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生医论医案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3 19:17:50

点击下载

作者:喻闽凤,许正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赵纪生医论医案集

赵纪生医论医案集试读:

赵纪生教授简介

赵纪生,1946年7月出生,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国家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69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曾师从我国著名老中医董德懋教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熟稔四大经典,对中医内科疾病,尤对肾病、脾胃病、痹病、心系疾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医论理论联系实际,不尚空谈;其医案思路清晰,辨证精确,资料完整,可资借鉴。

学术上主张“师古不泥古,博采众长,古为今用,循古拓今”重视辨证论治,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方用药善于以补配消以温配清,相承相反,古方新用。注重脾胃,善调气血,率先提出了“从风湿论治肾水(慢性肾炎)”理论,为慢性肾炎,特别是难治性肾炎的治疗另辟蹊径。摸索出了以健脾益肾、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益气温肾、清热解毒、泄浊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等有效方法。研制慢性肾炎1~4号方、三草尿毒灵合剂、凤锦尿感汤等系列方剂,用之临床,疗效显著,颇受广大患者欢迎。

主持和参与省部、厅科研课题8项,获奖3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家和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医学论文四十余篇,获得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曾任肾病科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痹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肾病分会常委,教育部教学评估组专家,江西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江西省科技厅卫生系列科研成果评审专家等职务。序 言

中医是我国传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废除中医之见竟不绝于耳,尽管如此,亦难以抑止中医的生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艰难困境中,仍有不少中医学者始终如一地坚持走中医道路,坚持中医的特色,运用中医中药之术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而辛勤工作,使我们能看到一批又一批中医杰出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赵纪生教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依靠自己的顽强勤奋与坚持不懈,成了年轻的“江西省名中医”,连续三批担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79年,我与纪生兄同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同在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门下。由于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租到便宜的住所,我们住得很偏远,每天天未亮就要赶公交车去上班,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住处,简单休整后,还要整理白天学习的心得,睡眠时间非常少。虽然很辛苦,但我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每天共同交流心得,聆听路老教诲,形成了淡泊名利、诚信为人、严谨为医的人生态度。那段时间我们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临床基础,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中医之学,需勤之志、悟之性,正所谓医者“意”也、“悟”也!纪生兄可谓意、悟兼备,凭借其超常的勤奋与超高的悟性,在杏林之路中披荆斩棘,奋勇直前,成了江西省中医肾病界的翘楚,并培养了一批批中医后备人才。他既勤求古训,又重视实践,既讲究继承,又提倡创新。以中医为主导,又有机结合西医,以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精准的辨证,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对患者关心之至,无视高低贵贱,使其在当地老百姓中享有盛誉。

纪生之为学,精勤不倦,仁术为同道敬重;纪生之为人,以慈济世,仁心令患者称颂。今欣闻纪生之门徒将其学术思想整理成《赵纪生医论医案集》一书,邀我作序,我十分乐意,并敬佩纪生团队为中医事业不遗余力之精神。前 言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何有效解决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一直是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工作的重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全国名中医工作室项目、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及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修班项目等都是我国积极探索与实践的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模式。随着《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推动。通过这些中医药传承模式将有利于培养一批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造就一批中医药大师,对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赵老师是江西省中医名家,从事中医临床已46载,涉猎内外妇儿,尤精专于中医肾病。其学贯中西,循古拓今,通晓经典,精于辨证,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其严谨的治学风范影响了众多弟子,现已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学术团队。赵老师2001年被评为“江西省名中医”,2002年开始承担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工作,此后相继为第四批与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与2014年连续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请为博士生导师。

赵老师与医结缘并非自幼立志,也非父母寄愿,而是在考入江西中医学院之后逐渐建立的兴趣。由于天性好学,勤于钻研,很快痴迷于中医。悬壶之初赵老师拜师于路志正、董德懋两位中医大家门下,其辛勤自励、求学若渴的精神深得两位名师的欣赏,并得到他们的悉心指点,为其今后的杏林之路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基础。在江西九江地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县级综合性医院工作期间,由于西医力量很强,赵老师除了完成中医科日常门诊和中医病房的管理工作外,还担任全院的中医会诊,参加巡回医疗,下农村到血吸虫疫区为农民防病治病,因而有机会接触各科的疑难病症,如风心病、肺心病、肾衰竭、重症肝炎、晚期血吸虫病、不孕症、流行性出血热、小儿流脑、乙脑等。在这期间,赵老师曾用柴胡茵陈蒿汤治愈急性黄疸性肝炎,柳花散治愈霉菌性口腔炎、肠炎,健脾固肠方口服和锡类散保留灌肠治愈过敏性溃疡性结肠炎,四逆散合并桃红四物治愈少妇痛经等。虽然年轻,但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求诊者众多。赵老师很珍惜这段经历,因为这使他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增强了对中医疗效的信心,对其以后在肾病专科方面的研究亦大有裨益。

1991年赵老师开始从事肾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路志正、董德懋等中医大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加之基层工作的锻炼,使其从事肾病工作驾轻就熟。虽然慢性肾病缠绵难治,但赵老师通过灵活多变的临证思维,使其疗效得以大大提高,这都得益于先前所打下的坚实理论与临床基础。路志正、董德懋教授都很崇尚脾胃学说,路老有“调中央以通达四方”的观点,董老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之论断。赵老师在治疗慢性肾病时深受两位老师的影响,临证时常寄“顾护脾胃”思想,从调理脾胃以治肾,治肾不忘匡扶脾胃,使机体先天后天相互济护,而不会相互损耗。赵老师创制的三草尿毒灵合剂,用于治疗脾肾气(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衰患者,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该方的配伍充分体现了其“顾护脾胃”的思想。赵老师跟随路老学习时间较长,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京学习期间,即在路老主持和指导下完成了《中医内科急诊》的编写。路老在痹病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赵老师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肾病的病机与免疫关系密切,这一点与痹病十分相似,在深研路老治疗痹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后,得到启迪,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徐长卿、肿节风、威灵仙、青风藤、羌活等祛风除湿中药及火把花根片、正清风痛宁片等抗风湿中成药治疗慢性肾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摸索,使慢性肾炎的疗效大大提高。许多慢性肾炎患者只需单纯使用中药即可控制病情甚至临床治愈,即便联合激素治疗,也显著减少了患者使用激素的副作用。赵老师以“慢性肾炎从风湿论治”理论为指导,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大量祛风化湿中药治疗了很多西医棘手的难治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获得佳效,得到了西医同道的广泛认同。

赵老师学识广博,思维灵活,从不拘泥守旧,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为首要。他时刻提醒教导弟子,要懂得医理哲学,可让自己头脑清醒,理性客观。如赵老师强调疾病“共性”“个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共性,也要善于捕捉疾病的个性;强调“病”与“人”的统一,既要看“病”,也要懂“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看病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病人的心结,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对病家要守时守信;强调“中医”“西医”的有机结合,两者各取所长,取长补短,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临床疗效;强调“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病机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改变治疗思路,不能因循守旧。他的这些医理观点可使我们临证不乱,纲举目张。

迄今拜于赵老师门下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众多弟子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多已成为科室主任或科室骨干。2013年伊始,借助于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平台,我们开始较为系统地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研究整理和总结,编撰成《赵纪生医论医案集》以飨广大读者。本书内容包括医论医话、典型医案、学术论文,其中医论医话是赵教授四十多年医道求真的心得体会。典型医案是弟子们整理赵老师的临证效案,通过按语将其临证思路进行深入剖析,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书还择优选取了我们团队的一些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以供读者参考。

赵老师亲自执笔撰写了“我的岐黄之路”。这是一篇励志力作,记录了他从师与学习的历程,展现了多个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风格、临证实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拘一格地呈现了民间中医的一技之长。此外还有赵老师几十年从医的感悟,疗效确切的医案,难能可贵的是他毫不掩饰地报告了自己失败的病例和经验教训,以警醒后学。他在岐黄之路上的艰苦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令我等敬佩;其成才的经历可供医林后辈学习和借鉴;其“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生格言提示我们要有勤勉自觉的学习态度;“患者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训言则提示我们学习中医要勇于实践。

本书的编写工作历时一年余,虽然我们十分努力,但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希冀得到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完善。本书尚不能完全体现赵老师的全部学术思想,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挖掘整理,使这些宝贵的学术财富得以传承,影响后辈,为中医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赵纪生名中医工作室(许正锦执笔)我的岐黄之路

学医,从医,特别是学中医,原非我所愿,但当我考上江西中医学院,冥冥之中注定了我这一辈子与中医结缘。如今,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46载,回首往事,浮想联翩。我从初涉中医、了解中医到热爱中医、痴迷中医,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风风雨雨,但很庆幸中医成了我终生的事业。

我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之后,分配到江西永修县人民医院工作,医院医疗力量较强,在同级县医院中首屈一指,医务人员有不少来自上海、广州、南京、湖南、四川等名牌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那时“文革”尚未结束,中西不分,医护不分,医生必须轮流当护士。医院虽然离省城南昌很近,但患者很少转诊,因此患者多,病情复杂,特别是到了夏季,胃肠炎、发热、流脑、乙脑等高发。我在内科当住院医师,那些年医生少,我一个人主管36张病床,3天1个夜班,几天几夜不睡觉连轴转是家常便饭,好在我年轻扛得住,尽管倍感辛苦,但却锻炼了我。我虚心地向年长的医生学习,在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处理内科危急重证方面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1年5月,当时设在永修县云山垦殖场的卫生部“五七”干校向永修县医院派出医疗队,医疗队员来自卫生部直属医院,吴英凯、宋鸿钊、郭加强、董德懋等名家云集,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甘愿冒着戴“白专”帽子的风险,主动要求给中国中医研究院董德懋教授抄方学习。董老早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是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高足,著名中医脾胃专家,家学渊源。董老严谨的学风和精湛的医术,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受益匪浅。1971年8月的一天,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民郝某,男,48岁,高热不退,五日未解大便,在内科病房住院,经检查西医诊断为肠伤寒,用了多种抗生素无效,因忌肠穿孔而未用泻药或清洁灌肠,特请董老会诊。刻诊时,患者壮热不退,体温40℃,伴有腹痛腹胀拒按,大便不解,舌苔薄黄,脉沉实。董老辨证为阳明热结腑实之湿温病证,果断用小承气汤通里攻下,3剂后,矢气频频,解出算盘子样燥屎一盆,腹胀腹痛若失,后以苍术白虎汤加减清热燥湿,最后以达原饮加味和解泄热,高热乘势而退,终告痊愈。董老由此谆谆告诫于我:“中医治病,一定按照中医的思维,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方能药到病除,西医的检查和对疾病的诊断可为参考。”

当年夏季,永修县经历数十年未遇之大旱,气候炎热,患小儿夏季热者众多,经董老治愈者四十余人,且药物易取,价格低廉,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现摘取其中一例,展示如下。王某,女,4岁,住永修县三角公社。1971年7月21日初诊,患儿6月下旬以来开始发烧,日热夜凉,午后更甚,体温39℃~40℃,口渴欲饮,溲多汗少,躁扰不安,饮食少进。西医理化检查无特殊发现,诊断为小儿夏季热,经用病毒灵、热可平、板蓝根针剂无效,特请董老诊治,按脉细数,指纹紫暗,察舌苔薄白质红。此系暑热伤阴,治宜清暑泄热,养阴固卫。处以北沙参6g、金银花6g、连翘5g、薄荷3g、淡竹叶5g、石膏10g、麦冬3g、天花粉5g、鲜荷叶半张,服3剂。7月24日二诊,药后汗出,体温下降,能进少量稀粥,较前安静,唯尿少偏黄。按原方去石膏,加滑石6g(包煎)、甘草1g,迭进5剂。汗出沾衣,发热渐平,口中微渴。嘱家长自取荷花叶一张煮粥,熟毕,去荷叶饮粥。如此调服1周而痊愈。本例属暑气熏蒸,肺卫阴伤之症,《温热经纬》称:“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董老仿清暑益气汤加减,清热解暑,养阴生津,暑解热可去,津生渴自止。后加用六一散,强其清热之功,使暑热之邪自小便而出。尤妙在用鲜荷叶煮粥,取其清香之味,即可解暑,又能醒脾,且随手可取,堪称上法。该患儿之用药,看似平常,剂量亦轻,但平淡之中见惊奇,足见董老精研经典,用药效如桴鼓之功底。

董老每遇疑难病证,并不急于讲解,而要我先思考琢磨、查阅医籍经典,然后再一一剖析病机病性,详细辨证,确立治法,对症用药。他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学习,多临床,才能增长知识。我的勤奋好学也深得董老的青睐。1972年初,董老返京,临走送我3本油印的《施今墨验方医案合编》,这是根据周恩来总理大力支持出版施今墨先生临床经验集的指示,由董德懋、祝谌予等众多施今墨的弟子整理成册,现已成为十分宝贵的文献,此外还有《北京同仁堂中成药选方篇》,同样是珍品。我深知,这是老师对我的厚爱,期望我在岐黄之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扎实。我送董老上火车时,他留下一句话“争取有机会来北京进修”。

此后,我牢记董老的教导,专事于中医,在从医的道路上一路跋涉。县级医院患者多,病情复杂,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几乎没有闲暇。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我对每个病例或者同类病症,都要认真思考,联系实际,详细辨证,并及时总结经验。在这期间,我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1976年10月某日,余应约到外科会诊,患者刘某,男性,48岁,胆管结石并感染,用了4种抗生素仍发烧不退。余观之,患者身目皆黄,腹胀便溏,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濡缓,盖因胆道感染,抗生素使用过多,导致肝胆湿热,湿困脾土,治以清肝利胆,健脾化湿,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党参、苍术、藿香、白豆蔻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此方服用二十余剂,黄疸消退,大便调,饮食增进,热退身凉。

又治患者胡某,血吸虫肝硬化,腹水严重,腹胀难忍,消瘦,不能进食。西医每次抽取腹水1500~2000mL,但两三天后又恢复原样。邀余会诊,我先用了一些健脾利水,外加活血化瘀之方药,效果不佳,遂想起了古代医案有医家用攻逐水饮之牵牛子治疗鼓胀的案例,于是用牵牛子研末装置胶囊中,开始服3g,未见效,遂加大剂量,用9g服下,患者腹痛不止,9小时后解下一大盆半干半稀的大便,顷刻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幸而患者身在病房,经及时输液补充血容量才转危为安,险哉!至今想起,仍觉后怕。从这个案例,可吸取的教训,其一,患病日久,体质虚弱,复用峻下之药,实属不当,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其二,峻猛、有毒之药如牵牛子、黄芫花、马钱子、细辛等,用法和剂量均要细细把握,尤其是对散剂的运用,要慎之又慎,宜小不宜大。

1976年8月,江西中医学院姚奇蔚教授随学生一道来到永修县医院“开门教学”,当时姚老属于“正在改造”的学术权威,身体不太好,我在侍诊学习时,主动照顾其生活,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成了情谊深厚的“忘年交”。姚老是我省著名老中医,造诣殊深,学验俱丰,其编制的中药与方剂歌诀朗朗上口,至今为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沿用。姚老治病时尤重视肝肺气机的宣降条达,他认为:百病生于气,以气郁多见,气郁诸病,又以肝郁不达者居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不畅者为常见;肺气不畅与肺虚无力有关,肝郁不达与肺虚不宣有关。欲开肺气必先补肺气,欲达肝气必先舒肺。因肺为娇脏,难任厚味,故提倡“药用清灵,轻拨机关”,处方中常用黄芪、北沙参、桔梗、枇杷叶、桑叶、杏仁、甘草等。黄芪、北沙参合用,寒热适中,味淡气清,补益肺气而不壅滞;桔梗、甘草合用,开提肺气而不耗散。其中黄芪、北沙参用量30~50g,补开兼施,达到补益肺气,条达肝气之目的。这一方法可运用于诸多疾病的治疗,如以舒肝益肺、建中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佳。十年后,我调回南昌工作,此时姚老已身居省人大常委、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的高位,但未忘记我这位学生,亲自设家宴欢迎我,与我促膝谈心,回首往事,使我深受感动。

1979年2月,由于董德懋教授的亲自安排,我被派送到中医研究院(现改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这所医院有蒲辅周、沈仲圭、董德懋、路志正、刘志明、谢海洲等众多中医名家。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这次进修使我有机会向众多名老中医学习,其中就有刘志明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他出身于岐黄之家,对内伤杂病及外感热病的治疗,每每出奇制胜,疗效显著。如李某,女,52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手指关节难以屈伸。初诊时上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有僵硬感,畏恶风寒,纳呆,二便调,脉弦细而滑,舌苔白腻。治用健脾化湿,祛风散寒。方用黄芪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黄芪18g、桂枝9g、白芍9g、麻黄6g、制附片9g、知母12g、羌独活各9g、薏苡仁24g、防己12g),用药30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四肢关节能屈伸,饮食有味。

某日,我去董老家请教一些临床中遇到的问题,适逢董老的好友路志正教授前来造访,经董老推荐,我拜于路老门下。路老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淡泊名利,仁厚谦和,擅治内、妇、儿疑难杂证,屡起沉疴,在培养新秀,提携后学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有长者风度。在随师学习中,我深感老师国学根基深厚,治病时善于辨证,以证立法,依法选方;在选方用药上,师古不泥古,化裁古方,古方新用,创制新方。如治疗脾胃病,在参苓白术散、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等方基础上,化裁成脾胃系列方,使之更切中病机,符合病情。脾胃系列方分为四个证型:①气阴两虚型。益气健脾,滋养胃阴。太子参15g(或党参10g),炒白术10g,山药15g,麦冬10g,玉竹6g,炒白芍10g,绿萼梅10g,玫瑰花10g,稻麦芽15g(或谷麦芽),炒枳实12g,炙甘草6g。②肝胃不和型。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柴胡10g,绿萼梅12g,八月札9g,炒白术12g,半夏9g,炒枳壳10g,谷麦芽各15g,广木香6g(后下),茵陈12g,甘草3g。③寒热夹杂型。辛开苦降,寒热并投。太子参15g,半夏12g,干姜6g,黄连4g,黄芩10g,甘松10g,炒枳实12g,蒲公英12g,厚朴10g,玫瑰花10g,甘草3g(或六一散15g,布包)。④脾胃虚寒型。温中补虚,散寒止痛。黄芪15g,当归10g,桂枝6g,炒白芍12g,高良姜6g,川厚朴10g,茯苓15g,醋香附9g,瓦楞粉15g(布包),玫瑰花10g,炙甘草5g。老师告诫我这是他多年的经验方,至于随症加减,还宜结合当地气候、饮食习惯、体质、性别等因素增减。遵师嘱,我用此系列方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均获良效。

1979年秋,我又转到中医研究院另一所著名的医院西苑医院学习。这里也是医家云集,有岳美中、赵锡武、郭士魁等著名老中医,也有陈可冀、周蔼祥、许建中等一批中西医结合专家。我在血液科得到了周蔼祥教授的亲自指点。周教授50年代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曾参加过卫生部举办的首届西学中班,是一位学贯中西医的临床家、我国现代中西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研制的青黄散(青黛、雄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4味建中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均达到很高水平。周教授是江西人,对我这位小老乡,既亲切又严厉。我清楚地记得书写第一份住院病例,用了一整天时间,问病史,罗列资料,写了6页纸,自认为不错,但周教授检查时发现有一个字的笔误,指示我重写。他说,病历书写反映了一位年轻医生业务水平的高低、做学问是否认真、严谨的标尺,协和医院有三宝,其中一宝就是病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虎不得。在心血管科,我聆听到时任科主任陈可冀教授(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典型心脏病患者的分析,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抽丝剥茧,旁征博引,条理清晰,既有现代医学的最新信息,又有中医历代医家的经验,尤其讲到活血化瘀药的运用时,信手拈来,视野开阔,让人耳目一新。该科著名老中医赵锡武先生年事已高,但坚持每周3次门诊,半月1次查房,他思维敏捷,用方精当,药专力宏,特摘录一份门诊病历如下。马某,女,54岁,干部,籍贯河北保定市。寸脉微,关尺脉弦,苔黄腻,胸闷痛,不思饮食,便溏,心电图提示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治宜通阳泄浊,健脾温中。方用全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5g、炙甘草10g、党参30g、黄芪30g、桂枝12g、白术10g、干姜10g,服10剂,胸痛、胸闷消失,饮食增进,大便实,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好转。

1982年7月,我再一次来到北京,参加由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中医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北京市中医内科急症学习班”。董建华、刘渡舟、路志正、赵绍琴等著名中医专家亲任授课老师,学员60位,但老师有20位,教学质量很高。众多中医名家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特别是中医治疗重证、急证的经验倾囊相授。这次学习班,我收获颇丰,思路豁然开朗,加深了对中医治疗疑难重证的了解,看到了中医专科特色的优势。于是我向路老提出编写一本有关中医内科危重急证治疗的著作。路老非常赞成,并大力支持,亲任主编,同时邀请他的两位研究生加入其中,由我编写提纲和样稿。历时一年多,我们撰写的《中医内科急症》问世,1985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首部中医内科急症专著,并邀请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翌年,该书在华北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从此,我和路老建立了情同父子的师生之谊。三十多年来,老师从未间断对我的教育,常为我指点迷津、答疑解惑,或耳提面授,或飞雁传鸿。老师要求我熟读经典,多做临床,勤学多问,善于总结经验,切忌急功近利、浮躁肤浅。老师的恩泽伴随我成长,我不仅学习了老师高超的医术,更学会了做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一生受用不尽。

1986年,我奉调江西省中医院。1991年10月,时值中华中医药学会痹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五次脾胃病学术会议在庐山召开,路志正教授指示我负责筹备大会,这既是对我莫大的信任,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专家有三百余人,其中不乏朱良春、焦树德、赵绍琴、谢海洲、张镜人、路志正、周仲英等著名中医专家,一时庐山名家汇集,群贤毕至。在会议休息时,我有机会拜访诸多名家,赵绍琴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对赵老敬仰已久,他是三代御医之后,著名中医温病学家,非常健谈,操得一口标准京腔,听他讲话,简直是一种享受,诵经典,谈经验,娓娓道来,几乎没有停顿,真是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中医前辈对青年人的爱护。他讲到,感冒并非小病,不可小视,因之转化迅速,治感冒如同开窗户,强调一个“透”字,不管证属风热、风寒,均宜适当加用金银花、薄荷、苏叶等辛凉之品,以“透热转气”。多年来,我用赵老的思路治疗感冒,屡试屡效。赵老指出,慢性肾炎并非都是肾虚,其发病往往与反复感染有关,属外邪内侵,留而不去,深入血分,形成血分伏邪,邪气郁久发热,灼伤脉络,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湿热阻滞经络之症,如作肾虚补之则使实者更实。

这次学术会议召开于90年代初,在当时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会议,加之会址在庐山,交通十分不便。但会议食宿交通安排井然有序,代表赞誉有加,这得益于我和同学赵孟华的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赵孟华才华横溢,热心厚道,学验俱丰,是一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专家,后任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惜于2011年8月因病不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息。

1992年医院组建肾病科,我被任命为科主任,建科之初,我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努力,肾病科初具规模,成为中医特色比较鲜明,中西医兼备,设备先进的中医专科。不久,就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中医重点科室。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江苏省中医院承办的“全国中医肾病治疗新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于1999年10月在南京开班,我作为江西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学习。国内五大中医肾病中心的知名专家如邹燕勤、王永钧、沈庆法等均到研修班授课,介绍自己的临床经验,还特别邀请了我国著名肾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教授进行学术讲座。以后连续5年,我又参加在杭州、广州举办的研修班,听到了众多名家的精彩演讲,实地参观了江苏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中心,察看了他们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慢性肾病的方法和措施,观摩肾穿刺、动静脉内瘘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具体操作,使我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在南京研修班上,我有机会认识了邹燕勤教授,其父是我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邹云翔,邹老和路老是至交,得知我是路老的学生,邹燕勤教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和我一见如故。我向她请教邹云翔教授治疗肾病的经验,她特别提到邹老在辨证论治慢性肾病时注意活血化瘀法的运用,通过活血和络,运行气血,达到增强肾气之目的。邹老认为,人体经络是上下内外运行血气的通络,脉之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则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皆生,而肾病者皆有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的病理,运用活血和络法常能提高疗效,对慢性肾病、久病入络,从血分求治,疗效更为显著。常用的药物有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田三七、丹参、茺蔚子、赤芍、泽兰、益母草等。如1957年3月,黄姓10岁病儿,慢性肾炎,全身水肿,有腹水,呼吸不利,喘息不已,纳呆,脉细,舌质绛,苔中黄厚。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红细胞(+)。病情危重,治疗颇为棘手。邹老认为病属水气重证,泛滥其御,肺气不足,吸不归肾,肾虚则排泄无权。方拟补肾气,降肺气,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以冀风消水通,消退为第一要务。用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和防己黄芪汤等加减,面肿虽退,余状如前,效果不理想。久病在血,血不利则为水。于原法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9g,红花9g,3剂后尿量日解1500mL,服9剂后水肿基本消退,后续予以中药调理而愈。

我曾作为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先后对广西中医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教学评估。我把它看作是一个向同行学习的极好机会,这两次参加教学评估的不少是赫赫有名的中医专家,如严世芸(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邱和明(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原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等教授。严世芸(专家组长)教授考虑到我从事临床教学多年,分配我评审附属医院,这正符合我的愿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我国规模最大、中医特色鲜明的中医院之一。其肾病科又是全国中医肾病重点科室,该科学术带头人黄文政教授是知名中医肾病专家,他提出的疏利少阳法为治疗慢性肾炎独辟蹊径。他认为,慢性肾炎虽表现为虚实并见、邪正交混的复杂病理,但少阳三焦枢机不利,则是病变缠绵难愈的关键。因为肺之宣发肃降,脾之运化转输,肾之蒸腾气化,水液之代谢,血液之运行皆赖少阳三焦有序的枢转条达。三焦气化失常,津液停滞,气血凝涩,则为湿浊,为痰饮,为水肿,为瘀血,治疗的关键在“疏”不在“补”。少阳主枢,肾为三焦气化之本源,故应充分调动少阳枢机的疏泄功能,发挥三焦在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确立了以疏导调节为主的治法,配合滋补、清解,通过和解疏利少阳三焦,条达上下,宣通内外,枢转气机,加之扶正祛邪,促进脏腑功能协调,使精微得以封藏,浊邪得以排泄,恢复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根据中医“少阳主枢”的理论,运用疏导调节之法,以宏观辨证分型与微观组织病理学分型相结合,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经大量临床观察证实,在降低和消除蛋白尿、血尿,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高凝状态,减少感染因素等具有良好疗效。

我记得有一位中医先哲曾说过,中医高手来自民间,这话不无道理。十多年前,我在参加某县中医院等级评审中,发现该院治疗尿路结石很有效果,其有效率达80%,看其用药,也是大堆利尿排石、活血化瘀常用之剂,唯独有一味中药威灵仙,新鲜入药,每剂20~30g,这是常用方剂中从未用过的中药。我问运用此药的缘故,他们说这来源于一位民间郎中的经验。当地是尿路结石高发区域,这位郎中就用鲜金钱草、蛤蟆衣(车前草)等药再加上新鲜威灵仙,煎水服,排石效果很好。后来我查找文献,威灵仙不仅能祛风化湿,还有化石排石之功,新鲜者尤佳。据此,我在治疗尿路结石,每每加入此药,疗效更为显著。

我还注意向西医同道学习,一方面要学习经典、活用经典,同时又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这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西医学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其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借助西医的先进检查仪器及实验室设备,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提高中医疗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照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还可根据治疗前后检查的改善情况,为中医判定疗效提供量化指标。总之,中医既不要排斥现代医学而故步自封,更不要抛弃特色,而是应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根本,在不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将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检验方法有选择性地吸收过来,为我所用。我比较早地提出从风湿论治慢性肾炎,这个学术观点,既来自于中医经典的有关论述和历代医家的经验,也借鉴了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肾炎系自身免疫性疾病,抗风湿药能调节免疫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因此我比较重视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让自己知识常新,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很长一段时间,应约在发行量很大的《家庭医生报》上发表科普文章,期间曾在“名医各方”栏中刊登了我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方——三草尿毒灵合剂。广西桂平县吴某,按此方服用两个多月,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久治不愈的肾病竟能肾功能各项指标正常,肾病完全缓解。患者不远千里,来南昌面谢于我并做下一步治疗。《南昌晚报》为此在显著版面发表了一篇“省城名医写良方,广西患者千里寻恩人”的报道。省市电视台还进行了专访。

在路志正90华诞、行医70周年之际,2011年1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举办“国医大师路志正从医七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四百多位国内外中医专家与路老的弟子聚集一堂,与国家领导人、卫生部、中医管理局的主要领导一起共同庆贺老师90华诞,探讨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应大会邀请率弟子宋卫国主任中医师出席大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高荣林教授代表我以及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马骏教授、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高社光主任中医师四位弟子在会上发言,其中讲到,老师希望我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我们深知,老师是当代名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非常人可及,我们才疏学浅,更难望老师之项背,只有不断地学习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积累,才能做合格的学生。这番发言充分道出我们众多弟子的心声。研讨会上我做了“路志正教授临证特色探微”的学术报告,得到了路老的首肯。

四十多年来,我从未脱离过临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对此我深有体会。我爱好读书,到外地开会,尤喜参观医院,借以撷采众长,以勤补拙;诊病时力争做到细心、耐心,注意沟通;辨证论治力求准确,选方慎重;选方用药熟知其性能,针对病情,直达病所,以冀提高疗效。遇见危重患者,常以孙思邈的话来警示自己:“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我所培养的中医肾病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众多弟子,均已茁壮成长,挑起大梁,成为各个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骨干,其中部分已成为科主任或学术带头人,看到他们成绩斐然,我甚感欣慰。

回顾几十年的岐黄之路,有过彷徨,有过坎坷,有过曲折,但更多的是收获。我很幸运,能得到路志正、董德懋等众多名师的指点和厚爱,有较多外出学习、遍访名医的机会,特别是有我最好的老师——众多的病友,他们是我中医学术和临床水平得以提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岁月悠悠,冬去春来,我尤其难忘路志正、董德懋教授,他们是我走进中医园地不断成长的良师和领路人,两位老师对我的器重和期望,我将铭记于心,感恩于心。恩师董德懋先生于2002年驾鹤西去,我深深地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前辈。

中医博大精深,须潜心钻研,认真研习,从良师,多临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厚积薄发,才能登堂入室,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同时又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和疗效,应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并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为能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而深感荣幸,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使我们有充分发挥和施展才智的机会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余要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扬帆起航,行进在岐黄之路上,诊病治病,传道授业,慈航广度,在传承和发扬中医学术中,发挥余热。

在本书付梓之际,特别要感谢我的恩师、著名老中医、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他虽年届95岁高龄,还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著名中医专家、厦门市第二医院陈炳焜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感谢名医工作室的全体同志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予以审查指导,我院领导及肾病科、科研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夫人,她也是一位医务人员,为我的事业、我们的家庭,甘居幕后,默默奉献。谢谢!(赵纪生)医案篇第一章肾、膀胱病证一、慢性肾炎

1.咽喉不利案

卢某,女,36岁,江西南昌人,农民。2012年9月10日初诊。

咽干咽痛,伴有异物感3年。

患者2009年因咽干咽痛,伴有异物感,全身皮肤瘙痒,于南昌某医院治疗。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红细胞(+)。肾功能正常,双肾彩超正常。具体治疗不详,效果不佳,遂来就诊。

刻下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咽干咽痛,伴有异物感,肩背酸痛,精神欠佳,食欲一般,睡眠稍差,大便偏干,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红细胞(+)。肾功能正常,双肾彩超正常。

辨证:咽喉不利。

治法:清热利咽。方用银翘马勃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10g,连翘10g,射干10g,马勃10g,牛蒡子10g,蝉衣6g,黄芩10g,青风藤30g,徐长卿10g,威灵仙10g,川芎10g,红景天6g,炒蒲黄15g。每日1剂,水煎服,炒蒲黄包煎。

2012年9月24日二诊:患者自诉仍感咽干咽痛,伴有异物感,肩背酸痛,精神欠佳,食欲一般,睡眠稍差,大便偏干,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红细胞(+)。上方去徐长卿、红景天,加小蓟20g,生地黄20g,金银花、连翘改为15g。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8日三诊:患者咽部仍有异物感,稍感咽干咽痛,肩背酸痛,精神、食欲可,睡眠一般,大便正常,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红细胞5~6/HP。上方去炒蒲黄、黄芩、生地黄,加羌活10g,白花蛇舌草20g,鬼箭羽20g。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22日四诊: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稍感咽干咽痛,仍有异物感,肩背酸痛较前改善,精神、食欲可,睡眠一般,大便正常,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上方去小蓟,加徐长卿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毕查尿常规(-)。

按语: 外邪侵袭,邪犯咽喉,可循经脉直接侵犯至肾,伤及肾气;肾脏封藏失司,精微下泄,出现蛋白尿和血尿;久病热毒伤阴,或气阴两虚,虚热循经上扰,又加重咽喉疾患,因而从清热利咽立法,方用银翘马勃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牛蒡子清热利咽;黄芩、蝉衣清热解毒,宣散风热,清泻肺火;射干、马勃清热解毒利咽;青风藤、徐长卿、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络;川芎行气化瘀;红景天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炒蒲黄化瘀止血。全方合用,共为清热利咽而收全功。(胡路整理)

2.脾肾气虚,湿热瘀阻案

王某,女,36岁,江西奉新人,职员。2014年3月15日初诊。

尿频尿急8天。

患者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于2014年3月7日在某医院查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红细胞2~3/HP。遂来就诊。

刻下尿频尿急,腰酸腰痛,食欲、睡眠可,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小便多泡沫,大便可,舌暗,苔薄黄腻,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红细胞3~4/HP。肾功能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未见异常。

辨证:脾肾气虚,湿热瘀阻。

治法:补脾益肾,凉血化瘀,清利湿热。方用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小蓟20g,生地黄20g,炒蒲黄20g,藕节炭15g,黄芪30g,怀山药20g,紫草15g,徐长卿10g,忍冬藤30g,白花蛇舌草20g,鬼箭羽20g,灯盏花10g,苎麻根15g,槐花15g。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9日二诊:患者自述仍感尿频尿急,小便中仍有泡沫,食欲睡眠可,舌质暗淡,苔薄黄,脉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3~4/HP。上方加石韦20g,玉米须30g,金钱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

4月14日三诊:尿频尿急明显改善,3天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咽红,精神、纳食、睡眠可,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小便清黄中有少量泡沫,舌淡,苔薄白,脉浮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2/HP。上方去玉米须、金钱草,加用荆芥10g,蝉衣6g。每日1剂,水煎服。

4月28日四诊: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无尿频尿急,精神、食纳、睡眠可,月经延期,小便清黄中有少量泡沫,舌淡,苔薄黄,脉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0~2/HP。上方去荆芥、蝉衣、石韦、苎麻根、槐花,加用川芎10g,青风藤30g。每日1剂,水煎服。

5月10日五诊:患者精神可,食欲可,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无尿频尿急,偶感腰酸,舌淡,苔薄黄,脉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0~3/HP。上方继服14剂。

5月24日六诊: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精神、食纳、睡眠正常,小便清,大便可,舌淡,苔薄黄,脉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0~1/HP,肾功能正常,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继续服用上方14剂后,来院复查潜血转阴,此后间断复查尿常规均正常。

按语: 本症初期脾肾气虚,湿热内蕴,日久致热瘀互结,因而从补脾益肾、凉血化瘀、清利湿热立法,择选小蓟饮子加减。方中主以小蓟凉血止血;黄芪补气升阳为君药;辅以藕节、蒲黄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可使止血不留瘀;怀山药固肾益精;因热出血,且多伤阴,故用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灯盏花、鬼箭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徐长卿、青风藤祛风除湿;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紫草、苎麻根、槐花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诸药共为补脾益肾,凉血化瘀,清利湿热。(胡路整理)

3.风邪扰肾络案

向某,男,29岁,汽车销售人员,湖北黄石市人。2012年5月6日初诊。

确诊慢性肾炎3年,多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反复。

患者颜面、下肢无浮肿,无腰酸腰痛,血压126/80mmHg,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尿常规检查:红细胞+/HP,尿蛋白(++),潜血(+++)。

辨证:气阴不足,肾络瘀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黄精30g,党参15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0g,泽兰20g,益母草30g,苎麻根20g,槐花10g,小蓟10g,白花蛇舌草10g,红花15g,鸟不宿20g,鬼箭羽20g。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1日二诊:患者服中药后无不适,稍咳嗽。尿常规检查:白细胞1~2/HP,尿蛋白(±),上皮细胞(+)。证属风邪外侵,肺气失宣。治宜宣肺止咳。

处方:荆芥10g,防风10g,香薷10g,金银花10g,黄芩10g,牛蒡子10g,羌活10g,柴胡10g,僵蚕10g,蝉衣6g,苏叶10g,百部10g。水煎服,每日1剂。

5月26日三诊:患者服中药后上述感冒、咳嗽症状缓解,感腰酸,下肢浮肿,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血压128/80mmHg。尿常规检查:红细胞+/HP,尿蛋白(++),潜血(+++)。证属气阴不足,肾络瘀阻。治宜健脾益肾,活血利水。

处方:黄精30g,党参15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红花15g,菟丝子10g,泽兰20g,益母草30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20g,六月雪20g,鸟不宿20g,鬼箭羽20g。水煎服,每日1剂。

6月10日四诊:患者服中药后仍感腰酸,下肢稍肿,舌质淡暗红,苔薄,脉弦细。查体:BP140/90mmHg。尿常规检查:红细胞+/HP,白细胞0~1/HP,尿蛋白(++),潜血(+++)。

处方:黄精30g,党参15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红花15g,菟丝子10g,泽兰20g,益母草30g,桃仁10g,蛇舌草20g,猫爪草10g,鸟不宿20g,鬼箭羽20g。水煎服,每日1剂。

6月25日五诊:患者服中药后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查体:血压110/80mmHg。尿常规检查:红细胞0~1/HP,尿蛋白(-)。治当益肾活血,祛风化湿。

处方:黄精30g,党参15g,红花15g,益母草30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20g,玉米须20g,蚕沙20g,徐长卿10g,威灵仙10g,猫爪草10g,鸟不宿20g,鬼箭羽20g。水煎服,每日1剂。

7月9日六诊:患者无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15/75mmHg。尿常规检查:红细胞0~1/HP,尿蛋白(-)。效不更方,继用上方服用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以上方案调治,病情完全缓解,随访6月,无复发。

按语: 慢性肾炎初发专用中药可完全治愈,但极易复发,所以必须告诫患者注意不能过劳,尽量避免感冒,饮食宜清淡。常规健脾益肾,活血通络利水取效不明显时,加用祛风湿药如蚕沙、青风藤、徐长卿、威灵仙等可达到消尿蛋白的功效。用药有效时,特别要注意守法守方,不能朝令夕改,心中无数。(喻闽凤整理)

4.气虚血瘀,风湿入络案

应某,女,36岁,江西南昌人,农民。2013年8月初诊。

尿检异常1年余。

1年前发现尿检异常,表现为蛋白尿,无镜下血尿,患者素体气虚,稍劳则困乏。外院考虑慢性肾炎,未行肾活检,患者未规范治疗。今为求中医治疗而来诊。

刻下乏力易疲,腰酸腰胀,双膝酸痛,遇风雨天气则甚,双下肢轻度浮肿,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调,月经夹有血块,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隐血(-),尿蛋白定量0.7g/24h。肾功能正常。血红蛋白125g/L。双肾彩超正常。

辨证:气虚血瘀,风湿入络。

治法:益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

处方:黄芪30g,徐长卿10g,威灵仙10g,川芎10g,白花蛇舌草20g,鸟不宿20g,茯苓10g,薏苡仁20g,鬼箭羽20g,忍冬藤15g,四季青10g,生地黄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浮肿减轻,余症未减,诉药后胃脘隐痛,偶有恶心。上方加砂仁6g,川石斛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药后浮肿消退,腰酸胀好转,乏力减轻,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隐血-。守方再进21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患者腰酸胀基本缓解,无浮肿,双膝酸痛亦减轻,月经仍有血块,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隐血(-),尿蛋白定量0.4g/24h。

继按上方随症化裁调治3月余,尿蛋白转阴,尿蛋白定量0.1g/24h。

按语: 风邪、水湿不仅是慢性肾炎的发病原因,且常常是导致慢性肾炎病情发作及加重的诱发因素。本例患者由于素体气虚,易于外感风湿,正如《素问》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湿入络扰肾,肾精不固,精微泄漏,故见蛋白尿。由于气虚血运不畅,且风湿入络,故瘀血内生,因此可见气虚与血瘀之证候如乏力易疲、月经有血块、舌质暗等。治疗时可予益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法,方中黄芪、生地黄、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祛湿,川芎、四季青、鬼箭羽活血通络,威灵仙、忍冬藤、徐长卿、鸟不宿祛风除湿通络。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常常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许多祛风湿药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与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相吻合。赵老师非常重视风湿在慢性肾炎中的致病作用,常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祛风除湿药治疗,多能获得良效。(许正锦整理)

5.脾肾气虚案

万某,男,22岁,江西宜春人,学生。2013年11月11日初诊。

发现蛋白尿1年。

患者1年前因患湿疹后,出现尿蛋白(+++),一直在当地口服中药治疗,尿蛋白维持在(+~+++)之间,遂来就诊。

刻下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腰酸乏力,精神欠佳,食欲一般,口淡,睡眠稍差,大便偏软,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肾功能正常。双肾彩超正常。

辨证:脾肾气虚。

治法:健脾益肾。方用自拟健脾益肾方加减。

处方:怀山药20g,青风藤30g,徐长卿10g,威灵仙10g,川芎10g,白花蛇舌草20g,鸟不宿20g,鬼箭羽20g,茯苓10g,红景天6g,黄芪15g,薏苡仁20g,肿节风20g。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7日二诊:患者自诉仍感腰酸乏力,稍怕冷,精神欠佳,食欲一般,睡眠稍差,大便偏软,小便清黄,夜尿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上方加白术10g,巴戟天10g,芡实20g。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11日三诊: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腰酸乏力稍缓解,精神欠佳,食欲可,睡眠一般,大便偏软,小便清黄,夜尿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潜血(+)。继续服用上方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25日四诊:患者仍感腰酸乏力,下午双下肢轻度浮肿,精神、食欲可,睡眠一般,大便正常,小便清黄,夜尿1~2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上方去白术、茯苓,加益母草30g,玉米须20g。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1月10日五诊:患者腰酸,精神、食欲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上方去巴戟天、芡实、玉米须。每日1剂,水煎服。

1月24日六诊: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无明显腰酸,精神、食欲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清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症初期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水湿,肾气虚不固,无法固摄精微,则出现蛋白尿,因而从健脾益肾立法,方用自拟健脾益肾方加减。全方健脾益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俾脾肾运化、固摄功能恢复,辅以活血利水、祛风除湿,则尿蛋白渐减直至消失,水肿亦自退。(胡路整理)

6.脾肾气虚,水湿内停案

范某,女,39岁,江西南昌人。2011年10月13日初诊。

反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3年。

患者多次尿常规检查示:蛋白(+),隐血(+++),红细胞3~6/HP。肾功能正常。测血压160/95mmHg。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曾不规则使用替米沙坦、黄葵胶囊、血尿安胶囊,尿检无明显改善,故来求治。

刻下颜面及双下肢轻度浮肿,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酸软,纳呆腹胀,尿量偏少,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脾肾气虚,水湿内停。

治法:益肾健脾,利水消肿,佐以凉血化瘀止血。

处方:黄芪30g,陈皮10g,茯苓皮10g,大腹皮10g,生姜皮10g,益母草30g,玉米须15g,仙鹤草15g,紫草10g,灯盏花10g,白花蛇舌草20g,桂枝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西药降压药照常服用。

10月20日二诊:腰膝酸软好转,浮肿减轻,尿量较前增多,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血压135/85mmHg,尿常规检查:蛋白(+),隐血(+++),红细胞2~3/HP。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4日三诊:浮肿基本消退,精神好转,纳食增加,口干,偶有腹胀,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苔黄,脉弦细。血压130/80mmHg。尿常规检查:蛋白(±),隐血(+++),红细胞1~3/HP。

患者利尿阴伤,故有口干、大便干,去茯苓皮、生姜皮,加生地黄15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以养阴润肠;去桂枝之温热,加牡丹皮10g,赤芍15g,以凉血。7剂,水煎服,每日1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