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感恩有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1 03:43:23

点击下载

作者:邬小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长路上,感恩有你

成长路上,感恩有你试读:

序言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永恒主题。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只有真正做到“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才能真正奠定学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卓越办学声誉。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成功迈出大学生活第一步对于莘莘学子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的那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我们认为,适应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转变是新生必须上好的第一课,当好新生领路人是广大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1年,经过调研,在我的积极倡导下,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包括校领导、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教师自愿与新生宿舍建立一对一的联系,连续四年实现了所有新生宿舍的全覆盖,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这一探索实践正逐渐成为学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品牌项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担任新生之友的实践当中,广大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共同成长,以老师之意答疑解惑,以学长之情分享人生,以朋友之心帮扶促进,点滴感悟汇聚成满满的正能量,为学生系好“第一扣”、走好“新一程”付出了真心、诚心、爱心。

本书从老师和学生不同的视角对“新生之友”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回顾总结,收录了26位新生之友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自己也是一名新生之友,读了他们的事迹很有感触。首先非常有共鸣,大家都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存在感去做这件事,将各自独特的阅历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补充;其次感到很欣慰,师生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全校蔚然形成,大家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或朋友,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当然这些典型事例只是学校上千位新生之友的缩影,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老师用良心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这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情怀,是浙江大学真正崛起为世界名校的动力所在、希望所在。“老师就似一盏人生路上的明灯,一直照耀着我们。”这是一名新生对新生之友表达的感激之情,是对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巨大鼓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梦想就是培养和造就更多担当大任的时代高才,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以本书的编辑出版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全校教职工教书育人的动力,更好地点燃自己、点亮他人;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潜能,在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中谱写更加灿烂的隽永华章!

是为序!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2015年6月于求是园一切为了学生

“学术研讨小圈子”里的故事——记外语学院“新生之友”高奋老师

高奋,女,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访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目前为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其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对英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华莱士•斯蒂文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迄今已经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及其文学创作实践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开设“英语文学名著精读”、“西方文艺理论精读”、“20世纪西方文论”、“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等多门本、硕、博课程。

记者采访

文/郑子懿“今天我们的小小学术研讨圈有九位参与成员,届时我们的博士后薛春霞待会儿会讲讲她的学术专著的进展,博士生王霞也会讲讲她博士论文的基本构思,还有两位研究生胡梦婕和廖帮磊将分别谈谈他们的硕士论文思路。”紫金港校区东六二楼长廊外的休闲椅上,高老师正和她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学术研讨小圈子围在一起,而高老师结对的四个新生也出现在这里。她们受高老师之邀前来。

这是暑假前的最后一次研讨会了。高老师热情地招呼结对寝室中还在校的三名同学李琳、黄时敏、常敏扩,希望她们能坐到她的身旁。“快暑假啦,等下我们讨论完几位学长、学姐的论文,也聊一聊你们的暑假安排。”

高奋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女性文学和西方文论。她平时除了承担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她喜欢以“学术研讨小圈子”的形式每一两个月召集麾下“爱将”,以了解他们最近的研究进展。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活,高老师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将学术研讨会与新生见面会合二为一,提前让四位新生接触学术研究。因为这样既不会受限于小小的寝室,又可以让他们与自己更亲近些。“学术研究原来是这样的”

与高老师结对的是外语学院四位活泼可爱的女生。初入大学校园,她们对专业和生活有很多的困惑与迷茫,对外语专业下面细分的四个方向——文学、语言、翻译、文化,更是一头雾水。“以我第一次做‘新生之友’时的经验,大一新生对生活上的问题总是倾向于向学长学姐述说,而我给自己的任务呢,就是给他们多一些学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

在暑假前的这最后一次研讨会上,三位小姑娘都很认真地准备了纸和笔以记录和捕捉有用信息。“大家好,我今天主要讲一讲我的博士后论文的写作思路,”博士后师姐娓娓道来,“我研究的题目是英美文学中的犹太民族融合问题,根据不同文学作家的不同作品将民族融合分为四个阶段,也就分为四个章节……”“不错,看来你的提纲和思路已经比较清晰了。”高老师一面简单总结一面鼓励大家轮流发言,“对了,博士后论文可是要出一本20万字左右的专著,所以学姐会选一个比较大的题目。”高老师不时转过身来为三位新生普及知识,让她们能够对“学术研究”这件似乎“高大上”甚至“不可触及”的事儿,有更为具体的认知。

轮到大家依次发表看法的时候,学长学姐们分别从自身视角提出疑问或给出修改意见。三位新生经过几次这样的研讨会后,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拘谨地不敢发言,如今已能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大胆提出问题。“学姐,我觉得犹太民族融合的这四个阶段的不同状态背后,一定有相应的历史原因,你能给我们讲讲吗?”博士后学姐耐心回答了黄时敏抛出的问题。一下子三个人又长了许多见识,于是相互间会心一笑。“学姐刚才提到会将这项研究成果与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联系起来,那您会在书的最后一章写出来吗?”李琳紧接其后。

在小小的学术共同体里,不同学业阶段的外语学习者在“英美文学”这一频率下和谐共振。在每次两三个小时的研讨会中,四位大一“小师妹”都能从“前辈”那里学到一些专业术语、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原来也是可接近的啊!”高老师所实践的“以学术研讨为核心”的新生之友模式,把教学工作与新生之友工作有机结合,既能节省时间与精力,也能使师生互动内容更加丰富。这不失为一种有益而可行的方式。学术小圈子里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都相互熟悉。早在新生第一次参与学术研讨会时,高老师就将高年级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给了她们。这样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新生们也可以与“过来人”讨论。“学术研讨小圈子”里的讨论多元而富有人文气息,这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无疑提供了思想成熟的机会。从封闭的寝室到开阔的露天阳台

除了“小小学术研讨圈”这个良性运转的生态系统外,露天阳台闲聊也是高老师摸索出来和新生们沟通的好方法。“快到暑假啦,你们都有怎样的安排呢?准备读些什么书?”学术研讨会最后,高奋老师把注意力全都聚焦到三位即将升入大二的新生身上。“我准备专心读懂一本书,正在考虑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雅各的房间》,不过听学长学姐的介绍,好像很难读懂的样子。”李琳有些困惑地向老师求助。

高老师顿了顿:“小说中,雅各的房间是一个巧妙的构思,它既空无一物,又无所不包。对于大一的同学来说,可能有点难懂的,不过不妨试试。”

黄时敏则略带羞涩地表示自己的暑期任务是背单词,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不错,阅读原著是扩大词汇量的最好方式。”高老师赞许道。

师生四人你一句我一句,闲聊中就把长达三个月的暑假生活安排妥当了。露天阳台视野开阔、光线充足,的确是个能让大家打开心扉的好场所。“第一次当‘新生之友’的时候,我都是跑到同学寝室里,可是几次过后,我发现这样的沟通方式有些局限性,比如:要凑齐四个同学都在寝室,时间不好定;寝室的空间较小,不太适合漫谈或专业交流,新生们可能会更加拘谨。”高老师直言“新生之友”设立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在各自忙碌的师生之间找到共同的时间和合适的沟通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所以带2013级新生的时候,我就选择东区教学楼六楼的露天阳台作为‘聚会根据点’,要是结对寝室的同学们愿意和我聊聊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约在这里见面。”“既然学术研讨圈侧重培养她们的学术意识和兴趣,那么开放环境下的闲聊话题就大大扩展了。”从选课指导、专业方向选择、是否辅修其他专业或读双学位、出不出国、读不读研这些有关未来选择的大事到家长里短的小事,高奋老师都悉心为她们提供意见。“当然,选择权在同学们手里,‘新生之友’是引路人而非带路人。”“来选我的课”

亦师亦友,方为“新生之友”的真正内涵。“欢迎你们来选我的课,这样我们在课后也可以交流啰。”

四位同学中,黄时敏在上学期修读高老师教学的课程。她常常在课后与高老师交流课程的感悟、问题、学习计划等。在这个交流平台上,高老师会与选课的新生逐步探讨并提出深入、细致的建议,逐步提升她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一想到上课的老师就是‘新生之友’,就觉得特亲切,很愿意课后聊聊对课程的看法或者是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来选我的课也是一种深层次的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方式,通过我的课让她们了解我的研究领域、处事风格,同时还能了解她们的学习态度与兴趣特长,何乐而不为呢?”高老师认为课堂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以专业漫谈为主、课程交流为辅,这种“新生之友”模式能够让老师与结对学生在多种场景中交流,自然而然地了解对方,让新生真正受益。

学生眼中的新生之友

青溪3-424寝室黄时敏

2013年的我是幸运的: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进入了一个团结、友善的班级,拥有了三个可爱的室友,并认识了我的“新生之友”高奋老师。《学生手册》上说,“新生之友”旨在帮助引导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大学学习规律、走好大学阶段第一步。对我而言,仅仅提供生活上支持的“新生之友”是没有意义的。成年的我已完全有能力去处理一些物质上的困难,但是精神上的迷茫却不是一个18岁的灵魂可以解决的。这一年来,通过两次交心谈话,高老师在未来规划、自我定位方面,为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指引。此外,在课堂上,高老师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不仅让懵懂无知的我一窥文学殿堂的宏伟与深邃,更为我的学术研究之路打好基础。

这一年来,我一直在思索大学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就在昨天,我看到了今年浙江高考的作文题,短短一百字,却道出了我的心声: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我很感激,当我站在门槛上难舍过去、畏惧将来时,高老师如良师亦如益友般,牵着我的手,带我勇敢地迈向未知,让我看到了更动人的风景。常敏扩

初来乍到,对“浙”里所有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全新的大学生活让我无数次在被窝里哭鼻子。但是我知道,无论有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向“新生之友”求助,而让我更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的“新生之友”竟然是别人口中十分钦佩的高奋教授。在欣喜的同时,我也不免产生了这样的担忧,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高奋教授,会不会不好相处或者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见我们呢?在与高老师第一次见面并聊了许久之后,我不但消除了这样的疑虑,还收获了许多感悟。生活上的烦恼都因为不断地适应而渐渐消失了,然而学业上的疑惑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解决。这时候,高老师就成为我们的指南针,因为我们正是缺少一个在专业方面能够指点我们的老师。

初次见面的时候,高奋老师用她的亲切和热情打破了我们的拘束,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邀请我们参加她组织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报告会,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了我们这个专业的优秀学姐、学长是如何做学问的,也初步对大学学习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我们还有幸多次受邀参加这样的报告会。除此之外,高老师还定期召集大家一起聊天,耐心地解答我们每个人的困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业上的问题,她都能和我们共同探讨,一起解决。尤其是我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时对如何确认专业很迷茫,也走入了误区,觉得翻译有用而学英语就没什么用。但是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引导我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最终,我顺利地确定了主修专业,选择了英语方向。

感谢高老师这一年来对我们的帮助和关心,也感谢学校开展“新生之友”活动,帮助我们这些初入大学、非常困惑的学生们。再次感谢高老师,您就是我心中最好的“新生之友”。李 琳

最初踏入大学校门之时,我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却也都那么陌生。没有父母每天在旁边的照顾与唠叨,没有老师时常的鞭策与提醒,我们带着行囊,就这样开始学会坚强,学着独立。可也总是会有许多的困惑与不解,需要有人同我们交流,帮我们解答。幸而有我们的“新生之友”高奋老师,她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而且耐心倾听我们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我们交流大学生活,分享她的心路历程。在与高老师的交流中,我们都获益匪浅。

开学后不久,高老师就带我们参加了研究生学长、学姐的毕业论文研讨会。虽然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我们来说,论文答辩还是很陌生很遥远的事情,但是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同学长、学姐们之间的差距,在对他们称赞与羡慕之余,也激励了我们更加努力,争取日后和他们一样优秀。

此外,高老师多次与我交流,在学业上给了我许多的建议。确定专业之前我很迷茫,父母希望我选择实用性更强的翻译专业,但是我自己对于翻译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高老师告诉我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而且在不清楚自己兴趣所在的情况下,不如走一条较宽的道路,这样以后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就这样,我选择了英语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

作为我们的“新生之友”,高老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业上都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感谢高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我们不仅会在大学里收获知识,更会收获成长。最后我想真诚地对高老师说一句:“谢谢您!”冯喆煜

记得刚入学收到“新生之友”的邮件时,我们对“新生之友”的概念还完全不了解。第一次见面,是高教授邀请我们参加她组织的研究生论文汇报会。

她是一位非常朴实、平易近人的教授,虽然穿得并不光鲜亮丽,却散发着专心学术、勤恳踏实的学者气质。汇报会开始后,她对每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点评,并且和我们也做了交流。谈吐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她强大的知识储备。那次的汇报会上,虽然我们对所涉及的文章并不太了解,但仍然非常投入,也有很大的收获。之后高教授还建立了通讯录,把几位研究生学姐、学长的联系方式也添加到了里面,方便之后互相联系。一位教授,能抽出时间做这样细致的工作,可以看出她对所有事情认真的态度。

之后,高教授又两次抽空与我们聊天,了解我们在学习及生活上的情况。一次是在期末考结束后,我们对一学期的生活进行了总结。高教授以其丰富的阅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逐渐化解了我们初到大学的迷茫和受挫的心灵。另一次在期中之后,高教授了解了我们对学习方向的想法,并告诉了我们她的看法,给了我们一些对生活及学习安排的建议。

高教授是非常尽责的“新生之友”,她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给了我们很深的感触。她的关怀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能与这样一位优秀的教授接触。高奋老师和结对新生

让信任成为走进彼此内心的桥梁——记经济学院“新生之友”叶兵老师

叶兵,男,经济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讲师、浙江大学第四期求是青年学者。他2011年毕业于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之后加入浙江大学。其研究和教学兴趣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激励理论和组织经济学。

记者采访

文/招艳阳“叶老师非常和蔼可亲,给予我的帮助有很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特别是在选专业问题上,他都非常关心我。”

与叶兵老师结对的学生之一吕壮提起叶老师时,敬爱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与叶老师联系的五名学生心中,叶兵老师既是传授知识的良师、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更是生活中排忧解难的益友和知心好弟兄。“刚刚进入大学,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或者说是朋友,真的很幸运。对于初入大学的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面对一切都会产生迷茫。在学校配备的学长组以及‘新生之友’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这也为我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爱和赤诚“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责任和热爱。”叶兵老师说。

无论是作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老师,还是担任五位新生的“新生之友”,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叶兵老师始终视教书育人为自己最重大的使命。“为什么我选择‘新生之友’这份工作呢?这和我选择做老师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老师能有什么丰厚的物质报酬,而只是喜欢这个工作,喜欢与学生交流。当见证同学们在你的辛勤付出中成长、变成更优秀的社会人,那一刻你会感到深深的欣慰和满足。”

作为经济学院的老师,繁重的课程并没有阻碍叶老师的“新生之友”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他时刻关注五位大一新生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叶老师从来没有觉得“新生之友”工作是一种负担,相反,他倾尽心血、乐此不疲。“我在网上会密切关注所联系的五名学生的生活状况,会常常浏览他们的微博,点个赞或评论几句,互相调侃,尽量缩减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我希望这样能打破隔阂,让他们轻松、主动地找我交流。”“虽然我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我几乎每个月到紫金港校区时都会约学生们出来吃个饭,和他们聊聊天,交流交流学习生活,甚至在情感方面还可以给他们提供建议呢!”叶老师哈哈大笑,“在闲暇时我就愿意和学生一起,只有自己主动把心交出来,学生们的心才会向你敞开。这时候你们彼此平等,像朋友一样彼此信任。你能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作为“新生之友”的叶老师,可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吕壮同学回忆起:“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除了‘新生之友’的角色外,叶[1]老师还是我参与的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NSEP)的指导老师。叶老师在各方面都帮助了我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他在紫金港校区上课后跟我一起吃饭。当时我们在做NSEP——对浙江大学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边吃饭边讨论NSEP的一些事情。他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比如调查对象要尽可能有代表性、调查中的任何活动都不能偏离调查主题等等。这对我各个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临走的时候,他握住我的手,强调说我有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跟他讲,他会尽最大的可能帮助我。我觉得叶老师是一个让你愿意把心掏出来、全身心去信任的人。”“要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在叶老师身上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他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交流、独立思考能力的良苦用心。叶老师对于如何打造恰当的师生关系,如何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做出恰当的选择,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尽量避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去求全责备,而是以轻松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调侃、交流,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独立地成长,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快乐地生活。”

叶老师称,自己一般不会采用指导、命令式的沟通方式,而只是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或给学生提供更多信息源,鼓励学生搜集各方信息、集齐各方观点,再互相交流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因此我不会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在我这里学会大胆地去询问、去搜集,学会在大量的主观中熔炼出相对客观。”“尽量减少干涉,增进建议和交流。”

第一次担任“新生之友”,叶老师也曾担忧自己能否胜任这一关键角色。“学生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非常担心,担心新的环境会让他们难以适从,担心他们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生理上会不适应。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浏览他们的微博,甚至在吃饭、上厕所的时候也会看!后来我欣慰地发现他们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之后还是会常常关注他们的网络动态,并在网上与他们互动。大约一两个月左右,我都会与他们聚一次餐,彼此交流生活、学习以及烦恼。”“新生之友”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时刻,在叶兵看来,便是大一下学期的选专业时期。“那段时间我主动、一对一地询问他们五个人的专业意向,尽我所能提供建议。选专业是人生的大事,必须理智、认真地对待。”叶兵老师称,自己会提供看法以及建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学会独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说有一位同学向我咨询应该选什么专业,我给他建议了,但他不听,后来还是坚持自己的专业选择。现在他学习这个专业也乐在其中。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好的,毕竟人是要有自己的主见的嘛!但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把我们所想的表达出来,留给学生借鉴的空间。”“新生之友”工作获益良多

第一次担任“新生之友”,叶兵老师称自己的收获远比原先想象得要多。“一方面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与外界交流、独立思考和选择,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并且一个学生不一定需要拿很高的分数,如何在自己的选择下快乐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新生之友’给我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我对学生心理、追求的了解,这是有助于我教学的。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能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社会科学。”

叶老师说,尽管在教学的同时时刻关注、担忧五名学生的生活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但如果下学期还有机会,依然要争取成为“新生之友”。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这是自己热爱的工作。“有时候学生一个感激的眼神,会让我觉得我付出的一切都值了。“名义上的‘新生之友’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我仍旧是他们的‘新生之友’,会常常关注他们的动态,比如点个赞啊,留个言啊……并且不管是哪位同学,无论是不是我的学生,有困难来找我,我绝对尽力相助!”“五名学生都是好孩子,性格都很好,成绩也都不错,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也很顺畅。”谈及如今五名学生已顺利地度过大一,叶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灿烂的笑容。或许这样的幸福,来源于见证五名青年人在自己的引领下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新生之友”工作的烦琐和操劳,诠释了叶兵老师园丁般辛勤耕耘的为师之道。作为五名男生的“好哥们儿”,叶老师相信,任何一位老师都会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关键是要彼此敞开心扉,让交流成为师生间关系的基础,让信任成为走进彼此内心的桥梁。叶兵老师学生眼中的新生之友青溪2-321寝室陈天伦

作为我们宿舍的“新生之友”,叶兵老师与我们的接触是挺多的。刚刚进入大学之时,我们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其他的各种事情一无所知,而学校给每个宿舍安排的“新生之友”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也许我们的“新生之友”不像一些资深教授那样拥有丰富的学术阅历,也许我们的“新生之友”不如我们的朋友那般亲密无间,但是他确实帮我们将大学规划得有目标、有斗志,告诉我们有困难就去问问他!

君子之交淡如水,叶老师与我们相处时显露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灵性。对于在外求学的学子来说,这种亲切的感觉就像春天的雨露一般无声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交谈之中,叶老师不断询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透露出对我们的关心,让远离家乡的我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天气渐冷,衣物能够给予身体以保暖,而叶老师的关怀正是给予我们内心温暖的外衣,使我们在异乡不会感到冷漠与孤独。叶老师经常对我们给予鼓励,勉励我们突破现实中的困难,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永远记住在自己的大学生活里有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吕 壮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但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我们的“新生之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叶兵老师以其谆谆教导,将我们这群对大学一无所知的年轻人带入自主生活的殿堂。他就像一位尽职尽责的园丁,细心照料与呵护我们成长,使我们能够在大学里找到信心与快乐。

叶老师作为“新生之友”,对我们非常关心。他是希望与幸福的播撒者,在茫然与迷惑中为我们指明方向。

在担任新生之友的这一年中,叶老师不仅要在学术科研上花很多精力,又要指导我们成长,着实不易。记得有一次,我翘课在寝室睡觉。他发现后很严肃地批评了我,而我很气恼,认为让我颜面扫地。事后,他很认真地找我谈话,告知我上课要认真听课,课后只要稍加复习,便会如鱼得水,切实掌握书本知识。等到期末考试周,我才知道学好专业知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非常感谢叶老师,没有他的悉心指导,我是不会由一个不谙世事的高中毕业生变为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大学生,也不会懂得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更不能在浙江大学里找到属于我的那一片天地。许日升

叶兵老师是我们的“新生之友”,从进入大学开始,就给了我们细心的指导。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会以一种很理智的口吻,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的问题。

记得在一次考试前,他很关心地问我们寝室和同学对于考试的准备情况,还聊到了我们近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这些都在不知不觉间缓解了我们考试前的那种紧张的心理。我们与叶老师交流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轻松的氛围并能有一些让我们颇有感触的收获。

在我们对专业感到困惑的时候,他一一了解了我们的专业意向和问题,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还结合自身的经历,娓娓道来属于他的那份精彩。

叶老师对于寝室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在指导我们的同时也对我们说了寝室同学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说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是对整个寝室共同进步的促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和共同学习、互相帮助的氛围,将会是大学时代的美好回忆和宝贵财富。

叶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新生之友”,在我们大一的生活和学习中,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注释

[1]本着“教育和资助相结合”、“以实践求发展”的发展性资助工作理念,浙江大学从2005年起推出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后简称NSEP:Needy Students Education Project),支持以经济困难生为主体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为经济困难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锻炼组织与实践能力搭建的平台。

“我做的事情很小”——记机械系“新生之友”顾新建老师

顾新建,杭州人,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副主任兼知识产权和知识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担任宁波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2002年被评为第一届浙江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出版著作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省级科技进步奖9次。

记者采访

文/胡秋琴“我做的事情很小,很惭愧接受这个采访。”顾新建老师在采访之初就谦虚地说。但是,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却给同学们带来了莫大的温暖,帮助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2013年,顾老师第一次承担“新生之友”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顾老师为学生答疑释惑,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扮演”起新生“领路人”的角色。“不要缠着学生”“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主见,而且他们的学习都很忙,我们不能老是‘缠’着他们,硬要给他们帮助。”这是顾老师开展“新生之友”工作的思路,也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同。在顾老师看来,同学们的时间都非常宝贵,如果单单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强制性约见学生,只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顾老师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因此,顾老师与学生见面的方式是灵活的、轻松的。有一次,顾老师从玉泉校区赶到紫金港校区与学生见面,不料他们临时去打球了,顾老师就到篮球场上去看他们打球,和他们交流心得、分享经验。“我希望自己是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有距离感的老师。他们在我面前一直是很放松的。”顾老师和学生们一直像朋友一样相处,与他们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体验。“他对待我们全然没有师长的咄咄逼人,有的只是朋友一般的亲切和关怀。作为‘新生之友’,他仔细地询问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状况,许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他会尽全力帮助我们。”刘同学面带微笑地说。顾老师也会和同学们一起参[1]加一些课外活动,增进交流,比如一起参加机械系举办的登北高峰活动。“顾老师的登山速度十分快,可见他在平日里也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身体非常棒。”韩昌昊同学在采访中这样说。

在尽量不给同学造成麻烦的同时,顾老师一直细心关注着同学们的成长。“顾老师在平日里对我们十分照顾。虽然他在玉泉校区工作,不过总能时不时地抽出空到紫金港校区看看我们,与我们一同吃饭,给我们带水果,我们寝室四人都很感动。”韩昌昊同学说。顾老师对同学们的身体状况也十分关心,常常将自己的锻炼经验分享给大家,督促同学们积极锻炼身体。“生活上,他也是一个非常尽责的‘新生之友’,经常和我们联系,询问我们的状况,鼓励我们加强锻炼,他自己每天早上起来跑步或者游泳,保持好身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工作和学习。”黄晟同学说。“选好专业对未来发展很重要”“选好专业是我们进入大学后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一定要谨慎地对待。”顾老师除了在生活上十分关心学生,在选专业上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有几位同学没有目标,对大学生活感到很迷茫,面对专业选择更是无从下手。顾老师及时联系他们,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亲身经历,为同学解答疑惑,引导他们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专业。“选专业主要是看自己的兴趣,不能盲目跟风。”顾老师的专业是工业工程,以此专业为例他向同学们分析了专业的优势、未来前景以及之后的深造问题,使同学们对于专业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专业确认之前,顾老师就提前带领学生去参观玉泉校区的实验室,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专业。“顾老师作为‘新生之友’是相当负责的,他不仅积极地为我们解答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还主动邀请我们去玉泉校区的重点实验室参观,让我们大开眼界,对于工科的工业工程方向有了新的理解。”韩昌昊同学说。对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同学,顾老师会对他们的专业确认情况进行了解。

在顾老师全面的辅导和帮助下,柳旸选择了机械电子工程,黄晟选择了土木工程,刘鑫和韩昌昊选择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我虽然做的事情不多,但我认真完成每一件事情。”顾老师除了日常上课之外,同时还是多个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导师以及多个科研项目和军工项目的负责人,工作非常繁忙。尽管如此,顾老师总会抽出时间,去关心结对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顾老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到文章中,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勉励。“农村经常停电,只有点煤油灯复习,鼻孔都是黑黑的。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8年2月我从农村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有可能使自己缺少学习的强大动力。理想可以是崇高的,如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世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可以是现实的,如争取一份理想的工作。希望大家想得远些,例如,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未来是创业还是做研究。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准备,同时也要看看自己是否适合未来的职业。我们做科研也有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就难以持之以恒。”“我们十分珍惜与顾老师相处的这一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顾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帮助和指引。感谢顾老师这一年对我们的关心,也感谢‘新生之友’制度拉近教师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顾老师是我们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在初入大学的迷茫阶段,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度过了这最难熬的阶段,使得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有了个人的人生追求。”“‘新生之友’这个制度,我认为非常好,作为一名大一新生,需要的就是尽快适应环境,积极投身于大学生活,特别是像顾老师这样积极、负责的老师,能够实实在在带给我们帮助,我非常感激,我希望我们能跟顾老师继续保持联系。”

这些都是同学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感谢,也是顾老师收获的最欣慰的回报。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在无形之中拉近了老师与同学的距离,增加了同学们的归属感。学生眼中的新生之友蓝田3-2045寝室韩昌昊

顾新建老师能成为我们2045寝室的“新生之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相当高兴的事情。还记得第一次与顾老师见面是在紫金港校区大食堂的门口,顾老师精神状态十分好,他热情地在接待餐厅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在餐间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顾老师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他对于教育、科技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仅询问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还为我们这些初入浙大校园的大一新生讲解了许多工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以及各个学科的交叉情况。

顾老师为人热情,关心他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寝室经常收到顾老师发来的短信,他也经常想要来紫金港校区看我们,可是由于课程时间的原因,我们总是与他错过,不过顾老师那份热诚让我们十分感动。

这一年与“新生之友”相处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次去玉泉校区参加机械学院举办的登北高峰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机械系的教授们(顾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和结对寝室的同学们都被邀请到玉泉校区共攀高峰。我还清楚地记得,顾老师虽然年纪大,但登山的速度却一点都不慢,甚至登起山来要比我们这些正值青年的学生们还要轻松。问过顾老师,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在平时经常来爬这座山锻炼身体。可见,顾老师不仅为人热情,学术精湛,在锻炼身体方面也不懈怠。

一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虽然不能从顾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学术方面的知识,但从他的为人处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人生智慧——认真学、负责任、勤锻炼。与顾老师相处的这一年我们获益良多,我们也十分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黄 晟

我的“新生之友”是顾新建老师。还记得刚上大学的那段时间,对大学生活还不是很适应,但是“新生之友”顾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顾老师也许是最尽责的“新生之友”了,他本身工作很忙,还经常从玉泉校区赶到紫金港校区来看我们,给我们买水果,请我们吃饭。他对于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都很关心,还给予了我们许多学习上的帮助。比如他的专业方向是工业工程,他和我们分析了专业优势、未来的前景以及之后的深造问题,与我们分享经验并提供指导。

在生活上,他也是一位非常尽责的“新生之友”,经常和我们联系,询问我们的状况。他督促我们加强锻炼,比如每天早上起来跑步或者游泳,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好身体。他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悉心指导我们,让我们知道在大学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能让我们一生受益。

作为大一新生,有了顾老师这样一位积极、负责的“新生之友”,能够实实在在地带给我们帮助,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环境,积极投身于大学生活,我非常感激。在这里我也希望我们能与顾老师继续保持联系。刘 鑫

我们蓝田3舍2045寝室的“新生之友”是顾新建老师,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中,他作为我们的师长,在我们的学业、生活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初次见到顾老师,是在大一入学后不久,顾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约我们在接待餐厅见面,共进午餐,这让初入大学的我们很是惊讶,原来大学的师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和你平等相待的。在见到顾老师之后,更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亲切、随和,对我们如朋友一般的体贴和关怀。作为“新生之友”,他仔细地询问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状况,许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他将会尽全力帮助我们。

在之后的交往中,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顾老师会于百忙之中来到紫金港校区看望我们,对我们嘘寒问暖,交流最近生活、学习的一些感受,帮助我们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也应邀前往玉泉校区,在顾老师的引领下参观了许多科研实验室,大长见识,感触良多。总而言之,顾老师是我们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在初入大学的迷茫阶段,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度过了这最难熬的一个时期,使得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有了个人的人生追求。柳

顾新建老师是我们的“新生之友”。刚进大学的那段时间,顾老师给予了我们四人极大的帮助,使我们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记得顾老师给我们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了他当年的艰苦生活并以此激励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虚心向他人学习,借助现在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己。

顾老师工作挺忙,但他总是不辞辛苦地从玉泉校区赶到紫金港校区来看我们。初次聚餐时,他询问我们大学生活是否习惯、学习上是否遇到麻烦,可见他对我们的关心。此外,他还带着水果来寝室探望我们,询问我们对专业的想法,并让我们对机械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建议我们在选择专业时要细致地分析该专业的优势,并考虑之后的深造等问题。

除了学习,他也敦促我们要加强锻炼,不能让身体垮了。从班主任那里听说他很擅长长跑,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和我们分享了他的锻炼经历,说他时常去玉泉校区的游泳馆游上几圈,平时也经常去登山毅行,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在工作时也能更加投入与专注。

可以说,顾老师不但是我们生活上值得依靠的朋友,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导师。他用他的经验与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做的事情并鼓励我们积极前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学校开展“新生之友”这个活动是极好的,毕竟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麻烦与挫折,而有了像顾老师这般负责任的老师作为领路人,才能让大一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环境,投身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希望顾老师身体健康,在学术研究上更进一步。顾新建老师

注释

[1]北高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背靠的一系列山脉。

和四位摩羯座的缘分——记生仪学院“新生之友”刘清君老师

刘清君,教授,生仪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系主任,紫云2舍418室“新生之友”。担任“新生之友”期间,刘老师主动关心四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常和同学们电话联系,帮同学们排忧解难。刘老师也常去寝室和同学们聊天,聊学习、聊生活、聊友谊、聊科研,在聊天中,引导着他们的成长。“我和同学们共成长,”刘老师笑着说,“我盼着他们快点成长,我也盼着继续担任新一届的‘新生之友’,和同学们共享这亦师、亦友的求是缘。”

记者采访

文/梅林蓉“这四个小孩挺好的,上进、团结、有童心。”生仪学院的刘清君老师这样形容他作为“新生之友”所联系的四位男生。在方东、付浩霖、周珺、孙东明眼里,刘老师是一个健谈又平易近人的老师。刘老师说,他们的联系和相识,就像是一种缘分,一种由浙大而产生的缘分。“缘分”二字贯穿在刘老师和四位同学一年的生活之中。从平日里的聊天谈心到期中考试复习时的互相打气再到一起过生日的快乐与亲密,刘老师和紫云2-418寝室的同学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肩期中考

聊起第一次在寝室见到刘老师的场景,四位男生记忆犹新。“当时针一步步地靠近8点,我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不由自主地围坐在一起讨论,到时候该跟老师聊些什么呢?会不会很难交流呢?当然,这些多余的担忧在见到刘老师的第一眼就散去了。”同学们发现,刘老师不仅平易近人,而且还非常健谈。

一番自我介绍和问候之后,刘老师问起了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作为学生,不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应该以学业为重,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学生。”这些话语,完全没有说教的口吻,反而充满了耐心和真诚,如春雨润物一般,影响着这四个大男孩。

大家提到期中考试将要来临,刘老师便向同学们介绍了学习各门课程的“秘诀”:如“英语”、“微积分”等课,需要平时多花时间,多读多写,积累单词、题目等,同时也要学会总结,知道自己的不足要及时弥补;通识课,建议全方面地去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为以后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做准备,特别是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应该着重学习,这样就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刘老师还介绍了在同学们看来“神秘而有趣”的实验室,热情地邀请同学们去他的实验室参观。

方东同学把这一次受益良多的交流记录了下来,写成《期中考,他与我们并肩作战——记紫云2-418寝室同学与‘新生之友’刘清君的初次见面》,发表在了第八期的《云峰学园新生之友简报》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刘老师深深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刘老师笑着回忆:“他们用了‘并肩作战’这个词语,让我印象很深。”五个人的生日

418室的四位同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出生于1995年1月5日。刘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聊天时,偶然知道了这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非常兴奋,他让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下次我们一起过生日吧!”他当时不经意地一提,在之后的几次聊天中,大家也并没有想起这件事。

转眼几个月过去,不知不觉就到了1月5日。刘老师一直盘算着给他们买一个蛋糕,但因为工作原因,那天他一直忙到晚上。尽管充满了疲惫,刘老师坚持履行自己的诺言,去寝室看望他们。他提了一袋水果进门,向四位同学提起了没有时间买蛋糕的遗憾,话音未落,哪料到方东同学端出了事先藏好的蛋糕!那时寝室里没有其他同学,显然,他们就是等待刘老师过来一起过生日的。刘老师又惊又喜,也为这四个孩子已经把自己视为朋友而感到高兴。

同学们回忆说:“那是我们经历过的最特别的一次生日,有朋友的陪伴,更有师长的祝福。也是第一次,我们对大学老师有了新的理解,老师亦朋友,相处如亲人。”

刘老师趁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了当年他大学时寝室八名室友之间的故事和趣事。刘老师像个大朋友一样分享自己的经历,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随着认识的深入,同学们也开始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请求帮助了。有一次,方东同学担任一场讲座的工作人员,需要穿着正装和黑色皮鞋。活动前一天,他还没有借到皮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给刘老师发短信让刘老师帮忙。发出短信时,已经是晚上11点30分了,刘老师收到短信后马上打来电话,向他询问具体的要求。第二天,刘老师问了十几个同事也借不到鞋子,只好作罢。至今,刘老师还为没能帮上忙而遗憾,但一想到同学有困难就能想到他的这份信任,心里还是充满了温暖。交流胜于一切“‘新生之友’,是同学们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新生之友’是代表学校去和同学们建立一份友谊,以这种方式给他们提供指导或帮助。”刘老师是这样理解自己承担的“新生之友”工作的。他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关键在于“交流”二字:“要平等对他们。如果高高在上,以教授的身份演讲半天,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刘老师深知,作为“新生之友”,需要的不是发表演讲,而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刘老师乐于和同学们交流和分享,尽管工作很忙,他还是会抽时间和同学们交流。忙完一天的工作,刘老师常常会在晚饭后走进同学们的寝室。“我希望和大家融洽相处,快乐聊天,沟通顺畅。”刘老师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聊天中,和同学们谈天说地,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真诚。学习、生活、友谊、科研……刘老师会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同学们交流时才会有更多话可以说。

在随性自由的聊天中,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学习方法,如数学的解题思路,如接触实验室的途径等;也学习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对待朋友、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正是在这样的聊天中,他们感受到了刘老师作为一名教授,以多学科、跨专业的视野对待具体问题,以极大热情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的独特智慧。

刘老师常常主动和同学联系。那是因为,刘老师并不认为和同学们聊天占用了他的时间,也并不认为“新生之友”工作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相反,刘老师说,他也从与同学们的聊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谈及教育问题,刘老师注意到寝室的同学由于是独生子女而对教育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是他们那一代有着众多兄弟姐妹的人所想象不到的。打那以后,刘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了。

刘老师像朋友,和同学们分享经历和故事;但他也是老师,能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友谊的宝贵,并且希望同学们也能互帮互助,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是一种缘分。成为他们的‘新生之友’,更是一种缘分,”刘老师动容地说,“我盼着他们快点成长,我也盼着继续担任新一届的‘新生之友’,和同学们共享这亦师、亦友的求是缘。”刘清君老师学生眼中的新生之友紫云2-418寝室方 东

我们的“新生之友”刘清君老师,他是我来到浙大后第一个有交流的老师,也是到现在还能经常联系、能随时寻求帮助的老师。

到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那一晚,那晚刚接到通知老师要来,我们兴奋了好久,大学老师会是什么样子,他会来讲些什么,这都是未知。

当然,那晚的谈话内容令人印象深刻。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很多他当年上学时的情景,带我们回忆他当年求学的艰苦岁月,并鼓励我们珍惜现在良好的条件,在大一阶段努力打好基础,学好知识,争取在大二、大三时进入实验室,尽早地接触科研,这些将会对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好的影响。

除了第一次的看望,刘老师在这一年里共计看望我们三四次,包括1月5日,那是我们寝室四人共同的生日,刘老师的意外出现,更是给原本欢快的寝室氛围增添一份惊喜。除了深深的祝福,刘老师又和我们分享了很多他的专业前沿问题,很多未知的学术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除了科研,刘老师也分享了他当年的寝室生活,以及到现在还能维持良好关系的那一帮室友,他每次回家都会受到大学室友的热情招待,鼓励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段情谊、这段缘分。

总的来说,我相当感谢刘老师所带给我们的一切,也同时支持学校这项关爱新生的政策。我希望我们还能与刘老师有更长久的联系,也相信他能在我未来的道路上起到指路作用。付浩霖

第一次见面是在浙大玉泉校区。怀着期待之情,我们寝室一行人坐上校车赶往玉泉校区,在车上我们便忍不住猜测我们的“新生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下车来到报告厅,很快刘老师就和我们见面了,刚开始见面还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这样一个正经的大人,几个平时调皮的小伙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这时候班主任跑了过来,告诉我们刘老师很健谈,什么故事都能讲,于是我们便开始放下心来,畅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刘老师让我们猜他是来自哪里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孙东明首先从口音去判断,周珺则是根据排除法去一步一步地逼近,而我则采用问他的家庭情况去旁敲侧击,在一轮轮的揭秘之下,刘老师其实已经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和思维模式,而且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家乡已经在我们的询问中被悄无声息地打探清楚,不禁开始佩服刘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之后每次的见面中,他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我们的家乡插入话题,除了暗自欣赏他心思细密以外,也心生一丝感动,因为孤身一人来到浙江,有一位慈祥的老师记得我远自他方,面对坎坷时也能想到自己还有这么一位老友。

更加令我感到可贵的是,1月5号那天,寝室四人一如既往地埋头书中,已经不记得还有生日这么回事,这时一个电话打来,“祝你们生日快乐”,还未撂下,门已敲响,只见老师手拿两袋金灿灿的橘子,进到屋中。比父母的关心来得更及时的是老师的身影,我们坐在各自的桌上,吃着橘子,开心地聊着,突然邻桌方东拿出了藏好已久的蛋糕,一人一刀将蛋糕切好,一盘一盘大家分好,我们感受到今后的生日不会再孤单,今后的道路也有着那一双大手扶持,命运的果实我们一起分享。

感谢刘老师,人生路漫漫,跨越几个年代还能有如此友人,我们可以更坚强地走下去。孙东明

第一次与刘清君老师的相见令我记忆犹新,那是在玉泉校区的“新生之友”见面会上,来自生仪学院的刘老师与我及两位室友坐在一起,认真参加了会议。会后,刘老师亲切地与我们进行交谈,和我们交流了他在留学时的一些趣事和见闻,分享了他的一些体会。在交流中,他还就中外文化差异与我们进行了讨论。刘老师与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在一种亲切的氛围中结束了。

第二次交流与思修课有关。出于思修小组调研需要,刘老师很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邀约,在寝室进行一次“访谈”。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刘老师他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了满满一袋橙子和满满的爱!我们当即和刘老师一起剥开橙子狼吞虎咽,吃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垃圾桶里就塞满了橙子皮,我们吃得肚子都胀了。然后刘老师就讲述了他关于理想与人生的见解(思修课题)。我们听得特别认真,还做了笔记,我的室友方东还机智地拍了照。除了人生理想,刘老师还和我们交流了一些优秀电影,他推荐我们去看《美丽人生》。我们还聊了关于“鬼”的一些话题,因为我们都很怕鬼,刘老师说不要怕,我的室友周珺见解独特,他说:“其实不用怕,因为有鬼就有神,这样才能有所平衡,正义和邪恶相抵抗。”刘老师认为很有道理,他说对啊,不然鬼就乱吃人了。第一次寝室相会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我们送他到寝室楼下,刘老师坚持让我们送到此为止。

第三次在寝室见到刘老师非常惊讶,因为刘老师突然说要来看我们。到了寝室刘老师才告诉我们他是来给我们过生日的,这回他带来了芦柑。更大的惊喜来自我的室友方东,他揭开了桌子上的衣服,一盒大蛋糕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好像还发着光!然后打开了盒子,我们邀请刘老师来切第一刀,切开后,我的室友付浩霖切了第二刀、周珺切了第三刀、方东切了第四刀。然后我们吃了蛋糕,拍了照,非常开心。

这就是我们与刘老师几次见面愉快的经历。周珺

说起来,不知不觉已经一年过去了呢,距离我踏进这个陌生的浙大,一周年。也是啊,毕竟我已经从那个青涩、懵懂的小少年成长为一个充满阳光活力的少年了。

还记得我的室友对我说,他对刘老师印象很深刻,而那,不过是刘老师与我们第二次见面后的晚上。他说特别是刘老师讲的鬼神说,让他无法忘却,甚至失眠整晚。那天是刘老师第二次来我们寝室,刘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给我们“开开荤”。确实,作为一群茫然混迹在成长路上的孤独的少年来说,好好照顾自己不是十分现实。而刘老师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时常给我们带来关怀。这水果何尝不是他抽象的关怀具象化的表现呢!因为他懂我们需要什么!当然,刘老师每次来看望我们的时候总不忘带些“附带产品”——精神上的鼓励和智慧的启迪。那天晚上,我们五个人就关于科技等话题聊了几个小时,刘老师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是多么的多彩,世界是多么的奇妙。

当然,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过生日。我们寝室四人的生日是在同一天的,说起来这也是我们的缘分。在我们过生日的那天,刘老师不顾工作了一天的辛劳,赶到紫金港为我们庆生,还带来了慰问、鼓励、祝福和关怀。大家一边吃着蛋糕,一边为彼此间的友情和缘分感动着。没错,从那时候起,刘老师在我们心中的角色已经变成亦师、亦友了。良师,亦是挚友。

是啊,刘老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也是一位令人感动的朋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