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军《国际商务》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8 08:41:1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韩玉军《国际商务》课后习题详解

韩玉军《国际商务》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导 论

1试述国际商务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答:(1)国际商务主要是指国际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跨国经营活动,或者说国际商务是研究围绕这些跨国经营活动产生的相关事务,包括企业的国际战略、策略,资源配置及经营管理,市场开发与拓展,如何遵守、规避国际规则,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环境,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思想、产品或服务适应国际市场等。(2)概括起来讲,国际商务可以分为三大类:①国际贸易,即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②国际直接投资;③特许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信贷与融资等贸易与直接投资以外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3)国际商务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①国际商务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综合反映;②国际商务以进入和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③国际商务复杂多变、风险大。

2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本质、原因与特征。

答:(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上各国和地区之间通过商品、服务及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寻求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并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贸易、生产、科技、金融、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国际化与自由化。(2)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①“自由派”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具体来看这种观点包括两种主要看法:第一,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第二,全球化的实质是美国化。

②“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决批判与反对。

③“怀疑派”认为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

④“变革论”认为全球化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世界。

⑤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是通向世界和平和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未来新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抑或对于发达国家都是严峻的挑战,因而应对经济全球化最好的对策就是全球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3)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

②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

④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⑤国际局势相对缓和;

⑥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和完善,在协调各国经济、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⑦各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①从整体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有:一是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二是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三是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流动。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就是: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投资全球化;d.金融全球化;e.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②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呈现如下特征:a.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经济同质化,而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化。b.由市场的自由化又伴生国际规则的全球化。c.在国际经济中,还有附属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以商业的全球发展为背景的。d.金融全球化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和交换全球化的速度,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更容易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防止金融投机对实力不强的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各国金融屏障的撤销,便利了资金泡沫的发生与作用,破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e.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收入的不平等不断加剧。

3简述反全球化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答:(1)反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①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制造了一个失衡的世界。对全球化的反思和抵抗,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

②反全球化源于对当今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与反抗,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所引起的。(2)反全球化的表现:

①在南方、外围及第三世界里,反全球化的情况很复杂;

②就地区而言,东亚不如欧美,东欧不如西欧;

③就产业而言,更多的反全球化力量来自原第一与第二世界的“旧经济”而不是“新经济”部门;

④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全球范围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力量与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

⑤反全球化往往与环境、生态平衡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⑥在一些从全球化中受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反全球化的力量相对较小;

⑦反全球化作为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与全球化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针锋相对,体现了后冷战时代新的意识形态;

⑧全球化的负面后果直接催生了许多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宗旨与使命就是反全球化。

4简述国际商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总的来看,国际商务研究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商务环境分析

国际商务环境可以分为总体环境和行业环境。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前提依据。(2)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理论

以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相互独立的理论将被逐渐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营中,已经把国际贸易、要素国际流动、国际生产、国际融资等融合在了一起。(3)企业国际化战略与管理

研究企业的国际市场定位为所有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战略计划与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部环境的准确预测和对自身优势的清楚认识。(4)国际市场营销

国际市场营销是一种跨国界的营销管理过程,是企业通过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创造产品和价值,以满足多国消费者的需要和获取利润的活动。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国际市场分析、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和国际市场营销策略。(5)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指某一组织有效运用其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制定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人员配备、业绩评估、管理发展、报酬、劳工关系等等。国际企业的人员配备、管理发展、业绩评估及报酬的活动必须因国家间劳工市场、文化、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不同而各异。(6)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

会计是以损益表、资产负债表、预算、投资分析和税务分析来表述的。会计信息是公司与其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之间沟通公司财务状况的工具。在一家国际企业中,投资、筹资和货币管理决策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问题,财务管理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决的主要手段。好的会计与财务管理能够成为企业,特别是国际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

第一部分 国际商务环境

第二章 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与社会差异

1自由市场经济激发更快的经济增长,而国家计划经济则抑制增长。请对此说法进行评论。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厂房和其他经济资源都归个人或组织等私人所有,而非国家所有。一个国家生产什么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多少不是由任何人计划确定的,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通过价格机制将信息传递给生产者。在市场经济体制里,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的购买模式通过价格机制传递给生产者,从而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在一个纯粹的计划经济中,一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生产的数量及销售价格都是由政府计划指定的。与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一致,计划经济的目标是由政府分配资源以求“社会利益”。另外,在纯粹的计划经济中,一切工商企业均归国家所有,其基本原理是,政府能够直接按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投资,而不是按个人的利益进行投资。然而在实际中,国有企业对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缺乏动力,因为企业不会破产。况且私有制的取消意味着不存在激励机制去鼓励个人寻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式。因此,计划经济缺乏动力和创新.取代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是经济趋于停滞。

2在一个国家中,腐败与该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腐败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答:(1)腐败与该国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腐败问题越少,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腐败问题越多。(2)腐败存在的原因有:①权力过于集中,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②制度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③监督疲软缺乏,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④社会环境影响,是产生腐败的客观原因;⑤文化糟粕熏染,是产生腐败的历史原因;⑥人的贪欲放纵,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

3国家的政治体制差异对国际商务有何意义与启示?

答: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包括一国在对本国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结构、程序和活动。政治体制可以用两个相关的指标加以考察,第一个是其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重视程度,第二个是其民主或集权的程度。集体主义是指集体目标优于个人目标的一种政治体制。个人主义是指一个人应享有其经济和政治追求的自由。民主是指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在该制度中,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选举或通过其所选代表间接选举出来的。集权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该制度中,个人或一个政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政治反对党派是被限制的。国家的政治体制差异体现在两个指标,即其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重视程度,另一个是其民主或集权的程度。

国家的政治体制差异对国际商务的意义和启示:政治体制决定一国的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是该国经济的集中体现。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导致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国民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国际商务中的行为方式。由于个人主义赞成自由贸易的价值观,这为国际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对国际商务无疑有促进作用。在一个民主的国家中,倾向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因此,在与一个国家进行商务往来之前,要充分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从而更好的开展商务活动。

4国家的经济体制差异对国际商务有何影响与启示?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包括该国用来分配其资源以及引导商业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厂房和其他经济资源都归个人或组织等私人所有,而非国家所有。在一个纯粹的计划经济或指令经济中,一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生产的数量及销售价格都是由政府计划指定的。在混合经济中,一部分是私有制和自由市场机制,另一部分是国有制和政府计划机制。故国家的经济体制差异即是指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之间的差异。

国家的经济体制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和启示:经济体制的不同反映出在每个国家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不同,由政府主导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决策权掌握在政府手里,定价权也在政府手里,这就给外资进入造成了阻碍,而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更能吸引外资进入。可见,经济体制的不同涉及到进入一个市场的难易和竞争状况,这都对商务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商务外交时,一定要充分掌握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把握主动权。

5国家的法律体系差异对国际商务有何意义与启示?

答:一国的法律体系或制度是指法令或者法律,它们规定了行为要合乎实施法律的程序,并且通过法律实现公正。一国的法律体系对国际商务是极其重要的。

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法律主要有三大体系,即大陆法、普通法和宗教法。在采用大陆法的国家,合同趋向较短和较为笼统的描述,而在采用普通法的国家,合同往往对所有偶然事件都有十分详尽的说明。在采用宗教法的国家,可能还牵涉到一些道德问题,有些商务活动是被禁止的。

此外,在法制程度较低的国家,可能会更多地面对腐败问题,这会增加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成本。

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很大差异。在对知识产权有严格法律规定的国家从事商务活动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降低了被侵权的可能性,对企业来说仍然是有利的。

实施产品安全法的国家会导致责任保险成本上升,从而增加在该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降低该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6转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环境是否更有利于国际商务的开展?

答:一般而言,转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际商务的开展。这是因为经济转型的本质是放松管制、私有化和健全法律体系。放松管制包括撤销对市场自由运作的限制,建立私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经营的方式。其中,放松或取消对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限制,能直接促进国际商务的开展。私有化通过向新的私有企业主提供强有力的刺激,推动其提高生产力,开发新市场,这同样有利于国际商务的开展。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商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增加了一个国家作为国际商务开展国的吸引力。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转型中国家面临的来自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不确定性会更大,波动性更强,国际商务活动开展时更应注意。

7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对国际商务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作为世界各国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和世界经济利益在各国间进行分配的重要渠道,国际商务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国际商务会产生环境效用,它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大或改善环境容量,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减少资源浪费;但也可能导致贸易国之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加剧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增加了产品的供给成本,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那些污染控制更好的企业将获得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商务产生深远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影响到某些产品的竞争力,为了保护本国厂商的实际利益,政府部门就有可能按照本国厂商的意图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设置新的贸易壁垒,阻碍国外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自由进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因此,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的国家会限制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也会加大企业在该国进行商务活动的成本。

8加入SA8000对中国企业有何影响?

答:在全球采购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一些社会责任标准来考核和监督制造厂商的标准执行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工待遇,保障了劳工的部分合法权益。然而,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求供应商提供廉价和低成本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求供应商遵守国外发达国家社会责任的要求,如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各种标准。这种做法在许多方面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另外,有些跨国公司通过多家认证机构执行检查,在考核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检查次数和多家机构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厂商的正常生产,使生产厂商的利益受到损害。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实施很可能成为我国产品出口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实行较高的社会责任标准,由于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达不到跨国公司的要求,增加的成本将会导致这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关闭。对于一些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及严格的加班时间的限制,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十分值得中国关注。国际人权组织通过跨国公司在对我国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标准检查时,将获悉的企业违反劳动法律的情况,扩大为中国的人权问题,把经济商业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将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以劳工标准为本质的SA8000很可能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新的表现形态。社会责任标准被称为企业的“道德标准”,适用各行业、企业,由于它具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双重性,比较隐蔽和复杂,又是覆盖道德、社会和环境等范围很广的标准,尽管它还没有转化为像ISO一样的真正国际性标准,但已经对我国的企业造成影响。

第三章 文化的差异

1试述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答:(1)文化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或是一群人表现的、长期形成的并且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宗教、符号、信仰、思维模式等一些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文化通常被人们看做是人类环境中的人为部分或是一种独特生活和思维方式。

文化的含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是同一社会或同一群体的成员共享的一套思想,尤其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次,文化是通过符号代代传播的;再次,文化是由一个社会或是群体的成员过去的行为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变迁;最后,文化是需要学习的,并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形成以及变化。(2)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能遗传,而是后天习得的。人类文化的习得过程和传递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是认识和经验架构上的转变,是文化的抽象形式的转变。

②文化具有强制性。文化强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文化强制,另一种为间接文化强制。文化强制使得一个人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往往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具有趋同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从众效应。

③文化具有适应性。一种文化具有适应性,即指任何文化都应该适应本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个社会群体的习俗上。

④文化是不断变迁的。文化只有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试述语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并分析低语境与高语境文化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答:(1)国际商务人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障碍。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英语逐渐成为国际商务的语言,然而,在英语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学习地方语言就会产生很大的优势。大多数人愿意用自己的语言交谈,而能够说地方语言会产生亲和力,这也许对商务交易非常重要。

如果开展商务活动的双方拥有同一种语言,相互的文化传播就变得相对容易,同时商务活动的开展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不仅要使用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同时也依赖于体态语言和其他非词汇交际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的差异。(2)语言情境是指围绕一个特定事件所传递的暗示和其他信息,即不同时间、空间、事件、协议下的各种“语言”。美国人类文化学教授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划分为高语境环境(high-context culture,HCC)和低语境环境(low-context culture,LCC)。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谈话题的来龙去脉或肢体语言、特殊腔调和环境的细微差别,大部分信息不能通过语言部分直接获得,必须根据实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揣摩意会才能获得。相反,在低语境文化中,明确的语言文字就已经传递了大部分信息。

低语境的国家在国际商务中往往更专注于细节、精确的时间安排,而不是花费在语境的含义上。因此低语境国家在商务活动上表现得较为直接,尤其是在商务谈判时会直接切入主题,而避免寒暄。相反,高语境的国家不像低语境的国家那么珍视言语交流,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沉默,并且从对方的表情、行动以及环境的变化来捕捉信息,并且将这些部分加以综合,揣摩意会。

3试述世界上宗教的主要类型,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答:(1)世界上主要有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

①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广为信奉的宗教。11世纪的一次宗教分裂导致出现了两个基督教组织——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的进一步分裂,结果产生了新教。

新教打破了天主教历史上长期作为其宗教社会生活主要特征的等级制度,从而给予教徒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去发展他们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这种对个人宗教自由的强调,为随后强调个人经济和政治自由,以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和政治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新教强调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为上帝争光)以及节俭(要节制世俗享乐)等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

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的核心原则是存在一个唯一万能的上帝,伊斯兰教徒必须无条件接受上帝的唯一性、权力和权威,并了解生命的目标是执行上帝的意旨,以期能进入天堂。伊斯兰教的其他主要原则包括:a.尊敬和尊重父母;b.尊重别人的权利;c.慷慨却不浪费;d.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应避免杀人;e.不通奸;f.与别人公平、公正地进行交易;g.净化自己的心灵;h.保护孤儿的财产;i.恭顺而谦逊。

伊斯兰的许多经济原则都是赞同自由的创业精神的。简单地说,在伊斯兰国家赚取利润是好事,但利润要通过公正的手段获得,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剥削别人,得到利润的人要乐于帮助穷人。此外,伊斯兰教非常强调对契约负责、信守诺言和绝不欺骗的重要性。

③印度教。印度教相信因果报应,并认为生命是不断轮回的,这是一种否定物质生活的状态,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顶点——逐步达到涅槃,一种从而不再需要再生的功德圆满的精神完美状态。印度教也支持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由于种姓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因此,这种宗教信仰的经济结果必然是负面的。

④佛教。佛教是创始最早的宗教。在佛教中找不到新教所强调的创造财富的思想,因此,在佛教社会我们看不到西方新教强调的企业家文化。但是,与印度教强调种姓制度和极端的苦行者行为不同,佛教文化可能为企业家活动提供了远比印度教肥沃的土壤。(2)①相同点:a.都是信仰神学的宗教:基督教信奉上帝耶稣,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印度教信奉达摩,佛教信奉阿弥陀佛,伊斯兰教源于基督教和犹太教;b.伊斯兰教和新教一样都推崇自由的企业家精神;c.佛教和印度教一样都强调来世和精神成就,而不是今生。

②不同点:四大宗教的不同点有很多。比如,印度教支持种族等姓制度,但其他三大宗教都不支持;伊斯兰教禁止支付利息和收受利息,其他三大宗教并无规定;新教强调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而印度教却崇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等。(3)宗教对商务活动最重要的影响主要在于:①不同的宗教所蕴涵的对工作和企业家精神的看法;②宗教伦理对一国商务活动成本的影响程度。

①信仰新教的西方国家强调人应该努力工作并不断积累财富,同时不要沉溺于世俗享乐去消耗财富,而应该把财富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对国际商务活动有促进作用;

②信仰印度教的教徒认为个人价值不应该按其所拥有的物质来判断,因此并不鼓励追求财富的创业活动,这会限制国际商务活动;

③在信仰儒教的国家中从事商务活动,将会极大地降低商务活动成本,因为在儒教文化中,忠、信、义是三条核心价值观,这会减少违反合同的概率;

④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提供金融服务,则要遵从伊斯兰教禁止支付或收受利息的经济原则,从而增加国际商务活动的成本。

4何谓价值观?试比较东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异同以及对国际商务活动的意义。

答:(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东方国家的价值观为:努力工作、尊重知识、忠诚,对新思想的开放,责任感,自我纪律,资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为:自由表达,个人自由、自立,个人权力,努力工作,个人成功和为自己考虑。由此看出,东西方国家价值观相当之处为努力工作、自立,但不同之处是西方强调个人的利益及自由,而东方则看重群体。(3)东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差异在决定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也会有差异。

5跨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跨文化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1)跨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价值观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民族个性的差异、信息理解差异和沟通方式的不同以及管理风格的不同等。(2)跨文化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占领支配式策略

占领支配式策略是指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扩张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子公司强行注入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子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文化,而忽视子公司当地的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东道国的子公司、政府、人民等对于母公司的文化可以完全接受。

②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是指把当地的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销等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本地的文化、理念、风俗等,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进行跨文化管理。              

③文化相容策略

当投资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都是强文化时,一般会考虑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程度可分为两种策略:a.文化平行相容策略。母公司的文化和子公司的文化虽然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但并不排斥,且相互补充。而子公司并不以母公司的文化或是东道国当地的文化作为公司的主题文化,而是使两者相容,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b.隐去两者主体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运用在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文化都为强文化,且其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并且容易产生“文化摩擦”的情况下,这时,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刻意模糊投资国和东道国主体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去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留两者中较为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使得主体文化在“摩擦”点上的强烈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减弱,从而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相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可以得到妥协和协调。

④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渗透策略是指投资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东道国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投资国的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并将其慢慢转化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⑤文化规避策略

母国的文化和东道国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虽然子公司的文化主体是母国文化,但是在子公司的运营过程中仍旧无法忽视东道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于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以免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文化冲突。

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当母公司的文化和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差异巨大,并且东道国子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完全不同于母国的经营环境时,跨国公司采用与母公司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管理,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

⑦文化创新策略

文化创新策略即将母公司的文化和东道国当地的文化进行整合,利用各种渠道促进两种文化的了解、适应和融合,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的子公司的文化,并以这种新型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第二部分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答:(1)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它揭示了国际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使人们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应该说,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以及贸易利益,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国际分工理论,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有:

①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解释如果两个国家中有一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时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条件苛刻,局限性大。

②虽然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能说明在国际交换中是否是等价交换。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答:(1)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者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

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从整体来看,这些观点对世界市场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国际贸易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都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比较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更接近实际;②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作用。比较优势说是很多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③比较优势说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故具有进步意义。(2)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意义就是鼓励落后国家利用其相对的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通过国际贸易使这些国家从中受益,并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3中国生产自行车的单位劳动投入为5,生产滑板的单位劳动投入为2;韩国生产自行车和滑板的单位劳动投入均为3。请画出中国和韩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说明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和韩国用滑板表示的自行车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答:如图4-1所示,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用滑板表示的自行车的相对价格为:5/2=2.5;韩国用滑板表示的自行车的相对价格为:3/3=1。

图4-1 中国和韩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4简述国际贸易价格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由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知,贸易价格必须等于两国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若其中一方的需求发生变化,那么贸易价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穆勒得出结论:商品的国际价值停留在使两国贸易达到平衡的那个交换比例上,它是由两国对彼此的商品需求强度决定的。

5试述H-0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政策含义。

答:(1)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定理,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希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贸易形态。要素禀赋理论的推理过程如下:

①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按照一定的汇率换算成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时,两者的差异。

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③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④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的。

⑤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生产各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即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这种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H-O理论的最基本的政策含义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发挥一国要素上固有的优势,从固有的要素优势出发进行国际贸易,使自己能够把成本较为低廉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是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遵循的原则。因此,依照H-O理论制定一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是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出发点。

6简述要素价格均等化(H-O-S定理)进程对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的影响。

答:国际贸易会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森理论,简称H-0-S理论)。这是萨缪尔森对H-O模型的结论进行数学证明而得名的,它是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理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是指国际贸易会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两种:一是要素价格相对均等化,即原先要素价格比率不一致的两个国家在发生贸易以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二是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化,即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国家不相等,在发生贸易后,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这就对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即原来在资本上有优势的国家渐渐失去优势,反而进口资本密集的产品。

7为什么“列昂惕夫之谜”及其他一些经验分析结果与H-O模型相矛盾?评析围绕列昂惕夫之谜所产生的主要学术观点。

答: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运用投入一产出法对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数据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引发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争论。他想同时验证两个命题:H-O理论的正确性;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验证结果表明美国出口的不是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而是劳动密集的产品。这一结果使经济界大为震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列昂惕夫之谜”。

为了证明H-O理论的正确,也为了消除列昂惕夫之谜,列昂惕夫本人及许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1)列昂惕夫本人的解释

列昂惕夫本人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高3倍,因此,美国的劳动存量应是劳动人数乘以3,这样美国出口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了。若考虑美国劳动生产率为什么高的原因,即因对劳动力的投资比其他国家多,可以对列昂惕夫之谜进行解释。(2)要素密集度逆转

在图4-2中,、是两种产品的等产量线,A、B两国生产、的资本一劳动比()不同,由于两国要素相对价格(、)不同,所以,在A国是资本相对密集型的产品,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产品,而在B国,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产品,是资本相对密集型产品。

图4-2 要素密集度逆转(3)需求逆转

在图4-3中,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上,A国由于相对丰富,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则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图4-3 需求逆转

但在消费上,A国特别偏好于产品,B国特别偏好于产品,虽然依据H-O理论,A国应将出口,B国出口,可事实上,因需求偏好因素的影响,两国若进行贸易,A国不但不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反而进口(国内高于国外),B国亦不是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而是进口(B国内高于A国)。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与生产成本优势不再是一致的,需求方面的影响超过了生产(成本)方面的影响。(4)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如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以维持国内高工资。因此,美国的贸易政策偏向限制和减少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保护本国的同类产业。这些政策扭曲了美国的贸易结构,减少了进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可以部分解释列昂惕夫之谜。(5)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影响

标准H-O理论简单地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类,但现实世界中其他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壤、矿藏、淡水等也会对产品生产产生影响。美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利用这些资源,需要投入大量实物资本。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美国严重依赖几种自然资源型产品的进口,这些产品又恰是K密集型产品。这都会增加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可以部分解释列昂惕夫之谜。(6)研究方法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利默尔提出列昂惕夫之谜可能事实上并不存在,是研究方法的错误引起的。利默尔认为,H-O理论分析得到的是进出口平衡时的结论,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失衡是常见现象,列昂惕夫之谜主要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此时美国对外贸易存在巨额顺差。利默尔指出,在贸易失衡的条件下,应该通过计算和比较美国整体生产中和消费中的资本一劳动力比率来检验H-O理论。利默尔发现,美国生产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显著高于消费品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

一些经济学家还分析了其他国家进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对H-O理论作进一步检验。多数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基本都支持H-O理论,即各个国家主要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8假设某国有如下数据: 布葡萄酒需求供给需求供给4 4/3 1    80 110 140120 110 100 80140   50 4520 30   85

试把表中空格的数据填上,并画出该国的提供曲线(表示布的价格,表示葡萄酒的价格)。

答:(1)

第一横排的空:对布的需求为90。

第二横排的空:对葡萄酒的需求为70。

第三横排的空:对葡萄酒的供给为60。

第四横排的空:为2/3。(2)该国的提供曲线如图4-4所示。

OA为的提供曲线,

OB为的提供曲线,

OD为的提供曲线,

OE为的提供曲线。

图4-4

9总结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为主的新贸易理论的本质特征与核心观点。

答:1985年,克鲁格曼与赫尔普曼(Helpm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内分工和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基础的垄断竞争IDL与贸易理论模型,称之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出发研究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贸易理论的动态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一,现实市场结构既不是完全竞争的,也不是完全垄断的,而是竞争与垄断的混合结构,以垄断竞争作为研究框架,比较接近实际。第二,垄断竞争所分析的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所分析的市场结构有着截然不同的价格决定方式。

10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能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能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解释力不足。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动因。该理论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出口,在于该产品是否属于国内代表性需求产品。代表性需求产品,是指该产品在国内有旺盛需求,且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及生产上的规模经济。

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则需求重叠部分越大,两国的消费需求偏好越接近,一国产品在另一国市场就越有销路,因此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是产业内贸易。所以,需求相似理论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则有较大差别。

11在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1)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2)英特尔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3)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4)中国是电视机的主要出口国。(5)东南亚国家大力出口运动服装和鞋。

答:(1)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决定这一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原因在于:加拿大的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出产的杉、松、杨、桦、糖槭等林木,是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的原料。(2)英特尔生产世界上半数以上的CPU,决定这一贸易模式的主要是规模经济。原因在于:CPU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其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扩大生产规模能够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3)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件,决定这一贸易模式的主要是规模经济。原因在于: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这属于产业内贸易,即对于同类产品的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就在于规模经济。(4)中国是电视机的主要出口国,决定这一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原因在于: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导致各种简单的高效率产业发达。电视机机芯购进后,对外壳的装配是非常简单的工序。而且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技术问题也有改善,所以出口量很大。(5)东南亚国家大力出口运动服装和鞋,决定这一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运动服装和鞋属于制造业和轻纺业,是劳动密集型高的产业。

12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与启示。

答:(1)弗农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特征出发,分析创新时机、规模经济和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创建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lheory),以此分析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决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有四阶段,即:①导入期(投入期);②成长期;③成熟期;④衰退期。

①导入期

在这一阶段,创新产品刚生产出来,这时对新产品的国内需求弹性较低,需求量相对较大,生产者只是少数垄断技术的厂商,这些厂商拥有垄断地位,属卖方市场。

在新产品的引入阶段,生产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差异性明显,生产规模较小。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存在国际贸易,或者只有规模非常小的国际贸易活动。由于产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人水平,所以在新产品引入阶段,即便存在小规模的国际贸易,也主要是集中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在这一时期,科学家、技术人员很重要,因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不熟悉,宣传、推销、广告等手段也很重要。

②成长期

在这一阶段,技术已经成型并已开始扩散,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从研发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成为生产的关键投入。生产阶段的转化和生产特征的变化,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此外,在创新国内部,新进入的厂商不会受到技术约束,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产品价格弹性提高,出现一些国内模仿者,这使得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和增加竞争力。生产的增加带动出口的增加,包括对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并逐步达到高峰。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生产逐步标准化。

在成长阶段,因为面临国外的竞争,所以创新国企业开始选择服务国外需求的最优方式。基于对国际贸易成本的考虑,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到目标市场投资生产并在当地销售和对外技术转让这三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选择。

③成熟期

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完全标准化,由于技术已凝集在标准化的机器设备中,通过购买这些标准化的机器没备就可以获得全部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之间无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成本成为决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拥有劳动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扩张生产,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包括创新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不断降低,并从出口逐步变为进口。

在这一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已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市场开始变成买方市场,生产已专门化。而且外国厂商开始大量模仿生产该产品,创新国垄断地位已逐步丧失,出口开始大幅度下降,模仿国产品在第三国已开始取代创新国产品。

④衰退期

这一时期,模仿国开始向创新国出口,创新国逐步退出生产,成为净进口国。由于这种创新产品在创新国已完全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创新国已着手研究开发新的产品。(2)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随着产品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不同国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依次得到体现,国际贸易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引申出来的一_个启示是:不同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延续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将影响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特定地位的持续时问和从中的获益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标准化阶段的持续时间非常短。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①随着产品的被模仿,产品生产优势从创新国逐渐转移到模仿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可以把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接过来,并发挥后发优势。

②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因此,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入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13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对我国国家竞争优势培育的不利影响。

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家是企业或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企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或者说,国家竞争优势最终以特定产业作为载体而表现出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撑产业因素,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波特认为这6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这形成一个类似钻石分子结构的菱形结构。由于钻石结构是一个互相增强的系统,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互相加强的利益,从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我国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对我国国家竞争优势培育的不利影响在于:(1)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忽视了高级要素的发展。高级要素是通过长期投资或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要素,如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知识等。一国想要提升其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级要素,这将决定竞争优势的质量和持续性。(2)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影响了本国需求的层次和超前性。如果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较高,并且本国消费者比较挑剔,国内企业就将面临较大的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的压力,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较大的超前性,那么,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3)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对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产业聚集。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中的企业最好全部由国内企业组成,特别是由本地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这样所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是稳定的,可靠的。(4)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对企业的战略和竞争状态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在国际市场上发展自己的优势品牌。能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持久、独特的优势地位。

而我国致力于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对于形成国内需求,提高高级要素的生产,以及发展相关支撑产业都是不利的,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还是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大力提高国内需求因素,从而提升国内外市场份额,发展经济。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

1简述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基本性质。

答: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主要性质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保护性。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旨在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居民利益、安全以及生态环境,使其免受国外商品的冲击,从而防止国内生产厂商市场份额减少、居民失业率上升、健康水平及环境质量下降等不利情况的发生。(2)收入性。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往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在关税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不过经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谈判,关税税率大幅度下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税收入在该国总的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3)双边或多边性。国际贸易政策措施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经济现象,其形成与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国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相互依存,因此具有显著的双边或多边性质。这意味着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自身受到限制与反限制的制约,也就是说,限制他国必然受到他国的反限制,而他国对本国的限制也将受到本国的反限制。(4)波及性。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不仅能够直接对进出口商品产生影响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传导机制对该商品的上下游生产结构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生很大的间接影响,而且这种间接影响的作用效果往往更为深远、广泛和复杂。(5)报复与反报复性。由贸易政策措施的保护作用及多边性质可知,贸易政策措施可以作为一种报复与反报复的措施和威慑工具加以运用。不过作为报复性的贸易政策措施往往会遭受他国的强烈反应,并导致他国实施反报复。(6)交叉性、复合性与可变动性。现代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体系并不是单纯的、相互孤立的贸易政策措施的简单综合,而是由不同贸易政策措施通过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所逐步形成的具有复合性的系统体系,并融财政、经济、贸易、技术、法律和政治等多种手段于一体。(7)对经济的扭曲性。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实施对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均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效应。贸易壁垒的出现造成了对自由贸易的干扰,并直接导致国内外价格体系的扭曲和失真。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其波及性,进一步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损失和资源配置的错误导向。(8)对经济的调节性。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存在对于一个实施开放经济的国家而言,是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可以针对本国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生产状况、分配及消费状况、进出口商品结构、本国贸易条件以及外汇收支状况等情况发挥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2进口关税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各自起什么样的作用?

答:(1)进口关税可分为普通关税和正常关税,其中普通关税又称一般关税,正常关税又称最惠国税。(2)①普通关税,是指一国政府对与本国没有签署友好协定、经济互助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按普遍税率征收的关税。普通税率是最高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1-5倍,少数商品甚至更高。大多数国家只是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

②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了含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或签订了双边的贸易条约或协定,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享受最惠国关税,因此,正常关税税率通常指最惠国待遇关税率。

进口税是关税中最主要的税种。征收进口税会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的提高,从而导致国内相关产品供应量的增加以及对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因此进口税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生产和市场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作用。一般来说,进口税税率越高,其保护程度就越高。

3何谓非关税壁垒?它与关税比较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答:(1)非关税壁垒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各种措施。(2)非关税壁垒除了具有关税所具有的贸易壁垒的一些共性之外,还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与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一般来说,各国关税税率的制定必须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并办理必要的手续,并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关税制度在调整或更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