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儿童护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6 09:11:23

点击下载

作者:李美珍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儿童护理

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儿童护理试读:

前言

《儿童护理》教材是助产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教材,同时也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助产专业建设项目”的子项目。

本教材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色:

1.突破原有教材章节的设置,以工作岗位和岗位任务为依据设置项目,如依据妇幼保健护士岗位的需要设置儿科基础项目,以满足该岗位对健康儿童保健与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依据产科护士岗位的需要设置新生儿常见健康问题护理项目,以满足该岗位对足月儿、早产儿、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各系统疾病的护理以完整的护理程序来阐述,以患儿为中心,涵盖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将护理程序有机地贯穿于其中,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护理思维,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3.重点疾病护理采用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插入、设置问题的方式,以问题为引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教学与临床工作场景相对接,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将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进行整理、归类成儿科常用生活护理技术和儿科常用疾病护理技术。将婴幼儿教养的新观念、新方法融入到生活护理技术中,将肺炎、腹泻标准护理计划纳入到疾病护理技术中,为学生进行整体护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5.为适应儿科疾病病种的变化,将手足口病纳入到感染性疾病护理中;为适应儿科诊疗和护理技术的变化,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小儿腹泻治疗指南,将口服补液盐的新配方、补锌治疗等新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增加了教材的时效性。

本教材在编写内容、格式、排版等方面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学生及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如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请给予指正。李美珍2014年3月8日项目一儿科基础任务一 儿童保健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2.掌握各年龄期保健重点及措施。3.熟悉儿童护理的特点、任务和范围。4.熟悉1岁内儿童应完成的计划免疫程序。5.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能力目标1.能列举儿童各年龄分期。2.能描述各年龄阶段儿童体格、感知和个性发育的特点。3.能描述各年龄阶段儿童护理要点。4.能识记儿童计划免疫的程序及护理管理。一、儿童护理概述

儿童护理(pediatric nursing)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学科。儿童护理的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儿童,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需要。【儿童护理的任务与范围】(自学)(一)儿童护理的任务

儿童护理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质量,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素质。(二)儿童护理的范围

儿童护理包含了儿童时期一切健康和卫生问题,包括正常儿童身心方面的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并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由单纯的患病儿童护理扩展为包括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与护理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儿童的预防、保健和护理工作也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都来承担。因此,儿童护理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必须将科学育儿知识普及每个家庭,并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儿童护理的特点】

儿童护理的研究对象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其不论在生理、心理和临床各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期的儿童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护理上有其独特之处。(一)生理机能特点

1.解剖特点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均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如体重、身长(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等的增长,骨骼的发育,牙齿的萌出及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并遵循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对待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才能做好保健和护理工作。

2.生理特点 儿童的生长发育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也渐趋成熟,当其功能尚未成熟时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及营养缺乏等疾病。此外,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如心率、呼吸、血压、周围血象、体液成分等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只有熟悉这些生理变化特点才能对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正确的诊疗和护理。

3.免疫特点 儿童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新生儿虽可从母体获得IgG,但自6个月后其浓度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的IgG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故此年龄段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二)心理社会特点

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思维不能与成人的思维相等同,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需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保护。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并受家庭、环境和教养的影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与儿童父母、幼教工作者、学校教师等共同配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三)临床特点

1.病理特点 由于儿童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预后等方面均与成人有差别,如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

2.疾病特点 儿童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波动,且变化多端,儿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较多,往往起病急、来势凶、进展快,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

3.诊治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患病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且年幼儿在病情诉说上不够准确,故在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以惊厥为例,发生于新生儿者多考虑与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性异常有关;发生于6个月内的小婴儿者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于6个月至3岁者则以热性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性大;发生于3岁以上年长儿的无热惊厥则以癫痫为多。

4.预后特点 小儿患病时虽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但如诊治及时、有效,护理恰当,度过危险期后,则好转、恢复也快。

5.预防特点 儿童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管理,以使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等许多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同时,重视儿童保健工作,也可使营养不良、肺炎、腹泻等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四)护理特点

1.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 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关注儿童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指导、疾病护理和家庭支持等服务,让他们将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重点放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上。

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护理工作不应仅限于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或维持已有的发育状况,还应包括维护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和精神心理的健康;除关心儿童机体各系统或各器官功能的协调平衡外,还应使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应重视环境带给儿童的影响。

3.保证儿童的安全 护理人员应根据小儿年龄、个性、疾病等特点进行预测,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保证小儿的安全,如设床栏,防止坠床;管理好电源,防止触电;使用热水袋时要避免烫伤;注意药物的管理,防止误饮、误食。

4.减少创伤和疼痛 对于儿童来说,有些治疗手段是有创的、致痛的,令他们害怕。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疾病本身及其治疗和护理过程对儿童及其家庭带来的影响,安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防止或减少小儿的创伤和疼痛,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儿童与家庭的分离,帮助儿童及其家庭建立把握感和控制感。

5.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 儿科工作者应自觉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尊重儿童的人格,保障儿童的权利,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自学)(一)护士的角色

随着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做好儿童护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同时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

1.护理活动执行者 儿童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生活尚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儿童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照顾与护理,如营养的摄取、感染的预防、药物的给予、心理的支持、健康的指导等方面,以满足儿童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2.护理计划者 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护士必须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收集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等方面资料,全面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找出健康问题,并根据儿童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制订系统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轻儿童的痛苦,帮助其适应医院、社区、家庭的生活。

3.健康教育者 在护理儿童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能够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4.健康协调者 护士需联系并协调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相互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使诊断、治疗、救助及有关的儿童保健工作得以互相协调、配合,以保证儿童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如护士需与医生联络,讨论有关治疗和护理方案;护士需与营养师联系有关膳食的安排;护士还需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儿童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

5.健康咨询者 护士通过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倾诉,关心儿童及其家长在医院环境中的感受,触摸和陪伴小儿,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有关治疗的信息,给予健康指导等;澄清儿童及其家长对疾病和与健康有关问题的疑惑,使他们能够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应付压力,找到满足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最习惯和最适宜的方法。

6.患儿代言人 护士是儿童及其家庭权益的维护者,在儿童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护士有责任解释并维护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或损害。护士还需评估有碍儿童健康的问题和事件,提供给医院行政部门加以改进,或提供给卫生行政单位作为拟定卫生政策和计划的参考。

7.护理研究者 护士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来验证、扩展护理理论和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同时,护士还需探讨隐藏在症状及表面行为下的真正问题,以便更实际、更深入地帮助儿童。(二)护士的素质要求

1.思想品德素质 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具有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具有诚实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能理解儿童,善于创造适合儿童特点的环境与气氛,具有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思想品格。

2.科学文化素质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

3.职业技能素质 掌握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准确,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熟悉相关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具有开展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 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自我控制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开朗,同事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求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要善于与儿童及其家长沟通,具有与儿童成为好朋友、与家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同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发展与展望】(自学)

祖国医学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与护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从祖国医学发展史和丰富的医学典籍及历代名医传记中,经常可见到有关儿童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记载。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儿科病症已有记录;唐代杰出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儿童的发育过程,提出了儿童喂养和清洁等方面的护理原则。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医学传入并逐渐在我国发展。各国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教会医院并附设了护士学校,医院中设立了产科、儿科门诊及病房,护理工作重点放在对住院患儿的生活照顾和护理上,逐渐形成了我国的儿科护理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儿童健康十分重视,《宪法》和《农业发展纲要》都特别提出了保护母亲和儿童的条款。儿科护理工作不断发展,从推广新法接生、实行计划免疫、建立各级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提倡科学育儿,直至形成和发展了儿科监护中心等专科护理。儿科护理范围、护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提高。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率、病死率亦迅速降低,小儿体质普遍增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恢复了中断30余年的高等护理教育,90年代开始又发展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儿科护理专业人才,使儿科护理队伍向高层次、高素质方向发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随着小儿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开展,我国小儿的健康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2011年,在完成了《2001—2010年中国小儿发展纲要》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小儿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的总目标。社会政策的变化使卫生保健领域得以扩展,儿科护理的重点已不再是“为小儿及家庭做什么”,而是“和小儿及家庭一起做什么”。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和社区保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卫生保健场所的扩展,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具备更多艺术性。为此,儿科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护理手段,弘扬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二、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随着各系统组织器官的逐渐长大和功能的日益完善,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小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儿童年龄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胎儿期】

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约40周。其中,从形成受精卵至12周为妊娠早期,自13周至未满28周为妊娠中期,自满28周至婴儿出生为妊娠晚期。此期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如孕期母亲感染、服药或营养缺乏等均可导致胎儿发育障碍,尤其是妊娠早期。

胎儿期护理重点是做好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工作。【新生儿期】

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足28天称为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又称围生期)。此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此时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体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其机体各系统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差,易发生窒息、出血、溶血、感染等疾病。因此,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2/3),尤其以新生儿早期(出生后第1周)病死率最高。

新生儿时期护理重点是注意保暖、合理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使之尽快适应环境。【婴儿期】

从出生至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因此,需要提供足够多的营养素及热量。但此期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此外,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力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

婴儿期护理重点是进行科学的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幼儿期】

从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此期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婴儿期减缓;由于活动范围加大,与外界事物接触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故智能发育较快;此期小儿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由于接触外界逐渐增多,但机体免疫功能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仍较高;饮食从乳类转换为饭菜食物,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

幼儿期护理的重点是注意断乳后的营养,加强体质锻炼,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学龄前期】

从3周岁以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此期小儿的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求知欲强,知识范围不断扩大,有较大的可塑性,故应加强早期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入学做好准备;由于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喜模仿而又无经验,各种意外的发生仍较多;免疫功能逐渐增强,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降低,而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增多。

学龄前期护理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加强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好学前期教育。【学龄期】

从入小学(6~7岁)开始到进入青春期(11~14岁)称为学龄期(相当于小学阶段)。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增强,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加强教育,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前降低,而近视、龋齿的发病率增高。

学龄期的护理重点是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及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青春期(少年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相当于中学阶段)。一般来说,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此期体格发育突然加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渐明显,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此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但个体差异较大。此阶段小儿由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不够稳定,且与社会接触增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大,常可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此期小儿常见健康问题有痤疮、贫血等。女孩还可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

青春期的护理重点是供给充足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及时注意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三、各年龄分期保健要点

儿童保健(child health care)主要研究儿童各年龄期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各年龄期小儿具有的解剖生理和生长发育特点,有重点地采取保健措施,加强有利条件,防止不利因素,促进和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儿童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7岁儿童,重点是0~3岁婴幼儿。【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期特点:各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生活能力低下;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尤其是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故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注意保暖;细心喂哺;预防感染;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一)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体温调节和解剖方面的特点,新生儿的体温易受外界气温影响,尤其是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所以,为新生儿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或中性温度非常重要。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又称适中温度,是指能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使机体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蒸发散热也少的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

新生儿居室应安置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朝南居室,备有空调及空气净化装置。足月新生儿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2~24℃,湿度在55%~65%为宜。新生儿尤其是低体重儿在寒冷季节更应注意保暖。

家庭中常用的保暖方法还有暖气、电热取暖器和“蜡烛包”、新生儿睡袋、母亲怀抱、热水袋等。有些地区让婴儿睡在母亲胸前贴身的布袋中,利用母亲的体温为新生儿保暖,又称“袋鼠保暖法”,很适合于早产儿的家庭保暖。“蜡烛包”保暖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保暖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是包裹过紧,限制了新生儿手足活动,使产热减少,不利于保暖。

必要时,医疗保健机构可采用新生儿恒温培养箱保暖。(二)细心喂哺

提倡母乳喂养,及早开奶、按需哺乳。新生儿断脐后即可吸吮母亲双侧乳房,吮吸刺激可使母乳分泌提早。目前,提倡的产后母婴同室制度是保证母乳喂养的一项重要措施。母乳哺喂可按新生儿需要,不必定时。哺乳后新生儿安静入睡、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正常是母乳充足的表现。如确系乳汁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应指导采取混合喂养和科学的人工喂养方法,首选配方奶粉。足月新生儿2周后应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IU。(三)加强护理,预防感染

新生儿免疫功能弱,皮肤、黏膜娇嫩,脐带未脱落前脐部又是一个感染的门户,故预防感染十分重要。护理重点:注意脐部、皮肤、口腔黏膜护理;保持居室空气清新;用具煮沸消毒;防止护理人员交叉感染;指导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

新生儿应每日洗澡,保持皮肤清洁。脐带未脱落前采用擦浴法,脐带脱落后采用盆浴法。新生儿的衣服宜选用柔软的棉布制作,包裹应宽松,使新生儿手足能活动。及时更换尿布,尿布应取材于柔软、吸水性好的棉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尿布皮炎(红臀)发生。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防止弄湿和污染脐带包布。脐带脱落后仍要无菌包扎3~4天。如果脐底有渗液、脐周发红是脐部感染的征象,要及时处理。

新生儿“马牙”、“上皮珠”、“乳房增大”、新生儿红斑、粟粒疹等不需要特别处理。(四)新生儿访视

在新生儿期内,医务人员应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进行家庭访视3~4次。即生后1~2天的初访,生后5~7天的周访,生后10~14天的半月访和生后27~28天的月访。每次访视应有重点,根据新生儿和家庭、家长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有异常情况的新生儿要及时、正确诊断,作出决策(转院或家庭处理),并作详细记录。【婴儿期保健】

婴儿期特点:生长发育最快;营养需求高;消化道功能发育不成熟,易患各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和消化紊乱性疾病;易感染。

婴儿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预防营养障碍与消化紊乱性疾病;增强体质,预防感染;促进情感、感知觉、语言、运动发育;定期健康检查,做好生长发育监测。(一)合理喂养,预防营养障碍与消化紊乱性疾病

婴儿期是一生中体格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此时期对营养的需要量高,食物逐渐由流质转变为半固体、固体,并有一个断奶过渡时间,但此期小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出生时铁贮备在生后4~6月耗竭,所以,容易发生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等营养障碍性疾病和腹泻。此期应提供合理、科学的喂养方法,合理的断乳方法,合理的添加辅食方法,这是预防上述疾病的关键。(二)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此期婴儿在6个月后从母体中获得的天然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开始增长,但仍很弱,因此易患感染性疾病。所以,婴儿期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比较高。此期的护理应通过坚持空气浴、日光浴、水浴和被动婴儿操锻炼,合理地安排日常生活制度(见表1-1-3-1),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来增强婴儿体质,同时指导完成1岁以内的计划免疫实施,从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表1-1-3-1 7岁内儿童一天生活活动时间分配年龄活动时间安白天睡眠白天睡眠持续时夜间睡眠时总计睡眠时排 (h)次数间 (h/次)间 (h)间 (h/d)2月1~1.541.5~210~1117~18~3月1.5~232~2.51017~18~6月2~32~32~2.51017~18~1岁3~421.5~21017~18~1.54~512~2.51017~18岁~3~75~612~2.51017~18岁(三)促进情感、感知觉、语言、运动发育

婴儿期是感知觉、行为发育的快速期,也是情感、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其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条件刺激和合理的训练。应该根据婴儿神经精神的发育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照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养训练,如可通过对婴儿抚触、哺喂、怀抱、逗引等方法建立和增进母婴感情,按月龄结合婴儿能力训练,从而促进感知觉、行为发育,提高婴儿神经心理的发育水平。(四)定期健康检查,做好生长发育监测

1.生长发育监测(growth monitoring) 这是一种适合于家庭和基层儿童保健人员使用的婴幼儿保健措施。它是利用一张绘有0~2岁正常儿童体重曲线的生长发育监测卡,基层儿保人员定期为儿童称量体重,把历次的体重值标记在监测卡上,观察儿童的体重曲线的增长趋向,从而判断儿童的营养状况,使家长和卫生保健人员在生长监测过程中早期发现儿童营养状况的异常,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达到预防营养不良、增强儿童体质的目的。生长发育监测方法:定期测量体重,一般是6个月内每个月测1次,6~12个月每2个月测1次,1~2岁每3个月测1次。

2.定期健康检查 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实行儿童定期体格检查,可以系统地了解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发育缺陷和疾病,早期进行矫正和治疗。定期体格检查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执行,体格检查时间为:1岁以内的婴儿在3、6、9、12个月时各检查一次,共4次;1~2岁小儿每半年检查1次,每年2次;3~6岁小儿每年检查1次。这种定期检查简称“四二一”体检。【幼儿期保健】

幼儿期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体格发育减慢;饮食发生改变(断奶);易感染。

幼儿期保健重点:适合该年龄的早期教育(生活习惯与能力、语言、性格、社交);注意断奶后的合理喂养;继续做好定期健康检查,预防感染性疾病。

此期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迅速,体格发育相对第一年减慢,是个性形成、语言表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出现第一个心理违拗期。由于感知能力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幼儿能主动观察、认知、进行社交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乐于模仿,但也易被成人过分呵护而抑制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故需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才能得到发展。(一)适合该年龄的早期教育

1.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培养良好的情绪与个性 该时期应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吐字要清晰、节奏要缓慢、语言要规范。要认真听幼儿说话,试图理解幼儿的语言,这样可以激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人对话,指导幼儿使用正确的语言与人交流。也可通过游戏、亲子活动等方式学习语言,学习社会交往能力,增加爱抚和情感交流机会,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培养自我生活能力 安排规律的生活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饮食、大小便、卫生习惯。(1)睡眠习惯:①训练定时而有规律的主动入睡习惯;②逐步养成正确的睡眠姿势及独立睡眠的能力;③幼儿睡前(0.5~1小时)避免剧烈活动,不宜过度兴奋;居室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柔和;④宜用木板床,被褥柔软舒适;⑤不要蒙着被睡,或抱着、拍打着、摇晃或口含着乳或吮着手指入睡。(2)饮食习惯:①培养对食物的兴趣,做好餐前准备,如洗手、系围嘴、固定坐位,引起幼儿对进食的注意;②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适时地鼓励,不要在进餐时责怪和打骂孩子;③逐步养成独立进食的能力,不要边玩耍边喂食;④做到饮食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特别是不要进餐前吃零食,以免影响正餐进食;⑤尊重孩子对食物的爱好和兴趣,不强迫、哄骗幼儿进食。(3)大小便习惯:养成主动坐盆、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小儿于1岁左右即能主动表示要大、小便。生活中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如6~8个月时可训练定时在固定地方坐盆,形成时间性条件反射,同时再配以一定的声音,以强化条件反射。坐盆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为5~10分钟,要求小儿坐盆时不吃东西或玩耍。在训练中家长应注意多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法。(4)卫生习惯:通过洗漱训练,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脸、洗脚等清洁卫生习惯。不随地捡脏东西、不吸吮手指、不咬衣巾。小儿在3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正确地自己刷牙。

3.注意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 此期小儿已经具备独立的活动能力,且凡事都喜欢探究竟,故易发生意外的事故。应注意异物的吸入、烫伤、跌伤的预防与教育。同时给小儿营造舒适、安全的活动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二)注意断奶后的合理喂养

此期小儿乳牙逐渐长齐,断奶后饮食逐步变为普通饮食,仍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食物应细、烂、软、碎。烹调应多样化,注意色、香、味。【学龄前期儿童的保健】

学龄前期儿童特点:智力发育加快,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抗病能力增强,但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增加。

学龄前期儿童保健重点:加强学前教育;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一)加强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该期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已趋成熟,动作协调,精细动作也逐渐成熟,有较大的自由活动和模仿能力,好奇心强。经常提出“是什么?”、“怎么变出来的?”问题,对于儿童的好奇心应该给以满足和诱导,帮助儿童想象力、思考力的发展。此期儿童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较大,爱发脾气,容易形成任性、娇纵的坏习惯。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诱导,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初期就给以明确的是非观念的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二)简单文化科学知识学习

此期儿童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识的、散漫的,其特点是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相反,家长花费很大气力去教的东西不一定能记住。到5~6岁时开始有意识记忆,可以学习认字、算术,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记忆和思维的训练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和观察进行,多利用图画、橡皮泥、积木等游戏进行训练,以提高兴趣,而简单的、强制性的记忆(如背诵诗歌等)并不恰当。(三)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学龄前儿童独立活动性大、好奇心强,意外事故发生率高,常引起伤残或死亡,不论是家庭还是托幼机构都应把预防意外事故的宣传教育和防范措施当做大事来抓。重在教育和防范。家庭和幼儿园要经常检查玩具、家具是否坚固,刀剪、火柴、电器插座、药品等要放置或安装在高处,使小儿不易拿到,农村儿童要防止农药中毒。【学龄期儿童的保健】

学龄期儿童特点:除生殖系统外,其他系统发育接近成人;乳牙开始更换恒牙。

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注意营养、保护视力、预防龋齿;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该期小儿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的功能发育已渐接近成人,此期小儿已经能对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进行自我克制,分析和综合能力加强,能进行复杂的联想、推理、概括、归纳等抽象思维活动,通过系统学习知识,词汇大量增加,理解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变得更有意识。情绪渐趋稳定,意志力增强,自觉性开始发展,不再是幼时那种“以我为中心”,但还保持着好动、好问的倾向。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世界,有了一批同性别的小伙伴,喜欢集体活动,从中培养了初步的交往能力。因此,学龄期是培养和巩固良好的心理、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大好时期,也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时期。

6岁儿童恒牙开始萌出,渐与乳牙交换。换牙期间常常出现暂时性的牙排列不齐,容易嵌塞食物、刺伤牙龈而发炎。4~8岁是儿童龋齿的高发时期,应注意龋齿的防治。学龄期儿童的脑力和体力消耗多,营养需要量也大,骨骼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和读书、写字的姿势,预防脊柱异常弯曲等畸形发生。要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特点: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骤快,出现第二性征。

青春期保健重点:注意青春期的营养;正确的性教育。

青春期是从童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又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该期特征表现为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智力、行为上的突变。身体各系统也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此期体格发育迅速,运动量大,脑力劳动运动消耗大,必须供给足够的营养,尤其是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

在青春发育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短暂的困难和问题,如不及时进行保护和早期预防纠正,很可能造成损伤或危害,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以及学习和工作能力。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以使其在生理上、心理上有正确的认识。四、计划免疫导入情景作为一名儿童保健门诊护士,一位母亲打电话咨询宝宝接种疫苗的相关问题。女儿6个月,出生前几天分别已接种过卡介苗、乙肝疫苗,满月时再次接种了乙肝疫苗。2、3、4个月分别口服过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3、4、5个月分别接种过百白破混合制剂。请你从以下方面指导这位母亲:1.宝宝现阶段应该接种的疫苗是什么?哪些情况下不予接种?2.接种前后需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如何处理?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情况所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规定,儿童必须在1周岁以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减毒活疫苗4种制品的全程接种,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也已在全国推广接种(见表1-1-4-1)。

根据流行地区和季节,或根据家长自己的意愿,有时也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等的接种。表1-1-4-1 计划免疫程序年 龄接种疫苗出生卡介苗 乙型肝炎疫苗1个月  乙型肝炎疫苗2个月脊髓灰质炎疫苗  3个月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4个月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5个月 百白破混合制剂 6个月  乙型肝炎疫苗7个月   8个月麻疹减毒活疫苗  1.5岁~2 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 岁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复种  7岁麻疹减毒活疫苗复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 12岁  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思考与练习

1.简述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保健重点。

2.列出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

3.案例:8个月的婴儿,混合喂养,平时体质较差,反复“感冒”。请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其拟定一个具体的保健护理方案。参考文献

1.马宁生.儿科护理(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梅国建.儿童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范玲.儿童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崔焱.儿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袁爱梅.儿科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骆海燕)任务二 生长发育的评估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儿童体格发育的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2.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3.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4.熟悉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规律。5.了解儿童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方法。●能力目标1.能解释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2.能列举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3.能判断儿童各项体格检查异常的意义。4.能描述儿童体格发展的评价。一、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它包含着机体的质和量的动态变化。生长(growth)是指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发育(development)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方面的改变。生长与发育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助于儿科工作者正确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状况,并针对性地给予干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其速度具有阶段性。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后半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二)不平衡性

各系统的发育速度快慢不同,各有先后。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发育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在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发育到学龄期才开始加速。(三)顺序性

儿童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规律。如婴儿先会抬头,后会抬胸,再会坐、站和走(由上到下);先会抬肩和伸臂,再会控制双手的活动(由近到远);先会用全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来捏取(由粗到细);先会画直线后会画圆、画人,先学会咿呀发音后学会说单字和句子(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感觉、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由低级到高级)。(四)个体差异性

儿童生长发育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生长发育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的正常范围。在判断儿童发育是否正常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并作连续动态的观察,才能对小儿发育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因素是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了机体生长发育的潜力,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着这个潜力,双方相互作用,决定了小儿个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一)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皮肤、头发的颜色、脸形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都与遗传有关。一些遗传性代谢性缺陷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变等更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因此,应重视遗传因素及遗传咨询。

性别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女孩的语言、运动发育略早于男孩;女孩的青春期也早于男孩,而男孩由于青春期延续时间较长,最终的体格发育明显超越女孩。因此,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时应分别按男、女孩标准进行。(二)外界环境因素

1.孕母状况 孕母的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均会影响胎儿的宫内发育。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孕母患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及脑的发育迟缓;孕母接受药物、放射线照射、环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创伤等,均可使胎儿发育受阻。

2.营养 充足和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小受营养因素的影响越大。长期营养不足会导致体重下降、身高不增以及器官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儿童摄入过多热量所致的肥胖也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3.生活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等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护理、正确的教养、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的爱抚、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适宜的锻炼和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都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反之,将产生不良影响。

4.疾病 疾病往往会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慢性疾病可影响其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可影响儿童的体格和心理的发育。因此,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二、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导入情景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来儿保门诊咨询。孩子刚满1周岁,体重10kg,身高78cm,头围46cm,出牙8颗,她想知道孩子的发育是否正常。问题:1.作为儿保门诊护士的你,应如何判断该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2.应为家长提供哪些护理建议?【体格发育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一)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

1.增长规律 儿童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第1个月增加1~1.5kg,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呈现第1个生长高峰;2周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周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每年增长约2kg。

2.估算公式 为便于计算儿童药量和补液量,可按以下公式估算儿童体重:

1~6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月:体重(kg)=6+月龄×0.25

2~12岁:体重(kg)=年龄×2+8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体格增长再次加快,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受内分泌影响,这一时期体重增长较快,不能按上述公式推算。

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体重增长存在个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超过正常值的10%左右。

3.临床意义 体重是评价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的重要依据。

4.测量方法 在晨起空腹排尿后或进食2小时后测量,脱去衣、帽、鞋、袜,只剩单衣、裤。小婴儿用盘式杆秤测量,准确读数至10g;1~3岁儿童用坐式杠秤测量,准确读数至50g;3岁以上儿童用载重100kg的站式杠秤测量,准确读数至100g。测量过程需注意保暖和安全。(二)身高(长)

身高(长)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称为身高。

1.增长规律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约为50cm,6个月时达65cm,1周岁时达75cm,2周岁时达85cm。2岁以后身高(长)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5~7cm。

2.估算公式 2~12岁儿童身高(长)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2~12岁儿童身高(长)(cm)=年龄×7+70

青春期出现身高增长的第2个高峰期,12岁以后不能再按上式推算。

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身高增长存在个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超过正常值的30%左右。

3.临床意义 身高(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身高(长)可分为上部量及下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新生儿的上部量占身长的60%,下部量占身长的40%,中点在脐以上。2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某些疾病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临床上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和下部量,以检查其比例关系。

4.测量方法 3岁以内儿童测量时,脱去鞋帽,仰卧于测量板,头顶贴测量板顶端,测量者左手按住儿童两膝,使双下肢伸直,右手推动滑板贴至足底,读出身长厘米数。儿童立位测量时脱去鞋帽,站在立位测量器上,取立正姿势,头部保持正直姿势,测量者移动测量板贴紧头顶,读出身高厘米数。(三)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为坐高。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

1.增长规律 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66%,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坐高占身长的百分数逐渐下降,4岁时为60%,6~7岁时小于60%。此百分数显示了身体上、下部比例的改变,反映了身材的均匀性,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2.临床意义 坐高主要反映头颅与脊柱的生长情况。

3.测量方法 3岁以下儿童测量时,儿童平卧于测量板上,测量者一手提起儿童两腿,膝关节屈曲,使大腿与底板垂直,骶骨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紧压臀部,读出顶臀长厘米数。3岁以上儿童测量时,坐于坐高计凳上,身体先前倾,使骶部紧靠测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拢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两脚平放,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读出坐高厘米数。(四)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1.增长规律 生后2年内头围增长迅速。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cm,6个月时44cm,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为54~58cm。

2.临床意义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可能提示脑积水或其他疾病。

3.测量方法 测量者将软尺0点固定于小儿头部一侧眉弓上缘,使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0点,读出头围厘米数。(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称为胸围。

1.增长规律 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1岁后至12岁,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儿童岁数减1。

2.临床意义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3.测量方法 小儿取卧位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将软尺0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童,固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将软尺紧贴皮肤,经背部两侧肩胛骨下缘回至0点。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或取吸气、呼气时的平均数。(六)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称为上臂围。

1.增长规律 生后第一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尤其前半年很快。1~5岁增长相对缓慢。在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来筛查1~5岁儿童的营养状况。

2.临床意义 上臂围反映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常用以评估儿童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为:上臂围大于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

3.测量方法 小儿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软尺0点固定于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沿该点水平紧贴皮肤绕上臂一周,回至0点,读数记录至0.1cm。(七)囟门

小儿囟门分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由顶骨与枕骨缝构成,呈三角形。

1.增长规律 出生时前囟1.5~2.0cm,6个月开始逐渐变小,1~1.5岁闭合。后囟于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最迟于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于3~4个月时闭合。

2.临床意义 囟门的闭合反映颅骨骨化的程度。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晚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或脑积水;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多见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积水;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八)牙齿

人一生有两副牙,即乳牙和恒牙。

1.增长规律 小儿4~10个月(平均6个月)开始萌出乳牙,12个月尚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2.5岁时乳牙出齐,共20个。出牙顺序一般为从下到上、自前向后。6岁左右开始出恒牙即第一磨牙,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顺序逐个脱落换之以恒牙。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身不出此牙。恒牙一般20~30岁出齐,共32个。

2.临床意义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关系。出牙为生理现象,出牙时个别小儿可出现低热、流涎、睡眠不安、烦躁等反应。某些疾病如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愚型等患儿出牙延迟,牙轴质变差。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儿童口腔保健,开展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

3.估算公式 2岁以内乳牙数目=月龄-(4~6)。【体格生长评价】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变化较大。充分了解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特点,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早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语干预,对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十分重要。(一)资料分析及方法

1.衡量体格生长的统计学表示方法 常用以下方法:(1)均值离差法(标准差法):为最常见的统计学方法之一。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SD)来表示。一般认为,被检儿童的测量值在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2SD)(含95.4%的总体)的范围内,则是正常的儿童。(2)百分位数法:将一组变量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成100份,每份即代表一个百分位数。被检儿童的测量数值如在P~P百分位397范围内(含95%的总体),则被视为正常。

在体格生长评价时两者都被广泛应用,目前一般都用百分位数法。均值离差法计算较简单;百分位数法计算相对较复杂,但精确。

2.界值点的选择 通常以均值离差法±2SD(包括总体的95%)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以P~P(包括总体的94%)为正397常范围;标准差的离差值以±2以内为正常范围。

3.测量值的表示(1)表格:将测量数值以表格形式列出,便于查询,但不够直观。(2)生长曲线:按各等级的数值绘制成曲线图。优点是较等级数值直观,不仅能较准确了解儿童的发育水平,还能对儿童某项指标进行定期纵向观察,易看出该小儿生长的趋势有无偏离现象,以便及早发现原因及采取干预措施。

4.评价结果表示(1)等级划分:方法简单,利用均值加减标准差或直接用百分位数进行分级,据细分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三等、五等、六等级等。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