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会的观耳辨病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2 16:08:39

点击下载

作者:《生活坊》编委会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学就会的观耳辨病法

一学就会的观耳辨病法试读:

Part 01 了解你的耳朵

耳郭表面解剖

耳朵虽小,但是上面密集着很多耳穴,如何才能找到这些耳穴呢?别着急,让我们先来了解和熟悉熟悉一下耳郭,为学会耳穴定位打个基础。

壹 耳郭正面

1 耳垂 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2 耳垂前沟 耳垂与面部之间的浅沟。3 耳轮 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4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5 耳轮脚棘 耳轮脚和耳轮之间的软骨隆起。6 耳轮脚切迹 耳轮脚棘前方的凹陷处。7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8 耳轮尾 耳轮前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9 轮垂切迹 耳轮和耳垂后缘之间的凹陷处。10 耳轮前沟 耳轮与面部之间的浅沟。11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形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12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13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14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15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16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17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18 耳甲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19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20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21 耳屏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22 屏上切迹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23 上屏尖 耳屏游离缘上隆起部。24 下屏尖 耳屏游离缘下隆起部。25 耳屏前沟 耳屏与面部之间的浅沟。26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27 屏间切迹 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28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贰 耳郭背面

1 耳轮背面 耳轮背部的平坦部分。2 耳轮尾背面 耳轮尾背部的平坦部分。3 耳垂背面耳 垂背部的平坦部分。4 耳舟隆起耳 舟在耳背呈现的隆起。5 三角窝隆起 三角窝在耳背呈现的隆起。6 耳甲艇隆起 耳甲艇在耳背呈现的隆起。7 耳甲腔隆起 耳甲腔在耳背呈现的隆起。8 对耳轮上脚沟 对耳轮上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9 对耳轮下脚沟 对耳轮下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10 对耳轮沟 对耳轮体在耳背呈现的凹沟。11 耳轮脚沟 耳轮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12 对耳屏沟 对耳屏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叁 耳根

1 上耳根 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上部。2 下耳根 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下部。

耳郭由哪些组织构成

耳郭以形状复杂的弹性软骨为支架,并附以脂肪、韧带、结缔组织以及退化的肌肉等构成。借韧带、肌肉附着在头颅两侧,与颅壁成30度角。耳郭下方的耳垂占耳郭面积的1/4~1/5,是没有软骨支撑的,只含有脂肪与结缔组织。耳郭皮层分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层分布有毛囊、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还有一些散在的脂肪组织。皮下组织非常薄,血管位置浅表,皮肤与软骨紧紧地贴在一起。耳郭的肌肉包括附着在耳软骨之间的耳内肌和附着在耳郭和颅骨之间耳外肌,一般没有明显的作用。

耳郭上的血管、淋巴管

〔动脉〕耳郭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额前动脉也有3~4个小分支分布于耳郭。这些小血管在耳郭深部沿软骨行走。

〔静脉〕耳郭静脉均起于耳郭的浅层,然后汇集成几支较大的静脉,与同名动脉相伴而行,耳后静脉和额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

〔淋巴管〕耳郭的淋巴液通过淋巴管分别注入分布在耳郭周围的耳前淋巴结、耳后淋巴结和耳下淋巴结,这三组淋巴结均汇入颈上淋巴结。

了解一下耳郭的软骨和肌肉

耳郭的肌肉分为两种:一种是位于耳软骨之间的耳内肌;另一种是附着在耳郭与颅骨之间的耳肌。人类除少数人耳外肌尚有收缩作用能使耳郭动作外,大多数人的耳外肌已经退化,仅遗留一痕迹而已。

从组织学上观察,许多耳穴,如肾、膀胱、枕、耳背沟、上耳根等部位均有已退化的耳肌附着。

耳郭上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

耳郭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 神经的来源也比较多,有的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有的来自脑神经的耳额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

耳穴分布有规律——倒置的胚胎状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规律的。耳穴在耳郭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壹 耳轮穴位

1 耳中 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咯血。

2 直肠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3 尿道 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 外生殖器 主治睾丸炎,附睾炎,阴道炎。

5 肛门 主治痔疮,肛裂。

6 耳尖 主治发热,高血压,失眠。

7 结节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8 轮1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9 轮2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10 轮3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11 轮4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贰 耳舟穴位

1 指 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和麻木。

2 腕 主治腕部疼痛。

3 风溪 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哮喘。

4 肘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 肩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 锁骨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叁 对耳轮穴位

1 跟 主治足跟痛。2 趾 主治甲沟炎,足趾部疼痛麻木。3 踝 主治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炎。4 膝 主治膝关节肿痛。5 髋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6 坐骨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7 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植物经功能紊乱。8 臀 主治坐骨神经痛,臀部疼痛。9 腹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10 腰骶椎 主治腰骶部疼痛。11 胸 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痈,乳少。12 胸椎 主治胸胁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产后乳少,乳痈。13 颈 主治落枕,颈项强痛。14 颈椎 主治落枕,颈椎病。

肆 三角窝穴位

1 角窝上 主治高血压。

2 内生殖器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阳痿,早泄。

3 角窝中 主治哮喘,咳嗽,肝炎。

4 神门 各种痛症,咳嗽,哮喘,眩晕。

5 盆腔 主治盆腔炎,附件炎。

伍 耳屏穴位

1 上屏 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2 下屏 主治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3 外耳 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 屏尖 主治发热,牙痛,腮腺炎,咽炎。

5 外鼻 主治鼻疖,鼻部痤疮,鼻炎。

6 肾上腺 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哮喘,休克。

7 咽喉 在耳屏的内侧面。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

8 内鼻 在耳屏的内侧面。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出血。

9 屏间前 主治眼病。

陆 对耳屏穴位

1 额 主治额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2 屏间后 主治眼病。

3 颞 主治偏头痛。

4 枕 主治头痛,眩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

5 皮质下 在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痛症,神经衰弱,胃溃疡,腹泻,高血压病,冠心病。

6 对屏尖 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睾丸炎,附睾炎。

7 缘中 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 脑干 主治头痛,眩晕,假性近视。

柒 耳甲穴位

1 口 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2 食道 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3 贲门 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4 胃 主治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5 十二指肠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腹胀,腹泻,腹痛。6 小肠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7 大肠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咳嗽,痤疮。8 阑尾 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腹痛。9 艇角 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10 膀胱 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11 肾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水肿,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早泄,眼五更泻。12 输尿管 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13 胰胆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胰腺炎,口苦,胁痛。14 肝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目赤肿痛。15 艇中 主治腹痛,腹胀,腮腺炎。16 脾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水肿,痿证,内脏下垂,失眠。17 心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癔病,自汗,盗汗,口舌生疮,心悸怔忡,失眠,健忘。18 气管 主治咳嗽,气喘,急慢性咽炎。19 肺 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自汗,盗汗,鼻炎。20 三焦 主治便秘,水肿,耳鸣,糖尿病。21 内分泌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糖尿病。

捌 耳垂穴位

1 牙 主治牙痛,牙周炎。

2 舌 主治舌炎,口腔炎。

3 颌 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4 垂前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5 眼 主治假性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6 内耳 主治耳鸣。

7 面颊 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

8 扁桃体 主治扁桃体炎,咽炎。玖耳背穴位

玖 耳背穴位

1 耳背心 主治心悸,失眠。

2 耳背肺 主治咳喘,皮肤瘙痒。

3 耳背脾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4 耳背肝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5 耳背肾 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主治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6 耳背沟 主治高血压病,皮肤瘙痒。

拾 耳根穴位

1 上耳根 主治鼻衄,哮喘。

2 耳迷根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炎,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3 下耳根 主治低血压,下肢瘫痪。

身体不舒服了,耳朵上就会有表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灵枢·口问篇》中就记载着: “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是全身经络分布最密的地方,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行于耳,此外还有许多经脉注入于耳。所以耳和全身的关系都很密切,当身体不适时,耳朵上会有表现。

观耳能辨病也能自疗

本书详细讲述观耳辨病的要点,您可以轻松学会观耳诊病的方法,通过看耳、触摸耳、按压耳等方法,发现耳穴的变形、变色、丘疹、血管异常等问题,从而辨识身体的异常和疾病,比如,急性扁桃体炎的患者,耳垂的下1/3区域会出现充血水肿;女性盆腔炎白带过多时,耳部三角窝常有脱屑;冠心病的患者,屏间切迹至扁桃体区会出现一道凹沟;癌症患者的耳轮多污秽,呈暗褐色。

Part 02 你也能学会的4种观耳辨病法

chapter 01 瞧一瞧——轻松易学的望耳诊病法

耳穴定位体现了耳与脏腑、身形的对应关系,是望耳诊病的重要基础。耳穴虽密集于耳郭,但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耳穴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耳垂、耳屏和对耳屏代表人的头面部,耳舟代表上肢,对耳轮代表躯干,对耳轮上、下脚代表下肢和臀部,三角窝代表盆腔,耳甲艇代表泌腹腔,耳甲腔代表胸腔,耳轮脚代表横膈,耳轮前部代表泌尿生殖三角区。故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耳屏、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艇、耳甲腔和三角窝,其中心、肺、脾脏位于耳甲腔内,消化道围绕着耳轮脚分布,泌尿系统脏器和肝、胆位于耳甲艇,内生殖器位于三角窝。

耳郭的大小、厚薄反映先天肾气的强弱

中医的典籍中早就有记载,通过观察人耳的形态来判断肾的强弱、气血盛衰的状态。如《灵枢·本藏篇》:“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

一般来说,耳厚大而润泽者为先天肾气充盛,耳薄小而干枯者为先天肾气不足。耳部脉络,成年人宜隐而不显;若为小儿,则耳背脉络(上、中、下三支静脉)可略微显现,但应无充盈、扩张等表现。

耳郭异常传递出的疾病信号

·耳郭肿大,为邪气实盛的征兆,多属少阳相火上攻所致。

·耳前、耳后皆见肿胀者,为阳明中风的征象。

·耳部长出肿块,其形状如樱桃者,称为“耳痔”。

·耳郭瘦削,多为正气虚弱。其中耳轮焦干者,多为肾精亏损、肾阴不足或下消证所致,或为阴津耗伤;耳轮瘦干、萎缩而色暗红,主正气虚极,多属肾精亏虚或肾阴耗竭的表现。

·耳轮皮肤粗糙如同鳞状,并呈褐色改变,多主久病血淤,亦主肠痈之疾。

·耳轮皮肤焦枯如受尘垢污染,且耳间青脉显现者,多为掣痛所致。

·耳郭络脉显现充盈,多为气滞血淤所致。多见于各种痛证或咯血证。

·耳垂长,耳郭亦长(约8厘米),为长寿之征兆。

·耳垂厚而宽大,且体形肥胖者,为易患脑出血之征兆。

·双侧耳轮呈部分性肥厚者,为罹患冠心病之先兆。

·耳郭肥软者,为五行湿盛之征兆,水荡而克土,易患风湿多痰或心脏疾患。

·耳垂发生弯曲改变者,多为心脏衰弱之人。

·耳薄而肮脏,毫无生气表现者,提示体质虚弱,疲乏无力。

·耳垂瘦薄,甚至连血管网都看得非常清楚者,常见于突眼性甲状腺肿和呼吸系统疾患。

·耳垂瘦薄,呈咖啡色者,提示易患肾病、糖尿病等。

·耳小而紧缩者,为先天性遗传体质虚弱之征兆。

·耳薄而小者,为形亏之故,多属肾气亏虚,故有“耳薄者肾脆”之说。

·上耳部尖者,提示健康、长寿;上耳部圆者,提示体弱而多病。

·耳全部萎缩者,为肾气衰竭之死证。

·耳轮和耳垂均明显萎缩、枯黑、干瘪、卷曲者,见于各种晚期恶性肿瘤、肝性昏迷、肾衰竭、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出血等危重症患者的弥留之际。

·耳背于乳突处糜烂,或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垂下方,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流黄水,称为“旋耳疮”,此乃脾胆湿热所致。亦可作为小儿蛔虫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耳朵色泽传递出什么信息

健康人的耳郭颜色微黄而红润,不健康人的耳郭则枯燥而不润泽。红色

01 耳郭色红,提示气血充盛,主热证;又主内外皆热;又主热积惊痰、潮热、谵语或惊啼;又主脾胃实。

02 耳郭色鲜红为发热,红而肿痛,为上焦风热或肝胆火盛,或湿热火毒上攻所致。

03 耳郭淡红,多属脾肾两虚;耳背见红络,且伴耳根部发凉者,乃麻疹之先兆;若耳色暗红,为邪毒、气滞血淤的证候。

04 冬天耳轮呈紫红或青紫湿烂者,为冻疮之征象。黄色

1.耳郭色黄显著,提示脾郁湿盛,或兼有风、热。

2.耳郭黄中见赤,为热证、风证或湿热证。

3.耳郭其色深黄如橘皮色,兼面黄、目黄者,是黄疸病的征象。

4.耳郭颜色淡黄,主湿邪阻滞中焦。

5.耳郭色微黄,主睡中惊厥、磨牙,亦说明其病即将痊愈。

6.耳轮色黄,称为“黄耳”,且伴耳中掣痛者,为伤寒之征兆。

7.无论为何着色,均宜略带淡黄,此为胃气尚存之征兆。青色

1.耳郭色青者,提示气血运行不畅或风气壅盛,多为痛证、寒证或惊风。

2.耳郭色青发黑者,多见于久病有淤血或剧痛患者。

3.耳前见青色,多为惊邪入胃之征兆。

4.耳郭见青白色,为元气不足,虚寒欠火之征兆。

5.耳郭色纯青,为风寒入腹掣痛之征兆。

6.青色自眼目或太阳穴处入耳者,多为病情危重之征兆。

7.耳色呈青紫改变,多为热邪所致;轻则发热夜啼,重则惊风抽搐不止。

8.小儿耳根部呈青暗色表现,提示体弱多病。白色

1.耳郭色白者,提示气血不足、肾气虚弱和血脱之征兆,多为虚寒证,常因突受风寒或寒邪直中所致。

2.耳色苍白无光,多为肾气衰败之征兆,常见于病情垂危患者。

3.耳郭呈淡白色,多为气虚之征兆。耳郭厚而白者,为气虚有痰之征兆;耳郭薄而白者,为气虚有火之征兆;垂危患者见耳薄而色白者,多为肾败所致。

4.用手揉搓耳垂后,如仍见苍白无血色者,多为血液循环欠佳或贫血之征兆。黑色

1.耳郭色黑多主寒邪内伏,阳气不振。

2.耳郭色黑,多属败象,多由内分泌功能不足所致。

3.耳郭苍黑属肾热;紫黑多主热极;青黑多属痛证,常见于剧痛患者。

4.耳畔如烟煤样黑,多为肾精虚寒所致。

5.耳轮焦黑,多为肾脏虚寒;耳轮干枯焦黑,提示肾精耗竭,可见于温病后期,肾阴久耗及消渴证中的下消证;耳轮焦黑如炭,为肾气欲绝之危候。

耳穴变色传递出的疾病征兆

耳穴变色是指耳穴区与耳郭周围皮肤颜色不同。变色既可以是局部变色,也可能多个区域变色,甚至整个耳朵变色。根据变色的深与浅、程度是新鲜的还是陈旧的,可以区分耳穴所反映疾病的发生时间与病程进展,如急性、慢性和亚急性。

耳穴变形是怎么回事

耳穴变形是指耳穴病变部位出现形态改变,有局部的隆起、凹陷等表现。耳朵隆起的疾病信号

耳郭呈片状、条索状、结节状等,小如芝麻,大如黄豆般,凸出于皮肤表面。若3个结节状硬结连在一起为串珠状,提示罹患慢性病变,并以慢性器质性病变为主。常见于内脏肿大、内脏下垂、慢性炎症、骨质增生、肿瘤等病变。

〔点状隆起〕见于口腔炎、气管炎等。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穴区呈米粒大小的白色隆起,边缘清楚。

如糖尿病,胰胆穴区与十二指肠穴区之间有淡红色粟粒状圆形隆起;胰腺区有白色点状隆起。

〔条索状隆起〕多见于痔疮、便秘、偏头痛、手术后留下的疤痕等。

如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穴区有褐色粗条索。

胃癌术后,胃穴区有白色条索状瘢痕。

肺癌切除术后,肺、胸穴区有一条索状瘢痕。

子宫全切除术后,三角窝有一红色条索。食道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的耳穴异常表现●食道癌:食道穴区呈点状深褐色,肿瘤特异区Ⅰ(耳轮结节至耳轮尾)和肿瘤特异区Ⅱ(耳轮尾至耳垂)呈暗褐色。●肺癌:肺穴区呈深褐色,肿瘤特异区Ⅰ色暗,污秽。●子宫内膜癌:三角窝处色素沉着,呈深褐色。●前列腺癌:内生殖器穴区呈青黑色,肿瘤特异区Ⅰ色素沉着、污秽。

〔结节状隆起〕多见于颈椎、腰椎、软骨、骨质增生。若软骨结节样隆起,无移动,边缘不清,色又污秽,要警惕肿瘤,须多观察。

如颈椎病,颈椎穴区结节状隆起。

骨质增生,颈椎至腰骶椎穴区呈串珠样改变。

胰头癌,胰胆穴区呈结节状隆起。

〔片状隆起〕多见于肠功能紊乱、腰肌劳损,也可见于头痛。

如偏头痛,额、颞穴区呈片状隆起。

慢性肝炎,肝穴区呈片状隆起,色暗。

肝癌,肝穴区呈片状隆起,色暗,肿瘤特异区1色素沉着,污秽。耳朵凹陷的疾病信号

可分点状、线状、片状凹陷。提示陈旧性病变、慢性器质性病变,亦可见于手术摘除术后疤痕的痕迹反。

〔点状凹陷〕多见于缺齿、口腔溃疡、散光。

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十二指肠穴区有一米粒大小,呈红色的凹陷。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十二指肠穴区有一米粒大小,呈浅褐色的凹陷。

胃溃疡(愈合期),胃穴区有绿豆大呈暗褐色的凹陷,边缘清楚。

〔线状凹陷〕线状凹陷是一种可以在耳郭的不同部位见到的皮肤皱褶改变,在某些部位与疾病中具有较典型意义的凹陷改变。如耳垂折痕征(从屏间切迹下至扁桃体穴的线状凹陷)与冠心病的关联是十分密切的,也称作“供血不足沟”“冠脉沟”“冠心病沟”。

线状凹陷多见于脑供血不足、冠心病、手术后瘢痕、缺齿。

如:供血不足沟,屏间前至扁桃体区皮肤皱褶加深。

冠心病,心穴区色暗,屏间后至扁桃体区有皱褶。

冠心病,心穴区色暗,屏间前至扁桃体区有皱褶。

耳鸣沟,屏间后至内耳区有一皱褶。

缺齿沟,缘中穴至颌穴的皮肤皱褶加深。

低血压沟,屏间切迹下至耳垂7区的皮肤皱褶,大致与耳垂前沟相平行。

阑尾切除术后,阑尾穴区呈红色线状凹陷。

〔片状凹陷〕多见于头晕、胃溃疡病。

〔水波纹改变〕水波纹改变是一种在少数部位如耳尖等发生的皮肤改变。

耳尖区水波纹皱褶,为神经衰弱患者的一种较为典型的耳郭形态改变。典型者可见一圆环形水波纹,并可在耳垂部触摸到一个或数个大小变化且因人而异的硬结。

除神经衰弱有水波纹样改变外,其他疾病或耳郭的其他区域也都可以有水波纹样形态改变,如肝癌所对应的肝区等。耳朵水肿的疾病信号

耳朵水肿的疾病信号:视相应部位判断疾病。如在心穴水肿,要考虑心脏病或神经衰弱;扁桃体穴水肿,要考虑扁桃体炎。如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穴区会出现充血水肿。

耳折痕暴露心脏问题

耳折痕又称耳垂皱褶,是指从耳屏间切迹外伸到耳垂边缘的一条斜线状皮肤折痕。两侧耳垂有深而斜行向下连贯的皮肤皱纹,多数起自耳屏切迹,斜向后至耳垂外下缘,多呈线形、弧形或分叉形,还有一些较短者或不连贯者。耳折痕既可单侧发生也可双侧出现。其中男性如有45度的耳折痕横跨耳郭,则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为55%,而有其他角度的耳折痕的心脏病患者致死率则低于45度耳折痕的患者。45岁以上有胸痛与其他可疑症状者,如果出现耳垂折痕,则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的可能性达90%。

耳折痕可能是由于耳垂主要由蜂窝组织构成,其血液和营养由耳后动脉、颞浅动脉耳前支供应。冠心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大导致耳垂组织缺血、收缩,耳垂出现耳折痕,耳垂出现耳折痕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代表不同的疾病预兆。具体如下图:冠心病沟、耳鸣沟、缺齿沟、低血压沟位置有区别●冠心病沟:是从耳垂部屏间切迹下方向耳垂“扁桃体”穴区走向的皮肤折痕,也称“供血不足沟”、“冠脉沟”,多提示冠心病。●耳鸣沟:是从屏间切迹或对耳屏向耳垂“内耳”穴区走向的皮肤折痕,也称作“眩晕沟”、“神经衰弱沟”。多提示耳鸣、眩晕、神经衰弱。●缺齿沟:大体从轮屏切迹到下颌或上颌穴位的位置。多提示缺齿。●低血压沟:是从屏间切迹下至耳垂7 区,大致与耳垂前沟相平行。多提示低血压。

耳穴上的丘疹标示着什么

丘疹是指耳穴病变部位出现高于皮肤的疹子,有白色丘疹、红色丘疹、水疱样丘疹和暗灰色丘疹(形似鸡皮疙瘩样)之分。白色丘疹

多见于皮肤病与过敏性疾病等慢性病。多见于慢性器质性疾患,如肺结核、各种结石等。红色丘疹

多见于气管炎与肺炎等急性病。常见于急性炎症病变,如急性肠炎等。如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肺穴区有密集成群的丘疹,色红,大肠穴充血。水疱样丘疹及暗灰色丘疹

多见于慢性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如慢性咽喉炎、多梦、月经不调、心脏神经束支传导阻滞等疾患。

如矽肺,肺穴区有数个针尖大小的丘疹,凹凸不平,暗褐色,有光泽。

耳朵脱屑暗示着什么

脱屑是指耳穴病变部位呈白色脱落的表皮角质层碎屑。一般呈糠皮样或鳞片状脱皮,不易擦去。提示功能不全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多见于皮肤病、消化不良及妇科炎症(视病变部位来确定)。

如:白带过多,三角窝有较多密集成片的脱屑。

荨麻疹,风溪穴有较多的白色脱屑。

肠炎,小肠、大肠穴区有较多脱屑。

口腔溃疡,口穴区有较多脱屑。

神经性厌食,食管、贲门穴区有较多的白色脱屑。

解读耳朵上的血管改变

耳郭血管改变是指耳郭上的血管出现扩张、扭曲、中断、网状改变等现象。提示急性炎症、慢性痛证、血液循环受阻、血管紧张性头痛、腰痛、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急性咽喉炎、急性胃炎、支气管扩张等疾。血管扩张

病变部位的血管充盈,呈网状或条状,色呈鲜红或暗红。

〔色红〕多见急性炎症、痛症。如急性结膜炎,眼穴呈鲜红色的网状表现;急性腰扭伤,腰穴呈鲜红色的条状表现。

如:大叶性肺炎(发热期),肺穴区就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鲜红。

月经不调,内生殖器穴区充血,毛细血管扩张。

急性膝关节损伤,膝关节穴区毛细血管扩张,色鲜红。

踝关节炎,踝关节穴区毛细血管扩张,色鲜红。

〔色暗红〕多见慢性病。如脾大,脾穴可呈网状暗红色表现。如腰肌劳损,腰骶椎穴区毛细血管扩张呈暗红色。血管扭曲

指耳郭表面血管或隐约可见血管的扭曲状改变,常呈海星状、环球状、弧状、蝌蚪状、鼓槌状、梅花状等。

如甲状腺腺瘤,颈穴区可见海星状血管扭曲。血管中断

指耳郭表面血管或隐约可见血管的中断状改变,常见于心肌梗死。血管网状改变

指耳郭表面血管或隐约可见血管的网状改变,常见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急性炎症和急性出血性疾病。

如肝硬化,表现为肝、脾穴区毛细血管扩张,呈网状。

耳毛异常增长提示动脉硬化

以往普遍认为,外耳道口周围耳毛异常增多是长寿的标志或征象。但根据观察,中年男子外耳道周围的耳毛异常增长,尤其是耳屏上较浓黑的耳毛,这是一种动脉硬化的征象或表现。

为何外耳道口周围,尤其是耳屏耳屏上是耳毛异常增多增粗的最明显部位呢?

这可能与耳屏是全身皮肤表面唯一的独立皮瓣有关。耳屏上耳毛的分布特点是:耳屏顶端中央区域稀少而周边区域稠多;内侧耳毛多、密而外侧耳毛少、稀。这种耳毛分布特征可能与血液供应的独特性有关。除耳屏外,耳垂也常见耳毛异常增长。

观耳辨病的几个要点

1.两眼平视,用拇指和示(食)指轻轻捏拿患者耳郭,由内向外、自上而下顺着耳郭的表面解剖部位,细察看。

2.发现可疑有阳性反应物存在的耳穴后,用示(食)指或中指顶住该部,然后借助拇指的力量对其上提、下拉、外展,由紧而松,由松而紧,仔细辨认阳性反应物的大小、形状、色泽。双耳应进行对照观察。

3.若发现皮下或皮内有可疑结节、条索状隆起等病理反应时,可用拇、示(食)两指捻揉或用力做前、后、左、右触摸,辨认其大小、硬度,可否移动,边缘是否整齐,有无压痛等。

4.观察三角窝、耳甲艇部位时,应借助中指顶起耳郭,并用探棒拨开耳轮脚或对耳轮下脚及耳轮,以充分暴露望诊部位。

chapter 02 摸一摸——简单易学的触耳诊病法

怎样触摸耳穴辨病呢

一般用左手轻扶耳郭,用拇指指腹放在被测的耳穴上,示(食)指衬于耳背的相对部位,两指指腹互相配合进行触摸;也可以利用作压痛测定的探棒或耳穴测定仪的探测棒在探测耳穴时稍加压力,并在划动中感知耳穴的形态变化。

触摸什么呢

触摸法主要注意局部有无隆起、凹陷、压痕及其深浅和色泽的改变。

触摸的顺序

触摸时,应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先右后左,按耳郭的解剖部位顺序进行。在系统触摸耳郭各部位的基础上,右耳以触摸肝、胆、胃、十二指肠、阑尾穴为主;左耳以触摸胰腺、心、脾、小肠、大肠穴为主。

chapter 03 压一压——快速实用的压痛诊病法

按压耳穴常用的几种工具

可使用专用的耳穴探压棒,探头尖端钝圆,直径1.5~2毫米,医疗器械店就能买到,既可作探压耳穴用,也可作按压耳穴治疗用,您可以自备1~2枚。或使用火柴棍、牙签的圆头、毫针的针柄等。

如何按压耳穴

用左手轻扶患者的耳背,右手持耳穴按压器具,以50~100克的均匀压力按压耳郭各穴位,并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以找出压痛最为敏感的耳穴。

压痛敏感程度代表不同的意义

压痛敏感程度可分为四级,以(+)表示。

〔+〕呼痛,但表情无变化。

〔++〕呼痛,同时出现皱眉、眨眼等轻微的痛觉反应。

〔+++〕呼痛,并有躲闪等动作。

〔++++〕不能忍受的剧痛,并有出汗等强烈的痛反应。

特别要注意哪种压痛点

人体患病时,往往在耳郭数处可出现压痛点,但(+++)或(++++)的压痛点,则通常出现在与病变位置对应的代表区内。同一机体有多种疾病存在时,这类压痛点也总出现主导病症的代表区内。这种压痛点您如果探压到,一定要特别注意。

耳穴压痛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症状发作时压痛明显,间歇期缓解;病程短者,压痛反应明显,病程长者减低。

chapter 04 测一测——耳穴电测定诊病法

耳穴探测仪

当人体生病时,耳穴处的皮肤会出现电阻值下降、导电量增加的现象,我们可以买一台小小的耳穴探测仪,帮您探测耳穴。

不同的耳穴探测仪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请参照使用说明书操作。一般测定时,先打开仪器,让患者手握电极,医者持探测棒在耳郭上做均匀缓慢地滑动。当找到低电阻点时,仪器即会显示出来(发光、发出响声或以数据表示),并根据其发光、发声的程度,筛选出主要低电阻点来。

耳穴探测顺序

应沿耳郭自上而下,自内向外,逐点逐穴探测。一般为: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舟→轮屏切迹→对耳屏→耳屏→屏间切迹→耳垂→屏上切迹→耳轮脚→耳轮→耳背。当然也可以根据病情,仅挑选可能与此病有关的耳穴进行探测,最好多测一些穴位,以防遗漏。

探测出阳性点后,可做标记,以便治疗选用。

Part 03 一看就懂的耳穴疗法

耳穴治疗方法很多,如在耳穴上扎毫针、埋揿针、放血、艾灸、灯草灸、注射药物、贴敷药物、贴压药物种子或药粒等,但多数需要专业的针灸师操作,下面介绍4种简单易学、适合您自疗和自行操作的4种耳穴治疗方法,您一看就懂。

最易操作的耳穴压丸法

耳穴压丸法,又称“耳压法”“耳穴贴压法”“耳穴压豆法”。是把光滑的圆形压丸用胶布或膏药粘贴在耳穴表面,并配合以按揉的一种治疗方法。

耳穴压丸法的特点

耳穴压丸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简便易行、奏效快速、刺激保留持续性、费用低廉、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尤其对于害怕针刺的人更为适合,非常适合居家自疗和自行操作。

耳穴压丸法需要的材料

〔选择适宜的压丸〕压丸要求圆形而光滑,质地坚硬不易破碎,如大芝麻或半个绿豆等,均可作为压丸使用。常用的有王不留行子、白芥子、草决明子、绿豆、莱菔子、油菜子等。此外,高粱米、小麦、不锈钢小珠、圆滑的大砂粒等也可以采用。压丸本身要求清洁,用75%酒精浸泡约2分钟,或用沸水烫过,晾干后贮藏于瓶中备用。

〔医用胶布或膏药〕胶布多选用肤色医用胶布(颜色与创可贴一样,比白胶布好看),贴在耳穴上不太明显。把医用胶布或膏药剪成约0.6厘米见方的小方块,将压丸贴在中央,再逐块排列在纱布或玻璃皿中,供治疗时取用。

〔压丸板〕可采用如下方法自制一块。选用约0.3厘米厚的有机玻璃板,裁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大小自定),然后在其面上按0.7厘米左右的距离划割深约0.1厘米的纵行和横行线条。这样板面上就显现出一个个约0.7厘米见方的小方格,然后在方格中央钻深1.0~1.5毫米、直径1.5~2.0毫米的小凹陷。再将王不留行子或其他药子铺满小凹陷,用与有机玻璃板同样大小的胶布或膏药封贴于上面,用刮胡刀片或手术刀片、削铅笔刀沿沟槽划割开后备用。市售的压丸板也称“耳穴治疗板”“耳穴板”“耳豆板”,配以宽10厘米、长100厘米的专用胶布,使用非常方便,您可以买一块备用。

〔医用镊子〕准备一把镀镍或不锈钢的医用镊子,以镊取上述准备好的贴子胶布并粘贴于耳穴上。

〔消毒用具〕准备好适量的75%酒精、棉签。

耳穴压丸的简易操作法

用棉签蘸75%酒精涂抹耳穴,待干后,左手托住患者耳郭,右手用镊子将贴子胶布或膏药对准耳穴粘贴。在呈线、沟状的穴区(如耳背沟)可采用排豆压法,施行时,取与穴区等长的胶布或膏药,将压丸依次紧靠或相隔1~2粒丸距离于胶布或膏药上呈纵行排列,然后粘贴于穴区上。医者或患者用手指施行按压(揉),以使局部产生酸、胀、痛、麻、热等感觉,持续约3分钟。此后,每日自行按压(揉)3~5次,每次3~5分钟,以出现上述感觉为度。每次施贴单侧或双侧耳郭,并予保留3~5日,待调整耳穴后再重新贴压。每5~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相隔7日左右。

压丸贴好后要加强刺激作用,常采用按压法或按揉法。

〔按压法〕是以拇、示二指在耳郭前后捏住贴敷的压丸,一松一紧地施行按压。该法的刺激感较强,适用于急性病、实热证和耐受力强的患者。

〔按揉法〕是以拇、示二指在耳郭前后捏住贴敷的压丸,以压丸正面相对的指尖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该法的刺激感较按压法略弱,适用于虚证和老、幼及体弱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