:粗布衣服。

蔬食:粗糙的饭食。

褐衣蔬食: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其言必信”(qí yán bì xì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言:指说的话。

信:诚实,不欺骗;守信用。

其言必信;说了就一定做到,形容守信用。读故事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帝王诸侯、功臣名将等一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的事迹,还记载了一些特殊的社会人群,比如游侠。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的开篇谈到对出身平民、坚守道义的儒生和游侠的看法。他说,在古代社会,主流观点认为那些不能被朝廷所用,独立于世的人的行为是可疑的,是不值得效仿和赞颂的。韩非子就曾说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这句话的意思是,儒生常以舞文弄墨来破坏法令制度,而侠士常以武力行动触犯禁令。)韩非子虽然对儒生和侠士这两种人并不看好,但实际上,人们却会赞扬那些靠着权术巧诈成为高官的人。这些人不仅被人尊崇,也被写进史书,他们的功名、事迹都被记录下来。而另一些儒生,因为清贫,没有当高官,才遭到了一些人的嘲笑,比如季次、原宪这样的儒生。

季次,姓公晳,名哀,是孔子的弟子。他家境贫寒,却坚守君子之德,崇尚“义”,不屈从权贵。

原宪,字子思,也是孔子的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出身于宋国的一个贫寒之家,却安贫乐道,拒绝入仕为官。原宪像

季次、原宪都家徒四壁,住在陋巷里的茅屋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劣的饭菜。他俩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具有君子的美德,坚守道义,不因贫穷而屈服于强权,不为做官去迎合当政者。

司马迁说,季次和原宪拒绝入仕、甘愿清贫的做法虽被一些世人嘲笑,却得到孔子的赞扬,也得到他们弟子的怀念和颂扬。人们嘲笑季次、原宪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季次、原宪的身上有着值得人们赞赏的品质。

司马迁还说到那些平民出身的游侠,守信守义,做事果敢,意志坚决,宁愿牺牲自己,也会救人于危难。他们的有些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准则,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说过的话一定会遵守,所做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这些游侠在当时的社会中惩恶扬善,为贫穷弱小者伸张正义,他们的身上也具有值得赞美的品质。

那时的人们常常就何为“仁义”、何为“有德”进行辩论。有观点认为,只要是对人们有益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为“有德”。其实,区别仁义和有德并不那么容易,一如古代的伯夷因为耻于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山中,可周朝的君主文王和武王却没有因为伯夷的死而声誉受损。人们一面赞颂着伯夷坚守仁义不食周粟的美德,一面拥护着周朝君主,传扬着周朝君主的美名。

传说中,盗跖(zhí)和庄蹻(qiāo)是两个有名的大盗,他们凶暴残忍,可他们的追随者却赞颂他们是道义之人。

如此看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这句话的意思是,偷了衣带钩的小偷要被杀头,而篡夺了国家政权的大盗却被封侯,那些侯门之家不管做什么都冠冕堂皇,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仁义之举)的说法,果真是不假的。

司马迁敢于与世俗观点相背,为身着布衣、居于陋巷的儒生和游侠正名,并将那些游侠的故事记录下来,为他们立传。于是,儒生、游侠这样游离于主流历史记录之外的人,走进了历史传记中,而形容儒生安贫乐道的成语“褐衣蔬食”,形容游侠讲信用的成语“其言必信”也由此流传下来。成语小提示

褐衣蔬食

近义词 褐衣不完 粗袍粝(lì)食 布衣粝食 蔬食布衣

其言必信

近义词 言必行,行必果 言而有信

反义词 背信弃义 言而无信名不虚传 衣不完采侠肝义胆的游侠朱家学成语“名不虚传”(míng bù xū chuá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hàn)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名:名声。

虚:不真实。

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空有虚名。“衣不完采”(yī bù wán cǎi)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qú)牛。”

完:全,完全。

采:同“彩”,指颜色。

衣不完采:衣服很旧,颜色都褪了;比喻衣着朴素。读故事

古代的贤人若出身于贵族皇家,就更能成就一些大事,而被人们颂扬,被史书记载。例如春秋时的贤人季札,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他们都是地位显赫的人,靠着各自封地的财富及卿相的权势,能招揽贤才归于自己门下,而做出很多被人们称道、被史书记载的事情。他们发出的声音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他们的号召会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以至于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还有一些贤人,例如住在陋巷中的布衣侠客,他们凭借自身的善行,积累下好名声。但他们的名声却不能像出自贵族皇家的贤人那样,得到天下人的称赞,他们的事迹也得不到绝大部分史书的记载。

那些在秦朝之前出现的平民侠客,因为没有史书来记载他们,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就被遗忘了。司马迁为此觉得很遗憾,于是他打算把自己了解到的那些平民侠客的事迹记载下来,让他们不被历史埋没。

秦汉交际之时,出现了一批游侠,如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他们为伸张正义,偶尔会触犯汉朝的法令,却得到人们的颂扬。他们都不是空有虚名的贤人,而是靠着实实在在的言行树立起美名。

鲁国有个名叫朱家的侠士。鲁国奉行儒学,鲁国人热衷于赞颂儒学成就高的人,朱家却因侠义闻名于鲁国。

朱家出自平民之家,生活并不富裕。他没有多彩的衣服,常穿着素色的布衣。他的饮食也很简单,每顿饭只吃一两道菜。他连马车也没有,出行乘坐着牛车。就是这么一个清贫的侠士,在救助别人的时候却出手大方,只要有人遇到困难,不管对方是逃跑的罪犯,还是亡命天涯的豪杰,他总是慷慨解囊。

朱家时常敞开家门,把被朝廷追捕的要犯迎入家中,为他们提供藏身之所和饮食,在经济上给予他们资助,协助他们躲过通缉。他曾救过的豪杰有数百人之多,他帮助过的那些普通的贫苦人更是不计其数。但他施恩不图报,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接受人们的回报。

楚国有个叫季布的人。楚汉之争时,季布追随项羽。他听从项羽的调遣与汉军交战,多次打败汉军。汉王刘邦吃了很多败仗后,对季布恨之入骨,把季布视为仇敌。

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成了皇帝后,为除掉季布,他拿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若有人胆敢窝藏季布,将被灭三族。

项羽死后,季布东躲西藏,很多人家都畏惧朝廷,不敢收留他。刘邦像

季布好不容易藏身于一户周姓人家,但当周家人得知刘邦正悬赏捉拿季布,又听说朝廷下了命令,凡窝藏季布会被灭三族,周家的人也害怕了。

周家主人想起了侠士朱家,他打算让季布去朱家那里。周家主人把季布化装成奴隶,把他和几十个奴隶一起转卖给了鲁国的侠士朱家。

朱家一向行侠仗义,敢于违背官府禁令,救人于危难。他明知那批奴隶中有季布,也知道季布是被通缉的要犯,但他仍将那些奴隶都买了下来,还特意把季布单独安排在自家的田里当耕夫,以此来保护季布。

朱家安排好季布,就去洛阳找了汉朝的汝阴侯滕公。

朱家认为季布曾是项羽的部下,攻打汉军是服从军令,罪不至死。在朱家的请求下,滕公答应去汉高祖刘邦那里为季布求情。滕公把朱家的一番话转述给了刘邦后,刘邦下令赦免了季布。

季布得到赦免,人们都为季布感到高兴,为季布的赦免出谋出力的侠客朱家也受到人们的赞扬。

不久后,刘邦召见季布。季布向刘邦谢罪,表示愿意归顺汉朝。于是,刘邦任命季布做了郎中。

季布后来得到任用,成为地位显赫的将军,他要报答冒着被灭族的危险解救过他的朱家,朱家却不肯接受答谢,并且终生都没有和季布再见面。

朱家敢于违反朝廷律令,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那些处在危难之中的人,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很多人都盼着能和朱家结识,成为他的朋友。

依照前朝的惯例,像朱家这样出身平民的游侠,本不会被记载于史书中,但司马迁改变了这样的惯例,把像朱家这样的一些游侠的事迹写进了《史记》,使得这些游侠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成语小提示

名不虚传

近义词 名副其实

反义词 徒有虚名 有名无实

衣不完采

近义词 衣不重彩隐若敌国侠客剧孟的威力学成语“隐若敌国”(yǐn ruò dí guó)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隐:藏匿,不显露。

敌:匹敌,同等。

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可以和国家相匹敌。

隐若敌国:

某个人的分量或威望可以与一个国家相匹敌,指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读故事

西汉时期,洛阳有个名叫剧孟的著名游侠。

剧孟家境贫寒,没有正经职业,但他和游侠朱家一样,因为慷慨仗义,扶弱小、救危难,不计回报而扬名于世。

汉景帝即位后,为稳定政权,削弱诸侯势力,采纳了大臣晁(cháo)错的献策,下诏削减了好几个诸侯国的封地,引起了各国诸侯的不满。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bì)带头联合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zī)川六国,以清除奸臣晁错(即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所谓的讨伐。

汉景帝赶紧派遣太尉周亚夫领兵去平息叛乱。

周亚夫带着军队赶往河南。他到达雒阳后,得知侠客剧孟还在雒阳时,禁不住喜出望外地说:“吴楚七国想要谋大事却没把剧孟找去帮忙,可见他们成不了事呀!”

周亚夫欣喜地得到剧孟,人们都说他一如得到一个诸侯国的兵力。剧孟有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颇有“得剧孟者得胜利”的意味。

身居高位的人以权势被人所知,家有巨额财富的以富有被人所知,剧孟既无权势也没有钱,但他的知名度却很高。

剧孟的母亲去世时,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剧孟的母亲送葬。上千辆车熙熙攘攘地从各地奔来,声势浩大,让人惊叹。周亚夫像

到剧孟去世的时候,家里穷得连十金的钱财也凑不齐,仍是那些崇拜剧孟的人出资为他举办了葬礼。这清贫的游侠,因豪爽慷慨和仁义而声名显赫,被人们拥戴,难怪司马迁要将游侠载入历史。他们在所处的时代成就的传奇,超越了权势、地位与金钱,当在史书中占据一席之地,以被后人所知。成语小提示

隐若敌国

近义词 隐然敌国短小精悍 折节为俭游侠郭解的故事学成语“短小精悍”(duǎn xiǎo jīng hà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郭解,轵(zhǐ,地名,今河南省济源市)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精:聪明,思想周密。

悍:勇敢。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折节为俭”(zhé jié wéi jiǎn)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游侠列传》:“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俭:约束,不放纵;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浪费。

折节为俭:改变平时的行为习惯,在思想行为方面严格约束自己。读故事

西汉时期的轵县,有个名叫郭解的人。

郭解的父亲因行侠仗义时触犯法令,被汉文帝处死了。按说父亲死于侠客的身份,郭解应该引以为戒才对,可郭解却继承了父亲爱打抱不平的秉性。他身材矮小,却精明强悍,和他父亲一样爱行侠仗义。

郭解年轻的时候性格残暴,算得上是无恶不作。他为私人恩怨,也为替朋友两肋插刀而杀了很多人,还做下窝藏朝廷要犯、抢劫、私造钱币、盗墓等违法的事。

郭解犯下的这些事足够使他被抓进大牢判个死罪,可他运气好,在危急关头总能全身而退,或是恰好遇到大赦被免除刑罚。

随着岁月的流逝,郭解逐渐意识到年少轻狂时犯下了许多不堪的过错。他反省自身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过失,并开始克制性情,自我约束。此后,郭解不再作恶,而是行善施恩,以有德行的侠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汉文帝像

郭解的姐姐有个儿子,他见郭解名声越来越大,就开始借着舅舅的名声欺人,四处撒野。

郭解的这个外甥有次和人一起喝酒。对方酒量小,喝到后来实在不能再喝了,可郭解的外甥不依不饶,甚至按住那个人强行灌酒。那人忍无可忍,拔出刀来刺死郭解的外甥后逃跑了。

郭解的姐姐见儿子死了,凶手逃了,她既难过又愤怒,抱怨道:“有人杀了我儿子,可我却找不到凶手。我倒要看看我那侠义的弟弟郭解是出手相助,还是坐视不管!”

郭解的姐姐没有安葬儿子,而是把儿子的尸体丢在道旁,以此来羞辱郭解,激他去追凶。

躲藏在外的凶手得知郭解已派人打探他的消息,他感到很害怕,就去向郭解自首,把他杀人的原因告诉了郭解。

郭解听完了凶手的叙述,说:“你杀他也是情有可原,是那孩子做事蛮横无理。”郭解认为错在外甥,就放走了凶手,把外甥的尸体埋葬了。人们听说此事后,纷纷称赞郭解不徇私情。

因为郭解处理事情是非分明,所以很多人都仰慕他,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去帮忙调停。有一次,洛阳有两个人结下了仇,他们的亲朋好友调解不成,洛阳城中的各路英雄侠客也出面帮他们撮合,希望这两人之间的仇怨得到化解。但洛阳城中先后有十多个豪杰出面,都没能劝和这两个人。有人想到郭解,于是登门拜访,希望郭解能出面调和。

郭解答应了,他在一天晚上约见两个结仇的人。那两人一见前来为他们调解的是郭解,都感到意外。他们非常尊重郭解,在郭解的劝说下,都同意当即和好。

郭解却忽然提出一个建议,说:“你们要和好,还是等我走了你们再和好吧。我听说洛阳的很多豪杰出面调停,你们都没有接受。今晚你们能听我的劝告,实在是很给我面子。可我是外县人,从外县跑来干涉你们这里的事,与你们这里的贤士们抢功劳,总是不大好。我希望你们在我离开洛阳后,洛阳的豪杰再来劝说你们时,你们就顺应他们的劝解,到那时再和解。”

郭解说完,趁夜色离开了洛阳。他的这个做法,让那两个结仇的人非常感动。他们听从了郭解的安排,从此更加仰慕郭解。

郭解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却低调谨慎,凡是别人有求于他,他总是不遗余力。郭解所在的城中及附近各县的侠士豪杰,都很希望与郭解结为好友。他们时常在夜里去拜访郭解,郭解家门前常常停着十多辆车。有很多家境较好的人,希望能为郭解分担经济负担,也去郭解家,请求将郭解的门客接回自家去供养。

郭解在轵县住了很多年后,朝廷发布迁居令。汉武帝下令把一些富裕人家和地方豪强迁到关中茂陵去。这一次迁移也涉及郭解所在的县。卫青像

郭解家中并不富裕,没达到迁居标准,但郭解名气很大,算是本郡县中的豪强。郭解是否该迁居呢?地方官吏既不敢得罪郭解,又不敢违抗政令,于是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

朝中的卫青将军知道郭解,他替郭解进言,对汉武帝说:“郭解家贫,家产达不到迁移的标准,依我看,郭解家不应迁居。”

汉武帝听了这话,说道:“这个郭解能耐倒不小,一个小小百姓居然能使朝中的将军为他说话,可见他家不穷。”

郭解家于是被安排在迁徙之列。他家迁居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郭解送行,并纷纷馈赠乔迁礼金。

那时,轵县有个名叫杨季主的人,他的儿子在县衙做事,郭解迁移的事就是他先提出来的。郭解哥哥的儿子恨此人多管闲事,就去杀了杨季主的儿子,从此杨郭两家结下了仇。

郭解迁到关中后,杨季主也被杀了。杨季主的家人去官府告状,又有人把告状的人也杀了。朝廷得知消息,下令捉拿郭解。郭解把家人安顿好,自己逃到临晋。

临晋有个侠客名叫籍少公,他与郭解并不相识。郭解去求助时,籍少公毅然帮助郭解出关,协助郭解逃去了太原。抓捕郭解的官差追到籍少公家后,籍少公为保护郭解自杀了。

过了很久后,朝廷派出的官差抓到了郭解。经过审查,他们发现郭解曾经犯下的杀人命案,都发生在赦令之前,也就是说,郭解犯下的罪都遇上了大赦,应当得到赦免。而后来那些因郭解而被杀的人,都不是郭解亲自杀的,甚至有些人被杀,连郭解也不知道凶手是谁。

比如,轵县有个儒生曾说郭解做下那么多违法乱纪的事,算不得贤良之人。郭解有个门客气不过,就杀了这个儒生,并割下了儒生的舌头。儒生被杀后,官吏让郭解交出凶手,可郭解对此却毫不知情。

负责查办的官吏向汉武帝如实报告,说郭解年轻时杀人的命案都得到了大赦,后来那些被杀者虽因郭解而死,但郭解自己却并未杀他们,也没有指使凶手行凶,应判郭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得知后,向汉武帝进言说,郭解虽是平民,却因行侠而有权势、有声望,这些因郭解而起的杀人事件,起因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最终导致了多条命案,这比他亲手杀人的影响更加恶劣。若不重判郭解,只怕天下一些豪强侠士会效仿郭解,造成更加不堪设想的后果。

汉武帝听取了公孙弘的建议,判处郭解死罪,并诛杀了郭解的整个家族。成语小提示

上面这个故事中提到,郭解举家迁徙到关中茂陵。茂陵是汉武帝陵墓所在的地方,位于当时的咸阳皇家陵园中,离京城长安很近。

西汉早期,皇帝即位后都会为自己修建陵园。在修建陵园的同时,陵园旁还会建造城市,一些富豪会迁到陵园旁的城中去居住,增添人气,使陵园不那么冷清。郭解迁居到茂陵去,却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汉武帝的命令。

汉朝之所以实行迁徙贵族豪强到皇帝陵墓所在的城邑居住的政治措施,是想以此来分化和压制地方诸侯势力与豪强。当时的地方豪强和富人并不愿意举家搬迁,但这是朝廷强制的,不能违抗。

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军卫青说郭解家贫,不适合搬迁,是在替郭解求情;我们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在郭解举家搬迁后,郭解一家会对主张让郭解搬迁的人怀恨在心,以至于杀杨季主的儿子。

短小精悍

近义词 简明扼要

反义词 连篇累牍(dú)佞幸列传篇“佞幸”(nìng xìng)是指以谄媚等手段得到君主宠幸的人。《史记·佞幸列传》是汉代谄媚的臣子邓通、赵同、李延年等人的合传。这篇传记记叙了这些谄媚之人丧失人格,一味奉承君主,以卑贱低劣的手段讨得君王欢心,赢得君王宠信,以图过上荣华富贵生活的史实。文章不仅揭露了这些宠臣的丑恶嘴脸,也讽刺了汉代帝王重用奸佞的事。吮疽舐痔从船夫变成宠臣的邓通学成语“吮疽舐痔”(shǔn jū shì zh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佞幸列传》:“文帝尝病痈(yōng,毒疮),邓通常为帝唶(zuō,同‘嘬’)吮之。”

吮:用嘴巴吸吮。

疽:皮肤发炎,这里指毒疮。

舐:用舌头舔。

痔:痔疮。

吮疽舐痔:用嘴巴吸出毒疮上的脓血,用舌头舔痔疮来为患者解除病痛;后用来形容卑屈媚上的龌龊行为,或指卑劣低下、不择手段地奉承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