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整形应用解剖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8 16:30:12

点击下载

作者:牛永敢 孔晓 王阳 斯楼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鼻整形应用解剖学

鼻整形应用解剖学试读:

前言

鼻整形美容类手术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美容手术。近十年来,受益于国外技术的引进,国内鼻整形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手术方法已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假体植入,而是结合了软骨塑形、软骨移植、截骨、鼻翼修整等多种手段,对鼻子外形进行整体调整,手术效果较之前有了戏剧性的提升。但外来技术多基于西方高加索人种的解剖,直接照搬用于国人,可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技术本土化”的呼声在国内的临床学者中也越来越高。

本书编者是临床上长期从事鼻整形手术的临床医生,基于对专业的热爱,对适合国人技术的追求,通过对100余例新鲜尸体标本的解剖,详细、系统描述了国人鼻整形相关解剖的内容,并紧密结合临床,阐述了解剖与手术层次、手术范围和手术技术之间的关系。

与所有外科手术一样,鼻整形手术相关的局部精细解剖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解剖工作者,也来源于实现手术操作的临床医生。临床上的精确诊断、方案设计、病例讨论、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等工作都离不开统一的解剖学方位描述、被广泛接受的解剖学名词。在本书中,第一章首先明确了解剖学名词、体表标志和作者推荐的亚单位分区法等内容,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便利。

既往鼻整形解剖方面的相关内容多偏重于支架结构的描述,较少关注皮肤软组织的作用,但近些年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皮肤软组织对鼻整形术的远期效果,可能发挥着超出医生想象的重要作用。编者在书中第二章,详细描述了鼻部被覆软组织的层次和内容。强调了皮肤厚度变化规律、不同厚度皮肤对外形的影响、不同厚度皮肤对手术结果的影响;强调了正确的手术分离平面及原因;也强调了鼻周肌肉-鼻肌对外形和功能的重要性。

鼻部支架结构包括骨性结构、软骨性结构和相关结构之间的连接。本书在第三章中对骨性结构的形态学作了详细的描述,对截骨技术相关的手术应用解剖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目的是为临床上较为困难的盲视操作—截骨术提供更多的安全性;软骨性鼻锥的构成及其外科学意义,下外侧软骨的形态、分段、周边毗邻和手术操作相关注意事项,鼻部重要的连接结构及其外科学意义等内容也都在此章中作了详细描述和评价。

鼻整形术的本质是“改变鼻部原有解剖结构,塑造与目的外形相适配的解剖结构”。但“解剖决定外形,解剖也决定功能”,解剖结构的改变极有可能影响功能的发挥。第四章重点强调鼻部功能相关的解剖结构。在鼻整形手术时,应该牢记“功能在先,外形在后”的原则,功能性解剖结构的加强或重建才是鼻整形手术的本质和未来。

鼻整形术中的力学平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以前的专业书籍中较少提及。第五章从动力学角度详细讨论了鼻部各解剖结构对维持鼻外形所起作用、手术操作对这些解剖结构的力学产生的改变和影响及鼻尖解剖的静态力学和动态力学分析等内容。

常规的解剖学学习,为医生提供的帮助是有一定限度的,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深部结构表面投影分析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医生可以在观察表面体表标志时,对深部结构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在第六章中,编者以亚单位分区为界,深入讨论了各亚单位对应的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并对这些结构与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一对应,将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畸形进行解剖学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

在第七章,编者通过鼻整形术中软组织与支架分离的手术过程,利用大量的术中照片,展示了解剖学与临床的紧密相关性,展示了手术每一操作所对应的解剖结构及其保护。以期为初学者提供更为简明、直接的帮助。

编者对一例新鲜尸体标本的鼻部进行了由浅入深的逐层解剖及影像录制。根据解剖层次和手术应用的不同分成八个相关视频,并配有语音讲解,对应的插入正文相关位置,为读者提供更为直观、动态的学习方法。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别感谢郑州宏科卫教贸易有限公司、河南大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本书编著过程中提供的大量实验材料及解剖技术数据支持!感谢武汉五洲莱美整形美容医院潘柏林先生在示意图制作方面给予的帮助!感谢王红艳女士提供肖像,为本书的动静态解剖学分析作出贡献!

本书的编委不仅有临床医生,也有经验丰富的解剖专家,更能明确临床对解剖之所需。但限于知识水平及见解不同,仍难免有疏漏和不足。所以,也希望读者能不吝指教,以期共同进步。2018年4月25日第一章 鼻整形解剖学基础概念

鼻部解剖结构的详细认知是伴随着局部解剖学的细化和手术应用而逐步形成的。因此,鼻部解剖学术语中不仅包含有传统的解剖学名词,也包含有一些重要的手术学标志。但目前存在术语命名方法不统一、定位不明确、应用不规范等现象,使之在鼻整形手术讨论和书面描述中常出现一定程度的交流障碍,甚至可能发生误解。为此,本书将阐明已被普遍接受的鼻部解剖学方位、相关标志和术语,以及我们推荐的鼻部亚单位分区名称等基础概念,以减少交流障碍,增加其在鼻部手术时的诊断、操作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第一节 鼻部解剖学方位及术语

在人体解剖学中,基本方位及其相应术语的确定是精准描述解剖结构位置的基础(图1-1)。人体解剖学基本方位和方位术语如下图所示:图1-1 人体解剖学基本方位及术语

然而,鼻部诊断和手术时所应用的描述方位的术语与大体解剖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前部(鼻背侧)、后部、头侧、尾侧等(图1-2)。这四个方位的定向参照,不随体位的变化而改变。图1-2  描述鼻部的四个方位及术语第二节 鼻部解剖学常用体表标志及术语

人体表面,常可视及或触及由骨/软骨、肌肉的某些部分所形成的隆起或凹陷,这些表观现象被称为体表标志。临床上,常利用这些标志来确定深部器官的位置,判断血管、神经的走向和作为穿刺定位的依据。鼻子是面部最为突出的器官,同样存在一些特殊的体表标志点。我们将目前被普遍接受的鼻整形解剖标志和术语分述如下(图1-3~图1-9):图1-3 鼻部主要解剖学标志和术语(一)1.眉间区(印堂):两眉之间的区域;2.鼻根点(鼻额交界点):额骨和鼻骨的交界点;3.鼻缝点(骨-软骨交界点):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上外侧软骨在鼻背侧交界的位置;4.鼻尖上区:位于鼻尖上端和鼻背尾端之间的区域;5.鼻尖上小叶:位于鼻尖表现点和鼻尖上区之间外侧脚所在的区域;6.鼻尖表现点:鼻尖两侧对外部光源产生反射而形成,是鼻尖最突出的位置;7.软组织三角:位于下外侧软骨内、外侧脚之间,穹隆部尾缘-鼻孔前端间的皮肤皱襞;8.鼻尖下小叶:位于鼻尖表现点和鼻小柱之间的区域;9.鼻小柱:位于鼻底,分割双侧鼻孔的柱形结构;10.鼻下点(鼻小柱-上唇交界):鼻小柱与上唇的结合点;11.鼻翼沟:位于鼻尖和鼻翼之间,斜向外上方的皮肤凹陷;12.鼻翼:从鼻尖延伸至上唇和面颊部的鼻孔侧壁;13.鼻翼缘:鼻翼尾侧的游离缘;14.翼面沟:鼻翼和面颊部之间的交界;15.人中嵴:人中两侧的皮肤软组织隆起;16.人中:上唇正中的凹陷部分图1-4 鼻部主要解剖学标志和术语(二)A.左侧位观:1.眉间区;2.鼻根点;3.鼻缝点;4.鼻尖表现点;5.鼻尖下小叶;6.鼻小柱;7.鼻下点;8.软组织三角;9.鼻翼;10.翼面沟;11.内侧脚足踏板:内侧脚后下段横向延伸的部分B.底位观:1.鼻尖表现点;2.鼻尖下小叶;3.鼻小柱;4.内侧脚足踏板;5.鼻下点;6.软组织三角;7.鼻翼缘;8.翼面沟;9.鼻尖:下外侧软骨穹隆之间的区域,内有穹隆间韧带和脂肪软组织;10.鼻孔:鼻腔与外界相通的通道;11.鼻槛:位于鼻孔底部,鼻小柱和鼻翼之间的皮肤软组织水平脊状突起图1-5 鼻部主要解剖学标志和术语(三)A.新鲜尸体标本鼻部解剖后,右侧斜位外观;B.鼻部解剖示意图,展现右侧斜位观解剖标志及术语:1.鼻骨:成对的长条状骨片,上窄下宽,是构成鼻根的基础;2.鼻-上颌骨缝:鼻骨与上颌骨额突之间的连接;3.上颌骨额突:上颌骨的四个突起之一,向内上方突起,与鼻骨、额骨相连;4.鼻缝点: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上外侧软骨在鼻背侧交界的位置;5.上外侧软骨:由鼻中隔软骨背侧向外延伸的一对三角形软骨,靠近鼻部头侧,形成中鼻拱的外侧壁;6.卷轴区:上外侧软骨和下外侧软骨外侧脚之间的连接区域;7.籽软骨:上外侧软骨和下外侧软骨外侧脚之间横向分布的小软骨;8.梨状孔边缘:梨状孔前方的边缘,由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下)共同组成;9.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外侧段:下外侧软骨外侧脚最外侧的部分,向外借韧带和/或籽状(附件)软骨与梨状孔相连;10.下外侧软骨外侧脚中间段:下外侧软骨外侧脚的中央部分,向内与中间脚相连,向外延续为外侧段;11.鼻尖表现点:鼻尖两侧对外部光源产生反射而形成,是鼻尖最突出的位置;12.下外侧软骨中间脚:下外侧软骨内侧脚与外侧脚之间的过渡部分图1-6 其他鼻部解剖学标志和术语A.新鲜尸体标本鼻部解剖后,右侧斜位外观;B.鼻部解剖示意图,展现右侧斜位观解剖标志及术语:1.鼻额缝:鼻骨与额骨鼻突之间的连接,呈锯齿状;2.鼻骨缝:两块鼻骨之间的连接;3.上外侧软骨头侧部:上外侧软骨在鼻骨下方的部分,与鼻骨之间呈重叠式连接;4.键石区: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在鼻背的连接处;5.软骨鼻背:鼻背深面的软骨部分,由鼻中隔软骨背侧和双侧上外侧软骨背侧组成;6.上外侧软骨的尾端游离缘:上外侧软骨尾端与鼻中隔软骨分开所形成的游离边缘;7.鼻中隔前角:鼻中隔软骨背侧缘和尾侧缘的连接处;8.鼻顶连接线:中间脚与外侧脚的交界线;9.薄弱三角:外侧脚头侧与鼻中隔软骨前角之间的区域;10.下外侧软骨外侧脚:下外侧软骨的头外侧部分图1-7 鼻部侧面主要相关角度术语1.鼻额角:前额与鼻背线之间的夹角;2.鼻小柱-小叶角: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之间的夹角;3.鼻尖下折点:内侧脚与中间脚的转折点;4.鼻小柱-上唇角:鼻小柱与上唇之间的夹角;5.鼻唇角:鼻部侧面观,鼻孔最前点和最后点连线与面部垂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图1-8 鼻部底位观主要解剖学标志及术语A:1.鼻尖下小叶;2.鼻小柱;3.鼻孔;4.鼻翼;5.鼻槛;6.翼面沟;7.鼻小柱基底:两侧内侧脚足踏板分别向下倾斜延伸到鼻槛的区域;8.鼻翼基底:鼻翼与面部结合的部位;9.鼻腔底部:鼻槛头侧的鼻腔部分B:1.下外侧软骨顶点:下外侧软骨穹隆部的顶点,是下外侧软骨最靠前的位置;2.穹隆的内侧膝:下外侧软骨穹隆内侧的软骨凸起;3.穹隆的外侧膝:下外侧软骨穹隆外侧的软骨凸起;4.解剖穹隆:下外侧软骨内、外侧脚之间最向前突出的部分;5.下外侧软骨内侧脚:下外侧软骨的内下侧部分;6.鼻中隔尾缘:鼻中隔软骨尾端的游离缘,其后角与鼻棘相连;7.上颌骨前嵴:鼻棘两侧上颌骨的小的骨性突起;8.鼻棘:上颌骨正中位置与鼻中隔后角相连的骨性结构;9.鼻中隔前角;10.内侧脚足踏板;11.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图1-9 内鼻阀和外鼻阀1.内鼻阀:上外侧软骨尾缘和鼻中隔之间的夹角2.外鼻阀:鼻孔周边结构;第三节 外鼻亚单位分区“分区治疗”是面部整形手术的一项基本原则。1985年,Burget与Menick医生成功地将该原则引入鼻部整形与重建外科领域,将外鼻[1]区分成为9个亚单位(图1-10),为外鼻重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2]指导,已被该领域医生广泛接受。2000年,Yotsuyanagi 依据个人的手术经验,提出了东方人鼻部亚单位分区方法,但由于该分区法对手术的指导意义较弱,并未被普遍接纳。

鼻美容整形手术是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的美容整形类手术之一,鼻重建外科所推崇的“外鼻亚单位”原则不可避免地被引入该领域,为精准的术前诊断、细致的解剖学分析和相应的手术策略制定提供了便利。相较于鼻部重建外科,鼻美容整形外科要求更为精细、精准且精巧;传统的分区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尤其在美学评估与判断、术后效果系统评价方面,重建外科领域的亚单位分区法已明显滞后。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手术需求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应用于鼻美容整形手术实践中,为手术设计及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帮助。图1-10 Burget分区法将鼻部划分成多个用于美学评估的解剖学亚单位,是遵循鼻部解剖和生理结构的体现,旨在使诊断更为准确,手术目的更为明确和手术方案更为完善。在鼻重建和美容手术时,亚单位形态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外鼻亚单位划分依据是组织边缘、皱褶、嵴突、光线明暗交界区所形成的轮廓线,以及隐藏在其深面的局部解剖结构。不同光线下的外鼻轮廓线反映的是内部解剖结构的变化边界或交界,此处放置手术切口可最大限度地隐藏瘢痕,因此是鼻重建手术的切口设计指导线。也正因如此,Burget将外鼻分为中线的鼻背、鼻尖和鼻小柱三个亚单位,以及两侧的鼻侧壁、鼻翼、软三角区六个亚单位。并认为超过1/2亚单位缺损,即应行全亚单位重建。

通常情况下,美丽、自然的鼻子是局部解剖结构平缓过渡并融入相邻单位或亚单位所呈现的轻微起伏外观。而鼻部遗传特征的差异或后天性继发因素均可导致亚单位过度发育或突出、发育不佳或凹陷,使局部亚单位表现得更为明显或者模糊(图1-11、图1-12)。图1-11 鼻尖、鼻翼部过度发育的软组织,呈现局部亚单位与周边结构不协调外观图1-12 下外侧软骨的充分发育结合较薄的皮肤软组织,清晰地反映了鼻尖部各亚单位

在鼻部美容整形实践中,中线区域的最上方,有一个梯形的鼻额区单独存在。其侧方边界为鼻眉连线,上平于眉弓,下平于鼻根点水平。该区域已广泛引起求美者和医生的重视。此区向下,以鼻根水平线为上界,鼻眉连线的延续为侧界,双侧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头侧缘为下界,形成一个五边形的鼻背区,该区的尾侧解剖基础为外侧脚-鼻中隔前角形成的薄弱三角,也是鼻尖上转折所在的位置;双侧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及穹隆部所在区域,形成鼻尖小叶区的上半部分,我们称之为鼻尖上小叶区,是鼻尖轮廓、宽度、位置的决定区域;而以鼻尖表现点(深部为下外侧软骨穹隆)连线为上界,双侧软三角区内界为外界,鼻小柱前端(鼻孔顶点连线)为下界,称为鼻尖下小叶区,该区域的正面轮廓是“海鸥线”形成的基础;鼻小柱位于鼻孔之间,其两侧向后方延续部分渐增宽,以上唇为后界,形成鼻小柱及其基底区域。因此,在鼻美容领域中,中线部分可划分为5个美学亚单位。这点与鼻重建和再造领域的亚单位划分有明显不同。

两侧的鼻侧壁、鼻翼和软三角区的分区同Burget法,但在鼻孔基底,有明显高于上唇平面的台阶—鼻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单独的亚单位。该亚单位在唇裂鼻畸形的整复中,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在鼻美容整形领域中,所应用的亚单位为中线的鼻额区、鼻背区、鼻尖上小叶区、鼻尖下小叶区、鼻小柱及其基底区共5个亚单位和两侧的鼻侧壁、鼻翼、软三角和鼻槛8个亚单位(图1-13)。与Burget的亚单位分区相比,更细致地描述了鼻部美学,更能为术前美学评估、解剖结构分析、术前精准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术中细节再评估和术后效果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系统。图1-13 在鼻整形美容领域,更为细致的亚单位划分使术前美学诊断更为精准,对局部解剖的分析更为精确,手术计划更具针对性,术后效果判断也更为科学有效

在鼻整形手术中,某个亚单位的异常解剖被矫正之后,会显露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暂时性畸形,需要通过综合的结构调整,以获得自然协调的鼻部美学外观。因此,鼻整形外科医生关注的绝不能仅仅是鼻子的某一局部,而是鼻子整体,还包括病人面部的其他特点。

术前,医生首要分析的是鼻部与其他面部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应的比例关系,其次才是鼻部亚单位的和谐程度。在处理完不正常的鼻-面关系之后,再对鼻部相关亚单位进行修正融合。有意识地培养精确分析、评价面部美学关系的能力,培养辨别、修正异于正常鼻部美学的亚单位结构的能力,有助于提高鼻整形手术的长、短期效果,获得更大的手术满意度。参考文献

1.Burget GC, Menick FJ. The subunit principle in nasal reconstruction. Plast Reconstr Surg,1985,76(2):239-247.

2.Yotsuyanagi T, Yamashita K, Urushidate S, et al. Nas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Aesthetic Subunits in Orientals. Plast Reconstr Surg,2000,106(1):36-44.第二章 外鼻皮肤软组织解剖及手术应用

鼻整形术中,外鼻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变化特征对手术切开、分离、愈合及术后最终外观呈现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既往传统的鼻部解剖学多注重于骨-软骨支架的描述分析,这是由于其被视为最重要的手术改变部位。但近年来,随着手术理念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外鼻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缓慢、持久的力量对鼻整形结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外鼻被覆软组织也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外鼻部的皮肤软组织由浅至深可分为以下几层(图2-1,视频1):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肌肉和筋膜(肌肉筋膜层)、网状组织,以及覆盖软骨和骨表面的软骨膜和骨膜。通过浅部脂肪层和网状组织层(深部脂肪层)这两个自然平面,可将鼻部软组织分离成皮肤层,肌肉筋膜层和骨-软骨支架三个部分。在骨-软骨支架和网状组织层之间这个平面进行分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图2-1 鼻部皮肤软组织层次

鼻上三分之二的皮肤软组织和支架结合疏松,活动度较大,而鼻下三分之一皮肤软组织与支架结合紧密,活动度较小。鼻部外形是深部支架结构与皮肤软组织相互结合之后的呈现,鼻部支架结构起伏不一,与之对应的软组织厚度也各不相同(图2-2)。一般来说,鼻根和鼻尖的皮肤软组织较厚,鼻背较薄,以鼻缝点处最薄,而鼻缝点处的支架结构则呈明显的突起。即使外观平直的鼻背,鼻缝点处的支架通常也是突起的,如果该处支架结构是平直的,那么,在皮肤软组织覆盖后,势必造成一个凹陷的外观。这点在行驼峰鼻畸形纠正时应予[1]以特别重视:鼻背驼峰不可去除过多(图2-3)。图2-2 鼻部中线区皮肤软组织厚度变化规律:鼻根、鼻尖的皮肤软组织较厚,而鼻背则较薄,以鼻缝点处为最薄(当进行鼻背部轮廓调整时,不同位置的皮肤软组织厚度差异必须被考虑在内)图2-3 驼峰鼻去除术中,由于鼻部软组织厚度的区域性差异,支架的直线形轮廓消减,将产生驼峰区凹陷的外部轮廓曲线;驼峰处微凸的支架结构才能获得直线形的外鼻轮廓

有学者对皮肤软组织进行广泛分离以减轻皮肤张力;有学者主张对鼻尖部分做双平面软组织分离以改善皮肤顺应性;也有学者在鼻整形术中选择增加软组织的厚度,尤其是鼻尖部,以避免后期的移植物显形等等。但无论何种理念与操作的变化,都必须建立在对鼻部皮肤软组织解剖的充分理解之上。因此,通过触诊等检查方法,判断鼻部皮肤厚度、弹性、软组织特征,进行精确评估、完善手术方案,应成为术前准备的常规步骤。第一节 皮肤

鼻部皮肤特征是影响鼻整形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种族、性别、地域、个体的皮肤状况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患者,鼻子的不同区域及不同年龄段,其皮肤情况也都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异都直接并显著影响着鼻整形手术的最终效果。厚皮肤(同时也具有较多的皮脂腺)患者的鼻部结构界限不清,术后水肿严重,持续时间长,皮肤与支架结构的贴合过程较缓慢,皮肤不易回缩,瘢痕(尤其在鼻尖部和鼻尖上区)较明显。但此类患者,支架结构可承受更大的侵入性调整。有时,为了突出鼻部结构的轮廓,适当、保守的切除部分鼻尖或鼻尖上区皮下组织,可以促进厚皮肤与支架结构更好的贴附(图2-4)。在对鼻部厚皮肤的病人手术时,过分去除骨-软骨支架,以期产生精致手术效果的操作基本是无效的。原因在于厚皮肤通常不会充分的收缩以适应术后的支架结构,从而造成支架结构和覆盖皮肤软组织的不相称,以及过多的瘢痕形成。应尽可能避免此类操作。反之,薄皮肤的病人术后恢复快,水肿轻且时间短,皮肤回缩快,但薄弱的皮肤难以掩盖鼻部支架结构或移植物的不规则形态,可能在术后早期即暴露支架或移植物的不对称、凸起、凹陷、偏斜等不规则外观,也更易发生鼻尖下垂(图2-5)。在病人长期随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鼻部皮肤软组织过薄的病人,在展现漂亮的鼻部轮廓2到4年后,可能出现轻微或明显的不对称(图2-6)。图2-4 皮脂腺大量存在的鼻尖区域,厚皮肤和丰富皮下组织将限制鼻部术后外观精致的可能性图2-5 薄皮肤和较少皮下组织的患者,更容易展现鼻部精细化外观,但不易掩盖术后支架结构的不对称,出现移植物边缘显形图2-6 术后鼻尖部耳软骨移植物边缘显形、不对称外观

对于国人(黄种人)而言,皮肤厚度介于白种人(薄皮肤)和黑种人(厚皮肤)之间,故各方面的影响也介于二者之间。但同时也存在皮肤厚度变化范围更广,更难以把控的特点。“理想”的皮肤软组织要求既不能太厚也能不太薄,且具有最小量皮脂腺和毛孔细小的特征。这种情况下,不去除或少量去除皮下组织即可达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获得满意的鼻整形结果。

外鼻皮肤含有较多汗腺和皮脂腺,上部皮肤含汗腺较多,下部含皮脂腺较多。鼻根部皮肤与降眉间肌和脂肪组织致密附着,真皮层也较厚,含有大量的汗腺。但鼻根部软组织整体与鼻骨结合并不紧密。所以,对于小的创面,多可直接拉拢缝合。此处的皮肤也常被作为供瓣区修复鼻背区域的皮肤缺损。

鼻背部皮肤薄,皮下组织较少,很难掩饰局部的原发或继发性畸形。因此,术中应注意该区域植入体边缘的平滑过渡(图2-7)。如果鼻背植入体过大,则会引起皮肤发白;如对植入体产生了免疫反应,可能会造成局部的发红,且这种现象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得更为明显。图2-7 鼻背部假体偏斜显形

鼻尖上区的皮肤含有丰富的皮脂腺,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活跃程度都不相同(图2-8)。男性,尤其在青少年时期,痤疮的反复发作会导致皮下瘢痕增生,与鼻整形术后鼻尖上区的瘢痕一样,质地坚硬,可塑形性差,呈“龟甲”样改变,不易与深部支架贴合,很难做出理想的鼻尖轮廓。术后多需进行加压包扎促进贴合。鼻尖上区作为痤疮好发部位,皮肤表面的颜色可能发生改变;该区的瘢痕在手术修薄、去除后也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鼻尖上区发红,并向面颊区域延伸。图2-8 鼻尖上区皮肤软组织增厚的侧面观

鼻尖和鼻翼的皮脂腺最明显,是痤疮、疖肿及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图2-9)。正是由于鼻部皮肤所含的皮肤附件较多,在接受磨皮术、化学剥脱术和激光磨削术等治疗后,比其他部位皮肤再生的速度更快。A.正位B.右侧斜位图2-9 酒渣鼻外观

鼻整形术后,有时也可因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鼻背-鼻尖皮肤出现炎症性色素沉着,虽为自愈性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心理状态,且其治疗相对困难,需引起足够的注意(图2-1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