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整洁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5:21:30

点击下载

作者:(美)Robert C. Martin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代码整洁之道

代码整洁之道试读:

前言

中写到的,良好的软件实践遵循这些规程:专注、镇定和思考。这并非总只有关实作,有关推动工厂设备以最高速度运转。5S哲学包括以下概念:

整理(Seiri)[4],或谓组织(想想英语中的sort(分类、排序)一词)。搞清楚事物之所在——通过恰当地命名之类的手段——至关重要。觉得命名标识无关紧要?读读后面的章节吧。

整顿(Seiton),或谓整齐(想想英文中的systematize(系统化)一词)。有句美国老话说:物皆有其位,而后物尽归其位(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每段代码都该在你希望它所在的地方——如果不在那里,就需要重构了。

清楚(Seiso),或谓清洁(想想英文中的shine(锃亮)一词)。清理工作地的拉线、油污和边角废料。对于那种四处遗弃的带注释的代码及反映过往或期望的无注释代码,本书作者怎么说的来着?除之而后快。

清洁(Seiketsu),或谓标准化。有关如何保持工作地清洁的组内共识。本书有没有提到在开发组内使用一贯的代码风格和实践手段?这些标准从哪里来?读读看。

身美(Shitsuke)[5],或谓纪律(自律)。在实践中贯彻规程,并时时体现于个人工作上,而且要乐于改进。

如果你接受挑战——没错,就是挑战,阅读并应用本书,你就会理解和赞赏上述最后一条。我们最终是在驶向一种负责任的专业精神之根源所在,这种专业性隶属于一个关注产品生命周期的专业领域。在我们遵循 TPM 来维护机动车和其他机械时,停机维护——等待缺陷显现出来——并不常见。我们更上一层楼:每天检查机械,在磨损机件停止工作之前就换掉它,或者按常例每1000英里(约1609.3km)就更换润滑油、防止磨损和开裂。对于代码,应无情地做重构。还可以更进一步,就像TPM运动在50多年前的创新:一开始就打造更易维护的机械。写出可读的代码,重要程度不亚于写出可执行的代码。1960年左右,围绕TPM引入的终极实践(ultimate practice),关注用全新机械替代旧机械。诚如Fred Brooks所言,我们或许应该每7年就重做一次软件的主要模块,清理缓慢陈腐的代码。也许我们该把重构周期从以年计缩短到以周、以天甚至以小时计。那便是细节所在了。

细节中自有天地,而在生活中应用此类手段时也有微言大义,就像我们一成不变地对那些源自日本的做法寄予厚望一般。这并非只是东方的生活观;英美民间也遍是这类警句。上引“整顿”(Seiton)二字就曾出现在某位俄亥俄州牧师的笔下,他把齐整看作是“荡涤种种罪恶之良方”。“清楚”(Seiso)又如何呢?整洁近乎虔诚(Cleanliness is next to godliness)。一张脏乱的桌子足以夺去一所丽宅的光彩。老话怎么说“身美”(Shitsuke)的?守小节者不亏大节(He who is faithful in little is faithful in much)。对于时时准备在恰当时机做重构,为未来的“大”决定夯实基础,而不是置诸脑后,有什么说法吗?及时一针省九针(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日事日毕(Don’t put off unti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在精益实践落入软件咨询师之手前,这就是其所谓“最后时机”的本义所在。摆正单项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呢?巨木生于树籽(Mighty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简单的防备性工作呢?防病好过治病(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整洁代码以其对细节的关注,荣耀了深埋于我们现有、或曾有、或该有的壮丽文化之下的智慧根源。

即便是在宏伟的建筑作品中,我们也听到关注细节的回响。想想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门把手吧。那正是整理(seiri)。认真对待每个变量名。你当用为自己第一个孩子命名般的谨慎来给变量命名。

正如每位房主所知,此类照料和修葺永无休止。建筑师Christopher Alexander——模式与模式语言之父——把每个设计动作看作是较小的局部修复动作。他认为,设计良好结构才是建筑师的本职所在,而更大的建筑形态则当留给模式及居住者搬进的家私来完成。设计始终在持续进行,不只是在新建一个房间时,也在我们重新粉刷墙面、更换旧地毯或者换厨房水槽时。大多数艺术门类也持类似主张。在寻找其他推崇细节的人时,我们发现,19世纪法国作家Gustav Flaubert(古斯塔夫·福楼拜)名列其中。法国诗人Paul Valery(保尔·瓦雷里)认为,每首诗歌都无写完之时,得持续重写,直至放弃为止。全心倾注于细节,屡见于追求卓越的行为之中。虽然这无甚新意,但阅读本书对读者仍是一种挑战,你要重拾久已弃置脑后的良好规则,自发自主,“响应改变”。

不幸的是,我们往往见不到人们把对细节的关注当作编程艺术的基础要件。我们过早地放弃了在代码上的工作,并不是因为它业已完成,而是因为我们的价值体系关注外在表现甚于关注要交付之物的本质。疏忽最终结出了恶果:坏东西一再出现。无论是在行业里还是学术领域,研究者都很重视代码的整洁问题。供职于贝尔软件生产研究实验室(Bell Labs Software Production Research)——没错,就是生产!——时,我们有些不太严密的发现,认为前后一致的缩进风格明显标志了较低的缺陷率。我们原指望将质量归因于架构、编程语言或者其他高级概念;我们的专业能力归功于对工具的掌握和各种高高在上的设计方法,至于那些安置于厂区的机器,那些编码者,他们居然通过简单地保持一致缩进风格创造了价值,这简直是一种侮辱。我在17年前就在书中写过,这种风格远不止是一种单纯的能力那么简单。日本式的世界观深知日常工作者的价值,而且,还深知工作者简单的日常行为所锻造的开发系统的价值。质量是上百万次全心投入的结果——而非仅归功于任何来自天堂的伟大方法。这些行为简单却不简陋,也不意味着简易。相反,它们是人力所能达的不仅伟大而且美丽的造物。忽略它们,就不成其为完整的人。

当然,我仍然提倡放宽思路,也推崇根植于深厚领域知识和软件可用性的各种架构手法的价值。但本书与此无关——至少,没有明显关系。本书精妙之处,其意义之深远,不该无人赏识。它正与Peter Sommerlad、Kevlin Henny及Giovanni Asproni等真正写代码的人现今所持的观念相吻合。他们鼓吹“代码即设计”和“简单代码”。我们要谨记,界面就是程序,而且其结构也极大地反映出程序结构,但也理应始终谦逊地承认设计存在于代码中,这至关紧要。制造上的返工导致成本上升,但重做设计却创造出价值。我们应当视代码为设计——作为过程而非终点的设计——这种高尚行为的漂亮体现。耦合与内聚的架构韵律在代码中脉动。Larry Constantine以代码的形式——而不是用UML那种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来描述耦合与内聚。Richard Garbriel在“Abstraction Descant”(抽象刍议)一文中告诉我们,抽象即恶。代码除恶,而整洁的代码则大抵是圣洁的。

回到我那个小小的乐嚼包装盒,我想要重点提一下,那句丹麦谚语不只是教我们重视小处,更教我们小处要诚实。这意味着对代码诚实、对同僚坦承代码现状,最重要的是在代码问题上不自欺。是否已尽全力“把露营地清理得比来时还干净”?签入代码前是否已做重构?这可不是皮毛小事,它正高卧于敏捷价值的正中位置。Scrum 有一种建议的实践,主张重构是“完成”(Done)概念的一部分。无论是架构还是代码都不强求完美,只求竭诚尽力而已。人孰无过,神亦容之(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在Scrum中,我们使一切可见。我们晾出脏衣服。我们坦承代码状态,因为它永不完美。我们日渐成为完整的人,配得起神的眷顾,也越来越接近细节中的伟大之处。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我们亟需能得到的一切帮助。假使干净的地板能减少事故发生,假使归置到位的工具能提升生产力,我也会倾力做到。至于本书,在我看过的有关将精益原则应用于软件的印刷品中,是最具实用性的。那班求索者多年来并肩奋斗,不但是为求一己之进步,更将他们的知识通过和你手上正在做的事一般的工作贡献给这个行业。看过鲍勃大叔寄来的原稿之后,我发现,世界竟略有改善了。

对高瞻远瞩的练习业已结束,我要去清理自己的书桌了。James O.Coplien于丹麦默尔鲁普——————————————

[1].译注:20世纪中期著名现代建筑大师,秉承“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缔造了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结构。

[2].译注:本书主要作者Robert C. Martin绰号Uncle Bob,这里的“鲍勃”及后文的“鲍勃大叔”就是指Robert C. Martin。

[3].译注:Test Driven Development,测试驱动开发。

[4].译注:这些概念最初出现于日本,5个概念的日文罗马字拼音首字母正好都是S,所以这里也保留了日文罗马字拼音写法。中译本以日文汉字直接译出,读者留意,不可直接对应其中文意思。

[5].译注:中文意为“素养、教养”。关于封面

封面的图片是M104:草帽星系(The Sombrero Galaxy)。M104坐落于处女座(Virgo),距地球仅3000万光年。其核心是一个质量超大的黑洞,有100万个太阳那么重。

这幅图是否让你想起了Klingon星球(克林贡)[1]的卫星Praxis(普拉西斯)爆炸的事?我清楚地记得,在《星舰迷航 VI》中,大爆炸之后碎片四溅,飞舞出一个赤道光环的场景。至此,光环就成为科幻电影中爆炸场景的必然产物了。甚至就在《星舰迷航》系列电影的后续情节中,Alderaan(阿尔德然)的爆炸也有类似场景出现。

环绕M104的光环是什么造成的?它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膨胀率和如此明亮而微小的内核?在我看来,仿佛那位于中心位置的黑洞勃然大怒,向星系的中心扔出了一个3万光年大的洞一般。在这场宇宙大崩塌所及范围之内的居民全都大难临头了。

超大质量的黑洞以星体为食,将星体的相当部分质量转换为能2量。方程式E = MC已经足够体现杠杆作用了,但当 M 有一颗星体那么大的质量时,看吧!在那巨兽酒足饭饱之前,有多少星体会一头撞进它的胃里?核心部分空洞的大小,是否说明了些什么呢?

封面上的M104图片,是用来自于哈勃望远镜的那幅著名的可见光相片(上图)和Spitzer(斯比泽)轨道探测器最新的红外影像(下图)组合而成。

在红外影像中,光环中的热粒子闪耀着穿过了中心膨胀体。这两幅影像组合起来,显现出我们从未见过的景象,展示了久远之前曾熊熊燃烧的火海。封面图片:来自斯比泽太空望远镜——————————————

[1].系列剧《星舰迷航》(Star Trek)中的故事情节,Praxis星爆炸,由此导致联邦和Klingon达成首次和平协议。代码猴子与童子军军规

2007年3月,我在SD West 2007技术大会上聆听了Robert C. Martin(鲍勃大叔)的主题演讲“Craftsmanship and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ity: Secrets for Going Fast without Making a Mess”。一身休闲打扮的鲍勃大叔,以一曲嘲笑低水平编码者的Code Monkey(代码猴子)开场。

是的,我们就是一群代码猴子,上蹿下跳,自以为领略了编程的真谛。可惜,当我们抓着几个酸桃子,得意洋洋坐到树枝上,却对自己造成的混乱熟视无睹。那堆“可以运行”的乱麻程序,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慢慢腐坏。

从听到那场以TDD为主题的演讲之后,我就一直关注鲍勃大叔,还有他在TDD和整洁代码方面的言论。去年,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分社拿一本书给我看,封面上赫然写着Robert C. Martin的大名。看完原书序和前言,我已经按捺不住,接下了翻译此书的任务。这本书名为Clean Code,乃是Object Mentor(鲍勃大叔开办的技术咨询和培训公司)一干大牛在编程方面的经验累积。按鲍勃大叔的话来说,就是“Object Mentor整洁代码派”的说明。

正如 Coplien 在序中所言,宏大建筑中最细小的部分,比如关不紧的门、有点儿没铺平的地板,甚至是凌乱的桌面,都会将整个大局的魅力毁灭殆尽。这就是整洁代码之所系。Coplien列举了许多谚语,证明整洁的价值,中国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语。整洁代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问题是如何写出真正整洁的代码。

本书既是整洁代码的定义,亦是如何写出整洁代码的指南。鲍勃大叔认为,“写整洁代码,需要遵循大量的小技巧,贯彻刻苦习得的‘整洁感’。这种‘代码感’就是关键所在……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代码的优劣,还予我们以借戒规之力化劣为优的攻略。”作者阐述了在命名、函数、注释、代码格式、对象和数据结构、错误处理、边界问题、单元测试、类、系统、并发编程等方面如何做到整洁的经验与最佳实践。长期遵照这些经验编写代码,所谓“代码感”也就自然而然滋生出来。更有价值的部分是鲍勃大叔本人对3个Java项目的剖析与改进过程的实操记录。通过这多达3章的重构记录,鲍勃大叔充分地证明了童子军军规在编程领域同样适用:离开时要比发现时更整洁。为了向读者呈现代码的原始状态,这部分代码及本书其他部分的绝大多数代码注释都不做翻译。如果读者有任何疑问,可通过邮件与我沟通(cleancode.cn@gmail.com)。

接触开发技术十多年以来,特别是从事IT技术媒体工作六年以来,我见过许多对于代码整洁性缺乏足够重视的开发者。不算过分地说,这是职业素养与基本功的双重缺陷。我翻译The Elements of C# Style(中译版《C#编程风格》)和本书,实在也是希望在这方面看到开发者重视度和实际应用的提升。

在本书的结束语中,鲍勃大叔提到别人给他的一条腕带,上面的字样是Test Obsessed(沉迷测试)。鲍勃大叔“发现自己无法取下腕带。不仅是因为腕带很紧,而且那也是条精神上的紧箍咒。……它一直提醒我,我做了写出整洁代码的承诺。”有了这条腕带,代码猴子成了模范童子军。我想,每位开发者都需要这样一条腕带吧?韩磊2009年11月前言

衡量代码质量的唯一有效标准:WTF/min

承Thom Holwerda惠允,自http://www.osnews.com/story/19266/WTFs_m再制

你的代码在哪道门后面?你的团队或公司在哪道门后面?为什么会在那里?只是一次普通的代码复查,还是产品面世后才发现一连串严重问题?我们是否在战战兢兢地调试自己之前错以为没问题的代码?客户是否在流失?经理们是否把我们盯得如芒刺在背?当事态变得严重起来,如何保证我们在那道正确的门后做补救工作?答案是:技艺(craftsmanship)。

习艺之要有二:知和行。你应当习得有关原则、模式和实践的知识,穷尽应知之事,并且要对其了如指掌,通过刻苦实践掌握它。

我可以教你骑自行车的物理学原理。实际上,经典数学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确实简洁明了。重力、摩擦力、角动量、质心等,用一页写满方程式的纸就能说明白。有了这些方程式,我可以为你证明出骑车完全可行,而且还可以告诉你骑车所需的全部知识。即便如此,你在初次骑车时还是会跌倒在地。

编码亦同此理。我们可以写下整洁代码的所有“感觉良好”的原则,放手让你去干(换言之,让你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那样的话,我们算是哪门子老师?而你又会成为怎样的学生呢?

不!本书可不会这么做。

学写整洁代码很难。它可不止于要求你掌握原则和模式。你得在这上面花工夫。你须自行实践,且体验自己的失败。你须观察他人的实践与失败。你须看看别人是怎样蹒跚学步,再转头研究他们的路数。你须看看别人是如何绞尽脑汁做出决策,又是如何为错误决策付出代价。

阅读本书要多用心思。这可不是那种降落前就能读完的“感觉不错”的飞机书。本书要让你用功,而且是非常用功。如何用功?阅读代码——大量代码。而且你要去琢磨某段代码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在我们分解,而后组合模块时,你得亦步亦趋地跟上。这得花些工夫,不过值得一试。

本书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前几章介绍编写整洁代码的原则、模式和实践。这部分有相当多的示例代码,读起来颇具挑战性。读完这几章,就为阅读第2部分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就此止步,只能祝你好运啦!

第2部分最需要花工夫。这部分包括几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案例研究。每个案例都清理一些代码——把有问题的代码转化为问题少一些的代码。这部分极为详细。你的思维要在讲解和代码段之间跳来跳去。你得分析和理解那些代码,琢磨每次修改的来龙去脉。

你付出的劳动将在第3部分得到回报。这部分只有一章,列出从上述案例研究中得到的启示和灵感。在遍览和清理案例中的代码时,我们把每个操作理由记录为一种启示或灵感。我们尝试去理解自己对阅读和修改代码的反应,尽力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会如此行事。结果得到了一套描述在编写、阅读、清理代码时思维方式的知识库。

如果你在阅读第2部分的案例研究时没有好好用功,那么这套知识库对你来说可能所值无几。在这些案例研究中,每次修改都仔细注明了相关启示的标号。这些标号用方括号标出,如:[H22]。由此你可以看到这些启示在何种环境下被应用和编写。启示本身不值钱,启示与案例研究中清理代码的具体决策之间的关系才有价值。

如果你跳过案例研究部分,只阅读了第1部分和第3部分,那就不过是又看了一本关于写出好软件的“感觉不错”的书。但如果你肯花时间琢磨那些案例,亦步亦趋——站在作者的角度,迫使自己以作者的思维路径考虑问题,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原则、模式、实践和启示。这样的话,就像一个熟练地掌握了骑车的技术后,自行车就如同其身体的延伸部分那样;对你来说,本书所介绍的整洁代码的原则、模式、实践和启示就成为了本身具有的技艺,而不再是“感觉不错”的知识。

致谢

插图

感谢两位艺术家Jennifer Kohnke和Angela Brooks。Jennifer绘制了每章起始处创意新颖、效果惊人的插图,以及Kent Beck、Ward Cunningham、Bjarne Stroustrup、Ron Jeffries、Grady Booch、Dave Thomas、Michael Feathers和我本人的肖像。

Angela 绘制了文中那些精致的插图。这些年她为我画了一些画,包括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中译版《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一书中的大量插图。她是我的长女,常给我带来极大的愉悦。第1章整洁代码

阅读本书有两种原因:第一,你是个程序员;第二,你想成为更好的程序员。很好。我们需要更好的程序员。

这是本有关编写好程序的书。它充斥着代码。我们要从各个方向来考察这些代码。从顶向下,从底往上,从里而外。读完后,就能知道许多关于代码的事了。而且,我们还能说出好代码和糟糕的代码之间的差异。我们将了解到如何写出好代码。我们也会知道,如何将糟糕的代码改成好代码。1.1 要有代码

有人也许会以为,关于代码的书有点儿落后于时代——代码不再是问题;我们应当关注模型和需求。确实,有人说过我们正在临近代码的终结点。很快,代码就会自动产生出来,不需要再人工编写。程序员完全没用了,因为商务人士可以从规约直接生成程序。

扯淡!我们永远抛不掉代码,因为代码呈现了需求的细节。在某些层面上,这些细节无法被忽略或抽象,必须明确之。将需求明确到机器可以执行的细节程度,就是编程要做的事。而这种规约正是代码。

我期望语言的抽象程度继续提升。我也期望领域特定语言的数量继续增加。那会是好事一桩。但那终结不了代码。实际上,在较高层次上用领域特定语言撰写的规约也将是代码!它也得严谨、精确、规范和详细,好让机器理解和执行。

那帮以为代码终将消失的伙计,就像是巴望着发现一种无规范数学的数学家们一般。他们巴望着,总有一天能创造出某种机器,我们只要想想、嘴都不用张就能叫它依计行事。那机器要能透彻理解我们,只有这样,它才能把含糊不清的需求翻译为可完美执行的程序,精确满足需求。

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即便是人类,倾其全部的直觉和创造力,也造不出满足客户模糊感觉的成功系统来。如果说需求规约原则教给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归置良好的需求就像代码一样正式,也能作为代码的可执行测试来使用。

记住,代码确然是我们最终用来表达需求的那种语言。我们可以创造各种与需求接近的语言。我们可以创造帮助把需求解析和汇整为正式结构的各种工具。然而,我们永远无法抛弃必要的精确性——所以代码永存。1.2 糟糕的代码

最近我在读Kent Beck著Implementation Patterns(中译版《实现模式》)[1]一书的序言。他这样写道:“……本书基于一种不太牢靠的前提:好代码的确重要……”这前提不牢靠?我反对!我认为这是该领域最强固、最受支持、最被强调的前提了(我想Kent也知道)。我们知道好代码重要,是因为其短缺实在困扰了我们太久。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有家公司写了个很流行的杀手应用,许多专业人士都买来用。然后,发布周期开始拉长。缺陷总是不能修复。装载时间越来越久,崩溃的几率也越来越大。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在某天沮丧地关掉那个程序,从此再不用它。在那之后不久,该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20年后,我见到那家公司的一位早期雇员,问他当年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回答叫我愈发恐惧起来。原来,当时他们赶着推出产品,代码写得乱七八糟。特性越加越多,代码也越来越烂,最后再也没法管理这些代码了。是糟糕的代码毁了这家公司。

你是否曾为糟糕的代码所深深困扰?如果你是位有点儿经验的程序员,定然多次遇到过这类困境。我们有专用来形容这事的词:沼泽(wading)。我们趟过代码的水域。我们穿过灌木密布、瀑布暗藏的沼泽地。我们拼命想找到出路,期望有点什么线索能启发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目光所及,只是越来越多死气沉沉的代码。

你当然曾为糟糕的代码所困扰过。那么——为什么要写糟糕的代码呢?

是想快点完成吗?是要赶时间吗?有可能。或许你觉得自己要干好所需的时间不够;假使花时间清理代码,老板就会大发雷霆。或许你只是不耐烦再搞这套程序,期望早点结束。或许你看了看自己承诺要做的其他事,意识到得赶紧弄完手上的东西,好接着做下一件工作。这种事我们都干过。

我们都曾经瞟一眼自己亲手造成的混乱,决定弃之而不顾,走向新一天。我们都曾经看到自己的烂程序居然能运行,然后断言能运行的烂程序总比什么都没有强。我们都曾经说过有朝一日再回头清理。当然,在那些日子里,我们都没听过勒布朗(LeBlanc)法则:稍后等于永不(Later equals never)。1.3 混乱的代价

只要你干过两三年编程,就有可能曾被某人的糟糕的代码绊倒过。如果你编程不止两三年,也有可能被这种代码拖过后腿。进度延缓的程度会很严重。有些团队在项目初期进展迅速,但有那么一两年的时间却慢如蜗行。对代码的每次修改都影响到其他两三处代码。修改无小事。每次添加或修改代码,都得对那堆扭纹柴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往上扔更多的扭纹柴。这团乱麻越来越大,再也无法理清,最后束手无策。

随着混乱的增加,团队生产力也持续下降,趋向于零。当生产力下降时,管理层就只有一件事可做了:增加更多人手到项目中,期望提升生产力。可是新人并不熟悉系统的设计。他们搞不清楚什么样的修改符合设计意图,什么样的修改违背设计意图。而且,他们以及团队中的其他人都背负着提升生产力的可怕压力。于是,他们制造更多的混乱,驱动生产力向零那端不断下降。如图1-1所示。图1-1 生产力vs.时间1.3.1 华丽新设计

最后,开发团队造反了,他们告诉管理层,再也无法在这令人生厌的代码基础上做开发。他们要求做全新的设计。管理层不愿意投入资源完全重启炉灶,但他们也不能否认生产力低得可怕。他们只好同意开发者的要求,授权去做一套看上去很美的华丽新设计。

于是就组建了一支新军。谁都想加入这个团队,因为它是张白纸。他们可以重新来过,搞出点真正漂亮的东西来。但只有最优秀、最聪明的家伙被选中。其余人等则继续维护现有系统。

现在有两支队伍在竞赛了。新团队必须搭建一套新系统,要能实现旧系统的所有功能。另外,还得跟上对旧系统的持续改动。在新系统功能足以抗衡旧系统之前,管理层不会替换掉旧系统。

竞赛可能会持续极长时间。我就见过延续了十年之久的。到了完成的时候,新团队的老成员早已不知去向,而现有成员则要求重新设计一套新系统,因为这套系统太烂了。

假使你经历过哪怕是一小段我谈到的这种事,那么你一定知道,花时间保持代码整洁不但有关效率,还有关生存。1.3.2 态度

你是否遇到过某种严重到要花数个星期来做本来只需数小时即可完成的事的混乱状况?你是否见过本来只需做一行修改,结果却涉及上百个模块的情况?这种事太常见了。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为什么好代码会这么快就变质成糟糕的代码?理由多得很。我们抱怨需求变化背离了初期设计。我们哀叹进度太紧张,没法干好活。我们把问题归咎于那些愚蠢的经理、苛求的用户、没用的营销方式和那些电话消毒剂。不过,亲爱的呆伯特(Dilbert)[2],我们是自作自受[3]。我们太不专业了。

这话可不太中听。怎么会是自作自受呢?难道不关需求的事?难道不关进度的事?难道不关那些蠢经理和没用的营销手段的事?难道他们就不该负点责吗?

不。经理和营销人员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必须的信息,然后才能做出承诺和保证;即便他们没开口问,我们也不该羞于告知自己的想法。用户指望我们验证需求是否都在系统中实现了。项目经理指望我们遵守进度。我们与项目的规划脱不了干系,对失败负有极大的责任;特别是当失败与糟糕的代码有关时尤为如此!“且慢!”你说。“不听经理的,我就会被炒鱿鱼。”多半不会。多数经理想要知道实情,即便他们看起来不喜欢实情。多数经理想要好代码,即便他们总是痴缠于进度。他们会奋力卫护进度和需求;那是他们该干的。你则当以同等的热情卫护代码。

再说明白些,假使你是位医生,病人请求你在给他做手术前别洗手,因为那会花太多时间,你会照办吗[4]?本该是病人说了算;但医生却绝对应该拒绝遵从。为什么?因为医生比病人更了解疾病和感染的风险。医生如果按病人说的办,就是一种不专业的态度(更别说是犯罪了)。

同理,程序员遵从不了解混乱风险的经理的意愿,也是不专业的做法。1.3.3 迷题

程序员面临着一种基础价值谜题。有那么几年经验的开发者都知道,之前的混乱拖了自己的后腿。但开发者们背负期限的压力,只好制造混乱。简言之,他们没花时间让自己做得更快!真正的专业人士明白,这道谜题的第二部分说错了。制造混乱无助于赶上期限。混乱只会立刻拖慢你,叫你错过期限。赶上期限的唯一方法——做得快的唯一方法 ——就是始终尽可能保持代码整洁。1.3.4 整洁代码的艺术

假设你相信混乱的代码是祸首,假设你接受做得快的唯一方法是保持代码整洁的说法,你一定会自问:“我怎么才能写出整洁的代码?”不过,如果你不明白整洁对代码有何意义,尝试去写整洁代码就毫无所益!

坏消息是写整洁代码很像是绘画。多数人都知道一幅画是好还是坏。但能分辨优劣并不表示懂得绘画。能分辨整洁代码和肮脏代码,也不意味着会写整洁代码!

写整洁代码,需要遵循大量的小技巧,贯彻刻苦习得的“整洁感”。这种“代码感”就是关键所在。有些人生而有之。有些人费点劲才能得到。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代码的优劣,还予我们以借戒规之力化劣为优的攻略。

缺乏“代码感”的程序员,看混乱是混乱,无处着手。有“代码感”的程序员能从混乱中看出其他的可能与变化。“代码感”帮助程序员选出最好的方案,并指导程序员制订修改行动计划,按图索骥。

简言之,编写整洁代码的程序员就像是艺术家,他能用一系列变换把一块白板变作由优雅代码构成的系统。1.3.5 什么是整洁代码

有多少程序员,就有多少定义。所以我只询问了一些非常知名且经验丰富的程序员。

Bjarne Stroustrup,C++语言发明者,C++Programming Language(中译版《C++程序设计语言》)一书作者。

我喜欢优雅和高效的代码。代码逻辑应当直截了当,叫缺陷难以隐藏;尽量减少依赖关系,使之便于维护;依据某种分层战略完善错误处理代码;性能调至最优,省得引诱别人做没规矩的优化,搞出一堆混乱来。整洁的代码只做好一件事。

Bjarne用了“优雅”一词。说得好!我MacBook上的词典提供了如下定义:外表或举止上令人愉悦的优美和雅观;令人愉悦的精致和简单。注意对“愉悦”一词的强调。Bjarne显然认为整洁的代码读起来令人愉悦。读这种代码,就像见到手工精美的音乐盒或者设计精良的汽车一般,让你会心一笑。

Bjarne 也提到效率——而且两次提及。这话出自 C++发明者之口,或许并不出奇;不过我认为并非是在单纯追求速度。被浪费掉的运算周期并不雅观,并不令人愉悦。留意Bjarne 怎么描述那种不雅观的结果。他用了“引诱”这个词。诚哉斯言。糟糕的代码引发混乱!别人修改糟糕的代码时,往往会越改越烂。

务实的Dave Thomas和Andy Hunt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这种情况。他们提到破窗理论[5]。窗户破损了的建筑让人觉得似乎无人照管。于是别人也再不关心。他们放任窗户继续破损。最终自己也参加破坏活动,在外墙上涂鸦,任垃圾堆积。一扇破损的窗户开辟了大厦走向倾颓的道路。

Bjarne也提到完善错误处理代码。往深处说就是在细节上花心思。敷衍了事的错误处理代码只是程序员忽视细节的一种表现。此外还有内存泄漏,还有竞态条件代码。还有前后不一致的命名方式。结果就是凸现出整洁代码对细节的重视。

Bjarne以“整洁的代码只做好一件事”结束论断。毋庸置疑,软件设计的许多原则最终都会归结为这句警语。有那么多人发表过类似的言论。糟糕的代码想做太多事,它意图混乱、目的含混。整洁的代码力求集中。每个函数、每个类和每个模块都全神贯注于一事,完全不受四周细节的干扰和污染。

Grady Booch,Object 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s(中译版《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一书作者。

整洁的代码简单直接。整洁的代码如同优美的散文。整洁的代码从不隐藏设计者的意图,充满了干净利落的抽象和直截了当的控制语句。

Grady的观点与 Bjarne的观点有类似之处,但他从可读性的角度来定义。我特别喜欢“整洁的代码如同优美的散文”这种看法。想想你读过的某本好书。回忆一下,那些文字是如何在脑中形成影像!就像是看了场电影,对吧?还不止!你还看到那些人物,听到那些声音,体验到那些喜怒哀乐。

阅读整洁的代码和阅读Lord of the Rings(中译版《指环王》)自然不同。不过,仍有可类比之处。如同一本好的小说般,整洁的代码应当明确地展现出要解决问题的张力。它应当将这种张力推至高潮,以某种显而易见的方案解决问题和张力,使读者发出“啊哈!本当如此!”的感叹。

窃以为Grady所谓“干净利落的抽象”(crisp abstraction),乃是绝妙的矛盾修辞法。毕竟crisp几乎就是“具体”(concrete)的同义词。我MacBook上的词典这样定义crisp一词:果断决绝,就事论事,没有犹豫或不必要的细节。尽管有两种不同的定义,该词还是承载了有力的信息。代码应当讲述事实,不引人猜测。它只该包含必需之物。读者应当感受到我们的果断决绝。“老大”Dave Thomas,OTI公司创始人,Eclipse战略教父。

整洁的代码应可由作者之外的开发者阅读和增补。它应当有单元测试和验收测试。它使用有意义的命名。它只提供一种而非多种做一件事的途径。它只有尽量少的依赖关系,而且要明确地定义和提供清晰、尽量少的API。代码应通过其字面表达含义,因为不同的语言导致并非所有必需信息均可通过代码自身清晰表达。

Dave老大在可读性上和Grady持相同观点,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Dave断言,整洁的代码便于其他人加以增补。这看似显而易见,但亦不可过分强调。毕竟易读的代码和易修改的代码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Dave将整洁系于测试之上!要在十年之前,这会让人大跌眼镜。但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已在行业中造成了深远影响,成为基础规程之一。Dave说得对。没有测试的代码不干净。不管它有多优雅,不管有多可读、多易理解,微乎测试,其不洁亦可知也。

Dave 两次提及“尽量少”。显然,他推崇小块的代码。实际上,从有软件起人们就在反复强调这一点。越小越好。

Dave也提到,代码应在字面上表达其含义。这一观点源自Knuth的“字面编程”(literate programming)[6]。结论就是应当用人类可读的方式来写代码。

Michael Feathers,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中译版《修改代码的艺术》)一书作者。

我可以列出我留意到的整洁代码的所有特点,但其中有一条是根本性的。整洁的代码总是看起来像是某位特别在意它的人写的。几乎没有改进的余地。代码作者什么都想到了,如果你企图改进它,总会回到原点,赞叹某人留给你的代码——全心投入的某人留下的代码。

一言以蔽之:在意。这就是本书的题旨所在。或许该加个副标题,如何在意代码。

Michael一针见血。整洁代码就是作者着力照料的代码。有人曾花时间让它保持简单有序。他们适当地关注到了细节。他们在意过。

Ron Jeffries,Extreme Programming Installed(中译版《极限编程实施》)以及 Extreme Programming Adventures in C#(中译版《C#极限编程探险》)作者。

Ron 初入行就在战略空军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编写 Fortran 程序,此后几乎在每种机器上编写过每种语言的代码。他的言论值得咀嚼。

近年来,我开始研究贝克的简单代码规则,差不多也都琢磨透了。简单代码,依其重要顺序:

能通过所有测试;

没有重复代码;

体现系统中的全部设计理念;

包括尽量少的实体,比如类、方法、函数等。

在以上诸项中,我最在意代码重复。如果同一段代码反复出现,就表示某种想法未在代码中得到良好的体现。我尽力去找出到底那是什么,然后再尽力更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我看来,有意义的命名是体现表达力的一种方式,我往往会修改好几次才会定下名字来。借助Eclipse这样的现代编码工具,重命名代价极低,所以我无所顾忌。然而,表达力还不只体现在命名上。我也会检查对象或方法是否想做的事太多。如果对象功能太多,最好是切分为两个或多个对象。如果方法功能太多,我总是使用抽取手段(Extract Method)重构之,从而得到一个能较为清晰地说明自身功能的方法,以及另外数个说明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方法。

消除重复和提高表达力让我在整洁代码方面获益良多,只要铭记这两点,改进脏代码时就会大有不同。不过,我时常关注的另一规则就不太好解释了。

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所有程序都由极为相似的元素构成。例如“在集合中查找某物”。不管是雇员记录数据库还是名-值对哈希表,或者某类条目的数组,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想要从集合中找到某一特定条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把实现手段封装到更抽象的方法或类中。这样做好处多多。

可以先用某种简单的手段,比如哈希表来实现这一功能,由于对搜索功能的引用指向了我那个小小的抽象,就能随需应变,修改实现手段。这样就既能快速前进,又能为未来的修改预留余地。

另外,该集合抽象常常提醒我留意“真正”在发生的事,避免随意实现集合行为,因为我真正需要的不过是某种简单的查找手段。

减少重复代码,提高表达力,提早构建简单抽象。这就是我写整洁代码的方法。

Ron 以寥寥数段文字概括了本书的全部内容。不要重复代码,只做一件事,表达力,小规模抽象。该有的都有了。

Ward Cunningham,Wiki发明者,eXtreme Programming (极限编程)的创始人之一,Smalltalk语言和面向对象的思想领袖。所有在意代码者的教父。

如果每个例程都让你感到深合己意,那就是整洁代码。如果代码让编程语言看起来像是专为解决那个问题而存在,就可以称之为漂亮的代码。

这种说法很 Ward。它教你听了之后就点头,然后继续听下去。如此在理,如此浅显,绝不故作高深。你大概以为此言深合己意吧。再走近点看看。“……深合己意”。你最近一次看到深合己意的模块是什么时候?模块多半都繁复难解吧?难道没有触犯规则吗?你不是也曾挣扎着想抓住些从整个系统中散落而出的线索,编织进你在读的那个模块吗?你最近一次读到某段代码、并且如同对 Ward的说法点头一般对这段代码点头,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Ward期望你不会为整洁代码所震惊。你无需花太多力气。那代码就是深合你意。它明确、简单、有力。每个模块都为下一个模块做好准备。每个模块都告诉你下一个模块会是怎样的。整洁的程序好到你根本不会注意到它。设计者把它做得像一切其他设计般简单。

那 Ward 有关“美”的说法又如何呢?我们都曾面临语言不是为要解决的问题所设计的困境。但 Ward的说法又把球踢回我们这边。他说,漂亮的代码让编程语言像是专为解决那个问题而存在!所以,让语言变得简单的责任就在我们身上了!当心,语言是冥顽不化的!是程序员让语言显得简单。1.4 思想流派

我(鲍勃大叔)又是怎么想的呢?在我眼中整洁代码是什么样的?本书将以详细到吓死人的程度告诉你,我和我的同道对整洁代码的看法。我们会告诉你关于整洁变量名的想法,关于整洁函数的想法,关于整洁类的想法,如此等等。我们视这些观点为当然,且不为其逆耳而致歉。对我们而言,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这些观点确属当然,也是我们整洁代码派的圭旨。

武术家从不认同所谓最好的武术,也不认同所谓绝招。武术大师们常常创建自己的流派,聚徒而授。因此我们才看到格雷西家族在巴西开创并传授的格雷西柔术(Gracie Jiu Jistu),看到奥山龙峰(Okuyama Ryuho)在东京开创并传授的八光流柔术(Hakkoryu Jiu Jistu),看到李小龙(Bruce Lee)在美国开创并传授的截拳道(Jeet Kune Do)。

弟子们沉浸于创始人的授业。他们全心师从某位师傅,排斥其他师傅。弟子有所成就后,可以转投另一位师傅,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有些弟子最终百炼成钢,创出新招数,开宗立派。

任何门派都并非绝对正确。不过,身处某一门派时,我们总以其所传之技为善。归根结底,练习八光流柔术或截拳道,自有其善法,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他门派所授之法。

可以把本书看作是对象导师(Object Mentor)[7]整洁代码派的说明。里面要传授的就是我们勤操己艺的方法。如果你遵从这些教诲,你就会如我们一般乐受其益,你将学会如何编写整洁而专业的代码。但无论如何也别错以为我们是“正确的”。其他门派和师傅和我们一样专业。你有必要也向他们学习。

实际上,书中很多建议都存在争议。或许你并不完全同意这些建议。你可能会强烈反对其中一些建议。这样挺好的。我们不能要求做最终权威。另外一方面,书中列出的建议,乃是我们长久苦思、从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和无数尝试与错误中得来。无论你同意与否,如果你没看到或是不尊敬我们的观点,就真该自己害臊。1.5 我们是作者

Javadoc中的@author字段告诉我们自己是什么人。我们是作者。作者都有读者。实际上,作者有责任与读者做良好沟通。下次你写代码的时候,记得自己是作者,要为评判你工作的读者写代码。

你或许会问:代码真正“读”的成分有多少呢?难道力量主要不是用在“写”上吗?

你是否玩过“编辑器回放”?20世纪80、90年代,Emac之类编辑器记录每次击键动作。你可以在一小时工作之后,回放击键过程,就像是看一部高速电影。我这么做过,结果很有趣。

回放过程显示,多数时间都是在滚动屏幕、浏览其他模块!

鲍勃进入模块。

他向下滚动到要修改的函数。

他停下来考虑可以做什么。

哦,他滚动到模块顶端,检查变量初始化。

现在他回到修改处,开始键入。

喔,他删掉了键入的内容。

他重新键入。

他又删除了!

他键入了一半什么东西,又删除掉。

他滚动到调用要修改函数的另一函数,看看是怎么调用的。

他回到修改处,重新键入刚才删掉的代码。

他停下来。

他再一次删掉代码!

他打开另一个窗口,查看别的子类。那是个复载函数吗?

……

你该明白了。读与写花费时间的比例超过10:1。写新代码时,我们一直在读旧代码。

既然比例如此之高,我们就想让读的过程变得轻松,即便那会使得编写过程更难。没可能光写不读,所以使之易读实际也使之易写。

这事概无例外。不读周边代码的话就没法写代码。编写代码的难度,取决于读周边代码的难度。要想干得快,要想早点做完,要想轻松写代码,先让代码易读吧。1.6 童子军军规

光把代码写好可不够。必须时时保持代码整洁。我们都见过代码随时间流逝而腐坏。我们应当更积极地阻止腐坏的发生。

借用美国童子军一条简单的军规,应用到我们的专业领域:

让营地比你来时更干净。[8]

如果每次签入时,代码都比签出时干净,那么代码就不会腐坏。清理并不一定要花多少功夫,也许只是改好一个变量名,拆分一个有点过长的函数,消除一点点重复代码,清理一个嵌套if语句。

你想要为一个代码随时间流逝而越变越好的项目工作吗?你还能相信有其他更专业的做法吗?难道持续改进不是专业性的内在组成部分吗?1.7 前传与原则

从许多角度看,本书都是我 2002 年写那本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Principles,Patterns,and Practices(中译版《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简称PPP)的“前传”。PPP关注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以及专业开发者采用的许多实践方法。假如你没读过 PPP,你会发现它像这本书的延续。如果你读过,会发现那本书的主张在代码层面于本书中回响。

在本书中,你会发现对不同设计原则的引用,包括单一权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开放闭合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OCP)和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DIP)等。1.8 小结

艺术书并不保证你读过之后能成为艺术家,只能告诉你其他艺术家用过的工具、技术和思维过程。本书同样也不担保让你成为好程序员。它不担保能给你“代码感”。它所能做的,只是展示好程序员的思维过程,还有他们使用的技巧、技术和工具。

和艺术书一样,本书也充满了细节。代码会很多。你会看到好代码,也会看到糟糕的代码。你会看到糟糕的代码如何转化为好代码。你会看到启发、规条和技巧的列表。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例子。但最终结果取决于你自己。

还记得那个关于小提琴家在去表演的路上迷路的老笑话吗?他在街角拦住一位长者,问他怎么才能去卡耐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长者看了看小提琴家,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琴,说道:“你还得练,孩子,还得练!”1.9 文献

[Beck07]:Implementation Patterns,Kent Beck,Addison-Wesley,2007.

[Knuth92]:Literate Programming, Donald E. Knuth,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1992.——————————————

[1].原注:[Beck07]。

[2].译注:著名IT讽刺漫画。

[3].译注:原文为But the fault, dear Dilbert,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脱胎自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第一幕第二场凯些斯的台词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若我们受人所制,亲爱的勃鲁托斯,那错也在我们身上,不能怪罪命运。)

[4].原注:1847年Ignaz Semmelweis(伊纳兹·塞麦尔维斯)提出医生应洗手的建议时,遭到了反对,人们认为医生太忙,接诊时无暇洗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