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胃肠病不当事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8 09:42:5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林恒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把胃肠病不当事儿

别把胃肠病不当事儿试读:

自序

Preface

胃肠道疾病是人类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最新统计显示,胃肠肿瘤已成为各系统肿瘤的首位。研究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感染、生活方式、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已成为胃肠道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常言说:病从口入。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饮食习惯很重要,二是人类具有预防疾病的主动权。饮食结构合理、进食时间科学,就能减少甚至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正如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注意培养正气——好的体质,才能抵御疾病——外邪的侵扰。

但“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因此,疾病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中主要的斗争内容之一。古人曾总结,有病时“三分治七分养”,首先肯定了治疗的优先性,又强调了调养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所述,本书首先简明介绍了胃肠道相关解剖、生理、病理基础知识,紧密结合中医理论,从易操作角度出发,在预防胃肠疾病方面,给出了科学饮食等建议;对于疾病发生后的症状、体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并提供了西医诊疗建议和中医的治疗调养方案。

在中医院和西医院工作的25年中,我注重经验积累。现将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成册,奉献给读者,希望它成为一本科学实用的健康指导用书。王林恒Part 01你的胃肠还好吗胃——人体粮仓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胃的形态、位置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胃是人体消化管最膨大的一段,呈囊袋状,位于上腹部、横膈下。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其内容物的多少和体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胃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化源充足,能够令人精神振奋,四肢活动有力。可见,胃就好似人体粮仓,它储存并收纳能量,再为人体输出能量,以保证人体健康,使人活动自如。胃在身体的位置及外形●胃处于身体的位置

古人对人体脏象已有不少记载:胃又称胃脘,上口贲门与食管相衔接,属上脘;下口幽门与小肠相毗连,属下脘;上下脘之间属中脘。●胃的形态

胃内容物充满时胀大如囊状,空虚时可缩成管状;小儿和矮胖者呈牛角型;瘦长者呈钩型。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为胃小弯;胃小弯近幽门处形成一角切迹;胃的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作胃大弯。●胃的构成

胃可分成四部分,分别是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贲门部是紧接贲门的一小段;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部以上膨隆的部分;胃体部是胃的最大部分,位于胃底和幽门之间,胃体和幽门部之间的界线是通过角切迹所做的水平面;幽门部在角切迹的右方;幽门部的下口即幽门。◎胃部剖视图

胃壁从内到外大体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黏膜层为最内层,包括表面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固有膜内有胃的各种腺体,胃腺体开口于胃小凹的底部。胃腺由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等)、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等)和黏液细胞等构成。不同部位腺体的组成有所不同,贲门腺、幽门腺主要由黏液细胞组成,胃底和胃体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等组成,胃酸即由胃底和胃体的腺体分泌;黏膜下层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丛;肌层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浆膜层即脏腹膜,为最外层,临床上常和肌层合称肌浆层。中医诠释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

胃在消化道中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的作用。食物经口咀嚼搅拌后,在胃中消化,暂时贮存在胃中一段时间,然后推向小肠。胃受纳水谷是机体营养之源,所以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主腐熟

胃受纳饮食后,食物要经过胃的腐熟磨消,变成食糜,即“腐熟水谷”。食物消化的契机主要在于胃阳,胃阳可以提供温运的热量,还可以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收缩和蠕动,有利于水谷腐熟成为食糜,也有利于食物的受纳、混合与移行。在食物刚进入胃的阶段,幽门还关闭着,未经腐熟的食物留在胃中。此时,胃充实而肠尚空虚,待腐熟成较多的食糜,胃内压增高,促使幽门开放,将食糜推向小肠,胃空虚而肠充实。这种功能也就是胃阳作用于胃壁肌肉收缩和蠕动的结果。●胃主通降

胃气必须时时和顺通达。食物在胃中,经胃气腐熟后变为食糜,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小肠泌清别浊,凡精微部分,统由脾转输诸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糟粕部分下传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离不开胃阴与胃阳,胃阴可以制约胃阳的偏亢,还可以濡养胃府。胃壁肌肉黏膜得到胃阴的濡润和胃阳的温运,才能促进胃内容物的通降。◎人体胃肠道胃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

胃主要接受和贮存来自食管的食团,并将食团磨碎,使之与胃液充分混合而形成半流质的食糜,再以适宜的速度,逐次小量地、分批地把食糜推入小肠。胃要完成上述一系列过程,首先要依赖于胃的运动。胃的运动形式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容受性舒张:从食物吞咽开始至食团到达胃之前,食管受到食团的刺激后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使胃能够接受食物。

紧张性收缩:胃被食团充满后,即呈囊状,胃开始工作,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的紧张性收缩,这是消化过程的一部分。由于胃的收缩,胃腔内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有助于食物向十二指肠移动。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左右,蠕动开始。它一方面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另一方面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食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胃液是无色、呈酸性的液体。人体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1.5~2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等。

盐酸:即通常所称的胃酸。盐酸在胃里能激活胃蛋白酶原转为胃蛋白酶,并可以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以后,又可以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同时,盐酸能帮助小肠吸收铁和钙等物质。

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化成胃蛋白酶,用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黏液:黏液具有黏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个厚度为500微米的保护层,称为“胃黏液屏障”。黏液具有滑润作用,可以保护胃黏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性损伤,还可以阻挡胃黏膜与胃腔内过多的胃酸接触。

内因子:在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存在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称“内因子”,它主要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如果缺乏,则会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造血障碍。肠道——营养加工厂

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一段消化管。随着对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营养供给器官。肠道在人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体的能量输出制造营养、加工营养,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肠道在身体的位置及外形

中医学将肠分为小肠、大肠两大部分。小肠位居腹中,上口起于胃的幽门部,迂回弯曲,下口与大肠相接,分界处叫阑门,阑门具有关闭、分隔的意思。阑门口以下即为大肠部分,亦居腹中。中医古籍将大肠分为回肠与广肠,紧接小肠处为回肠,下端则称为广肠,末端外口即肛门。

小肠:成人小肠长5~7米,其伸缩性个人差异很大。小肠始于胃的幽门,下经回盲瓣接续于大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后两者由小肠系膜悬挂于后腹壁,小肠中十二指肠管腔最大,管径3~5厘米,越向下越细,末端回肠仅为1.0~1.2厘米,所以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大肠:成人大肠长1.5~1.7米,在腹腔内围绕小肠形成框状,肠管比小肠粗,但管壁比小肠薄,其管径近端粗,向远处渐细,到直肠又增大,大肠亦分为三个部分:盲肠、结肠、直肠。了解小肠的基本功能●什么是小肠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是小肠的生理功能。食糜由胃移行于小肠后,要停留一段时间,以便于小肠充分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这一消化过程相当复杂,它一方面进一步起着“受盛”和“化物”的作用,配合脾的运化功能,将经过消化而被吸收的精华营养输送给各个器官组织;另一方面小肠还必须把剩余的食物残渣推进大肠,废液则借助肾的气化渗入膀胱。◎小肠的组成部分

小肠内消化液的主要成分为胰液、胆汁、肠液,起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作用。●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内消化是人体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在小肠中,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与胃相同,小肠在消化期间也存在周期性的运动,其形式分为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两种运动形式。通常食糜从幽门部到回盲瓣要历时3~5小时。

许多营养物质也都在小肠被吸收。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的。回肠有其独特的功能,即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对于大部分营养成分,当它们到达回肠时,通常已被吸收完毕,因此,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贮备。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则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的基本功能解析●大肠基本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要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吸收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大肠的运动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对大肠作为粪便的暂时贮存场所来说是最合适的。●大肠的运动形式有3种

大肠的运动形式分为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食物残渣在大肠内一般停留10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残渣中的水分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粪便。◎大肠的结构剖视图了解中医的“脾胃”概念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和降。脾胃的基本功能是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吸收、转输,产生营气,化生血液,濡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时,脾胃又有将糟粕排出体外的功能。了解脾的基本功能

脾主运化: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指对食物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食物入胃,虽然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但腐熟水谷,还要依靠脾的运化(再消化)、吸收,将水谷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再将水谷精微运输至机体各脏腑组织中,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进行吸收、转输、排泄的功能,是人体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把水液转化为人体内有用的液体,通过肺气的调节布散于全身,濡润、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并将多余的部分转至肺、肾,经肺、肾的气化作用,成为汗和尿液及时地排出体外,使人体维持新陈代谢。可见,脾的功能与人体的体液代谢有关。

脾主升清:升清是脾的生理特点之一。脾气必须“得阳始运”,脾阳化生脾气,在阳气的升散力量鼓动下,水谷精微得以向上输送,这一作用称为“升清”,所以说“脾气主升”,它可以将体内营养成分的精微通过脾气升清的作用,运到人体的心、肺、脑、目、四肢、肌肉,使人精神饱满、耳聪目明、体格健壮。脾胃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开窍于唇,主运化水湿,脾统血,上下眼泡属脾,脾喜燥恶湿。中医学十分强调脾胃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脾升胃降,才能保证消化生理功能的正常完成。体质虚弱者或各种慢性病患者,必须时时顾护脾胃,善加调理,才能获得祛病康复、增强体质的效果。

疏通气机: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均有赖于气机的畅通、升发。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性情舒畅。肝、胆之气郁滞或窜逆,均可引发各种病症,最常见的为胁肋胀满和胃脘部疼痛。

促进运化:肝的疏泄与脾胃的运化密切相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调畅情志: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因素与肝气有关。保持良好的心态,情志开朗,是通过肝的疏泄、调畅气机来实现的。肝气郁结,情志不遂,可以影响消化功能。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胃肠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过程离不开胃肠的消化功能。人出生之后,必须依赖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胃肠经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转化为水谷精气,供人体使用。

同时,肾中先天之精亦需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欲正常呼吸亦必须依赖于水谷精微物质的充养和濡润。可见,气是由肾中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中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的。脾胃功能健旺,水谷之精微才能充养肺肾。

血具有营养和濡润的作用。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胃肠消化功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脾和胃的共同作用而生成水谷之精微,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运行于脉中,变化为血。

同时,胃肠的运动、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气的推动和血的濡养。是什么损害了胃肠健康

如果把胃肠的健康看作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情志无疑占据了三角形的顶点,而饮食和体质、年龄、药物因素则是三角形的支撑架和基座。虽然情志对健康的作用不会迅速体现,但是情志会直接干扰到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健康。到底是什么损害了我们的胃肠?情志因素“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亦称“情志”。

正常的情感抒发可以稳定情绪、调节气血,是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机体遭遇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七情”太过,则可引起脏腑气血紊乱,发生疾病。如果人体“七情”失调,就会直接伤及人体内脏,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故有“思伤脾,怒伤肝”之说。

情怀不舒、郁郁寡欢、情绪紧张易导致肝气郁结、疏泄无能;恼怒太过、肝气过盛、疏泄亢奋,均可损伤脾胃功能,使气机升降异常,临床上多患有慢性胃炎、肠炎、功能性胃肠疾病等病症。

七情中郁怒忧思过度,会使大脑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胃镜下,可见胃壁血管痉挛,形成缺血区,胃黏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

肝胆疏泄功能异常,胆汁横逆,伤及胃气,致肝、胆、胃失和,胃气上逆。正如《灵枢·四时气篇》中所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临床上多见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者。现代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饮食因素

适量的饮食及五味的和调为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如果经常感到饥饱不适,容易损伤人体脾胃健康。

饮食过少。食少则会引起人体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自身亦失于滋养,无力推动运化(再消化)。临床上多见于严重萎缩性胃炎合并贫血者。

饮食过饱。暴饮暴食使宿食停滞于胃肠而壅滞不通,运化、腐熟功能受阻而致病。临床上多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者。

饮食偏爱生冷瓜果。饮食偏嗜恣食生冷瓜果,阻遏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或肥甘厚腻之品,聚湿生痰,郁而化热,胃肠积热,引起便秘、痔疮下血、腹胀、腹泻等症。临床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者。

嗜好烟酒、浓茶。长期过度嗜酒、饮浓茶,可酿成湿热困阻脾胃,影响脾胃功能。大量吸烟会耗伤胃阴,使之功能失调。烟草中的烟草酸可使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失调,引起胆汁反流,而发生胃黏膜病变。每日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实验证明,当胃内乙醇(酒精)浓度超过14%时,即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乙醇可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使胃黏膜损伤,甚至发生糜烂。体质因素

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功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形成,通常情况下取决于体质因素的禀受,即遗传因素的影响,还与幼年时期体弱多病、失于调养有关。体质因素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体质决定是否发病。人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故发病亦不同。体质健壮、正气旺盛者,则不易发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则易于发病。如脾阳素虚者,稍进生冷油腻之物,便会出现腹泻;而脾胃素来强盛的人,虽食生冷油腻,亦不发病。

体质决定疾病类型。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型亦不相同。如同一湿邪侵入人体,脾阳素虚者,易从寒化,而表现为寒湿困脾;胃热素盛者,易从热化,而表现为湿热中阻。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长期劳累、思虑过度,或久病未及时治疗,均会损伤脾胃之气,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减退,使气血运行不畅。年龄与免疫因素●老年性萎缩性胃炎

顾名思义,老年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有关。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成年之后,年龄越大,胃黏膜的保护功能越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每增长1岁,其发病率平均增加1.25%。国内曾有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74.2%发生于40岁以上者,而30岁以下的青年人仅占8.7%。但是,老年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显示仅为单纯的胃黏膜萎缩,所以老年人胃黏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一种半生理现象,即人之衰老、正气不足所致。●A型与B型萎缩性胃炎

胃体部黏膜萎缩的称A型萎缩性胃炎。胃窦部黏膜萎缩而胃体部黏膜正常的称B型萎缩性胃炎。A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与先天性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胃炎,在中国比较少见。中国绝大部分患者属B型萎缩性胃炎。A型萎缩性胃炎常伴有严重的贫血,这是因为患者血清中常存在着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自身免疫抗体,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而产生恶性贫血,但癌变率极小。药物因素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长期滥用药物或服药无规律,同样会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脾、胃功能受损而发病。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布(芬必得)、阿司匹林等可直接破坏、损伤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而产生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能促进胃酸分泌,并使胃的保护性黏液分泌减少,从而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长期使用一些抗生素对胃黏膜亦有一定损害,尤其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还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引起伪膜性肠炎等疾病。大多数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会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甚至出现血性腹泻等症状。你的心情决定胃肠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过度忧愁、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如忧虑、苦闷、恐惧、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当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胃肠健康同样是以心情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的关系

人在精神紧张、压抑、愤怒、悲伤的时候,往往食欲很差,甚至出现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疼痛等症状,这说明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内伤”,并且十分重视其在致病中的作用。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脏腑功能。情志不舒,过忧,过思,过怒,可致肝气失调,并能伤脾,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胃的受纳、储存和排空受影响,导致多种胃肠病的发生。

七情引起胃病主要是因思伤脾,怒伤肝。思虑过度,情绪抑郁则伤脾。脾伤可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胃脘饱胀等胃肠道症状。勃然大怒则伤肝,而肝气横逆,乘克脾胃,出现胸脘胀满、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人们在工作不顺心、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茶不思,饭不想,甚至出现上腹部饱胀疼痛、胸膈不舒、嗳气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情不畅,焦虑不安,或时时惊吓,精神紧张,就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情志因素引起胃肠不适的原因

人的大脑接受来自身体各方面的信息,包括身体疼痛、外界温度、触压感觉及听觉、视觉、位置觉、进食、尿便意等,并能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指挥相应器官行使不同的职能。在进食后,口腔、咽食管、胃等部位的感觉器通过神经将“进食”这一信息传到大脑,一方面引起“饱”的感觉,另一方面经过整合后,使胃液分泌增加,胃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功能增强,而使胃逐渐排空。

但是,如果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状态,大脑皮质由于其兴奋集中于情绪,便会对周围神经的感觉不敏感,而对周围神经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下降,使胃肠道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胃肠疾病。

有资料表明,人在愤怒和紧张时,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损伤性病变。而人在恐惧、抑郁或思考时,能增加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由于胃运动减弱,长期停留在胃内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抑郁和忧虑者容易患癌症

凡是能引起情绪忧虑和紧张的各种刺激,均会导致血浆内皮质激素升高,使人体抗癌的免疫功能下降,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胃肠两大“情绪病”

胃肠是有感情的器官,它们的蠕动尤其是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的。人在愉快的情绪下进餐,消化液会大量分泌,胃肠道蠕动加强,从而有益于健康;相反,长期在紧张、忧虑等恶劣情绪下进餐,容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胃肠道的功能障碍更为明显,它能使人体胃肠的血管收缩,阻碍正常的消化活动。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是两大“情绪病”。胃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因素●什么是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而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的分泌及运动功能紊乱,其特点为消化道应激性亢进,在病理解剖方面则无器质性改变可见。●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常持续发病或反复发作,病程可积年累月。多数患者起病于思想矛盾、严重精神刺激、恐癌、过度紧张与疲劳的生活习惯等。许多胃神经官能症者,自感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伴有胃灼热、反酸、食欲差,疼痛时间与饮食没有关系,而与精神、情绪改变关系密切。胃神经官能症的主要症状有神经性呕吐、嗳气、厌食等。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也称为癔症性呕吐,往往在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呕吐前无明显恶心感,呕吐时无明显痛苦,呕吐量不多,呕吐后可照常进食,不影响食欲和摄入量。虽然长期并且经常呕吐,患者却可能无明显营养障碍。此外,呕吐也有属于条件反射性者,印象不良的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些特定的情景,也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神经性嗳气:这类患者常有反复地连续性嗳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自己认为是胃充气所造成的上腹部不适或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止。这种情况在转移其注意力后可缓解。

神经性厌食:有些青春期女性,因为害怕发胖,对食物产生神经性的厌恶感,表现为饥饿感消失,长期少食,体重极度减轻,甚至达到变成疾病的程度。患者还伴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等。●胃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

胃神经官能症者还常伴有失眠、焦虑、精神涣散、头痛等其他症状。

一般认为,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引起胃的功能障碍。患病后家属亲友的过分关心议论,实际上是一种不良暗示,造成中枢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以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胃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紊乱,出现多种症状。同一因素在不同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差异,以致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胃神经官能症者大多自觉症状比较轻微,但也有很严重的,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患病后应树立治疗信心,注意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乐观、豁达地对待生活,消除疑虑及悲观心理,安排好饮食起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精神因素易导致胃溃疡

对于胃溃疡来说,长期精神恐惧、过度忧愁、愤怒,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是导致发病的原因之一。

临床发现,多数消化性溃疡病人是脑力劳动者,而且是性情偏激或多愁善感的人。巴甫洛夫学说认为,在各种不良的因素,特别是长期的或反复的不良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的协调关系失常,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内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多,胃肠黏膜抵抗力减弱,人体的胃在胃酸的腐蚀作用下,不仅可诱发溃疡,而且还可使溃疡恶化。

情绪激动可使胃的紧张性和运动减弱,沮丧、紧张、恐惧、盛怒等精神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胃液酸性增强,引起溃疡或加重溃疡,甚至导致溃疡急性穿孔、出血。

国外某些医院观察表明,门诊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中,75%以上的人曾有精神、情绪异常的历史。胃肠容易得哪些病“我的胃不舒服”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也是现代都市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据临床资料表明,现代都市人患胃溃疡导致胃出血的比例逐年增多,而且频发于中青年人,每年的秋冬交替时节正是消化道溃疡病的高发期。近年来病人特别多,患者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长者都有。常见胃肠病的分类

炎症、感染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菌痢、胃肠息肉等。

动力障碍性疾病: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消化性溃疡:如Barrett溃疡(慢性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应激性溃疡等。

肿瘤:如食管癌、胃癌、残胃癌、小肠癌、大肠癌、肛管癌等。

其他:如胃下垂、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壅滞、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中医学临床根据胃肠病各种症状,从辨证出发,将上述疾病归属于反胃、胃脘痛、胃痞、呕吐、反酸、嘈杂、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范畴。如何悉心养好常见胃肠病●胃酸过多应多吃面食“稀饭养胃”,这种说法早已是深入人心,其实也不尽然。以前生活条件差,吃不饱、吃不好,患萎缩性胃炎的人比较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个时候,吃稀饭能够促进胃酸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还能提升血糖,所以才有了“喝稀饭养胃”一说。

但是,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后,人不但吃得好,也吃得更饱了,刺激胃大量分泌胃酸,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大幅增加。这部分病人并不适宜喝稀饭养胃。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因此,养生不能拘泥于老的传统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胃病患者能否用“稀饭养胃”最好根据病情咨询医生意见。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现代都市人而言,应多吃馒头、包子、面条等面食,面食属碱性,可以让胃的酸碱达到平衡,有助于减少胃病的发生。●常吃夜宵易引发胃癌

首先是因为胃黏膜的上皮细胞2~3天会更新一次,这一再生修复的过程是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的,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黏膜修复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其次,夜间睡眠时,吃的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会促进胃液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例如常吃一些油炸、烧烤、煎制、腌制食品,长时间滞留在胃中,就更容易对黏膜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发胃癌。●胃热要注意饮食清胃火

中医认为,胃热是指胃部受了邪热,通常是由于过量食用煎炸等燥热食物或嗜酒而导致胃部上火。胃热的病人会感觉口渴,而且喜欢喝冷饮,不喜欢喝热饮,当大量饮用冷饮后,胃部的不适感会得到缓解。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热首先要清胃火。胃热患者宜多食用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和泻肠热等功能的食物,如西瓜、豆腐、绿豆、苦瓜、白菜、芹菜、香蕉、梨等。Part 02胃肠打来的“求救电话”,一定要接吃饭不香,不可大意

胃肠健康的人,在进餐时应该是愉快的,餐后会有舒适感和满足感。现代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吃饭不香了”、“吃得不舒服”,但通常也不当回事儿,听之任之。其实,这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你的胃肠出问题了!你应当及时调整,让自己的饮食状态正常起来,否则长时间吃饭不香,小问题可能会变成大毛病。

进餐前腹痛,餐后疼痛消失,有疼痛→进食缓解→疼痛的典型规律,一般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食欲不振,有早饱感,上腹不适,缺乏规律性的上腹部疼痛,服用抗酸剂无效,并伴有消瘦乏力者,应警惕胃癌。

自觉食欲很好,但反复出现进食时食管内有异物阻挡,发展到吞咽困难,由吃固体食物到吃流食,并逐渐消瘦,应警惕食道癌。

饱餐或吃油腻食物后,感到右上腹胀痛,并放射到右侧肩胛骨下方或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胆囊炎或胆结石症。

饭后、站立和劳累后腹胀加重,平卧时减轻,经常厌食、气短,有时便秘或腹泻,身体较为瘦弱者,可能患有胃下垂。

饭后半小时发生腹痛,有饥饿感,同时上腹隐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溃疡。

饭后1小时发生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灼痛,吃饭过程中出现呕吐情况,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

饭后不久即发生呕吐者,可能出现了胃与十二指肠病变。

饭后数小时呕吐大量隔夜发酵食物者,多见于慢性胃肠道梗阻性病变。望闻问切,发现胃肠大隐患

人体内部发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中医讲究“察言观色”,善于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在这里,老中医手把手教你通过观察自己的神色、面色、口气等身体外部体征,辨别胃肠道传递出的健康信号。望神情

面色光彩,目光炯炯有神,为有神;面色灰暗,目无神采,为无神。

脾胃虚衰:精神不振、目无神采、声低懒言、倦怠健忘、困倦思睡。

胃热气盛:精神亢奋、面红目赤,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胃气欲绝:危重患者,原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是脾胃气衰败至极的表现。望面色

望面色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国人的健康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五脏应五色,其中黄色应脾胃。

面色萎黄可能患有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肠炎等,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可能患有急性胃肠出血。面色晦滞可能患有胃肠肿瘤。望舌

望舌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和舌脉四个部分。(此处从略,详见本书“舌头反映胃肠健康”。)辨味觉

口淡。口中无味,饮食不香,食而不知其味,又称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正常人口中无异常味觉,也属口淡范畴。

口甜。口中有甜味,又称口甘。若口甜伴有头重身乏,脘闷不舒,口干咽燥,多见于脾胃湿热证。

口黏腻。指口中黏而不爽。若口黏腻伴有苔厚腻,渴而不想喝,胸闷恶心,多属湿困脾胃。

口中反酸。指口中有酸味感,若口酸伴有胸满胁痛,嗳气不舒,大便不调,可见于肝胃蕴热证。若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证。

口苦。指口中味苦的感觉,属热证的表现。若口苦伴身热口渴,小便赤短,多属热证,见于伏邪温病初起。若口苦伴咽干,胸胁胀满,小便黄,大便干,多属肝胆火旺,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口味,不要一味吃重口味的食物,适当注意,刻意吃得淡一点。闻声

1. 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热证。

2. 说话、呕吐、呃逆、嗳气,声音低沉无力多为虚证、寒证。闻气味

1. 口气秽浊为消化不良。

2. 口气酸臭为胃有宿食。

3. 大便臭秽为胃腑有热。

4. 口中腥气为胃肠虚寒。

5. 矢气(放屁)气味酸臭,多为宿食停滞。望呕吐物

1. 呕吐物清稀无臭,多是寒呕,多由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

2. 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因邪热犯胃,胃有实热所致。

3. 呕吐痰涎清水,量多,多是痰饮内阻于胃。

4. 吐物夹有不消化食物,腐酸味臭,多属食积。

5. 呕吐频发频止,呕吐不化食物而少有酸腐,多为肝气犯胃所致。

6. 呕吐黄绿苦水,多因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7. 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因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所致。望大便

1. 大便溏薄,水粪相杂者为脾虚夹湿,可见于慢性胃肠炎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 大便量多,夹有未消化食物,秽臭不堪,为宿食停滞。

3. 大便黏冻,夹带腔血,多为肠道湿热,表现为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

4. 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5. 大便夹有鲜血,多见于痔疮、肛裂、大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

6. 大便干结多为胃肠积热。脘腹部疼痛

胀痛:脘腹部胀满伴疼痛,胀痛部位常游走不定,或引及两胁,或嗳气、矢气(放屁)则舒。脘腹部胀痛往往与情绪和饮食有关,常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隐痛:脘腹部不适,隐隐作痛,绵绵不断,或疼痛较轻,可以忍受,喜温喜按,为脾胃虚弱。

刺痛:脘腹部疼痛如针刺样,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舌下静脉增粗,为络脉淤阻。

绞痛:指发作性的剧烈疼痛,也可呈间歇性发作,为伤食、受寒,或有形之邪阻滞,见于急性胃肠炎、缺血性肠病等。如疼痛持续加剧,用一般解痉药治疗无效,疼痛向全腹扩散,腹肌紧张,不能按压,常提示有溃疡穿孔、肠梗阻、腹膜炎的可能。脘腹部冷热

1. 脘腹部或少腹冷痛、喜热饮,多属寒邪侵袭或脾胃虚寒。

2. 脘腹部灼热、喜冷饮,大多属胃肠郁热。食欲

1. 食少、倦怠属脾胃气虚。

2. 纳呆、脘闷、口苦属湿热中阻。

3. 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痛为食滞内停。按腹部

1. 按腹部了解腹部的软硬、胀满、压痛、积块等情况。

2. 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叩之声音重浊者为实满。

3. 腹部胀满,按之则舒,多属虚满。

4. 腹部按之疼痛或拒按者为邪实内阻。

5. 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称为积,属血淤;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称为聚,属气滞。

6. 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

7. 腹内有积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8.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重按后疼痛加甚者,多为肠痈。“辨证论治”更准确

同为一种胃病,不同患者从舌象的表现来看,有可能完全不同,症状和中医诊断也不同,治疗原则和用药当然各异,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在。舌头反映胃肠健康

中医学里,望舌对胃病的辨证以及预后的推测很有意义。舌质看色泽的变化。舌体看形态的改变,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看苔色、苔质等变化,主要反映病位浅深,疾病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舌脉看舌下两条静脉,能反映瘀血的病理情况。临床实践证实,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红舌、薄黄苔为多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胖舌、紫暗舌、舌下静脉增粗均占一定比例。望舌苔

舌苔是由胃气蒸腾所生,因此通过舌苔的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可推测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状况。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受耗。其损耗程度,少苔较轻,剥苔和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诊察舌苔,主要观察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还要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黄苔: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剧增、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极大。

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

舌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表示外邪入里化热,但津液未伤。

舌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

舌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有湿。

舌苔黄白相间,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老黄苔: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灰苔: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黑苔:舌苔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霉菌增殖所致。里苔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黏膜下层。黑苔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高热脱水、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都与黑苔有关。

腐苔:舌苔如豆腐渣堆铺在舌面,疏松而厚,可刮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未伤。

白霉苔:舌面生糜点如饭粒状。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

腻苔:一层混浊而光滑的黏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痰饮内阻。

剥苔:舌体原有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症候。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

舌起芒刺:舌苔隆起如刺状,是热极的征象。芒刺的部位,有助于区分病情,如舌中芒刺为脾胃积热。

厚苔:舌苔变厚可因病后食减,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丝状乳头延长所致。整体望舌

1. 舌质颜色红,多为肝郁犯胃或胃热炽盛。

2. 舌质红,舌苔黄腻,甚或灰腻、厚腻,多为脾胃湿热。

3. 黄腻苔或为厚腻苔,多认为是食滞胃肠。

4. 舌体微胖,边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

5. 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多为脾胃阳虚。

6. 舌色红(绛),舌面无苔,光亮如镜,多为胃津干涸之象。

7. 舌红有裂纹或花剥,多为胃阴亏损、阴虚内热。

8. 舌质暗或紫暗,或舌边有瘀点、瘀斑,多为胃络淤阻之象。如何查舌脉

张口,舌尖上卷,露出舌系带,观察舌系带左右两旁的静脉色泽、长度、充盈度、曲张状态及静脉外侧小血管,如舌脉增粗、增长、迂曲暴露,色紫或紫暗,舌脉外侧小血管囊柱状、粗支状、囊状突起似葡萄一串,均提示有淤阻。大便中的胃肠病信号

粪便,虽然是肠道的最终“产品”,却与脾胃的消化、肝的疏泄、肺的宣降、肾的温煦都有关联。中医诊病“问二便”,即由排便排尿的情况可以判断脏腑病变以及寒热虚实。不要谈便色变,大便会如实传达你的胃肠状况,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通过这一排泄物,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健康的便便什么样

从大便的重量来说,正常成人在一般的饮食条件下,大多每日可排便1次,其重量为100~300克,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具体情况可随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不同。以摄取细粮及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特别是多量蔬菜后,因含粗纤维质多而粪便量增大;若胃肠、胰腺有炎症或肠道功能紊乱时,因分泌、渗出及消化吸收不良而使粪便量增多。

从大便的颜色与性状来说,正常成人粪便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则呈浅黄色或金黄色。

专家告诉我们判断健康粪便有6条标准:

频率:每天不超过3次,每周不少于3次。

重量:直径2~3厘米,重量约100克,总长度约15厘米。

颜色:浅黄色到黄褐色。因为受到胆色素的影响,深浅不一。

形状:香蕉形,含水量60%~75%。

密度:分两三条排出,落入马桶时,像跳水高手般,柔和地滑入水中,不会溅起太多水花,在水中载浮载沉。

时间:5~10分钟内排泄完毕,不需太用力,有充分的黏液包裹,不会有排不尽的残便感。细说便便与胃肠疾病

大便量多,呈稀薄样:多见于小肠腹泻。

大便为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与副霍乱、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以及急性砷(砒霜)中毒。

大便洗肉水样或血水样:多见于副溶血弧菌感染、嗜盐菌感染或急性坏死性肠炎。

大便呈黄绿色水样:内含蛋清样或黏膜样物质,应首先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及伪膜性肠炎。

大便为绿豆汤样:多见于沙门菌感染。

大便为蛋花样:多见于小儿腹泻。

大便中有黄白色乳凝块: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多见于消化不良。

大便呈蛋清样:多见于白色念珠菌性肠道感染。

大便呈泡沫油光样,矢气多而恶臭:见于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多由胰腺疾病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引起。

大便含脓血,为痢疾样:提示结肠有溃疡或糜烂性病变,多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及放射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大便暗红色或果酱样:常见于阿米巴肠病。

大便呈灰白色: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大便伴鲜血:见于肠道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痢疾、痔疮、直肠癌、直肠息肉。

大便呈黑色:软而富有光泽,如柏油样,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呈扁条或线条样:多见于直肠狭窄。

大便胶冻状:见于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

黏液便,甚至呈肠管型,内无血液: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伴有分泌功能亢进。

棕黑色球状硬便:常见于便秘。

大便恶臭:可能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或直肠癌溃烂继发感染。Part 03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让“小症状”变成“大危机”呃逆与嗳气

呃逆,俗称“打呃”、“打嗝”,因膈肌痉挛,气上逆于咽喉而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气短而频,呃呃连声。正常人受精神刺激、吸烟过多、饮酒、饱餐后,或快速吞咽干燥食物的同时较少饮水,可发生呃逆,特点是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如长时间持续不缓解的呃逆,多为某些疾病所致。

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嗳气沉长,不像呃逆那样声急短促。多见于饱食之后,有时会伴有少许食物或胃酸反流到食管或口中。大多由于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以及吞入氮气及氧气等,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气体嗳出。注意病理性呃逆●哪些疾病会引起呃逆

由胸腹部疾病导致的,如胃扩张、纵隔肿瘤、肺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及反流性食管炎等。

由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如神经官能症、尿毒症、低血钠症、脑出血、脑肿瘤等。

遇到呃逆,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必要时要对胃肠、心肺、纵隔做重点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根据异味判断病理性呃逆

因进食引起的呃逆,多会发现相应的饮食味。

如伴随着呃逆,胃里发出咕噜咕噜声,口中出现异味,就需提防,引起注意了。这样的呃逆与胃病、肠病、肝病、胆囊等疾病有关,要及时就诊。

如果异味是酸味,表明胃酸过强。

如果是苦味,表明胆汁剧增。

如果是腐烂(臭鸡蛋)味,则和硫化氢有关,多因食物长时间阻留在胃里形成的。胃肠病与嗳气

1. 正常情况下,大量食物进入胃中,会将胃内的二氧化碳挤出口中,出现嗳气,以致引起呃逆。这时多无异味,不用担心有病。

2. 胃肠内容排空障碍、肠壁吸收或供血障碍,以及消化腺分泌功能障碍,会有嗳气现象出现。

3. 有些胃炎,嗳气如同臭鸡蛋的味道。

4. 有些患胃病的人,吃了苏打等碱性食物,也会引起嗳气。这是由于苏打与胃酸中和,会产生二氧化碳。

5. 胃酸缺乏、胃张力减退、胃扩张、胃黏膜脱垂、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吞气症,以及肠道、胆系、肝脏、胰腺疾病,会导致嗳气。

6. 长时间的便秘,也会引起嗳气,这是因大肠积存过多的废气压迫到胃而排出的缘故。

7. 单纯由胃病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嗳气,常伴有呕吐、腹胀、腹痛。由于吞气过多所引起的嗳气,偶尔伴有腹胀。

8.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胃肠道内产气过多,或因肠蠕动减弱,均可致气体逆流入胃,由嗳气方式从口排出。中医小偏方●治疗呃逆

乌梅茶:乌梅2克,硼砂1克,红茶1.5克,一起放入茶杯中,加沸水闷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次。可降逆辟秽,和胃止呕。

竹茹芦根茶:竹茹、芦根各30克,生姜3片放入盛有开水的保温瓶内,泡30分钟,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可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萝卜子生姜饮:萝卜子30克,炒过,捣烂;生姜10克,洗净,切成薄片。两者加沸水闷泡10分钟后,一次喝下。萝卜子消食,炒过增效,生姜温中降逆,此饮适宜于伤食呃逆者。

藕汁韭菜饮:藕300克,刮去外皮,洗净;韭菜50克,洗净。两者榨取汁混合,一次喝下。藕清润下降,韭菜降逆,此饮降逆止呃。

引嚏法:用羽毛或纸片刺激鼻腔黏膜,引起喷嚏,连作数次。喷嚏后呃逆会暂时停止,待再次呃逆发作,再重复,数次后可止呃逆。

口鼻涂醋:用洁净纱布浸米醋中,然后涂于口鼻处。醋味酸,酸能收敛,使鼻吸其酸,有止呃良效。●治疗嗳气

曲末粥:神曲15克,将神曲捣碎,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火上煮至沸腾,转小火,煎取出神曲汁,再放入适量淘洗好的大米约50克,将其煮成粥后食用。神曲有消食和胃的作用,适用于食积嗳气呃逆。

麦芽神楂饮:炒麦芽60克,焦山楂30克,焦神曲15克,放砂锅中,加水足量,浸1小时后煎取汁,服之。适用于消化不良嗳气。

荸荠鸡金饮:荸荠250克,洗净,绞取汁;鸡内金15克,焙干,研成细粉。荸荠汁稍温一下,送服鸡内金粉。荸荠清润、消积,鸡内金消积食,行滞气,合而能祛胃肠积滞,帮助消化,对嗳气、口苦、纳差等有辅助治疗效果。

白术橘皮散:白术60克,橘皮120克,晒干或烘干,研为极细粉末,加适量加热的黄酒拌匀,做成细丸。每日3次,每次服6克,用木香6克煎汁送服。白术补脾益气而去水湿,适宜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常所致的食少食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反酸与嘈杂(烧心)

反酸指酸性胃液反流到口腔,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中医将酸水从口中吐出的叫作吐酸;胃中及食管内有烧灼感,未见酸水吐出的叫作吞酸。嘈杂(烧心)即胃部或胸口感到烧灼般疼痛,有时伴有反酸、腹胀、打嗝等症状。反酸和嘈杂大部分是因胃酸过多、胃逆向蠕动,或食管底部括约肌软弱无力关闭不全时,导致胃酸反流,引起食管灼热。反酸的辨证认识●生理性反酸

1. 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便会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管辖胃酸分泌的神经,促使胃酸分泌增多。

2. 饮食不当,如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3. 某些粗粮,如红薯、土豆等含大量淀粉,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粗粮不易消化,其剩余糖分易在胃肠道里发酵,诱发反酸。

4. 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舍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生理性反酸易被食管蠕动及唾液中和而清除,一般不引起食管黏膜损害,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的因素即可。●病理性反酸

当胃或食管出现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动力障碍等导致胃、食管的正常功能被破坏,使胃酸分泌过多,胃逆向蠕动增加,贲门口松弛,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内酸性液体便会反流到食管,甚至到口腔,口中便会有酸水。如果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分泌会明显增多,更易反酸。

对付病理性反酸,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同时可服用抗酸药物。如何应对嘈杂(烧心)●嘈杂(烧心)有哪些不适

1. 胸骨后烧灼感,伴有反酸、打嗝、腹胀。多在进食后出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2. 胸痛,特别在弯腰或俯卧时。

3. 咽部烧灼感或咽后部涌出发热、发酸或带咸味的液体。

4. 嗳气。●嘈杂(烧心)发作时如何处理

1. 一旦嘈杂(烧心)发作,可少量进餐或饮水,以中和或稀释食管下段的胃酸,这样做能暂时缓解烧心症状。

2. 口服抗酸药或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及硫糖铝混悬液)大部分可缓解症状。出现哪些情况应去就医

1. 明显的反酸、嘈杂(烧心)感并伴有下列症状:吞咽困难、呼吸短促、出汗、头晕、呕吐、腹泻、剧烈腹痛、发热及排黑便或带有血迹的大便。此时,可能发生了绞窄性裂孔疝、胰腺疾病、胃炎、胃溃疡或肿瘤,也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应立即就医。

2. 用抗酸剂治疗反酸、嘈杂(烧心)症状,若不能在15分钟内缓解,也许是心脏病发作的征象,应立即就医。

3. 反酸、嘈杂(烧心)症状在运动时加剧,若在休息后减轻,则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疾病,应尽快就医检查。

4. 长期存在反酸、嘈杂(烧心)症状(每日或几乎每日发作),说明食道正在被胃酸反复烧灼,这样可导致食道炎、食道瘢痕、胃溃疡或食管癌、胃癌,应尽快就医。

5. 此外,需注意的是:抗酸剂可掩盖一些疾病的症状而使病情加重。如果有高血压、心律不齐、肾脏疾病、慢性便秘、腹泻、结肠炎、肠道出血或阑尾炎的症状,在未经医生允许前不要擅自使用抗酸药。

6. 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任何药物(包括抗酸药)前都必须征得医生同意。如何避免反酸、嘈杂(烧心)

睡觉抬高床头。一般床头抬高15°(15~20厘米)为宜,让头和肩膀高于胃的水平,以便提高睡眠时食管清除酸的速度,减少夜间反流。

进食定时定量。三餐定时,晚餐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胃排空的时间是3~4小时,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反流入食管。因此,临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饮食以七八分饱为宜。过量饮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使胃排空减慢。食物停留在胃中,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酸、打嗝、胃胀等不适。

饮食宜清淡。高脂、高蛋白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是诱发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因此要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烹调宜蒸、煮、炖、烩,不用油、煎、炸。应该少吃甚至不吃生冷的食物。

忌食刺激性食物。咖啡、茶、巧克力、薄荷、洋葱、大蒜等可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不同体质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反应性不同,应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做记录,弄清自己的禁忌食物清单。

少吃酸性食物。如醋、番茄、橘子、橄榄、山楂、乌梅、杏、李子、荔枝、葡萄等酸性食物最好不吃;甜味食物也应当有所节制。

少吃某些粗粮。如红薯、土豆等含大量淀粉,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这些食物不易消化,剩余的糖分会在胃肠道里发酵,也会诱发反酸,不宜多吃。

食物尽量挑选纤维少的。植物性蛋白质可以从黄豆、豆腐等食物里摄取;脂肪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故无须特别限制,但应该适可而止,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胃的负担,使胃部不适感加剧;蛋类方面尽量避免卤蛋等;牛奶能够中和胃酸,是宜于食用的食品。

细嚼慢咽,进食软烂食物。一般的粥、面和较烂的米饭均可食用。在感觉到反酸、疼痛、恶心时,应只吃流质食物,如浓粥、藕粉粥等。

戒烟、戒酒。吸烟、饮酒会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的频率,并会延长酸与上皮的接触时间,对鳞状上皮有直接损害作用。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增加胃食管括约肌压力梯度,增加食管裂孔疝发生率。

减少增加腹压的因素。腹压增高会诱发反流,应避免穿紧身衣、紧束腰带、饱餐等,避免餐后弯腰、负重物,同时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

注意心理健康。研究显示,离异、丧偶、生活压力大、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易出现反酸、嘈杂(烧心)症状。推荐中成药●胃可宁

功效主治:收敛,制酸,止痛。适宜于胃中郁热引起的疼痛、胃酸过多、泛吐酸水等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等属于郁热者,可以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4次,每次3~5片,饭前半小时、睡前或反酸时服用。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临床实验证明,本品能中和胃酸,抑制胃蛋白酶,又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上皮细胞生长。●舒肝丸

功效主治: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反酸、饮食无味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9克,用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戒恼怒、抑郁。●左金丸

功效主治:清泻肝火,和胃止呕。用于治疗肝火犯胃引起的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3~6克,用温开水送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