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多财会手册:学会内部审计的65个绝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3 13:33: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雯雯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钱多多财会手册:学会内部审计的65个绝招

钱多多财会手册:学会内部审计的65个绝招试读:

前言

公司内部审计是公司进行有效内部管理所必须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经营规范保证与服务咨询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公司增加价値并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率。

为企业增加价値而服务将是未来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它是一种在目标上区别于传统内部审计的新发展,这一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是对内部审计职业角色的转变。

本书从内部治理的视角,从介绍内部审计基础理论出发,在对内部审计进行充分深入调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的新方法,阐述了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费用的内部审计与错弊防范。

本书语言轻松活泼,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公司管理者确立加强公司内部审计、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并通过设置最优的内部审计部门和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灵活的技术手段,将这种经营理念转化到不断强化与完善企业的组织改革和全面控制行动之中,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编者第一章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

1.内部审计原理

2.内部审计的作用

3.内部审计的特点

4.识别内部审计的风险

5.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

6.国际内部审计对我国的影响1.内部审计原理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加强管理而进行的一项内部经济监督工作,它是由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独立机构和人员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前和事后的审查和评价。

因此,内部审计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机构在部门、单位内部专门执行审计监督的职能,不承担其他经营管理工作。它直接隶属于部门、单位最高管理层,并在部门、单位内部保持组织上的独立地位,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和权限时,内部各级组织不得干预。但是,内部审计机构终属部门、单位领导,其独立性不及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所提出的审计报告也只供部门、单位内部使用,在社会上不起公证作用。2.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情况,工作便利。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改善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及时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会计部门工作的再监督,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进行审查。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审计程序,使审计工作更加简洁快速;也可以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以便堵塞管理漏洞;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减少损失,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3)有效的评价和鉴证作用。

内部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所有者经营管理分权制的产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增多,对各部门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各部门活动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和意见,起到评价和鉴证的作用。3.内部审计的特点(1)服务的内向性。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各组织内部的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独立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接受本单位最高层领导决策层的直接领导。简单来说,内部审计就是以自己组织的名义,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核,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只向本单位领导负责。因此,内部审计是单位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审核的及时性。

由服务的内向性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人员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进行审查。这样一是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审计程序,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开展审计;二是可以通过日常了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并且可以迅速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3)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独立性。这意味着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独立地检查、评价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维护国家利益。(4)范围的广泛性。

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一般应做到,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要求审查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审查什么。因此,内部审计在时间上比外部审计更充裕,在内容上比外部审计更广泛。(5)程序的相对简化性。

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大为简化。

①在规划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进行,从而减少工作量,缩短规划时间。确定内部审计项目计划时通常由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最高负责人的要求和公司实际情况拟定,并报送部门、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

②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内部审计人员针对特定的项目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他人员的干扰。

③在内部审计项目总结以后,内部审计人员需提交审计报告,并由所在部门或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或作出审计决定。

④在后续审计阶段,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提出。(6)审计目的明确性。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十分明确,首要目的就是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确保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内部审计的任务和职责就是要揭露和惩罚各种侵犯企业财产的行为。通过内部审计了解企业管理机构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是否按投资人的意志决定去经营,是否存在经营者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导致股东权益受损。4.识别内部审计的风险(1)面临的风险。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风险的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是指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2)造成的原因。

①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中;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位;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如若服从于领导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不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②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集团公司是母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在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中,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随之增大。

③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同时,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人员职业道德欠佳,经受不住各方面的诱惑;有些人员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④内部审计方法滞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同时,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防范风险。(3)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措施和全面努力,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

①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也应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规定、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上独立性的保证,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领导的重视则是关键,使之拥有一定权限,处于一种比较超脱的地位来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

②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

内部控制的目的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还可以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力的保证之一。

③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

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责任相互推诿、漏审等弊病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内部审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最后,要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④加强审计报告规范。

审计报告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有审计责任。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评价。审计报告措词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内部复核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⑤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审计风险无法规避,但审计人员的素质、学识水平、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对审计人员的素质、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调整、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

⑥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会计电算化已蓬勃开展,内部审计采用绕过计算机的处理办法是不适当的,会造成审计工作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此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经济管理“透明化”,也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积极参与审计应用软件的编制开发,实现企业计算机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数据共享。此外,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5.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发展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现代内部审计,1941年在美国开始。而在此前,内部审计只是外部会计公司的一个助手。正是因为以下事件的发生,使得内部审计系统理论开始形成。1941年,布林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该论文指出内部审计应该作为公司管理层的服务者,而不是作为外部审计(外部会计公司审计)的助手。同年,北美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主任约翰·B·瑟斯顿写了一本名为《内部审计的原理和技术》的内部审计专著。布林克还于194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内部审计”方面的书——《内部审计原理和实务》。此书一直不断更新,并于2001年发行第五版。布林克凭借这篇论文成为美国“内部审计”这个学科的“开山鼻祖”。因此,这标志着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中到达了第一个转折点。

1978年是美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二个转折点。这一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这就是“内部审计准则”的雏形。

在1999年6月,美国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到达了第三个“历史性转折点”。这一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及其下属的研究基金在反复进行讨论、研究,向各方征求意见后,正式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框架》。而这本书也成为了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6.国际内部审计对我国的影响

在国际审计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也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内部审计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职业化程度不高等。因此,借鉴国际内部的审计制度,我国内部审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1)建立总审计师制度。

在企业的内部,特别是在大中型企业,可以选择一些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有过硬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以便能做到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这样做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

①加强组织协调,保证制度完善。

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改变内部审计最高负责人只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不利状况。有效地加强了组织上的协调,解决了内部审计的“有位”问题,为其“有为”打下基础。

②完善具体定位,确保审计顺利。

总审计师属于企业高层管理领导体系,能够名正言顺地参与、研究和制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为管理审计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③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内部审计效果。

总审计师一般要求具有审计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为有计划的培训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供契机。(2)应尽快完成转变过程。

内部审计应尽快完成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全方位管理审计的转变过程。这也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如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等。

有人认为管理审计对管理咨询、组织和方法、系统方法及其他检查功能有影响。实际上,大多数咨询工作都是针对具体的情况、已知的问题并打算提出具体的建议,而管理审计是在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系统的也可能是周期性检查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借鉴民间审计广泛运用的基础审计方法,使内部审计人员从烦琐的财务审计上节约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以从事其他更加有意义的审计工作。(3)内部审计必须职业化。

在民间审计职业化的浪潮中,相当多的内部审计人员被吸引到民间审计,使原本人才短缺的内部审计雪上加霜。因此内部审计职业化,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也有利于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发展。(4)抢占内部审计新领域——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等风险性问题时,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概率、避免损失可能。因此,开展风险管理服务活动,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内部审计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使得相关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对复杂环境的洞察能力和减少环境复杂性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仍需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样才会有利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第二章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

1.审计方法概述

2.审计方法体系的内容

3.审计的具体方法1.审计方法概述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审计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而不只存于某一审计阶段或某几个环节。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作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

关于审计方法概念的表达,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狭义的审计方法,即认为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取得充分有效审计证据而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另一种是广义的审计方法,即认为审计方法不应只是用来收集审计证据的技术,而应将整个审计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技术都包括在审计方法的范畴之内。2.审计方法体系的内容

审计工作不是毫无规律可言,审计方法有自己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规划方法。

审计规划方法,是指对全部审计活动或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时所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在于确定审计目标,合理分配各种审计资源,以保证审计工作经济而有效地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制订方法、程序确定方法、方案设计方法等。计划制订方法,是指如何设计审计总体目标以及对审计活动长、短期安排;程序确定方法,主要指对一般审计步骤的设计问题,包括对审计准备、实施与结束工作的具体安排;方案设计方法,涉及对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要点、审计顺序、审计时间、人员分工等部署问题。(2)审计实施方法。

审计实施方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进行具体审计时所采用的各种程式、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在于证实审计目标,搜集充分有效的证据,以保证审计结论和决定有可靠的依据。审计实施方法是审计最基本的方法,既包括了一定的程式,又包括了各种技术手段,主要内容包括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①审核稽查方法。

审核稽查方法指搜集审计证据时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其主要目的在于查明事项真相,证实被审计问题。它又可以分为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两大类。系统检查法是根据系统的观点,以确定对被审计资料或被审计活动进行审查的顺序和审查的范围。包括顺查、逆查、直查等顺序检查法和详查、抽查、重记等范围检查法。如果把系统检查法理解为是确定搜集审计证据的顺序和范围,那么审计技术方法就是为了搜集审计证据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审计技术又可以根据审计工具和其适用的信息系统分为手工审计技术和电脑审计技术。手工审计技术,也称一般审计技术,是指采用手工审计或适用于手工操作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根据其适用范围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基本审计技术和辅助审计技术。基本审计技术是指用来搜集直接审计证据的技术,如审阅、核对、盘存等技术;辅助审计技术是用来搜集审计线索或间接证据的技术,如询问、分析、推理等技术。电脑审计技术,有的称特种审计技术,主要是指采用电脑审计或适用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各种审账技术,如模拟数据、重新处理和程序检查等技术。

②审计记录方法。

审计记录方法指对审计记录文件的设计、填制与审阅的各种方法。审计记录,有益于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审计的过程和结果,为形成审计的结论和决定提供充分依据,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完整的资料,同时也有利于确定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恰当性和应负的责任范围。审计记录文件,有审计人员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之分。

③审计评价方法。

审计评价方法指根据查明的事实,对照审计标准以判定是非良莠的方法。通过审计评价,可以确定被审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和可信,以及确定被审计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审计评价方法根据其适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评价方法和特定评价方法:一般评价方法是指适用于对各种被审计项目进行评价的程序和技术;特定评价方法是指只适用于对某些具体对象的评价要点与要求。

④审计报告方法。

审计报告方法指对审计报告进行设计、编写与审定的方法。它的实施有益于对每次审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而有重点的反映,以便审计委托单位或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作出正确的结论和处理决定,同时还便于被审计单位及有关部门了解审计结果以及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3)审计管理方法。

审计管理方法,是指对审计主体活动及审计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保证各种审计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由于审计范围可变性大,其管理内容、手段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审计主体、审计质量和审计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审计主体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管理方法,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责任、人员培训考核等管理方法。审计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指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控制与考核等管理方法,如质量目标管理、审计过程监控等,其目的在于制约影响质量的各种消极因素,以力求提高审计质量、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信息管理方法,是指对审计信息收集、处理、存贮与应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如信息管理的一般方法、审计统计方法、审计档案管理方法等,其目的在于保证审计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使用,以利于沟通审计情况,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

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详查、内控测评、抽样审计、计算、分析性复核、询证、监盘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会计资料,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取得审计证据。3.审计的具体方法

审计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大体可以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此外还包括审计调查方法。(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主要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分析法等;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围,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①核对法。

核对法是将会计记录及其相关资料中两处以上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其目的是查明证、账、表之间是否相符,证实被审单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真实、正确、合法。核对的具体方法如图2-1所示。图2-1 核对法的具体内容

核对中如发现错误或疑点,应及时查明原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核对法作为证据的资料必须真实正确,否则核对是毫无意义的。当缺乏依据时,相互核对的数据应至少有两个不同来源,并使其核对相符。

②审阅法。

审阅法是对凭证、账簿和报表,以及经营决策、计划、预算、合同等文件和资料的内容详细阅读和审查,以检查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规,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审阅法主要是查证证、账、表等会计资料。

●审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既要从形式和技术上审查,也要从内容上审查。前者主要是审查凭证是否完整正确,如日期、摘要、金额、大小写、签章等应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有无涂改;后者主要是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手续,有无违反财经纪律、财会制度规定,甚至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事实等。

●审阅经济资料的记录是否符合有关原理和原则。如会计账簿中科目使用是否正确、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常合理;财务报表是否按制度的规定编制,报表应有的关系是否正确等。

●审阅经济资料的记录有无异常情况。如账簿中是否有涂改、刮擦、挖补、伪造以及不符合规定的书写和更动;报表各项目有无异常的增减变化现象。

③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通过分解被审项目的内容,以揭示其本质和了解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它包括:

●比率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相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如资金周转率、资金利润率、销售成本率等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情况,或判断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合理。

●账户分析法。就是根据账户对应关系的原理,对某些账户借贷方发生额及其对应账户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异常情况。例如将“产品销售”、“银行存款”和“应收销货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审核有无差错;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产品销售情况和应收账款的情况,如有异常现象则应进一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审计。

●趋势分析法。即分析某项经济指标在若干时期的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观察某项指标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如发现变动过大或过小等异常情况,则需进一步深入审查。

上述分析方法运用于审计主要是经济审计类、管理审计类,当然,它也用于财务管理和其他经营管理方面,如财务分析、技术分析、统计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而且它本身就是这些分析的主要方法。

④逆查法和顺查法。

逆查法是按照经济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从终点查到起点的审计方法。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它就是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相反程序,先审查财务报表,从中发现错弊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依次审查和分析报表、账簿和凭证。

顺查法是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从起点查到终点的审计方法。对会计资料的审查就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先后顺序,依次审核和分析凭证、账簿和报表。

逆查法和顺查法各有侧重,各有利弊,为发挥审计效用,实际中常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即采用逆查法时,对于需要了解的部分,不妨局部兼用顺查法详细查核;采用顺查法时,对于重要事项也可兼用逆查法,以免遗漏。

⑤详查法和抽查法。

详查法是对被审单位被审期内的全部证、账、表或某一重要(或可疑)项目所包括的全部账项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早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抽查法是从被审单位被审计对象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借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抽取样本,故又称为抽样审计法。现代审计多用此法。(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除了收集书面资料方面的信息,审计工作还必须取得实物存在方面的资料,即证明落实客观事物的形态、性质、存在地点、数量、价值等,以审核是否账目相符,有无错误和弊端。这类方法主要有盘点法、调节法和鉴定法。

①盘点法。

盘点法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实地盘存,检查实物的数量、品种、规格、金额等实际情况,借以确证经济资料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正确,经济资料与实物是否一致的审计方法。

盘点法分为直接盘点法和监督盘点法两种。直接盘点法是由审计人员亲自到场盘点,以证实书面资料同有关的财产物资是否相符,这种方法一般对贵重财产,如稀有金属、珍宝、贵重文物和现金等盘点才采用,其他情况下由被审单位自己盘点,同单位领导和主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签章即可。监督盘点法是审计人员亲临现场观察检查,由被审单位自行组织盘存,必要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抽查、复点,保证盘存的质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数量较大的实物,如厂房、机器设备、材料、商品等。

②调节法。

如果现成的数据和需要证实的数据在表面不一致时,为了证实数据的真实性,就要运用调节法。调节法就是从一定出发点上的数据着手,对已发生的正常业务而出现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增减调查的一种方法。例如,通常运用调节法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以便根据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来验证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此外,调节法还可用于编制有关财产物资的调节表,以验证有关财产物资结账日账面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其基本方法是:当盘点与书面资料结存日期不同时,先进行实物盘点,然后审查账实是否一致。

③鉴定法。

鉴定法是指需邀请有关专业人员运用专门技术对书面资料、实物和经济活动进行确定和识别的方法。如对实物性能、质量、价值、书面资料的真伪以及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等的鉴定,就超出了一般审计人员的能力,而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律师等提供鉴定结论,并作出独立的审计证据。因此,为了更好地工作,审计部门应当在法律部门或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才能有所提高。(3)审计调查方法。

审计调查是审计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实施过程除了审查书面资料和证实客观事物外,还需要对经济活动及其活动资料以内或以外的某些客观事实进行内查外调,以判断真相,或查找新的线索,或取得审计证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深入实际进行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方法包括观察法、查询法、函证法、专题调查法。

①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检查,借以查明事实真相,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调查方法。审计人员进入被审单位后,深入到车间、科室、工地、仓库等地,对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利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等,进行直接的观看视察,注意其是否符合审计标准和书面资料的记载,从中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借以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证据。充分收集证据,是搞好审计的关键,否则是不能发现问题的。

②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通过口头询问或质疑的方式认清事实真相并取得口头或书面证据的一种调查方法。如对可疑账项或异常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经济效益等的审查,都可以向有关人员提出口头或书面的询问。对一般问题,口头或书面询问均可。但对重要问题,则尽量采用书面询问并取得书面证据。书面证据是非常重要的,有时是审计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③函证法。

函证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查询法,它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函,以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作为认证债权债务的必要手段,对被审单位——银行、保险公司、法律顾问处和其他单位的情况,也可采用这种办法核对认证。函证法有很强的核对性,在查证方面非常有效,是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④专题调查法。

专题审计调查实际上就是专题调查,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全国、某一地区、某个行业范围内某些专题组织力量进行审计调查,它是审计发挥促进微观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作用的有力手段,是政府决策化、合理化的信息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强宏观调控作用的有力手段,是政府决策科学化、合理化的信息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强宏观调控已成政府管理经济的必要杠杆,因此,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一环的审计调查将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如近两年的电力行业审计调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都为政府、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

除上述审计方法外,针对特定审计种类,还有一些专门方法,如评审内部控制制度采用的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电算化审计采用的绕过计算机审计和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等。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实际工作中各种方法的使用不是孤立的、单一的,通常一项审计内容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求尽快查明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各种方法的“综合利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第三章会计错弊的透析

1.会计错弊产生的原因

2.会计错弊的类型

3.会计错弊的防范方法

4.会计错弊的特点

5.防范会计错弊的意义1.会计错弊产生的原因

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的动机与目的不同,因而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未达到应有的业务水平。

要想达到一定的业务水平,就应该熟悉相应的会计原理,因为它是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会计人员若是实习生或新手,在工作起初就会因对此不甚熟悉而造成会计错误。(2)怠慢的工作态度。

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因为工作粗心、责任心不强也会造成会计错误。如会计凭证上的有关数字计算错误,账户记串、记重等会计错误,其形成原因并不是当事人不懂业务,而是由于其工作粗心和疏忽所致。(3)不了解相关的会计制度及有关的财经法规。

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如果会计人员对国家的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不熟悉、不了解,就会造成会计错误。如新的会计制度和法规颁布后,会计人员未及时学习和掌握,在工作中就会出现执行已废止了的会计制度和法规的会计错误;对新的会计制度和法规理解不准,在执行中也必然会出现偏差,就会形成会计错误。(4)企业或单位的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

单位或企业财会部门、物资保管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若在工作程序与管理制度上不配套不协调,就会造成有关账证、证证、账账、账实等不符。如有的单位在材料领用手续上,不是根据生产任务制订用料计划,根据用料计划和生产进度填制领料凭证,经生产班组、车间签证后到仓库领料,而是随意领发材料,缺乏部门、人员之间的控制手续。这样就会造成材料及成本账证、账账、账实不符的问题。(5)有不良动机或企图。

虽然一些会计人员是因上面的原因而造成了会计错弊,但根本原因还是其不良的行为动机或企图。例如,一些单位的领导、会计或其他职工存在着本位主义、小集团思想;或私欲观念严重、法制观念淡薄,只想着本单位、本企业及个人的利益和名誉,不惜巧取豪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弄虚作假,化大公为小公甚至化公为私。这就是会计错弊形成的根源。

可以说会计错弊作为一种违纪的表现形态是自古就有的,是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伴着会计的发展而变化与复杂,而且会计错弊还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多样化、隐秘化与复杂化。因而,会计错弊的这些变化特征都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制度相关联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表现形式与程度的不同,但并不能得到消除。所以我们只有多了解一些防范错弊的技巧与方法,才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错弊的发生。2.会计错弊的类型(1)会计错误的概述。

①会计错误的定义。

会计错误,也称为会计过失。会计错误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和偏差,这种失误和偏差当然免不了与自身专业素质、处理业务的熟练程度有关,但经验再丰富的财会人员也不会不发生任何失误和偏差。

②会计错误的特征。

●会计错误并非故意,而是一种无意的行为。

会计人员是无目的的,不存在不良动机,且是行为人主观也想尽力避免而非阴谋有意而为之。

●会计差错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人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6000元记为6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等。

●会计差错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 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例生影响;某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违反了正常的操作规定,但并不至于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错误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会计错误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错误很容易复核,能在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被予以纠正。

③常见的会计错误。

●技术性错误。

技术性错误指财会人员由于对财会工作不熟悉或对相应的法规运用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如凭证填得不准确、借贷方搞错、小数点错位、红笔运用不当等。技术性错误常发生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身上。

●习惯性错误。

有些财会人员的不良习惯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操作差错。如将几个“0”连笔书写,“6”的上面太短而被错认为“0”,“5”有时写的像“3”,等等;某些科目名称使用不准确、不规范,与其他行业会计制度混淆;有些字书写潦草,让人产生误解等。习惯性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让某些财会人员改掉相关的坏习惯,这种错误就不会再发生。

●条件性错误。

条件性错误指由于客观因素,主要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好而造成的错误,如缺乏计算器具、账簿纸质不良、复写纸质量低劣而造成的错误。

●操作性错误。

操作性错误指财会人员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如按错计算器按键、算盘误计、笔误或眼误等。操作性错误是财会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且原因各异,无规律可循,是最难避免的错误之一。减小操作性错误所造成的损失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各环节的复核工作。

●管理性错误。

管理性错误指由于管理薄弱、基础工作不齐备、有关财会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明,而使财会人员犯的错误。如由于推诿扯皮而造成的记账延误,由于无领导签字造成该入账的未入账。管理性错误是财会人员及其领导协调和控制不力所造成的失误,也就是说如果有关部门和领导加强管理,这类错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责任性错误。

责任性错误指由于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本该可以消除的错误。如一些本应在复核中查出的错误,由于复核人员缺乏责任心而未复核出来。这类错误与财会人员的素质相关,也与内部管理的宽严及水平有关。(2)会计舞弊的概述。

①会计舞弊的定义。

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近或相同的形式,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舞弊是不可告人的,不敢公之于众,往往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法将“水”搅浑,让人难以发现。

②会计舞弊的特点。

●舞弊行为人主观上是有不良动机的、故意的、有预谋的。

尤其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行为人由于种种目的以满足自己或企业的私欲,而作出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

●会计舞弊一般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被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

结果造成舞弊人受益、舞弊企业受益或领导受益,而严重侵害了企业自身、企业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和股东权利。

●会计舞弊一般是“地下”的。

行为人以种种伎俩予以粉饰、掩盖,这使经济业务严重失去了本来面目,使局外人难以发现。

●会计舞弊有些是个人行为但更多的是团伙行为。

如企业领导为了骗取上市公司资格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少计费用等,或某些企业为偷税漏税而隐瞒收入、多报费用等。

●会计舞弊一般后果比较严重。

往往会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会计舞弊行为不仅为了自身的隐蔽性而经常变化形式,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舞弊的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和发展。

③会计舞弊的惯用手段。

会计舞弊者经常采用的舞弊手段有:

●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 某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例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

●拉拢掌握与自己职责不相同的人员串通舞弊。 某材料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材料;产成品核算例人员勾结产成品库人员窃取产品;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

●隐匿或篡改凭证。 某出纳人员隐匿收款单据侵吞公款;经费报销人员篡改单例据多报费用私吞;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虚构业务。 企业为虚报利润而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例构预借差旅费业务;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利用一些过渡性会计科目进行舞弊。 企业为调节利润而故意多记或少记低值易耗品,应付利息例等科目金额;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其列入“预收账款”科目长期挂账;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等。

●故意造成一些相关科目的变动进行舞弊。 将“库存现金”和费用科目同幅度多计金额以侵吞现金例等,这种舞弊极具隐蔽性,看起来很像偶然的笔误所致。

●发票造假或伪造单据。

如“阴阳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侵吞企业财物,偷漏国家税款,进行走私活动。

●收款不入账或支出多计账,将差额私分。

●虚报冒领、私物公报。

将个人所用物品和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如炒股、赌博、游山玩水、请客送礼、装修房屋、购买高档消费品、子女读书、通信联络等作为企业开支项目列支报销。

●将企业单位资金置于体外,供个人或团伙经营之用。

●恶意使用会计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恶意透支和非法集资,将所得资金用于炒股和期货生意。

●利用计算机舞弊。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舞弊者会盗用计算机密码、暗藏计算机程序、扰乱计算机命令来使计算机财务系统生成一套“假账”,这类舞弊常被忽视,较难被发现。(3)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的区别。

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都是与会计原则、会计目的相悖的,都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这类问题发生后,都会造成会计资料之间或会计资料与实际经济活动的不符。但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如此,错误和舞弊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如某些舞弊者往往会借错误之名行舞弊之实,即采取故意制造错误的手法达到不良企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各种因素,清楚错误和舞弊的区别,恰当处理两种性质不同的错弊行为,以达到保护无辜者,惩治违法者的作用。

①产生的原因及目的不同。

错误形成的原因是客观的,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技术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单位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不是行为人故意所为,行为人也不以实现错误的结果为目的,即不以侵吞钱物、粉饰财务状况为目的。

而舞弊则恰恰相反,产生舞弊的原因是行为人经不住物质利益和管理漏洞的诱惑,侥幸或故意为之所造成的。因此行为人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实现舞弊的结果,如贪污公款、盗窃财物、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而筹划、制造和掩盖舞弊行为。

②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错误产生时行为人没有采取故意手段,错误发生后行为人也不去实施掩盖手法;而舞弊则不同,行为人在舞弊时就采取篡改凭证、重复报销等故意手段,舞弊后又往往实施销毁证据、转移钱物等掩盖手法,所有手段都是围绕着舞弊这个中心目的而策划和实施的。

③采用的形式不同。

错误一般表现为原理性错误和技术性错误,错误形式比较明显,如借贷不平、书写错误等,可以通过正常业务程序得以自我校验并改正;而舞弊在形式上则较为隐蔽,迹象不明,结果难查,一般通过正常业务程序难以发现和纠正,如开具虚假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就比较隐蔽和难以查证。

④造成的后果不同。

错误的产生是无意所为,因此,其结果在数值上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在形式上可能是不影响核算内容的形式性错误,也可能是影响核算内容的实质性错误;此外,错误的数额一般较小,且不据为己有。

然而舞弊的结果,在数值上,若是侵吞财产则一般表现是实物负差(财产短缺),若是粉饰财务状况则是账面正差(利润增加);在形式上,一般是对核算内容有影响的实质性错误;最重要的是,舞弊所形成的结果,总是使国家、集体或他人资财遭受损失,行为人或行为人所在单位获取非法所得或收益,如个人虚报冒领、骗取钱财,单位虚列成本、偷漏税收等。

⑤性质不同。

由于错误和舞弊在原因、手段、目的等方面的本质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性质上的截然相反,即前者属于一种过失行为,而后者则属于一种不法行为。3.会计错弊的防范方法

凡是企业的经营者都不愿看到自己的账簿出现问题,尤其是私营企业的经营者,他们不愿意让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白白失去。因此,为了避免或者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根据规律,顺藤摸瓜。

尽管经济活动错综复杂,但是是有变化规律可循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上的。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客观上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形成特定的科学的对应关系;同时,也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以及业务、统计等经济活动资料形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因此,发现或捕捉到会计错弊的疑点或线索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活动资料的内在变化规律,依照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追踪查证会计错弊的具体形态及形成或制造过程。

如某内部审计员在审阅某商业企业“利润表”时,通过比较发现,12月份与前11个月相比在商品销售收入上无大的变化,而销售费用水平上升幅度却很大,费用额216821元,比前11个月的平均数150219元多66602元。销售费用率由平均数的1.5%上升到2.17%。为了查明被查单位销售费用上升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性质,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疑点或线索进行排除:

①查明有无挤占生产费用。

②是否按会计原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③是否存在偷漏有关税款的舞弊问题。

具体的过程是,首先审阅检查“销售费用”总账记录,并将其发生额与财务报表中的相对应项目的金额进行核对,如果总账是根据汇总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登记的,应再审阅检查销售费用的有关明细账记录,并将其与总账记录进行核对,看其是否相符。其次,根据销售费用发生额超出正常水准的明细账记录的费用支出内容,判断其列支是否合法、合理。如果无法确定问题,则应调阅该支出业务的会计凭证,在审阅凭证、账证核对的基础上再确定问题;这时如果怀疑有关原始凭证是虚假的,则应调查询问出具或编制该原始凭证的单位或个人,以确定问题的具体形态及性质。

可见,会计错弊在发现其疑点或线索后,只要跟踪追击、顺藤摸瓜,便可查证。(2)科学推理,查清问题。

会计作为经济核算与监督的一种形式,各种会计资料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信息系统,同时,会计资料与各种业务和统计等资料构成更大的信息系统。正因为这样,查账人员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追踪法查证会计错弊。从另一角度讲,查账人员也可在此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法查证会计错弊。

如在检查某企业一定时期内会计凭证时,发现有些凭证的名称与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不相符。例如,采购员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在报销差旅费用时,将自己的私人购书发票等一起报销。这就造成了发票的名称与经济业务不相符,违反了逻辑。运用逻辑推理法可以查证此问题。又如,某业务人员李某到上海出差,回来报销的凭证却有去海南的车票,在海南的住宿凭证等。这在地点与业务内容上违反了逻辑关系。运用逻辑推理法可以查证该业务员虚报多报差旅费的问题。(3)调查询问,取证落实。

发现会计错弊的疑点后,在适当的时候,应对当事人进行调查询问,以取得会计错弊的证据。调查询问作为一种查证会计错弊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和询问法。观察法要求查账人员亲临现场,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或某一环节,以及会计资料的制作或传递过程进行查看,以搜集假账的证据。询问法要求查账人员以调查询问的方式了解有关情况的真相。询问可以面询,也可以函询。调查询问是查证会计错弊必不可少的方法。

例如,某内部审计员在审阅核对某企业应付账款账证时,发现一笔记录不详的业务。这时,可以面询或函询本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了解该笔业务的来龙去脉,以查证本单位有无虚设应付款、截留收入、隐瞒利润、偷漏税款的舞弊行为。

又如,某内部审计员在审核会计凭证时,发现本单位存在会计凭证传递程序不合理的情况。这时,应先到会计、业务、保管等会计凭证的传递现场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证实问题的存在与否,如果存在,了解其存在的具体环节以及不合理的具体表现。然后进行调查询问相关人员,这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询问方法,如个别询问、多人座谈、一问一答等,此时查账人员应做好记录,或者由接受询问的人员填表回答所列问题等。对调查记录和收回调查表应让被调查人签章以使其合法化,具有其应有的证明力。现场观察时,应视具体情况决定亮明身份还是隐匿身份,以获取客观真实的效果。(4)盘点实物,核对账实。

有些会计错弊发生后,需要结合盘点有关实物,核对账实,才能彻底查证。如某单位出纳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内部审计人员发现疑点或线索后,可对其所经管的现金进行突击盘点,确定其实有金额,然后与“现金日记账”账面应存金额相核对,从而确定当时有无挪用公款问题及具体金额。

在盘点实物、核对账实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采取恰当的盘点方式。

对现金及有些贵重而又轻便的实物,应采取突击盘点的方式,以防止被查单位或当事人盘点前弥补漏洞。对其他一般物资可运用预告方式进行盘点。

②选择合适的盘点时间。

盘点工作宜选择在被查单位或当事人营业或工作开始之前,或者在营业或工作结束之后进行。这样,既便于盘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又可避免影响对方的正常营业或工作。

③健全手续,明确有关责任。

一般来讲,盘点前,应成立包括查账人员、被查单位有关负责人员、保管人员或出纳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如被查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等)在内的盘点小组,由其负责和进行整个盘点工作。具体盘点时,根据情况决定是由保管人员或出纳人员亲手盘点,其他人员在旁监视或作证,还是由查账人员亲手盘点,其他人员在旁作证。盘点结束后,应填制“×××盘存表”,所有在场人员都应签章,以明确责任。

④确定现金或有关盘点物资的账面应存数。

盘点现金或实物时,此时的现金或实物的账面余额不一定是应存数。因为此时可能存在现金或实物已发生增减变化而尚未入账的经济事项。因此,应在此时账面余额的基础上加上现金或有关实物已增加而尚未入账的金额,减去现金或有关实物已减少而尚未入账的金额,将其调整为应存数。

⑤进行账实核对。

将现金或实物的盘点结果与所确定的账面结余金额或数量进行核对,检查其是否相符,将不符的内容填入“×××盘点溢余(短缺)报告单”,然后再结合其他查账方法查证溢缺的性质及原因。(5)鉴别测定,去伪求真。

在查账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反映出问题疑点的会计资料或其他有关实物进行技术鉴别和测定,以证实问题存在与否。例如,在审阅会计资料时,若发现某数字有涂改的痕迹,某签字有被他人模仿的可能,这时,可运用专门技术对其进行鉴别,从而证明问题的存在与否。又如,为了证实某企业账面所列在建工程成本是否实在,查账人员或由其邀请有关专门技术人员运用专门技术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实际工程造价进行技术测定,然后将其测定结果与账面发生额进行核对,从而确定问题。尽管会计错弊疑点捕捉需要技巧,查证工作更需要技术与策略,但是,查证若是盲目的、无疑点或线索可循的话,那么,其工作也就无技术与策略。另一方面,查证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或捕捉了会计错弊新的疑点,或者发现或捕捉了新的会计错弊的疑点。在捕捉或发现会计错弊的疑点过程中,也有可能直接查证已发现或未发现线索的会计错弊。可见,离开捕捉会计错弊疑点或线索技巧的论述,就无法说明查证工作的技术与策略;反之则相反。而且,两者内部几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也同样构成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会计错弊的疑点捕捉与查证构成了一个方法系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