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5 02:59:1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真情的故事

真情的故事试读:

前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它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和诗词歌赋,许多隐含着丰富的传奇轶事或历史典故。

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叶公好龙”出自于《新序·杂事》,“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五蠹》,“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

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夜郎自大”出自于《汉书·西南夷传》,“望梅止渴”出自于《世说新语·假谲》,“请君入瓮”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

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兢兢业业”出自于《诗经·大雅·云汉》,“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短兵相接”出自于《楚辞·九歌》,“一视同仁”出自于《韩愈·原人》;

如来源于口头俗语的成语:“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出自民间俚语,“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方百计”、“拐弯抹角”等则出自后世口语。

这些成语不论来源于哪里,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民俗、艺术、哲学等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桥梁作用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并通过使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

许多成语是特定的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文字也由繁变简了,但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变得更加典雅,常用常新,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语言文字增辉加彩。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好成语,我们从浩瀚的成语中精选了大量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寓意性、哲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编写成了《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丛书,共分十册,即《美德的故事》、《求知的故事》、《真情的故事》、《性格的故事》、《勤劳的故事》、《成功的故事》、《处世的故事》、《文化的故事》、《自然的故事》、《哲理的故事》等,相信对广大读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加强艺术和语言文字修养的作用。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

该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人自危

【释义】由于残酷的统治,人人都感到危险。【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从浙江到山东,当行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平乡一带)时,因病重不治而亡。

临死前,秦始皇留下遗诏,命令太子扶苏将统领兵马的大权交给大将蒙恬,他本人则立即到咸阳为秦始皇办理丧事,并让他继承皇位。

当时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在宦官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手里,他对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说:“皇帝的遗诏是让长子扶苏即位,而你连半点功劳都没有,一旦扶苏即位当了皇帝,你连尺寸的封地也得不到,可怎么办呢?”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半天也没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赵高便将话挑明了说给胡亥听。他说:“诏书和玉玺都在我手上,现今皇帝死讯和诏书内容只有你我和李斯知道,只要将诏书上扶苏的名字,改成你胡亥的名字,那么当皇帝的就是你了。”

胡亥开始心中有许多顾虑,便没有同意,但他经不住赵高的百般引诱和劝说,最后他有些担心地说:“丞相李斯也知道诏书的内容,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恐怕这件事很难办成。”

赵高信心十足地对胡亥说:“这你放心,只要你同意,李斯那里我去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胡亥心中何尝不是一百个愿意,有这样的好事,让他当一个现成的皇帝,何乐而不为。于是,便将一切交给赵高去安排。

赵高马上找到李斯,问李斯说:“遗诏上让扶苏即位,请问,你与大将蒙恬的功劳谁大?论能力谁强?论威信谁高?论与太子扶苏的关系谁更亲近?”

李斯不知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老老实实地说:“这些我都不如蒙恬。”

赵高听了接着说:“那么将来扶苏当了皇帝,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你的荣华富贵可就难保了。依我之见,不如私下修改诏书,立胡亥为皇帝,你仍然可以做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斯经不住赵高的利诱与威胁,最后勉强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在赵高的精心策划下,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秦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历史上称为“秦二世”。

胡亥登上皇位后,赵高警告他说:“你现在还没有到安心享乐的时候。你当上皇帝后,你的兄弟、姐妹都会非常不高兴,先朝的大臣们对你也不会服气,还有,大将蒙恬拥兵在外,随时都有谋反的可能,你可要事先想出防范的办法呀!”

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下令杀死了自己12个兄弟、10个姊妹,并将大将蒙恬逼得自杀身亡。

一时间,秦国京城咸阳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秦二世实行严苛的法令,使得新老大臣们都担心被杀(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这种危机使人们心头反抗的情绪越积越多,朝野上下都在酝酿一阵暴风雨。不久,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拉开了秦王朝走向灭亡的序幕。

人琴俱亡

【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份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

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

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

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

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的数量呢?”

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

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

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

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懂得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

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如有替代,病会好转。”

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

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万马齐喑

【释义】所有的马都肃然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的沉闷局面。【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龚自珍,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龚自珍27岁中举,11年后才中进士。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为他从小讨厌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不愿写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所钻研的,都是对兴国济世有作用的学问,并以此为傲。

参加殿试时,龚自珍交卷最早。便离开了考场,有人问他考得怎样,他把文章内容大概说了一遍,朋友们庆贺说:“龚老兄一定高中榜首!”

龚自珍哼了一声,说:“那要看清朝的国运如何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主考官选中了我,那清朝就会因为有我龚自珍而振兴;如果没有我的尽心竭力,大清的运数就尽了。

龚自珍绝无哗众取宠之心,他的文章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议论,其中关于开发西北的意见最为精当实用。

然而,龚自珍只在京中做了10年无足轻重的闲官,英雄无用武之地,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时常受到排挤。这10年,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才智被扼杀的时代,所以,他刚刚48岁,就借口侍奉年迈的父母,离官回乡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写了3l5首七言绝句。到家后整理成集,因那年干支纪年为“己亥”,故起名为《己亥杂诗》。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出来的:那是七月初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龚自珍满脸淌汗。路上行人极少。不远处却是钟鸣钹响,乐声悠扬。龚自珍举目望去,却见一座古庙前旗幡高挂,青烟缭绕,一群善男信女正在道士们引导下,向神龛里的玉皇大帝、雷公风神顶礼膜拜,乞风求雨。

龚自珍联想到这条路上所看到的田园荒芜、民生凋敝的景象,觉得在这毫无生气的时代,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来实行大的改革,才能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局面。自己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变革现实,富国强民;这种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屡遭打击和迫害。此时此刻,龚自珍满腔的愤懑,顿时化作对大地风雷的殷切呼唤、对改革图新的热切要求,一词一句撞击胸膛,于是吟出一首诗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在诗中提出的革新要求,表达了人民的希望,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心声。

诗中还引申出“不拘一格”这个成语,比喻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

千里送鹅毛

【释义】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出处】南宋·罗泌《路史》。

唐朝时,每逢朝廷有什么喜庆活动,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给皇上送礼,礼品主要是各地的特产。

有一年,有个叫缅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太守的委托,送几只活天鹅到京城去进贡给皇上。因路途遥远,还要照顾几只天鹅,缅伯高一路上是十分辛苦。

当他走到一个大湖边时,觉得很疲倦,就决定休息一下,洗个脸再走。他下了马,洗了把脸,觉得精神也好了许多。他又把马牵过来,让它也喝了点水,又见那几只天鹅身上也是灰扑扑的,就把天鹅也拿到水中洗洗,天鹅下了水,都异常兴奋。缅伯高一时疏忽,就松了手。那几只天鹅在水边游了两下,忽然翅膀一抖,飞了起来。缅伯高一见,汗都吓出来了,忙伸手去抓,哪里还抓得着,只是抓掉了天鹅的两根羽毛,天鹅则长鸣一声,飞上蓝天,一会儿功夫就踪影皆无了。

缅伯高看到天鹅跑掉了,急得冷汗直流。回去重拿吧,时间来不及,空手进京也肯定不行,怎么办呢?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鹅毛,灵机一动,心想,也只有这样了!于是就把鹅毛收好,重新上路。

缅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赶上皇帝召见各地使者。大家都带上礼品,去朝见皇上。各地送的礼品都是像模像样的,只有缅伯高与众不同,他两手托着一根鹅毛,恭恭敬敬地呈上,说:“我们路途遥远,太守派我千里跋涉,专程送来一根洁白的鹅毛。礼品虽然很轻,但我们孝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样,是很真诚的。”

皇帝听了,很高兴地收下了鹅毛,还给了他很丰厚的奖赏。“千里送鹅毛”又作“千里鹅毛”或“千里赠鹅毛”。

寸草春晖

【释义】“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游子吟》的诗。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言语,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亲手中的线缝做的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时让我把这衣裳缝得密密的,

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了会破损。(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

谁说做儿子的这颗像小草一样稚弱的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那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成语“寸草春晖”就是从这首诗中简缩而来的。

不近人情

“不近人情”表示不合人之常情。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春秋时代,楚国有个狂士名叫接舆,他给肩吾讲了一个故事。

在遥远的北海中,有一座名叫姑射的仙山,山上住着神仙。那些神仙,皮肤像冰雪一样的洁白,容貌如处女一样的端庄。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需吸风饮露即可生活。他们驾驭飞龙腾跃于云气之中,巡游于四海之外。当那些神仙精神专一时,就能使宇宙间的一切正常发展,万物不病,五谷丰登。

肩吾听了这个故事,无法理解,就去对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故事,觉得无稽之谈,愈说愈离奇,无法反复印证。他所讲的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不切实际,太使人惊诧了;真是怪诞荒谬,太不近乎人情。”连叔沉思片刻,然后对肩吾说:“是这样。瞎子对于有文采的东西无法鉴赏,聋子对钟鼓之声无法判断。在智慧上也是这样,因为你不知道接舆所说的是高妙的至理,所以你认为他的话是荒诞的。听了你说的这番话,我感觉你和从前一样,没有任何进步。”肩吾听了连叔的话,默不作声。

不堪回首

【释义】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先后南征北讨,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最后把目标对准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部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因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时,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属。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满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此年冬,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爱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

不寒而栗

【释义】并不寒冷而直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汉武帝时,有个叫义纵的人,曾做过盗贼。后来因她的姐姐义殉做了皇太后的医生,很受皇太后宠爱,义纵竟然被汉武帝任命为长安县令。后来又见他还能秉公办事,就认定他确能重用,就调他先后任河内君都尉、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他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因此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样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郡(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县东南)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为了平定骚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大开杀戒,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也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因而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与民偕乐

【释义】“与民偕乐”表示领导与群众共同享受快乐。【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有一次,孟子去朝见梁惠王。他去的时候,梁惠王正在御花园里观赏鸟兽游鱼。孟子看到梁惠王兴致正高,不便打扰,也就站在一旁观赏,梁惠王回过头来对孟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么?”

孟子回答说:“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享受这种快乐的。”

梁惠王问:“这句话怎么讲呢?”

孟子说:“《诗经·大雅·灵台》中说:周文王修建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要知道:在修建的过程中,周文王是很善于经营筹划的。他常常对百姓说:‘慢慢修吧,大家不要着急。’可是百姓听了这种话,就觉得文王非常关心他们,反而拼命地干活,于是灵台很快就修好了。灵台修好之后,里面养着油光水滑的麋鹿、羽毛洁白的飞鸟;池塘里养的各种鱼鳖都活蹦乱跳。周文王一进入灵台,就感到非常快乐。故‘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梁惠王听了,默然不语。

今是昨非

【释义】现在是正确的,过去是错误的。含有悔悟的意思。【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任职期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不愿同一些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因此辞官还乡,归隐田园。

丢官以后,他家中生活实在困难,又不甘心碌碌无为,因此在41岁时,又经他叔父推荐,出任彭泽县令。

他刚当了80天县令,郡守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工作,他不能忍受督邮的侮辱,又挂印而去。回到家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在这篇文章的序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和自动离职的情况,并发出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己过去确实迷失了道路,但好在迷失的路还不远,现在已经觉悟到今天所做是正确的而昨天所作是错误的了。晚年,他致力于钻研学问,过着清贫的生活。

升堂拜母

【释义】进入后堂去拜见友人或故人的母亲。指结成深厚的情谊,如同一家。【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他独断专政,不听他人意见,飞扬跋扈,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各路军阀的不满,准备讨伐董卓,孙坚也是其中积极的一个,可是他无法抛下家眷,左右为难,苦无良策。

孙坚的长子孙策,那时才15岁,他结交了不少江东名士,很有些少年英伟的名声。舒城有个周瑜,年龄与孙策相仿,也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少年,慕名从舒城来到江东拜访孙策,两人在一起谈论时事经纬,武艺韬略,十分投合,成了好朋友。

周瑜见孙坚满面愁云,问明缘由后对孙策说:“我家有一所宅院空着,可安置你全家住下,伯母如果愿去,是很方便的。”孙策回去一说,孙坚和夫人也很赞成。这样,孙坚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下了,就把搬家的事交给孙策去办。

孙策把母亲、弟妹以及家常需用器物搬迁到了舒城。周瑜对孙母吴氏十分尊敬,把她当作母亲侍奉,每天一早,必与孙氏兄弟一同来到堂上跪到孙母面前,一起向母亲叩拜请安(升堂拜母),每到这时,吴氏总是喜不自禁,伸出双手先把周瑜搀起,把他当作儿子看待。由于,周瑜与孙策年龄上相差无几(周瑜只比孙策小两个月),且志趣相投,故如同胞弟一样亲近,感情极好,如家人一般。

心旷神怡

【释义】比喻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出处】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此楼建于唐朝初年,到北宋时,滕子京又加以重修。

滕子京和范仲淹两人相处甚好,他们两人在同一年,考取进士,公元1044(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担任了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范仲淹欣然接受了好友的请求,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一段的大意是:在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观赏景色,你就会觉得心胸开阔,心情开朗,精神十分愉快。这时,所有的一切荣辱得失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你再端起酒杯,在阳光的沐浴下,清风的吹拂下,举杯畅饮,这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文人相轻

【释义】轻:蔑视。指文人常自以为是,彼此轻视对方。【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

北宋时,张耒是苏东坡的学生。有一次,张耒做了首诗送给苏东坡过目,没想到苏东坡尖锐地说:“哈哈——天边赵盾益可畏,水底右军方熟眠。这不是热汤清炖王羲之么?”

张耒被羞得面红耳赤,心中不服,反问道:“老师的诗句有独看红,倾白堕,不知白堕是什么东西?”“噢!刘白堕善酿酒,这是有典故的。有一出《洛阳伽蓝记》,你读过没有?”

张耒反驳道:“刘白堕既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倾呢?”

苏东坡争辩说:“你记得魏武帝《短歌行》中有这样的句子么?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也是酿酒人的名字啊。”“毕竟是用得不当。”“那你先跟曹操吵赢了,再来见我。”

张耒辞别出来,仰脸对着长空叹了一口气说:“他是权威。他嘴大,我嘴小,这种死无对证的事情,叫我怎能说清楚呢?”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中早就有这么一句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方寸已乱

【释义】指心绪已被搅乱,六神无主,无心做事。【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徐庶是三国时蜀国刘备手下一位得力的军师。

曹操见他辅助刘备取得很大成绩,便一心想收留他,但都被他拒绝。后来曹操采用了程昱的计谋,把徐母骗来,请徐母写信叫她的儿子来归。但徐母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她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存心不良,有篡夺汉朝天下的野心,所以不肯写信。

程昱没有办法,只好摹仿徐母的笔迹,写了一封假信给徐庶,要求他为曹操效力。因为徐庶是个孝子,当徐庶接到这封信后,知道母亲被曹操骗去作为要挟,心中非常慌乱焦急,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凭着这方寸之心,助你共图兴汉除暴的大业,可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俘去,我的方寸已乱,现在请让我离开,去看看我的老母吧!”

徐庶在临走之前,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奠定基础。

无可奈何

【释义】心中不乐意,但又毫无办法。【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武帝时,对内实行铁的手腕进行统治,对外连年战火不断,结果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怨声载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起义。起义队伍大到几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器库,释放死囚,杀死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派重兵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

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实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不仅他们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交通要道,袭击官军,声势甚大。统治者既恨又怕,对起义军又毫无办法。

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银以下的官吏是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从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

日近长安远

【释义】抬头看见太阳觉得很近,但却看不见京都长安,所以觉得很远。泛指离京都遥远或比喻向往京都。一般寓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实现之意。【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西晋末年,司马睿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叫司马昭,很讨司马睿欢心,在司马昭8岁那年,司马昭正在司马睿的怀里嬉戏,从长安过来个人到了建邺。

司马睿关切地问:“你从长安来,可知道京城一带情况怎么样?”“情况不太好,匈奴兵经常前来侵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再这样下去,可能就要亡国了!”

司马睿不由得潸然泪下。司马昭问:“爸爸,你为什么哭了?”“唉?大人的事,国家的事,说了你也不会懂的,你还小呢!”“我8岁了,我都懂。”司马昭说。

司马睿说:“那好!我问你,你认为长安离我们远呢,还是太阳离我们远?”

司马昭马上回答说:“当然是太阳远喽,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的,显然是长安近,太阳远。”

在第二天,司马睿请属僚一起吃饭期间,司马睿向众人夸奖儿子答话是如何聪颖,神情十分得意,他重复问儿子:“我们距离长安和太阳,哪个远些?”

司马昭马上说:“长安远,太阳近。”

司马睿尴尬地问:“你今天说的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司马昭不谎不忙地回答说:“我们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望不见长安,难道不是太阳近,长安远吗?”

在座的人听了,个个惊奇不已。纷纷称赞他回答得好,司马睿当然也十分高兴。

过了一些年,西晋被北汉所灭。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建都建康,史称晋远帝,司马昭为太子,他在晋元帝死后继位,史称晋明帝。

水深火热

【释义】形容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

战国时,诸侯各国连年混战,都想乘机扩大领土。由于燕国发生了内战,于是,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10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有些地方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50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但匡章治军不严,士兵打劫百姓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放弃燕国,有人劝我把它拿下,到底该怎么办?”盂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这是指周武王讨伐商纣,救民于水火之中,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孟子又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这是指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当初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认为商王朝还没有丧尽人心,仍侍奉商朝,不急于灭掉它。孟子接着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端茶送饭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并吞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盼望走出困境!”

齐宣王固执己见,坚持攻打燕国,但遭到了周边国家的一致反对,最后无功而归。

见猎心喜

【释义】看见别人打猎,心里就十分高兴。比喻触及旧习,便跃跃欲试。【出处】宋·朱嘉辑《二程全书·遗书七》。

程颢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被朱熹继承和发展,并逐渐完善而自成体系。

程颢年轻时非常喜欢打猎,不免影响学习和工作。后来他潜心钻研学问便很少打猎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对朋友们说:“打猎的爱好我今后没有了。”

一位名叫周茂叔的朋友摇头说:“不一定吧,不要说得那么容易!不过是你打猎的心思暂时隐藏起来没有萌发,不知哪一天萌发起来,你还会像从前一样乐于打猎的。”

12年以后,程颢有一次外出归来,偶然看见田野间有人打猎。他的心顿时动荡起来,手也痒痒,很想与猎手们较量一番。但他记起周茂叔的话,强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猎场。《二程全书·遗书七》中这样写道:“在田野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成语“见猎心喜”就从此而出。

风声鹤唳

【释义】唳: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出处】《晋书·谢玄传》。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败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这样,秦军在军心动摇之下,大面地向后溃退,途中由于退行无序造成极度混乱,丢盔弃甲,自相践踏,晋军乘(趁)胜追击,再加上秦军把路上听到的风声、鹤声当作追来的晋军而更加没命的逃,晋军就这样的以少胜多了。

乐不可支

【释义】快乐得不能自持,形容快乐到极点。【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堪传》。

东汉初,有个名叫张堪的官员,能文能武,很受汉光武帝刘秀的器重。在刘秀当皇帝前他们就相识,刘秀登基后,一次次提拔张堪。

张堪曾担任过蜀郡太守。当时,原先的蜀郡太守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刘秀就派了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张堪也随军前去。吴汉攻下成都,平定蜀地以后,杀了许多人,还纵容士兵无法无天地抢掠,把公孙述的宫室也烧了。

刘秀得知以后,十分生气,把吴汉骂了一通。为了收拾残局,安抚民心,刘秀让张堪当蜀郡太守。张堪到任以后,检查府库,清点财物,安抚百姓,他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深受属下和百姓们的爱戴。他在蜀郡两年,把蜀郡治理得秩序井然。

后来,他又调任渔阳太守,亲自率军击退了来犯的匈奴,使边境太平无事。他鼓励老百姓开荒种地,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治理,渔阳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百姓们非常拥戴他,还编了一首歌来颂扬张堪的政绩:“桑树没有多余的树枝,麦子一枝结了两穗。张君在这里当政,老百姓都快乐得不能自持。”

乐极生悲

【释义】欢乐过度会招来悲伤之事。【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名叫淳于髡,他身材魁梧,五官端正,为人风趣,曾多次被齐王派往各诸侯国处理齐国在外交方面的事务,每次他都做得很好。

齐威王即位后,整日只知道逸乐,纵欲,从来不理国事,文武官员也跟着享乐,朝纲败坏。各国乘机来侵犯,齐国四面受敌,危在旦夕。

公元前371年,楚国派大军侵犯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并让他携带黄金百斤,车十辆和驾车的马四十匹,作为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见到这些礼物,仰天大笑,竟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见他这样,忙问道:“先生是嫌礼物太少吗?”

淳于髡摇摇头,说不是这个意思。威王又追问他为什么这样笑,淳于髡这才说道:“我在东边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农夫,他在田地上摆设了一些小供品,他希望上天赐予他吃不完的粮食,他拿那么一点供品却想得到那么多的东西,这不是白日作梦吗?你说可不可笑啊?”

乐不可支

【释义】快乐得不能自持,形容快乐到极点。【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堪传》。

东汉初,有个名叫张堪的官员,能文能武,很受汉光武帝刘秀的器重。在刘秀当皇帝前他们就相识,刘秀登基后,一次次提拔张堪。

张堪曾担任过蜀郡太守。当时,原先的蜀郡太守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刘秀就派了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张堪也随军前去。吴汉攻下成都,平定蜀地以后,杀了许多人,还纵容士兵无法无天地抢掠,把公孙述的宫室也烧了。

刘秀得知以后,十分生气,把吴汉骂了一通。为了收拾残局,安抚民心,刘秀让张堪当蜀郡太守。张堪到任以后,检查府库,清点财物,安抚百姓,他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深受属下和百姓们的爱戴。他在蜀郡两年,把蜀郡治理得秩序井然。

后来,他又调任渔阳太守,亲自率军击退了来犯的匈奴,使边境太平无事。他鼓励老百姓开荒种地,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治理,渔阳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百姓们非常拥戴他,还编了一首歌来颂扬张堪的政绩:“桑树没有多余的树枝,麦子一枝结了两穗。张君在这里当政,老百姓都快乐得不能自持。”

以古非今

【释义】用古事非议当今的政事。【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平六国,安天下,创下丰功伟业。有一年,为了庆贺自己的寿辰,在咸阳宫摆宴宴请众臣。

酒宴开始以后,仆射周青臣大肆称颂秦始皇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原来是齐国人,对秦始皇本来就怀恨在心,听了周青臣的话很是反感,嘲弄他说:“我听说古时传至千岁的圣君都是封子弟、功臣为王,互为辅政,可是陛下统一了天下,而子弟仍是匹夫,这是违反先君的古法的,然而周青臣还一味地阿谀奉承,这不是加重陛下的过失吗?我看他不是忠臣!”

这时,丞相李斯冷冷地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因为形势不同了。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之功,淳于越所说的古法是不必效仿的,那时诸侯并争,所以厚招游学之士。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应当为农、为工,士应该学习法令。现在有些人不学今而效古,以古非今,这是扰乱民心。我以为导致天下混乱的原因就是以古害今的那些学说、私学。我建议陛下下令禁止那些诗、书、百家之言,不是秦朝的典籍全部烧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册。谁私藏那些书就办他的罪,谁用诗书里的话来诋毁当今就杀掉他;谁以古非今就诛灭九族;官吏知情不举也同样受诛,下令后30天不烧掉违法书册的要判重刑……”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这些言论,也认为效仿古法会对他的统治有所损害、动摇,坚决制止效古并下令烧古书,杀效古法之人。

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形容人记忆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应奉列传》:“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东汉人应奉,十分聪明,记忆力十分惊人。他二十岁那年,去彭城拜访袁贺。但袁贺不在家。他敲了许久的门,造车的匠人将门打开了一点,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说主人不在。应奉便离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一天他在路上碰见那个车匠,立刻认出了那人,并向他打招呼。对方表示不认识,应奉说:“你不就是在袁家门口露出半张脸的那个人吗?”

四面楚歌

【释义】到处都是楚国的歌声。后来形容到处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战多年,打了个平手,便议和罢兵,约定以鸿沟为界,各封领土,互不侵犯。刘邦不守信约,亲率大军把楚军杀了个措手不及。项羽防不胜防,大败而退,退到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脱身不得。

当时,项羽帐下尚有数员大将和八千精锐子弟兵,个个骁勇善战,汉军一时难以聚歼。

刘邦准备下令猛攻,韩信说:“楚军虽已成瓮中之鳖,无路可逃,但战斗力不能轻视,强攻会给汉军造成无谓的伤亡,项羽还可能就地突围。”

张良说:“我可以让汉军大唱楚地民歌,引起楚兵的思乡之情,让他们丧失战斗力。”

几天以后的深夜,一轮明月闪出云层,阵阵秋风吹得残枝落叶籁籁作响,好似无可奈何地叹息。张良选了很多会唱楚歌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唱楚歌。歌声婉转低沉,令听者落泪,思念家乡。

霸王项羽正在军帐内思考突出重围的办法,听到四面八方传来幽怨悲凉的楚歌,大吃了一惊。他踱出帐外,看到楚军三五成群,或窃窃私语,或仰望明月,泪水长流;或手扶长枪,木然远眺,眼前一派惨象让项羽觉得心情沉重,愁绪袭来,默默回帐中。他不由想起当年在三楚高举义旗,勇冠三军的战绩,忽又觉得巨鹿决战,叱咤风云,千人丧胆的气概,宛如昨日。昔日的辉煌,眼前的惨景使他愁肠百结,闷闷地拿起酒壶一饮而尽。这时,他爱妾虞姬进帐,为他舞剑。身影剑花,更令项羽不能自己,内心悲苦万分。

楚军果然军心涣散,项羽兵败乌江,最后自刎。

生离死别

【释义】活着分离,死后诀别,是人生最悲痛的两件事。多用于形容离别的痛苦。【出处】唐·姚思廉《陈书·徐陵传》。

南朝有一个文人名叫徐陵。他才华横溢,文章写得极好,很多名流都收藏了徐陵的文本。

南朝梁武帝接纳了西魏降将侯景,不料侯景反咬梁武帝一口,夺了他的江山,还把梁武帝害死了。

在这次大乱中,徐陵的父亲徐离,也被围困在京城里,京城长期缺粮,饿死了很多人。徐陵得不到父亲的消息,心里非常焦急。过了一段时间,梁元帝萧绎继位。传来消息说,徐陵的父亲还活着,侯景对他还有忌惮,不敢加害,但仍被扣留。徐陵思谋再三,没办法只得写了一封长信给仆射杨遵彦,向他倾诉了骨肉离散的痛苦,希望他能帮助解救父亲。

徐陵这篇文章写得十分感人,一时传播甚广。

争先恐后

【释义】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春秋后期,晋国出了个很有名的驾车能手叫王子期,赵襄子很佩服他,向他学习驾车技术。学了没多久,赵襄子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他提出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王子期同意了。

比赛开始后,赵襄子把车赶到平原上,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驾车急驶起来。结果,赵襄子连换了三次马,都未能赶上王子期,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比赛结束后,赵襄子很不高兴,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他说:“你教我驾车,却不肯把技术全教给我啊!”

王子期回答说:“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了,但你在运用上出了毛病。驾车时最重要的是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车辕时要松紧合适,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跑的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但在比赛中,当你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你;当你落在后面时,又拼命想追上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试问,你哪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是你落在后面的原因。”

赵襄子听了,恍然大悟。“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化发展而来的。

交头接耳

【释义】头挨着头,嘴靠近耳朵。形容两人靠得很近,窃窃私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

据《水浒传》记载,林冲原为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由于高俅的儿子看上了林冲的老婆,想娶为妻,林冲不同意,就得罪了高太尉,被发配到沧州。一天他在闲走时,忽然遇上李小二。李小二曾经被林冲救过命,后来李小二来到沧州,开了一个茶酒店,所以他遇见林冲时分外亲热殷勤,立即请到家里款待,从此以后林冲常与他来往。

一天,李小二的酒店里突然来了几个陌生客人,行动鬼鬼祟祟,李小二立刻警觉起来,忙回到内屋,对妻子说知此事。

妻子蹑手蹑脚走到板墙后面,细心地听起来。过了一会儿她回来对丈夫说:“他们交头接耳地说话,我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一句说:‘包在我身上,好歹结果他的性命。’好像那位东京客官还给了管家金银。”

不久,林冲来到酒店。李小二急忙把方才店里的情况告诉了他。林冲一听,顿时火冒三丈:“那家伙正是仇人陆谦,他敢来这里害我,我叫他屁滚尿流!”

几天之后,林冲向草料场附近走去,他预料到躲在草料场有危险,就躲在附近的古庙里,正好撞见去草料场放火的仇人,林冲杀死他们以后,跑到梁山去了。

休戚相关

【释义】休:喜悦。戚:忧愁。彼此的喜悦与忧愁共同承担。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周子因被人陷害而流亡在外,周国的大夫单襄公非常敬重他,把他请到家中,待为上宾。

周子很有礼貌,说话时总忘不了忠孝、仁爱,待人接物很友善、和睦。他虽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国家晋国有什么灾祸,他就忧愁;听说晋国有什么喜事,他就高兴。这些情况单襄公看在眼里,很为高兴。单襄公不久病倒了,自知死期不远,就对儿子单顷公嘱咐说:“周子是一个贤明英达的人,他时刻不忘自己国家,为它的命运担忧,未来的晋国国君可能就是他。你可要好好待他呀。”

不久。晋国国内发生变故,晋厉公被杀死,晋国大夫派人来接回周子,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便是晋悼公。

伤弓之鸟

此典出自《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晋书·苻生载记》中的典故,叫“伤弓之鸟”。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关于伤弓之鸟典故的最早记载。其实《晋书》中记载的并不是典源,而是引用《战国策·楚策四》中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这段文字就是“伤弓之鸟”典故的由来。意思是指受过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遇事犹有余悸的人。

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兼并天下,频繁地向东方各国发起进攻。强大的秦国把各国的军队打得丧魂落魄,就连兵多将广的楚国也接连战败,楚国的临武君等人也都成了败军之将。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为遏制秦国,决定再一次合纵抗秦。这五国中,由于楚国的军事实力最强,便一致推举楚王为合纵长。

联军组建后,赵孝成王认为,如果没有智勇双全的大将来统一指挥,还是不可能战胜秦军。于是,赵孝成王就特意派魏加出使楚国,试探楚国准备让谁来担任联军的统帅。

当时,春申君黄歇执掌着楚国的军政大权。魏加见到春申君后,就坦率地问楚国有没有能当联军统帅的大将?春申君说他准备让临武君来领兵。魏加听后,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射箭,我跟你讲个射箭的故事吧。”春申君说:“当然可以。”魏加说:“有一天,魏国有个叫更羸的人,陪魏王在主宫一处高台上游玩,天空不时有群群飞鸟掠过。更羸对魏王说:‘臣可以只拉弓,不发箭,就射落天上的飞鸟。’魏王以为更羸是在说笑。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来。”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凄厉。更羸便把弓拉满弦,手一松,只听“崩”的一声,那只大雁就掉了下来。魏王惊叹不已,忙问其中的奥妙。更羸不慌不忙地说:‘实不相瞒,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我见它飞得很慢,是因为它的旧箭伤还在作痛;它的鸣叫声凄厉,那是因为它久已失群;它的旧伤还没有痊愈,心里还有余悸。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急忙高飞,结果引发了旧伤迸裂,支持不住,就掉了下来。’”

讲完“伤弓之鸟”的故事后,魏加这才言归正传,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被秦国军队打败,这不就像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吗?他至今还心有余悸,慑于秦兵的威力,又怎么能领兵抗秦呢?”春申君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春申君听取了魏加的建议,但合纵抗秦之事,却以失败而告终。当秦国大军出函谷关后,屡战屡败的五国军队便惶恐不安,纷纷溃退,恰似一群“伤弓之鸟”。

今天,我们把这个典故通作“惊弓之鸟”,正是依据伤弓之鸟典故而来的。

刎颈之交

【释义】刎:割断之意。指人与人交情深厚。比喻同生死共患难的交情。【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争霸结束后,韩信因为功劳巨大,被刘邦封为楚王,韩信的手下蒯通见韩信兵权在握,就劝韩信谋反,韩信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想造反。

蒯通又诚恳地劝他:“你自己以为报效刘邦,帮助他建立万世之业,你也会永享厚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就拿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两人来说吧,他俩为布衣时,结为刎颈之交,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但是后来张耳归附汉王,竟杀死成安君。再说越国的大夫文种,扶助勾践称霸,最后落得个被勾践赐剑自刎的悲惨下场。你与刘邦的交情能超过张耳和成安君的刎颈之交吗?你对刘邦的忠心能赶上文种对勾践的忠心吗?你应该面对现实,不要再迟疑了。”

韩信没有听从劝告。蒯通怕将来受到牵连,偷偷地逃到外地去了。

没过多久,刘邦怕韩信拥兵不轨,削弱了他的权力。最后韩信被害死了。

同仇敌忾

【释义】“同仇敌忾”意思是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出处】《诗经》。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著,所以这个典故本身并没有故事。它是春秋时秦军中非常流行的一首从军歌,歌名叫《无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宁俞出使鲁国时说过“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这句话是“同仇敌忾”的典源,但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则是在公元前506年。

当时,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率吴国的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后,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把楚平王的尸首打得稀烂,这就是“伍员鞭尸”的典故。伍子胥还不解恨,又要找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有个好友叫申包胥,他给伍子胥捎信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伍子胥不听,回信说,为报杀父之仇,就顾不得楚国了。申包胥长叹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

申包胥到秦国后,对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会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秦哀公任凭申包胥怎么说,就是不表态。

秦哀公让申包胥先住下再慢慢计议。谁知这申包胥就站在宫廷之中,日夜号哭,他不脱衣,不睡觉,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大为感动,就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知道这是当时秦军中的流行歌曲,是一首从军歌,其歌词大意是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唱这首歌的意思是同意发兵,便三叩九拜,恢复了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自从申包胥号哭秦廷后,“与子同仇”便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后人用“同仇敌忾”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同甘共苦

【释义】甘:甜。一同尝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难一起承担。【出处】《城国策·燕策》。

战国时,燕国国内一片混乱,国力很弱,齐国见有机可乘,便趁火打劫,结果燕国落败,燕太子姬平称帝为燕昭王。面对着这样一个烂摊子,燕昭王真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复仇雪耻。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他赶紧派人去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

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

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会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替他造了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高兴极了,一一委以重任,并关怀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享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燕昭王一看报仇的时机已到,就派乐毅为上将军,会同秦、楚、韩、魏、赵等国一起,攻打齐国。

齐国的下场也同当年的燕国一样,而且齐潜王也离开都城,燕国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扫亡国的耻辱。

同病相怜

【释义】比喻遭遇相同的人能够彼此理解,互相同情。【出处】汉·越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楚平王是楚国出了名的昏君,他听信谗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听说楚平王要处死他,赶忙带着家眷逃走了。楚平王牵罪于大臣伍奢,要挟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伍奢不知是计,写信叫他的儿子回来。

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国都城,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杀害了。而伍员没有回去,从楚国逃走了。

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后来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并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

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佝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嚭,他是佝宛从小抚养大的,对佝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佝宛被杀以后,伯嚭也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里,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

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的病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

吴王阖闾见伯嚭很有才华,也委以重任。

后顾之忧

【释义】后顾:回头看。意指来自后方的或将来的忧患。【出处】北齐·魏收《魏书·李冲传》。

李冲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因学识渊博,熟悉治国安邦的道理而受到皇帝的信任。献文帝在位期间,无论大事小事,一律和他商量。

后来,献文帝病重,临终前,他拉着李冲的手说:“贤卿,寡人(皇帝自称)死不足惜,只是太子年幼,万望卿等着力扶持。”

不久,献文帝病逝。孝文帝元宏即位,这时他才五岁,十足一个孩子,太后临朝执政。而李冲就任尚书仆射(官名)辅政,许多事务都落在他身上。

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李冲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新措施,一时间国家政治大为改观,国库收入也有所增长。以后孝文帝领兵出征时,就把国中事务交给李冲处理,无论大事小事李冲都能处理得非常好。

李冲病死后,孝文帝十分悲伤,感叹道:“李冲在世时,我外出十分放心,从无后顾之忧,而今还有谁能做到这点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