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师、南大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0 20:32: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名校《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师、南大等)

全国名校《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师、南大等)试读:

第一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校本课程

4.昆西教学法

5.《对贤良策》

6.教育研究假设

7.先行组织者

8.长时记忆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论及理论意义。

2.简述《中庸》的基本教育思想。

3.简述中国古代书院的特征。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三、论述题

1.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教育理论,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评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3.案例分析

案例:在教育部颁布减负政策后,某地教育局为了了解学生课业情况,请部分学校推荐学生和家长来教育局进行了为时2小时的座谈,座谈会由教育局局长亲自主持,与会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负担不重,于是教育局得出结论,本地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1)你认为该地区教育局的调查结论是否可靠?你的理由是什么?(2)你会如何设计调查活动来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请写出你的调查方案。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以及这些教育机构已存在和运行的整套规则,具有历史客观性、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我国现正处于精英阶段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制度也正处在改革期。深挖高校内部潜能、打破单一办学模式、走多元化办学道路,是迈向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指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是机械的二者相加,而是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等。

3.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编制的主体,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可由单个教师、若干教师或教师团体开发,能够体现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点:能够体现地方教育特色,因地制宜;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水平;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地特色,陶冶情操;学校间资源共享,促进交流;让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缺点:当国家把开发课程的权利交给学校,学校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知识,没有能力开办高水平校本课程;校与校间的差距加剧了教育水平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国家缺乏相关培训与理论指导。

4.昆西教学法

答:昆西教学法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帕克提出,主要批判的是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开端。帕克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工作中心地位,为学生安排各种活动;注重计算、测量、绘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以及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用报纸、杂志代替教科书;强调理解,反对机械背诵,重视户外观察和实验室教学。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课程应与实际相联系;重视培养儿童自我探索精神。

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减少机械的教育手段的干涉,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与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儿童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然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

5.《对贤良策》

答:《对贤良策》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针对汉武帝的策问所作的答对。在答对中,董仲舒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上,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三点建议: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要使国家强大,首先要统一思想,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均以儒术为本,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了对现实问题的探讨。②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实行设太学以养士,以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为五经博士设置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③行贡举以选士。依据考试成绩的优劣分配职位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取士的落实,是科举制度的先导。

评价: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形成了知识分子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促进封建社会经学教育的开始,使儒学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方面都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全方位的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走向。

 6.教育研究假设

答:教育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其特征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一定的推测性质。作用是明确目的、限定数据收集范围;合理设计方案,选择研究方法,验证假设;控制变量,避免盲目,保证结果质量。

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科学性,推测性,明确性,可检验,表述应简单明了,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以陈述句提出,变量可操作、可测量。

7.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主要分为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区分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

8.长时记忆

答:长时记忆是指能够保存许多年甚至终生的记忆,特点是信息贮存时间长,是永久性的;容量大,但是有限的;其主要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分为词语和表象,其信息组织方式分别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方式:回忆和再认,均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靠一定的线索和中介。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论及理论意义。

答: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①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③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种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④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⑤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尤其是经验的课程,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真正的“创生性课程”。

2.简述《中庸》的基本教育思想。

答:《中庸》出自《礼记》,子思所作,《四书》之一,阐述儒家人生哲学与修养问题。基本思想包括:(1)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人应当对此加以保存和发扬;人的善性的真正保存和发扬有待于教育的作用。(2)中庸:最高道德标准。其意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的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因此,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此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

3.简述中国古代书院的特征。

答:(1)书院精神: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学风,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2)书院功能:书院重视藏书,重视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和学问并进;(3)书院组织:有私办、公办、私办公助等形式,书院主持者成为山长或洞主,是教师,负责管理和教学,不另外设置管理人员;(4)书院制度: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方面用学规的形式加以阐明,其中《白鹿洞书院揭示》最为著名。此外,在经费制度、管理方面也有规定,在南宋后书院已经形成制度化;(5)书院教学:首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其次,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质疑问难、学友互相切磋等。另外,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最后,注重讲明义理,躬亲实践,采用问难论辩式,启发思维,重视学生兴趣。(6)学生学习:重视自学,以及对学生自修的指导;    (7)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8)书院发展倾向:自南宋起书院就出现官学化倾向,到了明清,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官学化日益严重,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泰伦,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答:(1)重要观点

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深远影响。埃里克森根据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与社会要求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阶段:

①0~2岁的婴儿期,发展任务是通过喂食获得信任,克服怀疑,如果发展顺利,婴儿与看护者能够建立信任与爱,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婴儿会对周围环境没有安全感;

②2~4岁的儿童早期,儿童通过吃饭、穿衣、如厕等训练获得自主,克服羞怯,如果发展顺利,儿童开始出现自主性行为,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儿童缺乏信心,产生羞愧感;

③4~7岁的学前期,儿童通过独立活动获得自主性,克服内疚,如果发展顺利,儿童更加自主,对生活具有自信和责任感,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则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

④7~12岁的学龄期,通过入学儿童获得勤奋,克服自卑,如果发展顺利,儿童会勤奋学习,发展能力,获得成功感,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则产生自卑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

⑤12~18岁的青年期,通过与同伴交往,获得同一感,克服同一感混乱,如果发展顺利,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能够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难以始终保持自我同一性,容易丧失信心;

⑥18~25岁的成年早期,通过爱情与婚姻,获得亲密,克服孤独,如果发展顺利,与人交往中能够产生亲密感,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则容易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产生孤独感;⑦25~50岁的成年中期,通过抚养教育子女,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如果发展顺利,会支持下一代发展,有社会责任感,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则会过于自我,产生颓废感,生活消极倦怠;

  ⑧50~死亡的成年晚期,通过反省和接受生活,获得完善,克服失望厌倦,如果发展顺利,会对人生感到满足,安享晚年,若危机未得到彻底解决,则会在绝望中度过余生。(2)对教育的启示

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却导致危机发生,阻碍个体发展。教育就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冲突,从而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有助于教育适应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学生不应被当作孩子看待;不应在他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样的措施,在小学行得通,在中学未必行得通。(同老师对着干的学生,在小学不受同学欢迎,但在中学可能被视为英雄)

三、论述题

1.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教育理论,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1)主要问题

①地位:德育地位低于智育;

②内容:德育内容偏政治化,脱离生活实际,内容枯燥;

③方法:德育方法单一,重说教,不吸引学生;

④模式:德育模式没能积极转化,只有集体教育模式;

⑤教师:本身德育水平低,存在师德问题;

⑥大环境:整个社会都未对德育给予足够的重视。(2)德育原则

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既通过对集体教育影响每个成员,又通过对个别成员的教育影响集体;既面向集体,又因材施教,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辩证地结合起来。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重视培养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教育学生个人影响集体;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促使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发展,并初步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②知行统一。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和道德伦理,用学到的思想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做到表里统一,言行统一,知情意行统一。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系统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应该言传身教,给学生做表率。

③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以正面引导说理教育为主,又辅之以纪律约束,在教育方法上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选择适当时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④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要求: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修养水平。

⑤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进行德育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赖相结合,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要求:爱护、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⑥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德育工作要从青少年不同年龄段、不同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在德育过程中,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⑦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的目的发展。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3)认识

提升我国现阶段德育水平,应加强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德育途径上,尽量开拓更多间接的德育途径,如校外劳动、参观学习、保护环境等,将德育内容围绕生活进行。在德育方法上,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重视陶冶的作用。在德育内容上,编写德育教材时,教材中要多体现生活中的事情,贴近生活实际,可以运用体谅模式中大量的人际情境故事,或者认知发展模式中的道德两难故事进行。在德育原则上,以生活为教育的中心,让生活来决定教育,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真正理解充满社会精神的生活内涵,并努力打造这样的新生活。

2.评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答:卢梭的教育思想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卢梭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卢梭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据此确定了教育内容;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人民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育;主张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

优点:卢梭的以上观点站在了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并且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思想相当激进,充满了新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的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足:对儿童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3.案例分析

案例:在教育部颁布减负政策后,某地教育局为了了解学生课业情况,请部分学校推荐学生和家长来教育局进行了为时2小时的座谈,座谈会由教育局局长亲自主持,与会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负担不重,于是教育局得出结论,本地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1)你认为该地区教育局的调查结论是否可靠?你的理由是什么?(2)你会如何设计调查活动来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请写出你的调查方案。

答:(1)不可靠。理由如下:

①教育局局长亲自主持,学生家长可能不能如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学生和家长均为学校推荐,一般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长,他们认为课业负担不重,不能够代表大多数普通学生,取样存在偏差。(2)要保证调查结论的可靠性,首先要正确选择研究对象,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可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一、二、三年级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既能够保证了解不同年级的课业负担情况也能够保证了解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课业负担的感受。具体方案如下: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调查内容提纲和内容的操作性说明;

调查对象的总体、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法及要求;

调查手段及工具的说明;

调查工作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教学策略

3.东林书院

4.生活教育

5.永恒主义教育理论

6.问卷调查

7.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

8.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

1.简述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哪些。

2.试用社会学理论对学生失范行为进行解释

3.简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主义主张。

4.请举例说明观察法的运用程序。

三、论述题

1.请论述近十多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突破有哪些。

2.试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3.案例分析

生物课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生物习题,10分钟后,班上40位同学有许多不同的反应。小明像往常一样坐在那儿,呐呐自语地说:“这太难了,我不会做。”当老师帮他忙的时候,他却可以正确答题,即便如此,他仍说:“那是我随便猜的,我并不是真的会做。”小英刚一做完就举手,请老师逐题检查她是否做对了,因为有一次她全答对了,老师给她满分,从此以后她每次都很认真做练习题,不过她从不尝试那些较复杂而且不会考的课外练习题。大华一直在看他手里的课外读物,并举手告诉老师,希望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而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考试成绩也不理想,他认为只要能考到80分就可以了。大安连练习本都没带,成绩当然常常不及格,他就惦记着赶快下课。(1)试用教育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分析这些学生的不同反应。(2)请就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一些建议。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其发展也有连续性与继承性。一方面,教育为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对社会的依存性;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2.教学策略

答: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从知识的角度划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从教授的角度划分为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策略性知识教学策略;从教学方法角度划分为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教学策略的提出,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素养、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此外,还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安排具体途径、选择教学方法等具体工作。

3.东林书院

答:东林书院是由顾宪成兄弟建立的明代名声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书院,形成东林学派,其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理学,反对心学。东林书院的特点是:①将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批评政治,评判权贵,以正义的舆论力量给朝廷施加压力;②形成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制定《东林会约》,定期举行学术会讲,其讲会制度已经形成制度化。东林书院不仅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政治活动中心,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4.生活教育

答:陶行知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下,提出生活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行动能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活中到处都是知识,要拓宽课程资源。教育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5.永恒主义教育理论

答:永恒主义教育理论作为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提倡教育上的复古与古典教育,其哲学基础为古典实在论。代表人物有赫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阿兰等。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人的本质和人性永恒不变;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最好的途径是阅读经典著作;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强调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了大学和少数上层知识分子,但具有复古性、保守性,与社会脱节。

6.问卷调查

答:问卷调查是研究者以按照一定的要求、程序编制的问卷为工具,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是收集数据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特点是标准化、匿名性、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

优点:方便实用,省时省钱;匿名与客观性强;范围广,适合大样本;标准化程度高,容易量化,便于整理归类以及统计处理。

缺点:缺乏调查者的主动性;调查不深入,无法观察被试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不作答的问题会影响试卷的效度;调查结果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灵活性差,无法随时调整题目。

7.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

答: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教育实验结果的概括性、代表性和可推广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测验的交互作用、取样偏差无代表性、实验安排的负效应、多重实验处理干扰。

8.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应考虑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借助成人帮助可达到的更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一方面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若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且根据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提出更高要求,更有利于儿童发展。

二、简答

1.简述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哪些。

答:哲学取向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苏格拉底、赫尔巴特、夸美纽斯等。该理论认为知识即道德,教学的目的就是形成人的道德;强调只是授受的教学过程;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强调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主张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关于教学内容主张科目本位,即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以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以学科逻辑组织教材,以教科书为课程范本。

评价:知识的系统性强,传授的是步骤化的分门别类的系统知识;但是属于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容易走向极端。

2.试用社会学理论对学生失范行为进行解释

答:失范行为是指个体选择与社会规范要求不同或相反的言行,形成与社会规范遵从相反的态度。学生失范行为类型包括行动失范、习惯失范、人格失范、文化失范。

社会学对失范行为的解释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及失范行为本身的发展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原因包括:①社会方面:社会转型,规范失控和文化冲突。②学校方面:重智轻德,教育方式不当,不良群体影响。③家庭方面:家庭文化氛围、单亲家庭、贫困家庭。④学生自身方面:个性及年龄特点。

3.简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主义主张。

答: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和家庭能够进行教育,裴斯泰洛奇摸索出了简单易行而颇具特色的要素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儿童掌握了基本的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他详细的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的要素问题。(1)智育: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培养该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和语文,以此来发展计算、测量和表达能力,最终开发智慧。(2)体育: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能发展儿童体力,并且这些训练应该同感觉训练、思维训练结合起来。(3)德育: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爱,儿童最初的爱表现在对母亲的爱,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

 4.请举例说明观察法的运用程序。

答: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主要程序包括:(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例子: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计数能力等。

三、论述题

1.请论述近十多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突破有哪些。

答:(1)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了过去轻视技能、方法和情感的现象。(2)课程结构。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同时,设置选修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3)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各门课程的阐释。强调每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4)课程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个体差异,创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5)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教学;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6)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7)课程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8)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工作与新课改同步推进。(9)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遵循先实验后推广的理念,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10)新课改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变课程的统一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

2.试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答: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采取实用主义,涉及的内容有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位、目的和方针等方面,《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是教育与生活联系,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联合。(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①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做准备,为国家和世界增进生产力做准备。②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③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3)职业教育的方针:①社会化:职业教育必须符合社会需要;②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包括物质方面和认识方面,均需要遵循科学原则。(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3.案例分析(1)试用教育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分析这些学生的不同反应。

答:小明:①小明在没有做题之前就认为题目对自己来说太难了,显然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该表现符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便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②小明在老师指导下正确解答题目后,认为自己是随便猜的,该表现符合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小明将自己获得正确答案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属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

小英:①小英曾经因为一次问题全答对了而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之后就认真完成作业,小英的行为可以用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来解释。该理论指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②但是小英并不尝试过难过复杂的题目,该表现又符合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趋向成就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值三者决定,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小英的行为属于避免失败者的行为表现,成就动机弱,内在动也机弱。

大华:大华学习态度不认真,成绩不及格,只惦记下课,其表现符合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趋向成就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决定,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大华的行为属于低成就动机者,内在动机弱。

大安:大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感兴趣,并且不关心学习成绩,其表现可以用自我价值理论解释。该理论立足于学生的自尊,从实际的角度来解释学生的动机问题,认为人天生就有维护自己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以保持自我的价值感。大安属于自我价值理论中的低驱低避型,他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没有羞耻和恐惧,属于接受失败者。(2)请就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一些建议。

答:小明:小明是自我效能感低,老师应该从四个方面提升小明的自我效能感。让小明亲身经验成功的感觉;帮助小明通过观察他人的成败间接提升自我效能感;用言语说服的方法提升;情绪和生理状态也能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小英:小英由于受到表扬而更加认真努力的学习,这说明教师的鼓励对小英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小英的学习动机,老师可以采用正负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内部外部强化的方法提升其学习动机。还可以通过分析小英的动机需要、期望与诱因,想办法增加其成功的动机、成功的可能性及成功的诱因。

大华:对于大华这种成就动机非常低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情感激发模式,来刺激大华,激发其潜能。

大安:对于大安这种甘于失败的类型,教师可以把指导学生认识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视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合理运用奖励,确保学生获奖的机会相等;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学习的控制;鼓励设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理由;培养能力的增长观,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能力信念。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2.批判教育学

3.苏湖教法

4.耶稣会学校

5.进步教育协会

6.观察学习

7.移情

8.教育实验法

二、简答

1.根据学生的本质特点,分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选择当代两种主要的课程理论,比较其异同。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和影响。

4.比较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异同。

三、论述

1.结合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理论,简述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2.述评民国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学制改革。

3.一个课题组探究“本科生课堂参与”,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试分析各种研究法的优劣,然后写一个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答: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沛西能和桑代克。该理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动物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把“经验”传授给幼崽,这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该理论者把教育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的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批判教育学

答: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阿普尔和弗莱雷,主要观点是:教育没有促进社会公平,而是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教育再生产了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及经济结构;批判教育学就是要解释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从而达到“启蒙”;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

3.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是北宋时期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期间被用于改革太学的教学。胡瑗一反当时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在学校里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斋教学,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其他科目,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

4.耶稣会学校

答:耶稣会学校是天主教教育的学校,由西班牙人罗耀拉创立;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有高水平师资,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训练;为寄宿制和全日制学校,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法,手段温和,实行爱的管理,少用体罚。

评价:耶稣会学校是反对宗教改革的先锋,主张用人文主义精神改革天主教教育,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统治者,尽管管理方法、教学内容都很先进,但其教育目的是重建教会与教皇的统治,不符合历史潮流,注定失败。

5.进步教育协会

答:进步教育协会是19世纪末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成型的标志。进步教育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学校的民主化等问题。该运动主要在公立学校进行,批判性强。此外,还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

意义:促进美国教育现代化的转变,制约着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对形成美国学校的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学校和教室的气氛;促进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美国化。在世界范围也产生广泛影响(中、苏、日、印);进步主义运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一起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

6.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

7.移情

答:移情是指人们在对对象形成深刻印象时,当时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对对象今后及其关系者(人或物)的评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者强调移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即强调儿童的情感培养,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学习。

8.教育实验法

答:教育实验法通过控制或创设条件,影响研究对象,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教育研究方法。其要素主要包括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和后测。

优点:创造条件,集中观察某一现象;有严格的程序组织研究,便于重复验证;有各种控制变量、操作定义,结果可靠精确;能够发挥研究者的主动性。

缺点:与真实的教育活动相差太远;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负效应;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不足和被试选样误差等局限性。

二、简答

1.根据学生的本质特点,分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1)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它是相对教师而言的。没有教师的教,学生也能学习,学生的本质特点具体包括: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主体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③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2)地位

①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各项社会权利。

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对教师来说,学生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

以上两种观念都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2.选择当代两种主要的课程理论,比较其异同。

答:以下课程理论可供参考:(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巴格莱。该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主要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重视知识逻辑不重视心理逻辑;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注重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评价: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至于对于经验、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并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弗莱雷、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社会问题应该是课程的核心,而非知识;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批判意识,总之,课程不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评价: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是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作用,把课程设置的重心放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上,并将其推向极致,从而消除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

①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②存在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奈勒

主要观点:课程最终由学生需要与兴趣来确定,学习知识离不开人的主观性;教材应该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让学生被教材支配,学生应该主宰教材;知识与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人文学科是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的表现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评价: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重视学习者的兴趣,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过分重视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和学术性,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4)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无确切建设性的理论,重在批判)

代表人物:多尔

后现代课程的标准:①丰富性:任何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背景知识,丰富性能穿凿各领域的合作与对话;②循环性:对于内容丰富且复杂的课程需要在学习时不断回头思索,在引导学生回忆的过程中扩展各种知识或用时间来延伸该学科的内容,学科的框架是开放的,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③关联性:好的课程应该让学生通过课程把课程内外的文化知识联系起来;④严密性: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指课程中对概念重新界定,让学生不会陷入各种概念的混乱当中。

主要观点: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中心,要求课程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学习者通过解释和对话寻求意义、文化和社会问题。并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把知识看作是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强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不断沟通和对话来探究未知领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观。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位置。

评价:将课程当作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丰富了知识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观。但是操作性比较差。

异同点可以从各流派主要观点中概括。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和影响。

答:教育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发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教育性教学的含义是:教育是通过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要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求教育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影响: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4.比较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异同。

答:(1)不同点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主要观点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主动获取知识,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和评价,是一种从特殊发现到一般学习的过程。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说的主要观点

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认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而非发现。接受学习是学生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内化),是从对一般的理解到特殊的学习的过程。(2)相同点

①都是认知学派。

②都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新知识;奥苏泊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实际上,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基础上,而是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为基础的。

③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同化新知识,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积极主动的反应而实现。

因此,两个理论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认识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

三、论述

1.结合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有关理论,简述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答: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认为,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是人未来收入的源泉,也是劳动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理论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对个人而言可以提高个人所得。对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该理论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实行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即教育优先于其他行业或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适度地超前发展。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先行不是过度的超前发展,而是要依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发展。

基础性:实质是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个人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为了将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先导性: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我国正处在现代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了第一生产力。我国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知识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全局性: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除了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