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6 16:38:41

点击下载

作者:王惠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

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精装版)试读:

彩插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2010年6月20日前言弥勒信仰与药师信仰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西接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敦煌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建郡起,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稳定和巩固,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祅教、景教这古代世界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在佛教东传过程中,敦煌是重要的中转站,佛教各教派,各种信仰皆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使敦煌成为佛教圣地。

佛教是讲泛神论的,有种种佛,种种佛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佛教一般把娑婆世界以外的佛国称作净土世界,也有将娑婆世界称作净土世界的,认为有佛之处皆净土。净土世界绚丽多姿,那里充满美妙、幸福和快乐,是脱离了一切恶行、烦恼和垢染的处所。对净土世界的信仰称净土信仰。在古代中国,流行的净土信仰种类并不多,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等是中国净土信仰最主要的内容。

在敦煌画中,表现净土信仰的图像以弥勒经变、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为主,是经变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在2007年已经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第一辑《阿弥陀佛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信仰,本卷则详细介绍弥勒、药师两大信仰。

敦煌表现弥勒经变和药师经变约有200余铺,占敦煌经变总数的1/6。这两大类经变均出现于隋代前后,唐宋时期成为敦煌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这两种净土世界的尊崇和认识。

弥勒信仰流传广泛。敦煌是世界上弥勒信仰资料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敦煌壁画有100铺弥勒经变,还有许多弥勒说法图和弥勒尊像。藏经洞出土的纸绢画中也有一些弥勒图像,敦煌遗书中尚存一件弥勒经变的榜题底稿。敦煌弥勒经变中的许多图像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如婚丧嫁娶、农耕劳作、佛教剃度等。它们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其中有一些画面更是研究民俗民风不可或缺的资料。弥勒造像在印度、中亚等地也有出现,但由于文献记载较少,对其具体的弥勒信仰形态尚难全面认识,这就使得敦煌弥勒壁画在世界佛教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0-1 弥勒佛

此为倚坐说法弥勒,表示三会之一。背景描绘成净土,与西方净土变类似。

初唐 莫高窟341窟 北壁0-2 药师会

宝池中有莲花、化生,这是净土世界的象征。一些经变的下方两角有佛,大约受到弥勒三会的影响,或可理解为主尊的化身。

中唐 莫高窟386窟 北壁0-3 弥勒塑像

龛内主尊塑像弥勒为倚坐,窟顶绘菩萨说法图。这是以绘塑结合形式来表示弥勒上生和下生。以这种方式来表现弥勒说法的洞窟较少。

盛唐 莫高窟39窟 中心柱东向面龛内

药师信仰在中国很早就开始流行,并有多部《药师经》的汉译本和注疏流行,有关药师信仰的文献记载也不少。敦煌在隋代以前就有抄写药师经的记载,并保留了一些抄写经文。及至隋代敦煌出现了药师图像,计有药师说法图2铺,药师经变4铺。从此,药师图像绘制不绝,直到西夏时期。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一共为我们留下了100多铺药师经变,几百幅药师尊像画。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3件药师经变榜题底稿和300余件《药师经》写本,它们是了解隋代至西夏时期敦煌药师信仰的宝贵资料。敦煌的药师经变与弥勒经变相比,有更多的净土意味,如有宝池、化生、不鼓自鸣等画面,有的还直接称药师经变为药师净土经变。另外,药师经变与西方净土变的说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壁画中的阿弥陀世界和药师世界的部分景观完全相同,可以肯定画工所使用的是同一种画稿。

药师信仰在中国、日本等地广泛流行,从西域到中原的石窟以及日本的寺院里都保留有药师图像,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的药师信仰资料尤为丰富。但药师信仰在印度本土没有留下造像和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敦煌药师图像的研究既为有关佛教中国化与世界化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又为印度佛教的发源研究提供了辅助性史料,可谓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0-4 宝池与化生

宝池中有两朵莲花,一含苞,一有童子于花中化生。在经变中,化生主要出现在西方净土变中,但其他经变中也有表现。

中唐 莫高窟386窟 北壁0-5 九横死之第八横

图绘一道场,上有纸扎鬼神及坐骑,巫师边弹奏乐器边起舞。经文第八横与第一横的内容是重复的,据榜题文字,此是表示第八横。

宋 莫高窟76窟 北壁第一章慈爱中诞生的弥勒1·谁是弥勒菩萨?

弥勒,梵文作Maitreya,巴利文作Metteya,吐火罗语作Metrak等。一般认为汉语的“弥勒”一词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最新研究表明,弥勒一词不是来自梵文的音译,而是吐火罗语的音译,意译为“慈氏”,即慈爱中诞生之意。

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拜释迦牟尼为师,学习佛法,颇受佛陀器重。释迦牟尼即将涅槃时,弥勒先于佛入灭。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将上生到兜率天宫。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里摩尼宝珠光芒闪耀,琼楼玉宇金碧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居于此处的天人享受欲乐,寿命四千岁,是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兜率天分为内外两院,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的所居,内院为即将成佛的补处菩萨的居处。这里庄严清净,无诸欲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当年释迦牟尼为菩萨时曾在此修行,释迦的母亲摩耶夫人生释迦七日后逝世,也往生此处。上生至兜率天宫的弥勒以补处菩萨和释迦继承人身份居住在内院,在此为天人说法,又自为修行,等待将来成佛。1-1-1 弥勒佛

莫高窟445窟北壁通壁绘弥勒经变,此为主尊弥勒佛,技法精湛。

盛唐 莫高窟445窟 北壁1-1-2 弥勒经变《弥勒上生经》记,弥勒命终后上生到兜率天宫。图上部为兜率天宫,分作三院,诸院下方均有云彩烘托,象征兜率天宫位居天上。中部为大型说法会,下部为弥勒下生的场面。

晚唐 莫高窟9窟 窟顶东坡1-1-3 弥勒三会

弥勒佛在华林园中设立三会说法,度脱众生。弥勒三会图像一般由三身倚坐佛组成,此经变中的三佛组成三会。正中主尊佛倚坐,另二佛侧身向主尊作游戏坐,大约是由于画面较小,为了将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央才这样处理,独具匠心。

初唐 莫高窟334窟 南壁1-1-4 鬼子母护法

此处绘五身护法神,面目狰狞,最后一身是鬼子母,她的特征是怀抱婴儿。鬼子母是佛教造像中常见的题材,但弥勒经典中并没有提到她,应是画工自行加绘的。严格地说,净土世界歌舞升平,无需诸神守护,但弥勒经变中一般都有天龙八部等诸神护法。

盛唐 莫高窟445窟 北壁

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万年。他在知道自己即将命终后,便在天宫观察托生父母的因缘是否成熟。

当时的人间已变为没有垢染的清净世界,地平如镜,名花软草遍覆,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出嫁,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大小便时,“地裂而受容”,整个世界纯净美好。而翅头末城有一对夫妻,丈夫善净是一位婆罗门大臣,从小与国王一起长大,并且得到了国王的敬爱;妻子净妙是当时诸位公主中最美丽善良的。这对夫妻品格高尚,十分适宜做弥勒托生后的父母。弥勒便从天宫降生到了这个家庭。据说,弥勒降生时有三十二种超凡容貌十分显著,还有八十种超凡容貌是隐秘难见的,其身呈现庄严的黄金色。

弥勒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品貌出众。一天,他目睹了一个婆罗门毁宝幢的行为,顿时感到人生无常,于是在半夜离家学道。当时距离翅头末城不远的地方有一棵龙华树,高一由旬★,广五百步。弥勒当夜就坐在龙华树下坐禅,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在涅槃★时曾嘱咐大弟子迦叶尊者,在弥勒成佛时将代表佛法传承的袈裟传于弥勒后再进入涅槃。迦叶尊者谨遵释迦的遗训,在耆阇崛山中坐禅,等待弥勒成佛。弥勒成佛后,率领众信徒前往耆阇崛山拜见迦叶。迦叶尊者从禅定中觉醒,将佛陀袈裟献给弥勒,完成了佛法的传承仪式。此时有诸多天人亲眼见证了这一隆重的仪式,无不喜悦赞叹。

此后,弥勒佛在华林园中设立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脱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脱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脱了九十二亿人,那些未受到释迦佛教化的人全部得到了解救,此次盛事即著名的“龙华三会”。1-1-5 弥勒龙华说法

弥勒在龙华树下说法。弥勒上生和下生的说法环境不同:弥勒上生兜率天宫时在善法堂说法,即在宫殿内说法。而弥勒下生成佛后,主要是在龙华树下说法三场,即龙华三会。因此,在弥勒下生世界一般不绘大型宫殿。这是下生经变与其他经变具有明显区别之处。

中唐 莫高窟231窟 北壁知识库★由旬

梵文Yojana的音译,亦译“俞旬”、“揄旬”、“由延”、“逾阇”、“逾缮那”等。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以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为一“由旬”。《大唐西域记》记载:“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运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后被引入佛教,成为佛教社会的度量概念。★涅

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泥日”、“泥洹”等,意译为“灭度”、“寂灭”、“无为”等,或称“般涅”、“般泥洹”,意译为“圆寂”等。涅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指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1-1-6 弥勒下生

此画展示弥勒下生内容:弥勒下生前夕,娑婆世界已经是太平世界,夜间空中龙洒水,地上夜叉扫地,环境幽雅;弥勒从兜率天宫投胎到翅头末城,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因故事发生的地点相同,所以各情节绘于一处。其中入胎的画面较为奇特,一般都是梦日入怀,而此画是梦一菩萨乘彩云而来,符合弥勒在兜率天宫时的身份。城外的情节为弥勒三会说法后率众回城。

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1-1-7 婆罗门拆卸宝幢

婆罗门正在拆卸宝幢。旁跪一戴通天冠者,向弥勒双手合十敬礼,此人当即出家前的弥勒。弥勒见宝物转眼毁坏,顿感人生无常,于是出家学道。此宝幢有平台、有车轮,类似现今节日游行用的大花车。

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

弥勒佛在三会说法后,连魔王都开始潜心修法,并敦促魔众及凡间百姓共同修行佛法。

弥勒成佛后,在人间弘法六万年,入灭圆寂后正法又住世六万年,总共十二万年。而后就进入末法时期了,要等待下一尊佛的因缘成熟再来转世。1-1-8 迦叶坐于禅窟

迦叶笼袖结跏趺坐于禅窟内,前置净瓶,头被裹巾严围,只露面部。释迦牟尼临终前嘱咐迦叶不得入灭,要护法至弥勒成佛。为了将释迦牟尼的袈裟传给弥勒,迦叶就在山中禅窟等待弥勒。

盛唐 莫高窟33窟 北壁1-1-9 弥勒三会之一

此为三会之一。弥勒的背光、莲花等图案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下方的供养菩萨天衣飘扬,充满灵秀之气,体现了画工高超的艺术才能。

晚唐 莫高窟9窟 窟顶东坡1-1-10 男子剃度出家《弥勒经》中说,弥勒成佛后,众生纷纷要求剃度出家。此为完整的男子剃度场面。一人上身赤裸,正在洗头,动作滑稽;四人剃度完毕,坐在凳子上,身上已经穿上袈裟;更多的人在等待剃度。以连环画的手法表现男子剃度出家的全过程。

晚唐 莫高窟12窟 南壁2·为什么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世界与下生世界?

弥勒信仰包括弥勒上生世界信仰和弥勒下生世界信仰两个部分。

弥勒在兜率天宫时期为弥勒上生世界。相关经典《弥勒上生经》中对兜率天宫诸种景观做了详细的描绘。弥勒居住的兜率内院,殊胜美妙,向一切众生敞开大门,又被称为弥勒净土。信仰上生世界的人只要按照规定方法修行,死后即可往生于此,与弥勒在一起,免除轮回永不退转,若待到五十六亿万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也可随同前往已经是净土的人间受法,最后获得解脱。

至于弥勒在兜率天宫的漫长岁月里做了什么,佛经并没有详细记载。

弥勒上生信仰具有禅观与决疑的功效。对于神往的兜率天宫,信徒们可以通过禅观见到兜率天宫的种种美好景观。而且,由于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娑婆世界一时无佛,此时,待机成佛的弥勒菩萨是“准佛”,如果在修行上遇到困惑,通过禅观,神往兜率天宫,弥勒菩萨便可为其决疑。

正因为兜率天宫有诸多优越之处,信徒们希望死后往生兜率天宫,这一点颇类似西方净土信仰。往生其他佛国有些不便,如西方阿弥陀世界路途遥远,而兜率天宫就在娑婆世界★的上方,往生更为容易。昙摩蜜多译《五门禅经要用法》云:“行者志求大乘,若命终,随意所欲,生诸佛前。若不尔者,必生兜率天,得见弥勒,定无有疑也。”这里把命终往生的世界分为两个等级:一、随意所欲,生诸佛前;二、不能生诸佛前,也可往生兜率天宫。看来,西方极乐世界等佛国要比兜率天宫高级。但即使如此,也有一些信徒宁愿选择兜率天宫作为往生之处,似乎舍不得远离娑婆世界。上生信仰虽然往生容易,但往生至兜率天宫只是解脱的中间环节或中转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1-2-1 摩顶授记

释迦牟尼曾告诉弟子今世、来世若修福持戒,都可以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前,成为弥勒菩萨的弟子。图中弥勒菩萨正为一往生兜率天宫者摩顶授记,标志往生者成为弥勒弟子,将来可随弥勒下生。

隋 莫高窟423窟 窟顶西坡1-2-2 宝树

弥勒经变通过对宝树等的刻画,凸现了下生世界的美妙,展示出当时人们心中的弥勒净土。

初唐 莫高窟331窟 南壁1-2-3 兜率天宫弥勒佛装说法

这里描绘的是须弥山,有天王守护,以表示四大王天。山上方是彩云烘托的兜率天宫,表示兜率天宫悬浮空中。弥勒着佛装袈裟,在善法堂倚坐说法。弥勒居兜率天宫时应是菩萨身份,但在古代一些人心目中却是佛,如敦煌遗书《上生礼》中就有称名“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的。此图是当时这种心情的反映。

盛唐 莫高窟33窟 南壁

弥勒在人间完成了成佛仪式,为弥勒下生。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中描绘弥勒下生世界的自然景观说:“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红赤白杂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道宝阶,众鸟和集,……果树香树,充满国内。”虽然经中所记婆罗门拆幢一事说明当时世界还有黑暗之处,但信仰者看重弥勒下生世界的美好,把它视作净土。弥勒下生后,人民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非常大。尽管佛经明文规定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中饱受煎熬的老百姓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知识库★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Saha的音译,亦译“索诃”、“娑诃”、“奈诃”等,意译“堪忍”,故又作“堪忍世界”。传说中包括三千大千世界的一个广大范围,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有两种含义:一、认为此世界充满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二、认为佛、菩萨在这个世界“堪忍”劳累,进行教化,表明其“无畏”和“慈悲”。1-2-4 日天与须弥山

大海中耸立着日天与须弥山。上生经变和下生经变间的衔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将上生和下生内容绘在相互连接的楼阁内,或在三会上方绘出彩云围绕的兜率天宫,或在三会上方绘出大海中的须弥山,山顶为兜率天宫等。此铺经变以日天和须弥山来连结上生世界与下生世界。

盛唐 莫高窟116窟 北壁

中国弥勒信仰起初主要流行上生信仰。它的信仰方式与西方净土信仰类似,即称弥勒佛名,如隋僧惠云临终称弥勒佛名而逝。南北朝开始流行弥勒下生信仰。一个原因是《弥勒经》提到,为了将来能与弥勒一起下生,今世死后要升兜率天宫,与弥勒菩萨在一起。另一个原因是末法思想的流行。中国佛教徒把佛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释迦牟尼涅槃后五百年是正法时期,正法之后的一千年是像法时期,然后进入长达一万年的末法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混乱,征战连年,人民困苦不堪,因此末法思想流行,人们急切渴望弥勒下生,为人间带来新的希望。因此,下生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中原地区也在南北朝晚期出现了弥勒下生经变。

弥勒的上生和下生有密切联系,在中原地区,北齐时期的弥勒上生和下生经变至今仍有许多留存。1954年在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批佛教文物中,就有一件约为梁朝(公元502~557年)时的弥勒经变浮雕。内容包括弥勒菩萨上生说法、下生三会说法、一种七收、龙雨、夜叉扫地、老人入墓、迦叶献袈裟等。1-2-5 上生经变中金壁辉煌的兜率天宫

上半部主要是对兜率天宫的描绘:有各种奇树异草,楼台亭阁间有虹桥相连,宛若花园。绘制精致,显然是将兜率天宫当净土世界来描绘的。

中唐 莫高窟231窟 北壁1-2-6 听经得升天

一僧人在席上展经而诵,一俗人跪地谛听,另一俗人正乘云升天。这是表示闻《弥勒经》便往生兜率天宫的情形。

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1-2-7 抄经得往生

这里表现的是抄经得往生兜率天宫的情形。画工十分细腻地描绘出抄经者认真虔诚的面部表情,由此还可以看到中唐毛笔的形式和握笔的姿势。

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3·弥勒的理想国土什么样?

弥勒在下生世界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弥勒佛传故事,其中少数内容与释迦牟尼佛传★一样,只是表现释迦牟尼佛时,多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纷争,气氛紧张,而弥勒佛传故事以表现净土世界为主题,虽有拆幢之类不愉快的事件,但毕竟矛盾的程度不那么激烈,画面仍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轻松愉快。

下生故事发生在娑婆世界,主要在翅头末城具体展开。《弥勒下生经》将该城描绘成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敦煌的弥勒经变用生动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理想国土,主要体现在以下八组画面:1-3-1 一种七收

此部分细部清晰,色彩如初。收割使用的镰刀、耕牛的绳均描绘精细。农夫捋袖扶犁、农妇紧随其后,持簸箕播种,突出了抢收抢种的农忙气氛。

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1.一种七收

吃、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证,《弥勒下生经》对翅头末城的介绍首先从吃、穿这两方面开始。竺法护译本、义净译本描绘弥勒降临前,翅头末城粮食无需人工栽培,自然生成。鸠摩罗什译本说是“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获甚多”。敦煌弥勒经变用耕种而非自然生长的画面来诠释这句经文,比较接近鸠摩罗什译本。十几字的经文绘成犁田、收割、扬场、田间用餐等一系列农耕场面,是当时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2.树上生衣

竺法护译本和义净译本均提到:“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有趣的是,莫高窟和榆林窟各有一铺弥勒经变是用衣架上挂着衣服、众人在旁穿衣这一场面来表示的。敦煌遗书中有一份弥勒经变榜题底稿也有“弥勒下生,衣生架上时”的字句。树上生衣的想法是从树叶的生长受到启发,而木架生衣则接近日常生活。1-3-2 耕种、收获

此图为耕种、收获的场面。榜题保存完好:“尔时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所收甚多。尔时弥勒世,一种七收。”

五代 榆林窟20窟 南壁3.嫁娶

介绍翅头末城在吃、穿两大基本生活方面与当今不同之后,接着介绍婚嫁状况:“女年五百岁,方乃作婚姻。”颇为夸张,但要仔细算的话,相对于人寿八万岁,女人五百岁出嫁也不算大龄。婚嫁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事,所以弥勒经变中予以大肆铺陈,出现了宴饮、新郎新娘行拜礼、奠雁、乐舞、合卺等场面,将只有十个字的一段经文用许多成系列的生活画卷来表示,画面真实而有趣,体现了经典和经变之间的巨大差别。4.龙雨

佛经云,弥勒下生前夕的翅头末城干净卫生,有大力龙王多罗尸弃,黎明时分在翅头末城上空“降微细雨,用淹尘土”,类似现代洒水车的功能。画面是城上方的云彩中有一龙。1-3-3 树上生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